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圣人无名”:《居延汉简》临习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8 14:0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圣人无名”:《居延汉简》临习体会
在隶书的欣赏与学习中,我们似乎会产生一种习惯上的错误观念,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以为如《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等碑刻就是隶书的原貌,其实不然。事实上,这类书法风格的出现主要是书家和刻工两者合作的结果,在班驳的碑刻笔画中去寻找、玩味汉人用笔的精妙,未免有泛想之嫌,尤其在简牍群出土之前。我们认为,只有当简牍群面世以后才向我们全面的揭示了汉代笔法之堂奥,这与大多数汉碑不同,它们是一种质朴、轻松、毫不娇柔造作的笔法。
《居延汉简》中的诸简与传为史游作的《急就章》风格略近。观其书法,彰显于竹木片上的字均表现为一些解散隶体,草率而书的姿态。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古居延海)的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约一万余枚竹木简,1973年以后又陆续出土约两万枚均为张掖郡居延尉和肩水都尉管辖范围内屯戍文书。其上文字因系汉人手写墨迹,故异于寻常碑刻,戍守的军卒,事务烦琐,工作忙碌,无止尽的军旅生涯和劳役加上实用的要求,使其所书之简具有了很强的庶民性,也正因此“庶民”性质,又使其书风自然归为纯真、自由一类,它们没有士大夫阶层那种常有的造作,没有官方的霸王之气。
《居延汉简》是对隶体的解散,因而它应该归属于草书作品。不过它的结构与用笔在草书体中是具有特殊性的。结构多取横势,偶尔也有特别长的竖笔出现,如“年”,用笔中有明显的章草特点。其中一些轻盈的带笔,如“巳”、“侯”等,已隐约预示着魏晋书风。在临习过程中我着重注意的是其字形的变化,气势的顺畅和开张收合的结构特征。
在《居延汉简》的临习中,我发现了其起笔是要倍加注意的。一般的讲,草书的起笔比正书要简省得多。即使藏锋也是在一个较小的幅度中完成,这也是在创作时常常要求的空中起笔的意念。《居延汉简》的用笔由篆隶笔法省略而来,其用笔多以藏锋圆起为主。这种笔法采用的是逆锋入纸,为典型的“藏头”笔法,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这样的起笔便于使笔锋含于线条之中,易于表现出润厚、古朴的线条质感,如“建”字的末笔,“丁”字的横画和“渠”字的横画等。它不仅仅承袭了篆隶的起笔,而且还开启了后世章草、乃至今草的起笔。
其次,在章法上,我们发现了材料的特殊性对章法样式的影响。竹木简是实用的,加之其携带的不便,很笨重,所以书写的篇幅要越小越好。因此就导致了纵行的

字与字之间十分紧密,行与行之间由十分疏朗,加上特殊的笔画,更加增添了书法作品的装饰意味和美感,尤其是“巳”、“甲”与“年”字的末画,特点十分明显、对比强烈,充满了张力和节奏感。另外,有些字,如“侯”字的横撇和“建”字的末笔,用笔十分轻盈、飘逸,波动感很强,进一步增加了此简在笔法上的灵活、生动和随意。
临习之余,还生出些感叹,彼时的庶民、戍边的军卒们,他们在繁忙中书写的简牍,充其量也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想像得到今人会将他们那些粗糙而漫不经心的字迹视为书法宝库中的无上瑰宝!这或许真的是印证了哲人所说的“圣人无名”罢!
                                                                                                                    王    景
                                                                                                                二零零三年六月十五日于堰逸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17:09 , Processed in 0.1256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