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此窗望出:一所私立学校/鲁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4 14:5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此窗望出:一所私立学校/鲁亢

http://blog.cersp.com/66984/1181051.aspx

  美国的《读者文摘》挑选了全球的35个城市,以三项指标评出“最讲礼貌的城市”的序列,前三名为纽约,苏黎士,多伦多,第35名是印度的孟买,中国台北第28名,首尔和新加坡都列在倒数的几名当中。三项指标为:前面进门的人是否会为后面的人挡门;有人在街上纸张散落一地是否有人帮忙捡起;店员在客人付款后是否会道谢。不知何故,日本和中国大陆未有城市被挑选。孟买人在得知自己“敬陪末座”后,非常不高兴,印度的媒体纷纷反驳。不知道这样的评选结果会不会影响到印度的旅游观光业。作为“神秘的印度”,始终吸引着一些自认为在追求某种信仰的人,他们不惧肉体上的不适,要的是精神的洁净。当然,我同样对自己的轻率的结论表示怀疑,它根本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这所私立学校所在的小城,如果有幸参加“最讲礼貌的城市”的评比,有可能不在最后一名,而是之外,在第34名后面加上省略号,然后不得不把它放上去。谁叫他们只选了35个城市。
  我认为孩子不宜在这种地方接受教育。其他人马上反驳道:像这样平庸、粗糙、机械的生存形态的地方太多了,孩子只能接受,只能等他们有更好的机会离开这里,再去选择好地方。好地方指的是大城市,或者考上这些城市里的学校,或者去务工发财。有钱的,就送孩子上私立学校。
  对私立学校我是陌生的。此前看过《伊顿公学》,心想这种几乎是在培养“贵族”的学校,只能当“传奇”看待,看到这本书里还有旅游线路,一所中学而已,可见它的“传奇”。老朱要去一所私立小学当校长前,我顺口提到伊顿公学。那意思是:也许你可以尝试弄出一所小城版的“伊顿公学”,那座小城今后不光是因有若干知名私企而闻名,还有一所私立学校。老朱志趣尚未如此高远,但要弄出点名堂来,这想法很强烈。我随他去一所同样是小城的私立学校取经,这是我第一次进入一所私立学校。它很一般,因为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监管,比一般的公立学校还无序。老朱谈到他所了解到的几所比较有名的私立学校,似乎都是兵营式的管理,只有有着绝对强势的校长,一套立竿见影的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升学率的办法,才有可能在这种学校中坚守几年,赚上一笔钱,然后转战他处。这样的学校仅老板想永远呆下去,其他人有本事就带本事来,打拼几年,要价也许就高了,不想走那就等着被赶了。
  老朱要去的那所私立学校在当地有一定的名声。它似乎还未达到像大城市里的竞争强度,但知名度与升学率同样是两个硬指标,完成这两个硬指标,我都怀疑,还能再追求别的什么。
  在小城的街道上走着走着,我联想到曾在电影中见到过的美国南部的小城:单调,暗地里潜藏着压抑和粗鲁,四周是环绕着小城的荒草和沙漠的干燥,以及荒凉的感觉。尤其到了晚上,灯火昏黄,城中有几处闪着“娱乐的霓虹灯”,有几间灯火通明的小便利店,里头零零落落几个客人。整个环境昏昏沉沉,与世隔绝。联想起因于想找到一个落脚点,以此来证明,在更远的地方,更发达的地方,同样有着对孩子的受教不利的恶劣环境。至于大人们,不值得同情,如果他们抱定这里是他们的根,让他们继续缠斗下去。
  日本的语言学校都属于私立学校,你在这种学校中呆上一段时间,也会觉得郁闷,无趣。它追求的也是升学率和知名度,对学生基本是不闻不问。这些学生学的虽是小孩的课程,毕竟来学的是大人不是小孩,学校对学生的冷漠和一切照章办事,大家也都习惯了。但它的整个大环境是让人舒服的,一切井井有条,处处见出“生活的趣味”,精致,富足,色彩多样,是一个多元和开放的社会,只要你愿意,用心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当然,不管是联想中的“美国南方小城”,抑或日本的私立语言学校,都与我所见的小城不具可比性,学校与学校也一样不可比。
  近来只要有人说要去一所学校,小学或中学,我就有点犹豫。到底有什么被改变了?校园变大了,拿到大专文凭的老师多了,所谓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形式感上加强了。这三点,许多公办学校是慢慢变过来的,可是私立学校不是这样。有能力投资的人,要求一步到位,属于硬件的那一部分比许多公办学校更齐全,要有气派。我曾去一所离私立学校不远的在当地相当有名的公办学校,它的有名可能也是升学率高,奖状得的多吧,至于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还有卫生状况,在私立学校之下。简直没法比,如此狭仄的校园,想想要塞那么多的学生,就让人高兴不起来。当我回到私立学校宽敞的校园,一下子想到它们有一个地方是一模一样的,教师宿舍。凌乱,肮脏,拥挤,与学生隔开的地方似乎完全靠自理,于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习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通过这个角落,你会觉得生活几乎是没有质量和情趣可言的,大家碰在一起,凑和着过一阵子,又要转到别的地方继续凑和着熬下去。私立和公立的差别都是表面的,人是工具,不少人从公立跑到私立来,并非为了变得更像人,或相反,是误入陷阱。大家并不太清楚会成为什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一些私立能让来自公立的老师,享受到多拿一些钱的快乐,工具的性质没变。
  私立学校的生活更像兵营。我想大人无所谓了,他们反正是要打拼,要奋斗,一辈子过兵营生活若能安稳,适应,当是好事。大家出来做事就为了混饱肚子,兵营里绝对饿不着人的。小孩也这么过就无趣了,尤其是毕业班的小孩,是兵营里接受训练最严最多的,他们既厌倦又无奈,还很担心,是可怜了一点。好在他们小,懂不了那么多,熬一熬就挺过去了。到初中还要熬,到高中熬得更凶猛。不过,兴许也还有不少例外,前些日子我碰到一位刚当编辑不久的“80后”,他说那些世界名著不少是在念高中时读的,现在反而没心思没时间看书了。写文章的人都爱往严重了的、绝望了的去想,人各有福,也各有办法,你看他们现在熬得像课堂上的“机器人”,今后又怎样,谁敢说知道。
  据说老朱进了私立学校后,静观了一段时间,开始整顿。凭着他的经验和聪明,整顿出来的效果还是明显的。去过的人告诉我:学生变得有礼貌了。我观察那些学生,我想他们也还好,本来是挺随随便便的,现在尤其在语言上学乖了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做得更好。他们私底下还会对客人说:很多老师都不见了,换掉了。整顿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制度化,让一切更加规范,再就是换老师。私立学校就这点厉害:想换谁就换谁。老师不敢马马虎虎混日子,成绩出不来,老是敬陪末座,就要走人了。
  通过对一所私立学校的观察,你将发现,它越接近企业化的管理,兵营化的生活,越容易达成能够有更多生源的知名度和升学率。不过,企业化管理也是有多种形式,但思想上的严厉,物质奖励为先,应该是它的两大“法宝”。至于能否从中看出中国教育未来的教育模式,私立学校担当不了这个责任,所有的尝试都只能围绕着各种成绩,成绩上去了,大家就觉得有了奔头。
  我比较注意课堂之外的生活环境,比如宿舍。老师的宿舍固然乏善可陈,如果是两人一间,也还能忍受。学校不妨对男女老师的宿舍下“硬指标”,要美观,舒适,干净,“有文化色彩”,有家的感觉。而学生宿舍,就我目前在私立学校所看到的,都只能算是睡觉的地方而已。跟一些民工宿舍一样,一张床,一叠被,拥挤不堪,“家徒四壁”。之所以如此,孩子更多的时间呆在课堂里,呆在电脑室或阅览室。大家都知道这些地方空间有限,代替不了宿舍本该有的温馨和情趣,但它不受重视久矣。我在教师和学生的宿舍各睡过一晚,脑子里想的再多都白费,希望天早点亮,离开这座小城。这种除了教书和上课,几乎没有别的想望的日子,只能用“精神上的荒凉”来形容。你走进大多数的学校,如同进入“荒凉山庄”,它不惮与你讨论“不错的现状”和更为美好的未来,可是有什么意思呢?这些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被“制造”出来,投放进社会,千人一面,共同的记忆,等到某一天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才会惊讶地叫出来:“怎么会这样,如此不同!”
  老朱一天到晚据说都很忙,其实是有事忙和无事忙混搭着,忙到成绩全面上去了,生源增加了,就算大功告成了。我对于他一度提到过的“享受是一生的远大前程”,感受近似看央视的歌星选拔赛,参赛者在短短的时间要背一段让评委“赞不绝口”的短文,照一些行家的说法,那都是文学,朱自清的散文似的。其实挑明了说,参赛者是把假话当真话来说,而老朱的“享受”呢,是把梦想当真实的菜馔端上桌。
  心中有,往往是现实所没有的。更不幸的是,这种“有”是朦胧的,愿景一样的,当付诸实践时,往往只到感觉止,也就是中国人的特色:大概吧。
  总有什么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等眼睛擦干净后,才知道自己感动过度,近乎表演。也好,那就演下去,而我还会再来,因为有事,事办完了,看过的表演逐渐淡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2:34 , Processed in 0.0865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