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造房纪实》(载《散文选刊》原创版2011年第3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6 14: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文《造房纪实》(载《散文选刊》原创版2011年第3期)
作者:吕永超

  


时间的长弓反弹到去年腊月,触摸的是寒冷。北风一次又一次从门缝挤进,推搡墙壁上干葫芦,葫芦如钟摆,摩擦出“吱嘎嘎、吱嘎嘎”声响。老父的腰弯得更低了,整个儿几乎扑到烘篮上;老母不停地抄着衣角,紧了又紧,不时地用手帕揩着清鼻涕。我欲取走葫芦。父亲摆摆手,似乎有意让这样的氛围挤压我。

我把旧报纸塞进门缝。母亲打量打量房子,这才说,这房子要造了,报纸塞得住门缝,堵不住冷热、浸雨。然后叹息,古铜色脸上的皱纹再一次拧紧,像螺丝,一点一点,似乎要钻进骨头里了。我一阵黯然。回家的快乐,路上想象乡村的安静、土地的甘香……被北风统统刮到干葫芦中,吱嘎嘎,吱嘎嘎……

父亲抽完一支香烟,说去劈柴,生暖炉。我也想去,我几乎忘记了劈柴的斧头在手中紧握的感觉,也几乎忘记了劈柴的姿势。父亲生硬不要我劈。我走过去摸了摸光滑的斧柄。青铜般光泽里,我似乎看见父亲和母亲的影子,甚至还包括我家这栋房子的影子,转身之后,眼泪不争气地滴落。

炉火抢着舔水壶,不久寒气被逼走了。我发现老父老母的脸上有红晕乍现。我肯定地对父母说,明年国庆期间,这房子一定得造了。

多少年了,我不愿提造房子的事情。一旦父母提起,我不是默不作声,就是起身离开。对于房子,我想到“家”和“爱”。家是不分大小的,爱是不择宽窄的;一对老人,有近百平米的房子,是盛得下“家”和“爱”的。现在看来,父母不是嫌房子小了,而是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树大根深。看看左右隔壁,土坯房换成红砖房,一层楼盖成三四层楼了。我家这栋一层楼,应该长高了。长高了,父母的腰杆更直了,属于我的根基更牢固了。我是父母的儿子,我无数次地反叛父母的意志,但在造房子问题上,我的叛逆无关紧要。



我兑现我的承诺。今年国庆,那儿都不去,就回家造房子。

日暮时分回到家,首先看到的是灯光,推开大门,父母端坐在方桌前,吃着简单的饭菜。一阵忙乱惊喜之后,就是造房子的话题了。灯光之下,皱纹的和年轻的脸洋溢着幸福的光泽。直到后半夜,我的心情仍旧是激动的,一路鞍马劳顿,都变成了轻松的愉悦。

第二天一大早,起得很早,到父母房间,继续说着造房的钢筋、树木、水泥、石灰、黄沙、屋瓦、红砖……,太阳爬到窗棂的时候,我起身去了堂弟家。堂弟木匠手艺一流,打工返乡,专事农村建房模板之业,一年下来,能赚上十万八万。他放下手中活计,全力帮助我。我去的时候,小我八岁他已经调好了农用三轮车,站在车旁,干咳几声,朝我憨厚地一笑。蓦然发现,他脸上的皱褶比我的多多了。突然心疼,有股热气从眼眶往外冒。

曙色熹微,三轮车在田间马路上突突而走。多年来,第一次在清晨与老家的田野接触。稻禾金黄,棉花吐白,高粱勾头,黄豆炸荚,一切是那么的亲切和暖人。一些早行的熟稔人,站在田头,大声问我是不是回来造房子的,造几层。我大声回答。双方的声音在空中跌宕,穿过树梢,趴在鸟儿的翅膀上,来回送达。这一过程,我始终觉得是一种简朴的诗意。

进料持续了两天,差不多备齐了泥瓦匠开工用料。吃晚饭前洗手,才发现双手布满血泡水泡,不敢半点声张,老父老母在身旁……晚上,在门口拉起电灯,为杉树去皮。乡村的夜晚很寂静。夜虫在附近的泥土和草叶上不停叫唤;有一些飞蛾远道而来,奋不顾身地扑向灯泡。孩子们在光明处互相追逐,笑声喊声此起彼伏。父亲抽着香烟,看着我和弟弟干活。

给杉树去皮,满以为是件简单的事情。月牙般的刨刀锋利无比。我弯腰弓背,推拉刨刀,不是拉不动,就是切口太深伤了树身。一棵树没有刨皮一半,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手中的水泡、血泡竞相破裂,钻心般地疼痛。

堂弟又干咳几声,朝我憨厚一笑。刨皮有技巧。要斜角下刀,斜刃触皮,用劲一按顺势一拉,杉树皮成条状而落。他接过刨刀,承担了全部任务。五十多株杉树,他毫无怨言地刨光了树皮。我感激我的弟弟。他对我的体谅、尊重,从来不用语言;他给我的温暖、观照,从来不要回报。

我必须打破多年晚上睡得晚、早晨起不来的作息习惯。把手机振铃调到最大,早晨6点准时起床。去集市采买猪肉、鲜鱼、菜蔬;再中午配合母亲,做饭炒菜。我只有一个目的,让他们少操心、少担心,享受一个儿子些许的汇报。



    如今农村,年富力强的,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或少妇,或老媪,或孩童,或有手艺但不愿外出的五、六十岁的半老人。老家泥瓦匠的规矩大变,师傅级别的,每人每日工钱70元,小工每人每日工钱60元,一人一包烟,并供午饭。上午八点开工,合泥的、清场的、运砖的,井然有序。

     原打算加层两米过五。村中一叔叔建议,与其如此,不如抬高至三米三,一来与邻居相一致,二来二楼三房间都能为我所用,三者便于前廊后沿现浇混泥土,防漏防震。造房系大事,成事不容易。老叔说得诚恳,我也听得仔细。立即拍板,按老叔意见办理。又买钢筋、水泥、红砖。是夜,与堂弟做对手,扎挑梁、过桥梁之钢筋。老父佝偻着身躯,看着我俩。有长辈相伴,不累且温暖至极。

泥瓦匠进程很快,两天时间两边灌斗围墙已经做到预定高度。五名模板工进场。秋阳下,模板工身轻如燕,穿梭在高墙之上。定位、装板、打顶,环环相扣;扎丝、吊线、上泥,路路相通。不时说些荤话,引得众人哈哈一笑。还闻地方文曲戏,唱得如歌如诉,原来是从手机中传出……

父亲插不上手,但不会闲着。背起箩筐,去摘棉花桃。前些时日雨水太多,棉桃似乎缺乏一种内力,欲炸不炸。这个时候不摘,要是遇到一场秋雨,到手的收成就会浪费。父亲一天摘回两担,然后抽空掰开棉桃夹,扯出棉花,放在水泥地上曝晒。棉花蓬松,雪白雪白,吸引了棉花贩子的目光。贩子把购买价格升高到每斤4.2元,比去年翻了一番还拐弯。父亲熟悉行情,还是没有答应。他知道,今年种棉花有收成的不多。曾经栽了的,无人管理或者管理不善,棉花只长棉杆不见棉桃;或者在雨水中被活活地淹死了,根本没有棉花。父亲适时清沟排水,适时补种补栽,适时追肥施肥,适时打顶抹叉,把棉花弄得人人啧啧称好。如今收成到手了,父亲已合计在先,一部分变卖,一部分打两床棉絮。变卖的绝对不会贱卖,贩子周旋无果,悻悻而走……

     模板工全是堂弟手下兵,本来是两天的活计,一天就完成了,现浇板和四根大梁或横或竖地与承重墙结为一体。少了模板工,施工场地宽松多了。泥瓦匠按部就班,一层一层地淬墙。小工有两位女性,全部都是递砖。有女人在,就多一份色彩。女人笑男人昨天晚上又插“自留地”了,不然干活的劲头没有前一天足;男人用钢刀磕着砖面,说女人的胸脯小了,是不是奶水被不听话的男人偷吃了?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五日过后,房子要上梁封顶。老家有句俗语:做屋不上梁,等于盖茅房。梁,是一屋之主。上梁,在农村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

我们老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梁树必须要偷。偷与头谐音,“偷梁”实质上是“头梁”。“头梁”者,顶梁柱也。

能够担当大梁的树,不外乎两种。柏树为首选,松树其次。松树最大的问题,日久生虫。我母亲是一个精明的农村妇女,早就私下瞄好了一株能做大梁的柏树。取柏树为梁,寓意四季常青,福禄寿全。七十多岁的老母亲,硬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带着堂弟把梁偷了回来。

我们那儿,偷梁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因为成为习俗,即便被树的主人发现,顶多挖苦几句。在农村,习俗的力量是强大的。

上梁有一定议程。自己的兄弟即便是手艺再好的木工,也不能剁梁。梁怕熟手。所以,我家的大梁是一位夏姓师傅操斧而剁成的,而后居中用铜钱红线缠绕红布,上书“紫微高照”。上梁有响梁和平梁之分。响梁,需鸡公祭血,需唱诺上梁谣。我怕麻烦,就回绝了。平梁很简单,用两段红绳从底部将大梁拉上屋顶,炸响一挂长鞭,从高处撒下糖果花生,让众人争抢……



两层高的红砖楼房造了起来,立在山村的秋阳里。它远离粗制滥造的城市文明,接纳着清爽的乡村空气,风和阳光成为它的一部分。

父亲把那个干葫芦取下来,锯成两半,掏空馕和籽,变成瓢。半边浇水,为房子上梁那天移栽的一株香樟树使劲地浇水;半边装些谷粒,向门口开阔地撒去,谷粒扇面而下,引来公鸡母鸡、家养鸽子着啄食。

70多岁的老母亲像小孩似地,抓来一只白色乳鸽,轻轻放在阳台上。乳鸽咕咕地叫几声,腾空而起。在母亲无以言表的幸福笑容里,一群鸽子追随而去,悠悠的哨音留在天空里。抬头望去,瓦蓝瓦蓝的天空里漂浮着几朵白云,还有渐渐远去的斑点,穷目难尽。

我回望着新造的房子,它并无特别之处,觉得它就是乡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自然风物,将会趴在时间深处,在袅袅炊烟之中,在鸡飞狗叫声里,不动声色,面目安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2:56 , Processed in 0.1491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