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撬动基础教育未来的支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4 22:2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研:撬动基础教育未来的支点

作者:阚兆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了落实纲要精神,必须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而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是落实这一教育发展观,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项特殊的制度:保障中小学教学正常开展
    (这一制度因其特殊的工作机制,既要深入具体地进行业务指导管理,又要发挥上传下达的反馈调节沟通作用)
    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是为了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需求,在借鉴苏联经验不断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创立、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前,各地虽不乏教学研究,但没有独立的教研体系,也没有专门从事教研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新成立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内部设置部署和主持教学工作的教学管理部门。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各地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陆续成立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区(县)、学校各级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即教学研究机构。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省、地、县、校多级教研网络体系。该体系承担了系统开展业务指导管理,保障中小学教学正常开展,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的职责,并培育了一支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有指导教学、从事教育科研能力的教研员队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这一制度因其特殊的工作机制,既要深入具体地进行业务指导管理,又要发挥上传下达的反馈调节沟通作用,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目前,在各级、各地教研部门中,专职承担教研工作的教学研究员(简称“教研员”,部分地区称“研修员”),已超过10万人。这支特殊的队伍,承担着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职能,是最贴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最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真实情况的教学研究者。一方面,他们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信息和参考。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教学政策和方针又通过教研员传递给广大一线教师。同时,教研员通过加强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教师培训部门等的交流与合作,还将最鲜活的课程改革信息、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动态及时传播到教育教学一线,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以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为中心”逐渐取代了“以教材、考试和经验为中心”的教研工作思路。各级教研部门围绕推进国家课程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从更高视角、更宽视野、更多角度领会新课程理念,将课程结构、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机地整合到课程实施中,成为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专业支持力量,发挥了工作枢纽的作用。
     一场特殊的挑战:不同起点指向共同的目标
    (全国的教研工作发展得极不平衡,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新任务、新挑战。教研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课程研究和分析的能力。
    在新形势面前,全国的教研工作发展得极不平衡,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服务意识也有待加强。再加上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教研部门的成立并非依据中央行政命令建立,而是各地根据需要创建的,其名称、隶属关系、组织形式、工作职能、队伍编制、经费投入等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又由于在国家层面缺少一个统领、指导、管理的专门机构,而进一步得到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研部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方面的工作职能日益凸显,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亟待加强。当前,教研员队伍建设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一些优秀的一线教师由于待遇及职称问题,不愿意转岗成为教研员,教研队伍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教学实践的权威性受到威胁。二是新教研员对教研工作不熟悉,需要适应,教研员整体需要不断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而高等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没有专门针对教研员发展的课程或培训。
    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我国加大了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学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等的国培、省培计划。而教研员专项培训至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规模,这将直接影响教师、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60多年的历史发展证明,我国中小学教研工作是解决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的基础性工作,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教研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研工作机制,提高教研队伍的专业服务能力,是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提升。
    第一,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研制度,尽快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门领导机构,加强对教研工作的领导。
    我国教研发展的历史表明,由于一直没有国家层面的、专门的、固定的教研领导机构,导致各省教研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若在国家层面明确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教研室工作,并赋予明确的责任及与省级教研部门的业务领导及指导关系,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各级教研部门的组织管理形式和工作职责,从制度层面上完善中小学教研制度,又可以加强省际及各地区教研工作的合作与整合,促进各省教研工作发展。
    第二,明确教研部门工作职能,以加强和改进教研部门的工作机制。
    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进一步明确教研部门的工作职能,将其定位于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与业务指导的专业机构,把教学研究、指导、服务作为教研部门的工作中心。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作用,把教研部门建设成为探索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机构,提供课程与教学专业指导、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机构,评价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机构。
    同时,省、市、区(县)等各级教研部门也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合作,形成合力,使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各级教研部门内部机构也应进一步调整,既要突出学科教研特点,又要注意多元化,要处理好学科教研室与综合研究室之间的关系。
    第三,明确教研员的工作职责,提升教研员的专业化水平。
    作为教师的“教师”,教研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为促进各级教研人员不断加强思想修养和专业学习,吸收优秀教师加入教研员队伍。有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教研工作特点,探索教研员准入、培养、管理及评价制度。
    第四,与师范院校加强交流,更好地发挥教研部门的作用。
    各级教研部门是各地区教学研究的业务部门,对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发挥着专业引领作用。然而,这一作用仅在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发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部门在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经验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产生的困惑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了解得并不多,导致刚毕业的新教师无法成为课程改革积极的推进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议各师范院校把教研部门的经验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教师职前培训的重要基地。
     一支特殊的队伍:实践中不断发挥引领作用
    (明确教研工作职能定位,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完善教研员准入、研修制度和工作评价体系)
    要使教研员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引领作用,就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明确教研员的工作职能,使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指导和服务教育教学上来。鼓励教研人员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加强实践研究,引导课程教学不断深入改革,成为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的专家、“反思性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完善教研员任用、管理和评价机制。教研员队伍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教研工作的功能发挥程度与成效大小,为此,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研员准入、流动、退出、评价等机制。制订教研员资质标准,在师德表现、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对教研员的资质作出明确规定。建立教研员轮岗流动和竞争上岗机制,选拔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教研员,并根据需要外聘兼职教研员,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有活力高水平的教研员队伍。同时,在职称、待遇、经费等方面适当给予教研员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保障,如建立专门的教学研究人员职称评定系列。如果在短期内建立专门的教学研究人员职称评定系列有困难,在职称评定中,则要对教研员给予一定的倾斜。特别是在中小学试行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定时,教研员应占一定比例,这样才能保证教研员在学科教学中的“领头”地位。还可以建立专属教研员的奖励办法,以突出教研工作有别于一线教师,也避免由于名额限制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争荣誉”的情况。
    三是加强培训和研修,不断提高教研员的专业素养。为了更好地推进教研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教研员研修制度,对教研员加强培训和研修,促进教研员专业成长。在师范院校成立专门的教研员培训与研修的机构,为教研员职后培训提供稳定、长期、有效的场所和平台,并将教研员职后培训与其职称评定建立联系。一方面,可以针对其工作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可以依据教研工作的发展和变化,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内容提高培训实效。
    (作者梁威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卢立涛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讲师,黄冬芳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09:59:4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4:26 , Processed in 0.1674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