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53|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3 13:4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组室建设讲座一之1)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日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之专题1》,分为三个版块:一是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参考意见;二是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实施意见;三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参考意见
原作者:银川市第二十中学  张旭磊 日期:2008年12年22日
应试教育的“扎扎实实”是不争的事实,功利主义教育及“考试分数万能”仍然是统率着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导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身行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校的教研组建设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因而教研组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中的上情下达,教研组建设也只能是随波逐流、徒具形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如何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已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索。在这里我对学校教研组建设谈几点我个人并不成熟的看法,仅供教学同仁商榷。
一、教研组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家园
教研组需要根据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和共同利益凝聚成一个运转良好的工作团队和互助支撑平台,才能极大的发挥教研组的积极作用。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需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学科内容的过程,更是学科设计和学科发展的过程;需要有共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如果这一切仅仅靠教师以一人之力含辛茹苦的探索,势必会事倍功半,成效甚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需要集大家之力,相互的支持,才能有所作为。由此可见,教研组应是以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家园的面貌而展现的。因此教研组工作的核心是搭好平台,构建出“真诚”与“开放”的和谐氛围,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家园。
二、教研组应是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挖掘学科内涵和教师的科研潜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
由此可见,学校的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做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研的目标上:都不能局限于“教研是软任务、软环境,一时难见效”的认识上。教研组建设不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必要的专业提升是不可或缺的,而专业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取长补短,而教研组责无旁贷的成为搭建这一平台的责任者。
三、教研组应是教师汲取力量和专业知识的源泉之一
社会上,特别是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的指责也很多。社会的变化要求校长和教师在职业上的升级换代。所有校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适应、调整期——也就是改变自我的过程。我们必须敏锐地觉察到时代的变化,告别昨天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是一场全新的赛局,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赛场规则。谁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它,跑在前头,谁就是赢家。如果与它失之交臂,以后就要花几倍的时间苦苦地追赶。而这种适应需要教师们不断的获取新的专业知识,汲取足够的力量,才能达到。
因此教研组应是教师汲取力量和专业知识的源泉之一。而且教研组只有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升理论;坚持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的教研新模式:坚持群策群力,重视开发教学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坚持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为立足点,努力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维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与积极性,才能成为协调、持续发展的教师汲取力量和专业知识的源泉。
四、教研组建设的具体措施
1、搭建校本教研交流平台,以听课、说课、评课三位一体促进教学。听课是“拿来主义”,即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发现问题,引以为戒;击水行波,开拓思路。说课是“自我总结”加“明确思路”,“自我总结”是做课者的提升,“明确思路”是听课者的修正和全晰。评课是“教研互助”,即孔子所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听课、说课、评课必须三位一体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否则往往会因各种因素而流于形式,在这其中“真诚”与“开放”是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教研组工作的核心是搭好平台,构建出“真诚”与“的和谐氛围,利用好“三课”促进教学。
2、抓好学习、培训,促进专业提升。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规范和落实好学习计划,丰富学习内容,注重讲究学习方式、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同时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升理论;坚持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的教研组研讨新模式,切实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努力促进专业提升。
3、开发教学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教研组中拥有很多的资源,其中“人”是最大的资源。每位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只有开放自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才能聚少成多,才能优势互补,使资源最大化,效能最大化,个人才能更轻松、更成功、更幸福。
4、问题悬挂,求真务实,搭好教研平台。教研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问题悬挂”,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所发现的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立足点,以研讨互助活动为载体,以合作互动为抓手,切实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搭建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求真务实的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教研组工作的有效性。
5、以小课题研究为主导,突出实用效果。积极倡导采用小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探索,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小课题研究目标.切实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科研素养。但坚持课题研究的实用主义,反对课题研究功利主义,避免假大空,突出实用效果。
6、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增加负担。教研组活动不能以牺牲教师的业余时间和生活情趣为代价,必须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造成负担的增加;要保持教师的专业兴趣,避免职业倦怠。工作时间内能完成是所有教研活动可持续的重要影响因素。
版块二: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
摘自:《中国期刊资讯网》 来源: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日期:2009年10月
教研组是同一学科的教师依据教材,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为学生创造美好未来,成就自身价值,体验事业幸福感而组成的重要组织。教研活动为教师创设一个学习、切磋的机会,搭建一个发展和提高的平台,对于促进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大面积地调整教育布局,特别是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学校规模快速扩大。为了便于管理,不少学校强化了年级组建设,原有的教研组建设相对被弱化,主要表现在:教研组发展无规划,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计划执行不到位,工作实效性不强,组长人选不力,教研组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时间难以保证等。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做好发展规划
规划似一幅跨时空的全景图,它描绘着全组美好的未来,是全体组员一段时间内的成长手册、学校的学科建设指南。当全体组员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时,教研组就会成为教师乐此不疲、和谐相处、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一项科学、全面、合理、可行的教研组发展规划,以其科学的共同愿景统领成员的个人愿景;以其宏伟的蓝图成就所有成员的梦想;以其有效的活动展示成员的才华;以其多层面的平台和全方位的互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队伍。建设规划的过程就是全体组员凝心聚力、统一思想、把握方向、目标明确的过程,是全体组员理想、信念,价值观再统一、再升华的过程。其中,教研组文化建设是教研组发展规划的核心,团队建设、教师成长目标、课题研究等是规划的重点。当然,教研组的发展规划必须服从于学校的发展大规划。
二、抓好三大建设
1、组织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研组建设好不好,看一看组长就知道”。教研组是学校的业务重心层面,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是主帅也是践行计划的第一人。因此,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堪此重任。教研组长要具备以下素质:一是要有很高的教学水平,是某学科领域内的业务骨干,确保业务的权威性。二是要有较高的领导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实现对全组的强势领导。三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研组长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帮助、指导其他教师进步,要具有勇挑重担的意识和高尚的奉献精神。四是要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能为新手教师答疑解惑,实现对全组的学术引领。五是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专家对话才能有准确度,与骨干对话才能有亮度,与教材对话才能有深度,与学生对话才能有热度。
2、制度建设。严明完善的规章制度具有约束人和激励人的作用,一个组织只有建好制度并强化执行力,才能走向良性发展。教研组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基层组织,存在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与分配问题,只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制度,确保考核到位、赏罚有度,实现公正公平,才能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3、文化建设。 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富有凝聚力、科学、开放、民主、充满生机的研修一体的组织文化是教研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的教研组文化应是一种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文化。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首先全体组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化落后的教学行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次,组员之间应打破孤立主义的藩篱,开展合作、交流和对话,在沟通中互相启迪,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再次,组员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研组应成为组员汲取精神营养的营养钵,而不是组长或骨干教师展示自身权威的舞台,组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三、抓好三项活动
如果说规划是蓝本,制度是保障,那么活动就是机体。只有开展细致的、周密的、科学的活动,才能保证教研组教研活动有序、有效和顺利地实施。我认为,教研组建设要抓好以下活动。
1、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可依学校规模而选择不同的方式。规模特大的学校可以年级为单位展开备课组活动,规模一般的学校可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能集众人之长补一人之短,能针对学生的多种问题商讨出多种对策,做到因材施教,被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搞好备课活动,关键在“五高”:一要高人引领,组长、骨干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保证组员学有榜样。二要高度严密的计划,措施到位,保证活动正常开展。三要高度的纪律性,确保人员、时间合理到位,活动如期进行。四要高度的凝聚力,组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五要高度针对性,确保活动有效性。集体备课是一种“勤在课外,精在课堂”,“集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公”有助于师生发展的教研活动,因此要抓实抓好。
2、课题研究活动。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在选题上要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组员可将来自身边、课堂、教材及学生中的问题总结、归纳并上升为课题,制定实施方案。二是本着参与即研究的原则,大家共同讨论、分析、研究、找理论、查资料、求专家,不断反思、总结、创新出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本着研究过程重于研究结果的原则,大家共同构建文本,撰写结题报告,共享课题成果。在常态教学环境下经常开展这种校本教研,组员的学习会能力得到加强,研究能力会得到提升,教学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陶行知说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研究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3、特色品牌教研组创建活动。 千组一面,内涵肤浅,组员信心不足、兴趣不浓、研究乏力、成果空泛,教师水平得不到提高,这样的教研组只能是只开花不结果的观赏木,甚至会成为表面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滋生地。“越是特色的,越是有生命力,越是长久的”。由于每个教研组所处的人文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周边环境都不一样,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教研组必须审时度势、潜心谋划,认真讨论并制订年度实施方案,努力成长为在一定地区内颇具影响力的、具有品牌优势的教研组。特色教研组需要“三个方面”作支撑方能成为品牌教研组:一是要有品牌文化作支撑。即具有全体组员认可并养成的核心价值观、治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及讲奉献、有爱心、爱学习、重研究的专业团队精神。二是要有一批品牌教师作支撑。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品牌教师能帮助学生寻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快速提高学习效果,并且能引领同事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帮助年轻教师成长,促进教师成功转型。三是要有品牌课题作支撑。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研成果是教研组科研实力的综合反映,品牌课题是特色教研组教研能力的标杆。探究国家、省级以上课题既能提升组员总体研究、创新水平,又能解决教育教学中一些难题,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教师水平的快速提高。当然,特色的创造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需要全体组员和学校长期支持和理性对待。
四、处理好三组关系
在建设教研组的过程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只有深入到教研组与全体组员“共亲、共学、共做”,才能加快教研组建设的步伐,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学校在下大力气抓教研组的建设时,应注意处理好“三组关系”:一是处理好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关系。教研组与年级组各有其担负的职责和功能,两者既不能冲突,也不能相互取代,只能共生共融才能和谐发展。二是处理好教研组与外校教研组的关系。“他山之玉,可以攻玉”,相互学习,才能取长补短,实现共赢。三是处理好教研组与教务处(教科研室)的关系。教务处应教研组服好务,给予教研组管理自主权,不能横加干涉。教研组要从大局出发,自觉服从教务处的领导,使其活动取得教务处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三组关系对于学校、师生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也是彼此联系紧密、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只有妥善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校际之间的共享、共赢、共进。
版块三:加强教研组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
原作者:湖北省英山实验中学 柯有亮  日期:2010年8月16日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3、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处建立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学管理。
4、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
    ⑴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⑵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⑶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二)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能。
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个:
    1、管理功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协助教务处围绕常规工作和教育教学对本组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指导功能。教研组是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抓好常规工作检查和教学质量把关。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解决。
     3、组织功能。教研组要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研究功能。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能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好教研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㈢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常规工作。
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新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2、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
3、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科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教科研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学科竞赛活动。
6、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7、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8、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三、关于教研组的管理
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2、搞好相关的制度建设。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⑴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⑵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①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
②读书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③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4)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①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②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③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④建立共享资源制度。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3、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⑴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
⑵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
⑶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4、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5、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
⑴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
⑵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
⑶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⑷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
⑸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6、做好教研组工作的考核与评价。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师资培训五个方面进行。
附: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
具  体  标  准
权重
师德建设
全组教师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5
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
5
在工作上服众学校安排,积极完成集体任务
5
遵守学校纪律,组内教师之间相互团结
5
常规管理
教研组工作有计划,且计划有创新、切实可行
5
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有记录
5
组内教师备课认真,能按要求书写备课笔记
5
能协助教务处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4
能定期检查、总结本组的教学工作情况
4
教学水平
本学科教师能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得到学生好评
5
本组教师能经常开设各类研究课
5
本组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5
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各类考试中成绩突出
5
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及学科竞赛
5
学生考核合格率
5
教研成果
全组教师能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5
全组教师能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活动有记录
5
教研组有研究课题
4
教师有教学论文发表或在论文竞赛中获奖
4
师资培训
在职研究生进修
3
四新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出国培训
3
校内外培训
3
7、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通过教师的发展、进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我认为教研组文化的基本特点应该是:“民主、合作、竞争、和谐”。
     ⑴“民主”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基石。只有组员之间关系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
     ⑵“合作”是建设教研组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组长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校教师能做到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检查考核,随时交流、探讨在备课、教学实践遇到问题。     
⑶“竞争”也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单向的不全面的考评体系。教师的工作往往都是在孤立状态下完成的,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而学校的考评导向十分重要。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是开放的、合作的、双赢的。有人认为,和谐的教研组文化不需要竞争,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性根子里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弹性”、制度建设监督的不到位,极易造成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涣散。没有竞争,从大处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国情;从小处讲,不符合学校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校情。因此,竞争亦是教研组文化的重要特征。
     ⑷“和谐”应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以教师发展为本教研活动需要和谐民主文化氛围。我校在教研活动时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持教师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我校公开课教学进行分层实施,一般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上示范课、研讨课,起到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规范要求的优质课,渗透课改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是教育改革带给我们学校管理层面的一个重要校本课题,我今天的讲座权做抛砖引玉,不当的地方敬请各位指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45:54 | 只看该作者
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意见(教研组室建设讲座2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2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意见(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2)》,分为四个版块:一是上饶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二是抚松县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三是来凤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四是卢龙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上饶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
饶县教发[2007]44号
日期:2007年11月27日

各乡(镇、街道)中学、中心小学,县直学校,各民办学校:
为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切实改进学校教研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全面提升教研组工作水平,现就加强我县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教研组的建设
教研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而学科教研组又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强教研工作尤其是加强教研组建设,对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教研工作。
1、教研组的设置。教研组隶属教务处管理。各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教研组设置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开展教研活动。原则上以学科为单位,同一学科有3名任课教师以上者,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学校, 2-3个相关学科可以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任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乡(镇)小学设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完小根据以上原则设立学科教研组,村小教师编入隶属完小相应学科教研组。 
2、备课组的设置。各校要在教研组内设置备课组。备课组原则上分学科、年级设立,同一学科同一年级教师数少于2人的可以跨年级组建,同学校完小之间也可以组建联片校际备课组。集体备课一般按每个教学单元进行一次。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要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3、教研组长的任用。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各校应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要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教研组条件配备。为了便于开展教研组活动,学校应设立相对独立集中的教研组办公室,提供学科教学必备的电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保管室等,配备本学科必须的教学器材,《课程标准》、教师用书、专业杂志等。
二、教研组的职能
5、计划与实施。确定工作目标,科学制定教研组学年、学期、阶段的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
6、组织与研究。科学安排教研组阶段性、学期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浓厚教研组的研究氛围,主动协调备课组之间、同组教师之间的教学与教研的关系。
7、活动与指导。按计划定期组织教研组内、外的教学研究活动,注重教学指导,将教研活动贯串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8、督查与管理。对本学科的教研组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状态进行经常性、阶段性、重点性的检查与督促,强化教研组工作的过程管理。
9、学习与培训。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充分发挥本学科全体教师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教研组的整体优化,提高教研组的整体功能。
三、教研组的任务
10、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根据学校工作和教务处的工作计划及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建设规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必须在开学第一周内制订好,上报教务处,经教务处和分管校长审定后方能组织实施。
1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活动、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科研成果及教育教学理论等,帮助教师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要保证教师每月至少一次的集体业务学习,并定好时间、内容、辅导员。
12、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按照《上饶县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的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认真实施学校教务工作计划及本组教研计划。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反思等六环节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每周对本组教师的教学常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完小每月向中心小学上报一次检查情况,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评比。各教研组要把检查与管理的过程看成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升的过程。
13、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与教研组对教研活动要有一个长期和近期的发展规划和研究目标,立足解决当前教与学的共性问题,体现研究的持续性、递进性。学校教研组要按照计划,积极组织组内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主持人。各乡(镇)小学中心教研组要深入完小和村小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的内容以研究课标与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试题、研究教学手段、研究学生的成长与评价等为主。
教研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有集体备课研讨、教育教学典型案例评析、说听评议课、教育教学问题专题研讨、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交流、教育教学方法策略征询等方式。采取教师行动研究方式,倡导教研形式创新。
14、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教研组一方面要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年确定一个以上校级(经教研室备案)或县市级课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交流、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要积极参加省、市、县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教科研活动。
15、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16、组织学科竞赛活动。定期举行校内学科竞赛活动,切实做好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工作部门举办或认可的各类竞赛的组织发动和辅导工作,力求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17、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要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竞赛、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名师评选、业务考核、外出学习以及“六个一”工程(读一本理论专著、写一本读书笔记、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出一份学科试卷、完成一个优秀教案、上一堂公开课)等途径来培养。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专业型、创造型的现代教师。
18、加强教研组的资料建设与管理。加强教学资料、教学统计材料、教研资料、教研组活动材料的积累和整理,建立和完善教研组工作档案,逐一记载各项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教学教研成果,及时做好一学期、一学年的教研工作总结,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本组特色的教研组资料档案(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案一体化、学生课时练习、各类公开课、各种活动材料、兴趣小组、考试成绩、获奖情况、活动会议记录等)。
四、教研组的管理
19、制度建设。各校要根据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要求和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建立业务学习制度、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公开课活动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备课组活动制度、教研组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保证教研组工作和备课组活动真正落实到位。
20、时空安排。学校要统筹安排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活动形式,由教研组独立开展的教研活动,每两周不得少于两小时,可以每周进行,也可隔周集中开展。教研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有利于全组教师集中参加活动。以年级组集中办公的学校,要统一安排各学科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场所。
21、组长的聘用与培训。学校要通过考核或竞争上岗等形式,聘用教研组长。同时重视对教研组长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努力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教研室将分期分批举办教研组长培训班,帮助教研组长明确工作职责,熟悉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前沿动态,掌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22、经费保障。学校要给予教研组工作必要的资金投入,保证购买图书资料、外出参观学习,以及有关教研活动、竞赛活动的开支。学校应为每个教研组配订两份以上学科专业报纸或杂志,并配备必需的工具书、参考资料、信息技术设备等。
五、教研组的评价
23、评价制度。学校要建立教研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检查、督促和评价,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激励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务实求真、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教务处每学期对教研组工作考核一次。教研室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24、评价要求。评价要坚持多元化原则;效率优先原则;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学校教务处要从教研组建设、教研组管理、教研组活动、教学活动、教研成果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25、表彰奖励。县级先进教研组的单位,学年考核评估分加10分;组长优先提拨、优先评优评先、优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组内教师加继续教育学分5分。校级先进教研组的单位,学校要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版块二:抚松县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

抚教发[2009]3号日期:2009年2月11日

各中小学、局直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白山市教育局制定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的意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优势,培养学科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全面提高我县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现对我县中小学学科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加强学科建设的工作思路。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真正理解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科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依托和基础,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和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活动的主线,更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载体。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是将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及特长落实到具体学科教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促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各校必须将学科建设作为校本教研和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使校本教研和共同体活动走向深入、推上新层面的突破口,并依托校本教研和共同体的优势,使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建立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以提升学科教育品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教育能力和新课程的执行力为重点,抓好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线,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常规管理,优化学科教学过程;以优化学科结构为宗旨,培育、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加强薄弱学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树立明确、客观、可行的学科建设工作目标。

加强学科建设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批学科核心力量;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抓内涵、抓管理,把握教学改革研究方向,营造研究与创新、交流与合作、开放与多元的教学文化;促进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全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二、优化策略,强化管理,全面完成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4、以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为切入点开展学科建设。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改变当前教研活动效率低下现状的需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组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创新机制,增强功能,使教研组成为理论与实践联接的纽带、学科教改的基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教研组是学科建设的具体化,是开展学科建设的根本。

为此,我们要抓好三个层次的教研组建设。

(1)学校内部的教研组建设。

学校教研组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单位,是实施校本教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各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校内的教研组建设:

第一,以学习为主线,增强教研组的学科建设能力。教学改革中,广大教师应该将学习当成工作需要、生存需要、人生需要。教师开展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有效、最可行的就是开展基于学科的同教研组内的学习。因为它不仅可以使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即提高学科教学能力,还可以使学习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即面向所教学科。
所以,各校要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教师确立“终身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要创新教研组内学习的方式,调动组内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注重引导教师把学习、研究、反思有机结合起来,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边实践,切实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教学理念。
第二,以研究为主体,提高教研组的学科教研能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关键。教研活动要突出“有效”这一主题,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要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新课程执行力为重点,开展主题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要切实改变以往教研活动中重评定轻讨论、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关注问题的预设和解决,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效率,关注整体的提高和进步;要认真选择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真正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凸显本教研组的特色;要加强对训练、考试及评价的研究,努力使教师编制个性鲜明、层次清晰的试题和作业,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表彰,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兴趣。
第三,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建设。要想使学科具有特色的发展,这就需要各校的教研组从开发立足于本学科的校本课程入手,丰富学科内涵、提炼学科精华、发展学科外延、形成学科特色。实现这些的关键是教研组内部要形成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突出“合作、共享、共赢”的理念,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形成以探索为实质的合作文化。教研组成员之间从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精神上达到真正意义的凝聚与融合,从内心深处把教研组作为自己成长的阵地,把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毕生事业。
为使教研组工作顺畅开展,各校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校要合理设置教研组。同一学科有3名及以上任课教师者应成立学科教研组;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综合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活动;学校领导按专业和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并实行学校领导“包保教研组制度”;乡(镇)学校设立学科中心教研组,村小教师编入所隶属乡(镇)学校相应学科教研组;实行年部制管理的规模较大的学校,要成立两级学科教研机构,即每个年部要分不同学科设教研组,学校按学科设教研组。

二是学校必须注重教研组长的选拔和任用。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学校应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要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要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长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教研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教研组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三是各校要加强并优化教研组的管理根据本校实际,进一步明确各学科教研组的工作职责,健全教研组工作制度,统筹安排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由教研组独立开展的教研活动,每周不得少于2小时,集体备课纳入教研组活动统计。以年级组集中办公的学校,开展教研组活动以年部教研组为主,学校每学期组织不少于两次的全校学科教研组活动。教研活动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专题、有效果、有记录,且记录要做到有利于后续研究而不只是应付检查。同时,学校要以县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为依托,充分开展立足于本校的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以评促建,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学校要实行“领导包保教研组”制度。可根据专长、分工的不同将学校领导安排到相应的教研组,全程参与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对教研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
(2)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内的学科教研组建设。

所谓的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内的教研组其实就是共同体内各同学科教师所自动形成的教研组织,是同一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内多所学校同学科教师的联盟,是学校教研组的扩大化。由此可见,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内的教研组其学科建设的能力更加强大,研究实力更加雄厚,产生的影响力也更广泛。

为使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内的教研组建设深入开展,各共同体成员校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共同体内各教研组的领头人。共同体内各教研组的学习和研究的领头人是关键人物,对本共同体内教研组的学习和研究活动的组织、引领起到关键的作用,关系到教研活动的可持续开展。为此,各共同体必须成立诸如学科学术委员会等形式的学科教研组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敢于放手和激励他们开展工作,使共同体内的学科教研活动深入开展。各校及共同体要充分考虑这些人在共同体教研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把他们在共同体中的工作情况与教师“两考一评”、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等密切挂钩。

第二,密切关注共同体内各教研组同学科教师紧紧围绕相同的问题开展研究活动。缺少相同的问题而开展的共同体教研活动大大降低了教师间交流的效率和作用,即使有的共同体各同学科教师确定了相同的问题,可是在进行研讨时不能紧紧扣住问题进行教研,不能从根本上形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使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大大降低,形成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研。所以,各共同体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细致谋划好高效教研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努力使本共同体内的同学科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能事先就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在本校中先开展实践探索,形成一定的认识,到共同体活动中有针对性、有实际内容、有解决策略的进行研讨,杜绝盲目教研活动的滋生和漫延。

第三,及时整理研究的成果。共同体各学科教研组研究后形成的结果要适时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作为后续研究和相互借鉴的经验,并持续运用所研究出来的策略和措施解决日后教学中遇到的相同问题;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科学、规范、合理的推动共同体教研组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3)县域范围内的学科教研组建设。

县域范围内的学科教研组就是指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的带领下,由全县各校相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研力量。这是全县范围内教研实力和学科建设能力最强大的队伍,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教研员要自觉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能力和教研组织能力。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各学科教研员是县域范围内学科教研组的领导者,他们的根本任务是“带好一支队伍、建好一门学科”。教研员对学科建设是一种学术领导,这就要求教研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教研员是一位学科教学、学科研究、学科培训的专家,同时还是一种“建议式”的领导。教研员没有人事权、奖惩权,对教师不能命令,只有建议,这就更要求教研员必须有突出的人格魅力、人际亲和力和优秀的组织能力。所以,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各学科教研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自觉提高业务能力和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奠定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

第二,教研员要制定明确的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并及时完善,认真实施。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要在每学年初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规划出各阶段的教研主题、集中教研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细节,使各学科教师都能够清晰、准确的了解到自己在各个时间段都应该做些什么、研究什么。方案出台后要及时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征求意见,确定最终的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操作。

第三,教研员要及时总结经验和推广经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要适时总结学科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积极推广。另外,教研员要主动把在县域范围内的学科建设中表现积极、突出的教师向学校、县教育局进行推荐。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教师在县域范围内学科建设中的表现,对确实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要进行奖励。县教育局对在县域范围内学科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经核实后将设立关于学科建设的专项奖励给予表彰。

5、以形成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学科课程实施基本框架为根本开展学科建设。

针对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科教学比较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省有关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再创造、再具体化,形成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学科课程实施的基本框架,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做到科学、客观、协调、高效。

所以,全县各校必须立足于本校、本学科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点出发,努力构建各学科实施的基本框架。

第一,增强教师的学科课程意识。我们许多教师只是把课程做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看待,而没有认识到课程既是教学科目,也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还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经验,更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和改造。我们必须使全体教师深刻的意识到有了学生才有课程,课程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要力求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第二,提高教师对各自学科课程标准的执行力。各任课教师必须吃透、拿准本学科的课程标准,特别是不能忽视学科课程目标的把握。学科建设的最高标准就是学科教学是否较好地实现了学科课程目标,所以教师要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坚定不移的以课程目标作为检验课程实施效果的最终标准,在真正落实学科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学科建设。


第三,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各校教师要确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既注重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又注重学生情意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要通过必要的教育、讨论,使以上理念和价值观在广大教师中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第四,制定和完善学科课程实施工作计划。要根据国家、省的学科教学方案和指导意见,制定完善本校、本学科课程实施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坚决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上级的计划,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权利,要突出本校特点,符合本校实际。

第五,注重积累,建立本校、本学科的《教学指南》。积极培育教师间的“合作、共享、共赢”意识,号召老师把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的办法写出来,提供给本教研组的同事共享。各学校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把这些成功的经验整理成册,形成本校的《学科教学指南》,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使那些好的经验、成功的做法得到推广。

6、以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的构建为平台开展学科建设。

从2008年开始,全县各校着力构建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其实质就是在我们原有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以更加丰富的校际间教研活动的开展,使学校间、教师间互相影响、互相提升、共同进步,切实、高效的解决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可见,加强学科建设应以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的构建为依托,在更广阔的教研空间和更庞大的教研队伍中开展,使学科建设在共同体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各共同体成员校要在本共同体责任校的协调、组织下,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如何将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活动相融合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并在今后的共同体活动中认真落实。

7、以发展、巩固学科建设网络为助推器开展学科建设。

我们既要建立立足于我县和各校的学科优势资源体系,形成县、校的学科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更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和巩固学科资源网络,创建学科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用网络打开我们的视野,打开通向宽广教育天地的窗口,使广大教师开展学科建设的能力迅速提高。

8、以中小学专任教师格级认定管理办法为催化剂开展学科建设。

抚松县中小学专任教师格级认定管理办法作为规范、完善我县教师业务管理机制,明确各格级教师工作职责,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已经在全县各校实施。开展学科建设要结合教师格级认定制度,发挥县校两级骨干教师和县级学科带头人的帮带活动,在各格级教师全面履行自己义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能力强的教师的力量,形成在名优教师的带动、引领下各学科中的弱势教师快速成长的良好局面,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学科建设能力。

9、以“学科特色教学活动申报”为激励机制开展学科建设。

2009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成果展示申报制度”,并同时实行“学科特色教学活动申报”制度,即由学校自己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向县教育局提出申请,对本校富有特色的学科建设活动提出展示申请,教育局将组织相关部门组成评审小组进行评审,认定确实在某个学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学校授予“学科建设示范校”的荣誉称号,并在当年的督导评估中加一定的分值。通过这项制度来加强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打造,搭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发展平台。

10、以建立立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为保障开展学科建设。

全县各校要尽快建立、健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通过查验教案、作业、业务学习、教学反思、随堂听课、集体教研活动、教研成果等常规内容,结合学生评议、家长评议及学生学业水平,全方位督导、监控、分析和评价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既要有阶段性质量监测,还要有日常教学监测,以保障学科建设的开展是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

我们要建立三个层级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即:学校教研组长每学期要向学校提交一份高质量的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学校业务领导每学期要向校长和全体教师提交一份高质量的全校各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县教师进修学校每学年要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同时,对在学科质量抽样检测中连续两次位居后三名的,或者成绩退步明显的学校,进修学校要组织教研员和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调研,与学校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三、加强领导,认真落实,根本保证学科建设的高效落实。

11、学校要加强学科建设的领导与管理。

首先,校长要成为学科建设的策划者与领导者。各校要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科建设工作机制,根据本校实际,特别是各学科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情况,制定本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方案。校长在宏观领导的基础上,要深入重点学科,可以是自己业务专长的学科,可以是本校的优势学科,也可以是本校的弱势学科。校长要亲自帮助深入学科确定工作目标,指导该学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通过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带动全校各学科建设上水平、提档次。

其次,主管教学的学校领导要成为学科建设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各校主管教学的领导要把县教育行政与业务部门及学校对学科建设的要求予以具体落实,保证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要协调相关人员建立必要的学科建设规章制度,督促本校各学科建设活动的高效开展;要身体力行,重心下移,加大对本校学科建设工作督查、指导和服务的力度,坚持实行包学科制度不动摇,坚持参加学科活动不动摇;学校各处、室要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确保各项教学和教研工作顺利进行。

12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和评价。

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要成为学科建设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主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基础上,教研员要有意识地以学科建设和高效区域性教研活动为抓手,将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学改革能力的提高有机整合起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教研员要及时发现并推广各校学科建设的典型经验,把各校学科建设在点上取得的经验及时辐射到全县各学科。

教师进修学校要遵循以评促建的原则,定期进行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引领学校的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时,教师进修学校要进一步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指导与帮助学校建立学科建设的文化体系,推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促进教育内涵与品质持续提升。

13、培育特色,打造品牌。

各校要结合我县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努力使本学科成为优势学科、品牌学科,形成具有抚松特色的学科建设模式。
版块三:来凤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

来凤县教育局
2009年12月16日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基层组织,是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协调学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最基层机构。为切实加强全县学校教研组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教研的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全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全面提高全县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县教育局对进一步全县教研组建设提出如下意见,请各校认真贯彻执行。

一、明确目标与任务,切实推进教研组建设

全县教研组建设基本目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着力研究和解决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挥教研组在课改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前沿性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把学校教研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全县教研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使教研组成为课改背景下校本研究最高效的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学校教研组易于组织,便于管理,活动便捷,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实践课改理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要将学校教研组建设成为校本研究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学习型组织。

2.使教研组成为教师交流、互助和发展的平台。教师的个人成长离不开团队的交流与互助。交流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互助有利于取长补短。教研组成员间的交流互助有利于学术研讨氛围的形成,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空间,探究教学教研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使教研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教研组成员之间借助平等的对话、开放的讨论、理性的反思,使团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当个人分享集体的智慧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开始形成。主动参与、密切合作、乐于探究、争先创优、民主和谐的教研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要形成县、乡(镇)、校完备的教研组发展、评价和激励机制。全县将定期评选 “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组长”活动。各乡(镇)和学校要结合乡(镇)情和校情开展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组长的评选和表彰工作。

二、加强管理,提高教研组建设水平

1、成立县、乡(镇)、校三级“教研组建设”领导小组。县领导小组成员由局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各学校校长组成,下设办公室于县教研室,负责日常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各乡(镇)、学校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人员担任成员。结合乡(镇)、校的实际情况拟定各乡(镇)、学校教研组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乡(镇)、学校的教研组建设工作职责,负责落实各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学年度发展目标及任务。

2、强化学校责任。校长是教研组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是直接责任人,教务处、教科室(处)等职能处室是执行者。学校行政人员要具体联系学科教研组,加强对教研组建设的直接领导。联系领导要参与并指导学科教研组活动,保证教研组活动取得实效。

3、加强对教研组活动的管理。建立教研组人员档案和参与教研组活动档案,记录教研组成员参与活动的情况及评价意见。乡(镇)小学要以学科为单位建立中心教研组,并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注重研究成果的及时运用,注重研究的深化和延伸。教研组要拟定具体的学期、年度学习与活动计划。严格教研组活动的考勤制度,教研组活动记载要完整、详尽,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主题、活动过程、活动小结及活动反思等。

4、乡(镇)、学校应积极为教研组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要确定相对固定的活动地点、活动时间,努力为教研组建设配置相应的设备和书籍、专业报刊和学习资料,要提供教研组活动必要的专项经费,明确教研组的工作职责,保障教研组长的待遇。

5、教研组建设要注重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积累。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形成具有学校及学科特色的教研组建设品牌,积累和建立共享的学科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

6、建立教研组长的培训及对教研组活动的调控机制。定期开展县级学科教研组长业务培训,组织交流活动,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教研组建设过程管理,注重教研组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并杜绝形式主义。

7、加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管理,各校要将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情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进行管理,纳入教师学期和年度工作考核范畴,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8、县领导小组要不定期地检查各乡(镇)、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情况,并纳入乡(镇)、学校的年度考核之中。

三、建立制度,提高教研组建设实效

1、建立活动常规制度。教研组的活动应与中心教研组学习、县州教研活动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具有独立性。活动内容、时间、地点、频率、方式、经费、评价等,都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定,将教研组建设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2、建立理论学习制度。每学年学校都要为教研组配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读物,督促并检查教研组加强理论学习;要定期开展讨论、讲座、专题报告和学习汇报,强化理论学习意识,实现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

3、建立交流展示制度。教研组建设要加大学校研讨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展示力度。县、乡(镇)、校应组织乡(镇)间和校际间的研讨活动,学校要不定期编写学校学科教研成果简报,并报县教研室备案,优秀成果向全县推广。

4、建立专题研究制度。教研组要增强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认真研究新的教学情境所带来的挑战,要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校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研组要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小课题、小专题、小项目的研究,要成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内容,每学期不低于四个,成果以案例的形式呈现。

5、建立专业引领制度。要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教学研究专家的骨干带头作用,结合老带新、师带徒、课题研究小组等多种形式,强化教研组这一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6、建立网络教研制度。县教育局将在来凤教育信息网设立“来凤县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网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教研网络成为教研组教师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平台。要拓展教研组研究的领域、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话与反思,加强合作与探究,加强与社会、与生活、与世界的联系,开阔视野,丰富自我。网络平台将定期公布各乡(镇)、学校学科教研活动及成果的上传率和点击率,并组织专家评选优秀成果。

7、建立创新活动制度。各学校要在传承优秀校园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学科教研组建设模式,形成与时俱进、有活力、有特色、高效完备的学科教研组工作及活动模。

8、建立备课组制度。人数、年级较多的学科教研组要以年级或学段为单元设立备课组,综合教研组要以学科为单元设立备课组,备课组在教研组的指导下要独立开展一些活动。备课组活动应纳入教研组的管理之中。

四、加强评价,促进教研组建设健康发展

1、明确有利于教研组建设和发展的评价目的。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科教研组建设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总结教研组建设取得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研组建设,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教研组建设的多元评价机制。在评价的过程中,采取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自主评价和检查评估相结合等方式,从教研组建设管理、活动创新、教学效益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突出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3、建立教研组建设工作的奖励机制。在学科教研组建设中,要加强理论研究,注重过程管理,及时总结教研组建设模式,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县教育局将从2010年起启动“来凤县加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检查评估工作。在学校自评、各乡(镇)组织评议的基础上,县教育局将进行随机抽样检查评估,并组织开展“来凤县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先进校、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组长的评选表彰活动,奖励先进,树立学习榜样。被县表彰的学科教研组长,将纳入各级优秀教师、学科带人、骨干教师的推荐名单。

4、创新教研组建设评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采取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专家点评、现场会、问卷调查、同伴评价、专项评价调研、宣传以及组织优秀教研组组长外出学习与考察等多种方式,推进全县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工作。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推介教研组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先进团队的事迹,鼓励争先创优,营造良好的教研组建设环境和氛围。

版块四:卢龙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

河北省卢龙县教育局
2011年3月21日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为进一步贯彻《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意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改进学校学科教研组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全面提升教研组工作水平,现就加强我县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意义
教研组建设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创造,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大创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不但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改变当前教研活动效益低下现状的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现象的客观存在着,功利主义教育及其“考试分数万能”仍统率着管理者、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教研组建设被漠视或者异化,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内容随意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教研活动效益低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的校本教研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如果失去这一基地,也就是失去了校本教研。
3.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可以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研组建设,凝聚教师、带动教师、激励教师、提高教师,引领、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教研组的工作职责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组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创新机制,不断赋予教研组新的功能,使教研组成为联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学科教改的基地、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
4.组织业务学习。要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教师在认同学校愿景的基础上形成教研组愿景;引导教师确立“终身学习”、“团体学习”等观念,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丰富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引导教师把学习与研究、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切实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教学理念。
5.加强规范化管理。要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根据课程纲要以及教学实际,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并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等“六认真”常规工作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努力实现教研组管理有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6.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要突出“有效”的主题,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要突出“四研”:即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课堂教学、研究阶段质量。要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好“三课”(研究课、评优课、展示课)的研讨。要切实改变重教师轻学生、重评定轻讨论、重结果轻过程的“三重三轻”现象,强化评课的“三个关注”:即关注学生、关注事件和关注过程。要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短、平、快”的研究课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7.加强对训练、考试及评价的研究。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要注重学生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统一,并积极探索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命题的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适当增加体现学科特点、探究性学习、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试题。要引导教师认真选编、批改、评讲作业,研究编制个性化、层次化作业和试题,做到“五有五必”:即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
8.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9.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要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与研究特色。要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和谐氛围。要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本学科教师分层次培养的具体目标及措施,对青年教师推行“导师制”,从师德修养、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教学科研等方面全面引导,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期;要努力突破骨干教师的高原期,充分开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超越自我。
10.注重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改革与创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能使教研活动这一沿袭已久的教师业务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的重要组织。
11.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要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要善于及时总结教研组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教研组之间的交流。
三、进一步加强并优化教研组的管理
各中小学要根据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的管理,包括指导、考核、奖励等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12.明确教研组建设的基本原则。教研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力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四个坚持”为原则。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升理论;坚持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化,探索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的教研新模式;坚持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为立足点,积极探索学科教学 “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目标实现的有效策略;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开发潜能与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研之路。
13.按照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同一学科专职或主兼教师在三人以上,可成立教研组,专职或主兼教师不足三人的,可将性质相近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综合教研组,或者由视导片牵头跨校成立教研组。
14.加强教研组组长队伍的建设。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领头雁,学校应选拔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作风正派、业务过硬、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教学骨干担任教研组长,要注重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各校要重视对教研组长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努力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组长岗位津贴、外出考察等方面予以倾斜,逐步提高教研组长的津贴,调动教研组长的积极性。局将建立教研组长培训机制,分期分批举办教研组长培训班,帮助教研组长明确工作职责,及时了解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前沿动态,掌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5.加强并优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专题、有效果、有记录。要统筹安排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活动形式,教研组教研活动每两周不得少于三小时,可以每周进行,也可隔周集中开展。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课,要根据学校科研计划确定自己的教学研究专题,每学期做到“四个一”,即读一本教学专著,上一节研讨(展示)课,撰写(发布、发表)一篇教学案例或论文,编制一份试卷或尝试一种评价办法
16.检查和指导教研组的工作。校级领导以及中层干部要根据自己专长,分工深入教研组,对教研组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帮助教研组长制定教研工作计划,检查教研组执行计划的情况,定期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对教研组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帮助教研组长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等。尤其要指导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7.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考核评价。各校要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检查、督促和评价,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激励各教研组务实求真、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和教研文化。教研室将加强对教研组的业务指导,使教研活动内容充足,效果明显。从2011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次教学改革先进教研组以及校本教研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具体由教研室制订教研组工作手册及评比办法,组织评比。
18.抓好教研组建设的常规管理。要根据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学科教研组活动要求和教研组组长工作职责。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教研组工作制度,如建立业务学习制度、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公开课活动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教研组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保证教研组工作和备课组活动真正落实到位。教研室教研员和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通过听课、查资料、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各教研组工作情况。
19.建立教研组建设的专题网。教研室要进一步建设好学科论坛,利用电子邮箱、博客、学科网页等指导学校活动,各学校教研组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立自身的专题特色网站。局网络信息中心要加强对各校教研组构建信息网站的技术指导,形成我县教研区域网络,把各校的研究成果及教研组建设经验辐射给兄弟学校,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0.改善教研组活动的条件保障。学校要给予教研组工作必要的资金投入,保证购买图书资料、外出参观学习,以及有关教研活动、竞赛活动的开支。每个教研组集体应配订4种以上学科专业报纸或杂志,并配备必需的工具书、参考资料、信息技术器材等,供教研组保管和使用。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47:40 | 只看该作者
市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意见(教研组室建设讲座3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2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市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意见(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专题3)》,分为五个版块:一是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发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二是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杨浦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三是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四是新郑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五是漳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普通中学教研组建设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发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发局
2007年11月20日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校本培训的重要载体。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保障。为切实提高我区基础教育的质量,促进教研组建设规范、深入、持久地开展,特提出加强浦东新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



一、学校教研组的功能定位

1.研究教学。教研组根据学校、学科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制定并落实学科工作计划;加强日常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改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基本环节;保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开展活动。按照“五有”(有计划、有措施、有创意、有效果、有资料)的标准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从实际出发,确定并实施学科集体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活动。

3.发展教师。指导和帮助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研修,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形成良好的教研组文化氛围。

4.协调管理。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考查和评估,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提出具体建议。做好教研组内各类档案资料的积累与管理。

二、教研组建设的基本要求

1.组织优化。教研组长应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教学研究、组织策划能力,在组内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教研组全体成员努力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师德,师生关系和谐;工作积极认真,教学效果明显;组内团结协作,教学资源共享。

2.管理完善。教研组制订学科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计划,目标明确,符合实际;各项工作安排具体,落实到位。教研组资料保存完好,有完整的文本记录及各类媒体资料积累。学校定期对教研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评激励。

3.参与积极。精心设计教研组活动,形成较为鲜明的校本教研特色;教研活动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丰富、富有创意,教师出勤率高;组内成员坚持相互听课;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在学校、教育署和区的教研活动中承担公开课、讲座、经验介绍等任务;保持校际间的教研组交流和合作。

4.思想活跃。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教研组经常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政策和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指导教学和课改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三类课程的有机整合和校本化实施的方法、途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制定和实施扎实而富有个性。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有区级及区级以上立项课题,其它学校有校级及校级以上立项课题。

5.绩效显著。全体成员都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关心培养青年教师,成效显著;组内教师参加各级教研部门业务比赛成绩良好;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科竞赛及其他课外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学校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必须包含教研组建设的内容。要从学校制度建设上,把建设教研组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和安排。学校教导处定期检查教研组工作并于期末进行考评。今后,教研组建设将作为评选、考核文明示范性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重要指标。完善教研组长的遴选和培养制度。鼓励、支持教研组长和其他教师参加高一层学历进修和其他各级各类业务研修,并在时间安排、经费支持、考核激励等方面作出制度性的规定。

2.队伍保障。精心配备学科教研组长,明确教研组长在校内的责任和权力。尊重并支持教研组长开展工作,使教研组长成为名副其实的“教研组建设第一责任人”。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研组长和教师成长为学校、教育署和区级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或学科中心组成员。积极从优秀青年教师中发现和培养教研组长后备人选,形成教研骨干梯队,保证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保障。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提高教研组的课程执行力和研究发展力。学校要为教研组的工作提供充分的资源,保证教研组活动经费、活动场所、活动时间的落实。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优秀教师来校讲学,传授经验,主动争取区教研部门的业务指导。要把加强教研组建设作为学校软件建设的基础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重视积累和规范管理教研组档案资料,有效开展教研组工作和活动评价;建设学科信息平台,满足教师查询与分享教学资料、制作与使用课件媒体等需要。

版块二: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杨浦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杨教〔2009〕23号
日期:2009年2月16日
杨浦区各小学、初中(含完中和民办):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杨浦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望你们认真贯彻执行,夯实基础,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
杨浦区教育局办公室
二00九年二月十六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杨浦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开展有效教学实践,进一步加强小学、初中学校教研组建设,探索以评促建的管理机制,深化研训一体的指导机制,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推进学校有效教学“行动方案”的实施,形成一批高效、优质教研组,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培育学科教学特色与品牌,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职责要求
1、区教师进修学院承担教研组建设的指导、评估与研究职责。区教研室通过加强教研组评估验收工作,提高教研组建设力度。组织开展合格教研组常态评估验收活动,每两年一次开展优秀教研组评比表彰活动。探索研训一体的教研指导机制,引领和指导学校教研组建设。
2、校长是教研组建设的责任人。把教研组建设作为提高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抓手,健全各级教研组织,落实目标责任。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研制度,抓好校本研修活动。
3、各学校教研组应结合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教研文化建设。创新教研活动模式,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学科教学规律,培育学科特色与品牌,营造团队教研文化。
三、教研组评估
(一)评估程序。
1、“区合格教研组”自评。学校根据“区合格教研组评估标准”,认真做好年度各教研组自评工作,填写《杨浦区中小学合格教研组自评表》。
2、“区合格教研组”验收。区教研室依据“区合格教研组评估标准”,结合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日常工作,组织力量,开展“区合格教研组”评估验收和抽查工作,验收结果公示反馈。
3、“区优秀教研组”评选(标准和办法另定)。各学校在“区合格教研组”范围内推选申报“区优秀教研组”,并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组织材料申报。区教研室依据“区优秀教研组评估标准”,对申报教研组进行评选,结果报区教育局命名表彰。
(二)评估时间
1、第一阶段:组织动员。(2009年2月)
2、第二阶段:区合格教研组”自评抽查。(2009年3月——2009年5月)
3、第三阶段:“区优秀教研组”申报评选。(2009年9月——2009年11月)
4、第四阶段:总结表彰。(2009年12月)
(三)评估标准
区合格教研组评估标准”为“八有”:一是教研组每位教师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二是教研组有学期工作计划和小结。三是教研活动有制度。四是教研组有教师发展计划。五是教研组有团队合作精神。六是教研组有教学研究项目。七是教研组教师有课堂教学展示。八是教研组有工作资料积累。(《2009年杨浦区中小学合格教研组自评表》附后)。
学校要重视教研组建设,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认真对照评估标准做好自评工作和优秀教研组申报工作。区教研室本着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切实做好“区合格教研组”验收抽查工作和 “区优秀教研组”的评选工作。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确保教研组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9年杨浦区中小学合格教研组自评表
学校:(盖章)
教研组名称

教研组
人数

教研组活动
时间

教研组长
姓名

任职时间

职称

八有”标准
具体内容
分值
自评分
1、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为人师表、敬业爱岗、关爱学生
10

无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10

无有偿家教本校、本年级学生现象
10

2、有学期工作计划和小结
工作计划
5

工作小结
5

3、有教研活动制度
每次教研活动记录
5

积极参加市区教研培训活动
5

4、有教师发展计划
青年教师带教计划
5

教师自我发展目标
5

5、有团队合作精神
教研组长引领作用
5

人人参与专题讨论
5

6、有教学研究项目
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方案
5

专题论文的撰写与发表
5

7、有课堂教学展示
校级课堂教学展示或组内研讨课
5

区级或以上课堂教学展示
5

8、有工作资料积累
文字资料
5

媒体资料
5

学校
评审
意见


评审意见














版块三: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吴教基[2010]78号
日期:
2010年9月13日
各中小学、幼儿园: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有效教学行动,促进我区教育轻负高质,均衡发展,现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或建议,请与区教育局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联系。
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

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切实改进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在学校(含幼儿园,下同)教学管理和校本研修中作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着力促进我区基础教育“轻负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浙教基〔2008〕232号)和区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有效教学行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吴教〔2008〕13号)文件精神,特对我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学科教研组(含备课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解决教学问题、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加强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平台。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研组活动,对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我区基础教育“轻负担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水平的必要前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提效、质量提优、学生提趣、办学提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对加快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加快实现育人模式的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教研组建设,能凝聚教师、激励教师、引领教师、带动教师、发展教师,能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提高一批人。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是促进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大量实践表明,教研组建设的效度与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的厚度、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高度,基本呈正比关系。当前,教研组建设城乡不均衡、同一区域不均衡的现象较大范围内、很大程度上存在。部分学校重教学轻教研,对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重视不够,教研氛围不浓,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难点问题难以突破、解决,个别学校的教研、备课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没有开展。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切实加强教研组组织建设
(一)完善教研组体制。各校要以有利于教学和教学研究为原则,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中小学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和校本研修的需要成立学校学科教研组,九年一贯制学校同学科不得中学部、小学部分设。若同一学科专职或主兼教师合计在三人及以上,应成立教研组;专职或主兼教师不足三人的,可组织性质相近学科的教师成立校内综合教研组,或参加外校的一个教研组及区域联盟教研组的活动;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幼儿园不分学科。
(二)健全备课组建设。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幼儿园以班段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最基本组织。随着教改的深入,备课组的作用愈来愈得以显现,它不仅直接影响教研组建设,而且还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一定规模的学校要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健全集体备课制度。若同一学科同一年级专职或主兼教师合计在三人及以上,应成立备课组。专职或主兼教师不足三人的,中学可不成立备课组,但须参加本校同学科其他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或参加外校及区域联盟内同学科教研组、同年级备课组活动;小学则应成立学段备课组;中小学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备课组,同时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备课组活动。幼儿园要根据本园实际,以大中小班为单位建立备课组;各班次教师少于三人的,可不成立备课组。
(三)激发组长积极性。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是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各校应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广大教师的优秀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或备课组长;并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要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工作职责与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定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明确教研组基本工作内容
(一)组织业务学习。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校本研修计划,创新形式,组织教师学习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课程与教学理论总结、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二)参与常规管理。教研组要配合教务处、教科室(分管业务副园长),备课组要配合教研组组织本学科教师落实教学常规要求。认真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五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
(三)开展研修活动。要以“教师提能、课堂提效、质量提优、学生提趣、办学提格”为目标,以转变教学方式和促进学科建设、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和学科专业素养为重点,以提高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五环节”有效性为目的,以基于教学问题解决的“小主题、小专题、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引导教师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规范,大力开展主题研讨、教学沙龙、网络教研与竞赛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学业水平。要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建设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修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研修文化。要积极承担校级以上(含校级)学科教研活动,全力组织本学科、本年级(学段)教师参加联盟或上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主动开展学科课题研究。
(四)融入课程建设。积极参与“八大校园”建设,承担学校布置的校本课程、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好上级教育部门认可的各种学科竞赛、评比活动,努力提高学科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五)助推教师培养。要根据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协助学校加强青年教师成长培养、骨干教师拔尖培养、中老年教师发展培养。助推名师带徒、带课题和带教研组 “三带”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构建对话、合作、反思、共享的研修文化。
(六)积累文档资料。要建立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档案,重视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尤其要重视学年间交接性研讨成果、经典案例、诊断课例等教学改进方面共享成果的积累与建设。要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原始记载资料要归类存档(记载表参考样式见附件1)。
四、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和保障
(一)健全教研组工作制度。教研组与下设的备课组有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各校要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明确并制定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要求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工作职责。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教研组工作制度,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聘任制度、业务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结对帮扶制度、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学校领导干部联系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听评课和反馈交流制度、联盟教研制度等。
(二)落实教研组活动时空。结合学校校本研修、联盟教研的要求,积极承担联盟、区、市等教研活动任务。统筹安排校本研修的内容和活动形式,由教研组独立开展且有主题的研修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次,总时间不少于10课时;有备课组且由备课组独立开展的集体备课活动,每两周不得少于2两课时;无备课组且把备课组功能纳入教研组的,教研组活动每两周不得少于2课时。研修活动的时间安排要有利于全组教师集中参加活动。为了便于联盟与全区性教研活动顺利开展,全区各校统一确定各学科教研活动日(附件2);备课组活动与教研组活动如何统筹,由学校自行安排。
(三)加强教研组活动管理。各校要建立教研组、备课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检查、督促和评价,及时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激励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务实求真、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和研修文化。区教育局每两学年开展一次星级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评选活动,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备课组活动纳入教研组评选,星级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评选方案另发);必要时,将评选先进联盟教研大组。
(四)重视对组长培训指导。各校要重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要重视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努力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策划、指导能力。区研训中心要分期分批举办教研组长培训班,帮助教研组长明确工作职责,熟悉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前沿动态,掌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五)保障教研组活动条件。各校要落实教研组、备课组工作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购买图书资料、外出参观学习,以及有关教研活动、竞赛活动经费。每个教研组应集体配订两份及以上本学科专业报纸或杂志,并配备必需的工具书、参考资料、信息技术设备等,供教研组保管和使用。
版块四:新郑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新郑市教育体育局
2008年2月24日
为认真贯彻“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路,落实《郑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工作意见》,切实加强我市中小学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全面提高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现就我市中小学学科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线,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学科基本功训练为突破口,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常规管理,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学科建设,大幅度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学科组的教研合力和学校的综合实力,着力培育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努力打造一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教师、品牌学校和一定数量的特色学科。
三、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市教研室要切实做好全市学科建设的研究、指导、管理、服务工作。
1.研究、制订具体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
2.研究、制订学科教学常规和评价细则;
3.研究、制订教师学科能力标准和评价细则;
4.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性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学科能力;
5.积极探索、尝试、推广具有我市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
6.继续抓好课堂教学达标晋级、评优活动和“教学标兵”评选活动;
7.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指导学校创新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增强教师和学科组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切实抓好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
1.抓好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通过自学读书、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校本培训、继续教育等有效方式,以课例研究和课堂教学达标晋级、评优活动为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程实施能力;二是要加速培育名师、骨干教师、教学标兵、学科带头人,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要通过不懈地努力,培养一大批思想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有特色、研有成果的优秀学科教师队伍;四是要按照标准,合理调配好各学科教师,力争做到专业对口,学历达标。
2.发挥学科组主体作用。各中小学要以发挥集体智慧为导向,高度重视学科教研组建设,配齐配好各学科教研组,充分发挥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的主体作用,不得以年级组(备课组)取代或弱化学科教研组,要落实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3.壮大基层教研力量。各中心校要完善乡镇级中心教研组或协作区教研组,选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其负责人。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确保中心教研组或协作区教研组能够规范、有效、持续地开展各项工作。
4.强化行政支持。各单位领导要身体力行,重心下移,加大对教研组工作督查、指导和服务的力度,坚持实行包组制度不动摇,坚持参加学科活动不动摇;学校各处、室都要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确保各项教学和教研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5.完善学科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各中小学要尽快建立健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通过查验教案、作业、业务学习、教学反思、听评课活动、集体教研活动、教学教研成果等常规内容,结合学生评议、家长评议及学生学业水平,全方位督导、监控、分析和评价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
6.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各中小学每学期要从备课组、教研组、年级、学校四个层面,对学科教师的考勤、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业务学习、学生评教、有形成果、教学终端绩效等方面,实施量与质的综合评价。可采取过程评价和终端绩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力避以一次考试成绩或升学成绩决定评价结果的做法,评价的结果要公示,要与年度考核等级、评先、职务评聘直接挂钩,力求用评价这一手段,激活广大教师的发展潜能。
(三)各学科教研组要担负学科建设的主要责任。
1.细化教学常规。要以“细、实、严、恒、新”五个字作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学科教研组的各种制度,尤其对于备课、上课、作业的设计和批改、辅导、评价、教学反思等教学常规,必须规范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并制订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评价制度。
2.组织好学科活动。教研组、备课组要认真策划并组织好各种务实、有效的学科活动,在活动中要保存原始记录,重视显性和隐性成果的积累和总结,要积极借鉴、推广先进的教改教研经验和做法。
3.抓实集体教研活动。要定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以解决预设和生成的教学问题为目的,采取主题研讨和课例研究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操作环节是:问题征集(问题发现)→分类筛选→确定主题→人人准备→集体讨论→达成共识→解决方案→上课实践→听课评课→总结反思→完善提高→典型案例。
4.构建学科教学资源库。要及时收集、整合在备课、教研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优秀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科教学资源库,要把课程标准的内容作为主框架,按年级和教材的编排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力争在2-3年内,初步建成教学设计库、课件库、素材库(文本、图片、视频、flash)和试题库,实现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与资源共享。
5.培育特色,打造品牌。要结合我市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独具
特色的教学风格,努力使本学科成为优势学科、品牌学科。
(四)各学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着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1.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专业能力。要重点学习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标准、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南、学科新课程教学法、学科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等与新课程相关的内容,同时,要主动学习专业书籍和报刊,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不断强化专业素质,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2.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学基本功是第一评判要素,因此,每位教师除了刻苦训练语言表达、板书、板画、演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基本技能外,还要精心磨练所教学科的基本功,力争达到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规定的要求,从而具备扎实娴熟的教学基本功,促进专业成长。
3.围绕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改革。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实际细化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1)坚持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落实;(2)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3)坚持真正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4)坚持以启发、探究式讲授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优化各项教学基本环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打造优质高效的新型课堂。
4.重视资料积累,实现教、研成果信息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自己的教学资料,例如教案、教学设计、练习、试题、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札记、论文等,进行专题化、系统化的再加工,逐步构建教师自己的电子、数字化学科教学资源库,以便永久保存,随时修改,随时取用,随时交流,随时分享。
四、保障措施
1.各学校和中心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研时间、教研场所、教学仪器、器材、图书资料、教师进修、外出参观考察、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要加强对学科建设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2.市教研室要通过专题培训、听课调研、学科活动、网络教研、质量监控与评价等途径,对全市学科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的做法进行总结和推广,对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
3.市教育体育局将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和保障,对于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将定期予以表彰和奖励。
版块五:漳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普通中学教研组建设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

漳州市教育局
2008年11月26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中学、市普教室: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放到学校层面,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模式。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是推动校本教研的核心力量,只有建设好学科教研组,才能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为了推动我市普通中学切实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加强教研组建设,建立并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努力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我市各普通中学建立符合自己校情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学校教研工作规范,加强教研组建设,明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职责,建立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校本教研操作模式和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经验,培育一批校本教研先进典型。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使我市的校本教研最终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和学校建设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研活动的主阵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实施原则

1、以校为本原则。学校要凸显以校为本的理念,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做到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把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成为学校教学研究和质量监控的核心部门,以校为本、自下而上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2、全员性原则。校本教研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是学校行为,解决的是全体教师所碰到的共性问题。它要求教师全员参与,以团体的力量来从事教研活动并最终达到研究目的。应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相信每一位教师教研潜质,依靠教师搞好教学研究。

3、协作性原则。既要尊重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也要求每个教师都贡献力量,使教师在互动合作、互补共生中成长;还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力求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促进学科教研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另外,要坚决纠正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的排斥教学理论指导的倾向,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引领作用,使校本教研有实质性的发展。

4、实践性原则。校本教研应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展开研究,灵活运用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与专业人士的合作也应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开展在专业人士及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5、实效性原则。校本教研强调注重教学研究的实际效果,从实际出发选择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式,扎实、稳妥、创造性地展开教研,尽力避免教研中“华而不实”的浮夸作风,积极追求教研实效。校本教研是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教研室、总务处主任及各学科教研组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

(一)校长的职责

校长是校本研究的主导者和决策者,是学校建立与运行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在校本研究中,校长应重视到位、措施到位、督导到位。其主要工作职责为:

1、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各学科教研组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及必要的活动经费。

2、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


3
、建立和完善适合校情的校本教研制度与激励机制,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校本教研常态化和规范化。

4、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

5、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二)副校长的职责

1、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担任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分管校本教研工作。其应整合教务处、教研室、总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确保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责任人。

2、安排学校中层以上(含中层)领导下派各学科教研组,一科至少一人。下派各学科教研组的中层以上(含中层)领导要与学科教研组长共同对学科教学质量负总责,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奖惩要与其捆绑挂钩。

(三)教务处和教研室的职责

负责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和对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的直接管理。教务处主任和教研室主任的主要工作职责为:

1、协助校长制订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定期召开学科教研组长会议,检查和总结校本教研情况,对校本教研实行规范化管理,指导学科教研组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2、收集各类教育科研信息,为校长决策和教师教研提供服务。

3、参加一个相关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的全过程。

4、在一个任期内,至少主持或参与一个研究课题。在一个学年内,至少为全校教师开一次讲座,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课题研究报告。在一个学期内,听课不少于30节,至少开一堂校级公开课,作为主点评人点评一堂同学科教师的研讨课,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带头人。

5、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定期或不定期聘请专家来校开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加速培养一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形成并促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良性循环。

6、每两年举行一次校本教研成果报告会或经验交流会,并汇编校本教研论文或成果专辑,为广大教师发表和交流校本教研成果和教学论文提供交流机会和园地。完善和收藏教研档案资料。

7、组织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对已立项的校级以上课题实施跟踪管理,并做好所有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

(四)学科教研组的职责与权利

学科教研组既是学校教学组织单位,又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核心单位。在校本教研方面,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与权利为:

1、教研组长对学校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负总责,对本学科的教师调配、培训有建议权,对学科教师年度考核业务部分有评定权。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奖惩要与教研组长捆绑挂钩,并将其列入中层领导的后备人选,每学期给以一定的补贴。

2、根据学校制订的校本教研计划,制定并实施本学科教研组的校本教研计划;并审核本教研组各年级的学期或学年教学教研计划。

3、积极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加强指导本组成员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确定个人科研主题,并配合学校抓好全校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4、关心本组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充分调动每个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组织学习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团结并督促全组教师执行教学教研任务,并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圆满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5、配合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定期检查考核本组教师的教案、作业、检测和教学效果,检查教师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6、关心青年教师的进修,组织、指导本组青年教师的上岗业务培训和新老教师结对工作。

7、深入课堂,了解本学科教师在教法和学法指导上的特色和不足。每学期听本学科教师的课不少于15节,一个学年内,原则上要听遍科组所有教师的课,帮助有关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8、围绕主题内容,组织观摩教学、专题讲座,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体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要求,做到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提高各自的专业化水平。

9、组织学科集体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8次,要记录活动过程、总结经验、保存活动资料;每个学科在5年规划内,至少要有一个校级以上的研究课题,教研组长要主持或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

10、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影响、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行为,关注教学行动研究。自己带头发动教师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研论文。

11、写好每学期的教研组教研工作小结,不断总结、提高。

(五)备课组的职责与权利

备课组既是教研组内同一年级教学组织单位,又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在校本教研方面,备课组长的主要职责与权利是:

1、对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负总责,学校应把备课组长列入教研组长的后备人选,教学质量评价奖惩要与其捆绑挂钩,每学期给以一定的补贴。

2、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所任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本册教材在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地位,把握全册教材内容体系、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实际制定出学期工作计划;与本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确定本学期或学年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

3、组织教师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基本程序进行集体备课。具体要求如下:

(1)统筹安排,统一进度。期初,备课组长要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等相关材料,通览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教材,共同商讨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活动安排。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教研部门制订的教学进度,制定本备课组的教学计划,并打印人手一份。计划一旦确定,全组教师都要按此计划执行,以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

(2)个人初备。实行主备制度(单元首席备课制)。即某一章节主要由某位教师备课。备课组长要在期初将一学期的备课任务分解到每个教师,使每一章节都有一位教师负责主备,其他教师为协备。个人初备时,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大纲、考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其它相关材料,广泛地占有资料;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知和情感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并由此写出备课大纲(新教师应写出详细教案)。要深入了解学生,摸清学情,既要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比如,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等),又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以便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和课堂,使得教学活动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要备课,而且要备练习,设计好作业、练习、讲义,做到教案学案一体化。

(3)集体研讨,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时要确定主备人为中心发言人。主备人可以由老教师或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以便做好“传、帮、代”工作。同时,也要大胆启用青年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促进年青教师迅速成长。集体备课时也可邀请备课组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来组内进行专题讲座,以开阔组内教师的视野,扩大交流的空间。同时,其他协备教师都要尽力提出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首先由主备人中心发言,接着其他老师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扬长避短,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

(4)认真选用教辅,编制单元检测卷或期末考卷。提供给学生使用的教辅或练习一定要经过教师认真筛选,剔除过难、过偏的内容,确保教辅使用的科学性。根据要求编制单元检测卷或期末考卷。

(5)重点跟踪。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切合教学实际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以便及时总结和不断改进。

(6)课后交流。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即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和总结阶段。课后交流是备课总结阶段的主要内容。备课组教师授课后要及时交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7)重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切实落实教研制度。将集体备课时间直接排进课程表,集体备课不少于每周1次。集体备课流程示例如下:商定备课任务分配方案,主备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讨论、修订形成“通案”——主备人印发“通案”,教师个性化再修订——听主备人讲授“先行课”——全组进行集体反思,形成适合于自己班级情况的“实战稿”并进行授课,期末存档以备来年借鉴。

4、积极组织开展听课评课等观摩、研究活动,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针对教学过程中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积极开展合作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48:48 | 只看该作者
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意见方案与实践体会(教研组室建设讲座4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3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意见方案与实践体会(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4)》,分为五个版块:一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第二小学关于加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若干意见;二是江西省新干中学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方案;三是淄博市张店区湖田中学学科教研组建设实施方案;四是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实施意见;五重庆市西藏中学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践和体会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第二小学关于加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若干意见
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第二小学 2008年4月10日

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强教研组建设对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加强我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教研组的制度建设
1、干部蹲点制度。学校行政人员,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学行政人员必须蹲点学科教研组,真正地“沉”到教研活动中去,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
2、教研组长聘任制度。教研组长是校本教学管理系统中最具体的管理人员。学校要聘任有责任心、教学专业水平过硬、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学校要明确教研组长岗位职责,颁发聘任证书,签订责任书。
3、教研时间保障制度。学校必须保证两周一次的教研集中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课时。
4、教研活动考核制度。学校须拟定教研活动考核制度,既要有对教研活动过程的考核,又要有对教研活动结果的考核。过程的考核主要是对活动的计划、准备、实施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的考核主要对教师专业和学科教学质量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学校可组织教研活动评价小组进行定期评价。
5、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学校要为教师添置一定的学习资料,聘请专家、学者来校指导,支持教师必要的外出参观学习活动。
二、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1、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研究。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内化并发展教育理论。教师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可以提高、加快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教育理论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教研组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将某种教育理论确立为学校教研组实践应用的研究方向,并开展系列化的应用研究活动。
2、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列化研究。课程方案是学科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学科教材编写的依据。教研组可以开展从课程方案的宏观层面到教材的微观层面进行教学统整,明确学科教学中长期目标和课堂教学的近期目标。
3、教学基本环节的研究。以如何“备课、上课、作业设计、学生辅导和评价”为内容开展教研组活动。各校教研组要发挥自身优势,研究如何通过抓好教学基本环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教学改革要完善“教”与“学”的方法。从“教”而言,主要是要研究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有机整合,就“学”而言,主要是要研究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5、学习问题的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全面地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是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
1、主题或课题研讨式。主题式或课题式的教研活动是一种高效的活动形式。教研活动要围绕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联系学校实际,开展以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为主题或课题的研究。
2、沙龙研讨式。沙龙研讨式活动是一种宽松的教研活动形式,容易激发讨论者的思维,它具有随时随地随人的特点,是学校教研文化的一种特征。它不仅便于发现、探讨、验证,也便于快速、直接地指导课堂教学,沙龙研讨式主要在备课组内进行。
3、课例剖析式。课例剖析,采用赏析与剖析并举,重在有意义的借鉴,是教师喜欢的一种教研方式。活动中,有计划、有目标的精选课例,既有优秀教师的,也有一般教师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课例剖析,使直观的例子与理论相碰撞,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4、交流学习式。学校创造一切机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学校要充分利用区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组织教师参与市、区和其他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学习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来,有效地落实到教学行为中。
5、专家引领式。学校通过邀请市、区教学实践和理论专家参与学校教研活动,通过专家参与,解决教师长期没有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让教师有强烈的豁然开朗之感,从同行之间的基本相同的原生状态中摆脱出来,产生飞跃。
四、教研活动的主要环节
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要有预设性,教研组长应认真分析学科教研组的现状,包括对教研组师资状况的分析、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分析等,制定学期教研活动重点,安排好一学期的教研活动日程。
1、活动准备。每次活动前两周(即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教研组长明确下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确定活动主持人和要求,并要求相关教师作好活动准备。教研组长要与活动主持人设计活动目标、内容、过程等。
2、活动实施。活动过程一般由教研组长负责记载活动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并由教研组长介绍本次活动主持人,主持人则要向参加活动的教师明确活动主题、活动要求和活动过程,并要在活动过程中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引导教师围绕研究主题开展活动。
3、活动反思。每次活动后,每位教师对本次活动效果做出评价,交流活动对自己教学的后行为的影响,并对下一次教研活动内容、方式提出建议。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作总结性发言,并根据学期计划和大家的建议明确下一次活动主题和主持人。
版块二:江西省新干中学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方案
江西省新干中学
2009年10月16

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各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阵地。教研组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以及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建立良好的教师集体,培养良好的教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务处、科研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都应高度重视教研组建设,努力发挥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竞争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研组重要作用,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自主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教研组长
1、教研组长隶属学校教务处、科研处主任领导。
2、教研组长工作职责。
(1)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特别是业务理论的学习,引导教师按照教育规律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
(2)制定本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校本研究活动安排表,并有效的开展教研组工作。
(3)按照教导处、教研处的要求组织好教学和校本研究工作。
(4)与备课组长一起督促、指导集体备课是核心工作。
(5)负责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每学期帮助2名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6)组织本组听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7)及时反映本组教师的要求和学科情况,向学校提出建议和意见。
(8)完成学校、教研处、教导处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备课组长
1、备课组长隶属教务处主任和教研组长领导。
2、备课组长工作职责
(1)做学习的带头人,认真学习业务理论,每学期能独立的学习一本教育书籍。
(2)制定本备课组学期工作计划和教研活动安排表,并有效的开展备课组工作。
(3)抓好集体备课是核心工作。
(4)负有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职责,每学期帮助1名本备课组的青年教师。
(5)组织本备课组听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
(6)按照学校和教研组的要求组织本备课组抓好教学研究工作。
(7)及时反映本备课组教师的要求和学科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
(8)完成学校、教研组和科研处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教研活动制度
1、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由教务处、科研处主任主持。
2、教研组的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活动,由教研组长主持,根据本组校本研究计划表实施。
3、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由备课组长主持,根据本组工作计划表具体实施。。
四、教研组考核制度
每学年总评一次(每学期评价一次每学年评价两次)优秀教研组,根据评价成绩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学年教研组长任命的基本依据。(附:“新干中学教研组、备课组考核打分表”)
五、激励制度
1、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享受岗位津贴,享受职称评定加分以及其它规定的加分。
2、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提供更多学习进修机会。
3、每学年评选优秀教研组,备课组。
附:“新干中学教研组、备课组考核打分表”
新干中学教研组、备课组考核打分表
考评项目




考评得分
自评
评委
总评
队伍建设(15)
1、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教学民主;信息互通,协作意识和团队凝聚力强。(5分)
2、有明确的教研组建设目标,并受到认可。(3
3、师徒结对有计划、记录和实效。(3分)
4、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在组内教师中威信高。(4分)



教研档案(15)
1、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每学期有计划,能落实,有记录,期末有总结。(3分)
2、教研、备课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要求,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记载详细、及时、齐全。(5分)
3、认真落实学校制订的检查教案、作业批改和听评课制度。(3分)
4、教师业务发展档案袋齐备、内容详实,电子档案完整。(4分)



校本教研 (22)
1、集体备课活动正常,能基于教育教学问题开展教研活动,主题明确,有针对性,并形成专题,解决问题有实效。(4分)
2、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形式多样,并形成常态性的研究方式。(4分)3、能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每人每学期撰写一篇“教育叙事”或“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或教育教学论文等。(4分)
4、每学期至少有一项区级以上课题正在研究。(6分)
5、每学期有一次以上教研活动向校内外开放。(4分)



校本培训 (8)
1、认真参加各级培训,不随意缺席或迟到早退,教师继续教育达到学分标准。(5分)
2、自学认真,勤做笔记,作业完成好。(3分)



承担任务(12)
1、积极完成学校和县、市等教研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3分)
2、有教师在校际或县级以上教研、培训中承担公开课、讲座、经验介绍等任务。(4分)
3、积极承担校园网及相关教育网教学资源建设任务,参与网上教学资源上传人数多,上传资源篇数多;或注意资源的收集和共享,并热心提供服务。(5分)



工作成效(20)
1、整体教学质量高,在县内有一定知名度。(7分)
2、在各级各类评比活动中获奖人次多(附证书复印件)。(6分)
3、发展学生特长,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中学生获得优良成绩。 (附证书复印件)。(7分)



工作特色(8)
1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能探索学科评价改革、校本课程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并取得初步成效。(5分)
2、创造性提出教研活动新思路,并付诸行动,取得初步成效。(3分)



总得分

本方案从20089月起执行。
版块三:淄博市张店区湖田中学学科教研组建设实施方案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湖田中学
科研部2010年1月8日

为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切实改进学校教研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全面提升教研组工作水平,在我校本学期实施教研组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就我校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制订如下方案。

一、教研组的建设

教研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而学科教研组又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强教研工作尤其是加强教研组建设,对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研组的设置。教研组隶属教务处、科研部管理。教研组设置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开展教研活动。原则上以学科为单位,同一学科有3名任课教师以上者,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学校, 2-3个相关学科可以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任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备课组的设置。备课组原则上分学科、年级设立,同一学科同一年级教师数少于2人的可以跨年级组建。集体备课一般按每个教学单元进行一次。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要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3、教研组长的任用。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应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要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教研组条件配备。为了便于开展教研组活动,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场所和设施,提供学科教学必备的电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保管室等,配备本学科必须的教学器材,《课程标准》、教师用书、专业杂志等。

二、教研组的职能

5、计划与实施。确定工作目标,科学制定教研组学年、学期、阶段的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

6、组织与研究。科学安排教研组阶段性、学期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浓厚教研组的研究氛围,主动协调备课组之间、同组教师之间的教学与教研的关系。

7、活动与指导。按计划定期组织教研组内、外的教学研究活动,注重教学指导,将教研活动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8、督查与管理。对本学科的教研组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状态进行经常性、阶段性、重点性的检查与督促,强化教研组工作的过程管理。

9、学习与培训。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充分发挥本学科全体教师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教研组的整体优化,提高教研组的整体功能。

三、教研组的任务

10、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根据学校工作和教务处的工作计划及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建设规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必须在开学第一周内制订好,上报教务处,经教务处和分管校长审定后方能组织实施。

1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活动、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科研成果及教育教学理论等,帮助教师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要保证教师每月至少一次的集体业务学习,并定好时间、内容、辅导员。

12、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按照常规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认真实施学校教务工作计划及本组教研计划。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反思等六环节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不定期对本组教师的教学常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各教研组要把检查与管理的过程看成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升的过程。

13、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与教研组对教研活动要有一个长期和近期的发展规划和研究目标,立足解决当前教与学的共性问题,体现研究的持续性、递进性。学校教研组要按照计划,积极组织组内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主持人。

教研活动的内容以研究课标与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试题、研究教学手段、研究学生的成长与评价等为主。

教研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有集体备课研讨、教育教学典型案例评析、说听评议课、教育教学问题专题研讨、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交流、教育教学方法策略征询等方式。采取教师行动研究方式,倡导教研形式创新。

14、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教研组一方面要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索。同时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交流、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要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活动。

15、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兴趣小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16、组织学科特色活动。定期举行校内富有学科特色的各种活动,切实做好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工作部门举办或认可的各类竞赛的组织发动和辅导工作,力求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17、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要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竞赛、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名师评选、业务考核、外出学习等途径来培养。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专业型、创造型的现代教师。

18、加强教研组的资料建设与管理。加强教学资料、教学统计材料、教研资料、教研组活动材料的积累和整理,建立和完善教研组工作档案,逐一记载各项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教学教研成果,及时做好一学期、一学年的教研工作总结,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本组特色的教研组资料档案(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案一体化、学生课时练习、各类公开课、各种活动材料、兴趣小组、考试成绩、获奖情况、活动会议记录等)。

四、教研组的管理

19、制度建设。各校要根据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要求和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建立业务学习制度、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公开课活动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备课组活动制度、教研组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保证教研组工作和备课组活动真正落实到位。

20、时空安排。学校要统筹安排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活动形式,由教研组独立开展的教研活动,至少每两周活动一次。教研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有利于全组教师集中参加活动。

21、组长的聘用与培训。学校要通过考核或竞争上岗等形式,聘用教研组长。同时重视对教研组长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努力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教务处、科研部要分期分批举办教研组长培训班,帮助教研组长明确工作职责,熟悉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前沿动态,掌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22、经费保障。学校要给予教研组工作必要的资金投入,保证购买图书资料、外出参观学习,以及有关教研活动、竞赛活动的开支。学校应为每个教研组配订两份以上学科专业报纸或杂志,并配备必需的工具书、参考资料、信息技术设备等。

五、教研组的评价

23、评价制度。学校要建立教研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检查、督促和评价,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激励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务实求真、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教务处每学期对教研组工作考核一次。教研室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24、评价要求。评价要坚持多元化原则;效率优先原则;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学校教务处要从教研组建设、教研组管理、教研组活动、教学活动、教研成果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25、表彰奖励。获得区级先进教研组的单位,学年考核 加分;组长优先提拨、优先评优评先、优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校级先进教研组的单位,学校要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版块四: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实施意见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2010年3月2日

教研组备课组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传承教学智慧和提升教学技能的重要阵地,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环节,是教师成长的摇篮。为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质量监控,从而有效地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关于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学校主持召开教研工作会议,每学期2-3次。

2、教科研处狠抓常规教研、教务处狠抓教学常规,进一步严格集体备课、听课、作业、辅导、练习、教学反思等环节要求,并予以落实。

3、教研组备课组必须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根据本学科实际开展集体备课、听评课、校本教研和开发校本课程。

4、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应在教学教研中以身作则,做到肯吃苦、肯学习、肯钻研,乐于奉献,要围绕学校课题及存在问题突出重点抓教研,以教学现场为载体,每周随堂听课,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5、教研组长要立足于教学科研,抓学科教学教研工作,备课组长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质量,抓教学进度安排、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练习设计等工作。

6、教研组以听评课、学习理论、课题研究为主,备课组以教材分析为主,做到备课、上课、练习、批改、测评统一。

二、校级管理

1、学校设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体育、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13个教研组。教研组中除化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组外另设备课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应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

2、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常态化。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参加各级业务培训学习;各组之间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注重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建立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奖励机制。采取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相结合,自主评价和检查评估相结合,过程考查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中加强理论研究,注重过程管理,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先进经验,评出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组长、优秀备课组和优秀备课组长。

4、学校领导班子分工联系教研组,经常参加、指导和检查教研组备课组工作,中层以上干部落实一至二个教研组备课组,协助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教研质量。

5、制定教研组备课组工作量化评价细则(见附录)。每学年总结一次教研组工作,每学期总结一次备课组工作。在各教研组备课组自评的基础上,学校将教研组备课组评定为三类:先进组(80分以上)、合格组(60分以上)、待合格组(60分以下)。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不同的奖励。

三、教科研处、教务处工作

教研组备课组的相关工作由教科研处主抓,教务处协同抓,要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1、制定并实施创建市级、区级先进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及考核奖励方法,确保五年内每个教研组达到区级先进标准,每两年有一个教研组评上市级先进教研组。

2、对教研组备课组的发展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进行审核,对计划的实施进行有效监控,以切实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3、对教研组备课组常规工作尤其是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整体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每次备课活动由教科研处专人检查、督促,做到有指导、有参与、有检查、有调控、有考核、有奖惩。

4、制定并实施对教研组、教研组长、备课组和备课组长工作的检查考核,每半学期检查教研活动、备课活动记载本;每学期一次对备课组长和备课组的工作做出评价,每学年一次对教研组长和教研组的工作做出评价;建立长效机制,发现并培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后备人选。

四、教研组工作

教研组在教科研处、教务处领导下实行组长负责制。教研组长应是学校学科教学的骨干和教学研究创新的带头人,应具备较扎实的学科业务能力,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志。教研组长要组织好教研组的活动,负责教研组各项工作的制订与落实,关心教师的思想、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

1、教研组应集思广益,强化质量意识、发展意识,制定好学年发展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计划包括教学质量的目标、教研组奋斗的目标、教师培训的目标、教学及课题研究的目标。计划要有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要对发展计划进行检查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提出整改的意见。

2、加强教研组常规工作管理。

(1)对备课组、任课教师的学期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的指导和检查;

(2)根据学校要求做好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的指导和检查;

(3)根据学校要求做好对阶段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复习指导、阅卷、质量分析和制定改进提高措施的管理;

(4)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分析,并提出适合本组实际的整改措施;

(5)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好校内外有关学科比赛;

(6)及时完成学校、上级教研室和教科所布置的工作。

3、切实抓好组内的教研活动。

(1)两月一次的组内集体教研活动,组长要精心准备,要有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活动效益;

(2)要有系统或有专题的理论学习,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功底;

(3)要有主题,或学习或听课评课或质量分析或专题研讨;

(4)要有主要内容,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如学习应做到资料人手一份;听课评课要事先准备,有启发引导作用;质量分析要人人发言;专题研讨要有中心发言并做好书面准备,切忌临场信口开河;

(5)要有记录,对每次教研活动的出席人员、活动的内容、教师的发言、形成的共识、做出的决定等必须详细记录,并对有关的活动资料(如公开课的教案、学习的资料、形成的书面材料等)进行归纳整理归档。

五、备课组工作

1、学校备课组建设的目标:创建一种舆论导向正确、学术氛围浓郁、人际关系融洽、团队合作良好的备课组人文环境;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备课组运行机制,形成教学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创建一体化的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研训,推优评优,结对帮扶,同伴互助的工作机制。

2、学校备课组建设的主要任务:使备课组成为校本教研最高效的学习型组织,这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途径;使备课组成为教师交流、互助和发展的平台,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得到拓展,教学问题的研究不断处于前沿;使备课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组成员之间借助平等的对话、开放的讨论、理性的反思,使团队共同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得到提升。

3、备课组活动常规。

(1)期初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及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好本学科的教学计划、质量目标、教学进度、有关公开课、研讨课、教科研的安排等。

(2)每次备课组活动要求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方案,坚持每周开展一次不少于一小时的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主持,在中心发言人的基础上对本次研讨的目标再进行集体研讨,集众人之所长,以完善研讨的方案。要从实从细,避免走过场。

(3)定期开展交流展示活动。各备课组要加大学科研讨课、公开课的展示力度,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级各类研讨活动。

(4)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是个体备课的结晶,是依托群体智慧对教学活动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研究,分头实施的集体行为。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主要是: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单元、章节或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可行的教学方法;统一规定的作业;统一单元测试、阶段测试内容。

(5)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课前备课是课后备课的基础,课后备课是改进课前备课的保证。

(6)认真做好质量分析,期中期末等考试后撰写质量分析报告,包括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对试卷的评价、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分析(掌握较好的部分、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教学上的主要薄弱点)、下阶段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制定改进和提高的措施和建议,研讨辅优补差的内容和方法,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教研质量。

(7)认真完成教科研处、教务处、区教研室和省市教科所布置的有关工作。

4、发挥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带头参加学科备课组活动,采取老带新、师带徒、课题研究小组等多种形式。

版块五:重庆市西藏中学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践和体会

冯世春(作者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原重庆西藏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现任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主任)日期:2010年10月29日

我校是一所藏汉合一的新型民族中学,担负着智力援藏、帮助西藏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经过开办西藏班十二年来的发展,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命名为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西藏的领导和家长称赞我校“环境美、管理严、质量高”。近三年来,毕业生参加省会考,及格率保持在90%以上,优生率50%以上。95年荣获沙区目标教学管理一等奖;96年全国20个内地西藏班校点以我校为现场召开教学研讨会,与会的国家教委领导和各省市的同行,对我校教学管理等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省市“双基”、“普实”检查团对我校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检查,认为我校是“高规格,高标准的合格”。我们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条则是着力于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现就我校近几年来抓教研组工作的一些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围绕一个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有其特殊的艰苦性和重大的政治意义。来自西藏的小学毕业生,只相当于内地小学三、四年级学习水平,有的连日常用的汉语都听不懂,必须先过语言关。要在短短三年(或四年)内,通过与内地学生同“纲”(教学大纲)同“本”(教材)的学习,毕业时要通过与内地学生同等要求的考试,达到或超过沙区教学质量水平,其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我校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声誉,还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利用内地办学优势,帮助西藏培养人才”的英明决策的落实,关系到祖国西藏未来的繁荣发展。在市、区各级领导的重视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学校“一班人”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路子。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要办好西藏中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是关键;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是关键。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从强化教师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入手,牢牢抓住教研组建设这个关键。一是学校结合开展弘扬红岩精神、学习孔繁森等活动,大力宣传“教育援藏”的深远意义,培养和锤炼“敬业、团结、奉献、拼搏”的藏中精神,提出“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带班风学风”的校风建设原则,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二是响亮提出“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的口号。三是开展“百分之一与百分之百(即我们培养的学生尽管只有百分之一的不合格,现在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对不合格学生本人和其家长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合格)的讨论。四是推行并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目标”责任书“机制,责、权、利有机统一。教师的质量意识普遍增强。有效的激发出了全校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探索并总结出了“低起点、缓坡度、滚雪球”和一年补习过关,二年防止分化,三年巩固提高等一系列适合西藏班学生特点的教学经验,使我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二、抓好三个环节——组长、常规和评价。

1、抓“组长”。一是坚持标准,认真挑选好组长。在广泛征求学科教师、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教研员意见的基础上,把有敬业、创业精神,业务能力强的,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师,选拔到教研组长的岗位上来。二是积极培养,严格要求。通过送市区骨干培训班培训,鼓励自学,提供资料、信息,以会代训等形式,帮助教研组长提高自身思想、业务素质,目前我校九个教研组的组长,都是所在学科组的教学骨干;三是热情帮助。校级领导和教导处干部分工联系教研组,在明确教研组长职责和教研组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帮助他们确定好本组工作目标,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尽可能及时帮助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四是充分信任。放手让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校领导既深入到组内督促指导,又不随意介入具体事务;对组长提出的有益、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肯定并采纳。

我们体会到:抓住了组长这一环,就抓住了教研组建设的“牛鼻子”,一个好组长,就可以带出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带出一群好教师。

2、抓“常规”。首先是抓好常规的建立。我校目前已建立了一系列常规,如每月一次教研组组长会,每月各教研组出一期黑板报,每周一次教研组集体活动等等。

我校“1368321”管理序列,是以一学期为一个周期的管理常规。独具特色,给我校教育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教研组功能的发挥创设了良好条件。实践证明,这套常规实效性、可操作性强。

所谓“1368321”,即每学期一个计划、三次教案检查、六节开放课、八节听评课、三次作业检查、两次考试情况分析、一篇教学总结或论文。

一个计划,即学期教学计划,要求根据学校工作要点和教导处工作计划,在教研组集体学习钻研大纲、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并从检测、反馈中获取动态信息,进行矫正(每学期不少于两次)以发挥其主控功能。教案检查,首先由教研组长按评价细则写出评价意见,再交学校(教务处、校领导)考核、评价并记载。开放课,由教研组落实听课人员加强督促,组内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负责抽查。听评课按区评课表要求评课,教研组负责常规性检查。对有特色的开放课,有目的的研究课、公开课,进行专题讨论评价,重操作灵活性研究;作业检查,仍然是教研组首检,学校再考核评价,重点是薄弱学科和班级。考试,为了转向,强化平时检查的情况分析。考题要求切合学生实际命题,让学生考出信心,尝到成功的喜悦,以产生激励效应,但必须瞄准终点的一致。总结或论文教研组首先督促教学后记的质量,重视发现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发挥集体的优势,帮助教师提炼上升成为经验或论文。

一系列常规的确立和落实,有效强化了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以教研促教学”的意识,促进了教研组内教学研讨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的形成,使教研组作为教学目标管理第三级的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学校对教研组的管理,教研组内的管理环环相扣,落到了实处。

3、抓“评价”。学校制定了教研组的评价方案,成立了专门的评委会,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每学期末,根据教研组实际工作情况的动态记录,按评价要点和质量要求进行量化考核。重视整体评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重视自评,强调组际互评和结评,鼓励横向交流和竞争,奖惩竞现。保证了教研组管理的力度,也强化了教研组内部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近三年,有政治、语文、地理、体育四个组被评为沙区先进教研组,先后评出校级先进10组次。一九九六年,政治组被评为市先进教研组;今年,校体育组也被区里推选到市里参加先进教研组评选。通过抓评价,我们体会到,评价是学校对教研组管理的有效控制手段,也是学校在加强教研组建设过程中宏观导向、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

抓住了关键,就抓住了学校教学管理的“牛鼻子”。特别是引进和推行“区、校、组”三级管理模式几年来,学校牢牢抓住第三级(教研组)的管理,分学科教研组集体学习、钻研教学大纲、教材,针对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展开讨论,寻求对策,向课堂要质量。从第二级(学校)管理的角度看,艰巨的任务分解到了学校的九个教研组,有利于调动各学科教师的力量,集中、深入的研究和解决问题;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又有利于其共享群体智慧资源,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效益。学校教学管理的一盘棋活起来了,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实现了学校的管理目标。我校的办学成绩,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西藏小学毕业生以能到我校学习自豪,内地西藏高中班、中专班也非常欢迎我校的初中毕业生,收到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三、突出两个重点——教改科研和青年教师培养

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学校要发展,必须依靠教改科研。为此我校成立了教改科研领导小组,制定了评定、奖励办法。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方向,以减负提质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教改科研。规定中学一级以上教师,每学年必须有1—2个教改科研实验课题,中学一级以下教师,每学年有1—2个教改实验纳入常规管理考核内容。其具体作法有五:

(一)必须在教学计划中按要求填出课题,申报级别和设想。

(二)根据校情参考上级教研部门有关课题,学校抛出有针对性的课题供教师参考、选用;领导与教研组在听、评课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与教师协商,定为课题,坚持研究,力求出成果。

(三)积极争取重点教改实验课题的子项目,成立学校课题组,集体攻关。教师个人的教改课题,要求“以小见大”,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选定课题后要及时按要求制定出方案报学校领导小组,以便督促、检查。

(四)定期召开教改课题专题研究会,积极争取有关专家的支持,举办专题讲座;尽力提供教研、科研实验的有关理论资料和动态信息。

(五)抓好成果的奖励、评价。评审分两次进行,学期初评(教研组首评,写出推评意见),学年末终评。既注重精神奖励(发奖状、编撰论文集等),也注重物质奖励,并把该项工作实绩作为评优、晋级、评职的重要条件。到目前为止,本校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经验总结或论文40多篇,教师教改科研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科研兴校”已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学习指导的实验、主体教育的实验、德育体系的构建等课题研究方兴未艾。有力地推进了教研组的教改科研工作。

我校近年来,青年教师比例逐渐增大,已近百分之七十,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争创一流学校的关键。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办法:

(一)狠抓基本功训练,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手好字,一口好话,一本好教案,一堂好课,一篇好总结或论文,一个好样子)。

(二)老带新。建立了指导青年教师“责任书”制度,分别对青年教师从师德、教学、基本功等方面作要求,以老带新,新老互促,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务档案。

(三)以赛促练。学校尽力给青年教师提供提高和展示自身素质的机会,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形成序列。校内每学期开展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开展一次赛课、说课比赛活动;对外接待课、公开课和教研组规定的每学期献2—3节研究课,都尽量让青年教师登前台。以上学期为例,各教研组共献课29节,听课者达500人次以上,对推动教改、优化教法,鼓励青年教师积极上进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

(四)培养学科带头人。经教研组推荐,目前有八名青年教师在区骨干培训班学习,一名教师在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学习。

近几年,我校青年教师参加区优质课、基本功大赛、实验操作技能比赛、活动课方案设计比赛等均获得较好成绩,近百人次荣获各种奖励、表彰。教研组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教研组为龙头的各科兴趣活动小组如雨后春笋,各项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参加各项兴趣活动比赛、文体竞赛先后获得数百项奖励、表彰。其中,获国家级奖励一个、省级三个、市级十四个、区级四十八个。今年,我校体育代表队参加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初中男子甲组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三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得到较好培养。

十余年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抓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艰巨性,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收到了一些效果,受到了上级各部门、全国内地西藏班的同行和西藏家长的高度评价,但我们深知搞好民族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教研组的建设,还必须进一步得到加强。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50:03 | 只看该作者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教研组室建设讲座5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4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5)》,分为五个版块:一是谈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二是浅谈教研组建设的原则;三是学校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四是加强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五是试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谈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

原作者:石首市第一中学
胡文彩
日期:2008年5月23日

教研组建设,重在凝聚集体力量,通过互帮互学、集体研究等具体形式,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探寻适合实际的教学规律,促进教师成长,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教研组建设的意义体现

1、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学校教学研究制度的重要基础,它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生素质、教学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应摒弃糊涂认识,避免孤军奋战不重视教学集体研究的现象,增强紧迫感和主人翁意识。

3、通过教研活动这一形式,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研究等专业活动,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努力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提高一批人。

二、教研组建设的目标定位

1、制定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以提高整体实力。通过三年的建设与发展,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为教师的成功搭台”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弘扬各组的优良传统,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注重教书育人,倡导“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的教育思想,规范并改革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力求高考成绩上升。探索实践创新,力争教科研出成果,提高课堂效率。

2、每学期每次教研活动都要有一个目标。在每学期初,要求全组教师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共同制定出一份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

3、通过目标,让教师从计划到过程,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必须,成为教师提高和发展的平台。

三、落实教研组的研究过程

1、加强落实教研组工作制度,包括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石首一中教学常规等制度。

2、落实行政领导蹲组联班责任制,提高教研组建设的针对性,行政领导要深入一个班级、深入一个教研组,深入一个学科指导教育科研活动。

3、坚持以人为本,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一是围绕课堂教学做文章,每学期确定不同形式的研究课、公开课,每次研究都建立听课、说课、评课制度,努力尝试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跨学科听课,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以拓展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是建立教研组资料档案,把每次的研究过程资料记载下来,作为反思自己的第一手研究材料。此外,每次教研活动一周教学情况有交流,下周任务有布置,会后落实有检查。

四、强化教研组的基本功能

1、重视集体备课活动,以公开课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要始终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资深教师应注重指导每位青年教师认真准备,精心打磨,全程听课,然后集中评课。教研组要共同探究教学策略,提出整改措施。每年以备课组为单位推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课。

2、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每学期要在校内举行骨干教师示范课或研讨课。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学校鼓励教师们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利用学科资源与优势推出本学科的高考复习资料或平时用的训练习题集,做到人有我有,人无我有,形成品牌。

3、教学要以人为本,重视与学生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学期我们要分别召开各年级科代表座谈会,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并及时向各位老师反馈,完善问卷调查、学生评教制度,达到与学生交流沟通,改进教学的目的,体现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的教育思想。

4、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让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使授课更有针对性。

五、提升教研组的品味特色

1、努力创设良好的教研组氛围。教研组要加强强协作,一方面各年级备课组教研气氛要和谐融洽,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提倡不同的教师在上同一内容的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每个老师的不同优势,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另一方面整个组内要互通有无、互帮互学。在教研组建设上,要以发展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应学生、教师发展的空间。作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其工作职责和作用的发挥,主要在于用心用力打造本组的团队精神,使说课、评课、集体备课、合作研究、师徒结对、资源共享、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等达到和衷共济、纲举目张与集思广益和效果,让教研组进入“办法比困难多”、“我要听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状态。

2、教研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教研活动要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使教研活动这一沿袭已久的教师业务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的重要组织。

3、建立理论学习制度,以形成学科动力。教师要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让理论学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对青年教师来讲,光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用浅显的语言和学生沟通。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教研组要配合学校,完善并落实帮教工作。在帮教期间,师徒共同备课,研究重点、难点,手把手地修改问题的设计,督促备课后记的写作。师徒间互相听课,帮教老师无私地向青年教师开放课堂,让青年教师模仿、学习,通过互相学习,以期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达到以学促教的目的。

4、各年级备课组坚持每周一次集中教研活动。每次教研组活动都精心组织,要重视教学理论学习和结合教学实际的讨论交流,做到:学习有专题,主讲有专人,讨论有深度。

5、集体备课工作由各备课组长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其基本过程和要求是:

(1)备课组长依据教学计划将授课内容按单元划分给组内教师负责主备,主备人即教案执笔人,主备人再根据教学内容收集资料、提出备课提纲、将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出在备课组内研究讨论。

(2)集体研究讨论是集体备课的关键,研讨会由备课组长主持,组内全体教师参加,主备人作中心发言和记录。研究讨论不必面面俱到,应突出重点,强调时效,做到有所针对和有所创新。

(3)研讨会后,由主备人整理讨论意见,形成比较完整的教案(新课教案按课时写,复习课教案可适当灵活处理),并将教案打印和复印后在授课前分发到组内每位教师手中。每位任课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阅读集体备课教案,并根据自己的教学与所任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个人补充;上课后要及时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探究,这两部分内容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进行备课检查的重点。

(4)集体备课教案书写统一按《石首一中集体备课教学方案设计》格式进行,各备课组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局部调整。教案用电脑打印,但理科类教案中有操作难度的内容也可手写。集体备课教案力求整齐规范,对此学校安排专人进行技术把关,主备人所遇到的技术问题都可在教案发放之前处理好。

(5)集体备课教案使用后,主备人应及时收集大家的意见、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修改教案并形成教研成果,在组内保存,以利检查和交流。

版块二:浅谈教研组建设的原则

原作者:魏立佩
来源:江苏省大港中学
日期:2009年8月9日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认真研究教研组建设的原则,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教研组的管理,是学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

一、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原则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对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代,而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学习。为此,要着重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加强政治学习,增强事业心。人民教师的任务,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教研组必须定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爱党、爱岗、爱学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教研组长,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见荣誉要让,有困难要上。在领导和教师之间不仅要起到桥梁作用,更要起表率作用,成为教研组的核心人物,使教师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促进每个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有精深的业务水平,教研组应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讨论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要熟悉教材,要支持教师学习相关学科的内容,使他们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要教好书,应该“多走一分,深入三分”,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正确的、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能力。教研组不仅要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为了使教师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还必须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防止发生“瓶颈”现象,同时教研组还应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多写论文,多参与各种资料的编写工作。近几年来,我们生化组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写作,共发表论文六篇,参加评比获奖论文四篇,并有四人参与了各种资料的编写工作,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有利于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原则

团结才能有力量。教研组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共同协作,共同进步,必须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促进教学,管理教学。

1.以老带新,培养后备力量。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则是一个学校的希望。但青年教师往往热情高,干劲足,想把所学知识一下子全部教给学生,结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研组安排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形成“师徒”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老教师以身作则,多听课,多指导;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多请教,多提问。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在我们教研组已经经历了十几个春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成绩,许多青年教师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2.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集体备课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教研组每次集体备课都要求有中心发言人,每次确定一个中心,研究一个问题,不搞花架子。教研组内教研气氛浓厚。

3.开公开课,加强集体研讨。公开课是教师共同提高的又一种形式。每学期我们教研组都安排了校内校外的公开课,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及时交流,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在对外公开课方面,我们积极发挥群体力量,对教案仔细分析研究,对课堂结构仔细推敲,对板书精心设计。在对江都,仪征,高邮等县市中学的公开课上,由于我组青年教师讲解透彻,重点突出,板书清晰,操作准确,受到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由于全体教师的团结协作,我组历年的中考、会考、高考都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我们生化教研组在1994年度被评为“三八”红旗集体,在1995、1996年两度被评为处先进教研组。
三、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则
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教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化学、生物学科来说,有两种较好的途径,能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起到促进的推动作用。
1.成立兴趣小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想象丰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们教研组就在初一、初二年级开展了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搞了一些小标本的制作,解剖了鸽子和家兔,指导教师还带他们为学校的花木编号挂名,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使他们对生物学习更感兴趣,在我们跟踪调查中发现,积极参加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到高二生物会考时,无论是实验考查,还是理论考试,合格率均为100%。
2.开设活动课。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一是高考录取率;二是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所获得的名次。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本学科在中考、会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高层次上指导学生,使他们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和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在1995年,我们教研组组织教师对初三到高三各年级 的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他们辅导,进行强化训练。在首次参加的全国“化智牌”竞赛中,我校有 7人获一等奖,8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是所有参赛队伍中成绩最优秀的。为此,我们教研组被局工会记集体2等功一次。在1996年江苏省生物竞赛中,有1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在1997年江苏省化学竞赛中,1人获二等奖(是整个江都市唯一的二等奖),另1人获三等奖。在1998年江苏省化学竞赛中1人获二等奖。课外活 动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教研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学校好比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教研组好比肌体上的细胞,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谈不上健康的肌体,只有把教研组搞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重视教研组建设,研究教研组管理的基本原则,使教研组管理迈上新台阶,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版块三:学校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

原作者(来源):静谧一角的博客
日期:2009年3月18日

作为教师、教育者,或许对“教研组”这个称呼并不陌生,可以说有了学校,有了学科教学便有了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同学科教师提升业务素质的理想场所,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然而,近年来教研组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其作用与功能正日益淡化,与其应有的身份极不相符。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的今天,其现状以及应该发挥的功能值得探讨。

一、生存现状

1、地位日益下降。调查显示,目前在82%的学校里,教研组的地位正日益下降,逐渐“让位”于年级组与备课组。像语、数、外这样的大学科,因为人数比较多,地位下降可能还不甚明显,但是像史、地、生、劳技等这样的小学科,被称之为“副科”,人数少,学科又不太“重要”,教师人员基本固定不变,其地位可想而知。总体而言,目前学科教研组的地位正呈现下降趋势。在学校里,很多工作的开展都直接通过年级组、备课组来完成。正如有位教研组长所说:“如今的教研组长没事干,没压力,没作为,没地位。当了还不如不当”。此话不无道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教研组长的心声与教研组的现状。教研组似乎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

2、功能逐渐弱化。教研组因为地位下降,其重要性与功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与发挥。教研组本应是教师成长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单位,它应该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梳理、指导与校正,是教师专业提高与师德升华的重要土壤。然而,目前教研组的应有功能正逐渐弱化。虽然同学科教师都在一个学校,但由于教研活动很少,本组教师集中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偶尔一两次活动也到不齐,有些教师不是这事就是那事。教师的时间基本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自身的进修、职称等所控制。教研组也是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制定计划、填写表格、学期总结等。至于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根本无法开展。真正实效性的工作基本没有涉及。

3、活动流于形式。笔者曾通过全区的教研组长会议等其他渠道了解到,目前在很多学校,教研组也开展了一些活动,每学期开始与结束可以说有计划、有总结。但是,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在学期中间开展的这些活动基本都是流于形式,甚至走过场。教师开课或其它安排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有的是评职称的需要,有的是考核的需要,有的是应付检查的需要,有的是晋升的需要。最终只要证明某位老师确实开课了,至于其有效性如何则基本淡化。总之,这样的活动基本上不是真正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其实际效果则大打折扣。

4、内容过于单一。现如今的教研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一般地都是安排本组几位老师轮流开课,然后听课、评课,碍于情面,评课时基本都是优点多,缺点少甚至没有。可以说都不讲真话,也不愿意说实话。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研活动毫无特色与风格可言。试想,这样的教研活动犹如上课能提起老师的兴趣,引起老师的共鸣吗?即使教研组长等相关教师发言也是蜻蜓点水,不着边际,甚至偏离主题。总之,每次教研活动可能“氛围”很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友好相处,但没有实际内容。

5、个体受益甚微。笔者曾经接触过几位老师,他们谈到了自己对目前教研活动的看法,都发出这样的感慨:“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表面文章,毫无收获”。言辞可能过于偏激,但不无道理。至少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细细分析,我们感到现在的教研活动对教师的益处确实不大。一方面,参加活动的都是本组教师,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因此,评课时不敢也不愿意讲真话,久而久之,每位教师都听不到真言,不知道自己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就有点止步不前。另一方面,都是本组教师,天天见面,估计也没有多少新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试想,教师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能受益多少?没有了兴趣与激情,教研活动的质量自然每况愈下。个体从中的受益必定甚微。

二、成因分析

针对教研组目前存在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1、从现行教育体制来看。如今社会对教育、学校与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虽然我们国家在好几年前就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现行教育制度的客观存在,素质教育的推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很多地方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就是看这所学校中考、高考的录取人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等都把分数看得非常重,教师只能拼命地抓教学,压学生,想尽办法来提高学业成绩。相比之下,又有多少时间与激情来搞教研?笔者认为这是造成目前教研组现状的外部因素。

2、从学校角度来看。目前学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说到底就是比升学率,比录取人数。而如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重视,为了满足社会与家长的需求,学校的办学规模尤其是名校的效应在不断扩大,一般一个年级就有十几到二十个班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再采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已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学校管理的思路与重点发生了转移,将管理权下放到年级组。为了更好地抓教学,教师也不再按教研组来划分,而是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现官不如现管。虽然教研组依然存在,教师也归教研组管理,但是更直接管理与领导他们的则是年级组与备课组。而学校又在很大程度上默认了这种事实,这就无意中淡化与削弱了教研组的地位与功能,可能学校也不时强调教研组的地位与重要性,但是“事实往往胜于雄辩”。这是造成教研组现状的最重要原因。

3、从教研组自身来看。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社会或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但是作为教研组本身,没有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从本身或本组教师发展的角度着眼,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活动没有认真开展,效果也不明显,没有把教研组管理到位与建设好,听之任之。很多活动局限于表面形式与走过场,没有将其落到实处。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试想,连教研组本身都这样做,那么在学校现行的管理模式下,要想求得学校的重视自然是一句空话。因此,我觉得这一点是造成目前教研组现状的内部原因。

4、从教师角度来看。如今社会对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只有抓住各种机会,不断学习,吸取各种养分,努力发展,才能满足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没有充分地利用好教研组这块学习园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教研组组织的活动不太热心,认为可参加可不参加,都是本组教师,甚至觉得我在这个组算不上元老,也是个老教师,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相反,人家应该向我学习。另一方面,现在教学竞争也很激烈,很多老师不愿意过多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做法拿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本位主义严重。其实,不管是什么心理,固步自封的做法均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这一点是造成目前教研组现状的个体因素,不能小视。

三、教研组功能

在社会与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教研组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研究功能。教研组应该姓“研”不姓“教”。教研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畅所欲言。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学情、学习方法等,对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是通过经常性的研讨活动,教师的思维、兴趣与激情必然会得到培养与激发,教师的业务水平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教研组的地位与重要性也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2、指导功能。教研组作为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她还具有指导的功能。一方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另一方面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从常规工作检查到教学质量把关都要落实到位。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共同研讨、及时解决。要让本组教师切实感觉到教研组的指导作用。

3、培养功能。我们知道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这支队伍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培养教师的职能离不开教研组。因此说教研组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土壤。教师的培养是教研组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年轻教师不断补充到教研组中来。年轻教师的培养便提到议事日程。作为教研组,必须把培养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成长发展的平台。让优秀的教师成为名师,使落后的教师成为先进,推动本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4、服务功能。教研组是教师自己的组织,这里聚集的是智慧与才华。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可能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是他们通过讨论与交流,研究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进步,这些无疑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作为教研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为学校或上级部门评价与培养教师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等服务职能,这也是教研组的重要职能之一。

5、管理功能。学校的基本构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的管理非常重要,但是最终还得落实到教师身上。教师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靠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同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教研组必须承担起管理本组教师的重任。从常规工作到教育教学对本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本组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四、几点思考

如何充分发挥教研组应有的地位与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正确的思想指导正确的行为。诚然,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分歧,还有很多急待改进、不尽如人意之处,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单凭学校或教师的力量恐怕无法改变教育的大环境。但是作为学校这个小环境,我觉得还是有文章可做,有作为可使。学校领导必须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要审时度势,要通过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外出考察,通过全校教师会、座谈会等途径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把教研组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教研组的地位与作用,才有可能落实到行动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

2、学校要加大对教研组建设的力度。首先从制度层面,认真讨论制定有关教研组的工作细则与考核条例。由专门领导负责教研组的管理工作。其次,要认真选拔并培养教研组长。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与核心。他的工作思路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教研组的出路。如果让一位事业心强,有开拓创新能力,业务精湛,教研能力过硬,成绩突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我想这样的教研组工作绝对不会差。反之,如果让一般的老教师或能力平平的教师来担任,我想,缺乏生气与活力、少了讨论与交流氛围的教研组是不会有好的出路的。再次,学校要克服一切困难,为每一个教研组固定一个活动地点,固定学校里的活动时间,没有特殊情况,必须如期开展,学校及时进行考核。这一点也是影响教研组活动以及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有位教研组长所说:“有时想开展一个活动,但是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身,在备课组活动显小,到会议室去,却发现早已被人‘占领’,久而久之,渐渐失去搞活动的兴趣与激情”。最后,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教研组长的待遇,包括津贴、地位等,奖勤罚懒,激发教研组长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做得好的教研组要给予重奖。只有学校重视,紧紧抓住教研组长不放松,只有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想教研组建设才有可能上一个台阶。

3、教研组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教研组要自加压力,明确肩上担子的沉重。教研组长要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要有目的,有重点的开展工作。要充分利用本组现有资源,要让优秀教师发挥出最佳效用。对青年教师要进行帮扶结对,给其压担子,分任务,定人头。对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对其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要团结本组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要通过学校,及时把做得比较好、综合素质高的老师推出去,让他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作为教研组,对加强自身建设责无旁贷。要利用各种机会,开辟多种渠道,宣传自身,建设好本组网站。试想,教研组自己都不重视自身的建设,若想提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这已成不争的事实。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文化素质,再次要有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最后还要有很强的科研创新素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而这些素质的具备,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靠教师自己不断地学习、积累、实践、锻炼等。因此,每位教师要珍惜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教研组与其他老师共处的机会。因为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智慧的聚集地,学习的场所,发展的平台。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素质才会迅速提高。

总之,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研组。教研组建设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校的发展。研究教研组建设现状,分析个中原因,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教研组的地位与功能得到充分的显现与发挥,这已成为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必须面对而且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版块四:加强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

原作者:山西省太原市教学研究室 周崇典
日期:2007年6月4日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为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改进学校教研组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全面提升教研组工作水平,现就加强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研组建设提出如下意见(20条)。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意义

教研组建设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创造,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大创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不但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改变当前教研活动效益低下现状的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现象的客观存在着,功利主义教育及其“考试分数万能”仍统率着管理者、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教研组建设被漠视或者异化,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内容随意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教研活动效益低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的校本教研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如果失去这一基地,也就是失去了校本教研。

3.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可以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研组建设,凝聚教师、带动教师、激励教师、提高教师,引领、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教研组的工作职责

在新课程背景 下,学校教研组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创新机制,不断赋予教研组新的功能,使教研组成为联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学科教改的基地、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

4.组织业务学习。要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教师在认同学校愿景的基础上形成教研组愿景;引导教师确立“终身学习”“团体学习”等观念,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丰富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引导教师把学习与研究、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切实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教学理念。

5.加强规范化管理。要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根据课程纲要以及教学实际,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并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等常规工作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努力实现教研组管理有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6.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要突出“有效”的主题,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要突出“四研”:即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课堂教学、研究阶段质量。要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好“三课”(研究课、评优课、展示课)的研讨。要切实改变重教师轻学生、重评定轻讨论、重结果轻过程的“三重三轻”现象,强化评课的“三个关注”:即关注学生、关注事件和关注过程。要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短、平、快”的研究课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7.加强对训练、考试及评价的研究。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要注重学生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统一,并积极探索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命题的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适当增加体现学科特点、探究性学习、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试题。要引导教师认真选编、批改、评讲作业,研究编制个性化、层次化作业和试题,做到“五有五必”:即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

8.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9.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要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与研究特色。要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和谐氛围。要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本学科教师分层次培养的具体目标及措施,对青年教师推行“导师制”,从师德修养、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教学科研等方面全面引导,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期;要努力突破骨干教师的高原期,充分开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超越自我。

10.注重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改革与创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能使教研活动这一沿袭已久的教师业务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的重要组织。

11.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要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要善于及时总结教研组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教研组之间的交流。

三、进一步加强并优化教研组的管理

各校要根据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的管理,包括指导、考核、奖励等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12.明确教研组建设的基本原则。教研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力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四个坚持”为原则。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升理论;坚持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化,探索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的教研新模式;坚持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为立足点,积极探索学科教学 “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目标实现的有效策略;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开发潜能与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研之路。

13.按照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同一学科专职或主兼教师在三人以上,可成立教研组,专职或主兼教师不足三人的,可将性质相近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综合教研组,或者由视导片牵头跨校成立教研组。

14.加强教研组组长队伍的建设。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领头雁,学校应选拔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作风正派、业务过硬、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教学骨干担任教研组长,要注重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各校要重视对教研组长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努力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组长岗位津贴、外出考察等方面予以倾斜,逐步提高教研组长津贴,调动教研组长的积极性。要将建立教研组长培训机制,分期分批举办教研组长培训班,帮助教研组长明确工作职责,及时了解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前沿动态,掌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5.加强并优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专题、有效果、有记录。要统筹安排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活动形式,教研组教研活动每两周不得少于三小时,可以每周进行,也可隔周集中开展。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课,要根据学校科研计划确定自己的教学研究专题,每学期做到“四个一”,即读一本教学专著,上一节研讨(展示)课,撰写(发布、发表)一篇教学案例或论文,编制一份试卷或尝试一种评价办法。

16.检查和指导教研组的工作。校级领导以及中层干部要根据自己专长,分工深入教研组,对教研组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帮助教研组长制定教研工作计划,检查教研组执行计划的情况,定期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对教研组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帮助教研组长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等。尤其要指导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7.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考核评价。各校要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检查、督促和评价,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激励各教研组务实求真、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和教研文化。教研室要加强对教研组的业务指导,使教研活动内容充足,效果明显。局将每两年开展一次教学改革先进教研组以及教学改革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具体由教研室制订评比办法,组织评比。

18.抓好教研组建设的常规管理。要根据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学科教研组活动要求和教研组组长工作职责。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教研组工作制度,如建立业务学习制度、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公开课活动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教研组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保证教研组工作和备课组活动真正落实到位。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要经常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通过听课、查资料、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各教研组工作情况。

19.建立教研组建设的专题网。教研室要进一步建设好学科论坛,指导各学科基地建设好市级学科网页,各学校教研组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立自身的专题特色网站。局信息中心要加强对各校教研组构建信息网站的技术指导,形成我市教研区域网络,把各校的研究成果及教研组建设经验辐射给兄弟学校,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0.改善教研组活动的条件保障。学校要给予教研组工作必要的资金投入,保证购买图书资料、外出参观学习,以及有关教研活动、竞赛活动的开支。每个教研组集体应配订4种以上学科专业报纸或杂志,并配备必需的工具书、参考资料、信息技术器材等,供教研组保管和使用。

版块五:试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深圳市沙井中学 金如湘 刘洪
日期:2009年5月14日

我国中小学有令国外同行羡慕的学科教研体制。早在19571月,教育部为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便颁布了《关于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教师组成各个教研组,规定了教研组的任务及工作内容。《条例》对中小学建立统一的学科教研系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研组建设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创举,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大创造。学科教研组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组织层级、职能,还是活动方式都已自成一体。教研组不仅承担教学研究任务,还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履行学科教学管理的职能,对学科教学质量具体负责,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说,长期以来,教研组对稳定教学秩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教研组的现状也越来越令人担忧,从教师到学校负责人,越来越多的人对当前教研组的体制、职能以及绩效都感到不满。教师们抱怨教研组建设发展缓慢,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效益不高,收获不大。
一、问题与现状
(一)没有科学的制度保障,无有力的政策支持,教研组教研功能萎缩,地位逐步下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不但进入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各种规章制度日益健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校连教研组制度都没有,教研组得不到学校的政策支持,即使有制度也是过时落后的,还是沿用几十年前的老套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这种过时落后的制度,采取的是直线体制下的统一运作方式(学校负责人——教学处——教研组——备课组——个体教师)。直线体制下的统一运作,特别有赖于业务过硬的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或“首席教师”。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但是,一旦带头人不过硬,或者调离,整个教研组就有可能处于瘫痪状态。在带头人的包办代替或操纵下,一般教师成了教研组活动中的“看客”,教研成了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违心捧场的尴尬事情。教研组工作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教研功能萎缩,效率低下。同时,许多学校只注重行政管理而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重级组管理轻教研组建设,使得教研组地位逐步下降。
(二)教研组有责无权,被动执行学校指令,活动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从理论上讲,教研组在教学管理中担负着培养教师和指导教学教研的重任。教研组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最基础阵地。教研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学,探寻适合实际的教学规律,促进教师成长,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教研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责任重大。
虽说教研组责任重大,但没有制度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教研组只有教研权,缺乏评价权,没有利益权,甚至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这一关键要素也与教研组无关,使得教研组没有号召力,缺乏凝聚力,也就没有战斗力和竞争力,更没有创新能力,导致不少学校教研组形同虚设,教研组长也就成了“维持会长”。因而教研组所起到的最大作用只不过是肤浅的教学研讨和上情下达,教研组织松散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教研组活动也只能随波逐流,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收效甚微,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
(三)学校对教研组主要采用简单的量化考核和“行政”评价,缺乏学科专业特色,扼杀了教研组的生命力。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组织,也是学校教学水平重要标志。然而,许多学校对教研组没有比较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即使有也是采用简单的量化考核、“行政”评价,缺乏学科专业特色。学校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主要局限于管理层面,而不在建设层面,更不能深入到教研组内部的管理和教研活动中去,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检查轻深入,重集体轻个体,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导致教研组在教研活动和学校考核评价过程中,偷懒取巧,弄虚作假,集体应付,挫伤了教研组的积极性,扼杀了教研组的生命力,钳制了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
(四)传统的教研组制度和文化,阻碍了教研组的转型和发展。
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学校都还沿用着传统的旧的教研组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教研组文化表现为一种强势的、惰性的、竞争的文化,虽然其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内容,但它离现代的组织文化已经越来越远。
“强势”来源于行政文化的影响。在这种行政文化影响下,教师的教研活动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没有积极性可言,更无创新意思;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停留在一种非常原始的状态,没有生机与活力,更无创造力。
“惰性”主要表现为对种种企图改造自身的外在因素的抗拒排斥。人性根子里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弹性”、制度建设督导的不到位,极易造成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
“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考评体系。教师的日常工作通常都是在独立的状态下完成,客观上难以形成合作关系。另外,对教师的评价、考核,都以个体的量化为主,也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关系。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合作精神的缺乏和团队意识的淡薄,假合作真竞争。尤其是民办学校,处在市场运作的强大压力之下,功利性的短期行为,甚至以损害其他教师的利益为代价的不良行为极容易出现,“一人一条龙,三人一条虫”的怪现象随处可见,极大的阻碍了教研组的转型和发展。
二、作用与认识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教育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很难想像一所没有质量的学校能获得生存的空间。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的发展首先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永远离不开教研组。
(一)新时代呼唤新教育。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中国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著名作家王宏甲在经过将近十年的调查研究之后,在他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新教育风暴》中指出:目前限制中国教育转型的关键有三大瓶颈:第一是师资资源;第二是课程资源;第三是评价制度。不难看出,目前的中小学学校教育,主要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教研的问题。“重心下移”是现代型学校得以建立的标志之一,也是“新基础教育”完成整体性学校转型的基本策略,其结果是作为中层组织之一的教研组成为当代学校变革与转型的重心,并且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二)新教育需要新教师。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课程在改变,教学方式在改变,教育评价在改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等都在变。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面对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新的教育需要新时代合格的新教师。“新”教师,其实就是在应时代要求,应新教育要求而生的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新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则需要新的教研组这一教师成长的摇篮。有了新教师,才会有新学生,才有新学校和新教育。
三、构建与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教研组制度,为教研组建设保驾护航。
教研组在学校工作和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教研组在学校却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力和利益可言。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科学的制度和强有力的的政策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这才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和完善教研组制度是教研组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建立和完善教研组制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学校层面。
学校对教研组实行教学质量负责制和目标管理制度。学校在平衡和协调教研组责、权、利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
①教研组职责及管理制度。比如,教研组教学质量负责制,教研科研工作制度,教研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小结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等等。
②学校对教研组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教研组权力制度(主要是行政权力和业务权力制度——对本学科教师的统一调配、考核、评价权,负责校本教研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业培训,以及活动经费的使用和奖金分配权)。
只有明确了教研组的职责和目标,对等了教研组应有的权力和义务,以教研组为单位实行利益捆绑,对教研组在制度的基础上实行绩效管理,教研组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并肩作战团队,勇往直前,无往不胜。
2、教研组层面。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和教研组的建设发展,教研组根据学校目标管理的要求和本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教研组内部层面的相关计划和一系列工作制度。如: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备课组制度,听、评课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校本培训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沟通交流制度,竞赛合作制度,资源共享制度,以及教研组内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一切过程都无法落实。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制度的建立上,坚持以人为本,既要保证教研组工作的落实,又给每个教师留有创造的空间,确保学校教学目标的顺利全面达成。
(二)确立教研组建设的目标和发展规划,是搞好教研工作的前提条件。
实践早已证明:凝聚力就是工作的创新力。这种凝聚力,集中体现在校风、组风、教风、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等方面。制定教研组的科学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坚持目标管理,使全组同志,心中有方向,前进有动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增强教研组凝聚力,搞好教研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研组的目标和发展规划,应该是在征求全组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把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以“人”和“生命成长”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以整体性、研究性和创造性为特征,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教师的业务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建立起来的全组教师的共同愿景。它是团队奋斗纲要和发展方向,是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的具体化,是教研组建设和工作的指南。当目标高度一致的时候,成员就容易产生对教研组的极大信任,士气高涨,凝聚力就会更深刻地体现出来,成为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强化校本教研,是搞好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已初步达成一个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学校的教研
“革命”——校本教研。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
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本组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具有相同的学科背景,任教相同的学科,甚至使用同样的教材、教辅资料教学的教师,彼此最有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语言,容易敞开心扉,信息相互印证,形成心心相印、和谐共振的心理氛围。老、中、青教师济济一堂,共同研究教材,探讨教法,设计教案,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取长补短,其乐融融。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使经验和资源实现了真正的共享,青年教师能少走了许多弯路,迅速地成长起来;老教师们也能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共享,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巨大魅力,也充分感受到集体备课活动不再只是形式,它实际是我们教师自身内心的需要和渴求。
(四)落实各年级备课组工作,是搞好教研工作的重要一环。
使用新教材以来,由于新教材知识容量大,又缺少相配套的参考书和练习,使教师几乎时时在备课,刻刻在讨论。加上备课的面特别广,量特别大,涉及的知识特别多,涉及的领域特别广,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常常会碰到许多难题和困惑。
同一节内容相同的课,不同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有很大区别的。教什么怎么教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这一切虽然给优秀的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也给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达不到可依赖的水准的教师带来困难,影响教学效果,这始终是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因此,备课组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变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加强备课组教研活动,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形成备课组的团队,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备课效率和教学效果。
(五)打造教研组文化,铸就团队精神。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高端访谈》节目采访时说:“中国企业和国外国际型大企业的真正差距不是在人们瞩目的重大战略上,而是在于企业文化积淀上。”企业要发展,必须提高竞争力,而最终极的竞争是文化力的竞争。
一个组织的“文化”是非物质的东西,无影无形,但对这个组织的影响又无处不在。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
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教研组文化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
传统的强势的、惰性的、竞争的教研组文化,它离现代的组织文化已经越来越远,极大地阻碍了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
现代的教研组文化应该是一种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共享的文化。
“民主”是教研组文化的基石。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为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搭建了对话的平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都有话语权,让教师心情舒畅的搞教研。
“积极”是教研组文化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每个教师要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成为终身学习者——熟悉学科教材,研究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基本精神,拥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营造积极主动,勤勉进取,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保持每个人的良好工作状态。
“合作”是教研组文化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仁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共享”是教研组文化的酵母。共享让教师们自觉地融合到团队之中,交换资源,交流思想,相互作用,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催生团队精神。
在民主、积极、合作、共享的教研组文化的引领下,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核心,形成“教研为我,我为教研”的团队精神,是建设和发展教研组的根本保证。
四、效果与愿景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组织。学校的发展是建立在教研组发展的基础上的,大力建设和发展教研组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利益共享,打造优秀的教研组团队。
建设和发展教研组就是要打造优秀的教研组团队。教研组“团队”是由相同学科教师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基本特征是目标一致、利益共享、资源共享、技能互补、协同作战、相互依存。打造优秀的教研组团队的关键是利益共享(即利益捆绑)。只有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达成目标一致,实现资源共享、技能互补、协同作战、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二)深化校本教研,搭建交流平台。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把教师摆在了重要的位置,甚至提出任何课程的实施最终都要依靠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技能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哪个学校的的工作一蹶不振,教师是责无旁贷的……工作搞得很出色,也应该归功于教师……,教师对于学校有如太阳对于宇宙,他们是推动整个学校机器的力量和源泉”。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将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深化校本教研,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让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终身学习,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
(三)以文化促发展,走向同生共荣。
经济学家所关心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不得不更多地展开彼此间的竞争。就知识的获得、价值追求与审美享受这类重要的精神财富而言,彼此间的利益完全可以互补共享。从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出发,共生理念倡导建立一种协同发展模式。
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各有所长的教师聚集到一起,“思想真正包含的是差异” ;差异是沟通的前提,产生交往的需要;交往结成物质关系、精神关系、人际关系等等;关系积淀成相互稳定的社会组织,这便是“共同体”。这是一个有着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系统的“共同体”,是教学“研究共同体”,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坚持以人为本,平等自由,大家彼此信任,互惠互利,相互依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再难的难关都能攻克,再难的事情也能办到。
总之,教研组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竭力帮助教师进步和发展,朝着民主、积极、合作、共享的文化方向前进,就可在积极合作中获得双赢,开创教研组建设的新局面,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51:23 | 只看该作者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校本教研工作(教研组室建设讲座6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5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校本教研工作(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6)》,分为四个版块:一是以校本教研为支点,加强教研组建设;二是关于加强普通中学教研组建设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三是从校本教研的困惑谈教研组建设;四是校本教研与教研组建设。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以校本教研为支点,加强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江苏省南京市虹苑中学
朱国美
日期:2008年7月
校本教研是立足于学校,以增强教育教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的研究与改革活动。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效最为直接、最为显著的教研层面。它是以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同时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校本教研的实施需要借助于教研组这样的团队平台,通过组内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共同研究,思维互补,经验共享。因此,有效的校本教研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途径。下面,本人就从多个方面谈如何通过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切实管理好学校的教研组建设。

一、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校本教研的几种类型

1.学习型研究(提高性研究)。这种研究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通过学习型的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这种研究指不针对具体课例和研究专题而开展的所有研究的总称,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个体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教研组内集体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2.教学型教研(日常性教研)。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讨论,研究渗透或融人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多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教案和课堂教学展示,这种研究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3.教育叙事研究(个案性研究)。这种研究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采取了什么策略,或者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当教师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教师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更重要的是,当教师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教研组内定期进行个案性研究,对实现资源共享,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或借鉴他人独特的教育教学设计和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教研组为单位,实施校本教研的常见途径

(一)建设民主、开放、多元的校本教研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就无法落实教研过程。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制度的导向和评价。在校本教研方面可以建立以下一些制度,如:建立定期理沦学习制度;建立教师每日教学反思,定期书写教育随笔,每学期上研究课,撰写课题研究小结或教学案例制度;专家引领下的校本教研制度,等等。

(二)开展富有多样化、发展性、实效性特点的教研方式。

新课程实施是一个开放性、创造性的探索过程,这种探索过程中校本研究是教师最直接、最方便和最有效的研究途径和方式。通过校本教研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的前提条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校本研究必须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团队的形式才能有效实施。实施富有多样化、发展性、实效性特点的教研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展扎实高效的常规型教研。常规型教研活动时间可以定为:年级备课组每周活动一次;校级教研组每双周活动一次;校级课题组每月活动一次。教研内容如下:

(1)常规形式:①学习交流。由“中心发言人”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大家共享新的教学理念、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②问题研讨。教师结合备课和上课情况,把理论或实践上的疑惑,以及在课题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在教研活动中提出,进行研讨。③合作探究。各教研组进行以集体备课、集体说课、和集体评课等活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堂实效。④总结反思。教师每周都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在教研活动中轮流交流,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吸取教训,并提出推广或改进措施。

(2)特殊形式:①各教研组每学期要有两次以上全校的大型活动——全校展示研究课。上课前,各教研组长需带一个问题、一项成果参加活动,要求有问题、有想法、有经验,有验证,活动后上交书面材料,提供给组际学科组间研究,流程是“集体备课-报名竞讲-课后说课-他人评课-学校评定”;②集体研讨成文的研究成果或经验(实验阶段报告、优秀案例分析、经验论文或课例设计),流程是:独立撰写—集体交流-推选优秀-学校评定。

2.教研与培训相结合,提高校本教研的深度、广度。为了开阔老师们的视野,拓宽教研的深度、广度,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校本教研方式。采取“聘请专家指导-借助名校联合-外出开阔视野-引进吸收经验-校内切磋提高”五步并举的办学模式,并把专家指导放在首位。

3.抓住备课、上课的环节,立足课堂教学。

(1)作好“二次”备课。集体备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它与教师日常的教学、研究是紧密相连的。教研组集体备课每周至少1次,每位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伙伴设计的教学预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意见,并根据讨论的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二度”开发,内化为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内容。

(2)跨学科听课。不同类型、层次的课及课后的互动交流,能互相吸取其他学科教师的优点,互相借鉴有效的方法,以拓展教师的视野,丰富其教学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课后反思。首先是教师自我课后的反思。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授课的成功和不足。要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及时记录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中的“亮点”和教学流程中的困惑,也包括学生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其次,课后反思也包括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相互“碰撞”,同一学科教师间相互“磨课”、商榷,并将之记录在教学后记中。

4.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定期举办全校教师沙龙,加强不同教研组际间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不同学科的教师带着自己的教育体会,实践感悟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共同切磋、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教师们探讨教学艺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分享教学成果,在思维碰撞中,在不断地反思中获得新的教育智慧。一般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⑴是“微格分析法”,事先用摄像机拍下课堂教学实录,组织教师一起逐段逐块观看,然后选择其中某个最有研究价值的片断进行分析、研究、总结。

⑵是执教老师个人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故事。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容易忽略而又富有意义的教学片断和故事,值得教师去反思、分析。

⑶是沙龙式研讨。这种方法一般和教研组展示课、专题研究课等形式相结合,先确定研究主题,教研组成员各自准备;再由开课教师说课,集体讨论、二次备课;然后上课(听课);最后,教师把自己的听课感受通过研讨活动反馈给上课教师。通过这样的研讨,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真正把教学理念内化为认识,外化为教学行为。

5.专家指导、课题牵动,促校本教研再上新层次。实施“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不可或缺的统一体。

⑴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调整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但如果将教研活动局限于本组的教师,缺乏横向交流和纵向引领,将会使自己处于孤陋寡闻、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但如果只有同一层次的横向交流,而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纵向引领,也可能会使横向交流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

教研组在校本研究中要力求教研和科研相结合,并且使校本教研在专家的指导下课题化、系列化。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课题,针对学科中的研究重点、难点力求通过专题研究加以突破。围绕这些专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把小型的研讨和大规模的汇报、交流推广活动结合起来。教师任选一个子课题,进行微观研究,通过校本研究,逐渐形成“上挂课题、横联各方、内化实践、外射推广”的校本教研的新思路。

⑶“上挂课题”即人人承担课题,以得到专家的指导;“横联各方”即教师、学科、校际、家校之间加强联系,达到思维互补,经验共享;“内化实践”即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拿到教学实践中去验证,并进行改进和完善;“外射推广”即把已经检验的成果推向学校乃至社会,成为共同财富。

版块二:关于加强普通中学教研组建设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

漳州市教育局
2008年11月25日
漳教中(2008)240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中学、市普教室: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放到学校层面,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模式。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是推动校本教研的核心力量,只有建设好学科教研组,才能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为了推动我市普通中学切实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加强教研组建设,建立并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努力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我市各普通中学建立符合自己校情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学校教研工作规范,加强教研组建设,明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职责,建立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校本教研操作模式和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经验,培育一批校本教研先进典型。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使我市的校本教研最终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和学校建设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研活动的主阵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实施原则

1、以校为本原则。学校要凸显以校为本的理念,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做到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把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成为学校教学研究和质量监控的核心部门,以校为本、自下而上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2、全员性原则。校本教研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是学校行为,解决的是全体教师所碰到的共性问题。它要求教师全员参与,以团体的力量来从事教研活动并最终达到研究目的。应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相信每一位教师教研潜质,依靠教师搞好教学研究。

3、协作性原则。既要尊重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也要求每个教师都贡献力量,使教师在互动合作、互补共生中成长;还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力求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促进学科教研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另外,要坚决纠正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的排斥教学理论指导的倾向,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引领作用,使校本教研有实质性的发展。

4、实践性原则。校本教研应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展开研究,灵活运用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与专业人士的合作也应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开展在专业人士及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5、实效性原则。校本教研强调注重教学研究的实际效果,从实际出发选择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式,扎实、稳妥、创造性地展开教研,尽力避免教研中“华而不实”的浮夸作风,积极追求教研实效。校本教研是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教研室、总务处主任及各学科教研组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

(一)校长的职责。

校长是校本研究的主导者和决策者,是学校建立与运行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在校本研究中,校长应重视到位、措施到位、督导到位。其主要工作职责为:

1、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各学科教研组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及必要的活动经费。

2、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

3、建立和完善适合校情的校本教研制度与激励机制,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校本教研常态化和规范化。

4、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

5、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二)副校长的职责。

1、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担任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分管校本教研工作。其应整合教务处、教研室、总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确保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责任人。

2、安排学校中层以上(含中层)领导下派各学科教研组,一科至少一人。下派各学科教研组的中层以上(含中层)领导要与学科教研组长共同对学科教学质量负总责,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奖惩要与其捆绑挂钩。

(三)教务处和教研室的职责。

负责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和对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的直接管理。教务处主任和教研室主任的主要工作职责为:

1、协助校长制订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定期召开学科教研组长会议,检查和总结校本教研情况,对校本教研实行规范化管理,指导学科教研组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2、收集各类教育科研信息,为校长决策和教师教研提供服务。

3、参加一个相关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的全过程。

4、在一个任期内,至少主持或参与一个研究课题。在一个学年内,至少为全校教师开一次讲座,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课题研究报告。在一个学期内,听课不少于30节,至少开一堂校级公开课,作为主点评人点评一堂同学科教师的研讨课,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带头人。

5、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定期或不定期聘请专家来校开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加速培养一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形成并促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良性循环。

6、每两年举行一次校本教研成果报告会或经验交流会,并汇编校本教研论文或成果专辑,为广大教师发表和交流校本教研成果和教学论文提供交流机会和园地。完善和收藏教研档案资料。

7、组织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对已立项的校级以上课题实施跟踪管理,并做好所有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

(四)学科教研组的职责与权利。

学科教研组既是学校教学组织单位,又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核心单位。在校本教研方面,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与权利为:

1、教研组长对学校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负总责,对本学科的教师调配、培训有建议权,对学科教师年度考核业务部分有评定权。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奖惩要与教研组长捆绑挂钩,并将其列入中层领导的后备人选,每学期给以一定的补贴。

2、根据学校制订的校本教研计划,制定并实施本学科教研组的校本教研计划;并审核本教研组各年级的学期或学年教学教研计划。

3、积极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加强指导本组成员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确定个人科研主题,并配合学校抓好全校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4、关心本组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充分调动每个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组织学习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团结并督促全组教师执行教学教研任务,并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圆满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5、配合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定期检查考核本组教师的教案、作业、检测和教学效果,检查教师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6、关心青年教师的进修,组织、指导本组青年教师的上岗业务培训和新老教师结对工作。

7、深入课堂,了解本学科教师在教法和学法指导上的特色和不足。每学期听本学科教师的课不少于15节,一个学年内,原则上要听遍科组所有教师的课,帮助有关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8、围绕主题内容,组织观摩教学、专题讲座,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体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要求,做到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提高各自的专业化水平。

9、组织学科集体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8次,要记录活动过程、总结经验、保存活动资料;每个学科在5年规划内,至少要有一个校级以上的研究课题,教研组长要主持或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

10、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影响、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行为,关注教学行动研究。自己带头发动教师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研论文。

11、写好每学期的教研组教研工作小结,不断总结、提高。

(五)备课组的职责与权利。

备课组既是教研组内同一年级教学组织单位,又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在校本教研方面,备课组长的主要职责与权利是:

1、对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负总责,学校应把备课组长列入教研组长的后备人选,教学质量评价奖惩要与其捆绑挂钩,每学期给以一定的补贴。

2、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所任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本册教材在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地位,把握全册教材内容体系、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实际制定出学期工作计划;与本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确定本学期或学年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

3、组织教师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基本程序进行集体备课。具体要求如下:

(1)统筹安排,统一进度。期初,备课组长要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等相关材料,通览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教材,共同商讨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活动安排。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教研部门制订的教学进度,制定本备课组的教学计划,并打印人手一份。计划一旦确定,全组教师都要按此计划执行,以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

(2)个人初备。实行主备制度(单元首席备课制)。即某一章节主要由某位教师备课。备课组长要在期初将一学期的备课任务分解到每个教师,使每一章节都有一位教师负责主备,其他教师为协备。

①个人初备时,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大纲、考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其它相关材料,广泛地占有资料;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知和情感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并由此写出备课大纲(新教师应写出详细教案)。

②要深入了解学生,摸清学情,既要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比如,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等),又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以便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和课堂,使得教学活动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要备课,而且要备练习,设计好作业、练习、讲义,做到教案学案一体化。

(3)集体研讨,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时要确定主备人为中心发言人。主备人可以由老教师或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以便做好“传、帮、代”工作。同时,也要大胆启用青年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促进年青教师迅速成长。

①集体备课时也可邀请备课组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来组内进行专题讲座,以开阔组内教师的视野,扩大交流的空间。同时,其他协备教师都要尽力提出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

②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首先由主备人中心发言,接着其他老师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扬长避短,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

(4)认真选用教辅,编制单元检测卷或期末考卷。提供给学生使用的教辅或练习一定要经过教师认真筛选,剔除过难、过偏的内容,确保教辅使用的科学性。根据要求编制单元检测卷或期末考卷。

(5)重点跟踪。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切合教学实际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以便及时总结和不断改进。

(6)课后交流。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即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和总结阶段。课后交流是备课总结阶段的主要内容。备课组教师授课后要及时交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7)重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切实落实教研制度。将集体备课时间直接排进课程表,集体备课不少于每周1次。集体备课流程示例如下:商定备课任务分配方案,主备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讨论、修订形成“通案”——主备人印发“通案”,教师个性化再修订——听主备人讲授“先行课”——全组进行集体反思,形成适合于自己班级情况的“实战稿”并进行授课,期末存档以备来年借鉴。

4、积极组织开展听课评课等观摩、研究活动,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针对教学过程中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积极开展合作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版块三:从校本教研的困惑谈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赵才欣
日期:2010年6月13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者王邦佐在《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中,给出了“中学教师各种能力形成时间的分布表”,其纵向分“处理教学内容能力”“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学机智”“与学生交往的能力”七项;横向分“大学前”“大学期间”“职后”三个阶段。根据调查知道,各种能力的形成期主要都在职后(平均情况:大学前约为22%,大学期间约为13%,职后约为65%)。这个认识对我们重视教师在岗以后的专业能力提升是有力的理论支持。但是,如何提升这些能力?确实是一个十分有现实意义,同时还有待研究的课题。大家都觉得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这也确实是“校本教研”的抓手,而校本教研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就是教研组。所以,我们似乎在兜了一个圈子后,重新又回到了学校教研组建设这个老话题上。

在我国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改革中,有相当一段时间在加强年级组的同时,曾削弱了教研组。课程改革以来,根据实际需要,教研组建设的问题现在又得到了比较普遍的重视。笔者最近通过Google网搜索,结果发现涉及到“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文章资料大约有26.8万项,包括困难分析与实践经验等,可见这个问题在当前的确已经引起教学研究领域的充分重视。

一、教研组建设的困惑与问题

在我们的常规性调研中,学校较多反映的是新课程实施中对“校本教研”,以及教研组建设新方向的困惑。归纳起来,这种困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教师队伍的更新。

1.课程改革新要求带来的困惑。

⑴对于课程改革新要求带来的困惑,大体说来,是和课程各要素的发展要求相关联的。例如,课程管理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课程结构中有不少跨学科的拓展型、综合型课程,要落实好这些新要求,学校如何在校本的层面上组织教研工作?课程目标要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的难点最主要是对“过程”“情感”的科学表述,在教研中感到无所适从。

⑵课程内容的处理与充实要体现接近学生生活实现重组,而对现今的中小学生所喜爱的生活,很多方面教师并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或者是不赞同的,这又如何落实?提出课程要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包括教学设计中引入不同类型的教学课件,还要体现“互动”性,有些实验项目多与信息技术相联系而进行,传统的专业素养遭遇革命性的挑战,教研活动能否解决这些问题?还有的提出“探究”“合作”等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要求、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与差异等。总之一句话,有了新理念,对于如何落实在教学与教研中,学校感到了一系列的困惑。

2.教师队伍更新带来的困惑。

对于教师队伍更新带来的困惑,主要是一批“70后”“80后”的年轻教师走上课堂教学岗位,走上教研组长的岗位,这些青年教师在进入教研群体中时,对群体中的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差异不甚了解,对一个一般教师和作为组长的职责区别,也不甚了解,更缺少体验。实现角色的转换,还有待时日。

3.由于困惑而产生的问题。

⑴校本教研和学校教研组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校本教研”,按我们的一般理解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关注校本教研,可以分理论、技术与实践三个不同层面的研究探索,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在实践层面,教研组是校本教研最主要的机体。不谈教研组,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上的校本教研。

⑵当前大家有一些共识,感到现在的教研组建设存在一些“虚化”现象。出现了“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的问题;教研组的职责只是表现为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教研组建设只是听取行政指令,随波逐流。如:教研的主题没有贯彻“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感觉反而是负担,收效不大,所以热情不高,疲于应付;也有不少教师还是只重视完成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所以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习题集就是教学的全部资源,认为投入教学研究是事倍功半的事,缺少研究的内在动力。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教学研究的氛围,只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思路,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行为,不开展学科整体的发展研究,没有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主动实施好新课程。

二、关于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今天我们谈教研组建设问题,必须要看到这些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使我们的工作重点与努力方向符合实际而具有针对性。按照实际情况,当前学校教研组建设必须针对不同的基础,在不同的层面上提出不同的思路与要求,才能比较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觉得目前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基础,所以要相应地搭建三个平台标准来引导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工作。这就是“常规性建设层面”“发展性建设层面”和“示范性建设层面”。其基本要求可分别有如下考虑:

1.关于教研组的常规性建设。教研组建设的常规性层面的实质主要是把教师的个体行为聚合为群体行为,对新课程有较规范的执行力,务本求实地使教研组站在一个制度化的平台上运作。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订、修改过“学校教研组和组长职责”的文件,着眼的就是常规建设。具体内容与要求大致有三个方面:

⑴是实现学科教研活动的制度化。为此,必须注意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一个成型的教研组,要在组长的引领下,规划好每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其中首先是制订本学期的教研计划,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以活动项目为载体,以合作互动为抓手,分阶段设计好一系列可操作的活动内容。其次是做好每一次活动项目的执行方案和落实措施,做好相关的活动记录,使活动的过程与经验能够留下一些细节,作为教研组的业务档案,为教研组积累教研资源。其三是做好学期的工作总结,对照工作计划与目标,对所经历的活动、取得的成果、总结的经验、存在的不足等都作系统回顾,为后一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奠定基础。这些都需要用制度规范起来,并切实维护好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个教研组就基本成型了。

⑵是保障学科课堂教学的规范化。这里主要是指教学常规的要求,必须体现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曾经提出过《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同时建议作为学校教研组对教学设计研究的基本参考。这个意见是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就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学习训练、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所厘定的规范要求,但需要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进行具体的操作性细化研究,值得列在教研组的研究工作内。同时,从教学常规的角度看,要针对这一总的要求,落实到“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小结反思”中,在这些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中贯彻好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科教学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规范起来。

⑶是形成学科教师团队的整体化。教研组是一个教师的团队,团队在结构上的特点往往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有着年龄、职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教研组群体,怎么看待和用好这种差异,使之成为一种集体的资源,包括在精神上、性格上、兴趣上、特长上等,倡导相互尊重与学习,实现群体整合和互补,但这需要有一定的措施。例如:组成“备课组”时,可以考虑新、老组合;为青年教师配备带教的骨干教师,组成“师徒关系”;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让新到岗的教师在前3~5年中,达到“几个一”的要求,如上一堂公开课,完成一个课题,设计一份完整的试卷……总之,要着眼于全组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多种措施的推出和落实,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的舞台,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2.关于教研组的发展性建设。发展性建设是指在常规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一定的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机制,着力建设一个体现学习型、研究型、紧跟教育发展步伐的教研组,名副其实地成为具有新时代、现代化特征的教师团体。充满生气的学习行为和不断积累的教研资源是一个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主要方面。

⑴面对新课程实施带来的种种困惑,教研组首先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而勇气和智慧需要借助学习。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丰富学习内容,注重讲究学习方式、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切实保证教研组学习的制度化、全员化和终身化。当前需要学习的相关理论领域比之以往要广阔得多。如:教育哲学中的“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论”“教育方法论”和“认识论”“教育美学”等。学科教育学,即“以学校的学科教学实践为中心,专门研究与之相关的教育现象的一门科学”,或曰“研究学校各门学科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的一门科学”。课程论和教学论是教研工作的上位理论,它们的发展对教研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比较直接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论的理论是对教研工作的策略指导。而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是在更宏观的理论层面上影响教育教学以及教研工作。当然,最直接的学习,主要还要围绕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政策文本,从育人功能的高度使全组教师理解学科,驾御本学科的教学与教研工作,达到能“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境界。

⑵一个处在发展性建设层面的教研组,必须适应新课程实施要求,适应教研与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重视各种教研资源的积累,重视对教学与教研的反思,努力营造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使学校教学具有长效发展的机制。

⑶我们曾经在郊区进行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时发现,金山区有一所乡镇初中的数学组,长期以来教学质量在全区前列,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几乎每年有骨干教师流出,但其教学质量在全区的位置照样没有受影响。我们后来了解到他们的教研组有个制度:每个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必须以“资源”的形式留下共享。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学校语文教研组,有过“滚雪球”的教研方式,是指每位教师都分别有计划地承担不同单元的教案设计任务,在全组进行介绍,大家讨论批评修改,再由教师上课,课后进行教研组集体反思讨论,完善教案,作为教研组的全组资源。然后分学期执行,由若干单元先完成,逐步扩大到全部教材的内容,使“雪球”日益滚大,成为全组可共享资源,供每位教师教学时参考,使教学的总体质量得到保障。

⑷学科教研资源建设是教研组的基本建设之一。一般人认为,教研资源包括:课上、课后、考试使用的题库,经筛选的教学参考资料(含光盘),典型的案例分析,成功的精品课,公开课的实施方案,本组教师所总结的教学经验、撰写的有价值的论文,校外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教学经验,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积累的各种原始资料等。教研组的发展性建设,不能两手空空地去进行,要有自己的资源积累与储备。

⑸教学反思是教研活动中很重要的内容,一个有生命的教研组必须在教学反思环节有制度的保障与文化的指引。对教研活动的教学反思,我们同意这样的认识:①教师对教学过程应该借教研进行反思,反思应以教学活动中带普遍性的、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为主。②教师结成“学习共同体”,并通过教研组群体的合作、交流、对话和共同反思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③教师个体所拥有的教学理念、个性特点以及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客观的差异,反思、对话与交流应坚持持续的、逐渐融合的过程方式。

⑹通过反思活动,来增强教研组发展性建设,在基层学校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如一所本市海岛农村学校,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自觉进行如下方面反思:①换作学生的角色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②与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③听学生评价后的自我反思。④听同行、专家研究评价后的自我反思。⑤在理论学习时结合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反思。⑥在听家长对学生的发展意见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⑺学习——积累——反思,这可能是一个发展性教研组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3.关于教研组的示范性建设。

⑴在教研组建设到达示范性层面上,这个教研组必然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拥有一个比较响亮的“品牌”,在其成就的某一方面,能够对全区域的教研工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笔者觉得这样的教研组,应该具有一些特征,如:涌现出若干“叫得响”的名教师。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教研组,必然拥有一些在学科中有名望、在专业上有影响的“领军”性的名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是具有特级教师的称号,在全区甚至全市的学科教学领域,经常担当一些诸如青年教师的“导师”、评比项目的“评委”等角色,以其人格与学术上的成就,来影响一个区域的学科教学研究和发展方向。

⑵形成一定知名度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形成必然是在经历“模仿”“偶然”“积累”“感悟”到“创造”的过程后,逐步显现出来。关于教学风格问题研究,有学者将之归为“培养学生再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和“培养学生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两个大类,分出11种风格。而实际上,思考的角度还不止这些,还可以从内容、手段、技术、方法等多个方面着眼,加上程度不可能是走两个极端,就能创造出不可穷尽的风格样式。问题在于,能使一种教学风格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知名度”、产生影响,不是很多的。但示范的价值就在于此!

⑶积累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资源。以今天的眼光,优秀教研组的示范作用其实就在于其教学资源的辐射力、影响力。所以,使教研组积累的教学资源成为推动新课程实施有的课程资源,就需要智慧与毅力。当然,今天讲教研组资源,不仅是指传统的教学经验,还应该包括由教研组开发的“校本课程”,或者是由实践形成的“准理论”,都是可以对推广新课程产生正面影响力的资源。一个有示范性的教研组拥有这些性质的资源也是一种标志。

⑷具有可持续的综合发展力。一个优秀教研组,其示范作用的发挥不能是一时的,而应该具有长久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与能力。这样的要求,需要组内教师队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梯队结构。包括年龄、教龄、职称等在内的群体结构具有能够实现梯队衔接的优势,在教研组的内功提升和发挥外力作用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所以,在这方面的示范性也包括了保持梯队结构的本身优势,以及能够可持续地对外辐射经验与资源这两个方面。

版块四:校本教研与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南宁市教科所 邓雅学
日期
:2009年10月27日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行了八年,并在部分地区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施新课程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校本教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一、“校本教研”和教研工作的重点
1、“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在学校一线工作的任课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纠正两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校本教研”就是要把教学研究工作的职责全部下放到学校,让教师自己去研究问题;二是认为“校本教研”就是让学校关起门来搞教研,不需要教师再接受继续教育,不再参加市、县(区)组织的教研活动。
3、“校本教研”是针对教研工作中以教研部门为核心,学校缺乏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自主权的状况提出的。其目的是帮助学校和教师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4、教研工作的重点应该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来源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各校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校本教研的重点也不一样。
二、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
1、校长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必须了解教研、参与教研、指导教研和保证教研。
⑴了解教研——充分认识教学研究工作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解当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和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重点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⑵参与教研——带头学习教育理论和教研科研方法,参与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通过研究问题获得亲身的体会和感觉,有条件时最好担任本学科一个班的教学工作。
⑶指导教研——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提出学校教研工作的主攻方向,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边研究边学习,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
⑷保证教研——在人力、物力上为学校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对参加教研科研工作的教师在物质上、信息资源上、学习交流上提供必要的支持。
2、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管理。
⑴学校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本校教研工作的组织和规划,协调教研和科研工作。当前普遍的状况是:教务处只管教务不管教研,科研处游离于教师的实际工作之外,成为学校的“课题专业户”。如何有效解决教研与科研分离的问题,是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⑵当前南宁市中小学常用的教研管理模式有:
①分叉管理模式: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科研室--课题组--子课题--校长。
②垂直管理模式:校长(副校长)--科研处--科研组---各学科教师。
③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
(1)教师业务学习制度:自学、小组学习、听讲座、在职或脱产进修。
(2)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①备课。备课是实施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安排教学进度,写出教案、讲稿或详细的讲课提纲。
ⅰ备课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学习活动、教学方法,处理好本课与前修课、后续课之间的衔接,注意学时分配和教学步骤。
ⅱ备课要根据教材内容广泛搜集资料,注意体现本学科的新知识,引入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ⅲ教师上课前必须做好教学用品、仪器、教具等各项准备工作,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上课前应制作好课件,并调试好教学设备。
ⅳ坚持教师集体备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倡反思性教学,通过课后反思和同事互评,修改、补充、完善原有教案、讲稿,用于新的教学。
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是任课教师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ⅰ课堂教学应做到目标明确、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ⅱ教师在讲课时要精力集中、精神饱满,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注重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板书要规整,使用规范字。
ⅲ教师上课要讲普通话,语言要文明,服装要整洁,女教师不能着无袖上衣,男教师不能着西装短裤,不允许坐着授课,不允许接打手机,不允许有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发生。
ⅳ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按时上下课,与学生互致问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讽刺、挖苦学生,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③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习探究能力的辅助性教学环节。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布置课外作业。
ⅰ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初中不超过一个半小时,高中不超过两个小时。
ⅱ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讲评,把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当作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作为期末总评的重要参考。
(3)课题研究和管理制度:立项、审批、开题、结题。
(4)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检查、总结、评比、奖励。
4、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
(1)制定检查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
(2)学校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随堂听课、评课。
(3)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检查教学效果。
5、寻找教研工作的新载体。
各校结合自身实际,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精心设计教研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⑴例一:九中“2+2”评课方式。
⑵例二:英华学校“零距离互动”。
⑶例三:东葛路小学“教后记”。
三、配合实施新课程,创新校本教研形式。
校本教研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在这方面,南宁市的学校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以教学日记为基础的合作反思活动。
⑴集体备课,讨论后形成教案。
⑵分别上课,课后写一篇教学日记。
⑶小组交流,各人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⑷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不要求每节课都这样做,但每周至少有一次。
2、以教学个案为对象的课例剖析研究。
按照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进行教学个案分析,建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求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⑴确定教学内容和任课教师。
⑵任课教师备课、上课,教研组集体听课;
⑶按教学过程进行分段评课;
⑷形成教学共识,用于指导新的教学。
△每周举行一次,长期坚持,必有收获。
3、教师互邀听评课。
⑴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就问题进行研究,并将通过课堂途径进行解决。
⑵任课教师填写邀请卡,向其他教师发出邀请,卡中写清授课内容和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
⑶任课教师上邀请课,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听课教师根据邀请卡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课。
⑷听课教师评课。重点评价任课教师在该问题的研讨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⑸任课教师根据听课教师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写出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互邀听评课”是一种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体验性的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它不受到时间和人员的限制,活动范围小,形式灵活,大大调动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让教师们在轻松、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和交流,让教师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尊重与信任,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四、围绕课程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1、课题选择。
⑴教学策略:围绕当前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设立研究课题。例如: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如何课堂教学的实效……
⑵学习环境: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偏科现象、厌学情绪、社会环境、家庭背景……
⑶学习兴趣:探讨如何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例如:情境创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语言……
△设立课题应当从实际出发,贴近教育教学,考虑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2、培训课题组成员。
(1)以课题研究的内容为学习的主攻方向。例如:《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应以新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理论作为教师学习的主要内容。
(2)掌握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行为研究法……
(3)学会撰写开题报告、调查报告、结题报告和教育论文。
△考虑到学校工作的实际,教师培训应该以小组学习和个人自学为主,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
3、组织开展课题研究。
(1)边研究边实践,根据需要对研究方案作适当调整。
(2)分阶段完成,得出阶段性成果。
(3)把研究成果应用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总结推广经验。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形成严谨、科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逐步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
五、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结合实施新课程选择培训内容,确定培训主题。
如: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生小组学习方式的应用、校本课程的研发……
2、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1)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①教师按学科组成学习小组,给小组起一个名字。②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学习的主要内容。③教师独立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写出反思性的心得体会。④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观点碰撞。
(2)培训者案例培训方式。①培训者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印发给教师。②执教者(教育者)现身说法,进行教育教学反思。③培训者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案例分析。④教师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推进校本教研工作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单位。加强教研组建设,不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南宁市教育局印发了《南宁市中小学教研组工作规程》,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
1、教研组一般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凡同一学科教师有4人以上,应成立学科教研组。同一学科教师少于4人的,可成立相近学科联合教研组。完全中学同一学科分设初中、高中学科教研组。学科教研组下设年级备课组。
2、学科教研组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协助教务处进行学科教学常规管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安排本学科各年级的教学进度,经教务主任批准后执行。
(2)建立健全教研组教研、科研制度,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开展教材教法研究和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启迪和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3)组织开展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确定教研科研专题,开展教改实验,总结教学经验。围绕教学重点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使教研和科研紧密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组织年级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形式、定中心发言人,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按照学科特点科学、高效地实施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5)坚持听课评课制度,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20节,教师之间互相听、评课每学期不少于15节。积极承担市、县(区)级研究课,每学期至少举行3次校级研究课。
(6)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指定有经验或水平较高的教师具体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市、县(区)教研活动,学习和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
(7)加强学科评价研究,做好学科考试命题、阅卷和质量分析工作,做好学生学科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发展性评价工作。
(8)注意做好教学参考资料、统计资料、电化教学软件、音像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工作,逐步建立本组的教学资料档案,督促教师充实个人教学业务档案。
3、选好教研组长。教研组长的任职条件是:
(1)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具有《教师法》规定的学历和中小学一级以上(含一级)技术职称,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本组教师中有较高威望。
(3)教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丰富的从事本学科教学的经验,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教研组长可由教师民主选举产生,也可由教务处推荐,经校长批准后聘任或任命。教研组长任期为3年,可连选连任,也可连续聘任或任命。
4、确定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
(1)主持制订学科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组织全组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2)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负责本组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撰写教研组学期和学年度教学工作总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
(4)收集、整理教学资料,积极开发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建立教研组的业务档案。
(5)提名年级备课组长,经教务处审核,报校长同意后正式聘任。
5、教研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管理。管理职责是:
(1)建立健全教研组织机构,制定教研组管理制度,落实教研组长待遇。
(2)指导教研组制定工作计划和进行工作总结,提供教研组必需的工作场所和活动经费。
(3)建立教研组长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每学期不少于3次);定期召开教研组工作经验交流会(原则上每学年1次),表彰教科研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
(4)组织教研组长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考察机会,提高教研组长的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
各级教研机构要加强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指导,适时进行教研组工作的检查和评比,定期召开教研工作会议,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总结、交流、推广学科教研组工作的先进经验。
“两基”达标后,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和创新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52:40 | 只看该作者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优化校本教研活动(教研组室建设讲座7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5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优化校本教研活动(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专题7)》,分为五个版块:一是加强基层教研组建设,催生校本教研文化;二是抓实教研组建设,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三是抓好教研组建设,促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发展;四是以教研组建设为龙头,引领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五是加强教研组长引领机制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加强基层教研组建设,催生校本教研文化
原作者:吴忠市教育局教研室 卫方挺
日期:2009年1月12日
校本教研工作在经历了专业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工作规划、完善教研体系,构建评估机制、强化工作管理等阶段以后,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加强基层教研组建设,促进校本教研水平的整体高效优化上。凸现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性,是因为校本教研工作的基地在学校,而教研组又是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学校中实施教学的最基层组织,因而,围绕加强教研组工作能力建设这一专题,发现典型、积累案例、研究问题、形成经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在行动研究中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培养,促进骨干队伍的快速成长
1、学校的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是校本教研的直接参与者、执行者和组织者。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能否参与、组织和胜任工作,是决定校本教研项目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在抓基层教研组建设时,应始终重视着教研组长队伍的培训和培养。
2、抓教研组长队伍建设,要注意全员培训和骨干组长培训相结合,并以全员培训为主,形成了以点带面、滚动式发展的态势。
⑴全员培训要以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开展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的方法、要求、经验介绍为主,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真实情境中的行动学习。教育局应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召开教研组建设工作会议、配发相关学习资料、在《吴忠教育》上开设专题栏目、交流、汇报工作情况等形式,培养和增强了教研组长的四种意识。
①是创新意识。引导和督促教研组长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认清教研工作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②是合作意识。帮助教研组长明确开展教学研究必须要经过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而要努力在教研组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互助的教研氛围,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群体优势。
③是竞争意识。教研组长有了竞争意识,他们在组织开展组内活动时,就会放眼学校,放眼区域,放眼国内外,就会拓展学科领域,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同伴,超越学科。
④是服务意识。教研组长一般都是校内学科领域的教学骨干,过去常常是在开设公开课、进行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时“一枝独秀”,而校本教研除了要求教研组长继续发挥骨干辐射作用以外,有时更要注意个体角色的逐渐隐退,退居幕后,甘为人梯,服务于教师,激励、辅导、帮助其他教师走上教学教研舞台,展示个性风采。
⑵骨干组长的培训可以通过以下任务、给课题、组织外出学习等形式进行。
①“下任务”即将市区阶段内开展的一些重大的教学教研活动任务交给骨干组长承担,并帮助大家进行活动设计,和大家一起组织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锻炼组长的组织能力。
②“给课题”是指组织教研组长承担自治区教科所、教研室、各教材出版社每年都有的一些专项课题研究,在大小课题的研究中提高大家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③为了开阔教研组长的学术眼界,还应该创造各种机会,经常组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外出考察、观摩、学习,为他们做好本职工作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储备。
④经常承担全市性的教学教研活动,开展教科研专题研究,外出学习考察,能使骨干教研组长在实践中迅速地成长起来,学科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为了发挥组长的传帮带作用,教育局还可以经常通过教研组工作现场会、教研工作研讨会、工作经验交流会、教研组长论坛、《吴忠教育简讯》、《吴忠教育》季刊、吴忠教育信息网等及时向基层学校推荐优秀教研组工作的先进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使点上的经验能及时转化为面上的成果,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二、以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为动力,构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研文化
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是教研组建设的努力方向,是校本教研应该体现的几个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抓教研文化构建的着力点。
1、凸现“学习型”这一特征,围绕“学习型”开展教研组建设既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⑴相关部门要通过强调教研组成员全员的、持续的、终身的学习来提高教师工作中的应变能力、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在组织开展学习和培训时,应做到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以自主学习为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学科教学技能、教学经验相结合,以学习学科教学技能、教学经验为先。
②由于教师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担负着开展学科教学研究的重任,因而组织他们开展学习,更要注意体现急用先学,学用结合,使之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⑵为了体现教师学习的针对性,可将校内的教师大体划分为新上岗教师、课堂教学达标合格的一般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三个层面。
①新上岗教师的学习重点是接受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必需的常规和学科教材教法的培训,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工作之初的“适应期”。合格达标教师的学习以能够胜任学科教学工作为目标,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学习课改倡导的教学方法,开展教材教法研究,使他们在各项教学活动中能够独挡一面,逐渐能够承担相应的专项工作任务。学科带头人的学习以提高教学理论素养为目标,学习注意体现理论和实践的沟通,实现从教学经验到教学理论的升华,促进理论素养的提高,并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必由之路迈进。
②多层次、有针对性地教师学习培训,提升了教师业务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会使教研组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2、“研究型”是教研组价值意义的体现,教研组活动失去了研究这一本质特征,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可以将教研组研究的基础定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之上,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为行动研究,对行动研究和在行动中研究。
⑴研究的内容大体可分为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的问题,教育教学的内容——课程教材的问题,教育教学的行为——教材教法的问题,教育教学的价值——评价的问题等。
⑵研究的方法。①是集体备课中渗透教研,教研时关注备课,将备课的定位由过去的准备教案拓展为现在的上课前的学习、反思、教学设计等所有的准备工作。②是开设多种形式的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利用课堂教学为教研活动传递鲜活的、具有启发性的课程理念,真实的、典型的、研究案例,唤醒教师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成长愿望。③是广泛开展教研组团队层面和教师个人的小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小课题研究“小”和“专”的特点,引领教研组的教师用研究的目光审视自己每天的每个教学行为,逐个攻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⑶上述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使得教研活动更加深入人心,调动了教师投身其中的积极性。
3、“创新型”是教研组活动常研常新生命之所在。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校本教研本身就是对传统的教研方式方法、教研机制的一种改进和创新。
⑴“创新型”的教研组建设。①是要关注教育观念的“刷新”。我们鼓励教师立足学科,放眼整体。教研时既要聚焦自己的学科特点,体现学科要求,更要把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教学时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培养,更要考虑对于促进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②是教师学习内容上的“刷新”。教师的学习要求由过去单一的教学技能、教学经验的学习拓展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观念的更新;由过去单一的学科理论的学习拓展为理解、关注教育的整体发展变化。③是教研、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刷新”。
⑵教研活动时更多的体现“以师为本”。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我们倡导教师自主定课,备课组、教研组集体磨合,学校组织教学研讨变“评”为“议”。“好课多磨”,使公开课成为反思、磨合基础上的高层次的常态课。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生为本”,关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联系,关注教学中更多的可能性。“创新型”教研组的建设使得校本教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构建教研组建设管理、保障机制,激活教研组潜在的教科研动力
以校为本的教研组管理评价机制作为一种“以组为本”、“以师为本”的教科研制度,应不同于学校的一般管理制度,它更需要为知识的拥有者及知识的创造者教师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和一个以激励、导向为主的弹性机制。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建设管理、保障机制,可以促使所有学校、教研组及全体教师能够持久地、有效地投入教学研究之中,保证“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工作的健康、有序、纵深发展。
1、制定《中小学校本研训工作评估方案》。依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工作,构建以校为本研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精神,制定《中小学校本研训工作评估方案》。评估方案要明确校长(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主任(副主任)、教研组(备课组)组长工作职责;要规定校本教研评估目标体系中工作管理、学习培训、教学研究具体要求;确立评估时所采用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对评估结果的运用提出具体的使用意见,使校本教研管理渐趋科学化、规范化。
2、落实校长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职责。督促校长积极倡导、规划、组织、指导、评价教研组长、教师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为校本教研保驾护航,使之做到政策、时间、条件、人员、经费到位。明确教研组长工作职责,通过各项具体工作要求引领教研组长从制定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开展学科活动、确定教科研专题、培养青年教师、评价教师工作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好本职工作。教育局应指导基层学校根据城乡、中小学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教师工作职责,教师学习和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和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及教师教研科工作评价办法,构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校本教研制度,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正常进展,促进了教研组工作质量的提升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3、加强对校本教研、教研组建设工作的督查力度。每学期各基层学校、各教研组要根据工作进程,按照评估目标体系及办法逐项进行自查自评,然后将评价结果上报上级部门并做好查漏补缺自我完善工作。教育局在基层单位自查自评的基础上责成有关科室按照教育局下发的评估目标体系和学校、教研组自定的各项制度进行评估考核。考核项目根据学校情况可分必查、抽查和免查三项内容。具体项目依据学期、学年教育局工作的重点和学校、教研组工作的特点随机确定。检查原则上应以“督”为主,以“导”为先。校本教研的考核评估结果按25%的权重纳入每年教育局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总成绩之中,并和各单位及单位领导、教研组长的评先选优直接挂钩。
总之,校本教研工作应以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启动点,让思想转变牵动行动研究;以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用校本教研推动课程改革;以教研组建设为工作重点,推进校际间、教研组之间的均衡、同步发展;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拓宽校本教研创造空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腾飞的双翼,为学校的自主发展增添了生命的活力,促进了素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版块二:抓实教研组建设,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原作者:浙江省桐乡市启新学校 顾玉珍
日期:2010年11月11日
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我们可以看出今后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教研组和教师。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保证。在农村学校,如何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用发展的眼光,创造性地开展教研组的建设呢?
一、培养教研组长
1、教研组长是学校学科的专业引领人才。教研组长应选拔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作风正派、业务过硬、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教学骨干来担任,还要注重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
2、我校的教研组长一般由桐乡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有较高业务水平且在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年轻教师担任。他们中有学科带头人3名,其中一位还是桐乡市语文教研中心大组成员,骨干教师4名。
3、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模范带领作用,我校加大了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力度,在进修、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尽管我校规模小,教师编制紧,但是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总是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以了解教改信息,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把学习所得辐射到组内的其他成员。
4、我校还利用与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联谊关系,经常派组长参加有关高层次的教研组建设、学科教研等等活动。对组长的每月课时工资、外出长期学习、年度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年度考核优秀级的教师中总有教研组长的名额。
二、保证活动时间
1、教研活动的时间是需要学校创设条件、开辟途径挤出来的,有了活动的时间,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教师平时的工作都很忙碌,备课、上课、批改、组织班级活动、与家长交流意见等等,很难静下心来自觉进行专门地教研活动,所以,学校在开学初就确定每个教研组活动时间,在安排课务时就考虑到每组的每位成员在同一时间至少有2节空课的时间,最好有3节课。
2、这样,老师们就能够集中、定时地参与教研活动,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像我校语文组的陈霞梅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拍成录像课,参加桐乡市的评比,这个教研组用每周三下午的活动时间,足足有两个月,来解读文本、议课、评课,把每位组员的发言、讨论拍摄下来,发言内容打印成文,使老、中、青的每位成员在活动中有不同的收获,都有一点提高。在最后的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离不开教师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参与活动。
三、提供活动空间
1、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活动的氛围会更好,教师会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学校多媒体教室有3个,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活动地顺利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大会议石、小会议室,只要教研活动需要,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可以充分的利用,不像在办公室,因其他老师的干扰而影响活动效果。
2、活动也可以延伸到外校,到兄弟学校去上教研课,如有的语文教研组长带领组内的老师到相邻的兄弟学校去上研讨课。跨学校的活动,更能敞开胸怀,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在交流、互动中增长教学智慧。甚至可以到省内名校去搞研讨活动,如有的学校到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去听课,感受高效率、高质量的活动,使每一位教师都有学习机会。
3、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我校尽量做到各组成员均衡配置,回来以后做到组内辐射,办公室里交流,外出学习,人人有机会。课题研究、推选教师参加片级以上的赛课活动,都从教研组中层层选拔,达到活动最优化。
4、学校更舍得花钱,投入资金,建立丰富的学校学习资源库,努力构建学习型团队,开阔教师们的视野,利用可学习的空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每一位教师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又为每位4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网上购3本教育教学专著,使集中与分散学习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写博客日志,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每个教研组至少订阅3本教学类杂志,了解最新的教改信息,在活动时,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
四、开展各项活动
1、学生竞赛成绩,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及责任心,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学校开展的学生竞赛活动,一般都由教研组来组织开展,各学科各条线上的主要活动由教导处在期初制定出学期教学工作要点,由教研组来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学校行政起到协调、监督的作用。
2、体育教研组,每年一次的春季运动会都在组长的带领下,策划整个活动,组织班级运动员的报名、裁判成员的分工、大会手册的编排、活动的开展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组内成员合作完成,是这组中全校性的大型活动,检验了他们的体育专业知识,又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每年一届的体育节系列安排,也由教研组长一手牵头,安排各年级的活动内容,做到人人参与,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如低段学生跳短绳、接力赛等,中高段学生有跳长绳、篮球赛、越野赛等,从提高学生体质出发,融趣味性、丰富性、艺术性于一体。
3、每年都做到有计划,有活动安排,有活动总结评比。像英语组的百字竞赛、综合组的打字比赛、数学组的口算比赛、语文组的现场作文比赛,都是分组独立完成,有安排、有记录、有结果,资料全部存档。
五、搭建活动平台
1、为促进教师共同提高,,我校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充分利用了优质师资资源,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全面发展的平台。学校一直启动“启新工程”,在活动中,要求“徒弟”要虚心学习,“师傅”要诲人不倦,给徒弟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题研究等多方面的引导,每学期至少相互听课4节。
2、以“师傅”上展示课、“徒弟”上汇报课的形式加强组内组外的教学交流。学年结束时对“徒弟”的学期教学评估、校本教研、教学实绩、“三个一”(一堂公开课、一篇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等项目进行综合评估。评估成绩不仅是对“徒弟”成长的考核,也是对“师傅”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的检验。
3、学校还每年为青年教师创设提高的平台,开展“启新杯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使青年教师在活动中茁壮成长起来,看到长处,发现不足,心中有努力的方向。
六、评比促进提高
1、每学年为促进组内教师互相学习,加强合作,提高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学校加大对教研组的考核力度,确保教研组活动能生机勃勃、扎实有效地开展。期末进行教研组成果评比,从教学水平、教学成果、学生成绩、教研科研成果、考勤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合教研组记录本、活动资料袋的内容,再由教研组长交流总结经验,在总结中提高,在交流中反思,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充分发挥每组的能动性。
2我、们还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0节,教研组长不得少于15节。除有完整的听课记录外,还必须有听课反思。每学期结束前要将听课笔记交教导处检查,把检查结果与考核、评比先进教研组挂钩。
总之,我校是一所农村的学校,在教研组建设中只是摸索阶段,还需要根据学校的特有的条件,确立教研组的制度、规范、要求,创造性地利用这个基层组织,为校本教研服务,为学校发展出力。
版块三:抓好教研组建设,促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发展
原作者:吴少忠
日期:2007年11月19日

明朝大文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中凸现了许多具体而现实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需要源头活水。源头活水从那里来呢?学校的校本教研,担负引入源头活水的重任。教研组是学校校本教研的载体,对校本教研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学校显得更加突出。
一、
加强教研组建设,实现了教师间的专业引领,促进了浓厚教研风气的形成。
1、从两个案例谈起。
⑴案例1:“张老师下周上面要来检查工作,我们的教研活动还差几次,明天你上一节课,我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去听一听,大家再坐在一起提提意见,我们把差的记录补齐。”这是数学教研组长在向张老师下达教研任务。“这个学生太笨了,一段课文三天都背不会。”语文教师边发着牢骚边走进办公室,这是几年前大家都能经常听到的话。
⑴案例2:吴教师,我以前是带语文的,今年学校让我带一年级数学,只一个简单“8的认识”就要上一节课,该怎样上啊,听说你带了多年的低年级数学能给我上一节示范课吗?马老师:“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学生对文中的寓意都不理解,你说该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读课文,有感情的读就是要抓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重点句让学生反复去品味,学生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这是本学期来经常听到的我校教师课间的对话。
2、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分析以上两个不同阶段教师间的对话案例,可以折射出不同阶段学校教研方式的不同。
⑴第一案例的现象说明学校教师缺乏一种良好的教研习惯,处于这种情况,大多与学校教研组建设没有得到重视有关,教研组长在在某种程度上只起了上传下达的作用,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与其说是教研,不如说是大家围坐在一起,扯扯谈谈,教研组没有很好地建立学习型组织,教师没有很好地得到引领,当然就不可能产生核心人员。这种教研既浪费时间,脱离本质与初衷,久而久之,流于形式,毫无意义。
⑵从第二个案例中所反映的现象可以看出教师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教研氛围,这种教研氛围的形成,说明学校的教研组建设被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因为只有加强了教研组的建设,才能在学校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才能通过校本教研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群体。因为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与专家学者接触的机会少,只有不断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培养出一批自己的专家队伍,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其他教师把校本教研的目光聚焦课堂,关注于自己教学中最现实的问题,有了问题后能及时通过与骨干的交流、研讨,上示范课、研讨课、集体备课等形式,引领其他教师不断解决问题,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螺旋式上升,促进全体教师群体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发展。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将是今后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中最主要的引导群体。
⑶现在我校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像马虹娟、王鹏梅、何霞等一批骨干教师。在他们引领者下,促使我校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校本教研之风,风气浓则教研实,教研实则效果好。
二、加强教研组建设,实现了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促良好教研习惯的形成。
1、“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这个谚语所折射出的道理映射到我们的教育中,它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然以群体中的个体来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的教研组就是有着教师凝聚力的团队。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我们不可能让所有教师都拥有同样的智慧、同样的领悟能力、同样的方式方法,但是我们可以在教研组中开展同伴互助来帮助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2、课改之初的情景历历在目,学校通过层层选拔,让一批有经验的青年教师担任学校实验年级的教师。但其他教师大多在观望等待,认为课改离自己还很遥远,我们先跟着学。于是就出现了看到人家为搞合作学习,把课桌摆成圆桌形,都跟着也把课桌摆成圆桌形;看到人家为了发挥学生主动性,语文课想学哪段就学哪段,也都跟着在课堂上让学生想学那段就学那段;看到人家开展了讨论式学习,自己不管问题的简单与否,也都一律进行讨论,课堂上教师不敢讲等跟风现象。到头来是教师越来越不会教了,课上的不伦不类,学生也学的浮躁,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减低。课改的路如何走,如何才能让教师门尽快走出误区,教师门在思索,领导在思索。请专家讲座,搞过,但专家不可能天天来到一所学校为你服务,难道就再没有其他路可走吗?反思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放松了对教研组在课改中的专业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只是让课改教师单枪匹马在搞实验。
3、这一学期,由于学校教师变动。我校以前带数学的老师转型为语文老师。本已得心应手的教学。如今,却如此陌生,步履艰难,期初检查学区领导听课后直摇头,认为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与以前相比急剧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学校教研组充分发挥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组织语文教师共同探讨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刘秀华老师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第一节课,教师以数学教师的风格上语文课,课堂教学严谨有余,而活力不足,有些不论不类,之后,教研组经过研讨,在有着多年语文经验的马虹娟老师的指导下。从课堂导语的设计到每一自然段教学方法的选用,再从新备课、上课。再去听课时,她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浓了、实效性强了。
4、以上事例证明只有充分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群体的合力去解决来自于教学中的新问题,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只有让全体教师都积极向教研组靠拢,在教研组的统一安排下,人人来实验,人人来总结,总结典型事例、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记下教学中的精彩片段,讲讲自己的教学故事、谈谈你是如何改进教学设计的,教师们及时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打开自己的门,推开别人的门,及时串串门,看看别人的教学活动,请别人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诊断,教师间同伴互助的良好教研习惯也随之形成。俗话说:‘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良好的品质“,良好的品质决定了教师对事业的态度和认识,只要教师树立科研兴教的意识,那么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才会有大大的提高。

三、加强了教研组建设,使校本教研的方法和形式不断得到创新,赋于了校本教研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校本教研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其方法、形式,才能取得更加突出的效果。校本教研创新的力量来自于不断强化和改革的教研组建设。因为教研组凝聚了全体教师的智慧,集体的力量、智慧是无穷的。下面的事例就能充分证明这个论点。
1、团队教学,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针对农村小学教学的现状。我们把相临年级同一门学科的3名教师集中起来,3个人共上一节课,在刚一提出这一设想时,大家都很惊奇,都很茫然,因为这样的课从来没有听过,也没见过,持不同意见的人很多,在一旁看笑话的人更多。在进退两难的时刻,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大胆地进行了实验,尝试,通过几年的实践,它最大优点是深化了集体备课的形式,解决了农村单班教学所带来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单兵做战的局面。所有参与的教师集中力量帮助某一薄弱年级教师理解教材、钻研教法,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同时也使参与的教师可以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使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凝聚力得到了深化,符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效果明显,可以说这种教研形式离开教研组是不可能实现的。
2、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校本教研的空间。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校本教研方式,因为它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在推广初期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我们紧紧依靠教研组的集体力量,通过师傅带徒弟,互帮互学等形式,已经使全校80%的教师拥有了自己的教研博客,并且都能在博客上发帖子,跟帖子,使网络教研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教师所接受并会应用。
总之,抓教研组的建设,使我校形成了一股浓郁的教研之风,随着我们教研组建设的不断深入,这股风会越刮越浓,越飘越远;抓教研组建设,使我校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教研习惯,随着我们教研组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习惯会越走越好,越走越远;抓教研组建设,使我校校本教研的路子越走越宽,一条金光大道正在我们眼前。抓教研组建设使教研组的明天会更好,抓教研组建设使校本教研的明天也会更好。抓教研组建设对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促进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版块四:以教研组建设为龙头,引领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

原作者:大岭山第三小学
日期:2007年2月

新课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带来较大的冲击,也为教育者带来新的希望,同时也让教育者重新审视过去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反思中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农村联办小学如何尽快走上正轨,顺利实施课程改革?这是我们大岭山第三小学联合之后每个领导和老师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校本教研是一个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我们在实践中,紧抓校本教研,探索促进我校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有效途径,那就是以教研组建设为龙头,引领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

一、重组教研组,完善校本教研机制。

联办之前,三所村小的各教研组的组长有的年纪大了,有的水平不高,而且兼课现象严重,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

1学校联办后,我们以教研组建设为突破口,大刀阔斧对各个教研组进行重组。

⑴是选拔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当学科带头人。

⑵是我们确立校长是学校校本教研的总设计师和第一责任人,校长本人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并为校本工作保驾护航。

⑶是做到五个到位:政策到位、条件到位、人员到位、时间到位、经费到位。

⑷是完善校本教研机制,建立教研组的备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的教研制度、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教导处、教研组和年级组等多种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师生的学校教研网络,使全体教师和行政领导都在研究的状态下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

2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效果显著,新上任的各教研组组长带领本学科的老师把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近年来硕果累累,参加镇以上的各种竞赛教师获奖39人次,学生17人次。

二、各教研组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非常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知识、新理念,新成果,新信息的传播,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1、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奠定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⑴我校的各个教研组都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的形式在教师中广泛开展理论学习,特别是新课程实验的理论研读,我们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结合实际写不少于8篇的学习心得,在教师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导处还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知识竞赛”等活动进行评比检查,并规定每周二为教师集中理论学习的时间。

⑵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都开展十次以上的公开课,规定每个学期每个教师听课不少于8节,新教师听课不少于12节,听课后都要进行评课。我们利用周三教师集中业务学习时间,采取专题培训的学习方式,着重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师生关系的互动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等。通过这些专题学习,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了理论的支撑,目标更明确,条理更清晰。

2、“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各学科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转变。

⑴“请进来”是为了受益于全体教师,我们经常邀请市教研室的领导、专家以及镇教办负责各科的教研员亲临学校坐阵,随堂听课指导;“走出去”,我们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近两年先后派出综合科组的黎丽云教师到深圳参加了全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文礼华老师到湖南参加了全国美术优质课观摩,黎伟强老师和黎广和老师到樟木头参加了省体育观摩课,语文科组的钟卫平老师到广州参加了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等等,再加上经常性地派各学科教师到莞城、东华、石碣、中堂、长安、虎门、寮步等兄弟学校听课学习,一学年内派出教师外出学习达160多人次。此外我校很重视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幸晓睦老师参加了市的名教师培训,钟卫平老师参加了市的名班主任培训。

⑵请进来或者走出去的教师,把他们学到的教学经验和掌握的最新课改前沿信息带回学校,及时传递给全校教师,使广大教师的课改视野和思路得以拓宽,他们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教书匠”了,他们更像是一个“研究者”在研究并创新着实践新课程的方法和策略,使学校教学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3、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实践—反思”是促进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教研模式,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课课有反思,养成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的习惯,教师将自己最满意、最有价值的反思提交教导处。

⑴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要进行教学反思,例如:“怎样备课”、“怎样写教案”、“怎样上好一节课”、“如何听课、评课”、“如何引导学生课堂质疑”、“怎样发挥学生教学资源的作用”等,这些问题虽细小、具体,却是教师几乎每天都可能碰到的教学实际问题,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旋律。

⑵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养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的习惯,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学后记、案例分析,并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

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的故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如语文科组的黎丽云老师写的《关于作业的思考》《捡来的木棉花》《等你长小了》,数学科组的杨晓东写的《数学与生活》等教学体会在镇报上发表,引起了大家对教学的关注。

4、抓好各教研组的专题研讨课活动,充实校本教研内容。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组织各教研组开展一系列的专题研讨课活动。

⑴语文教研组开展的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数学教研组开展的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生活中的数学研究;英语教研组开展的在生活中学英语;综合科教研组开展的愉快教学等等。

⑵通过专题研讨课的研究,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的内涵的理解,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特别是数学教研组开展的计算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速度大幅度提高,数学老师也把自己在计算教学方面的经验、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参与各级论文评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杨晓东老师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获市的三等奖,王勉老师的《计算技巧与速度》获镇的一等奖。

5、加强各科组之间的联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校本教研富有特色。

⑴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深化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我校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和亮点来抓,从综合科组、语文科组、数学科组抽调骨干教师专门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积极地与有关单位建立联系,落实了大塘、大岭、水朗三个村委会、污水处理厂、广东省东江纵队纪念馆等多处长期性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了我校校本教研传统的特色主题,如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家乡历史与现实状况的调查与研究,革命圣地,历史遗迹,东纵精神,传统民俗文化,荔枝、龙眼等农作物的调查与研究等等,探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成长。

⑵我校在05年被授予“东莞市综合实践活动样本学校”,而近几年教师在参与省教研室、东莞市教研中心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和论文评比中,获省一等奖三篇、省二等奖一篇、省三等奖一篇、市特等奖一篇,市三等奖两篇。

6、各科组开展以赛促研活动,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科研气息。

⑴我校积极提倡各科组多开展以赛促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近年正值市、镇“三个一”教学模式和优质课评比竞赛活动,我校借此机会,开展赛前试教评课活动,倡导教师积极报名参赛,赛前他们积极备课,虚心向同组教师求教,精心制作课件,反复推敲教学设计,用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经过同组教师的共同研究,加上参赛教师的自身努力,课堂教学有了大的飞跃。如语文教研组在参加镇的语文校本教研“三个一”活动中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并有一个习作课例代表镇参加了市丘陵片的展示;英语教研组的优质课获镇的三等奖。

⑵我们也积极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等。近年来全校教师攒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国家、省、市各级获奖的近26篇。

三、对优秀的教研组实施倾斜政策,促使校本教研出成果。

1为了激励各教研组潜心钻研,不断地出成绩,我校在人员编制、时间安排、设备使用和经费支配方面都对优秀教研组实行政策倾斜。如优秀的教研组在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时,需要动用到哪个教研组的老师,由校领导亲自出面协调安排;需要动用到学校的场地、设备,优先安排使用,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这种规定目前已成为学校的一种制度。如语文教研组是我校的优秀科组,他们辛勤耕耘,硕果年年满枝头。我们根据该教研组的工作需要,邀请市科研办的领导到学校指导语文科研工作,派语文科研组成员参加镇举行的教育科研知识讲座等。

3去年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语文科组的市立项校本教研课题——《务实创新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获市教育局创新科研成果二等奖。今年我校语文科组将继续加大科研力度,争取有新课题在市立项。

4综合科组在开展有关“水污染”的综合实践专题调研中,需要联系污水处理厂等相关单位,学校领导知道后,亲自出面联系,并拨以足够的经费,使综合科组的该项活动顺利开展,撰写的研究报告获省的一等奖。

四、加强对各教研组教研工作的检查、指导、反馈,建立评价体系,确保各教研组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收到了实效。

1、学校领导深入教研组,参与和指导教研工作。学校的每位领导都有分管的教研组,如邓校长负责语文教研组,黎副校长负责英语教研组,刘副校长负责综合科组,黎主任负责数学教研组。平时,哪个教研组要外出听课、听讲座,负责该组的领导亲自带队。二月份,黎主任亲自带着数学教研组的部分老师到虎门听课,三月份,邓校长带着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到镇中心小学听有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讲座。

2、督促检查各教研组组长按开学初制定的计划按时组织活动,加强集体评课和对新教材的研究,为新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3、建立评价体系与考核奖励挂勾。学期末学校对每个教研组教学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反馈、总结,并记入了教师业务考核档案,评出了优秀教师进行经验介绍和交流。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绩只代表过去,特别是现在联合办学刚开始,这是我们的一个新起点,大量工作尚待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完成。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拓创新的锐气,以务实求真的作风,不断实践、创新,探求校本教研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我们坚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版块五:加强教研组长引领机制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

原作者:上海市宝山区乐业小学王成红
日期:2009年10月26日

教研组作为教学研究组织,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单位,教研组长是校本教研的具体组织者、引领者。因此关注教研组长,客观了解其引领能力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和管理,对加强教研组长引领机制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和促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调研内容与形式

  1.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对教研组长角色和引领能力内涵的认识、影响教研组长引领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教研活动中,最令教研组长困惑或苦恼的问题、学校目前在加强教研组长引领机制建设中应着重完善的方面及组长们的建议,采取无记名的方式答卷。本次问卷的对象是乐业小学全体教研组长14人,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答卷14份。

2.访谈:访谈对象包括部分教师和有关学科分管领导,主要对学校教研组长引领能力的现状做了进一步了解。结合问卷中发现的情况,与部分教研组长访谈,以进一步核实和掌握第一手资料。

3、案例:阅读、研究教研活动案例,进一步对学校加强教研组长引领机制建设作深层次的思考。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角色的认同感。

通过问卷、座谈和案例研究,反映我校教研组长有较高的自身角色认识。

⑴问卷调查中,认为好的教研组长对形成一个好教研组和一批好教师有重要作用的占85.7%;认为教研组长应在在组织、协调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引领,促进成员共同提高的占100%。对于教研组长引领能力的内涵,组长们也有准确的认识,认为教研组长引领能力包括思想引领、行为引领和方法引领的占100%。

⑵这些和教研组长的自身素养及学校一直着力的“自主发展、超越规范、合作共享”文化建设有关。我们说,一种优秀的文化首先是被这个团队的优秀成员所接受、为之努力并影响身边成员达成共识,学校文化也是如此。纵观我们的教研组长队伍,有良好的师德和专业素养、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教研组荣誉感,他们在“自主发展和超越规范”方面走在了老师们的前列,正因为有了他们,使“合作共享”的有效性有了一定保障。而教学组长对角色的高度认同是有效培养引领能力的保障。

2、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建设应做实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案例研究、自我反思四个环节,并使之有机衔接。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而教研组长是其灵魂人物,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新课程和学校领导对教研组长的有较高的期望,期望用教研组长带动教研组的功能到位,以教研组长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高。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异的。

⑴我们知道作为实施校本教研的教研组,必须形成学校发展和学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校本教研才能极大地提高它的有效性。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仍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教研组长。可见现实中,这种共同愿景并未高度形成。

⑵我们的教研组长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可,认为组长在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走在前列,有合作和服务精神,但他们希望这种服务更多的体现在专业的引领上,希望每次教研活动中有所得,但有时教研活动有效性并不强,与教师参加活动的心理预期有一定距离。

⑶教研组长虽然对教研组长引领能力有准确的认识,但现实中这种引领能力的发挥情况是不一样的。

①有的教研活动结束后,大家对主题研究策略有了较为清晰的构架,而有的还是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再细细研究,造成不同效果的原因和主题活动的设计、活动的随机调控、及活动总结有关。

②有的活动主题非常明确,问题口子不大,但研讨深入。而有的看似也有主题,但主题太大,造成教师发言看似热烈,但重点不突出。同样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或研讨研讨表面,有的教研组长能马上引导回归主题、及时提升,而有的一度也想引导,但终因无可奈何而听之任之。

③从总结来看,有的围绕主题总结明确,而有的还是泛泛而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主题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相机调控及活动总结能力决定了不同的活动效果。而它们恰是教研组长引领能力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的综合体现。目前,我校教研组长在主题设计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但其他两方面从仍是有些教研组长的苦恼和困惑所在,分别占了64.27%和50%,需我们付出努力。

3、问题的剖析。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如何填平,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我们还得更深层地剖析原因:

⑴总体来说,学校教研组长队伍整体上是健康的,能基本胜任起码的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工作,开始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带领组内成员解决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但是其专业素养及工作状况与新课程的实施对校本研修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由于事务缠身,难有时间和精力深入考虑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捕捉问题,自主确立研究主题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有专业引领意识,但引领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研组长引领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磨练,在一次次对老师具体的指导中提高。

⑵教研组长引领能力的提高还存在体制上的障碍。比如组长的甄别与选拔、教研组长职责制度、校内外专业指导机制等有待完善。如原《教研组长职责制度》第5条対教研组长是这样要求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能力,作有指导性的发言,指导和帮助本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如何作指导性发言,条文中都没有具体要求。同时如果活动前缺乏科学的教研活动方案的制定,缺乏活动主题的针对性提炼,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又如何作保证?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提高思想认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
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重视教研组长培养工作。  

2
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创建“自主发展、超越规范、合作共享”的文化建设,不断激发教研组长发展的内驱力,提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来保障、促进教研组长引领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突出实践特色,解决实践问题有成效,明确整改目标和措施是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特色和要求。任何事物的变革最有效的抓手便是制度的建设,因此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我们要加强教研组长引领机制的建设。教研组长的引领就是教研组长在本组内发挥引导和带领的作用,促进本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研组长的引领包括思想引领、行为引领和方法引领。这三方面的引领并不是孤立的,有时融会贯通地体现于于一次具体的活动中,如一次教研活动。结合学校实际,我们从教研组长的选拔、引领职责的确定、引领机制的保障等方面作探索和实践:

1、教研组长的选拔。通常学校教研组长的任命是由各教研组及教导处推荐,最后由校长批准同意。学校的教研组长是各个学科(备课组)的把关者,任用好则顺,不好则滞。我们觉得教研组长的选拔主要检测备选组长是否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引领的基础。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得考察备选教研组长的责任心、协调能力等。当然教研组长的选拔也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如自荐—竞聘—选拔—任命,但竞聘之后最终人选的确定,还是以此为标准,因为这是由教研组长引领的职责特性所决定的。

2、引领职责的确定。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首先得以相应的的职责制度来明确其引领的职责要求,规范其引领的行为。根据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学校发展的要求和教研组长的思想、行为和方法三面的引领内容,对原来的《教研组长职责制度》进行修订完善。

⑴以第五条的修改作具体说明。

①(修订前)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教研组长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能力,作有指导性的发言,指导和帮助本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②(修订后)积极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活动中,教研组长应充分发挥引领能力,活动前制定科学的活动方案,活动时及时作有指导性的发言,指导和帮助本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活动结束前要善于总结升华,以此提高本校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③(修订细则)制定科学的教研活动方案。每次教研活动的内容,都要基于教师工作的问题,基于教师的实际水平,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通过教研活动将本组教师的教研水平提升一个台阶。(共三点,另两点及时点播、总结升华略)

⑵这样的修订,必然会引起教研组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作一番重新思考:相对于学校的领导层和管理层而言,教研组长是一个执行者,肩负的职责就是教学计划落到实处;相对于教师而言,教研组长是一个管理者,在“校本教研”起着核心作用。只有始终以此为要求才能保持其在教育思想理念、教学行为和教育科研方法三方面的前瞻性,并有效地发挥他们在这三方面的引领作用。

3、引领机制的保障。教研组长的引领能力,并非朝夕可成,因此学校在修订完善《教研组长职责制度》后,我们可以修订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如自我培养机制、行政领导指导机制、教研组长交流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

⑴自我培养机制教研组长对校本教研的引领主要从组长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开始。因此学校加强教研组长自我培养机制建设,从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反思总结等方面作具体要求。

⑵行政领导指导机制 。立足校本是我们的原则,为了有效提升教研组长的引领能力,我们加强校行政领导指导机制建设,修订《教研活动三级管理制度》,实行行政领导挂靠教研组制度。校长室和教导处成员在期初分工负责,挂靠相应教研组、备课组各一个。挂靠领导深入教研组活动,在培养教研组长方面履行相应职责。如经常对教研组长作方法和策略指导,并为学科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⑶教研组长培训交流机制。学校加强教研组长培训交流机制建设,多为教研组长提供校本教研学习交流的机会,如教研组长例会制、年会制、网上论坛交流制、校际对话制、校外专家带教制等,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如何有效地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发挥引领能力。组长们希望多一些专题培训,以点带面,促进引领能力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予以落实。

⑷评价激励机制每两年进行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评出优秀教研组及教研组长,进行适当的奖励。同时优秀教研组通过栏版进行展示,以此提高教研组长的成就感,促进全校教研组工作整体提高。

总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学校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研组运作机制,教研组长机制建设形成框架。学校思品学科组和语文学科高年级备课组先后被评为宝山区优秀教研组,并作了区级展示。建立了一支思想积极向上,业务能力较强的教研组长队伍,培养了一批学科骨干。对于教研组长引领机制的建设,我们还在实践当中。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它必然不断趋向完善,必能更好地提高教研组长的专业引领能力,提升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并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53:58 | 只看该作者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校本研修(教研组室建设讲座8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6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校本研修(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专题8)》,分为六个版块:一是聚焦校本研修背景下的教研组建设;二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校本研修质量;三是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促校本研修实效;四是以专题研修为主线贯穿教研组建设;五是校本研训呼唤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六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校本研训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聚焦校本研修背景下的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淞南中心校 黄琴
日期:2007年6月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是我国教育领域中一场自古未有的革命,它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否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教师的转变与成长既需要个人的努力,又需要一个与同行共同研究的平台,无疑,学校教研组就能提供这样的平台。因此,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研训制度,这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一、校本研修呼唤加强教研组建设

1、所谓“校本研训”,就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其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目的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以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为特征的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化,教研组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其肩负的责任。

2、众所周知,学校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其中教研组更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阵地。

3、教研组活动普遍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教研组建设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研组活动普遍不尽如人意,无论是教研员还是学校领导,经常强调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性,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总不是那么高,究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⑴外因。

①组织者的保守。教研组长组织的教研活动似乎总跳不出这样的老框框:开学制定计划与进度,接着组织听评课活动,最后分析考试成绩。没有组长自己的思考,没有教研组活动的特色,更没有一以贯之的研讨主题。

②形式上的单一。教研组活动形式大多数是教研组长的“一言堂”,教师只有在评课时偶尔说几句,缺少互动、交流与沟通等多种形式的参与。

③内容上的一成不变。 教研活动以完成任务为主,研修活动的不是为教师的需要而设。

⑵内因。

①教师自我定位的缺失。不少教师喜欢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旁观者或旁听者,而不是参与者,习惯于灌输、接受式的活动方式;教师认为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评价,而不是在于研究和反思,容易产生等待或依赖组长或领导发言、总结的情况。

②教师专业底气不足。有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有限,或教学成果不显著,或个人的研究范围不深不广,无法提炼和质疑别人的经验和做法。

③教师对人际交往的谨慎。教师碍于情面,怕得罪别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太愿意表达。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校本研修质量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经过分析得出:如何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如何使教研组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是当前校本研训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堡垒”,否则,教师仅凭单打独斗是无法在课改的浪潮中站稳脚跟的,更别说在教改的进程中游刃有余地改进课堂教学了。在这两年中,我校在教研组建设方面不断摸索与改进,不断提升教研组研究的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1、“火车头”牵引,增强教研的动力。

⑴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人们习惯于将领导干部比作火车头,在教研组建设这一进程中,领导干部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组建设的积极性,我校规定每个行政领导做到“三深入”,即每个行政深入一个年级组、深入一个教研组,深入一个学科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在我们学校,领导干部既是管理者,又是普通教师,从校长书记到教务员,无一例外深入第一线担任主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教研组中也是最活跃的骨干分子。

⑵在教研组活动中,每一位领导完全浸没在其中,和教师一样上公开教研课,和大家一起说课、评课,没有任何可以“豁免”的特权,相反,还要比一般教师更积极主动,准备得要更加充分。组内有教师上公开课,行政领导要义不容辞地进行指导;有了新的教改信息,行政领导先组织学习,然后在教研组内宣讲与消化。这些做法,使行政领导深入了教学实践,以身作则,处处起到表率与指导作用。正是这种积极的影响,唤起了教师的教改热情,成为搞好教研组工作的无穷动力。

⑶领导干部的带头行为,激励起了教师们的自觉行动,而教师的进取精神又督促着领导干部更加严于律己,这种双向的互动作用保证了教研活动的顺利与高效,成为搞好教研活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巨大动力。

2、优化组合,落实组织的绩效管理。

⑴为了增强教研组的整体实力,每个学年,我们都会认真分析师资队伍现状,细致做好各教研组的组建工作 。为了使教研组成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佳组织结构,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功能,我们运用“优势互补,和谐竞争”的理念进行组合,即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合;他们的性格、作风、能力能互补,在教学上能展开讨论,在事业上能友好相处,展开良性竞争。这样组合起来的教研组,老教师、骨干教师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有练武之地,可及时得到具体指导。

⑵组内教师心情舒畅,精力用在教研上。组长有依靠的对象、帮助的目标,便于打开工作局面。我们认为,组建教研组是抓组织建设很重要的工作,如果人员调配不当,即使组长有本事,组内工作也难以开展。在教研组的整体配置上下工夫,可以使人员的组合产生1+1>2的积极效应,为开展好教研活动奠定组织基础。

⑶人员的配备固然重要,组长的培训也需常抓不懈。教研组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活动的,组长的素质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研活动的质量。因此,可以说培训组长的工作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点:

①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例会。除了常规的学习,我们还对组长每月的工作进行总结与点评,让组长交流组内开展活动的情况,提出组织新一轮教研活动的设想等,使组长善学勤思。

②推荐组长参加各类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学校为他们争取各种各样的提高机会,借助外部力量,使这些组长开阔眼界,及时吸收教改信息,不断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③指导组长开展工作。每一个深入教研组的行政领导经常询问教研组的情况,碰到问题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定期向组长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计划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与形式。

3、以点带面,提升活动的整体质量。

⑴教研组的活动内容,决定其活动的质量。如果活动内容一般化,活动形式简单化,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无法保证活动质量。

⑵我们坚持了“以点带面”的指导思想,即:以科研为着力点,以骨干为辐射点,提高教研活动的内涵与质量。斯坦豪斯在《教师要做研究者》一文中说:“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评定课程规划。如果教育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⑶我校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以教研组为研究基地,围绕教研活动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实践研究,提高教师搞好专题研究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骨干教师是教研组的亮点,我们让骨干教师开讲座、上展示课,使骨干教师的“教学之光”向组内甚至组外教师辐射,提升教研组甚至是整个学科的整体研究氛围与研究水准。

当然教研组建设的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如活动内容的主题性还不够强;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的层次还不够高;教师个体参与还不够积极,学校对教研组的评价还缺少有效的标准等。今后,教研组建设依然会成为我校校本研训的重中之重,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与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和提升质量的研究实体。

版块二: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校本研修质量
原作者:珠溪中学
日期:2010年6月24日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同时又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一个主要阵地。教研组建设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好坏,一个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水平一定意义上影响到该学科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及在校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在新形势下,加强教研组建设具有更新的意义,也有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发挥我校教研组在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中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全面提高我校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谈几点想法。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学校教学研究制度的重要基础,它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生素质、教学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教研组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教研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拓展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承担着校本课程开发、本组教师教学管理、教科研活动和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及指导教学实践等任务。它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而且通过我们教研组通过每周的校内或校外的教研活动这一载体,目的在于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提高一批人。因此,作为教研组的每位成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而其中教研组长就必须起到组织、领导和协调等作用,使大家共同管理本组的常规化工作。
二、明确教研组工作的任务与要求。
教研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学校教研组要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和基地,就要坚持研和训合一。各教研组要不断加强科研意识,要确立与课堂教学、学生实际相关的研究课题,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建立定期的学习制度。要认真组织好全组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基本要求》等纲要性书刊;要善于对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评析;要善于对学科教材进行整合、优化;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通过自学、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研组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明确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研活动中心任务是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主要内容是研究课堂教学,特别是要用课改的理念和思想去聚焦课堂教学、重视质量评价、开研究例剖析。要通过教学设计、专题研讨、经验交流、说课评课、信息介绍等多种手段,深入研究与探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及时把握教改的动态趋势,关注并积极尝试课程改革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加大对公开课研究的力度。各教研组要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并以新标准、新教材、新教法为研究重点,不求多、只求精,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要预先设计好研究问题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要侧重于研究课的研讨与反思,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每次教研活动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活动前一定的时间,组长把活动主题通知组员,组员要事先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上课教师的选题,其它教师的评课等都要围绕这一主题有目的地进行。如可以“如何把复习课上得既生动有趣又有效”、“如何上好概念课”、“如何上好习题课”等一系列问题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例如,本学期学校开展的教学周研讨活动,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着重于“研”字上,要求开课教师先确定本堂课的研究主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此次活动在教学展示中融入了研修活动,可以说是双赢。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大胆进行实践探索,进一步增强新课程的适应能力,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实践中锻炼,在反思中提高,发挥课题在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水平中的针对性与导向性作用。除此之外,我们各教研组要加强对考试命题及评价的研究,尤其是毕业班,更要关注中考的走向。各教研组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命题的指导思想,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适当增加体现学科特点、探究性学习、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试题。教研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氛围,能使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的重要组织。
三、发挥备课组在教研活动中的基础作用。
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最基本组织。随着教改的深入,备课组的作用愈来愈得以显现,它不仅直接影响教研组建设,而且还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要落实好学校的教学管理,夯实基础,必须从备课组抓起。抓好备课组的常规建设。各备课组每周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备课活动,确定活动主题,努力做到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统一进度、齐头并进;统一备课、取长补短;统一练习、高效轻负。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研究和精选习题,合理控制作业负担。要交流研究教法、学法的经验,提高备课质量,使每一次活动做到主题集中、任务明确、措施扎实、责任落实、效果实在。以提高课堂效益为出发点,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备课组要紧紧围绕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来开展活动,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撰写课堂教学心得,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同时,各备课组应按开学初所制定的授课计划安排好年级单元考试、月考等阶段性测试,做好质量分析,排查教学薄弱环节,制定详细的拾遗补缺措施。备课组长要履行好职责,起表率作用,做好协调工作,发挥组内教学骨干作用,加强对备课组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当然,我们各教研组也应不断加强对备课组活动的常规管理,落实好检查监督制度,确保备课组活动经常、有序、高效地开展。
四、教研组建设成功的保证: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是教研组建设与成长的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具其现实的价值。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从备课到上课准备,从资源整合到多媒体课件制作,从试题选择到综合实践活动,从教学反思到研讨共享,都是群体性活动,都必须在全组人员共同参与、能力协作下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教研组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
五、发挥研修处的作用,加强对教研组建设的监督与管理。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就必须加强校本教学研究,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探索、创新这一教研新模式,有效扎实地推进教研组建设。今年,我校成立了研修处,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教学常规工作、完善教研制度、深化校本研修工作及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因此,我们研修处开学初对教研组建设与管理作出了较全面的计划与部署。通过例会的形式加强对教研组组长的工作指导,目的是为了使教研活动内容充足,效果明显。同时,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校长新学期所提出的“常规管理求精细,创新管理求活力”的办学目标,本学期我们完善了听课制度,成立了由行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新教师组成的听课组,每周不定期地进行了观课活动,加大了随堂听课的力度,虽然在课堂上不可避免地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情况还是比较理想。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因为这一直是我们几年来努力实现的方向。下阶段,我们研修处将继续落实教研组建设的常规管理,完善对教研组的监督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并继续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通过听课、开座谈会、部分教师谈心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各教研组工作的开展情况。
总之,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学校校本研究实施的最基础性工作,只有学校的每一个教研组都充满了活力,全校的教学管理措施才能得以真正落实,全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版块三: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促校本研修实效
原作者:大连市中山区白云小学
日期:2010年3月16日
研修是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如果能与教研组老师同行,实践交流,智慧碰撞,互相推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对提高学校整体的研修质量意义重大。本学期,白云小学研修重点是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促校本研修实效。
一、解决观念问题,进一步明确教研组活动的意义。
骨干、名师要心态开放,不保守、不保留,视自己能带动、启发一批人为职业骄傲,作大气的明白人;对成长中的教师要明确,时下,散兵游勇的工作状态不适应课改需要,不利于个人专业成长。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发展、个体与群体互动发展、群体与群体的互动发展是趋势。
二、学校层面加强指导和管理。
1、在课堂实践中研究:教研组活动要依托课堂教学,每位成员只有在积极实践的前提下才能有共同话题,认识水平,行为能力才能螺旋上升。
2、在教学问题中研究:积极的实践就会产生问题,问题是财富,是教研组活动的主旋律,教研组活动的轨迹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在自我专题中研究:专题就是一段时间内教学要突破的问题。带着专题实践、研究、交流才能使工作更具专业性,于生于师是事半功倍。
作为教学管理者,我们知道规定的教研时间、地点、形式、完备的制度等等都是外部束缚而已,与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没有必然联系,只有老师们视“高品质的教学生活为专业发展动力”,教研组活动是迫切需要时,校本研修才算真正“活”了。
所以,我们要引导教师立足课堂,树立研究意识,养成研究习惯,作教研活动的义务贡献者和心安理得的索取者。
本学期,我们将对教研组活动研究什么提出明确要求;怎么研究、活动,打样指导,以点带面;加强完善教研组活动评价机制;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管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组织教师学习课标,学习《中山区有效课堂标准》《大连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
教研组文化建设是一项工程,是校本研修的主要途径,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项。我们先从规范、实效入手,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和发展过程的心理需求,努力走出一条
“实践——交流——合作——进取——和谐”的符合白云小学发展需要的,有特色的教研道路。
版块四:以专题研修为主线贯穿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中 李文萱
日期:2007年1月6日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要把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活动引向深入,必须选择好学科研修专题,并以此为主线,制定出具体的行动研究方案和步骤,以过程管理和终端考核等措施为保障,达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面对的具体问题,以新课程为导向,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共同目标,确立了各教研组的校本研修专题,并贯穿在课堂教学、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教学比赛、行动研究等教研组的常规工作和教研组建设之中,以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行动研究方式,不断循环推进。
一、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校本研修的意愿
1、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基于教师这个主体展开的,校本研修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这一主体没有内在的需求,外界的一切努力将是徒劳的。要加强教研组的职能,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工作,首先要转变全体教师的观念,即转变教师对工作方式的认识,摆脱职业的孤独处境,形成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意识;转变教师对教育科研脱离教学实际的看法,形成教科研工作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氛围;转变教师对校本培训的狭隘认识,形成组内、组际,在理论、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经验交流、资源利用等方面共同分担与分享的机制,从而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校本研修的意愿。
2、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讨论,形成理念高地,达成共识。我校的主要措施有:请专家到校作有关新课程中教师思想和行为变化的系列专题报告,在认识上加以引导;以全教会、分组讨论等常规校本培训形式,深化对理论和制度的学习;组织在工作上有成效的教研组作总结和交流,在行动上起典型示范的作用;以校本研修对外展示为平台,邀请专家指导,听取各界意见,完善自身工作。
二、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的行为
1、校本研修的三个切入点:制度是关键、反思是起点、行动研究是途径。因此,要推动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首先要建立校本研修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教学处、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组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教研网络。我校相继出台了星级教研组评审制度、骨干教师名师化行动方案、中高级教师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园丁业绩奖评审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等,以保障过程管理和终端考核的有效性。
2、动态的人性化的评价能促进教师参与研究,使教师在追求中去自主发展,去积极探索,让教师有一个专业化的“状态”,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学校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不断成长发展,进而不断推动学校的变革。
三、以专题研修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教益
1、在关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教师既要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的研究要立足于课堂,其主要方式是 “教育行动研究”。教师经过反思、研究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探究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我校的教研组以基于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为工作核心,强调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理论学习、行动研究、专题讨论、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的活动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正所谓“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
2、我校各教研组凭借集体的智慧与专家的指导,找准了学科教学的关键症结,从组内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出发,确立了教研组校本研修的专题。例如语文组的研修专题“同题异构”的确立,组内教师在创想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产生了许多的疑惑,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教学参考的减少,虽说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划分单元、学期、学年的教学目标?各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究竟是什么?教学目标是要预设还是要生成,要及时性的操作还是要长远的宏观发展?怎样的目标设定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怎样促使学生自觉地达成目标?等等的争论将关系到对语文课程功能的再认识,对语文课程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再认识。基于上述情况,语文教研组对同题异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制定这一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校本研修,寻找一套科学的、合理、可行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3、实践证明,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目标设定是否科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准确、高效。
⑴语文教研组的研修专题恰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教研组以此为突破口,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⑵数学教研组则将校本研修的专题确定为“基础课型研究”,主要有概念课、命题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等,每学年主攻1——2种课型,以循环滚动的形式,不断巩固已成熟的课型,并积极探索其它的基本课型,为规范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提高组内整体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⑶英语教研组对牛津英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经历了从照搬模仿,只重形而忽略了神到从观念上逐步明确任务驱动精髓的过程,学会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的互动教学中,以探究、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掌握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
⑷综合理科教研组的实验教学专题研修、综合文科教研组的“树魂立根”专题研修、艺体综合教研组的艺体整合专题研修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以主线贯穿为模式,强化教研组职能,规范校本研修管理
1、随着新教材的全面使用,如何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使课时教学目标与阶段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使学年、学期、单元、章节、课时教学目标有重点地体现三个维度的内容;如何科学地处理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主线明确、重点突出、难易适度;如何精心设计并合理实施教学过程,使“教”为“学”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淡化甄别与筛选,强调保护与激励;如何有效解决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运用带来的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不足等,这些在课改中教师所面对新课题,都需要在教研组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得到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因此,强化教研组教学、教研、培训的职能势必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和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抓手。
2、教研组的工作总体上可分为教学、教研、培训三大块,但细分的话,仅常规工作就有许多,为了能够使教研组工作更为有序,且突出重点,我校以校本研修专题为主线,贯穿于教研组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强化其职能,规范校本研修的管理,加强教研组建设。仍以语文教研组为例,在过去的2004学年中,语文组的具体实践,大致分为五次:第一次是组内青年教师说课选拔赛,选用的共同题目是《观舞记》;第二次是校语文教师说课比赛,选用的共同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第三次是市级的公开课,选用的共同题目是《我看见了我的骨头》;第四次是校骏马奖预赛,选用的共同题目是《差不多先生》;第五次是我校教研组面向全区的校本研修活动展示中的研究课。通过这一系列同题异构的教学活动,每一次活动教师们都经历了“三课两反思”的过程,充分的认识到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到备课的第一环节是制定教学目标,并形成了教研组校本研修工作的特色,在区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3、由此可以看出,以主线贯穿为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模式,对整体推进教研组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就教研组的建设而言,也是一个有效的抓手。
五、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最终要做标准、做品质、做精神,校本研修无疑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校本研修的基础和前提,同伴互助合作是校本研修的标志和灵魂,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修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校本研修只有聚焦课堂,以“行动研究”为主,才能做到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校本研修要从学校课改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下为我校校本研修的活动方式与主要措施。
1、理论学习。学校要追求个性化与动态化的发展,对学校中的个体而言应具备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对学校中的每个团队而言应具备集体的、合作的、社会的学习能力;对学校本身而言,应具备自成体系的能够推动学校创新与发展、诊断教学效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基础,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讨论,是形成理念高地、达成共识的手段。理论学习的目的与内容均基于问题的解决。
2、行动研究。强调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活动模式是教研组的主要活动方式。各教研组成立以教研组长牵头,课例教师以及区教研员、专家顾问三方构成的行动研究小组,依据三个步骤:
⑴先学习有关文献、文件、交流分享各自体验,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的上课计划。
⑵按改进的上课计划上课,同事与研究者共同观课,课后一起反省与实际效果的差距,修改上课计划。
⑶按修改后的计划再上,再一次观课,再讨论,记录全过程,最终课例教师将整个“行动研究”过程写成案例,而其余观课教师写出反思小结。
3、专题讨论。各教研组每学期开展2-3次专题论坛,请学科骨干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围绕不同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实现经验共享,促进整个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水平。备课组则组织专题论坛,实行问题认领制,发挥各自的长处。
4、同伴互助。同一备课组之间的“转转课”,跨备课组之间的互听家常课,同一备课组的教学资源共享以及跨备课组间的互助共享,师徒带教,以评课促进彼此之间的教法改进,学法的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以此提倡切实有效的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教研活动。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教师产生的问题为研究的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每学期都要召开优质课堂研讨,以促进不断提高。
5、专业引领。专业引领不等同于专家的单边引领,而是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共同引领。
⑴专业引领提倡教师从专业的书刊和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更主要是形成我校的“专家群体”,将“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改课”定为新的教学常规,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发展。
⑵专业引领的主要方式:一是教学顾问,教研员深入教学第一线,直接与教师一起备课、观课、评课。二是专家的学术报告,以及报告后的讨论消化。三是教师的读书自学,促进动力内化。
6、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省视、分析。教师自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研修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⑴真正能让教师感兴趣,乐于去研究的课题一定是来自教学当中的实际问题,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核心是基于问题的解决;真正有用的校本研修,应是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的;真正有效的校本教研,应来自于主线贯穿的教研组工作模式。
⑵教研组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也是学校教学发展的主阵地,更是校本研修的前沿。教研组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科教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⑶我们必须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组工作,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使教研组成为教师学习的共同体。我认为,对学校的组织建设来说教研组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版块五:校本研训呼唤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佚名
来源: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日期:2010年12月23日
校本研训”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其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目的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笔者认为,落实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办公制度,切实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是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从本质上讲,教研组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组织,也是学校的一级行政组织,肩负教学、教研、管理三种职能。现如今教学、教研这一功能被逐渐弱化,管理的职能不断加强,教研组的不作为使其在学校中间组织中的作用被逐渐淡化。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及现实意义上看,利用教研组这一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在同质交流中获得超过自身局限的信息和资源,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引发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才能使教师获得更宽泛,更完整意义上的成长与进步。为此,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通过教研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训工作的根本任务。
二、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校本研训活动的时代呼唤
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以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为特征的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化,要求在学校营造起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而教研组是这一活动的有效载体。通过教研组这一平台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学术沙龙等研训活动,不但能促进教师间的知识共享与信息沟通而且有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一所学校的办学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师资力量,而教师的成长既需要个人的努力,又需要同伴的交流与沟通,教研组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教研组由不同年级的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共同的教学任务成为教师之间进行联系的强有力的纽带,教师之间容易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教研组为管理实体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校本研训质量的有效途径
实施“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调整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但如果缺乏横向交流和纵向引领,将会使自己处于孤陋寡闻、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如果只有同一层次的横向交流,而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纵向引领,有可能会使横向交流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教研组活动中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专业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或是研究者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的指导,有助于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五、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教研工作转型的时代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其深化,学校教研组将由上传下达式的事务性管理组织转而变成以服务学生和研究教学为主的研究型组织。这一组织的合作意识,这一组织的成长进步及其组织成员的相互尊重、信任,对这一组织的成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对这一学习共同体的评价,将成为评价学校和学校自我评价的中心内容。教研组的组织活动及其“作为”程度,及其以什么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组织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将是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时代要求。
六、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学习型组织里,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融为一体。贯彻学校的办学思想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读懂教育教学理论,更要学会读懂校长,学会把所有的组织活动的过程,变成研究与服务的过程,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变成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而教研组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组织,是教育政策的最直接的执行者,如果教研组缺乏新课程意识和必要的实践与技术性准备,学校的各项研训活动必将流于形式。
版块六: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校本研训

原作者:上海市青云中学 金文清
日期:2010年7月5日
在学校中,教研组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与研究中起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教研活动的质量高低、效益大小取决于学校对教研的策划、组织和要求,因此教研组建设是否得到重视和加强关键在校长。在校本教研为主导的课程改革中,切实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是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成为大家关注与探索的课题。
在实际工作中,教研组建设往往存在着虚化的现象,认真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是教研组建设多是完成行政指令的过程,研究主题没有遵从“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原则,所以老师认为教研活动是负担,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教师认为教学质量重在完成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而搞教学研究是事倍功半,三是教研组考核留于常规工作的检查。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学校在进行教研组建设时,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着重解决“研什么,怎么研,怎么持续地研”等问题。在总结与反思、实践与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教研组建设的不成熟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专题项目-----构建发展性校本教研平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感受到,教师必须不断去发现、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此,我们组织学校教学骨干在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学校教研组教研的策略:立足本校,以解决新课程中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重点,用课题和项目驱动,构建发展性校本教研平台。
在学校要求下,各学科教研推出了一批研究专题或工作项目。例如:学校数学组设立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检测”的研究项目,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练得少现象,编制5-6分钟的堂堂练,其基本要求是常见题型、紧扣当堂知识点、大部分学生能达标,及时统计反馈,做好个别辅导,力争日日清。数学组在全员参与编写堂堂练的基础上,本学期又进行了周周练、月月练的编制工作,学校推动“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旨在通过教师精讲精练来提高教学质量。英语教研组拥有多年的教改经验,也有名师和骨干教师,但近几年新教师增多,年轻教师在把握课堂、把握教材上还存在差距,急需培训和提高。英语教研组就以局重点工作项目“初中牛津英语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为抓手,通过牛津英语课件的制作,在教学设计,“三点”(核心知识点、能力发展点、考核评价点)分解,新课导入,教学主题,强化巩固和总结拓展等方面,对每一堂英语课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研讨,以此达到培训、提高教师的目的。语文教研组则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为课题进实践和研究。学校在校本研讨的基础上,开发了校本教学资源并逐步形成了学校教学特色。我们认为,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个载体,教研活动也不例外,这个载体最好的就是针对各自学校、学科开展的。而课题的选择、应注重其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倡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的针对性教研。
以专题项目为抓手的教研平台,使学校形成了教研组成员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感悟,教研组研讨有话题,教研组建设有载体的局面,推动了校本教学资源的积累并逐步转化为学校教学特色。
二.同伴互助-----搭建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
教研组是一个教师的团队,各教研组在结构上往往不一致,有着年龄、职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作为一个教研组群体,怎样看待和利用好这种差异,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利用青年教师的干劲,使之成为一种集体的资源。加强课型的研究与指导,边实践边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系列化研究。
我校的基本做法是:
1、备课组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在统一教案基础上鼓励同课异构或个性化设计。
2、对每学期教研组推出研讨课、展示课包括教师个人申报职称的评审课,倡导组内教师更多地做好“幕后”工作,成为开课教师的有力支持者、合作者。
3、本学期,针对教师重视新授课研讨,忽视复习课、习题课、实验课等课型研究的现象,建议教导处确立今年课堂研讨的重点为课型的研讨。要求各教研组选择一类课型进行示范展示,教研组集体备课、派一名教师授课、组长汇报此类课型授课的基本要求,各教研组成果分享,最终汇合成学校的经验和要求。
4、总结推广现有的成功经验。曾荣获上海市劳模集体的外语教研组多年来就是运用了同伴互助式的教研,共同探讨、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来促进教师专业上成长的。除外语组外,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的数学组、上海市共青团号信息技术组等经验均是学校一笔宝贵的财富,不断总结提炼现有的经验并用来指导教研组工作是校长应有的责任。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遇到大量未能解决的问题,迫切希望寻求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来加以解决,提高教学效益。他们内心深处蕴藏着极大的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这是我们搞好教研组建设最富生机的潜在力量。近年来,学校不断总结学习教改的经验,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质量,教研组的成员团结协作,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构成了集体与个人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专业引领-----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
实施“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调整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学校中的校本教研,如果只有同一层次的横向交流,而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纵向引领,有可能会使教研处于徘徊不前,无法突破的局面。
我校的基本做法是:
1、发挥校内骨干名师的作用,使之成为教研组工作项目领衔人和组织者。
2、聘请语数外学科专家每周定时来校深入教研组、备课组听课、评课,把握教研方向。
3、为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提供合适的专业引领。如:对刚入门的新教师,要求他们使用成熟教师的教案、课件,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尽快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对基本成熟的教师,要求他们理解性地模仿优秀教师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循环教学和教学方法;对特色教师,其发展应向名师方向成长,学校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分配不同的研究任务,并依托市、区专家在理念和实践上引领,使他们不仅在教学风格、讲课艺术、师生关系、技术运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要求他们能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研组活动中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专业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或是研究者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的指导,有助于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四、机制保障——落实重视教研措施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不只是思想上的领导,还应参与学校的全过程。教研组建设校长除了策划组织,把握方向以外,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深入教研组参与活动,时常与教师们一起上课、一起听课、一起研究、一起反思总结,把自己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与教研组人员形成共同体并共同成长。作为校长还应科学规范,提供有力的教研保障。教研组建设如果没有学校支持和环境保障,只有画饼充饥,做得更好一点要算搞“模拟演习式”的教研活动。我们的做法是:
1、安排人力。一般来说,水平高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往往工作量排得很满,很难有精力进行引领工作。为此,学校给部分骨干教师减轻上课工作量,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超前研究,真正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2、提供经费。学校对局重点教科研项目之外的校重点科研项目,也拨出与局重点科研项目同样多的经费。
3、创设机会。学校连续几年安排多科教师参加市乃至全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比赛,或派教师前去观摩学习。
4、推荐进修。近二年,学校每年推荐三名教师出国进修,以拓展视野,提高能力。
5、奖励提拨。学校对教科研、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在奖励上予以政策倾斜,对具有骨干教师水准的教师予以提拨重用,以此形成重视教研的导向。
6、落实常规。在教学特色日臻成熟之后,将特色纳入常规,使常规得以丰富充实,形成新的常规,这样就使常规品位不断的提升,从而提高了教研教学的起点。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校长的办学追求才能逐渐转化为每个教研组成员的共识和行为,从而进一步强化教研组的建设,提升教研组建设的品味,最终促进教师的进步与学校的发展。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55:25 | 只看该作者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推进新课程改革(教研组室建设讲座9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7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推进新课程改革(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9)》,分为六个版块:一是新课改要求引导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二是课改形势下教研组建设刍议;三是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教研组建设;四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思考;五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组管理与建设对策浅探;六是新课程改革视野下中小学教研组建设与管理探析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新课改要求引导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学区兼职督学金劲辉
日期:2010年10月17日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各项目标。为此,如何把学校建构成为学习型组织、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这一紧迫任务摆在了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
为了促进学校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学区督导室上学期在专项督导过程中,加入了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督导,引导学校把教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教研组建设这个层面,尝试以教研组组长为主,教导处成员从旁协助、指导、检查、督促的管理模式,促使整个年级组形成一股合力,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学区督导室结合专项督导组织开展了“走进教研组活动”,组织观摩各校教研组的专题教研活动,使各学校在教研组建设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一、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对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专业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1、这种团体性的专题研究是学校及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因而具有针对性,容易为教师所接受。
2、从方案、计划的拟订到实施,都需要经过周密考虑,既要寻求理论支撑,又要探求应对策略。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之间对教育发展及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讨、争辩,可以不断丰富个人的教学思想,更加明晰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
3、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大大拓展教师之间互动的空间,使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在互动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教研资源共享,达到减轻工作负担和促进专业成长的目的。
二、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
1、实施课程改革实验,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只有充分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才能促进教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才能使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彼岸。
2、学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首先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精神。
3、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⑴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⑵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⑶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对提升教研组长的角色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1、教研组长在这个校本教研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有人说:“有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长,就会带出一个优秀的教研组来。反之,一个蹩脚的教研组长直接影响着校本教研活动扎实、深入的开展。”于是,从校本教研的角度重新认识教研组长的角色便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2、相对于原有的常规教研而言,校本教研的根本变化在于,把过去完成任务似的教研活动转变为研究自己的问题,自己研究问题,研究有问题的自己,变自上而下的被动教研为自下而上的主动教研。在这种以问题研究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中,教研组长是各项研究活动中平等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研组长应找准角色定位,努力成为校本教研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领者等。
3、教研组究其本质是学校的一级组织,团体的效益离不开教研组长的有效组织。校本教研中问题的发现、专题的确立、计划的制订、活动的组织、专业引领的寻找等都需要教研组长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校本教研的各种活动中,同伴互动是重要的形式,更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校要多为教研组长提供校本教研观摩学习的机会,加强横向联系,使之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观摩中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提升研究品质。
总之,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课改的重中之重,是学校课改的生命线,也是学校长期思考、探索的话题。作为专兼职督学,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推广,各学校的教师会因校本教研更加成熟,教学质量会因校本教研迅速提升,学生的明天也会因校本教研更加灿烂。
版块二:课改形势下教研组建设刍议

原作者:江苏如东双甸高级中学 苏春银
日期:2009年9月22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越发突现出来,那么,校本教研该如何进行?笔者认为,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课改的前沿阵地,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创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研组,有助于推动课改的进一步深入。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目前,大多数学校按年级组办公,相应来说,尽管学校设有教研组,但在时空安排上,教研活动受到很大限制(此时对备课活动有利)。虽然安排有教研活动,但是,这些所谓的教研活动被圈定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动很难正常展开,且活动内容无非是传达精神,布置工作,组内的主要活动,仅是开几节公开课,相互之间听听课,深入“研究”的气氛不浓。
2.教研组工作没有目标,没有具体的计划,有的教研组虽订有教研工作计划,但具体实施的措施缺乏,教研组记录也不全面,教研组形同虚设。
3.教研组活动计划针对性不强,很少开展针对教育教学改革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即使组织学习一些教育理论,但往往不能与学校实际教改工作相联系,专题研究不深,缺乏突破性的措施和成果。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搞好校本教研,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教师、学生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必须以发展为目标,提升教研组的建设品位,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在课改中的重大作用。
二、加强组织建设,创建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备课组)
(一)从学校层面入手。
1.变革学校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研究型学校。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学校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的创造性的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根据这个要求,作为学校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
⑴要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不断提高管理艺术水平,了解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实际状况,深入教改第一线,针对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及竞争机制,积极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和研究意识。
⑵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能及时分析、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一种工作即学习、教学与研究互动提高的良性机制。
2.明确教研组的发展目标,理清项目与内容,管理与奖惩的关系,选好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让有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关键工作。
⑴明确他们的职责,并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理论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
⑵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教师资源,提高管理质量,从而内化课改理念,使学校的各项校本培训活动真正落实到位,并取得明显成效。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权力适当下放,允许教研组在某些方面掌握一定的自主权。
⑴传统学校组织是等级式的组织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是上下级关系,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僵化的封闭的组织文化,而学习型学校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的,应尽最大可能地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转移,让教研组或成员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⑵开展活动的时空安排,展开教研的过程调控,邀请专家讲学,申请一定费用等等事务,让教研组(备课组)能放开手脚去“教学”、“科研”,去“创新”。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成为广大教师平等对话、互相交流的场所,成为教师不断成长的摇篮。
4.为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随时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
⑴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积极营造一个自主的,宽松的,充满科学性、实效性和人文性的教科研工作环境,让教师在工作中得到尊重与鼓励,从而自觉地投入工作,对教师的工作少一点干预,多一点专业自主,用“慎独”理念去激励教师内在的创造性。
⑵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活动,表彰在校本教研中的先进教研组、备课组和先进个人,并将评选结果与晋升、职务评聘、教师进修等项目挂钩,完善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
⑶加大经费投入,提供一定的教科研资料,如报纸杂志、音像资料等等,建立开放有效的教研网络,注意向教师介绍先进的适合教改实践需要的教育理论,提供必要的教研方法,让全校形成浓浓的教科研气氛,让教师乐在其中,收获在其中。
(二)从教研组内部入手。
1.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责、任务,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及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教研组的工作特点:
⑴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⑵协助学校督促检查教师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⑶组织教师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学法。
⑷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2.以需要为出发点,确定教研组发展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研究的实践和传统教育相比,它摈弃了传统的唯上、唯书、唯权论,更加注意学习进程,注重人的需要,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研组建设时,要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制定目标,认真分析学校实际,结合教研组的实际情况进行科研定位。
⑴可先从校本研究出发,确定一个体现自己教研组特色的教研主题,其后拟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学研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研究,随时随地都要记住,课改的最后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
⑵教研组的运行机制要跟随情况变化而适时调整,一般学校按年级组办公,这时可强化各备课组的建设,充分发挥各备课组的功能。
3.讲究方法,科学安排,注重过程调控。为使教研组成为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队伍,发挥其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必须组织教研组正常开展理论学习,展开教育教学实际研究,在此过程中,重点是讲究方法、注重过程。
⑴明确教研组活动的中心内容,教研组的活动目标是加强业务研究,是组织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策略。问题从何而来?主要来自平时的积累,这些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已存在或将会出现的,有关教师成长和学生进步的,有现实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不是宏大的、全局的、脱离实际的问题。问题提出之后,还需要将问题进行提炼、整合,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中课题,甚至大课题,比如优秀生的苦恼,学习困难生的转变,教师如何反思,怎样组织学生有效学习,怎样评价学生进步等等。
⑵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寻找解决策略。首先要明确备课研讨时间,每周备课起码两次,每月甚至半月开一次研讨会;其次,采用行动研究作为主要方式;同时,注重实证研究与实践取向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融合。所谓行动研究,是一种以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的小范围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或归纳规律,而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问题,对教师而言,行动研究是一种促进教师反思的教学方式。可采用开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自我反思,集体研讨,同伴互助,理论学习,查找资料等方式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这过程中,保证做到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都要全员参加,鼓励全组教师通过各自的思考,表达中肯的意见,促成全体教师共同体验,共同探索,互相合作,互相发展,从而发挥教师在课改中的集体智慧。
⑶行动研究后要进行及时反思。这里所说提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具有研究性质。此时的反思主要是寻找教学的成功和遗憾,首先是寻找教学的成功,这主要指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了实际发展(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发展。同时,可进行定量、定性地研究。所谓定量研究(量的研究),指在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对教育现象内外部关系进行“量”的分析和考察,寻找有决策意义的结论。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指对教育现象进行“质”的理论思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定性研究的主要功能是“解释”。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通常主要是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评价学生。不过,为了获得预期教学效果,也可采用学生评价教师的方法。其次,寻找“教学的遗憾”。教育教学实践后要及时总结,找出仍然存在及新近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后还需要再研究,在此过程中,教研组及学校领导应对教师的反思给予引导、支持和合作。
⑷记好教研记录,并上升为理论,可形成教学案例,教师成长历程展示,教学叙事等形式。切记,教育科研是一个围绕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从教师个人入手。
1、倡导合作,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一环。在许多人眼里,学校中的关系规范是个人竞争的互动模式,教书一直被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教师只是同事,缺少同事情谊。教师职业的孤独限制了他们吸收新的思想和交流有益的经验,限制了他们对成功的认定和赞美,导致形成保守性和对改革的抵触。新课程呼唤“合作文化”的建立,强调重塑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2、教研组在建设时应建立起关怀的、信赖的和有共同目的的关系规范,增加同事间的对话、讨论、交流和协商,促进同事间的合作,让每个教师都发挥在教改中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
3、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学校中的优秀人才,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他们的经验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而青年教师有着鲜活的思想,其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老教师对自己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因此,老、中、青教师“结对”的“青蓝工程”要长抓不懈,让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提高。
总之,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最基层的组织,是教师进行研究的主阵地,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教研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关系到课改的实际进程和未来成果。只有建设好教研组,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课程改革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版块三: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
秦德贤
日期: 2010年12月14日
在学校中,教研组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与研究起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在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如何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已为大家关注与探索的课题。为此,在总结与反思、实践与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教研组建设的不成熟的意见,以与大家共同探讨学校科研兴校、兴教之方略。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在中学基础教学中,近年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不争的事实,相当多的学校,功利主义教育及其“考试分数万能”仍压倒一切地统率着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在这种背景下。不难发现一些学校在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因而教研组所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教研组建设也只能随波逐流。自我陶醉。
2、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该也已初步达成一个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学校的教研“革命”——校本教研,即学校要凸显以校为本理念,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做到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提出了“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然而,教研组无疑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如果失去这一基地,也就是失去了校本教研。
3、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都不能局限于“教研是软任务、软环境,一时难见效”的认识上。教研组建设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创造,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大创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不但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她仍然是一个广阔天地,只要我们勇于、善于去开拓,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二、探究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学校教研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研究课题。在现阶段中,确立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内容.是学校和老师们共同面对和必须明白的问题。
1、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力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升理论;坚持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化,探索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的教研新模式:坚持群众路线,重视开发潜能与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坚持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为立足点,努力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与积极性,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研之路。
2、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从教研组建设现状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出发,认为当前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重点内容是:
⑴因校制宜地抓好教研组的组织建设。必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规模、条件、特点与个性.以提高教研效能为宗旨,实施学校教研机构与组织的调整,并建立合理、规范、可行、高效、个性化的教研网络,切实保证教研组的职能不错位、管理不缺位、工作不到位,行动不让位。
⑵名副其实地抓好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奉富学习内容,注重讲究学习方式、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切实保证教研组学习的制度化、全员化和终身化。
⑶规范系统地抓好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必须积极推行教学、科研与培训的制度化管理.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⑷务本求实地抓好教研组的教研平台建设。必须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立足点,以活动为载体,以合作互动为抓手,切实提高全面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搭建起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
⑸奋勇当先地抓好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科研意识,坚持课题研究实用主义,反对课题研究功利主义,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课题研究系统.切实能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科研素养。
⑹切实可行地抓好教研组的校本课程建设。必须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新观念。要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着眼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总体要求.做好学科内综合和相关课程体系组合(综合)的文章,根据学校校本课程总体规划,切实制定学科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提出校本课程教材编写意见,落实编写任务,并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科校本课程的体系与内容。
⑺积极主动地抓好教研组的学科教学与学业评价的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业的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研组.而不应该是学校、学生或其他的意识。教研组加强对考试命题及评价的研究,根据国家、地方和学校有关指导性意见或《考试大纲》,切实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案或标准。
三、合力开创教研组建设的新局面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本教研与教研组建设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校长或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但归根结底决定于他和他们的教育功能观、价值观和质量观。传统的落后观念的“折磨”,使他和他们丧失了勇气和胆略,难以冲破或阻挡应试教育的重重包围或冲击,对教研组建设自然显得无心、无力而为之。尽管都会高喊“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但只能听见雷声不见雨点,甚至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能在一夜时间编造出许多教研成果与经验,成了可看可听不可学的东西,这种行为和东西对学校教研氛围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因此,教研组的建设是否得到重视和加强,关键是校长的观念转变,并能主动接受“挑战”,进行一次“蜕变”,担任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还能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学校有了这样的教研领路人和“领头雁”。并带领教研组向“校本教研”进军,走向“科研兴校、兴教和兴学”之路。如果这样,这就为这不难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也就会有科研思想和思路,有思路就会出措施,有了措施就会出政策,有了政策就会出人才。
2.德才兼备.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在传统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优秀教研组,肯定有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组长,由他带出或培育了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教”出优秀的学科教学质量。然而,在现代学校教育教学中也很少有例外。因此,选聘好、使用好和培养好教研组长是举足轻重,说得严重些同教研组“生死攸关”。德才兼备缺一不可,不搞论资排辈,更不能任人唯亲。不拘一格选用教研组长。要定责任,同时给权力,还要给予同其贡献相对称的利益。作为教研组长,其工作职责和作用的发挥,主要的倒不在于组织安排教研活动与学习.而在于用心、用力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如果有了那种团队精神,说课评课、集体备课、合作研究、师徒结对、资源共享、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都将会和衷共济、纲举目张、集思广益。也许会产生和进入“办法比困难多”,“我要开课”、“我要听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当然培育团队精神,需要集体的共鸣与默契配合,需要组长及全体付出深重代价,需要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其艰难困苦,也更显得十分的可贵。但只要奉信和实践“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那么,“奇迹”或迟或早、或大或小肯定会发生。
3.自主自立.激活高效的教研机制。无论校本教研建设,还是教研组建设都必须自主自立,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自己的教研天地和春天,才能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实践与经验已经证明。学校教研天地,仅依赖于外力是开拓不起来的,即使由专家实施“移栽”、“施肥”和“修剪”等手术,最理想结果是一花独花.弄不好是拔苗助长,好景不长。这就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研组建设不要建成“啦啦队”和“陪审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努力争取“外援”的自立自强方针.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要一切从实际和需要出发。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地不断丰富和完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最重要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机制,不是涂脂抹粉,画蛇添足。教学与研究的实践是机制的源泉,机制又能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是理科类、还是文科类的教研机制,课堂教学的研究无疑是教研机制的核心或焦点,起着主导作用。总之,要有教研机制,重要的是有生命活力。
4.科学规范,提供有力的教研保障。教研组建设如果没有学校支持和环境保障,只有画饼充饥,做得更好一点要算搞“模拟演习式”的教研活动。例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果学校不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和条件,探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课程的开发则将毫无意义。又如,要求教师参与教育网或教研平台)、校园网讨论、资源共享或上网学习,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保证,岂不是望梅止渴。再如,由于能者为劳.那些超负荷任课的老师,忙于备课、改作和辅导,他们还能顾及学习与教学研究?还有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只有精神鼓励.如果没有经费保障显然是难见成效。所谓研究在于求真,只有求实,才能求真。学校、教研组和老师所开展一切教学研究活动,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贯彻教育方针,最大化实现培养目标。因而,学校或职能部门应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提供和保障教研组建设中自身无法克服的所需要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和工具等。同时。良好的客观条件的争取最佳的途径是主观的积极努力.没有主观愿望与能动作用,提供的条件越优越,则浪费将越严重。只有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互为促进,教研保障才会更有力度。
5.与时俱进,形成鲜明的教研个性。如果再论应试教育的最大的特点,还是说“千校一面、千篇(课堂)一律、千练百考,‘克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对于重点中学的英才在三年“苦战”重点大学中败下阵来,而考不上重点中学的“二流生”却为数不少地挤入重点大学行列,这虽然不作为“怪”,但由此领悟学校特色、教学特色、学生个性或特长足以可奇。那些真正意义的特色形成无不与其研究个性有关。所谓教研个性,就是教研是符合实际的教研,是土生土长的教研,就是我有你无、你弱我强的教研。同样是小学,农村小学的教研组建设不能照搬城市小学的做法,应该立足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教师与学生的基础和水平等实际情况开展教研组的建设。又如同一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农村学校要符合农村的实际,城镇学校应符合城镇的实际,这样才具有更强的教育性。在教研组建设中,形成鲜明的教研个性,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抓人促事,做事促人,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必须积极营造宽松自由学术研究氛围,尊重和保护大家的教学研究积极性和创造性,张扬他们个性与特长。总之,教研个性是自然的、实在的,但更需要创造,与时俱进。
版块四: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原作者:张明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日期:2010年5月4日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最基础阵地。重视并不断强化教研组工作,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名学科、名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前教研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
1、教研组工作事务性多而研究性少,教研功能萎缩。
2、教研组工作活动性多而主题性少,活动内容空泛。
3、教研组工作分散性多而合作性少,集体备课淡化。
4、教研组工作褒扬性多而纠正性少,评价氛围保守。
5、教研组工作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⑴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⑵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⑶局限于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和不足的评课上;⑷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⑸局限于“教研是软任务、软环境,一时难见效”的认识上。
二、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
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全面推进,教师综合素养需要大幅度的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得到发展,光靠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已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借助于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因此认真反思和切实解决原有模式下学校教研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和新功能,全面提升教研组工作水平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己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可以说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2、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拓展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或许还可以说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它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备。
三、有效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引领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立足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是搞好教研工作的基础。
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业务过硬、能吃苦的教师队伍。学校每学年可能都会有人事变动,作为学校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本校的各学科师资队伍现状,细致地做好各教研组的组建工作,把好进人关。
①从教师的年龄、教龄、职称甚至男女比例搭配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使教研组、各年级备课组成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佳组织结构,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功能,促进教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②学校可以采取“结合-互补-竞争”的组合方式,让教研组内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合,并让他们在性格、脾气、作风能力上互补,在教学上能展开讨论,在事业上能相互竞争。
⑵建设一个好的教研组,首要因素就是要有一位优秀的教研组长。这不仅在于开始时选聘好,更在于后续工作过程中培养和使用好。组长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精细的组织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这样才会有感召力和务实性,教研组工作才会有活力和持久性。
⑶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
①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②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③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⑷学校要加大对教研组的政策支持,在明确教研组工作规范及组长工作职责的基础上,把课程开发、研究、建设的任务,以及对教师评价、考核、聘用的部分权力下放到教研组,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实施与研究的主体。教研组长应成为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和教学与科研的带头人,还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倡导“讲学习,铸师魂,树形象,练师能”活动的中坚力量,并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典范。
2、确立教研组建设的目标及发展规划,是搞好教研工作的前提条件
⑴事实早已证明:凝聚力就是工作的创新力。这种凝聚力,集中体现在校风、组风、教风、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等方面,除学校要刻意增强以外,教研组内也可大有作为。
①是制定学年或学期工作目标及教研组发展规划,坚持目标管理,使全组同志,心中有方向,前进有动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包括质量目标和管理目标,要有实施过程(包括措施与方法、活动的安排)和本组的教、科研课题。比如,学期初,可在征求全组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向大家说明,在争创先进组,教师培养,参与学校活动,学科竞赛、组内精业务竞赛等方面,有怎样的安排,达到什么目标,大家如何配合,进而提出明确要求,在形成共同愿望的基础上,大家自然会积极参与,久而久之会形成合力。
②是主动团结组织老师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大家在参与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心通,在心通中凝聚。
③是以群体性教研科研活动,促进凝聚力的巩固和提高。组内教师举办公开课或外出比赛,全组课前要帮着出谋划策,协助备课,准备材料。课中要帮着照应前后,仔细听课,课后组织大家评教讨论,这样就会使老师们体会到组内温情。当然也可借助集体学习,集中式备课,组织参观,资料信息共享等,这都是增强合力的有效方法。
⑵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教研组的活力与凝聚力,沟通是一个重要环节,比较畅通的沟通渠道、频繁的信息交流,使教研组的每个成员间不会有压抑的感觉,工作就容易出成效,目标就能顺利实现。
①当然这里还包含一个好而准确的目标,或发展方向的问题。当个人的目标和教研组或备课组目标一致的时候,成员就容易产生对教研组的信任,士气才会提高,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
②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本组的教学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和骄傲,乐意积极承担本组的任务,工作氛围处于最佳状态。
3、完善教研组建设的制度,是搞好教研工作的重要保证。
⑴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
①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
②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⑵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
①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
②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
③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
④教研沙龙制度:在咖啡泛香、乐曲萦绕的氛围中进行自由式的交谈。每个教师都可以传递教学改革信息,都有机会述说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沙龙式的教研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愉悦、宽松的教研环境。可安排的教研沙龙包括:学科沙龙,班主任沙龙,专题研讨沙龙等。
⑤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⑶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①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
②读书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③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
④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ⅰ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ⅱ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ⅲ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⑤建立共享资源制度。
⑷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
①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
②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4、强化教研组校本教研,是搞好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已初步达成一个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①引发了一场学校的教研“革命”——校本教研,即学校要凸显以校为本理念,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做到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
②确立“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必须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新观念。
③要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着眼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总体要求.做好学科内综合和相关课程体系组合(综合)的文章,根据学校校本课程总体规划,切实制定学科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提出校本课程教材编写意见,落实编写任务,并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科校本课程的体系与内容。
⑵学校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决定于其活动的内容。如果活动内容一般化,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无法保证活动质量。
①安排教研组活动内容,决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的事,学校领导要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指导,使各组的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
②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必须要坚持“四要”的指导思想,即:一要明确研究的专题;二要以科研带动教研;三要做课活动制度化:四要突出青年教师的培养。
⑶搞好教研组的特色建设是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途径。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研组的特色建设:
①建立组本教研制度。如专题教研活动计划,主题教研活动方案,发展性评价研究,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研究,个性化的选课制度,师徒挂钩学习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使用与管理制度等。
②重视学科竞赛。组建学科竞赛辅导团队,分工协作,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竞赛总体成绩。
③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开展名师引领,理论学习,同伴互助,课堂观摩,比武交流,课题带动,总结反思等活动。把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④重视学科习题库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⑤重视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
5、重视各年级备课组工作,是搞好教研工作的重要一环。
⑴使用新教材以来,由于新教材知识容量大,又缺少相配套的参考书和练习,使教师几乎时时在备课,刻刻在讨论。加上备课的面特别广,量特别大,涉及的知识特别多,涉及的领域特别广,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常常会碰到许多难题和困惑。
①最困难的就是对教材的深度广度的把握以及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设置上。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与教材的总目标一致?对内容的把握是否与教材的总体思路一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课堂上的引导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到位?由于新教材在课程内容和教材化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对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在把握上还有一定的难度。
②在具体操作中,同一节选材,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在教着有所区别的内容,教什么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这一切虽然给优秀的教师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对教师个体的完全依赖,如果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达不到可依赖的水准,那么就不可能产生适当的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成为我们教学中始终存在着的难题。
⑵这其间备课组的作用就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①我们要从改革教师的备课方式入手,变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加强备课组活动,教研组内组成攻关小组,加以指导和配合,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
②各备课组在“四定”的基础上,每个单元活动两次。ⅰ第一次是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对单元的教学目标、单元构成、单元的教法处理都能达成一个基本共识。ⅱ第二次是在教学实践后,重点放在研讨本单元教学的得与失上,对原先的教案或教法进行补充修改,交流课后记(课后记可以记某一点上教学的过程,可以记教学中的片断材料,可以记学生的反映和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记自己教学中的心得,可以记教学得失的分析)。ⅲ教后记应该成为教案后面的一道亮丽风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提供更完善的资料。
⑶我们感到这样的一个过程使经验和资源实现了共享,使青年教师少走了许多弯路,迅速地成长起来;使老教师们也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①在这样的集体备课中,大家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共享,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巨大魅力,也充分感受到备课活动不在形式,它的实效性在于我们教师自身内心的需要和渴求。
②我们在大力提倡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也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鼓励教师发挥个体智慧,进行更富个性化的教学再创造。
⑷一个教研组要想立于优秀教研组之林,就必须首先重视教研组的窗口形象建设,要积极主动地宣传本教研组的先进理念、学科文化特色、组员的精神风貌与团队精神。
①教研组要加强本教研组的网站建设,展示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举办网上论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心得体会和观点,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参与先进教研组和重点学科教研组的创建活动。
还要加强与兄弟学科教研组,与兄弟学校教研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学科知名度与美誉度。
总之,加强教研组建设可以使教研活动这一沿袭已久的教师业务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师能有所作为、教研组建设得到实化、教学研究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的重要组织,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虚心向兄弟教研组学习,力争使我校化学教研组建设、化学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版块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组管理与建设对策浅探
原作者:朱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兰应钟
日期:
2011年3月4日

在新课程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教研组的管理与建设需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积极促进自身各方面的转变,统筹兼顾,从而才能发挥教研组的管理与建设的整体优势与作用。与此同时,在教研的过程中,探索一条发挥教研组与教师凝聚力的发展之路,有助于提升当前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教研组及教研组长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1﹑一般而言,教研组是指以本校教师为基础形成的学科教学研究组织,它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具有教学、科研、培训等基本职能,是有效地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2﹑所谓教研组长主要是指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学科和教学研究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包括:⑴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⑵结合本组特点,制定教研计划,采取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并负责检查落实情况;⑶组织好本组的教学活动;⑷引导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法规和文件,钻研学科新课标、新教材,积极进行教学改革;⑸开展好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

3﹑在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教研组必须承担起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优秀的教研组长除了要完成教研组所赋予的传统职责之外,还要处理好组内常规教学和教育科研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校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推动者。

二、教研组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研组管理与建设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各种配套制度管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土壤,尤其在一些具体环节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组工作形式化、单一化。长期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工作流于形式的状况较为严重。通常学期初,学校要求教研组长拟订一份学期教研计划,上交到教导处,至于计划是否可行,不得而知。集体教研活动也往往是由学校统一指定,多数教师只是随便聊聊,或是就某一问题谈谈看法。到学期末,每人写一篇教研心得和听课笔记一起上交,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就此划上了句号。
    2.教研组工作竞争机制不合理。由于学校引入了较强的竞争机制,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考核规则,其中对同学科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份额相对较大,又牵涉到奖金的分配和教师的声誉,因此造成同事间的不良竞争,甚至相互嫉妒、猜疑,不利于教师的真诚对话和交流。在开展教研活动中,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难以协调配合,或是怕得罪人而口是心非,这些都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更不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使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机会白白流失,使本来该生动活泼的教研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流于形式。
    3.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教研组工作普遍存在只检查不反馈的现象,或者只向上级汇报总结而没有把工作信息反馈基层教师。教研组给没有丝毫的独立决策权,只有人微言轻的建议权,常常导致费力不讨好的结果。由此可见,教研组工作权力没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加上在实施工作中存在反馈结果的模糊性和笼统性,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迟迟不能落实到实处。
     4.教研组工作缺失校本关照。在这些年的实践调查中,不难发现中小学教研组工作一直存在着千篇一律、按部就班的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调查、总结报告中反映的往往是些过时的教学问题和矛盾,并没有保持新课程改革的高度热情,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激发教师的“示范”作用,挖掘出自身所在学校、学区的校本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校本课题研究,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发展。此外,有些学校的教研组机构形同虚设,几年下来都没有真正开展过教研活动,更不用说组织学校教师进行校本研究。总之,如果缺失新课程的校本理念支持,那么学校教研组就失去了普遍意义。
三、教研组管理与建设的实施对策
    1.学习是教研组建设的首要途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研组要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学习、热爱学习的风气,要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有利条件,便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

⑴还要不断地通过处理问题、解决困境的过程来激发教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自觉地做学习型教师,通过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来强化教研组功能,努力建设学习型的教研组。
⑵为推动教研组工作,可具体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①提出一些可行性指标,督促教师完成。如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年中,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或业务书籍,写出一篇好的教研论文,听一次或几次学术讲座报告,参加一次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参与一项科研课题研究等。

②在教研组内介绍一些好的图书杂志书目、好的网站文章,动员教师去购买或借阅学习;通过校园网建立教研组的网上图书馆,方便教师的学习和查阅,使学习资料的使用更具便捷性、时效性。

③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学习、交流。如组织教师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参加学校课改实验的研究,参加校际公开课等。

④对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学习研究成果提供一些交流展示机会。如每期轮流请一位学有所得或学有所长的老师在组内作学习研究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促进讲座的老师在准备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产生一种被认同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并形成示范效应。
    2.科研是教研组建设的基本动力。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所教的每一节课都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境,产生一些新的困惑。

⑴教师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在研究的状态中进行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科研。教师要努力形成一种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状态,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以更好地顺应当前课改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教研组责无旁贷的任务,是教研组建设、发展的基本动力。
⑵在教研组中开展科研活动,应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①是科学选题原则。选题要注意实用性、可行性和参与的广泛性。实用性是指教研组选择科研课题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必须是直接与学生发展、与教学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必须是教学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可行性是指要具有一定的实施条件,具有可操作性。教研组做课题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决不可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参与的广泛性是指所选的课题必须是大部分老师感兴趣的、关注度很高的问题,必须是大部分老师愿意参加的,具有参与热情、参与积极性和参与能力的课题。

②是研究方法可行性原则。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必须要立足于解决教学问题这一研究目的来确定研究的手段方法,找出、找准问题是教学科研的突破口,解决问题是教学科研的基本内容。
     3.校本是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学校校本教研水平和质量。

⑴教研组应该如何做到实施有效的校本教研。

①教研组有必要通过举办各种课型的讲评活动,调动教师的教研积极性,活跃学校的教研气氛。在此基础上,教研组还要有更深层次的课题驱动力。对于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有一些教师自己可以解决,或在他人的协助下解决,但有些问题却要教师长期追踪,集体研究,这样的问题就应当把它提取出来,作为课题,组织教师有计划、分步骤、有策略地去研究、去解决。

②教研组作为学校教科研的基础机构,应当承担起打造师资队伍的重任。既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及注重新教师的培养,又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学习和科研。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因此,教研组要经常组织教师们学习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等。
⑵教研组在校本教研工作要有新思路。

①加大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视力度,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校本教研制度,实施课题带动策略,专业引领学科化、聚焦课堂,掌握与运用校本教研的方法,优化校本教研形式,丰富校本教研内容。

②教研组应该以课题为动力,深化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立项课题研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立项课题研究;二是“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人人都参与,人人有课题”,走“小课题,大研修”之路,引导教师开展以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的行动研究,以解决教师教育内涵问题。

版块六:新课程改革视野下中小学教研组建设与管理探析

原作者: 吴云
日期:2008年10

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无疑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教研组的发展过程就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
一、选择和配备好教研组的灵魂人物——教研组长
    1
教研组长在教研组组织与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教研组开展活动的灵魂人物。教研组长是校长、教导主任管理教学的得力助手,因此,在选拔配备教研组长时,应选拔热心教学研究工作,同时又是学科带头人,德才兼备,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团结群众,有良好的师德修养的教师来担任教研组长。

2教研组长选定好后,学校领导让教研组长有职、有权、有利,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责、权和利统一,充分调动教研组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中小学校首先应加强教研组长的培养工作,让他们处于新课程理念实践的前沿,真正起到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引领作用。
二、构建一种生态型教研组文化——协作文化
    1
生态主义的专业发展倾向”是指在具体情境之中,经过个体间的协作,营造某种教师文化,从而促成整个教师团体(也有人译为“社群”)的发展与进步。基础教育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对话、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教学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通过行动研究来完善其观念系统、知识系统和伦理与心理人格系统。

2教师的人文精神是渗透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针对“回归性”“不确定性”“无边界性”等实践特点而展开的一种意义性实践的教育实践。教研组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性的专业组织系统,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下,通过参与具体情境中的课程实践来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合作内驱力,构建协作型教师文化。生态型教研组协作文化的形成为教研组成员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
三、运用好校本教研的载体—— “三课活动”
    1
组织教师研习课程标准与教材,认真备课,并督促进度,检查教案或教学笔记,这是教研组的基本任务。虽然新课程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近10年,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自己的学科课程标准不熟悉,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游离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一味地将教学实施的难处归结为客观原因。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的难处在于课程资源的缺乏,必须矫正的是不是课程资源的缺乏,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

2教研组长应主动地学好好学科课程标准,把握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对课程进行精选统整。在校本教研中做到四个一:共同设计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听好一堂课;反思好一堂课。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校本教研,促进教研组成员的专业发展。
    3
教研组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破除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学校教师应从撰写教学札记做起,鼓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养成收集教育案例的习惯,选取“小而实”的问题进行反思,然后写教学反思日记、进行叙事研究、开展案例研究,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在教研组中确立一种研究氛围,教师科研时树立“教育问题就在身边”的科研意识,大力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学校领导鼓励教师在不断的反思性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意识。
四、运用教研组有效评价机制——-捆绑式形成性评价
    1
为了促进教师的有效协作,教研组采取捆绑式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的形式。学校对教研组的考评中以教研组团体为考评单位,先评价教研组的整体水平,再评价每一位组员的表现。如果教研组的整体水平低于规定指标,那么个人成绩再好,也要降一个档次奖励:反之,则提高一个档次奖励。

2这种捆绑式评价既重视教师个体的成长,又关注集体的进部。但是在这一教研组评价方式中力求避免“吃大锅饭”的现象,捆绑式评价方式并不是只是注重团体评价,而忽略个体评价。

3每位老师都是从新手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故需要教研组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师徒式教师发展是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师傅”的绩效考核参照“徒弟”的绩效,这样就能激发优秀教师帮辅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处理好几种关系——协作与竞争、共性与个性
    1
有研究指出:“竞争基础上的协作,协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对于协作、竞争、要确立双赢的观念。在过去我们往往以为竞争只有一个赢者,加之“同行相轻”的定势思维,因此在以前的教研组内协作有一定的困难,更多的是竞争,但“事实上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2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理性、个性品质、兴趣爱好、能力水平,都有个人成就感,这就决定了组内教师形成竞争意识。但这种竞争不是为了挤跨别人抬高自己,而是为了推动本组,本校教育工作向更高的方向和水平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3构建协作式文化就是利用更高层次的团结协作精神来化解教师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构建教研组协作式文化,教师在竞争与协作的动态平衡中首先要平等待人、以诚相见;教师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要有效平衡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必须提高教研组教师的集体素质。

4提高教师对分工、竞争和团结协作关系的认识。在教研组长安排工作和选配项目合作时,尽量考虑吸收不同年龄、个性、性别、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教师参与,把不同教师之间的差异转化为有效协作的优势。把教师的竞争与教师的专业及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在竞争中赢得社会回报及个体的成长。
    5
教研组还要引导教师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特长,对“合成品”再次进行个性化的修饰。擅长表演的,可在设计中安排一些表演性内容,并对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擅长绘画的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插入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诗文功底深厚的教师,设计时加入率性赋诗或来一段真情表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多的班级,可精心设计一些实践活动等。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56:51 | 只看该作者
新课程改革下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教研组室建设讲座10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7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新课程改革下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10)》,分为四个版块:一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二是英语课程标准下教研组建设探微;三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研组建设;四是新课程下中学政治教研组建设的实践和体会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原作者:湖北 张向东 日期:2010年10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纵观历次教育改革,大家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语文教学改革无一例外的都会处在风口浪尖,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甚至是口诛笔伐的对象。为什么?作为人文科学之母、自然科学之基,语文学科有其特有的科学内涵与学科规律,而且其内容博大精深,学科特点鲜明而且独特,以致于多年来难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且能够一统天下的科学的教材体系,自然不能奢谈其他。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必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其学科的科学内涵与内在规律,而且这一责任不应仅为大学、研究机构、“学科专家”所垄断,相反,更应成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及其所属的基层研究单位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我们认为,对新课程改革具有风向标的指标意义的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理所当然应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中的重点,而加强语文教研组的建设,提高其在教学教研中及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其成为新课改的“发动机”,更是一项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的基础工作。
一、教研组与语文新课程建设
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初,课程改革的倡导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设性观点——“教师与新教材共同成长”。①这一观点的背后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是:其一,教材编写者充分认识到,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涵盖一门学科知识的全部,新教材的缺陷有赖于专科教师去发现、去完善,对几乎所有的语言学科的教材来说更是如此,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法语、日语等,无一例外;其二,新课程的具体参与者与实施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才是探索教学改革及促进课程科学化的主力军,编者与教师的合作是促进课程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因而,担负教师业务指导与培训,承担教学组织与协同工作的教研组自然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那么,教研组在新课程建设中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与地位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实践新课程新教材,并努力为完善新教材做基础性工作。
纵观建国以来的数套语文教材,如何给语文学科一个科学的定位,成为专家们争议的焦点。
1、反映在教材的编写上,表现为篇目的选择、语法逻辑修辞知识的增与删、实用文体的选与弃、语文教学任务的变化等等,而这些变化无疑对一线教学工作会产生重大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改革的动因一般都是来自国家的、上层的、政治的、专家的意见,而很少来自民间、基层或学术、学科自身特点。因为政治的、阶层的、学派的意见左右的语文教材,不但多变而且善变,这种多变性对语文教育本身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影响着人们对科学规律的认识,甚至于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精神信仰。
2、作为教育教学的基层单位,教研组与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个体,其基本任务就是以科学的学科知识与素养来提高人、以严谨实用的教法学法来武装人、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哺育人,其有责任来实践教材,也有责任纠正教材、完善教材,更有责任改变学阀、政治、利益集团对教材的侵害与腐蚀。因此,在新教材的修订、选编与教材体系构建上,语文教研组应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多提合理化建议,加大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与联系,提高对教育业务部门的影响力,成为教师个体参与学科建设的重要管道。
3、还有一个全国统编教材的地方化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环境差距很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也应考虑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教研组更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机构或平台。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教研组是地方文化的保护者与推广者,对语言文字的丰富与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二)实践并完善新课程标准等基础性工作。
 这次新课改的一个亮点是,对影响中国近50年的教学大纲的一个反动,变大纲为与“国际”接轨的“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姑且不论这其中的意义,只就语文(母语)教学的规律这一块来公论:如何使学生有更好的母语能力?如何接受祖国灿烂的文化?如何更好地认识自身与人类文明成果?这三者应该是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新课程标准对此或粗或细的论述都有待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实现,发现其不足,光大其优点,尤其是在一个地域内做好12学年的细化与衔接,应该是教研组无法摆脱的责任。
(三)语言文字校本教材研发的主阵地。
结合地方实际与学校实际研发校本教材是这次新课改赋予学校的重要使命或任务之一,也是新课改的亮点之一。而语文课能否有校本教材,如果有应该怎样编写,应当是地方教研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语言文字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富含地方精神与生活的特质,而语文校本教材应该是承担地方文化与精神传承的重要媒介。比如,襄樊作家所推介使用的襄阳方言,“孃孃”(niāng  niang)普通话意为“姑姑”;贾平凹所代表的汉中文化;沈从文所沉醉的湘西文化;冯骥才所展现的天津文化等等。语文校本教材应充分认识地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丰富与推动作用,利用地方丰富的语言文字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丰富中华文化的语言宝库。
二、教研组与语文评价方式、教学方式改革
1、在语文能力的评价上,长期以来,一直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一派认为“一篇文章定天下”,一篇文章就能反映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下优劣。因而,在语文学习上强调勤写多练。反映在语文教学上就是强调学生做摘抄、写日记、写周记、小作文、大作文等。“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同时强调文章的最少要修改两遍。这种做法的本质是,强调语文学习重在“悟”,经过勤学苦练而得来写作的“悟”,开了窍之后获得的“语感”就是语文的最高境界。我们姑且称之为“顿悟派”。而另一派则认为,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规律,比如语法、修辞、文章技法等,语文学习事半功倍。因而,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要加强分析能力与学科知识的积累,语文水平的高下甚至可通过标准化的试卷进行知识检测而分辨出来。反映在教学中,他们要求“解剖分析一只麻雀”,触类旁通,通过精读细讲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感受,进而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姑且称之为“经验派”。
2、细读《新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无论“顿悟派”,还是“经验派”,都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文化的传承,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提法,无一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巨大反动,应引起教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与反思。
3、教研组要在语文课程评价改革中担当探路者与实践者的角色。教研组作为基层的教学研究单位,要在课堂教学评价、学习方式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考试改革等方面勇于实践,对评价方式进行大胆的探索研究。比如,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学生要积极思考,把师生互动是否良好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新课程标准下,强调小组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要求学生自己动起来,积极思考,主动思考。但不同的是,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前者强调善“授”善“导”,后者强调“促进”“养成”。前者旨在授人以“鱼”,后者旨在自我养成“渔”技。新课程的这种理念的实现,没有一套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作引导,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科研组织去引导实施,我们认为,很难。基层单位的教学科研机构应勇敢地承担起这个伟大的责任。
4、教研组要在教学方式改革中担当领路人与促进人的角色。数字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论是教授,还是学员,谁都不再可能成为资讯的垄断者。只要你需要,你可以非常全面地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信息。而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则成为我们要直面的首要问题。
⑴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新。把教师从传统的备课方式中解放出来,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新技术自然成为新时代教学方式革新的重点。
⑵作为基层教学研究单位的教研组,自然应承担起教师备课、教学手段、教学技术、学习方式等方面探索、实践与变革的重任。比如,现代语文教学可能的流程是:首先,辅导或帮助学生养成资料收集的习惯及方法,训练学生对某一专题(话题)的资料分类与整理能力,以此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
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储备为起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声、光、影等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有知识的强化(而非传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资讯的整合能力、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⑷语文教师个人很难全面的对此作出全面的预估或准备,只有教研组通力协作,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任务。语文教研组不再是一个清谈的茶社,一个考题的策划中心,而成为教学的备课资源总站、教学方法的参谋总部、教学效果的反馈中心。
三、教研组在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
不可否认,数字时代的来临及网络的普及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不仅仅表现在人们资讯获取方式上的便捷,也表现为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校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垄断者,而学生也不再传统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而,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教研组必须承担起帮助教师丰富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的职业责任,并且,这一重要功能很难为其他机构所取代。
1、教研组教研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延伸了个人视野,提高了个人能力。不论是一份教案、一份课件,还是一种新的导入法、一种新教具,都是全体备课组成员共同的智慧成果,能丰富备课的素材,拓展个人思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新的思路。
2、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必要补充。传统教学中提倡教学相长,也提倡集体备课。但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有很大的不同,备教材教法与备学生是两项必须同时研究的课题。因此,教师之间的协作,尤其是对教法的探讨,对学法的谋划,教学后的教学小结与反馈,就变得十分必要,十分重要。这种协作不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步骤,教研组是实现这一协作的重要平台。
3、教研组是实现教师继续与自我教育的重要机构。时代的发展证明,一个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与教育教学的需要,而教研组是实现教师继续教育与自我提高的重要机构。比如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新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汲取等等。教研组在组织日常教学,开展教研活动,传达交流经验,举办理论学习,承担课题项目等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语文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在传统教学中,教研组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与组织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研组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们应如何搞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研级建设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语文教育的地域性特性,加强语文教研组的组织结构建设,组建校级、镇级、县市级三级教研网络与乡镇级区域化平行教研网络。以随州为例,随州9636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目前至少存在四大方言区,广水方言区、三里岗方言区、小草淮方言区、随枣方言区。这几大方言区的文化生活、社会风俗也有一定的差异,反映在语言文字习惯上也有一定的不同。如:小草淮方言区“f”“h”不分;随枣方言区语词有浓厚的河南风味,“步行”表述为“地量”等。充分发掘这些地方文化的特质,光大其优秀的部分,去其糟粕,理所当然应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而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有语言的独特敏感性,而不能成为语言的杀手,文化的屠夫。而如何组织起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开展语文教育,语文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根据地域特色组建平行的教研网络,依据行政力量加强校级、镇级、县市级三级教研网络是实现这一蓝图的有效途径。
2、抓好教研文化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开拓型教研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规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切实保证教研组学习的制度化。必须要打破常规,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立足点,以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全面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搭建起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形成各自的教研文化。
3、以校本教材建设契机,以课题研究为主线,打造本校或本区域的核心教研品牌。新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如课外读本的编写,地方课的编写组织等。作为基层教学研究单位的教研组,如果能充分抓好这件工作,加强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质的提升,更是语文教育光明前景的希望所在。
版块二:英语课程标准下教研组建设探微
原作者: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朱惠芳
  日期:2006年3月6

随着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我国的教育正经历一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型对人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首先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和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英语教学改革成为新世纪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配合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外语教育课程改革时,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小组制定了《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用以规范和指导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

《标准》的制定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和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现状和需求,力求从教学的目的、目标、观念、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这种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手段、思想观念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建设一支能适应新《标准》需要的英语教师队伍,一个学校英语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研组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教研组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社会、特别是教育理论和教育体系的变化而变化的,体现了时代、社会对英语教研组建设的新要求。本文拟从教研组建设的角度来谈谈《标准》对教研组建设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英语教育环境

1《标准》指出,“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强调语法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的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2教研组是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教研组的工作目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基于这一点,提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英语教育改革、提高教研组整体综合实力为主题,强化英语教学特色,将“倡导体验、主动参与、培养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教研组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3在全校营造一个开放、灵活、自主、和谐的英语教育环境。教研组要利用专业优势,在各科双语教学以及双语运动会等活动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以引发全体师生学英语、用英语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外语教学的实效性。

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升教研组的整体合力

1一个学校的校风、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的学术氛围、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积极向上的整体风貌。一名优秀的英语教研组长,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精湛的教学技能、相关的文化素质,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科学的教学管理水平。教研组长包括备课组长、一大批骨干教师的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是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研组长培养的核心主要是自身专业的发展,专业学术威望的提高,待人处事的态度,善于合作的精神,尊重、欣赏别人的长处并容忍接纳别人的缺点,诚意待人,虚以律己的专业风范和素养。顾全大局,形成高尚的师德情操。平时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真正关心本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教研组每月举行一次。组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分析教学现状,研讨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掌握教改信息,坚持不懈地抓好形成教学质量的五个教学环节,勤检查,严督促,多鼓励,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组织调研各年级的学科教学情况,如查阅教案、作业,随堂听课,每学期对每位教师听课1—2节,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学习考试和评价的有关理论,指导教师出好练习题、测验题、考试题和竞赛题,搞好考试的命题和阅卷工作,提高教师出题和评价的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媒体和资料,组织观看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录像等;经常邀请教研员来校调研听课,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作专题指导;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分期分批到英语国家接受培训和学习,想方设法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

3教研组长着力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合理安排师资队伍结构,确保每个年级都具备精通业务,踏实肯干,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的备课组长。各备课组长负责培养本备课组内4-5位教学骨干,逐步提高各备课组的总体实力。

4三年内老师尤其是承担一个班课务的每天听课不少于一节,主要以听指导老师的课为主,同时提倡跨年级听课,对于听课多的老师予以教研组内表扬,每学期结束重点抓住一堂课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践写出一份详细的听课后记。教研组负责对编写教案、教学设计、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详细的岗前培训。备课组长负责监督实施确保本备课组的老师能规范地遵守基本教学常规,能独立规范地编写教案(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方面)和教学设计,能系统地整理并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料库,能适应本校的学科教学,学生的课堂满意率达到90%以上。每人订阅一、二份专业杂志,每周认真阅读一、二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文章,并且结合教学实际认真思考,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一得,三年内至少有两篇教学一得获奖;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英语课程标准》及高考考纲,了解高考命题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组织青年教师参加高考试题的考试,同时参与高三学生的模拟考试,每周完成一套高考模拟试题,考试成绩作为教研组考核的重要数据。为顺利地进行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五年内的教师,从抓教学常规入手,苦练教学基本功,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风格,能胜任高三教学工作。积极参加本备课组学科竞赛辅导工作,虚心向竞赛辅导的负责老师们学习,从竞赛测试的方向、竞赛辅导计划的制定、辅导材料的选编、上课和课外的辅导等各个环节跟踪学习,参与部分竞赛辅导工作。积极参加学校、区等组织的教学技能比赛,并争取获奖;至少有两篇教学设计在区教学设计评比中获一等奖或一篇论文在市或省论文评比中获奖。在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得好成绩,为中级职称的评定做好硬件方面的准备。

6五---十年已经进行过循环教学的教师,着力于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总结,提高科研能力,打出各自的品牌;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和业务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表率、指导带动和幅射传递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学习和继续教育,组织中青年教学骨干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抓好青蓝工程,搞好传、帮、带的工作,以骨干的教学风格和敬业精神来带动全体老师共同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每年除认真完成区教育局和学校规定的考核任务外,应积极主动地承担教研组工作,协助备课组长完成备课组日常教学工作。力争到未来五年内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占教师比例的40%。

三、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益

1教研组和各备课组在每学期开学后的一周内须结合学校本学期的工作思路和特点制定出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内容应包括:⑴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及教学进度。⑴本学期的考试、竞赛和教研活动的安排、研究观摩课、小课题的确立和学科学术讲座课题等。计划须经全组讨论,内容充实,并符合本校实际。期中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改;期末作一回顾,以便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

2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每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正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写出各单元中的每课教案。教案应突出外语教学的特点,即体现鲜明的实践性。教案应有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同时还应考虑板书设计,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及作业布置等。教师可根据教材、课型、以及自身的教学能力经验等情况,写出详案或简案。五年以内的教师及同一教材教学未满两轮的教师要求写详案,使用后,应写出教后感。建立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的力量,分析研究教材,解决难点,确定知识掌握和能力训练的重点。进一步巩固并推广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努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备课活动的正常有序、规范高效,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通过传、帮、带来提高整体备课水平。同教材各平行班的教学进度、要求和练习等应基本统一。平行班之间的成绩差异必须控制在1分以内。

3严格遵守学校教学常规,要从源头刹住空课、迟到、拖课、无准备上课等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提高备课质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加强课堂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责任到人,确保教学事故零记录,课堂学生满意率达到95%以上。

4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英语学习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利用学生已学的英语知识和形象的授课方法介绍新的语言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的语境,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开展活动。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激发学习动力,改进学习方法。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耐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复习习惯,书写、朗读习惯,笔记、纠错、操练习惯,提问习惯及语言行为习惯),以保证课堂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训练的展开。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他们使用工具书,查找索引等。

5
必须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并用英语进行讲解,语音语调准确、流畅、表述清楚。板书有计划,书写规范,字迹清楚,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有助于内容的深化和知识的记忆。在教学中既要善于吸取他人经验,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注重语言实践活动的广度和密度。英语早读、听力课要真正让学生进行朗读、阅读或听说训练,英语教师要加强下班指导、巡视检查。


6
作业包括预习和复习课文、阅读与课文同步的阅读材料、口头作业、听力作业和书面作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每天布置适量的作业。作业的布置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应及时批改,及时发还。批改作业的方法可灵活多样,可全部批改或重点批阅,也可让学生相互批改,师生共同批改,也可适当进行面批面改。在批改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改正的能力。作业批改后,教师应作好批改情况记载,并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

7每两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测试,检查与巩固教学效果,测试以重点语言知识为主,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大课文默写和词汇检测的力度,针对新教材词汇量大,生词多,理解难的特点,在默写、平时练习、单元考试和大型考试中都采用滚动式,强调高一、二年级知识的复现。分别对前面所学的内容在期末结束时进行一轮复习。每次考试或练习后,备课组详细汇总数据,应具体细化到各个题型、每道题上,与入学和分班成绩做比较,备课组集体讨论,认真进行试卷分析,缩短平行班之间的差距,增强任课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整个年级的整体教学水平。增加阅读训练,以课堂训练和学生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为高三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8
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和推广,推进教学现代化的进程。充分发
挥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建立激励机制,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技能和使用效果列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继续加强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各备课组着力培养这方面具有专长的老师。


9
切实完成期初制定的公开课计划。根据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课题,课后认真组织评教评学,共同研究探讨,相互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方法。提倡教师相互听课,教师听课每周应不少于1节。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和骨干教师要求每周听课1.5节左右。听课要作记录,听课后要及时商讨、交流。各备课组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或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学习方法和学习上的困难,听取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意见和反映。座谈会要有记录,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出改进措施。

10毕业班要有超前意识、紧迫意识、研究意识。要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究活动,敏锐地捕捉高考信息,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并规范对学生的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毕业班教师要加强对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和近年高考命题走势的研究,切实注重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复习效益。还要加强对复习策略、复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学生自主形成知识网络、能力体系出发,改进课堂教学,要注意反思经验,积极师人之长,做到与时俱进。在切实提高课堂复习效率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基础薄弱学生的补差工作和心理调节工作,加强个别辅导,力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确保英语学科成绩在区域内越位进次。对毕业班前景既要充满信心,又要现实地看到所面临的困难,更要下决心敬业奉献,克服障碍,依靠全体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实现高考各项目标。认真总结分析近几年本校英语学科高考情况,找出差距,制定分类辅导、培优扶差的有效措施。通过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和练习的精选和力度,努力提高优秀率,想方设法降低低分率,大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确保高考口试优秀率,高考成绩名列同类学校前茅。

四、发展教师个性,拓展课程资源体系

一般地说,采用新的课程,对教师来说,意味着放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这就需要教师的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而教师观念更新及行为变化的速度及程度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

1《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多样性,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

2《标准》中仅提供了可供各学校开设选修模块时参考的课程如:(1)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初级英语语法、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2)语言应用类:文英语、科技英语、信息技术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3)欣赏类: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目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语言学习的交际性、时效性,还是在语言学习的文化性和空间性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3积极贯彻国家课程计划,改革学科教学。认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计划,努力提高新课程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开发适合学生认知与能力发展需要的并与《英语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多元化教材势在必行,这既对教师的素质和适应性提出了挑战,同时又为教师的才能发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教研组应组织教师对新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和研究,在交流与反思中使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得到转变,争做新课程的倡导者、参与者、推进者和开发者,以强势的教育科研来提升教研组教科研的品牌。分析研究全组教师的个性特长,鼓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确定教师承担选修课程的类别和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中青年教师必须开设一门校本课程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编撰教材,评估教学等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五、建构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效益

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构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教研组的教学效益。

1以新课程理念为方向,促进教师教学为目的,在教研组内形成一套对教师教学效益、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多维性与发展性,应注重全面考核,主要看德、勤、职、能等方面实事求是地正确客观评价教师,教研组长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备课组长为本年级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2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多维性与发展性,应注意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定量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全面考核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工作态度、教学能力、参与承担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情况、公开课开设、课堂教学满意率、学生座谈会意见、常规执行情况、班级成绩递增率等。

3评价体系要有助于教师监控、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策略,有助于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信心 。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教学评价的基本技能,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对全组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英语教学改革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基础,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了适应新世纪英语教学改革和《标准》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方法,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从四个方面着手抓好教研组的教科研工作。

1教研组应充分开发英语教学研究资源,订齐各类既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又直接指导英语教学研究的报刊杂志如:《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外语》、《中学外语教与学》等专业理论杂志,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成熟度,增强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理论素养。

2全体教师应结合《标准》的学习,努力实践,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规律,善于反思性的总结,提高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确立并申报相关的研究课题,带动教研工作的全面展开并及时总结外语教学的经验和特色,形成论文,发挥区域性辐射作用。

3充分重视各类大型公开课、观摩课的开设。抓住每一次开课机会,全组成员共同商讨,集体备课,充分体现教学特点,课后及时交流和反思,扩大效益。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4充分重视“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的辅导工作。做好参赛学生的挑选和辅导工作,自编自选辅导材料,总结近几年的竞赛辅导经验,形成切实可行的辅导计划,确保每年参赛获奖率100%,一等奖获得者不少于5人,重点培养一流尖子生和带动年级高分率的提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优秀竞赛辅导教师队伍。

七、构建读物网络,完善教学资源库

1《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标准》规定高中英语七级的课外阅读量除教材外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八级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现有的教材无论是在语言学习的交际性和时效性,还是在语言学习的文化性和空间性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靠课本、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发展英语阅读能力的需求。

3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等构建起一个读物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图书馆购买了《妙语短篇》、《英文简易名著》等学生读物;鼓励学生订阅《上海学生英文报》、《二十一世纪报》、《英语辅导报》、《英语周报》、《英语画刊》、《学英语》、《英语世界》等报刊杂志。订购了有关辅助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音像制品、教学软件等。

4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的计算机上网阅读英语新闻等阅读材料。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最佳英语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电教手段,积极开发和运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建立起利于答疑、解惑的师生双向交流信箱,提高教学效益。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最佳英语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电教手段,积极开发和运用多媒体课件。

5以备课组为单位,建成外语组教学资源系统,分设课件库、习题库和试卷库,逐年更新,逐步完善,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进一步做好适合我校学生的英语同步练习和读写训练材料的编撰工作,各备课组分工协作精心编写各单元语言知识点和同步辅导材料,尽快编出一套体系鲜明,质量保证,效果良好的教学辅导材料,并根据需要逐年补充、修订和更新。

、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

1传统的英语教育过分强调了学科的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重视教师的教或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脱离社会环境的实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实践的体验,脱离学生思想情感的实际,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负担,伴随而来的是学生心中充满着紧张、压抑、苦闷、悲观等消极情绪,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2《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3基于《标准》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体现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是深化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学习英语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体验、经验、价值取向、信念和实际的知识水平去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活动过程。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掌握、扩展、深化来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修正和确定思想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人的身体和精神、身和心、思想和行动、理智和情意、理论和实践得到协调和谐的发展和文章主题的理解,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使用英语交流互动的同时提高语用能力,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得良好的熏陶,使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

版块三: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建瓯一中 丁华生 朱锐敏
日期:2008年12月5日

教研组建设直接关系一所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化学教研组的建设也应随之改变,重新定位和把握教研组建设的方向,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本文以我校化学教研组建设为例,谈谈新课程下化学教研组建设,与同行们探讨,望批评指正。
一、营造团结、和谐、协作、互助的气氛,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
1、建立教研组常规工作制度。专业的工作需要进入专业的研究状态,潜心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更多的体现在认真扎实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上。以下几方面是“磨课”的理念:教学理念的正确性,课堂结构的流畅性;媒体运用的可行性,演于实验的直观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板书设计的规范性;学法指导的针对性,教学机制的灵活性。
(1)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
(2)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①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②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③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3)开展化学竞赛和创新大赛以及研究性学习的专项研究,形成资源化、制度化培养一大批化学尖子学生是化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为名校输送一批优秀的化学人才为学校争光。
①及时发现和选拔优秀的化学苗子,组建化学竞赛辅导小组和创新大赛辅导小组。
②置定详细辅导计划,总结完善新课程下高中奥赛培养模式,以高一实验探究,思维训练为切入点。高二分块定人专题辅导,做好资料、课件传承,力争尖子生脱颖而出。
③开放实验室,在教师辅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
④辅导活动监督一览表
序号
时间
专题
主讲人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情况

























除此之外还包括: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
2、明确教研组管理框架,组长、集备组长职责。组长对学科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负总责,为各年级化学教学质量负责,并协助集备组长管理好本年级化学教学工作,不定期参加各集备组活动,共同把好化学教学质量关,每学年对集备组工作作出正确评价。主要内容见如下表格:
⑴集备组工作检查反馈表
计划及实施情况
1、集备计划

2、竞赛辅导计划

3、化学实验情况

4、协作互助情况

常规工作情况
1、作业、教案

2、集备活动

3、考试质量分析

4、听、评课情况

5、学生发展评价情况

成果
1、论文

2、竞赛成绩

3、会考、高考成绩

4、资料传承

5、公开课

⑵集备组长对本年级的教学质量和组员的专业成长负责,充分利用集备时间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学情,指导学生学法,解答疑难问题,团结协作促进本年级教师共同成长。真正做到在教学上“五统一”,规范化学实验,严格规范出好化学考试试卷,并做好本年级的资料传承工作,以便为下一年级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⑶组长要引导组员主动沟通,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支持,帮助、关心、鼓励、引导,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合作,从独立走向分享,形成深厚情谊,成为朋友式的教育教学的伙伴。改变传统的教研组管理模式,让教研组不再是命令,指挥机构,而是新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创新的信息中心、指导中心、研究中心、服务中心。
①教研组长不再以领导者、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指挥者、参与者、实践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
②教研组长的工作也由原先的以指挥、检查为主,变为以指导、研究为主,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研组建设的功能作用。如可尝试教研沙龙制度。在咖啡泛香、乐曲萦绕的氛围中进行自由式的交谈。
③每个教师都可以传递教学改革信息,都有机会述说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沙龙式的教研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愉悦、宽松的教研环境。
二、用教师的专业成长来引领
教研组的服务目标是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科的建设(资源库建设和不同年段学科教学的衔接和经验传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服务的核心,若能通过组内制度和文化营造潜心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学术氛围,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和才华展现的舞台,激活教师内心渴望成长、交流、分享的激情,渴望成为专家型的教师的愿望,那么教研组的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1、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徒带教制度,促使新老教师的合作相长。主要内容有:
①加强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②青年教师的教案要定期由指导教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③每学期青年教师要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完成一份合格试卷的编制。
④每学期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上一堂公开课和经常邀请教师随堂听、评课。
⑤青年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要按学科的作业规范要求严格训练学生,要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对做错的作业要督促学生订正。
⑥创造各种机会为青年教师展露才华搭设“舞台”。
⑦让老教师也从青年教师身上学到了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每期安排2-3位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起示范表率作用。
3、通过教研活动,学习探讨本学科教育教学方案,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动态、教育科研的开展,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化学竞赛和创新大赛的辅导心得,促进全组教师的专业发展。
4、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①继续完善有效教学研究,每学年学习教学理论书籍1-2本,教师在CN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2篇。
②高考研究中继续完善化学分块复习指导的修订考试策略的研究和不断完善化学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化学实验室资源办好化学实验展览。
③承担省市课题,参加省级课题南平市课改化学资源网的开发和建设。
三、加强学科教学素材库的建设,适应时代对教学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精力主要集中在素材性资源开发,思路集中在对课标的研读,对教材的把握。
1、从教育主题资源的建设、信息化的推进、学生的培养、教育初步现代化的实现。
⑴要解决好教师自身的问题:尽快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先把自己定位在学习者的角度,不断学习,建立起自己的学习路径,从丰富自身理论修养和变革自身学习方式做起,逐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终身学习之路。这本身就是在建立资源,在建立有利于自身工作和学习、成长和发展的个性化主题教育资源。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自我反思、修整、选择、改进、提升、沉淀,思想体系自成一家。
⑵教师与教师之间个体相互交流融会百家,实现资源的不断融合和共生,形成在用中学,在学中建,在建中发展、创新的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态势。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植根于这种认识。这样的资源,一旦形成,具有再生性,可以带来资源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2、提高教师形成搜集、整理、开发学科信息资源的能力。以高一化学参加省级课题南平市课改化学资源网的开发和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高一集备组力量以及学科骨干的作用,把新课程资源集中起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地运用这些资源。要用网络把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达到加强交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资源库的建设重点应该放在优秀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入库上。
四、化学学科的教学特色
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教学风格,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与学科学习能力、学科素养。
1、逐步形成新课改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特色——小组构建合作学习模式。
⑴大家往往觉得小组似乎是一种摆设,只在公开课时摆出架势,毫无实用价值。小组名存实亡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一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薄弱,教师又缺乏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策略这双方原因造成的。小组合作学习难以开展,没有实效的情况又使大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认识更加模糊,这样恶性循环使小组仅成为形式上的组织。
⑵我组某教师根据多年积累的“小组”经验,在实施新课程的高一年级构建了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每组4—6人,编组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及性格特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活动。我们认为小组活动不是一个形式,而应成为合作互助的学习型组织,应有构建目的、组织方式、组长职责、组员责任,做到组长、组员分工明确,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和活动后的反思。
⑶我们构建小组策略如下:
①构建探究学习小组的目的。构建小组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活动有机结合,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和促使自我完善。通过探究性学习,从而改变由老师包办代替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课堂教学实效性增强。

②学习小组的组织方式。学习小组是在老师指导下组建的群众性学习型组织,实行班委领导下的组长负责制。
③学习小组组长职责。根据学科进度和组员实际情况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和工作目标。
ⅱ让组员明确个体责任,积极参与。原则上每周有任务布置和周集中一次,集中研讨每次应有主题并事先通知组员作好准备。集中研讨应保证高效。使组员学会合作技巧,团结互助,学会合作探究小组自治和目标评价,推广组员好的学习策略和解题方法。建立维护组员间相互信任,促使组员能进行有效沟通,帮助组员扬长补短,对组员个体问题实行结对子帮教。
提高组员竞争意识,在课堂上发言和小组讨论敢于发表见解,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的检测提高整体实力。
④小组组员责任: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有效开展出谋献策。服从组长的分工安排,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日清、周综、月结”,把成功经验与同学分享,把问题及时请教研讨解决。自觉维护小组利益,保证小组活动持续开展,使自己的学习资源与组员共享,又能使自己不足之处不断完善。
⑤教师积极引导小组探究,让小组良性互动,评价活动效果画龙点睛,并即时填写化学学习过程与态度评价表。
化学学习过程与态度评价表
______班_____组
座号
评价项目
姓名
课堂发言
课堂笔记
作业规范
组内合作
综合评价
自评
互评


































































(说明:评价分A、B、C、D四个等级。自评由学生个人认定,互评由小组评定。)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升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2、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改革。
⑴为改变以往学生分组实验失控状态,探讨在新课程下化学探究实验的管理,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验探究能力和良好习惯。把原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
⑵我校化学组已建立较为成功的可操作模式,具体做法如下:①全班分10-14个小组,通常是前后二桌或三桌,每组4-6人,确定一名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严格按操作程序完成实验,分组编号入座。②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全程监督,抓两头、促中间。实验后师生共同填写探究实验评价表。


_____班
探究实验评价表
________班第______组
评价项目
探究课题
姓名
方案设计
操作规范
感悟反思
综合评价





















(说明:评价分A、B、C、D四个等级方案设计、操作规范、感悟反思由组长评价。)
③实验中和结束后,教师及时检查每组实验违纪仪器破损情况,填写化学探究实验过程记录
化学探究实验过程记录表
时间
课时
班级
实验违纪破损记录

















3、化学知识的传播和化学兴趣培养。为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化学,探索化学的奥秘,充分利用化学组资源,挖掘学生潜能,举办化学手抄报展、小论文评展、化学智力竞赛和化学晚会等活动。
总之,教研组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教研组还应该为每位教师设计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并在教研组活动中引导教师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学校学科教学中特有的一种“学科文化”。
版块四:新课程下中学政治教研组建设的实践和体会

原作者:上杭一中 江赠英 日期:2010年12月31日

我们政治教研组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设立名师工作室),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3人。我组的优势是既有经验丰富的教师领头,又有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教师注入新的血液,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各具优势。我组以“让所有教师各施所长,各显其功”为理念;聚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以提高教学效能为核心;以落实教学常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建设学科资源库为重点;以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保障,全面推进政治教研组建设。本文就对新课程实施中的中学政治教研组建设问题谈谈我们的实践和体会。

以身作则、人文关怀,营造和谐团结的教研组

要搞好教研组建设,团结是最重要的。要搞好组内的团结,我认为一是组长要以身作则,二是组员要相互关心。

1教研组长作为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和教研的带头人,对本组的凝聚力,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教研组长要用“勇挑重担、钻研求进、热心服务”的意识带领本组。在平时工作时模范带头,顾全大局。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在论文获奖、课题研究等诸多方面积极参与,也要积极为本组成员创造条件,提供机遇,以便让本组成员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我们组内成员生活上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组内教师家里有红白喜事,其他老师都能够前往祝贺、慰问;组内的教师生病住院,其他老师都能够到医院看望慰问;组内老师有事请假,其他老师总是积极主动为其代课;如有任务或者事情,组内教师总是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干,使任务或者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做到“一家有喜大家乐,一人有难大家帮,”形成了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每学期我们尽量创造机会组织教师有益于身心的健康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心通,在心通中凝聚,使老师们体会到组内温情。如:2009年10月全组教师到永定土楼进行文化探究之旅,2010年5月组织教师爬山、钓鱼等活动。

师徒结对,合力打造教研组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共同目标为基础的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人际关系指的是同事之间坦诚、信任、尊重、支持、协作。

1教研活动的开展少不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而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基础在于教师们的团结与信任,即团队精神。本组成员在活动中,要强调参与,重合作;在成绩上,要淡化名利,重集体;生活上,要互敬互爱,重关怀。有了这种精神,本组成员之间在说课评课、集体备课、合作研究、师徒结对、资源共享、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才能做到和衷共济、集思广益,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

2师徒结对是我组打造团队精神和培养青年教师的传统模式,我组坚持一学年“一对一”师徒结对方式,结对期内的“师傅”和“徒弟”要相互听课,共同研讨。青年教师主要在教学方面拜师学艺,学年结束时对结对青年教师的学期教学评估、各类竞赛评比、组内校本教研、教学基本功、教案及作业检查、师徒结对手册、“四个一”(一堂公开课、一篇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一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心得体会或有关读书笔记、一份有一定质量的试卷)等项目进行综合评估,给出结对成绩。师徒结对充分利用了本组优质师资资源,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全面发展的平台。

3“一对一”师徒结对方式在我组坚持了十几个年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如今,这种能够有效促进教研活动的方式已经融入到了学校的常规管理中,为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骨干教师,便于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中的某个难题,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实行师徒结对方式,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⑴是要高度重视将名师、高级教师和老教师宝贵的教学经验传递给青年教师,注重平时的细心辅导和带教,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给予关心,可以增强骨干教师积极钻研的动力和信心。

⑵是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使他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研究,提升专业水平。

⑶是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展示活动和教学比赛,培养教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接受磨练,展现才华。

⑷是要敢于让青年教师担当各岗位的重任,“有压力才有进步”,岗位的职责迫使和加速了教师的全面成长。

4学校应该为骨干教师的培养创设全方位的条件和氛围,使他们在专业思想、专业道德、专业教学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开发备课组集体功能

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学实践和研讨的最基层单位,是进行分工与协作的社群,是开展教学与研究的阵地,是引领学习与创新的园区,是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1集体备课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教研组每次集体备课都要求有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中要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剖析,诸如教学重点和关键的把握,教学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教材中思想、方法因素的挖掘,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学生学情的分析等。

2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教研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备课组的功能:

⑴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设计课堂教学。

⑵共同研讨每单元背后的探究课题,并统一活动的形式。

⑶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备课组成员根据教学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在互联网搜集信息,将所收集的信息加入校园网,建立我们自己的资源库。

⑷我们教师平时的说课稿、教案、课件、以及教学研究中的各种研究资料,经过备课组的选择,也上传到校园网站中,实现资源共享。

沙龙式学习培训
积极构建“学习型”教研组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特别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教研组成员本着“全组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理论学习,通过集中学、自学、及培训等形式,更新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教材教法。

1我组根据教学实践需要,每学期确定两个理论学习专题,组织全体组员教师参加学习培训。

⑴在培训、学习的方式上由传统的讲座式转变为沙龙式,在培训师资上更由“外请式”转变为充分利用本组教师优势资源。

⑵沙龙式培训的具体程序是:由组长指定一位对该专题有所研究、比较擅长的教师做主题讲座,其他教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培训时先由指定教师做讲座,其他教师汇报本人学习成果和体会并就讲座内容开展讨论交流。

⑶我组温华盛老师是特级教师、学校教研室主任,开设了“温华盛名师工作室”,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每学期都请他作新课程、新高考等理论方面的主题讲座;王锡河老师在指导学生政治小论文辅导方面成效显著,由他承担学生政治小论文辅导方面的主题讲座;陈炳贤老师多年担任过教研组长,在组织校本教研方面经验丰富;丘廷芳老师是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独树一帜,江赠英老师在制作课件方面、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很好的优势;张卫南老师在高考复习教学中取得突破性成绩,复习课教学方法有独到之处;张晋萍老师擅长撰写教研论文。

⑷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根据他们的优势开展专题讲座,既充分利用和挖掘了本组教师专长资源,又调动了组内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使每位教师获得认同感、成就感,从而增强教研组凝聚力。

⑸沙龙式培训还要求每位教师自觉学习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在主讲教师主题讲座结束后,反馈自学成果和交流学习体会。在沙龙式培训中,每位教师都不是旁观者,培训活动凝聚着全组教师的智慧,在思维碰撞中更激发新的灵感,共享教学教研经验。

2近年来,我组根据组员专长先后开展了《福建省新课程高考政治备考策略
》、《高中政治新课程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用研究》、《高中思想政治小论文写作辅导》、《红土地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中新课标解读》、《福建省考试说明解读》、《政治试题命题原则和技巧》、《如何撰写教研论文》《政治课教学如何科学使用多媒体》等主题的沙龙式培训学习活动,营造了沟通、合作、互动、共享的教研组学习文化。近三年,我组教师在省、市级教师论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评比中多次获一、二等奖。参与学校省级研究的课题获省二等奖。

通过以上几个措施,我们政治教研组的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能够较顺利的解决了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仅提升了老师的专业化水平,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但是教研组的建设之路,仍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改革对教研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研组建设只有积极融入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中,才能使教研组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9 14:48 , Processed in 0.3418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