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地书----管季超复《语文报》-----李德捷先生【德捷先生登陆之后,才可看图片】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12-1-4 15:44:33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录入员小胡,遵管老师嘱,已录入完毕,马上发稿。


http://xnjyw.5d6d.com/thread-34084-4-1.html
102#
发表于 2012-1-4 15:56:15 | 只看该作者
行书绝品《兰亭序》

——与爱好书法的初中生朋友晓宇谈行书之美

■文/管季超


    星期天下午,晓宇又到我的书房来聊天。

    □晓宇:管老师,我们学校书法兴趣小组的老师告诉我说:“《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您给我讲讲《兰亭序》的来历吧。”

    ■管季超:《兰亭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一篇诗集的序文,所以叫《兰亭序》。
     那一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他的友人谢安、孙绰、还有王羲之的两个儿子徽之和凝之,一共有四十一个人,一起到会稽山阴(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兰亭这个地方行“祓禊”之会。晓宇你看,《兰亭序》中不是有“修禊事也”这一句吗?“修禊”是拔除不祥邪秽的风俗,文人们也正好趁这机会到户外吟咏赋诗,来个“雅集”。


     □晓宇:就是如今朋友们在一起开“派对”。

     ■管季超:可以这么理解,但情调是不同的。那一天的天气很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初春时节,正宜于春游。环境呢,也很美!你看这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真是山水佳境啊。他们这四十一个人前呼后拥来到“曲水”,玩起了当时盛行的“流觞”游戏。也就是让酒杯在“曲水”中顺流而下,停在谁跟前谁就要饮酒赋诗……

    □晓宇:这帮人可真会找乐子!好酷哇!

    ■管季超:苦中作乐吧,当时正逢战乱,谢安他们都是避战乱南渡江左的名士,心中是有愁苦的。
    但是这一天他们是玩得真高兴!面对春光烟景,大家开怀畅饮,放喉歌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了欢悦的一天。那一天,四十一人共作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作为活动的发起人。王羲之被推举来写一篇叙述当天游玩情景的《序》文。


     □晓宇:我推想王羲之怕是喝得有点大了。您看,这篇《序》上有几处涂改。

    ■管季超:你的想象很有道理!王羲之大约是带着微醺的酒意写的这篇《序》,趁兴一挥而就。这是一件未经誊抄的文稿!

     □晓宇:呃!我想起来了。我们书法老师说:唐代中期的颜真卿为祭悼安史之乱中死去的侄子而写的《祭侄文稿》和北宋苏轼被贬黄州,在流放的苦闷中写下的《寒食诗》,也都是草稿,分别被后人称为“天下行书第二”和“天下行书第三”。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草稿反而成为书法杰作了呢?


    ■管季超: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
     我是这样想的:人在最高兴、是苦闷、最痛苦的时候下笔写东西,最容易带感情。写文章如此,写书法也如此。你看这件《兰亭序》,通篇透出一股闲逸之气。正因为是还没誊写工整的“草稿”,反倒保留了最初书写时随兴、自在、心情的自由节奏,连思维过程的“涂改”墨渍笔痕,也成了书写节奏的跌宕变化的“心电图”,有即兴自然的美感。
     王羲之的这件作品,字皆映带而生,若断还连,随意自如,适符天巧,真可以说是“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字法、章法、气韵都达到极高的境界。全篇327个字,一气贯注,其中有28个“之”字,8个“一”字,皆能随势而变。《晋书·别传》称赞王羲之的书法说:“备精诸体,自成一家之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助,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晓宇:哇!这么高的评价!难怪我们书法老师说他是“书圣”。

     ■管季超:王羲之是富于革新精神的一代大师,他之所以在书法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他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及于当代。中国书协设的学术奖项就叫《兰亭奖》,几乎所有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王羲之传世的行草书,大都是尺牍(信件),而《兰亭序》是文稿。这篇序文还被收入《古文观止》中,这就更了不得了。


    □晓宇:请您再讲讲行书与其它书体相比,有什么特点。

    ■管季超:“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法爱好者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意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以及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这些都是行书艺术的重要特性。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楷书稍加连贯,点画略带呼应,就是行书。楷书端严工整,易于辨读,但书写速度比较缓慢;草书恣肆奔放,但常难卒读。行书介于二者之间,简便通俗,流动写意,又好认,又能写得比较快。正因为行书有此长处,所以一出现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至今盛行不衰。


     □晓宇:我再问个问题,您可不许说我傻啊。

     ■管季超:学问学问,先学会问,才有学问啊。学习文化课是这样,学习书法,也应该多想多问。

     □晓宇: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写字只能叫写字,书法家喝了酒写的字却叫“书法”,而且还是艺术杰作呢?

     ■管季超:这个问题问得好!
     当代书法理论家邱振中先生说:“书法以汉字结构为造型的依据,但书法与写字却有根本的区别。一般文字书写不涉及艺术语言问题,它仅仅要求能够辨识、以完成交际的作用。只有当线条获得足够的表现力时,书写才上升为艺术,线条组织才上升为艺术语言。”
    王羲之是经过长期书法基本功训练的成熟的书家,学养又深厚,他的随兴挥写,是遵循艺术法度的艺术创造,是人格魅力、艺术激情与书法技巧的完美融合,这与一般人写字就不同了。


     □晓宇:哦!我好像明白了。看来学书法,先得下苦功。

■[本期思考练习题]
    1、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今已不存于世。我们所见的,都是唐代摹本。其中,最受人重视的是“神龙”摹本。为什么叫“神龙”摹本呢?
     2、将《兰亭序》全文抄写一遍,先试着“断句”,再请语文老师看看,“断句”是否正确。如果能将全文背下来,就更棒了!






=====《兰亭序》请从本帖26楼取用。
http://wenku.baidu.com/view/b513e06aa45177232f60a239.html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9/541613.shtml


http://pic.5tu.cn/photo/201009/shufa-26661.html
103#
发表于 2012-1-4 17:02:06 | 只看该作者








==本楼为102楼。

     管老师第二期 稿存101楼


溯帖而上!!!

==此楼为102楼。

     管老师稿存101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5:48:17 | 只看该作者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5:4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搜存的有关《兰亭序》的资料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9132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9132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036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0514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340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0666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0863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0859




[zt]何天亮老师在课上讲到了施蛰存的观点,我随即在听课记录上批注:“施说有理。”因为,每次读《兰亭集序》的议论部分时,总觉得有点乱,然不知其所以然。今细读施蛰存学生痛批《兰亭集序》的文字,顿时豁然开朗。
首先,施蛰存先生从来历入手: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来历不明,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这样的考据工作,需要大量的阅读,我们真的力不从心。接着,施蛰存先生逐句作了分析: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人生短促,一瞬之间,一切都过去了,使人不能不感伤。底下接着却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说:何况寿命长短,都随大化(自然)决定,归根结底,都是同归于尽。这一节的思想是和上一节对立的,既然知道人寿长短,同归于尽,为什么还会感伤于人生之短促?这个“况”字怎么加得上去?

施蛰存先生的分析很有道理!先生接着分析: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古人是谁?

我查看了《古文观止》的注释:
《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

可是,施蛰存先生认为《古文观止》的注释与事实不符:“死生亦大矣”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恰恰相反,孔子在生死之间,更重视“生”,推崇善德,“仁者寿”,反对“修短随化”的消极思想。
可以发现这一句写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下,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底下还加一句“岂不痛哉!”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

是啊,既然“修短随化”,何痛之有?
对于“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施蛰存先生认为,文章多处的“兴感”,或儒,或道,截然对立,何来“若合一契”?
再从修辞学方面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如说了一句“不能不以之兴怀”,只隔了一行,就出现了“不能喻之于怀”,句法重复,是修辞学的毛病。如宋代人指出“丝竹管弦”,也是重复。
针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了深入的分析。呜呼,就是这个句子,害得成千上万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常常面对学生疑惑的目光,故作高深状,强词夺理;学生则更是如坠五里云雾中,只得频频点头,故作深刻领悟状。
其实,上文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已经肯定了“一死生,齐彭殇”,接着居然说成是“虚诞”,是“妄作”!
施蛰存先生对《兰亭集序》的评语是十二个字:“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读至此,诸位定会随之发问:“那我该怎么教?”请看施蛰存先生的回答:
“照老样子讲,不要改变。这些文章已成权威,碰不得,只好人云亦云地讲,明哲保身。”

施蛰存先生(19052003)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薛静静 发布时间: 2010-7-27
[课前]
《兰亭集序》与前一篇《逍遥游》,皆是穿透“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去追索心中的那片灿烂星空。后者重在放下名利等尘俗羁绊,追求绝对自由的境界,而前者则重在思考“俯仰一世”之间,抒发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而凝重的感慨,对人类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局限性的悲惜。“乐”“痛”“悲”三段三字,写自然,论死生,结构清晰,情脉明朗,情切意深,耐人寻味。
然而读到施蛰存的《批〈兰亭序〉》,顿觉芒刺在背。施先生分析得一针见血,反观我读《兰亭集序》不仅不能细察见微,反而却是心情愉悦,既感惭愧,又觉耐人寻味。但一想,施先生也是给学生“讲过几十遍”,也曾讲完后对学生赞不绝口地说:“好!好文章!”时,心也就释然些了。可如何给学生讲呢?困扰人心的问题。近读《中国青年报》中一篇题为《小学语文教科书需要一场手术》的文章,觉得有说不出的味道来,高中语文教材中到底有多少蒙蔽代代人的“权威”呢?——杜牧的《阿房宫赋》,好,但经反复考古证实,阿房宫压根就没建成,那“赋”是杜牧想像出来,我辈要考要背。还有多少呢?愿我们都如施先生一样,不信书,敢挑刺,少点奴性,多点个性。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不是导入的导入(以整理材料为主)
学习《逍遥游》,你觉得“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什么?(学生说,回顾,黏连)
有人说,历史上凡悲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人往往都是最富于进取心并为世界创造了不朽价值的杰出之士,如曹操、李白、苏轼。我们一起来理一理学过的课文。
1、必修一《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必修一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必修二《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必修二《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必修四《滕王阁序》:“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6、必修四《秋声赋》:“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7、曹操“人生几何,对酒当歌”
8、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
9、“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见《教参》上极好的故事,也告诉学生,融会起来,就是极好的写作材料啊)
古希腊史学之父罗多德在《历史》中的例子——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日,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他对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面对自然盛景,他又有何感触,有何见解呢?
二、听录音朗读,正音,初步理解文意。
    齐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ū)流觞(shāng)癸(guǐ)丑游目骋怀(chěng)修禊(xì)
三、教师示范读,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四、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五、课下作业:熟读全文,先背诵前两段。
【教后记】
    昔人“兴尽悲来”,应常常刺痛现代人的心!(我们何兴之有?我们尽兴吗?我们悲在何处?我们为什么发不出那些深刻的慨叹?——生命体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前两段。
二、学习第一段:
1、“乐”的内容:
(1)人和
名士济济,聚会兰亭,一乐也:
——这一次修禊,是42人的盛大集会,与会者大多是社会贤达,名流居士,名门望族的王氏家族来人也比较多。作为游宴雅集,以文会友,以酒倾心,不是比赛官位,甄别穷达,所以文中对人物的介绍只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介绍官职、地位的庸俗写法。这也表现出王羲之清高雅致的情怀。
可让学生联系王勃《滕王阁序》首段,“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如何,“宇文新州”如何,孟学士、王将军又如何,极尽誉美之词。本文王羲之则不然也。
(2)美景
山环水绕,境界清幽,二乐也: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耐人寻味的是,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可是文中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山、水、竹、林、天、风而已,而且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碧绿苍翠,极力营造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涵养淡泊、宁静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可用替换法。王羲之为何不写“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为何不写“烟去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苏轼)?为何不写“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
(3)赏心
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三乐也:
——曲水流觞,亦歌亦咏,抒情言志,自由自在。这种群集宴饮有别于纸醉金迷、浅斟低唱的豪华气派,更多地带有文人娱情山水、放浪形骸的特点,甚至还有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在这种场合,人们不再受传统礼仪的约束与规范,更不必在严格的等级秩序面前那样诚惶诚恐,诗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坦露真实的自我。所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重点提示两点:
一是“流觞曲水”(想像法、对比法——《将进酒》)
二是“畅叙幽情”(“幽”见真)。
(4)良辰
天朗气清,风和日暖,四乐也:
——天高气爽,玉宇澄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丽日晴空而视通万里,情满天地而思接千载。这份融入天地的快适舒畅非亲历者不能体会。
(5)乐事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五乐也:
——有时登高远眺,只觉长天浩渺,无边无际;有时俯视山川,只见万事万物,生机勃勃。诗人们随心所欲,云游山林,目遇之成色,耳闻之成音,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信可乐也”。
2、重要字词句:
(1)“极”“所以”
(2)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定语后置——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二、学习第二段:
1、“痛”什么?
(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不知老之将至。”
——在你该做正事的时候,如果把握不住自己,而沉湎于玩乐,那么等你清醒过来时,就会发现大好时光已经在你玩乐中悄然过去了,老境已经来临了──“死”的问题不能不重视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在某一阶段总是喜欢或追求某种事物(如学生时代“追星”),随着年龄的变迁,这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但每当看到自己过去曾经追求或喜欢的事物时,还会引发感慨,从而追念那逝去的时光,或痛悔或欣慰──但“死”已经接近了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人们每当回忆过去的事情总像那事儿就发生在昨天,可实际上时光已流逝了很远,往事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回忆这种情景时也会使人感慨不已──“死”是一个很快就要发生的事情了。
(4)“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
——某种角度讲,生死有命,活一天是死,活一百年也是死,人总得死,这样一想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使人感到很悲痛的──“死”是一个一定会到来的事情。
2、重要字词句:
(1)“相与”“诸”“怀抱”“悟”“因”“放浪形骸”“趣”“之”
(2)魏晋风流——
A、前辈学者宗白华先生的评说似可代表学术界之公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B、为了寻求慰籍、解脱以至麻醉,玄学与清谈之风在士人中长期流行。这其中自然会生发出对人生苦难、生命意义、生活理想的深刻思索与大胆探求,进而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氛围,孕育出象王羲之那样以超迈、旷达甚至叛逆的精神姿态,勇敢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与心灵解放的“魏晋名士”。
C、“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古文观止》
三、自读前两段
四、做“课课练”
五、课下作业:背诵第三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齐背前两段,检查第三段背诵。
2、“悲”的含义是什么?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生”重于“死”,“彭”优于“殇”,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如果我们不改变“一死生”“齐彭殇”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后代人就会像我们学习古人那样,受到它的消极影响,那是可悲的。
3、做“课课练”第三段部分
二、另类声音
1、施蜇存说,读《兰亭集序》,觉“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讲得有没有道理呢?你能否从文中找到依据呢?(学生稍议)
2、教师读下文:
批《兰亭序》
施蛰存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来历不明,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我在中学时,国文教师已经给我讲过这篇文章,可惜我早已记不起老师如何讲法。自己当国文教师时,也给学生讲过几十遍,也记不起当时我如何讲法。大约都是跟着各种注释本,一句一句地讲下去。讲完之后,赞不绝口地,对学生说:“好!好文章!”
解放以后,我没有讲过这篇名文,不过,我学会了用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讲古文。“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嘉定劳动,住在卫生学校。一天,有一位卫校语文教师拿这篇名文来问我,她说:“这篇文章上半篇容易懂,下半篇难懂。特别是其中一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到底是什么意思?”经她一问,我把全文又读了一遍。禁不住发愣了。怪哉!怪哉!从前讲得出的文章,现在讲不出了。
从“向之所欣”到“悲夫”这一段文章,是全文主题思想所在,可是经不起分析。我和那位女教师逐句讲,逐句分析,结论是对这段名文下了十二字评语:“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请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人生短促,一瞬之间,一切都过去了,使人不能不感伤。底下接着却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说:何况寿命长短,都随大化(自然)决定,归根结底,都是同归于尽。这一节的思想是和上一节对立的,既然知道人寿长短,同归于尽,为什么还会感伤于人生之短促?这个“况”字怎么加得上去?
再接下去,却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古人是谁?是孔仲尼。不是真的孔仲尼,真的孔仲尼没有说过这句话。“死生亦大矣”,见《庄子•德充符》,作者抬出一个假设的孔仲尼来和一个跛脚驼背的王老做论辩的对立面。王老的思想代表庄周,对于人的生命认为无论寿夭,同归于尽。孔仲尼却认为人的死生,关系很重大,尽管长寿和短命,同是终尽,但这是从同的现象看,如果从不同的现象看,死生的意义就不同了。
“死生亦大矣”,虽然不是孔仲尼真的说过,但在一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注释。“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在生死之间,更重视“生”。他要解决、求知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无暇考虑死亡问题。“仁者寿”,可见孔子并不以为“修短随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长生命。颜渊早死,孔子哀恸道:“天丧予。”天使我大受损失。可知人的生与死,有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得失问题。
把“死生亦大矣”这一句的意义讲明白,就可以发现这一句写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下,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底下还加一句“岂不痛哉!”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
更奇怪的是,接下去又来一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们再看上文:“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一种兴感之由。“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又一种兴感之由。
“死生亦大矣。”这也是一种兴感之由。明明是三种兴感之由,至少包括庄、孔两派的人生观,怎么会“若合一契”呢?
再读下去,见到一句“不能喻之于怀”,刚才读过一句“不能不以之兴怀”,只隔了一行,就出现重复句法,亦是修辞学的毛病。前半篇文章中有“丝竹管弦”,已经被宋朝人批评过,这里一句,还没有人指出,顺便在此批一下。不过,这不是大问题,姑且存而不论。
下面来了一个惊人的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为妄作。”上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句用的是肯定语气,这不是“一死生,齐彭”的观点吗?隔了二行,却说这个观点是“虚诞”和“妄作”,岂不是自相矛盾?
接下去,又避开了上文的论点,说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我们无法揣摩作者“悲”的是什么?因为今昔二字在上文没有启示。今是什么?“已为陈迹”吗?昔是什么?“向之所欣”吗?或者,“今昔”指“死生”吗?一般的注释,都说:今是今人,昔是古人。那么,作者所悲的是:一代一代的人,同样都有“前不见古人”的悲哀。大约作者之意,果然如此,不过应该把今昔释为今人今事与古人古事。但这两句和上文十多句毫无关系,连接不上,依文义只能直接写在“向之所欣”四句之下。因此,这中间十多句全是杂凑,迷乱了主题,岂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我和那位女教师讲完之后,她也同意我的讲法。她说:“我就是觉得‘死生亦大矣’这一句上下都接不通。你一分析,挑出了整段文章的杂乱。以后怎么办?怎样讲法?”我说:“照老样子讲,不要改变。这些文章已成权威,碰不得,只好人云亦云地讲,明哲保身。”
这件事,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今天看神龙本《兰亭帖》,忽然想起旧事。因略有空闲,故秉笔记之。反正我已快要“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用不到再“明哲”了。

【教后记】
“兴尽悲来”,灼痛现代人的心
苏教版必修五第四专题,有个很诗意的名字——“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引用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这句话意指什么呢?两方面:一是浩渺的宇宙,一是深邃的心灵。后者则是本专题的思想核心。将这样潜入灵魂深处的命题,直接安排在必修四第三专题“直面人生”这样一个涉及生命苦难和尊严的话题,既自然递进,又相互顾盼,而又以此作为整套必修教材的结束,在高二年级这个学生亟需注重语文理性思维、追求诗化精神的阶段,在整个社会物欲横流浮躁之风盛行的空气里,又不能不说既有“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意境,又能振聋发聩,显得特别显耀。其实,将思绪引向“灿烂星空”,并不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束,而是暗寓着真正由迷人的感性天空潜入到思想的深海的开始。“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如是说。而我们的学生其实就站在一个意义非凡的门槛上,——他能否养成仰望“星空”的习惯,他能否“星空”中窥见真正属于自己的厚重,从而更能活出真我呢?
仰望“星空”,我们应当有自我悲悯的情怀。鹏飞九万里,虽仍要依赖厚风,但是,已完全超乎我们的想像力,甚至从蜩、学鸠和斥鴳的“笑”中,我们竟能看到自己卑贱的影子。瞻仰“至人”“神人”“圣人”,我们自惭形秽;评说“列子”“宋荣子”,我们似乎没甚底气;就是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之君”者,我等也无以为笑。逍遥,是有等级的,我们只是陷身于低级的逍遥的泥淖中罢了。我们坦然承认这点,绝非自暴自弃,而是让星辰指引我们,不断提升自己逍遥的境界。若是没有了灿烂星空,那才是一场灾难。
可是,我们常生发些廉价的关乎物欲方面的悲叹,没有生命体验的痕迹,没有触及灵魂的伤感。读王勃《滕王阁序》,文丛掩蔽的“兴尽悲来”四字,字字灼痛人心。作为我们这些现代人,其“兴”何在?何“尽”之有?“悲”从何来?——我们到底泯失了什么?
为什么星空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却总能悲叹不已呢?王羲之 “痛哉”“悲夫”(《兰亭集序》),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欧阳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秋声赋》),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不止是中国古文人如此。古希腊史学之父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日,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他对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这像极了那个“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操了,因为曹操“兴尽悲来”,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千古绝叹。今人很少发出这种厚重的叹息。为什么?他们用宽大的胸襟拥抱自然,用心中那盏精神的明灯,以真实的自我的姿态和坚毅的步履,不断攀登人生高度,千番苦滋味,他人岂能识得?山高人为峰,当他们立于山巅极目远眺时,人性的悲怀情结油然萌生,思维一下子就由诗意的感性天空深入哲海,俯仰一世,死是注定的,无法逃遁的。
我们也悲,但是那种悲大多太肤浅而空洞;我们也兴,但是那种兴充满了娱乐色彩。比如旅游。《中国式旅游》一文说,我们的旅游,就是为一场浩大的群体性赶集,就是“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中间拍照,回去后一问啥也不知道”。“我看见,被最热闹的声音包围着的,总是急躁的游客;我看到被最急躁的游客错过的,总是最美的风景;被最动听的语言蒙骗的,总是我们的心灵。”性灵的自由、个体的体验、自然的享受、天地的共鸣、文明的再现,情感的传递,这才是旅游的本质。可是,有谁能够真正体会到旅游的本质,享受心灵的轻松,山水田园的恬静,名胜古迹的厚重,人文风俗的魅力?所以,我们只能这么悲叹:“好累啊。”
我们太忙了,或者说,我们总是被物奴役着,不能享受独处的妙处,对热闹和浮躁却是趋之若骛,我们悟不出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启示我们什么。为什么史铁生能够悟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因为“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啊。——孤寂是孕育生命哲理的母体。我们被物欲洪流裹挟着,不能自已,连同我们的灵魂在内。周国平在《丰富的安静》一书中说过这么一段话:
“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当一个集体按照一个口令齐步走的时候,灵魂不在场。当若干人朝着一个具体的目的地结伴而行时,灵魂也不在场。不过,在这些时候,那缺席的灵魂很可能就在不远处的某处,你会在众声喧哗之时突然听见它的清晰的足音。”
物欲麻痹了心灵,忍受不了孤寂,弱化了生命体验,我们总得有颗较为的敏感的心吧?





《兰亭序文》真伪争辩述评 [zt]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与后来成为“风流宰相”的谢安以及诗坛领袖孙绰等人在会稽兰亭聚会,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学史、书法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的一页。兰亭雅集流传下来的作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雅集时的诗作:第二部分是孙绰的《兰亭后序》,原文见《艺文类聚》卷4;第三部分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对于兰亭诗集和孙绰后序的真实性从来没有人怀疑.大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上。《兰亭序》既享有“天下第一行书”和“千古名文”之美誉,同时也伴随着旷日持久的争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兰亭序》真伪之大讨论,直到今天,也不能说当年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在有关兰亭雅集的研究中.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悖论当中:如果不能解决《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我们便不能正确地解读《兰亭序》,也不能深入地研究兰亭雅集:正由于数十年来忙于争论《兰亭序》的真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兰亭序》的解读和对兰亭雅集的研究。不论读者是否愿意,只要一谈到兰亭雅集,就无法绕过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无法回避那场有关《兰亭序》真伪的争辩。
今天我们看到的《兰亭序》有三种不同文本。为了便于比较。谨将三种文本一一列出。其一是《世说新语.企羡》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叙》。刘注《临河叙》云: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娱目骋怀,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矣。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馀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其二是《艺文类聚》卷4“三月三日”条下的“王羲之三日兰亭诗序”。序云: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足乐也。

其三是被许多人视为“正式文本”的《兰亭序》,出自《晋书.王羲之传》,全文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以上三种文本,虽然名称各异,其实都是《兰亭序》。但在本文中,为了显示他们之间的区别,姑且一仍其旧,分别称之为《临河叙》、《兰亭诗序》和《兰亭序》。由于《兰亭序》还有相传为王羲之所书写的墨迹,学界通常用《兰亭序文》专指文章,用《兰亭序帖》专指墨迹,所以本文的《兰亭序》也可以与《兰亭序文》互换。对照上面的《临河叙》、《兰亭诗序》及《兰亭序文》,我们可以看到:1.从“永和九年”开始,至《兰亭诗序》中的“信足乐也”及《兰亭序文》中的“信可乐也”,除了“流”、“足”、“可”之别外。完全相同,可以说《兰亭诗序》是从《兰亭序文》中截取了一段;从《临河叙》开头到“足以畅叙幽情矣”,虽然有字句和顺序上的差别,但与其他两种文本非常相近,三者应该是同一篇文章的不同文本。以上文章为王羲之本人所作,没有任何人予以否认。2.《临河叙》中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下数句为其他两篇中所无。鉴于这几句只是说明性文字,与作者的思想没有太大关系,后人议论较少。3.《兰亭序文》中“夫人之相与”以下的167字是争论的焦点。这一段到底是王羲之的原作还是后人的“依托”,古今皆有不同看法。与之相联系的是关于《兰亭序帖》之真伪的争辩。在中国文化史上,像这样程度之激烈、持续之绵长的论争.在学术界并不多见。对始于自公元4世纪至20世纪以来有关《兰亭序》的疑惑和争辩,束有春先生的《<兰亭序>真伪的世纪论辩》(《寻根》1999年第2期)有详细的综述,读者诸君可以参看。
《兰亭序文》之真伪与《兰亭序帖》之真伪,有互相联系的一面,即假如《兰亭序文》为伪,则《兰亭序帖》必伪。但是,两者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即假如《兰亭序帖》为伪,则不能判定《兰亭序文》必为伪作。有鉴于此,在《兰亭序帖》之真伪难以断清的时候,有学者主张可以将两者分开来讨论,不失为明智之举。《兰亭序帖》之真伪需要书法家和文物专家去费心鉴定,而《兰亭序文》则有待于研治思想史和文学史、史学史的学者共同努力。当然同时需要既通文史亦通书画的天才人物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本人对书法和文物鉴定一窍不通,故不拟介入《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本文中,笔者尝试将古今对《兰亭序文》真伪之争辩稍作梳理,并略加评点。为了与其他综述性文章区别,本文不对争论做历时性叙述,只是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五种观点,在各种观点中抽取一两种有代表性的言论加以介绍和评介。以坚持《兰亭序文》为真者为肯定方,以认定《兰亭序文》有伪造成分者为否定方。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五种观点并非截然独立,实际上是彼此相通的,只是为了便于分析,勉强加以区分而已。
1.关于萧统《文选》未收入《兰亭序》的问题。
否定方观点:郭沫若先生说:“有人注意到《兰亭序》一文为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所未收人,因而有人推论到所以未被收人的原因。……这些怀疑和解说,不能说没有见地,但没有接触到问题的核心。事实上《兰亭序》这篇文章根本上就是依托的。”(《兰亭论辩》上编,文物出版社。1977,11页)肯定方观点:顾农先生认为:“《兰亭集序》未曾进入萧统《文选》,曾经引起许多争议,或即以此为该序乃伪作的根据之一。这是没有道理的,未人《文选》的文章很多,岂能皆伪。”(顾农《文选论丛》,广陵书社,2叨7,312页)按:关于《昭明文选》何以不录《兰亭序文》的问题,古代学者早已关注,并引发了一些讨论。日本学者清水凯夫先生有长文《王羲之<兰亭序>不人选问题的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全面介绍了中日两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相关研究。文章指出,中国学术界论述的不人选理由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从思想内容上寻求答案,其二是从文体问题上寻求答案,其三是郭沫若主张的伪作说原因。对于《兰亭序文》是否是名文,日本学术界有正反两种相左的看法,福本雅一先生有《嫌恶兰亭》一文,特别引人关注。该文认为《兰亭序》“理论上充满着矛盾和暧昧”,“文字重复错乱”,“是一时即兴之笔”,“是醉意轻率之作”,被《文选》淘汰是理所当然的。无独有偶,在国内也有相似看法。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一文说:“从‘向之所欣’到‘悲夫’这一段文章,是全文主题思想所在,可是经不起分析。……结论是对这段名文下了十二个字评语:‘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施蛰存《北山四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79页)可以看出,前人对于《兰亭序》不人选《文选》的原因,有各种推测和研究。主张《兰亭序》为伪作的人提出:既然《兰亭序》已经出现,《昭明文选》何以不录?他们意在以此证明《兰亭序》出现在《昭明文选》完成之后。但是,客观地说,应该还有一种可能:即昭明太子看到了《兰亭序文》,他也不一定认为《兰亭序文》是像我们今天通常所推崇的“千古名文”,起码没有达到他所收录文章的标准。我们没有理由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2.《临河叙》与《兰亭序》的篇幅差异问题。
否定方观点:清人李文田在汪中旧藏《定武兰亭》跋文中提出了三点可疑之处,其中第二点是:“《世说》云人以右军《兰亭》拟石季伦《金谷》,右军甚有欣色。是序文本拟《金谷序》也。今考《金谷序》文甚短,与《世说》注所引《临河序》篇幅相应。而《定武本》自‘夫人之相与’以下多无数字。此必隋唐间人知晋人喜述老庄而妄增之。不知其与《金谷序》不相合也。”郭沫若先生认为:“《兰亭序》是在《临河序》的基础之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大而成的。”(《兰亭论辩》上编,11、13页)“《兰亭序文》的伪迹是在后半段自‘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以下。前半段正畅叙欢乐,后半段却突然无端悲痛起来,既为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中的《临河序》所无,也和王右军的性格与晋人的达观不相契合,故可断言为后人所窜人。”(同上,2、3页)
肯定方观点:商承祚先生认为:“羲之写此文时并无标目.其标目乃是同时人及历代录此文者以己意加上去的.遂造成题目分歧不统一的现象。”“《临河序》、《兰亭集序》,问题之分歧在于刘峻删去其议论部分,保留其写景抒情部分。……羲之此文是有模仿而又有创造的,唯其有创新,故能超越其模仿的蓝本,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则何‘敌’之有,何‘欣’之有?”(《兰亭论辨》下编,20、22页)顾农先生认为:“从许多地方的引文看去,刘孝标也经常删节引文,完全照录原文的反而不多见。古代的注家往往如此。……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著作权概念.注释家引用文献的规范远较今人为宽松。”(顾农《文选论丛》,314页)按:李文田的这段话,在1950年之前,知道者既少,影响面甚为有限。郭沬若先生在《文物》1965年第6期上发表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全文征引了李文田之文,并说:“我自己是最近才知道有这篇文章的。”正是通过郭沫若先生的宣传,李文田的观点才广为人知。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郭沫若先生在1972年说:“这个问题,七八年前曾经热烈地辩论过,在我看来是已经解决了。”(《兰亭论辩》上编,2页)今天看来,《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解决,至于《兰亭序文》的真伪问题则与当年郭沫若先生的判断相反,学界大都倾向于认为鉴于古人在引文时的随意性,也不能作为《兰亭序文》为伪作的证据。至于哪个文本是定稿,哪个文本是草稿。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张廷银先生认为:“《临河叙》与《兰亭序》皆为王羲之所作,二者的关系是前者为定稿,后者为草稿。”(《<兰亭序>真伪及<兰亭诗>创作的文化意义》,《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3期)而顾农先生则认为:“总起来看,《艺文类聚》所依据的文本比较优长,应当是经过原作者本人修改过的文本;而《临河叙》很可能是依据比较早的文本引录的。”(《文选论丛》,315页)虽然有这样的分歧,但《临河叙》、《兰亭诗序》及《兰亭序》都不能算是伪作,它们是几种不同的文本,这几乎已经成为今日学界的共识。
3.王羲之的性格与《兰亭序》是否契合的问题。
否定方观点:郭沫若先生认为:“即使乐极可以生悲。诗与文也可以不一致;但《兰亭序》却悲得太没有道理。既没有新亭对泣诸君子的山河之异之感,更不合乎王羲之的性格。”(《兰亭论辩》上编,14页)肯定方观点:徐复观先生在《兰亭争论的检讨》一文中提出:《兰亭序》的后半段,正出自王羲之的性格与生活背景,与王羲之的思想相符。他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后半段文章,有其骨肉生死间的真实背景。新亭的‘山河之异’,可以流涕;为什么想到死生骨肉之间,便不能‘痛哉’‘悲夫’?……真的感情.可发于政治、社会问题之上.也可发于人生问题之中。”(《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482、483页)按:每个人的性格是多元的,思想也是复杂的,且会发生变化,王羲之的性格和思想也不例外。徐复观先生的论述联系到了人生问题,很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4.《兰亭序》与东晋时代总体思想是否契合的问题。
否定方观点:郭沫若先生《<兰亭序>与老庄思想》中认为:“‘一死生’、‘齐彭殇’之说是有它的玄学渊源的。魏晋地主阶级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之好玄谈、尚旷达,确实是依仿于老庄。传世《兰亭序》中比《临河序》所多出的那一大段文字,却恰恰从庸俗的观点而反对这种思想。这和‘晋人喜述老庄’是貌合而神离的。”“增加‘夫人之相与’以下一百六十七字的人是不懂得老庄思想和晋人思想的人,甚至连王羲之的思想也不曾弄通。”(《兰亭论辩》上编,43、44页)肯定方回应:徐复观先生认为:“在老庄风气之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然地非随风气流转不可。王羲之虽不能不受当时风气的感染,但从《杂帖》中看,他是感染得少而又少的人。……《兰亭序》后段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指斥庄子的话,是从羲之内心深处所发出来的,旁人伪不得半丝半毫。”(《中国艺术精神》,476页)按:在对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做出判断的时候,判断者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联系永和时代会稽士族的处境与地位,王羲之的思想并不难理解。《兰亭序》中的思想不仅不与东晋时代总体思想冲突。并且真实地反映了此期门阀士族领袖们矛盾的人生观。
5.《兰亭序文》是否为智永或他人所“依托”的问题。
否定方观点:郭沫若先生说:“我乐于肯定:《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就是智永所依托。”此外,在海外也有认定《兰亭序》是伪作的学者,日本清水凯夫先生即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唐修《晋书·王羲之传》是唐初修史馆为了迎合李世民偏好王氏书法的心意的产物,《传》中对《世说》所记有关故事作了从塑造“书圣”形象为目的的修改,而《兰亭序》的后部分文字。也是经“摹学”王氏书法的高手伪造后传人宫廷,为太宗所得由褚遂良鉴定而人正史的,因此,《兰亭序》是伪作而非真品(《从<晋书>编纂看<兰亭序>的真伪》,《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肯定方观点:徐复观先生针对郭文说:“他根本不是一个肯作伪的人。他以何动机,以何目的,而要伪造《兰亭》的文与字,嫁名在他的七世祖身上呢?”(《中国艺术精神》,491页)按:目前谁也没有找到智永或他人作伪的证据,依托说只是一种假设.而这种假设于情于理都无法说通。替古人增写一段文字,其动机无非两种,或者是为了厚侮古人,或者是为了替古人增光添彩或者说涂脂抹粉。智永作为王羲之的后代,假如要“依托”作文,显然不会有意诬蔑先人。如果说他想为先人增光添彩,那一定是他自己比他的先入学力高、识见远。而王羲之父子在东晋南朝名满天下,根本不需要智永去褒扬。如果智永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种符合封建道德的高论,以彰显先人道德之高尚、见解之深远,也还可以理解。而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一段文字既不算高明,也不能传播主人的德音,所以智永没有画蛇添足的必要。如果智永或“摹学”王氏书法的高手为了帖文而造假,那么他只要书写一遍《临河序》即可。像现在这样,既被人怀疑文章的真实性,又被人怀疑墨迹的真实性,吃力而不讨好,窃为智永先生或其他“高手”所不取也。
现代刑法中有一个重要术语——“疑罪从无”,也就是说在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也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应该推定被告人无罪。这样的判罚标准也应该适应于古代文化研究领域。顾农先生在《<兰亭集序>真伪问题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对于古代的成本典籍和单篇作品,没有十分过硬的证据,决不宜轻易言伪。”(《文选论丛》,317页)应该就是这种思想在文化研究领域的反映吧。窃以为此语代表了多数研究者的共识。按照这条原则,笔者倾向于认为:《兰亭序文》的著作权应当属于王羲之,《兰亭序文》乃是王羲之士族思想和性格的真实表露。








《兰亭序》世纪大论辩[zt]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今绍兴)的兰亭,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的由来。
施蛰存说:“我在中学时,国文教师已经给我讲过这篇文章,可惜我早已记不起老师如何讲法。自己当国文教师时,也给学生讲过几十遍,也记不起当时我如何讲法。大约都是跟着各种注释本,一句一句地讲下去。讲完之后,赞不绝口地对学生说:‘好!好文章!’解放以后,我没有讲过这篇名文,不过,我学会了用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讲古文。‘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嘉定劳动,住在卫生学校。一天,有—位卫校语文教师拿这篇名文来问我,她说:‘这篇文章上半篇容易懂,下半篇难懂。特别是其中一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到底是什么意思?’经她一问,我把全文又读了一遍。禁不住发愣了。怪哉!怪哉!从前讲得出的文章,现在讲不出了。从‘向之所欣’到‘悲夫’这一段文章,是全文主题思想所在,可是经不起分析。我和那位女教师逐句讲,逐句分析,结论是对这段名文下了十二字评语:‘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孔仲尼没有说过这句话。‘死生亦大矣’,见《庄子·德充符》,作者抬出一个假设的孔仲尼来和一个跛脚驼背的王老做论辩的对立面。王老的思想代表庄周,对于人的生命认为无论寿夭,同归于尽。孔仲尼却认为人的死生,关系很重大,尽管长寿和短命,同是终尽,但这是从同的现象看,如果从不同的现象看,死生的意义就不同了……把‘死生亦大矣’这一句的意义讲明白,就可以发现这一句写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下,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底下还加一句‘岂不痛哉!’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我和那位女教师讲完之后,她也同意我的讲法。她说:‘我就是觉得‘死生亦大矣’这一句上下都接不通。你一分析,挑出了整段文章的杂乱。以后怎么办?怎样讲法?’我说:‘照老样子讲,不要改变。这些文章已成权威,碰不得,只好人云亦云地讲,明哲保身。’这件事,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今天看神龙本《兰亭帖》,忽然想起旧事。因略有空闲,故秉笔记之。反正我已快要‘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用不到再‘明哲’了。一九九○年九月二十日”(施蛰存:《批比<兰亭序>》,因特网“时代书城·现代文学·施蛰存作品集”)
王羲之的这篇文章《晋书·列传》“王羲之”条下有记录。
《世说新语·企羡篇》云:“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已敌石崇,甚有欣色。”刘竣注云:“王羲之《临河叙》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娱目骋怀,信可乐也。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刊、承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比《兰亭序》要简洁很多。


====《教师之友网》搜存的有关《兰亭序》的资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6#
发表于 2012-1-6 08:49:27 | 只看该作者
太原========》孝感






管老师:

       第三期和第四期的稿子请在正月初八一上班一齐给我,千万不可拖期。

       如果晚了,根本来不及再修改和沟通。这样做我对作者、对读者都不好交待,我的工作也陷入极大的被动。切切!!!

       过了年我会和您商量2012年9月新学年的稿子,希望能有更多的合作。

        给您拜早年,祝全家幸福!


                                                                    德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14:02:07 | 只看该作者
           孝感=========》太原




德捷先生如面:
      接受批评,立刻改进。不敢延误,愧负信任!两期齐发,字酌句斟。借此机会,学习提升。蔡吴诸位,托传问候。春节祝君,快乐开心。        

                     季超拱手:‘海皮牛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19:1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9#
发表于 2012-1-9 11:15: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管老师支持,年后等您的大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10#
发表于 2012-1-9 13:27:58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3:11 , Processed in 0.1268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