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特别关注 :欣闻孝昌县文化建设新举措--创办[讲堂]。。。。。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46:17 | 只看该作者
热潮之四:都市“讲坛”热

    自1997年湖南一家电视台推出余秋雨“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的电视演讲,开启我国电视讲坛节目的先河后,“百家讲坛”、“东方讲坛”、“荆楚讲坛”、“西部论坛”、“经济大讲堂”、“学术报告厅”等讲坛类电视节目接二连三地涌现。

    据记者了解,目前“讲坛”热在全国已呈遍地开花之势,而且热遍了荧屏内外。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在全国许许多多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市民热衷于参与讲座、讲坛活动。这种以“明星学者”、著名作家和艺术家为主讲人的文化讲座形式,在提高民众素质、推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百姓打开一扇求知的窗

    每逢周六,在湖北省图书馆“名家讲坛”现场,都能见到王莉咏的身影。从2004年开始,3年多来,几乎每一场讲座,她都没有漏掉。迄今为止,王莉咏的听讲笔记已有厚厚3大本,共计15万余字。

    对于目前的这股“讲坛热”,王莉咏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认为是在民众需求的促动下形成的,“现代人未必有时间、耐心去详细翻阅典籍,讲坛通过主讲者的理解和诠释,使得原著中的精华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被普通人接受。这样深入浅出的知识传授方式,怎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呢”?

    “种桃种李种春风”。每一次讲座,小而言之,只是一次知识的传播,大而言之,则是文明薪火的传递。它不但可以让尘封的历史在普通人面前明亮起来,更可以让他们充实自我,更好地面对未来。

    在上海,“东方讲坛”从2004年5月开讲以来,越讲越红,场场爆满,常常出现这样的景象:这边晚到的老大爷,从随身包里拿出折叠的小板凳,从从容容坐下;那边匆匆赶来的母女,什么也不顾,席地而坐。上海图书馆的免费公益性讲座,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深深吸引着广大市民乃至周边城市的读者,每次站着的人都会将走道挤满。

    在武汉,湖北省图书馆的讲座至今已开办近200场,内容涉及文艺、文学、社会、心理、科学、保健等多个领域,深受听众欢迎。湖北省图书馆因此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省内知名文化品牌。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表示,虽然“讲坛”热只是这多元文化潮流中的一朵浪花,但她却是一种标志,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有没有“现代化”的能力,这都取决于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思维认识能力,“讲坛”热的出现,说明人们热衷于求知,希望完善自我,谋求更好的发展。

    多种方式演绎“讲坛”热潮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目前“讲坛”热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除传统的现场讲授外,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也参与进来。

    国内的电视讲坛节目,最火爆的当数央视“百家讲坛”。为贴近受众,“百家讲坛”改变传统的讲课模式,由主讲人在讲述中设置层层悬念,再如抽丝剥茧般解开重重迷雾,抓住受众的“眼球”。在“百家讲坛”的引领下,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类似节目。

    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讲坛”热也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据了解,为呼应市民对讲座的热情,上海市图书馆讲座实现了网上“你点我播”,可供在线点播的讲座约250个。今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组织的“荆楚讲堂”亮相,采取网上系列知识讲座的形式,力求以实用的知识、丰富的形式,打造网络文化教育的主流品牌。
4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20:47:11 | 只看该作者
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




●陈炎 录音整理:郑任钊 发布时间: 2006-02-07  来源:光明日报





古希腊是文明的家园,令人心向往之。为什么偏偏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会出现如此非礼无法的行为呢?




这种强调理性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倾向,在客观上限制了国人纯粹理性的发展和纯粹科学的动机。中国人并不比西方人笨拙,但是理性的翅一旦拴上实用的铅砣,就难以高飞远举了……




我不知道诸位是不是喜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正我不喜欢。我不知道诸位喜欢不喜欢但丁的《神曲》,反正我不喜欢。我不知道诸位喜欢不喜欢歌德的《浮士德》,反正我不喜欢!





  时间:2005年岁末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演讲人简介:陈炎,男,1957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副校长。发表论文逾百篇,出版《积淀与突破》、《文明与文化》、《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等学术专著多部,主编四卷本《中国审美文化史》。目前正在从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文化史》课程设计及软件开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释、道的生态观与审美观”等研究工作。

  “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这个题目充分说明我这个人做学问“不守规矩”。(笑声)我是搞美学的,而这个题目却大大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几乎涉及到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

  大家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不少中国学者开始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反思,并使得中西文化的比较成为一种“显学”。这种研究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元素的比较,如某个文化元素西方有,我们有没有?原因何在?二是思潮的比较,如中国与西方有哪些相同或相异的文化思潮,其背后有没有共同的规律?今天我要做的,既不是元素的比较,也不是思潮的比较,而是一种结构性比较,是想从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入手,来比较一下中国与西方在“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文化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借此向大家请教。

  说儒家、道家支撑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心理结构,这应该是没有太大异议的。而在西方,没有儒、道两家,我找来找去,在早期希腊文化中找到日神阿波罗(Apollo)和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并认为这两种神灵崇拜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是至深至远的,具有结构性意义。

  大体说来,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的宗教崇拜都是父系社会后期、氏族制度解体、文明时代诞生这一历史过程的产物。相比较而言,狄俄尼索斯可能比阿波罗更早一些,因为它的崇拜仪式中明显地表现出对于逝去不久的母系社会的追忆与留恋。据考证,参加狄俄尼索斯游行队伍的人基本上都是女性。她们在特定的时候身披兽皮、头戴花冠,吵吵嚷嚷、疯疯癫癫,完全沉浸在一种感性的肉体的陶醉之中。“希腊人以野外纵酒狂欢的方式来尊奉葡萄酒之神狄俄尼索斯,在此期间,女性崇拜者们通宵达旦地一边跳舞一边狂叫。”在这个活动的高潮,不仅会出现狂欢酗酒、裸体游行之类的行为,而且还有生吞活剥鹿、牛等残忍的举动。

  古希腊是文明的家园,令人心向往之。为什么偏偏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会出现如此非礼无法的行为呢?为了解开这一谜团,大哲学家罗素曾有过一番推测,他说:正像许多开化得很快的社会一样,希腊人,至少是一部分希腊人,发展了一种对于原始事物的爱慕。对于他们,理性是可厌的,道德是一种负担与奴役。这就在思想方面、情感方面与行为方面引向一种反动。有大量的历史材料证明,在那个进化得很快的男权社会里,希腊城邦中受压抑最深的,是那些没有公民权力、没有社会地位、没有财产保障的女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据说是来自色雷斯的一种宗教很快在希腊平民中,尤其是妇女中流行了起来,这种宗教就是狄俄尼索斯崇拜。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祭祀活动有点类似于所谓的“宣泄”。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不断摄取物质能量,物质能量转化为生理能量,生理能量转化为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在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要寻求释放。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得不到释放,总是受压抑,就会出问题,比如患精神病之类。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这种具有反文明色彩的信仰活动又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于是,在希腊后期,尤其是进入罗马时代以后,终于出现了官方对狄俄尼索斯崇拜的禁令。

  狄俄尼索斯崇拜虽然被压制了,但是心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时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宗教,即阿波罗崇拜。和放荡不羁的狄俄尼索斯不同,端庄宁静的阿波罗浑身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据说,阿波罗有一种特殊的超出我们凡人之上的智慧,他可以预测人们的未来。看过希腊悲剧《俄狄普斯王》的人们都知道,在著名的得尔福神示所里(Delphicoracle),有权威的男女祭司可以在一种精神迷狂的状态中获得阿波罗那神圣的预言。可以说,阿波罗的崇拜方式与狄俄尼索斯完全不同,它用理性的“升华”取代了感性的“宣泄”。

  

 正像西方艺术评论家勃纳德·贝伦森所承认的:“我们欧洲人的艺术有着一个致命的、向着科学发展的趋向。”



  “升华”这个概念也来自精神分析学。在弗洛伊德看来,当人的原始欲望因不被社会接受而得不到直接“宣泄”的时候,就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即将其“升华”掉。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在座的男士,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却又追求不到她,怎么办呢?那就像但丁一样,去写本小说吧。(笑声)

  如此看来,日神和酒神是从同一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的两种彼此对立的宗教情绪。叶秀山先生认为:“如果说,阿波罗神是光明、智慧、理智的象征,狄俄尼索斯神则代表了玄暗、野性和放纵。”这两种相反的心理驱动预示着西方人的“民族心理结构”在古希腊出现了分裂:一个极端是理性,一个极端是感性。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没有酒神和日神崇拜,但是我们有道家和儒家信仰。同酒神崇拜一样,早期的道家思想也与母系文化之间有着影影绰绰的联系。我们知道,《老子》一书中有很多抱阴守雌、崇拜女性的内容,甚至有人认为,最早出现在金文中的“道”字,实际上是一个表征“胎儿分娩”的象形字。我们还知道,“母”字在《老子》中出现过很多次,但查遍全书,却只有一个“父”字,而且还是师父的“父”。我们更知道,老子所崇拜的理想社会,是一种极为原始的小国寡民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什么要去追忆和留恋母系社会呢?显然是出于对父系社会所代表的文明制度的不满。所以,就同酒神崇拜一样,道家反对礼法对人的约束与控制,主张回到无知、无欲、无我的原始状态。究其原因,老庄在那套君君臣臣的关系中发现了不平等,在那种俯仰屈伸的礼仪中发现了不自由,在那些文质彬彬的外表下发现了不真诚。所以,他们要反抗对人的异化!

  
 漫步园林,我们自然也会赞美凡尔赛宫那对称的喷泉、整洁的草坪,以及被切割成几何图案的花卉和草坪,然而如若将它与苏州拙政园那将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园林艺术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究竟哪个民族更具有“天才”!



  但是,和那些酒神崇拜者不同的是,道家对文明的反抗却没有走向一种纵欲主义的极端。道家讲究“齐物”,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自然的怀抱中去求得一种精神的慰藉,以达到“庄周梦蝴蝶”——物我两忘的境界;而不像狄俄尼索斯崇拜那样,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通过生吞活剥牲畜等行为,在人对自然的破坏中去证实人的感性存在。简言之,道家是有感性追求的,但却不像酒神那样极端、那样过分。

  相反,同日神崇拜一样,中国的儒家则有着维护既有文明的男权主义的倾向。如果说日神崇拜的出现,是为了防止纵欲妄为的酒神行为;那么儒家信仰的出现,则是为了反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它们所维护的,是一种具有等级制度的男权文化。所以,同主张“牝常以静胜牡”的老子不同,孔子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不仅如此,作为人类文明的捍卫者,儒家也同日神崇拜一样,注重理性的探索、精神的追求,有着超越感性个体的形而上倾向。所以孔子才会留下“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

  但是,与日神崇拜不同的是,原始儒学在精神探索的过程中,并没有把人的感性存在与宇宙的本原联系起来。儒家讲究“爱人”,主张“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人看成是社会的一部分。儒家只是要把人的感性生命提升到一个社会的理性人的水平,把人的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历史的无限过程之中;而不像阿波罗的崇拜者那样,去涉足神秘的彼岸世界。所以,孔子不去研究“怪、力、乱、神”等超验主宰,而主张“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简言之,儒家是有理想追求的,但却不像日神那样极端、那样过分。

  与“民族心理结构”相对应,西方的“民族文化结构”也出现了感性和理性的两极化倾向,在感性的方面,是体育;在理性的方面,是科学。

  

  我们当然也会赞叹古希腊的《掷铁饼者》那精确的骨骼和隆起的肌肉,然而如若将它与汉将霍去病墓前那几座稍加斧凿便浑然天成的动物雕塑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究竟哪个民族更懂得“艺术”?



  无论是在文化结构中,还是在文化观念上,“体育”在中国与西方都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你问中国人为什么进行体育活动?他可能会说是为了锻炼身体,也可能会说是为国争光。但是在西方人眼里,体育不单纯是为了锻炼身体,也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荣誉。说到底,体育是对人的感性能力的开掘与探究,是一种肉体的沉醉。因此,凡是能够考量人的感性能力的东西,无论危险有多大,代价有多少,西方人都可以设立比赛项目。

  谁都知道,奥运会的第一个项目是点燃圣火,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点燃圣火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古希腊最早的奥林匹克运动中,一些手持火炬的运动员从起跑线跑到宙斯神庙前的祭坛前,谁跑得最快,谁就有权点燃祭坛上的圣火。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呢?原来在古希腊的宗教观念中神的力量是无限的,它可以从这一点跑到那一点,不占用任何时间;而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从这一点跑到另一点,必然要占一部分时间。从这一意义上讲,占用时间最短的人就是最接近神的人,他同时也代表了人在这个向度上肉体能力的极限。只有从这一角度入手,我们才能够理解西方人的体育精神,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拳王、一个球星、一个田径运动员,在西方人眼里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今天如果我们去欧洲,可以看到三种椭圆形的建筑。第一种是在意大利的罗马或维罗那等地的古罗马的建筑残骸。这是人和人、人和野兽搏斗的“竞技场”:场内的奴隶在厮杀,看台上的贵族在狂叫,这无异于一场变相的酒神仪式,一种被限定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的狄俄尼索斯表演……

  在今天的南欧,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等地,我们可以看到第二种椭圆型建筑,那是人与牛搏斗的地方,叫做斗牛场。我们或许还记得,早在狄俄尼索斯的游行活动中,就有生吞活剥鹿和牛的行为。在这里,这一细节被进一步扩大化、仪式化了。通过一番表演和搏斗,勇敢的斗牛士在观众面前将猛牛活活刺死,看台上的人们在欢呼呐喊,同样进入了一种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

  最后,在欧洲,乃至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我们还可以看到的第三种椭圆形建筑便是足球场了。(笑声)为什么足球运动是人类第一大体育运动?在我看来,并不像电视上那些侃球“专家”们所说的那样,由于足球是一种艺术,而是因为足球是一种最剧烈、最具有生命勃发力的运动。一言以蔽之,是一种最具有狄俄尼索斯色彩的运动。毫无疑问,足球运动员当然需要有高超的技巧,但是在其竭尽全力、临门一脚的瞬间,他的技巧已内化为生命。他不是凭着技巧去踢球,而是凭着本能去踢球的,从而进入了一种感性生命的癫狂状态!与此同时,看台上的球迷们也随之而陷入了酒神式的狂喜……惟其如此,我们也才能理解,为什么在电视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真正的球迷们不在家里从从容容地欣赏那些从不同角度拍摄的重放镜头,而偏要挤到人山人海的球场去“观看”比赛了。

  

 这无异于一场变相的酒神仪式,一种被限定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的狄俄尼索斯表演……



  在理性方面,西方人的科学活动则与阿波罗崇拜有着不解之缘。我们知道,在现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直线和一个点是完全符合几何学概念的,而要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进行证明式的演绎和推论,就必须首先将对象提升到一个形而上的高度,即设定“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的直线”和“只有位置而没有面积的点”的概念。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格拉斯等人对那些枯燥乏味的点、面、线、体感兴趣呢?回答只能有一个:日神精神。一个显然荒谬而又意味深长的传说告诉我们:毕达格拉斯是阿波罗神的儿子!显然,当年的毕达格拉斯不可能预想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人类会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但其超越现实功利的努力却在客观上产生了巨大的功利效果,这便是科学的意义所在。

  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去追求科学呢?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说道:多数人会以为是出于对铁路、飞机一类东西的需要导致了对科学的追求。实际却并非如此。在欧洲历史上,那些真正献身科学、为科学进步而努力的人们,那些使修筑铁路、制造飞机成为可能的人们,他们最初就根本没有想过铁路和飞机。他们献身科学并为科学进步做出贡献,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渴望探求这广袤宇宙那可怕的神秘。

  与阿波罗精神相比,儒家讲究“经世致用”,而将对现实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排除在“实践理性”的视野之外。这种强调理性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倾向,在客观上限制了国人纯粹理性的发展和纯粹科学的动机。中国人并不比西方人笨拙,但是理性的翅膀一旦拴上实用的铅砣,就难以高飞远举了……

  报告作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按照你的说法,岂不是说西方文化处处优越,中国文化一无是处了?当然不是,如果我们继续研究下去,就会发现,一种文化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一种文化的长处,就是它的短处。

  我这么说也许会受到来自相反方面的质疑:在历史上,西方人不是也曾留下伟大的艺术作品和工艺成果吗?怎么能说西方的艺术和工艺不如中国呢?其实,我说西方的艺术和工艺不如中国,首先是指其精神追求上的偏颇。正像西方艺术评论家勃纳德·贝伦森所承认的:“我们欧洲人的艺术有着一个致命的、向着科学发展的趋向。”大家知道,以“摹仿说”为理论依据,古代西方人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认识作为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他们从解剖学角度来研究雕塑,从透视学角度来研究绘画,从几何学角度来研究园林,从历史学角度来研究小说……结果是研究来研究去,惟独忘记了艺术自身的美学目的。我们知道,巴尔扎克是19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小说中反映的内容甚至超过了当时所有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于是我们许多学者也跟着说巴尔扎克如何如何伟大。然而在我看来,历史只不过是历史,知识只不过是知识。文学毕竟不是统计学和经济学,它所包含的历史和知识与其所应该具有的美学价值完全是两个范畴的东西。我不知道诸位是不是喜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正我不喜欢。我不知道诸位喜欢不喜欢但丁的《神曲》,反正我不喜欢。我不知道诸位喜欢不喜欢歌德的《浮士德》,反正我不喜欢!\(掌声\)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作品都很深刻呀,你不喜欢,是因为你没看懂!然而在我看来,懂不懂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喜欢不喜欢才是一个美学问题。《红楼梦》深刻不深刻?当然深刻!然而曹雪芹却不会像莎士比亚那样,在作品中探讨什么“生存呀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笑声)用艺术来承担科学认识和哲学思考的任务,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点,但也可能正是它的短处。

  如果说科学精神、哲学精神,这两种源自阿波罗的理性因素支配并扭曲着西方的古典艺术;那么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一种源自狄俄尼索斯的感性因素又乘机闯入了西方艺术的殿堂。打开电视,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那些好莱坞式的“大片”。那些以性爱、警匪为内容,以追车、枪战为模式的用金钱堆积起来的东西,不惜调动高科技手段,并通过大量的惊险动作和破坏性镜头来刺激人的感官、满足人的欲望。除此之外,还有那声嘶力竭的摇滚乐和几近疯狂的霹雳舞……现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也在学着西方搞摇滚乐,演员在台上滚,观众在台下摇,一场音乐会下来常常会跺坏上百把椅子。这哪里是在欣赏艺术,分明是在举行狄俄尼索斯集会!(掌声)

  总之,由于感性和理性分裂得比较彻底,使得西方艺术家不是过分地偏向于理性,把艺术等同于科学;就是过分偏向于感性,使艺术接近于体育;很难将二者浑然一体地统一起来。

  与西方不同,在儒道互补的文化环境下,中国人天生就是艺术家。这种天然的诗性思维和艺术态度,使我们古代的艺术家一开始就不以一种纯然客观的态度去再现和模仿自然,而是懂得如何在“似与不似之间”获得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漫步雕林,我们当然也会赞叹古希腊的《掷铁饼者》那精确的骨骼和隆起的肌肉,然而如若将它与汉将霍去病墓前那几座稍加斧凿便浑然天成的动物雕塑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究竟哪个民族更懂得“艺术”?漫步园林,我们自然也会赞美凡尔赛宫那对称的喷泉、整洁的草坪,以及被切割成几何图案的花卉和草坪,然而如若将它与苏州拙政园那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直至将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园林艺术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究竟哪个民族更具有“天才”!(掌声)

  在这样一个“诗的国度”里,我们的古人不仅留下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极有价值的、至今未被西方人体会和感受到的文化成果,而且那些非诗的文化产品,也往往具有诗的价值和韵味——与巴尔扎克将文学著作写成“编年史”的努力正好相反,司马迁却使一部史书具有了“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学价值。与西方泛科学、泛体育的文化现象刚好相反;直至今天,中国的文化中还有着一种泛艺术的美学倾向。刚才我们说过,在一些对抗性很强的体育项目上,我们与西方尚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在那些具有艺术成分的体育项目中,我们却又常常具有着文化上的优势,比如体操、跳水、乒乓球等等。这些运动不是单纯的感性拼搏和肉体对抗,而是感性之中有理性,力量之中有技巧。在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西方的拳击和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术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还要“花拳绣腿”,打得漂亮。漂亮是什么概念,是美学概念。(笑声)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体育项目是太极拳,这项运动西方人玩不了,勉强比划几下,也常常是形似而神不似。因为说到底,这种运动绝不仅仅是一种肌肉和骨骼的活动,而且包括精神的运动、情感的运动、心灵的运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协调运动!(掌声)同艺术一样,工艺也是一种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文化形态,因而也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特长。历史上,我们的前人不仅留下了仰韶的彩陶、龙山的黑陶、良渚的玉器、商代的青铜、汉代的漆器、唐代彩陶、宋代的彩塑、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景泰蓝、清代的鼻烟壶这些质地精美、做工精湛的工艺制品,而且还以“四大发明”闻名于世。正像许多科学史家所反复陈述的那样,大约在14世纪前后,中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之手而传到欧洲,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响。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尽管“四大发明”不是理论科学而是工艺技术,但却对人类的物质文明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纯粹的理论科学相比,具有感性色彩的工艺技术更容易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明曾经辉煌的重要原因。反过来讲,只靠工艺而不靠科学,人类的物质生产又难以实现质的飞跃,这也正是中国近代以来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作为科学成就的重要标志,我曾粗略统计过1901年至1985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获奖人名单,其中美国75人次、英国43人次、德国37人次、法国13人次、苏联8人次、瑞典8人次、日本4人次、中国2人次……而作为工艺技术的具体体现,我也曾经查阅过美国1993年专利排行榜中前十名的企业,其中IBM公司1085项、东芝公司1040项、佳能公司1038项、柯达公司1007项、G.E公司932项、三菱电机公司926项、日立公司912项、摩托罗拉公司729项、松下电器公司713项、富士胶卷公司632项……前一组数字再一次说明中国、乃至与中国文化相近的日本在理论科学方面与西方的巨大差距,后一组数据则充分显示与中国文化相近的日本在工艺技术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如果说,科学理论与工艺技术是驱动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两只不可或缺的轮子;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则无疑会使这两只轮子充满活力。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不想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做一个孰优孰劣的简单评判,而是要弄明白,在西方的文化结构中,哪些成分是好的,需要我们虚心地、诚恳地向人家学习;哪些地方是不好的,用不着我们邯郸学步式地跟在人家背后东施效颦。在中国的文化结构中,哪些部分是强项,需要我们理直气壮、充满自信地发扬光大;哪些地方是弱项,需要我们洗心革面、急起直追。对于相当复杂的文化问题而言,这种结构性的比较是简单的、笼统的、挂一漏万的,不妥之处,希望得到诸位的批评指正。(掌声)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1:51:30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为社区居民解读邻里文化  2011年08月20日







  ——“国学社区”落户山水泉城
  国学传承文明,文化浸润山水。8月20日,由中共章丘市委宣传部、中国孔子基金会论语普及工程组委会、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和山东道通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济南首个“国学社区示范基地”在山水泉城 (论坛 相册 户型 样板间 点评 地图搜索 官博)南城盛大揭幕,开启了“国学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一个新里程。在热烈的掌声中,山东省委宣传部、济南市委宣传部和章丘市委相关领导为山水泉城·南城“国学社区示范基地”庄严揭幕;《百家讲坛》名师鲍鹏山以“现代社区里的传统文化”为题在山水泉城中心会所现场论道,鲍鹏山教授对“现代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传统文化发展”做了精彩演讲和深刻剖析。
山水泉城国学社区落成典礼 领导为国学社区示范基地孔子像落成揭幕 贵宾颁发“论语普及工程师范基地”牌匾 领导颁发“新杏坛俱乐部”牌匾  中国孔子基金会论语普及工程为了弘扬国学传统文化,在山水泉城围绕“孝”、“礼”、“善”等主题,积极推进社区国学文化建设。展示《论语》名句的道旗,孔子“六艺”的主题墙,题刻《三字经》的长廊,水榭亭台的楹联等等景观,就连山水泉城的地下车库,也处处体现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好地学习国学,还编写了《论语》社区家藏书,家家有《论语》,户户讲文明,人人讲和谐。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把山水泉城提升成为一个高档的文化地产、文化社区。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济南,山水泉城·南城率先设立“国学社区示范基地”,具有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1:52:08 | 只看该作者
山东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肖英同志致辞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省委讲师团团长迟云同志致辞 章丘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江林同志致辞 领导们为业主颁发《论语百句·社区家藏书》
  山东道通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盛峰介绍说,经过不懈努力,山水泉城•南城凭借文化园林景观、东方建筑风格、品质建筑质量、钻石级物业管理等优势最终取得了“国学社区示范基地”的殊荣。山水泉城•南城今后将利用社区宣传栏、文化长廊、建筑小品等社区内部公共宣传窗口打造一个“国学文化之窗”,并将《论语》、《三字经》、《易经》、《孝经》等传统文化经典制作成色彩鲜明、印象深刻、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展板、连环画等,方便社区居民出入、休闲时观看和学习;通过举办国学知识竞赛、国学主题演讲、国学征文比赛、国学书画展等多种渠道激发广大业主学用“国学”的热情;社区内还将底层架空层充分利用,建立起社区公共图书室、书画室、健身场所等向全部业主开放,供广大业主使用;社区还将持续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加强国学文化的各方面建设,并通过业主自愿、社区推广、公益捐助的原则,力争使社区内每个家庭家中拥有一本传统文化著作;为济南其他社区的文化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共同促进“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山水泉城和山水泉城•南城共占地约800亩,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米,整体绿化率达到50%以上,继承了“中国风”的建筑风格,点式布局并有架空层设计,与“国学文化”相得益彰。道通置业兼程 “建精品工程让业主放心的开发原则”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在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和一站式精英教育的同时,适时强势注入“国学文化”,让广大业主在享受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同时,全面接受“国学精髓”的熏陶,让“孝”、“礼”、“善”重新回归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共同创建“和谐”、“礼让”、“文明”的生活环境,国学文化会以山水泉城•南城为基点和范例,走进社会大众,并让社会大众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1:52:46 | 只看该作者
精彩节目 出席典礼的领导及业主 领导嘉宾参观山水泉城项目 鲍鹏山教授主讲《现代社区里的传统文化》及肖英先生为其颁发“荣誉居民”证书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1:59:37 | 只看该作者
家庭幸福的源泉——在深圳市少儿图书馆国学讲坛演讲                                                                              (徐景安)
                               ——在深圳市少儿图书馆国学讲坛演讲

  今天是星期天,大家来听我演讲,非常感谢!

  家庭的情感关怀,这本来不应该是问题。家庭就是情感的港湾,亲情是人最亲密的关系。男女之间互相爱恋,然后结婚成家,没有情感怎么会走在一起?再后生了儿女,谁又不爱自己的孩子?把儿女抚养成人,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自己老了,当然希望儿女的关心与照看。我们这一辈子,谁能离开得了家?家,伴我而生;家,送我而去。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是人生幸福的第一要事。

  那么,怎么才能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呢?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家都有不开心的事。我今天能讲什么呢?通过一些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要重视孩子的情感

  我讲一件发生在北京的惨案,一个大学生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还割下了头,惨不忍睹。他的父亲是科学院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大学副教授,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大学生叫李兵,浓眉大眼,一头卷发,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小伙子。他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父母呢?

  李兵的父母和中国的绝大部分父母一样,对儿子期望很高,望子成龙。他们采取的办法也几乎和大多数家庭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学习上要求非常严格。就一条,你给我好好学习。儿子打扫自己的房间,不让,你给我学习,房间自有人打扫。孩子早上起来做早点,不用,把时间用来学外语。孩子要打网球,不可以,只允许跑步。孩子要看电视,不能,星期六只能看一次。孩子看书会突然被检查,不让看课外书籍。这没有虐待啊,只是管得严一点而已。

  李兵从中学开始苦苦追求一个女孩,一直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才确立恋爱关系。有一天他去见这个女孩,在路上逛街,手牵手,被他母亲发现了,训斥他“不是花前月下的时候。”当天晚上,儿子和父母发生了争执,父母不允许儿子在事业有成以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他所苦苦追求的恋爱成为泡影。当天晚上李兵思考了一夜,早上九点多钟的时候,把父亲掐死。中午母亲回来,买了排骨和青菜,一起吃了丰盛的午餐。母亲午睡时想把她电死,但母亲坐了起来,他就用皮带掐母亲的脖子。母亲说:“你有什么要求可以讲啊”。他说:“已经晚了,我已经把父亲杀了。”母亲非常震惊,说:“不管怎样,你现在住手,如果你坐牢我陪你坐牢,如果你死我陪你去死。”讲到这儿,他有点犹豫。母亲想要挣脱皮带,结果他一下子把她掐死了。

  这个案子发生以后,那个女孩根本不相信,说李兵是个非常乖的孩子,从小听父母的话,没有和任何人打架,谈恋爱都很腼腆,怎么可能杀死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呢?

  这个案例确实使人震撼,很有讨论的必要。儿子为什么残忍地杀死自己的父母,给我们做父母的有哪些教训?李兵父母最关心的是李兵的学习,成绩好,就能考上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就能有好的生活,恰恰忽略了李兵的情感。当着李兵被严加管制,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时候,肯定他是不高兴的、抵触的。但他父母完全不重视、不顾忌他的情绪。他苦苦追求、好不容易确立的恋爱关系,被父母不容置疑的否决后,他积压内心已久的不满与愤怒一下子喷发出来了,变得如此残忍,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这就让我们看到情绪的作用力,一个人的坏情绪爆发是多么可怕,后果是多么严重!

  李兵在监狱里回忆,母亲什么时候最好?就是他小时候,脚被狗咬伤,母亲带着饭菜来,看着他吃完走,他认为这时候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对母亲的回忆就是这么一点,其实他的父母花了二十年的心血来培养这个孩子。

  李兵把父母二十年的养育之恩都忘了,但他小时候,脚被狗咬伤,母亲关心的情节却不忘,而且评价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可见对人的情感关怀的重要。

  这使我想起杭州的一个惨案,一个17岁的中学生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后来名次落后了,母亲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让孩子看电视,他与母亲发生冲突,把母亲杀了。他回忆起,曾帮母亲和邻居把液化气瓶提上楼,他母亲不许,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这两个案例说明什么?现在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的学习、考分放在第一位,既忽视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又不重视培养孩子对别人的情感,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情感的丧失,最后酿成惨案。

  这里有一个细节很重要。他母亲被掐的时候说:“你有什么要求可以讲啊”。他说:“已经晚了。”如果李兵父母平时也能与孩子沟通、交流,这就不会发生这件惨剧了。

  临死以前,李兵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悔恨,但是很痛恨家庭的这种教育方式,希望世界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记住他们家的教训。中国很多家庭都在重演悲剧,当然未必一定是杀死父母。顶撞父母、离家出走、自杀跳楼的不断发生。

  教育子女,是当今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父母中付出最多的,但90%以上的孩子对父母不满。据对美国、日本的调查,最崇拜的前三人中,其中一个一定是父亲或母亲。我国调查,最崇拜的前十二名都是歌星、球星、影星,父母排到13名以后。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父母是最失败的。

  现在养鸡、养猪都需要专业技能,上岗要进行培训,做不好就要下岗。就是当父母教育子女不需要专业、不需要培训,也不会下岗。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对待孩子?或者教育孩子要注意点什么?

  这是一个大题目,不是几句话能讨论清楚的。但有一点要关注、重视孩子的情感,直接了当说,就是孩子的情绪。孩子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我们都要关心,去询问、交流。尤其是内向的、不太愿说话、说他几句也不回应的孩子,更要关心他的内心世界。最重要的是能与孩子沟通,孩子有什么话肯讲,做到这一点,就不会出大问题。

  与孩子沟通,是需要方法的。我讲一个孩子被老师罚抄单词的例子。孩子生气地说:“英语测验,我错了5个单词,老师罚我每个词抄写10遍,太可气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师。”

  家长怎么回应呢?如果你是家长,怎么回应?

  “你的学习态度有问题。明明是你做错了,老师应该罚你,你还说老师可气。”

  “你不想一想,如果你都对了,老师还能罚你吗?自己学习不好怎么怪老师!”

  “老师这样做还不都是为你好?如果是我,感谢还来不及呢。我看你抄上十遍二十遍也不多。”

  ……

  从认知上说,老师是对的,孩子是错的,我们要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从内心接受老师的处罚。所以,大家都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孩子。但是,大家勿略了孩子的情感,此时的孩子情绪很抵触,你看,他说:“太可气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在情绪对立的时候,你认知上再正确的话,他都听不进去。孩子是这样,我们大人也一样啊!在闹情绪、闹别扭的时候,道理很难听得进去。孩子已经很生气,家长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来教育孩子,必然引起孩子对老师和家长更强烈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做?

  可能是不说话,转身离去。

  也可能是“算啦、算啦,不跟你说了!”

  也可能是“你知道我有多少作业吗?你了解我的感受吗?”

  总之,孩子感到委曲,以后碰到这样的事再不会与你说了。这种事多次发生后,孩子与家长沟通的大门彻底关上了,当我们不知道孩子内心在想什么时,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关注、重视对方的情感是保持正常、良好沟通的前提。情绪一对立,还怎么沟通,只有吵架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往往被人们忽视。尤其是强势方对待弱势方,比如家长、老师对待学生,老板对待员工,上级对待下级时很容易发生。话题转回来,请问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应该怎样呢?

  首先要化解孩子对立的情绪,这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再来加以引导。家长关注地说:“噢,错了5个单词,老师罚你每个抄10遍啊!”重复孩子的话,表明家长认真地倾听。 孩子回答:“是啊。我每天一大堆作业要做,再加上这些,烦也烦死了。”   家长同情地说:“是啊,每天都有作业,如果是我,也会烦心的。其实,我上学的时候,面对每天大量的作业,与你一样的感受。真想高喊‘给我一天没作业的时间吧!让我玩个痛快吧!’”这是家长与孩子共情,表示理解孩子想法。孩子:“您上学时也是这样?”家长引导说:“是啊。不过幸好遇到一位负责任的老师,不然,我可能与其他同学一样,不能走进大学校门了。”这能引起孩子对问题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孩子:“你们老师怎么负责任?”家长:“当时也认为老师在罚我们,不会的题目也要再做几遍,出错的卷面,要反复练习。有的同学因此对老师有意见,不喜欢老师,结果功课越来越差。”孩子:“那您对老师没意见?”家长:“和你现在一样,也不满意,毕竟我也想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呀。但想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我做得更好,老师就没机会‘罚’我啦。于是,我更努力,老师喜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吧?于是,我才有机会顺利地考入大学。而和老师闹别扭的同学,还以为为老师学习,不喜欢老师,就不喜欢那门课。结果成绩越来越糟,别说进大学的校门,就是高中毕业,还有几个补考的呢。我的体会是:重复可以令记忆更深刻,这也符合记忆的规律。”孩子:那好吧,我也按你的方式试试看。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端正了学习态度,并且化解了与老师的矛盾。

  这是我们中心樊子梦咨询师写的一个案例。一个人的意见、态度、情绪怎么不对,总还有合理的成份,或者有它的根据与理由。老师罚孩子抄单字,孩子是该罚,但是在作业那么多的情况下,他压力很大、负担很重,他的不满,在这件事上,似乎是不对的,但是是有道理的。所以,不能简单地批评孩子不对,从尊重他的感受出发加以引导。生活中都是一件件小事,不重视对方的情感,长期积压就会出大问题。残杀自己亲生父母的李兵,杭州杀害母亲的徐力,都是长期积怨的总爆发。所以,关心孩子的情感十分重要。

  要打下做人的根基

  有的家长会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情绪啊,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生怕孩子不高兴。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宝贝,吃啊!宝贝,穿啊!宝贝,玩啊!这就步入另一个误区,一切都顺着孩子的意,哄孩子高兴。所以,现在的孩子都过于自我,从小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爱人;只知道得到,不知道付出。一个只有自我,没有他人的人,是最脆弱的。他没有支撑生命的精神力量,只要欲求得不到满足,就觉得生命无意义而自杀。

  现在,15岁至35岁年轻人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自杀。媒体上不断报道中学生、大学生、年轻员工自杀的消息。当然,自杀毕竟是少数。孩子不懂得做人处事,只爱自己,不爱别人,进社会、成家庭,都不会幸福。儿女不幸福,做父母的哪有幸福可言?

  目前,教育孩子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严,不重视孩子的情感;一种是过宽,什么都依孩子。这叫宽严失度。过严的,是要求孩子学习好、有本事,不重视孩子的为人。过宽的,只图孩子高兴,没有原则,不教育孩子做人。所以,两种倾向都是一个误区,忽视了做人的教育。做个什么样的人,关系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孩子长大了,可以做教师、工程师、律师、公务员、老板、员工……但有一条共同的,就是要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就是有善意的人、有仁爱精神的人、会爱别人的人,一个大度、积极、开朗、宽厚的人,而不是一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投机取巧、爱占便宜,心胸狭隘、思想偏执的人。能做这样的好人,走到哪里,都会与人相处,讨人喜欢,做什么工作都会愉悦、快乐。否则,再有本事、事业再好,最后也不会幸福。

  爱心怎么培养?爱人的情感怎么培育?这就是从爱父母的教育---孝开始。大家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爱最深、情最切。这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但是孩子爱父母的孝心是需要后天培育的,不会自然而然产生的。如果不注意教育,孩子会认为,父母给我爱,是理所当然的,再多也不感恩,少了就抱怨。

  教育孩子孝,并不一定要讨孩子的回报,而是让他们从小懂得感恩,心中不光有自己,还有父母。对父母感恩,这是爱他人的出发点。一个连父母也不爱的人,很难想象怎么会爱别人。孩子生日时,不只是给孩子买蛋糕、送礼物,而是要让孩子懂得,谁给了他生命。父母生日、逢年过节,一定要让孩子感恩父母。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自己做榜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有孝敬父母的子女。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我讲一个自己的例子。我看韩剧,年轻人结婚时一定要跪拜双方的父母。跪拜是感恩的表示,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父母已去世。过去祭奠父母,只是到那里看看,放一些祭品,再清洁一下,就走了。这次去,我觉得应该跪拜。我就跪下去了。这一跪,我的感情就控制不住了。想起了父母养育我的细节,我泪流满面,深感没有来得及报答养育之恩。这与过去站在那里看看,感受完全不同。

  我与夫人去她老家祭奠她的祖父母和外公外婆。她们老家的风俗,是在墓地放鞭炮。放完就准备走。我说,还是要行跪拜礼。我与夫人都一起跪了,当我的头叩到地时,我的心似乎与已故老人相通了。想起夫人给我讲,小时候如何受到老人的疼爱呵护,我不觉得流下了眼泪。

  两次实践,使我懂得礼的重要。内心的感受要通过一定的礼节---肢体动作来表达,而肢体动作表示的礼节会加深内心的感受。由此,我认为,对父母感恩,一定要用礼来表现。于是,每年过年,我就带头与夫人一起向岳父母跪拜,说祝福的话,送孝敬的礼。然后,由孩子向老人跪拜,再向我们跪拜,说感恩的话,我们给压岁钱。这祥,老人特别高兴,老岳母流下眼泪。孩子也学会感恩,表示对老人、对我们的孝敬之心。过去过年,我们给岳父母红包,老人还要感谢我们。孩子只知道要压岁钱,忙着数钱。现在,过年对老人增添了一份孝心,使孩子懂得了感恩之情。

  孝的教育、爱的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我那个儿子小时候特自私,尤其是有好东西喜欢自己吃。后来有了很大进步。那天有三个水蜜桃,我和夫人散步去了。回来一看,他吃了一个,还把两个水蜜桃削了皮。我就叫他写了一篇作文《三个水蜜桃的故事》。按过去他会把三个水蜜桃全吃掉,很有快感,不过也只有几分钟。但我们回来就会批评他,你怎么把水蜜桃全吃了,怎么那么自私啊?他马上不快乐了。现在他吃了一个很快乐,还想到我们,不仅留着,还削好了。我们就很高兴,儿子,你真不错,真有进步。怎么样,他很快乐。我们又打电话给他的舅舅、爷爷、奶奶,说他真有进步,这个快乐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这说明什么?一个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就不会快乐。你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大家都快乐。这个故事孕含着浅显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我们的教育下,现在儿子大气多了,会处处想到别人。

  我再举一个例,星期天,一对夫妇带来3岁多的小女孩来我家玩,我拿出了巧克力糖。她拿起一块,就要吃。当时,我们正在谈小孩教育问题,她母亲谈不好教育的理由。我就对小孩说,“小朋友,你拿了糖,应该先给爸爸妈妈吃,然后再自己吃。这样就是好孩子。”小女孩,拿了两块,给了爸妈,又拿了两块,跑来给我们“伯伯、阿姨吃!”我们高兴的大笑,这孩子真受教,马上懂得要先要给大人吃。所以,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教育孩子的意识。确实“子不教,父之过”,小孩的错,就在大人不教。

  孝敬父母、学会爱人,这就是做人的根基。一个人有了这个根基,不管他将来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赚钱多少,都会幸福。否则,尽管有一时的地位、财富、荣耀,最后还是会不幸的。

  夫妻要尊重对方的感受

  夫妇之间的关系怎么处,更是一门大学问。歌词说,相爱容易、相处难。确实如此,说我爱你容易,怎么爱就难多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对方的感受。

  我有一对很好的夫妇朋友,他们最近一直闹别扭,冷战了一个星期不说话。女的对我说,过去我要他往东,他就是站着不动,现在倒好,我要他往东,他一定向西,整个拧着,能不吵架吗?怎么会这样呢?他们本应该是一个幸福家庭,具备了所有的幸福元素,有车有房,生有二子,女孩聪明活泼,男孩憨厚可爱,丈夫清华毕业,合伙开了一个公司。可是,女的一直埋怨男的不会赚钱,一说起来,就是人家开公司怎么赚钱,车也换了,房也换了,我们还是开的七八年前的车、住的七八年前的房。数落男的没有进取心,总是与那些有钱人比。男的比较内向,过去随她说,现在逆反了。你不是不满意我嘛,我就是让你不满意,你要这样,我非要那样。我对女的说,你是否下决心离开他,如果是这样,你尽管这样说,说到离婚为止。如果你没有这个打算,就得改变现在这种做法,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与那些发大财的比,你老公赚钱不多,可是在经济危机中还能挺住,不少都倒闭了。难道这不值得欣慰吗?你老公赚钱不多,但为人厚道,忠于家庭,是当今男人中不可得的宝贵品德。你老公赚钱不多,但能与你期夕相处,享受天伦,是很多有钱老公的女人求之不得的。要看到自己老公的优点,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再说,你老是这么埋怨、数落老公,会带来你所希望的钱财吗?相反,只会伤害感情,使老公不快乐,到头来自己也不高兴。有钱当然好,但不可以强求,钱财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但不是家庭幸福的全部、更不是唯一。双方的尊重与鼓励是维系家庭、实现和谐、获得幸福的保障。我的一席话,使她有所感悟,对老公态度有了很大改变。

  这个妻子是嫌老公挣钱不多。有位妇女给我来信,诉说“金钱夺走了我的老公”。她说:“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有一个英俊潇洒的老公,有车有房……大家都羡慕说我有福气,可我活得并不快乐。因为工作需要,他常常不在我身边,我担心外面物欲横流的世界会将他改变,我很不安,为他不接电话或长时间不回来而失眠,也为他几天不打电话而伤心难过……他说是为了多挣钱,让我和孩子过上好日子,听完后想想他一个人孤单在外,我不禁泪流满面……他把钱给了我便认为把幸福给了我,孰不知我更在乎的是病中的一声问候,更在乎的是他的牵挂,那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今天许多家庭都碰到这种情况,有钱了、富裕了,老公见不着了,非常留恋过去清贫、融乐的生活。

  我回了她一封信:“你目前几乎是所有有钱人的太太都面临的状况,当着没有金钱时希望金钱,当着有了金钱时更希望获得情感上的关爱。你老公的回答,几乎是所有忙碌在生意场上的男人的标准答辩,我还不是‘为了多挣钱,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殊不知,‘过上好日子’不只是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情感生活。对你来说,要想得开,你不用为没有房、没有车而发愁,不用为家庭开支不断增加而操心,而且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有‘英俊潇洒的老公’,‘ 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当今中国与世界,你是属于幸福一族了。你应该充分享受已有的幸福,从敬业工作、培养儿子、丰富业余、访亲交友、关爱他人、热心公益……等等找到自己的乐趣。一个人要想自己有,而他人没有的,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想他人有,而自己没有的。这样自我放大痛苦而不能自抜,越想越觉得自己是不幸的人。既为在外的老公而不安,又为自己的孤寂而心痛。我劝你一定要首先从这种‘自我放大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寻求自己的快乐。其次,也要与老公很好沟通。对老公在外忙碌、四处奔波、挣钱养家表示从内心出发的感激,也要从生活的细节上表达对老公的关爱。同时,也希望老公能够理解自己的感情需求,一个美满健康的家,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你们家已足足有余,缺的是夫妇情感的交流,自己为此而痛苦,希望老公在工作与家庭、挣钱与情感的关系上有所调整。采取抱怨、不满的态度,是最要不得的,反而使老公觉得你‘不懂事’、‘ 不讲理’、‘ 不贤惠’而关系疏远。你也不要期求老公一下子改变,因为他已在跑业务中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只要有一点点改进就予以鼓励。你目前还不是焦虑症,但需要得到心理的抚慰,与家庭婚姻方面的心理专家谈一谈,是有好处的。”

  这两个案例说明什么?处理好物质与情感的关系是每一个家庭都要遇到的问题。家庭需要经济作支撑,柴米油盐、孩子上学、老婆打扮、买车买房,哪一样不要钱?所以,男人往往把挣钱放在第一位,忘了妻子的情感需要。而妻子往往把挣钱多少,作为衡量老公的标准,然而挣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还要有运气与机会。挣到钱了,又会发现见不到或者很少见老公了。我的观点是,每一个家庭都要努力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有一个度,就是不要损害和忽视双方的情感需要,物质是带来家庭幸福的基础与条件,但有很大的弹性,可以吃饱穿暖,也可香车豪宅,而情感关爱是家庭幸福的必需品,有了它,吃饱穿暖的家庭会很幸福。没有它,香车豪宅也会很不幸。

  现实生活中,最难抗拒的比较,人家有,我为什么没有?前面,我的朋友房也有、车也有,但妻子极度不满,是看到周围的人房更大、车更好。这叫人比人,气死人。人生活在社会中,肯定会有比较。问题是怎么比,老是比别人有、自己没有的,那永远痛苦。比自己有、别人没有的,那永远幸福。这需要对生活、对人生的开悟。

  我与妻子吵过无数架,层次、水平之低,难以启齿,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过去归罪于她,把我这个教授级掉到了幼儿水平。我们现在不吵了,主要是我开悟了。过去,我认为她不讲理,她说女人就是不讲道理的。我是个文人,文人就是讲理,靠讲道理吃饭,怎么能不讲理呢?真是岂有之理。这能不吵吗?我僭意识里还有两条,你学历没有我高、年龄没有我大、阅历没有我深,你凭什么跟我吵?还有我不能惯她不讲理的脾气,一定要消灭在萌芽之中。她个性也很强,所以吵架就不可避免了。我后来悟出了一个大道理,我与她一起是为了什么?终极的最高的目的是为了愉快、幸福,不是为了争理的输赢,幸福是第一位的,理是第二位的。只要不是大是大非,没有必要争,而家庭里没有多少大是大非,大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有什么必要争呢?我老婆还有一个习惯,喜欢指挥我,在家上厕所,出门开车,她都要教我怎么做。我过去很烦她,后来我明白了,她一辈子没当过领导,过去儿子在家,可以领导一下。儿子不在了,只能领导我了。我已当过领导了,应该满足一下她的领导欲望。这样,我对她的领导也就不太抗拒了。

  夫妻争吵是难免的,关键是通过争吵摸到对方的底线。每个人接受的底线是不同的,所以不同家庭承受的底线也是很不相同的。在我看来,完全不能容忍的,人家可能无所谓。而我认为,无关紧要的事,也许人家完全不能接受。通过争吵知道了对方的底线,我就不碰了,这就不会出事。就怕吵了无数,还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对方的底线,或者明明知道对方的底线,就是要碰。这就婚姻危险了。

  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自2009年4月28日启动以来,截止今年3月29日共接听电话3598个,其中婚姻问题1511人,恋爱问题947人,共2458人,占68.3%。婚姻、恋爱带来情感的困惑比重很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尊重对方的感受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儒学是家庭幸福的良药

  儒学的精华是医治现代病的一剂良方,尤其是家庭幸福的一付良药。现代文明把追求财富当作国家、家庭、人生的目标,认为有钱就成功、就幸福。这就使全人类步入了误区,带来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孔子把仁爱作为做人的目标、原则、理想、追求,为人类社会实现幸福找到了一条成本最低、资源最少、成效最好的路径。道理很简单,你对人家好,人家对你也好,你就快乐、愉悦、幸福。这种幸福得来很容易,不用竞争,不需成本,不担风险。

  对于家庭来说,儒学倡导父慈子孝,夫妇有别。西方文化更多的强调人的权利,父子平等、男女平等。从人格上来讲,这是对的,父子男女都是人,人应该是平等的。但是,人还要承担责任,作为父亲、儿子、丈夫、妻子各有自己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父母就要慈爱儿女,儿女就要孝敬父母。丈夫主要主外,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妻子主要主内,更多的操持家务。而责任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多承担是应该的,不能斤斤计较。

  我们现在很多家庭出了问题,与丢弃了传统文化有关。只强调权利、而不讲责任。年轻人往往用父子平等,拒绝接受孝的传统,认为孝是封建道德。范跑跑甚至用生命权利平等作为可以不救母亲的理由,来挑战孝伦理。他也用生命权利平等的理由来否认当老师的责任。一个社会,只讲责任,不讲权利,不对,会造成对人的压制。而一个社会,只讲权利,不讲责任,那就更糟。在家庭中,父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这就是父慈。而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孩子做人,其次才是技能。过于宠爱而不教,过于重才而不重德,都不是真正的慈爱。作为子女,就是要孝敬父母,这是做儿女的责任。不孝敬父母,是违背做人最基本的道德。

  今天的中国社会很多家庭倒过来了,是父母孝顺子女,儿女小时侯管吃、管穿、管送校,毕业以后托人找工作,结婚帮助买房子,生子帮助带孩子,一“孝”到底。这时候,没有看到中国有几个年轻人站出来反对这种东方传统。但是,当提倡孝敬父母时,年轻人中有一片反对的声音,说这是复辟旧道德。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说生我也没有跟我商量,凭什么要感恩。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社会原因,传统文化百年断根,另一方面是父母的责任,没有家风的传承。所以,怎么当父母、怎么当子女,在中国需要再教育。

  家庭中男女要平等,这是强调权利的平等。但忘了夫妇有别,就是男有男的责任,女有女的责任。光讲权利平等,我扫地你就洗衣,我洗碗你就擦桌。女的说,凭什么我要多干家务。男的说,凭什么我要把钱交给你。这个家怎么维持?台湾妇女联合会为了保证妇女的权利,规定结婚以前签协议,什么事情男的做,什么事情女的做。男女双方的责任,是不可能用条文规定的。这样做,只能导致更多的纠纷与不和。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倡导对人的情感关怀。中国历经苦难,但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儒学功不可没。孔子应该是中国,也应该是世界的情感护理中心主任。
                                      徐景安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2:00:44 | 只看该作者
市图书馆将举办“孝文化讲坛----孝乡名人谈孝道”系列讲座
    为了广泛宣传孝文化,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孝感本乡本土的孝文化传说、故事以及理论研究成果,我馆从2010年5月起,邀请多位本市孝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进行公益性“孝文化讲坛----孝乡名人谈孝道”系列讲座,届时敬请广大读者光临。

    第三期讲座题目:《古孝感趣闻佳话谈》
    主讲专家:胡仕奇
    时间:2010年6月26日上午9:15分
    地点:市图书馆五楼讲座厅

    胡仕奇,男,汉族,1950年11月出生,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祝站镇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7年入党,武汉大学毕业,政工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孝感市文联常务理事、社会科学助理研究员。历任初、高中教师,孝南区三汊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园艺总场党委副书记,现任孝南区文体局副局长、区文联副主席(正局级)。  自幼信奉“多知世事胸襟阔,饱览学识眼界宽”,毕生爱好文学。工作之余,著有《孝感地方传奇故事》、《胡仕奇作品专辑》、《万金油》、《大千奇闻醒世录》、《孝感传奇系列故事》、28集电视剧《极品官》等书。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2:09:10 | 只看该作者
公益讲坛探索文化惠民
时间:2011年12月19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佳毅 刘艳婷
  马一文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名在校学生,自从省图“龙江讲坛”开办后她就将自己“粘”在了这里,常去听讲座。讲坛不仅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免费,在家门口就能跟专家学者学到知识,小马感觉很开心。
  黑龙江省图书馆馆长高文华告诉记者,“龙江讲坛”自2006年1月推出后,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立足公益”的理念,内容涵盖文学、历史、经济、金融、哲学、政法、教育、管理等学科,涉及省情与国情、形势政策与社会热点、历史文化与科学技术、艺术鉴赏与健康养生等方面,已成为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品牌。
  以选题吸引听众
  为了满足听众的兴趣,让讲座内容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黑龙江省图书馆在打造“龙江讲坛”品牌时十分注重讲座的选题策划,坚持群众需求、专家意见和社会热点相结合,综合考量、科学规划、适时调整,以系列讲座为主,兼顾专题讲座。主办方还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听众的反馈信息,分析需求以指导选题策划。在此基础上,依托高校、社科院等相关单位召开系列讲座策划会,成功策划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金史系列和萧红系列等讲座。其中的“金史系列讲座”成为一个成功的典范,17次金史讲座,主讲人对金史重大事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现场异常火爆。
  2008年是“龙江讲坛”由普通讲坛向品牌讲坛转变的关键一年。同年,在“龙江讲坛”创办两周年的工作总结座谈会上,时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春良指出,“龙江讲坛”已成长为深受百姓喜爱的一个公益性文化品牌,要长期办下去,并且提出了整合全省资源、建立讲坛体系、打造讲坛品牌的“龙江讲坛”发展战略。
  以名家保证质量
  为了提升“龙江讲坛”的知名度和社会效果,将其打造成知名文化品牌,黑龙江省图书馆除了注重讲座内容和策划选题外,还十分重视专家队伍建设,积极实施讲座专家“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5年来,“龙江讲坛”与上海、浙江、江苏以及深圳、长春等地联合举办了多场讲座,均收到良好的效果。黑龙江省图书馆还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和全国文化名人11位,推出名家讲座17场。一批专家学者成为“龙江讲坛”的主讲嘉宾,有的专家多次为讲坛作讲座,形成了支撑“龙江讲坛”的专家队伍。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黑龙江省社科院院长曲伟、省委党校副校长祝福恩、省文联主席傅道彬、省科协副主席杨铭铎、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何颖、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孙慕天等为代表的龙江学者,已为听众献上多场高质量的讲座。
  2010年8月,“龙江讲坛”为推动首届社会科学普及月活动,特别推出了名家人文讲座,先后邀请到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著名学者易中天、清史专家阎崇年、著名作家王蒙、埃及学博士李晓东登上“龙江讲坛”。其中,易中天的讲座《孔子与孟子》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状况,最后由于人数众多,不得不将讲座地点临时更换为能容纳2000人的北方剧场。
  走基层 送知识
  “龙江讲坛”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报告厅为读者多次献上精彩讲座的同时,坚持“走基层、送知识”,发挥讲坛的公共服务功能。讲坛与“哈尔滨讲坛”联手举办多场高层次讲座,邀请学者到牡丹江市、大庆市举办讲座,实现讲座专家资源共享。
  据了解,5年多时间里,“龙江讲坛”共举办讲座200余场,现场听众达10多万人次,走进机关、高校、农村、社区、军营等开展的讲座达50多场,听众达3万多人次。通过东北网视听频道收听、收看的受众不计其数。2010年12月,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在国家图书馆成立时,“龙江讲坛”代表受邀作大会发言,“龙江讲坛”品牌的社会影响正在逐渐凸显。
  今年,“龙江讲坛”紧紧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等策划举办了一系列讲座。接下来,黑龙江省图书馆将进一步调动省内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使“龙江讲坛”成为具有龙江风格、龙江气派、龙江特色的平台,继续将“龙江讲坛”品牌做大做强。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2:10:5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公益讲坛的七年坚守
合肥市科学家企业家讲坛成功举办100讲

2010年05月24日16时14分   
  中安在线讯 从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到年轻的创业成功者,7年里,145位科学家、企业家来到这个讲坛“对话”;从学术礼堂到田间地头、工厂和学校,7年里,五万余人次社会各界群众受益于这个讲坛。推动具有企业头脑的科学家和具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相结合,从2003年10月第一期到现在,历时七年,合肥市科学家企业家讲坛成功举办了100期讲坛。
  “一个公益性的讲坛坚持走了七年,邀请了专家学者、成功人士一百四十多位,从这个数字就足以说明主办方的智慧和毅力。”在成功举办第100期讲坛座谈会上,有发言者作出深情表示。
  公益讲坛的七年坚守
  讲坛工作人员说,从嘉宾的联系、确定、主题安排,到主持每期的讲坛,每一讲都凝聚了合肥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席盛志刚的心血和汗水。
  座谈会上,盛志刚谈起讲坛亲切、自然,如数家珍。盛志刚介绍说,科学家企业家讲坛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由合肥市科协、合肥市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和合肥人物研究会筹办,是一个面向公众、面向社会的公益性讲座,前后七年时间举办了一百讲,平均每年举办十五讲左右,平均每个月有一讲。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受众达到了五万余人次。
  据介绍,讲坛先后请的专家学者、院士、企业家达到145人,请的专家学者既有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杨振宁、知名专家学者周道炯,也有外国学者卡斯特等,更有年轻的创业成功者和正在创业的一部分年轻人,如刘庆峰、宋文明、水从容等。
  盛志刚说,这100讲的题目围绕着科技发展、企业管理、创业和创新、科普、青少年教育等主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讲坛的听众主要是来自合肥市以及合肥经济圈城市方方面面的听众,有干部、有企业家,同时这个讲坛还深入了田间地头、工厂和学校,为农民兄弟讲过课,为学生们讲过课。“更多的是面向合肥市民做演讲,使合肥市民有一个在双休日可以免费获得最新科技知识的平台。”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公益讲坛
  座谈会上,有发言者表示,讲坛的举办会遇到不少“难”,请嘉宾难、组织受众难、确定主题难、经费保障难等等,有的讲坛坚持不了多久就偃旗息鼓,但是合肥市科学家企业家讲坛能很好的克服,坚持七年、坚持一百期,非常不容易。
  面对讲坛举办会遇到的难题,在50讲的时候,主办方曾经动摇过,不知道能坚持多久。但在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下,讲坛依然前行,并办到了100讲。
  办了一百讲,下一步怎么办?盛志刚毅然表示:“下一步我们准备在一百讲的基础上,继续把这个讲坛办好、办下去,争取能在合肥地区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面向公众、面向世界的公益性讲坛。”(记者:夏胜为)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2:11:5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04:47 , Processed in 0.1226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