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语言模式的提出:“永字八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3 20:2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法语言模式的提出:“永字八法”
     从读书的时候起,就听语文老师在讲写字如何写好时提及过“永字八法”,但由于孩儿时的懵懂无知,对此并未在意,更没有想到会在今天去对某些提法作些深刻认识与思考。
     “法”的全面建立应该在唐代,这同样应该是唐代社会制度使然。“永字八法”的提出很难找到可考的起源文献,只有一些不甚确切的语句,几经转引,也分不清是真是伪。从现存历史文献和古代流传下的书论看,较早提出“永字八法”的是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其在《玉堂禁经·用笔法》中提到:“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并说“八法源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已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认为“永字八法”源于崔瑗、钟    、王羲之,这当然只是张怀    的推测,并无确凿的证据,是“永字八法”的起源之一。另外,有两种说法,一种传言是源于智永和尚,另一种说来源于张旭,这两种说法也同样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
     但我们可以判断“永字八法”流行的时间,大约在张怀    所处的时代。“永字八法”已发展得比较完备,非常流行。我猜测在此之前,大概还有过一些类似的笔法,用以说明书法笔法的精奥。比如,我在读后汉江式《论书表》时,其中便有“古篆八体之法”说,这主要是对篆书而言。明代王应电在《书法指要》中将“八法”增为“十法”,并谓“得此十法,明横竖曲直方圆奇耦,笔更莫能逃,天下字更不出此,犹之昔人所称‘永字八法’,但彼止于四法,可楷而不可篆,故更定十法如前……”。江式所述“八法”中有“点、横、竖、斜”四法与“永字八法”中“侧、弩、勒、掠”四法颇有相通之处。
另外,传为卫夫人所作的《笔阵图》中有七条“笔阵出入斩    图”,七条中的“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陆断犀象”、“万岁枯藤”、“劲弩筋节”等五条实则与“永字八法”中“勒、侧、掠、弩、    ”五种用笔相暗合,我不知道这算步算是一种巧合,但可以说明的是“永字八法”成熟于唐代,流行于唐代。大凡一个东西发展成熟并非是一瞬间,它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正是“永字八法”的成熟,使得它逐渐取代其它的法,而成为一种基本的书法语言模式。
     “永字八法”的提出不是一瞬间的事,在张怀瓘那里,我们可以体验到,同唐代的时代精神一致。张怀瓘的书法理论同样同样也是韵与礼与法兼收并蓄,坚持多方面探求和发展的。在关于“法”的问题上,张怀瓘承认“法”的存在,重视“法”的作用,但又从另一个方面告诫学书者学“法”时仍须“顺其情”、“顺其性”,只有顺其情性才能“得其法”,又不被“法”所囿。其《六体书论》中有一段很能说明这一论断:
“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远,用近则中物而深入,为势有馀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故不深,为势已尽矣 。”
    “永字八法”的提出是在《玉堂禁经》的“用笔法”一节中,他较为具体的提出了“侧、勒、弩、    、策、掠、啄、磔”八法,作为用笔基本模式的提出,显然已经超出了真书的书写范畴。“永字八法”书法语言模式规则的提出对书法创作而言只能起到大致的规范作用。“夫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用笔之势,不可一概,虽心古法,而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古本”、“经籍”应该遵守,传统应该师法,但语言规则不能限制言语的灵活运用,应该在艺术创作的实际中灵活变化。
    这就是辨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张怀瓘书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在阐述“永字八法”这种书法语言规则时强调其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具体运用时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果说这是从张怀    和“永字八法”的源流上讨论的话,那么下面我想讨论的是关于“永字八法”在书法本体中的深层价值。

      正如前面所讲,由于“永字八法”的规范性特点和流行程度,学书者几乎没有不知道“永字八法”的,但知道归知道,对于众所周知的“永字八法”,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读出其中的深层内容呢?“永字八法”不是在有一段时间被人们批判得很厉害嘛!为什么?或者说人们批评的基础是什么呢?
        其实主要的一个原因即是认为“永字八法”的简单和不严密。因为“永字八法”中有八种方法,八种用笔,有人甚至干脆说“永字八法”就是讲了如何写点、横、竖、长短撇、捺、挑、钩等基本笔画的方法,对于汉字中的卧钩、斜钩、竖折折钩等等笔画并没有提及,所以“永字八法”不严密、不系统。如果这样讲,似乎也有道理,但是我们仍然有几点疑问。比如像张怀瓘、李阳冰、张旭这样的大师级理论家、书法家难道就不知道“永字八法”并未囊括所有的汉字笔画?他们难道不明白一横不叫一横?一竖不叫一竖?这样一望便非常明晰的事情,他们竟会搞错?还说“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岂不太可笑了?如果说一两个人会出错我们可以说是失误,但古代那么多的书法家、理论家都有一致的意见,恐怕这决非是失误,更多的是其中潜藏着一种更深层的意义。我们认为这也正是“永字八法”的精髓所在。
    ——这就是书法结字的基本根据:笔势
      书法不同于写字也正在于写字对笔势没有主动的追求,而书法则非常注重笔势。早在东汉蔡邕就提出了“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论述,并进一步说明笔势的奇妙: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相映带,无使向背”。
       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结字的基本准则,古人论书多言寡意众,言短意深,笔势的提出说明了书法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有形必有势。自然界上,一块顽石,具有情态动势,其阴阳、正侧、向背、大小等因素,移到书法中,字形也包含着笔势,势可以说是事物形态的一种运动、一种趋向、一种静态中的动态。
    “永字八法”的提出其实是对书法笔势的一个规范性总结,其中包含着一个笔势系统的提出。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说。
首先是“永字八法”的提出基点。“永”字其实只能算五笔,并非八画,而且也不能通一切字。但为什么会叫“永字八法”而不叫“永字五法”呢?我想它提出的基点正是基于书法艺术而不是文字学意义上的文字点画种类,对于它不能包含一切点画的批评,实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其次是“八法”的命名。为什么不叫“点、横、竖、长撇、短撇、捺、挑、钩”而称“侧、勒、弩、掠、啄、磔、策、    ”呢?其意在突出每一点画的笔势。宋代陈思《书苑菁华》所录的《永字八法》一文这样解释:
    “问:‘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不侧也,止言点,明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侧则横敌无力。故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何其清楚准确,是故古人早有察觉,这也提醒了在书法中笔势非常重要。
       对于一些古籍在论述“永字八法”时详细说明每一点画的用笔,很能给人造成一种误解,我以为“永字八法”应该称呼“永”字八势,会更适合书法本体,“永字八法”以八种笔势各取一名,其实也不仅仅是基于点画八势,点画的“势”是很多的,“永字八法”是最有代表性的八种。另外,依“永字八法”的提出,我们认为此中还隐藏着单字之势与章法

之势,只不过相对于具体的点画而言更宽泛一些,而整个笔势系统在技法层面上也应有笔画,单字和章法三种笔势内涵。
取势以识势为基础,“永字八法”给予我们的则不仅仅是森严的法则,作为一种书法语言模式的提出,的确有着较深的内涵。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再回过头去看张怀瓘、王羲之、卫夫人他们,不知不觉中也就多了几分叹服。

                                                                                                                                                     王    景
                                                                                                                                 二零零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于愫雅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01:48 , Processed in 0.57823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