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型文学杂志“搅动死水” 老牌杂志颓势难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6 09:5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型文学杂志“搅动死水” 老牌杂志颓势难掩

2011-05-06  


    这个春天,文学杂志的躁动与苏醒,至少告诉我们:那些预示文学已死的论调,可以休矣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发自北京  看上去,这更像文学杂志市场一起有预谋有计划的连环革新:韩寒的《独唱团》刚刚歇菜,郭敬明的《文艺风赏》和《文艺风象》高调登场;安妮宝贝的《大方》大方亮相,媒体大亨邵忠的《天南》鸣锣开唱;而眼看文学杂志一池春水吹皱,“皇帝女儿”《人民文学》也试水零售市场——其副主编商震将此番转身形容为“收复失地”……

  一个动作连着一个动作,一本杂志引出另一本杂志,彼此之间默契十足然而却客客气气地各自划清界限——郭敬明接受采访时回答最多的便是:《独唱团》和“文艺风”系列没关系;《大方》主编止庵说的最多的是:《大方》与《天南》在性质上接近然而内容和气质上并无必然联系;《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更是一再强调:《人民文学》试水零售市场,与一众新杂志的加入并无关系,只是巧合。

  然而即使一切只是巧合,也一定有必然的相似和并不偶然的因素存在其中:是什么,在这个春天里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中国文学杂志的市场嗅觉?又是什么,令杂志从业者们重新燃起了对文学的信心?

  文学杂志“卖疯了”

  直到今天,《独唱团》的神话仍在上演——这本杂志活着的时候总是卖断货,死掉之后却迟迟没有退出市场。至今时见报摊一侧摆着这本牛皮纸黑字的杂志,报摊摊主说得实诚:能摆在这里,就说明还有人要。不完全统计之下,《独唱团》的首册销量为22万册。

  年初郭敬明的《文艺风》首期发行量则在一周内达到18万册,超越了《收获》《当代》等七八家传统杂志的月销量总和。

  而仅仅几个月后,文学杂志的走势再次令人跌破眼镜:《大方》创刊号征订量超过百万,后一度断货,而《天南》则在主创人员路演造势下数次脱销,这一讯息足以令无数圈内人深感振奋:多少年了,文学杂志终于久违地出现在报摊最显眼的位置,成为抢手货。

  如此一来,新杂志和传统杂志几乎是自动被划分为两个阵营,除了市场开拓力、办刊风格等差异外,相较之下,多数人更乐意谈论起他们之间在本质上的区别:比起传统文学杂志的作协“包养制”,几乎每本新杂志都借助一个有资本背景的出版公司:张悦然《鲤》的背后,是沈浩波的磨铁图书;安妮宝贝《大方》的背后则是陈明俊的新经典文化;而笛安、落落,不仅有出版人郭敬明的依托,更有在青春类图书领域驰骋多年的长江文艺出版社保驾护航。

  这种合作关系更加自由,分工更明确。在《鲤》与磨铁的合作中,张悦然工作室负责主题策划、内容构成、作者选择、沙龙主办、装帧设计等众多内容,只要别出政治问题,出版方不会干涉内容。欧宁、笛安、落落都表示,他们对杂志的内容有“一票否决权”,出版方主要在营销上下工夫。

  相较而言,老牌文学杂志在标准设置和内容编排上,无一不显示出暮气沉沉,而此等背景下,《人民文学》的试水零售市场便尤为引人注目:这份矜持了60年的中国杂志“NO.1”,到底是因为市场的压力还是新杂志的猛攻,而不得不放下身段,走进同一条河流,接受商业浪潮的洗礼?

  无论答案是哪一个,都正如业内人士认为,新型文学杂志的出现至少搅动了这一潭曾经不温不火的死水,《天南》、《大方》、《文艺风》的创刊及热卖,正在改变传统文学杂志长期遵循的某些规则,而无论其自身是否有自觉的“革命意识”,文学杂志新势力都在发出一个信号——只有改变旧有的生存模式转而探索新的市场化之路,文学杂志才能向死而生。

  战国时代,抑或文艺复兴?

  更多的人则愿意将杂志新势力崛起与老牌文学杂志的“没落”联系在一起:这厢新人展颜,必然伴随旧人的痛苦——有媒体称,相对于新杂志动辄几十万的销量,传统文学杂志“老大哥”《人民文学》现在的印发量有4.7万多份,35岁以上的自费订阅者不足5%,而就在十几年前,其销量甚至曾达到100多万的纪录。

  这是一组令人颇感复杂的数字,其间新旧杂志之间的实力对比不可同日而语,更为失落之处还在于,老牌文学杂志似乎一路狂奔在口碑和销量的下坡路上,颓势难掩。

“我明天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要开会,专门研究《大方》和《天南》。”身在外地的李敬泽对《国际先驱导报》说。早在3月底4月初两本杂志相继面世时,他便叮嘱手下人各购买五六本,全编辑部传阅。事实上,这一动作几乎是习惯性的,身为《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坦言,几乎市场上每出一本新杂志,编辑部都会开一次这样的研究会。


  然而李敬泽没有想到,《人民文学》的零售怎么就成了个大新闻。在他看来,作为一个长期拥有大批订户基础但在市场上“下功夫”不够的老牌杂志,也该到了变一变的时候——“准确地说,《人民文学》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在北京尝试零售,现在不过是加大了力度而已,没有针对任何杂志的任何动作。”而面对许多媒体对于老牌杂志的担忧,李敬泽更是感到“很抱歉”:“我知道记者写稿子总要有个冲突性,他们想像面对新杂志,我必然挠墙、抓狂、惶惶度日……很抱歉,真没有。”在李敬泽看来,文学杂志并非一个零和的市场,“我不觉得别人那里多一份,我这里就会少一份,恰恰比较多的活跃的文学刊物,对整个文学市场都有好处,意味着更活跃,意味着更多的读者,把更多人带回文学期刊的阅读习惯上来。”而就在月初《天南》杂志的首发会上,李敬泽应邀出现在嘉宾席,为这一新杂志加油打气,因为他真心希望这本杂志能做好。

  众多值得称道的新杂志路数中,“个人趣味”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标签。

  通俗而言,所谓个人趣味,体现在上游便是偶像作家坐镇:张悦然的《鲤》,韩寒的《独唱团》,郭敬明的《最小说》和《文艺风》,安妮宝贝的《大方》,欧宁的《天南》;而体现在下游,则更多是对读者“隐私阅读”的迎合,张悦然的《鲤》每期都有一个主题:嫉妒、暧昧、谎言以及最新一期的“来不及”,字字击中现代人秘而不宣的心头隐疾;《大方》首期100页的村上春树的三天两夜长访谈,更是网罗一批隔绝一批——以村上春树为界限,读者自动形成阵营,而主编止庵更是将一个读书人的绝对体验灌注《大方》的每一个细节;《天南》则坚决扛起反大众趣味的旗帜,立志将多元、小众进行到底……

  百家争鸣,每一个声音,都更注重私人而非集体的共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反复讨论的进步——如果说有进步的话。

  事实上,人们看历史,总以为税金办刊、公币办报就是“传统”。殊不知,税金办报刊,体制养文学,才是现代新事物,而若从源头说起,私资办刊,表达多元,更曾是社会常态。回头看看,单是文人身兼文艺报刊主编、编辑者,已举不胜举,从鲁迅到巴金,畅销如张恨水,苦学如沈从文,勇直如胡风……张爱玲的小说,依托杂志闻于世,钱锺书的《围城》,曾于《文艺先锋》连载。早在严复、林纾并世又相轻的时代,国人已有世界眼光,《大方》与《天南》之强调全球视野,并不新鲜。《独唱团》谈理想,当年的《新青年》何尝不是激愤之下的理想探求。若论畅销,《红岩》超过八百万册的销量,足以让《人民文学》的一百万和郭敬明的《最小说》相形见绌。

  所以,说起所谓文学前景,无人奢谈“乐观”二字。“我想文学杂志大概永远不可能恢复到80年代的盛况。”李敬泽说。80年代,那是另一个文学黄金时期,随便一本文学杂志的发行量便达二三十万份,而这一盛况于今日而言,是“永远不可能了”。而如仅凭新兴杂志的初生莽力,便断言文艺的复兴,恐怕言之过早,也言之过大。

  一种气定神闲

  然而悲观,也大可不必。

  正如止庵和安妮宝贝等人着手《大方》,完全不在于拯救文学,改变风气,而是出于“有意思”,他们没有扭转颓势的野心,但有信心令那些原本在此的读者继续留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缓慢阅读,说白了,是一种阅读习惯乃至趣味的保持”,而此等趣味,在纸醉金迷的当下中国,何等金贵,更难得的是,尽管有市场目标,有资金链条,但从出资方到办刊人,无一不是抱着“并非非做不可,但就是因为可做可不做,才要做好”的气定神闲。

  而也许是文学本身属性所致,相形之下,即使是“肉身沉重”的体制内《人民文学》,也大有举重若轻的风骨。“我有信心,将《人民文学》依然办成最好,正如它在过去的60年里都是最好一样。”事实上,在李敬泽看来,尽管过去十年,文学的没落从未停止,但他也一直反对文学杂志的失败主义论调,“过去十年来,几乎所有场合谈起文学杂志都是一副垂头丧气,媒体问起来话里话外都是什么时候灭亡,我从来不认为是这样”,而此番新兴文学杂志的异军突起,最直接的好处便是:失败主义可以休矣。“不要再一谈起文学就连自己人都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真的到了要振作精神,去探索市场的时候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人民文学》的订户量依然处于增长状态,尽管数额不大(基本以2000多份的状态递增),但在文学唱衰的今天,实属不易。

  《大方》主编止庵认为,文学杂志新老势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敌对,更多的仅仅是一种巧合。“这更像一个互相靠拢的过程,尽管在办刊理念和规则上有出入,但大家的目标都是一个对纯文学的追求。”

  与媒体一向所渲染的“春秋战国时代”相比,这显然是一个截然不同然而令人深感愉悦的论调。事实上,大多数人愿意看到的,并非二元论的你死我活,而是和平共处的多赢,正如谈到这一可能性时,李敬泽按捺不住地兴奋:“是不是春秋战国我就不知道了,但当这么多新力量和想法加入进来,一定会让这潭水更热闹,我真实的感觉是兴奋,好啊,热闹好啊,一个更活跃的市场……对这个市场所有积极的有志向的参与者来说都是好事儿。”(转自中国艺术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0:33 , Processed in 0.0651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