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绍典新著《交流 沟通 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6 08:0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史绍典新著《交流 沟通 对话》


     
序   言

       绍典先生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也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湖北省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员,又是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领导着湖北省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所以朋友圈里都喜欢称他为“典主任”,又有“语文省长”的戏称。由于他有着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注意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厚积薄发,所以近年来成果频出,新作不断。记得一年多前,在全国中语会第八届(武汉)年会上,他送我一本《语文永远是语文――史绍典自选集》,使我受益匪浅。前不久,在全国中语会2005年工作会议上,他向我说起他的一本新著即将由开明出版社出版,并嘱我写几句话。我还在犹豫为他的大著作序是否合适的时候,却收到了他寄来的有关这本书的资料,使我得以先睹为快。阅读的快意,加上多年的朋友、文友、酒友,我便不好推辞,实在是却之不恭,于是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在我的朋友圈里,各地的语文教研员占了很大一部分,有省一级的、也有地市级的。因为我的本职工作是研究编写中学语文教科书,而我们编写的教科书是否适用,也就是我们的“产品”能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那得由我们的“上帝”,即使用我们教科书的一线语文教师说了算,他们才最有发言权。而联系我们教材编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就是各地的语文教研员。所以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就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育的未来沟通交流、高谈阔论。我也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不少情况,学到了不少东西。在我看来,一个教研员,要做好教研工作,至少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一是要有本学科第一线的教学经历,并且有尽可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因为只有你自己懂得教学,深谙课堂教学的规律,并且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你给别的老师评课时才能评到点子上,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二是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善于总结自己的研究心得,要有研究成果。教研教研,如果只“教”不“研”,那也是做不好教研工作的。三是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及协调能力。因为教研工作离不开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而要把分属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教师组织在一起,并且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那非有很强的组织、领导及协调能力不可。当然,最理想的就是把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能做到这一点,教研工作就会无往而不胜。而绍典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而且是非常出色的一位。
         绍典先生每年都要到教学第一线去,每年要跑几十所学校、报告数十场、听课评课百节以上,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语文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使他对语文教育有着充分的发言权。他曾“戏说”自己的工作是“行走江湖”,江湖有江湖的精彩,也有江湖的险恶,他却总是乐此不疲,以唐?吉诃德式的“疯狂”,实践着他的语文理想。这本《交流沟通 对话――史绍典语文教学案例选》,就是他近年来关注文本解读,关注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师生交往活动的“结晶”。全书分“解读论稿”“听课论说”“案例论述”“课例论评”几个部分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语文观和他的语文实践活动的风采。可以说,绍典先生以他独特的方式,实践着他的语文理想。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他对语文那充满诗意的感悟:“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语文,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飙突进式的啸傲……,语文,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是抑扬顿挫、回肠荡气、余音绕梁……,语文是独立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语文,永远是语文……”
           好一个“语文永远是语文”!这一观点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导航的作用,即语文教学不可走了样,也不可变了味儿。那就是注意继承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本是过去写进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话,但在新课程在全国稳步推进的今天,读到这几句话,仍使我倍感亲切。这本书的出版,不仅能让我们受到许多启发,更能带给我们更多、更广泛的思考。我想,如果真能有这样效果的话,那么作者出版这本书的愿望也就庶几实现了吧?不知绍典先生以为然否?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顾之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   兼职教授
                                                   

                                                                                                                             二○○五年四月三十日  于北京






奥登(W.H.Auden)说:“每部自传中都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唐?吉诃德,理想的自我;另一个是桑丘,真实的自我。”俄罗斯的屠格涅夫称赞唐?吉诃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他坚决相信,超越了他自身的存在,还有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须一片志诚地努力争取,方才能够获得。桑丘是现实的,现实的桑丘则是唐?吉诃德的另一面镜子,他们彼此交映出无限深度。唐?吉诃德与桑丘折射出的自我,令人遐思神往。
我还没有给自己写“自传”的想法(虽然曾经奉命写过很多次的“自传”),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述说自己。述说中,总有唐?吉诃德和桑丘,虽然我们远不如他们主仆二人的奇妙逗趣和耐人寻味。
我曾“戏说”我的工作是“行走江湖”,江湖有其精彩与险恶,我却总是乐此不疲,以唐?吉诃德式的“疯狂”,实践着我的语文理想。
我说,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
我说,语文,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
我说,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
我说,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飙突进式的啸傲……
我说,语文,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是抑扬顿挫、回肠荡气、余音绕梁……
我说,语文是独立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
我说,语文,永远是语文……
我一辈子,就这样思考着行走在语文的“江湖”上。
2005年全国中语会工作会议上,理事长陈金明先生幽了语文一回默,说,语文在不断的“忽悠”中走过来,左“忽悠”、右“忽悠”,毕竟,“忽悠”过来了。因为陈理事长的赵本山式的“灵感”,我因此戏说了一番“忽悠语文”。没有认真考证“忽悠”语义,想想,除了外部环境对语文的“忽悠”,是不可抗拒外;语文人自身的“忽悠”,一定是唐?吉诃德和桑丘的!
我曾经设想这样来述说自己:我怎样当起了老师;我怎样当起了语文老师;我怎样当起了语文特级老师。后来,我在一本不是“语文”的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所有宣称要写出真实性自传的努力,注定都将失败。有关记忆的意识与潜意识,在经历过去的写作对象与反映现在的作者之间会产生无休止的矛盾,人本能的控制机制在这中间不可避免的会发挥作用――锁定不愉快的时间与经历,然后下意识的修正、平定、掩饰它们。”说得多好!显然是力图抹平唐?吉诃德和桑丘。我放弃了我曾经设想的努力。
我构想语文,它应该是一种交流、沟通、对话状态。不论它是工具,还是人文,或者是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唐?吉诃德与桑丘的对话;此外,还有林林总总的“多重对话”。
所以,我以唐?吉诃德式的努力,把对语文的追求,化为苦行僧式的“走四方”。以每年下校数十所、报告数十场、听评课百节以上的“业绩”,“结晶”成这样一本小书。这样做,力图建设一种“案例叙述”体例,创新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即,在行动与思考中,作质的探索。这是一个不断地思考、反思、质疑、探究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价值,就在于它是调动自己日常经验和创造力的新型的方法。
而对话,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方式,其价值还不仅仅在于沟通与交际,它更是使思想增值的方式。通过对话,新的理念生成了,新的思想产生了,新的认识出现了。古今中外,多少新鲜的见解、大胆的设想、神妙的隽语,都在对话中产生。
“交流 沟通 对话”,是我的语文的一种“生态观”。在这种生态观下,我解读文本,强调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主张“教师引领、学生参与、环境契合、内容选择”的高度融合;我听课评课,强调“多重对话”各方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主张平等参与、动静相生、个性互动;我品评课例,强调动态生成、反思提升,主张案例叙述、质疑探究。语文教学是一个浩瀚的多元、动态工程,它需要太多的架构,但其本体却是母语背景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为学生,也为我们自己打好精神与文化的底子,是语文永远不变的目标与追求!
我关注文本解读、关注语文课堂教学、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往,这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新课程”实施推进的过程中,理念与行为、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创新、变与不变,恰如唐?吉诃德和桑丘一样,不断地聚焦着、不断地冲突着,企盼终能合二而一。而追寻语文、追寻自我的价值与意义,则是每一个语文人的梦想。
今年,是我从教四十周年,恰好是伟人“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的光景。积四十年经验,就是直面人寰,快乐人生,有一点理想、有一点追求、有一点韧劲、有一点个性;还有就是有几分耕耘和几许收成。
读以色列国际大诗人耶胡达?阿米亥诗《你可以信赖他》,觉得有些意思,录于下:

快乐没有父亲。没有一个快乐曾经
向前一个学习,它死去,没有继嗣。
而悲哀却有悠久的传统,
从眼传到眼,从心传到心。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是:痛苦和大笑
还有一天三祈祷。
我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是:紧闭嘴唇、衣领、
碗橱、梦和手提箱,把一切都放回
原处,还有一天三祈祷。
如今我已从那教训中复元。我的头发
被剪去,像从二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士兵,
园而又园,我的耳朵不仅支撑起我的头颅
而且擎起着整个天穹。
如今他们议论我说:“你可以信赖他。”
我已至于此!我已落到这步田地!
惟有那些真正爱我的人们
知道你不能。
是为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19:19 , Processed in 0.09024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