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咬文嚼字》举例的典型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1 06:2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咬文嚼字》举例的典型性
文章作者:李 斌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768期 

    作家理想的写作境界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就是说平时胸中有丰富积累,写作时才能触类旁通,取舍随心,挥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不愧是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的文章,旁征博引,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胸藏万汇。作家只有博览群书,积累丰厚,学识渊博,写作时才能选用材料左右逢源,随意安排,所到合适。朱光潜先生,涉猎广泛,不仅美学,其他学科也有研究。因此他写作时举例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安祥。管中窥豹,从《咬文嚼字》可见一斑。你看他引用的实例,时间宽泛,上至西汉宋唐,下至明清民国;文体广泛,涉及小说(《水浒》《红楼》)、诗歌(“推敲”典故和苏轼诗歌)、戏剧(《屈原》)、散文(《史记》)四大文学体裁。“人人皆知”的实例,他能翻出新意;大家比较陌生的,他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而这些素材,仅仅是他长期积累的万千之一。朱光潜服膺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他曾说过:“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他做的这些,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笔有千钧。苏轼总结多年的写作经验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累丰富了,选择才有余地;精挑细选,材料才具典型性,笔力才会有千钧。朱光潜的文章,用例多而无堆砌之感,还源于他娴熟的写作技巧。他的《咬文嚼字》,要论述的中心观点是“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使用事例,手法多变,可谓匠心独运。从一个层面来看,《屈原》实例是引出观点的,《水浒》《红楼》实例是分析观点的,《史记》实例是巩固观点的,“推敲”和苏诗实例是证明观点的,分工明确。从另一层面来看,《屈原》实例是说明句式不同情感各异的,《史记》实例是说明字数增减文章意味改变的,“推敲”实例是说明用词不同意境也不同的,角度转换明显。苏轼的诗歌是从正面说明“善用联想意义”的,“从前做诗文的人”实例是从反面说明不善用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的,正反对照鲜明。
    文章用例详略得当,点面结合。前五个事例详细写,作“点”上分析,给人以具体的印象;有些事例简略写,作“面”上的拓展,给人以概括总结,如文章第七段“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你如果随便在报纸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详略得当,才能在有限的舞台独舞,点面结合,才能充实内容,增大容量。
    总之,朱光潜先生沉潜学术,知识渊博,足为后学楷模。他的文章涵盖面极广,笔力有千钧,不能不令人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09 , Processed in 0.0837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