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88|回复: 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昌县图书馆“书/时光”公益讲座/邓曙光开张大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5 11:2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昌县图书馆“书/时光”公益讲座预告

主  题:重读历史                           
主讲人:邓曙光
时间:2011年6月24日上午9:00——10:30



历史不忍细看,可面对历史,我们又不得不细看,历史的魅力不在于最后的结局,历史的魅力更在于其扑朔迷离的过程。
听邓曙光讲历史,个人立场,另类的眼光,在历史的显微镜下,从宋襄公到越王勾践,从吴越之争到楚汉之争,感受历史的神奇和魅力。

嘉宾简介:邓曙光,孝昌县文联副主席。2003年开始用图文的形式进行杂文和插图创作。2004年起《传说的真相》、《西游真相》以专栏的形式在《新京报》连载,2004年专栏《寓言新解》在《连环画报》上开始刊发。2007年专栏《西游真相》由鹭江出版社结集出版。2009年出版《画说孟宗》。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2:05:53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073665-page-19.html
我一口气爬到371楼,为曙光的讲座贴海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2:09:30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34029-1-1.html

管季超推荐本站版主下学期到孝昌开讲
4#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2:38:34 | 只看该作者
风度何来:三更有梦书作枕

--------------牡丹江益大讲堂讲稿

     

讲演者/董一菲


各位朋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中午好!今天和大家谈“风度”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应该说,我也不十分了然,只是谈谈自己的感悟而已。“风度何来”后面是个冒号,实际上是设问,选用琦君的一句话作为解读,琦君是这样说的:“三更有梦书作枕”。温家宝总理曾经有这样一个关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伟大的、理想的、浪漫主义的构想,那就是希望——中国人有尊严地活着。何为“尊严”?其实想一想,归根结底,“尊严”是什么?“尊严”其实是源自一种修养,有了修养才有尊严,有了尊严才有了人生的美丽和人生的风度。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德国有一个普通的小镇,这个小镇很小很小,小镇的人过得很宁静,但是一旦有一场音乐会的时候,他们会盛装前往,这个精心的盛装的过程体现他们的风度、他们的美丽,这些表象的风度和美丽来自于他们对音乐的深深地爱,深深地修养。因为懂得,所以悲哀;因为懂得,所以美丽;因为懂得,所以才有风度。又想起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中国的一个海岛之国——厦门,厦门在扩建的过程中,涉及到修建一条环海公路,为了一棵老榕树,环海公路优雅地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如此地敬畏生命,使厦门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中国的盛唐是最美丽的、最风雅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向往翩翩风度,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琦君说“三更有梦书作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追忆,历史上的“俊男靓女”的风雅往事:

    说起美丽的人,想起中国古代最美丽的男子,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才比子建,貌比潘安”,让我们念念不忘,让中国人记住这句话,让潘安成为美貌的代名词。《世说新语》对潘安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朋友们和我一起看:(大屏幕显示)

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这样的三个字我用红点标注出来,这便是“好神情”。洛阳城是什么地方?它是集结了人世间那么多美丽,那么多荣华富贵的地方,这里的女子,什么样的风流人物没见过呢?可是她们见到潘安,已经不顾什么伦理道德。这里有一句话“莫不连手共萦之”,意思很显然,她们手拉着手,把潘安圈在中间,左看右看。是些什么样的妇人呢?这个称呼也很别致。关于中国古代对女子的称呼也很多,比如说“女孩”,“女人”“女子”“女儿”等等。我们说女儿,肯定会联想“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是十七八岁的女子。而“妇人”一定是上了一定年龄的女人。让这个年龄的女人如此疯狂的潘安一定美貌得不得了。

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几个关于潘安“风度”的成语,第一个叫“掷果盈车”。潘安出行,车子上往往是满载着水果,同学们说,这个水果应该是什么水果?你们猜想一下吧!

(有学生答)苹果。

啊,苹果,爱情之果。不能是西瓜,为什么呢?因为潘安如果出行携带车马,大家都扔西瓜,这个可是不友好的表现。扔了一下子水果,那么可以开玩笑地说:“同学们想吃水果吗?请找潘安,是吧?”潘安一出行,满城的妇女给他扔水果,于是“盈车”,“盈”是什么意思?满满一车,满载着。说到这里,又想起一个男人版的东施效颦的故事,使我们想起另一个大才子,他叫左思,他曾经写过《三都赋》,一部《三都赋》,使得洛阳纸贵。这么大一个才子,可是因为长得丑,他也学潘安,也希望掷果盈车,结果接受更多的是口水,唾沫星子,大家都说:“这么丑的男人也可以上街吗?”咱们就不说这个事儿了,先说掷果盈车。那么大家可能会说,董老师你还没说清楚潘安究竟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长得这么漂亮,于是“倾国倾城”了吗?老年妇女就为之疯狂了吗?成为中老年妇女的杀手了吗?那不可能。那是因为什么?看下一个词,叫“潘江陆海”,能不能猜想一下,“潘江陆海”这个词中“潘”肯定和潘岳是有关系的,写潘岳什么特点的?如果说,上一个词写得是潘岳之貌,那么这个词是写潘岳什么的?

(有人答)潘岳之才。

啊,潘岳之才。潘岳之才那是滚滚滔滔,如长江,如大海。那同学们又说,那不对呀,人家说的是“潘江陆海”,说陆机的文采像海。你才说的不对呢,这是什么修辞格?

(很多听讲座的学生答)互文。

互文的修辞格。他的文采什么样?就这样一泻千里,滚滚滔滔,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云蒸霞蔚,有这样才华的男子,自然再有这样的美貌,才令“妇人连手共萦之”,才可以掷果盈车。那么就像刚才张玉新老师讲的问题似的,一个人仅有才,仅有貌就可以让人狂热吗?我们说:非也,重要的还是一份德。再看第三个成语,叫“至情至孝”。我想背一句词,看看在座的有一些孩子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词:“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沈腰潘鬓消磨”,这里有个典故了,这是谁的词?词帝是谁?

(有人答)李煜。

啊,李煜。南唐后主李煜的《破阵子》。为什么如此的檀郎,大家知道潘岳的小名叫檀郎,他怎么可以叫“沈腰潘鬓消磨”,为什么他一夜急白了头?一夜白了头不只是潘岳,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是伍子胥,当然了,伍子胥是为了报家国之仇。那么潘岳是因为什么在三十岁的华年上,如此的风流倜傥的檀郎会“沈腰潘鬓”,会两鬓斑白?是因为他失去了爱妻。妻子死了,妻子死了的美貌的檀郎,潘江陆海的檀郎,掷果盈车的檀郎,他一夜伤心急白了头,至此一生未娶。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男子,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才可以有这样的效果,才可以让我们永远的幻想,成为遥远的绝响。我们会无数次地说:“才比子建,貌比潘安。”恐怕在这个密码当中,这个解读当中,我们理解,“风度何来?”最起码应该有这样几个元素:德、才、貌。潘岳写下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首悼亡诗,献给他挚爱的妻子,这个高度超越了一切,超越了后来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谁写给妻子的悼亡诗?元稹。元稹写了这样情深似海的悼亡诗,他是写了,但是并没阻碍他再娶妻,他再纳妾,他与薛涛的这种红颜知己般的恋情,始乱终弃般的恋情。所以我说,虽然元稹也写下了这样情深似海的悼亡诗,但他没用自己人生的履历去践行他对爱情的这份忠贞不渝和无悔。记得《诗经》当中有一句诗表达爱情的深厚:“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这才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情感,这是关于潘岳。下面大家再看一首绝句:(大屏幕显示)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们少有长篇巨制的小说,少有叩问复杂人性、微妙人性的喜剧,但是我们抒情的短章却可以说写尽了人生深刻的地方。这个抒情的短章之中,也有叙事的成分,比如说,后两句当中就有故事,能不能看出这里的男主人公是谁?(周瑜),这又是一个美男子。周郎的美丽有很多事可以印证,比如说著名的赤壁之战可以印证,赤壁之战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么在赤壁之战中,周郎的战术也足以使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军事家黯然失色,什么巴顿了,什么麦克阿瑟了,什么沙漠之狐隆美尔。我们看看周瑜的“风度”是什么样子,一起回忆一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扮相:“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戴着青丝质地的头巾,是一个儒雅的文官的装束,如此的儒雅的文官的装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怎样的风流俊秀。这还不够,我们说李端的这首绝句从另一个侧面在写出这个美男子他美的原因,他风度的来处:“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是一个多情的、痴情的小女子在弹琴,她为了周郎的“一顾”,她故意弹错了音,多情的错音周郎能听到,周郎无论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听出这样的音律的,他有着极深的音乐素养。使我想起了另一段佳话:盛唐的山水诗人王维深谙音律,到什么程度?有一次他看到一幅仕女图,这个侍女正在弹琵琶,有她的动作、指法,他看到了这幅画,马上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第几节拍,第几个音符”。大家说,“不可能吧,找来一个乐工吧”,的确,弹到这,这个女子的手法是如此。这是风流的佳话。“风流”,何为“风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流”的“风”来自遥远的《国风》,来自遥远的河州水湄,来自《诗经》,“风”意味着你的文化修养,意味着你对诗、对艺术的敏感,这叫“风流”,所以我们看到了周郎的另一种风流。还有一段记载:“周瑜少精意于音乐”,年少的时候,对音乐就有研究,“虽三爵之后”,“虽”是“即使”,喝了多少酒?

(听众中有人答)三杯酒。

仅仅是三杯酒吗?三杯和三爵是有区别的。我们感受一下,我们是一个酒文化比较发达的这么一个民族,这么一个国度,我们古代的酒器就有很多种,爵和杯首先质地不同,我们不探讨,大小肯定也不同,我们可以想象,还记得当年樊哙闯帐,在鸿门宴上,项羽赐酒,用什么赐的?卮。“卮酒”是用大碗喝酒,然后才可以配那个彘肩。什么样的彘肩?生彘肩。何为彘肩?大的猪腿。那么樊哙有樊哙的潇洒,作为沛公的侍从的樊哙,他是“切而啖之”,他用什么作案板?盾。用什么作刀具?是他手里的武器。就这样,吃着生肉,喝着卮酒。于是项羽英雄相惜,惺惺相惜,他忘记了阴谋,忘记了权机,忘记了他是在和刘邦争天下,他转入一种审美的境界,就说“壮士也”,就把刘邦放走了。这是那段故事。回过头来看,羽扇纶巾的周瑜,他喝起酒来肯定不会用卮来喝酒,他用的是“爵”,“三爵”的“三”能不能是三杯?不可能,是虚数。“三”是虚数,才会有什么样的诗句呀?“飞流直下三千尺”,才会有“白发三千丈”。三、六、九、十二全是虚指,《木兰辞》当中才会有这样的诗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周瑜喝了这么多的酒,酩酊大醉,酩酊大醉的周瑜,即使“有阙误”,一个小小的音节处理有问题,有千丈千尺“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我单知道一个美丽的女子的回眸是极具杀伤力的,还记得杨贵妃吗?白居易是怎样描写杨贵妃的美丽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一个女子的美丽。一个男子的美丽又是怎样的美丽?他为什么“顾”?为了一个错音,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错误,这是一个多么风雅的理由,这是一个多么高档次的“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我们可以和一个人在这样高的心灵档次上沟通的话,人生将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这是周郎。周郎的美不仅是因为他娶了江东的小乔,不仅是因为他指挥若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不仅是因为他二十四岁出任吴国的总都督,不仅如此,还有那“一顾”,那为音乐、为艺术的那份倾倒。大家再看,下一段是一首诗,这首诗出自《群英会蒋干中计》

(大屏幕显示)

h的巾烟灭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让我们再回到那个风雅的时代——三国时代,三国时代有汉代的遗响,刘邦建立了汉代,汉朝从皇帝到贫民,对于歌舞有着最深的爱。刘邦在得天下的时候,曾经不可一世地唱到《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汉高祖。我们总记得他流氓亭长的形象,这对他不公平,他有对于歌舞极深爱好的一面,还记得他为什么远离他的王后吕雉一步走向戚夫人?因为戚夫人的歌舞是世界上一流的。吕后为了表达她作为女人的全部的嫉恨,她最后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什么叫人彘?砍掉四肢,装到罐子里,这当然是后来的话了。但是我们说,这就是汉代的风雅,汉代的风流,汉代的风度,所以那时陪葬品中就多了一种俑——歌舞俑。那时的汉民族不像现在这么拘谨,我们怀想那个时代。现在我们说,汉民族是最拘谨的了,少数民族多可以能歌善舞,我们往往受汉儒的影响,不是先秦儒的影响,先秦儒家的思想是健硕的思想。后来就有些异化,有些变质,这是后话。在那个时候,我们崇尚音乐,我们虽然没有宗教,但我们把诗歌作宗教,我们把艺术作宗教,于是我们的精神境界、精神层面就会很高。周瑜也是如此,他不仅是军事家,他不仅深谙音律,那个淘气的、调皮的小女乐工为了周郎的“一顾”故意弹错弦,这个不讲,那么在两军对垒的赤壁之战的前夜,周瑜所在的队伍人数大概是十五六万,曹操的大兵号称百万,当时周瑜很年轻,在这个背景下,蒋干来做说客。大兵压境,周瑜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一边唱着歌,一边舞着剑,充满阳刚之美。这样的歌声穿透了历史,穿透了岁月,至今留下回响,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想,人应该怎样活得更好,活得更有风度。

再看这样一句话:(大屏幕显示)
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0:04:18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6-22 11:48:00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6-22 11:50:23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6-22 11:52:45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6-22 11:55:49 | 只看该作者
花园有群读书人
——孝感特色文化探访之一

作者:□ 记者黄亚华 董晓芳 来源:孝感日报
   编者按:
   文化像一条河流,源头很远,流过历史,流到今天,流向未来。文化,“以文化人”,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孝感,文化深厚,特色纷呈。今年副刊推出新栏目:《地灵文杰》。以“文化”为主线,探讨本土的文化现象、文化理念、文化人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孝感的文化事业、文化生存状态和文化艺术工作者。
   开卷有益。可大多数人是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在孝昌花园有一群读书人,他们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
   他们爱书、惜书、评书、写书。因书结缘,纯粹交往。花前赏月,雪中品茗,山野漫步,颇有林下名士之态。自费创办的同人小册子《书·时光》,清新儒雅,面世后,好评如潮。
   走近他们,听他们谈读书的喜乐、人生的梦想,在书的感召下,来一次心灵之旅。
   记者:你们这群读书人大概有多少人,怎么相识的?
   邱国安:有10多人吧。有的一起共过事,还有的是熟人的引见,平时闲聊觉得兴趣相投就走到一起。
   韩绍:通过爱好,比如书法、画画,走到一起时,话语间发现大家都是爱读书的。除了我们几个,还有徐怀德、胡全高、王顺华、陈长春、魏宝林等。
   记者:你们常聚会吗,每次是否都有固定主题?
   邱国安:常常在一起聊天,话题随兴所至,清风流水,没有什么固定的主题,很随意。不过,总是自觉不自觉就聊到书上。
   韩绍:最先是一批画画写字的人,常在一起聊天笔会。天南海北地神聊,后来发现共同点越来越多,朋友也越来越多。
   记者:聚会地点选择可有要求?
   邱国安:有时候在茶楼,有时候一起去野外。兴之所至,比如银杏黄的时候,乌桕红的时候,菜花开的时候,哪里都是聚会好地方。约上三两好友,一边看景色,一边聊天。哲学、经济、文学、世态、人性……漫无边际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顾忌。
   韩绍:以前常在我的工作室,后来魏宝林的复兴楼开业,那里便成了我们聚会最多的地方。几乎是每天晚上,大家散步,不约而同地就来到这里。也有到户外,一起参加爬山、
  笔会、探幽、觅古之类的活动,自然而自由地交流。
   记者:你们怎么想到创办《书·时光》?
   刘国琼:几个在书(书写、书法、书画、读书)中泡时光的朋友经常一起聊天,聊书法聊书写聊出来的。
   邱国安:主要是营造一个纸质的平台,让大家的思想和文字有一个交汇的地方。不求热闹,也不求新潮时尚,更不求前沿先锋,只想营造一份纯粹和安静。
   韩绍:我们走到一起就聊各种想法、所见。后来有了个共同的想法,把这些好玩的东西留下来,所以都想到出小辑子。
   邓曙光:记得是一次闲聊,是在晚上,在魏宝林的酒楼。那天有我、刘国琼、韩绍、魏宝林、徐怀德,还争论了好长时间。我的建议被他们否决了,为此我还耿耿于怀,我说叫纸本时光,或者叫虚时光。到现在,还想和他们商榷,哈哈。
   记者:《书·时光》面世后反响如何?
   邱国安:至少在我认识的读书人中间,反应是很不错的。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了肯定,给予了鼓励,同时也提出了精益求精的建议。读者喜欢《书·时光》纯净隽永的风格,说这是一份散发着书香和思想味道的刊物,其间的文字安静,清澈,也不乏实在的智慧。他们说,在这些独特的文字里可以体会到一种久违了的品质:慢的优雅,阅读的安静,思想的乐趣。
   邓曙光:已经超出了之前的期望了,本想默默地做一段时间,靠一种坚持去赢得认可,持之以恒地做一段时间再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作为我们,作为写作者,当然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作品,并且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但应该选择方法,一种有自我、有尊严的方法。
   韩绍:带给读者感动,回馈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感动,这是起先没料到的。不过也反映出大家还是喜欢纯净一点的东西,也需要有这一方净土。很多朋友写了读后的感受,给了我们温暖与鼓励,特别是广水的郝钟沛先生还专程邀了朋友和我们座谈,点评文字、交流经验、题赠书法,让我们无比感动,也坚定了我们前行的信心。
   记者:《书·时光》你们如何定位的?如何筹措出版资金?
   刘国琼:不施粉黛,素面朝天,营造一角清凉天地,譬如来自宋元的山水册页。
   邱国安:具有思想性,智识性,草根性,趣味性。我很喜欢《书·时光》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不是单纯的两个词语的组合,而是一种意义的深刻连接。读书,让时间变成了时光!时间是坚硬的、是单调的、是非情感和非意义的,但由于书籍介入,它开始柔软起来、趣味起来、灵性起来、明亮起来,而且有意义有情致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精神和灵魂一起流动,也一起散发出悦目的光亮!
   韩绍:这是本民间刊物,朋友们交流的桥梁。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企业等社会力量赞助,赞助是纯友情、公益性的。《书·时光》拒绝广告,或其它回报式服务。现在的刊物纷繁,有很多制约因素。民间刊物能相对灵活、坚守风格些。
   记者:《书·时光》刊发日期和作者来源?
   韩绍:目前是不定期,去年元月第一辑出来,现已出了五期了。毕竟刚起步,不能因为抢时间而影响整体效果,但今后还是会固定下来。起初的想法是着眼本土人事风物,用本土的作者。但创办后随着关注的朋友多了,思路也就放开了,既然是朋友间交流便不应拘于地域,这样作者群自然就广了。和其它民刊间也有交流,比如山东阿滢主编的《泰山书院》、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的《点滴》、南京董宁文主编的《开卷》等等。
   邓曙光:作者以花园本土为主,辐射周边。但我们在写作上是彻底突破区域局限的,文字是不受区域限制的。
   记者:请谈谈读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刘国琼:读书是个人寂寞的事情。于瓦屋之下,泡一杯清茶,看看自己喜欢的书,与二三同好聊聊天,如周作人说的“可抵十年的尘梦”。
   邱国安:关于读书的影响,我记得培根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以及确认自己的过程。读书让人视野变得开阔辽远,让人的心智变得清明澄澈,让人的精神变得充实丰盈,让人的灵魂变得宁静安详!同时读书,也让人从生存的状态进入到生活的状态,让人从物质的存在变成精神的存在。
   邓曙光:读书,只是生活中的一种状态,如同呼吸,或者累了要睡觉,简单的一件事。
   韩绍:读书是极美好的事情,我的阅读基于个人爱好,古籍、随笔、书画方面。每部书、每段文字都是作者的心迹集成,是人的精神之粹。读这些文字犹如和着作者的步调,感受不同的人生体验,这也是一种交流——没有时空限制的交流。反作用于己的是共鸣、警醒、鼓励、痛苦与愉悦等等,总之是精神层面的关怀。
   记者:你们怎么看时下的“功利读书”?
   刘国琼:读图的时代能够读书就已经不错,为名为利都是个人的事情。
   邱国安:我不习惯用功利和非功利来评价别人的读书,我倒是很欣赏“开卷有益”这个充满智慧的成语。书籍的魅力在于,它既可以赋予人们以工具理性,帮助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物质性的财富,又可以赋予人们以价值理性,帮助人们在改造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中,提升精神的品质,获得人生的意义。
   当然,作为我个人更倾向于从书本中获得精神的价值,希望自己能够在不断的阅读中体验到更多的精神乐趣,明白更多的道理,感悟更多的意义。我喜欢书本带给我的灵性时光!
   韩绍:在目前处于上升时期的中国社会,如何引导文化向上发展极其重要,文化导向应该有高标。
   记者:过去一年,你们这群书友有什么收获?
   刘国琼:于我,盈盈一水间,一份淡淡的快乐,书香浸染的快乐。
   邓曙光:出了五期刊物。也没做什么太多的,只能说是好玩。只是坚持了一种纯粹点的东西。生活中很多事都在事情之外夹杂了过多本身之外的东西。特别是广水几位老前辈的关注,让我感动。去年做了一本《画说孟宗》。当初,也是和朋友们说,大家一起做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我写文章、画插图,请魏宝林、陈长春做篆刻,请徐怀德题字、韩绍做设计。作了孝文化节的礼物。
   韩绍:邓曙光出版《画说孟宗》;付勇军出版《高度戒备Ⅱ》、《老枪》、《天地粮心》也已交出版社;徐怀德书法《絜园记》创作完成。还有朋友们编辑发表了《青溪书苑》、《晏晖楷书千字文》、《旧语新说》等。
  读书人的“神侃”也许是高效的阅读 读书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一种享受……
   几个兴趣相投的朋友聚到一起,聊工作、生活,进而聊到读书上。尽管说者不一定真正地、完整地理解书的内涵和实质,但至少让听者了解了这些书的概况和核心,或许更妙的是,听者也读过这些书,于是便有了探讨、交流、争论、共鸣……
   这样的“神侃”,没有顾忌,没有约束,更没有特定的说教者。只有活跃的思维,瞬间的顿悟,更有“神交”的精神愉悦。
   这样的“神侃”,它让我们在短暂的时间里高效率获得知识,更让我们在轻松的闲谈之中变得厚重起来。
   濡墨、抚卷、把盏间,花园的读书人享受着、收获着。
   周国平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有用、无用相对而言,功利图书未尝不可取,那些貌似“无用”的书,或许能够益心益智。
   书是缘,读书吧,让它净化我们的心灵,充实我们的精神。
10#
发表于 2011-6-22 12:08:20 | 只看该作者
《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引发学界争议http://book.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
新华网

学者夫妻诗化著史引发学界争议


  突破一般史家拘谨内敛的心态,以诗化体重读中国史,学者夫妻刘刚、李冬君穷数年之力推出的、充满激情与个性的散文体历史文化研究著作《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推出后,在学界激起舆论哗然。赞者称之为“智慧与诗化的中国史论”,“半世纪来个人著史之壮举”,贬者称“刻意把历史诗意化、美学化”,实在不值得提倡。这究竟是怎样的重读中国史的视角呢?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冬君认为,中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个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譬如,用王朝中国的史官文化来看,《山海经》无非是“怪力乱神”,而从文化中国的角度看,《山海经》是一部传说时代的文化中国图志,留下了初民用文明之眼看到的世界,光怪陆离,无比精彩。所以,重读历史,不能把历史放在王朝里读,要用诗性的眼光、而不是“资治”的眼光来读,否则,只能把历史读成阴谋诡计和改朝换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作了我们的榜样,他以诗化体行文,写了一篇关于唐宋词的论文,我们考虑,能不能以诗化散文体行文,写一部诗性的中国通史。”

  “读完这本书,能让人感觉到,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非常之美,而不是像我过去读二十四史的时候,觉得中国的历史非常血腥,就像鲁迅说的,砍砍杀杀。”来新夏先生告诉读书报,《重读中国史》里许许多多的话题,都是一种美的赞歌:稷下争鸣是美的,宋代的讲学也是美的,刘刚夫妻甚至把很多人的死也写得很美,如屈原之死——“屈原从水中来,回到水中去,归真返璞,完成了人生的追求,使人不觉得悲痛”。

  “当时汉朝跟匈奴战争,很激烈、也很惨痛,但是作者写了郑吉和日逐王,当写到日逐王归汉的时候,描绘的那片美景,简直就是一篇美的散文。盛唐,他们认为只是一个形体,而缺乏思想。宋代是一个极弱之朝代,但是在他们两个人的笔下,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宋代四大书院的讲学,是中国文化能注入新血液、新内容,从而继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来新夏先生认为,整套书不仅运用语言非常纯熟,在文字的搭配和音调的协韵上很讲究,难能可贵的是,著者从文化个体性出发,以美的观念加以贯穿,选择重述中国历史,是一种历史书写的创新。

  但是,对于诗化写史的“创新”,学者雷颐却认为,不值得提倡。“当然,本书有很多地方很精彩,用哲学的思辨和诗化的语言将千年中国史一气呵出,很流畅。但是,作者把历史诗意化、美学化,里面还潜藏着风险和危险。比如把战争也诗意化、浪漫化,对于年轻读者来说,这种美化是很可怕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单少杰显然也有着类似的看法:“诗化历史基本上是‘正面报道’。”他认为,历史有两面,有美,也有丑恶,“特别是宋,是最讲不清、道不明的朝代。宋朝人是最聪明的,经学、史学、文学都达到顶峰,四大发明,除了纸以外都出现在宋朝,而且最好的纸——宣纸也是宋朝的。可是宋朝是最羸弱的朝代,轮番挨揍,先是契丹人、女真人,后来党项族侧击,最后被蒙古人一脚踢翻”。

  “用马斯洛的话说,人类的历史是说人性坏话的历史。《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尔·杜兰特也说,我们看人类过往的时候,总是看到江河上流着血,尸体漂浮,但是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更美好的东西,就是在河的两岸,有人在建筑房屋、有人在恋爱,有人在生儿育女,有人在谱写诗歌,甚至创造雕塑。”学者熊培云认为,历史上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记录下来,“《文化的江山》是对历史叙事的必要补充”。

  “钱穆在《国史大纲》说,对历史应该有一些温情和敬意。刘刚、李冬君就是以温情和敬意来写历史的。作为一个国民,读这本书,我是有感激之心的。”熊培云表示。

  “我对中国史学有这样一个判断,不知道是否正确。”历史学博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提出,中国的史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首先是神学史学的阶段,巫史不分,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探索天意;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史学就进入政治史学阶段,非常典型的就是《资治通鉴》,简直就是王朝统治的政治教科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时代变迁,光用政治史学,已经很难概括当前史学发展的方向和主流的特征了。但是,未来史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区别以往的根本特点,是“大众史学”。

  “在这样一个历史潮流之下,反观中国的史学,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一是还有很多传统学者在做僵化的史学;另一方面,随着传媒的巨大推力,所谓的‘萝卜史学’、‘白菜史学’、庸俗史学也在蓬勃生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说,刘刚、李冬君的这套书,比较好地坚持了中国史学穷搜深讨、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同时能在大众史学的背景下,做了一种开拓性的工作。”邵鸿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的江山》这样的书,应该是越多越好。(中华读书报 陈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6:01 , Processed in 0.1023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