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者型书家孟会祥[管季超辑帖/荐阅]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15:56:15 | 只看该作者
                                           买书

年内腊月廿八打春,今天戊子正月初十,天气睛和。上午洗衣晒被拖地,忙了些所谓家务。中午薛帅杰来访,饭吃得极简单,我简直有点过意不去。午后送帅杰下楼,觉得浑身暖和和的,不免想多走两步。我衣着一惯不修,有时也觉得过于寒伧,于是想到华联去看看春衣和鞋子之类。走进商场,忽然想到一楼有家三联书店,不妨过去看看。说到逛书店,这个多年的习惯,近年差不多戒掉了。原因有二:一是架上之书,多不曾读,真要读完,可能需要十年时间,所以再到书店,全属自责;二是日俗一日,上班工作之余,或应酬、或写字、或无所事事,那种翻书读书买书的快感,早已生蔬。这可能就是老了,或者是成熟了,或者是腐朽了,总之结果如此。
既到书店,当然不会空手。计购如下书籍:
杰克·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金绍禹译,上译版。我对外国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当然也不会对垮掉的一代有多大兴趣。名著《在路上》我也没有看过。垮掉的一代这个词,倒还时不时地看到,虽然不以为然,总觉得那一代人的某种情愫,还是可以触动神经。任何社会状态下,都会有人焦虑,有人颓废,有人无所适从,有人叛逆,而高度发达的社会,这种焦虑、颓废、无所适从和叛逆也高度发达。这是没有办法的。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版。我早就知道这本名著,翻过几页,没有好好读过。现在买到的,是三联第25次重印本,已经有数十万读者读过了吧。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版。主要是想看看大局的眼光。以前读蒋廷黼《中国近代史》,深为佩服。我想,以少驭多,仍当是中国学术的特点。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古版。我连普通话也不会说,哪里能学会这个。聊且买一本,附庸风雅吧。
程建国《戏外看京剧》,东方版。作者自言属于喜欢不痴迷,会听不会唱型。我则等而下之,听也听不出个门道。偶尔听听,便有过瘾的感觉,仅此而已。了解伶人的生活,于其说是为艺术,不如说有窥隐癖;然而世有此癖者正多。伶人因为演剧,对人之为人,生活之为生活,感受可能更通透一些。他们在虚拟的环境下,一辈子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辈子,所以看得开。
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中华版。行公此书,在书店见过不同版本,都没有买。今见封面的一段话:“本书的目的微乎其微,不是培养诗人和诗论家,而是让活动于街头巷尾的一般人,如果有幽微的情意,也可以利用这神州的敝帚,或读或写,取得或多或少的境的化。”行公已逝,这样的话听起来就更亲切了。
许慎《说文解字》注音版,岳麓书社版。架上有说文段注,买这本书,是因为多了注音检索的功能。
《陆柬之书文赋》,孙宝文编。他这套书,我还买有一本晋唐墨迹,编者是有眼光的。
8本书,共计182.3元。服务员送我一个会员卡。以前我也有几家书店的会员卡的,而下次去店,哪里会事先带卡呢?打不了折,当然会多花钱;而买了书不看,才是更大的浪费吧。将来,如果尚能衣食无忧,无大疾病,能散步归来,坐阳光下边看书边在书眉随手写些字,余愿足矣。而这样的生活,犹不知何年可到,犹不知到时体力胜与不胜,所谓小人戚戚,杞人忧天,不禁自笑。
2008216星期六 1825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6:28:56 | 只看该作者

孟会祥<<采近世能书人名>>



                                                                                           孟会祥<<采近世能书人名>>神品4人
        神品,开宗立派,为大宗师.
       吴昌硕    沈曾植    康有为    于右任
妙品13人
        妙品,独树一帜,为大方家.
       齐白石   黄宾虹    弘一    鲁迅   沈尹默    **    谢无量   郭沫若     徐悲鸿    林散之   沙孟海    白蕉     启功
能品33人
        能品,一枝成家,史将隶名.
     黄士陵    郑孝胥    曾熙    罗振玉    李瑞清    张炳麟    张伯英      王福庵   叶恭绰    马一浮    吕凤子   胡小石    马公愚     郑诵先    吴湖帆    刘孟伉
     溥儒     刘海粟        潘天寿     邓散木    陆维钊    李苦禅    武慕姚    朱复戡     来楚生    谢瑞阶    萧娴     高二石     钱君匋     游寿    陆俨少    王遐举
     谢稚柳
别品14人
       别品,高人畸士,字以人传.
     张骞   徐世昌    刘春林    梁启超    谭延闿   陈独秀    容庚    丰子恺    张伯驹    张大千    方介堪    费新我   李可染    赵朴初
                                                                                                                  (摘自2008年8月20日<<书法导报>>第十版)


TOP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6:45:17 | 只看该作者

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孟会祥
  我在网上敲上“书法”两字进行搜索,说实话,找到的内容少得可怜,层次也不算高。互联网的确是世界的窗口,狮子老虎狗无所不包,但关:厂书法的还是太少了。失望之余,看到某网站上有书法还能坚持多久的调查,更打了一个冷战。
  我喜欢书法,书法却已经混到这份上,这就像带着女朋友上街,她的回头率为零一样,没劲。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笔墨祭》,发表之后,激起过反对,我读到过一篇与之“商榷”的文章,扔手榴弹式地对余秋雨进行了还击,看过之后非常解气,余秋雨的文章,我压根就不太喜欢。但解气之后,我觉得余秋雨是有道理的,笔墨文化,的确已是过去的事了。
  近读《陈传席文集》,其中饿对当前艺术发展的亡点意见》中有一段话:“亚明先生和吴丈蜀先生告诉我,他们小时候,看到那些管账先生、开处方的先生,甚至帮店铺或卖猪肉记账的活计们毛笔字都比现在第一流书法家写得好。”陈传席先生的文风排倒海,辩无不胜。他提倡“正、大”气象.屡屡引用苏轼“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句话。如果以颜真卿为高峰,亚明、吴丈蜀先生所见的民国初年的民间书法,顶多是小丘;而这些小丘比“现在第一流书法家写得好”,可想而知,现在的书法水平是个什么高度。这是米海岳式的“心眼高妙”,而立论有过中处吗?不是。另有一例:吉欣璋先生藏《铁花庵印集》扉页上,有乏九皋题赠之词,吉先
生说:“书法出自《争座位》,极洒脱。前数年编写《河南书法志》,未见其名,知赠者、受者皆已湮没。”我拜访吉先生时,曾得见此书,王九皋的字,也不比“现在第一流书法家”差多少。他没有身后名,至少说明当时的名气也不会太大罢。古人也并没有多少献身艺术的热情,只不过是训练有素而已。为什么会训练有素,原因也不复杂。
  其一,求官之所必须;其二,混碗饭吃之昕必须。求官,不必说了,写不了一笔馆阁体,恐怕连个秀才也捞不到。混碗饭吃,并不是说书法不好的人都得饿死,而是说,书法好的容易得到肉铺的职位。过去没有钢笔、圆珠笔,没有五笔字型输入法,逼着人们用毛笔,时间一长,产生了毛笔文化。现在钢笔用了近百年了,却没有产生钢笔文化。虽然前几年钢笔书法家曾经大红大紫,但钢笔见了毛笔,还有点妾而见妻的自卑。现在写字的人当然比古代多,但书法没有古代普及。古代字好是科举之所必须,金榜题名又能做官,中国人是最看重官的,这才是书法普及的根
本动力。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人的书写水平江河日下,今不逮古,是千真万确的事。现代人忙,对书法这档子事也不太留心。过去农村春节贴个对联,总要找书法好的人写,现在都用印刷品代替了,甚至印的是电脑里的标准字。过去店铺匾额多由高手题写,现在也由电脑代劳,走在街上,觉得人越来越多,匾额上入的气
息却愈来愈少。有些店家为了增加人气,干脆就印上一个活色生香的靓妹。然而书法家也并没有被扫人历史的垃圾堆,名家日进斗金,活得还非常滋腻。
  这是为什么?因为有人肯出大价钱买字。买字是为了艺术欣赏吗?非也,以其值钱也,可以做礼品也。所以书法家成了高级工艺品作坊。现代人练字就想出大名,出大名是为了挣大钱——求奇、求异、求怪、求野、求甜、求媚,搽胭脂抹口红,染头发烫睫毛,为悦己者容,也就顺里成章了。
  然则书法还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像恐龙那样灭绝?我看倒不会。因为书法毕竟是艺术,艺术这东西,人类不容易戒掉,尽管会被冷落。长期以来,书法没法跟美术比,小学写字课,不称为书法课,写字课本上甚至有用电脑标准字当范字的,逮住孩子们往死里整。中学有音乐课,有美术课,没有书法课。书法就是这样的人老珠黄,门前冷落车马稀。毕加索说如果他是中国人,肯定是书法家而不是画家。还有一个老外,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美:一种是女人,一种是书法。这其实是扇中国人的耳巴子,中国人却喜滋滋地去引用。如果,我是说如果,突然宣布书法为高考必考内容,字不及格高考成绩以零分计,会怎么样?肯定书法班会如雨后春笋,而且价码也会一个劲地往上窜,油漆匠都会改行去教书法。当然,教育部不会这样做,即使这样做了,书法水平也不会马上上来,反而可能走火入魔,筋脉尽断。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个日本书法团体来中国,中日同道进行书法表演:轮到一个日本女孩出场,她没有什么独门功夫可以展示,坐下来,安安静静地临了一幅褚遂良楷书。书法能不能坚持下去,恐怕与这种心态有关罢。爱好书法的人可以恳请“广大人民群众”也关心书法,至于人家看不看、练不练,那是人家的自由,谁也管不着。疾呼社会重视书法,大概也不会被追认为仁人志士。书法本来就没什么实际的用处,大凡艺术都不能吃不能喝。如果幸而有人觉得不为无益之事,不能遣有涯之生,又幸好选择了书法这项无益之事,那书法就会由此延续下来。
——摘自《书法导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7:39:37 | 只看该作者
会祥兄是我敬服并私心追摹的当代最有学识和思想的书法圈中人之一。有幸结识先生,是季超的善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6:38 , Processed in 0.0898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