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博览》介绍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0:16:0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科研的价值与力量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持/姜广平



教育科研是一个尴尬的话题。尴尬在于:在绝大多数学校里,负责教育科研的职能处室都是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到教育科研应有的作用。多数时候,教科室往往成了一种质量监督与检查机构,而如何做好教科室主任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造成教育科研地位尴尬的原因还有:很多教师与校长所认定的教育科研,其实是一种伪科研。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关于教育科研的价值评判: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经验性的文字,算不算科研?或者算不算科研成果?

教育科研是否只是专家与教授们的专项?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做好科研工作?一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怎样才能不游离于教学实践?

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课题,然而,课题的价值叩问与价值诉求如何体现?

我们如何进行真正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真正意义何在?

今天,我们邀请了数位嘉宾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真教育呼唤着真科研

江苏 马晓洪

何为真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一种与人民万物亲近,在大自然、大社会里办的教育。陶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陶先生所倡导的真教育是一种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创造新价值的教育。他以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不能解决困难问题的,尤其不是真教育。”真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真教育是教人追求真理的教育。陶先生叮嘱二儿子陶晓光“追求真理做真人”,正是真教育的最典型的案例。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真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一种反拨,是教育的返朴归真,这是一条素质教育的回家之路。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求真,教育的状态应该是本真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归真。我们应该自发自觉地追求一种真教育的境界。首先要追寻着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应该充满成长气息,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感召,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浸润,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生长……整个学校就是师生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学园、文化的圣园、精神的家园。其次要追寻着本真的教育。本真的教育应该充满生命活力,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向规律靠拢,按规律办事。守规律,教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轻负担,高质量,让学生生动发展。自觉谋求全面发展的质量、科学真实的质量、自然生成的质量,让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开放、走向综合、走向智慧,让基础宽厚、思维灵活、特长明显、身心健康、后劲充足成为教育的自发价值取向。再则,就是追寻着生态的教育。生态的教育应该充满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服务,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健康第一,关注生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更新观念,改进教法;规范管理,减负增效;科学评价,发展特长,将全体素质发展、全面和谐发展、生动活泼发展、个性创新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至高追求,让每个孩子获得最优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走向成功。

真教育呼唤着真科研,毫无疑问,真教育需要科研为先导,需要科研的引领,需要科研的助推。从而,去寻求一种理论的支撑,去寻求一种智慧的催生,去寻求一种思想的超越。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小学的教育科研背离了教育的本源,陷入了“假”的泥潭。其表现形式大致如下:一是理想化。不少学校不分层次,不切实际,高喊着“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等口号,大搞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群众运动”,似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造成科研的 “大跃进”现象,最终出现“开头轰、中间松、最后空”的结局,也就不足为怪。二是高大化。许多学校受着“人人搞课题,个个发论文”思想的影响,于是乎“课题满天飞,仿佛放卫星”,各类课题名目繁多,层出不穷,诸如中央教科所、省教科院、地市级教科所系列的规划类课题,省教研室、地市级教研室系列的教研类课题,有中国教育学会以及其他各级教育学会布置的有关课题,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名师、名校长系列的研究课题,还有各种学术团体领衔的研究课题。各级各类的研究课题泛滥成灾,使中小学教师应接不暇;各路人马都要应付,使得基层学校疲于应付。最后往往是正确的思想总会形成,成功的现实总是那么遥远。有位资深校长曾经断言,有许多课题孵化的所谓正确的思想,永远也不会转化成现实的教育生产力。三是浅表化。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所做课题超越“校本”,脱离学校实际,教师的参与面少,只有少数几个“文笔师爷”在闭门造车,这样的研究纯粹成了学校的一种装饰。有些学校对各级各类的课题立项很重视,可立项之后就把研究方案束之高阁。待课题结题的时间快到了,就匆忙上阵请一些专家和学校的笔杆子来“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这种科研成果无异于空穴来风,毫无使用价值,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有些课题研究的周期太短催生形式主义,容不得潜下心来,来不及拉开过程,往往研究还不成熟,还难有成果可以总结,硬是要把它包装、放大,急着去评个某某奖项。四是功利化。教育科研有偿服务和“商业化”的操作现象严重。就笔者亲身经历而言,总是收到一些知名杂志社的关于成为理事单位的邀请,对方打的是服务学校教科研的旗号,而图的是什么,圈中人自然不言而喻。我也收到过号称具备国家或国际刊号的杂志社寄来的邀请函,让我做编辑,要我负责组稿。当我将文章寄出后,没过多久,这些教师分别收到了“获得一等奖”的通知,只要给几百元人民币就可发表。我自己也时常收到获得某某评委会的“特等奖”和某某大作入编的通知,只要交上若干工本费就可参加颁奖大会云云。据说有的学校高挂横联,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只要交上不菲的“科研服务费”,不费吹灰之力,你参与的课题研究准能得奖,这样不仅校长脸上有光,学校也风光。教科研沦落到如此地步,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真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科研,贵在真心、真情、真行、真赢,让真科研推动学校持续发展,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让真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研究品质,形成研究思维;让真科研成就学生和谐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迈向幸福人生。

真科研应该立足校本,基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草根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反思研究等,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围绕学校的日常工作,紧扣课堂教学实践,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教育科研,首先去发现问题,因为问题是反思的起点;其次去研究问题,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分析成因,抓住症结;再次去解决问题,这是新的实践,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的突破,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最后去提升理念,这是认识上的自我超越,是新的认识,需要实践的上浮,更需要理论的下潜。这一过程的经历,我以为确确实实有利于教师提升教科研水平,有利于教师有效开发教育教学智慧,有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教科研的一种回归,更是经受风雨后的局中人的一种自我觉醒。

回家,回到真教育的最好状态;回家,也是真研究的最佳生态。





教育科研:一种幸福的存在

江苏高子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小学相继都有了多个级别的课题,而把教育科研所有材料分类放置就是“三座大山”,一座是申请材料之山,一座是研究材料之山,一座是结题报告之山。这三座山假如是真山,我国很多教育教学上的问题早就解决了。事实不是这样的!仅从素质教育至今没有真正实施、中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仍然存在严重问题、找不到哪所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办学等,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山是短命的、虚无的、可怕的。

教育科研,本应该是真实的事,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大事,是一件幸福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原因非常简单,教育科研其实就是老师通过教育思考、实践,发现与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无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一样的,是一种非常快乐而幸福的人生追求。但,当下无数教师包括从事教育科研的一些人,却没有发现教育科研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存在着相同点。没有这一认识,教育科研的那种幸福的追求,自然在千万所中小学也不复存在,再加上一些人员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假大空的教育科研才充斥天下,成为笑谈,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一过程撰写出来并加以发表,真正从事科研的人,没有人会认为这是苦差事,主事人肯定津津乐道。我从事教育科研十多年,做了两个项目:一是江苏省教育厅继续教育实验区的项目研究,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申报的教育部规划课题的重点子课题。这两个项目,我有说不完的故事。

2000年,我成功申报主持了江苏省教育厅继续教育实验区课题研究——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研究。拿到省厅的通知后,多少人说这是空洞无物的课题,不会有什么研究成果。那一年,我全身心投入到这一课题研究之中,首先设计问卷,到农村去调查小学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继续教育课程、教材,3000份问卷收上来,一一统计,四个月的时间,得出了相关数据,我写下近两万字的调查报告。其次,根据调查的数据编写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至2001年12月,12本共180万字的教材完成了,交给出版社了。2002年初,当拿到12本书,我一页一页地翻看着,犹如欣赏自己的孩子,感动得流下很多泪水。当我整理好这些材料呈报省厅,省厅把江苏省第二届“树勋教师教育科研奖”给了我,并且是教师进修学校组的最高奖。该课题2004年结题。四年的研究,让我解决了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到底需要怎样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让我清楚农村教师需要怎样的继续教育教材,让我与数位教师共同合作编写了相关教材。这一项目的成功,让我继续行走于教育科研之间,没有一丝厌倦。

2004年,我的“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阅读”研究项目,成为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申报的教育部规划课题的重点子课题。我为什么要进行这一课题研究?原因非常简单,我国中小学生真正喜欢写作的不多,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全球排名是相当落后的,而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小学阶段最能让学生爱上写作、阅读。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我利用100天的时间,每天写上千字以上的文章专门思考小学生写作的问题,发在凤凰语文网上与网友们共讨论;我把苏教版58次课内习作教材,一一解读,根据自己的想法,不看任何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在班级中实验;我把苏教版200多篇课文一一从文章学、写作学的角度进行研读,每篇写下千字文;我进行真正意义的“课内习作”实验,以透明式写作进行教学改革,我设计了新型的作文本,我把每次学生课内习作的作品装订成“书”;我研究了多个国家的小学生写作……关于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的研究成果,《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七彩语文》《百家作文指导》等杂志发表了若干篇文章,《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以封面人物、封三、封四、“高子阳作文专号”发表十万字的研究成果。

研究“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阅读”时,我首先是给自己补课,因为在进行这一实验前,我的阅读是缺项的,读过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超过一位数,而现在,我购买了一千多本童书,以两天一本的速度阅读、思考。选择适合大声读给孩子听的书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目前我以大声朗读整本书的方式读完了100多本;确定一定的书目,给家长做讲座,让家长购买并与孩子同读,目前我已经给3000多名家长讲过,家长们改变得很快;很多学校邀请我去做讲座,使得部分学校也开展阅读实验。这就是我的“每年读50本书”的实验(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目前改成了“每周读1本书”)。

6年的实验,真的很幸福!2009年12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举办的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评选,学校推荐、网络投票、评选认定,最后我获得了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2010年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开始评选,我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一等奖。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教育出版社已经出版及即将出版20余本研究成果。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座山,是一座真山,是一座在大地上不被摧毁而永恒存在的大山,是一座具有生命力、幸福的大山。这座山不能只有应试教育的分数,应该有我们一年年真实的行动记录,应该有我们自己教育科研的过程、成果。





教育科研:学校事业发展的通道

——从课题《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谈起



江苏  张  敏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一所学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成为名校,就必须强化教科研工作,以教科研引领学校发展,使学校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我校建于2007年9月,建校后就把教科研工作作为立校之本。我校吸纳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新建小区的社区居民子女,有外企管理人员子女,也有服务于社会低层的务工人员子女。因为学生来源复杂,所以,在礼仪、卫生、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养成更显得重要和迫切。因此,我校决定从抓良好习惯的培养入手,来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如何开展这样的养成教育?如何让养成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如何在教科研的引领下更快地发展学校?这些问题摆在了全校师生的面前。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我校申报了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旨在以科研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以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科研使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就这样,我们率先以科研来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

为了让这个课题深入学校每个师生心中,学校提出了“优秀是一种习惯”的德育理念,并用红色大字标在校园最醒目处。与之配合,我们认为,课题的推进与推广应该是与教育行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于是,我们在全校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评比栏、图文并茂的“好习惯童谣”“好习惯之星”、班级门口的“好习惯”合格班和优胜班评比,班级内的“好习惯”流动红旗等一些活动,形成与课题的对接,也成为课题的外显方式,巧妙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外在的、师生积极接受的环境文化。这样既合理地利用了科研成果,又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特色。

通过两年的努力,学校形成了以“好习惯伴我成长”为主的校园文化,并且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生管理方法。

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以“好习惯”为德育教育特色的目标基本实现。我校的“好习惯教育”在太仓市教育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特别是学生午餐、路队等受到领导肯定,兄弟学校多次来校进行好习惯专题学习,好习惯教育获得太仓市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创新案例奖,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有效推广。逐步形成好习惯教育的校园文化,建立起了好习惯管理机制,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格局,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从而使学校赢得了学生,赢得了社会认可,赢得了学校发展的广阔空间。

我们充分注意到,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所以,学校借课题推进,引领教师认真搞好课题研究,让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我校教师人人参与《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教师人人都是研究者。课题研究注重实践性,譬如,通过“好习惯”主题班会评比、“好习惯”晨会课研讨、跟踪个别学生进行观察、“好习惯培养”推荐阅读、举办“好习惯”主题沙龙、邀请苏州网校来校进行“好习惯培养”讲座,邀请昆山有经验的德育工作者进行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定期进行科研活动,调查研究、活动方案研究、个案研究、方法研究,提炼有效的好习惯培养的策略等,都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式。很多教师还逐步涉猎一些教育教学专著,尽可能从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出发。此后,我们还邀请省教科研专家,为课题诊断把脉,拓宽教科研的思路。教师的教育视野在课题研究中得到提升。

课题研究活动,不仅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还给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采用每位教师轮流主持课题例会制度。教师轮流合作主持例会有利于教师接纳与探究,更易于激发教师的参研热情,能使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力,实现科研素质的最佳表现和科研能力的充分展示。

课题组老师还重视研究的反思,及时撰写教学随笔,定期收集有关生成性案例,然后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切磋教艺,补救改进,进一步推动了课题研究稳步、扎实、深入地开展。很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对课题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独自承担课题研究,竭尽全力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教师们对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创新性显露无遗,并将这种主动和创新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无缝对接。

近两年来,我们组织了全校教师编写《好习惯100课》校本教材;20位教师撰写的“好习惯”的案例分析、教育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或者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11位青年老师申报“太仓市学会学习的微型课题”研究。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们深深感到以教科研为抓手,引导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达到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题研究的其中一项成果是活动育人策略。教师在课题研究和活动中还获得了很多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经验和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融科学性、教育性、系列性为一体的主题活动,如培养礼仪习惯的“光荣的少先队员”主题活动,培养学习习惯 “我是学习的小主人”活动,培养安全习惯的“我是安全小卫士”活动,培养节能习惯的“绿色银行”主题活动等,由此,我们形成了《好习惯培养》主题系列活动,从而真正影响着学生的习惯养成。

经过两年来的好习惯活动化培养和研究,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例如:学生每天都能坚持步行百米进校园,主动和值日老师、保安叔叔问好打招呼;学习方面,提前候课,做好各项准备,小组合作有序进行;安静文明用餐等。好习惯教育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学习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143人次学生在各类评比中获奖,15人次学生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不仅如此,好习惯已经成为我校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工程,完成了课题由科研向文化的发展。

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促进学校文化场的构建与形成,真正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且必要的通道。







教科室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兼谈如何做好学校教科研工作

江苏 姜广平

    教科部门应该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参谋部、信息部和指挥部,它是以“组织、指导、培训、研究、评价、影响”等几方面介入学校管理的。

    然而,现实中的学校教科部门可能是所有职能处室中最为尴尬的一个科室:它既不像政教部门,以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又不像教务部门,以课程设置及管理为重点,成为学校的重要管理部门。在很多学校,教科室大多是一种摆设与点缀,真正认识到教科室作用的,可以说鲜有其人。即便是一些知名校长,靠丰厚的科研成果走上管理岗位的,也不能正确认识教科部门的重要,对科研工作采取了不必要的挤压与打压。一些反对“伪科研”的呼声,又使得很多人对真正的科研缺乏辩证的认识。

    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在部分中小学之所以能得到深入的开展,主要是因为中小学职称评审中强化了对论文的要求,这一点使得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了,但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也仅仅是停留在写论文这一层面上,至于在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应该有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体验与快乐,则很多人都未能充分意识到。

    其实,教育科研的价值不在于出几篇文章,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教育科研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真正能够探索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更适合学校事业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师确立起正确、科学的教育科研价值观。如果由此形成学校的科研文化机制,形成教师本人的科研品质与文化人格,则是科研的最高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更高意义的学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更多的人认为,学校教科部门的工作应该为教学服务。

    这种观点,乍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且经得起推敲。但细细想来,教科部门如果只是这样的职能,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术引领、教育改革与创新等任务又如何完成呢?再有,如果仅仅为教学服务,而教学的定位只在于应试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教科部门只是为考试服务?

    教科研是不能落入到这一功利层面的。教科有务实的一面,更有务虚的一面。务实,乃为教学服务,用以研究教学,指导教学;务虚,则不但要研究教育,还须影响学校的决策,形成学校的科研氛围,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形成学校的文化品牌。

    应该认识到,教育科研应该首先是一种管理,而这种管理则是一种具有科学与人文高度的彻底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同时也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是塑造创新型教育者的成功妙法,是提高教师的生命价值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一种对管理对象在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较高层次的管理,始终把教师放在核心位置,追求教师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充分调动教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育科研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应该看到,这种人本管理是一种需要。“需要”是指有机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的“全部行为和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教师作为特定的群体,有其特殊的职业特点,物质待遇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需要一种经过升华的超越职业的人生境界。同样,对于学生,自尊需要的满足能够使他们产生一种自信,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从而大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这些,都应该是教育科研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同样,目标的设定,也是科研部门为学校发展设定的管理任务。确立的目标对个体越有意义,越能满足个体需要,实现的可能性也越大,对个人的激励作用也越大。对学校而言,学校发展同样需要目标的设定。教育科研管理中要实现目标激励,首先目标确立要适度,使目标既富挑战性又具实现性,能建立起一种良性激励机制,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到动力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校与教师的发展,使学校形成自身的科研发展特色与文化特色。

    教科的意义还不仅仅止于此。

    教育科研,能够造就优秀的领导者。教育科研的人本管理,是理性意识、情感体验、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的科学管理。一个校长,如果同时又是教育科研的第一责任人,那么,一个学校必然会因为这一优秀的领导者而成为海内名校。这样的例子,在教育界俯拾皆是。校长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科研能否健康、规范、有序地开展,也同时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成长向度与成长高度。这种情形下的校长不仅要具备一般领导者的品质,如忠诚于教育事业,作风正派,廉洁自律,谦虚谨慎,埋头苦干,组织能力强,知识广博,心理素质良好等,还必须具有勇攀高峰的素质,如思维敏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敢向风险挑战,百折不回等品质;同时又必须具有求真务实和具有宽容精神,重视精神科学和研究,他们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结合,是科研学者和社会学家的结合。他们还具有直观力、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应变力、决策力、预见性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更具有巧用人才的才能,具有知人善任的慧眼和胆识。而这一切,都是科研或者科研决策所赋予学校领导者的品质。一个成熟而优秀的教科部门,是能够影响校长及其他学校领导者具备科研战略眼光和科学发展意识的。

    所以,从务虚的角度看,教科部门的第一工作,便是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左右或者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

    所以,研究学校现状,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这一类看似与教学脱节的工作,恰恰是教科部门的主要任务。

    具体地论述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举校本培训的例子。

    很多学校的校本工程为什么没有落到实处,或者无法形成体系,缺乏计划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因为教科部门无法为决策层提供丰富的校本素材,无法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设定学校的特色目标,无法为学校的历史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做不到这一点,校本资源转化为校本教育资源可能就落空了。而由校本教育资源形成校本课程的工作,则更缺乏逻辑层面上的提升与提炼。

教科部门的这些特质,大概不是所谓“点缀”说所能涵盖的。

    当然,这里一个敏感的问题是课题研究。可以说,教科部门形象的尴尬,多数是因为课题。中国大多数的教育课题研究,没有注重实效,没有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多都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有人说“开题轰轰烈烈,过程松松垮垮,结题漂漂亮亮”,是很有道理的。课题大而无当,不着边际,既没有结合教学,更不具有指导教学的功用,便使得课题研究为大家所摒斥。而教科部门一个最重要的职能便是课题研究与鉴定。如果教科部门能帮助校长室对课题研究的规划、论证、实施、总结等各环节加以督促指导,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分析,并共同研究解决的方法,并且,努力将课题转化为学校特色的东西,从而形成学校内涵发展之中的文化积淀。这样,教科部门不但不会得如此恶谥,而且会成为教师向往、管理者倚重、学校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0:16:43 | 只看该作者
棉鞋里的阳光

广东 陈龙梅



母亲把阳光的温暖除了缝进被子里,还贮进了鞋子里。

在我能记事的时候,似乎没有贫穷与富有的概念,只知道,我们一家过得很开心。因为母亲的心灵手巧,每个冬天我和家人都能穿到暖和的棉鞋。父亲、母亲和弟弟的棉鞋都是黑色的灯芯绒鞋面和白色的鞋底,唯有我的是白色的鞋底红色的鞋面,而且鞋面上还长满了绿的叶黄的花……

父亲说他的脚喜欢出汗,母亲做的鞋太暖和,受不了,所以,父亲只在冬天里最冷的那几天穿一下,而且只在家里穿。

母亲说一会儿出门摘菜,一会儿出门洗衣服,换来换去太麻烦,所以,母亲几乎不穿自己做的棉鞋。

只有我和弟弟一到冬天就早早地穿上母亲做的棉鞋,就是下雪天也不怕,因为脚上有棉鞋,敢在雪地里跑来跑去,而不像其他的伙伴那样蜷缩在锅灶旁。父亲也经常因为我们不换鞋去雪地里玩耍而生气,可母亲总是说:“让他们去吧,换来换去不麻烦呀。”

母亲自己嫌换鞋麻烦就不穿棉鞋,怕我们嫌换鞋麻烦就让我们穿着棉鞋,这是为什么呢?稍大一点的我就明白了,母亲纳一双鞋底就要在油灯下熬很多个长夜。怪不得父亲很少穿母亲做的棉鞋,怪不得父亲因为我们不换鞋而生气,因为那时只有父亲才知道心疼母亲!

明媚的春天一到,乍暖还寒的池塘边就聚满了很多和母亲一样的女人,她们仿佛解恨般地挑来了床上的棉被、身上的棉衣和脚下的棉鞋,刷呀,洗呀,临回时还担回一桶清澈的春水。

洗过之后,只要有太阳的日子,母亲早晨就把洗过的鞋子搬出来晒,傍晚时又把鞋子放进箩筐搬回家。反反复复,晒了一天又一天,具体多少天,母亲肯定也不会去记,只是每天收鞋子时她都要把手伸进每只鞋子里摸一摸,直到有一天,鞋子终于干了。她就拿出那些布头,一点点地往鞋里塞,直到把洗鞋子时拧凹的地方都塞得鼓涨起来才罢休。然后把这些鞋子都放进一个大纸箱,并用纱布包一撮石灰一起放进去,我记得,隔一段时间,母亲就会重新换过一次石灰。

到了炎热的夏天,母亲就会把这些鞋子重新拿出来,放到烈日下去晒,去烤,直到阳光钻进鞋面的每一丝纹里,钻进鞋底的每一针孔隙,直到蓄积的阳光能够温暖再次插进去的脚丫,母亲又再次把鞋放进纸箱里,并放上一撮新的石灰,而且这撮石灰也充满了阳光的温度和味道……

如此有温度的阳光是不多见的,所以,母亲还把所有的棉衣、棉被一起搬到太阳底下,虽然没有多少新的颜色,但大小不一的形状就足以装点那时的农家小院了。

母亲让每一件棉衣、每一双棉鞋都塞满了阳光,所以我也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阳光的味道。离开母亲的日子,我独自打理自己和小家的生活。梅雨季节一过,我就无比渴望阳光的普照。在一天比一天的强烈渴望中,阳光也一天比一天耀眼起来,我赶紧搬出柜子里所有的被子、衣服,一件一件地挂到楼顶上。我甚至想把所有的鞋子也放到太阳底下,可现在的鞋子基本上都是皮鞋了,为了沾上阳光的气息,我还是把鞋子放到楼上,只是放到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而已。

    每次和老公一起回家,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只要云层里的太阳挤出一丝笑脸,我就会把所有的衣服和鞋子搬出来透透气。乡村们见了都要说声“你好勤快呀”,可他们并不知道,我的勤劳远不及老家母亲的万分之一,只是我和母亲一样都喜欢上了阳光的味道,因为有阳光,就会有温暖;心中有爱,生活就有方向!



作者系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光大新亚外国语小学教师。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0:17:15 | 只看该作者
一只特立独行的“猫”

□南京   郭学萍



郭学萍,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南京市知识型女职工十大标兵、南京市第十二届党代表、全国课题实验研究先进工作者。发表过六十多篇童话、一百多篇教育随笔和论文。曾多次荣获省、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出版了个人专著《诗意语文  博客春秋》。



很多媒体记者采访我,初次见面时总会表现出异常的惊诧:

“你是一名特级教师?不像!”

“你是一个校长?更不像!”

我总是呵呵一笑,漫不经心却异常坚定地说:“我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猫’。我的幸运,在于我做了自己;我的快乐,源于我一直行走在追寻梦想的路上。”



我是一只怀揣梦想的“猫”



记得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在一本《少年文艺》上知道了“斯霞”这个名字。从此,斯霞在我的人生记忆中占了重要的部分:我迷恋、崇拜斯霞,不亚于Fans对明星的狂热,这份狂热还促使我在初中毕业时毅然决然地报考了苏州铁路师范学校。

四年的师范生活中,像许多文学少年一样,我倾心于阅读,醉心于幻想,喜欢用文字编织像野草一般疯长的梦想。在这期间,我发表了第一篇童话《落日》,当了《上海铁道报》的特约通讯员,组建了学校的文学社,写了第一篇小说《冷月》。然而,毕业鉴定上“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几个字,给我的分配带来不小的麻烦。

1990年,作为一名试用教师,我被分配在南京铁路第二小学。接待我的校长姓梁,她用一种凌厉得令人生寒的目光审视我:“你会弹琴吗?”于是,我坐在风琴前,吱吱呀呀地弹了一首现在早已忘记了名字的曲子。

“你还会什么?”

“画画。”我怯生生地回答,然后在一张素净的纸上,画了一只蔫头耷脑的小猫。后来,她终于下了决心:“这样吧,你教英语。”那时候,英语是副课。

当娃娃脸的我顶着童花头,穿着一套花格裙子走进五年级教室的时候,有人把我当做新转来的学生。因为不是英语专业毕业,我缺乏足够的底气。为了弥补自己的心虚,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钻研教材上,每天夜里备课到10点钟之后,才胆战心惊地穿过一条马路,再走完一条深巷,回到铁路集体宿舍。有一次,因为忘了时间,我被反锁在教学楼里,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哭了半宿。那种沉浸和痴迷、孤单和害怕,你不是我,是体会不到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姓丁的铁路教育处长巡视我们学校时,听了我的一节随堂课,查看了我的英语教案,惊讶不已,把我大大地表扬了一番,并在全分局推广我的备课,还说我是教英语的一块好材料。我却坚决不愿意再教下去了,因为我不是英语专业出身,口语很不标准,怕误人子弟。

1991年,我改教语文,兼班主任。就在这一年,我去宜兴参加了江苏省教海探航“我的追求”征文演讲比赛,得了二等奖。就在这次比赛中,我见到了斯霞,并有幸聆听了她的专题报告——《我的小学语文教学之路》。听着听着,我泪流满面,是感动?是激动?我至今说不清楚。然而,我看清了自己的梦。在好长一段日子里,我总爱端详和斯霞的合影。我想她一定不记得我了,可她的举手投足却总是真切地浮现在我眼前,她的“母爱”“童心”占据了我的心房。

我知道: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作为一名新生代教师,我还必须有自己鲜明的教育思想,才能沉稳地站立,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于是,我对自己说,我不仅要做一只怀揣梦想的“猫”,还要做一只有思想的“猫”,撑一杆理想的长篙,向课程改革的更深处漫溯。



我是一只善于偷懒的“猫”



毋庸讳言,我们许多老师,有时也包括我自己,总是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的自由和时间,把他们的童年掩埋在比山还沉重的作业和试卷堆里。我们总是在努力奉献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孩子,而我们的理由总是冠冕堂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其实,我们是为了自己。

一位教师的话道破了其中的玄机:“我是要脸的,我们班的均分考不过别的班,你让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原来,这种所谓的奉献并不是真的无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保全自己的“颜面”。于是,在浩瀚无垠的题海中,我们迷失了方向,用大量的习题挤兑孩子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却自诩为“红烛”和“春蚕”!

痛定思痛,我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发誓:我要做一个“懒”老师!首先,备课要偷懒。这方面,我一直拒绝做简单的文字搬运工,绝不肯抄网上或参考书上的教案;而且,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在预设和非预设之间——我就这样给自己找到一条偷懒的理由。如果有人问我:“你的教案怎么写得这么简单?”我就说:“这好比齐白石的画,留白的画面越多,想象的天地就越宽广,生成的空间就越博大。真正的备课,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心里。”

自从我决定做个“懒”老师后,上课时我再也不口若悬河,唾液四溅,一节课下来喉咙冒烟,疲乏不堪了。我学会悄悄地退到幕后,让孩子们自然地走到台前。我鼓励他们说话,而不是我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唱独角戏。我这只懒“猫”从来都不屑于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而是一直坚持,课堂不是表演的地方,热热闹闹的地方不适宜读书,只有心静下来,才能读书,才会思考。

为了做个“懒”老师,我在作业布置上动足了脑筋:原来要求孩子们每个生字抄10遍,现在只要他们抄4遍(据说有好事者做过实验,生字抄4遍记忆的效果最好);原来每天都要求他们写的日记,现在以小组为单位,五人一组,大家轮流记,一周只轮到一次;原来每天中午我都要抄一黑板的作业给孩子们做,现在我对孩子们说:“中午不写作业了,咱们一起看课外书。”

别人也许会问:“那你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用来思考!”我每天都寻思,如何让自己更轻松一点。例如令人头疼的作文批改,我也找到了一条偷懒的捷径:我把班上的孩子按四人一小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批改四本作文本。我先把批改符号教给他们,再把本次习作的要求写在黑板上,然后指导各小组对作文进行第一次批改,小组长把小组意见整理后记录下来。等他们看了一遍后我再看,就轻松多了,有时干脆就在小组的批改意见后面简简单单地写上两个字:“同意!”

俗话说得好,“笨婆娘巧媳妇”,我这个“懒”老师还真教出不少“巧”学生呢!他们和我一样喜欢读书,写文章,每年习作获奖、发表无数。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历次区内调研中,我所任教班级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我是一只习惯反思的“猫”



我常常对自己的失败耿耿于怀,但不能释怀的不是“我失败了”,而是“我为什么会失败”。

1994年,作为南京铁路分局唯一的语文教师代表,我参加了上海铁路局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赛前,所有人都对我充满期待,我更是踌躇满志。竞赛的关键环节是上课,当时,我抽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课上得很热闹,我自我感觉颇为良好。然而,评委给出的成绩却低得让我吃惊。给低分的理由是:我没能抓住年级段特点,更没有体现单元训练目标,我的目光只局限在一节课上,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教材缺少整体的把握和架构。这次失败对我的打击是巨大的,回来后,我终于以一篇《咀嚼失败》的文字走出了阴影(就是这篇文章获得了全国“我最难忘的一课”征文竞赛优秀奖)。这次经历让我知道:不要畏惧任何失败,就算掉到泥潭里,也要抓一条鱼上来。

1998年,我上了一节省级示范课《白鹭》,学生是我自己带去的。郭沫若的文章我喜欢的不多,但这篇例外,因为它细腻、温婉。当时的语文课堂正流行“以读为主”,所以,那节课上始终是琅琅的书声、滔滔不绝的对话,气氛相当热烈。上完之后,一片赞誉,我也沾沾自喜。回到学校,布置几个题目给学生一做,我傻眼了:有些字,学生还不会写;有些词语,学生还不理解;有些问题,学生还模棱两可。带学生上了一节得到肯定的公开课,回来后居然还要补课——这对上课者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嘲讽!反思的结果是: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静水流深,很多时候,思想在静默中产生,尤其在这样大型的公开课上,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要给学生沉思默想的时间,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

2006年初,我参加了全市阅读教学竞赛,上了《爱如茉莉》一课。这次,我在钻研教材上可谓下足了工夫:一个寒假里,一遍遍地嚼《语文课程标准》,啃《名师课堂实录》,品《爱如茉莉》,做了一本厚厚的笔记,修改了6次教案。结果,我得了一等奖,却高兴不起来。我终究难以突破自己,难以突破诸如“爱与感动”这样的主题。反思我上过的成功的公开课,都是精致而诗意的。精致是我的优点,也是我的致命处;诗意是我的特点,也是我的局限处。虽然每种风格都有存在的价值,但如果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便会像插在花瓶里的鲜花,很快枯萎凋谢。

2006年底,我参加了江苏省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了一节《灰椋鸟》,从准备到正式上课只用了10天时间。在这节课上,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坚定不移地彰显诗意语文的课堂特色,卓有成效地进行双基训练,力求让诗意的课堂有更多灵动的思想浮动。上完课后,网上的评价都很高,我却警觉起来。我把自己上《灰椋鸟》的教学光盘和当时同样获得强烈反响的南通老师上《船长》的教学光盘对比着看了几遍。我那上幼儿园的儿子说:“妈妈,我更喜欢看那位叔叔上的《船长》!”原来,儿子觉得那位叔叔上课有力量。这次反思的结果是: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的大气、匠心、力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来自丰厚的知识积累和长期的经验积淀,我需要学习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和力量,需要博览群书,广阅人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所困。在思想和实践中行走,反思如影随形。当一只猫爱上思考,还有什么奇迹不可能发生?



我是一只热爱上网的“猫”



虽然好奇心可以杀死一只猫,但我仍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我经常做的事情是两件:兴之所至读闲书,闲来无事上上网。网上有很多喜欢“玩水”的“鱼”,比如南京市少儿频道的李群。

第一次看到“李群”这个名字是她在我的一篇博文后留言:“你好,郭老师,第一次看你的博客就喜欢上了你。希望能跟你进一步联系,成为朋友。我的职业也和教育有关系,希望以后能就有关教育的问题进一步交流。李群。 2007年9月4日。”

我按留言后的Email地址发了一封短短的邮件:“你好,李群!谢谢你的回帖和鼓励。相逢何必曾相识!文字让我们彼此相惜。郭学萍。2007年9月6日。”

想着这个叫李群的人看到短信后会是怎样的表情,我不免有些浅浅的期盼。没想到,不久李群就电话联系我:“我是南京电视台的一名记者,非常激动看到你的邮件并得知你的手机号码。我无意中看到你的博客后,个人非常喜欢,也觉得有新闻价值,所以想采访你。”

就这样,我在学校见到了李群,她是一个清瘦的女子,那天穿一件白色的套衫,素面朝天,朴素而亲切的样子。她和我聊了很久,还带着摄影记者走进我的课堂,听我给孩子们上课。

临走的时候,我把她送出校门。她指着不远处的一辆大车说:“我们节目组的车就在那儿,你不用再送了。”然后她回过身,张开双臂,笑意盈盈地说:“来,拥抱一下!”我就张开双臂,很自然地迎了上去——文字让我们一见如故。

像这样的“艳遇”,实在太多了。我不仅在网络上认识了很多后来成为挚友的媒体朋友,还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就连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成了我博客的忠实读者。我把世俗生活中的苦乐、得失和精神上的思考、挣扎都写进我的博客,也把朋友们给予我的鼓励、鞭策和祝福记录、珍藏在博客里。

有一天,我在博客上写了一首诗——《拷问“诗意语文”》,庞芳老师在这首诗的后面写道:“以诗意语言拷问诗意语文,其实无须拷问。相信自己,做自己,终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姿势站立。”梅永钢老师说:“感谢您独特、精彩的反思!我看到的是优美的文字,听到的是淙淙流淌的心灵之声。我相信,静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幽幽之音会坚定我们的追求。永远不要放弃追求!只是,我们需要完善自己。与郭老师共同成长!”

读着这一则则留言,就像嚼着一枚枚青青的橄榄,有滑滑的清香,有淡淡的余味,那瞬间的美妙,让你惊喜,让你遗憾,更多的则是让你感动,感动于所有朋友和陌生人对你默默的关注与祝福。

于是,在实践和反思中,我锻炼出一篇篇文字,《不拘一格教作文》《简简单单改作文》《拨动孩子诗歌的心弦》《唱响绿色童谣》《博客与儿童作文教学》……与我的梦想对话,为我的梦想留痕。

文字是我瓷实的脚步,也是我轻盈的梦。我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猫”,在教育的现实和理想之间,渴望独步天下。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0:18:08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教师博览》创办“科研版”

现全面征稿



为进一步打造《教师博览》这一品牌期刊,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使刊物更好更全面地服务于广大教师,促进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刊拟从2011年1月起,将《教师博览》由半月刊改为旬刊,在原有“文摘版”“原创版”的基础上,创办“科研版”。

《教师博览》“科研版”将秉持“服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办刊宗旨,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严格按照办刊宗旨及专业范围出刊,大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繁荣与发展。
   《教师博览》“科研版”面向国内外大中小学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征稿,将坚持较高的业务标准:发表有一定学术科研水平的教育教学理论性文章,适度宣传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教育实体和教育工作者,争取在数年内办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尽快进入国家级学术类核心期刊行列。

《教师博览》“科研版”为月刊,大16开,64页,定价6元,面向全国发行。主要栏目有:

资讯速递:基础教育研究动态及活动资讯(包括相关研讨会,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等)

谈经论道:基础教育宏观理论研究文章(以高校相关研究专家文章为主)

学术沙龙:围绕相关教育问题组织高水平学术沙龙,提高刊物学术影响力。

  叙事研究:配合“原创版”的“叙事”特色,进一步推动教育叙事的理论研究与普及。

  教改探骊:关于中小学教学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性文章。

  课题献芹:与基础教育国家级课题研究组合作,为之提供成果展示平台。

  管理韬略: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士对基础教育校园管理的研究与思考。

  育人之道:班主任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文章。

  师德师风:关于师德师风的思考与研究。

  教海泛舟: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方法探究及研究成果。

  域外来风:海外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最新成果的评介,需有前沿意识和学术分量。



来稿一般在2000字以内,请务必写明单位、姓名、电话,投本版专用邮箱:jsblkyb@126.com

咨询电话:0791-8522215、8518974、8509062



《教师博览》杂志社

2010年12月30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0:18:47 | 只看该作者
爱在左,同情在右

■南京   郭学萍



童心,是我们成人心里的故乡,我们一路丢失,一路找寻。

                                   ——题记



原谅我,不能陪你到花开



朵朵是我教五年级时遇到的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女孩。

她喜欢笑,婴儿一般,不带一点儿心思。看人的时候,眼神总是直愣愣的,不带一丝杂质和防备。

她喜欢跟在我身后,像影子一样。每当我回过头的时候,她就突然站住,然后看着我嘿嘿地笑。

她经常趴在办公室的门框边,伸头缩脑,只要遇到我的目光,就看着我嘿嘿地笑。

我说:“朵朵,没有事就赶快回到班上去,不要总是在办公室门口晃来晃去的,这样会影响老师们办公。”她只是笑,并不走开。

她唯一能做的作业就是“抄写词语”,字写得歪歪扭扭,像小蛇游泳。至于其他项目,全凭她的兴趣。不高兴了,本子怎么发给她,她就怎么还给你;高兴了就在所有空白的地方填上“个”字,像小鸡在雪地上行走后留下的一串串脚印,真让人哭笑不得。

也许是担心我们老师会因为朵朵的作业问题找家长“告状”,朵朵的爷爷在我找他之前先找到我,给我看一张类似脑电图的东西,并和我说了很多关于朵朵的事情。我这才知道,因为朵朵的智力问题,她的父母亲几乎不管她,她一直是跟着爷爷奶奶的。

朵朵爷爷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不断地唉声叹气,显得无可奈何。“我们知道这孩子学习跟不上,所以我们对她的学习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她能顺顺当当地小学毕业。”朵朵爷爷一再向我强调。

看着朵朵爷爷的满头白发,我心里便隐隐作痛,这也是我对待朵朵总是和风细雨、和颜悦色的原因。

班上其他孩子和我想法不一样。倒不是他们不善良,而是朵朵的一些异常行为,常常让他们无所适从。

“老师,教室里臭死了!”有一天,一群孩子惊慌失措地跑进我的办公室,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老师,朵朵又把大便弄到身上了,臭得要命,教室里没法呆了!”

我立即跑到教室。教室里只有朵朵一个人,她坐在座位上,不知所措。

我强忍心中的不悦。很想骂朵朵一顿,但转念一想:对于这样的孩子,骂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我走到她身边,压低嗓门对她说:“不要怕,先跟我下楼,然后我通知你奶奶来学校接你回去!”她便缩手缩脚地跟在我身后,别别扭扭地下楼了。

等我再次回到教室,闻臭而逃的孩子们陆陆续续都回来了。我平静地对他们说:“孩子们,趁朵朵不在教室,我想和大家说句真心话。其实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很多时候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如今天发生的这件事。希望你们不要取笑她,不要取笑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孩子们都静静地看着我,我相信我言语中流露出的真诚已经感染了他们。我接着说:“知道吗?我一直非常喜欢你们,因为你们的善良。冰心老人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孩子们默默地看着我。我相信我此时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已在孩子们心中掀起波澜,因为,从那以后,班上再也不像避瘟神一样躲避朵朵了。朵朵的家人为此对我充满了感激。

但我依然感到很困惑,因为像我们这样一所普通小学,每个班都是四五十个孩子,教师在关注绝大多数孩子整体发展的同时,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条件对朵朵这样的特殊儿童采用适合她的特殊教育。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受教育者,而不是在创造一种适合受教育者的教育。或明或暗的种种考试像山一样压在我们每一位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心头。因此,像朵朵这样的学生无疑成了班级学科成绩测评的一个巨大包袱。也因为她的存在,学校综合测评蝉联第一的梦想很可能破灭。在这种无形压力的驱使下,我找到朵朵的父亲,并开诚布公地说出了我的顾虑和不安。

这次谈话之后,朵朵的父亲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把朵朵转到区内的一所培智学校。当他带着朵朵和我告别时,我的心情如打翻的调味瓶,五味杂陈。我知道自己的善意背后隐含着些许私心。虽然后来从培智学校反馈过来的种种信息都表明朵朵在新学校非常适应,但我依然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

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但是,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当下,世俗的教育评价标准,很难迁就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作为一所普通学校,我们总是被迫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苛求着每一个孩子,我们很难实现让朵朵这样的特殊儿童和正常孩子一同成长。虽然,我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每一朵都有盛开的理由,但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性等待朵朵这样的花开放。



毕业了,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



默默是一个安静的小女孩,就像一朵静静的兰花,吐着幽幽的芬芳。

她的声音沙沙的、沉沉的,和她的性格一样,总是给人一种闷闷的感觉。

只是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我在课堂上提到了日月潭,她似乎很开心,下课的时候,她第一次主动走近我,并且第一次主动跟我说:“老师,我去过日月潭。”

“哇!太棒了!”我忍不住叫了起来,“是不是像传说中的月牙泉一样,美丽而神秘?”

“确实很美!”默默看着我,“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而且看过很多次。”

当默默看出我的诧异时,便羞涩地一笑,然后低声对我说:“我爸爸是台湾人,我经常暑假回台湾;我还有一个妹妹,她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默默的话完全在我的想象之外,虽然我们师生共处将近一年,我却并不了解她的家庭,只知道她一个人在南京,从小和外公在一起生活,并且由外公负责她的学习。

默默的外公倒是经常和我联系。他是一个退休的老干部,好为人师,喜欢说教,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因为无论怎么说,他都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家长。他对默默的关怀细致入微,帮助默默分析试卷上的问题,细腻而深刻。记得有一次,我把默默外公的试卷分析读给同事们听,同事们也对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外公充满敬佩之情。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能说会道的外公,带出的外孙女却如此沉默,也许是物极必反吧!

默默就是默默,她始终像冬天的花园一样安静。和那些喜欢读童话的小女孩不一样,她喜欢看围棋书。经常,我看到她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教室的前排,沉浸在肃穆的黑白世界中,自得其乐。

虽然默默不善言语,但她的成绩一直不用我们操心,偶尔,她的成绩在班级里还会名列前茅。有几次,我把她的作文当范文在全班宣读,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后来,她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初中;再后来,我们便少有联系。当她像雪花一样在我的记忆深处融化,并逐渐消失的时候,我的生活又被新一届毕业班学生填满。

每天忙得像陀螺,转起来就没有歇的时候。有一天,我刚进办公室,一位同事就递给我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纸条,对我说:“这是你原来班上一个学生的外公留下来的。他昨天下午来找你,你出去开会了,他就把电话号码留了下来,叫你回来后打电话给他,他说有事找你。”

我心里一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我感觉出这个留下电话号码的人一定是默默的外公。电话打过去,果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过来:“郭老师好!我是默默的外公,默默今年上初三了,现在对语文学习极为排斥,甚至产生了放弃学语文的念头。我们做家长的非常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她特别喜欢你,听你的话,也许你可以说服她,所以我特地到学校去找你,想请你帮忙做一下她的思想工作。”

放下电话,一种难以言状的情绪,像打在芭蕉上的雨水,滚落在湿湿的草地上。对像我这样一个总是自信无比的人来说,一时还真无法理解和接受我教过的学生居然会如此排斥语文。

经过一番周折,我终于见到了默默。她和留存在我记忆中的形象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脸上多了一副周笔畅式的黑框眼镜,配上窄窄的西服、瘦瘦的牛仔裤,显得很酷很有型。

和以前相比,她现在最大的变化是话多了,用“滔滔不绝”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

和默默拉了一会儿家常,我开始切入正题。“为什么想放弃学语文?”我故作轻松,笑着说。

默默一愣,似乎有些尴尬。“我不喜欢现在的语文老师。”她忿忿地说,“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和您完全不一样,喜欢讽刺、挖苦学生,天天让我们抄古文赏析,背标准答案;不是我一个人不喜欢,我们全班同学都不喜欢!”

“那是不是全班同学都像你一样,想放弃学语文?”我小心翼翼地问。

“那肯定不是!”她心无芥蒂地回答我。

“中学和小学当然不一样。我们无法选择老师,但我们要学会适应。”接着我很诚恳地说,“你不是为某一位老师学习语文,你也不能仅凭对一个老师的好恶来决定自己语文学习的兴趣。你毕竟是中学生了,学习不能仅凭兴趣,还需要意志!”

她认真地听着,不知道她能否接受我的意见。作为一名她曾经的语文老师,我深深地知道,语文课程既是知识、技能的教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这并不是什么新境界,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已经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我所向往的师生关系便是这样亲和自然、相得益彰。我总觉得自己很有孩子缘,孩子们都那么喜欢我,这便是我的魅力所在,也因此沾沾自喜。现在想来,喜欢,有时是一个多么轻飘飘的词语,让孩子喜欢一个语文老师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如何让孩子持之以恒地爱上语文。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一直注重对孩子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我似乎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孩子们语文学习的意义认识还存在不足。这就造成孩子们一旦学习语文的兴趣源不足,他们学习语文就缺乏持久的动力。

默默后来还是考上了一所著名的重点高中——也许是理科的优势帮了她。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上了高中以后,不管遇上一位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她都能爱上语文。



我用谎言守住了一个秘密



天天是一个很聪明的小男孩。

如果不看天天和同学相处的情况,只看他对我的态度,我会觉得他是一个内心像天鹅绒一般柔软的孩子。

我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蔷薇花开的五月,空气中充满着百花的芬芳。因为外出学习一个多星期,我非常迫切地想早一点儿到学校,早一点儿看看分别了一个多星期的孩子们。

下了公共汽车,需要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正好绿灯亮着,但剩下的秒数已经不多,我赶紧疾步前行,想赶在红灯亮起前穿过马路,在我快要穿过马路的时候,对面马路上忽然窜过来一个孩子,还没等我看清,他已经冲到我面前,满脸喜悦地看着我,激动地大叫道:“郭老师,您终于回来啦!”

我一看,原来是天天,他扑过来的那一刹那,简直有点奋不顾身。我赶紧拽住他的手,心怦怦直跳,因为红灯已经亮起,暂停的车辆开始启动前行。

“你吓死我了,孩子!太危险了!”我一边说,一边拽着他的手,跑到马路对面的安全地带。

天天似乎很享受我这样牵着他的手,他一直在笑,笑容比五月的阳光更明媚、清澈。“郭老师,您怎么到现在才回来啊?”他问。

我笑着说:“是啊!我也觉得过了好长时间,所以今天凌晨一回来就赶到学校来了,就是想看你们在我出差的这段日子里,有没有听话!”说完,我看着天天,想从他的表情中捕捉一些我需要的答案。

这时候的天天显得有些没心没肺的样子,他一边笑一边回答:“您不在的这段时间,班上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大家都没什么变化。”

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多年来,我一直改变不了“好劳神”的习惯,即使现在不做班主任了,心却依然被这个班级的孩子牵着,无法轻言“放下”。

天天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无法“放下”的孩子。他的悟性很高,但做事缺乏持久性;他很聪明,却不能做到表里如一:在我面前总是表现得像泰迪熊一样乖巧,在同学的面前却像鲨鱼一样极具攻击性,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同学来报告老师,说天天欺负他们的事情。

其实,也没什么大事,无非就是某一位同学的书掉地上了,天天不帮别人捡起来也就罢了,可恨的是他会装作没看见,在书上踩一脚,然后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故意的。”他会偷偷地把逗逗的语文书放在闹闹的书包里,让逗逗找得气急败坏。天天的个子不高,却偏偏喜欢“小鸡恶斗”,实在打不过别人了,就跑来“恶人先告状”……如此种种,常常令班主任不堪其烦。

我一直以为,心灵是一块园子,如果不在上面种上玫瑰,它就会滋生杂草。为了防止天天的园子里杂草丛生,我鼓励他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在他心田中播下文学的种子,希望他长大后能收获“真”“善”“美”的果实。

就在我对他抱以无限美好的希望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班上一个同学身上的500元钱被偷了。

“怎么会把这么多钱放在身上?”我听了报告之后,头皮一阵发麻,一股凉气从脚底升起,顺着脊梁攀援而上,于是忍不住又一次埋怨道:“早就叫你们不要把钱放在身上,你们不听,现在弄丢了,急了吧!”

丢钱的孩子听了我的话,感到十分委屈,带着哭腔向我解释:“我是带来交信息辅导班培训费的,一直把它放在抽屉里,可课间离开座位一小会儿,钱就不见了。”

根据这个孩子的描述,我在心中迅速做出分析和判断——肯定出了“内贼”,可会是谁呢?我站在讲台上,用目光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结果看不出一丝破绽。我想如果当时观察每一个人的面部神色有无异常的话,脸最红的一定是我,因为我实在无法想象,在我如此喜欢的孩子中,会出现一个“小偷小摸”的人。

为了找到这失踪的500元钱,也为了照顾“拿”钱人的自尊,我决定采用一个传统的做法:在讲台上放一个大纸盒,让全班每个同学把手伸进去,如果谁“拿”了这500元钱,就趁势把钱放回去。

结果,这一个“惯招”失灵,当全班同学在大纸盒面前走一遭之后,我把纸盒抱回办公室,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

怎么办?我一时束手无策。当我重新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窃窃私语的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我威严地注视着大家,然后一字一顿地说:“孩子们,请你们每个人都抬起头来,然后看着我的眼睛。你们每个人的秘密都写在眼睛里,郭老师因为深爱着你们,所以能读懂你们!”

接着,我开始用目光阅读每一张我深爱的孩子的脸,内心充满了矛盾。这时我发现,天天一直在回避着我的目光,显得有些心神不宁。我不动声色,直到下课的时候,我没有再多说一句话。

下课的时候,我让自己恰巧“遇见”天天,找了一个很充足的理由把天天带到一个安静的角落。

天天低着头,冷不丁地冲我说了一句:“老师,我没拿!”

“我没有说你拿了呀!”这次轮到我吃惊了,如果说课堂上我根据天天的异常表现对他有些怀疑的话,现在他是“不打自招”,我几乎可以断定这钱就是他拿的。

但我依然害怕自己犯“疑邻窃斧”的错误,所以我对自己的每一句措辞都很谨慎,既怕问不出结果,又怕伤害他的自尊。于是我动情地说:“天天,知道吗?那天在路上你扑过来喊我的情景一直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想起这件事,我的内心便会有一种柔柔的触动。我知道你喜欢郭老师,信任郭老师,其实,我也非常喜欢你!”

天天的眼泪终于像决堤一样,哗啦一下涌出眼眶。我帮他擦了擦眼泪,然后继续耐心地说:“其实,谁都会有一念之差,从未犯过错误的只有神,而神是不存在的!”

“老师,我错了!”天天哭出了声,“老师,钱是我拿的!”说完他转身跑下楼,不一会儿又上来了,手心里攥着一叠崭新的钱。我接过钱,然后对他说:“擦干眼泪,你赶快回班吧!我会处理好这件事的!只要你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一定严守秘密!”

约莫过了10分钟,我攥着这叠失而复得的钱来到班上,故作轻松地说:“孩子们,刚刚有一名不认识的学生捡到一叠钱送到学校大队部,估计就是我们班同学刚刚丢的。了了同学,你上来看看是不是你的?”

了了从我手中接过钱,看了看,确认就是自己丢失的,然后欢天喜地地拿着钱跑回座位。一场丢钱风波终于画上句号,仿佛一条小鱼钻出水面,在漾起几圈涟漪之后,又归于平静。

我用谎言守住了一个秘密!我用谎言掩盖了一个孩子偶然犯下的错误!其实,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偶然犯错只不过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必然经历,没必要大惊失色,但也不可袖手旁观。

这件事后,我发现天天变了,我能明显感觉到他对我的信任,课堂上他比从前专注了许多,并且发言也积极了。他以后会不会再有“一念之差”,犯同样的错误呢?我不敢保证。但我仍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为师者的责任就是做一个守望者,把每一个无意之中走到悬崖边的天使引向安全地带。

中国历史上有个名叫老聃的智者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我愿意以婴儿般的单纯和自然,守望心灵,带着郁郁葱葱的美丽……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0:19:37 | 只看该作者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山东 郑立平



轻轻回首,在已走过的20年教育历程中,20年的班主任生活无疑是最珍贵、最深刻的足迹。我留恋这些充满快乐、幸福与烦恼的日子,因为它们使我备感工作的美丽、生命的真实。



和班主任岗位相亲相爱



1996年的一天午后,我正要骑车外出。在甬路上和一位学生打招呼的声音刚落,忽听身后一位学生问:“老X,您要出去?”语音清脆而特别,把我和往来的学生都惊了一跳。我停下来,周围很快有不少学生围拢过来。虽然前段学生中盛行过起外号,但是给老师起不雅的外号,并且在大庭广众之下当面呼叫,这也是大年初一——头一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称谓,我满脸恼怒与尴尬。那位“大逆不道”的弟子茫然无措地站在路中,那些伫足观望的学生似乎专等着看我怎么处理。怎么办?发火,狠批,揪他到教导处,叫家长?……我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迅速地调整思维角度,盘算着处理的方法。忽然,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批评是不是教育的目的?还有没有什么方法比批评更有意义?

我左手一摸自然卷曲的头发,右手轻轻拍了拍那孩子的肩膀,慢慢地说:“好小子,你可真行!虽然我听着不雅,但你抓住了老师的外貌特征,还很有些创意呢!老师希望你以后更有礼貌些!”那学生似乎还没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有些哆嗦地辩解说:“老——老——老师,其实同学们都感到你特别亲切!我也是觉着亲切才那样叫的,以后再也不敢了……”没等他说完,我接着安慰道:“不要紧,我知道你也没有什么恶意。如果你真的感觉这样亲切,就尽管叫好了。”说完,我扭头走了。

此事很快就被我淡忘了。但说来也怪,那个非常调皮的孩子竟从此文静了许多。好多年后的一天,我忽然收到他从大学寄来的信,打开一看,里面的文字让我顿觉温暖。他在信中说,那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使他第一次懂得了老师的胸怀,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宽容。

——从生命的个体属性说,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孩子们之间可以叫外号,成人之间可以叫外号,熟人之间如同学、战友等往往非得叫外号才显得亲切,那么我们的学生善意地叫老师外号也无可厚非。如果能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以尊重、博爱之心为孩子们开辟一处自由、平等的人性“绿洲”,那么我们的班主任生活也就更加轻松、自然而幸福了。

2008年冬天一个周六的晚上。

“你是郑立平吗?我是你班学生XXX的家长。”“是,我是郑立平,你有事吗?”

“当然有事了,没有事找你干啥?”“有事咱们慢慢说,你先别发火。”

“发火?我还想去揍你呢!我看你简直瞎眼了,你这班主任怎么当的?”“我做错什么了?你慢慢说,是我的错误我一定向你道歉。”

“道歉,道歉已经晚了,我要去教育局告你……”不管我怎么解释,对方的声音越来越高,话也越来越难听。这位喝醉酒的家长在电话里一个劲地说着、骂着,我无奈,有些气愤地偶尔回应一句,但大多数时间保持沉默……妻子多次过来夺手机让我挂断,我坚持着,忍耐着……足足四十分钟后,电话那头终于沉寂下来。

——这是我20年班主任生涯中,与学生和家长打交道的真实一幕。或许有人说我脾气好,其实不然,年轻时我脾气特别暴躁;也有人多次劝,何必受这份“洋气”,当个班主任有什么意思?但是,我一直快乐地做着班主任,因为我知道,这样的一些小事,只不过是小插曲,为我沉闷的生活添点乐子。



宽容与忍耐源于热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爱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不敢说自己“知”,但自认为是属于“乐之”的那一类。太多的劳累、委屈,甚至危险,使我有时也发发牢骚,家人也多次让我不要再做班主任,但是我一直在坚持,20年教师20年班主任,对这份职业的痴迷已经深入我生命的每一个细节。我坚定地认为,一个教师如果不经过班主任的锤炼和打造,无法走向成熟,更不用说优秀甚至卓越。

虽然说自己是带着梦想走上教师和班主任舞台的,但是冷酷的现实很快让我倦怠。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班主任工作特别烦恼,走进教室烦,见到学生烦,遇到问题烦,完成任务烦……有时,优秀教师的事迹也让我感动;有时,名师专家的报告也令我振奋,但是,真正让我顿悟,让我清醒的,是有一天忽然看到陶行知先生把教育看做“爱人”的论述。

极少有人因为喜欢教育,喜欢做班主任,才做了教师,当了班主任,可以说是“先结婚后恋爱”。从21岁到60岁,我生命中最美好最宝贵的40年,都要和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相依相伴,如果说这段特殊的“婚姻”是消极的、痛苦的,那么我的一生也就是灰暗的、苍白的。且不说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可爱的学生,就是为了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去“爱”呀!只有好好“爱”才能让我身心健康,感受幸福。

工作心态的转变,也使我的思维观念逐渐改变。特别是多年前一次参加学生的宴请,更让我彻底反省。那天,在座的六七个青年几乎都是当年我眼中的“差生”,有的爱打架,有的学习差,有的不听话……可毕业后,有的成为国家干部,有的成为个体老板,其中两个已是资产过亿。真是人生无贵贱,个性无优劣。我今天看到的学生身上的许多缺点,实际上是学生的特点,比如接受慢的学生往往做事很认真,爱说笑的学生往往做人很热情,小调皮的学生往往处理问题很机灵……这些特点,只要我们加以引导,完全可以变成学生的优点,进而成为他成长的支点。

于是,我开始怀疑那些名师。他们口口声声说,经过他们的努力,第30名的学生终于前进到第10名,可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班级是封闭的,一个学生前进到第10名,那么必然有另外的学生后退到第30名。你的认识本身就是不平等。

于是,我经常会毫不犹豫地接收别人不太愿意要的顽劣或弱智的学生。

于是,我经常会专程走访那些所谓后进或问题学生的家庭,我经常会为一个学生设立特殊岗位或开设特色活动。

于是,我每接收一个新班,都会和家长约法三章:我绝不会因学生犯错而请你们到学校,如果请你到校,那是请你分享孩子进步的欣喜;我绝不会当着全班学生和家长的面对一个孩子评头论足,我对孩子的评语都会提前写出来送给你……

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们天生就有不同的起点,不可能也不应该设置相同的终点。正是那些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促使我不断思考,不断提高,不断成长。

就这样,我对班主任工作愈加爱恋,从一个斤斤计较、牢骚满腹的青年,慢慢变成了一个在班主任岗位上自得其乐的人,变成了一个要以班主任工作研究为教育追求的人。我在其间投入了无限的真情。



品尝思考的乐趣



“怎么又是你?真是讨厌!你为什么又不交作业?”我瞪着眼,怒气冲冲地朝学生吼道。早已被我的愤怒惊呆了的学生,低头沉默着。“这些题老师没讲吗?你为什么老是不交作业?!”我的声音更大了,把学生吓得一哆嗦。

学生依然低头沉默着,半天,才怯弱地吐出两个字“不会”。“不会!别人会,你为什么不会?你说,你是比别人少吃了,还是少活了?”……

其实,学生不完成作业,有若干种原因。可能是想做而不会做,可能是因为对老师有误解而不愿意做,也可能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忘记做,还可能是因为偷懒而故意不做……而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可是,原来的我遇此总是武断地命令学生,甚至呵斥,打骂。

一个学生课堂写信的事情,如迅雷将我从梦中惊醒,给了我深刻启示。一天晚自习,我进教室检查,正好发现我最喜欢的学生刘树林(化名)在偷偷写信,便呵斥他交出来,可他死活不肯,我怒火顿起,一把夺过来将信撕得粉碎,然后把他拽到办公室,从纪律到学习再到希望……一通狠批,把孩子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颤。从此,这个原本与我关系最好的学生,开始有意躲着我,没有了欢笑,没有了生机,简直像变了一个人。后来,一次作业,批阅后我在其后面写上了几句关心的问话,树林的回答让我心惊:老师,现在很多同学都很讨厌你,因为一遇到事情,你从不调查从不研究,只会不问青红皂白地乱批!其实,我那晚写信,就是想告诉你这些……我汗颜,可是我已经给孩子心灵造成了很大伤害,后悔晚矣。我又私下里调查了许多学生,树林说的是实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班主任,我怎么会连这个最起码的道理都不懂呢?被动的“救火”让我忘记了思考、规划,机械的“忙碌”使我陷入了倦怠、麻木。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以知识,以思想,以头脑生活的人,只想去“管”,只会去“管”,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个体力劳动者,很少享受一个教育者的智慧、思考者的乐趣,更谈不上专业发展的幸福。

我开始细心梳理和思考班级管理的内涵,逐渐认识到,班级管理既要有“管”,更要有“理”。“管”就是要求、规范、约束、评判、督促;“理”就是思考、研究、尝试、引导、完善,进而升华为感染、熏陶、激励、唤醒、鼓舞。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追求“管”与“理”的有机融合——这促使我不断成熟。比如,那时我经常告诫自己,进入教室一定要给学生一个灿烂的笑脸,遇到学生偶然的违纪调皮一定要耐心处理。但是,在课堂上我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动辄火冒三丈、疾风暴雨。怎样才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呢?我想到了一个妙招——“表情监督员”。于是,我精心挑选了位于前排的两个聪明灵活的学生,来担任这一特殊的角色。我叮嘱她们:在课堂或班会上,看到老师情绪激动时,就赶紧摇手示意;如果老师没有发现,就站起来,假装询问问题,及时用语言、眼色或手势等提醒老师注意……就这样,我比较好地把握住了自己的情绪,课堂上始终保持着对学生的关爱和轻松的笑容。2004年,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有很多学生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老师,你怎么整天笑?”

现在,每做一件事情前,我都会比较认真地分析、筹划,力争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条理、有效益;每处理一个学生问题,我都会尽可能地深入了解,把握学生的爱好、特长、家庭情况、个性心理等,然后再决定下一步行动。通过分析以往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经历,我总结出了“缓一缓,绕一绕,避一避,冷一冷”的十二字批评方针。这些原则和方法,使我变得越来越宽容,越来越慈爱,越来越受学生喜欢和爱戴。

在实践中,我还认识到,“管”好比是低头苦走,而“理”就是抬头看路,就是有目的地学习,就是有深度地写作,就是有计划地创新,就是有步骤地实施。在多年坚持读书、反思、写作的磨练中,我逐渐学会了冷静思考、勇于尝试,我逐渐改正着暴躁、武断、盲目、机械等缺点和不足,不仅班级管理能力大大提高,理论素养也有所提升,已经有多部著作问世,几十万字的教育文章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国家报刊发表,不少作品被媒体转载,产生了广泛影响。

每天晚上,忙完学校的工作回到家,就是我开始总结每日工作心得和思考,沉醉书香与大师名家对话交流的时间。

班级就是班主任的自留地,就是班主任的后花园,想在里面种植什么,是自由、快乐还是烦恼、抱怨,都由自己说了算。为了让自己的班级开出最美的花朵,我重新做起了学生,在大量的书籍中漫游,同魏书生交流,和苏霍姆林斯基“对话”,向朱永新“投保”,在《教育漫话》中欣赏,于《爱的教育》中徜徉……慢慢地,我眼前逐渐开阔起来。

我不仅自己读书,还积极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每学期我班学生都有10本的读书任务。我虽然是一个数学教师,却帮助很多学生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了散文、诗歌、小说;我还积极动员家长读书,评选“书香家庭”已经成为我们班的一个特色活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家庭教育情况,向学生和家长赠书也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有人说,读书可以使人高贵,我渴望我的每一个学生和家长都高贵起来,洋溢着书的香气、灵气和大气。



创造教育的幸福



你上学时,学习好吗?挨过批评吗?谈过恋爱吗?……这是我的班级牢骚会的一些提问。在这样温馨、自然、亲切的师生交流对话中,还有什么样的矛盾不能解决呢?

确实,无论我们说得多么天花乱坠,班主任工作的确很忙很累,可是能不能有所改变呢?经过细心总结和分析,我发现班主任纷繁杂乱的工作不外乎这么三类:第一类是事务性工作,就是班级的一些常规性工作和突发性事件处理;第二类是协调性工作,是指为拓展班级教育空间的诸如家校沟通、师生合作、同事配合等工作;第三类是决策性工作,主要指班集体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等的设计与实施。这类工作直接决定着一个班集体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基。

在这三类工作中,哪一类占用我的时间最多,耗费我的精力最大?很明显,是第一类。哪类工作相对来说次要一些呢?当然也是第一类。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即次要的工作占用了我最多的时间。这说明什么?每类工作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该学生做的我却不放手,该用心的我却不在意,该慢慢渗透的我却急功近利,这样,我必然深陷在班级杂七杂八的事务中不能自拔。

认识到这一点,我开始改变自己的管理模式,注意和家长沟通交流,把家长看成是自己最重要的同事;注意每接手一个班级首先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设计合理的发展规划,让班级和学生有目标有希望地发展。为了摆脱事务性工作的纠缠,我尝试着将班级事务转化成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把形式性的工作转化成经典的仪式,丰富其内涵,提升其价值,寻找其乐趣。班级管理一下子焕发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例如,出黑板报是一项班级常规事务,我经过认真思考开始尝试“班级事务竞标制”。凡班级的各种常规性大型事务,都实行团队承包制,即由班级的七个基本团队竞标承包;为防止出现某团队机会过多的现象,我们还规定同一性质的任务不能重复竞标……这样的竞争性操作过程,既激发了班级活力,又使大多数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主动发展。

我认为,一个学校要打造学校的品牌,一个班级也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哪怕一个很小的活动,坚持下去,就可能有无限精彩。我努力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先后尝试过双轨运行、自主管理,模糊评价、团队管理,事务竞标、经济管理,弹性惩戒、契约管理等多种方式;我用撰写、摘录、剪贴等形式,分门别类地建立起了五六十万字的班主任知识储备库:德育故事库、学生案例库等,并编写自己的班本教材;我坚持“生命在于运动,班级在于活动”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了每天的“自信宣誓”“每日问答”“每日回顾”;促进家校沟通的班级QQ群,给家长的感谢信,“五语连心”评语卡,班级牢骚会,我来露一手,学法小论坛,好书推荐员,矛盾调解员,时政播报员,班级名人墙……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我努力营造着师生心灵沟通的精神家园。

回想自己的成长,从21岁大学毕业初涉教坛,到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到成为国家级骨干班主任、山东省班主任培训工作专家组成员,尝试着著书立说、各地讲学;到2009年被评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创立的民间班主任研究团队心语沙龙发展成涵盖全国28省市、有三四百名教师参与、20多家媒体关注的民间学术组织;再到2010年成为山东省特级教师,评为“全国十佳(初中)班主任”……我一路辛苦一路欢歌,昂首走来。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汪国真《热爱生命》)感谢优秀学生给我灵感,感谢后进学生让我锻炼,感谢教师职业让我感觉如此幸福!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0:20:19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教我当校长



■四川   李镇西



“老师教我当校长”,这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

这可不是客气话。我到这个学校第一次面对全校老师发言,我就坦诚我对学校管理是外行:“我虽然没当过校长,但有了在座各位老师,我就有信心,更有智慧了。因为你们随时都可以教我如何当校长。”

我没有当过校长,自然有许多不足,不过不要紧,我把自己交给老师们监督评判。2007年1月9日,我在我的博客上发了《老师教我当校长》一帖,帖中说:“我从没有做过校长,因此没有经验。不过不要紧,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教我做校长。我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还应该怎样改进?这里我公开征帖,请老师们写出帖子,帮助我。我愿意真诚地接受老师们的监督和批评,这样我会成为你们欢迎的校长。”

该文很快引来几十位教师的跟帖——

“希望李校长多听我们的课。”“建议李校长关心老师们的身体!”“看到这个帖就看到了一种力量,看到了可以遇见的未来!看到了孩子们的希望!” “你反复思考认为是对的,请一一坚定而执著地施行,比如制度、理念、人事。事实是你正在这样做。” “对自己事业的淡定,对我们老师的信任,足以让我们感慨万千。愿我们在这样的工作学习环境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读着老师们这样的帖子,我真的感到,不仅仅是我在引领老师们,而且我也被老师们引领着。我们的确在互动中一起成长。

不仅仅是通过网络,平时在和老师们谈心或者随意聊天中,我也征求老师们对我的意见和对学校工作的建议,我往往从中获得不少智慧。有老师给我建议:“能否在会议室和办公室添置一些绿色植物,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这个建议当然非常好,于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和学校会议室便绿意盎然了。有老师给我建议:“你一个人管这么大一个学校太累,也不容易管好,何不让三位副校长各包干一个年级呢?”经过论证,我采纳了这个建议。有老师说:“评优选先,职称评定,纯粹看选票不公平,往往成了选人缘。”这个提醒让我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于是,我校的学术委员会成立了。有老师对我说:“学校对老师们的考勤太死板,没有考虑一些特殊情况。”经过了解,确有这种情况,于是我和有关部门研究并改进学校考勤,既坚持学校制度和纪律,又充满人文关怀。有老师在我面前抱怨:“学校的会太多,能否减少一些,以减轻老师们的负担?”于是,我们将教研组长会和班主任会错开,由过去的每周都开,到现在的间周一次。学校体育馆建成了,有老师给我建议:“能否搞一个隆重的开馆仪式,请几位国家级羽毛球运动员为我们做表演?”非常好!我不但采纳这个建议,而且把这件事交给这位老师去操办。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很多,老师们就是这样教我做校长。

包括老师们对我的批评意见,我也认为是在教我做校长。

我曾经把我的专业成长经验总结为“每天坚持做好‘五个一工程’”。这“五个一”是:每天上好一堂课,每天找一个孩子谈心,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每天读书一万字,每天写一则教育随笔。到武侯实验中学做校长后,我对老师也提出了这个要求,而且通过一些制度来要求老师们做到。温总理对我校的批示中,特别肯定了我这个“五个一工程”,于是区教育局领导希望我对老师们提出“跑步前进”。但不少老师给我提意见,说自己很难做到“跑步前进”,特别是每天的“五个一”很难做到,工作这么累,如果还要做“五个一”,很累很累。有老师当面对我说:“你不能用你的标准来要求我们!”我冷静一想,觉得老师们的抱怨声中有合理的因素。我们学校的老师都很年轻,许多老师每天不但要上课、备课,而且回家还要带孩子。何况,正如我们不能对学生搞“一刀切”一样,对老师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承认差异,只要每个老师在自己基础上有所提高,就是进步。于是,我放弃了“跑步前进”的要求,对“五个一工程”也只是倡导而非强制。几年过去了,实践证明,我表面是放松了对老师的要求,但实际上尊重差异,区别对待,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更符合实际,其进步也更真实了。

2008年10月,在初三复习方式上,老师们对学校的某项规定不满意,并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方式表达这种不满意。说实话,如果换了别的校长,很可能是通过“高压手段”予以“严惩”。但我想,老师们为什么不满意呢?这不满意里有什么合理的因素吗?于是,我分别找老师们谈心。从老师们的口中,我感到老师们的意见不无道理,学校对初三的管理的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我请分管副校长和老师们商量,最后找到了更加符合实际也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后来给我校的中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佳绩,因此这种模式一直沿用到现在。我想,正是因为老师们当初的不满和因此引发的管理改进,才使我这个校长越来越成熟。这不是“老师教我做校长”吗?

我现在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电子信件和QQ聊天,我随时听到来自老师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汲取当校长的养料。我还曾经要求每个老师就学校工作提建议和意见,然后让学校行政办公室将这些意见整理归类,我一一阅读并写下批示,然后分别转达给分管校长参考。当然不是说凡是老师们的建议都是合理的,毕竟老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有些建议不那么科学,但作为校长,我可以和班子成员研究:哪些可行?可行的马上落实;哪些不可行?暂时不可行的给老师们解释。无论可行与否,学校办公室对所有意见和建议都必须书面回复。很遗憾,这项工作还没形成制度。我最近在思考将这项工作制度化,让老师们每个月都写一条对学校工作的建议——至少我打算让教代会代表每月提交一份来自老师们的议案建议。这是我这个校长的锦囊妙计啊!

作为校长,我当然有着自己的主见决断,不可能面对老师们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眼花缭乱而不知所措,但这里的主见和决断还是来自老师们可供我选择的丰富智慧。

教我当校长的,远不止上面提到的那些人,还有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比如魏书生,比如程红兵,比如卢志文,比如李希贵,等等,我认为他们都是一流的管理大师。他们同时又是我的好朋友,和他们接触,我学到了很多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永远不会妄自菲薄,相反,我可以自豪而毫不谦虚地说,比起四年前,我现在做校长还是比较称职的,对武侯实验中学的发展我做出了一点点独特的贡献,我的教育思想融进了学校发展,改变甚至刷新了武侯实验中学的历史。正如老师们的评价那样,我让武侯实验中学由一所普通的涉农中学变成了现在的名校。我也不会自我膨胀,把这一切都仅仅归功于自己。当然,我知道我现在还远远不是一个出色的校长,但我有信心不断超越自己,信心就在于有何书记和其他学校干部,有雷局长和其他教育局领导,更有全校教职工,他们会把我继续“培养”的。这是我的心里话——真不是谦虚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0:21:45 | 只看该作者
“恋物癖”患者

■     江西  陈  忠



金秋九月,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学盛典。中国涌动着人流大潮。这些日子,真的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多笑脸几多哭。

开学前几天,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 ,敲门进入我的工作室,开门见山地恳求我帮助他们。我请他们先坐下,喝口水,叫她们有话慢慢说,别着急。

“陈老师,不瞒你,我夫妇俩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小时候,赶上‘文革’,没读多少书;后来下放劳动,折腾了好几年,才返城当了工人;晚婚晚育,一家三口,清贫地过平安的日子。改革开放了,工厂不景气,老婆内退了。我有点手艺,赚点钱养家糊口。夫妻俩的一点希望,全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尽管学习成绩不冒尖,但还算听话,不调皮,不打架惹事,只是性格比较内向。去年高考,差分数,没考上大学。于是选择复读,今年再考。苍天不负我们,儿子终于被长沙一所大学录取了。”

趁他喘口气的机会,我示意他喝口茶。同时,也祝贺他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丈夫戴一副深度眼镜,花白头发,脸上布满皱纹,显现岁月留下的风霜。妻子稍显年轻,十分规矩,一直看着丈夫,静静地听着,不插嘴。看样子,这是一个不富裕但很和谐的家庭。我又给他们的茶杯添了点水。

“谢谢教授!”他接着说,“人过30岁,我才有儿子;50岁了,儿子考上大学。真不容易呀,也该高兴高兴。自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妈妈就开始为出远门的儿子添置衣物,购买行李。前天,他妈妈在儿子房间的衣橱里,突然翻出一堆女人的内衣、内裤和乳罩。天哪,这是怎么回事?他妈妈惊呆了。家里除了她,没有别的女人。何况这些女人的衣物也不是她的。儿子房间里的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儿子为什么喜欢女人的衣物?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恋”上了女人的内衣?一个看上去挺老实本分的儿子,怎么会干出这种丢人的丑事来?那天晚上,他妈妈告诉我,我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这事也不敢冒然追问儿子,怕节外生枝;又不便随意请教他人,露了嘴太丢脸。后来,我想到你陈老师。记得《浔阳晚报》记者采访过你,专门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话题,一个整版,我看了有印象。今天,我们慕名而来,就是想请教你:我儿子是不是有心理毛病?恋上女人的内衣,如果在大学里被人发现的话,他还有脸见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完全能理解眼前这对中年父母的艰辛与焦虑。我请他们喝茶,平缓一下情绪。然后,微笑着说:“教育学心理学有个说法:孩子没有问题,问题常常出在大人身上,父母身上,老师身上。你儿子恋上女人的衣物,属于性心理出了问题,叫恋物癖。这种性异常现象多见于男性。我们对孩子的正常教育太疏忽、太缺失了。”

“我们哪里懂什么性教育哟。关于性的问题,父母哪好意思说出口?一天到晚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怕他苦了累了病了,像保护熊猫一样去保护儿子。天天在眼皮底下,他怎么会收藏了那么多女人的内衣呢?我们做父母的真的是有责任。陈老师,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我把儿子带来,请你教育教育好吗?”父亲在恳求。

“儿子会来吗?儿子会谈这件事吗?你得与孩子商量,尊重他的意见。他愿意见我,打开心门,同意交谈沟通,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如果他不肯来,心门紧闭,我们就无法商讨。即使强逼他来,来了什么都不说,也没有效果。心理求助与心理施助需要的不就是效果吗?”父亲听明白了我的意思,表示回家与儿子好好谈谈,争取让他来。我与他俩一一握手道别,并对他们说:“如果儿子答应来,你就打电话来约个时间。”夫妇俩一再致谢。

我看着这对中年夫妻远去的背影,内心感到很沉重。它使我想起日前的一项心理调查。为了了解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在多所中学随机调查845名初中生和528名高中生,请他们回答30个问题。其中的问题之一是:“父母向你介绍过青春期知识和应注意的事项吗?”结果回答否定的达898人,占65.4%。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二的家庭没有对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儿女适时地进行青春期教育。青春成长、青春躁动、青春风暴,孩子的诸多身心变化,常常被我们父母和老师所忽略。一旦有闪失,酿成大错,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向青春期教育教学要质量,这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并未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普遍重视!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现实。

两天后的下午,爸爸把儿子带进了我的工作室。儿子高高的个头,瘦弱的身材,戴着近视眼镜的脸上稀疏地洒落几颗青春痘。他好奇地打量满桌的书和墙壁上的字画。在父亲的暗示下,他向我道了一声“教授好”。我依旧请他们坐,给他们泡茶。然后询问儿子,是自己愿意来还是父亲逼迫的。“应该算是自己同意吧。”他说,“爸爸说您是一位很热情又有学问的老师,大家乐于与您交朋友。我也想见见您。”

“初次见面,握个手,谢谢你的信任。今天你想与陈老师聊聊什么话题呢?或者想请教什么问题呢?我俩交谈,爸爸坐在这里方便不?”“没关系,爸爸可以听。其实,我是陪爸爸来看看您,并没有特别的事情。”听其话音,他今天是不会主动提及那件隐私的。既然如此,我没有必要先去捅他的敏感处。

“听你爸爸说,你考上了长沙的某高校,祝贺你!”“我是一个复读生。”

“什么复读生,你已经考上了大学,还有必要提它吗?老是放不下,成了个心结,容易背上自卑的包袱,难以轻装上阵向前走的。”他惊诧地望着我,似乎感到太意外。

我从桌上找出一张纸、一支笔递给他。“你为什么读大学,请写出三个理由。”他有点莫名其妙,看着我,笑笑,还是低头在纸上写了:一是满足爸爸妈妈的愿望,二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三是有幸福的生活。

“OK!如果让你划去两条,留下一条最重要的理由,你会作怎样的选择呢?”他想了想,划去了第二条和第三条。

“你为什么留下第一条呢?”“我们家没有背景,母亲下岗了,靠老爹赚点辛苦钱,养活一家三口,供我读书,很艰苦。我读大学就是想报答父母,将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是穷人家孩子的所想所言。知道生活艰辛的穷人家孩子,质朴,懂事,感恩。可见,家庭是爱的基石,父母是爱的源头。亲情常常成为推动孩子求知和成长的巨大动力。我告诉他,这是一个心理游戏,或者说是心理小测试,我想通过这个互动,帮你找到读书的核心价值观,找到你为谁读书的答案。为感恩父母而读书,理由充分,值得肯定。当然,读书不全是为了他人,还是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与美好未来。时下中学生想得最多和说得最多的,就是考大学,目标明确。一旦走进了大学校园,对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很茫然。刚才的心理小游戏,是想帮你找到大学后的人生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动力。他认真听着,不时地点头,表示认同。

当我俩谈得有点投缘,初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之后,顺势问他上大学有何困难,有何烦恼,需要陈老师帮助吗?他摇摇头,说没有什么。看来,他不打算触碰父母担心的那个隐痛。听儿子这般说,父亲焦愁地看着我。

“你知道爸爸妈妈这几天担心你的一件事吗?”儿子听到这话后一脸疑惑,急促地说:“什么事,我不知道呀!”“你要出远门,读大学了,这些天妈妈帮你收拾东西,却从你房间里翻出女人的内衣、内裤和乳罩,是真的吗?”乍一听,他很愕然,脸立即红了,缓缓点点头,承认了事实。“能告诉我吗?这种事从什么开始的?”他低着头,有点颤抖地回答:“初中三年级吧。”又是一个青春期问题。“你是经常拿还是偶尔拿这些女人衣物呢?”“偶尔。”“你能告诉我你内心的感受吗?”“不知道为什么,每每看到女人这些衣物,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偶尔看见周围没人,便迅速从衣架上取下来,藏在衣服里带回家,抽空拿出来摸摸、闻闻,这时人很亢奋。”“有时还会手淫吗?”他点一下头,没说话。

“感谢你的坦诚。你给女同学递过小纸条吗?”“没有。”“你收到过女孩的小纸条吗?”“也没有。”“你有没有要好的女同学女朋友?”“我性格内向,胆子小,与女同学说话就会脸红。同学往来都不多,更不敢交女朋友。”“你平时会看有关介绍性知识、性内容的文章和书吗?”他连忙摇头。哎,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青春教育、性教育也严重缺位。

于是,我从书橱里、桌上的书堆里,找出《性科学》《性心理》《心理教室》《家庭心理医生》等几本书,翻出“性心理异常”的相关内容,告诉他:“当青少年随着生殖器官发育并走向成熟,即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身体与心理随之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性别意识觉醒、自我意识增强等等。青春期以后,男孩身上的荷尔蒙是女孩的15倍。此时,对异性感兴趣、好奇、吸引、想象、接触等等,这是一种很自然很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有的直接恋上异性的‘人’,与异性谈情说爱。有的间接恋上异性之‘物’——贴身的衣物、头发、用品等等,一边看,一边摸,一边闻,同时进行性联想、性想象,甚至伴随手淫,从而获得强烈的性冲动、性快感,以达到最大的性欲满足。心理学上把这种性对象异常现象,称之为‘恋物癖’。这种异常现象多见于未婚的男性。有恋物癖的青少年,虽然从恋物行动中能得到暂时的性刺激和性满足,但事后常常会感到自责、羞愧、痛苦、郁闷、悔恨和自卑。周而复始会带来巨大的内心冲突、情绪波动,甚至构成心理疾患。”

“恋物癖是一种习惯性行为。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恋物癖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恋物癖所恋的女人衣物,一般都是使用过的(如果没有用过的全新的衣物,恋物癖者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这上面留存着异性的气息和信息,于是看它,摸它,闻它,就会把女人衣物这种性刺激物,与自身的性兴奋联系起来,反复强化之后,就会形成这种癖好。恋物癖的特点,是以获得或欣赏某些异性物品作为引起性兴奋的唯一方式,并由此感到性心理的满足。”

父子俩都睁大眼睛看着我,耐心地听我讲解与分析。儿子偶尔翻翻这几本书,若有所思,但不出声。

恋物癖者常拿女人用过的物品,尽管这些东西价值都不大,客观上却构成“偷窃行为”,危害社会治安,会给自己制造麻烦。几年前,某高校一位大专生,放假执勤期间,撬开女生宿舍门,偷走女生内衣、内裤、乳罩及其他用品不下几百件,装满了两大箱子。事发后,以盗窃罪被判了两年徒刑。当然,也有幸运的。寒假中,一对农民夫妇从乡下赶来找我,说:“我们读大三的儿子遇到麻烦:儿子放假回家,到镇上去玩,鬼迷心窍,偷人家女人晒在外面的衣裤,被当场抓住送进派出所了。派出所张所长处理此事。他了解一下情况后,便让那位妇女及同伴回去了,然后让儿子打电话给我们。说他们听过陈教授的心理讲座,知道这叫恋物癖,属于性心理的问题。他们不按偷窃行为论罪了,建议我们带儿子到陈教授那里去接受心理辅导。”

青春期的孩子做事,往往凭着一时冲动或好奇而为之,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盲动性,缺乏后果意识。听到上述两个个案的描述,从他的脸色与眼神中读出一丝紧张。稍为停顿,他发问了:“陈教授,恋女人衣物的行为习惯,可以改掉吗?”“可以呀!从男人的恋物癖现象看,它具有阶段性,男人一旦恋爱和结婚了,基本上都会放弃这种行为习惯的。因为,他已拥有了异性,获得了爱情和性欲的满足,便不再需要以‘物’来寄托‘性’情感了。如果多想想这种行为的可怕后果,也有利于纠正。当我们在校园内‘拿’(偷)女生的内衣、内裤、乳罩什么的,如被人家发现、抓住,传开来,太丢人了。别说受处分,就是舆论、口水也会被淹死的。你说对吗?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青春期的孩子谁没出过差错?把心理包袱放下来。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有时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和成本。陈教授相信你会轻装前进的。”

父子俩与我握手告别。“陈老师,以后有什么事,我可以打电话找您吗?”“你说呢?我们不是朋友了吗?”他笑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0:22:21 | 只看该作者
做一个教育的智者

■山东   郑立平



1.正人者必先正己,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发展自己;当我们拥有了更强的专业能力,也就有了更大的教育影响力。一个不能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

2.我想,每个教师应该至少将自我一分为三:一个在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教育的过程;一个在思考,指引实践的方向,规划自己的成长;还有一个“我”,站在一旁欣赏和评价,收集生活的阳光。

3.教师到底最需要什么?是金钱?是名利?是学生的好成绩?还是家长的尊敬、社会的推崇?我想,这些都不是。教师最需要的是一种源于工作的快乐,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乐。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超越物欲、私欲、权欲,正是教师成为名师乃至教育家不可或缺的思想根基。

4.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必须常怀一颗宁静的心,恪守着自己精神世界的内心高贵,坚守教育者那份特有的真诚与虔诚。大凡优秀教师,都是内心宁静而又有激情的教师。

5.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造就幸福的学生,只有快乐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快乐、健康。

6.其实,年龄不是拒绝成长的借口,惰性才是造成我们平庸的祸首。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要享受教育的快乐幸福,这就必须认真细致规划自己,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作为一个承担着教育重任的班主任老师,更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仰望的形象!

7.无论怎样,班主任都必须明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而不是单纯的“事”;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发展人,而不是单纯地解决“事”。如果因“事”毁了人,那就成了教育的悲哀。

8.要知道,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而冲动往往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9.“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世间的一切美好生活,人生的一切光辉灿烂,无一不是在勤奋地努力、不懈地劳作下,渐渐变成了现实。

10.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起跑线来激励学生,但是一定要明白: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可能有相同的终点。谁也无法预测每个孩子的未来,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在现有基础上尽力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决不是给他们是否成才盖棺定论。

11.促使一个教师从一般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并不在于他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和过硬的本领,更多的在于他一些教育教学的良好习惯。正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自然的好习惯,成就了一个个优秀的教师,成为优秀与平庸的分水岭。

1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有经验的班主任,善于用班干部的“闪光点”去影响、感触学生。一个优秀的班委会,就是一个好班级。

13.没有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就没有灵魂和生命,就没有灵气和活力。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育人。

14.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手段,让学生参与一项亲历亲为的活动远比百次泛泛的说教更有效果。一个活动对孩子的一生都可能产生巨大影响。

15.青春是一片沃土,不种庄稼必定杂草疯长。如果说解决班级管理问题有一把万能钥匙,那就是让你的学生爱上读书。

16.教育是一种手段,但更是一个过程,是师生生命相伴成长的一个过程。如果生命的成长没有深刻的印迹,如果宝贵的校园生活没有留下可以回味的故事,那么人生就显得苍白、暗淡。

17.在现代班集体建设中,一个优秀班主任要会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而自己心甘情愿地充当助手的角色。如此,不仅学生走上了前台,班主任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18.学生时代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优良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教师不仅采用表扬、赞赏的方式,也应善用批评和惩罚等丰富多彩的手段。一次必要的惩戒,对有的学生来说,也可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19.弹性惩戒,既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又能促其深刻反省,自我教育。孔子曰“知耻而后勇”,我们回忆人生,就经常会为自己小时候那些因犯错而受的惩戒而感动。

20.一个班主任不能人云亦云,只会机械地忙碌学校安排的事务,而要把自己的爱心、智慧融入班级。学会用“脚”思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长期的班级管理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

21.一个真正优秀的班主任,他的班级不仅能给每个孩子创造成长的机会,更能满足最优秀孩子的需要。

22.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绝对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23.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批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过程应该渗透智慧,寻求优化;对许多事情的处理,往往有比批评更好的途径,即使批评也要讲究恰当的方法。“狗熊”教育培养不出“英雄”,种下“笨” “恶”的种子只能收获“笨”“恶”的果实,一味地训斥、嘲讽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前途。

24.有时固然需要猛药,但最好的批评,应像春雨,既滋润枝叶,又不伤根系。所有的人,都是在批评中逐渐走向成熟。

25.在长期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批评技巧,可以概括成12个字:缓一缓,避一避,绕一绕,冷一冷。

26.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的任务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尽量不要刺激学生那根“坏”神经,让它慢慢地萎缩、消失;千万不要上纲上线,无故地站到学生的对立面。

27.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将问题转化为机会。学生出现问题时恰恰是教育、帮助学生的良机,也恰恰是教师不断修正自我、不断进步的契机。

28.人是有感情的生命,完全理智的只能是机器,特别是在感情漩涡的青春期。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阻碍孩子们情感的成长,而是要教会他们逐渐学会用理智解决问题。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没有一次感情用事,那也将是人生的一个遗憾。

29.我们不是单打独斗的勇士,聪明的班主任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在神圣的教育事业面前,我们是那样渺小,但分享得越多,往往我们拥有的也就越多。

30.教育理念的差别,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家长不是不想帮孩子,而是不知道怎么做。他们渴望获得一些教育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

31.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而管理却不是这样——它重规则的执行而轻习惯的养成,重外在行为的表现而轻个体人格的养成,重单向度地接受而轻个性化的创造、思考。可见,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并不排斥外在的管理,但这种成分比较少。

32.许多班主任就是这样逐渐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以知识、以思想、以头脑生活的人。他们感到身心疲惫的原因正是因为只想去管,只会去管,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个整天忙忙碌碌的体力劳动者。

33.在我看来,班级管理既要有管,也要有理。如何处理“管”与“理”的关系,是衡量一个班主任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追求“管”与“理”的有机融合。缺少了“理”,班主任的工作就失去了魅力和乐趣。

34.一个优秀班主任,应该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科学梳理自己的工作事务,先做那些重要的事情,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满头虱子没处拿;只做那些自己必须去做的事情,不要或者少去插手那些学生能做,而且可能做得更好的事情;全力做那些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事情,不要只机械地应付领导布置的事情,还要坚持经营班级的特色。

35.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决定教育的结果,而是要更好地完善教育的过程。在现实中,许多不成功的班主任常常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导致工作方式上的简单、粗暴。我们要树立服务的观点,帮助学生一点一点地进步,既不难为学生,也不放纵学生。

36.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认为,一个安静、很有秩序的班级,就是一个好班级。但是,有很多时候,这样的班级却是一潭死水,因为管得过严,而失去活力。

37.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教育并不仅仅需要爱;没有爱是苍白的教育,而没有智慧则是愚昧的教育。就如溺爱孩子的父母,收获的却是苦的果实。缺少了智慧,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智慧和爱心同样重要,这是班主任获得成功的法宝。

38.班主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尊严感,就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自豪感,就是研究教育规律、掌握教育规律的成就感。

39.优秀班主任自主发展的核心是其本身的自主性,说得再明白些,就是班主任在自主发展上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40.我们分析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过程,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特别注重刻苦读书学习、进行教育反思或执著地参与课题研究。他们和一般班主任的明显区别在于其工作过程有鲜明的研究性和方向性,他们总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投入教育教学实践。

41.很多人总抱怨自己没有机遇,但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事实往往是自己不去寻找机遇,自己不去创造机遇;即使有了机遇,自己也不立即行动去抓住机遇。

42.某个寂静的夜晚,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我恭敬地问笑盈盈站在我面前的一位先哲圣师,你为什么能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他和蔼地告诉我说,他只不过是能做好懒惰者不愿做而聪明人不屑做的事,能走完一般人不想走或不能走到底的路。

43.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快乐;喜欢自己做的事,就幸福。只要你有心,在班主任这片平凡而美丽的土地上,到处都能种出最灿烂的花朵,收获最香甜的果实。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0:22:5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班的“抄袭风波”

■江苏    管建刚



(一)

阮家辉的稿件《“小偷”进屋》很有意思,一下子吸引了我。我在稿件上盖了一个红红的“录用章”。盖章后,有点担心,有点疑虑,查看了他的“每日简评”——稿件内容必须从“每日简评”里来,它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会时刻留心写作材料,二是杜绝“假作文”——他的“每日简评”里有这个内容。我放心了。

周五,《作文周报》已经排好版。《“小偷”进屋》在眼前晃,我信手复制了一段,放入“百度”一点击,跳出一段红色的字,与阮家辉的一模一样。再点击网页,发现阮家辉的文章真是抄袭的。

这个小家伙处心积虑。他“每日简评”的内容,是为双休日的抄袭打“基础”啊。我想把他叫来,戳穿他的把戏,再将稿件撤了。慢着,我一向主张,复杂事情要简单做,简单事情要复杂做。一撤了之,对这个“油滑”的小家伙,不会起什么作用。

我按兵不动,把稿件都送到文印室印刷。

放学前,第七期班级《作文周报》送到学生手上。我对林佳惠子说,等会儿来我办公室。

林佳惠子的作文只发了一篇,一大半同学都成“作文新苗”了,我真替她着急。上一周,我向她约稿,在约稿的刺激下,她的《“作文”病》写了六百来字,条理清晰,很不错,发表了。这周,我想继续向她约稿,使她尽快成为“作文新苗”——发表三篇以上,就能评上“作文新苗”。

我让林佳惠子看阮家辉的作文,问她觉得怎么样。她说不错。

“不是不错。”我道出了怀疑,“是太好了。你不觉得可疑吗?”

在窗口等林佳惠子一起回家的陆梓晗进来了,我请她俩回家上网搜索一下阮家辉的文章,看他有没有抄袭;如果发现是抄袭的,就要她们写一篇作文,说出真相,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

她俩自然答应。

周六,她俩发短信给我,说,网上没有类似的作文。短信一前一后,他们一定通过气了。我估计,两个人都输入题目“小偷进屋”。可阮家辉换了个们一家之间的“战争”,写得栩栩如生,让我们身临其境。

《作文周报》发下来的那天下午,管老师把林佳惠子叫到办公室,我碰巧要去林佳惠子家里,便一起去了。到了办公室,管老师让我们看阮家辉的“杰作”。之前,我已经细细“品味”过了,没有找到管老师给我们讲的“作文病”,写得很好。

管老师为什么要我们看呢?看着看着,越看越怪。都这种年代了,什么房子里还有“小偷”出现呢?正想着,管老师面向电脑,打着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我们以为在表扬他,“好得有些奇怪,出乎我的预料,有可能是抄袭!”

抄袭?不可能吧……我和林佳惠子上网搜索了一下,没有。又搜,“翻箱倒柜”,“四番”努力,终于找到了那篇几乎一模一样的文章。

阮家辉,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做。作业没做好?来不及做还是懒?不管你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不对。做什么都讲究一个“诚”字,一个人最重要的也是“诚”字。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想着诚实诚信。现在还在小学,不应该违背了“诚”字,在网上抄一篇作文,欺骗老师。

阮家辉,你已经把“诚”弄丢了,赶快把它找回来!

林佳惠子的题目是:山寨版“‘小偷’进屋”,很有创意。她写道:

我仔细地阅读一遍后,发现这篇作文跟刚才网上看的一个样。再次打开那个网页,哎呀,除了作者和题目不一样,其他内容简直依葫芦画瓢啊!比如说,怎样捉老鼠的重要小节,“妈妈送给我一块‘石头’,我仔细一看,原来是颗象棋。对,大‘炮’打老鼠”,这一句和网上的那篇作文完全一样,连棋上是个“炮”字都一样。爸爸、妈妈和我手里拿的“武器”也一模一样。

阮家辉啊阮家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事情发生在阮家辉身上,不过,一个聪明的人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我们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在这两则稿件的下方,我发了网上的原文;上方,有一段“管老师的话”:陆梓晗和林佳惠子,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阮家辉抄袭作文!

(三)

第九期班级《作文周报》发下去时,教室里“轰”了一下。学生用笔在报上说的话,比我找阮家辉谈话的作用要强n倍!

我有个“每周一说”,就是通过给学生讲一个故事,由此引出一个做人或做事的道理。这一周,我讲“诚信有价”。我从新闻人物唐骏说起,大家都不知道此人是谁。我告诉他们,唐骏被称为“打工皇帝”,是“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经济人物”,是“中华十大英才管理人物”,是“中国十大最有价值职业经理人”,是“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是“中国十大科技人物”, 2008年他以身价10亿元跳槽至新华都集团。

大家这才叫了起来:“10亿啊!”

今年,有人指出唐骏的学历是造假的。这事在媒体上,特别是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应,人们再次拷问:“能力”和“诚信”,哪个更重要?

“有一篇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讲的是外国人的诚信。”我说,“还有一篇课文《诚实与信任》,也是外国人的诚信,我总觉得很遗憾,怎么谈到诚信的课文,都是外国人的,中国人的诚信故事到哪里去了呢?——其实,中国人很看重诚信,我们的老祖宗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家读后,我解释:一个人要是没有了诚信,还能干什么事情呢?

我出示了图片:《金斧头和铁斧头》。一个同学说,他小时候看过的。我就请他讲:

一位贫穷的樵夫上山砍柴,不小心将斧头掉进河里。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神仙出现在他面前,答应帮他打捞斧头。第一次神仙捞上来一把金斧头,樵夫说不是他的;第二次捞上来一把银斧头,樵夫也说不是他的;第三次捞上来一把铁斧头,樵夫高兴地说正是自己的斧头。神仙把铁斧头还给樵夫,说:“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另外两把斧头也送给你吧!”

金斧头和银斧头让诚实的樵夫过上了好日子。

“很多时候,诚信就是财富。”我给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西亚的故事:

二战前夕,德国柏林有一家信托公司,专为顾客保管贵重财物。战争爆发后,老板逃之夭夭,只有雇员西亚在那里清点账目。西亚发现一个叫莱格的顾客,没把价值50亿马克的红宝石取走。西亚把宝石和托管文件、账目带上,离开了信托行。

几天后,战火将信托行一带夷为平地,西亚也为逃避战乱而四处奔走。战争结束了,西亚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柏林,信托行老板在战乱中死去,信托行已不复存在。多少年过去了,西亚没有工作,带着三个孩子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

1978年,当地政府成立战争博物馆,面向社会搜集二战遗物,西亚把自己保管的信托行账目和那颗红宝石拿了出来。政府经过多方努力,找到了莱格的孙子道尔。道尔表示,要将宝石卖掉后一半的钱给西亚,西亚婉言谢绝了。

西亚去世了。几家公司找到她的儿子克里斯,要求买断西亚的名字,来命名信托公司。最后,柏拉图信托公司以80亿马克的天价,获取了西亚的冠名权。

许多人不解,说一个名字能值那么多钱吗?

柏拉图公司总裁说,“西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它代表的是一种企业精神,一种价比宝石的诚信,花80亿马克买到这个荣誉,值!

故事讲到这里,我让学生大声朗读:

诚信之所以能够创造价值,就因为诚信本身就是无价的。当你把诚信当成信仰和责任,你就赢得了人们的支持和信赖,无穷无尽的财富也会因此而产生。

我让学生读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的话: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诚信如此宝贵。”我说,“遗憾的是,上周,有些同学丢失了诚信:我让大家自己复习背诵,自己签名,一些同学没背,自己签了名,丢掉了诚信。还有个别同学,抄袭了作文,丢失了诚信。”

我拿出一个礼物,那是前天新加坡客人送给我的,说:“周一,捡到一条红领巾,倪思悦、孙小湉把它系在栏杆上,我和她们打赌说,一天后,如果这条红领巾还在,算我赢了;不在,算我输了。结果我输了,我要把这个礼物送给她们。现在,请倪思悦、孙小湉前来领取礼物。”

                    (四)

阮家辉还是没什么话。我约陆宸宬就“抄袭事件”发表看法:

                  诚 实

“抄袭风波”后,我们班出现了“一文”成名的“大明星”——阮家辉。他写那次的“名稿”,一不小心丢了样东西——诚实。

网上的作文是别人的,是别人用自己脑子写的。你在作文里看到了好的词句,可以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不过不能照葫芦画瓢。别人作文上怎么写你就怎么抄的话,那就是等于自己变成了没有思维的植物人,便只能把别人的脑袋装到了自己脖子上。

自己构思写出来的作文,即使不好,也是自己写的!多看看书,时不时写两篇,你就会从“新手”渐渐转为“高手”,高手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阮家辉,你要知道,诚实的作文永远是最棒的作文!

“抄袭风波”后,阮家辉一直没提过。我觉得他是不想提,难为情,而不是无所谓,不放在心上。不过,阮家辉,你为什么不拿起笔来写一篇作文,态度诚恳地向大家做一个说明呢?你不声不响,大家还以为你无所谓呢。是不是?

可不要再成为这方面的“大明星”,希望你能写出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好作文!

我在陆宸宬的文前加了段话:“抄袭事件”后,当事人阮家辉保持沉默,希望他拿起笔来,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来稿优先发表。

                   (五)

也许“我觉得他是不想提,难为情,而不是无所谓,不放在心上”,说中了阮家辉的心,阮家辉主动找我说,他要写稿件说说心里话。第十期《作文周报》上,阮家辉写道:

自己抄袭的那篇作文,竟然出现在《评价周报》上,看着这篇作文,看着同学们异样的目光,我感到十分难为情。

课间,同学们议论纷纷:“阮家辉这篇作文肯定是抄的。”“他不可能写这么好的,这下他倒霉了,活该!”

放学了,管老师问我一个个“揪心”的问题:“你这篇作文到底是不是抄袭的?”“不管怎样,你总要向全班同学有个交代吧。”

读了陆宸宬写的那篇《诚实》,我的感触很深,写了这篇文章属于自己的作文,我郑重地对大家说:那篇文章是抄的,十分对不起大家。那个星期,我不声不响,我不是不在乎,而是不想说,事情都发生了,怎么说都没用了。我写这篇作文,不是为了挽回什么,而是为了在同学面前正大光明地承认错误,然后,正大光明地抬起头来,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我也要把这件事作为警告,要写出自己的作文。

文前,我加了个大标题:心灵的回答。文后,我写了段话:我很欣赏阮家辉的做法,有错就承认,之后,“光明正大地抬起头来”。祝贺你,以诚实的方式,找回了“诚信”。期待你,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用它来给自己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六)

讲评第十期《作文周报》,讲到阮家辉的“心灵的回答”,我由衷地说:“真诚地祝贺阮家辉,找回了写作的诚信。”大家的掌声如约而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18:53 , Processed in 0.0844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