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7:《小语论坛》的风云际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7 14:2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7:《小语论坛》的风云际会

文章作者:周一贯 

  每每与周边钟情于语文教学的年青夫子们闲聊,总会牵扯到《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以下简称《小语论坛》,即《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也常常能听到不少溢美之辞:有称赞她大气若虹的,一些文章总能高屋建瓴,对教改前沿的某些热门话题,表达真知灼见;有称誉她兼容并蓄的,不以观点不同、门户有别而拒之圈外;更有赏识她身姿美丽的,装帧新潮,版面活泼,图文并茂。尤其是文字比较精美,既有出于专家学者之手的博大淳厚之作,如寒梅一样清洌,古琴一般韵致;也有来自青年教师激情奔放的文章,如大江一般奔流,春花一样怒放……当然,也听到一些遗憾和抱怨,那就是投稿数次而没被录用,只好自勉“同志仍须努力”。

  由于老师们对《小语论坛》的关注,使我产生了在“桃李春风又一年”的交替时刻,为她作一番“年度盘点”的欲望。当我在记忆与前瞻的思维交叉中提笔行文时,一些新意迭出的栏目和其中留下了较深印象的代表作,便自然地形成了倾诉的序列——

  一、 教学评论:江山凭指点,“水归沧海意皆深”

  如果我没有记错,早在2005年第3期上《小语论坛》就发表了《教学实践研究呼唤“教学评论”》的文章。《小语论坛》以繁荣“教学评论”为已任,以此来唤起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性评价,从而达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正是“论坛”之“论”的主要内容。在一些语文教学的刊物上,我们很少看到集中评论教学思想、评论课程教材、评论教学流派、评论教学方法等的文章,也许是因为人们觉得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先有教学实践,后有教学评论的,因而认为教学评论虽然也需要,但毕竟处在第二位,似乎没有“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之类深受教师欢迎。常言道“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是灰色的”。其实,“灰色”并不足以囊括一切理论的状态。那些来自鲜活教学实践并灌注着思考者睿智的理性求索,同样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呈现出一派青葱的亮色。作为“教学评论”的理性导引,是实践的指南。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一线教师其实并不缺少感性的践行,他们也许更需要对理性的把持。我们许多老师总觉得自己的教学认识(包括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体悟和对名师大家的解读)处在一种需要“突破”而又难于“突破”的所谓“胶着”状态,并为此而深感困惑,这正说明了繁荣教学评论有多么重要和迫切。
总观2007年《小语论坛》的“教学评论”专栏,可谓春色满园。第3期上对“教学艺术风格”的评论,既有作为“专家视点”的主导文章《风格、流派与主旋律》,又有一组“评论辑录”:《探寻越派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群体风格》、《风格博览“比较”看》、《教学风格的“儿童底色”》、《浅议教学风格的和谐之道》和《玫瑰的风格:“一瓣一瓣地开放”》。在这组评论文章中,不仅有对当代老、中、青语文名师的个人风格和“流派”、“准流派”的分类点击,还特别提出了两个颇有创意的观点。一是“主旋律”意识,既强调教学风格、教学流派的丰富多彩、各领风骚,又指出风格、流派的多样性之中,坚守“主旋律”、弘扬“主旋律”的同质要求,即要坚持“母语本源”,“儿童本位”,“学科本色”和“实效本真”。另一方面是对地域性“群体风格”的认识和研究,即教学风格相接近的个体群所具有“近似风格群”,不是流派而又近似流派。有“艺术地域群体”、“艺术世家群体”、“艺术同门群体”、“艺术友伴群体”和“艺术社团群体”等。第10期对公开课教学的评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提倡公开课要坚守家常课的优良品格:真诚、自然、务实、简约和朴素。对于在公开教学中应当如何观课评教,则提出了辩证看待家常课的特殊视角。此外,如第4期由曹建召撰写的《2004—2006年小学语文教育综述》是综述性评论,视角开阔,论证翔实,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研究信息。特级教师潘文彬的《习作,儿童生命的曼舞轻扬》(第7—8期)是从两节课切入对作文课堂教学问题的评论,细致而深入,揭示了作文教学的真谛是儿童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应当让儿童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第5期上陈志华同志对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基本走向的评论,归纳为《回归与落实》,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与专家、学者商榷。这种勇于探讨、敢陈已见的精神,确实可嘉。这些文章虽然有的冠以“商榷与争鸣”,有的列入“比较与研究”,有的作为“语文纵横谈”,但从根本上看应当都属于“教学评论”。 这是《小语论坛》以“论”为个性的张扬,也是为弥补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尽职,深深赢得小语界同仁的挚爱。

  二、 百家讲坛:长天飞彩云,“笔所未到气已吞”

  2007年《小语论坛》的“百家讲坛”,呈现的确是一番“百家争鸣”的自由与繁荣。在这里“主讲”的多是教授学者、名家高手,他们的文章纵横开阔,目光透入堂奥,睿智点向纵深,往往能就语文教学中的某一热门话题,从格局与框架上作气势恢宏的整体把握和鞭辟入里的透彻解析,深受语文老师的喜爱。在第1期,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困惑中的思索》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深入反思,正是广大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深感困惑的问题。应当说,五年多来的课文课程改革实验,使人们以对课改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深信不疑,对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许多新理念、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景观更是受益非浅。然而所有的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解决了旧的问题的同时,又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新矛盾,而在群众热情投入课改的行动中,又不可能事事做得恰到好处……于是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会看到一些新的叉途,我们也会遇上一些磕磕绊绊,需要在反思中修正,在质疑处探讨。这不但不是对课改的否定,更是对课改向纵深发展的必要推进。杨教授正是以这样的观点,辩证地就“关于学生主体”、“关于语言训练”、“关于语文和生活”、“关于认知和感悟”、“关于体会和体验”等五个基本问题,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同样,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在第5期上提出的要对语文课堂作“语文地”思考,也是对课程改革进程中,在“泛语文”的偏向中,语文学科语文性的缺失,作了深入的检讨。同时对“语文意识”、“语文现象”、“语文特点”、“语文素养”等基本问题作了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的论说……这种敢于直面现实教学生活中的矛盾,寻求理性的认识,充分体现了“百家讲坛”的论述不是“坐而论道”的泛泛之说,而是多么贴近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理性引领。

  “百家讲坛”的这种论说风范,同样体现在其他的一些论文中。如大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雅萍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识字与写字学习评价》(《小语论坛》第9期)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董蓓菲“以美国母语《写作内容标准》为例”对当前中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借鉴与启迪。前者论说的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评价的一个主要项目。对这样一项语文启蒙学习中的起步训练,王教授对识字数量、识字质量、识字能力、写字能力、识字写字的情感、态度和习惯评价等内容作了细致的、详尽的、全面而深刻的阐述。这对解决当前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缺乏研究、日趋淡化的困境,无疑是雪中送炭。后者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比较研究,全面介绍美国母语教学中的“写作内容标准”,并以此提出借鉴与启迪的一些要点,同样会对我国相对滞后的写作教学体系的改革,如何从“全语文教育”思想中剥离出来,就作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作更为精细化的本土研究和序列编排,提出了一种可行性建议。又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以其敢为人先的勇气与胆识,一直不倦地在小语教育改革的前沿奋发向前而备受关注。尽管对于她的“三个超越”和语文主题教学思想,有些十分正常的不同认识,但对于她的那种深于思考、敢于突破的改革精神,却是令人频生钦佩。对此,成尚荣教授发表在《小语论坛》第3期上的文章《“超越”理念下的深度建构与智慧表达》,为我们对窦桂梅的语文主题教学实践作了深入而又详尽的解读。正如成教授在文中所说“……这些文字(指窦桂梅老师的专著和课堂实录等——引者注)流动着浓郁的情感,跳跃着智慧的火花,为我们呈现着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情景,引发我们诸多美好的想象;但是真正读好则不容易,因为窦桂梅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一次次哲思之旅……”

  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一诗中,以“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来形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作画的酣畅淋漓之快意和气韵生动之真髓。以此反观,“百家讲坛”名师的文章,也正是以气势磅礴之态,透彻入里之势,使我们读来并不嫌长,而且再读不厌。

  三、 教改风景:青山碧水依,“一年好景君须记”

  罗曼•罗兰说过“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须的。怀疑能把昨日的信仰摧毁,替明日的信仰开路”。教学改革不正是在怀疑与信仰的交替推动中为我们展示着全新的美丽风景。面临着悄然到来的新的时代,作为为21世纪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一代的教育,正在思考和调整自己的体制、目标、内容、方式。语文教育在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挑战面前,也正在作出自己的应对。感谢《小语论坛》的“教改风景线”、“教研新视野”,在2007年让我们得以耽情江山,饱览秀色。

  传递名师教学改革的高峰体验,无疑是教改的一道靓丽风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早已为小语界所关注,现在在《小语论坛》第3期上作了全面的介绍,有《珍珠鸟》的课堂回放,有“将信赖进行到底”的教者言说,又有专家的“特色评课”,还有优秀教师的“践行研讨”,无疑是读者走近主题教学、理解和赏析主题教学的一个很有价值的专辑。第2期介绍刘云根“心根语文”的专栏,有典型课例的课堂实录,有名师本人的智性诠释,有专家学者的画龙点睛,更有一线教师的相与研讨,组成的是一顿关于心根语文的精神大餐。在第5期上编者又引领我们在“情智语文苑”享用了孙双金的“情智语文”,无论是《走近李白》的课堂实录,还是孙双金老师对课堂教学魅力的深度解读和薛元荣、王芳对“情智语文”的特色评说,特别是成尚荣教授高屋建瓴的专家评点,共同辉映出“情智语文”的时代亮色。

  评价各地创造的语文教学新经验,自然也是一派诱人风光。这里特别应当提到的是对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语文课改校本教研活动的纪实报道《实践•反思•前行》(刊于第9期)。纪实以课例实录《特殊的葬礼》为依凭,以群体研讨的话题形式展开,充满了来自教学生活前沿的新鲜气息和现场氛围。

  杨树亚同志在第5期的课例赏析《轻拨复捻皆成曲,低吟浅唱总关情》,以王崧舟、孙双金两位著名特级教师执教《二泉映月》的不同思路作了比较研究,确实是一种观课评教的新形式。名师风格迥异,各有教法不同,如此才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百花争艳。当下,发现和展示教学研究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应当也是一道值得关注的教改风光。

  教改风景的美丽动人还因为在那里充满了矛盾的较量、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角逐。语文教改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的过程。在这里,有时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曾经引发媒体关注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那堂《亲情测试》作文课,在《小语论坛》第1期上作了现场报道。8位专家的不同见解,更有诸多网友的言论摘编,为读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探讨空间。正如“编者”在按语中所指出,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多角度思考,共同研究课改中的新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 课堂频道:行动中反思,“只是征行自有诗”

  对于课堂,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交织着困惑或感悟、疑虑或欣喜的回忆,牵动着你、我、他的深沉情怀。这是因为小小课堂为民族铸造着理想,为人类孕育了希望,为祖国描绘出蓝图,为未来树立了航向。因此,《小语论坛》的“课堂频道”,也就成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师最喜爱进入的频道。在这里,课堂在平面的单纯和立体的多元之中,在点的聚集和线的连接之中,在偏旁与部首的组合之中,在讨论与作业的演练之中,呈现出七彩缤纷的美丽景观而令人目不暇接。

  七、八月号的《小语论坛》为我们提供的是作文教学一到六年级的创意设计套餐。多达36篇的作文课堂描画,绘出了新课改语境下儿童生命的表达和交流的美丽画面。

  课堂频道的丰富多彩,更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不时看到好课的优美风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以他简约朴实的教学艺术风格在这里作《人物素描》(第12期);著名特级教师闫学的绘本作文要与你探讨《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第12期);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用文学的眼光带领孩子们在这里阅读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第10期);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陈金龙老师也在这里为我们介绍他的《白鹅》一课的备课构想(第3期);浙江省教坛新秀、教改之星、教科研先进个人蒋军晶在这里“演奏”的《那一首<月光曲>》,让我们觉得余音绕樑、不绝于耳(第1期);优秀青年教师肖绍国更是从《姥姥的剪纸》读出了童年的心梦之境(第9期)……

  在这个频道里,我们还不难听到专家学者对课堂教学表述的学养丰厚的论说:特级教师周益民在第9期上展示的对“班级读书会”的深入践行和独到见解;施茂枝副教授审视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赛课对语文特点的把握之分析(第1期),为我们传导了高端赛事的相关信息和重要启示;孙建平老师的《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一文(刊第2期),更是把课堂教学的研究矛头直插课堂的效益本真。从“有效教学”到“有效阅读”,将“以读为本”这一传统理念作时代的重新解读……看来,“课堂频道”需要传递践行的脚步,需要展示反思的深度,也同样需要正确理念引领的高度。

  语文的“课堂频道”还有着自己的“阅读新时空”,奏出的是时代的旋律。在这方面,集中刊发于第5期的关于“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国际教育研讨会”的专辑,特别受到读者的喜爱。《亲近母语:花的事业,根的工程》为我们传达的研讨会印象,读后使我们难以抹去;朱自强同志对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问题的认识是让语文教学《回到原点》的关键之一。在“专家视点”里,薛瑞萍的呼唤是“琅琅书声,朗朗乾坤。让我们期待,让我们行动”。而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我爸爸》的绘图作文教学设计的精彩课堂,更给我们以读写结合、亲近母语的深刻启迪。

  “课堂频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又何尝不是教师辉煌人生的写照!

  五、杏坛养心:清风洗俗尘,“心夺造化回阳春”

  捧读每期的《小语论坛》,我们都不会忘记到“杏坛养心”专栏里去“悦读”。这里是一方云淡风清的净土,它是语文教师留给心灵的一片绿地,一方惠风和畅的清凉世界,又是一座为在教育远途上跋涉的倦客得以小憩小酌的十里长亭。语文教师在自己的鲜活的语文教学生活中或推敲、或揣摩、或触发、或鉴赏,已习惯于多层次地体味课文中的深层义、言外义、双关义、象征义等隐性语义。于是,在落笔成文时,也给“杏坛养心”里的文章透射出一种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的交叉之美,一种液态的诗意和流动的暗香。程红《苦乐年华》(第2期)带给我们的是她“支教”的一天,起居生活的清苦、教学设施的简陋……全都淹没在两个孩子意外送来的生日礼物之中。生活贫穷的孩子,精神却是如此富有,竟牢牢地记着老师在无意中透露的生日。《老师,我不表演》的教学随笔,记下了付丽芳老师在课堂上的另类遭遇(见第10期)。上《丑小鸭》一课,付老师请几个小朋友上前表演,原以为这是孩子都乐意争取的活,谁知一位平日学习挺优秀的女孩,竟然拒绝参与表演。这当然让老师很生气,课后细问原因,孩子竟哭着说“丑小鸭太可怜了,谁都欺侮他,无依无靠,我……不想再欺侮他”。这不禁使老师颇生感慨:我们太缺少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意志、想法强加在他们头上……一篇千字文却揭示出一个如何呵护孩子生命尊严的大问题。其他如李靖的《风日水滨,如逢花开》(第11期),严和根的《宽容的魅力》(第10期),唐燕的《爱的倾诉》(第2期),梁涛的《给孩子一个台阶》(第11期)……这些文章称小指大,从微知著,真意郁结胸腹,情感流泻笔端。走进新课改,教师的教学写作更多地是以随笔、札记的形态存在的。这来自教学生活深处的踪迹个个,心香瓣瓣,虽然不是宏大的纵横教育之论述,甚至也不是成篇有序的教学研究文章,但更贴近教师的生命意绪和生活常态,其阅读、研究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觑,恰如在“论坛”宽广蓝天上的闪闪星光,无垠草原中的灼灼小花。“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真的希望《小语论坛》每期都有“杏坛养心”这一处,为那些征途劳顿、风尘仆仆的朋友们,能在这里喝一盏“心灵鸡汤”再继续赶路。

  六、封面人物:后浪拥前浪,风流名师数今朝

  当得知我要为《小语论坛》写一篇“年终盘点”时,有同仁特别提醒我:别忘了说说那些流光溢彩的封面人物。确实,封面人物的闪亮登场,给读者带来第一时间的视觉冲击力,常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有的气质高雅,有的风度翩翩,有的眉宇间透出刚毅,有的眼神中流露睿智……在神态各异之中却一样传递着名师的共同点:内外兼“秀”、赤心慧中。

  《小语论坛》的封面持续至今,分明已成为小学语文界的“群英榜”。就说2007这一年吧,有来自高等学府的著名教授,如肖川(第5期)、王荣生(第4期)、李白坚(第7—8期);有来自优秀教研员队伍的佼佼者,如闫学(第1期)、吴琳(第10期);有来自见证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发展历程的小学语文教坛宿将,如许汉(第9期),当然也有披着时代曙光的闪亮新星,如武凤霞、李明新……这不仅表现了“论坛”受惠各方名师大家不吝指教的殊荣,也体现出“论坛”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更显示出小语界后浪拥前浪的繁荣气象。

  读者对封面人物的珍重,更因为与人物一起带来的是我们最需要的思想。肖川教授的《“教什么”和“怎么教”》,辩证地分析了两者哪一个更重要的热点问题,可谓言简意赅,入木三分。我爱读肖川教授的文章,我的感受是正如劳凯声为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所作的“序”所说:“……他的文章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王荣生教授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相知恨晚的名家,他的《语文课例研究及其样式》一文,体现的正是他的学术风范,既高瞻远瞩,大气磅礴,又能贴近实际、有的放矢。这也就是小学教师特别喜欢读他的著述的原由所在。李白坚教授的“快乐大作文”,在小学语文界可以说是一个“知名品牌”了。在第7—8期与封面人物一起展现的文章《作文游戏教学的几个问题》,更深刻地阐述了作文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操作策略,帮助我们对“快乐大作文”有了更全面的理性认识。

  一般说,封面人物的配发文章,都是精湛之作,因为它展现的是名师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传递的是名师教学经验的真知灼见。闫学探寻的语文之道是童年的语文、知识的语文、有爱的语文、想像的语文和文化的语文;而吴琳为我们描绘的是她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激起了我们许多的启迪和遐思;许汉老师精到的古诗词鉴赏和古诗词教学,使我们的眼界为之一亮;武凤霞则以特殊的视角为我们透视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学;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课,又为我们指点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真是文以惠人,人以文传,感谢《小语论坛》,以“封面人物”和封面人物文章的开篇栏目,使我们每期都能够感受一片文化阳光,分享一份精神大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岁末回眸《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我们充满了满足的欣喜;翘首盼望2008年,我们更是充满了对前进的期待。“论坛”的个性在于“论”,当一些报刊认定小学教师姓“小”的同时,也在拼力追求发“设计”、发“实录”,以供教师模仿搬用;发“豆腐干”式的短说,以方便教师轻松阅读。这似乎缺失了对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了解:他们年轻了,学历提升了,思想丰富了,研究意识也变得强烈了。从根本上看,小学语文教师并不缺少实践,他们更需要能够贴近实际的理论引领。他们也喜欢读长篇论文,喜欢欣赏那种渗透着强烈情感的理论之美。能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朴实简洁,一样使读者怦然心动,从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撞击和情韵的流动,并从错杂中看到秩序、识得规律,而且臻于和谐,使人体验到理智的充实和情感的愉悦。《小语论坛》正是在这方面独树一帜,引领潮流,而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拥载和青睐。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希望《小语论坛》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坚持和发展刊物的个性和特色,扬长补短,使个性更美,使特色更靓。(特级教师 周一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4:28 , Processed in 0.1554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