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高中教育的现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5 10:4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高中教育的现状

[日本]千石保/著、胡 霞/译


日本的教育和社会结构

为什么想进大企业?
“日本的父母对教育非常热心”,在日本的学校和美国的学校都上过学的高中生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日本是年功序列社会,所以上一所好的大学,将来成功的机会就多。
日本高中生中有70%是这样想的。年功序列说明在起跑线上形成的差距将一直持续到终点,因此有必要在社会的入口处就处于优势,为此就需要毕业于有名的大学。
看一下实际的数据。说起社会的入口处当属工作单位,其中有不到100人的中小企业,也有1000人以上、5000人以上的大公司。当然,仅以职工人数和资本金额并不能确定是否优良企业,而且在日本一些“冒险企业”也相继产生,即使是个人创业,成功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仅以公司规模不能断定企业的好坏,不过从“双休日”的实行情况来看,如图1-1-1所示,实行双休日的大多都是大企业。10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占84.8%,30-99人规模的企业只有20.3%,二者差异显著。这显示出在大企业工作还是有利的多,尤其是将自由时间看得比工资更重的今天,双休日所具有的意义也就格外的重要。



从时间这一劳动条件来看,人们尽可能希望在大企业工作,而且从工资待遇上和福利设施上来看,大公司也比小公司有利。
比较一下不同规模的企业的劳动时间,我们发现一周工作42小时以上的企业有近40%是30-99人规模的企业,而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只占5%(1997年度版《劳动白皮书》)。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调换工作”。规模小的企业的“跳槽率”高于大企业,从不同学历的“跳槽率”来看,以1993年为例,工作三年之内的“跳槽”率初中毕业的为66.7%,高中毕业的为40.3%、大专毕业的为33.7%、大学毕业的为24.3%(图1-1-2)。高中毕业工作一年就辞职的比率每年都高达20%左右,引人注目。辞掉工作的理由在中小企业多是对“劳动条件”的不满,也就是说是因为工资低或休假少等原因。

  

从这一点来看,在大企业工作意味着容易得到将来的安定,当然,在中小企业发挥自己的才干,走成功之道也不是梦想。但是作为安定之策,还是选择大企业。
另一方面,一些股票上市企业、银行、证券公司、大建筑公司的安定神话开始动摇也是年轻人“跳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流的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取而代之的是对创业成功的大肆奖励,最受推广和有力的生活方式变为拥有一技之长。

考试竞争的后果
尽管社会的激烈变化每个人都亲身感受,但作为父母,自然还是安全之策为上。为了孩子获得安定富裕的生活,认为就应选择在好企业工作。为此,接受好的教育就成了关键,必须在好的高中教育和考试竞争中取胜。
各高中的大学升学率从高中质量的排列顺序上就能推测,这也可以说是学校等级。普通科当中,升学率达到95%以上的为普通科A,70-95%的为普通科B,70%以下的为普通科C,职业高中为职业科,这四种类型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各不相同,升入国公立大学的比率普通科A占59.6%、普通科B为19.9%、普通科C为0.3%、职业科为0.4%。
考试竞争给日本的教育投下了阴影,其根本原因来自社会的结构。日本的社会结构由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家族主义这三大企业特色构成。
韩国的企业与日本的大企业非常相似,不过韩国没有相当于日本中小企业的组织,所以韩国的升学考试竞争要比日本更加激烈,因考试失败而自杀的学生不在少数。

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政策
中国的现状稍有不同,教育政策的当务之急是人才培养,学校有重点和普通之分,重点学校即升学率高的“优秀学校”。重点初高中的入学考试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进而延伸到希望进入重点大学的升学考试竞争。即使在竞争中取胜,将来也未必就可以在诸如日本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的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不过在失业率高的中国,就业机会因学历和毕业学校而完全不同。社会地位虽没有被约束,但国家处于发展阶段,好的学历和校历可以获得有利的社会地位,因为国家到处都缺乏人才。
日本和韩国也经过发展途中的人才确保教育时代,为了占据有限的社会地位而投入到竞争之中,这一点参照中国的现状就一目了然,发展迅速的东南亚的应试竞争可以说类似中国的人才培养情况。
发展中国家因其社会结构存在应试竞争,另外,在已进入先进工业国的日本,受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家族主义制约的应试竞争也很激烈。
中国的人才培养的另一个特点是国家安排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这种做法持续到1994年。在此之前,中国的大学生自己不能选择工作单位,也就是说没有职业选择的自由。这样,大学毕业后有可能被分配到远离城市、举目无亲的地方工作。现在大学生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了,但现状还并不能保证机会的均等,为找工作动用各种关系的情况比比皆是。
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的状况完全相反,在美国力图引入进一步的竞争机制开展教育改革,而在日本如同“不要让孩子在十五岁的春天伤心”这句话所表现的一样,如何缓解竞争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
以(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美国更加重视能力主义教育,国家为科学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大量预算,由于当初也考虑到对黑人的平等教育,所以看上去在竞争和平等之间摇摆不定。
不过应该看到美国教育改革的重心比起竞争或平等来说,更在于均一化的排除,自由学校和选择学校越来越受注目,其特点就是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科目学习,有的高中的选择科目数多达600余种。后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受到重视,这被看作是受日本经济成长的启示。不过与提高教育水准和改善教师待遇不同,自由学校和选择学校所瞄准的基于兴趣的教育是与尖端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该教育体制重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的追求,可以说是尖端技术硅谷产生的基础。

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教育
说到教育问题,亲子关系非常重要。虽说美国的社会构成单位是夫妇和孩子这种核心家庭,可实际上是以夫妇相互扶助为中心的。
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孩子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是亲子相互扶助的社会,不过在美国看重的是来自个人主义的“自立”精神。孩子为自己负责而学习,父母不去过多地干涉,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太关心。
在社会阶层分明的美国,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差异甚大,但即使是上层社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太介入,同孩子学校老师的交流也不热心,不出席家长会的父母很多,对孩子的成绩也不像日本的父母那样关心,他们认为应该培养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方式。
美国的父母对孩子不怎么期待,日本等东亚国家的亲子关系则不同,这大概是儒教的影响持续至今的缘故,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很大。
罗斯贝内迪克(Ruth Benedict)在论述日本的亲子关系时,指出日本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照料自己,从而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爱护。这个观点虽招致多方的反驳,但至少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日本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受儒教影响很深的韩国和中国对孩子倾注的力量也非同一般,从中可以看到亲子关系的浓密程度。
父母的期待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自杀等各种悲剧也时有发生,不过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确也是事实。
分析日本的教育必须看其社会结构,同时亲子关系的浓密程度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日美的教育改革
美国非常奖励年级跨越的跳级,科目选择的自由度超过了想象。由于注重特长教育,从国际水准来看,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则比较低,与日本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将日美学校教育做一比较,首先美国的上课时间要比日本少很多,美国的上课时间比日本一年要少600小时,光看暑假,美国是从六月中旬到八月底,长达两个半月。随父母一起去美国的日本孩子在美国学校放暑假后回到日本,利用6月中旬到7月20日左右的1个月时间在日本的学校“插班补课”。
虽说强调学生的自立,但让缺乏判断能力的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自主判断确也是勉强。为此,美国孩子的平均学习水平很低,提高所有孩子的教育水平既是美国教育政策的现状。连九九运算都算不准的学生大量步入社会使美国的社会陷入功能不全的局面,让客人等待多时也把帐算不清楚的银行职员、写错地址货物到不了顾主手中等等情况屡见不鲜。
日本则完全不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人才培养教育”实施多年,大企业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家族主义的社会结构又带来激烈的生存竞争,在此状况下的教育改革不得不由平等向自由转变。
1998年的中央教育审议会上批准了越级和初中升高中一贯制的申请,这项举措在为了缓解竞争的同时,力求实现从平等主义向能力主义的转移。为此,在日本出现了3名17岁的高二学生直接跳入千叶大学的创举。
教育改革的实施必须首先把握因各种弊害带来的社会结构和亲子关系等文化状况。
首先是产业社会的发展,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产业社会已进入成熟期,随之而来的是消费社会、信息化社会。
社会由产业社会向消费社会、信息消费社会的转移改变了以往注重学历的人才评价方式,能力成为评价的主要因素,企业也面临根本性的转变,新的消费社会的原理不是反复同样的事、生产同样的东西这些“同一化”,而是“信息性”和“差异性”,即与他者有何不同,什么样的差异可产生新的东西、具有新的魅力?
当然,大企业也必须摆脱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的生产模式,产业社会的基础被原原本本地移交给发展中国家。
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家族主义的经营理念受到冲击,大企业的经营者们联合起来发出声明:终身雇佣制结束了。年功序列也被“能力主义”所替代,这样一来,上司、同事、公司和自己的关系也就不得不变得“冷”起来。
这种社会的变化渐渐也给教育带来了影响,作为经济原理的“需要决定供给”的原理同样可以用在教育上。
消费社会与同时兴起的高科技社会、信息化社会所需求的不是普通的能力,而是会发现新事物的创造能力、与以往不同的差异化能力。不过产业社会的观念在社会上已扎下了根,使教育没能得到大的改变。
像美国硅谷这样的新信息产业(通信、计算机)在日本也迫切需求,也就是说社会需求的不是平均分数高的优等生,而是“特殊才能”型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差距在大幅度地缩小。

一家音乐公司的尝试
服饰、音乐界以及与生活直接相关的信息产业需求的不是普通型人才,而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人才,社会正在向与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无缘的世界转变。
索尼音乐娱乐公司应该算是中小企业,由于以高中生活为主题的尾崎丰等歌手的歌曲大受欢迎,作为录制这些唱片的音乐公司而获取了巨大的成功。
这家音乐公司提倡职工们“独立”,号召大家开创独立的新领域,公司方面对新事业采取支持援助的态度。
最近小室哲哉歌唱组活跃在世界歌坛,加入小室歌唱组的安室奈美惠成为多数高中生的崇拜偶像,甚至卷起了模仿安室奈美惠的“安室现象”风,棕色的长发、细长的眉毛等在高中生中流行起来。
新的音乐不会从古老的乐器、保守的思想中诞生,索尼音乐娱乐公司充分了解这一点,所以才鼓励职员们的独立,索尼音乐娱乐公司这类企业的出现让人看到一个新日本。

美国的个性教育

只要做就会?
关于教育,美国和日本差异最大的意识是孩子的能力问题,日本的孩子也好家长也好都认为“只要做就会”,“不会”是因为“没有做”。
美国的一位教育评论家认为“在日本上下贯通这样的理论:只要真正地努力就必定成功,如果不成功,是因为努力不够”(《摸索的大国日本》)。在日本常常能听到父母们发牢骚说:我家的孩子学习一点也不用功,所以成绩老是上不去。这种叹息的背后就隐藏着“只要做就会”的观念。
用美国的日本通的话来说,就是:日本人不认为每个人生来有着各自不同的才能或能力,他们坚信只要孩子们学习一样的东西就会成长为具有相同才能或能力的人,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美国人则与日本人的想法完全不同,坚信每个人各有特点,即使是学一样的东西,体验相同的事,某些孩子就是要比其他孩子掌握得快、能力强,这是事实,因为每个人都有各不相同的能力和才能。
美国的这种认识便产生出与日本不同的各种制度,由于阶层不同,这种想法不但产生了不同的税金制度,而且,也带来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不同态度,孩子的未来差异也很大。对孩子能力的不同认识产生不同的制度,另一方面,人一生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教育。

学习“个性”
我们来看一下纽约州某小学二年级的社会化课程。
该课程中,让孩子们学习与他人的妥善交往,有时也请心理学者参加教学,一周一次,每次约2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上课,老师决定每次学习的主题。
学生们就家庭、兄弟姐妹、本地区的居民、饲养宠物的人、到野外露营过的人、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在这个学区的人、蓝眼睛的人、长头发的人等主题进行谈论,看看自己的感觉与班上的同学有何异同,从中学习独自性。
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确认自己的个性。让孩子们对他人的意见或感受进行思考,这是基于美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其特点就是让每个同学都发言、对学生的回答不进行正确错误的判断、一定要让孩子们使用“我”这个词。
这种“个性与自己的概念教育”从幼儿园时代就开始了。让孩子们一定使用“我”这个词,了解即使是同样的事,每个人的感觉也有所不同,在理解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学习“帮助他人的语言”和“伤害他人的语言”是什么。
从孩子们平时说话的语句当中找出伤害他人的语言和帮助他人的语言,并将其做成卡片,让孩子们记在心里,孩子们由此学习个性和相互帮助。这样的个性教育我们应该积极学习。

真正的竞争
在美国的上层社会区域,父母们为孩子的学习不惜交纳教育税金,但在下层社会,人们对教育税金则不关心,教育计划因州不同,而且就是同一个州,社区不同的话学校的教学计划也不一样。
即使如此,像Ivy League这所美国优秀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并不偏于某个地区、某所高中。因为学校没有共同的评价尺度,而且学校方面也认为只将相同想法、相同习惯的学生召集在一起,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不是与社会、生活以及发明创造无关的知识的竞争,而是意味着不同视野、能力、水平的竞争。
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是力求从美国各州都选拔学生,同时吸收国外的学生,这与日本的差异本质上来源于对教育的不同认识。
美国的高中既有计划安排非常丰富的学校也有计划欠缺的学校,好的计划安排意味着优秀的教师和优良的设施,不过主要是指学生拥有诸多的选择。
孩子们并不是都具有相同的能力,有的孩子就有越级的能力。学习的内容并不限于数理化、还有绘画、心理学等各种各样的科目。因此即使是同一个班,有时也会对高水平的几个孩子进行特别辅导,相当于精英教育。
要设置音乐、绘画、数学、科学、体育等广范围的特别课程就需要居民交纳税金,这样的社会结构造成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差别越来越大,这是负面效应,但也促进了诸如用计算机的计算处理能力生产优良产品的高新技术的培养。日本任何公司的计算机都是购买美国英特尔公司的处理器,软件也基本都是微软公司的产品,只是在末端技术上展示自己的特点而已,可以说在高科技战争中,美国的能力教育打败了日本的平等主义教育。
日美间的教育差异原本来自是否将“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能力”作为前提,“只要做就会”这一努力主义是产业社会的成功模式,但在信息化社会就会败下阵来。
美国的平等主义是 “机会”“机遇”的平等,但有优先少数人的特殊政策。即使受同样的教育但不意味着可以获取相同的成功,成功与否取决各种因素。才能、能力因人而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有无未来志向。美国的上层社会对孩子的未来很关心,所以痛痛快快地交纳教育税,亲子间的爱情是衡量对教育是否关心的重要尺度,不过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关心也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志向。

由未来志向转为现在享乐志向
日本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待很大,早早地就决定孩子的未来,OECD(经济协助开发组织)的教育使节曾报道:在日本一个人的一生在他十九岁的春天(日本是春季入学)就被决定了。不过现在,在初中阶段就以全国共通的“偏差值”水准判断一个人的未来了。
对日本的教育来说,除了个人的能力之外,还有新的问题,就是“认真”学习的态度正在急速减退,用功学习的学生只有一部分,许多学生将兴趣转移到游乐方面,这一方面与日本各学校过早地以偏差值判断个人未来的做法有关,另一方面同高中生逐渐丧失未来志向的现象也相关联。在小学、初中阶段就被贴上偏差值多少的标签,使得那些偏差值低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从而变得享乐至上,当然电视等媒体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为此必须建立发挥个人特长的教育体系。
图1-1-3显示出日本高中生的“现在享乐志向”要高于美国的高中生,比起考虑将来还是现在尽情享乐的好,这种观念的形成同日本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



学生们不是都能在所有的科目上取得好成绩的,有的孩子有绘画才能,但算术一窍不通,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日本席卷世界的两个领域一个是漫画、卡通,一个是游戏制作,这二者都是由这个社会的非优胜者们创建起来的。
美国人认为学校不过是生活的一个侧面,许多课后活动、打工等体验对孩子们的思考、个人特征、行为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就日本的现状来看,有必要参照美国的教育模式。
美国学校的上课时间一年里要比日本少600小时,目前美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这同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好相反,为此美国不得不反省选择科目过多的问题。在纽约州的某所高中,提出了将核心课程共设22个学分的议案,这些核心课程是国语(英语)、社会、数学、科学、艺术、健康、生理、外语。外语从一个学分增至三个学分、数学和科学的学分进一步增加。
美国的教育改革来自对教育水平低于世界水准的反省,但是教育理念没有变。《纽约时报》等媒体的论调虽然承认日本的教育水平高,但从教育的本质方面并未给予赞扬,而是强调美国的高中生为了将来必须加强学习。
美国的高中虽主张教育水平应赶上日本,但并不打算改变个性主义的教育模式,甚至设立各种“奖赏”,以奖励学生特长为指导理念。奖励的重点之一便是“创造力”,不提倡与他人做一样的事,鼓励突出、引人注目。美国的孩子原本与日本的孩子不同,一般不进行群体活动,任何国家的孩子在高中阶段都会形成“伙伴群体”,伙伴群体对孩子们的行为意识多多少少都会给予影响,不过美国的父母和教师都对孩子、学生的日常行为给予管教,不会形成像日本高中生那样的小群体。
麦克逊乔丹的AIRMAX运动鞋很多孩子都渴望拥有,在美国许多学生也以“我的朋友都在穿”为理由让父母给买,不过无论是父母、教师、还是学生都将随波逐流看成是羞耻的事,所以AIRMAX在美国的流行程度并不像日本,你也穿我也穿。

斯卡斯代尔高中的简介
在纽约州许多日本人居住的地区有一所斯卡斯代尔高中,下面看一下这所学校1997年到1998年度的学校介绍,在美国没有高中入学考试,只是在初中阶段一年有几次升学评定,学龄一到自动地升入本地区的高中。在纽约州只有亨特高中等两所学校是要经过升学考试才可入学的。
斯卡斯代尔高中的学历测验平均成绩为631分,要高于全国平均的581分,在了解该校水平之后看一下学校的介绍。
1、学校与区域社会
斯卡斯代尔高中是美国教育部认可的成果优异的144所模范学校中的一所,此外该校还是被美国中部的大学和中学审议会认定的四年制大学的预备高中,学生总数为1253名。
斯卡斯代尔高中位于人口为17000人的西切斯特地区,这里的居民几乎都是从事专门职业或公司的管理人员,是教育制度的积极支持者,斯卡斯代尔高中的外国学生(大部分是日本国籍者)有大约20%。学校自称教育优良,为有才能的学生还准备了特别教学计划。学校除了开设所有的主要科目之外,还设有各种奖励、特别升级班以及提高基本技能的课程。整个教学计划有依靠指导教师进行的也有学生独自开展的科目,而且还安排了多领域的教学计划,校方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研究准备了丰富多样的内容,以满足学生们的要求。
在与区域社会的联携方面,学校还设有斯卡斯代尔选择学校(专科学校)、居民教育、多领域专业技术课程、培养司法和社会心理发展的教育强化课程等等。还包括学校和居民社会的服务、出版、校内体育、60多种俱乐部以及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参加的活动等等。
2、教师队伍
斯卡斯代尔高中有117名教师,平均教龄为23年,99%都有硕士学位,其中的9%还是博士学位,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10∶1。
3、辅导
由校长和六名辅导员组成的辅导部门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个人或集体的生活辅导,辅导内容的99%都是有关教育的继续、大学的选择等问题,由各年级辅导部长主要负责。
4、毕业必修学分
所有的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18.5个学分,两年之内全部修完也可以,另外,还必须参加实习、独立研究或五个星期的研究讨论会。

斯卡斯代尔高中必修学分改革方案:
科  目
学  分
英  语
4
社  会
4
科  学
2
数  学
2
外  语
1
美  术
1
保  健
0.5
计算机
0.5
选修课
0.5×3
体  育
4
合  计
20.5

以上介绍了一下美国一所高中的学校简况,我们注意到这所学校很注重宣传学校的特点。虽说都是高中,但并不都一样。正如原东京都立羽田高中校长久保田武的著书《校长变了,学校也跟着变》中论述的一样,作为校长必须强烈地意识到“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点在斯卡斯代尔高中的学校简介中充分表现出来。

高中的日美比较

发挥能力、个性的教育
通过问卷调查曾对日美教育进行过比较,调查对象是分别在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国家都接受过教育的高中生,调查内容如下:(1)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2)学习的效果;(3)教师形象;(4)测验考试;(5)课外活动;(6)同学关系;(7)能力与个性;(8)学校生活;(9)日本的教育评价。
以上九个项目,从学生的体验所得出的结果来看,日美间的差异很大。美国的高中生活“轻松舒畅”的说法在该调查中得到应验,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即学习效果。美国的高中教育并不只是轻松自得,“每个人的能力、个性得到发挥”也得到很高的评价。
同“每个人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发挥”相对照的是“以大学考试合格为目标”的教育效果,其结果如图1-1- 4的教育方法和目的的日美比较。
图中结果使得日本和美国高中教育的差异一目了然,这种差异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日本是应试教育,美国是发挥能力和个性、重视独创性和创造性思考的教育。
认为日本的教育方法是力图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比率只有1.4%(美国为51.9%),在对每个人的能力和个性的重视方面,持肯定态度的也仅有1.2%(美国为49.1%)。
有人认为应试教育中也包含个人的能力、个性以及创造性、独立性,这一认识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在两个国家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认为在日本的学校没有能力、个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
    除了“以大学入学考试合格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之外,其他选项的肯定率都很小,不过日本的高中教育在“重视基础和一般科目”、“锻炼努力和忍耐力”、“重视尊敬年长者和社会习惯”方面优于美国,努力和耐心也许是应试学习的关键,重视基础和基本知识为国民知识水准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习惯和年长者的尊重则是非常重要的礼仪,这些并非不好。然而想到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该调查结果则反映出了日本教育的问题点。

世界的水平
世界科学技术大会(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每年召开,参加会议的世界各国的高中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来展示,可谓是高中生的诺贝尔奖大会,其金奖获得者被邀请参加真正的诺贝尔奖颁奖大会。
高三学生村木哲哉以“螃蟹的舞蹈”为题在1993年度的日本学生科学奖大会上获得内阁总理大臣奖,他的研究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傍晚,带着爱犬在小河附近散步时,发现一群螃蟹挥舞着白色的大腿上下舞动,“这是为什么呀?”,抱着疑问村木开始了研究。
在调查螃蟹的生态系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完全着迷的村木君坚持观察和记录,最后将不被人所知的“螃蟹的习性”归纳为论文,参加了1993年度的日本学生科学奖第37届大会,并获得大会的最高奖。
最为附加奖,村木获得了参加第47届世界科学技术大会的机会,他便带着他的螃蟹生态研究成果参加了该大会,结果没有获得任何奖项,而几乎所有的奖项都被美国的高中生独揽。日本的内阁总理大臣奖与美国高中生的研究相比,相形见绌。
日美间的这种差距的形成,看一下图1-1- 4所列举的数值就可理解了,日本的孩子为了大学的入学考试,要比美国的高中生花数倍的时间和努力在学习,但在科学技术大会上的结果却让人遗憾。虽然学生整体的基础、基本知识高于美国,但这并不值得骄傲。



文部省要扩充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选修课程,向教育课程审议会提议将现行的初中三年的35个学分的选修课增至上限为70个学分,为此大幅削减作为基础课的必修课。
这是件好事。确实,无论在纽约还是洛杉矶日本的孩子被称赞学习很好,不过在高中生的数学世界竞赛中,迄今为止获得金奖的只有一人,少得可怜。
当今社会是高科技时代,发现、发挥个性的教育成为必然。想想为什么日本的漫画、卡通会远远超过世界水平?怎么看这与正规的图画教育都没有关系,其主力军是迄今为止一直不被人们注意的漫画“傲他酷”们(躲在家中一天到晚都在玩电脑、打游戏机、画、看漫画的人)。
每年8月和12月举办的漫画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漫画爱好者,会场由晴海的展览馆迁移至临海副都心,随离东京都的中心远了些,但地方大了许多,展会期间漫画爱好者们蜂拥而至,其规模甚为可观,傲他酷们的漫画、卡通终于得到了公认。
反过来看看学校教育,有哪一门课程能让学生如此“喜欢”、“着迷”呢?即使不愿意的事也要做,这种忍耐力和努力精神学生们必须学习,不过与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毫不相干的学习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最近,文部省正力求改善这一点,计划增设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史和科学史,改革以往的数理化教育。许多孩子因跟不上课程进度痛苦不堪,有的因此而走向歧途,从这些现状来看,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
美国和日本的学习效果的比较如图1-1-5,认为日本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了综合学习的习惯”的比率为40.8%,高于美国10%,但其它各项的肯定率,尤其是“发挥个人能力”、“学校生活愉快”两项上,对美国教育的肯定远远高于日本。



在采访美国高中生时,可以感到他们对日本的学生有种嫉妒情绪,他们基本都承认日本的高中生学习很好,不过每个人也都流露出不服气的表情。有的学生就说:“他们一天到晚都在学习学习,当然学得好了”。美国的老师经常表扬日本的孩子,这也许令美国的孩子嫉妒。
学校的自助食堂是学生们吃午饭的地方,无论到任何一所高中都能看到日本人只和日本人围在一起吃饭的情景,刚开始并不是这样,同一张饭桌上也有美国的学生,但不知什么时候就只有日本人和日本人的聚集了。
我曾参观过纽约一所高中的自助食堂,看到有张饭桌围的全是日本学生,身旁的美国老师对我说:“你瞧,学习尖子们聚在一起”,让人感觉日本的孩子是个气量狭窄的小群体。
如图1-1-5所示,认为在“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和个性”、“学生生活愉快”方面有效果的是美国的教育,这两项正是日本教育改革的着眼点,也就是说应该学习美国的教育。发挥特长、降低平均学力水平的教育自然会招致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对,有人就认为:以美国教育为模式的教育改革是根本性的错误,要不了多久,日本的孩子就会连简单的计算都不会。
看一下日本的教育现状就很清楚,日本的教育是为了升大学的应试教育,只是出一些无聊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相对比较。这样的现状应该引起特别的注意,尽快改善才是上策。
在升学率低的“底层”学校课堂纪律无法维持,上课铃响之后,老师要花很长时间说服学生坐到自己的位子上,这里的学生水平和美国的同等学校基本一样。要让这些学校的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只有发挥他们的爱好,例如将漫画列入正规的课程等等,画漫画、卡通时自然要了解尺寸比例等数学知识。漫画“傲他酷”曾是一人躲在教室的角落不与任何人交往的孤独存在,不过其中也有飞翔于世界漫画天空的“傲他酷”,这正是能力和个性得以发挥的结果。
应该承认美国教育有其好的一面,虽然有不少孩子连九九运算都不会,但在国际科学技术大会上取得金奖的孩子也很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大多是美国人,美国的这一优点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日本的教师和美国的教师
美国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关键在于教师,有了老师良好的指导,美国才会有比尔·盖茨式的人物的出现,才会走在世界信息产业的最前列。日本已落在后面,其差距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赶上的。
美国的教师有什么特点?看看既被日本的老师教过也被美国的老师教过的高中生们的回答,其结果耐人寻味(图1-1-6)。也许正是日美教师间的这些差异形成了两国先进技术间的差距。



在美国的商店经常遇到售货员计算出错或迟缓而让顾客久等的情况,这给国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在计算机和英特网的世界则截然相反,美国的水平远远超过日本。
造成日本这样的危机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体系,以及运行这一体系的教师。那么,日本的教师和美国的教师到底有何不同?
我在旧金山采访的一位女教师介绍了她的任职经过:“我的本职工作其实不是教师,在大学学的是心理学,毕业后没有工作,有一天闲逛时正好看到这所高中募集心理咨询员,我就成了心理辅导教师,解答学生的各种烦恼便是我的工作内容。可是,这所高中又缺数学教师,校长就对我说:‘给你加工资,请你带数学课’。这完全超出了自己的专业范围,就拒绝了校长,可校长又告诉我,能当咨询员的人有很多,我怕自己的饭碗保不住,就答应了校长,成了数学课的任课教师。
校长告诉我只要将数学课上成与学生一起思考的课就行了,这样的教育效果更高。”
想想这个校长的决定真可以说是不负责任,对于这位女教师来说,要理解数学方程式和因数分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些方程式对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来说有什么必要?与自己的生活又有什么联系,她简直感到无从下手。
她开始与学生一起学习这个方程式为什么需要,与生活有什么相关,方程式成立的理由等等,听她的叙述,让人感到她的教学完全是自己在学习。
在美国,数学老师注重数式的理解教育,通常在黑板上写满了因数分解成立的理由,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道理和原因,这与日本的数学教学方式完全不同。
当然,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不感兴趣或理解不了,美国的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多采取“撇开不管”的态度,让这类学生转到初级班学习,不因他们而影响跟得上进度的学生。
参观了美国的数学课,觉得非常有意思,回国后便向日本的数学教师了解了一下方程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老师的回答都一样,“方程式的成立理由暂且不管,先让学生记住式子”、“记住式子之后,成立的理由到时自然会明白”。不仅仅是数学,在日本,所有的课程基本都不是以讲解理由和提起学生的兴趣为前提的。
在教师的日美比较中(图1-1-6),日本教师好的方面在七个选项中只有一项,即“学科知识丰富”,美国教师获得14.3%的肯定率,日本教师则获得24.4%。不过,其它选项上,对美国教师的评价都高于日本教师。其中“发挥学生个性”的肯定率日本教师只有3.8%,而美国教师高达66.0%,此外,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美国教师获得的肯定率也远高于日本教师,这让我们看到教育本质的不同。
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有学习意欲应是教育的第一步,无意义的熟记硬背会阻碍兴趣和意欲的产生,日本教师的“先记住,意思到时自会明白”的教学方法也许可以训练学生的“忍耐”精神,可是一开始就造成学生讨厌学习的结果,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败。

个性的尊重和选择的自由
“意欲旺盛”是指对事物着迷的心情状态,着迷的前提便是对该事物关心和有兴趣。
在产业社会,意欲来自“需要”,有金钱的需要,也有获得爱情的需要。也就是说,消除“缺乏、不足”的愿望支撑着人们的精神。
进入消费社会、信息化社会之后,以消除“缺乏”为前提的欲求减弱,“没有要买的东西”随处可闻,社会的物质由“缺少、不足”变为“丰富”,人们的欲求也随之改变。
在物质富裕的时代,年轻人开始追求有趣的事、奇特的事。这可以说是“差异欲求”,差异产生于对事物的好奇心。
美国的高中教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以往不一样的事物和观点,并对其感兴趣,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重视个性的教育非常重要,有的孩子对事物的洞察力很强,感觉也敏锐,也善于表现。但有的孩子虽然感情不丰富,但认真执着、冷静沉稳、理解力强。这些都是个性所致,擅长与否、兴趣的有无都与个性紧密相关,发挥特长、唤起兴趣便是尊重个性的教育、调动学习意欲的教育。高中生一旦对某事感兴趣、决定“我要做这件事”,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选择当中,努力奋斗。
自由归根到底是“选择的自由”,教师巧妙地指导学生的选择才可谓好的教育,教师的日美比较结果让我们深思的就是教育的本质。
注重个性、兴趣的教育体系要比教师的教学方法更重要,这种体系即“选择”的体系,适应学生理解的教育,也就是实施“不同理解程度的教育”、“不同能力的教育”。
一部分教师和父母强烈反对按能力划分的教学方式,可是,不这样改革,“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孩子”以及“混乱的教室”“辍学”“欺辱同学”等现象就会越来越多。
教育归根到底蕴涵着“挑选”这一严格的差别,这是无法逃避的,更好的教育方法也只有在此前提下寻求。

(原载《日本的高中生》,海豚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千石保: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2:05 , Processed in 0.1580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