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刘少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沙古镇地域文化志》全文==本站独家发布,严禁转载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1-6-23 12:42:59 | 只看该作者
,又接续了一地之文脉传承,对后人师法乡贤、砥砺品性、关怀社会、报效国家,自有其寓资治于教化之功。人物传记在方志中之不可或缺,理正在此。
  其四,最可体现《村志》存史功能之处,是增补者沈葵在《小志》原有文征基础上补录了大量诗赋、奏疏、祭文、碑记、桥记、序文等文献,并恰到好处地插入有关条目,作为本条记事的文献佐证。据我统计,全书共附录75篇各类文征,数量之多,为已出“江南名镇志”所不及。
  其中重要者如卷1《疆界》条目下,附入汪永安《紫堤村赋》、明程嘉燧《经紫薇村诗》、咸丰四年沈葵《紫堤村十二咏》等,读后可对诸翟村自然风貌有极为具象的感知体认。同卷《田赋》录入侯尧封《岁漕永改编序》、侯震旸《新漕报功祠记》、侯峒曾《复折奏疏序》、陈瞻甫《控复荒区折漕各图贴费议单》诸件,不仅详细回顾明清两代田赋形态变化,而且对实物地租改为折漕纳银的货币地租一事深得村民拥护,有具体描述。可补以往历史著作论述“一条鞭法”实行后,江南产粮区民情心态研究之不足。
  卷2《疏浚》条附入宋侯孔龄《明霞阁杂著》、宋叶清臣《祭沪渎龙王文》、汪永安《浚河策》及《青邑荒图免派碑记》等文献,历叙各次疏浚之则例、定规及具体运作情况。从中可知蟠龙塘疏浚时间,均在“农隙时捞浚”,每岁“令傍河居民开挑,在乡照傍塘田亩业主给食,佃户效力”;开挑时,免除别徭,耑供斯役。荒图内获沾蟠龙塘水利者,不能藉词规避,应一体协浚,不沾此水利者,不准胥吏牵混派扰。同卷《桥梁》中,“聚龙桥”附录清顺治丁酉年侯鼎旸《重建亭桥序》,详述聚龙桥原有桥亭圮毁后,募款重建之坎坷经历;“虹桥”附录汪之蛟等同撰的《虹桥晚眺诗》,内有“长虹烟景足芳菲,兴剧佳游肯独违”句,可见当年桥景之吸引游客雅兴;“种德桥”附沈葵《桥记》,述其二世祖沈龙溪建桥时取名“种德”之出典,并叙东阳沈氏自明末迁居诸翟之原因、经过,对了解增补《村志》的沈葵家世,自有可取之处。
  同卷《风俗》叙诸翟市井少年好习拳勇、结党羽,谓之“打行”,遂以滋事,后经地方官严禁,此风稍息。附录明末《侯峒曾与万明府书》,详述此风实因官府催科过苛、狱讼假吏胥中饱所致。官府若用此“练乡兵,可不费而足矣”。朝廷计不出此,明旨严访,结果此风不但未息,反而盛行,诸翟“自四乡以至肘腋间,皆是也”。其负面,“小者呼鸡逐犬,大则借交执仇”,甚至“挺刃相杀”,故吁请官方严禁,锄而去之。由
182#
发表于 2011-6-23 12:43:37 | 只看该作者
此可知“打行”之风,既与清初村民习拳自保有关,更与胥吏高压下反弹有直接联系。
  其他如卷3之《古迹》、《乡塾》、《祠宇》,卷4之《庙院》、《园宅》、《坟墓》各条目中,都附有数量不等的前人诗赋、题记,生动再现了千年诸翟特有的胜迹佳景,既拉近了往迹与今人的时空距离,又引发读者的思古幽情和无限联想。
  四
  地方志向有资治、教化功能。汪永安草创《小志》时,就已注意于此,故王×在其所撰之《紫堤村志原序》中指出:
  且古之君子所为,正己以正人者,不越劝诫两端。诚即可志之言行节义,一一表而出之,使既为善者曰善,固人不吾忽也;未为善者亦曰善,乃人所共尚也。则善益勉,而不善者亦知惩。移风易俗之功,胥于是乎。沈葵增补纂修时,遵循《小志》扬善惩恶之遗绪,在全书相关条目中,竭尽劝诫教化之能事。除前述《人物》两卷传记中,以史家之笔,历述乡先贤抗元、抗清事迹,求潜移默化之功外,更在卷2《风俗》一目中,引前人所作《一统志》及郡、县志,勾勒两府3县民风习俗之大概,作为铺垫,然后在自述各条目中直言无隐地抒发己见,如“村小民朴,士农工贾各以类聚、然但知利己,猜忌随之,故不甚协心”。“往时风气淳厚,地多大户,传之累世而不衰,今则纵有富户,不再传而破败随之。”究其原因,在于往时率由本业(按指务农)又崇尚诗书育子孙,“今则多以盘剥苛刻为事,子弟气习有不谨,故不旋踵而败也。”
  论述本村习尚奢靡时,指陈丧葬饮馔之费,杀猪宰羊以延客,“不知丧葬乃凶礼,岂容如是”;比较今昔婚嫁之俭奢,指出“有识者宜思节省之”。痛斥乡俗“信鬼喜祷”各种迷信活动,“有识者尤宜深斥之。”
  追叙赌风盛行,率由“西土奸民沿村开设摇摊抽头,谓之‘大台’”所致,呼吁“地方官切宜禁止”。述本村虽无习天主教,却有群聚念佛,“此亦大干禁令,宜严绝之”。
  上述各条反映出在商品经济冲击和西潮影响下,诸翟民风丕变之事实,又直白表露了一个封建士夫希冀以传统礼制作克己复礼的心态。
  卷3《官署》一目中,特辟《诸翟司循吏》子目,记述自乾隆三十年设置“诸翟巡检司”后,历任循吏小传。究其用意,不仅存史,而且宣扬只有为官清廉公正,才能得民心,垂青史。其对时为胥吏者,有深意在焉。
  村镇志因系私家纂修,可以抒发议论,评骘是非。但作为地方志,仍以遵循只叙事实,不作褒贬的共同守则为主义。所以,村镇志之资治、教化功能只有在《风俗》一目中,才有发议论、评是非、教子弟的明显表示,其他条目往往含而不露,以春秋笔法在叙事中隐含大义。《村镇志》即是如此,所谓“史家法度”,在在可见。说明纂修者确实具有良好的文史功底,值得新方志学者作为提高自身学养,从事修志实践的参考。
  综上所述,从《村志》及已刊的“江南名镇志”3种,可以看到晚清以来日趋成熟之村镇志纂修,具有如下共同特点:一是各志在体例上都深受章学诚志学理论影响,法度渐严,体例合理,卷目得宜,纲举目张;二是文献资料征引丰富,搜罗齐全,不失为一方史地全书,足备采择参考;三是地方志的存史、资治、教化功能俱备,修志目的明确,行文详略互见,全依所据资料为转移;四是纂修者都具有良好的文史功底,文能畅达,史有法度。既以“互戒”,无所忌讳,充分发挥私家修志特色,又能遵循只叙事实,不作褒贬的修志守则,信而可征。
  村镇志作为保存中国基层社会大量鲜活翔实的原生态史地文献,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因此,努力发掘、整理和出版村镇志,不仅对保存历史文化遗产有意义,而且对促进人文科学的发展有价值。希望有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和出版家予以重视,共同肩起这一历史责任。
  注释:
  ①本文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江南名镇志”丛书之一种《紫堤村志》“前言”,发表时略有改动。
  ②《紫堤村志》卷1“郡邑建置沿革·方里”。
  ③汪永安:《紫堤村赋》。
  ④《紫堤村志·王序》。
  ⑤沈葵:《增修紫堤村志自序》。
  ⑥沈葵:《自序》。
  ⑦黄苇:《方志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5页。
  ⑧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见《章氏遗书》卷14。
  ⑨⑩沈葵:《自序》。
  (11)参见《清朝通典》卷7《食货志》;《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
  (1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2页乙表71。
  (13)《田赋》附侯尧封《岁漕永改编序》。
  (14)《田赋》附侯峒曾《复折奏疏序》。
  (15)(16)《紫堤村志》卷2《风俗》。
183#
发表于 2011-6-23 12:48:01 | 只看该作者
卢村乡地方志

一、 自然环境
区位、面积:卢村乡地处广德县东南部,是无量溪源头,北与桃州镇相连,西南与柏垫、四合接壤,东南与东亭乡为邻并紧靠浙江省安吉县,接壤界线长达50多公里,全乡面积215.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1135公顷,山场面积25万亩,林木32.3万亩,其中经济林2.2万亩,国家公益林7万亩,竹林13万亩。
人口与民族:2004年,全乡有12284户,44683人,非农业人口1250人。居民中99.5%是汉族,有极少数回族、壮族、苗族等,主要是婚嫁迁移过来的。
地形、地貌:卢村乡属低山区,境内最主要山峰有虎岭海拔667米、荷叶山海拔727.3米、阳岱山海拔665.7米、乌石山海拔641米、牛山海拔661.3米、桃花山海拔635.6米。河流主要有石峻大河、自石狮分水岭向南流经田沟老鸦潭至浙江境内,石溪河流经宋陈直接流入卢村水库与无量溪汇合流入广德县城。主要塘(库)有:卢村水库(库容7150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小(二)型水库两座:上桃花山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陈家田冲水库(库容42万立方米)、西冲大塘、上阳大塘、南冲大塘等。
资源与矿产:卢村乡资源极其丰富,盛产毛竹、茶叶、板栗、享誉“万亩竹海”美称。矿产主要有花岗石、石英石、自然石、大理石、黄砂等。
文物古迹:灵山寺位于卢村乡建平村内,七十二真景,如鬼斧神工。古时,山上有灵山寺广瑞禅院、龙王庙等古刹,现仅有遗址可见,尚有普贤台、解愠台、棋盘石、读易洞、云锦泉、不老泉等胜迹,可供探奇访幽。灵山寺废墟东之溪沟旁,立有李德阳诗碑,青石碑体草书,上刻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广德藉名宦李德阳游灵山时所作《游灵山》诗,现碑体仅存下半。新建寺庙大雄宝殿于2005年5月30日落成,主持和尚释宽见尚在北京佛学院研读。
位于甘溪的桥头村古戏楼遗址留存,始建年代不详,太平天国革命前尚有祠山庙宇及看楼与戏台组合成群,舞台用木板铺成,台面高出地面2.2米,台口宽2.74米,进深3.4米,面积约20平方米,总体结构为明架抬梁,山墙架穿斗式,现楼面及部分梁架已朽。总体面积犹存。
始建于道光十年(1830)的锁山桥,至今完好,位于丁冲村麻田里北,该桥花岗石拱券,长13.6米,宽4.4米,高5米,跨度7.45米,桥面两侧设条石栏杆。
笄山村的席帽奇踪,同溪村的石溪古意,在县志上列为广德十景,席帽奇踪“席帽”是指席帽山,古时有石佛山院,包公祠、香亭、进香桥等,古建筑和登山石级,今皆无存。
石溪古意,石溪为同溪境内一条曲折迂回的山涧,沿溪有乌石山、象山、狮山、龟山、蛇山和一座石溪崇化寺。“文化大革命时”古刹被毁。
风景名胜:
甘溪沟在卢村乡东南部,长达10余里,两山一溪,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酷暑高温季节平均气温只有22度,甘溪河发源于海拔460米的将军山,泉水清香甘甜,常年饮用此水,可延年益寿,百岁老人在甘溪沟不足为奇,因此甘溪村又称长寿村。
笄山村位于卢村乡西侧,地形酷似五指形,县转播电视台位于笄罩山上,素有“万亩竹海”之称。卢村竹海风景区是以卢村水库为中心、面积16平方公里、水面5000余亩的自然山水生态旅游观光点。
卢村水库始建于七十年代初期,是广德县境内最大人工湖泊,被称为“广德后花园”,现已申报国家规划为重点名胜风景区。
二、建置区划
区划改革:2001年11月卢村乡由同溪乡、桃山乡、卢村乡三乡合并而成,原有24个村,分别是建平村、桃山村、中保村、唐流村、九龙村、冯村村、霍村村、丁冲村、小余村、清方村、笄山村、中明村、东河村、甘溪村、石门村、宋陈村、同溪村、石溪村、高庙村、石狮村、太平村、石峻村、西村村、田沟村。2003年12月进行村级区划调整,由24个行政村并为13个行政村,分别是:桃山村(桃山、建平合并)、唐流村(唐流、中保合并)、九龙村(九龙、冯村合并)、丁冲村(丁冲、霍村合并)、清方村(小余、清方合并)、笄山村(单立未并)、中明村(单立未并)、甘溪村(甘溪、东河、石门三村合并)、宋陈村(单立未并)、同溪村(同溪、石溪合并)、高庙村(单立未并)、石狮村(石狮、太平合并)、石峻村(石峻、西村、田沟三村合并)。
乡政府机构:三乡合并后,主要由党政办、土管所、民政办、计生办、招商办、综治办、农经办、文化广播电视站、共青团、妇联会等组成,行政编制人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共有120多人,其比例为1:1.6。
三、 经济建设
农业:卢村乡农作物播种面积1698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942公顷,粮食总产量6037吨,棉花总产量88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少数养殖为辅。大宗品种有水稻、油菜、吊瓜、高山蔬菜等,养殖业主要有养猪、养鸡、养鸭及水产养殖鱼、龙虾等。2003年起,为优化农业结构,应地制宜实施国家退耕还林,95%都栽上了竹类及苗木花卉。吊瓜种植在我乡逐渐推广,形成农民农业支柱产业,到2005年末,全乡已种植吊瓜近万亩。农民自发组织成立“吊瓜协会”,积极为会员提供优质吊瓜良种栽培技术,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中明村是国家农田改造项目区,种植仍以水稻为主。20多年来,卢村乡农业生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村镇建设发生可喜变化,到2005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057元。
林业:卢村乡是全国十大竹子之乡广德竹子集中区,甘溪、笄山素有万亩竹海之称,70-80年代各村兴办林场、大力发展林业,主要以杉树为主,辅有毛竹、板栗等。2001-2005年,全乡退耕还林1.43万亩,竹林垦复1万亩,新增竹林2万亩,2005年底,全乡森林覆盖率75%,是全县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最好的乡镇。
乡镇企业:1978-1992年,乡镇企业比较兴旺,乡政府成立经济联合委员会,专门从事和领导乡镇企业发展,当时主要有砖瓦厂、手帕厂、酒厂、沙厂、皮鞋厂、林场等等。到1993年,由于政策驱动,乡镇企业转轨,私营企业开始逐步兴起。目前,竹加工编织、花炮生产是我乡的主导企业,主要有加工竹凉席、竹扇、雕刻等,到2005年底,全乡竹产品加工发展一千多户,其中年产值500万以上有4家,年产值100万元以上达30多家;以杨承世花炮生产企业为龙头的石溪花炮生产,大大带动了地方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效益,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以绿野食品公司为代表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已逐渐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板栗、茶叶、吊瓜、杨桐树叶是卢村乡的特色经济。广德县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并确定为全国板栗生产基地,卢村乡是广德县板栗之乡之一,板栗种植面积4万余亩,年产达1100万元;培育的大红袍处暑红大油栗,被安徽省林业厅定为全省1、2、3号优良品种;茶叶以同溪黄毛、桃山建平最为出名,清香可口、品质上乘;卢村乡常年气候均衡,土质及气候适宜种植吊瓜,自1999年引进吊瓜种植后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到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万亩,年产吊瓜籽百万余公斤;卢村乡竹资源丰富,全乡全年可产鲜笋700万公斤,笄山竹笋更是远近闻名,是“皇家贡品”,“广德四绝”之一。
四、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交通:卢村乡位于广德县南郊乡政府驻地距县城仅7公里,毗邻浙江安吉,距上海、杭州、南京、芜湖、黄山均在200公里左右。卢田公路(卢村至同溪乡田沟)长21公里,1974年竣工;1980年进行改线,从石溪通往与安吉县交界处(上保)、长6.8公里,卢桃公路(卢村至桃山)长23公里,泥石路面,1981年3月竣工,桥3座,总长38.5米,设涵145道,1983年—1984年复修;广卢公路(县城至卢村)长11公里,1957年竣工,桥5座,设涵20道,1983年冬全面大修,路面拓宽至10米;1999年修通笄山油路,2002年修通甘溪油路,2004年底广安路(广德至安吉)卢村段动工将于2006年9月底竣工,“村村通”油路工程清方、桃山、宋陈、甘溪、笄山等村已经启动,东卢路(东亭至卢村油路)即将开工建设。
供电:卢村乡用电统一由县供电局管理,1979年6月卢村设立供电管理所,1985年各乡镇成立电力管理站由于区划调整原同溪、桃山电力管理站并入卢村电力管理站。2005年底卢村乡全面完成农网整改,和部分高压线路整改,改善供电质量,并于2006年全面完成境内高压线路整改。
水利:2002-2003年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人饮工程唐流、丁冲、笄山等10处解决了2300多人吃水问题;新建笄山、中保大坝解决了3000多亩农田灌溉;2004年唐流刘村河道整治并新建东山边农桥。完成上桃花山水库除险加固。
广播电视:2005年未,利用社会力量,全乡先后建立了二十二个卫星地面接收(共有天线)系统,十三个行政村都实现了电视有线传输,2004年10月份,卢村中心网点与县网络公司实现联网,2005年2月份,卢村中心网点与甘溪、宋陈、同溪、清方、霍村、丁冲、唐流又实现了有线电视光缆传输。
邮政通信:电话普及率达到95%以上,至2005年底,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共建发射塔9坐,信号覆盖全乡。
小城镇建设:2005年未已完成丁冲村、宋陈村、同溪村村庄规划,在同溪、唐流中心镇建设初具规模,带动乡地方经济发展。
五、教育卫生
教育区划调整初期,全乡有三所初中(原卢村同溪、桃山)20余所完小和十几个教学点,到2005年减少为一所中学,7所完小和10个教学点,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师资力量加强,学历水平普遍提高,并且硬件条件得到改善,中学新建教学楼两座,学生公寓一座,综合楼一座,小学新建教学楼一座,学生公寓一座,校园面貌由原来的2000平方米增到4000平方米,并实施学校后勤社会化服务。
卫生:全乡范围内有中心卫生院一所,桃山、同溪两个分院,在十五期间投入十万元,对手术室进行改造,新建口腔科,投入十余万元购生化分析仪、麻醉机、综合产床、手术包等设备,并争取国债资金30万元对住院部门门诊部时行大范围维修,改善原医疗环境。在全乡范围内实行改水 改厕,对适龄人群接种各种疫苗,做到无疫情发生及传染病流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乡参合率达到80%以上。
计划生育:合理控制人口的增长,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实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三低水平,政策符合率控制在98%以上,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2005年开展了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的摸底审核,奖扶金的发放工作全乡48人次享受了此政策,发放奖扶金29980元;从2003年起兑现了农村独生子女保健费、真正建立了计划生育利道导向机制;实行育龄妇女的微机化管理,对全乡所有育龄妇女建立档案。
184#
发表于 2011-6-23 12:54:08 | 只看该作者
185#
发表于 2011-6-24 23:24:22 | 只看该作者
186#
发表于 2011-6-25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187#
发表于 2011-6-25 21:03:42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749-1-1.html
想起与少锋[同学]三月的一些事,颇多感慨。
188#
发表于 2011-6-26 14:00:42 | 只看该作者
189#
发表于 2011-6-26 14:58:32 | 只看该作者
190#
发表于 2011-6-29 15:55:32 | 只看该作者
考古学的方法 人类学的视野

作者:陈远平

--------------------------------------------------------------------------------






     《濂溪故里:考古学与人类学视野中的古村落》田野考古报告就要出版了,具体工作的开展,都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人做的,他们为濓溪故里古村落的保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濂溪故里》不同于一般的考古发掘报告,而是以考古学和人类学理论方法为指导,以古村落调查、勘探,古建测绘与考古发掘相结合的田野工作报告。

       濂溪故里古村落,又名楼田村,是散布于湘南永州之野众多古村落群中的一处。这处村落之所以纳入田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视野,不仅仅因为它是周敦颐的故里,还在于其具有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作为湘南古村落群的一个类型,濂溪故里在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同样也颇具典型意义。开展这样的田野工作,既是学术上的考量,也是现实的需要。

       公元一〇一七年五月初五日,理学大师周敦颐诞生于此。周敦颐之前,楼田村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湘南聚落,这个聚落的历史相当久远,其初始阶段甚至可以追溯到无文字可考的商周时期。但由于地处所谓南方蛮越之地,亘古洪荒,即便王朝更替,斗转星移,这个聚落的变迁也不曾留下多少清晰的线索。周敦颐先祖迁来之后才真正得到发展:房舍陆续有了扩建,周边田园也逐步得到开发。当时村前有一条蜿蜒东去的河流,树木架设于水泽之上,积泥固沼而为田畴;荷莲出于淤泥,亭亭净植,不蔓不枝;村外的月岩绝壁高悬,莫测神秘。这就是周敦颐所生活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于这位理学大师的人格塑造究竟有何作用,很是需要做一番研究的。那条河流名曰濂溪,日后成为周敦颐的专称;架于泥沼上的农田即是后来著名的楼田;莲生于心,后来写出了《爱莲说》这样的不朽名篇;月岩则或许是其理学境界通达天地的灵感之源。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也是一座时代的丰碑,他的理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二程师承濂溪,再经朱熹而将理学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千年以来的封建道统,故此才有清乾隆皇帝“道南正脉”的赞誉。濂溪先生之身前后世,尽享尊荣,与孔孟并列而为儒学先圣,呼为周子,接受顶礼膜拜。值得称道的是,濂溪先生还开了湖南学风之先,成为湖湘文脉之源。清人王闿运于岳麓书院撰联曰“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虽不免有些骄狂,但确实道出濂溪先生之于湖湘学术和湖湘文化无法割裂的关系。近代湖湘,政治、军事和学术之领域,人才英杰辈出,有如井喷,与濂溪先生始开湖湘文气是不无关联的。

       濂溪故里也因为先生之故,历代受到朝廷庇荫,其后裔子孙多有赐福。村落的演进,自宋朝以来绵延不绝。虽饱受岁月沧桑、感知人间冷暖,但故里的变迁,悉与濓溪先生之哀荣共生。毫无疑问,周敦颐之后的这个聚落,因为这位理学大师而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这样的一个村落,自然值得去研究。其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有效地加以保护和传承,让后世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年轻一代从中吸取养分。同时,也需要合理利用,使这文化的养分,造福当代、惠及民众。

       本着这种理念,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门的课题组,开展了濂溪故里的田野工作。从学术角度而言,欲全面考察濂溪故里,须有一套方法论上的构建。这是一处从古代延续至今的乡村聚落,它经历了若干个历史时期,显然要对应若干个聚落阶段。房舍有毁建,人口有增减,聚落有兴衰。依照聚落考古的方法,首先要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和适当的考古发掘,从地层学和类型学入手,建立濂溪故里的时空剖面。这样的时空剖面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的框架,而是要针对这个村落的每一座建筑来做一番类型学的梳理工作,不仅要做地面尚存的建筑,还要对深埋于地下的建筑进行考古发掘,寻找建筑单元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了解其平面布局等。考古地层学可以重建这个地方原生地面(生土)之上各类已毁和尚存的建筑遗迹的层位关系,进而为建立完整的年代学分期提供地层证据。自宿白先生首创用考古学方法研究古代建筑以来,后辈学人在此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范例。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于建筑遗存的研究实在是太有必要,且不说废弃之后的遗迹遗物之信息皆需要通过考古发掘而获得,就是保存于地面的建筑实体也需要开展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分析。比如,一座古建筑,从其结构式样而言,大体具备了一个时代的形制特点,如梁柱、门窗、廊檐、檩椽、斗拱甚至建筑空间等应该是一个时代标准形制的反映。但是,梁柱、门窗等也有腐朽而需要更换,建筑空间可能因新的需要而加以减少或者扩充,新的建筑材质或者建筑单位的加入,不仅在形制上与旧的传统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叠压和打破关系,对这些关系加以细致认真的考察判断,完全可以对一座建筑物的建造、使用、局部翻修和部件更换、废弃的过程和年代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不仅如此,举凡建筑结构、门墩、门窗、门楼、斗拱、雀替、山墙、照壁、藻井、脊饰、壁画、柱础、铺地砖石、道路、桥梁、日常生活器皿和生产工具等均可以纳入类型学的分类排队之列,从而为建立完整的聚落年代序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目的远不止是上述工作,依照地层学和类型学所建立的物质文化史只是工作的基础,接下来的目标是了解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并进而在此基础上重建社会文化的变迁。这样的工作,则需要有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了解人类的生活方式,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人类所居住的环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环境之义既有生态的又有人文的。生态环境,举凡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种群、土壤、矿产等,都是构成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人文环境则是聚落的布局、区域聚落的分布,后人因生产和生活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此外还有风水观念、信仰习俗、风格和思想传统的形成等等。生态和人文环境各要素之和构成了自然与文化景观,一个村落的景观就是这种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总称,或曰村落文化景观。

       课题组针对濂溪故里的田野工作,设计了一套系统调查方法,首先是对环境和自然景观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勘探工作,以期了解自宋代以来环境的演变,以及环境演变与村落变迁的关系。考古队在楼田泥沼地开设探沟进行考古发掘,提取了早期的植物遗存,这些植物遗存提供了千百年以来濂溪故里植被变化的相关信息,对于了解古代的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对濂溪故里的各环境节点和要素,包括道山、月岩、土墩、山砦、山泉、河道、水质、大气甚至地质构造、岩石成分等都进行了考察。这些工作为全面复原濂溪故里的古代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证据。课题组的另一项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实践,即对濂溪故里现今乡村社会进行全方位地考察,包括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将这个村落视为一个小的社区,村落的社会人类学工作就是以一个村落做研究对象来考察聚落居民相互间的关系,如亲属的词汇、权利的分配、经济的组织、宗教的皈依以及其他种种社会关系如何相互影响等等,并以濂溪故里为起点,循着亲属系统、经济往来、社会合作等路线,将范围扩张到周边的村落。谱牒和口头传承对于了解这个村落早期人群的构成和变迁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一番调查,课题组了解到,欲梳理周姓南迁和迁居道州楼田的历史源流,应当放眼于中国古代社会南北大变迁的图景之中,自魏晋而及隋唐,北方时有战乱,导致中原士族南迁,进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周姓族系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从中原迁徙到了南方,几经周折,直至周敦颐的祖父辈方在道州楼田扎下根来。目前濂溪故里的周氏宗祠和族谱,详细记载了自周敦颐祖父以来的完整谱系,子孙繁衍到今,已逾26代。周敦颐在外为官,子孙遍及大江南北,绍兴周氏、诸暨周氏、九江周氏和黄梅周氏都渊源于此。楼田村后来也有若干周氏后裔外迁。谱牒的研究为了解濂溪故里人口的变化、族群的演变以及故里祖居与外迁支裔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村落的布局、亲属制度、宗祠的构成、墓地的构筑、继嗣制的变化、族规禁忌和精神信仰等同样也可以在族谱中得到反映。课题组的田野工作还包括了对外围地区周姓和非周姓村落的调查与走访,通过区域的村落空间分布及相关线索来考察楼田和其他村落的关系,同时也考察濂溪故里周氏族群人口的分化和外迁;通过墓地的调查,了解其丧葬习俗的基本特征;通过四时农事和日常行为的调查,了解现代楼田村人群的基本活动和风俗习惯;通过社会学的抽样问卷,了解村民目前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作为濂溪先生后裔在保护利用濂溪故里方面的基本想法和愿景。并进而通过这样的调查,了解当前社会状况下乡村聚落发展和老百姓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对于自己家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大家深知,文化遗产不是凝固而静止的,应该是动态而发展的,保护文化遗产应该重视遗产与人、遗产与景观、人与自然之间的血脉关系。所以,保护村落文化遗产除了注重村落的整体环境和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外,更要注重保护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文脉和珍贵的人文传统。要让这种保护理念获得成功,关键是要通过周密的田野实践,尽可能获取更完整和更准确的信息,来重建濂溪故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并为未来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可以适当选择的途径。

       总之,利用考古学的手段,人类学的视角而成大历史的目的是开展这项工作的预定目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濓溪故里的工作是这一目标的尝试,这样的一项工作,虽然已经告一段落,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比如,预先设计的很多工作还来不及开展,有些已经做的工作也还不够仔细,数据的采集也不够完整。但已经积累的成果是很重要的,在不久的将来,更加全面的关于濂溪故里的工作和研究报告将会陆续汇集出版。

       目前,濂溪故里也如同千百万中国农村聚落一样,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转型。在建设现代乡村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尊重和延续乡村聚落社会千百年以来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这种文化遗产资源,使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工作积极融入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使这项工作的成果惠及百姓、为地方民生的发展提供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我相信,这样的工作不仅会为濂溪故里留一份历史的档案,也会为学界和公众提供一扇窗口,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濂溪故里,濓溪故里的保护或许也可以成为一种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如此,则考古工作者在记录、见证濂溪故里时代变迁的同时,也为它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濂溪故里:考古学与人类学视野中的古村落》,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即出,本文为该书序言,题目为编者所拟)


(2011年5月27日8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0:25 , Processed in 0.1517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