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9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正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9 13:5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正成,一九四六年生,四川成都人,长期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为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著有《刘正成书法文集》(已出版三卷)、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下)(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出版五十四卷),主编《中国书法》一百余期。出版《刘正成书法集》、《蜀道心情-刘正成、刘正兴书画选》、《刘正成草书归去来辞》、《当代书法精品集-刘正成》卷等,书法作品参加多届全国书法展和全国重要书展。最新出版文化随笔《英伦行色》。     长期担任中国书协全国展、中青展和重要学术会议的组委会、评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策划了"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中国千年书法大展"、"巴黎现代中国书法大展"和"巴黎国际书法研讨会"等影响巨大的中外大型书法艺术学术展会。被《书法》杂志评为年度"中国书坛十大风云人物"。     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国际学术会议上讲演、讲学和举办展览。作品及个人传略载入多种辞书。曾荣获韩国美术家协会和韩国美术文化院颁发的"世界书法功劳牌"。获中国书协的"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荣获"2005全北国际书艺双年展"大奖。更多

[size=+0]        书法作品欣赏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3:51:47 | 只看该作者
水墨传奇之一:美女博士对话书法名家刘正成谈书法人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17:29 新浪博客
[img=http://i1.sinaimg.cn/blog/ul/2008/0729/U2361P346DT20080729180317.jpg]图:[/img]
图: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blog)
[img=http://i3.sinaimg.cn/blog/ul/2008/0729/U2361P346DT20080729180351.jpg]图:[/img]
图:嘉宾主持人、美女博士郑勤砚(blog)


    《网上大讲堂》栏目本期开始推出《水墨传奇》系列,由嘉宾主持、美女美学博士郑勤砚(blog)对话书画名家文怀沙、欧阳中石、任继愈、金开诚、刘正成、孔庆东、张铁林等,同探讨书画艺术真谛,品味水墨人生故事。
     以下为《水墨山水》第一期节目,邀请到书法名家、国际书法协会首席主席刘正成(blog)先生畅聊书法与人生。以下为聊天实录:
访谈视频
[img=http://i2.sinaimg.cn/blog/cr/2008/0729/1559236380.gif]解密激情戏:不包装成激情封面有些片子不好卖[/img] 1、刘正成:边爬青城山边临名家字帖[img=http://i2.sinaimg.cn/blog/cr/2008/0729/1559236380.gif]解密激情戏:不包装成激情封面有些片子不好卖[/img] 2、刘正成:写书法不为卖弄笔墨
[img=http://i2.sinaimg.cn/blog/cr/2008/0729/1559236380.gif]解密激情戏:不包装成激情封面有些片子不好卖[/img] 3、刘正成:张铁林气得拍桌为我抱不平[img=http://i2.sinaimg.cn/blog/cr/2008/0729/1559236380.gif]解密激情戏:不包装成激情封面有些片子不好卖[/img] 4、刘正成:季羡林鼓励我走出低靡
[img=http://i2.sinaimg.cn/blog/cr/2008/0729/1559236380.gif]解密激情戏:不包装成激情封面有些片子不好卖[/img] 5、刘正成:与“活化石”苏立文的忘年交[img=http://i2.sinaimg.cn/blog/cr/2008/0729/1559236380.gif]解密激情戏:不包装成激情封面有些片子不好卖[/img] 6、刘正成动情谈艺术人生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水墨传奇》栏目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非常期待着能够通过这个栏目,我们和书画名家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在书画艺术作品背后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也了解艺术家的经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他的心得感受。我想种种的这些都能给我们非常多的人生的启示。今天我们非常有幸的请到了当代著名的书法艺术家,还有著名的学者刘正成先生,刘老师请跟大家打个招呼。
  刘正成: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刘老师他是可以说当代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卓有建树,他曾经编写百卷集的中国书法全集,这个工作正在进行过程当中,现在他也担任国家书法家协会的首席主席,他在中国书坛的影响力也是非常之大的。我曾经关注到刘老师,在您早期的这样一个写作的过程当中,您还写过小说,历史类的小说,所以我觉得从文学历史的这个角度,写小说这个角度,然后又一下子转到了可以说是书法的这样一个领域,书法艺术的领域,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样的一些联系,或者说您能不能跟大家介绍一下您的这样一个学书法的经历是什么样的?
  刘正成:中国清代一个书法理论家叫包世臣,他写一本书叫《艺舟双楫》,后来康有为写《广艺舟双楫》,就是艺术之舟有两个浆。那么我呢,一方面喜欢文学,一方面喜欢书法,前面文学是我职业,我作为《四川文学》的编辑。但是后来怎么走到书法呢?书法也是我从小就爱好的,但是没有成为职业,成为职业的时候就是我有一个想法,因为我是四川人,四川人就是一个“蜀”字,蜀字就是上头一个龙头,下头一个虫字,所以就说如果四川人不能出四川的话就是一个虫,能出四川的话就是一个龙,所以当时我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还是走出四川看一看,所以我就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就从一个文学编辑走到书法这个职业领域来了。
  如果谈起喜欢书法和喜欢文学,都是我可以说从小,我从16岁开始就开始临帖写字。那个时候喜欢书法,但是那个时候书法在一般社会上来说很少有字帖,而且我学书法的时候正好是在三年灾害那个期间不久,我练书法这个时候,我的父亲有一个朋友看我在写字,他说你写字还得临帖,他带我到街上买了一本帖,就开始临了。那时候我们四川人都喜欢青城山,都江堰青城山,那个山上有很多名家写的楹联牌匾碑石,我喜欢这个书法,我曾经就带着一瓶墨汁,带着纸,把纸铺在石阶上,就从那个山脚下的“天然图画”一直临到山顶“上清宫”。那时,不像我们现在街上到处摆着字帖,我想我能够这样爬到山上要一天到两天的时间,我就从山下一直临到山顶上。
  主持人:那您的方法比今天我看到有一些在公园里面,有一些退休的老人爱好书法的,他会沾着水在上面写一些书法,那您当时是直接拿着毛笔,拿着宣纸就开始临写。
  刘正成:对,因为我想热爱,喜欢这个,因为那时候书法是没有任何功利的,惟一就是喜欢,热爱。
  主持人: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般从我们这样一个感受当中,书法它是童子功,可能家学的传统很重要,您从16岁开始写书到今天也有四十多个春秋了,足见您当时从16岁开始下的功夫,还有我想跟您自身的灵性、悟性都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
  刘正成:对,我想艺术就是热爱它,非功利去追求它,这个可能是一个成功之路。当时写完书法没有想着要成为一个什么家,当然随着发展以后,对书法的热爱,你就必须更深入的就是作为一个职业,当然书法家来说应该是非职业的,从古来说书法就是一个文人的带着游戏性质的一个文艺活动。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对您产生过非常大影响的一些书家和艺术家呢?
  刘正成:有啊,当然我是生在这个社会普遍老百姓家庭,我并不是出身名门,但是非常偶然的,碰见我有个老师,一个就是作为我邻居的文学的老师,他是一个古典文学老师,他是个诗人,可以算是民国时代的诗人,还有这个诗人的一个学生,叫李灏,有一天他看到我写字他很欣赏,最后发现他也是孟老师的学生,我觉得李灏先生他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他这个命运不太好,他在街道工厂做工作,但是我认为他是满腹学问,他是我亦师亦友了,要见到孟老师,我叫他李师兄,没在孟老师面前我叫他李老师。那时候他喜欢喝酒,那时候喝酒用酒票,一个人用一张酒票,我星期天从东城走到西城把酒给他带过去,然后他喝了酒以后聊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说了半天不说到书法上去,谈文学,谈古典,谈什么,我觉得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很少教我这个字,这些笔怎么写,但是他也带了其他一些学生,都要跟他说一点一划怎么写,他跟我从来都是海阔天空,我说他对我很保守,然后谈天,总是不给我教这个字怎么写。后来几十年以后我才发觉,这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开阔你的思想,让你认识面积扩大,你先了解这个碑,你才能更深的认识它,他总是跟你谈文学,谈庄子,谈儒学,我才发觉书法打开了一个很大的门,我觉得这个老师很重要,他并不是教你一笔一划怎么写,他就是给你整个人文的领域,他就把你带去走一圈,这一点更让我对书法本身这个艺术的求知欲更强,你觉得怎么抓住书法艺术的灵魂,他让你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我觉得这样一个入门的老师比带着你这一点这一划怎么写很重要。他去世几十年了,我随时回忆到这一点,引路人非常非常重要,他并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但是他恰恰用一个更好的一条很大的道路把你带到这个地方,然后你自己往前去走吧。
  主持人:真是这样,就是我们通常谈到书法文化的时候,它是一个很宽阔的范畴,它涉及了文学、音乐、历史,种种很多的领域,所以我们通常讲书法的技法的提升,它不仅仅是笔法运用上的一种提升,更多的应该是整体的一个艺术家修为的提升。
  刘正成:对。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3:52:50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成:书法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17:29 新浪博客
[img=http://i3.sinaimg.cn/blog/ul/2008/0729/U2361P346DT20080729180535.jpg]刘正成:[/img]
刘正成:实际上一个有艺术才能的人反而比学者困难。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从您早期的这些求学的经历和学书的经历,可以看出其实您的这种文学的功底和历史的功底,包括您曾经多年从事的编辑工作,其实都潜移默化的对您书艺最后日增完美,或者说达到一定的境界,它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作用。这让我想起今天我们都在倡导研究型的学者,就是学者型的书家,那么学者型的书家他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那么刘老师,您是怎么来看待比如说这种学者型的书法家他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样的问题呢?
  刘正成:其实在中国古代有句话,就是学者代代有之,才人不世而出,实际上一个有艺术才能的人反而比学者困难。学者的话,如果你读个中学、大学,读个博士,进入学术研究反而比较容易,但今天这个问题为什么突出一个学者化的话题呢?现在不但书法界,包括文学界也这样提,这就因为我们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文化有个重要的转型期,文学从文言转到白话,以前文人精英文化书法这个艺术走入了民间,我认为它进入了一个通俗化的过程。
  以前你要成为一个书法家,可能首先你得在科举里面有功名,你才可能进入文人的圈子,你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但科举失败成为艺术家的也有,比如说像徐渭,像唐寅这样的人,他可以没有考上,但这是很少的。进入相当的文化层次以后他就已经属于一种精英文化了。但是我们从20世纪以来,文化走入了通俗化进程,一般的初具有文化的工人、农民都可以成为书法家,不过临临帖,成为书协会员的时候就成了书法家了。这就提出了书家学者化的问题,书家学者化我认为并非你要成为一个学者,但是你要具有书法艺术这个精英文化的广阔的人文知识背景,才能够把这个书法艺术的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的特点掌握,而且要把书法艺术的内涵知道。
  所以说我觉得从书法,就像我写历史小说,我觉得历史小说我就要做案头工作,我觉得写历史小说也是一种学术研究,书法你就要理解这个书法它的本质的审美意义,要研究这个书法家,这个书法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环境下写的这个作品,这个作品有什么含义,只有这样带有一种学术研究的性质去深入书法的学习和了解,你才能得到它的精髓。
  比方说我现在给你提到苏东坡,谈到他的书法,但是你提苏东坡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他是在黄州时候的苏东坡还是惠州时候的苏东坡,还是海南的苏东坡,每一个时间段的苏东坡写字是不一样的,那你是学他黄州以前的苏东坡还是学黄州以后的苏东坡,这就要你更深入的把握了,你才能把传统经典它的精髓学到,我觉得这一点要带有一种学术研究的心态或者知识背景去了解它,这样对书法的理解就会更丰厚,不仅仅是一个视觉艺术。如果书法仅仅是一个视觉艺术的话是否太简单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精髓就在这个地方,古代的艺术家或者书法家,他不是以一般把它作为一个职业来看待,他必须与社会经历、知识结构融为一体,这点不管是你去学习它,还是进行创作,你有这样一种深入的比较深厚的人文背景去进入它的状态,可能你的书法才能够打动人,或者是不仅仅是炫人眼目,要耐得住别人看,不仅仅是一点一划的招式,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你的风格。
  现在我们书法艺术,花样并不是风格,最后要显示出一个人出来。最近我有一次参加一个国家图书馆的碑帖的题跋,它这个题跋有很多以前古代比如罗振玉他们这些人的题跋,后来叫我们书法家去题,我就发现这个题跋也是按照一种书法创作的形态去写这个题跋,而不是用一个文人的去写它。我发现中国现在书法家不会写题跋,写出的题跋不是专注于对这个碑帖审美、考证的研究,写出来的题跋就像有一点卖弄自己的笔墨,一眼就看出来了,书如其人,你这个人在做一种深刻的思考还是一种情感激发了你的想象力进行写作,还是你就是卖弄笔墨,要是行家一看就看出来了。
  主持人:我想你这段话给今天青年的学书的人一个很大的启示。那么在学书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关注到个人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要多读书,然后同时要多思考一些问题,对历史的文学的,对很多方面的这些知识都应该涉及,形成一个完整的一套知识系统,而不仅仅是偏重于技能技巧,是吧?
  刘正成:对,因为你书法文学艺术家,你表现人,如果人只表现他的一面,就像画画只画他一个侧面的话就肯定不丰富了,你要表现这个完整的人,多侧面的人,你就要有深厚多方面的表达人的方面。
  主持人:刘老师,其实这里有一个可以说听起来比较敏感的话题,其实也是很多网友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也有人这样说,中国书坛有一个“刘正成时代”,从1992年您开始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开始到现在,可以说书法全集出版了已经有60集,整体的这样一个工作它在文化界、学术界还有艺术界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国书法全集》,这是一件事。我以为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您在做《中国书法》这本杂志的社长和主编的时候,使得《中国书法》成为一本核心期刊,而且当时在国内、国际都非常有影响力,最重要的是《中国书法》这本杂志它为非常多的青年学子,还有非常多的这些书法家提供了一个平台。除此之外,您还主持并且积极地设计过非常多的展览,比如说中青展,还有很多的展览,这些展览也都推动了整个可以说20年以来的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和进程。真的可以这样说,我在早些年听到您的名字的时候,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或者说都是这样仰望着您,一方面觉得,真的,那是一个风光无限好的“刘正成时代”,另外一方面,其实人在风头浪尖上的时候,往往是有很多的光环笼罩,可能也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在2002年有一件突如其来的事件,当时舆论界哗然,同时使得书法界,整个文化界可以说振动很大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也就从此改变了您一段时间的命运,可以这样来说。
  之后这些年可以说您都是比较沉寂的,我就想,当今天您来回顾这个事件的时候,我知道您现在心态非常的平和,那么您这几年是怎么渡过的,您又是如何走出这样一个低谷的状态的呢?
  刘正成:你这个节目不叫“水墨传奇”吗,也可以叫水墨春秋,一个人有春天,有秋天,只不过说春天、秋天的时候,这个转换的时候你没有料到的时候,给你影响很大。刚才你提到“刘正成时代”,这个说法比较夸张,我本人不能接受这种说法,这事跟我有关。我从1985年调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到现在20多年了,很多工作跟我有关,因为我在主编《中国书法》杂志,大概有10年的时间我负责中国书协的业务工作,展览,学术研究这些,这个时间段必然跟我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有个习惯,从事公务活动他总是想到往上走,没想到什么时候下台。实际上人应该下台,你想你要当总统不就一届两届嘛,但中国人没想到这一点,老想到自己越做越高,突然有一天让你下台了,就觉得中国人不习惯。只是我认为我觉得应该体面的下台更好,没料到一个不体面的下台让我冲击很大。所以没有这个经历感受不到中间的味道。对我的感受比较深的就是我热爱的工作,我在这个岗位上20多年,做了很多事,突然让你下岗了,不让你工作了,心里感受,不管你的名誉、地位,你都要考虑,正好我下台的时候我女儿刚刚出国去了,幸好她没在这儿,受我的影响,太太也影响很大,后来没多久就病危了,但是她很坚强,她很厉害,几次病危都很坚强地走过来了,在这个时候我发现身边一些不太注意的一些事。以前你在工作的时候,大家就有点带追星的味道找你、求你办事,这个时候有些人来了以后也会非常清晰的看见他对你的感情怎么样,我觉得我在渡过了一个袭击似下台的那段时间,那是人情世态反差很大的一些时间,我深切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
  我有一个好朋友,是一个大学校长,科学家,那段时间他经常到北京出差,到我家里来,跟我聊天,给我鼓励,这时候我发现他是在有意的鼓励我,我也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著名的电影演员,他就听我聊天,然后帮我拍桌子,帮我生气。
  主持人:是张铁林老师吧?
  刘正成:对,张铁林先生,他听到我说就很生气。
  主持人:对,我听说他专门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跑到西安去,就是说为这个官司的事情。
  刘正成:对,他是腊月二十九,在我家里听到这个事,不行,我要去,我是西安的人,第二天他就飞到西安,而且在大年三十晚上他就在西安街上走,他说怎么帮刘老师寻求一个法律的公正?我说生活中,我觉得他在演戏演的英雄人物,我发现生活中间同样是英雄人物。
  主持人:生活当中他也有英雄的一面。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3:54:06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成:搞艺术创作需要极大的情感刺激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17:29 新浪博客
[img=http://i3.sinaimg.cn/blog/ul/2008/0729/U2361P346DT20080729181952.jpg]刘正成:[/img]
刘正成:如果你的生活让你的心不激动,你的艺术自然就不能有起伏。

  刘正成:刚才我说的大学校长是朱清时院士,他听到我下台不到一个礼拜就打电话给我,鼓励我,他说你现在有可能成功,为什么?一个人物没有故事怎么行呢?我觉得他是一个科学家,对这个理解的很深。这个时候我就立足我的人文教养,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因为我写过书,我研究过苏东坡的文学,研究过他的书法,苏东坡最成熟的时候就是他最倒霉的时候,他不是贬到黄州去,在黄州渡过了五年时间,就在黄州他的字写的好,然后在那个地方他写了《赤壁赋》,写了大江东去词,杜甫有句诗“文章憎命达”。也许你的官场的命运不好的时候,那你文章的命运会好起来。
  主持人:所以这些年其实您还是做了非常多的事情,我听您爱人讲,其实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的时候,家里人包括很多的朋友、师长,其实都对您是非常信任的,是吧,给了您非常多的鼓励、安慰,包括让您重振旗鼓。那么在这些年里面,您也继续着在编写《中国书法全集》这样的庞大的工作任务,同时好像是不是最近也在写自己关于松竹草堂的纪事,还有这20年书艺的工作?
  刘正成:对,我当时从文学的领域到了书法领域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或者是应该从一个深入生活的角度,你要对这个历史做个记录。从我个人所参加的书法这样一个运动的过程中,去总结一下这个发展是怎么走过来的,所以我写了一本回忆录,《我与书法二十年》,看图说话,我把我的照片翻出来,讨论什么活动,就回忆往事,写了近50万字,用了近千张的照片,基本上书法界里面的人都有。我想这个就是历史具有抽样性的调查,我在走入这个文化领域以后,我们中国的文化怎么走,怎么发展,或者一个艺术家他在岗位上他走过的路会给别人,或者对我有什么启示,我就把这些事情回忆起来。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这样讲,其实在早些年看起来您很风光的时候,您可能还真的不能够沉下心来去做很多您想做的事情,但是当您现在有这么多的时间可以静下来真正的深思熟虑,静下来沉淀和积淀自己的时候,您这时候我觉得您在艺术上,可能在写作上都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不可以这样去体任呢?
  刘正成:从思想认识上可以说是,不是大家有一句流行的话,叫换位思考吗,就是学术研究的时候,你写一篇文章都不能够主观的下结论,你一定要像一个法官一样,对你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追问,这个时候我觉得给我一个很重要的思考。以前我是中国书协的很多展览的评委会主任,看好坏,我自己的话能起到很多作用。这时候我就考虑,我现在不是这个主任了,我更多的想我这个字写出去人家会子怎么看呢?这时候你的心思自然要平静了。以前我经常出差到各个地方指导一些工作,我觉得写字比较浮躁,时间非常匆忙,这时候我就想我在这个环境中写一张字下去有什么意义?自然那个心情要平静下来,深入到艺术的本位思考里面去。
  当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我没有退休的感觉,我觉得我受到一个什么启示呢?有一次季羡林先生跟我讲,他说我主要的著作是80岁以后做的,80岁以后他才有一个写作的环境,这句话对我印象很深。所以说我觉得只是位置换了以后,我的工作好像没有变,比如说刚刚提到编《中国书法全集》,这个我从1991年开始编,到现在17、18年了,只出了60卷,我和书界的好几十位朋友一块儿编,还没有编完,我还要继续编。所以我觉得自己同样是忙,但忙的我觉得更到位一点,对我个人的修炼更好。以前我从事更多的群众的书法活动,也许能够对这个艺术的普及工作起些作用,推动这个书法的发展,办大型的展览,在首都,美术界非常轰动。现在那个力量原来是一个拳头,现在力量成为一个针尖的时候,必然它就可能会深一点,所以你的学术研究,包括你写书法作品内容都不一样了,你的思考会深一点。所以我想等你换一个位置的时候,你的生活对学术研究、对艺术创作都有一个新的调整和看法,这样你的创作自然就打破你原先的心态环境,重新进行一个不是说脱胎换骨吗,至少是一个能够得到觉悟吧,没有灾难就不能有觉悟。人家说遇到困难以后会激发你什么,但我觉得主要还是你从生活情感上,对人情世故上,或者对你所从事的活动中间有一些换位的新的一些思考,这种思考会带来鲜活的艺术思考,你的艺术如果没有波浪的话你没法记录这中间你的情感表达,这点也许会感谢你遭遇的波浪、困难,没有这些的话你可能没有更深入的能够触动心灵的艺术。你想,如果你的生活让你的心不激动,或者没有刺激你有极大感情起落的话,你的艺术我觉得自然就不能有起伏而坠入平庸。
  主持人:所以您到英国,然后在英国还有非常多的感受都记录在您的一本英伦行色当中,我觉得那本书非常有意思,其实在感受另外一个您,感受您看另外一个世界的时候,带给读者的一种感受。包括您在写到英国的这种风情,还有英国的博物馆,种种的这些风土人情给您的一些非常深刻的感受和体悟的时候,我想其实也是在带领读者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来解读另外一种文化,包括您对书法的一些认识也在这个行文当中都有表述。我注意到,其实您跟苏立文教授,你们有一段很重要的忘年交,可以这样讲,苏立文教授德高望重。能否讲讲您和苏立文教授之间的这样一种交流,这样一种关系,同时我想这对您更深层次的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甚至于比如说今天中国的书法在面对这样一个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境遇的时候,如何发展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都是相关的,一定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刘正成:我的女儿在英国定居工作了,我去探亲,那个时候我心情不太好,我想去看看英国,特别我当时想我要去看看海德广场,因为很多名家,费孝通,他们都去过海德广场。
  主持人:留下了非常多优美的诗文,散文。
  刘正成:那个地方可以随便说话,随便思考,当时我心里面还有一些怨气,我就到了英国。我这个女婿是一个英国的犹太人,他说你到海德广场干吗呢?我说我去看一下,有一天我去那里,那个地方不能停车,我说你把车转圈吧,等我。我到那里看到一个安静的公园以后,我突然想起了我到英国来给我感受更深的不是风景,而是一个个博物馆,更重要的就是一、两个人物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这个启发就是你刚才提到的苏立文教授。
  他在牛津大学的时候我专门去拜访他,苏立文教授三十年代作为国际红十字会的一个成员,就到中国来了,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就到成都,他和中国的画家,什么齐白石、张大千成了很好的朋友,而娶了一个中国的妻子。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3:55:07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成:不解密中国书法就没法解密中国绘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17:29 新浪博客
[img=http://i0.sinaimg.cn/blog/ul/2008/0729/U2361P346DT20080729182534.jpg]刘正成:有句话叫做享受生活,我觉得要另外一句话,叫享受命运。[/img]
刘正成:有句话叫做享受生活,我觉得要另外一句话,叫享受命运。

  主持人:我记得苏立文教授和吴环女士这一段跨国婚姻,很长时间成为一段佳话。
  刘正成:苏立文教授夫人是89岁的时候才去世,苏立文教授今年已经92、93岁了,他一生就是研究中国的美术,写了中国美术史,大概有五、六本专著,我发现一个已经90多岁的老人,他跟我聊天的时候,他做笔记。他一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而且那种求知的欲望十分感人。我发现一个英国人,他在美国也教书,对中国文化有迫切的了解的愿望。他当时有一本中国的美术史著作,没有谈书法,他就对书法的问题非常关注,提出一些问题,修改他的中国美术史,把书法内容加上去,我觉得我一个中国的书法学者或者一个书法家,能够感觉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这个觉悟。我觉得中西方文化交流,说什么全球化中间文化碰撞,它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沟通需求。我觉得我应该有责任帮助一个西方的学者了解中国文化。你想他在西方可以说是很著名的,也许说首席的研究中国美术的权威,他对中国书法的了解是这样一个程度,要让整个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那很不容易,20世纪可以说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这件事情是我们中西方交流中间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另外还有一个忘年交,就是巴黎大学教授熊秉明先生,他刚去世五、六年,他说过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当时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他在法国生活几十年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他认为,抓住中国的书法就等于抓住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哲学,而中国书法最能体会中国哲学的特征,他提出一个看法,他这个看法是1998年我们到法国去办巴黎现代中国书法大展,希拉克总统就写了一个展览作品集的序言,他认为书法是“艺中之艺”,也是了解中国文化艺术最重要的钥匙。
  所以我就觉得西方的艺术家要看懂中国的绘画,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绘画,还要用书法这个钥匙去打开,如果不能解密中国的书法,就没法解密中国的绘画,如果不能了解中国书法绘画的话,对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的遗产,那就可以说很皮毛了。所以我和苏立文教授经常接触,他到中国来,每年他来中国一、两次,我就发现一个90多岁的老人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这么热情,我觉得我们自己是不是应该有点责任?所以说我没有想到到英国来本来想看看博物馆,看看一些历史,没想到见着这么一个活着的化石,他现在每年到中国来走访,他到北京还到798去,798是他告诉我的,他关注中国的艺术家,和他们聊天。我说你是不是还想成都,他说那时候我住在华西大学,我夫人住在三官塘,我骑着车去追求她。我说你有没有兴趣再去一次?他说行啊,当时带他去他追求他夫人的那个公园。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这么热爱,那和我们中国人的那种热爱是不谋而合了。我带他去参观金沙遗址,他都拿着本记,所有考古的问题记的非常细。所以我从这个人物身上学到了,我觉得一个中国艺术家或者中国的学者要学习他这种精神,我才60岁没像他这种不厌其烦的治学精神,90岁了还拿着本子在记,这是我到英国去非常意外的一个收获。
  主持人:我记得苏立文教授他在东西方美术的交流这本书当中,曾有过这样的一种观点,他说人们已经将东西方艺术的交流看作是非常平常的事了,因为其实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于这一个世纪当中,其实东西方的交流是一直在进行碰撞的,包括敦煌学的发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包括对中国书法的重视。但是他觉得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的基础现在就没有意义了,也就没有活力了,但事实上他觉得这样的交流可能会比以前更深入了,就是可能是在以往的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所要研究的要更加活跃,可能更有力量,也都将会更富有成效。所以他认为这种交流和理解一定要依赖于艺术家个人越来越深刻的心理体验。
  其实刘老师,我非常赞同您刚才认为的,就是说书法它正是,其实中国人,传统的中国文人一直来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除了它有书写的这样一个意义在里面之外,我想他更多的还是在表达个人的一种情感,在表达个人对世界的一种看法。但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当中,尤其是我们面对这么多的外来的东西,这么多的现代的当代的这种艺术的冲击的时候,我们的书法,我们的书法家如何还能饱有一颗敏锐的对艺术的敏感之心,来继续去做独立的,有独立品格的这种艺术,其实是今天当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您以为如何呢?
  刘正成:我觉得现在人们常常说的平常心这句话,这个不是一个简单的心态问题,我到英国碰见另外一个人物,就是大英图书馆中国馆的馆长吳芳思博士,她今年六十好几岁了,当时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把敦煌的一万多件文书带到英国去了,后来放到大英图书馆,从七十年代开始,她一直守护这些敦煌的文献,一直到现在她没法退休,几十年守护,我觉得这才是平常心。她是学图书馆学的,那天我走到图书馆的时候碰见他,她说你不要去排队了,我直接带你到库房里边去看,她说20年了,你是第二个来的书法家,他说80年代来了一个书法家启功。他说你们中国书法家都不来看中国的文化宝藏,那有一万卷,她一生就守护在这个地方,爱惜,如数家珍,东西整理的很好,做编录。你要看什么东西马上就给你找出来了。
  我觉得成就一个事业,这个平常心就是长时间的进入这个,你没有到平静的时候,说明你就是浮躁的,没进入到它中心的位置上。我们说英国人把我们中国的敦煌放到大英图书馆,是不是对中国的掠夺?但是我到那里一看很方便,他就平平静静守在那儿,什么时候你约她,她就带你去看,而且他搞了一个国际敦煌网站,巴不得中国学者,中国的艺术家去看这些东西,巴不得你去写它。所以我可以拿着照相机,你要拍什么照片她都让你拍。
  主持人:所以今天很多人在说,敦煌在中国,但是敦煌学在国外,我们在大英图书馆依然可以看到保存的非常非常完好的敦煌的文书,经卷,都可以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
  刘正成:对。
  主持人:刘老师,我觉得今天跟您聊了这么多,而且聊到了可能也是平常您从来没有面对过的话题,没有面对媒体谈过的话题,我觉得您真的是非常的坦诚,而且我今天感受到了,您就是坐在这里是一个非常平和的心态。如果现在让您跟我们的新浪网友,在我们这短短的访谈快要结束的时候再说几句话,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刘正成:有句话叫做享受生活,我觉得要另外一句话,叫享受命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要善于在你人生的低谷,在困难的时候不要放过去,这时候要细细体味生活的各种味道。就像我们喝茶一样,先觉得茶是苦的,慢慢从苦中间品出甜味来了,我觉得这个什么意思呢?当然了,所有人生的苦难在回忆中间就变成一种审美的、美好的东西了,因为你没有这些东西,在你的思想生活中间不会留下记忆。所以说我觉得我们的艺术家,或者我们热爱艺术的人,或者就是我们生在今天的中国人,因为这个社会就像大江大浪奔腾向前的,有时候你在波浪的高峰的时候你会很风光,当你跌到波荡的峰谷的时候你要仔细记录你的心路历程,如果你是艺术家,你要记录你在这个时候的心理反映,更重要的是往下落的时候,你的记忆是那一个记忆的最重要的补充,甚至是最深入的部分。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的人应该享受命运,当你得到很多财富的时候你会挥霍,当你没有钱的时候千万不要埋怨,在这个时候说不定是你人生中间最能体味人生的时候。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一个网友,每一个艺术家,在这个时候享受命运,然后你会得到更多的生活的灵感,艺术创作的灵感,让你的人生更有味道。
  主持人:我真是非常感谢刘老师,今天我们在新浪的演播室里面跟刘老师谈这些简单的话题,其实只是刘老师生命和艺术创作当中的冰山一角,还有非常多的不为人知的东西,或者说刘老师他个人的一些经历情感,包括他对人生的一些感悟,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慢慢地体悟。这让我突然想起在您院子当中种的竹子和松树,我记得您曾经有一句对联,写的是“松低压竹,草长碍花”
  真的,我们从这个对联当中深刻的感受到,其实它是一种人生境界,就是一个人如何能够在逆境当中不气馁,不低头,不退缩,同时还能继续保持自己非常特有的一种本色和品质,积极地进取地去继续生活,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生面对低谷的时候一个非常非常重要和乐观的一种心态。我从今天和刘老师非常平和的这种谈话当中,我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所以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人,褪尽铅华之后,方显英雄本色。我想今天刘老师真的给我们大家非常多的人生启示,再次谢谢您,谢谢刘老师,谢谢诸位在座的新浪网友,希望我们下次继续能够相会在《水墨传奇》,来解读人生,来了解艺术家的另外一个天地。谢谢大家。
  (访谈结束)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3:59:29 | 只看该作者
书法家刘正成艺术赏析
[
书法家刘正成








  刘正成,一九四六年生,四川成都人。原为文学编辑,曾任大型文学丛刊《人世间》副主编,一九八五年调中国书法家协会,长期任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任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长期担任全国展、中青展评委、评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曾荣获韩国美术家协会和韩国美术文化院颁发的“世界书法功劳牌”,获中国书协“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荣获“2005全北国际书艺双年展”大奖。

  著有短篇历史小说集《地狱变相图》、《刘正成书法文集》(已出版三卷)。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下)(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出版五十五卷),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一百余期。另出版《刘正成书法集》、《蜀道心情·刘正成、刘正兴书画选》、《刘正成草书归去来辞》、《当代书法精品集·刘正成》、文化随笔《英伦行色》等。

  

  

  
















  刘正成,一九四六年生,四川成都人。原为文学编辑,曾任大型文学丛刊《人世间》副主编,一九八五年调中国书法家协会,长期任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任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长期担任全国展、中青展评委、评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曾荣获韩国美术家协会和韩国美术文化院颁发的“世界书法功劳牌”,获中国书协“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荣获“2005全北国际书艺双年展”大奖。

  著有短篇历史小说集《地狱变相图》、《刘正成书法文集》(已出版三卷)。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下)(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出版五十五卷),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一百余期。另出版《刘正成书法集》、《蜀道心情·刘正成、刘正兴书画选》、《刘正成草书归去来辞》、《当代书法精品集·刘正成》、文化随笔《英伦行色》等。

     
















  刘正成,一九四六年生,四川成都人。原为文学编辑,曾任大型文学丛刊《人世间》副主编,一九八五年调中国书法家协会,长期任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任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长期担任全国展、中青展评委、评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曾荣获韩国美术家协会和韩国美术文化院颁发的“世界书法功劳牌”,获中国书协“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荣获“2005全北国际书艺双年展”大奖。

  著有短篇历史小说集《地狱变相图》、《刘正成书法文集》(已出版三卷)。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下)(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出版五十五卷),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一百余期。另出版《刘正成书法集》、《蜀道心情·刘正成、刘正兴书画选》、《刘正成草书归去来辞》、《当代书法精品集·刘正成》、文化随笔《英伦行色》等。

     
















  刘正成,一九四六年生,四川成都人。原为文学编辑,曾任大型文学丛刊《人世间》副主编,一九八五年调中国书法家协会,长期任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任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长期担任全国展、中青展评委、评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曾荣获韩国美术家协会和韩国美术文化院颁发的“世界书法功劳牌”,获中国书协“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荣获“2005全北国际书艺双年展”大奖。

  著有短篇历史小说集《地狱变相图》、《刘正成书法文集》(已出版三卷)。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下)(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出版五十五卷),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一百余期。另出版《刘正成书法集》、《蜀道心情·刘正成、刘正兴书画选》、《刘正成草书归去来辞》、《当代书法精品集·刘正成》、文化随笔《英伦行色》等。

     
















  刘正成,一九四六年生,四川成都人。原为文学编辑,曾任大型文学丛刊《人世间》副主编,一九八五年调中国书法家协会,长期任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任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长期担任全国展、中青展评委、评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曾荣获韩国美术家协会和韩国美术文化院颁发的“世界书法功劳牌”,获中国书协“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荣获“2005全北国际书艺双年展”大奖。

  著有短篇历史小说集《地狱变相图》、《刘正成书法文集》(已出版三卷)。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下)(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出版五十五卷),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一百余期。另出版《刘正成书法集》、《蜀道心情·刘正成、刘正兴书画选》、《刘正成草书归去来辞》、《当代书法精品集·刘正成》、文化随笔《英伦行色》等。

     
















  刘正成,一九四六年生,四川成都人。原为文学编辑,曾任大型文学丛刊《人世间》副主编,一九八五年调中国书法家协会,长期任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任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长期担任全国展、中青展评委、评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曾荣获韩国美术家协会和韩国美术文化院颁发的“世界书法功劳牌”,获中国书协“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荣获“2005全北国际书艺双年展”大奖。

  著有短篇历史小说集《地狱变相图》、《刘正成书法文集》(已出版三卷)。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下)(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出版五十五卷),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一百余期。另出版《刘正成书法集》、《蜀道心情·刘正成、刘正兴书画选》、《刘正成草书归去来辞》、《当代书法精品集·刘正成》、文化随笔《英伦行色》等。

     
















  刘正成,一九四六年生,四川成都人。原为文学编辑,曾任大型文学丛刊《人世间》副主编,一九八五年调中国书法家协会,长期任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任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长期担任全国展、中青展评委、评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曾荣获韩国美术家协会和韩国美术文化院颁发的“世界书法功劳牌”,获中国书协“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荣获“2005全北国际书艺双年展”大奖。

  著有短篇历史小说集《地狱变相图》、《刘正成书法文集》(已出版三卷)。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下)(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出版五十五卷),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一百余期。另出版《刘正成书法集》、《蜀道心情·刘正成、刘正兴书画选》、《刘正成草书归去来辞》、《当代书法精品集·刘正成》、文化随笔《英伦行色》等。

     
















  刘正成,一九四六年生,四川成都人。原为文学编辑,曾任大型文学丛刊《人世间》副主编,一九八五年调中国书法家协会,长期任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任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长期担任全国展、中青展评委、评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曾荣获韩国美术家协会和韩国美术文化院颁发的“世界书法功劳牌”,获中国书协“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荣获“2005全北国际书艺双年展”大奖。

  著有短篇历史小说集《地狱变相图》、《刘正成书法文集》(已出版三卷)。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下)(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出版五十五卷),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一百余期。另出版《刘正成书法集》、《蜀道心情·刘正成、刘正兴书画选》、《刘正成草书归去来辞》、《当代书法精品集·刘正成》、文化随笔《英伦行色》等。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4:04:28 | 只看该作者
季羡林、王岳川对刘正成畅谈书法
发布日期:[08-02-12 17:29:41] 点击次数:[54 ]
刘正成 :季老,欣逢您九十大寿,我们来向您拜寿。我们也代表《中国书法》杂志的广大读者祝您生日快乐。我写了一幅寿对:“愿效嵩呼歌大寿,还随莱舞颂期颐。”向您老祝寿,希望您喜欢。非常感谢您能安排时间来接受访谈。
季羡林 : ( 高兴地观赏寿联 ) 谢谢 ! 谢谢 !
季羡林: 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一位德国人教德文。教室里,前边有一黑板,后边有一黑板。我们学生好奇,上课前,在后边黑板写了几个字。这位德国人一上课就看着后边的黑板不动,学员一看他怎么不讲课?他说,我不认识中国字,我看中国字是看线条。你们写的字,也能看出一些线条来,就是线条美。我认为,过去提倡美育,北大基本上还是有兴趣,过去当政的某些人大抵喜欢书法,好坏不说。王汝斌是写得不错的。提倡美育,有的是与世界一样的。中国书法别的国家是没有的,日本、韩国都是中国传过去的。
刘正成: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就曾提出过汉字使东方落后的观点,认为日本要现代化,就要改用西方文字,所以有两种主张:一种是让日本文字使用罗马文字,使之拼音化;一种主张干脆就用英文,把日本文字废除,争得很厉害。直到本世纪初,我们中国很多学者如钱玄同、刘半农也持基本相同的观点。在当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字对中国文化、中国的科技发展要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不论中国也好,日本也好,最终发现东方文化不能用西方的语言文字来改造。季老研究已经消失的梵文、吐火罗文等这些印欧语系的文字,因为它们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日本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讨论汉字要不要的问题,现在一直还在讨论:汉字是限制使用,还是不限制使用 ? 书法在发展,包括日本、韩国,正是东方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续。季老,您是东西文化研究大师,中西精通。现在我们已步入新的世纪,您在前些年的《中国书法全集》学者座谈会上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东方的世纪。这个观点,对我本人及书法界影响很深。现在是不是可以请季老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谈一谈书法在全球化趋势下的价值,以及它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
季羡林 :中国文字在“五四”时代的改革,最先是鲁迅,他主张的不是文字改革,而是语言改革,改革语言。胡适也是个观点。他们认为中国语言落后。在当时有点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日本的文字改革当然是与明治维新有关系。建国以后我就参加了就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在叫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从 1954 年成立就参加。当时吴玉章先生是主任。吴玉章上面是胡乔木,胡乔木上面是毛泽东。
刘正成 :周总理是不是也过问 ?
季羡林: 对文字改革委员会,总理当然也过问。最初是文字改革。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参加了。这可能是建国后参加的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周总理在日内瓦就很感慨。有什么感慨呢?大会发言用拉丁文字和其它字母的国家,第二天可以见报,就这么快。而中国呢,先把外文翻成汉文,再把汉文翻成字母,再用拉丁数字来代替,打回国内,在国内再根据拉丁数字翻成汉文。汉字影响通迅,罪莫大焉。当然实际不是这样。毛泽东的意思是废除汉字。当时没有宣传,因为那时牵扯到统战工作,国际统战工作,外界华人反对废除汉字,不敢讲,说你们文改会里边也别公开说。废除汉字毛泽东提出了很原则的一句话:民族之形式,科学之内容。文字委员会人很多,吴玉章是头,后边有老舍、侯宝林、魏建功、王力等,参加会议研究民族之形式。方块字是民族之形式,字母就算是科学之内容。研究后怎么也行不通。后来就反映。第二次指示就说,要把整个的文字去掉,像越南一样改用拉丁字母。这个解放区就曾做过。后来一个最大的理论根据,就是电脑发明了,要输入电脑,字母输入得快。后来,有争议,到现在我不知做到了没有,说是方块字更快。
王岳川: 20 世纪上半叶不少学者思想激进,宣传汉字拉丁化,这无疑具有相当的危险。因为汉字作为“东方魔块”,具有文化稳定的功能。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三十年代全部拼音化、拉丁化了的话,中国所有的古籍将在三十年内不再会有人懂,只有象季先生等这样搞语言和文献的专家能读懂。所以我们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只需一代两代人就会失传,这种文化毁损非常可怕。我们读《左传》《论语》或读经史子集哪一卷,你读出原文来当代人会听不懂。如《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样的话,如果用拼音可能没有人能听懂。很多古籍,象《易经》、《诗经》更是这样。这不是一个小小拼音文字取代方块汉字的决议问题,而是紧密联系着中国文化的寿命问题。中国这么多民族,这么多方言,举个例子:四川人说的“哎呀,我的鞋子(读成 haizi )丢了。”北方人听了就非常吃惊,觉得孩子丢了,赶快找呀。四川人从地上把鞋子拿起来时,北方人会说这简直是开玩笑,这是“鞋子”不是“孩子”。声音(能指)不一样,所造成的意义(所指)就不一样。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的传承力,不是一个小事情。书法将汉字美化雅化,使得汉字从那种简单传达意思记载语言的工具变成一门玄妙的艺术。我认为这是东方艺术中的一个奇观。季先生在这方面有很多想法,他自己就是一位学者书法家,给我写的一幅书法:“极高明而道中庸”,就颇能传神。
季羡林: 我小的时候写过仿。
王岳川: 写欧、写柳还是写颜 ?
季羡林: 最初是柳体,然后是颜。
王岳川: 您现在的字,您觉得是像柳颜还是像欧 ?
季羡林 :象柳,当时在济南,比较规规矩矩。后来就不管了。
刘正成: 颜筋柳骨。柳字比较挺拨。
季羡林 :后来到国外很多年,没有毛笔,墨也没有,就没有用毛笔写过字。近些年写字是赶着鸭子上架。现在汉字没人再讲废除了,过了几关。
王岳川: 毛泽东主张汉字拉丁化,他晚期的狂草书法却有传统的影子。
季羡林 :书法归书法,应用归应用。我自己做为一个语言文字委员会的委员,不应该发表反对意见。文字当然要变,这没问题。从甲骨文到大小篆到隶书都在变,但是由政府来指定变的,秦始皇指定过,一般都是由老百姓开始。我们现在简化字的问题不少。如前後的“後”和皇后的“后”,云彩的“云”和当说讲的“云”,老出问题。第五批简化字撤消了。为什么取消了呢?当时是根据毛泽东的同音代替。同音代替,然后就可以变成把汉字取消了。同音代替怎样解决?如“元”、“圆”都用“元”。“元旦”是过新年的元旦,还是圆圆的鸡蛋。
刘正成: 这是否造成思想的混乱 ?
季羡林: 这是一种“左”的表现。文字改革都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不是随便改的。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第五批简化字取消了,把同音代替取消了。要不然用到现在的话,将造成大混乱。至于美术字,毛泽东并不主张不用汉字,就象画画一样,追求线条的美,是艺术的汉字。
刘正成: 季老,街上的繁体字招牌要换, 96 年、 97 年搞得很厉害。关山月先生他们六位老人写了一封信给江总书记和李鹏总理。批示下来,岚清同志做了讲话,说书法要保留,招牌是手写体的就不用去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做了一个规定,可以用一个简体字在旁边标出来。要是全部改招牌,将造成很大的浪费。
季羡林: 后来不是讲了,书法可以写繁体字。我们三代领导人,都习惯写繁体字
刘正成 :历代都是写简用繁,写和用是两回事。英文也有小写、大写,它的体也不一样。汉字包括书法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如果把这个去掉,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它重要的载体。
二 书法传统经典与当代书法走向
季羡林: 汉字改革委员会,里边总觉着有两派。每一派都是从消灭不消灭汉字而来。要消灭汉字的,是激进派。侯宝林、罗章培、王力、叶绍钧 ( 圣陶 ) 等是保守派。使繁用简,是袁晓园的口号,这个口号没错。繁体字要使,不使怎么行呢 ? 这个也受到“左”派的攻击。做为艺术来讲,现在并不限制你写繁体字。启功先生是主攻书法的,第五批简化字的“家”下面不是猪 ( 豕 ) ,而是“人”( 王岳川 :象“穴”一样。 ) 家下面这个“豕”好写,宝盖下边一个“人”就不那么好写了。家里面怎么有猪,而应有人,这也是左派的观点。
王岳川 :季先生,您认为当代有些人写书法不写汉字,那还是书法吗 ?
季羡林: 画画与书法不同。大概有人把画和书法合在一起,比如写“荷”字,下面看上去是藕,上面是荷叶,看上去像个荷字。这个我不大懂。这又何必呢 ? 书法是书法,画是画就完了。当然画荷也有各种流派。最近一期《中国书法》,我看完了。最后一篇是曹宝麟的文章,对比王羲之的《圣教序》和《兰亭序》。后来我看那个表,那个字的结构,我觉得中国汉字一个是线条,一个是结构。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知识》那几个字据说也是集的王羲之的。我看了曹宝麟那篇文章,从结构上讲是王羲之的,别的不讲,正符合我的口味。王羲之字的美我形容不出来,就是感觉着好。
王岳川: 我对王羲之书法非常喜爱,长年临习。在感受王书风范的同时,日益明晰地意识到:注重传统的传承和升华出新的中国文化精神,是当代学者艺术家不可忘怀的内涵。在书法方面当代中国有一种过分现代的情结,事实上,任何过分都会受到历史文化精神脉络的修正。二王传统对中国书法而言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说从事中国古代思想的人,对经典要保持一种传承之后的创新思想;另一方面说帖学与碑学不可偏废。当代人从粗犷的民间书法吸收一些营养,从大气的碑学里边学到一些豪放之气,从 雄强的 摩崖石刻中学到一种气脉——真正的大气,我觉得很重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粹典雅的东西也应进一步推陈出新,继续创造。季先生看到《文史知识》,说是集王羲之的字,并眼睛为之一亮。其实是中国文化中长期积累下的,对华夏审美趣味的共鸣。这种趣味,有可能经过历史的演变,王羲之的字本来在隋代以前,差不多 二三百 年间也不受重视。当时受重视的是王献之,但是到了唐代王献之的字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从唐代到现在经历一千三百多年王羲之的字占有很高的地位。我认为近十几年的书法实验和先锋书法,可能是对二王传统的过分忽略。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文学界在讨论“文学性”的问题,戏剧要有“戏剧性”,戏剧性就要突出人格、命运、悲剧情景,戏剧才所以叫戏剧。文学没有文学性,那么同新闻报纸,一些流行的故事,一般传说和街头巷尾的闲谈就没有什么根本区别。那么,书法是否有一个“书法性”的问题?书法性是什么 ? 现在有一种说法,现代书法是反书法,反书法性,这种说法很值得分析,也很值得思考。我倒觉得如果电影没有了电影性,文学没有了文学性,音乐没有了音乐性,就会成为另类东西。书法没了有书法性,当然也就不再是书法了。所以书法的书法性并不是僵化的东西,它是在二王书法传统中整合了民间书法、碑刻书法等形成的一种新的传统、新的整合。可以说,我们书法本身审美的东西不能丢掉,不能抹杀,要开创出新,要坚持书法的书法性,书法构成线条的美、结构的美和它那种长期的人文的艺术的文化美。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4:06:17 | 只看该作者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二十几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的同时,文化建设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因为国际交流的空前频繁,资讯传播的空前发达,域外人士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较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明晰和全面。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魅力也籍着这样的交流而在世界上发生着日益深入的影响。这其中,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也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当中发挥着明显作用。曾长期担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的刘正成先生,在长期的文化实践里,以其突出贡献,受到国际书法界的敬重。
  
  向心灵发掘——全方位的文化沉潜和传承
  
  刘正成今年60岁,“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他刚刚20岁。正在四川的一家纺织厂当工人,由于家庭经济的贫苦,他没有能够接受大学教育。他是在艰苦条件下通过自学而进入文化领域的长途跋涉。他曾经写过为当时政治服务的话剧,和那个时代的很多文学艺术青年不同的是,在搞创作的同时,他还注意到学术;在关心现实的同时,他特别衷情于历史;他最初的读物中间就有一本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四人帮”的完结,使得中国社会中蕴藏已久的文化批判的能量突然释放,成就了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从刘正成已经发表并且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和青岛出版社两次出版的《地狱变相图》和《刘正成历史小说集》所收八篇小说来看,他在青年时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是全方面的,从书法家怀素、画家吴道子、音乐家万宝常、戏剧家孔尚任到诗人王安石、苏东坡,以至中国道家文化的始祖庄周,他全写到了。如果说,”新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文化批判的激情下普遍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幼稚和隔膜,在最初的大声疾呼之后便显得底气不足。刘正成却是一个异秉:因为长期的文化积累和精神积淀,使得他的文学创作虽然没有在大潮初起时冲浪在先,而对以后长期的文化颐养却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他以后在必须具备中国历史文化的全方面修养的书法运作中提供了厚实基础。中国在经历了“新时期”文学运动之后,全社会的文化发展要向历史寻找资源,应运而生了书法运动。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群之多,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衍乃至经济生活发生的影响之深刻,为中国书法历史上从来未见,亦为“新时期”以来文化复兴中最突出的现象,刘正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实在值得治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化史者研究,而刘正成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从文学到书法的变化和融会,也正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化从文学运动往书法运动转移的线索。已故的原中国书法家协会负责人陆石先生曾经说过:“当时选调刘正成到北京主持《中国书法》杂志的工作,就是考虑到他懂文学,懂编辑工作。”中国书法和文学的关系,应该说是其精神本质的内蕴。刘正咸在多年实践中,一直在坚持和提倡这样的书法精神。以后,刘正成在和国际书法界的交流中,也正是借助其文学和学术素养,得以构筑其深入对话的基础。
  
  向世界展示——中国书法学术的世纪辉煌
  
  
  刘正成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之后,在编辑《中国书法》杂志的同时,联系全国书法界同仁,编辑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这实际是为以后编辑《中国书法全集》作学术和编辑力量的准备。《中国书法全集》计划出版108卷,从中国上古时期的商周金文书法开始.直至现代于右任、谢无量、高二适等名家。《中国书法全集》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宋代的《淳化阁》和清代的《三希堂》问世以来第三次大规模书法编辑活动。不同于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皇家书法刻石,《中国书法全集》完全依靠的是民间力量,没有要国家出资。其收罗完备远胜前代自不足奇,《中国书法全集》的真正胜过前人之处在于它的学术性。“全集”每卷均由当今对各该卷书法内容最有研究的书法学者担任主编或者撰稿人,不惟对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具体内容有详尽评论和考释,使读者可以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得到有关的学术知识,又对书法史上的些有争议的问题加以揭载,比如,在《中国书法全集——柳公权卷》中,便收录了老一辈书法学者徐邦达先生和中年学者曹宝麟关于柳公权《蒙诏帖》真伪的争论文章。刘正成自己的《锤繇与长沙吴简说》,则对历史上发生过的“兰亭论辩”作出了总结性的论断。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中年一代书法理论家的学术修养在某些方面并不比老一代逊色。
  1995年底,在北京琉璃厂荣宝斋,五位当今中国学术界久负盛名的学者顾廷龙、季羡林、冯其庸、李学勤、金维诺聚谈《中国书法全集》。老先生们首先肯定的是《中国书法全集》的学术价值。顾廷龙先生将《中国书法全集》和以前的《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比较,认为“全集”远远超过了前人刻帖,是中国有书法史以来最为宏大的一项工程。对21世纪世界文化的发展作过前瞻性判断的季羡林先生认为,”全集”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特点与成就。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则评价“全集”在“史”与“美”方面结合得好是一个特点,他认为日本的《书道全集》错误甚多,而《中国书法全集》在学术的精严方面远胜(刘正成曾经多次谈到,他编辑《全集》吸收了日本中田勇次郎先生的很多经验和教益)。比较美学家金维诺先生说,通行的世界美术史,实际上是西方美术史,西方美术家可以从《中国书法全集》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中,刘正成除担任总主编外,还承担了《张旭怀素孙过庭卷》、《苏轼卷》(上下)、《王铎卷》(上下)、《黄道周卷入《徐渭卷》的分卷主编,是承担任务最多的一位作者。刘正成在早年的小说创作中锻炼了生动畅练的文笔,这使得他的行文如梁任公所谓“笔端常带感情”。中国过去的学术圈和大众文化的睽离,一个原因便是自作高深,故作高深,并不一定是怎样深奥的道理,非得拒读者于千里之外,这也是中国的学术和一般读书人暌违千里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难以沟通的一个原因。吴晗、朱东润、谢国榛等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曾经在学术性和可读性方面做过成功的尝试,钱钟书先生更是把学问和趣味结合得浑然无间的巨擘。冯其庸先生在荣宝斋评价《中国书法全集》时曾经拿《苏轼卷》为例说:“这是学术和文学的结合。”冯其庸先生还说:“这是每个书法爱好者的必读之书,如果认真读完这一百卷的导读、考释文字,那么他的书学水平自然也就可观了。”
  1996年,刘正成往日本访问时,拜访了《中国书道全集》的主编中田勇次郎先生。中田勇次郎先生按照日本礼节,打开他寓所的正门,欢迎比他小30岁的刘正成。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展示了中国书法学术的世纪辉煌,打破了长期以来“书法学术在日本”的神话,也赢得了包括日本在内的
世界书法学术界的尊重。刘正成感受到他是因为中国书法学术的发展而受到尊重,他一直认为中田勇次郎先生是他的老师。
  
  时代的造就——国际书法文化交流的积极活动家
  
  刘正成在至今20几年的书法活动中,通过展览、访问、学术会议、学术对话等多种方式,和国际书法界进行广泛交流。他的出色表现,不仅宣传了中国书法文化,也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增添了亮色。以刘正成为主要组织者的“二个世纪中国书法大展”在法国首都巴黎展出时,希拉克总统出席参观,对中国书法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表现出巨大热情。
  刘正成不放过一切宣传中国书法文化的机会,他以其充沛的精力.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积极责任心和谦虚的态度,拜访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书法界著名人物。他和日本书法界的接触十分频繁,除了中田勇次郎、梅舒适,他还和多位日本书法界著名人物进行过学术交流。他在北京的寓所“松竹草堂”也成为日本很多书法家访问中国时乐于造访的地方,在这里,或者挥毫表演,或者品茗论艺,或者对奕棋盘,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最浓厚的两个国家的艺术家营建起平和的文化气氛。这是鉴真东渡、空海东归以后两国艺术家感情最为融和、学术切磋最为深入的时刻。刘正成为“第三次中日友好书法展览作品集”所写的序言用“传统文化是联系我们的纽带”为题,真实地揭示了中日两国书法家交流的意义。
  书法艺术是遍及于世界各地、最能够表现中国文化情结的艺术,有些华人艺术家,多年生活在海外,书法艺术既是他们寄托故国之思的媒介,又成为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的事业。刘正成和法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熊秉明先生、澳门著名书法家梁披云先生、香港著名学者、书法家饶宗颐先生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刘正咸除了通过《中国书法》等媒体积极宣传他们的学术成果,宣传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对祖国的巨大贡献,还以《中国书法》杂志的名义为饶宗颐先生、熊秉明先生举办了寿辰庆祝活动。中国书法艺术是感情意蕴十分强烈的艺术,为这些多年生活在海外而倾心祖国文化的学术老人祝寿,表现出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的真诚奉献。
  刘正成属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刘正咸的作为无愧于他的时代;刘正成属于中国书法事业,刘正咸的建树无愧于他的事业;刘正咸属于他的热爱中国书法艺术的朋友,刘正成的奉献无愧于他的朋友——遍布在有中国书法之处的年轻的和年长的朋友。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4:08:11 | 只看该作者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二十几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的同时,文化建设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因为国际交流的空前频繁,资讯传播的空前发达,域外人士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较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明晰和全面。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魅力也籍着这样的交流而在世界上发生着日益深入的影响。这其中,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也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当中发挥着明显作用。曾长期担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的刘正成先生,在长期的文化实践里,以其突出贡献,受到国际书法界的敬重。
  
  向心灵发掘——全方位的文化沉潜和传承
  
  刘正成今年60岁,“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他刚刚20岁。正在四川的一家纺织厂当工人,由于家庭经济的贫苦,他没有能够接受大学教育。他是在艰苦条件下通过自学而进入文化领域的长途跋涉。他曾经写过为当时政治服务的话剧,和那个时代的很多文学艺术青年不同的是,在搞创作的同时,他还注意到学术;在关心现实的同时,他特别衷情于历史;他最初的读物中间就有一本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四人帮”的完结,使得中国社会中蕴藏已久的文化批判的能量突然释放,成就了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从刘正成已经发表并且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和青岛出版社两次出版的《地狱变相图》和《刘正成历史小说集》所收八篇小说来看,他在青年时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是全方面的,从书法家怀素、画家吴道子、音乐家万宝常、戏剧家孔尚任到诗人王安石、苏东坡,以至中国道家文化的始祖庄周,他全写到了。如果说,”新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文化批判的激情下普遍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幼稚和隔膜,在最初的大声疾呼之后便显得底气不足。刘正成却是一个异秉:因为长期的文化积累和精神积淀,使得他的文学创作虽然没有在大潮初起时冲浪在先,而对以后长期的文化颐养却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他以后在必须具备中国历史文化的全方面修养的书法运作中提供了厚实基础。中国在经历了“新时期”文学运动之后,全社会的文化发展要向历史寻找资源,应运而生了书法运动。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群之多,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衍乃至经济生活发生的影响之深刻,为中国书法历史上从来未见,亦为“新时期”以来文化复兴中最突出的现象,刘正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实在值得治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化史者研究,而刘正成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从文学到书法的变化和融会,也正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化从文学运动往书法运动转移的线索。已故的原中国书法家协会负责人陆石先生曾经说过:“当时选调刘正成到北京主持《中国书法》杂志的工作,就是考虑到他懂文学,懂编辑工作。”中国书法和文学的关系,应该说是其精神本质的内蕴。刘正咸在多年实践中,一直在坚持和提倡这样的书法精神。以后,刘正成在和国际书法界的交流中,也正是借助其文学和学术素养,得以构筑其深入对话的基础。
  
  向世界展示——中国书法学术的世纪辉煌
  
  
  刘正成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之后,在编辑《中国书法》杂志的同时,联系全国书法界同仁,编辑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这实际是为以后编辑《中国书法全集》作学术和编辑力量的准备。《中国书法全集》计划出版108卷,从中国上古时期的商周金文书法开始.直至现代于右任、谢无量、高二适等名家。《中国书法全集》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宋代的《淳化阁》和清代的《三希堂》问世以来第三次大规模书法编辑活动。不同于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皇家书法刻石,《中国书法全集》完全依靠的是民间力量,没有要国家出资。其收罗完备远胜前代自不足奇,《中国书法全集》的真正胜过前人之处在于它的学术性。“全集”每卷均由当今对各该卷书法内容最有研究的书法学者担任主编或者撰稿人,不惟对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具体内容有详尽评论和考释,使读者可以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得到有关的学术知识,又对书法史上的些有争议的问题加以揭载,比如,在《中国书法全集——柳公权卷》中,便收录了老一辈书法学者徐邦达先生和中年学者曹宝麟关于柳公权《蒙诏帖》真伪的争论文章。刘正成自己的《锤繇与长沙吴简说》,则对历史上发生过的“兰亭论辩”作出了总结性的论断。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中年一代书法理论家的学术修养在某些方面并不比老一代逊色。
  1995年底,在北京琉璃厂荣宝斋,五位当今中国学术界久负盛名的学者顾廷龙、季羡林、冯其庸、李学勤、金维诺聚谈《中国书法全集》。老先生们首先肯定的是《中国书法全集》的学术价值。顾廷龙先生将《中国书法全集》和以前的《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比较,认为“全集”远远超过了前人刻帖,是中国有书法史以来最为宏大的一项工程。对21世纪世界文化的发展作过前瞻性判断的季羡林先生认为,”全集”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特点与成就。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则评价“全集”在“史”与“美”方面结合得好是一个特点,他认为日本的《书道全集》错误甚多,而《中国书法全集》在学术的精严方面远胜(刘正成曾经多次谈到,他编辑《全集》吸收了日本中田勇次郎先生的很多经验和教益)。比较美学家金维诺先生说,通行的世界美术史,实际上是西方美术史,西方美术家可以从《中国书法全集》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中,刘正成除担任总主编外,还承担了《张旭怀素孙过庭卷》、《苏轼卷》(上下)、《王铎卷》(上下)、《黄道周卷入《徐渭卷》的分卷主编,是承担任务最多的一位作者。刘正成在早年的小说创作中锻炼了生动畅练的文笔,这使得他的行文如梁任公所谓“笔端常带感情”。中国过去的学术圈和大众文化的睽离,一个原因便是自作高深,故作高深,并不一定是怎样深奥的道理,非得拒读者于千里之外,这也是中国的学术和一般读书人暌违千里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难以沟通的一个原因。吴晗、朱东润、谢国榛等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曾经在学术性和可读性方面做过成功的尝试,钱钟书先生更是把学问和趣味结合得浑然无间的巨擘。冯其庸先生在荣宝斋评价《中国书法全集》时曾经拿《苏轼卷》为例说:“这是学术和文学的结合。”冯其庸先生还说:“这是每个书法爱好者的必读之书,如果认真读完这一百卷的导读、考释文字,那么他的书学水平自然也就可观了。”
  1996年,刘正成往日本访问时,拜访了《中国书道全集》的主编中田勇次郎先生。中田勇次郎先生按照日本礼节,打开他寓所的正门,欢迎比他小30岁的刘正成。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展示了中国书法学术的世纪辉煌,打破了长期以来“书法学术在日本”的神话,也赢得了包括日本在内的
世界书法学术界的尊重。刘正成感受到他是因为中国书法学术的发展而受到尊重,他一直认为中田勇次郎先生是他的老师。
  
  时代的造就——国际书法文化交流的积极活动家
  
  刘正成在至今20几年的书法活动中,通过展览、访问、学术会议、学术对话等多种方式,和国际书法界进行广泛交流。他的出色表现,不仅宣传了中国书法文化,也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增添了亮色。以刘正成为主要组织者的“二个世纪中国书法大展”在法国首都巴黎展出时,希拉克总统出席参观,对中国书法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表现出巨大热情。
  刘正成不放过一切宣传中国书法文化的机会,他以其充沛的精力.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积极责任心和谦虚的态度,拜访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书法界著名人物。他和日本书法界的接触十分频繁,除了中田勇次郎、梅舒适,他还和多位日本书法界著名人物进行过学术交流。他在北京的寓所“松竹草堂”也成为日本很多书法家访问中国时乐于造访的地方,在这里,或者挥毫表演,或者品茗论艺,或者对奕棋盘,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最浓厚的两个国家的艺术家营建起平和的文化气氛。这是鉴真东渡、空海东归以后两国艺术家感情最为融和、学术切磋最为深入的时刻。刘正成为“第三次中日友好书法展览作品集”所写的序言用“传统文化是联系我们的纽带”为题,真实地揭示了中日两国书法家交流的意义。
  书法艺术是遍及于世界各地、最能够表现中国文化情结的艺术,有些华人艺术家,多年生活在海外,书法艺术既是他们寄托故国之思的媒介,又成为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的事业。刘正成和法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熊秉明先生、澳门著名书法家梁披云先生、香港著名学者、书法家饶宗颐先生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刘正咸除了通过《中国书法》等媒体积极宣传他们的学术成果,宣传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对祖国的巨大贡献,还以《中国书法》杂志的名义为饶宗颐先生、熊秉明先生举办了寿辰庆祝活动。中国书法艺术是感情意蕴十分强烈的艺术,为这些多年生活在海外而倾心祖国文化的学术老人祝寿,表现出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的真诚奉献。
  刘正成属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刘正咸的作为无愧于他的时代;刘正成属于中国书法事业,刘正咸的建树无愧于他的事业;刘正咸属于他的热爱中国书法艺术的朋友,刘正成的奉献无愧于他的朋友——遍布在有中国书法之处的年轻的和年长的朋友。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4:11:23 | 只看该作者
中國文化與書法的現狀和前瞻
  ——劉正成李廷華昆山對話
  


時間: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五日晚
地點:昆山圖書館
主持人:顧工(昆山書畫院院長)

繁體轉換:周斯澄



        顧工:我先介紹一下今天進行學術對話的兩位先生。劉正成先生是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全集》總主編,著名的書法家和書法活動家;李廷華先生是作家、人文學者和書畫家。據我所知,劉老師和李老師以前都是從事文學創作的,他們的友誼最初是因爲文學,以後又都致力於書法創作和研究。這次,我們請兩位老師來談中國書法和文化,一定會有很多内容。現在,我們先請劉正成老師講一講中國文化和中國書法的關係。

        劉正成:很高興到昆山來進行這樣一場對話。我是在《中國書法》雜誌工作期間認識顧工,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青年書法家,在書法創作和學術活動中都有很多建樹。李廷華先生是我快三十年的朋友,正如顧工院長所說,我們先是因爲文學而成爲朋友。我在《四川文學》做小說編輯的時候,李先生是我的組稿對象。他的短篇小說寫得很好。一九八三年我到西安去爲雜誌組稿,與他結識,還通過他認識了賈平凹等作家。以後這些年,我們每見面,主要話題除了書法,還是文學。


  我現在回答顧工先生提出的問題,中國文化,從教育方面講:六藝之中就有書、數。不會書寫,不可能從事政治,也就是不能當官。秦漢時期,還沒有科舉,但對官員也是有技能考試的,除其他方面,還要考書寫。那時候除了統一的文字小篆之外,因爲各個地方的文字也還存在,所以考文字還要考八體。中國書法的誕生,是因爲中國文字一開始就有審美功能。而且這種審美在日常生活中成爲習慣。寫不好字,就如同今天講不好普通話。《淮南子•本經序》裏面有論述,因爲文字,人和野獸的根本區别才劃分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中國書法卻有其特殊性。熊秉明先生提出的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可以有很多論述和解釋,根本之處還在其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融合價值。中國古代文化人的價值體現,就是融合的。在科舉時代,一直到最後,象蔡元培、董必武、朱德這些前輩,雖然不以書法聞名,但他們的書法其實也很好。以後到我們這一代,實際是處在文化的斷裂之中。

        我們古人認爲倉颉造字,是帶有上天的意旨。認識中國,任何圖騰符号都代替不了中國的文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拳王泰森身上的文身圖案就是一個中國字。中國的文字、書法,是中國文化的象征,要把中國文化和書法分裂開來是不行的。現代世界,西方文化占了優勢地位,使得中國文化在斷裂之中出現很多困惑,中國書法也受到影響,但是,中國文化從低潮還是會逐漸復蘇的,中國書法的本質意義也會在復蘇中得到體現。

        顧工:熊秉明先生認爲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但從當代書法在中國文化中的現實地位來看,并非如此,請李老師談談,中國書法和文化關係的變化。

        李廷華:這也是我關心的一個問題。中國文化,剛才,劉老師提到,文字、書法和文化是不分的,中國文化是融合性的文化。中國書法的名篇,都是些具有綜合美感的作品,到今天爲止,凡發生的經典書法作品,都具有綜合美感。中國以前最重要的書法人,比如我們熟悉的王羲之、顔真卿、蘇東坡,一直到于右任、謝無量、李叔同,這樣一條綫索之中,他們的文化和書法都是綜合的。到現代,中國文化發生斷裂或者說是颠覆。在一百多年裏,因爲國情發生的蛻變,中國知識分子本身對自身文化的厭棄,發生了一些急進主義的運動,發生很多流變。其中之一就是綜合性的文化表現形態發生分裂,以前具有綜合宏大影響的書法家和作品幾乎消失,中國書法在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越來越淡薄,越來越疏離。這現象是已然的存在,我們怎樣來認識:有社會發展變化的外在影響。也有内在的因素,就是學術文化發展的“内在理路”。“内在理路”這個說法是余英時先生在考察清代乾嘉考據學的發展時提出來的。從現在狀態來講,和諧的文化,包容的文化,綜合的文化,能不能真正形成和實現,關鍵還在於對我們自身文化的真正理解。經過一百年左右的揚棄之後,全社會不論從哪個階層,哪個角度,都在對中國文化重新澹定,重新理解。這個發展過程可能還是漫長的。從宏觀來看,比起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兩千多年到三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這一百多年還只是短暫的一瞬。我對中國文化融合現象的重新出現,抱有期待。

        顧工:李老師強調了中國書法和其文化是融合的,我們回想,直到清末,象魯迅、郭沫若,還可以看到這種文化人和書法的融合,但“五
四”以後,這種現象基本斷絕了。目前我們也可以看到書法界和文化界的距離在加大。在這樣的生存土壤變化下,書法家還要繼續學習古代的文化傳統嗎?請劉老師談談。

        劉正成:這個問題,我想放在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係這個角度來談。中國歷史上漢文化吸收外來文化有這樣幾個重要的階段,就是漢、唐、元、清。漢代對外來文化的吸收主要是在佛學方面。在唐代,宮廷音樂有二十八部胡律。唐代長安,萬國來朝,語言文化和藝術方面交流頻繁。陳寅恪先生曾經考證:唐代皇族有胡人血統。元代和清代則是異族入主。但是,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漢文化,還是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這些吸收,像植物雜交一樣,都沒有改變而是豐富了中華文化。近百年來的中國文化變化,到底起到什麽作用,還可以放到更遠的歷史環境裏去觀察,但百年來出現了重大的文化危機確是事實。關於文字方面,當時像錢玄同、胡适之還有魯迅,他們提出漢字不亡,中國不興。文字不搞拉丁化,中國就完了。這其實就是中國文化最低潮的時期。其實,在中國,漢字的重要性比長城、故宮、兵馬俑都重要。如果要說中國文明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就是漢字。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集成電路,帶有豐富的文化信息。如果漢字亡了,中華民族會怎麽樣?現在看來,這是一個誤區。


  中國以前的文和言是分開的。講話是白話口語,書面文字是文言。講話就像《紅樓夢》裏那樣。一百年前,文和言不分了。用西方的語音方法來改變中國文字,造成中國文化的一個最大的斷裂。這裏我們要感謝王選先生,他的發明使中國文字的電腦輸入速度比拉丁字母更快,證明我們漢字的生命力是十分旺盛的。這說明我們的文字不應該忘掉,而是要發展。在中國文字影響的地區,像日本,韓國等,都沒有取消漢字,他們的文化也得到高度發展。這一百年的誤區,使我們的書法也受到很大影響,就是他開始遠離我們的生活。像我今天穿的衣服還是滿清時的樣式,但一般人現在都是穿的西式服裝。我們的交通工具、房子都變成西方的了。在這樣能夠進步的裏面,怎樣保持自己文化的本質,像漢唐時代那樣通過吸收外來文化來發展自己?再過一百年,可能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書寫方式會影響世界。當然這樣的影響現在還看不出來。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傳薪。如果一百年前我們對漢字都沒有信心,現在應該恢復這種信心。對漢字的信心,對書法的信心。熊秉明先生說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文化的核心應該是哲學,中國書法最能體現中國哲學的特征。中國哲學不像西方從古希臘發展起來的哲學是體系哲學,而是以倫理性爲特徵的。比如同樣寫一個“一”字,西方人表現的就是它的數的概念,而中國人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一百個人就表現一百種形態。這就和中國哲學的倫理性有關。他是在理性和感性之間,抽象和具體之間的。保留我們文化的形態,最重要的就是書法。故宮是誰建的,唐代那些宮廷是誰建的?不知道。但王羲之、蘇東坡、黃庭堅的字,誰都知道,因爲他們是審美個性的體現。我們要度過文化的危險期,通過我們的傳薪,讓書法重新成爲生活方式。我懷有充分的信心。

        顧工:我們自己對傳統文化有信心,才能起到傳薪的作用。劉老師擔任國際書協主席,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書法狀態有很多了解,請你再談談書法在國際上的發展交流情況。他們的狀態比我們怎麽樣?是高還是低?或者說,中國書法真的還可以起到影響和作用嗎?

        劉正成:中國文字的影響非常重要。中國文字的起源,一種是鳥形,一種是八卦,後來發展成爲太極圖,不就是韓國的國旗嗎?在西方,中國書畫是最重要的收藏,此後才是青銅器、石刻這些。我到過的一些西方國家,象意大利、德國、英國,他們對中國文字和書法懷有十分神秘敬畏的態度。我的一位忘年之交,英國牛津大學的教授蘇立文先生,他對中國二十世紀重要畫家的研究,在西方世界,我說他是頭号權威。他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來中國從事紅十字會的工作,開始接觸中國書畫,和徐悲鴻、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都是好朋友。他也能寫漢字,我和他一起在四川參觀考察,在一個地方,我請他題字,他說:“掉水可脫,掉文不活。”他這是用的四川方言。他這樣的中國書畫研究權威對書法抱有這樣敬畏的态度。還有我在《書法藝術概論》裏面提到的貢布裏希,他是十分重要的美學家,在一九八六年,他就寫到;“一個歐洲人要想掌握中國書法的奧秘,要讀懂草書題跋是多麽困難,但我對中國藝術的興趣絲毫未減。”還有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維德宏,他翻譯了米芾的《海岳名言》,這些說明,西方人對中國書法的興趣。這就是影響力。

  我們現在的任務,既要用白話文破譯古代文化的奧秘,另外一方面闡釋給西方人聽,讓它在全世界傳播。文化交流的作用,使我想起最近發生的事情。我看“鳳凰衛視”,看到奧運火炬傳遞在世界上引起的風潮。這裏面涉及達賴喇嘛,他的研究和宣傳,居然被西方認爲是中國文化的一種代表,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在他進行宣傳的時候,我們就還沒有人能去對西方社會進行有力量的學術性的影響。光靠學生遊行來抵制是不夠的。我想:如果我們的書法家有影響世界的人物,在與西方的對話中發生影響,會起到什麽作用?我在中國書協工作二十來年,在文化交流中體會,中國書法在亞洲區域,包括在台灣,有很大的影響力,在歐洲,雖然搞過世紀書法大展,但影響力還是有限。現代的中國書法家,不僅有傳薪責任,還有闡釋傳播責任。希望百年之後中國文化成爲世界主流,這不是自己想象,一定要有很多人,要有大師起來對話,對和諧和平的世界文化的形成,書法應該起到促進作用。

        顧工:書法是綜合文化,但其學科定位,應該放在什麽地方?有的地方放在大學的中文系,有的放在美術系,現在大多數放在美術學院,其學科分類也是美術學的分支學科。這種差異,書法應該偏于文化,還是偏于藝術?在未來的發展中,藝術書法和文化書法,這兩種觀念會長期共存,還是走向一方獨大?請李老師談談。

        李廷華:書法到底是文化還是藝術,我想稍微放開一點來講。這個問題在發展中産生很多定義,也發生歧義。我也略微關注到文化書法和藝術書法的争議。爲什麽說略微關注,因爲我對這個争議沒有産生十分濃厚的興趣。這裏面歧義性的東西太多。我想講一個學術話題,看能否從側面來闡釋這個問題。中國過去的學術講究考據、義理和詞章,大致可以這樣來判斷:考據偏重知識性,義理偏重思想性,而詞章則在于文學性。這裏可以想到貴鄉的顧炎武先生,後人評價他是考據即義理,他的經學既理學。在現代的文化表現裏,如果進行一番總結,不要分門派,從成績進行考察,可以得到啓示。有位曆史學者何炳棣先生,他是海外回來受鄧小平接見并有所交談的少數學者之一。他的結論是:幾十年來在社會科學方面爲祖國取得最大榮譽的是錢锺書先生。錢锺書先生的成績,他的《圍城》大家都知道,但他的學術知道的不多。二十多年來關於大師的話題,出現過許多波瀾,錢锺書先生自己一直是回避甚至讨厭這個話題。我們來看他的學術,我以爲他儘管也有考據,有義理,但他的主要特色,應該是一個詞章派大家。在中國學術裏面,考據義理詞章,詞章居最後,但是,在這幾十年裏,在錢锺書先生的同輩裏,不論是搞義理還是搞考據的,有什麽人能夠和他并駕齊驅?當然一直有人認爲錢锺書先生的學術沒有什麽體系,其實錢先生早就聲明過,他一生的興趣就在於具體的文藝現象的鑒賞。他連文化都不提,把範圍縮小。但我們看他的學術,又融會貫通,包羅萬象。他的文字都是精金美玉。他以詞章涵蓋了考據和義理。就是說,不在於你站在什麽位置,而在於你做出什麽成績。我用這樣的例子來觀察現在的文化書法和藝術書法的争論,也就是回到顧工先生提出的問題。如果只是在概念上打架,就出現很多歧義:文化書法裏面你可以沒有藝術?藝術書法可以不顧文化?至於你的文化多一點還是藝術多一點,這就要看你的文本。口號的提出并不能說就形成了流派,起碼我還看不到有這兩派書法的代表者。如果在學術上這最終屬于僞問題,即因其邏輯弊病不可能深入研究,那麽,争論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無妨學習前人的經驗,不要在概念上打架,在書法這個傳統資源十分豐厚的文化現象面前,不看你標榜什麽新名目,而是看你對中國文化和書法的真正理解和實踐達到什麽程度,我的興趣在這裏。

        劉正成:這個問題我來補充一下:關於書法學科的問題,在西方有學科的劃分,是同文藝復興同步的,這也是現代大學發展的歷史。中國現代才有大學,當然是西學東漸的結果。中國古代是文史哲不分的。司馬相如、揚雄的奏章,既是政治文件,也是美文。以後分開了,但發展的結果,現在又有很多邊緣學科,就是融合的趨勢。書法在歷史發展中,受到不同角度的解釋,如果注意書法的内容,文章、詩詞,這是文學的因素,現在的展覽方式,注重的又是其視覺因素,如果以後書法的發表方式因爲生活而發生變化,比如我們現在都用電腦上班了,書法如果又從展廳回到書齋,那麽對他的表現因素的觀察方式也會發生變化。書法的分科也要看到時代變化所起的作用。書法本身,要看到它在一定時期因爲其功能變化而發生的審美特徵的變化。以前王獻之和謝安的書法來往,王獻之寫了很多信給謝安,謝安沒有回信,王獻之等不及了,他跑去問謝安,不是問信的内容,而是問我的字怎麽樣。謝安說他寫得還不如乃父。這個故事說明他們當時的手札是一種重要的審美表現。當時的書法交流就是通過手札來體現的,而現在則是投稿、展覽。

  藝術書法和文化書法,都是一種說法,我認爲這裏面有悖論。我曾經問藝術書法的提出者王镛先生,你在舉辦藝術書法之後,那些參加的作品,如果說是藝術書法,那麽,同一作者,他以前的作品,甚至他參加你這個展覽前一天的作品,實際上沒什麽變化,那又算什麽書法?同一件作品,是不是參加了藝術書法展覽就是藝術書法,再參加别的什麽展覽又是别的書法了。這個,他說不清楚。王岳川先生主張文化書法,我看他的作品寫的還是唐詩宋詞。你要拿出藝術書法和文化書法的樣本,他們誰也拿不出來。

  理論是屬于理性認識的範疇,不能要求它和作品完全對應,但也不能刻舟求劍。這兩個理論發生者,誰也拿不出他們主張的樣本。理論對實踐有相對的獨立性。我們寫字時不要受迷惑,該怎麽寫還是怎麽寫。我們在研究書法理論的時候,姑且把他們當作一種說法,看作當代書法闡釋中一種問題而已。

        顧工:劉老師剛才講到書齋書法和展廳書法,這讓我想到扇面書法。現在,扇面書法被我們認爲是小東西,不象一件正式作品那樣來得精心。其實,在古代書家那裏,扇面是要拿出去給人使用和傳播的,他會十分精心對待。這就是同一品種,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作用和價值的變化。我們在現代,可以看到書法作品質量和價值之間的巨大差異。在展廳裏,人們主要是看作品寫得怎麽樣,收藏者則主要是看作者的地位,這樣的差異有融合的可能嗎?劉老師?

        劉正成:這裏的兩個概念要弄清。一個叫收藏,一個叫投資。現代社會的收藏家很少,投資多。過去的收藏,皇家内府,只進不出,哪會去賣錢呢?再就是項元汴、安歧這些人是收藏家。他們是著錄作品,傳諸後世。當然,因爲他們的收藏著錄都是精品,經過他們手眼的東西,價錢就是要高。過去時代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文化傳承,就是書畫圖書,左圖右史嘛。國民黨跑到台灣去,他就把故宮裏的精品先弄去。在朝代轉換時,甚至連民族也因爲文化來劃分。接受漢文化就是漢人,否則就是胡人。乾隆皇帝是滿族人,但他一輩子沉浸在漢文化裏面,應該說已經漢化了。
        現代的書畫投資是跟着資本市場發展的。剛開始一些民營企業家是搞樓盤和股票投資,以後他們發現書畫也可以作投資。如果放在文革時期,有收藏的人不但要被抄家收去,還要戴帽子。那些東西都是封、資、修。現在的書畫投資處于一個什麽階段?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綜合發展還不夠,有錢人的文化還不夠,他們也還認爲把錢傳給下一代是最好的方式。逐漸知道書畫是有價值的東西,但分不出好壞。他就只好接受官本位思想,看官辦協會的什麽人是主席、副主席等等。現在的書畫流通渠道,一個是走穴,一個是行賄。有人要賄賂官員,送什麽人的書畫好呢?當然是送有官銜的。比如我們說顧工的字寫得好,他不懂,你說顧工是書畫院院長,他就接受了。這就是價值評價體系。以前書協剛成立時,參加者都是因爲興趣愛好。沙孟海、啓功當時都是書協成員,都是因爲興趣愛好。書協成立的前十年沒有人拿書法賣錢的。以後書法能賣錢了,你們投資者可以賺錢,我們寫字的當然也可以賺錢。很多人參加書協就是沖着錢去的,而且通過各種途徑占據重要位置,形成錯亂的價值評價體系。

        在日本、韓國,協會的頭頭肯定是寫得好的,那是民辦的,寫不好,後面沒人跟你走。我們這裏是宣傳部分配的名額。在錯亂的價值評價體系下面,投資者就把垃圾股炒起來了。垃圾股是最好炒的。績優股很難升植,垃圾股一升就是五倍十倍,中國的垃圾股就上去了。中國書法的價值評價體系的錯亂,迷惑了投資者,但迷惑不了收藏家,也迷惑不了我們搞書法的,誰寫得好壞,不用說,大家都知道。但投資人不知道,就要看你的官位。比如說顧工當了院長就值錢了,把他院長撤了馬上就不值錢了。價值評價體系受社會行爲的左右,很多人迷惑了,但我們書法家不要迷惑。我們寫字本來不是爲賺錢的,賺錢的功能是因爲另外的因素形成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成爲大書法家能賺錢,但寫字,搞文學藝術不是爲賺錢的。我們書法家要耐得寂寞,他們賺錢時,你不要着急,獲得心靈快樂也好嘛。我們不要去争那個位置,争不到不要垂頭喪氣,争到了很快賺了錢也是好事,但我們心中要明白這些問題的存在。要撥開這個迷霧,進入書法藝術的真谛。

        李廷華:正成先生深有體會地講了這個過程,我從書法的外部來把這種現象解釋一下。以前時代價值體系的形成,比如寫文章的人,通過科舉考試,不是碰運氣,沒有畫圈這一說。現在考試的選擇題,你選A是對,B就是錯。過去的考試考經義策論,要根據四書五經裏面的經典句子,結合實際寫文章,那是要真本事的。我參加過一次研究生考試。一九七九年報考夏承焘先生和霍松林先生的唐宋文學,我根本不懂英語,但考試題裏有選擇題,不畫白不畫,我畫了兩個圈,居然得了兩分。這就純粹是偶然。談到現在的書畫投資,對當代人的東西純粹看頭銜,其實是來碰運氣,偶爾也能得中。現代考試學科的劃分本來應該是更加科學合理,但也造成現代化的陷阱,出現很多弊端。所以現在的情況很複雜,我們應該分而理之,要琢磨。

        顧工:講到文化,兩位老師都有自己的傾向,文化發展一定都有不同的路徑,那麽,被一個時代所選擇或抛棄的文化藝術樣式或風格,它也可能因爲時代的不同而獲得新的價值。一個文化工作者,應該追随主流文化還是應該有自己的選擇,請李老師講一講?

        李廷華:主流文化這個詞本身,它的定義也有歧義。曾經有一個雜志叫《邊緣》,是鄙人寫的發刊詞。什麽叫邊緣,我對他進行了一些闡釋。比如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圓,處在中心位置,當然是牽一發動全身,但如果是觀察問題,在中心就只能看見一面,要看到幾面就得來回轉身,這比較麻煩。如果追求正確性,在轉動的環境裏,今天的正確可能恰恰是明天的錯誤,在歷史上我們已經不止一次體驗過這樣的變化。所以,我以爲文化既然不是從屬于政治的形態,文化眼光應該邊緣化,也就是要歷史化。在具體環境裏生活,一個人的政治行爲、價值取向,不應該和自己的文化態度抵觸,但是可以有區别。這裏可以用顧炎武先生做例子,在昆山的抗清保衛戰裏,他以一個士人的身份參加,可以說是執干戈衛社稷抛頭顱灑熱血。但他又認爲國家興亡,匹夫無責。責任在肉食者,就是官員。而天下興亡,則匹夫有責,這其實是把責任更加擴大了。他這個天下,就超越了具體的政權和朝廷,而是除卻政權疆土還有文化風俗等等。世俗功利社會,他把自己置于邊緣位置,但文化行爲,他又無所不關心。以後多少年,顧炎武拒絕進入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但是他的文化承擔卻更加沉重,他的重要著作《音學五書》、《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在兩三百年以後得到梁啓超這樣的評價,認爲不僅是當時最重要的學術成就,而且爲以後的民族復興,爲“驅除撻虜、恢復中華”提供了思想資源。這應該是邊緣和主流轉化的一個明顯例子。

  我回到顧工的問題,邊緣和中心是經常在轉換,沒有永遠的邊緣,也沒有永遠的主流。這裏我再浪費大家一點時間,談談近世的文化變化。近百年來,中國社會曾經出現過三種主要的文化傾向,一個是以魯迅、陳獨秀爲代表的激進主義,一個是以胡適和他的學生傅斯年等人爲代表的自由主義,他們分别在某些狀態下成爲文化主流,當然胡适到台灣去後日子也并不好過。還有一個文化傾向,就是吳宓和陳寅恪先生等人代表的保守主義。在很長時期裏,它是受到另外兩個文化傾向的共同圍剿,處于最邊緣的文化位置。現在我們都熟悉的口號:和諧社會,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它是怎樣發展過來的,最近我和路毓賢先生去拜谒關學大師張橫渠墓,在展覽館裏又看到他那四句最有名的話,現在凡讀書人都熟悉,就是“爲天下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一九四八年,于右任先生參加國民黨政權的副總統競選,他說:李宗仁有兵,孫科有錢,我一屆老布衣,只能寫字。他把這幾句話寫了幾千件條幅送給國民大會代表。以前我們看這四句話,覺得書生議論,口氣太大了。又過了幾十年,溫家寶總理到哈佛大學演講,他講的什麽,就有張橫渠這四句話。還有一個信息,關于韓國人,剛才劉老師談到中國書法在韓國的影響,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一直在發生巨大影響。我們現在在舉辦奧運會,在傳遞火炬。韓國人前些年舉辦奧運會,他的主題詞就是這四句話,他也不嫌羅嗦,不是八個字,也不是一句話,韓國人要爲天下立心,爲生民立命。這個保守主義的話,于右任、吳宓這些人多次提到,這也是文化邊緣轉換而成中心的一個例證。

        劉正成:顧工今天提出的問題,引起我的興奮。主流和邊緣,應該是文化史學和藝術史學的問題。應該說,在現實中,一般官方文化是主流,民間是邊緣。這樣就把問題理清楚了。你在文化和藝術史上的地位,不是由政治地位來決定的。如果在北宋時期搞一個書法家協會,司馬光是主席,輪不到蘇東坡,更輪不到米芾。米芾的官更小。但寫書法史,就寫不到司馬光和歐陽修。唐代李白、杜甫都沒有做過什麽官,杜甫那個左拾遺只是個副處級,那地位是邊緣的。他們當然談不上是官方,但唐代文化的主流是李、杜。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是互補的。最近在世界上發生的一些對中國的攻擊性事件,外交部反復抗議,他不理,老百姓一遊行,他道歉了。第三方的聲音,是比較公正的,也是比較缺乏的。中國需要民間文化來發言,這不是可有可無的。必須有民間力量的參與,中國的崛起才能成功,否則可能毀于一旦。奧運會前的很多現象,我們還沒有有影響的文化人出來說話。 

        顧工:剛才兩位老師講了很多關於主流與邊緣,官方與民間的關係,如果我們把學院說成官方,書院授受說成民間,現實情況是學院教育在逐漸擴大。學院式教育和書院式教育各有什麽優勢?

劉正成:
我剛才是補充,現在是回答顧工的問題。
學院式教育,明顯是受到西方影響的功利教育,讀了大學就能找到工作,這是功利的。中國書院式教育是沒有功利的。現代功利大學,一畢業就把老師忘了。書院的老師和學生都是終身的,沒有畢業證書,也不分配工作。非功利的書院教育在一定階段、一定時代下落後了,它不能造槍造炮。現代學院西學爲用,一下把中國的工業、科學發展起來了。但是社會和人的發展是兩個方面,講精神發展,中國書院是根本。人的認識提高是沒有止境的,尊師,也是沒有止境的。過去的學習,只要老師在,就還要跟他讀書,這都是非功利性的。象孔子、朱熹、王陽明都帶出好的學生,每個人都很厲害。書院教育現在在重新擡頭,因爲功利價值之外,精神價值也在成爲追求。我們看寺院裏的喇嘛、和尚,就是書院式的教育。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超脫,不是取得什麽資格,發個什麽财。宗教式的教育是沒有什麽功利的。即使是科學家,也要忘我、非功利,才能成爲偉大的科學家。中國書院現在還不能代替學院,但在精神追求中,不能忘記根本。中國是沒有宗教的國家,但儒家的教育,吸收了其他宗教,引導了中國人的精神發展。西方主要是基督教,在講功利的西方,它的宗教也是追求超脫的精神。
        我來的路上,看到《南方周末》,有王元化的訪談,他是信基督教的。他回憶,一次參加一個會議,很多人湧過去跟毛主席照相,他沒有動。他想:在神靈之下,萬民是平等的。現在的書法家和一個部長照過相,都要引爲炫耀,拿出去走穴害怕人家不知道。我覺得王元化先生是先知先覺。有“北錢南王”“北李南王”之說。這種宗教精神和我們書院精神是相通的。

        李廷華:關於教育,我想講句話:在教育不普及的時代,能夠接受規範教育的是特殊人才,在教育普及的情況下,能夠認識到它的弊端自己找路的人,是特殊人才。

        顧工:再提個問題給劉老師:你在中國書協工作時,主持了很多展覽,特别是中青展,推出了很多有個性的書家。現在中國書協的展覽,又注重傳統,是各有偏重。如果再過十年之後,這兩種類型的書家,哪一種的成績會高些?

        劉正成:這是個預測性的問題,可能進入僞科學,但我還是回答一下。
  我們這代人,七十歲到五十歲之間,是成長在文化斷裂之中的。和新的一代從事書法的環境是不同的。我剛到北京時,全國第一屆第二屆書法展覽,當時的作品談起來這個是學顔,這個是學柳,還有這個是學舒同。我十幾歲的時候,買本字帖都不容易,我去拜一個老師,拿了本《曹全碑》給他看,他說:“你把這個寫六年再來找我”。那時侯獲得一個指導很不容易,找點碑帖也不容易。現在名碑法帖到處都是,現代人生活在十分自由的學習環境中,以書法而論,生活在技術主義的時代。現在年輕人的童子功比我們強,可以說“下筆便到朱絲欄”。
        如果說我們這一代的長處是有生活經歷,下一代則技術比較全面,這都不能代表藝術的成熟。沒有生活,沒有故事,不能成爲偉大的藝術家。但如果不補充技術,也要掉隊。我這一代書家,技術能跟上的不到三分之一。而掌握技術的書法家,以形式制造語言的書法家,如不吸收生活的激情,也難成爲偉大的書法家。臨摹始終是二流的,象吳琚臨摹米芾,文彭臨摹文徵明。要進入一流,必須在生活中吸取激情。這是兩翼,不同狀態的書法家,要把握自己,不斷吸收不同方面的營養,完善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顧工:李老師寫過兩本藝術家傳記,一本是寫美術家的《王子雲評傳》,一本是寫書法家的《馬世曉傳論》,是否談談成爲藝術家的必備條件。 

        李廷華:我還是借用劉老師剛才的話來談,劉老師實際批判了一些傾向。現在有人提出,書法可以沒有内容,劉老師剛才批判了。有人認爲書法和文化無關,劉老師批判了。有人甚至認爲書法可以脫離文字,我想,劉老師也不用再批判了。
  過去有句話: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還是應該成爲書法家成長的經歷和内涵。剛才顧工先生談到我寫的兩本書,我覺得還不足以涵蓋這個意義。現在的學習環境,主要是物質環境,已經有很大改善,但是,精神成長的作用,一般稱爲修養,似乎越來越被忽視,其實,它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不論是一個學人,一個政治家,一個教師,一個書法家,一個詩人,所起的決非可有可無的作用。中國古人講:十五而遊于藝。其中的六藝:禮、樂、射、馭、書、算,這就是人的精神和經歷的構成。就是在這樣的道路上,出現了前輩大師,首先是生活的充實。現在有很多作家搞挂職,說是爲補充生活。生活的問題不能簡單理解,過去胡風講處處有生活,這沒錯。現在去挂職的作家如果因爲長期久居書齋,去做個副縣長,副書記,以便了解一個地方的全面情況,這當然有用。但是,在官本位觀念已經很普遍的情況下,有些挂職也成了把作家官僚化的手段,有些沒法子當官的作家,借此去過過官瘾,這對他的精神世界到底是豐富還是扭曲?前面講到古人精神世界的建設,我想避開“修養”這個詞,它似乎太着意了些,就是人的精神建設應該很自然,是功到自然成。
  熊秉明先生講,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我不表異議,但我更覺得書法應該是文化的儀表。談儀表,并不否定核心的因素。比如剛才劉老師談到王獻之和謝安關於書法的議論,他們信札談的内容可能是黃柑二百枚,筇竹杖多少支,但那書法卻是互相在比美,中國人是講美的,所謂文化儀表,就是在很自然地表現美。這接近顧工提出的書法表現個性和堅持傳統的問題,我覺得這問題還是要融合起來。我自己看王羲之的書法,總是覺得他美,韻味無窮,從來沒有厭倦過。并非社會上、書法界在強調傳統,就崇拜王羲之;風向轉變,強調個性創新第一,就把王羲之撇開。王羲之一生到底是個什麽形象,一般不去深究,只以爲是風流潇灑,其實,他經歷的痛苦,他在巨大精神跌宕裏的化解與平衡,如果看他的字,再多去體味他的經歷和精神,對書法體現人的儀表而達于内心的理解,應該就要深入許多,也貼切許多。王羲之的書法既代表了傳統的最高形式,也代表了個性的最高形式。

        顧工:最後一個問題,提給劉老師,我們一直說時代進步了,書法發展了,條件更好了,但這時代對書法發展的限制在哪裏?

        劉正成:就是功利性。功利性是對中國書法發展的致命傷害。過去的中國和西方,只是有了錢才搞藝術,藝術本身不是爲賺錢。現在因爲中國人還窮,要改變,很多是想通過藝術來發财,而這樣的路徑以走穴爲主,協會的主要領導人帶頭,於是有了走穴文化。參加書協,就是爲在走穴時得到承認。這裏面對藝術也有一定刺激性,字寫得好,才能入會。但是這樣的路徑,和藝術的終極目標是偏離的。以前的書法精品,象《蘭亭序》、《祭侄稿》、《寒食詩》,都沒有功利性,而現在的專業化社會適應市場需要,出現很多弊端。以前我和劉炳森先生交談,他說:他寫字也想改變,但有人就是要他那樣寫。這就是商業化的影響。當年的王羲之、顔真卿,他們就是我要怎麽寫就怎麽寫。如果不能超越功利性,在更高級的階段就迷惑了,最終只能成爲書匠、書法工作者或書法從業人員,不能成爲偉大的王羲之、顔真卿、蘇東坡那樣的書法家。從歷史的進程看,中國書法的市場化也是當代文化的進步現象。以前我們寫字送人,還害怕人家不喜歡,人家求字就高興得很,哪有什麽錢呢?比起文革時期只能寫大字報,現在書法能賣錢當然是社會進步。但市場化和創作沒有什麽必然關係,象吳冠中先生就說:拍賣會上他的畫賣一千萬,和他沒有什麽關係。藝術家的創作不要受這些影響。象梵高的畫,他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畫,當時是一幅也賣不出去,人家老闆看面子給他點面包就不錯了。但梵高最後是真正的藝術家。我講這些,并非以爲藝術家就是越窮越好,只是我們現在已經被商業化、功利化包圍,我們人在其中,要有自覺性,既看到它的進步一面,同時又能出乎其外,争取超越。

        顧工:時間過得真快,兩個多小時一晃就過去了。我們感謝兩位老師今晚精采的對話,最後,還請兩位用簡潔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一下,中國書法和文化的未來。

       李廷華:中國全社會都在總結自己的文化,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文化,在這樣的總結和關注中,中國文化一定會找到自己的精義。

        劉正成:當代中國在和平崛起,經濟實力已經成爲世界第四,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拐點。我希望在中國的和平崛起中,五千年文明獲得新的生命力,也希望書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認爲前途還是樂觀的。
  (根據錄音整理,尚未經本人審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2:37 , Processed in 0.0967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