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令人尊敬的名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4 15:3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令人尊敬的名字



——盘点我的网络十年(一)

云南  任玲  2010.9



如果问我,是谁让我寻找立场——知识分子的立场,又是谁让我坚定了自己的立场——追求真理,我会告诉你,林昭,张志新。

如果问我为什么要说这个,我会告诉你,这很重要,因为一直以来,我的所想,所做,所困惑,所追寻,所热爱,所憎恶,一切都与此紧密相关。

如果再问我,在今天,最让我钦佩、敬重直至崇拜的人是谁,我会告诉你,她也是女性,名字叫肖雪慧。



最早熟识这个名字,是2001年,在K12论坛里,看到有人转来她的文章《教育,必要的乌托邦》,文字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地震般撼动:



“教育当然不能脱离现实的政治,但不脱离政治意味着对公民社会及其条件的关注,而决不意味着委身于任何政治派别和任何特殊的政治需要。否则,教育可能沦为反教育,例如,为了特定集团的特定目的而限制甚至阻断文化的传递和交流、钳制创新、堵死批判性发展知识之路、封闭人的精神和眼界,既扼杀人的理性精神又窒息人的激情和冲动,致使人性收缩和扭曲,甚至会用缺德冒充有德去败坏人心。”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她的《教育的雄心》,她文中提及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我觉得比较早期的域外教育关注,并且是警觉人心的关注。她将域外标准与我们自己已经出台十年之久的标准比较,然后说:

透过“标准”,可以看到两种教育的巨大反差,并且不能不承认:这样的标准不可能产生在我们这里。首先,这部标准是危机感的产物,而我们不愿正视危机却喜欢粉饰太平;其二,此间难得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也难得有超越短期功利目标的远见卓识,而靠大跃进速度或搞什么“献礼工程”是拿不出这么一部标准的,只关心可见的短期政绩而不在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则根本就不愿去支持搞一个几乎需要几代人才能显现出全部成效的计划;其三,标准对现行教育理念和体制构成根本性的挑战,它要求学校成为从事反思活动的共同体,而这对于把学校当灌输特定观念的“阵地”的地方,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其四,在一个不关心每个个体生命体验却热中于统计数据并藉以自欺的地方,是出不了这么一个深具人文关怀的标准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一个视维持现状为压倒一切目标的地方,是消受不了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具有由科学素养而来的怀疑、提问、参与的探索精神和公民精神的。



喜欢一个人的文字,有时候是不需要理由的,那些字符本身就有一种魔力,它开启蒙昧的心灵,让你获得一直求证而不得的思想,我从此喜欢上了肖雪慧。

说起来,熟识这个名字之后,与她还有一面之缘。



我到成都参加个什么语文研讨会,那时《教师之友》的编辑李玉龙正在张罗“第一线”网站及一系列活动,我们便顺理成章的碰面了。在K12,因为李玉龙《一个教育媒体编辑的雄心》,我对他钦佩有加,后来,在“教育在线”,一群理想主义者斗志昂扬惺惺相惜,精神上走得很近。当然,至今我还是一如既往的信赖着他的追求他的杂志,《新教育-读书月报》。原《教师之友》是唯一一份令我真诚反思的杂志,后来继之以《新教育-读书月报》,是唯一一份让我觉得每期获益的杂志。到了成都,李玉龙,范美忠,干干,好像还有铁皮鼓,我们碰了个头,大家海谈了一席。我很少说话,只是听,因为这些朋友都是快嘴,个个表达欲都极强,我呢,因为平日只是网络交往,不算太熟,便有些生怯,不大多言。下午,李玉龙便带着我亲自登门拜访了肖雪慧老师。



见到她的第一面,我很吃惊,和看到她的文字时一样的吃惊。她看起来娇小秀气,单薄弱小,我惊讶那些理性刚健、穿透力强大的文字,竟然出自这样一个女性之手。一开口讲话,肖雪慧就是肖雪慧了,秀气的模样背后立马显出一种智慧,坚毅,果敢,比她的文字还要利索畅快。印象很深的还有她的猫,她极其依赖的猫咪。简单交谈之后,她签名送我她的书《自我实现——主体论人生哲学》和《公民社会的诞生》。我们一起晚餐,玉龙还约请了王怡一干人,那之前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在作弊中慢慢成长》,也是当年网络中深深震撼过我的文字。



饭桌上,又听他们海谈,民主,人权,制衡,域外思想,学术沙龙,听得我瞠目结舌。他们在传递着他们熟悉的信息,这个说,谁谁谁搞了个沙龙,你去不去,那个说,哎哟,还有谁谁谁的沙龙,在哪一天,谁谁谁主讲,水准很高,一定得去。看来成都常常有充满火药味儿学术味和浓重思想气息的民间学术沙龙,而且品位都很高,口味都很重。这让我从此对成都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天府之地刮目相看,并且惊叹不已羡慕不已。因为我所仰望的思想,使我对这块土地以及这里的人心生崇拜。顺便打个岔,我甚至惋惜助理(魏勇,网名刘支书助理,历史特级教师,著《用思想点燃课堂》)的调往北京,我在帖子里开玩笑说北京是特级教师的堕落之所,暗示他在皇城根下生存要保留思想很是不易,当然这来自我的直觉,不好说例子。我感觉四川简直就是滋长思想的天然之所,他应该属于四川而不是北京。把话收回来。大家一席海谈,只可惜,在这个自由思想的王国里,因为视野所限,我只是听众。但就算只是听众,我也欣喜异常。这样的聚会,或许他们都忘记了,但对我的影响不可估量。



毫不夸张的说,肖雪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书《自我实现》,可以拿来作为二十一世纪教师的启蒙读物。对现实、对教育的关注思考,对伦理文化研究,能够超越她的见识的,为数不多吧。而《公民社会的诞生》,我认为就是教育摆脱困境的方向,就是我们重塑教育理想的方向。事实上,这本书之后,肖雪慧一直在用她的整个生命写着同样一本书:“公民社会的诞生”。我们的“德育”遭遇重重困境,有了这七个字,才有可能跨越山重水复,直至柳暗花明。



我也常常浏览她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oxuehuiblog),因为她的《怀念终生反专制、反奴役的老战士——谢韬》,《一篇力作起风雷——谢韬的<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竟多了一份亲切,因为我在一次特殊的培训会上听主流狠批谢韬的《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越听越对它感兴趣,越听越觉得那里头才是中国的希望。但我竟没有想到,谢老和肖雪慧之间的渊源。这份亲切感让我很兴奋,我知道我钦佩肖雪慧的原因了,她的文字里,有我在追寻、想表达而力不能及的思想。在我认为,这些了不起的人和他们了不起的思想,到某一天,会成为社会的常识,虽然不知道“某一天”是哪一天,但是,某一天一定是中国很美好的未来。



肖雪慧的视野、思想和情怀,正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视野、思想和情怀,且看她的篇章:

《自由思想家王小波》
《遗忘和隔离的工具》
《不可回避权力制衡》
《被遗忘和被轻侮的》
《保护人性与保障人权》
《有必要从根本上检讨的教育政策》(反思九十年代的教育)
《庆典是灾》
《中国人的“有尊严生活”》(关于暴力拆迁的)

《立足点决定的思路缺陷》
《原来,皇帝已成主旋律》(评论“大片”的)

《记住这些撑起义务教育半边天,带给留守儿童希望的人》
《劳工权益不张,板子不能打在劳工身上》
《“禁低俗”,问题不在判断标准而在有无这种权力》

《必须遏止公权行使无底线的危险倾向》
《民心不可辱》
……

她关注农民工,讨薪人,拆迁户,留守儿童,奥运,大典,地震,旱灾,两会,“禁低俗”,贺岁大片,她关注一切时事,并且都能给你一个特别的视角,令你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浅薄。

那些文字,那些图片,那些触目惊心的真实,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残酷,在她的笔下,在她的文字里,在她的心灵深处,柔肠百结。当我们在这些真实里泪眼潸然的时候,我们不再单纯,不再自欺欺人的陶醉于虚妄的诗意,我们对自己会有期待,期待自己变得更加沉着,理性。



她的博文常被删除,或者被屏蔽,她自己也有被怀疑盯梢的尴尬。我惊叹于一个外表柔弱的女子,竟然能够有这样的胸怀去建树学术,去忧戚苍生,去承担风险,去选择这个时代的沉重和艰难。这个时代太需要担当了,许多的知识分子都变成浊物了,这个干净的女子,卓然毅立。尽管这个时代不乏撑直了腰杆的须眉,我还是要这么说,肖雪慧,是一个令无数须眉汗颜的名字。

有时候我会想,肖雪慧们的价值究竟在哪里?答案是,有肖雪慧们存在,我以及我们对这世界就不会太绝望,因为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努力和追求,这世界才有依稀可见的希望和美好。

我感谢网络,因为,对这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这样言之切切的忧患者,我只能用一种方式表达热爱,那就是读她的文字。然后,不再自欺并欺人。

没有这个作为基点,我的所有教育理想都是虚妄和轻薄的。




附录
--------------------------------------------------------------------------
肖雪慧简介;

肖雪慧,女,著名伦理学家、社会学家,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1982年春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学术上从事以伦理学为主研方向的广泛的人文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的伦理、社会问题及其对策,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在《中国改革》、《光明日报》、《南风窗》与《社会科学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著述除学术性的以外,另有大量杂文、随笔、政论文,以伸张人道、民主、理性、人权。



主要著作:

《伦理学原理》(1986年)

《主体的沉沦与觉醒——关于伦理学的一个新构想》(合著,第一作者,1988年)

《自我实现——主体论人生哲学》(合著,第一作者,1988年)

《理性人格——伏尔泰》(1996年)

《守望良知——新伦理文化视野》(主笔兼主编,1998年)

《复合人格——马基雅维里》(2000年),《独钓寒江雪》(2001年)

《教育:必要的乌托邦》(2001年)

《公民社会的诞生》(2001年)。



部分论文:

《民族主义理论的一个新视野》

《倒立着“看”现实》

《建立社会共识的价值基础——重提人道主义》

《中国大学的希望在于回归大学精神》

《纳税人、选举权及其他》

《捍卫自由社会赖以存在的传统性结构》

《关于人权的几个理论问题》

《民主:人类的伟大探索》

《宪政与国民》

《“教育产业化” 与贫穷世袭化》

《有必要从根本上检讨的教育政策——反思九十年代的教育》

《纳税人,说出你的权利》

《希腊理性:城邦的女儿》

《殉难的华沙 狂欢的巴黎》

《民主的后援力量——纪念德雷福斯事件100周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4:20 , Processed in 0.0726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