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改变命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4 20:1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改变命运

——周天红自述
                                                     

                                                
   



               读书改变命运,这一命题是我通过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实践,总结出来的。

命运,须把握,而我把握命运的关键是读书,不失时机的,抓住所有的机遇,

刻苦读书。

    我于1941年农历11月17人,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是瓦匠,就是

现在所说的建筑工人。

   1947年土改前夕,从黑龙江省肇源县城,下放到离县城200多里的农村,分

得三垧薄田。1953年举家投奔我的哥哥来到辽源。 到辽源后,本应念4年级,

哥哥怕我们跟不上,从3年级念起,1955年,在录取率百分之25的形势下,我

与姐姐同时考入初中。

      1958年初中毕业,因在校时得罪了教政治的老师,加之我在大鸣大放中用

诗歌写过讽刺校领导的大字报贴了出去,(现在我还记得大字报的内容:“校

长俩,主任仨,喝茶水,抽蝶花(当时比较大众化的香烟),不知每天干些

啥”)故被迫中断学业。1958年9月,被刚成立的辽源钢铁厂招为学徒工,

遂即派往抚顺钢厂实习,是年我16周岁。

      又脏又累的简单重复劳动,绝不是我的理想。在念初中的三年里,我已经读

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开始了作家梦。因此,1959年3月8日,我没和任

何人商量,也没和领导打招呼,毅然绝然地辞工返回辽源。

      是年8月,在离中考只差3天的时候,我拿着写好的3000字的申辩信和在抚顺

发表的几首诗,找到辽源高中校长孙立文先生,他看完信,让我第二天找他听信

儿。就这样,我以社会青年的身份考入辽源高中。迈出了改变我人生命运的关键

的一步。

      由于经历过辍学的痛苦,故加倍珍惜重新念书的机会,学习十分刻苦。即使遭

遇三年(1959---1961)自然灾害,每天都在饥饿中挣扎,也丝毫未减苦读之志。

正如50年后的2002年,我的高中同学郑育林先生在他评介我的《人生絮语》一书时

写的那样:“我与天红兄相识在高中时期,同届不同班。高二时一次学生集会,他登

台朗诵贺敬之的长诗《十年颂》,展示了文学青年的浪漫姿态,给我很深印像。那时

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面对的是饥饿,吃不饱使正处在发育时期的中学生都已无力

学习,在人们的眼里,路成了一串沉甸甸的省略号。可他不是这样,他以行者的脚步

前行,置艰难困苦于不顾,总是洋溢着不减的热情,更加发奋地学习。这不因为他家

中有粮心不慌,恰恰相反,他的家境比一般同学更加困难,而是他心中文学火种炽烈

地燃烧,客观环境无法使之消融。这不能不令人震撼。我知道,艰苦磨难无奈他的坚

强,自信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之路。”(摘自2002年4月24日《辽源日报》)。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有转机,国家制订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是年,高等院校大量削减招生量,在全国只招收17万5千人的严峻形势下,以

较好的成绩考入东北师大中文系,从此,我的人生之路开始了一个新起点,命运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

     我自幼家贫如洗。从1954年我12周岁起,到1965年暑假止,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

一直是“半工半读”。在辽源读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放学后,星期天,寒暑假)

卖过冰棍儿,糖胡芦,花生、瓜籽、苞米花(当时工商局到处抓);甜杆、西瓜、香瓜;

扒树皮、拣媒渣;鞭炮、灯笼、年画(春节期间);替父亲蹬三轮车、修鞋。大学期间,

暑假做小贩,寒假当力工(挑土蓝)。在校六年,只花母亲一元钱,姐姐五元钱。假期

还要每日给嗜酒的老爸打3两酒,一盒廉价烟(计5毛钱),剩下的钱,足够下学期的零

用了(当时的师范院校,伙食不花钱,开始每月13·5元,后来16·5元标准,是我二十年

来第一次享受到这样好的伙食)。六年时间,没添过一件新衣服,没买过一双新鞋。这

些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使我从不追求物质享受,十分诊惜自己来之不易的

一切。从政35年,经济上清清白白,不贪不占;工作上勤勤恳恳,不懈不怠。1993年,

被吉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授予全省先进体改工作者荣誉称号。

     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1968年被分配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的一所乡村

中学,半年后调入县革委会(县政府)政治部宣传组。1976年入党后,先后任县委常委

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8月,母亲77岁时调回辽源,回到慈母身边。先后任

中共辽源市委办公室综合科长,市政府体改委副主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政协常委、

文教委主任,后因开罪市政协一把手,在未到届的情况下,被调至市房产局任调研员,

2004年3月15日退休(市委组织部部长和分管干部工作的市委副书记,皆知道我是被迫

辞去市政协常委职务的,故仍与其它常委一样,2004年换届后才给我办理退休手续,晚

退休两年,这是对我的莫大的安慰。)“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17岁的

我,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自做主张,辞去工作,继续求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由于辍

学的经历,使自己倍加珍惜念书的机会,学习特别刻苦,才得以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

仍坚持读书、写作,几十年如一日,才有今天比当年初、高中同学和学徒时的师兄弟处

境好得多的晚年,才对人生多了一些理性认识,才会与时俱进,才会立志活到老,学到

老,写到老。

     我一生别无所好,只爱读书,写作,买书,和藏书。从1955年在地摊上购买并阅读半

本(残本)《水浒传》开始,半个多世纪从未间断。我曾写过一首诗:“我视书籍如故

人,忧乐不离伴晨昏。荡涤心灵污浊气,身居闹市不染尘”。我写过诗歌、散文、杂文、

随笔、书评;写过通讯、新闻、特写;写过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文章、企业管理方面的

文章、调查报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吉林日报》《红色社员报》《吉林法

制报》《延边日报》《辽源日报》《书友报》《博览群书》《党员之友》《关东文学》

等报刊发表的能有70—80万字。2004年由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了33万字的杂文随笔集

《直面人生》,首印2200册,颇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2009年,经过八次修改,历时

五年,包括790则“人生絮语”,50篇短文“人生杂识”,10篇系列随笔“人生杂谈”

在内15万字的文集《人生絮语》,经由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首印1250册,在当地引

起了强烈影响。诗人高风清读后赋诗:“一树梅开领众芳,文采风骨蕴华章。研磨世

像冥思苦,感悟人生絮语长。警句常能揭真谛,直言更敢斥荒唐。今朝细品其中味,

胜却珍馐对玉觞。”类似的诗词,我收到十余首。

     我曾在博客上用10个数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一介书生(因“文革”晚分配一

年,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在校读书时间长达18载);两本著作(2004年退休后,出版了

两本文集《直面人生》和《人生絮语》);三餐清淡(自幼家贫,养成习惯,从不择食,

食能果腹,足矣);四季布衣(同样原因,衣能遮体避寒即可,从未买过名牌);五脏无

恙(虽然十年没检查身体,但是,凭感觉知道,心肝肺、胆脾胃均无病,从来没住过医院,

打过吊瓶);六神安稳(从政35载,廉洁自律,未取过分文不义之财,婚丧嫁娶,从未告知

亲属以外的人,守志安贫,梦稳神安);七品退休(按中国传统说法,退休时,正处级,

属正七品);八方交友(我结交了书、文、诗、花、鸟、鸽、博、学八个方面的朋友);

九架图书(五十年自费购书刊没间断,藏书刊近万册);十分满足(体健家和;女儿成

材,皆居北京,事业有成;老伴体贴善良。有书看、有事为、有朋访、我复何求?)

    2001年,《辽源日报》记者木云女士,受《辽源日报》社领导之托到寒舍采访我,

采访结束前,我说过这样一段话:“总结自己的人生,我有一大满足,两大愿望,三大

骄傲,四半评说:一大满足就是现状,我一介书生,官至七品,没给任何领导点过烟敬过

酒,更谈不上送礼了,全凭本事,真是满足极了;两大愿望,一是编一本书,将自己的

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发行,留给后人(此愿已实现),二是把我任会长的读书学会办好,

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聊尽棉薄之力;三大骄傲,一是高堂慈母96岁,身体尚健(家母

于2005年1月21日辞世,享年100岁,我一直守侯在慈母病榻前),二是老伴体贴豁达,

相濡以沫,三是两个女儿皆居北京,事业有成。有此三条,我复何求?扪心自问一不愧

天,二不愧百姓,三不愧亲人。我对自己的‘四半’评说是‘半官半民,半儒半道,半

僧半俗,半文半白’这是我经过认真思考总结出来的。

     我19688年月26日走出大学之门,除在一所中学工作不到十个月外,一直在党政机关

任职。但从没有过做官的感觉,与老百姓一样的心态,可以说是‘半官半民’;我在近半

个世纪的读书生涯中,佛家的书,道家的书,儒家的书,皆涉猎,但又都不精通,故称

‘半儒半道’;读经不信佛,但推崇现代著名高僧弘一大师,可谓‘半僧半俗’;‘半

文半白’指的是我的言行举止,文雅时咬文嚼字,像个书生,放肆起来信口开河,像个

莽汉。”

     我用以自律的格言是清代文人纪晓岚引用先师陈白崖先生的条幅来教育其次子

的两句诗:“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书房“无悔斋”常挂的条幅是林则徐

的名言“无欲则刚”。

      1996年,与当地的一些书友发起创建了读书学会,并被推选为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0 16:55 , Processed in 0.1157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