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论当代书法欣赏批评的学术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3 20:2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试论当代书法欣赏批评的学术化
       导论:从当代书法欣赏、批评的现状谈起
  一、当代书法欣赏、批评的市俗语化
  当代是书法蓬勃发展的时代,在以前没有哪个时代能比得上当代市场的搞活,国门的敞开使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却受到了泽惠,书法亦然。书法界十分活跃,赛事频繁,展览培训可谓目不暇接,在这样的环境下,书法欣赏和书法批评当然是不甘寂寞,然而,它们却未能完全健康发展。当前的书法欣赏批评活动总体上来讲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有些较好的文章尚能以历史的观点寻找书法的纵横坐标,基本上直言不讳,是可贵的,可喜的。但也有一种令人不满足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书家的对专业基础知识缺乏深入的认识所致,另一方面则是书法欣赏批评的准确度不够,或过于随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倡导批评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包容并非无原则,坚持原则又不是偏袒,一部分人打着欣赏批评的幌子,却蓄意地搞人身攻击,书法的本体论,语言论,技法论,美学结构等已有自己的系统,然而在倡导书法欣赏批评的同时,也应该对其有一个理论上的、清晰的定位。
      “批评并不是为了贬低别人,也不是攻击和渲泄私愤,更不是怀有其它目的的策划与谋略行为,政党健康的批评应该是一种公正的评判。”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陈振濂先生就提出了书法批评学术化的口号,就连人微言轻中国书协主席的沈鹏先生也一直对此表示高度的重视,为此他们两位风度翩翩的学者书家还对此问题在一次谈话间作了专门的讨论,一致认为书法欣赏批评应该学术化,并且在批评活动过程中,他们也对批评家的行为举止作出了要求,即:要有一种“坦然、平静、温和的谦谦之风,学者般的豁达胸襟……”诚如陈、沈两位专家所言,在当代书法欣赏、批评的市俗化状态上,必须积极倡导欣赏批评“学术化”。
  二、当代书法欣赏、批评“学术化”的倡导起点
     当代书法欣赏、批评“学术化”的倡导起点,当源于当代书示批评的现状,即:市俗化。有许多书家在批评活动中没有修养,没有论据,仅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以点代面,以篇概全,让人不得不摇首指责,批评的非理性,不冷静和批评的非学术化,直接说明了欣赏批评意识与心态的幼稚和不成熟,而书法界的这种幼稚与文学界、艺术界的成熟相比显示出了极大的反差。
     与此同时,目前的许多报纸杂志可能是想极力提高发行量的原因,不断人为的制造热点,大炒新闻,热衷于揭露秘事,颇有些市俗小报的味道。这就更进一步肯定了书法批评市俗化的结论。这些人完全歪曲了书法批评、欣赏的真正本意,他们的这种行为,不管有无目的性,另上那种“口头式”的不负责任的随意性文风,造成了当今书法欣赏批评的非正常现象,殊不知,这类的批评非但没有发展书法批评,而且对原本应该健康的书法批评起不到一点积极作用。
     当今书法批评不有许多不合理之处,此不一而论,仅就以上讲的市俗化一条就足以作倡导书法欣赏批评学术的起点,值得说明的是这篇文章也是以此为起点撰写出来的。
                 第一部分:当代书法欣赏、批评的市俗化表现
       一、“言论自由”“口头式”的随意性批评弊端
       诚如前文所述,目前许多的批评家或书家打着批评公正性,“言论自由”的幌子,肆意的进行人身攻击,把批评理解为责备斥训,贬低别人提高自己,攻击和泄渲私愤的

     “正当”场所和途径,然置批评的健康性、公正性而不顾。
试看这些批评的形态和方式,或是随意说说,或是几排拙句,用一种市民化的记事形式讨论着何等高雅的书法艺术,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学术界或舆论界的浮躁心理,幼稚心态和不成熟表现,这种“言论自由式”“口头式”的评论,欣赏批评是足以作为证明。
      目前的浮躁学风和不负责任的褒贬文字,其实与个别媒体不自重有着很大的关系,好在还有一部分书法专业报刊还能坚持自己的觉和新闻作风,能让我们看到当代书法新闻界的正气,其实,这种浮躁投机的学风与其思维方式的偏激是互为表里的,也与学术功底的缺乏有密切的关系,稍后我们会着重记述。这里必须补充说明的是,有些人在面对各种认真或缺误的批评能表现出和善与坦荡的胸怀,有些人对不同意见所表现出来的文质彬彬,得理让人的学术风范,真是让人敬佩,然而这类人的学术风范也是目前学术界在欣赏批评过程中应该加强的,这些可敬的风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二、书法基础理论的缺乏及主要表现

当代书法学理论十分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书学基础理论的缺乏,也正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理论训练,才使得许多批语文章学术文章理论文章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其主要表现在说理,批评的准确度不够,许多报刊的文章里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其中的许多结论不无可取,但行文却有着大量的术语概念的运用,不够严谨,逻辑推理有问题等,即使结论并无大误,甚至十分新颖可取,但这些手段或中间环节的漏洞,会使文章的观点,结论变得不可信,这也正是反映着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基础和文学修养的厚薄问题,除此在术语概念运用方面的暴露外,理论的“随意性”也是一种常见的弊端,许多表现在文章的出发点,动机并不坏,但论据不足,让人感到一种无序性。
书法基础理论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抽象的视觉立场与思维方式
  书法是抽象的符号艺术谈及书法欣赏批语的抽象视觉立场与思维方式,在书坛上曾经出现过两种“极端书法主义”一种是复制性创作,另一种形象化的创作。
  所谓书法的复制性创作就是书出来的作品风格雷同,我们说一个书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错!然而风格雷同一弊又该作如何解释呢?其实这是一个理解上的问题,提倡有独特的风格,是说要有总体风格,但花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阶段时间内,却又要在总体风格里灵活变通,兼收并蓄,比如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其书法给人的总体感觉“雄强”“端庄”,但这也只是他的总体风格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内容里,他的风格又是多变的,如《多宝塔》在“端庄”之余所体现的一丝秀美,《东方朔》的雄浑,《勤礼碑》的庄严肃立,《麻姑仙壇记》的稚拙天然,这都是在总体风格下的不同表现,当然这里面对包含一人时代风格的问题,书法是抒情的艺术。如果你的抒情过程中的只用一种形式,一种风格来完全,就意味着你在重复自己的技巧,,不断重复自己,书法就成了机械的技术,既没有作者的情感也没有作者的意趣,这样的方法应予以反对,即使你的作品量再多,但风格雷同的话,看一张就够了,这一点是书法抽象视觉立场的一个表现,风格亦是抽象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审美标准。
  (二)逻辑思维论证法则及其演绎能力的不足
  “逻辑演运能力”是因果关系的理由构成是逻辑思维谁法的运用过程,前面我们提到过理论的随意性,其实主要表现为随意作结论的不良习惯,比如没有证明过程就提出结论,又比如“证明过程的草率”即“第认某某课题一定是某某结论,完全不考虑结论的是否令人信服”。逻辑演运能力和谁法则的不早间以及对逻辑力量的不尊重,在当今

所存在的问题不亚于抽象的视觉立场与思维方式所存在的问题,逻辑能力的薄弱性表现为“自我的满足,处说有话而无视公众认同价值,它是极端个人化的,在学术上不可能是严谨的”,不注重严谨几乎是非学术的,有的时候自以为很合理,但一旦用学术规范去标尺,则处处漏没,诸如此文在某些地方也很能有可能会犯此病,学识的不博,经验的不足,但值得提出的是此仅为个人之言,不是定律,在乎引发一个反省与讲座的气氛。
  对于书法批评,欣赏来讲,如果是自说自话,大可不必行文发表,而要是想寻找一个公众认同的学术结论,就不应该“自我中心”需要有逻辑力量,要有逻辑思维谁演绎能力。
沈鹏先生曾对此现象提出了他的见解::
  “分析一个这种现象,可以牵涉到两种可能,一是根本就不想公众认可,我自已就完就算了,二是出想获得公众认可,但缺少了逻辑演绎能力”目前,基础理论的薄弱,似乎两种情况都有所表现,然而第二种实属能力不足,第一种情况也可能有两种考虑:一是确有独到的见解,而常人未必理解,暂时也不求别人的认同、理解,另一种便是自我主义,无视学术规范,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捷径是加强逻辑思考能力,多谈书,多读经典,原理之类的学术性文章著作,掌握基本的论述论证语言,“逻辑力量是学术研究的保障”,我闪当代再现的这些弊病不足多与理论基本功训练有关。
  (三)缺乏基本的语言知识及文字运用能力
  其实这本该是文学课里的必须课程,当代书法欣赏批评存在的又一具问题是概念术语的混乱,许多概念华而不实,追求行文的时髦而不是含义的必须所指。“西方化”“欧式化”的名词被大量“进口”,我们并不是否认不能创造新的语言,在为了表明自己的观念,有时创造性的使用一些语言是允许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创造也不能在逻辑上发生混乱,它应该同作者的观念和思想一致,最基本的是要理解自己所引用或创造的语言,最怕的是前言不达后语,自相矛盾。
  学术界通常有一种是用深奥的语言说明深刻深层的道理和阐述有浓度有思想的观点,这样的人是大师,有着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种是用最浅白的语言文字去表明最的思想,这样的人是学者,教育家,也有着非凡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种是用深涩、抽象,存心让人不懂的语言做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然而表达的只是些肤浅的内容,这样的人我们叫他什么呢?――留给读者自定义。
  “概念述语的应用有一个学贯中西的问题,如古典书学中的神、气、能、逸,这样的述语,又如西方艺术理论中的抽象,具象,现代,后现代,这样的术语,要看在何种意义上寻求共同点与不同点”。我们所说的每个概念均有其“规定含义”和在个别事物情况下的“特指含义”,有点像字的本义与比喻义,引申义,存在一个特指的环境范围。
  说了这么多,言外之意就是说要在从事书学理论研究,在写文章时,先进行适当的有必要性的训练,比如文字写作能力,文艺理论要领常识的把握能力,否则用“出自己振振有词而代天下立言而其实却贻笑大方的笑话来”
          第二部分:书法欣赏、批评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在《艺术概论》中我们学习过关于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之间的关系。人们把艺术批评移作“运动着的美学”,批评活动与欣赏活动,创作活动之间的联系,比起美学与它

们的联系则更为直接,这也充分说明了书法批评在书法欣赏与书法创作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书法批评与欣赏事实上不可分割,故此我在前面实谈书法批评,而却将书法欣赏也附庸于其后,它们的不可分割,难以分割也正是书文题目中批评、欣赏不分离的原因所在,书法批评是将书法理论和书法美学原理,技法原理灵活地、独创性地运用于书法实践领域的志门学科。
  书法批语的范围很广,主要指向是书法作品和书法欣赏、赏评活动,它通过对书法创伤的描述、阐释、鉴赏、分析和评价,作用于欣赏活动,创作活动,从而推动其发展,基于这个角度,书法批语建立在广泛的,普遍的书法欣赏活动基础之上,又提高和扩大艺术欣赏活动(包括创作活动)的审美的精神的心灵品格,意境趣尚的积极效应,故此,书法评具有科学和美学的双重品格,它又体现出不断发展着,运动着的书法美学观念,体现和着美学观念在书法艺术自律性轨迹上不断更新,加深和巩固书法艺术观念与社会、民族、人性、生命的不可切断的联系,书法批语在书法作品和书法欣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书法欣赏活动的层次性要求书法批评的层次性,诸如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不同文化教育层次,艺术修养层次、趣味、格调层次,心理结构层次,无时无刻不存在其间。
总之,书法批语的书法欣赏,书法创作之间是一种桥梁关系,纽带作用,这勿庸置疑。
  (二)当代书法批评、欣赏学术化的提出
  我在导论中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关于学术化倡导的起点,当代书法批评、欣赏学术化的提出也基于此:即当代书法批评的现状所决定,这是一具不可逃避的抉择,而这里我又在重申。无疑一方面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补充几点。
  书法批评的双重性格,它的指向、任务和运动着的美学的形态,决定了书法批评家必须以广博、精深的哲学、美学思想充实自己,以绘画、音乐、文学、戏曲等其它艺术形态来完善自己,以坦荡的胸襟,学术化的思维方式态度来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具有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具有清晰的思维能力,具有较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力,以及逻辑地艺术地表达能力,然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广泛的、丰富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经验基础之上,才不至于流于空谈和空想,才能使批评、欣赏做到真正的学术化。
  书法批评和书法创作一样,也是一种独立自在的精神实践活动,有它自己独立的体系“批评活动离不开艺术创作和艺术品,离不开和艺术家的心灵交际和友谊合作,但并不依附于艺术创作”有的人称“书法批语是书法艺术最凶恶的敌人”,我认为,这是对把批语等同于棍棒的心理抗拒和惩罚,反过来看书法批评作为“运动着的书法美学”,它真正的精神应该是比创作更甚是创作的,这种强调书法批评必须具有独立创造意识的说法并不言过其实。
  对于作品的评价,也同时是对审美心理活动和情感经验的提示,是一项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对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判断是艺术批评中难度最大,最棘手的课题,然而要想真正科学正确的解决这一难题,必须首先倡导书法批评学术化。
第三部分:倡导当代书法批评、欣赏学术化的思想条件
  关于这一部分,我原本在计划中提出想分为三方个方面来讲,第一方面是立足正确的学术立场;第二个方面,是基本理论意识的掌握与运用,这两点在前面的诸多地方都已经反复提出并进行记述,故此处不再多作复述,以费笔墨,而是将第三方面拿出来具体的讲一讲,即:
  
                                      端正健康的批评态度
  端正健康的批评态度是倡导当代书法批评、欣赏学术化的先决思想条件,据此我留心了一下1999年7月7日,沈鹏与陈振濂在杭州《关于书法理论研究的谈话》,期间除了讲到“方法记……基础理论”外,还着重谈到了书法批评的有关问题,本文撰写的契机也在于对这次谈话的读后感。在谈到书法欣赏、批评时,一位善和的书坛领袖和一位年轻的书法理论研究专家作出了谦和,极有学者学士风度讨论,其中沈鹏先生就对书法批评的健康状态作了以下的规范与约束。
  “第二是对事不对人”这就避免了人身攻击,贬低别的问题,让书法批评能顺利的进行。
  “第三是批评可以但不一定判高下,分优劣,而是分出异同,析出表里,探讨各种现象的来源,生存理由和未来发展的可能,褒贬取舍寓于学术化的分析之中”这一点倒让我想起了我国教育部门现在推行贯彻的素质教育,不看学生的分数,注意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点的提出,真可谓跟上了时代,然而这绝不是简单的附会,而是真正由心而发,是一位书坛领袖对书法的要求与期望。
  “第四是批评还应该有生发力,亦即是不作简单的一时一事的舆论引导,而是立足于有深度的,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学术引导。”
  “第五是,则批评还应该起到净化学风的功用,学风不是天然就会净化纯洁的,正是依靠健康的书法批评作为润滑剂,我们才会不断营造出一个令人愉悦的书法世界”。
  请允许我把这样精辟的总结作为我这一部分的内容,仓库2我的一个申辨手,因为它不只是我的观点,更是一位书坛领袖,对他倡导下的整个书法界,书法理论界,书法学术界的要求。
              第四部分:实行当代书法欣赏、批评,学术化的内容及要求
         一、传统的书法欣赏、批语观念
  书法欣赏、批语有着自己发展的历史,我们姑且可以把它看作是“书法艺术发展与生俱来的附属物”,但由于批评、欣赏活动本身涉及的范围大广,在它附属于艺术创作与发展的同时,也具有独立的一面,现代书坛上的也经出现了《书法欣赏史》《书法批评史》《书法创伤风格赏评》等一系列的书法欣赏史批评史书籍,首先从传统的角度来了解一下书法批评、欣赏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当代书法欣赏、批评迈向学术化,有着借鉴和导向的作用。
  (一)“先其质而后其文”的传统欣赏、批评观
  “先其质而后其文”是唐代书记家张怀《六体书记》中的语录,原句是“古质今文,世贱质而贵其文,文则易俗,合于情,深识者必考之古,乃先其质而后其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倡导了质文相生的观点。
  从书法美学上讲“质”是指书法艺术作为内在基础的骨质、骨力、骨气,有人称之为神采,有人释为风骨,“文”则指书法的外在表现形态,也可说是风貌。从其本意作如是观,质和文其实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就如同形式和内容一样,只不过这里的“质”和文相对于内容与形式则更为微观、具体。
  历来研究书法理论,文学理论,绘画理论的大都取质而轻文,正如张怀一样在“先其质而后其文”的尚质和尚文之间,选择了前者,这并不仅仅是他们的趣味相投更主要的受了我国传统的哲思引影,如老子的“大巧若拙”“大象无形”等,巧者,精致也,

然巧之极者为拙;象者,表象也,自然界的形象千变万化,然象之极者却“无形”。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先哲们就能提出如此观点以重于引导几千年的后代,可见他们成熟的智慧、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力,自然界息息相生,因果循环的景象中站在思维的高点,总结出这些凝聚着辩证法光辉的至理名言。
  就书法本体而言,由于其抽象表现的特征,使得书者偏向于自然之意,自然之趣,自然之本的主观抒发。再者,由于时间是书法艺术的特殊属性,使书家在进行空间构架的同时能自由的调动时间的推移,这促进了书家主观情感的露,而这种连贯性甚强的时间推移“也更接近于”自然的意趣。
  质,文的传统欣赏、批语观,关键是受的民族心理,地域条件,哲学思想综合提供的强有力的观念,从而在艺术中起着作用,这种作用很大,乃重引导了上千年,从张怀到明代,这仅百余年的时间里,清代书坛所发生的一切动向基本上都缘于此,同时,这种崇尚自然之本,崇尚真率的艺术趣味,在几千年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算是从未断代。
我们之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的这种崇尚自然、质朴、平实的艺术审美特征,正是要认清它的存在价值,欣赏批评不必把它作为固定的模式和准则,但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侧面,在“同一层次不同趣味的作品间进行体验和作出取舍之时作为一具考察条件”,相信在这个意义上,它对于欣赏批评是有意义的,我们欣赏书法、批评书法不是孤单的,它总是在受着民族意识,传统精神,历史进程,古典哲学诸方面的影响,重质轻文,即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特殊审美趣向,即便在当代也有它的价值。
  (二)深厚的学识修养
  作为传统艺术趣味的“质”“文”构成了书法审美的一方面,那么书法艺术中“厚”的审美观点,则指向的书家的学问气,即:深厚的学识修养,这具审美标准更使书法的欣赏、批评审美较其它艺术不同,我们前面谈到过在线条中我们可以推出“历史、生命、时代、宇宙的永恒和延续”而“厚”而“韵”的书法审美特殊要求又说明了什么呢?
  书法重学识修养,重人格道德,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要求,同样也是在中国传统的精神和民族意识下产生的,一个一流的书家,可以不是画家,不是政治家,不是经济家不是音乐家,但它必须是诗人、文学家,任何一个书家缺乏了后者,便难以在书法呼上立足,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欧阳修、文征明、赵之谦、吴昌硕不都是文学上的大家吗?他们无一不是诗文素养深厚的书家,书法是写字的艺术,不懂字,不懂文学,不懂诗歌是很难兼有文学和艺术的双重审美价值的,书家的学识修养几乎成了“左右书法欣赏”书法批评的“绝对标准”。
  “兼顾文学美和书法美”的观念,在书法欣赏批评中会出现几种情况,其一,一件书法作品的美要同时有书法的形式美和文字内容的美这两个重要因素,从严格意义上讲,书法的全过程是对书法文字结构上美(汉字符号的组合构成)和线条内涵的美的理解、分析和把握,而文学欣赏、文学内容的把握只能是一个附属于书法欣赏批语的条件,然而中国书法的生形式美和文学内容却是中国民族特有的审美传统。第二,在书法作品中“保留文字内容的完整性”,还不算复杂,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复杂性的心理机制活动过程从文学到书法,意境的转换跨度“是相当大的,没有学贯众多领域的修养,没有高超的理解力和概括力可能会对此不知所以,惘然失措”,正是如此,书史上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书作极少,也正如此,书法中具有学问气,书法重学识修养,永远是书家“倾心向往的最高境界”,当然,文学与书法确乎是两个领域。
         二、当代书法欣赏、批评过程中的艺术标准
  (一)书法欣赏和批评的要素
一、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也可称为表现手段,指构成书法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它是书法家功力审美小平,审美倾向的体现,同时它又是赏评者认识,体验书家主体精神的形式媒介,为了使自己达到心手双畅,字出奇制胜人意,能够进行自由创作的程度,要求扎实而深厚的基本功力,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在书法的技术层面主要包括笔法、墨法、章法和字法等方面。
  (1)笔法方面有::用墨、笔力、笔势、笔意等方面,用笔,如执笔的方法,起笔、收笔、圆笔、方笔、中锋、正锋、侧锋、偏锋、露锋、藏锋、提按、转折、向背、映带、朝揖等;笔力,是指体现在字里的一种内在力量,如逆势、留势、蓄势、转笔、折笔的运用,“锥画纱”“插钗”“屋漏痕”“印印泥”其实均指书法线条所体现的一种内含动;笔势是点画间所自然生成的气势,它有时用牵丝或引带来表现,而有时则笔断意连,同样造成一种气势联贯之感,笔电指书家蕴含于点画构字之间的意趣味,它首先先是要求点画的生命活力,笔意便笔法技巧向精神层的转化。
  (2)墨法:亦指用墨,指为了使作品中能够体现出浓渍、干湿、枯润、飞白等效果,使笔、墨、纸三者的相对作用而产生出丰富的墨色变化,以在黑与折的单一范围内内“五色”的奇趣。
  (4)字法即结构间架结体,它是点线所构成书法艺术中的基本单位,或者说,它使汉字开始以有意味的形式出现,结构很复杂,但它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相对于笔法、墨法来讲要次一些,因为它吸是作为符号存在于笔法墨法的运用之中,然而尽管如此,赏评者所关注的是书家审美情趣依据文字自身构造所营造出的疏密、虚实、下、均衡、聚散、开合、呼应等等变化它也为书法形式美的增添了几分姿色。
二、精神内涵
  精神内涵是书法艺术创作,书法赏评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它难于把握,但却是赏评主体闻为有兴趣的部分,它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是人的心灵艺术,“字如其人”“字为心画”书法内涵是个广泛的精神范围,它并非孤立的浮在形式之外,相反,它们互为一体,水乳交融,所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是也,所以,人人欣赏批评的角度来看,它最应引起书家的重视,我们倡导批评学术化,那么在并不十分具体的精神内涵中,尤其要注意。
  寻找书法精神内涵,寻找批评、欣赏的切入点,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形质”“势”“意”“情感”。
  (1)形质:书法需要有一定的形质,正如前面年讲到的,形和质是书法的两个方向,它们与同书之间不可分割,紧密相联,如果形是作品形式的具体体现那么质则是作品中内容的体现,书法作品的内容很繁复,它是一个多元的复合型内容,它包含着很多书法内涵,有书法外的东西,如书法作品中的文字内容、文学内容,也有书法内的东西,如汉字符号,书法家的情感,书法作品的神采,还有综合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一切都可以说是形式的质,是形的支撑力量。
  (2)势。书法当然也需要势,需要得势,故些古人早有《九势》篇、《四体书势》篇,这与形要联系在一起,康有为有云:“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好的作品,字有形,点画是活的,相互之间流露出一种顾盼,呼应,息息相关,然后势均力敌出,求有形有势,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便书法艺术最基本的元素,最基本的技术层白,它也必须具有生命,有呼吸,举手投足之间,一片活泼的新鲜气息扑人眉宇。
  
    (3)意:意是中国艺术的民族精神灵魂,是书法欣赏批评的又一个要素,无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批评中书意都是一个被受关注的话题,书意也是检验书家与书匠的标准之一,间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情意,一是意境,情意这工是指书家的书体精神,而意境主要指书家主体精神与所书写内容借助于独特而又娴熟的技巧形式完美融合而生成的境界。
  (4)情感。这里主要指书家的情感,书家情感的投入与对意境的营造还避免不了书家的创作模式习惯,人的情感不是固定的,所书内容也并非是固定的,书家创作时,充分激发其当时创作的灵感,心情等主体因素,并倾情其中,他的技术层白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发挥,然而批评家欣赏者正是此间寻找与作者在心灵上的共鸣、默契。
三、风格流派
  书法欣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阐释性很强的审美活动,在具体的欣赏批评中各持其见的现象十分政党在欣赏批评中除了要对抽象的原理作好把握,对作品作最具体的感受描述外,最应该把握的恐怕就是风格流派,对于欣赏批评过程中所牵涉的史学、美学、心理学作一些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这里仅限于篇幅,不足而论,正如前面所讲,各持已见的现象在批评欣赏中是极为政党的积极的,然而利用固定模式显然与欣赏批评活动是相悖的,所以我们在此要提出的是有伸缩力、有启发的风格流派探索和思索,它标志着书法审美活动的丰富化、学术化与臻于完善。
       (二)书法欣赏批评过程中的具体标准
    1、线条内涵的多元化
     2、尚意的书法审美意境
  这是在汉代蔡邕的书论中就以提出的审美追求到了宋代达到顶峰,所谓“书无意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书者,抒也”,“意在笔先”“自言初不知”等都是在提倡一处尚意的审美意境、审美倾向,这一段中我不想将“尚意”之倡导、实行、完善,重新复述,因为这是书家们十分清楚的,然而我需要说明的是书法欣赏批评不同于实践,前面提到了“无意于佳”的位抬来之妙,在书法艺术这一时间属性极强,抽象意趣甚浓的特殊艺术门类中是十分重要的,不断书家在合作时可以随机应变,欣赏家、批评家在欣赏批评中也应是随机应变,“妙想联翩”,欣赏批评的过程也是主观意识颇浓的再创造过程。
  另外还有一些诸如“取神弃神”“得意忘形”理论,也可人微言轻欣赏批语过程中的标准,介是要注意的是越是“玄乎”的东西越不能随便臆造,信口雌黄,在欣赏批评中,我闪时刻也不能忘记我们倡导的学术性,要有论据,有逻辑揄的演绎过程,马虎的态度自然不能严谨,此当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陈振濂 著 《书法美学》
陈振濂 著 《书法美学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姜寿田 整理《方法论.基础理论.书法批评――沈鹏对陈振濂谈关于书法理论研
       究》选自 《中国书法》1999年第12期
李义兴  著《历代名碑风格赏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陈方既 著 《中国书法精神》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陈方既  著 《书法技法意识》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22:52:5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提醒与指正!这是我1999年的习作文章!见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19:06 , Processed in 0.1915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