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刘少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沙古镇地域文化志》全文==本站独家发布,严禁转载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00:33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的古桥——南门桥

白沙铺南门有两座桥,是古时的交通要道。桥面用条石覆盖,条石下面用横木支撑,每块条石上都印有很深的车辙痕迹,这可以见证历史的沧桑和当时的繁荣。从南门大桥和小桥之间,大约在一百步左右,人称“百步两座桥”。南部的一个大桥比北部的一个大桥多一个孔,长2米多。1953年,村民在抗旱时,在南部的一个大桥下面,筑起了一个民主坝拦水,此时,大桥并没有损坏。1973年冬季,村民为了增加农田面积,采取了填大堰建新港的措施,就在新港上选址建了一个拱桥,用的建筑材料就是大桥的石头。后来,拱桥被冲毁。2007年,南门村在农田改造过程中,又在原大桥的位置上建了一座水泥桥。新旧两座桥泾渭分明,向人们昭示着历史的沧桑。(附注:离白沙铺东1公里处还有一座古桥叫东大桥,但资料不详,难以描述,特此说明)
(曾少青口述  刘少峰整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00:56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的婚俗
祭礼花轿
在娶亲队伍出发前,乐队齐鸣请两位牵亲的人祭祀花轿。两个人端着一个托盘,盘里放着鱼肉鸡蛋,还有一对燃着的红烛、三柱香、三张黄裱、三盅白酒,他们来到花轿前,把燃着的香插在花轿上,红烛放在地上,然后点燃黄裱,把白酒洒在地上。按习俗这是祈祷上天保佑娶亲顺利。
铺床喊彩
铺床之前,牵亲的人先在梳妆台上点燃一对红烛,然后在新床棉垫下塞一些干柴火、花生、红枣、萝卜,寓意是一对新人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早生贵子。铺完床后,就是喊彩。一名主持人抑扬顿挫喊一声“彩”,满屋的人一边齐声附和着“有……”,一边抢着花生和喜糖。白沙铺这里有十喜和十庆之彩。现摘录“十喜”之彩:
一喜哟,一代天骄(哟)
二喜哟,二龙戏珠(哟)
三喜哟,三星共照(哟)
四喜哟,四季平安(哟)
五喜哟,五星迎门(哟)
六喜哟,六合同春(哟)
七喜哟,七喜团圆(哟)
八喜哟,代代出八抚巡按(哟)
九喜哟,夫妻二人地久天长(哟)
十喜哟,新婚大礼十全十美(哟)
虽然彩词各地略有差异,但只要喊出吉祥,喊出如意,喊出欢笑就行。
拦马祭祀
娶亲队伍回来时,新郎和新娘中不能随便下花轿的,得请牵亲的人来开花车门,牵亲的人开了花车门,还会得到新娘的“红包”。接着,就举行简单的拦马祭祀仪式。
在一个方桌上摆好一对燃着的红烛和三柱香,还有用红纸裹着一块肉、一条鱼、三个鸡蛋。乐师们在一阵吹吹打打之后,其中一个乐师高声唱念道:
福义天地开张,
日吉时良。
三生祭祀,
礼仪纲常。
兹有某家淑女,
配于某家之令郎。
男比彭祖之寿,
女系麻姑之延长。
……
念完“拦马词”后,就让新郎新娘进入堂屋。
新人跪拜
跪拜也叫喊拜,由家族里一位长者喊拜。新郎新娘拜了天地、高堂之后,夫妻对拜。接下来,就拜亲朋好友。喊一个亲朋好友的称呼,新郎新娘就跪拜一次,亲朋好友就把早已准备好的“封子”(红包),抛在新郎新娘前的木盘上。民间又称为“拜茶”。
喝团圆酒
正式的婚宴结束之后,就开始喝团圆酒。选定家庭幸福美满的亲朋好友陪坐一桌,两位新人坐在上席,牵亲的左右对坐。十大碗菜摆上桌后,人们就将鱼头夹给新郎,把鱼尾夹给新娘,寓意夫唱妇随。新郎新娘喝下交杯酒后,依次向各位敬酒,每敬一位,亲朋好友就要对新人说些祝愿的话,或难为新人调侃的话,席上气氛十分热烈,人们称为“喝喜酒”。

(刘少峰整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01:41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的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
白沙铺东门牌坊有两层楼高,长有6米多,高也有6米多,全部用青砖垒成。叶河村有个湾原叫大李村,后来改名叫牌坊李,该湾就因有三根石柱做成的牌坊而得名。这个牌坊是清朝政府为了旌表该湾的三个寡妇而立的,有2米高,1米宽,至今有200多年历史。由于该湾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官员莅临此地,都要向三位寡妇表达敬意,所以,人们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大李湾,改称为牌坊李,这可见牌坊的影响之大之广。该湾75岁的老人李其华介绍,他的家里曾挂有旌表两个寡妇的匾和对联,其中有“巾帼英雄”四个字。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刘少峰整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02:21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的昔日繁华
解放前,白沙铺水陆交道便利,十里樯帆摆成长龙,来往辘轳连绵不断。从南门码头起,南门一条街就分布着小吃店、粮行、杂货。东门则居住着一些富人,有陈氏兄弟五人开办的元聚大号、二号、三号、四号、么号。元聚大号则开有当铺,雇有保镖和佣人,庄田和庄屋分布在厉店、李店、陈店、孙店等地。人们说,元聚大号的马不喝别人塘里的水,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这一富户在周围的影响之大。元聚大号的当铺深30米,有两个天井,楼上是转楼。1950年,其后人陈松柏(在湖北省政府工作)将家产交给了国家,此地后又成为当时白沙区公所的办公地点。西门则居住着做大生意的人,当时,比较有影响的店面有蔡大兴开的糕点铺,徐同康、徐同发开的药铺,彭银胜开的布匹铺,刘大有开的杂货铺。更让人惊奇的是当时就有小型加工厂。1948年,杨天和开办了加米厂,专门为周边县市的农民加工“齐米”,“齐米”经过加工之后才能吃,才能销往武汉等地。可见,工业经济很早就在白沙铺诞生了。

(曾少青口述  刘少峰整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02:44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的驿站史迹   
  我国自商代起已有陆路交通制度,在大道约30里距离的地方设驿站,备良马传递官府文书,接应往来官吏和运送货物。
  在孝感境域的各条通道上,按制亦设有不少驿站。宋代在马递步递之外又设置昼夜兼驭的急递铺,此后在孝感县城内所设的驿站又改称为铺。县治所在地澴川镇所设的驿站依然称为澴川驿(位于县衙后东侧今府后街处)。清代小的驿铺又称为店、墩。孝感民谚云:“五里一店,十里一铺”,又有“十里一铺,五里一墩”。即是指那时朝廷设铺店之制。大的铺设铺司1人,铺卒2至3人,小的铺设卒1人,并按驿铺大小分别饲养额定马数匹。  
  在县治所在地澴川镇至德安府(即安州、后改州为府,为府治所在地)主要驿站有白沙铺、义井铺、望安铺等。白沙铺后来发展为孝感县西部的一处大集店。至孝感沦陷后,日寇对白沙铺实行经济封锁及疯狂“扫荡”,至使有“小汉口”之称的白沙铺衰败。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军追杀,躲入枯井中得以脱险,故尔这处驿铺被称为“义井铺”。清朝末年,胡林翼奏请裁汰了湖北包括孝感的铺卒。至辛亥革命后民国三年,驿站裁撤。但在孝感市境内的交通网中,仍不难找到它昔日的痕迹。不少古代驿(铺、店),后来发展成为孝感市的乡镇。
(刘少峰搜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03:10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的早酒——靠杯酒
白沙铺的人们有喝“靠杯酒”的习俗。所谓喝靠杯酒,就是农民和集市上的居民,清早来到街上,在小酒店铺里要上一、二杯白酒和一盘花生米下酒,没有其他的菜肴,站在店里靠在柜台喝酒,故名谓之喝“靠杯酒”。店主不提供坐的凳子,大伙都站着喝酒,边喝边聊,谈笑风生,既是当早点,又是休闲,其乐融融。
    喝“靠杯酒”的起源,据传说早在楚国时期,距应城三合店、两河口各四里的伍家山山中的白云寺,住了一群和尚,常年累月诵经习武,生活过得非常的平淡无奇。有一名叫惠圆的和尚,本来十分聪明,但他却懒于习武,长老和尚便派他下山化缘。惠圆途经三合店,闻到一家酒店里四溢的酒香,惠圆和尚经不起酒香的诱惑,就破除戒律,买了二杯酒和一碟花生米,端着杯子靠在柜台上喝起酒。酒一入肚,他顿感浑身是劲。从此后每次化缘回来,他就要去那家酒店喝酒,这样久而久之,他的功力大增,尤其是早上更甚。后来长老和尚和其他和尚对惠圆在短期之内功夫便突飞猛进,感到十分吃惊,问其原因,始知与喝“靠杯酒”有关,于是,其他和尚纷纷仿效,偷偷地去喝“靠杯酒”。这样,白云寺戒酒的条律便成了一纸空文。再后来,这些和尚还俗,开了酒店,很快把喝“靠杯酒”的习惯在应城东部一带推广开来,沿袭至今。后来,“靠杯酒”也得到了发展,人们不再站着喝酒了,菜肴也丰富了,只是保留了喝早酒的习俗。所以,白沙铺人请人喝早酒是一种很盛情的待客方式。
(刘少峰搜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03:34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方言拾零
爹爹(爷爷、祖父) 婆婆(奶奶、祖母) 姆妈(妈妈、母亲)
二爷(二叔)爸爸以下排行的弟弟,都可以按其顺序叫做几爷。如二爷、三爷、四爷……
婶娘(叔叔的爱人)叔爹(姑妈、姑姑)姑爷(姑父)屋里人(妻子、老婆)
喀喀爹(外公、外祖父、姥爷)喀喀婆(外婆、外祖母、姥姥)舅爷(舅舅)
亲爷(岳父)亲妈(岳母)竿(姨侄对比自己父亲年龄小的姨父的称呼)
伯伯(孩子对比自己妈妈年龄大的已婚妇女的称呼)竿竿(阿姨)
幺爷(小姨)男将(成年男子汉)女将(成年已婚妇女)坛子(女孩、姑娘)
小伢(小孩子的统称,女孩称“女伢”,男孩称“男伢”)哈叭(傻瓜)
霉气(神经病)白岔子(骗子)撮白(说谎)白嘴逛(油嘴滑舌、只说不做)
打拐(从中作梗)不懂板(外行、不懂事务)贼得狠(很聪明、很能干)
鬼得狠(很机灵、很狡猾)拐得狠(真倒霉、搞砸了、办坏了)
码到搞(鲁莽、蛮干)打扯(闪烁其辞、有意回避问题)
恶燥(很野蛮、很厉害)打私码子(私下商量、徇私情)
塞砣子(行贿送礼)撮虾子(到处捞外快、捡便宜)
炸了把(乱了套)闪杆 (不答应)二杆子(指冒失的年轻人)二百五(指愚蠢的人)
(刘少峰整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03:59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人“盘女婿”

        在孝感,中秋节除了有赏月吃月饼等传统习俗外,许多地方还流行一种十分有趣的“盘女婿”趣俗。孝感民间认为:“不要田,不要地,只要一个好女婿”,“不怕衣兜兜饭(指讨米)吃,只要选个好女婿”。由此可见,那些岳父岳母对挑选女婿是很慎重和认真的。
        中秋节这一天,准女婿们都要到岳母家去“送节礼”,乘此机会,丈母娘全家人,甚至还有热心的亲戚、四邻,都会加入到“盘”(戏耍、使其出洋相)新女婿的队伍中。
        “盘女婿”既是一种对新女婿的亲昵之举,更重要的是对他的能力和智力的一种测试,以检验其是否符合“好女婿”的标准,而“盘”的结果,也往往会影响丈母娘是否愿意把女儿许配给这个年轻人。
        “盘女婿”一般的形式是:当新女婿未进门之前,女方家先焚香燃烛,满堂有金碧辉煌之气。
        新女婿进入女方堂屋,先要礼拜女方祖先、二老。这时,堂前让女婿跪拜用的被垫中大都塞有石头、劈柴等硬物,盲目下跪的女婿则会感到双膝刺痛,但又不敢吱声,在一边观察的人早已是笑破了肚皮。当然,大多数女婿早有所防,先俯身抖出石头、劈柴,然后再行叩拜之礼。本来,新女婿只跪拜女方祖先,但有的司仪为了“盘”女婿,故意把女方侄儿名字也喊了,没提防的女婿极有可能把女方的侄儿当祖先拜了,等到女方都哄堂大笑之后,新女婿已是红头脸赤的,好不尴尬。
        紧接着是招待新女婿吃东西,丈母娘为了再“盘”一下,就煮了五个鸡蛋:如果新女婿只吃两个,则是骂了自己;如果吃三个,则是骂了女方———那是大错特错的。所以,新女婿为了讨好丈母娘,宁肯自己吃两个。如果只打三个,是让你吃完,打了四个,则只能吃一个,打六个鸡蛋是最好选择的:吃三个留三个罢了。有时,姨姐姨妹们为了捉弄准姐夫,暗中把一串线穿在煮好的鸡蛋里,新女婿用筷子一夹,往往会弄得拖泥带水的,直把准姐夫“盘”十分狼狈,她们则十分开心。
        白沙铺的青年人等女婿一进门时,则会用湖泥、牛粪等脏物往新女婿身上“搭”,以至让新女婿身上污渍斑斑,这样的事,新女婿只能笑嘻嘻地接受。因为此地流行有“搭(泥巴)发,搭发,越搭越发”的俗谚。
        一通“盘女婿”下来,新女婿的应对技巧,是决定丈母娘是否“录用”自己的关键。
(刘少峰搜集)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04:22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人社交礼节
  
  见面   
  指在遇到人时,一见面相互点头问好,熟人相遇拱手或握手寒喧,陌生者遇见打招呼,如:吃饭了吗,或你好,早上好,晚安等。如果同路同事或陌生人交往,有自我介绍姓名、是某地人、从事某职业,语言温和,气氛友好。行路途中遇挑担人则主动让道,俗称“空手让扁担,轻担让重担”。坐船乘车时,年轻人让老人,一般人给孕妇、老弱残疾、抱小孩的妇女主动让座。见面偶遇对方正在看书、学习、工作聚精会神者,或正睡觉时,就不喧哗,耐心等待。还有入室先敲门,有请方能进门等习俗。  
  待客   
  有客到家,主人笑脸相迎,谦敬当先,道声“稀客”。来客是老者,主人先问“您老还扎实舍?”多年未见的客人,常称“么风吹来的耶?”;过年来客,免不了说声“托步”;祝婚嫁生日,主人对来客离不开说“花了钱”、“破费破费”;遇到商人或手艺人,问候“生意兴隆,恭喜发财”;见文化人夸“学识渊博”,见公务人员问“公务蛮忙”等。入室后,请客上座,主人在下面相陪,献茶敬烟。明确来意后,再叙温寒,名曰“咵家常”。近年抹牌风较流行,来客办完正事,如主客都有空闲,主人往往“邀班子”留客休闲。主人入厨,客多称“少费柴禾”,主人则说“促客好待”。拜年时主人盛情款待,客人说“太郑重了”,主人则说“粗茶淡饭,一年一度”等。  
  坐席   
  有“主请客让”、“客听主人言”之说。客人一般按长幼大小入座,但讲究设席主,要突出主客,席主要在下位敬酒端菜。敬酒开始,席主滴酒在自己酒杯内,表示东道和去残,然后按大小顺序斟酒。提壶、换手都讲礼节,站起讲话时还用手掩口。劝酒时常相互谦敬,东道主说:“不会敬酒,请喝好,冇得菜吃”等。客人说:“不会喝,请顺酌,您站着,领当不起”等。菜至喝酒,东道先请,谓之“东道不请客不饮”。吃饭时,席间先吃完的人搁筷于汤匙上,待大家都吃完后,齐举筷说:“落箸”,方可离座。跑堂上来,拭桌上残菜于碗内,以示对客人的恭敬。客人离别时,须向东道主表示谢意,若还有其他客人,一便打招呼辞别。主人常说:“招待不周”,并再三挽留,送客出门,道声“慢走”。客请主人留步,辞别去。邻里之间, 民间俗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邻里和睦胜远亲之助,反之便成仇敌,故有择邻里而居的习俗。邻里交往,常彼此关照,早晚相见多问:“吃饭没有”,“您今天早”,或“明天见”等。过门茶烟相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遇见灾祸,邻里必鼎力相助。红白喜事,礼尚往来。也有邻里鼠肚鸡肠,见利忘义,互不往来,造成关系紧张。

(刘少峰搜集)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04:44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是急递铺
    元朝建国以前,元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年)下诏:“随处官司,设传递铺驿”,急递铺自是广泛建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进一步在元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降九品铜印,设提领三员”,以加强对急递铺的管理。据《元史•兵志四•站赤》载:元代中书省所辖腹里各路,以及河南与江北等处、陕西、四川、云南诸路、甘肃等9个行中书省,所辖陆站、水站、牛站、狗站、马站、轿站、步站,总计为1401处。元代驿站的里距,史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没有留下明确的文字。但由宋、明前后二代驿站的里距推测,元代驿站的里距,与宋、明当相去不远。元代急递铺的里距,一般是:“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铺兵5人。以此观之,元代急递铺的数量,亦将在水马驿之上。明代驿递之制,基本上沿袭元代。急递铺尤其如是。从铺舍建设、内部经理、公文检验、包装、交接手续,到急递之法与对铺兵的具体要求等,几如出自同一模式。明代水马驿的里距,“陆站六十里或八十里”;水站一般比陆站长些。
   急递铺的铺距。洪武元年正月规定:“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实际虽非如此划一,但以10里者居多,则是凿凿有据。
从白沙铺在陆路交通的位置看,应是急递铺。
(刘少峰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0:41 , Processed in 0.1364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