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庆祝2011年教师节--孝感市书法名家网络展==征稿启事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7-2 14: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个人网站与教育信息的网络化


福州八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  骆志煌





一、教育网站的现状分析 二、中小学教师个人教育网站的特点
三、个人教育网站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
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面临主要问题和期望

  知识经济呼唤信息社会,也给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已经被提到了教育“制高点”的地位上,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教育热点。
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作为信息传媒之一,以其强大的优势雄居世界,也同样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近一年来,以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种搜索结果中。笔者在两年前以一个中学历史教师的名义在Internet上发布了
名为《史海泛舟》的个人Homepage(主页),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已初具规模,曾被“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推荐为“优秀个人主页”,同时笔者也有幸作为福建省“曙光网站”中学历史的责任编辑参与了网站的部分建设过程,在网站的建构和维护的过程中感受颇深,诉诸拙笔,请专家和同行指正。

    一、教育网站的现状分析

第三次全教会上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开展,社会观念的更新,教育网站也随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出现在Internet之上,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冲浪”者提供了一个个各具丰采的资源港湾。近年出现的教育网站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站  这是政府上网工程的产物,在教育部率先上网建站的带动下,各省市教委、教育局的网站纷纷出现在Internet上。这类站点具有政策性强的特点,除介绍部门的结构和职能外,还提供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教育政报和时事要闻等,是教育工作者获得有关政策和科研导向资料的首选网站。

2.教育研究机构的网站  这类网站的政策性仅次于前者,主要以提供网上教育资源为主,其中对中小学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办设的“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和“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同时,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教育科研网也已初具规模,连接了1000多所高校,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这类网站特点是信息量大,内容较全面,以提供最新的教科研动态、技术论坛和教育教学资源为主,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最常光顾的网站,福建曙光教育网站即在此列。

3.信息产业的教育网站  企业开设的教育网站迅速出现并形成了99年Internet上的一股热潮。由于受我国教育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完全靠国家的投入发展网络化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有意识地引进市场机制,培育教育信息产业;而对于企业来说,教育领域作为市场来源潜力是巨大的。这类网站主要以宣传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介绍与教育有关的软硬件产品为主,近期也开始尝试与一些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接触,试图开展一些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业务。《史海泛舟》初具规模后,就曾有过如上海易方教育网站和北京实达等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合作意向,虽然笔者出于职业考虑均予以谢绝,但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这类网站的发展方向。此类网站以其经营灵活、更新频繁迅速、资金充足等优势也成为推动教育信息网络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4.个人网站数量的剧增是99年中国Internet的一大蔚然景观,由于增长过快竟然发展到迫使几乎所有提供主页空间的大站纷纷高挂“免战牌”,其中教师的个人主页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两年前《史海泛舟》“甫现江湖”,笔者的一块“中学历史教师”的牌子颇为抢眼,到处受青睐,许多网站主动提供链接,并大多注以“中学教师的教育网站”的说明,使笔者颇有“以稀为贵”的感觉,但也由于缺乏同行交流而怅怅然失落许久。近一年来,教师主页的剧增使笔者交结了不少同行网友,对教育共同的认识和责任感使我们迅速成为网上“同志”,并于今年8月在K12上筑建了《教育新世纪》(21CT,21世纪教师之意)教师网盟,日浏量十分可观,许多同行网友纷纷加盟。但由于时间关系,9月份开学后就没有更深入的发展了,只提供教师的教育主页链接,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教师个人教育网站导航链接的作用。

    二、中小学教师个人教育网站的特点

教师的个人网站特点鲜明,笔者在组建21CT的过程中接触了几十个这类主页,并与版主们进行过一定的交流。总的来说,这类主页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健康、风格高尚 由于Internet具有“见其文不知其人”的特点,使个人网站的内容品质良莠不齐,有的网站甚至以成人化的内容为卖点吸引浏量,至于其它打“擦边球”或内容怪异的就更多了,只要不涉及政治反动或黄得厉害,一般的网管大多会听之任之的。以教师名义建立的网站自然不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一道相对与众不同的内容健康的风景线。这类网站大多正气浩然、观点鲜明,并绝大多数敢于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个人简历,以真诚来交识教育领域的同行网友。《史海泛舟》从一建站就公开了笔者真名和工作单位,在21CT联盟中也对其主页内容和版主个人身份的公开提出要求,作为考察是否接纳其加入教师网盟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认为这是作为教育主页最起码的条件。

2.内容以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为主 由于教师的职业和专业特点,教师个人主页的内容绝大多数由所教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组成。学科知识大致包括专业知识、教研论文、教案、小课件和相关图片资料等。如《史海泛舟》就开设了古迹导游、访古游踪、历史名城、历史人物、历史博物馆、学史论文和时事溯源等栏目;教育学部分主要以教育法规、教育理论研究、教育资源等组成。《史海泛舟》在这方面设置了教育改革、教学资料、教育论坛、教师网盟、学习辅导和历史题库等栏目。此外,作为个人主页,个人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差异同样也会反映到其主页栏目的设置上,这部分内容大多以电脑知识、艺术欣赏或师生交流等为主。

3.固然内容是决定一个网站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作为高科技产物的主页,其技术性和观赏性同样会对其效果产生相当的影响。心理学赤瑞特拉(Treicher)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加起来就占了94%,还有6%分别来自嗅觉、触觉和味觉。多媒体技术正是以其声像结合刺激人的视听系统,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一个优秀的主页也同样在色彩的合理搭配、文字的工整美观和布局构图的和谐等方面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也可给浏览者以美的享受。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Java和Flash等技术大量运用于主页制作,也为个人主页增色不少。

从教师个人主页看,这一点上个体的差异十分巨大,这是由于制作者的审美情趣各异和对计算机应用的掌握水平不尽相同的原因造成的。有的主页色彩流畅,合理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使主页画面动静相宜、链接结构层次分明,使访问者在浏览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感受。纵观Internet上的个人教育主页,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的为数不多,相当部分的主页在内容的选材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则客观上明显地存在着差异。在笔者所交识的同行主页中,《教育先锋》、《楚天驿站》和《惟存教育》等尽管内容和风格迥异,但均属质表俱优的佳作。

    三、个人教育网站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进程

    个人教育网站的大量出现使Internet上教育的成分剧增,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化,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网络化的进程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可包括文件法规、宏观决策信息、教育组织活动信息、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各学科教学资料库、各类教育软件库、优秀教案、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交流、专家论坛、教师论坛、网上观摩课和网上图书等。对学生提供的教学服务可包括:各科教师答疑、各科学习材料、复习指导、各校练习题、学生习作交流、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论坛等……”(王相东《网络化教育:立即起飞》)

时下的许多大型教育网站均不可或缺地包含了上述内容,栏目齐全且资料丰富是个人网站所不可比拟的。但也正因其“大站”的地位决定了其必须“面面俱到”,反而因为各种因素难以在广度和深度上得以两全,这个问题即使是在K12上也体现得很明显,何况其他网站?而个人网站则以其“小”而“精”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空档,这些网站的版主绝大多数是工作在教学或科研一线的青年教师,网站的选材和提供的素材也绝大多数与教育教研密切相关,个人的实力和精力决定了他们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教育教研中有所研究和拓展,但是就教学实际来说,其参考性和实效性却往往比教育大站更具有直接的优势。

由于个人网站尚处于“单兵作战”的游离状态,其资源较零散,难成体系,与大型网站不可相比。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师的观念更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不少个人网站已开始向个体资源库互相“链接”、以共享资源的方向发展了。这类联系正在Internet上悄悄而不断地进行着,这也是半年前笔者与几位同行网友构建21CT的主要意图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教育网站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网络化进程。

  2、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从1989年开始,英国就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高等学校中实施一项称之为“计算机用于教学创新”(Computers in Teaching Initiative,简称CTI)的庞大项目,八年以后,已有24门学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这种变革。目前这个工程的核心思想业已在中国的教育界引起了创新浪潮,而且从单机的应用发展到教育网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首先要求提高教师的素质,信息社会的合格教师除了要掌握相当的基础科学的知识和教育技能外,还应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两个方面有所发展。毋庸质疑的是架筑个人教育网站的教师在这两方面均具备相当的素质,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处于转轨之中,这部分教师除了传统的教学技能外,其观念更新和电脑技术的掌握大多是个人的因素促成的,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我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学校的一支生力军,但由于诸多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因素,这部分教师只占教师总数中微乎其微的比
例。因此,在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中普及电脑知识,推广网络技术,鼓励教师上网、用网,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育新思路。如为迎接澳门回归,我在《史海泛舟》的“时事溯源”栏目中增加了有关澳门的历史地理气候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扩大相关的知识面,搜集提炼素材,然后运用有关电脑技术制作网页上传。在这个过程中使我学到了不少关于澳门的史地知识,提高了对电脑和网络知识的认知水平,也倾注了我对祖国统一的一腔热情,使我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
感,这对于提高我的教师素质应该是会有所帮助的吧!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21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创新意识的需要。

3、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师生交流

世界各国致力于发展教育信息网络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网络资源的传播和共享具有传统传媒所远不能比拟的优势,这个优势也同样为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这类交流主要是指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多数发生在同类学科和岗位相近的教师之间,可以起到互通有无的资源共享和教育思想的相互交流上,而交流补充的本身又促进了教师的教育教研水平的提高。许多老师将自己自作的教学课件和教育论文发布于网站上,供同行使用和交流,听取有关的意见和建议再行改进;而获得上述材料的老师同样可以从中吸取有价值的成分为己所用,并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和应用水平,彼此双方均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笔者在《史海泛舟》的“教育资源”中放置了自制的《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美苏争霸》和《三大战役》等小型课件供同行下载使用,得到不少的反馈意见,特别是得到《教育先锋》教育网站提供的地球图样以补充对地圆学说的展示。这些反馈和帮助均有助于我不断改进课件的质量,又能将更完善的资源共享于教育网络中。

师生间的交流主要包括学习交流和情感交流,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家庭具备上网条件的数量日增,为这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不少学生已学会运用网络技术到浩瀚网海中去寻求有助于学习的资料,这也是信息产业向教育网站拓展的主要原因。作为政府行为的曙光网站在这点上旗帜鲜明地宣称要“使师生越过学校围墙,跨越时空,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信息化的能力和观念……”,提供了大量与学生课程学习直接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源。教师的个人网站也大多开设此类栏目,《史海泛舟》所设的“学习辅导”和“历史题库”两栏目即属此类,也得到过学生E-mail和留言的正面反馈。同时,开设的“桃李芬芳”栏目属于情感交流的范畴,十年的高中教学经历使我的学生遍及全国,他们也同样可以借助信息手段在老师的网站上寻找当年身影,获得同窗好友的信息,这是《史海泛舟》最富人情味的栏目,不少教师的网站上也不同形式地开设了此类栏目。

四、面临主要问题和期望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上网费用高昂已成为制约信息网络化发展中的“瓶颈”,同样也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但相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得到逐步缓解,这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师上网用网建站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仍有以下两个问题殛待解决:

1.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与本文相关的素质主要指教师在教育信息网络化进程中的观念更新、基础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掌握程度。制作和维护网站除了要具有相当量的资料外,还必须具备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等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涉及个人的审美情趣、艺术素养和文字处理能力等。笔者在制作《史海泛舟》的过程中,就面临着如何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抉取有效素材为我所用的问题,这方面涉及了历史学科的知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由于水平有限,在制作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训,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的知识。

由于工作岗位的关系,目前相当多数的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经历太少,对教育信息网络化的了解和应用更少,更不用说独立制作和维护个人网站了,这是当前制约我国个人教育网站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但随着信息社会对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这两种素质的需求和新型人材观的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已逐步将“更新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武装教师”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为培养教师的用网建站能力营建了理想的社会环境,我们有理由乐观地期待这个问题的逐步解决。

2、缺乏整体规划、组织和指导

目前教师个人网站大多仅代表个人行为,在发展中呈现出一种无计划性的显著特征,其内容和形式也无一矩之规,质量上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出现科学性的错误。笔者在与同行网友的交流中均不同程度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因此希望能随着我国教育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在诸如“曙光工程”等政府行为的组织和推动下,组织一系列有利于教育网站良性发展的活动,为教师的用网建站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Internet上能够不断涌现出一个个内容健康、资源丰富的教育“绿洲”,我们也愿以个体的微薄之力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网络提供一些小小的资源链接。
12#
发表于 2011-7-3 07: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发表于 2011-7-9 15: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想办件好事。但也可能办成了[费力不讨好得罪人的事]===先谢诸君支持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 ... p;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 ... p;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 ... p;extra=&page=1

1,与‘书协’无关,《教师之友网》公益网站独立策展;

2,艺术不能用尺量用称称,主要凭感觉和经验。所以,[名单]只代表本网此时的喜好和选择;

3,作品如赐赠,收藏珍护;只展不赠,璧还原迹;电子传稿,君我两便。不催不逼,8月20日截止。                            
                                                                                                       管季超 谨白 2011。7。9。
14#
发表于 2011-10-5 08: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教育的现代转换
姜澄清
  
   自捷克教育家姱美纽斯创“大教学法”以后,个体性的教育方式在西方便成往迹。支撑我国教育的,一直是父教子、师授徒的斋、塾教育,这种模式至上世纪初便受到西方新教育的巨大冲击。在艺术教育方面,李叔同先生首开风气。继后,新型的美术学校、音乐学校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迅速。然而,书法的授受,连老式的斋、塾教育也难以为继,可以说,就教育行为言,书法是古典教育的最后一块领地。六十年代初,虽然有的美术学院在国画系开设了书法课,但大多仅是临摹碑帖的习字,虽然在现象上是集体教学,但无教材(技法教程)、无大纲、无专职教师,学科规模未构建,教育品位甚低。当时,只有浙江美术学院在老院长潘天寿的倡导下,并有著名学者陆维钊先生参与的书法专业算得上是新型教育,不过,这样的拓荒工作,甫始即终。

   回顾既往,比较今昔,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法教育的勃兴,印象尤深!

   现在,书法在研究及创作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而使曾经奄奄一息的书法重展风彩的,却是教育,这是当代书法史很特殊的起点。七十年代末,上海创办的专业杂志,尽管有激活沉潭之效,但刊物功在活跃思想、交流信息,而难以越俎代庖,承担育材成人的教育职能。在中国书协尚未成立前,业余性的书法教育便活跃于海内了,尽管在规模及性质上是短期的业余教育,但教学方式,却是现代的大教学法。实施行为的巨大改变,比如,以群体性的教学去代替个别的临摹指导,以程序性的科学教学去代替随意性的无序点拔,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斋塾训练赖大量时间的临习以期手活心悟,当代人,哪能如此从容。从教育者言,当然不能让受教育者在浓雾中去盲目奔突。二十年间,我们建构起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史、论、技法),我们建构起了较合理的教育体制(从业余到专业,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我们拥有了为数不少的高素质专业教师。二十年前的“棚窝”书塾已为今天高楼深院的学府所代。变化之巨,即使是当事者,也有天渊之叹。须知,音乐教育、绘画教育可以移植西方的整套办法,素描教程、视唱教程照搬可以,而书法无可借鉴,一切都得首创。二十年来的艰辛努力,可歌可颂!我个人染指书法教育是在一九八一年,而结缘于艺术教育,却始于一九五八年。四十余年来,目睹学生的进退沉浮可谓多矣。从那时至今,我深感艺术院校笼罩着一种技术第一的迷云。教师的荣辱,取决于学生技术的优劣,学生的成败取决于自身的专业成绩。这种被我戏称之为“技术挤压”的氛围,使学生对专业外的知识学问殊少涉猎。究其原因,大抵因技术可取近功,获得当下的惠利。几十年过去了,我发现许多只专一业,不涉其它的学生,多如一现昙花,灿烂一时,旋即凋萎。那一些曾被讥为“不务正业”者,却有很强的后劲。由此,我依稀感到,在贫瘠的土壤上是不能繁花似锦的。从事于教育而没有教育思想,或者说,对于一个教育管理者而言,教育思想贫乏、教育思想错误,实在是痒序之大不幸。困难的是,在强劲的功利意识世风下,施教者、受教者都难逃“利网”。普高教育成了应试教育,而专科教育则成了趋利教育。

   书法教育,就结构说,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系统井然。全学程达十余年,在各类艺术教育中,就专业对象而言,至少在现象上,书法是最“简单”的:材料,“四宝”而已,成象,白纸黑字而已。如果在某学程或全学程中,只“专一业”,除书法外少涉其它,教育的厚度不够,硕士不硕、博士不博,高学位,低修养,利耶?弊耶?

   书法的难处与高处,恰在以简单的成象摄纳丰富的文化精神,如同有的先生所言,书法是一种泛文化现象,这正是书法教育最不容易操持的原因。要让人在三五年,十几年间,玩这一支笔、一盂墨、一张纸,不但不厌倦,反而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不“泛”以教之,行吗?不“泛”的路数,只是习字,哪配称“书法教育”呢?书法教育应是泛化教育,在此,哲学、史学、文学、音乐、绘画、篆刻之类学科,不是什么点缀,而是必修的功课。换言之,应在泛文化的广度上去研习“简单”的书法,由约趋博、由博返约,扣两端以教之,由此去铸成硕博的识见与艺术家的胸襟。

   二十年前我初涉书法教育,现在又在个中。但今昔不可同语。过去拓荒创业,把事情办起来了,就是成绩;现在,百尺竿头,欲进何易!此时操持书法教育,颇有高处甚难之感。比如基础技能训练,在美院的美术系,入手是素描,素描的权威教材早巳有之。而且素描教学是从画石膏始,画石膏又是循着正方形、柱形、球体推进,最后才是画人体,程序十分严谨。除素描外,就是解剖、透视、色彩、构图等课程,这个进程,是始于分析,终于综合——进入创作阶段。可是,书法的技术训练,一入手便是临摹经典作品,诸位当然明白,经典之作是流派的顶峰、标志,而各种经典碑帖的线条、结体都大异其趣,各家规矩,皆是一门一派的“家法”而非普遍性的法则,彼此相通之处少,相歧之处多。素描教学可以精确讲析对象的比例、关系、明暗、形体,而临习碑帖却难以如此,何况同一种碑帖的同一字,也不是面目一致。因此,同为基础技法的素描与临摹,教法便难一致。书法临碑习帖有其不确定性,我们不可能从碑帖中抽绎出标准化的线条、结构范式,我甚至发现,连执笔法,也各说一套。对于书家而言,这自然无可厚非,而对习字者来说,莫衷一是,势必盲惑。这种情形,颇似京剧。用简谱或正谱去“谱化”唱腔,时值、音高、节奏都标准化了,可是,依谱为腔,唱出的都是“京歌”。辜鸿铭先生说,毛笔最长于表现自由心灵,这是从工具言。而中国艺术“无规无矩”实在太“自由”了。梅兰芳先生的琴师徐兰沅随大师甚久,他就能神契唱者的声腔,妙以伴奏,这是极难的!因为大师天天登台,天天的唱腔都有变,昨日一拍者,今日二拍,徐先生不是看谱伴奏,而是听腔操琴,至神合意契时,竟尔闭目伴奏。斯时,演员、琴师已然恍惚一体,此所渭:“体本抢一”了。前些年,香港一位名记者写了一本《科学的书法》(书名我只依稀记得,大概如此)书中说美国人学中国书法喜欢量化处理,每一线的长度,线与线的距离,转折处的角度如此等等,都“科学”地去量化处理,结果写出的字,神韵丧尽。又如,汉语语法对于语词的规范并不死执,可以说,旧体诗同的写作是修辞重于语法的。杜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依常法,则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果如此,还有什么诗味呢?

   由此等等,我感到学习书法从经典作品入手,是一“险招”。在严格的技术规范中去练就一家路数,并使技法训练与美感启示同步,换言之,“技”、“道”并施——这是书法基础技术训练的难处。这是以“文”、“化”人的进程,一旦被“化”了,你便是“文化人”。
要逻辑化、精确化地教技法,太难了!中国艺术很“随意”,绘画中有所谓“糊涂点”,被随意“点”在画面上的墨,什么也不像,却有助于气韵生动;四大名旦唱“流水”,各人的“流”法都不同。抽象的书法,更是如此。《笔阵图》“永”字八法之类技法训示,尽是以此况启发学习者;在技法教学中启发悟性与灵性是条重要原则。可是,现代教育要求每门学科在逻辑秩序中层开,随意性的无序指点,即使是精妙的指点,如果不在秩序中,那便真是糊涂“点”了。技法毕竟是“手活”,以托空的浮言去代替程序性的操作指导,受教者要么难践高论,要么便莫衷一是,无可适从。以经典力范本进行教学,风险很大,此种高屋建瓴的“绝招”给执教者出了个大难题:如何在有序的技术操作进程中进行美学启示,以使“技”、“道”相辅相益。

   我国各类艺术的文化起点,以书法为高,民间的歌手、画手乃至所谓诗人,出口即歌、敷彩即画,虽目不识丁,也能悠然为艺,但不识字却当不了书法家。这样说,并无贬抑其它艺术之意,因为,实际情形就这么样。有位在书法界有影响的先生说,中国的各门艺术是从京剧中汲取营养形成自身风格的。这不切实际,徽班进京多少年?书法登台献艺多少年?论起来,说书法提供给各类艺术以基本的美学原理,更公允些。这高见,几十年前林语堂、钱穆、许思园诸前辈就说了。因此,理解了书法含蕴的原理,有助于了解其它门类的艺术,了解了其它艺术的韵律,有助于赏鉴书法。此所谓知一毕万、触类融通也。高学历的正规教育,如果不在高的文化立足点上去看待书法,那么,十年寒窗,习字而已,何足道哉。

   选自2001年《中国书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5#
发表于 2011-10-19 15: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16#
发表于 2011-10-19 15: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5:18 , Processed in 0.0943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