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雕花剪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0 10:0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北孝感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孝感”因董永“孝心感动天地”而得名,沿用至今。
孝感系“楚北名区”,千年古邑。地处江汉平原、云梦古泽,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南邻武汉市,北枕大别山、桐柏山,自古为鄂东北交通走廊。北部千山万壑,“楚北三关”为其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部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沃野千里,稻香鱼肥,是美丽富庶的鱼米之乡。更因依托九省通衢武汉,水陆交通方便,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饶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孝感人民,塑造出气壮山河的人文历史,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古老文化。各种民间艺术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似烂漫山花争奇斗艳。饮誉中外的孝感剪纸即是艺术百花园中一枝璀璨夺目的奇葩。自古以来,孝感的“灵姑娘”刚懂事就学剪纸绣花,十几岁就能随心剪出精美的花样。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汉漆器就有银铂镂刻的花纹图案,可见孝感雕花剪纸艺术源远流长。
孝感雕花剪纸分布很广,遍及城乡。雕镂和剪纸的民间习俗历代盛行不衰,剪纸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许多雕花艺人以剪卖花样为职业,进入商品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孝感剪纸更象一簇烂漫的山花,在百花园中争相绽放。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会”,创办了剪纸工艺门市部、雕刻工艺厂,创作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选送到欧亚地区十多个国家展览、展销并获奖,让这一民间艺术走出孝感,融入了世界。
孝感雕花剪纸,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合了南北艺术之长,既有北方粗犷苍劲的风格,又有南方玲珑细腻的特点。它出自劳动人民之手,表达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以物比兴,以形传神,突出时代风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创作的枕花《庆贺翻身》、《伟大胜利》、《保家卫国》、《爱国增产》等,秀丽洒脱,风格独特,虚实结合,疏密有致,构图丰满,主题鲜明,既保持了孝感剪纸的传统特色,又展示了人民群众热爱新中国的美好心灵。它注重形似,更重神似,以心融物,大巧若拙,以高度的艺术概括与大胆的艺术夸张,创作出独具个性、逼真感人的艺术形象。作者从侧影、动势、黑白调度中,以均衡求不均衡,以单纯求丰富,以对比求和谐的造型手段,实现对立统一,取得美学优势。孝感民间艺人在艺术造型上总结出“图外有形,形中有景,线条圆润,对比分明,花中有花,粗中有细,均衡对称,大胆夸张”的方法,动静结合,构图均衡,着重写意,情趣盎然,达到了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孝感剪纸十分讲究刀功,在制作工艺上提出“握刀要正,下刀要顺,行刀要匀,开片要严”的技法要领,从而达到“运刀胜笔”、连而不断、断而不连的艺术效果。剪纸色彩从传统的单色发展到套色、分色、衬色、点色。用料上,发展到用布、金箔、银箔、吹塑纸、墙壁纸、不干胶等,使作品不断翻新。
孝感雕花剪纸代有传人,有四代、五代剪纸世家,有上百户人家的剪纸湾村。剪纸世家胡均启,自幼酷爱艺术,随父学习扎灯扎彩。16岁开始潜心钻研雕花剪纸,从艺50余年,在继承和创新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作品柔媚挺秀,风格独特,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出口工艺品展览会和广州交易会,获中国美协服务部奖状和纪念章。1988年撰写的《孝感剪纸浅谈》一文,在《湖北工艺美术学报》发表,其业绩载《辞海》、《地方志》和《名人录》,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湖北分会会员,孝感市书画学会理事,孝感县民间艺人协会主席。一生从事文化工作的池福新,在其先辈的熏陶下,潜心于雕剪艺术研究,剪纸作品多次获奖。2001至2006年,先后获首届中国书画之星大展中年组铜奖,湖北省首届绝技绝活大奖赛银奖,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画展铜奖和成果奖金奖,全国剪纸大赛银奖,世界园艺博览会剪纸大赛银奖,首届国际剪纸艺术大赛优秀奖。
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孝感剪纸渐渐形成专业分工。管俊高就是专门从事丧葬剪纸的专业艺人。解放前他家几代都是道士,因而自幼以剪小幡闻名。解放后,他参加了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班,潜心创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作品传统功夫很深,刀法流畅圆润,曾出口到日本、西欧等九国。五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和湖北艺术学院教授、专家对他进行了专访,并收藏了他的许多作品。
不少女艺人更是以心灵手巧见长。祖传艺人张秋屏,技艺娴熟。随便拿一把剪刀和几张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庄重典雅的“龙凤呈祥”,方圆百余里都视她为“神手”。著名女艺人夏翠香,四岁开始向母亲学艺,她的作品随心出样,随手剪裁,一气呵成,是乡里鼎鼎有名的“神剪”。
孝感雕花剪纸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续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雕花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它融合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它植根社会,取材民间,题材广泛,内容朴实,表现手法奇特,各种流派和风格迥异的作品争奇斗艳,堪称珍贵的民间艺术宝库。当今更是赋予美感的造型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使作品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朗朗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郭沫若先生为之题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人间永不朽!”
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孝感雕花剪纸世代相传,快速发展,逐渐登上大雅之堂。1994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倍受各级新闻媒体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发表《玲珑剔透,美在人间》和《民间艺术的瑰宝——孝感剪纸》的文章,《湖北日报》更以整版篇幅发表署名文章《一剪神韵夺天工》,图文并茂地从艺术特色角度对大型画册《孝感剪纸》作了精深入微的评介。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先生为之题词:“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的瑰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由132幅象征吉祥如意的凤凰组成的系列剪纸《百凤图》,神态各异、栩栩如生,1986年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展出,1992年在全国第二届农运会画册上发表。以象征勃勃朝气和无限生机的花、蝶为题材的《花引蝶》,前往前苏联和美、英、德、法等20多个国家参加展销。1988年摄制的以孝感剪纸为题材的专题艺术片《一剪美人间》被选送到巴西参加国际影视展评,获“第五届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电视节”特别奖,其中《槐荫记》被选为本次艺术节宣传画插图。
孝感民风淳厚,素以“民多俭朴,士喜学问”著称,在雕花剪纸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即事》诗诠释了民间雕刻、剪裁工艺与社会风俗的关系。孝感雕花剪纸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当地民俗风情的客观记录。她象一面时代镜子,映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精神风貌和风土民情,表达着人们的情感爱憎,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赞颂为官清廉的系列剪纸《清官图》,祝愿吉祥的《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龙凤呈祥》、《丹凤朝阳》、《吉庆有余》,妙趣横生的《扑蝶》、《状元打马游街》,遐思无限的《梁祝缘》、《刘海砍樵》、《吹箫引凤》、《麒麟送子》、《喜鹊登梅》,高洁典雅的《黄鹤楼》、《蔡文姬》、《苏武牧羊》、《赵炎求寿》,反映现代生活的《五业兴旺》、《喜庆丰收》、《民族歌舞》、《勤劳致富》、《计划生育》、《喜唱一个丰收年》、《敢教日月换新天》……无不寓意深长,或歌颂盛世,赞美英雄;或申张正义、抨击邪恶;或寄托人们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祈祝生活幸福、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消灾,体现了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在民间顽强生长、传承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反映民俗风情的组画《贺新年》,充满醇厚、欢快的乡土气息,1954年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艺术展览”巡展后,被选送到东欧各国参加展览、展销;表现董永孝心感动天地,七仙女下凡与其婚配的《槐荫记》,不仅赞美了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反映出人们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曾赴欧、亚、美洲交流,更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
党的十六大,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出台了新政策,为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原动力,给孝感雕花剪纸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以茁壮成长、阔步走向市场的阳光雨露。孝感人民把剪纸艺术作为文化产业大力开发,使之从纯艺术品转化为商品,成为招商引资的宠儿,倍受国内外客商欢迎。2002年,中南民族学院德国客座教授慕名来孝感进行剪纸艺术交流,给孝感雕花剪纸提供了难得的产业契机。他们深入乡镇农村、大街小巷,广泛搜集老艺人的作品,在香港招商盛会上,赶制出一部装帧考究、精致美观的《孝感剪纸》大型画册,饮誉中外客商。
现在的孝感雕花剪纸,早已超出单纯的艺术范畴,融入到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商业、建筑业,都离不开雕花剪纸。其应用范围涉及报刊题花、杂志封面、礼品装饰、广告宣传、插图书签诸多方面,原来的单一品种逐渐向“品种多样化,功能齐全化,内容时尚化”转型,扩展到了窗花、门楣、挂签、日用器具及室内装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美化环境的装饰品,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品,旅游观光及大型活动的纪念品,人际交往的馈赠品。创作内容也不断拓宽,由单纯历史题材到现实生活题材,在秉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入了时尚化、新潮化阶段。图案设计由单纯的图画到文字书法,而且突破传统工艺模式,广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由平面到立体,由微型到巨型,由单色到多色,由版刻到卷轴、装裱、覆膜,制作出既能观赏、又能装饰,既可收藏、亦可馈赠的剪纸壁挂投入市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孝南区桃花艺术节上,系列产品剪纸画册、剪纸壁挂、剪纸展牌等十几个品种及剪纸艺人当场的绝活表演,成为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受到各方商客的青睐。
孝文化沃土的滋养、孕育,现代社会生活的激励、催发,使得孝感剪纸随时代前进而与日俱新。然而,看似平常的雕花剪纸,创作起来极费心力,凝聚着艺人们的心血汗水和无穷智慧。虽然有过昔日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审美观念逐渐淡薄,需求衰减;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小型分散的手工劳作已不适应当今的“规模效应”,费效比攀高,市场日渐低迷。本大利微,导致参与者愈来愈少,不少艺人渐渐淡出创作舞台,无可奈何地结束艺术生涯。更为严重的是,昔日传人大多年事已高,纷纷谢世,雕花剪纸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险。抢救这一宝贵遗产,实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产,当地政府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把开发孝感雕花剪纸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广泛宣传发动,动员相关部门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其次,深入、系统地开展调查、搜集和研究工作,进行抢救性发掘,建立孝感雕花剪纸陈列室和民间剪纸艺术人才档案库。再次,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开发;广泛开展“文企联姻”,把雕花剪纸融入企业文化之中。第四,定期举办雕花剪纸艺术节和展览,举办短期培训班,传播剪纸艺术;职业学院、中小学美术课增添孝感雕花剪纸内容,着眼未来,大力培育艺术新人,使这一中华独特的传统艺术后继有人,永久传承,长盛不衰。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0:07:58 | 只看该作者
6月14日,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扩展项目名录中,孝感雕花剪纸榜上有名。
    作为荆楚大地的民间艺术瑰宝,孝感雕花
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文化,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为人所称道。1987年,剪纸作品《百凤图》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获优秀作品奖。1990年取材于孝感民间神话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剪纸作品《槐荫记》,在世界博览会上获特别奖,并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2005年10月,此作品在中国剪纸艺术节暨全国剪纸大赛上获银奖。2007年5月,参加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同年2月和6月,分别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和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实物展览。
    为了促进孝感雕花
剪纸的传承、保护和发展,2002年4月,孝南区恢复成立雕花剪纸协会,设立剪纸研究所,网罗孝感新老艺人,组织专家研讨,培训剪纸专业人才,开展设计制作和产品生产,进行产业化运作。截至目前,孝感剪纸已经形成了汇集二组合壁挂、四组合壁挂、剪纸精品册、台历、大中型匾额为一体的精品产品系列。
    近年来,孝南区积极向市、省、国家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孝感雕花
剪纸已先后被孝感市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我市已有董永传说、汉川善书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来源:孝感晚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0:08:51 | 只看该作者
[size=+2]镌刻孝俗风情的“孝感剪纸”
       作者:汉楚     

经久流传的文化艺术之花,总是深深扎根于民间,滋长于沃土而常盛不凋。
孝感,就是一片创造神奇的沃土。她孕育的孝文化经典艺术《天仙配》千载留芳,旷古传奇!同样,被誉为“民间艺术瑰宝”的孝感剪纸艺术,也蘸着浓浓的孝文化汁液,以镌刻孝俗风情的独特艺术享誉中华,蜚声国际!再次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至理名言。
虽然剪纸艺术遍布全国,并非孝感独有。然而你若有心掀开“孝感剪纸”这座艺术宝库,就不难发现,孝感剪纸艺术与其他地方不同之处,在于它以浇铸孝民俗风骨、诠释“孝文化”内涵的特殊视角,承孝道之天露,沫孝道之地缘,浴孝道之人气。这才是中华剪纸艺术宝库中的“孝感品牌”!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53年,孝感雕花剪纸在全国出口工艺品展览会上,就受到郭沫若同志题诗赞誉:
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
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未得有。
一剪之巧夺天功,美在人间永不朽。
笔者孩提时代就听母亲讲,孝感自古有一个传统习俗:行孝有艺,倡孝有德。女伢从小就得学会剪纸绣花,善于信手随心地剪出精美的花样,而且每年正月十五观花灯,都要三五相聚剪纸花,绣枕头,纳鞋面,挑耳帽。皓月当空时,她们手捧针线笸对天念叨:
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看花灯。
年年接来七仙女,教我剪花学针线。
人们把这种祈巧工、求精艺的民俗叫做“祈巧求艺”,大凡能够巧手剪纸绣花的女子称作“孝女巧姑”。为此有民谚曰:能剪一手好样花,长大不愁找婆家!在此习俗熏陶之下,至今耄耋之年还耳聪目明的母亲,都能信手剪花打样不含糊。仅从这一点看,孝感剪纸自古就鎸刻着孝民俗风骨,浸润着孝文化内涵。
前些时,笔者怀着对孝感剪纸艺术的欣赏和探讨、实地采风时,有关单位赠我一部装帧精美的大型画册《孝感剪纸》,掀开它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欣赏、品味起来,深深为那一幅幅撷取中华孝道题材、表现孝文化气息、凸显孝感民俗的剪纸雕花作品而陶醉。她的一剪一雕,一刻一凿,均以其独特的叙事语言,清丽撩人的神韵,轻而易举地把我带进一个赏心怡神的美学世界,凝聚出一种孝俗文化的浓浓情结。
画册中大量的作品取材于孝感民间文化,它的艺术形式和它所表达的内容,多半是从民间来又到民间去,并且多以敬老怀亲,上慈下孝,生寿祝福等内容为主题,把实用性与装饰性、艺术性与群众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在选材上,它着力反映当地民俗风情和古朴礼教,注重于“装饰以实用为拓展、实用以装饰为衬托”,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长寿吉祥、幸福美满、仁和喜庆、祈福消灾的理想和愿望,并且开拓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题材。
在形式上,有用剪纸形式为父母做生祝寿剪双喜、贴窗花的孝子贤孙;有用雕花剪样为婆母绣鞋面、挑纸花、缝耳帽、镶围裙的贤姑孝媳;有表现敬老爱幼、睦邻亲和的至爱亲朋。所有这一切,都融于“百行孝为先”的孝道之中,并将这一道德规范之下人世间的至敬至孝、至情至爱、至善至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在孝感,无论是专业的剪纸艺人,还是民间业余爱好者,总是蘸着“孝俗文化”的浓浓汁液,搞创作总是激情满注,精求技艺,从而做到以“剪”托情,寄情于“剪”,一剪剪开一幅幅人间吉祥图,一剪剪开一幅幅民俗风情画。
其中最能传情达致的要数画册开端冠首、取材于文化经典——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槐荫记》。该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称得上是剪纸艺术直接浸润孝文化汁液、缠绵孝俗风情的经典之作。这情结,恰如它所表现的七姐与董永那种“剪不断,雕不散,解不开”的生死情缘!你看,表现“路遇”、“成亲”“缠绵”、“分别”片段等四部作品,似乎看得出作者寄情于“剪”的匠心。
表现在刀功技法的运用上,把“剪”与“雕”融于一体,力求“面”与“线”的和谐统一,“虚”与“实”的参差有致,面片稳健,线条阴柔,飘逸,沉静,给人以节奏分明、格调清真的韵律感,灵巧敏捷的运动感,因而整个作品显得风清骨凌,神形姝丽。
表现在视觉效果上,作品阴阳相间,连断有致,巧妙地运用“破刀”开片,更增强了画面的凹凸感。作品以线为主,以块为辅,格调清沏明快,达到了惟妙惟肖的视觉效果。据行家称,这是孝感独创,其它地方剪纸艺术少见的刀功技法。
表现在整体构图上,尤其在人物关系以及相互间所表现出来的神态、情态上,由于恰到好处地赋予人物以舞蹈性大动作,使之富有舞台韵律感而魅力无穷。只要你细细品读,就会从一幅幅表现人物动作语言和眉宇间精细入微、连断折合的刀法上,读出“三态”的连续变化——“路遇”中骤逢乍会时的男“窘”女“逗”——“成亲”中的男欢女爱——“织锦”中的如胶似漆——“分别”中男恨女愤等连锁反应。从其神韵上看,的确可以透视出一把把刀法剪艺的巧夺天工!它们把现实迭加于浪漫,以古朴反衬出新奇。从而将董永“孝感动天、仙女思配”的主题表现得鲜明美丽、天成壁合!从而将一个传统的艺术角落,变成孝心回归的故乡!分明镌刻的是神话,雕镂的是民俗,斧凿的是“孝画”。
值得一提的是,剪纸艺术不需要专门场地和工具,往往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即兴而作。所以它表现起民俗风情来得天独厚,游刃有余,加上她生长在中华腹地孝感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南北交汇之灵气,并把北方板块的粗犷豪放同南方以线为主、细腻精微的特点融为一体,而独得艺术气韵!
提到孝感剪纸艺术,最后不能不说被称之为“剪纸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胡启均,他就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剪纸艺人,还有的本身就是奉行孝道、被当地传扬的作者。就这么一批专业和业余的剪纸艺人,把孝感的剪纸艺术,不断推向前进。
据业内人士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孝感剪纸又迈出了新的一步。由微型剪纸发展到巨型剪纸,由平面剪纸发展到立体剪纸,由传统的以花鸟为主,到表现孝民俗风情、孝文化内涵的人物,由出国展出到国际上获奖。
一句话,孝感剪纸是一株历史悠久、底蕴浓厚的艺术奇葩,已经实现了从民间大地登上大雅之堂、从“小家碧玉”走向世界辉煌的跨越。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0:10:24 | 只看该作者
孝感剪纸与祈福禳灾
汉水楚天

2007年,被权威人士誉为“民间艺术瑰宝”,蘸着浓浓的楚天孝文化汁液,以镌刻孝俗风情的独特艺术享誉中华、蜚声国际的孝感剪纸,今年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值此,我想到了她经过千年积定下来的一个有趣的传说。

在孝感民间,人们总是用不同的形式祈福禳灾,且这种祈求往往伴以不同的箴言咒语,以助其灵,农村有的地方至今还旧俗留痕。笔者最近从老剪纸艺人得知,被誉为民间“艺术瑰宝”而蜚声国际的艺术奇葩孝感剪纸,某种程度也脱胎于这种民间祈福方式。

民间往往有这样的习俗,大凡遇到天灾人祸时,大人们总要以各种形式举行祈福禳灾活动,比如久旱无雨就说是旱八鬼作祟。“旱八”是一种貌似人形、直立行走的鬼,所以人们叫它“旱八鬼”,和人形不同的是,它的两个鼻孔向上,最怕下雨,因雨水直往鼻孔里灌,让它受不了,所以每到天要下雨时就望天长拜,一边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龙王爷,雨菩萨,可怜可怜我旱八,干旱之年是我福,下雨我会被灌刹。”经它如此求拜,将要下雨的天马上烟消云散,所以旱八在哪拜,哪就天旱。人们无可奈何,就焚香祭供,祈求老天下雨降福,以至感动了上界。就在那个何朝甚代的某日,玉帝派张天师下凡捉拿旱八,张天师化作一算命先生下凡捉鬼,先用红纸剪成旱八鬼图形,绑缚其身,倒立贴于墙上,口中念道:“旱八狗,旱八鬼,庄稼祈盼救命水,将你倒立好施雨,让你鼻子不灌水。”果然灵验,天上立即彤云密布,下起雨来,一举解除了严重的旱情。张天师这种“捉鬼”求雨之法被人间学到了,后来每到久旱无雨时,人们就仿效张天师用红纸剪旱八鬼模样,也像这样富有韵脚、朗朗上口地念动起来,以此禳灾驱旱。

与旱八鬼相反,另有七名和尚却总是巴不得下雨,不管下多长时间,总是一个劲地拜天求雨,直到山洪暴发。人们受了用剪纸治旱八和咒语的启示,每到暴雨下得不可开交时,用红纸或者黄纸剪成七个和尚并排站立,脚手用麻绳捆绑,在往墙上(或电杆上)贴时也念道:“七个和尚真可恨,拜得老天雨淋淋,如若上天止了雨,放你秃子(对和尚的篾称)七个人。”有的地方则是这样念:“唐(谐“塘”)和尚,缚脚手,明天太阳晒个透。”以此祈求上天放晴赐福。因和尚们被缚无法再拜,雨也就止了。

还有许多老百姓,如果家有婴儿吵夜,哭得四邻不安,
人们就在红纸上写上这样几句话,贴在行人过往处:“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吵夜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有的地方另外剪一只磕睡虫,贴在写着咒语的红纸上,借路人之口念此咒语,祈福婴儿安睡。

因为这些祈福形式都用上了剪纸工艺,包括过年时家家户户贴在门楣的挂门笺、窗花等,在历史长河中,从简单的祈福剪纸脱颖而出,渐渐演变为反映地方风俗的剪纸工艺,比如从过大年的围桌、双喜、寿喜等到日常实用的鞋面花、耳帽花等等剪纸图案,但不管怎样演变,至今都带有浓郁的祈祥祝福色彩。


当然这些祈福形式和咒语,往往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尤其是让孝感剪纸艺术脱始于斯,倒也堪称一奇。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0:12: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孝感晚报     作者: 乐红刚 祝伟     
孝感雕花剪纸被列国家级“非遗”

  6月14日,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扩展项目名录中,孝感雕花剪纸榜上有名。
    作为荆楚大地的民间艺术瑰宝,孝感雕花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文化,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为人所称道。1987年,剪纸作品《百凤图》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获优秀作品奖。1990年取材于孝感民间神话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剪纸作品《槐荫记》,在世界博览会上获特别奖,并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2005年10月,此作品在中国剪纸艺术节暨全国剪纸大赛上获银奖。2007年5月,参加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同年2月和6月,分别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和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实物展览。
    为了促进孝感雕花剪纸的传承、保护和发展,2002年4月,孝南区恢复成立雕花剪纸协会,设立剪纸研究所,网罗孝感新老艺人,组织专家研讨,培训剪纸专业人才,开展设计制作和产品生产,进行产业化运作。截至目前,孝感剪纸已经形成了汇集二组合壁挂、四组合壁挂、剪纸精品册、台历、大中型匾额为一体的精品产品系列。
    近年来,孝南区积极向市、省、国家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孝感雕花剪纸已先后被孝感市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我市已有董永传说、汉川善书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0:14:19 | 只看该作者
聽眾朋友,你現在聽到的是《中國之窗》節目。   在中國湖北省孝昌縣的小河鎮有一位剪紙老藝人叫張玉義,在他一生中,用他那雙粗糙而又靈巧的雙手把花鳥魚蟲、神話故事、京劇臉譜、奧運福娃等通過雕花剪紙藝術刻畫得淋漓盡致,使這一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在今天的節目時間裏,請聽來自中國湖北人民廣播電臺發來的報道:守護剪紙藝術剪出美麗世界。   作為湖北省孝昌縣剪紙藝術的領軍人物,張玉義幾十年來不斷鑽研雕花剪紙藝術,不僅自創了張氏刻畫剪紙法,還把時代變化的新元素融入到剪紙中。他傾盡畢生心血用刻刀創作了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和《紅樓夢》人物系列、《京劇臉譜》系列、奧運福娃系列等雕花剪紙精品。今年,他的多幅剪紙作品入選第三屆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   穿過孝昌縣小河古鎮“明清一條街”,來到張玉義的新居。寬敞的居室雖然擺設簡陋,但處處充滿濃濃的藝術氣息。四壁挂滿名人字畫,吊屏下襬放著幾盆鮮花,盛開正濃。窗邊的桌案上堆滿書籍、筆硯、紙張,中間擺放著老花眼鏡、放大鏡、刻刀和剪子,下面放著一小幅墨跡未幹的剪紙底稿。   張玉義雖然年近古稀,但精神钁鑠,談笑健朗。他自幼喜愛書畫剪紙,多年師從各派名師,一直研習和創作書畫剪紙藝術。    從1998年開始,張玉義歷時七年,獨創了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篆書手抄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全書約68萬字,獲中國藝術家協會授予的當代書畫藝術傑出成就獎。他原計劃在有生之年用小篆抄寫完另三部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紅樓夢》和《西遊記》,由於雙眼患了青光眼,不得不將這一宏偉計劃暫時擱置。   然而,眼疾並沒有讓他閒下來,他的心思又放到了整理、搶救祖傳的雕花剪紙藝術上來。

張玉義的剪紙作品
  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千剪不落,萬剪不斷”的藝術效果,各地風格不一,異彩紛呈,主要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粗獷大氣,南派細膩婉約。雕花剪紙是中國剪紙的一個分支,屬於南派。孝感地區的民間雕花剪紙歷史十分悠久,在西元十四至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明清時期已經在孝昌縣小河鎮一帶流行。張玉義自幼受到雕花剪紙藝術的熏陶,一有時間就拿起剪子、刻刀從事雕花剪紙創作。經過漫長的藝術實踐,張玉義的剪紙技藝逐漸由粗獷變為精細,工具也由以剪刀為主變為以刻刀為主,作品內容日益豐富,由以前的鳥、獸、魚、蟲、花卉、蔬菜發展到傳奇故事、戲劇臉譜、歷史人物、古裝仕女、佛道神仙、名勝古跡等,應有盡有。
  張玉義老人告訴我們說,北方(剪紙)粗曠些,絕大部分以剪子、刻刀為主,因為它純粹是一種草根藝術,它的作品都很粗獷,人物各種比例差一些。南方(剪紙)幾乎都是以刻為主,剪為輔,南方的特點是細膩,圖案比例各方面真實一些。   但是,剪紙藝術也是一門“易學”卻“難精”的民間技藝,要耐得住寂寞,加上從事剪紙沒有好的經濟效益,願意學它的人很少,使這項民間藝術的傳承面臨斷層。為了不讓剪紙藝術在自己手中失傳,張玉義說服年已39歲的女兒張國瑛跟他學習這門藝術。   張玉義說,雕花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個瑰寶,最怕這個民間藝術失傳了。現在他在繼續從事研究、傳承這件事,而且還傳給他的女兒,現在是第五代了。但是這個問題光靠他一個人、兩個人也不可能,所以也需要社會關注、大家扶持。   女兒張國瑛在父親的說服下,終於接過父親的剪紙接力棒,開始學習剪紙藝術。   “小的時候我都做過,我都會。他就跟我講,這個剪紙,現在國家這麼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你就去學。2個月的時間,我感覺自己進步了很多。他說,這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樣了,你現在已經可以刻出一些精品來了。”   有了女兒這個傳人,張玉義對雕花剪紙藝術更加樂此不彼。他親手繪製剪紙畫稿,由女兒張國瑛雕刻剪制。今年,他們父女倆創作剪紙系列作品“孝感八景”、“小河八景”、“水滸一百零八將”、“民俗童趣”、“京劇臉譜”、“奧運福娃”等題材的作品100多幅。這些剪紙花樣鮮活、色彩絢麗、款式齊全,令人目不暇接。女兒在父親的帶動下,對傳承剪紙藝術也信心百倍。張國瑛說:   “我現在的目標就是要做出傳世精品。我肯定會盡我的一生來努力做好它,我不會讓它在我這一代失去的。”   與父輩所不同的是,女兒在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還植入了現代的科技元素。   “用電腦設計我覺得是給它注入了新的生命,然後讓它更加現代化一些,讓現代人更容易接受它。題材我從來沒有操心,因為中國5000年的文化,就是用之不竭的題材來源。中國剪紙的題材實在是太豐富,太博大了,就怕你想不到,可以說你窮盡一生也用不完的。”

張玉義及其剪紙作品
  張玉義和女兒張國瑛現在是湖北省孝昌縣專職剪紙藝人。他們的作品具有典型孝感剪紙特色。2007年,孝感剪紙被列為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質保護遺產名錄。張玉義希望更多的人來守護剪紙藝術,讓這項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藝術發揚光大。對此湖北省孝昌縣委宣傳部長孫淑萍告訴我們:
  “對於這樣的民間藝人,這種積極性,我們認為要充分地調動。為他們創造相應的條件,從輿論氛圍到政策支援到資金援助,對他們進行關懷。從而使民間文化能挖掘更深一些,保護的力度更大一些,把富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目前,張玉義父女正在精心籌備,準備今年在湖北省孝昌縣城舉辦“2008迎奧運個人剪紙作品展”。張玉義希望通過舉辦個人剪紙展,讓這門民間傳統藝術發揚光大。張玉義還計劃明年在孝昌縣城成立一個剪紙工作室,舉辦剪紙培訓班,讓這門瀕臨消失的孝昌民間藝術後繼有人,永續傳承。張國瑛說:   “我就想讓這個東西能走出國門,讓全世界的人都來更多地了解中國燦爛的文化,知道中國的民間也有很多很好的東西,讓外國知道中國民間的老百姓過得充實得很,幸福得很。”   聽眾朋友,今天節目就到這兒,是由中國湖北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張宇,張發龍,孝昌臺記者高玉峰,宋峻初采編,馮悅播音,謝謝你的收聽再會。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0:16:21 | 只看该作者
 荆楚网--湖北日报)
文字:记者 王晶 实习生 江雪晴
摄影:记者 王威 陈迹 余俐
图为:管丽芳的雕花剪纸
图为:杨志谱的糖塑
图为:石九梅的黄梅挑花
图为:陈义文的木版年画
图为:刘未香的西兰卡普
  如果回到100年前,生活可能是这样过:姑娘家从小学绣花,她们盼着花样匣里拿出新花样子;过年要贴上年画,年画底版可是一刀一刀雕出来;铺的盖的是家织土布,我们在上面挑花绣朵;孩子们买个糖人,又想吃又想玩。
  时光回不去了,但印迹还在,吹糖人、织花布、做年画,他们都依然鲜活地生存在山林田野,过着似乎与现代格格不入的生活,他们中有不少将要消失,还有一些仍将鲜活。
  在八艺节的舞台上,他们也有一席之地。在省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上,我们看到了它们,由此也想了很多很多。
  专家这样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操作中,认定时间基本上为100年前,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
  雕花剪纸在唱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里,靠近阳台有一个最小的展区——雕花剪纸展区。一米多长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漂亮的剪纸作品,展示着管丽芳精湛的雕花剪纸技艺。
  管丽芳坐在柜台后握着刻刀,认真地雕刻着一叠老虎剪纸。台灯的光照在散落的纸屑上,静谧的气氛感染着参观者。
  孝感雕花剪纸,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合了南北艺术之长,既有北方粗犷苍劲的风格,又有南方玲珑细腻的特点。孝感剪纸十分讲究刀功,在制作工艺上提出“握刀要正,下刀要顺,行刀要匀,开片要严”的技法要领,从而达到“运刀胜笔”、连而不断、断而不连的艺术效果。
  管丽芳手中的老虎慢慢清晰,虽然只有巴掌大小,虎的毛发根根分明。管丽芳用的是孝感雕花剪纸独有的刀法,行话叫“破功”,即“开片要严”中的开片。这种以雕为主的“破功”,可以将事物的细部特征刻画得十分逼真,如片片鱼鳞,粼粼波光,这也是其艺术风格独特之所在。
  过去孝感妇女的“请七歌”唱道:“正月正,麦草青,我请七姐看花灯,教我心灵剪牡丹,教我手巧绣凤凰……”管丽芳说这里“剪牡丹”说的就是剪纸,是用作妇女刺绣图案的设计底稿——“花样”。“现在不做鞋了,也不绣枕头了,这些花样子就成了艺术品了。”管丽芳说起这些心情复杂。
  吹糖营生快意生活
  每天中午当场馆内慢慢清净下来,阳台上糖塑艺人杨志谱的糖担子却还是热热闹闹的。软软的一团麦芽糖就在边吹边捏之间,像吹气球一样吹成了葫芦的样子。除了使用半把木梳以外,几乎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这不经过杨志谱的手捏着捏着,一个小和尚又出现了,眉清目秀的,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
  丁先生给1岁多的小儿子买了个孙悟空,“与其让他在家面对玩具,不如把他带出来看看这些传统艺术。虽然还不能有什么认识,至少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从感观上接触一下。”
  78岁的杨志谱穿着糖装,特别精神。作为“天门糖塑”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老人周围总是那么多人,老人的衣食住行都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杨老手上的活不停,还给他们解释: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他就挑着担子在外面卖糖塑,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其余的时候就去捉鳝鱼卖。老人提过让孙子学这门手艺,可孙子说,您做了一辈子的糖人,到老也没能挣够钱给我盖间房子,我才不学呢。听众一阵唏嘘,没准过不了多久我们只能在博物馆看这糖人担子了。
  一个男子从人群外喊着借过借过,凑到杨老的担子旁记下了老人的联系方式。他是武汉一家网站的黄先生,他们计划今年年底做一场庙会,希望届时能请到杨志谱来表演做糖塑。“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可是难得的看点啊”,黄先生感叹。
  一针挑出百样花
  石九梅的少女时代,和100年前黄梅女儿们一样。
  石九梅7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挑花,母亲的手艺来自外祖母。
  石九梅13岁时可以挑绣各种图案的花纹达40种之多,村里人称赞:“这女伢把花挑活了。”
  后来在不断地拜师访友过程中,石九梅挑花技艺日趋娴熟,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当地人称为彩挑,在黄梅县民间流传至少有500年。石九梅可制作挑花品种20余个,花色近百个。品种有:被面、方巾、帐沿、挂幅、围裙、台布、窗帘、门帘、坐巾、鞋垫、服装、背包、钱袋、椅搭、手帕、床单、书包、枕头套、垫肩套、抹腰、拖鞋等。她能挑的花色图案,动物有鲤鱼穿莲、恩鸽蟠桃等;戏曲人物有四郎探母、穆桂英下寨、桃园结义等;植物有莲、兰、菊、桃等。
  石九梅制作的打骨牌、凤追凤等作品多次参加在德国、新加坡、捷克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展览。1987年10月举行的中国第一届美术节上,她的作品《福如东海》作为大型挂幅在中国美术馆正厅展出。
  出人意料的是,石九梅并不识字。“老公把字写在纸上,要写得端正,我自己数针来挑,讲究对称、美观就好。”
  连女儿在内,石九梅一共带了5个徒弟。谈到女儿,她说:“这些挑花女儿一般都会,不过年轻人没有耐心,十字绣和白布挑花还做一些,土布挑花很麻烦她就不愿意做了。”
  年画年画过年的画
  两则谜语猜猜看。“靠墙走,靠墙站,光穿衣裳不吃饭。”“对打对杀,眼睛不眨,口不出气,脚不落地。”
  谜底是“年画”。年是年年过,年画越走越远。
  8日,浙江美院退休教师范思良在省博物馆看到陈义文的作品,赞不绝口:“中国传统艺术,祖传的手艺十分成熟,和科班出身相比,这个是绝技!”
  相关研究表明,79岁的陈义文是南派木版年画的唯一传人。专家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整体工整,风格娟秀,线的力度干净、利索,工笔的用意表现出来了,保持了画意和刀法。尤其是在头发的表现上,方向、感觉不错,牙齿用菱形,极富装饰效果。
  植根民间土壤,陈老年画题材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传说。虽然图稿自己也可以画,但大部分作品是沿袭父亲传下来的,正因为如此才保留年画的原汁原味。按形式大致可分为:神像、门神、门画、喜画、中堂等二十多种。神像中有赵公元帅、灶王爷,门神中有岳飞、郑成功、孟良、秦琼、尉迟恭、钟馗等忠良正面人物。喜画的喜庆色彩浓厚,以福禄寿禧、一团和气、和合二仙作为代表。中堂作品较少,只见有百寿图一种。
  一般木版年画都是套色印制,陈老的作品一般都是5-7种套色,一套颜色一个版,色彩上通常是红与绿、黄与紫的强烈对比。“年纪大了,眼睛不行了。以前我刻的关羽,胡须就跟真的那么细,现在就粗些了。”陈老有些不甘地说,“木版画以前很受老百姓欢迎,虽然现在没有市场了,但我不能让这门艺术在我手上断线。”
  土花铺盖前世今生
  看着刘未香在织布机上操作,来自武昌、64岁的黄先生不停地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简直无法想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展以来,西兰卡普母女传人刘未香和梁晓的展区,总是围满了人。大家七嘴八舌地向刘未香问着织锦的方法、土家人的穿戴等各种问题。常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摸摸织布机,感慨织锦的精致,与刘未香讨论各地织布异同之处。很多人购买她们带来的织锦产品,女儿梁晓高兴地说,开展的第一天就卖了一千多元,漂亮又实用的包包卖得最好。
  西兰卡普译成汉语就是“土花铺盖”,是土家族世代相传的一种土布织锦。西兰卡普以棉纱为经线,各种彩色的粗丝或棉、绒线为纬线,通经断纬,手工挑织而成。
  刘未香是西兰卡普的著名传人,她不但上机编织,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研制了筘宽达2.2米的大型木织机,采用大小机兼容的生产方式,既能生产传统的各种织锦,又能生产出大型壁挂、窗罩、地毯等大型物件。同时在图案上下功夫,把传统的120余种图案拓展至200多个。
  女儿梁晓在家排行老三,从小对织锦很感兴趣,12岁时就能织很多物品。她现在已经继承了母亲大部分技艺,并以织锦为职业。她们家织锦的年收入七八万元,售价一千多元的大型壁挂一次会被预定几十幅。她们的作品还长期作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外交往的特殊礼品。
  梁晓指着墙上色彩鲜艳的被面自豪地说:“土家族女儿出嫁都要用织锦被面作嫁妆,我们的被面在家乡都很受欢迎!”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0:21:44 | 只看该作者
品楚地艺术 审美学精髓——张昕教授讲述楚文化艺术审美

  本网讯(记者 李双) 6月25日晚,应艺术学院邀请,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主任、长江流域遗产研究所所长张昕教授作客我校,在教四-101为我校学生作了场“楚艺术遗产及审美教育”的专题讲座。
  张昕教授剖析了楚地文化遗产的审美教育价值,指出其核心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同时提到,楚文化遗产审美解读要从楚艺术和文化成就着眼,审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遗产代表,如青铜器、丝织刺绣、漆器、老庄哲学、屈原散文等文化的美学价值。
  随后,张昕教授通过大屏幕,为现场同学介绍了湖北、河南等省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楚地艺术品。例如青铜器中的尊盘、龙耳虎足方壶、青铜神兽等;楚漆器中的彩绘鸳鸯豆、彩绘猪形盒、彩绘双凤纹耳杯、彩绘虎座鸟架鼓、彩绘内棺等。
  此外,张昕教授还带来了湖北民间美术及工艺品:挑花、土锦、蓝印花布这些平时稀有的手工制作保留着浪漫、感情炽烈、造型奇异的特点,令同学们叹为观止;还有沿袭纤细、俊美、隽永南方风格的孝感剪纸,保留粗犷大方秦楚文化风格的襄阳剪纸和玲珑、巧夺天工的荆州皮影等。这些几近绝迹的珍贵民艺令人大饱眼福。
  张昕教授感言:“我曾亲自到鄂西北等地调研民间艺术等文化遗产,发觉大多数已经逐渐失传,这对楚地风俗文化的传承来说是一个不小损失。”他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要不断了解家乡的艺术风俗,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王新军 邹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15:49 , Processed in 0.09281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