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2 14:56:32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说我们要有文本分析的能耐,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悟。我觉得这个说法是非常片面的,是禁不起推敲的。为什么?他有是大前提,他说人就是照相机,有什么东西人的心灵就会反映。其实不是这样的,外部有力刺激,有的人感觉得到,有的人就感觉不到;有时感觉得到,有时就感觉不到。这是人的局限性,也是优越性。关于这个,我先讲个故事,再讲道理。我们福建省漳州市有个南山寺,是个古迹,里面有个菩萨,也颇有名声,多少年了,传说雕塑这个菩萨的时候请了一个非常有名气的雕塑家,他说我这个菩萨雕出来完美无缺,你们任何人要能挑个小毛病,我就分文不取,结果当地的父母老幼都被发动了去找,但是居然没有人能找到毛病,其中有个妇女带着孩子来热闹,结果这个四五岁的孩子说他找到了毛病,其他大人都觉得小孩懂个屁,但是她妈妈很民主,就让他说。这个小孩说有两个毛病:第一,这个菩萨的手指太粗了,油光光的像香肠一样,这其实不算,人家胖嘛(笑);还有一点是那个菩萨的鼻孔做的非常小,如果菩萨要挖鼻孔怎么办?(大笑)我也看了一下,真的非常小。这么明显的毛病大人没看到,小孩却看到了,为什么呢?这就是人的局限,人只看到了自己最关心的、自己最有经验的、最有兴趣的、最熟悉的,所以人看到的往往就是人自己。其实不是外部有了刺激,人就会有反应,不是,只有你外部的刺激跟你自己的内心经验一致才产生同化,他才有反应;不一致,他就是视而不见,见耳不闻,嗅儿不觉。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的事你心里有了呢?贾宝玉看到林黛玉第一眼,以前根本没见过,他说这姑娘我见过,这种活见鬼的事天天发生。(笑)
再给你们讲个故事,,《韩非子》上的,郑国有个人掉了一把斧头,怀疑邻居偷的,就去观察这邻居,这家伙是不是小偷?看来看去越看他越像小偷;后来他那把斧头找到了,证明人家不是小偷,再次观察邻居,越看越不像小偷。就是这个人,你心里没有了你看不见,你心里有了,没有的也变成有的了。阅读作品也是这样,你心里有的(以前的经验),就会“同化”,而你本来没有的,通过反复的看、反复的调节,反复的熟悉,你扩展了、深化了,你就会看到了。为什么要学习呢?就是要调节你心理的图视,让它有更大的开放性。有一个理论,就是让小孩子他来读,读出来他就有新的见解,要放纵他的自发性,我觉得这需要有个限定,儿童的经验是有限的,所以他同化的能力是有限的,就是儿童的局限性,也是人的局限性。
人的阅读心理有二重性,一是他的开放性,你越是新鲜、越是有个性,印象就越强烈;另一方面,同时人有他的封闭性,你非常新鲜的一种信心,但是你的思想很封闭,你的思想很顽固很僵化,你看到的只有你自己。鲁迅曾经讲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想加一句毛泽东看到阶级斗争(笑),我看到阶级调和。我看到的是整个大家族接班人的精神以及能力的危机,尤其是男性的接班人。女性还有点本事,所以产生一个说法叫做”牝鸡司晨“,老母鸡代替了公鸡打鸣。所以说你脑子里有什么,你就看到什么,所以说你让孩子去读,他能读出创造性来?有可能!他有可能是天才,但绝大数人不是这样的,像我们这样的人有没有张文质这样的天才呢?(笑)所以说我们要警惕人的阅读时期的封闭性,其中的一点就是同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但有一个思想家讲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俗秉之偏也”人的秉性是片面的,仁者不能见智,智者不能见仁,所以说毛泽东看不到阶级调和就是他的局限性。
我想如果我们这点不明确,上课的时候就放纵了学生的胡说八道。现在受所谓的后现代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受那种无条件的自发性的思想影响,没有真理,没有深度,没有边界,所谓的“多元对话”造成了文学的极大的破坏,比原来的机械唯物论更有严重的欺骗性,课堂上的奇谈怪论浪费了我们多少人的青春啊!我举一个例子,2002年吧,武汉的课文编者去调查学生喜不喜欢中学课本中的《背影》,发现80%的不喜欢《背影》,很意外的。理由两条:一是这个作者歌颂他的父亲,表面上很有诗意,其实他的父亲一点都不好,很不潇洒的姿态;还有一条就着这个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笑)。这是典型的主体同化!当代的青年脑子里的什么,人要潇洒!尤其是男孩子,要酷一点,另外一点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个就说明:自发的主体性是容易。错误的,为什么,因为恰恰是他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脑子里只有儿子,他的尽心和感情超越了交通规则的厉害,才表现了他父亲的深情。从美学来说,遵守交通规属于善,是道德理性;而不遵守交通规则是恶,但不遵守交通规则是由于脑子里只有感情,这种感情有个另外的名字,叫做美,感情的价值叫审美价值。古希腊人把学问分为两种,一种就是理性的科学,一种就是感情。情感的科学后来被称为美学,但是强调一点感情的价值是超越实用价值才动人。如果这个父亲考虑到交通规则,那就绕一绕吧,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没感情了。或者后来说孩子我跑不动了,钱给你吧,你自己去买吧,这还动人吗?
阅读,你的心灵的主体建构要有东西,你要有学问、要有学文;第二你阅读经典的历史文本,你要回到历史语境中去。父亲的行为从当代来说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不错;可是那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1917年,朱自清大学一年级,他父亲丢了职业,妈妈又死了,回来奔丧。那个时候南京的浦口车站有多少火车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1937年、1938年,那时候我们的火车站是爬满了人的。那个时候基本上都在逃难,多少人爬到火车上、吊在火车上一走几千里啊,有谁管他交通规则不交通规则?就是从历史语境来说,那是没有当代这么严厉的交通规则。所以你研究一个文本,你不能用自发的主体性去下结论。第三你要会欣赏文本的语言。
现在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学生最容易欣赏的《荷塘月色》,用抒情,排比,强调性的抒情等,这些都是大家会欣赏的。但是我们的老师同学缺乏一种对“叙述”的欣赏,这种感动了儿子、挂着眼泪的一种的场面,没有觉得形容、比喻、夸张、排比,只是简单的叙述,我记得是这样的: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就这么几句,把儿子感动哭了,为什么呢?这需要技巧。父亲又胖,没力气,要上去怎么办,你们年轻人做引体向上,但父亲又老又老胖,拉不上去,拉不上去要怎么办,两腿向上缩,腿部上去有什么用,你要胸部上去才有用嘛。这句非常精彩,他没有正面叙述父亲的力不从心,而是叙述了一个效果“手没有力气,但还是要努力!”正是这个不潇洒的动作把儿子感动哭了,父亲这个艰难啊!
有时候脱离了语境,脱离了背景理解文本也是要出笑话的。我在广东上过一课公开课,问这个父亲怎么样?有人答父亲很好,不但好,而且非常朴素。怎么朴素法呢?他说他穿的衣服很朴素——他穿着黑布马褂,轻布棉袍,好朴素啊!这也是不对的,因为黑马褂、轻布棉袍,是辛亥革命以后定下来的上乘阶级的礼服。你看孙中山在正式场合下都穿这个,连蒋介石、鲁迅、蔡元培,有身份的人都穿这种礼服。你看这个穿着礼服的人,算起来相当于处级干部为了孩子买橘子;而你没有学问,你不知语境,你不懂文学,那你怎么欣赏啊?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独特什么啊?“不潇洒”、“违反交通规则”……这是种愚昧,理念的愚昧导致了课堂的混乱。其实这就是麻木的照抄西方的理论导致的,西方的后现代是不讲究美,不讲究艺术的,只讲自己的“同化”。从这个意义上看还是有比较正确或不正确的、深刻或肤浅的,甚至是荒谬的看法的。
所以我进一步发挥张文质先生的思想——“生命化”。这个父亲的生命这个老生命,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情,他的这样子很难看。一个他脑子里没有交通规则,第二个在他脑子里没有自己难看,第三个他脑子里也没有自己。很费劲、很狼狈,他为自己完成了任务,心里很愉快。所以我写了篇文章总结了一下,而北京的一个语言大学副教授他说我就主张要将《背影》删掉,这位父亲很不像话,讲的都是废话,还引用了我发现的一个材料:他父亲为什么会这么悲惨呢?他父亲去了两个小老婆,还有一个小老婆到那里去吵,害的他丢了官,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但是进入历史语境,在当时作为一个处级干部,那时娶两个小老婆的多得很(笑),那时小学毕业相当于秀才,中学毕业相当于举人,大学毕业相当于进士,大学里一出来当官了。“五四运动”闹了那么凶,把屋都烧掉了,但逮捕的学生很少,为什么?因为警察不敢抓他们,警察是下等人,大学生将来做官了,他们不敢碰,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你要懂、你要有学问、你要丰富自己!你不要相信西方的、北欧的、芬兰的胡说八道,“尊重学生的独特”,什么叫独特?胡说八道的是独特?!
还有二十分钟。我不会侵占别人的时间(笑),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侵占了之后就还不起。所以说,要防止,我们在阅读作品时人的封闭性,要提倡的是人的珍贵性,就看到光自己而不看别人,我们不要讲别的。我有一次到西北地区去,去培训中学老师,中学老师跟我讲,什么课都好教,但最难教的是《再别康桥》,非常难教。我问怎么难了,不难啊!他说不知道怎么讲,他说如果讲《背影》那还有父爱嘛,当然我知道他讲得很肤浅,我就讲了,这还不够啊,这个特点不仅仅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什么?还有像叶圣陶所说的“把大学生当小孩子看”,那大学生的反应呢?大学生不领情,大学生不感激而觉得丢脸——这个太毒了,太丢脸了,少讲几句嘛,是不是?还有人补充,像母亲一样的爱,但儿子不领情,这是第一。
第二,更有特点的是,儿子被父亲感动了,留下了眼泪。有人说,这是背后的眼泪,但更重要的,你们注意到没有啊,父亲“回过头来,赶紧把眼泪擦干,不让他知道”。这里非常精彩,父亲那么的照顾她,他不领情,非常没有礼貌的、当着别人的面阻挡他,儿子被父亲感动,父亲转过头擦泪不让他知道,这个才是特点,这个才是《背影》之所以有生命力的原因,1925年写出来的,直到现在85年了,不管台湾香港澳门还是中国大陆,都选它作为必选。为什么,他写出了亲子之外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爱是有隔膜的。人和人感情非常深,但是它有隔膜,不仅是亲子之爱,而且是男女之爱。我越是爱你,越是要挑剔你,林黛玉越是爱贾宝玉,越是要折磨贾宝玉(笑),所以说贾宝玉,如果说不爱林黛玉,就不用检讨了。贾宝玉检讨了,林黛玉要哭;不检讨,更要哭(笑),这叫爱,为什么薛宝钗不用这样的方式呢,她不爱他,是不是啊?爱了就苛刻了,爱有个特点,就是爱得越深,越是专制。你们女孩子要注意,当你对谁专制的时候,就爱了(笑)。如果你发现这小伙子我非常挑剔,头发这么乱,那衣服一点也不好看,我一说,他马上服从,那我就满意了,特别是像狗一样的驯服,那才叫精彩。(大笑)爱,爱的错位,爱的隔膜,爱的专注,这是人性——为什么现在冰心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中少了,甚至没有了?他的爱不专制,他的爱不隔膜,不错位。他爱母亲,母亲爱他,像大海一样,没有矛盾,这样的爱是比较肤浅的。所以你们在结婚的或者是谈恋爱的人,记住我这句话:有隔膜了、有错位了、有专制了,那绝对是是好事情。(笑)
像叶圣陶这样的智慧,读《背影》只读懂了一半;而我过了几十年,继续读,还不知全懂了没有。如果再发展下去,这个感情最高潮不用抒情,用的是简明的叙述,或者叫白描,而这样的一个表现手法,被叶圣陶、余光中等认为是中西散文中的上品,要比之《荷塘月色》高得多,这就要读懂读透,你是需要这样的修养的!儿童中心论是没有用的,当然如果儿童有个灵光一闪,有个感悟非常精彩,你没有抓住就可惜了。
比如有一堂课《木兰辞》是这样上的。一开始就是美国的动画片,后来是中国的越剧,放完之后也不比较,时间我觉得是浪费了,然后是集体朗诵一遍,然后男生朗诵一遍,再女生朗诵一遍,然后老师朗诵一遍,然后一起再朗诵一遍,我听了说烦死了,怎么搞那么多朗诵?(笑)好了,终于进入上课,老师问“花木兰怎么样?”“很好”“好在哪里?”“英雄”“怎么英雄?”“英勇善战”“对,英勇善战!”,然后大家也同意认同了,但有一个学生听了站起来说“花木兰还有个英雄”“什么英雄”“她挺爱美的,她会化妆。”老师说这个什么东西,把他撇开了。然后讲了别的。之后我言不由衷地奖励了他:你找到美国动画片不容易的啊(笑),还有新花样,有对话,还有表演,但有个很大的缺点:花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说是“英雄”,我说“英雄”在哪里?他说英勇善战。好吧,我问你英勇善战在哪里?你给我从中找出来。他说有啊,“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我说这没打战啊,这睡大觉啊(笑)。他说还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我说还没有打啊,刚赴前线呢。他说还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是打战?我说“朔气传金柝”是晚上睡觉打更的,“寒光照铁衣”这是说光照在脱下的衣服上。他说还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我说这什么啊,人家打死了,她回家啦(大笑)。我说这奇怪了,还英勇善战呢,这战还没有打!
他说不出来了。我就反过来说,补充个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说明她立功了吧?十二转是她多少功劳,你还说她战争英雄,这战她还没有打,没有写打战这个篇幅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们来看这个“叹气”写了多少?比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光说叹气就写了八句;而买马怎么个买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有这么折腾买马的吗?你说战争那么激烈,而写这些东西却用了这么多篇幅,什么原因?你忘掉了一点:渲染她的欢乐、渲染她的担忧、渲染她的自豪。为什么?她是个女的!你们讲了半天都忘了她是个女英雄!你在潜意识里总认为她是个男的,所以打仗就是最主要的,但是这片文章偏偏写的是个女英雄,因此打仗反而是其次的,她的叹息、担忧、买马,她主动承担了哥哥的职责,写她的自豪。而写到她回家的时候,她跟男人不一样,男人要授功进爵,要当官——不!她只是回家享受家庭的快乐,甚至最后恢复女儿身“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她很自豪:你们这些男人12年都不知道我是个女人,而我却知道你们是男人!(全场大笑)精彩啊!真的精彩!
整首诗没有一个比喻,除了最后一个,最复杂而且最有余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点题啊!女英雄啊,我这样一个身份隐蔽了12年没有人知道,而现在恢复了女儿身。自豪啊!我跟那位老师说,其实你忘记了一条:有一个男孩子说“她喜欢化妆”,你没有抓住!你抓住了就是精彩的课堂生成啊!所以作为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一种灵光一现的方式,但教师心里要有数,一旦他说了一句关键的话就抓住,这就需要教师的功夫了,是一种现场生成的功夫。
我们的教改到现在差不多已经十年了,这十年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有个缺点:我们只是在观点上和方法上做改变,以为把方法改过来,观念改变了,就能够把水平提高。其实就算方法改过来,观念改变了,水平没有提高,还是换汤不换药。所以严峻的问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问题,教师的头脑没准备,机遇就白白的跑掉。
好吧,我们的时间已经没有了,而且他(指凌宗伟)还站那儿了(笑),意思是:你再讲下去就不能容忍了。好,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全场热烈的掌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