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欢迎著名吟诵家劳再鸣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6 11:4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之友网》欢迎著名吟诵家劳再鸣教授


http://xnjyw.5d6d.com/thread-4039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0395-1-1.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0:14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KLIOiXMmgY/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1:57 | 只看该作者
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10年后尚有人吟诗诵词否?
2009年09月16日 来源:长沙晚报
   



  诗词吟诵可以伴着民族乐器进行。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老人手在空中有节奏的挥动,摇着脑袋,念词的腔调介于读和唱之间,眼睛还微微闭着,似乎在回味词中岳飞急切报国的雄怀壮志。“诗词就应该这样表达!这种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叫吟诵,是三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吟诵的老人叫刘人寿,是嘤鸣诗社前社长。     昨日上午,作为即将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吟诵周”唯一受邀代表,长沙市嘤鸣诗社的史鹏参加了诗社社友们为他举办的一场诗歌吟诵会。几位耄耋老人在会上用几近失传的诗歌吟诵方式表达对他的欢送之情,也希望吟诵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将来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刘人寿告诉记者,诗词自诞生之日起,便与音律分不开,一首好的诗同时也是一首好的歌词。汉语的所有文字作品,皆可吟诵,其中尤以诗词文赋最为普遍。古人创作诗词时的心态、情态、意境都包含在文字之中流传下来,汉语的经、子、诗词文赋,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高楼明月情歌夜,知是人生第几回。” 一首张灵的《对酒》被来自理工大学中文系的黄老师吟诵得十分悲怆。“吟诵时,不仅可以体会诗词中作者所赋予的感情,还可以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在吟诵之时表达出来,每一次吟诵都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嘤鸣诗社社长彭宗佑说。   吟诵会在5至10年间消亡     不过,彭宗佑告诉记者,吟诵形式在五到十年间会消亡。“时至今日,还会吟诵的人年纪多在80岁以上,像我省的刘人寿83岁了,符乃若89岁了。如果还不加以抢救,五到十年内将再也无人吟诵。”彭宗佑痛心地说。     彭宗佑说,吟诵的传承跟私塾分不开,私塾先生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传给学生,学生摇头晃脑地跟着反复吟诵学习。近现代私塾的消亡给了吟诵流传致命的一击,吟诵无定调也无曲谱,完全靠口传心授,至今几乎没有关于它的专门论述。     希望年轻人加入吟诵队伍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响应中央六部委发起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宣传、推广中华吟诵,10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将联合主办“中华吟诵周”,史鹏作为湖南唯一代表,收到了主办方发来的邀请。     彭宗佑告诉记者,吟诵保留尚比较系统的在全国只有长沙、常州、北京等六个地区。“我们嘤鸣诗社在湖南比较早开始挽救、恢复和发展吟诵系统。从1980年创社之初起,每年都不定期地举行诗歌吟诵交流会。我们把每一次吟诵的视频、音频等珍贵资料都保存下来,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对吟诵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行列。争取把吟诵在湖南很好地传承下去。”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3:10 | 只看该作者
央视主播呼吁拯救中华吟诵
杨柳:为了下一代
2011年11月15日







2011年11月11日,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二届中华吟诵学会理事会议。
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吟诵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系统口传心授,流传至今,是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吟诵的内容是儒家经典和诗词文赋,吟诵的形式是依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近百年来,吟诵这一中国传统教育与学习方法,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礼乐教化及其其中良好的社会意义,更是和现代社会渐行渐远。
来自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杨柳曾因为主播《新闻联播》,主持《子午书简》《电视诗歌散文》《音乐传奇》等栏目而在广大中国观众心中刻画下了书卷、儒雅的美好形象。也因为他对吟诵事业的关注与支持,而被学会领导、专家、学者全票通过,推选为中华吟诵学会常务理事兼艺术部负责人,分管吟诵在全国的艺术化普及与推广工作,此可谓任重而道远。
中华吟诵学会是一个吟诵文化志愿者群众团体,也是唯一的全国性吟诵组织。其中每一位会员都希望能为吟诵的传承、发展和普及尽自己的力量。
关于吟诵,杨柳说:“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汉诗文的诵读方式,学习吟诵,可以帮助我们接触真正的中国人文精神,聆听纯净、美好的声音,感受母语文化的魅力,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通过吟诵来平静本心,找回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他人,奉献社会。对和谐社会的养成,大有裨益。愿我们用吟诵恢复千年的雅言和礼仪之邦。”
对于杨柳的加入,吟诵学会的领导感到很欣喜与欣慰,中华吟诵学会的主要领导谈到:“吟诵的目的,是要将之回归教育体系,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把它供在博物馆里。作为一名全国人民都熟知的面孔来推广吟诵的发展,选择一个对吟诵有感情有责任的名人来负责传播推广,更加具有它的社会普及价值与意义。所以我们吟诵携手杨柳!相信我们携起手来,将古典文化精髓重新植入人们的心中,恢复吟诵传统的实质,才能真正传承和发展吟诵传统,也更能使吟诵传统的巨大社会作用得到发挥。”
目前中国的吟诵工作,主要分抢救整理、研究和推广三部分。三个部分同步进行,目前重点在抢救整理,主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依靠大学生的调研实践,组织系统的全国性的采录工作。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5:21 | 只看该作者
略谈传统诗词的吟诵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光明网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论及古典诗词的鉴赏,强调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诗词的“声”与“色”。所谓“色”,即诗词的文采与藻饰,诗人通过修辞设色,描绘生动的形象,增强言志抒情的作用,将读者引入丰富美妙的意境。而“声”,即诗词的声调和音节表现于格律之中,这不是视觉所能接触到的。要领略诗词音乐之美,必需用“吟诵”的方式,本文对此略加讨论。
  “吟诵”又称“吟咏”,是我国读诗、作诗、改诗的传统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可见读诗、作诗都要“吟”。古代诗乐不分,诗与词都配合乐谱歌唱;后来诗词逐渐脱离乐谱成为独立性的书面文学,但字词仍然保留着声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的音乐性。诗人曼声长吟,抑扬顿挫,就能把诗词的音韵美和内在的情趣意境表现出来,收到感发兴起的艺术效果。
  吟诵不同于歌唱要字字严格依照乐谱,“吟”在行腔使调上则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节拍的快慢和字音的高低可灵活处理,且无需用乐器伴奏;也不同于一般的朗读,朗读的语言虽有节奏感,但缺乏悠扬起伏、悦耳动心的旋律。因此,吟诵是介乎诵、唱之间的一种读诗方式(有人加以细分,称“吟”或“吟咏”为读诗,“诵”为读古文),重点在一“吟”字,实为一种较自由适意的清唱,是集文学、语言、音乐于一体的艺术。
  读诗时恬吟密咏,可以细细体味、欣赏诗中声情的佳妙,心头领会,舌底回甘;写诗、改诗时反复吟哦,是为了寻求选择与内容和音调最切合的字句。《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指出在诗文创作中吟咏的重要作用及其美感价值。古人无论写诗还是作文,都是构思、修改与吟诵同时进行,写成后仍要吟诵,自吟自赏,获得意境美与音乐美的双重艺术享受。因此继承和学习吟诵,十分必要。
  传统诗词的体式丰富多彩,一般而言,篇幅较长、格律相对自由的古体诗适合于“诵”,诵中有吟;而五七言律诗、绝句和词格律严谨,音乐性很强,适合于“吟”,也不排除“诵”。我国幅员辽阔,方言歧异,虽然各地因方言的不同而吟咏的腔调随之千差万别,但都能以声传情,不同程度地体现诗词优美而醇厚的韵味。据吟诵专家统计,大部分人吟诗都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在语句中加一些衬字,押韵处常有悠长而婉转的拖腔。字音方面则“平低仄高”,有些地区却“平高仄低”,而具体吟诵时又在大致规律下有所变化,根据题材、情感不同的作品运用不同的腔调,做到声合于情。钱仲联先生引桐城派古文家姚鼐之言,说作诗文“必须从音节证入,不知声音,终身是门外汉”。而诗歌中的“声音”,体现在音节方面,有大小、长短、快慢、高下、刚柔、断续、抑扬、顿挫。“抑扬顿挫,尤其是音节的关键所在,诗篇的精神往往在抑扬,特别是从顿挫中传出。何处该用顿挫,视作品中感情的波澜起伏而定,是一个内容决定形式的问题”。“讽咏还要持之以久才行。最终,要使声调与感情高度结合,音节如从肺腑中出”(《钱仲联学述》)。
  吟诵律诗、绝句,要分清平声和仄声;而词的调式多达千种,格律比诗更严更细,吟诵时不仅仅是注意平上去入四声,还要讲究喉、腭、舌、齿、唇五音,辨别声音的阴阳清浊,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合乎不同的谱调。由于词乐失传,也只能通过吟诵来领悟字词方面的音律美。无论是吟诗还是吟词,掌握音节尤为紧要,方法是确切了解语句的节奏单位(有人称“音步”)和押韵(或同韵或转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求字的四声五音。吟诵前要读懂作品的内涵,对诗词的思想情感越能深刻地理解,吟咏起来越能准确而充分地发挥语言的美妙,一唱三叹,其味无穷。
  当今广播电视上朗诵古典诗词,多用普通话念读,不是“吟咏”。由于普通话是以北京地区的方言声调为基准的,没有入声,诗词中的入声都是当仄声使用的,这样普通话中读成平声的入声字,就打乱了诗词的平仄格律,部分失去了原有的韵味,特别是有些全用入声押韵的古体诗和词,用普通话读更为难听。而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及台湾,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所说方言都有入声,海外华人大部分亦如此,声调远比普通话丰富(皖西方言有六声,福建方言多达九声,平上去入皆分阴阳),更能表现诗词复杂微妙的情感。普通话是一种用于交际的语言,推广普通话不能以消灭方言为代价(有如弘扬京剧不等于取消地方戏曲);诗词则是一种可看可吟的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中的入声不但不能废除,而且应该珍惜保护,正如当前所说的“原生态”文化。因此用普通话读诗无诗之风味;用普通话作诗填词,其中入声作平,破坏了原有的格律(包括用声、定韵),既不利于诗词艺术的传承,也难以得到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广大诗词家和爱好者的赞同。更由于近百年来效法西方、批判传统文化的原因,诗词吟咏已成为一门“绝学”,绝学者,既是体现民族语言文学特色、独一无二的学问;又是面临着失传危险的学问。诗词吟咏历来师徒授受、口耳相传,今日各级学校中无此功课,随着老一辈诗人、学者的逝世,吟咏即将断代,亟须抢救。
  最后要强调的是,诗词博大精深,属于“阳春白春”式的高雅艺术,学习和掌握吟咏之法有相当的难度,要求作者和吟诵者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和美学修养。最好是在学校开课,由专家传授,培养人才;或通过电台宣扬、录音出版,吟咏方能广为传播,蔚为风气,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6:01 | 只看该作者
诵读诗词的N个理由
http://hb.QQ.com  2009年08月13日16:24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常有同学问我:如果撇开考试,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诵读诗词呢?
1、“不学诗,无以言”。1981年夏,美国前总统卡特访华,下机伊始,即口吟两句中国古诗:“今世褦襶(nàidài,意为“不晓事”,不通人情世故)子,触热到人家。”接待人员一头雾水,外交部紧急咨询中国社科院专家,查出乃晋人程晓所作,意为大热天登门拜访,给主人添了麻烦,有些不好意思。卡特以此表达对主人的尊重和自谦,也略带自嘲,立言非常得体。我们在重要的记者招待会上,不是常能见到温家宝总理言语间古代诗词脱口而出吗?大国总理的儒雅博学,给中外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孔子“不学诗,无以言”在当今的生动例证。


教育职场家长校园
高一女生校内遭围殴软件算分填志愿不靠谱
·包住宿或将成职场新趋势
·本科弟工资远不如民工姐
·无工作经验者如何求职
·春季高效求职六“秘笈”
高薪单身大盘点
·想让宝贝长高 勿忘5大要
·应届生面试谨防五大硬伤
·今年高考恢复使用AB卷
·20万养伢 这事你咋看?
专业硕士复试注重点
·养育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宝宝变得聪明有12招
·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
·测试你现在的工作状态
IT富翁第一份工作


2、在这个电脑和互联网的时代,数理化老师引导着我们的目光追逐科学的前沿,而语文老师呢,却常常让我们“向后看”,老是往故纸堆里钻。现代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取代性”(新的淘汰旧的)是它的发展规律,这便是科学的“进步”观。然而人类在人文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前行的历程,却表现为一种“积淀性”(一代代的积累),很难用“进步”的概念描绘它。例如我们可以说彩电较黑白电视进步,奔腾较286进步,却无法说宋词较唐诗进步,当代小说较《红楼梦》进步。
3、“诗言志,歌永言”。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前行的双脚,在高技术时代,人类对高情感的诉求必然越来越强烈。当科学与技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全面改写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时,当一个理科班学生终日面对数、理、化、生的课本与习题时,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感知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钝化,人的情感世界会在不知不觉中沙化,成为只有一技之长的冷冰冰的工具性存在。语文课对此承诺的疗救药方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诗言志,歌永言”,古代诗词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史、情感史,是滋润我们干涸心田的汩汩清泉。
4、在全球化、一体化日甚一日的今天,如何对西方强势文化咄咄逼人的态势保持足够的警惕,如何确立下一代的文化身份,不做黄皮白心的“香蕉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古代诗词是我们的老祖宗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华,结晶其中,是我们民族的血缘根脉。
5、汉字奥妙无穷,汉诗博大精深。其平仄对偶,顾盼呼应,抑扬顿挫,仅默读难会其妙,非反复吟诵无法体会;而言外之意、像外之境、韵外之旨,常只可意会难以言传,非反复吟诵无法领略。(吴平安 武汉市洪山高中语文特级教师 )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7:56 | 只看该作者
一问、为什么诗词要吟诵?

答:以唐诗宋词为主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极品。它博大精深,意境高远,音律优美,韵味无穷。《诗经·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词独特的美的魅力,尤其是音乐性的魅力,不但要诉诸视觉(文字),而且必须用吟诵的方式诉诸听觉,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以达到欣赏、吟味的目的。古人做诗、赏诗必吟诗,就是这个道理。当代人创作、欣赏诗词,也因该吟诵才好。



二问、吟诵与朗诵、歌唱有什么区别?

答:吟诵是介于朗诵和歌唱之间的、用于诗词的声音表现形式。既可自娱,又可娱人(表演)。朗诵对于以白话为载体担心是而言,是合适的;对于以文言为载体、极度凝练含蓄的传统诗词而言,就显得平淡寡味。歌曲当然可以表现诗词之美,但是他是一首诗词配一首曲子,人们要欣赏多少首诗词就要唱多少首歌曲,难学难记,难以普及推广。传统吟诵调则是既可以充分表现诗词的韵味,又比较简便宜行,一种曲调可适用于一大类诗词,以一当千,易学易记,便于推广,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对于诗词的作者和欣赏者而言,都是这样。古代盛行吟诗,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吟诗”已经成为“做诗”的代用语了。



三问、吟诵调与一般的歌曲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吟诵调与一般的歌曲相比,更则重语言性和文学性更注重诗词的声调(平仄)和韵脚,更注意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唐代以前的“古体诗”,只讲韵字的平仄,不讲句中的平仄。初唐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和宋词、元曲,不但讲押韵,而且全面讲平仄,在诗词的“节奏点”(音步)上让平仄声交替出现,以充分重现汉字的声调之美,这是诗词格律的精华所在。吟诵调一般根据“平长仄短”的原则,凡遇平声宜拖长,仄声宜适时收住,尤其是句尾押韵之处。如遇仄声押韵而旋律又需拖腔,则在韵字之后加上休止符略施顿歇,然后拖腔(或加上“衬字”来拖腔)。总之必须把平仄声调的对比表现得非常分明,取得急徐相间、抑扬有致的效果。吟诵之所以能够表现诗词的音乐美,就是这个缘故。此外,由于历史上吟诵大多是“自娱”,自吟自乐,自由发挥,所以吟诵调的节奏多为散板,旋律上常用装饰音。



四问、诗词的押韵和平仄,是根据普通话还是古音来定?

答:押韵方面,金、元以来使用的“平水韵”距今已有700多年,其间变化很大,“平水韵”已不能适应现代。所以现在诗词界公认可以按照普通话押韵(即新韵),但考虑到不少人已经习惯于用“平水韵”(即旧韵),因此新旧韵并行,但同一首诗词中不能二者混用。平仄方面,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古音中还有入声,属于仄声,发音“短促急收藏”,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分别归入上述四声,但在古音中却是形成声调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南方的方言,如福州方言,还保存了古音,包括保存了入声。古人使用古音写诗词的,所以我们今天欣赏古诗词也应以古音的平仄为标准。吟诵中遇到古音的入声字,发音要比上声、去声更加短促,出音即断。至于今人写传统诗词,多数人以古音的平仄为准,也有少数人以普通话的平仄为准,二者并行,但同一首中不能混用。后者即“新声新韵”,不但按照普通话来押韵,而且按照普通话来定平仄。

五问、传统吟诵调是全国统一还是因地而异的?

答:是因地而异的。我国大的方言区域,都各有本地区祖传的吟诵调。不但各省不同,有的省内还有几种吟诵调,如福州语区和闽南语区就各不相同。一地的吟诵调中,也还有不同的风格、流派,福州就是这样。尤有甚者,由于历史上吟诵主要是自娱,一种吟诵调北每一个诗词作者即兴自由发挥之后,就更“因人而异”了。多少诗词作者虽有“文学细胞”却缺乏“音乐细胞”,因此所吟的腔调并不动听;只有兼具文学细胞和音乐细胞的诗词家传下来的吟诵调,才是真正优美的。



六问、你所掌握的吟诵调,具体来源如何?

答:我是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从福州的各种传统吟诵调中精心选择了旋律最为优美的。词,是选择民国时期福州著名诗词家何振岱(梅生)所传的吟诵调加以整理而成;何氏是我的母亲、“福州八才女”之一薛念娟的老师,也是我的“太老师”,其诗词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七言诗,是选择民国时期福州诗家史镐(肖质)传下来的吟诵调加以整理而成;史氏是我的肝胆挚友、留美博士、美籍华人史济增的父亲。五言诗的传统吟诗调,我觉得不够优美,于是以何振岱“词”的吟诵调为基础加以压缩变化,改变成了五言诗的吟诵调。四言诗的吟诵调,也是我从“词”的吟诵调改编而成的。就是说,这里所介绍的五言诗和四言诗的吟诵调都是自我而始的,是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产物。就我所知,我所介绍的诗词吟诵调,在全国各地的吟诵调中是最美者之一。



七问、你是用普通话还是方言来吟诵?

答:按照传统的老习惯,福州的吟诵调使用福州方言来吟诵的。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地球变小了,何况一国之内!如今一城之中,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调杂然并存。如果推广吟诵时死守一种方言,势必把本地籍贯的人排除在外,这是不明智也不现实的。因此,我在这里的吟诵,一律使用普通话而不用方言。但传统吟诵调与方言的“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音)结合得很紧密,与普通话则有距离,所以我吟唱时对调值矛盾较大的地方是当地调整其旋律。这样变通处理之后,照样可以表现诗词的韵味、美感。各地学习者吟诵者如果要把普通话改成自己熟悉的方言来吟唱,也可以对旋律作局部的“微调”。在这个问题上,百花齐放可也。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2:0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2:0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22:17 , Processed in 0.1616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