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6|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味=宁=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6 19:3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宁静是一种心态,远离繁忙,远离痛苦,远离漫无目的的牵扯,回归到干干净净的大自然,使自己慢慢行走于自己的人生轨道上。

  宁静,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远离喧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休闲;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淡从容;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超脱。

  宁静,是一种领悟生命的境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清澈悠远的歌声,至今飘荡在万里长空。李叔同,这个曾在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话剧表演均有极高造诣的风流才子,竟然在事业巅峰时期出家为僧,成了青灯黄卷持斋诵经的弘一法师。

  美丽的,未必就是快乐的。李叔同由情欲走向空灵,以其独特的方式走进了宁静,走进了属于自己的空间。

  宁静,是经历沧桑后的沉静,是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宁静不是消极的退缩,它是看透历史风沙后的平和,是抚平岁月沧桑后的恬淡。宁静含有一种震撼生命的力量,它不仅是人生中的一种丰盈和豁达,更是心灵上的一种抵达和升华。

  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是,我们依然渴望回到家里品味那份宁静。我们的心灵只有置身于家的宁静中,才能像那杯浸泡在开水里的绿茶一样,彻底地舒展放松。宁静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宁静的心灵,是快乐的源泉。

  品味宁静,就是品味生命旅程中的感动,就是品味灵魂的安详。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丽。

  品味宁静,就是于气定神闲间享受清幽淡雅,与世无争处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就是坐在大海边,看潮涨潮落,孤身旷野中,品味那份灵魂深处的幽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1-4-26 19:36:41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4-27 13:43:17 | 只看该作者
(⊙﹏⊙
4#
发表于 2011-4-27 14:08:05 | 只看该作者
论平常心作者:周国平

                                  论平常心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顺其自然吧。


    我们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职业,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谊,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决于许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们尽了力,结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们也应该坦然地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协。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


    要有平常心。人到中年以后,也许在社会上取得了一点儿虚名浮利,这时候就应该牢记一无所有的从前。事实上,谁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一条普通的生命?有平常心的人,看己看人都能除去名利的伪饰。


    历史不是一切,在历史之外,阳光下还绵亘着存在的广阔领域,有着人生简朴的幸福。
    一个人未必要充当某种历史角色才活得有意义,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古希腊人那样的贴近自然和生命本身的生活。


    进入历史?博物馆未免太拥挤了。我早已没有这样的奢望。二十三岁是一个分界线,在此之前还难免有少年人的自我夸张病,此后我愈来愈能如实地看待自己了。再说,能不能进入历史,这是后人用他们的眼光来判断的事情,与我完全无关,也用不着我来瞎操心。我只想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别无他求。


    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反璞归真的平凡。

   
    野心倘若肯下降为平常心,同时也就上升成了慧心。

  
    不避平庸岂非也是一种伟大,不拒小情调岂非也是一种大器度?
5#
发表于 2011-4-28 21:54:02 | 只看该作者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


——


作者: 徐国亮


     内容提要 人生四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核心。人的觉解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个体就有差异。个体的认识不同,对人生的感悟也不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明了因觉解程度的不同而层层递进的表现关系。用时代眼光重新阐释境界说,将会对我们产生关于如何对待人生的某些启迪,并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人生“危机”。
     
    关键词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出超越,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结合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冯氏哲学的人生四境界进行深入阐释,解读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审视现代文明给人生带来的困惑,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同时又能为我们思考人生提供一面镜子。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底知识及才能的学问。”①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从此角度我们对四境界说进行解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自然境界,顺习而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底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底。”(《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才,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觉的因袭传统照章行事。冯友兰说,古诗“凿井而饭,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中的则既可是自然法则,又可是行为法则。帝之则,人奉之。冯友兰又指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处于此境界的人不是完全不识不知,“于凿井耕田时,他亦自觉他是在凿井耕田。”②不过此时觉解是不清楚的,是不识不知的。冯友兰又指出“有此种境界底人,并不限于在所谓原始社会底人”,③“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只能作价值甚底的事的人”。④
     此境界的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展示了人自然性的人格,人是自然的,人的需求也是自然的。每个人都有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和剥夺,所以我们应推崇自然境界。因为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饱穿暖,衣食住用行,这是人的基本觉解,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反映,此行为即表明人是“顺才”的。习,习俗,习惯,规则。照章行事,人的天性。“顺习”的表现就是照例行事。人生活在社会中,无论什么人,其行为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则。“一社会内之人,必按照其所属于之社会所依照之理所规定之基本底规律以行动,以维持其社会之存在。”⑤遵章循据是做事做人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社会中智力程度不同的人,都可以处于自然境界。对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应首先满足自身基本需要,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对人“顺才”特性的尊重。如现在房价问题、就业问题、医改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养老问题、污染问题、安全问题、农民工权益问题等等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民生,与广大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广大民众的第一需求,也是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自然表达和合理要求,对于民众的自然要求,我们应予以尊重。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满足人自然需要的基础上,应健全各种“习”,也就是说要让人“顺习”,就必须健全规则,完善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应不断完善立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也为国民的“顺习”提供基本的条件。“顺才顺习”,人之天性。对于“顺才”我们要尊重,对于“顺习”我们要提倡。但要反对不自觉的盲目觉解的“顺习”,因为觉解是发展的,境界是变化的,个人习惯、社会习俗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应遵循而不守旧。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出现的领域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繁杂,人人要去寻找和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要去适应的变化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人之个体要常变,在变化中求发展。冯友兰指出,“其境界常不变者,只有圣贤与下愚。——其余人的境界,则是常变的。”⑥觉解的提高,境界的变化,会带来本我的变化、主体的变化、新的变化,所以我们既要遵循又要创新,要善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适应社会,才能做到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才能充分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功利境界,生物之理
    “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之所应该有底。”⑦在冯友兰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地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即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底人,其行为是‘为利’底。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⑧功利境界中的人对“利”是有自己的觉解,且对此觉解是清楚的,这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不同。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后一个“利”是狭义的。“名”是精神性的需求,“利”是物质性的需求。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或求增加自己的财产,或求发展自己的事业,或求增进自己的荣誉。功利境界中的人对“利”追求的方式可以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可以流血牺牲,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自己的利。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身的行为已有确切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对于“自己”和“利”,限于通过自己的“心灵的计划”和积极的行为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这种人只是觉解到了“生物之理”或“动物之理”,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之理”,他们并无觉解。
     此境界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展示了人生物性的人格,对自身有实际意义,即使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而言。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都有确切的目的,他们的目的即利,一个人增加他的财产,其行为是利,一个人增进他的名誉,其行为也是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人皆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所以在当今社会,要正视人为利的一面。人人都有“私心”,我们应该尊重人的“私心”。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自我价值,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氛围,这既是对处于功利境界人的内在价值的承认,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但是我们对于“利”的取,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正确取利,合理用利,不能唯利是从。利的求靠的是个人努力、个人奋斗,靠的是人人都必须无穷尽地发挥我之身智体能以追求自我之成功。如果以利为一切,那么此利则是一种原始的利、庸俗的利、纯粹的利。我们说利可求,但不可乱求,利可得,但不可乱得,道理就在这里。
     在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实效化,求利、求欲、求更多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有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人就是专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来达到个人目的,有的人则主张“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利己不损人,有的人损人以利己;也有的人表面上损己以利人,骨子里却以利人作为更利于己之手段如此等等,特别是当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彰显,人们把利益的得失等同于尊严和价值的提升与否,利益庸俗化现象突出,这些都是一种为己的纯粹的取利方式,都是以“占有”为目的,从根本动机看,他们同属一类,皆处于功利境界。对于这样的取利方式和态度,其实质就是只取不与,应该属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范畴。
     道德境界,尽伦尽职
    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这个较完善的人格,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行义底。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底。求自己的利底行为,是为利底行为;求社会的利底行为,是行义底行为。在此境界中底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⑨道德境界是比功利境界高的境界,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与”为目的;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对立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统一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知道社会的存在,社会是一个整体,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一个全,个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离开了全,即不成其为部分。”⑩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义的行为是按照道德规律之“应该”行事的,是不计个人利害的,行义的目的在于“与”;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利的,是为一己之利的行为,为利的目的在于“取”。冯友兰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并将处于道德境界的人称为“贤人”。
     处于此境界的人,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展示了人,展示了人社会性的人格。正其义,不谋利,贤人也。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得到自我的完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和谐的社会关系则包括三个层面: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在社会中应该干什么,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照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中学会生存,在社会中学会完善自己,并不断的学会沟通他人、沟通社会、沟通宇宙,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生活空前复杂,现代社会的机会空前之多,现代生活中的诱惑与刺激亦无穷之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陷入二难选择、三难选择,以至无数难的选择。社会文明给人们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对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适者生存,不适者将被淘汰,残酷的社会现实给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空前的挑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以什么心态应对的问题,是直面挑战,还是选择逃避,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我们常听有人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其实只要我们懂得做人的方法,人生之乐乐无穷。我们必须学会适应,学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和社会同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做社会人。正如冯友兰说的那样,“人必在社会的制度及政治的道德规律中,始能使其所的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得到发展。”[11]
     天地境界,天人合一
    一般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12]
    也就是说,天地境界的人,有高于其他三种境界的人的觉解,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才具有真正的理想人格。因为在冯友兰看来,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能尽人伦尽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尽天职,即能事天、乐天、同天。也就是说,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就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来说,天地境界是最高的亦是最佳的境界。冯友兰认为人应该是,“不但对于社会,人应该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有贡献。人不但应在社会中,堂堂地做一个人;亦应于宇宙间,堂堂地做一个人。”[13]
    天地境界的人即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
     处于此境界的人,以宇宙为中心,展示了人宇宙性的人格。比较四种境界,自然境界是求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求个体的善,道德境界是求社会的善,天地境界是求宇宙的善。所以,天地境界是至善境界。处于天地境界的人,有觉解且觉解是甚多的,这种觉解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是宇宙的一员,人必须处理好人和宇宙的关系,真正实现“天人合一”。当今社会,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问题日益呈现出来,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如全球环境变暖,环境恶化,沙尘暴的频频来袭,还有海啸、地震、飓风等等,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骇人的。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有可能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大自然为什么给人类疯狂的报复,大自然怎么了,甚至人们会问宇宙是不是变了。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我们和宇宙的关系,反思我们人类到底做了什么,才让世界如此不太平。
     处于此境界的人,冯友兰称之为“圣人”。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益变化,人们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显得有点不知所措。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样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怎样做。今天我们人类出现许多问题,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许多危机,人们的信仰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譬如由于竞争、就业、人生价值的实现等问题使许多人感到压力非常大,使我们常常感到的是犹豫、彷徨、无奈、自责、沮丧,现在自杀、抑郁等已成为困绕人类的主要杀手。像演艺圈频频发生明星自杀、高校大学生自杀、越来越多青少年选择自杀无不说明我们心理健康的况状。人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也许是个永永远远也说不清的话题。但越来越多的群体选择自杀,也许会带会我们更多的思考。而对于这一切冯友兰道出了解决的办法,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14]也就是说我们对成败、人生、贫富、贵贱、生死等一切都要有正确的态度,只要做到与宇宙大全无间,就能超成败,超顺逆,超贵贱,超生死,得到最高境界。
     结 语
    境界是人觉解的程度,觉解的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由于人的觉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境界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并且境界也有高低只分,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现了因觉解程度不同而层层递进的关系。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一般人所能有的境界,只要其智商没问题。自然境界表明人是自然的人,功利境界表明人是现实的人。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需经过人的努力才能产生的觉解。道德境界表明人是道德的人,天地境界表明人是宇宙的人。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冯友兰通过哲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冯友兰指出,哲学的任务就是教人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而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生来就有的,而后两者是人经过培养才能达到的,我们既要尊重自然的人和现实的人,又要培养道德的人和宇宙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对人理解和认识时,应该首先把人看作人,然后才能思考人生,才能思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无论干什么,总要进行实践活动,当然每个人的活动意义也不会同,不管是做工、教书、经商、务农还是其他,都是把世界变成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都是创造自己人生的活动,满足需要也好,纯粹兴趣也吧,总有一定意义所在,也就好是说,每个人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包含或渗透着他对人生意义的觉解,都会反映一定的人生境界,此时表现出来的多为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在放羊,有个人问他你放羊干什么,放羊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小孩,生小孩干什么,放羊。这就是小男孩对放羊活动的基本觉解,也是人的自然境界的基本反映。一个人如果完全不讲究吃穿住用行,完全没有一点私心,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一个人会不自觉的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生来就有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应该培养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的人是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应该成为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那么其的一生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还要不断深化人的觉解,去培养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是社会的人,人不是孤立的,是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所以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人和宇宙人,当然也要避免刻意与强求。现阶段,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养具有此境界的人,也就是我们人为什么活,人应该怎样活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人生,要规划人生,就应该把四种境界和人结合起来,和人生结合起来,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丰富多彩的人生。
     由于人们所处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经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肯定不同,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必然有异,行为也就必然不同,体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当然也不会相同。冯友兰指出各种境界,并不是于日常行事之外,独立存在的,即使是处于天地境界的人,其所做的事,也是一般人所做的事。“人的境界,即在人的行动中”。[15]所以我们应该充满对生活的信心,要热爱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要快乐的生活。冯友兰还指出,人所享受的一部分世界有大有小,境界高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大,境界低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小。享受是一种感觉,其能让人感到快乐。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生活,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一定会过的比现在更好,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了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和充实,我们应该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果敢地去追求更高层面的人生境界。
    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5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1、551、552、114、558、570、552、552—553、553、553、553、554、562、553页。
     
   
   
    作者简介:徐国亮,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济南,250100
6#
发表于 2011-5-7 20:48:14 | 只看该作者
孝昌县文化局局长刘国琼君赠本站资深版主[寒梅]新著《寂寂竟何待》一册。
                                                    管季超   
7#
发表于 2011-5-18 13:06:14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6-22 11:31:44 | 只看该作者
野猪湖之美

文/水木一舟

        几回回梦里,回野猪湖畔。湖水之清兮,可以濯我衣;湖韵之美兮,可以滋我心。
   
    不知从何时起,在丁家湾的东边,由一个“东湖”。听父辈们说:东湖原名“蒲湖”,因长年蒲草丰盛而得名。解放以后,因河道改造,其形状如野猪,此湖并称作为野猪湖。
关于野猪湖的传说,从老人那里得知甚少。依稀记得,在战争时期,由于湖之大、再加上蒲草之茂盛,并成为了当时游击战的一个据点。如是,在附近的湾村并流传着抗日游击战的一些故事。正是这些故事,使野猪湖更加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

    儿时,总是与湾里的玩伴,在经过湾子“上塘”的一段小路,走几道田坎后,便到了湖畔。此时,湖之美尽收眼底。印象最深的是一层层波光粼粼的湖光。微风中,只见一道道五光十色的波光似舞蹈中的精灵,从远处渐渐摇曳而来,直至岸边形成一堆堆白色的大水泡。儿时的我们,便光着脚丫在一堆堆白色的水泡上面激荡起来。在湖边的沙滩和瓦砾之间,我们便开始寻找一枚枚带着满是绿斑的铜钱。听湾子里的老人们说:谁在湖边能捡到一枚铜钱,谁这辈子就会交上好运。如是,我们都极为认真,把眼睛睁得老大,生怕漏掉什么宝贝。很庆幸,儿时的我在湖边捡到了好几枚铜钱,我为此也成了湾子里的“幸运儿”。

    湖岸边的沙滩和土丘是水草肥美之地,更是儿时的乐土。在湾子抽水站台的阻隔之下,蜿蜒曲折的湖岸被分为几段,前面的一段被湾里的人称为“漠大河”,中间的一段被称为“刺林”,后面的一段被称为“瑶坡”。小时的我们,通常都有放牛任务。我们首选的放牛场所,便是被称为“漠大河”的湖岸边。那里,场地辽阔,草物极盛,牛到了那里是不会到处游走、吃人家庄稼的。在安顿好牛之后,我们便拿起自制的渔竿,在“漠大河”湖岸边当起了“钓翁”。半天下来,牛个个吃得肚满体壮,我们的收获自然也不少。哼着小曲,我们骑在牛背上提着刚起水的鲜鱼小虾,快意地回家了。

    野猪湖之美,美在四季流动的风景。每年“五一”回家,若有空闲,常常带着老婆和女儿,到儿时的那片乐土走走。不经意间,诸如儿时在湖边打水仗、玩水上漂、堆沙丘之类的故事滔滔不绝,女儿听得也津津乐道。在春色的袭染下,湖岸边刹时绿茵遍地,花草争奇斗艳,湖面上三五渔船游荡其间,在湖的侧岸更是杨柳依依、惠风和畅。“十一”过后,当再来到湖边时,呈现在面前的更是一种简约之美。在柔和的秋阳下,湖水逐渐清浅下来,湖面也显得有点瘦削,仿佛像一位历经春色后的少女清峻的面庞。若是中秋的傍晚,徜徉在湖边,望一轮高空明月,席坐一地秋草,古时“蒲湖秋月”的小八景之一,便呈现在眼前,思古之情丝也因此油然而生。

    小时候,乃至现在,对于野猪湖的各种猜想也不绝于心。望着湖边一片片瓷碎、瓦砾和曾经拾到的一枚枚铜钱,我总在想:在古老的过往岁月里,这湖岸边生活着什么样的古者,演绎着怎样的生离死别的故事。顷刻间,在一汪汪清浅的湖水里,映入眼帘的湖光仿佛像我诉说着野猪湖的一段段被尘封或者是被忘却的故事。
9#
发表于 2011-6-22 15:59:00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6-22 18:51:49 | 只看该作者
栀子花开

王庆梅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襄河中学)



六月,校园里的栀子花开了,一朵朵,洁白无瑕,溢着芳香,飘着忧郁。

因为到了离别的时候,一切在往日看来很平常的事都显得那么珍贵了。这是初三的最后一节作文评讲课。孩子们原先就喜欢这样的课,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评评点点,一向很随意。可今天,他们的表情很特别,严肃、深沉赶走了嘻嘻哈哈,后排学生的漫不经心也没了踪影。

一个中等生走上讲台读自己的作文,题目是《懂你》。“今年,你依然没有回来”,这是题记。从作文中,我们得知,她在小学时是优等生,后来爸爸外出打工了,她就变得贪玩起来。有一回,和同学吵架被推倒在地,头上裂了一个大口子,流了好多的血。爸爸只是打电话问问,没有回来看她。再后来,上了初中,她更讨厌学习了,于是成绩落了下来,每次希望电话那头的爸爸能责备几句,可他好像漠不关心,只说尽力就行。初中第一次的家长会,其他同学的爸爸都参加了,可她的爸爸却还是没有回来。她的声音很小,读到这里,她哽咽了,双眉蹙成一团,头缓缓地埋到作文本里。此时,教室里安静的很,大家就这样看着傻傻地看着她,不知所措。等她抬起头来,已经泪流满面,虽然她竭力克制自己不出声。

她是恨爸爸,还是缺少关心,抑或是因为害怕而哭?我这才意识到这个戴着眼镜的文静的小姑娘,对我来说,是多么陌生!我好像从未关注过她!哪怕是像对后进生那样的关注。我的目光在“两头”之间来回徘徊,时而温柔亲切,时而责备期待,而那些既不优秀,也不淘气的中等生,却被我遗忘在某个角落里。如果不是因为今天我偶尔发现她的作文,她可能三年都不曾有机会站到讲台上来,这是多么令人吃惊的事!

我怀着愧疚之情,示意她回位,我帮她读完作文。她说,去年过年,爸爸回来了。她躲在房里,故意不去迎接他。没想到爸爸径直走到她的房间,然后打开两个包裹,里面是她爱吃的零食,还有衣服、书籍等等的礼物。爸爸第一个见的人是她,还给她买来这么多东西,原来爸爸还爱着她。她以前的怨恨全消散了……最后,她写道:“现在,快要中考了,你依然没有回来,但我懂得了你的艰辛与无奈,我不怪你,我会好好考试的。”

读完以后,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问她既然懂得了爸爸,为什么哭啊?她说,想爸爸了,怕考不好,对不起爸爸。说着又呜咽起来。班级已有好些同学头低了下去,因为他们的爸爸也在外面打工,也不能陪他们一起面对这人生重要的时刻。

我的心也不禁伤感起来。望着窗外,栀子花开啊开,是晶莹的泪花滴落在我的心海。如果没有阳光的爱,雨露的情,栀子花能绽放它纯洁的笑脸吗?人世间也是这样,失去情和爱,我们的心灵就会枯萎。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不是更需要爱吗?

我又点了一个很优秀的男孩子的名字,我注意到,他愣了一下,显得很犹豫,然后好像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走上讲台。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他的作文是写一个女孩子的。题目是《读你》,他说:“第一次见到你,我并没有注意到你的与众不同。但当我静下心来环视一群陌生的面孔时,我被一股莫名的气场牵制:清爽的衣着,干净的脸颊和利落的马尾辫,从内而外透出angel的光芒,散发出清新的气味。从此,我开始观察你,读你……”这分明是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可这位优秀的孩子并没有多想,他说:“你和我每天享受着从同一间教室外射进来的暖阳、吹进来的和风,一起学习交流了三年。你善谈、活泼的性格为你种下了许多常青的友谊树,其中一棵就是你我那纯洁真挚的友谊之树,它长的郁郁青青。”你看,这孩子多单纯啊!后面他写了他们之间在学习上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事例。最后一段是:“读你,胜过看一道美丽的风景,胜过读一本深刻的哲学。读你,就仿佛寻得知己,觅得知音般获益匪浅。”

他真诚的话语感染了每位同学,也感染了我。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注意到一个女孩,轻轻地鼓掌,没有其他人那么热烈,头微微低着,不过也不是羞涩地脸红。我调皮地问一句,写的是谁呀?还没等他回答,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刚才那位女孩的名字,男孩点点头,有些害羞了。我笑了……

当然,我是从作文的角度去赞赏他的,包括语言的优美,友谊的美好等等。后来,孩子们竟然要我再读一遍给他们听。其实,我知道,他们是佩服男孩子的勇气,还有他处理感情的方式。他们懵懂的心中,可能都有爱慕的人吧。可有没有像这个男孩子一样,和对方成为好朋友,并且相互促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呢?而且,还是在即将毕业的最后一节作文课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大胆地说出来。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心灵钝化的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笑而过,但对于孩子们,将是永恒的记忆。

这节课,令我感动的还有许多。正是因为我们师生彼此珍惜这一刻,才会有感动吧。

栀子花香在忧郁中飘来。当我们行色匆匆,斤斤计较于分数与升学率时,我们有没有嗅出芳香的疲惫与失落?让我们停下脚步,驻足观赏纯洁的栀子花,呵护孩子们栀子花般纯洁的心灵吧。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对异性的爱慕之情,以及毕业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都是栀子花洁白的花瓣。

“栀子花开啊开栀子花开啊开,是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何炅的歌声再次在耳畔响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1:40 , Processed in 0.0932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