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谈“孙行者” 文/[孝感高中]胡成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1 12:5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谈“孙行者”
  窗友欢聚之际,言谈间,触及一副对联:“孙行者”云云。我想在此唠叨几句。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清华大学举行入学考试,国文题目之一为对对联。题为:孙行者(出题人据说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其时答案甚多,如“祖冲之”等等 。“祖”对“孙”,姓对姓,且示以辈分,后二字“冲”对“行”,动词对动词;“之”对“者”,助词对助词,词性亦相对,似也差强人意。但最佳者,还是王付同学说的“胡适之”。现在有人考证此联为学界名人周祖谟所对,但周于1932年已考入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何以又去应清华之试?此近题外话,姑且存疑。
  “胡”对“孙”,既是姓对姓,又可依其谐音解为“猢”对“狲”(孙行者正是猢猻);“适”,动词“往”也,自可对动词“行”;“之”对“者”为助词相对。若将“行者”理解为“走路的人”,则“胡”,“何”也,下联又可解为“到哪里去?”,上下联便构成流水对。确为妙对。再说,胡适之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大文人,陈寅恪出题时想亦早有所属,有了下联,而只待答者露锋了。
  对联不同于对句。对句只需词性相对即可,如“张之洞”对“陶然亭”。对联则除词性相“对”外,还需意义相“联”。有对有联,方为对联。故以“祖冲之”之类对“孙行者”,只能称为“对句”或勉强可谓之“无情对”,远不如对“胡适之”情景贴切,耐人寻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21:01 , Processed in 0.0993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