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 13:5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依据新的美术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初中美术文化探究型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发挥美术视觉审美独特优势的同时,使学生学会以探究、理解、思辨和归纳的方式,在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参与、探索和思考的学习活动中,形成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注重课程的整体意识和美术文化探究型课程的人文特性,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总目标,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本课教学目的及各知识点。
3、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在新的美术课程目标体系的指导下,选择教学媒体,制定教学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方案,付诸教学实践,进行评价与修改。
4、美术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探究与发现”的活动,这即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5、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课程和艺术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理想、情感、审美、爱、民主等),在本课教学中有适当的渗透。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选择了若干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服装、工艺、建筑以及摄影等,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美术是如何反映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本课精选策划了几个不同的“思考与讨论”活动,为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自学提供思考内容,尤其有助于学生对本课课题的理解。此外,还录有名家关于美术与文化关系的论述,加深学生对美术与文化关系的理解。
2、遵循原则
在教师身上、手中,“教教科书”和“用教科书”是衡量传统“教书匠”与现代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把标尺,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用教材。
3、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一些重要代表性作品的赏析、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观点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②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加强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之情,加深学生对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珍惜意识。
③将历史、地理、美学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整体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4、教学重难点与采用方法、措施
①教学重点与采用方法、措施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A、观察图片、事例联系、历史链接和分析描述
B、讲解归纳、合作探究、人文渗透
C、课堂练习、口头表述、内化欣赏
②教学难点与采用方法、措施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历史等之间的联系
A、并列比较分析、分类讨论、创设情境和想象
B、丰富欣赏素材、抓住典型、以点及面
5、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初中八年级上册
6、教学课时:一课时(45—50分钟)
7、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中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判断、分析和归纳能力,如何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开启想象与联想,让他们有兴趣地提高认识,体验“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并以综合的视角对待、理解它是我着重解决的问题。
8、教学媒体选择
以PowerPoint为主,加入音乐背景资料。大量精彩图片为直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通过分析和归纳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以期利用动静结合的主体化教学手段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整体感知
从美术(艺术)作品的主要审美功能谈起,引申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欣赏导入、提出问题
1、利用PowerPoint媒体展示第一组图片:
(北魏)《陶侍从俑》 
(唐代)《三彩女俑》 
思考与讨论:比较两件作品,看一看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一样吗?
2、利用PowerPoint媒体展示第二组图片: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 张择端
思考与讨论: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有哪些联系?
3、利用PowerPoint媒体展示第三组图片:
(原始社会)《彩陶盆》 
( 商       代)《鸟纹爵》 
思考与讨论:这些作品有实用价值吗?
                         (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回答)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再次通过PowerPoint媒体分别展示“青铜文化”、“唐代人物画”、“西方绘画”、“建筑与文化”、“服装文化”五个方面的备选图片,师生共同探究证明“为什么说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1、青铜文化
《司母戊方鼎》
《人鼎面纹方鼎》
《人面纹铜钺》
《虎食人卣》
《大盂鼎》
《莲鹤方壶》
思考与讨论:
①为什么称其为青铜时代?
②青铜器是实用品吗?
③青铜器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美感?
④谈谈你对青铜器的感受
2、唐代人物画
《簪花仕女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
《内人双陆图》
思考与讨论:
①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②你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了哪些信息?
③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3、西方绘画
《中世纪教堂绘画》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  (意大利)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意大利)
《阿尔诺非尼夫妇像》杨·凡·埃克(尼德兰)
《冬猎》博鲁盖尔(尼德兰)
思考与讨论:
①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哪些信息?
②在绘画技巧上比起中世纪绘画有哪些突破?
③这些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审美理想?
4、建筑与文化
《龙泉寺》
《布达拉宫》
《白云观》
《圣保罗天主教堂》
《万神庙》
《伊斯法罕大清真寺》
思考与讨论:
①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说一说它们不同的建筑风格。
②这些建筑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与思想?强调了什么精神?
③试分析几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
5、服装文化
晚清女装
民国女装
三十年代女装
现代女装
思考与讨论:
①你从服装的演变中看到什么?
②服装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思考练习、反复论证
教师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分发的“探究表格”并作总结性和尝试性填写,进一步论证“为什么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师巡回指导。
(五)、拓展延伸、思维发散
1、你还能列举哪些美术作品?它体现了哪些文化历史背景?
2、除了美术外,其他艺术,诸如音乐、戏剧、电影、文学等是否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为什么?
(六)、学生评价、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深刻魅力和内涵,我希望我们以后再欣赏美术(艺术)作品的时候,不要仅仅只从审美价值的方面去做审视,而且还要善于发掘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附件
1、板书设计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互动思考一:青铜文化例证
互动思考二:唐代人物画例证
互动思考三:西方绘画例证
互动思考四:建筑与文化例证
互动思考五:服装文化例证
2、学生论证练习用的“教学探究表”
3、相关网络链接:
http://www.dpm.org.cn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
http://www.chinaacademyofart.com
http://www.arteduinfo.com
4、参考书目:
《美术八年级第15册教材及教参》
《中国美术教育》2006年第4期(总第158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
《中国美术教育》2006年第5期(总第159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
《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12月版
《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
《西方绘画艺术金库》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艺术概论》王宏建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5、主讲教师艺术简介
王景,字素清,号虚白,斋号愫雅斋、堰逸轩、濠乐草堂。1982年三月生于湖北武汉,祖籍黄陂滠口。1997—2002年就读于武汉市艺术师范学校,获美术教育专业专科学历,后自修于湖北大学,获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擅国画、精书法理论、创作和教学,亦能涉及音乐、文学、史学、美学和论文写作。国画学习注重传统,以山水画见长,取法宋元诸家、清初“四王”等,尤其推崇黄宾虹的绘画创作及思想。书法初法“二王”、“颜柳”及宋元名家墨迹,后倾心于各种碑版墓志、简牍帛书和尺牍小品。在书法教学中融书法技法、书法理论与美学于一体,重视基本功和创造思维的培养。书法创作、书法教育和理论美学深受陈振濂教授的影响,重传统、理性和创新。在教学工作之余,能笔耕不辍,坚持论文写作,成稿论文百余篇,现有40篇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和《书法报·硬笔书法》等全国性专业报刊,自编《斋居稿存》、《临池幽声——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散稿》、《东汉四家书法理论释读与研究》、《唐孙过庭〈书谱〉临摹及其理论研究》和《王景初中美术教学案例精选》等,共计50余万字。愿以毕生精力致力于艺术和教育事业。

联系地址:
430302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天河街天祥里13号
电话:13871399285        027—61715909              QQ:529100858
邮箱:wangjingshufa@yahoo.com.cn                wangjingshufa@163.com.cn
2#
发表于 2008-10-29 21:07:2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设计非常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12:16 , Processed in 0.0850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