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湖一刀:在博客里隐居或飞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703&cid=1506369

江湖一刀:在博客里隐居或飞翔



1、缘起:博客之博



“部落格”(blog)怎么成为博客的?不知道。只知道,这一“成为”,甚至让人淡忘了它的本义:“网络日志”(Weblog)。而作为外来的译词,博客的博,就像沙发的发,摩托的托,本无实在意义,但我愿意将它理解为广博的博。

尽管在大多博客网站,可选模板有限,每个博客系统,操作的自由度有限,但在内容风格上,每个博主都能布置出不同的景象。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原创、摘录、收藏。甚至想,如果可以克隆,说不定有人会把自己放进去的。

博客的功能,择其大者,有三:其一,自由表达,或公开发表。有别于传统纸媒,也自由于传统纸媒,子虚将他的博文定位于“未经编辑的声音”,正是这种自由的体现。其二,深度交流和沟通。在一加一,子虚、老九等人经常搞沙龙研讨,就是运用博客的交流功能。其三,即便不想发表,也不想交流,也可将博客弄成自己的移动硬盘,搜罗、汇集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同网络百宝箱。

我对博客的理解和运用,正好相反。2002年,天涯刚刚开通博客,便申请了一个;后来,在新浪、红袖添香、新思考、教育在线,都有过自己的博客。不过,都是很快开张,便很快关张的。可能自己定力不够,或者,更多的时候,只是将它作为网络硬盘,存放一些新作和旧作。

硬盘,冷冰冰的,自然很难让人持久上心。



2、精神雅间,或自己的菜园子



写过一组关于网络生活的文字。我说聊天室像一个茶馆,BBS更接近“公共澡堂”――它最大的好处,在于包容。我甚至说:“兼容并包”,“兼收并蓄”这些词语的含义,只有在BBS上,才算真正得到充分体现。

但毕竟,公共澡堂没有私密性。而私密性,是人的本能。就像人对家园的渴求:那绝不只意味着几间房,几棵树,或几盆花――在网络时代,思想或身体,可在BBS放纵,灵魂的家,似乎更适合安置在博客里。

相对于论坛的公共和开放,博客算是“精神雅间”。梦,见闻,想象,感触,意见,观点;零星的,成篇的,连载的,都可自由堆放。周杰伦的“动感地带”说:我的地盘我作主。在博客里,开一扇门,或关一扇窗,在里或月光下,晒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你尽可随意摆自己的pose。

但我更愿意说,那是自己的菜园子――如果说,一个博客网站,或具有博客功能的网站,就是一个国家,当你自愿注册成为其国民,便天然地拥有了其中的一片土地。在那里,你尽可随意种植自己喜欢的东西,除开罂粟之类违禁品。遇到来访者,对话或交流,不能“开轩面场圃”,却可“把酒话桑麻”。精神的清谈,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博客体现着共享与分享的精神。喜欢这说法。而共享与分享,在一席清欢中完成。

比如现在常呆的一加一。几乎每天,都要去菜园里看看。有感觉了,挖两锄,种几棵葱,或植两苗蒜――没敢奢想别的;我的文字,能给人以某种调味功能,能听到人说:喜欢呢,味道不错,便觉得是最大的犒赏――当然,也有贩菜者,觉得某些葱或某些蒜品相不错,有味道,有转手销给他人的价值,更是好事。

这样的好事,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3、从虚拟的教育现场出发



跟老师们交流专业成长,我时常讲一个观点:“听说读写思,铸就专业成长之路”,并且认为,博客,是最好的方式――我说,读博,是在读书、读报、读电视、读碟之外,最重要的阅读,也是最有意义的阅读,因为可以即时进行交流和讨论。而写博,我说,它像一根线,可以串连我们的听、说、读、思、行。

对教育的关注、思考和理解,对教学的构想,课堂的呈现,突发事件的处理,日常教育行为的实录,教学反思,梳理、总结和归纳,或者,作为教师,对个体日常生活和精神事件的记叙,困惑与成果,感受与想法,计划与总结……教育博客,我更愿意看作是“虚拟的教育现场”。

现场:出现,在场。或者说:身体出现,灵魂在场。就像被相机或摄影镜头呈现的景致,总比原物更美好一样,在剔除了日常生活的繁琐和杂乱之后,这样的教育现场,也因“虚拟”而具有了更丰富、美好的意味――言说意味着理性,记录意味着思考,呈现意味着进步。

我也时常跟老师们分享我的感受或观点:声音能比我们的身体走得更远,灵魂能被我们的肉体飞得更高。

更何况,只要用心,你的行走和飞翔,就会被关注,你的思考和声音,就会有回应:对话,交流,分享,也共享――在博客和QQ里,和度度老师谈到文学鉴赏,谈到主题教学,探讨问题,交流感受,分享经验,便觉得,从虚拟的教育现场出发,自己在影响和改变远方的她,进而影响和改变着她的学生。

而在这里,当你说话,讲述,你的课堂,不只是你的,你的问题,也不只是你的。有困惑,便有人分担,有喜悦,便有人分享。你不再是讲台上,或校园里,孤独的个体,你和一个团队在一起,和一群与你有共同血型和心跳的人在一起。

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4、在一加一隐居或飞翔



到一加一,是2008年10月15日。这是我生活史和精神史的大事――那天,一口气挂了5篇文字,仍不过瘾,又写了《插队落户》。我说:“这一次,是自愿的。不像以往,多是被人邀约或恳请。这一次,是真正的不速之客。”隐约觉得,和以往的开张紧跟着就是关张不同,这次,可能会坚持得更长久。

最重要的原因,是张文质。自2006年带队参加cersp的远程培训,知道“生命化教育”后,这三个字,便在脑子里有了烙印。“教育是慢的艺术”,仅凭这句,我便引以为同道。而读了《教育的十字路口》、《唇舌的授权》后,仰慕之情,真有些涛涛江水的意味了。在我有限的关于教育的文字里,尤其是在《脱口而出,或一刀语录》中,多次出现这三个字,甚至他的原话,只是因为喜欢和信服。

在南昌,与他有过短暂交流。听他讲话,听他报告,喜欢他诚恳的表情,低调的语气,更喜欢他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知道他办了这样一个博客群组,当即决定,要在这里作一个窝。或者,如我后来所说,以此为据点――灵魂的,精神的,关于教育的思索和守望的。在这里,隐居,或飞翔,围绕着教育和文学。

我把它命名为“最后的乌托邦”。肖雪慧有一篇文章,叫《教育:必要的乌托邦》。我以为,教育,不但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最后的乌托邦”。因为是最后,所以,更值得我们珍惜和呵护。



在《插队落户》里,我还说:“来路还长,我会慢慢地来,慢慢地与大家交流。因为自愿,我相信,会有更持久的内动力。”――转眼快到一年。发在这里的文字,已近150篇。尽管因为来得晚,访问量还不够大,但好友已达238人,积分排名第21名――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努力和用心。

我说过,自己仿佛是陷在这里,如痴如醉――心甘情愿地沦陷,只是因为这里的氛围,或者说气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影响和变动。这是一直存在的。从刚刚来,到现在――我喜欢这样的隐居,或飞翔。喜欢这样的幸福和快乐。



5、博鬼: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读博写博,会有莫名的想法:此时此际,不同的空间,到底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博客,或别的空间里,做点什么?进而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写博、读博或踩博呢?

“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博客”,好像是方兴东的话。作为“博客教父”,他对博客的定位是:“每天5分钟给思想加油”。

每天5分钟?说来简单,做来困难。记得有人自号“每日一博”,是否做到了,没特别在意。我的感觉,写博如同写日记,写是容易的,坚持却难。年青的时候,发过N次宏愿,要坚持每日一记,但最终,是N+1次放弃。这仿佛戒烟,每次都热血沸腾一阵子,却又很快地旧病复发。就像那句话所说的:这世界上再没有比戒烟更轻松的事了,我都戒过N多次了。

写博,似乎也可和抽烟、喝酒、赌博相提并论,它们的共同处在于——都能使人亢奋,上瘾,乐此不疲;烟瘾大的称烟鬼,酒瘾大的称酒鬼,沉溺于赌的称赌鬼,沉溺于博客的,如我刚到一加一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坚持数小时,甚至十数小时,是不是可以称做“博鬼”呢?

写博的人,大多有自己的需要:渲泄某种情绪,抒发某种感觉,或者表达某种见解、想法。“嘤其鸣也,求其友声”,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获得他人的共鸣、共识,或关注、喜欢,或者说,获得“被重视的感觉”――用马斯洛的说法,这是人的基本需求和欲望之一。

进入一个博客的人,大多也是有所期望的: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值得点击、阅读的东西――如果说,点击就是问候,如拜访时的敲门声,阅读则是真正的关注,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和开门动作:用心读并且读懂了,这样的人,那怕只有一个,也会让人感动。而作为阅读者,我对那些始终坚持写所想、所感、所见、所闻,我行我素,精耕细作的博主,无论如何,我都抱以崇高的敬意。

师弟夏昆的QQ签名档里,有一句话:人生在世,大约难免是要博一博的。对博主而言,里尔克的诗,或许更具有意义:“何谓胜利,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6、博客的脸,和文字里的魂



一加一是教育博客群。数月来,不断地探访,不断地收获。对一个个天南地北的网友,或者说教育同仁,由模糊,到清晰,从陌生,到熟悉,从疏远,到亲近――“事情,正在起变化。”感情,也在。有时,在评论和回复里,敲打着他们的名字,用的都是自觉亲切的昵称,仿佛叫着他们的乳名,那么美好的感觉。

透过博客的脸,看到文字背后的魂。一直喜欢并坚持着拜访的,包括:



生命化教育研究(张文质):一加一的帮主。思想大佬,一加一的“魂”。尽管他的言说随意,但那随意,源自真切的感受和思考,源自对教育的殷切期望,所以,往往能直入肺腑,引发感触。

生命的色彩(明霞):生命化教育的旗手之一。执着探索的一线教师。专门为她的新书写过文字,也应约与她共做过事情。感觉到她的朴实,诚恳。听说她以前的网名,叫迎春花开。很写真,很传神。

雨中葳蕤(深蓝):一加一的刽(快)子手,文思敏捷,下笔奇快。千言万语,似可倚马而就。而其文字,总是执拗地缠绕――她的小镇,她的生活,简单的悲喜哀乐。循环,交叉,往复,缠绕。如一团丝线,或者手工的绣品。

深蓝笔记本(赵赵):一加一的无影脚,或迷踪拳:“灵动,闪跳,通透;看上句,你永远猜不出她下句要说什么。像高手下棋,乍一看,凌乱,无章法,实则,行云流水,心里有谱。”专门写过她,说她是“在文字里飞”。

沈丽新(shepherd):关注她,稍晚。但一发现,就让人不得不看重。她的头像阳光,恬静,让人觉得柔和、温暖。她的文字都与教育生活有关,明媚、亮净、柔顺、纤敏。某次和李茂交流,一致同意授予她“温情派掌门人”称号。

王木春(王木春):几乎与我同时入驻。看他的文字,他的经历,情感,思想,甚至表达方式,与我多有共通处。所以很多时候,我更愿意叫他木春兄弟。我们预约过多次的酒,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能喝。

此处,经常关注的,还包括:一意孤行的夏昆(我的师弟)、双向度人彭清亮(认识很晚,但相交甚深)、茅卫东(中国教师报编辑,有过一面之缘)、随火车远行(都在新思考呆过,不过那时没有交流)、老九(有思想的独特校长)、donna(在读研究生)、凭水临风(不可小觑的老师)、小狐(《新教育》编辑,喜欢她)、陈大伟(我的前任领导,现在是知名学者)、冷月星辰(我的团队知行社成员)、柏克(有思想的美女记者)、清扬婉兮(曾经的高校教师、现在的报纸编辑)、三点雨(遥远的小师妹)、凌宗伟(有想法也有办法的校长)、水谷龙生(他的悦读札记厉害得紧)、彭荣辉(我称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父亲)……

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但无论如何,也没法全部列出――只是想说,作为教师博客群,此处可谓中国基础教育“思想重镇”之一。而在这里的数月“博客生涯”,让我有了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感受:对教育,对人生。

因为喜欢,所以总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9:16 , Processed in 0.21770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