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近取诸身”看孙过庭的书法主体论立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6 20: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近取诸身”看孙过庭的书法主体论立场
          唐代孙过庭《书谱》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一篇书法专家必读,书法爱好者首选的书法论文。它以其自身庞大的结构体系,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以其里程碑的意义彰显着他的重要价值。我们在解读《书谱》时,最为惊叹的它第一次真正地论证了书法艺术的表情因素。可以说在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上,孙过庭是东汉蔡邕书论的直接跨时代继承者。早在东汉蔡邕就提出了“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重要观点。然而,在我们看来这还只是一种较为随意闲散的心境,这一思想只能被认为是书法表情理论的萌芽。以后,南朝的王僧虔、隋唐虞世南、李世明在书论中对“心”的作用进行了强调,但他们大多是从心与手的协调作用上立论,触及书法表情论不够深刻。而只有到孙过庭这里,我们才能够说书法表情理论得到了大胆的阐发,而且他阐发得如此自觉、明确而深刻。
        我们认为《书谱》中这种表情理论的阐发,即是孙过庭书法主体论美学思想的直接反映。孙过庭《书谱》中有许多的名句精言都是围绕着这一思想展开的,如
“虽或目击道存,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又如: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
      下面就以孙过庭《书谱》言论中的“近取诸身”一语,谈谈其在书法本体立场下对书法表情理论的阐发。
         对“近取诸身”一语的解释与笺注,历来说法不一,根据注释者的理解与专业取向各表现出不同偏重。有的认为应该是指“取法人本身的容貌动态”而寓于书,有的认为是“取法人本身的容貌特征”而寓于书。“近取诸身”一语,最早似可见于《易·系辞下》,其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后来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也引用了此句,作为“依类象形”的理论依据。我认为《易·系辞下》与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所讲的“近取诸身”主要是向人们诉说文字的产生。具体而言是指甲骨文、古篆之类以象形为造型基础的文字而言的。而书法史历经两汉,又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自觉与审美化以后,如若还以“近取诸身”来解释书法,显然是落后的。而在此时,篆、隶、楷、草、行五体书均已出现就更显滞后,况且,依照《易·系辞下》和许慎对“近取诸身”的理解,唐孙过庭《书谱》就不会有对主体论表情说的阐述与精辟著述。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书谱》的立场不是造型,而是抒意表情的,是主体论而不是客体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孙氏的言论中,只引用了“近取诸身”,而并没有“远取诸物”,是

巧合还是主观选择呢?如若强调造型因素,用“远取诸物”一句更为准确。可见,此处舍“远取诸物”而独引“近取诸身”是主观的选择。下面,我们从文字学和词义学上对“近取诸身”的“身”字作一些考察。
      “身”不仅是一个多义字,而且其意也有古今之别。大体而言“身”有以下几种解释:
     ①指人或动物的躯体。《诗·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②指物体的主干部分。《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
       ③指生命。《楚辞·离骚》:“        直以亡身兮,终然    乎羽之野”。
       ④指毕生,一辈子。《公羊传·隐公八年》:“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
      ⑤指自身、自己。《楚辞·九章·惜诵》:“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之所仇”。洪兴祖补注:“人臣之意,当先君而后己”。
     ⑥代词,第一人称,相当于我。《尔雅·释诂下》:“身,我也”
     ⑦体验、实行。《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赵岐注:“身之,体之行仁,视之若身也”。
   ⑧品德、才能。《墨子·非儒下》:“远施周偏,近以修身”。
    这是《汉语大字典》中几种比较重要的解释,结合《书谱》我比较倾向于第五种和第七种的解释。在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中,以“身”作“自身”解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程颐在《程氏遗书》中说:“学者不必远述,近取诸身。”对于“体验”之意,似也有隐喻。所以孙过庭“书之为妙,近取诸身”,主要是要求学书者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并要不断加强,在孙过庭看来,着修养不仅仅指品格修养,而且还有书学修养,从而“取诸身”。以书法为形式,“达其性情”,表现出修养之美、心灵之美,这也正好符合其儒家哲学立场。
      据此而论,在书法美学思想与书论的历史进程中,“身”发生着变化,不再是静止的。《易》中的“近取诸身”,在历史的流变中,孙过庭赋予了“身”字以特定的主体论美学内涵。这种以主体论立场和书法表情理论为支撑的“身”字恰恰召示着汉以前与唐以后书法史的不同观点,一种是以文字创造时的造型构筑为旨归,而另一种则是在揭示书法艺术的审美性、表情性和书者的主体性,这便是孙氏在“近取诸身”一语中所持有的书法主体论立场。

                                                                                                                                                          王     景
                                                                                                                                  二零零四年七月九日于堰逸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06:12 , Processed in 0.1115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