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教研组室建设讲座12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8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12)》,分为三个版块: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加强特色教研组建设,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物教研组建设。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加强教研组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校长培训班上的汇报材料
原作者: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陈卫华
刘金枝 日期:2009年6月5日
各位领导,大家好。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教研中心领导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先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然后汇报我校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做法。


我校建于1948年,1978年被确定为济宁市首批重点小学。现在小学有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2312人。附属幼儿园有10个班,幼儿325人。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全国优质课获奖者2人,省、市、区级优质课、基本功获奖者50人,省、市、区级教学能手29人,市区级骨干教师17人。学校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语音室、劳技室、微机室、书法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房等功能室配备齐全,普通仪器器材达到国家一类两套配备标准。

学校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确立了“以人为本,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树立了“管理科学化,教师专业化,学生个性化,学校特色化”的办学目标,以人为本,创新发展,近年来,各方面都有了大的进步。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教研组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我校以创建“品牌教研组”为契机,加强了教研组建设,使教研组工作焕发了勃勃生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下面我结合实际,汇报一下学校在教研组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管理精细化

在教研组建设工作中,我们一直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工作的标准。我们的理念:“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在工作中逐步落实“成功源于过程,精彩来自细节”,要求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精心,每一个环节都精细,每一项工作都出精品。

1、制度是保障。学校制定了《教研组发展规划》、《教研组长职责》、《校级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等管理制度,将教研组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每学期工作计划中都有详细的教研组建设内容及举措。

2、组长是关键。我们精心选派业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如,我校5位区级“品牌教研组”组长中,市级教学能手3人,区级教学能手2人,其中1人为市优秀教师。我们注重教研组教师的相对稳定性,每学期安排任课教师时,都尽量考虑,确保人心不散、工作不断、“品牌”不倒。

3、教师是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自我更新是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自觉、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我们引导教师认识到教师不是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重视对教师内驱力的激活、问题意识的唤醒和研究潜能的开发。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反思中求发展。

二、环境人文化

1、加大投入,提供完备的物质基础。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对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为每位老师配齐了电脑,每个办公室都配齐了作业橱、个人物品橱,包括盆架、脸盆、暖瓶、毛巾、肥皂等,从物质上为教研组提供了保障。

2、精心布置,建设特色的品牌文化。

我们以区级“品牌教研组“评选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营造办公室文化的高潮,各组教师群策群力,凝心聚神,精诚合作,用心打造了外观精致、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给全体师生带来了无尽的激情和欢乐、感叹和惊喜!

⑴一年级语文组打造了“播撒阳光,快乐成长”的品牌,她们以“习惯从我们抓起”为己任,以“身教化春雨,润物细无声”作为培植自我的德育目标,以“兢兢业业育桃李,勤勤恳恳做园丁”作为本组的组风,一棵“问题树下智慧多”彰显着她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的生命状态,智慧树上那一个个设计精美的小小的问号,折射出教师们的智慧之光。

⑵走进英语办公室,你会被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深深吸引,“用爱心去塑造,用人格去熏陶”的铮铮誓言,演绎着他们身正为范的教坛影印。

⑶五年级数学组以“勤奋、反思、成长”为自己的品牌主题,以“纳百川以成大智,立千仞以成大道”为自己的励志格言,以“博学、笃行”为自己的组风,以“点线面体勾勒大千世界,加减乘除演绎无限苍穹”凸显数学学科特点,遨游数学王国,其乐无穷,智慧无限。

⑷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的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滋养人生”是老师们深厚文化底蕴的精彩回眸。

⑸美术教研组的品牌核心是“和”。和谐的“和”字,一条红丝带贯穿其中,寓意着教研组人与人、工作与工作之间始终以和谐为纽带。与它相应成趣的,是墙上以剪纸“门笺”形式出现的“睦”、“贵”等八个字,它们与“和”字相连为“和睦、和为贵”等,为“和”字做了充分的阐释。两边的荷花造型,谐音“和”,充分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和谐”。融洽了教研组群体关系,凝聚了同事情谊,和谐、团结的教研氛围始终包围着他们。

三、研训一体化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我们围绕这个核心,抓好了教研组的学习、培训、研究,做到了研训一体化。

1、抓好教师的学习。

⑴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引导教师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关注个人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更注重合作学习、群体反思和团队建设,注重发挥学习型组织的作用与功能。

⑵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引导教研组合理制定、实施、调整发展规划,设计有关方案,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与本组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计划。突出本组的个性特点,在满足共同需求的基础上,重视教师个性特点的张扬,促进不同教师自身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形成。

⑶组织教师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以书为友,与经典为伴,与先哲对话,遨游书海,吮吸书香,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丰厚人文底蕴。引导教师读哲学书籍,用哲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正确的方法论,去指导教学实践;读教育理论书籍,始终站在理论与改革的前沿;读教研文章,学习别人的优秀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方法,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实践;读“五谷杂粮”(非教育专业的书)等,不断涵养品性,提升品位。

2、深入开展校本培训。

⑴除利用教研时间进行学科培训外,重点开展了电教系列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培训的基础上,举行了课件制作比赛。同时,引导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互动交流,积极与专家进行对话,从而及时、有效地解除了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的困惑。由于重视了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自主、选择、开放、互动的培训成为可能。

⑵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师需求出发,围绕教学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设置培训内容和探索培训的最佳途径。采取了研究性学习、课例教学、参与式培训等多元化培训模式,增强了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以课堂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

⑴各教研组深入抓好有效教学的研究,努力打造 “真诚、深刻、精致、高效”的课堂。抓好集体备课,深入推广“基于课例”的“六步骤”校本教研模式。学校经常组织开展高水平的教学能手示范课、业务领导下水课、人人上好一堂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以及学校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把部分课例做成光盘,进行课堂有效性的反复研讨。每周把全校《单元研究课一览表》挂在学校网页上,增加课堂教学的透明度,随时欢迎业务领导和所有任课教师去听课指导。

⑵很多教研组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二年级数学组经常举行“同课异构”、“好课共赏”、“模拟说课”、“率先执教”数学教研活动,形成了多样化的有效教研模式。英语教研组努力为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创造平台,形成了独特的“4P”教学模式。

⑶在研训一体化的过程中,加强了教研组研究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四、研究专题化

1引导大家认识到,教研组不是以学科教学为唯一任务,而是需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等职能。所以教师既要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又要成为研究者。要立足于教研组,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经过反思、研究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探究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每个教研组都能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提出本组的研究专题,围绕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凸显教研组的教研特色。

⑴一年级语文组将“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和“一年级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研究专题,深入开展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定期收集教师、学生、家长的典型经验及时交流。

⑵四年级语文组将“师生共享阅读快乐”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研究专题,定期组织读书辅导、读书沙龙,开展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评选优秀读书笔记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真正让老师们在读书活动中成长起来,“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办公室内的“静水流深”专栏中的读后记老师们共勉。

⑶五年级数学组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作为研究专题,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⑷二年级数学组的研究专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美术教研组则一直将“画写结合,和谐发展”作为研究专题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3目标的拓展,研究专题的确立,使教研组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避免了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资料特色化

在教研组建设过程中,每个教研组都十分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不管走进哪个教研组,各具特色的资料琳琅满目,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学校为每个教研组配备了办公橱、档案资料盒、资料夹、影集等,各教研组的资料从整理到摆放,可谓精致又精心,凝聚了教研组成员的汗水和智慧。

1走进一年级语文教研组,《丫丫文集》、《小书虫文集》、诵诗卡和巧具匠心的手抄报——《诗情语韵》、《识字报》,以及学习习惯评价表等无不昭示着教师们扎实的育人之气。四年级各班都创立了自己的班刊,封面印有班徽和能体现班级特色的中队名称,如书海中队、扬帆中队、乖乖虎中队等。单元手抄报也是教研组的特色资料,每学完一个单元,同学们便设计一份单元手抄报作业,做到主题突出,图文并茂。

2五年级数学几何知识较多,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牢固掌握几何知识,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了大量几何形体教学具,办公室专门设置了特色教具橱柜。

3英语教研组教师鼓励学生办好英语手抄报、英语角,组织学生举办英语小短剧展演,辅导的英语短剧《小兔子乖乖》、《狼来了》、《小红帽》、《小蝌蚪找妈妈》、英语诗歌朗诵《再别康桥》等节目在各类演出活动中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影集中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着英语组教师扎实的教学足迹。

六、交流多向化


“如果你有一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人仍旧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名言,说的是交流的重要。多向的交流也能促进教研组建设。

1、加强学校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

⑴是定期开展教研组长的汇报交流。

⑵是经常开展专项活动的评比。每一项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活动,我们都注意开展检查、评比,既有利于交流,也促进了竞争。比如,在教研组文化建设时,我们提前布置时就安排好,给多长的时间,到时组织全体组长和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评比。各组很重视,等交流完后,有的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还有的组织全组成员都去好的教研组去学习,回来再改进。

⑶是每个期末都评选校级先进教研组,而且兑现奖金。钱不多,但是评上全组每人都有奖,增强了团队意识。

2、加强学校与外部的交流。积极参加好教研中心组织的各项评比和研讨活动,把好的经验及时传达给每个教研组。同时,提供资金,积极支持教师外出学习,积极学习先进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宝贵经验。

3、加强网上的互动交流。

⑴提倡个人建立实名博客网页,利用博客作为知识信息存储的工具、作为有效的反思工具、作为课题研究的工具,还可以发布自己的成果。广大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活动理智地进行自我对照,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回顾,对自身教学和教研组工作进行积极反思,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教育故事和论文,在博客这个平台中进行展示与交流。比如,有的老师写到“我好像一条鱼,教研组就是一个清澈的湖,鱼儿只有畅游在清澈的湖里才会有灵感的闪耀和激情的迸发。”还有的写到:“当我们中的每一个为自己的成功而欣喜时,那源头便是我们充满温情的教研组”。

⑵我们学习教研中心的方法,把网站的更新任务划归教研组,每学期评选优秀网页,并把网页评选结果纳入到优秀教研组评比之中。除了提倡个人建立博客网页外,提倡教研组建立自己的博客网页。各教研组和班级均建立了教研组博客和班级博客,老师们能够及时上传自己的各种教学资料和学生作品,利用学校网站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交流。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交流,形成了良性竞争机制,促进了教研组工作不断进步。

⑶由于我校重视教研组建设,在“品牌教研组”创建中全员参与,层层推选,所以,16个教研组中有5个成为区级“品牌教研组”,1个成为区级先进教研组,其余各教研组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整个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与成长。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我们在教研组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教研中心领导也给了我们很多展示的机会。在今年三月份召开的区品牌教研组表彰大会上,刘金枝校长代表我校作了“打造品牌教研组的温暖记忆”典型发言。这次又把活动安排在东门,再次对教研中心领导的信任表示衷心感谢!

在教研组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不足。我们坚信,有教研室领导的热情指导,有兄弟学校的真诚帮助,我们会更上一层楼!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版块二:加强特色教研组建设,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重庆市沙坪坝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特色教研组评选简讯

原作者: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马锦
日期:2008年5月26日


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学校文化的打造需要教师的共同研究、共同交流,用共同的智慧力量共同应对棘手的问题,加强特色教研组的建设便是一种选择。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集体,是学校按学科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是校长通过教导处行使教学领导和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保证。

经过各学校的认真总结和自我推荐,在区进修学院对各学校开展品德学科教研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评委们反复遴选和确认,我区的首批品德学科“特色教研组”终于脱颖而出了!

当前,“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已成为各校课程改革工作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如何建构“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成为各校校本教研中的热点问题。为此,我区各学校品德学科组结合本校的环境和条件,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大胆尝试,探索出了既独具特色又具有实践意义和一定推广价值的新思路、新模式。在近几年的实施与检验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品德学科组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些形式和做法符合本学科实际情况、能有效调动和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校本研修,并形成了让广大教师在研修活动中担当主角的校本研修氛围,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校本研修活动形式,为品德学科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搭建了新的平台。

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通过认真研读各学校的自评报告,寻找各校特色和亮点,并仔细查看相关过程记录资料,分析各学校本学科组开展教师研修活动的情况和效果,确保把真正能彰显个性和特色的学科教研组筛选出来。在整个评选过程中,评委们由衷地感叹,虽然,我区“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才实施不到两三年,但多数学校切实有效的做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却很值得赞赏,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领导重视,管理落实,教研组建设规范有序

1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两年多来,各学校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科组建设,是建立校本研修制度的突破口。因此,各学校首先端正行政人员对校本研修工作的认识,转变思想,把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以研促教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思路。

2各校建立了学科组长和分管行政负责制度,从制定学科校本研修活动计划、组织和开展活动,到总结教学经验和校本教研活动成果,都有相应的管理规章与激励措施。有的学校还是由校级领导或分管行政全程参与管理,有力地保证了各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更加规范、落实。

3在校本教研工作重心下移的方针指导下,本着组织一次教研,就有一次提高,就上一个台阶的指导思想,全区各学校品德学科组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


二、注重过程,落实常规,教研活动制度不走过场

1
从各学校上交的资料来看,所有学校都非常重视过程管理。教研组教研计划基本上都是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每次活动都定点、定时、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保证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从资料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参与了研讨。教研组活动的形式和参加的人员也根据教研内容而定。比如,莲光小学根据研讨专题不同,采用了“组内分年段研讨”与“跨学科联合研讨”的横向、纵向交叉互补的研修模式,既解决了中小型学校专职教师少的问题,又消除了大型学校“人多不出力”的疲惫心理,化“整”为“零”,让兼职教师成为校本研修活动的主角。

2
为保障教研活动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各学校加强了对教研活动、课堂教学的监控和管理。比如向家湾小学非常重视《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质量监控,分管领导每学期要听3-5节本学科的随堂课。教研组长和教导主任在平时的巡视和听课中,常常发现许多的问题,作好记录后,及时的给教师反馈,在政治学习或教研活动中通报,纳入到月考核中。

三、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教研组活动彰显特色

(一)现在我区面临的实际情况。

无论是在哪所学校,除语文数学外的其他学科组开展教研活动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即学科人手少、教学任务重,缺少足够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指导教师,教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全区集中性的教研活动,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学校,师资更加薄弱,一个教研组可能只有两到三个人,专职教师少而没有人承担和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根本不可能形成校本教研的影响和氛围。如果不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措施,那各校综合学科的校本教研就成为一句空话或走形式,很难落到实处。

㈡针对这一情况,各学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积极寻求务实有效的教师校本研修模式,并在常规的校本研修活动中具体实践和反馈,结果证明,这样的一些研修活动卓有成效,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新桥小学开辟了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的,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以教学反思促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2
高滩岩小学品德教研组以七色光劳动基地为载体,形成“立足校本抓特色 , 主题教研促发展”的教师发展模式。

3
实验一小则“以课代训,以课促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教师发展。

4
西永小学则从“一课多研 ”的角度,为深层次改进教学提供了思路;加强了资源共享、协作引领”,充分体现学校教师的资源优势互补;

5
汉渝路小学的“师徒汇报课”则为职初教师的专业成长找到了诀窍;

6
杨公桥小学的“主题式校本教研”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搭建了桥梁;
回龙坝镇小学的“分层—分进—分科”研究模式,突出了教学研究活动与常态教学的有机结合。

7
南开小学充分发挥市区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为全区和本校教师领航。

总之,这样的研修方式,能极大地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

㈢我们要看到本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比起语数学科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
部分学校组织建设不完善。根据我们平时下校和集体视导,发现有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建立学科教研组,学校更没有专人负责,教师没有组织。或者组织建立了,形同虚设,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富有实效性的教研活动。

2.一些学校的教研组建设没有很好地思考本校情况,形成教研组特色。

3. 有些学校不太重视平时教研资料的收集。有些学校提供的自荐报告与上交的印证资料不吻合,有些学校开展了许多教研活动,但由于没有资料意识,平时不注意收集和整理,交不出印证资料。


㈣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本学科教研组,设专人管理。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月至少一次。如果都是语文教师兼上,可以由语文学科组长兼任,每月拿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时间来开展活动;如果多学科教师兼上,可以选择周四政治学习完后进行。

2.教研活动要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都要参与研讨。可以像杨公桥小学那样一个学期开展一个主题。活动的主题是针对本校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和困惑。

3.抓好常规管理和质量监控。学校要制定教研组研修制度,提高教学能力。

⑴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学校,我们把特色教研组作为参与校本研修的基本单位,以课堂教学改进为目标,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⑵ 教研组适应课改的需要,可以根据本校情况制定教研制度,比如《互观课制度》、《展示课制度》、《提高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等,改变原先教研组只研究教材、研究内容的单一状况,拓展研究内容,注重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

①《互观课制度》:每学期每位老师面向全校上一到二堂互观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对课堂教学的实效进行评价,找出问题。通过教研活动,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②《展示课制度》:对互观课中质量高、评价好的优质课,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向全校、片区及区进行公开教学。


③《提高课制度》:对互观课中质量差、评价低的课,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反思,经过教研组的共同讨论,找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在认真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备课,在全校上提高课。课后,教研组再针对教学中教学策略运用的合理性和实效性进行讨论分析。

④《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每位老师每学期必须参加上面三类课的评价,在评价中认识好课的标准,在评价中学习他人的教学长处,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⑤《案例撰写制度》: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点,认真撰写案例。
每位教师教学情况如何,专业上得到哪些发展,还存在什么问题,教研组活动是否有效,都需要及时的监控和调整。教研组作为教师的基层组织,可以负责对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监控;学校负责考评教研组的工作。

4.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资源是教师发展的精神食粮。我们要把握两类资源。一是物的资源,包括从网络、报刊、杂志、教师用书等获取的论文、案例、经验做法等等。另一类是人的资源,要充分利用专家、教研员、市区骨干教师的优势,也要深入挖掘教师之间的差异资源,还要鼓励教师自主反思,做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三者并举。


5.教研组工作要及时总结和提炼(以杨公桥小学为例)

6.注意资料的收集。在这次的评比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比较注意教研资料的收集,我们可以一起来学习一下(西永的资料分类)。还有其他学校也各有特色。比如实验一小、高滩岩小学有很多图片资料、向家湾小学的监控表格等。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学科教研组建设中,广大教师一定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教师自身发展和互助发展找到更多的捷径和突破口,有更多的更具有个性魅力的教研组特色应运而生!

版块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物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吴江林
来源:全国核心期刊《福建教育》(2010、06)

教研组是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研究组织,教研组学术研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新课程背景下,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组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构建适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平台,实现教师专业高效有序的发展,而实现这一愿景的前提是对传统教研组建设的重新审视。
传统教研组建设的反思
2005年始,在新课程即将实施和追求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学校成为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对生物教研组现状进行了深度反思,历时半年,其弊渐现。
(一)教研组的职能定位——行政性组织。从实际运行状态看,常常陷于上传下达的教研组主要发挥着行政监管和评价的职能,事实上,由于体制原因,教研组在做着它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远离学术性这一根本宗旨的结果是于教师专业发展无益。
(二)教研组的研修内容——经验的总结推广。传承和借鉴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教研组在为数不多的与专业成长有关的教研活动中,经验的总结推广成了主要研修内容。但仅局限于此的教研活动,带来了如下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落入经验成长的臼巢。低效随意的经验式成长模式,使得专业发展成本高昂,专业视野狭隘,专业瓶颈提前,难以向更高层次迈进。
2.话语霸权现象严重。长期以来,老教师滔滔不绝,年轻教师寂静不言的场面是我们教研活动的真实写照,痛定思痛,我们发现这种缺乏平等交流的教研活动,无法共创共赢,特别是当一项研修活动的评价标准由一个“权威”来决定的时候,教研组学术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就处于高风险之中。
3.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由于研修内容常常是公开课中出现的经验或问题,因这些经验或问题不一定对称于教师的个性需求,使教研倦怠具有普遍性。
(三)教研组的研修模式——任务关注模式。因考核压力,完成上级规定的各种任务是必做的功课,于是,我们的教研活动常常陷于这样的尴尬境地:任务来时,疲于应付,冲击着正常的教研秩序,任务去时,各自为政,因此,建设有学科特色的教研文化对陷入被动盲目的我们,永远是空中楼阁。
(四)教研组的研修方式——一次性教研。听课——评课,这我们经常采用的教研程序,听课时发现的问题,在评课时可能得以探讨,寻求对策,但商讨的策略是否有效?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却没有递进式研究,一次性教研无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也使得教师经验难以系列化和策略化。
(五)教研组的研修途径——单一活动规定型。我们发现,除了完成常规任务外,我们的研修途径主要是开设公开课,对诸如师徒制、课题研究、案例研究等途径提供的支持很少,而仅有的几种研修途径由于缺少必要的整合还难以形成逻辑关联的研修体系,途径单一、各自为政的结果是导致校本研修效率低下。
(六)教研组的研修技术——听评课的技术落后。由于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具有直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故听课和评课成了我们组最主要的研修活动,但由于听评课的理念和技术落后,使得这一活动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数量不重质量。学校规定了听课的节数,但什么时候听,听什么课,听课之后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反思,都由听课人自行决定,而被听课者是否能得到来自听课人的建议也很难说。
2.重评价不重发展。传统的听评课是围绕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的,开课人得到是等级的评定,而非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对其专业成长的建议,对听评课双方来说,都缺少持续的跟进研究。
3.重结果不重程序。通过反思我们发现,进入课堂之前,听课人听课意图模糊不清,对开课人教学设计中的困惑和创新一无所知的现象很具有普遍性。进入课堂后,难以从纷繁复杂的课堂事件中,厘清思路,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课后的交流与讨论中,着眼于“技术”(教学行为)的革新,常常忽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由于没有良好的听评课支架,没有科学的听评课程序,也就难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改革传统的教研活动,创设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教研平台,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研组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二.教研组建设的探索
经过广泛的讨论,我们认为树立正确的研修理念,形成共同的研修愿景,采取适切的研修行动,保障科学的研修过程,是教研组建设中逻辑关联的四个核心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教研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制定正确目标的基础,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反复研讨和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1.研修是教师的生命。教师不是自身专业发展的旁观者、被研究者、被培训者,而是研究自身的主体,研修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本身。
2.教研组是教师的学术性组织。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是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在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中,使教师从职业走向专业,教研组从管理走向学术。
3.教研组是教师的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是教师专业的一种品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集体的持续的合作性研究是一种构筑起把彼此的实践相互公开、相互批评、合作创造的关系,合作性、革新性、自律性是教研组的文化特质。
(二)形成共同的教研愿景。
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老师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智慧,我们教研组的研修愿景在反复研讨中逐渐清晰。
1.教研组的职能定位由行政性向学术性转变。建设一个基于合作、对话、分享、发展的研修平台,形成真诚开放、谦虚反思、创新自律的研修共同体,打造一支学术性的研修团队。
2.教研组的研修内容由经验总结推广型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转变。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强化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减少专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教组的研修模式由任务关注模式向问题关注模式转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以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为核心,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4.教研组的研修方式由一次性向跟踪递进式转变。强化效果追问,在听课评课等活动中开展递进式的改进行动,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实践经验策略化和系列化。
5.教研组的研修途径由单一任务规定型向多样活动选择型转变。教研组既应创设形式多样的专业发展合作模式,以满足不同追求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还应创建能统整各种研修模式的研修网络,以便教研活动高效有序地展开。
6.改进研修技术,开展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发展于传统的听课和评课)意在通过教学行为的观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话语体系和若干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教研组应不断开发学科化的观察工具,探索课堂观察操作流程的合理性。
(三)采取适切的研修行动
探索能实现研修目标的可操作的行动策略,是教研组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我们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应对之策,一是对传统的研修形式进行变革,使之符合新的教研需求。二是创设新的教研形式,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三是对各种研修形式进行整合,形成有效的研修网络。实践中,我们创设了基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采用跟踪递进式的研修模式,再以该模式为基础形成若干研修形式。
1.对传统的研修形式进行改革。
⑴从“听评课”走向“课堂观察”。我们认为在传统的研修形式中,听课和评课是广大教师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研讨活动,由于教学研究是离不开课堂的,所以也是其它各种研修形式的基础。在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把传统的听评课改称“课堂观察”,并将其定位为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日常的专业生活”“专业的学习活动”“合作的研究行动”,用时半年开发了《课堂观察手册》(注:该手册已被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录用,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其举办的“全国新课程样本学校校长培训班”上作为培训资料,已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使用),《课堂观察手册》主要是为教师的听评课提供观察的支架/视域,以便进入课堂观察时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观察。在《课堂观察手册》中,我们对听评课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步骤如下:
①课前会议。课前会议在开课的前一天举行,主要内容是二项。
一是开课者说课。开课人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说明:ⅰ简述该节课的用了那些课程资源?ⅱ
简述该班学生的情况?ⅲ
这节课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我想让学生明白什么?ⅳ我是怎样和什么时候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ⅴ设计了哪些学习活动?我将如何让学生投入学习?ⅵ这节课你有哪些创新?ⅶ我愿意让你在课堂中具体观察什么?这些问题,意在引领开课者和观课者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良好的教学策略。
二是观课人确立自己的观察点。观课人可以根据开课人说课的内容,从《课堂观察手册》中确立自己的观察点,然后就观察点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和观察工具的准备,由于《课堂观察手册》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只是提供了课堂观察的理念和视角,所以开发学科化的观察工具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也是课前会议为什么一定要至少在开课前一天举行的原因。
②课堂观摩。上课前进入课堂,选择能观察到学生学习的位置进入实地观察,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就自己的观察点进行记录,必要时进行辅助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调查等,
③课后会议。课堂观摩结束后立即召开,以便开课人和观课人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课后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三项。
一是开课者的课后反思。开课人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说明:ⅰ教学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是如何知道的?这节课发生的教学程序和学习行为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起了怎样的作用?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果偏离了,请说明原因?回顾课堂教学中的发生的各种教学行为(如活动、学生分组、教材和资源等),它们的有效程度如何?如果有机会给该班学生再上一次相同的课,我的教学会有哪些不同?这些问题立足于学生的学,基于预设与生成,进行深入反思。
二是观课人陈述。观课人围绕自己的观察点进行深入的说明,对发现的问题提供自己的对策,最后全组讨论,形成最终的对策。
三是课例反思。因课后会议时间有限,且课堂观摩到课后会议的间隔太短,开课和观课双方需要更充足的思考时间,需要结合实践进行二度的理论学习,所以,我们主张以课例作进一步的深入反思,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积累丰富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⑵从“师徒制”走向“导师制”。师徒制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一种重要机制,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该研修形式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①是有衍化为形式主义的危险,师傅与徒弟带教过程中更多体现了一种的单向输出与获得的过程,这与“伙伴共生”的思想相去甚远,这使得师傅的积极性不高。
②是有抱残守缺的危险,师徒关系的亲密性,决定了师傅在传授经验的同时,也可能窒息了徒弟思考的空间,强化了师傅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
③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一对一”的师徒制改为“导师制”,导师的成员由学科的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共同组成,徒弟则为全组的年轻教师,这就使得师傅之间,徒弟之间,师徒之间形成了立体交叉的研修网络,为年轻教师的发展提供多双眼睛、多双耳朵。
⑶从“协同教学”走向“同伴互导”。这里所说的协同教学是指存在于教师间自发的互帮互助,这种关系虽对教师发展有一定作用,但由于目的模糊,过程随意,结构松散,其作用十分有限。
①我们将这种教研形式改称为同伴互导,并将定义为:至少两位地位相当的教师结成相互指导的伙伴合约关系,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正式或不正式的专业交流,聚焦对方的教学行为,分享彼此的想法,促进各自的专业发展。
②我们在规范性和操作性上进行了探索。ⅰ是将其契约化,我们开发了“同伴互导的合约”;ⅱ是强化过程和文档积累意识,我们开发了“同伴互导活动记录单”。
2.创设新的教研形式。
⑴专题小组。专题小组是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以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专业追求为目的的研修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实现了学科带头人带着做,骨干教师合作做,年轻教师跟着做的研修目的,其操作流程如下:
①征集教学问题。教研组于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周向全组征集问题,每名教师都要提出自己最迫切需要研究的,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1至3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二是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规划专业发展目标。
②组建专题小组。问题征集上来后,我们根据教研组的学年特色建设目标,充分考虑到研修时间和小组人员规模的限制(注:一般来说,除去期中或期末考试,“五一”或“十一”长假,和学校的其它事项,一个学期真正能用于教研组级教研活动的时间约为十周左右的时间,所以,专题小组的人员由四至五人组成较为合适),根据相近性原则,然后将分组情况进行公示,各位教师可提出调整意见并明确自己所属小组的情况。分组确定后,每小组通过自荐或竞选的办法确定首席研修教师。
③开展研修活动。专题小组的首席教师负责制订计划,组织执行,推介沟通,成果整理等重要职责,小组成员则依计划展开活动。
④分享研修成果。将研修的各种成果以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既培养了教师文本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同时实现了共享。⑵ 建立其它的合作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一些诸如工作室、生物建模小组等合作体,通过近两年的运行也收到了一些很好的效果。
3.整合研修形式,形成研修网络如何让不同的研修模式形成一张有效的研修网络,构建的逻辑关联的操作流程是教研组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调整,我们最终建立了如下的研修平台,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保障科学的研修过程。新教研模式科学有效的运行,需要制订一些新的教研常规制度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机制。为此,我们教研组建立了以下几项制度为新教研保驾护航。1、建立了六大教研例会制度。⑴课堂教学问题征集会议。每学期一次,通过发动、汇总、筛选、分类得到最有价值且最有研究可行性的专业发展问题。⑵专题小组会议。每月一次,各专题小组首席教师通报研修情况,分享已有研修成果,提出困惑寻求帮助;教研组商讨对策、提供支持。⑶各种研修模式小组会议。每周至少一次,由专题小组、同伴互导、结对师徒、集体备课组等小组落实,研讨各自的问题。⑷观察工具开发会议。在期中和期末考试结束后的一周召开,全体教师参与,会议内容主要是课堂观察工具开发的总结工作。⑸同伴互导会议。在开学之初举行互导同伴的鉴约仪式,学期结束时,收集、整理、介绍互导成果。⑹课题研究会。根据需要不定期的举行,主要是寻求课题研究的支持与课题成果的推介说明。
2、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为强化教师的档案意识,积累珍贵的专业发展实践资料,以便于日后深入的分析和可持续发展,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是一项有效的措施,而教研组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的管理能有效地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并实现组内共享。
教研组建设改革的反思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1.教研组的职能定位科学合理了。当教研组的职能定位于为学科的学术研究创设平台,为学科的建设发挥引领和支持作用时,教研组的行政色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弱化,而其学术性就得到了尽可能大的强化和放大,这样,传统教研模式下纸上谈兵式的教研组文化建设、特色建设,通过这种教研模式得到了贯彻落实。
2.教研组的凝集力和活力增强了。传统的教研模式容易滋生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帮派主义。而在新的教研模式下,因教研组有先进理念的引领,有多种研修模式的平台,有科学操作流程的保障,则和谐创新的研修局面由期待变成了现实。
3.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渐走出了经验式的成长模式,学习专业理论和研讨教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教科研是推动专业成长的主要动力成了主流思想,注重积累,注重反思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使教师步入了研究型发展的轨道。
4.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意识强了。在传统的教研模式下,由于教研组的建设目标缺失或形成虚设,研修形式单一死板,故而对教师规划人生的引领作用非常弱,而在新教研模式下,由于专题小组等是基于教研组的学年(学期)建设目标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求组建的,因此,能有效地将教师的个性目标融入教研组的共同目标中,从而强化了教师的人生规划意识,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设计能力。
5.教师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了。合作是这种教研模式的主要特征,合作也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合作中实现了各自的目标追求,唤醒了合作的意识,懂得了合作价值,知晓了合作的方法,取得了合作的成果是这种教研模式的最主要的贡献之一。
6.教学和教科研成绩斐然。2006年我们组被授予“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班组”、“区劳动模范集体”光荣称号。2006119,我区校本教研观摩会在我校召开,浙江省教研室张丰老师的评价是“这是我迄今为止所看到的最好的教研活动”,2006121,杭州师范学院“第52期校长培训班”全体学员来我校观摩我组的校本教研,评价是“这才是真正的校本教研”,20061229,应杭州市教研室的邀请,我在“杭州市第2期中小学理科教研组长”培训班上,作了题为“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探索”的讲座,评价是“余杭高级中学的生物教研组建设理念先进,策略新颖,成效显著”。自2005年起,在“优质课评比”中,获区一等奖3人,市一等奖1人,在论文评比中,省一等奖一篇,市一等奖三篇,市二等奖二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四篇。课后练习完全实现了校本化,摆脱了依赖外来资料的局面。
7.教研组建设还任重道远。改革走到今天,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难题,如何提升现有研修模式的效益,研发更多有效的研修形式,形成高效的教研网络;如何提高课堂观察的理念和技术,……,这一切都有待我们去深入地探讨。
总之,在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在新课程全面推行,进入实践层面的今天,探索新的教研途径,创设新的教研模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理念的更新,行动的革新,制度的创新,使我们的教学和教研比翼齐飞,开创教学和教研工作的新天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研组室建设讲座13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8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13)》,分为五个版块:一是以评星为手段,推动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加强“学习型”数学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三是加强生化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四是论教研组建设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五是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以评星为手段,推动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原作者: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课题组
唐银
日期:2010年2月18日
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近几年的理性思考和实践研究,我们认为:结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以及学校的实际校情,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星级教研组评选方案及评选条件》并依据评选方案和评选条件积极开展星级教研组评选,
以评星为手段,推动教研组建设,可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评选星级教研组,可充分发挥导向、激励和改进的三大功能,具有针对性、发展性以及人性化的基本特征,星级教研组的评选给教研组建设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对于推动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这种以评促建的效果十分明显,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保障机制,明确发展目标。
1、教研组是学校进行学科教研最基层的组织,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讨、生发教育能力和产生教育智慧的源头,更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阵地,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层次。
2、教研组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细心指导和精心扶植,通过建立一系列具有校本特点的教研组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六认真”考核制度、学习制度、奖惩制度等刚性制度和规范以及柔性的诫勉谈话等引导教研组树立明确的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指导广大教师制定专业成长的三年发展目标。
3、机制的建立为加强教研组建设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作用,为星级教研组的评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定评选方案,引领教师发展。
在机制保障的前提下,在充分酝酿和调查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制定《星级教研组评选方案及评选条件》。制定出的方案和条件要多方征求意见,要进行深刻的讨论,确保评选方案和评选条件的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使得评价方案能为广大教师认可。
1、评选方案和评选条件的定稿一般应经过以下程序。
⑴前期调查。学校在制定评选方案和评选条件前,利用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调查教研组或教师的需要以及实际情况,便于拟定初稿交与行政会或课题组讨论。
⑵初稿讨论。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在广泛收集教研组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评选方案和评选条件的初稿,交由学校行政会或课题组讨论修改。
⑶征求意见。经学校行政会或课题组讨论过的方案印成文稿,下发到全校教师的手中,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讨论,教研组长负责将本组教师的意见集中反馈到学校或课题组。
⑷修改定稿。学校或课题组再组织相关人员将教研组长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上报校行政会或课题组进行充分的讨论、修改后定稿。
⑸表决通过。校行政会或课题组根据教师的意见对评选方案和评选条件进行充分的讨论、修改后,交由教代会进行表决。教代会如果没有通过,则方案还得重新进行修订。
2、星级教研组的评选方案和评价指标是评星的依据和标准,是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指标的全面反映。它应该明确评星的具体内容,即评估什么的问题,内容应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读书学习、论文撰写、课题研究、业务获奖、师德师风、遵章守纪等方面的完整评估指标体系,既立足现在,又联系过去,更面向未来,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评星指标要充分体现评价的个性化,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办学水平,找准定位,选准教师专业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和生长点,在评价指标和标准上可以设置一定的层次和梯度,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设置不同的星级,可以分别设置一星(☆)至五星(☆☆☆☆☆),层次和梯度设置的越高,星级越高。
3、星级教研组的评选方案和评价指标经过以上程序的反复讨论、修改、制定后,不仅确保了方案的全面、正确和科学,而且在制定《星级教研组评选方案及评选条件》的过程中,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教师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评价内容的丰富全面,评价指标的科学合理,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必将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三、评选星级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星级教研组的评选每年评选一次,教研组先自评后申报,学校职能部门依据《星级教研组评选方案及评选条件》,初步考核后报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审查、审批,公示后予以表扬和奖励。
2、星级教研组的评选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研组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过程,评选星级教研组既是一个结果性评价,也是一个过程行评价,更是一个发展性评价,评选是一面镜子,在评选过程中,教研组能客观地发现组内教师的进步与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可以冷静地认识自己的不足,确定以后自我发展目标和方向,实现教研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
四、合理使用评选结果,激励教师专业的进一步成长。
、1星级教研组的评选本质上是为了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对教研组综合实力的评选,是对教研组内教师专业成长平均水平的评选。能够评上星级教研组的一定是教研氛围浓厚,研究意识较强,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教研组,一定是组内教师专业成长较快的教研组。合理使用评价结果,让评价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可以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励教师专业的进一步成长,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星级教研组的评选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教研组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规划和方略,在星级教研组的评选过程中引入了科学的发展性评价思想,有机整合了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要素,使得评选科学、公正,使得评选功能稳定、持久,有效;建立严格的制度并落实到位是重要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评选方案和评选条件是核心,评选并合理使用评选结果具有很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当然,在星级教研组评选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处于探索中,有些地方还不够完善,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评选方案和评选条件以及评选方法,从而建立起更系统、更科学、更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星级教研组评选体系。
版块二:加强“学习型”数学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原作者: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数学教研组
臧成卫
日期:2010年2月18日
一.加强“学习型”数学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教育形势的需要
“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 它就充满着生命力, 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终止或衰亡”.---- Hilbert 。
1、数学教研组是数学教师合作从事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组织,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全面完成数学学科教学任务和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新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专业成长。
2、新课程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需要我们在进行教研组建设时,要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结合新课程的要求给教研组准确定位。随着学校竞争的加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是事在必行。
二.当前数学教研组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建设存在着“形式化“的现象较多,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专业成长。
1、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活动单一形;每次教研活动,总是听一课,评一课,结束了甚至聊一些无关教学的话题,老师参与积极性低。

任务形式型;听课听讲座完毕,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交流,教师的学科教学观点得不到很好的碰撞、整理和升华。
⑶责任感淡薄型;有的老师不论是到其他兄弟学校或本校参加听课或听讲座,总认为别人都很一般,自己最有水平,责任感不强,进取心不足。
2、造成以上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⑴是教研组活动往往是完成行政指令的过程,有的老师认为教研活动是负担,收效不大,热情不高,疲于应付。
⑵是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重在完成“备考、教学、辅导、作业改、考试”等“环节”就可以了,对教材、学生研究不够,对内容处理不够得法,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⑶是研究的氛围缺乏,导致教师没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没有主人翁意识,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针对以上现状,只有从教研组建设做起,才能真正做好校本研究,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学习型”数学教研组建设的基本策略
1、目标引领工作。
⑴制定出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是抓好教研组工作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⑵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对数学教研组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我校教研组的实际情况,组织全体数学教师积极参与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共同研究确定每学期的教研组工作重点,努力做到以点带面,开展活动,提高成效。

2、过程促进工作。
⑴做好“教学六认真”的落实与检查工作,以查带促进。
⑵抓好公开课,学期制定每位教师必须开好一节公开课,无论何种类型的公开课,都要组织大家从钻研课标、熟悉教材、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效果、教学目的、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等细节方面逐一评议,互相交流,使主讲和听课的教师从每一次公开课中都有所收获,找出不足。
⑶借新课程改革,积极发挥经验丰富型老师的辐射作用。
3、协作提升工作。
⑴教研组工作中,除了抓工作重点、抓合理分工外,还要重视加强全组教师团结协作,互帮互学。
⑵在组织教研活动时,所有教师都必须共同参与,做到人人发言,献计献策,以教研组为龙头,备课组为单位,落实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4、求同存异激励工作。每个教师由于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不同,鼓励教师的个性发展与共同发展相结合。
5、制度保障强化工作。由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数学组根据学校的考核要求,将记录教师在教研组活动的表现,对教师及教研组工作起督促作用。
四、“学习型”数学教研组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不断增强由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相应的教学模式的能力。
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力度,以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整体的教学水平。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法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⑵初一老师认真研究学习苏科版《课程标准》,初二,初三老师认真研究学习华师版《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严格执行新标准的指导思想,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
⑶继续开展教科研活动,各位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善于总结,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提高教科研能力,及时认真地填好《教研活动记录》《备课组活动记录》,积极撰写论文,加强数学课题研究。
2、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抓好“备课”、“上课”、 “作业的布置、批改”“课后辅导”等主要环节,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⑴备课:要“深”。工作5年内的老师,必须用手写稿教案。各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制,每周按年级备课集体备课,重点是研究如何把握教材重点,攻克难点,研究教法和学法,做好重点知识重点把握,练习(学案)设计要有梯度和针对性,做好教学后记。备课组长要把好本组的教学质量关,每位教师应明确树立集体质量意识,切实做好备课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备出优质课,特色课,全力打造实用课。共同探讨“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做到集体与个人的有机结合。
⑵上课:要“实”、 教法要“活”、手段要“新”。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的适当使用,课中要明确目标,讲透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教为思、变教为悟,应通过适当手段点拨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中更要多关注中、差生,以鼓励、表扬为主,课堂训练要扎实有效,重点题型、学生掌握不够好的地方,要反复练习,反复讲解。同时要注意师生活动时间的分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⑶作业布置与批改:要“精”。作业设计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注意“质”的精当。批改要正确、及时,字迹要端正,符号要规范,点评要到位。
⑷辅导:要“细”。继续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各位教师要充分利用辅导课或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数学辅导,对差生发扬永不放弃的精神、做好学生的“心育”工作,同时要做好学生家长的配合工作。尽力做到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3、加强质量监测,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组长要统一组内教学进度,组织好各项质量检测和竞赛活动。
⑴单元检测:抓好单元知识达标检测,严格考核,及时做好检测分析、查漏补缺工作;单元知识梳理、试卷命题要分工到人。命题本着知识考察的全面性,梯度性,双基础性,中考针对性。得分率控制在75℅左右,得分率在65℅以下为教学事故(苏州教研室精神)。
⑵竞赛:初二、初三老师要认真做好数学优秀学生的选拔、辅导工作,配合学校认真组织好学生的校内外各项竞赛。初一老师平时也要做好培优工作,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⑶期中、期末检测:对于学校安排的常规考试,要严把教学质量关,认真地做好试卷分析,为下一步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4、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⑴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功能. 组内教师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并协助学校搞好专题研究活动。
⑵以数学组为单位,开展业务学习活动,每次活动确定主题和中心发言人,主题的确定切忌大而虚,倡导小而实,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中心发言人要做精心的准备,然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教师间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本学期老师参加听课总节数不少于10节,要边听边思,做好记录,及时评注;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更为浓厚的教研风气,来不断地提高我们学校整体的数学教学水平。
6、积累和完善教学资源。
⑴各备课组要搞好自编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各个单元知识梳理,试卷等)做到分工协作,共同收益,逐步完善本组的教学资源库。
⑵各备课组任课教师要依据自己的教学对象,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容易出错的题和典型习题收录整理到错题集中,整理的同时认真分析,寻找问题的结症:是概念不清还是因为题目灵活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是理解不透还是知识应用失误。错题集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铺路石。
总之,“加强‘学习型’数学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项艰巨而又务实的工作”,只有平时把工作做细、做实,才能使教学提上一个新台阶。
版块三:加强生化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原作者: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生化教研组组长沈莉莉

日期:2010年2月18日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对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代,而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学习。为此,我们教研组着重了在以下三个方面下了苦功。

一、注重教师的学习

1.加强政治学习,增强事业心。人民教师的任务,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所以我们教研组做到定期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爱党、爱岗、爱学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学习教研组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使每个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有精深的业务水平,我们教研组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讨论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熟悉教材,支持教师学习相关学科的内容,使他们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正确的、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能力。当然,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不尽要会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会科研,有了科研,教学才有了自己的思想,针对我们生化教研组的情况,青年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科研的能力是我们最薄弱的地方,科研的基础就是有理论的支撑,所以,我们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督促每一位教师完成一定质量、一定数量的论文,我们生化组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撰写论文,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搞好组内教师的团结

团结才能有力量。教研组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共同协作,共同进步,我们教研组采用了以下方法。

1.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则是一个学校的希望。但青年教师往往热情高,干劲足,想把所学知识一下子全部教给学生,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教研组让新、老教师之间形成“师徒”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老教师以身作则,多听课,多指导;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多请教,多提问。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使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成绩。

2.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集体备课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教研组每次集体备课都要求有中心发言人,每次确定一个中心,研究一个问题,不搞花架子。教研组内教研气氛浓厚。

3.开公开课,加强集体研讨。公开课是教师共同提高的又一种形式。每学期我们教研组都安排了校内校外的公开课,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及时交流,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在对外公开课方面,我们积极发挥群体力量,对教案仔细分析研究,对课堂结构仔细推敲,对板书精心设计。在对外公开课上,由我组青年教师开设的公开课由于讲解透彻,重点突出,板书清晰,操作准确,受到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三、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教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化学、生物学科来说,有两种较好的途径,能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起到促进的推动作用。

1.成立“少科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想象丰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我们生物组的老师联合其它学科的老师成立了“少科院”,指导教师带他们为学校的花木编号挂名,在树上挂上鸟笼,还参加了各级、各类的科技比赛,并获得了国家、省级、市级的各类奖项,还使他们对生物学习更感兴趣。

2.做好竞赛辅导。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一是升学率;二是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所获得的名次。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本学科在中考、会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要积极开展课外辅导,在高层次上指导学生,使他们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和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在竞赛中,有不少学生获奖。

总之,一个教研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学校好比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教研组好比肌体上的细胞,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谈不上健康的肌体,只有把教研组搞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我们会更加深入研究教研组的工作,使教研组管理迈上新台阶,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版块四:论教研组建设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来源(原作者):nxzcwg的博客
日期2007年11月18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兴衰直接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而教研组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知识的成长
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是否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和教研策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教育质量是学校存在、发展和壮大的生命线,而教研组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组织,其机构虽小而使命重大。
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实加强教研组建设引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其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教研组如果不把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放在首位提高教育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又是提高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他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们对教研组建设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质量的认识。
一、教研组是教师学习的家园
1教研组应当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现实的、主要的学习型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每个教师秉持专业成长的意愿,围绕共同的目标营造出一种开拓进取、勤奋学习、民主开放、合作共享的教研环境和氛围,使之成为一个能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相互支持、相互激励互相学习的温暖而舒适的场所。
2在我们学校多数教师都是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习惯了过去旧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现在又要面临新课程,新方法,这对于他们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可课堂水平不高的现象,学校领导,教研组长通过跟踪听课,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对新课程不知怎么上,于是学校就投资,购买了许多优质课光盘,同时针对老教师多的现状,
也挑选了一些老教师的课堂实录,多次组织教师观看,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照着人家的样子学,经过多次尝试,当我们再一次听课时,他们的课堂变化很大。
他们也勤奋好学,抱着一种不耻下问的态度主动向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年轻教师讨教。而所有教师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就实现了新老结合互帮互学,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和谐氛围,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交流、提升和专业研究的教研平台,
在相互追问中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专业的研讨

二、教研组是教师学习成长的一片沃土


1
生命的种子只有植根于肥沃的土壤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教育质量就是我们事业的生命,是学校存在、发展和壮大的生命线,而教研组就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片沃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所有一线的教师面对的课堂,教材,学生,教学方式和思想观念
,都要有一个全新的变革,我们也不例外。这个变革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而教师又急需这些新方法和新经验,为教学服务,这时的教研组就应起到为教师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指导他们用好新教材上好新课程的作用。
2我们经常在校内搞一些观摩课,优质课,研讨课,。我们在搞这些活动时发现多数教师评课很困难,好像没有话说,原因是教师的理论水平较底,不善于写作。于是我们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如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怎么上〉〉〈〈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理论,还挑选光盘上的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我们还规定每周必须写500字的学习心得,或案例反思。通过这些方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现在我校多数教师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一次观看光盘课,上了40分钟,而评课就用了近三个小时,现在我校教师写作不在犯难了,我校教师撰写的教育论文有二十多篇在区内外杂志上获奖。
3众所周知,教师的成长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那么教研组,就必须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入手,
组织教师多开展卓有成效的形式多样教研活动,有位哲人说“给你一个苹果,你只有苹果,给你一种思想,会改变你的思想”这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的,而一群人的智慧却是无穷的。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教研组就是大家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这里有丰富的知识营养,有充足的学术资源和课改信息。只有在这里人人都抱着认真参与的态度,才可以实现方法与方法的互补,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沟通,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教研组是教师学习成长的基地
1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基层组织,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最直接的场所,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以教研组的形式开展活动,便于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以组内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发挥集体的智慧,在交流互动中得到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激活思维的潜质,达到共同提高。比如在我们这个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限的学校,如果想要出去到一些比较先进的地方
学习提高是不太可能的,只能凭借当地或本校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提高自己。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可以充分利用的各种资源。如我们有着领导能力强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学校领导、和组长,有扎实开展教研的基础,有丰富的开展活动的经验,有一批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他们是我们的领头雁他们为我们专业成长起到了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2我们有专门的活动场地,有供活动使用的媒体资源,有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保障。我们每次搞活动都要进行小结,找出共性问题互相交流探讨,形成课题。
我们采用新老帮带的方法,让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帮助业务能力弱的教师,帮他们设计教案,给他们上示范课,然后再有他们上,大家听,逐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实践证明我们的活动是有效的,我校教师在今年上半年参加学区的团队教学竞赛中我校的底年级语文,高年级数学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
四、教研组是教师追求发展的平台


1
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已成明显趋势。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学校发展的内涵是课堂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聚精会神抓课堂,一心一意提质量”是我们永恒的目标。教师的发展意味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同样促进教师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按理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深入推进,教研型教师必将应运而生,但这不是等来的。
2教育家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历程足以让人敬佩和赞叹。如何让教研成为教师主动自觉的行动,成为一种愉快的任务来完成是需要认真思索的。恐怕谁也不喜欢听“一辈子下来还是教书匠”的称谓,仅作一名“教书匠”,这有悖于教师内心的自我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时代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我们很想提高自己,成为教坛上的一支奇葩,但不知从何入手。比如优质课大赛,谁不想参加,谁不想得奖,但是由于专业水平自身素质等原因,却很难实现。某种程度上,
教研是很好的一个教师发展的入口。它的价值之一就是为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让教师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研究能力,促进长远追求。
3我校积极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制度,努力为教师创造自我发展的机会,在这方面我校的做法是,抓住一切机会不放过,如外出听课我们规定回来后必须上示范课,让大家听,大家评,大家学。如果外出培训,听讲座,回来后再给教师做一个简短的汇报,传达新思想,课改新动态。如果是一些任务重,难度大的活动,只要积极主动承担,我们就给加分甚至经济,物质支持。通过这些做法真正让学校成为教师追求成功事业的地方。切实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加强教研组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加强对教研组成员的监督与管理。
校领导是教研组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全校教研组建设与管理作出全面的计划与部署。完善教研组的管理制度,我们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校本研训制度,它对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确保教研工作有序、规范、科学、实效的进行。我校把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作为重点,纳入年度考核,每次教研活动要求教师有准备地参加,并考好勤,排好队,以此督促教师主动积极地参加活动。
⑵我们还要求教师,每学期主动为教研组做三件事,如,做纪录,打印资料,布置会场等。教导处定期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通过听课、查资料、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各教研组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使教研组活动内容充实,使教师有所学,有所获、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如我校校长几乎每周都要深入班级听3—4节课,一学期才过去一个月,他的听课记录已经记完了。每位教师的课堂现状,他了如指掌。
2、明确责任分工
作为教研活动不应该只是教研组长的事情,应该让组内所有组员共同参与进来,如,我校把教研组的一些常规管理进行分工,包括材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会场的布置,做记录等。都有明确的分工。
3优化教研组教研活动过程。
⑴优化教研活动,使教师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教研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能吸引教师,激起教师尝试的欲望,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需求领域。
①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能使教研活动这一沿袭已久的教师业务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的重要组织。使教师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2007714、日在吴忠高级中学举办的成长博客培训,这对我校教师来说是新生事物,之前教师甚至不知道博客是什么,都很好奇。
全体教师学的饶有兴趣,教师间互帮互助气氛融洽,关系和谐。虽然仅有一天,而收获不小,弄懂了博客是怎么回事,掌握了如何创建博客,有些教师还很自豪,终于有了自己的博客。同时教师还把培训资料考回学校,我们对还没掌握的教师再次培训,直到基本会运用为止。
②还有200782223、日在青铜峡高级中学(例子当场举)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能积极参加,回校后我们又进行了研讨。还有我们搞的教师论坛答辩中有一篇关于教师工作效率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深思,这些都证明,富有新意的教研活动,的确能使教师不仅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享受到活动本身给教师带来的快乐。
开创特色教研为教师输入新鲜血液。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前进和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推进,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新生的事物的需求越来越多。
①教师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开拓才能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还是“一桶”新鲜的水一桶有滋有味的水。这桶水就是从特色教研活动中来的。他能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②我们有个做法,凡是参加学区或更大规模的活动前,只要有条件我们都会先在校内
搞,然后再参加,这更加强了活动的实效。如,我们陈袁滩中心小学过去开展的小课题研究现场观摩会,我讲我的教学故事,课改现状分析,教师论坛等教学活动,我们都是自己先搞然后再参加。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师学到了不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升了专业素质

网络教研跨越时空的学术研讨。当今是网络的天下,谁拥有较高的网络技术,谁就拥有先进的课改信息。我们都参与了中心小学的博客,都在中心小学的网站遨游,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了解课改信息,我校有些教师,在经济条件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购买了电脑,茶余饭后就在网上,与专家,同事进行学术研讨,交流思想,学习经验,以此提升业务能力。
课题研究教师快乐成长的催化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之道路上来。因此,教研组就毋庸质疑地成了教师从教学实际工作通向教学研究的桥梁和纽带,也就是通过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专业成长不再停留在理念学习层面,而是立足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课题实验为主导的行动研究。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教研。密切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课题研究系统,变无中心议题的“闲谈式”教研为主题明确的专题教研,切实能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ⅰ我们陈袁滩中心小学,是全市的教科研基地之一,我校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有很清晰的科研思路,同时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通过分析研究找到我校教学中从在的问题,如学习习惯差,课堂气氛不活跃,作业书写乱,课外阅读少等
。通过讨论筛选,把它们定为研究内容,制定方案,进行研究。现在我校教师人人有课题,有计划,有方法,开展团队研究活动。
ⅱ教师通过研究,实践,将教学中的小问题各各击破,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同时经历课题研究必要的调查
——整理、分析数据——实验——收集材料——总结等各项活动,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与科研素养。
ⅲ现在我校课题研究初步有了成效。通过我们几次下班调研,和每次的作业检查来看,发现部分年级课堂活跃了,习惯改变了,书写干净了,教师轻松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②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是课题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成为教师专业化训练的新渠道。
ⅰ我校教师在中心小学的倡导下人人设有两个成长记录本,一个寻求理论支持,一个进行实践反思,我们通过分析小课题研究的特点,编制了课题研究手册,让教师立足于自己或同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关注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把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把握和思考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再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系统理论,进一步具体分析,定期交流,定期小结,沉淀为教师个体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
ⅱ案例研究,也是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整理过程,引领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再由对实践的不断反思中获得教学技能的日愈精湛,获得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⑸我们教研组采取各种方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事实证明,这些做法的确对我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了作用,如我校的语文教学成绩,在学区的排名中
始终保持在前面。
我们开展教学研究的优势所在

教研组的职能和作用远不至于此,还有很多很多,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的教研组建设,也还存在诸如氛围不够,对话机制不流畅,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所在。
1、学校领导对教研工作高度重视。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学校领导都亲自参与,精心筹划,并做好了后勤保障随时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另外,学校领导对参加学区大规模的教研活动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比如去年的小课题研究现场观摩及课改成果展示
还有今年3月份的教师论坛、7月份的博客培训活动等其他一些规模较大的活动。这些活动都为学校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我们还有浓厚的教研氛围。
3、我校有课题研究的丰富经验,一整套的管理考核办法,更加有利的促进了教学研讨的有效开展。


常言说得好:学校好比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教研组好比肌体上的细胞,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谈不上健康的肌体,只有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使教学研究变得深入,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成果才能丰富。而教研组的建设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搭建起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引导、激励每一位教师向专业成长的目标挺进,才能不断壮大学校中科研型教师的队伍,把课程改革的根扎深、扎牢。

版块五: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原作者: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曾湘咏
日期:20081217

背景

1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学校的师资被快速稀释,师资队伍越来越年轻化,青年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成长内需与教学探究意识薄弱等特征。

2高中课程改革

3教研活动的反思

重新认识教研组的地位与作用

1现状教研组似乎是学校的一种虚设,始终得不到教研经费投入。加上教研活动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多是流于形式,内容单调,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组所起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对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则缺乏有效的方法

教研组作用在弱化,学校的学术气氛还不很浓厚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只做些常规性工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不大

教研组缺乏纵向和横向的融合,重视校内活动而忽略与其他学校的横向联系,重视同学科内部的活动而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重视同学科同备课组活动而忽视同学科不同备课组之间的联系。

2高中课程改革为教研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构建评价机制;开发教学资源。

3教研组地位与作用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是学校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研究所,是学校聚焦课堂,决胜课堂参谋部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完善教研组工作机制

1目标:积淀教研组文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团结互助、具有凝聚力的学习、研究型组织。

2原则:求真务实、回归实践、共同发展——让每位教师在教育中体现价值。

3内容:配好一个带头人,制定一套工作制度,形成一种凝聚力,营造一股科研风。

4配好一个带头人:教研组长是学科教研活动开展的直接开发者、策划者、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是学科教学实践和发展的领军人物。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窝。建设一个好的教研组,首先要有一位优秀的教研组长。教研组长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精细的组织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这样才会有感召力和务实性,教研组工作才会有活力和持久性。

、发挥教研组长引领作用

1教研组长应该是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比较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指导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2教研组长应该是爱学习、敢实践的教师。教研组长除了学科专业素养是基础之外,还应该注重学习,注重教学实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

3教研组长应该是组织和协调能力强的老师。本事再大,也需要人照应。教研组长要善于组织,善于协调,让一些业务能力较强、有合作精神,有科研意识的老师参与教研组建设,创作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成绩。

4教研组长应具有三种意识是勇挑重担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组内同事有事、有病和有困难时,应主动代课。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个组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五、制定一套工作制度

用制度约束教师;用制度激励教师;用制度提升教师。

1集体备课制。集体备课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研组每次集体备课都要求有中心发言人,每次确定一个中心,研究一个问题,不搞花架子。

2公开课制度。公开课是教师共同提高的又一种形式。

3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采用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的有效方法,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使他们茁壮成长。

4说、评课制度。

5建立学科档案制度。在一个学年结束以后,教师将自己一年的教学实绩结集成册、自己设计个性化的封面。这项制度的确立,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教研组资料的积累。学科档案改为成长记录册

六、形成凝聚力营造科研风

1形成一种凝聚力:凝聚力就是工作力创新力。

2、营造一股科研风: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学习和研究的状态中教学。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与研究的组织。

七、开展教研活动

1、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开展跨校式教研。互动联合式教研。⑵开展沙龙式教研。开展网研式教研。开展校本式教研。

2、紧贴教学实践开展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

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实践;第三步:反思。这项活动是否有效,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是整项活动的纽带

第二步:实践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结合主题进行理论学习;第二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第三个环节就是围绕主题对课堂实践进行点评。第二步是整项活动的灵魂、集中体现着这项活动的价值所在。

第三步就是对主题的确定和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个主题的确定打下基础。实践过程中的磨课过程,虽然是一位老师备课,但备课组全体成员都非常投入的参与备课过程,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对试教过程也全程追踪,集体合作意识空前高涨。

在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时,教师们抛弃了做秀式的或不疼不痒式的庸俗化评课方式,指出实践教师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并且结合自身进行反省,假如这节课我来上我会怎样处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对教研组产生了极大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恰恰是教研组提升教研品质的有力保障,成为教研组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3、教研活动实现4种对话


与理论(文本)对话:从研究理论及各类教学资源中汲取养分。

与自己对话:分析课堂成败,对照自己的教学撰写心得体会,这些都是教师与自己的对话,是进行理念的自觉审视。老师们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重新认识自己,再通过教师反思录等形式与自己对话,进行理性思考,找到在今后实践中类似情形下新的行为方式,给教师思考、研究和实践的空间。

与专家对话: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体会与专家的理论作对接辨析,寻求理念的支撑与引领,获得专业认知的提升。

与同伴对话:在集体教研中注重横向的交流与合作,敞开心扉和同行们谈论,分享自己经历的种种困惑、成功经验以及智慧。

、寄语教研组长

1、教研组长在一所学校的发展和组内教师的成长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教研组长的观念决定着一所学校某门学科的发展方向,教研组长的科研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学科教研的高度,教研组长的领导能力决定着一所学校课程改革的力度。

2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要争做理念更新的尖兵。要争做人格魅力的典范。要争做业务精湛的专家。要争做痴心课改的先锋。要争做终身学习的楷模。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经验(教研组室建设讲座14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8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经验(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14)》,分为六个版块:一是重视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聚焦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加强教研组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四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五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六是立足教研组建设,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重视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原作者:湖北省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
邓正平
日期:
2007年1月18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首选策略赿来赿深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而各学科教研组又是实施校本教研的核心组织,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基层的群众性组织,所以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对推动新课程的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校历年来都非常重视教组的建设与发展,严格的教研管理制度、扎实的教研过程、浓烈的教研氛围、丰厚的教研成果,形成了我校特有的一种教研文化。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在这种教研文化的熏陶下,得以迅速成长,教研组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下面以我校品德教研组为例,就“教研组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话题,谈以下五个方面体会。
一、重视制度建设,规范教研组管理
1、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建设好教研组的基本保证。我们学校制定了《教研组管理细则》的《教研组长基本职责》等管理制度,对教研组实行了规范化管理。如《教研组管理细则》有“教研意识”“教研计划”“教研过程”“教研成果”四大项16个子项组成。每学期结束,各教研组先按《细则》进行自评打分,再提交原件,学校组织专班对各个教研组进行逐一考核评价,在此基础上按30%评选表彰优秀教研组,并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奖金。以此规范各教研组的教研行为,增强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在这个制度下,每位教师成为教研主人,每个教研组成了群众性合作研究的共同体。
2、我们品德教研组牢记科学育人宗旨,以凸显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特征,在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德育评价方式、多维育人途径等领域里进行了系列研究,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员,都是十分认真地、主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各项教研活动,而且取得了突出的教研成果。不仅每个学期被学校评为优秀教研组,而且在03、05年连续再次被评宜都市优秀教研组。
二、倡导读书学习,领悟新课改理念
要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老师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领悟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新理念,这是实施新课改、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关键。为此,我们品德教研组在学校率先提出了做学习型教研组的口号,让老师们在“读书学习”中长见识、促成长。
1、读新课程标准,让老师们领悟品德课程新要求。课程标准是指导老师们走进新课程的纲领性文件。
⑴针对品德教研组教师专职少、兼职多、且不稳定性的特点,我们在组内开展了“读课标,走近新课程”的学习活动,要求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只要任教了本学科,都必须认真学好这一纲领性文件。
⑵2003年秋季学期,我校开始了品德学科的课改新教材实验,在当时课程标准还非常少的情况下,我们从参加省新教材培训会上获取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本品德课程课标,各复印了4本,让当时执教新教材的8位教师人手一册,要求人人通读课标及其解析读本,人人写学习体会,后来安排教学本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先学课标再任教。
2、读好书好文,为老师们从事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老师们说,教学品德新教材真不容易,首先需要教师有非常宽泛的知识,认为以前在学校学的知识太不够用了,特别是过去学科“分界线”太明显了,很不适应课改形势要求。
⑴过去教思品课,老师只需掌握“告诉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做事的基本道德准则”和“指导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等道德知识就行了,可现在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光有这些道德知识远远不够,因为本学科教学教材涉及到许多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生活、法律常识、手工制作、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是老师自身不注重学习,不了解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就不能胜任这个学科教学。这既是来自一线教师的真切体会,也是当前绝大多数老师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身知识储备的有限性,习惯了过去单一封闭式学科教学方式,突然担任综合性甚强小学品德新教材教学,显得极不适应。
⑵我们倡导和鼓励老师们多读书,并要求每位老师每学年必须读一本有关品德教育的书籍,订阅不少于2份的教育专刊。在认真学习这些好书好文的基础上,每一学期还必须向教研组内的老师们推荐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推荐时先介绍这篇文章或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再介绍自己读后的感受。如《生活德育论》《品德新课程教学法》《放眼生命成长》等品德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相关专著就是胡芳等推荐的好书。这些好书好文的学习,为老师们从事品德学科的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三、着力行动研究,锤炼教学技艺
我们教研组非常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教”,让老师们在教研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此锤炼其精湛的教学技艺。自2003年秋实施新教材以来,我们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了系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一学期一个研究重点,如“品德课上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地位?”“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等。06年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课教材”。围绕这些重点,我们开展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研究:
1、“拿来式”教研。在自身教学经验为零的情况下,我们购买了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的优质录像课和人教社出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全书,先是组织老师们认真观看讨论,再是引导老师们领悟别人是怎样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课堂中去的,学学别人有哪些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将之“拿来”,直接效仿,初步感受新教材该怎样上。
2、“尝试性”教研。在对新课程教学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组内每个老师都要上一节尝试性教研课,体验品德课教学采用生活化、活动化等教学方法带来的教育效应。在此基础上,每学期组织2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研课,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针对某一个教学案例,通常要完成“研-备-研-教-评-写”六个教研环节完成。即:每一案例主执教人在备课前,与备课组长一起研究初步教学策略;然后独立备课,写教案;接下来,将备课的情况与同组教师商讨,对教案进行二次修改;同组教师根据各班学生实际,具体实施教学;教完后,同组教师再一起评议该课的得与失,并写出教学反思,以促进以后的教学方法的改进。
3、“共享型”教研。这是比较高层次的教研活动。主要是通过“课改聚焦论坛”为教师搭建课改实践交流的平台,对好的教学方法、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时给予推介,以实现资源共享、共促发展的目的。我们学校每一学期组织一次“课改聚焦论坛”活动,如“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和孩子们一道成长”等每一个话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至目前,我们学校已经组织了五场这样的“课改论坛”活动,每一次有五位学科教学代表为中心发言人(每期均有品德学科教师代表)。其基本做法是:每场“论坛活动”,先由主持人抛出“焦点问题”,再由中心发言人联系具体的教例,就主论题陈述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接下来由他其老师(台下观众)针对中心发言人的陈述,交流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经验,可现场质疑,持不同观点的还可互动争辩;最后是专家作现场点评。
4、实实在在的教研行动,教师的教学技艺提高了。我们品德组就有胡芳等5教师执教了市、省级研究课、公开课,龚心兰等4位老师获得市级品德优质课称号,鲁芳等到6位教师分别为泰山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执教录像课,聂爱华等7位教师20多篇的教案设计(泰山版)被公开出版的教师参考书录用,此外还有4位教师参编了《湖北省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与指导》的地方教材(均己出版发行),刘敏、王先蓉等到6位教师20多篇品德学科的教学法论文、案例在省、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
四、深化课题实验,培养教科研能力
在课题中发展教师,这是我们教研组一个非常成功的做法。我们要求老师们学会“关注问题(学生的道德现状)--理性思考(问题成因)--确立课题--研究解决办法”。
1、品德课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教学效果是要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来检验的。学生的知行不一,是品德课程改革需着力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教研组在重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将研究的视线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开始做追求德育实效的课题研究。
2、2001年秋季学期,我们教研组确立了《小学生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德育课题。在所有品德课教师中,公开招标了9位实验老师,并对其进行了实验分工,胡芳、王先蓉、鲁芳等老师承担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张艺红、袁丹、曹光敏等老师承担品德教学评价的研究。本课题历时三年的实践探索,构建的“在生活中做满意的好自我”、“在同伴中做友善的好伙伴”、“在家中做孝敬的好孩子”、“在社区中做文明的好市民”、“在学校做进取的好学生”的“新五好”评价机制和“一袋四卡”道德教育法,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特别是“一袋四卡”道德教育法,还得到湖北省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同志的高度评价,并在中央文明委组织的首届全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创新案例评奖活动中获三等奖(湖北唯一)。可以说这是我校校本德育教研的一项突出成果。
3、为改观学生“校内规矩,校外难管”德育现状,05年春季开学,我们德育教研组与胜利社区合作确立了“学校社区携手,实施德育共建”(后改为“社区德育超市”)的研究课题,14位教师参加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以社区自然小组为单位,将在一小就读的学生组织起来,在节假日开展有益的社区教育活动,让教师走出学校,深入社区,和社区居委会一起,共同组织管理未成年人的校外行为。历时一年多的实验研究,我们己初步探索出了“学校牵头”“社区携手”“家长同盟”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受到省宣传部文明办、宜都市委宣传部、市人大代表的高度评价,此项研究还纳入了宜都市委宣传部06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要点,《让社区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德育课堂》课题研究侧记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05年11期上发表,以“建构社区德育超市”为题的德育创新案例,已在中央精神文明网上登载。
4、两个德育课题的研究,不仅促进了孩子们和谐的道德人格形成、促进了和谐社区的构建,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近三年就有9人获得宜都市政府表彰的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五、探索发展新路,促进专业化成长
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的品德课教学行动研究和德育课题的实验研究,让老师们有了成就感,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高了,用老师们的话说,品德学科教研组最有吸引力。说实在的,无论是严格规范的教研制度,还是创造性扎实的教研活动,我们都在探讨“如何借助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子。让教师在教研组这个“摇篮”不断成长。回顾近几年的教研组工作历程,我们总结出了“四子”管理策略,得到了教研室、师训部门的认同:
1、新手上路壮胆子。这里的新手并不是指的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老师,而是指开始兼代品德课程的老师。要想让新老师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做到了“两多”:
⑴是多给锻炼机会。按学校惯例开学第一、二周,都要组织听新进教师和改科老师的摸底课,校内教研课、优质课尽可能地让“新老师”上。如去年春季学期,学区优质课竞赛就是让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冉存艳老师上的,今年10月份宜昌市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竞赛,就是让本学期才担任本学科教学的陈容老师上的。上课研究的机会多了,这些“新手”对本学科的基本教学方法就基本熟悉了,也能在近短时间内入轨上路。
⑵是多鼓励壮胆。“新老师”上教研课总是胆怯,怕上不好。我们组内的每位老师都会热情地鼓励壮胆,让“新老师”抛开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愉快地参与“教”“研”活动。如龚心兰老师是个比较胆小的老师,常说“一见有人听课,心就发抖,课堂上就不知所措了。”参加工作10多年来,一直担任语文学科教学,去年教导处安排她带一个班的品德与生活课,成了我们教研组的新成员。在宜都市小学优质课竞赛中,我们组一致推荐她代表品德学科参加竞赛,开始她不敢接受任务,我作为学校品德教研组的领头人,一个劲儿地鼓励她,并与教研组其他老师们一起帮她分析教材,一起设计课件脚本,一连听了四次试教,每次上下来后的第一句就是“你很不错,今天的课堂驾驶很好”。在教研组老师们的鼓励声中,她成功了,她执教的《爱护花草》一课,一举夺得宜都市小学品德学科优质课一等奖的好成绩。
2、骨干教师压担子。我校有五位宜都市级品德学科的骨干教师,一位宜昌市级学科带头人,这是领衔本学科教研的中坚力量。为了让本教研组研究有成效,我们总是不断地给这些骨干教师压担子,如每位骨干教师每年必须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不少于一篇的学科研究论文或案例;除教研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外,每学期每人必须上一节展示课;每学期必须指导自己的徒弟(师徒结的“对子”)上好一节研究课,写好一篇教学论文和一篇案例反思。通过“压担子”的做法,“逼”着老师们强化研究意识,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高。如鲁芳老师在于2003年月12月份执教的五年级《做孝敬的孩子》的品德活动课,是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性课堂。其教育效果可谓情感共鸣、震撼人心,在场的每一个学生,40多位家长、听课的每一位教师无不动容。课后,听课的领导和老师评价这节课真好,鲁老师可笑笑说,这是被“逼”出来的。这节课的课堂实录,相继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新课程教学案例》上发表。
3、勇于创新找点子。要让一个教研组有活动力、有实力,就需要全组老师们不断创新,并找到创新的点子。无论是教研组长,还是一般的品德课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德育工作的新问题,要善于研究解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法,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敢人为先的创新胆识,尤其是育人效应不能只满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评价一个老师的品德课是否有实效,就要看这节课是否有创新性的指向生活的育人价值。如陈敏老师执教《家乡农特产》公开课,集体备课时,有教师建议:除学生课前调查外,还应该将农业局的相关领导和农技人员请进课堂,现场给学生讲讲宜都农业发展前景等情况。全组老师们都觉得这个创意很不错,这是构建开放性德育课堂的创新,应该尝试。陈老师借鉴了这个创新点,使这节课篷壁生辉,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4、敬业奉献闯路子。要闯出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子来,还需要教师本人具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只有敬业,才有“闯”的动力。怎样才能“闯”出点名堂来呢?我们是这样要求的:
⑴是要勤于学习,善于将先进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⑵是要养成实践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才能使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⑶是要有认定目标、执着追求、不怕吃苦、契而不舍的精神。做教学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尤其做育人研究工作,更是艰巨而复杂。作为品德课教师,一定要有“为了孩子,乐于奉献”的思想情操,让苦乐相伴、学研同行,才能推动教研组整体发展,校本教研也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这是我们在从事教研组管理中所获得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成果。
总之,我校品德教研组不仅有着较浓的研究氛围,取得了较突出的教研成果,更可喜的是促进了一批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不断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努力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版块二:聚焦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原作者:朱媞飞
来源:武汉市江夏区实验小学
日期:2007年10月2日


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其中教研组更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阵地。教研组建设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我校把《聚焦教研组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作为学校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05年我校利用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小学高年级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的机会,建立信息化平台支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特色平台,将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与信息化技术有机整合起来。

实验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思想为:以教师行动研究为手段,以教研组合作探究为途径,建立一种对话、交流和分享机制。通过对由专业指导人员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组内伙伴互助的教研组组织模式的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课例为基础、以反思为中介的教研组活动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教研组活动的方式、内容、途径和模式,着力研究教研组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化的校本培训模式,以形成一支实践反思、伙伴互助、合作学习的实小教师团队。

学校宏观指导

1、舆论引导。影响教师提高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现实困难、未来期望、内在需求、心理准备。

⑴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讲,重点在于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

⑵对于教师而言,要真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则看教师们是否具有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认识。

⑶学校在开展活动前倡导舆论先行。从校长开始,第一步在中层干部中宣传,然后在有一定的人员基础上向全校展开。在学校内创造一种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物质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在心理上有了一个充分的准备阶段。

2、专家报告。要使教师在专业方面有所进展,专家引领也是必不可少的。

⑴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课余学习时间为教师多安排高质量的专家报告。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教师们的理论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师们专业发展的自信心。如前文所述,这也是教师们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⑵许多教师正是通过这些讲座,初步设定了自己的科研课题。

3、交流平台。学校经过整合从前的内部刊物,创办出集综合性、学术性、科研性为一体的《江夏实验小学校园网》,作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分享平台和深层交流园地。

⑴在此教师们不仅可以对学校的发展规划与思路畅所欲言,对教育理念展开讨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提出心得;同时还不妨展示自己的学术成就、教育经验等。

⑵透过《江夏实验小学校园网》教师们能够目睹自己与同事们的成长与提高,不但使学校的学术氛围有所提升,还充分体现了“交流与共享”。

4、教育叙事研究。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我思,故我在。”为了引导教师在“经验加反思”中进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以课堂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发展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教研组为单位,构建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校本研究小组。针对教师在研究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学校不断给予帮助,并提供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逐步形成了“初设扶梯——广泛叙事、自我反思;自建台阶——分类叙事、梳理问题;搭建支架——案例研究、解决问题”的实小“支架式”校本教研叙事研究模式,使学校从“教学型校本教研”逐步进入“研究型校本教研”。

⑴初设扶梯——广泛叙事、自我反思。为了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学校采取专家引路、自我尝试的措施。在学校聘请的区教科室专家作了校本研究的讲座,学校鼓励教师开始尝试写教育叙事,并将叙事研究纳入教研组日常工作管理中,采取奖励积分激励机制,这样教师的热情倒是激发起来了,但刚开始到底怎么写叙事,还是一片茫然。有的那叙事写成了小论文,有的是记流水帐,针对教师们出现的情况,学校校本研究课题成员采用“范文引路”的方式,作了二期全员培训,并且开展组间交流,教师们交流后豁然开朗。一位年轻的教师说:“教育叙事就是讲述自己真实的教育故事。”,一个教师还说:“其实,把我们备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再写深入一点就是教育叙事。”于是,《集体荣誉感的力量》、《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赏识是孩子心中的一缕阳光》……一篇篇生动的教育故事登上了校本研究网,真实的教育故事感染着教师们的思绪,影响着教师们的生活。

⑵再建台阶——分类叙事,梳理问题。教育叙事研究大大拓宽了学校教师进行新课改的思路,提升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可是不久我们发现,这种各自为政的广泛叙事,没有一定的系统性,遇到什么新奇写什么,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老师们的教育叙事显得十分松散,缺乏连贯性和持续发展性,更不利于教师自身知识的积累和管理。校本研究小组通过反复讨论,决定把教师的叙事归为“精彩回顾、弥补追述、教育摘录、教学随想”,并要求教师叙事时要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系列的叙事研究,这样教育叙事按照这种分类又显示了它独特的生命活力。

⑶搭建支架——案例研究,解决问题。当学校将前期搜集到的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叙事的问题进行梳理,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很多,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我校校本教研的中心问题呢?

①学校校本教研组再次召开教师沙龙活动,大家静下心来研讨学校教育的现状,蹲下来观察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对学校和学生教育现状是准确分析,最后决定以“运用微型研究性学习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核心,进行案例研究。

②按课题的领导成员罗建兰、陈卉芬、朱媞飞分别执教三节课,均围绕“如何运用微型学解决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设计,然后制作案例模块,案例模块结合前期研究基础,以网页形式设有“案例主题、案例问题、案例背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同伴互助、课堂观察、活动实录”等系列化栏目。

③当案例模块雏形研制出来后,确定了12名教研组长为中心成员,进行不断研讨、修改,而三名执教教师也三次修改设计、三次试教、三次反思,最后定稿,上述研究过程也详细地录入案例模块,给教师们启迪。本案例模块在2006年5月获湖北省教育科研创新奖,我们也出版了教师们的三本论文集和一本教育叙事集。

二、教研组微观入手

从教研组角度,以语文、数学、外语教研组以及艺术备课组为主的“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主动发展机制的研究”,辐射到其他教研组及备课组,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主动开展行动研究,全面唤起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1、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建立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

⑴我校教学班多年保持在35个,同一年级一般都是6个班,语文、数学学科基本上每班一名教师。这就是说,一般每个年级组教同一本语文或数学教科书的至少5人,但以往的备课常常是教师自己孤军奋战,有时为了应付检查,常常是对教案一抄了之,至于教学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怎样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师们考虑的不多,而且同年级教师之间很少交流、讨论,更谈不上互助提高。

⑵针对上述问题,学校组织教研组长几经思考、讨论,有没有一种方式(或“产品”)让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能改进传统备课方式?又能将校本研修融入其中呢?2006年8月,教务处与电教组结合案例研究设计,研制了“江夏区实小集体备课模块”,并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模块以年级、学科为单位,每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里一个备课模块,模块以网页的形式,开设有教学设计以及个性化建议、情况反馈、同伴互助、课堂观察等栏目。此项工作采用任务驱动式,促使教师们完成模块内容的过程中,实现智慧共享。倡导教师分工协作,重点突破,备出精品,集体交流,并注重教后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并相成互动、互助的备课方式。

⑶为了使模块发挥作用,针对模块的使用,开设了四期全员参与的校本培训,前两期重点讲解模块的使用和辅导方法,内容主要涉及技术、操作层面;后二期针对模块内容撰写的要求以及如何撰写课堂观察。第一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完成一个模块,以后逐学期增加数量,为全校教师的全程电子备课奠定基础。模块的使用,采取任务驱动,促使每一位教师进行组内合作、交流、智慧共享,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2、以课堂观察为突破,建立互动、互助型听课方式。

⑴在一年多时间的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们上公开课的次数多了,老师们互相听课的机会也多了,我们发现,在听课过程中教师记载一节课,完全是“记流水帐”的方法,把一节课从头到尾记载下来,同伴交流时拿着听课本,说不出所以然来,那么如何引领教师关注课堂,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理论呢?

⑵针对现状,由教务处研制了《课堂观察质性评价表》,要求教师们在听课过程中,不仅要记载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应带着问题来“看课”,要确定自己听课的“关注焦点”是什么?针对这一焦点要关注授课教师是如何处理的?并对这一焦点处理的得与失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听完课后,撰写该建议的理论依据或实践基础,这样促使教师们不断进行理论探索,提高理论水平。

⑶经过三次全员培训和组内交流,教师们开始进行课堂观察了,我们欣喜的发现,老师们听课更认真了——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选定自己的观察对象;思考更深入了——不再简单地对事件表象进行分析,而是将各方面的观察综合起来思考;问题意识更强了——不管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教师,都带着研究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观察分析。从开课到下课,每个人都在忙碌。

3、校本教研组自培系列活动。

⑴为了巩固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我校从强化教师专业功底入手,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每周一次的教研组自培。经常组织本组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和业务学习。为了教研活动更有针对性,数学教研组分专题设置了“提高解题能力”、“出一份好试卷”、“学说课”、“学评课”等不同项目。英语教研组从加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入手。

⑵坚持教研活动要结合实际,教研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在自培活动中大家一起探讨教学问题,结合每位教师的个人特色,进行互相切磋学习,交流协作,共同成长。语文教研组则是选择不同的专题进行课堂观察、反思、研究,并通过教研组开展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⑶通过探索自学式、教学反思式、经验总结式等多元化的教师自培形式,以提升教研组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各个教研组还尝试建立本组的教案库、课件库和资料库,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激励与评价保障机制的建立

对于教师来说,内部动机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学校了解教师们的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进修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1、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2、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对于教师的教研活动也必须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现在学校内部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主动申报课题的教师占多数。

短短的一年多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立足校情地基础上聚焦教研组建设,让这所学校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和光彩。

版块三:加强教研组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原作者:东山县第二实验小学俞碧娟
日期:2009年7月5日

教研组(含年级备课组)是学校重要的教师组织,是教师间实现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的重要场所。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实际工作中,学校的管理层更多的以教学质量(学生的学科成绩)来衡量教研活动的成效、衡量学校管理的成败,忽视了教研组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忽视教研组的建设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教研组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研时空上不能得到保证,教研组形同虚设。由于大多数学校按年级办公,教研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即便是中心教研组集中教研,每次各年段的教师集合时间已占去一大部分的教研时间。其次,教研活动时间有限,教研内容多是流于形式,内容单调,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实效性不高。

2、教研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当前,教研组虽有工作计划,但缺乏制度的保障,或者缺乏具体落实措施,如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奖励机制,零碎的工作,太多的应急工作,使得很多工作往往直接由学校这一层段组织布置、实施,而教研组形同虚设。

3、教师专业成长意识淡薄,参与不到位。

⑴由于学校管理的中心以“质量”为上,教学质量成为悬在教师头上的一把剑,相当部分教师面对大班化条件下的“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自身的专业成长搁置一旁,教研活动反而成为他们的负担。

⑵一部分教师没能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只是想当然的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思路,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行为,教研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

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使得学校的教研活动未能真正成为教师继续学习与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教研组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无从谈起。

二、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1、让教研组成为“学习之家”。教研组应当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现实的、主要的学习型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每个教师秉持专业成长的意愿,围绕共同的目标营造出一种开拓进取、勤奋学习、民主开放、合作共享的教研环境和氛围,使之成为一个能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⑴选好“家长”。教研组长是校本教研的组织者,是教学实践的引导者,还应是教师专业学习与成长的促进者。所以,教研组长不但要有独立的学科钻研能力、创新能力,还要有主动参与教研的工作热情;不但要有不断自我提升教育素养的意识,还要有交流和共享的团队精神;不但要组织、协调工作的能力,还要有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教研组长才能很好地承担“家长”的职责,以他自身良好的专业精神感染并带领整个团队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不断探索,奋力前行。

⑵精心营造“学习之家”。

①有一个安定的“家”。“研”无定所将大大打击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学校为教研组提供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避免“游击战”式的教研活动,给予教研活动在时空上有效的保证。最好是有圆桌型的小会议室,便于教研活动过程的交流和谈论。

②有自由“阅读角”。学校针对教研组的特点分别订阅不同级别、类型的教育杂志和刊物,或者教师自己订阅的教育杂志,以及学校的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和成果汇编,都应在教研活动室提供教师随时查阅和交流,成为教师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宝贵资源。

③把教研管理制度上墙。学校的《教研活动管理和评估细则》不应归置于档案盒中,让适合学校校情、师情的可操作性的教研活动管理制度和教研评估机制。亮相于教研活动室,时时提醒、督促教师增强教研意识,规范教研行为,逐渐形成在相互追问中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深度研讨的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2、让制度成为“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教研组建设,要以发展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应学生、教师发展的空间,同样需要制度的保障。通过教研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意识和行为,实施教研制度下的有效管理,吸引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教育科研和教学上来,然后让教研组进入“我要听课”、“我要研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等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状态。教研活动就不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负担,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捷径,是教师成长的一条通道。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制度——习惯这一转换呢?

(1)把教研活动中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提升为可操作的制度。去拿我校针对教师以往存在为了完成每学期规定的听课(开课)节数而听课(开课)的被动情绪和应付式的大一统的评课方式,把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整合为“新教师风采展示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骨干教师风采展示周”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周”,每学期的第三周完成本学期公开课活动安排,每次活动之前,及时把活动安排、活动主题和活动要求下达到年段组,让每位教师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自主参与到听课、评课活动中。经过几轮活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经验能较自觉地融入备课——听课——评课的过程,研课的习惯已初步形成,活动的效果和活动方式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一致认同。学校关于公开课的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也就相应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使之一个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制度,为教研组建设和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2)形成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估办法。如我校《教研活动管理细则》规定:每次教研活动都要按照事先安排的学习任务收集相关材料并交流自己近阶段的实验心得(至少一篇)。意在促使教师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充分地解析教材、利用各种可用资源组织教学,并及时分析教学的收获与不足。教研组根据这一规定,把学习材料和实验心得纳入教师教研活动评价方案,每次材料及时上交得1分,规定时间后交的得0.5分,不交不得分。教研组既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反思、写作的平台,也依靠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案确保了教研资源与信息的积累,同时巧妙地促成了教师个人学习与反思、写作的习惯的养成,保证了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

(3)实施教研组的捆绑式评价。学校在建立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评价机制的同时,应为教研组的评价保留一份独立性——变教师的个体评价为教研组的整体捆绑式评价,设立先进教研组、优秀课题组等表彰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团队评价方式促使教师个体在参与年段组、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工作中不断测量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及时地调整专业前行的目标和节奏,跟随课改的节拍实现自我跟进。

3、让理念化为“行动”。[HT]活动是教研组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教研组活力的源泉。只有科学设置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有效吸引教师积极参与,乐于参与,从中体验教学与研究的乐趣。在这方面,我认为教研组应重视开展集体备课、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三方面活动。

①以教材研读为核心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基本的途径,如何正确、有效使用新教材也是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因此,以教材研读为核心的集体备课是教师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理当成为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把这种研读系统化地持续开展下去,如何在个人研读的基础上实现集体的互动和交流,如何加强专业引领,使教研不至于停留于“低水平重复”而无趣。

②以课题实验为主导的行动研究。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直接针对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如课堂纪律、学业辅导、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等问题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作为教研内容,变无中心议题的“闲谈式”教研为主题明确的专题教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ⅰ当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教研模式,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教师从问题出发,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

ⅱ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同时经历课题教研过程必要的调查(前测、后测)——整理、分析数据——实验——收集材料——总结等各项活动,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与科研素养。

③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案例研究。教师立足于自己或同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关注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把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把握和思考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再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系统理论和学生心理发展科学理论,进一步具体分析,沉淀为教师个体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

ⅰ案例研究,也是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整理过程,引领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再由对实践的不断反思中获得教学技能的日愈精湛,获得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ⅱ常言说得好:学校好比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教研组好比肌体上的细胞,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谈不上健康的肌体,只有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搭建起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才能引导、激励每一位教师向专业成长的目标挺进,才能把课程改革的根扎深、扎牢。

版块四: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禹王台区教研室数学专题总结

原作者:禹王台区教研室 刘 艳
日期:2008年6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专业成长,这就需要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新模式来促进教师的变化。我们禹王台区教研室数学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结合不同层次的教师培养目标,努力激发教师参与意识,开展了一系列既有特色又有成效的教研活动。

一、以制度为保障,规范教研活动。

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区数学中心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性,就以数学中心教研组为龙头,带动各校校本教研的开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数学中心教研组活动走向规范和有序。

1数学中心教研组建设的制度有:间周教研,每次参加要签到,请假要有书面假条,并让学校盖章;教研活动流程细则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说课、写出初案——进行修改写出复案——由一名组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所有成员进行听评课——小组成员及时进行反思。

2仅有制度是不够的,良好的制度只有落到实处才有成效。作为一名教研员,我努力调动教师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今的数学中心教研组有一个团结奋进的教师群体,教师之间经常互通信息、交流体会、切磋教艺、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团结协作的教研氛围。

二、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教研的质量。

1、讲座理论提升。4月10日下午,我区以讲座形式邀请市教研室的刘玉珠老师对全区数学教师进行1—6年级数学教材体系的培训,培训中刘老师对整套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从教材结构及新旧教材对比上作了剖析,有利于教师对课程理念、教材、教法及学法的明晰与把握。

2、沉下去听课,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本学期我们本着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素质的目的,到禹王、实验小学调研,采取一个一个抓的方法,和老师们先共同研究教材、再说课、备课,最后听课、评课,并找出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改进教法。

⑴通过几个星期的辅导,几位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比如在禹王台小学,我主要听的是六年级谷孝荣老师的课,我发现开封师专数学系毕业的谷老师是肚里有水倒不出,第一次听她讲的是《解比例》,实际上这是一节计算教学,例2的教学是结合具体的情境,谷老师竟然把埃菲尔铁塔模型与原塔的高度比写反,直到列式后才发现,而且整节课含含糊糊,学生是比葫芦画瓢去列式,不知其所以然。试想,照此教法,她的课堂教学效率怎能高,学生怎能学会?我针对她的问题先教他怎样研究教参,吃透教材,并和她共同备课、说课,第二天再听课、评课,找出学生共同出错的地方,看问题出在何处。经过两个星期的面对面交流,谷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⑵这几个星期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也引起我的深思,老师们平时加班加点很辛苦,但学生成绩仍上不去,究其原因,和一些老师们不能沉下去钻研教材,而是拿着现成的教案去上课,从来不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让学生吃“大锅饭”等因素有关,我很忧心:如此下去何谈提高教育质量,简直是误人子弟。

3﹑改变以往的教研形式,提高教研质量。

⑴本学期我把数学中心教研组分成三大组,分别以郭荔、朱运发、张惠敏为组长,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说课、写出初案———进行修改写出复案——由一名组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所有成员进行听评课——小组成员及时进行反思的教研形式。并对全组成员提出要求,教研课应该当成公开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上要体现出开学初制定的“怎样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教研专题的落实。

⑵本学期教研第一组由开高附小的朱景老师执教六下的《用比例解决问题》,第二组由松楼小学的张宗霞老师执教六下的《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第三组由五一路一小的刘洋老师执教四下的《三角形的分类》。这三节课整体来说质量明显高于以往的教研课,老师们课上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

⑶通过本学期的教研,老师们清楚地明白,要想备好一节课,必须做到:①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②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③ 注意目标的全面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④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⑤明确教师角色,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三节课仍显得老师引导过多,放手不够,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探讨改进的地方。

三、以育人为归宿,探索评价改革。

1合理、有效地评价学生,是新课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体现的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研员,我在进行教学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如何命题才能导向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我在命题时注意选取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力求传递给学生“考试是一份期盼”的人文关怀。命题时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有机渗透国情、环保、健康等思想教育内容,发挥命题的教育功能;在命题中还适当设置一些开放题,拓展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解题策略和思路;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命题时涉及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检测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他们去探究新知的欲望。

3我在命题时,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和“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力争让每次测试成为学生和教师的一次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四、以和谐为追求,发展教研文化。

成功的教研活动需要达到深度研讨才有收获,这就要求每位成员必须暴露自己的真实观点,而和谐民主的教研氛围是基本保证。

1.各施所长,各显其功。无论上何种类型的公开课,数学中心教研组都组织全体成员从钻研课标、熟悉教材、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板书安排等细节方面逐一评议,互相交流,使主讲和听课的教师从每一次公开课中都有所收获。

2.团结协作,互帮互学。我们十分重视加强中心组教师团结协作、互帮互学。每一次教研活动时,也是人人参与,共同准备,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使得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参加各级比赛捷报频传。

3、尊重差异,共同发展。由于年龄及经历的不同,教师之间难免存在教学水平上差异,我根据实际,对数学中心组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使人人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目标。

优质教育的蓝图,如同一颗理想的种子,她只有植根于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优秀师资的实践,才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禹王台区数学中心教研组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方向的引领下,立足课堂教学,活化教研活动形式。为了促进我区教学改革,我们会继续努力寻求一条创新之路,使我区数学教师在数学中心教研组的辐射作用下努力践行新课程。

版块五:加强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原作者:东华小学
李华章

日期:2009年12月25日

我校于2002年秋创办,是一个年轻的教育生命体。开办之初,学校领导已把组建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团队作为工作重点。因此,学校严把招聘关,从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应征者中,严格挑选,精心培养,组建成今天的教师团队,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学校一直重视语文教研组的建设。尤其是本学期,我们根据《东莞市小学语文教研工作计划》的精神,通过大力推进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实践跟进”为指导思想的校本教研,加强语文教研组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领导重视,建设好教研组的基础。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影响学校生命线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因此,我校万学军校长提出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教师是经营校园的生命主体”的口号。
1为了把握好学校的生命线,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通过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使教学管理落到实处。几年来,学校领导总是亲临一线,指导语文教研组的研讨活动。学校领导不但重视对语文科长,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的培养,还重视对全体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2学校每年都支出近十万元,用于主办各种语文研讨活动和派教师外出学习,做到每位语文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单是本学期,我们就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吴忠豪教授来校作习作指导专题讲座;邀请市教师进修学校何明生校长、吴月明副校长来校对全体语文教师作新课程二次强化培训;邀请原教研室主任叶宇琨老师来校进行为时两天的听课、评课、讲座及研讨活动;承办广东省第三届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论坛。我们还多次派出大批教师到山西、番禺、莞城等地方听课、学习,使广大语文教师始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为教研组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完善,建设好教研组的前提。
我校语文教研组有109名成员,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为了管理好这支队伍,学校为语文教研组搭建了科学的管理架构。
1在副校长主管、教研员协管下,分高、中、低三个学段,各设一名语文科长。每个学段再分两个年级教研组,各设一名语文教研组长。每个年级教研组18名教师再分成6个3人小组。每个小组设备课带头人一名,负责组织3人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
2整个语文教研组再设科研组长一名,负责整个语文科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如此严密完善的组织架构,如此充足的管理骨干,是建设好语文教研组,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科研各项工作的前提。
三、定时研讨,建设好教研组的保证。
可以说,没有学校的领导不重视教研组的建设,也没有学校不设立教研组织,但往往校本教研走过场,主要原因是没有固定的教研时间。没有时间保证的教研活动安排,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定时研讨,是搞好教研组建设的保证。
1我们学校规定每个年级教研组每周全员参与的活动就有两节交流课和两节业务研讨。这样,教师每周都有四节课时间专门用于说课、议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有了这样充足的时间保证,老师们自然能潜心走进教学改革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就可以根据教研计划,做到每次活动都有主题、有目的、有内容、有实效,不至于走过场。
2我校还为每位语文教师购买910教育网的学习卡、教师阅览室阅读登记和每学期给教师送一本书(教师自购,学校报销)等措施,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学习和独立研究,帮助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现在,我校每个年级教研组都很活跃,老师们对教学研讨有了兴趣,都自觉地把大量的时间投放到业务研究中去,研讨氛围越来越浓。
四、目标明确,建设好教研组的关键。
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关键在于教研目标要明确。这个目标必须被广大教师所理解、所接受,老师们才有劲头积极参与其中。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出发,从学生的好学乐学出发,我校语文教研组在语文日常教学研讨中,渗透以下四个目标:
1、追求师资队伍均衡化,营造和谐校园。
⑴我校教师来自全国各地,都各有所长。我们提出追求师资队伍均衡化的目标,就可以使广大教师能积极参与到日常的教科研工作中去,发现自己的短处,吸收别人的长处,从而达到每个教师的专业都可以从中得到成长。
⑵我们规定每个年级教研组每周出两节交流课,每节交流课都是由3人小组集体备课,再在年级教研组研讨会上说课、议课,然后再集体听课、评课。评课时,我们设有主评人,使评课既有全面系统的评述,又有集体智慧的火花闪现。这大大增加了教师们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互相了解的机会,使教师们在真实的课堂教室、有效的研讨交流中发现自我,认识他人,从而取长补短。
⑶有了共同进步,均衡发展的理念,老师们的备课、议课、听课、评课都相当积极,整体教研氛围浓烈而平常、活跃而和谐。
2、追求课堂教学扎实化,做到一课一得。
⑴自从2002年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一时间,语文课都上得热热闹闹,华而不实。而我校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一直都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性,也注重“双基”的过关。
⑵本学期,庾瑞祥副校长、郝洁老师到山西学习回来之后,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听了郝洁老师的一堂移植课《月光曲》,并学习讨论了袁蓉老师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上的《惊弓之鸟》的课堂实录,明确提出了“注重双基训练,做到一课一得”的口号,这使广大语文教师在课改的迷惘中找到了方向,并将“双基”教学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
3、追求课堂评价的理性化,兼顾师生成长。
⑴课程评价是教学研究中关键的环节,同时也是最不好操作的环节。弄得不好,老师就对教学研究失去兴趣和信心,公开课也失去其研究的价值,成为走过场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在大量进行公开课活动的同时,就非常注重课堂评价的研究。
⑵为了让老师们放得开,我们推行开放式评价,不主张判断式评价;推行探讨式评价,不主张结论式评价。我们不但评价教师的“教”,还评价学生的“学”。在各年级教研组的评价实践中,我们根据各年级段的不同特点,不断摸索总结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分高、中、低三段制订出了语文课堂教学量化评价方案。这套方案将在下学期进入实验操作阶段。我们相信,按照这样的思路研究下去,我们很快就能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既兼顾老师成长又兼顾学生成长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4、追求课程目标具体化,力求“学”“查”同步。
⑴新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没有一套与之配套的学生成绩测评系统。目前的学生测评方法还是旧一套。《语文课程标准》在不追求知识系统性的思想指导下,只是对语文各学段订下了比较宽泛、笼统的目标。作为学生学习最低标准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具体,使学生语文成绩、能力、素养的测评工作也没有了具体标准,无法操作。
⑵现行的人教课标版教材在“双基”问题上避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没有对“双基”进行系统的编排和渗透。这不但让老师在“教”时迷惘,也使学生的“学”目标不明,更给考查的命题工作带来困难,造成教学与考查脱节的现象。因此,我们还在各学段的教研组中成立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命题小组,专门研究把“双基”合理、系统、科学地渗透到各册教材中去,成为各册教材的训练点和命题考查的过关点,成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学生学习的最低目标。
⑶目标具体明确了,师生的心中有数了,才能安下心来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享受阅读的快乐。否则,师生都不知道下一份试题将会考什么,他们只能继续上演“题海战役”,直到考完试后才把书抛向空中。这有违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⑷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一项艰难的工程,要具体化得合理、系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与教材有机结合,一点也不容易。因此,这项工作除了各命题小组在努力研究之外,主要靠我校的庾瑞祥副校长亲自出马一册一册地研究、整理。目前,这项工程进度已过半,初稿有望在下学期完成。
五、社会认同,建设好教研组的动力。
我校一直重视教研组的建设,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的校本教研一直搞得扎实有效,有声有色。
1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理想,学生整体的语文基础扎实、课外阅读兴趣浓厚、课外阅读积累比较丰厚。近年来,我校语文教师的市级公开课都有出色表现,如上学期唐文红老师的写话课《画画写写》、本学期郝洁老师的阅读课《称赞》。
2我校张静娴老师制作的课件《乡下人家》荣获市一等奖;马惠梅老师的论文《实话实写说练笔》、张武英老师的论文《“大识字观”的“童趣”识字教学》、陈小燕老师的论文《开放的课堂,七彩的童年》均获市二等奖;卢翠珠、林海燕、陈寄兰、李志红、李俊华、吴晓青、周利华等一批语文老师的论文、教学设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或在它们组织的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3我校语文教研组的工作,是我校成为一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知名学校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过来,我校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教师、学校领导及家长的认同,使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动力。语文教研组的建设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怀和指导。
版块六:立足教研组建设,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原作者:威海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周晓燕
日期:2010年12月2日

新课程改革犹如扑面春风,润物无声地改革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生活,这就呼唤着一种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新模式的出现,新型教研组的成立与建设应运而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研组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如此。加强语文教研组建设,对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语文课程实施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本着“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理念,大力加强语文教研组的建设,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搭建起广阔的平台。

一、教研组长会议:在探讨中提高,在分享中成长

建设一支具有高度主人翁意识、协调意识、争优意识的教研组长队伍,是学校基层建设的重要工作。如何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采用何种有效的措施促进他们共同提高,共同成长,我们一直在思考着,实践着,并对教研组长会议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通过他们之间互动的探讨,彼此学习,彼此分享,共同成长。

1、改变形式,形成探讨的良好氛围。

⑴通常的教研组长会议,一般是由各部门领导主持,主要内容是布置相关的教学工作,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参加会议时,每人必备的是一个笔记本一支笔,记录下要向组内教师和传达的任务。这种形式的会议,教研组长只是发挥了一个传声筒的作用,对工作的开展也只是怎样布置就怎样落实,缺少集体的创新与智慧。

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教研组长会议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会议别开生面。首先,会议室内设计了圆桌,开会时大家围桌而坐,感观上拉近了与会者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与会者之间相互交流、探讨。领导布置工作时,只提出一个议案供大家讨论,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所见,制定出最优方案。这种互动的方式充分调动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集思广义制定出的方案,在施行之前充分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既具有创新的亮点,又便于操作。大家也在探讨中增进了解,相互学习。

2、精英论坛,开辟交流分享新天地。

⑴除了常规的教研组长会议之外,每学期我们都要各召开一次教研组长的述职会。会议的内容是每个人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做出总结和回顾。目的是想通过述职,总结经验与教训,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但从交流情况来看,大家的发言稿在结构和内容上几乎千篇一律,对工作的总结空话套话连篇,对今后的工作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⑵受我市教研中心组织的教导主任论坛的启发,我们总结两届班主任工作论坛的经验,尝试举行了首届教研组长工作论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次论坛上,教研组长们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交流自己的工作经验,内容涉及到教研方法、教研组内部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真是异彩纷呈,各有千秋。通过交流,大家了解了一些优秀教研组的经验,并对自己的教研组建设进行诊断,把这些经验灵活地运用到自已的工作中去,极大地促进了教研组长的的工作热情。在交流中,教研组长们也提出了不少新课程下教研组建设的问题,引发了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

⑶教研组长可以说是学校工作的精英,举办这种精英论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这种互动合作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在这个平台上,他们通过探讨互相促进,通过分享共同进步,为我校的管理机制增添了不断进取的活力。

二、沙龙式教研活动,关注研究,促进发展

为了丰富语文教研活动的形式,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增进教师间彼此分享和交流的机会,我校关注现代学校教研形态和功能的研究与实践,尝试教研活动形态的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活动。

1我们开展的教研活动有三个注意。一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二要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三要注重教师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把“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作为教研目的,让每一位教师“把研究的东西做出来,把做着的东西说出来,把说出的东西再研究”。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针对不同的教研内容确定形式,注重教研过程中的交流、对话、互动和分享,我们把这种教研活动称为“沙龙式教研。”
2经过我们实践并初步成型的沙龙式教研有两种形式。

⑴课例研究。这种教研活动是指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加深认识,寻求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一般历时两周。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首先由学科指导小组选取有代表性的课题,利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对教材进行分析,提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同课异构,也可以异课异构,各位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设计出教案,利用一周的时间分别在自己的班级实行教学活动,同年级组的教师进行听课。第二周的教研活动进行自我评课和集体评课,分析所实施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得失,并提出“假如我上这一课”的建设性意见,推荐一名教师把经过修改的教案再上一次,进行前后对比。逐渐总结出了新课改、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整体感悟——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总结升华,避免了以前那种串讲串问,一问到底的做法,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⑵课题研究。各年级教研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确立课题。抓住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这一关键,教研组确定教研课题,教研组长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提供给大家,引发大家的讨论,提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研究对象,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确定研究的小课题。经过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索,注意积累资料,遇到问题及时在组内进行探讨,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这种课题研究方式,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通过实践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实践中锻炼,在反思中提高,充分发挥了课题研究在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水平中的针对性与导向性作用。

3沙龙式教研活动引领我们的教师跳出无反思的、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从事教学,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真正让他们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总之,新课改形式下的教研组建设,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我校大胆探索理念指导下的新型教研模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们在这一平台上,以组内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同伴之间的研讨交流中,得到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激活思维的潜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更快更好地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组室建设讲座一之11)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 时间:2011年4月8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之专题11)》,分为六个版块:一是学校教研组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探析;二是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是加强校本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四是抓好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五是抓教研组建设,促教师专业化发展;六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学校教研组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原作者:兰州市第27中学 王建超  日期:2008年9月4日

一名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利用外部资源有效积累的过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邦佐在他的《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一书中,将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从七个方面,即处理教学内容能力、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管理与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科研能力、教学机智、与学生交往的能力,按形成时间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就职前约为35%(其中大学教育前约为22%、大学期间约为13%),就职后约为65%。这一结论为学校重视教师在岗后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指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在学校层面上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大家都普遍认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校本教研的抓手。

学校教研组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组织,是教师行为的近身环境,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问题讨论、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教研组的支持对教师成长来说,是日常的身边的重要支持,一名教师能否在专业上尽快冒出来,领先于其他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与教研组是否对其关注、是否给予其机会有很大的关系。而一名教师如果被教研组认可,就表明在某种意义上其专业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教研组作为学校教研活动中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当前学校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对教研组的建设,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教研组之间的发展、建设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研组的发展和教研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功能弱。虽然教研组对教师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帮助,但实际上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一直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和义务,但他们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对教师施加影响,而并非学校赋予他们的行政手段和能力。

2、活动过程被动。目前学校的教研组活动主要是上传下达,按领导、处室的计划、要求布置和完成任务,从而养成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依赖性,以完成活动任务为目的,缺乏主动性,缺乏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

3、活动形式简单、活动内容随意。加强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理论的学习是教研组活动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学校计划的宏观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研组又往往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或明确的主题,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文件计划等内容更多地是说教活动,且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从而导致学习内容没有系统性,缺乏学科性,针对性不强,对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增强没有较强指导性;课堂教学研讨主题不明确,听课、评课活动形式单调、走过场;教学常规检查、评比形式化,使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

4、活动主体单一。教研组活动的主体要么是教研组长主持学习、念文件,要么以上示范课、研讨课、公开课的教师主持,大部分教师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

二、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思考和思路

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水平,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科研水平、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活动最基层和最基本的组织,是教师教研活动最直接的场所。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既便于教师参与,又可以以学科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内容,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同伴之间的研究、讨论和交流中,相互产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启发,激活思维,拓宽思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强化研组层面的教研能力和水平,有效提高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在教研组建设过程中要在注意渐进性、常规性建设的同时,重视发展性建设,即在教研组发展、建设过程中要有前瞻性。

1、加强教研组的常规性建设,规范教研活动。教师日常工作紧张、繁杂、工作量大,且每个人都具有的惰性,因此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方面,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是主动的、自觉自愿的,这就要求学校在教研组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强化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管理制度,通过强制性的措施和制度促使教师向前、向上发展。

(1)加强对教研组建设的监督与管理。

①学校要对教研组建设、管理进行全面的规划与部署,完善教研组工作管理、监督、检查、评价制度,抓好教研组建设常规管理,确保教研工作有序、规范、科学、实效。

②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对教研组工作是否重视,直接影响着教研组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要力争每个教研组都有一名领导主抓,把对教研组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教研员—备课组长—教师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职责,责任到人,以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

③主管副校长及教务处、教研室负责人要经常性的深入教科研、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通过听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检查资料、座谈、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各教研组工作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教研组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使教研组教研活动内容充实,实效性强,同时加强对教研组建设的监督与管理,定期开展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总结教研组建设中的经验和问题。

(2)加强教研组长队伍的建设。

①教研组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而教研组长则是教研组的核心人物,这就要求教研组长除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外,作为学校学科基层业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还应具备较强的教研能力、作风正派、善于管理和协调、勇于开拓和创新等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的教研组长才能将教师团结起来,形成凝聚力,带动教师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成为教师之间的纽带,成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参与者与实施者。

②学校应制定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相吻合的教研组长队伍培训计划,加大对教研组长的培训、考核力度,在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培养出一批业务精良、师德高尚、能力过硬的教研组长,以确保学校教研活动能生机勃勃、扎实有效地开展。

(3)优化教研组教研活动过程。

①教研组确定的工作目标要客观合理,要本着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等),制定阶段性教研组工作计划。内容要具体、细化、量化,如课题研究、公开课展示、评课、备课、论文、竞赛等。

②完善教研组运行机制。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最基层单位,学校要通过行政手段制定规范、高效的运行制度,确保教研组常规工作顺利进行。如教研组活动制度、教育教学研究制度、理论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

③增强教研组成果及成果推广意识。开展教研活动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研活动是否有成果,获得的成果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有效的应用和推广,发挥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能,是衡量教研组教研活动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在从事教学研究时,一定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或出现的难点和疑点,切实解决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4)丰富教研组资源的积累与储备。

①作为教研组的基本建设内容之一,题库(课中、课后、复习、考试使用的);各类教学参考资料;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精品课例;教学课件;示范课实施方案;教学经验总结、教育教学论文;教研活动资料等。

②教研组的建设,积累与储备教育教学资源是教研组建设很重要一个方面。

(5)加强教研组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①从学校领导层到每一位教师,都要经常性的对教研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前阶段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校教研组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②反思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教师个体而言,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教学理念、个性特点以及能力水平等方面客观上都存在差异,要借助于教研活动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普遍性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经常性反思,促使教师结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并通过合作、交流、对话和反思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体现校本特色,注重教研组的发展性建设。

⑴学校在强化教研组基础建设和常规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制定动态的、发展的教研组建设规划,结合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研组,努力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具有充满生气的学习行为和具有丰富教研资源学校教师组织和团体。

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面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带来的种种困惑和困难,必须健全和加强学习、培训,切实保证教研组专业、理论学习和培训的制度化,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

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学习、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也比以往要广阔得多。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美学、课程论、教学论、教育技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等,而对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等政策文件的学习和理解,更是在育人功能、驾御学科教学方面从宏观、微观和理论层面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教研工作。

⑷在学校教研组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学习—积累—反思,为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建立具有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具有独特校本特色和教研文化的教研组,才是学校教研组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之路。

版块二: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原作者: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临江小学 陈秀骏  日期:2009年8月11日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提出背景

1、过去,我们强调知识的传授;现在,强调是师生的互动。实际上,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看,互动比传授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如果教师缺乏一种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和业务素养的引领,师生间的互动只能是低层次的。

2、怎样来适应互动式的教学,从而来发掘课程的价值呢?这里教研功能有一个很大的拓展空间,要从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转向研究如何教书育人和怎样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因此,研究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科教研组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1、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愿望是否强烈,专业化发展速度的快慢,教师之间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差距能否缩小,都取决于教研组活动的质量与水平。

2、加强教研组建设与发展,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性工程。如果缺乏这个基础,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质量就不高。

  三、学科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
    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包括两个方面,即学校的他控策略和教研组的自控策略,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自控策略,是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需要为支撑的,这就是高层次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因为,当前的形势需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着眼点。


1
、策略一: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心情愉快工作的策略。

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热情往往取决于他的心情。以前,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和表扬,就是成功了。而现在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要体现在他工作上的成就。现在,教师除了完成工作任务外,还要能发表文章,能开展课题研究,参加公开教学,并在市、区产生影响,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等。这种追求与过去是不同的。

⑵学科教研组要形成一种沟通与交流的环境,教师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支持,与此相应的,学校对教师的肯定也以群体为导向,要在肯定教研组整体的提高中肯定个人。否则,教师会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我的研究成果不让别人知道,不向别人交流,如果这样,教研组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就容易产生阻隔,不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内部发展动力。如果这样,教师肯定是心情不太愉快的,对个体和集体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策略二:发展目标设定与合理分解的策略。就是将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单项目标,一个阶段实现一个分目标,最后实现总目标。
     ⑴现如今大部分研究都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为教师安排学习内容,制定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使很多教师都在被动接受学习,没做到因人而宜,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个人目标,这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是有着不良影响的。

⑵“凡事预则立”,而且教师因根据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制定科学的目标,不人云亦云,以保证少走弯路,快速发展。目标制定之初,学校先组织“三会”的召开,即:教师思想动员大会,优秀外调教师经验座谈会,教师理想畅谈会,以帮助教研组教师明确自身的地位、价值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的可能性。便于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在此目标体系的引导下,教师建构个人年度成长目标。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月会”汇报制度,以保障目标有序实施。


3、策略三:强化群体目标和个体意义的策略。
    这是强调群体和个人的同步发展的策略,只有实现了群体与个人的同步发展,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科教研组建设。如语文组教师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用集体的智慧完成了一套语文拓展性阅读课程教材的编写,对教研组来说,编写教材的任务完成了;对教师来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有了一次出书的机会。


4、策略四:“有所得,必有所失”,突出阶段重点的发展策略。

⑴每个教研组有很多任务,如果平均分配力量,任务是完成了,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不大。所以,要“有所得,有所失;有所为,有所不为。”校本教研应有团体主攻课题,人人是教学者,个个是研究者。

⑵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兴趣、特长,进行设想——实践——再设想——再探索,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促进个性发展。
    ⑶体现在教学中,着重突出一个阶段解决一个问题,学习有所侧重。如有的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读写结合;有的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情感感染、调动学生,开展情感教学,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总体上同样达到了要求。


5、策略五:错位发展,拓展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空间的策略。
    即每个教师都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专业化发展不要雷同。如音乐组的教师可在声乐、管乐、弦乐和舞蹈上各有所长,保证学校的艺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6、策略六:重点亮相与群体培养相结合的策略。
    当前,教学评优的机会在逐步增加,但对教师个体来说,机会仍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学校将教师重点亮相与群体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位教师在教学评优中获得的荣誉,是整个教研组努力的成果,一位教师成功了,要让同教研组的其他教师都能感觉到自己在其中的成功成分。


7、策略七:加强教研力度,倡导案例研究后实践跟进的策略。

⑴ 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发展成长的关键,教学实践是内外因作用于教师发展的聚焦点,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直接与现实的力量。

⑵校本教研中,案例教学研究是一个专业引领的过程。案例研究后,教师们都会有心得,如果不对心得进行及时的总结,它的意义将会丧失。取得心得后,教师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加以总结,反思自己的这节课(或别人的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

⑶采用“一课三研”的案例分析,同一个教师在三个班上同一个课题(或同课异构),每次研究各有侧重点,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反思,教师之间在交流、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中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探讨失败与改进。教师在案例分析中不断发现自身的缺失,从而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们在成功的幸福中与发现问题的研究中循序渐进,专业化成长。


8、策略八:倡导合作竞争,以稳定良好的组风推进教研组建设的策略。
    稳定良好的组风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锐意进取,不满足于现状;二是合作竞争。

版块三:加强校本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原作者:邓其畅
日期:2010年10月26日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首选策略越来越深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而各学科教研组又是实施校本教研的核心组织,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基层的群众性组织,所以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对推动新课程的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校本教研组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校本教研组建设存在着虚化的现象,认真分析有四个原因:

1、由于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教学、学校电脑、网络设备维护、各种考试安排及报名、成绩统计等工作,工作强度大,疲于应付,因此对校本教研热情不高。

2、教研组建设多是完成行政指令的过程,研究主题没有遵从“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原则,所以老师认为教研活动是负担,收效不大。

3、教师认为课堂教学重在完成备、教、辅、考等教学环节,所以一台电脑、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是教学的全部家当,而搞教学研究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没有研究的欲望。

4、研究的氛围缺乏,导致教师没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没有主人翁意识,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加强校本教研科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措施

1、课题研究作引领,建立学习型(或称为研究型)的信息技术教研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⑴学校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教研组可以把课题研究作为载体,围绕课题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和实践研讨活动等,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促使教研组向研究型、学习型转化,以促进教师业务和教科研水平以及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教研组既保留着原有的格局,又具有研究、学习的充分灵活性。

⑵每学期结束时教研组将教师们一个学期来的科研成果收集整理,然后上送学校。如每位教师上交一篇教育教研论文,整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创新的教学设计给科组。期末开展优秀论文、教学设计等的评比,并把教师的优秀作品上送或参加各级的评优。

2、重视制度建设,规范教研组管理。

⑴教研组工作每学期要有计划,能落实,有记录,期末有总结。

⑵教研活动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要求,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记载详细、及时、齐全。

⑶认真落实学校制订的教案检查、作业批改、辅导、考核及听评课制度。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有听评课记录;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

⑷要正常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能基于教育教学问题开展研修活动,主题明确,有针对性,并形成专题,解决问题有实效。

⑸建立教研组资料档案,把每次的研究过程资料记载下来,作为反思自己的第一手研究材料。开展校本教研组建设,要求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次数不少于应备课时数的二分之一),每周抒写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集成“边教边悟”,并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记在“工作手记”中等,期末进行分析整理提升并撰写成“教育叙事”或“案例分析”。


⑹落实“一帮一”制度,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则是一个学校的希望。但青年教师往往热情高,干劲足,想把所学知识一下子全部教给学生,结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研组安排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形成“一帮一”的师徒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老教师以身作则,多听课,多指导;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多请教,多提问。这种制度的落实,必将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功,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⑺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促进校本教研组建设。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应在评价的措施上寻求突破。学校只有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考评,才能发挥激励和调控作用。因此,学校应从“教研组的思想建设”、“活动情况”、“承担公开课的情况”、“科研成果”、“学生的得奖情况”、资料的积累(如教研组活动记录、学习内容、公开课教案、科研论文等方面)、平时教学常规检查的情况和行政人员对教研组活动的评价等方面对教研组进行考核,这样做到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组建设。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激发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兴趣。

⑴积极学习新理念、新方法,领悟新课改理念。要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领悟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新理念,这是实施新课改、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关键。建立学习型教研组,让教师在“读书学习”中长见识、促成长。在教研组活动时间定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可通学习专家论著、本组教师的专题讨论、观看教育理念及新课标案例VCD等方式开展。

⑵切实开展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集体备课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①教研组每次集体备课都要求有中心发言人,每次确定一个中心,研究一个问题,不搞花架子。

②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及时交流,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在对外公开课方面,我们积极发挥群体力量,对教案仔细分析研究,对课堂结构仔细推敲,对板书精心设计。

⑶互相听课评课,互找不足,共同提高。教研组规定教师每周听一次课,通过听课活动相互找不足,组员们的教育观念及实践经验得到不断地提高。如过去公开课开展比较少,教师的教学缺乏经验,通过互听、互看、互评,互问找出不足,使用同组教师共同得到了提高。

⑷发挥特长,开设讲座培训。利用各位教师的特长,开展教师技能培训。擅长撰写论文教师的开论文撰写技巧的讲座,擅长动画制作的教师开Flash课件设计讲座;擅长应用软件技巧的教师负责电子报刊制作及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讲座,擅长Photoshop平面制作的教师开平面设计培训讲座,在校园网维护、教学平台维护方面经验较多的教师开网络、平台的软、硬件维护讲座等等,通过互相培训,大家互相学习都有收获。

⑸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走出去,请进来。安排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请教研部门的领导、兄弟学校的老师来校进行指导,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

⑹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竞赛辅导的指导。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一是中考、高考的录取率;二是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所获得的名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想象丰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教研组可在初一、初二年级开展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成立电子报刊制作小组、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小组、Flash动画制作小组、Photoshop平面设计小组等。辅导老师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竞争力的方法,互相交流辅导心得,使学生在创意、软件应用技术上胜人一筹,从而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

⑺设立科组教研主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建立一个面向学科各个成员的教育资源系统势在必行。建立学科教研网,在校园网上创立科组主页,加大科组建设的力度,建成科组资源库,科组论坛等。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CAI课件放在科组资源库上,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时间以外的时间教师发现的问题或一些见解可通过 “科组论坛”发表,定期就共同面临的问题展开研讨,通过交流百家争鸣各取所需,排难解惑等,从而拓展了教师的教研空间。

三、我校信息技术校本教研组建设的做法与反思

1、我校信息技术校本教研组建设的一些较好的做法。我校尚未组建信息技术科组,只有一个物理信息联合科组,信息技术设为一个备课组。信息技术备课组活动成为主要的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一年来,信息技术备课组除了少数时间参与联合教研活动外,其余时间都是信息技术备课组活动,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在备课组活动中展开。

⑴在信息技术备课组活动时间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定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何克抗、李克东、祝智庭等专家教授的论文、看教育理念及新课标案例VCD等方式学习新理念,新方法,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改观,促使教师发展成学习型教师。

⑵切实开展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做到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及时交流,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在对外公开课方面,我们积极发挥群体力量,对教案仔细分析研究,对课堂结构仔细推敲、精心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⑶互相听课评课,互找不足,共同提高。备课组规定教师每周听一次课,通过听课活动相互找不足,促使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⑷先后多次安排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多次请教研部门的领导、兄弟学校的老师来校进行指导,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通过全体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的信息技术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开展,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我校信息技术校本教研组建设的反思。回顾我校在信息技术样本教研组建设方面所走的路,觉得在校本教研组建设方面还需要下面的改进:

⑴随着本校信息技术教师人数的增加,需要完善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建制工作,以在教研方面得到更多的主动性。

⑵需要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将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成研究型的教师。鼓励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教研组把课题研究作为载体,围绕课题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和实践研讨活动等,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紧密结合,促使教研组向研究型、学习型转化,以促进教师业务和教科研水平以及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⑶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竞赛辅导的指导,提高教师的竞赛辅导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学科竞赛辅导,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⑷发挥特长,开设培训讲座。根据各信息技术教师的特长,可在本组或全校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ICT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⑸设立信息科组教研主页,拓展教师的教研空间。加大科组建设的力度,建成科组资源库,科组论坛等,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时间以外的时间教师发现的问题或一些见解可通过 “科组论坛”发表,定期就共同面临的问题展开研讨、交流。

版块四:抓好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原作者: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学校
杨飞霞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4日第5版
新课程周刊
课改一线


教研组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最基层组织和团队。一个教研组的成长,可以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学校整体教研组建设得到提升,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将出现整体上升的良好局面。我校在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教研组。

我校有75名专职教师,共设置10个教研组,教研组下设17个集体备课组。这种运作模式有如下优点:


、1以学科为单位,更兼顾学段或年级,利于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校语、数教研组以学段为单位,语、数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其他组以学科为单位,这样开展活动更具有共性和针对性。


2、人数适宜,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的教研氛围。教研组每组人数控制在6—12人之间,集体备课组控制在4—6人之间,避免了人数太少或太多的弊端。


3、地点集中,利于形成相互学习、随时交流的教研氛围。除体育教师外,所有同一学段的任课教师都在同一个大办公室集体办公,为教师们日常的相互学习、随时交流创造了条件。


二、精心选拔组长,实现专业引领。

1、选拔组长有四个条件:⑴业务精湛,享有较高的威信;⑵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⑶有热情和奉献精神;⑷把教研作为一项事业。


2、用学校活动带动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学校每年有一些固定的常规大型活动,所有的学科教研组都要参与其中。除此之外,每个学期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举行一些不同特色的主题教研活动。这些主题从教研组中来,又回到教研组中去。


3、用学校活动带动教研组的常规活动。用课题研究带动教研组的科研活动。学校承担了多个研究课题,在教科室的指导下每个教研组要承担一个子课题。同时,学校还引导各组从实际教育教学中发现具体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


4、用学校活动带动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学习例会给教研组的发展充电、鼓劲。采用外出培训和校内月学习例会的方式对组长进行培训。学习例会的主要内容有:学习理论或推荐校外经验;及时提升校内优秀经验,推广典型;主题沙龙;组长汇报各组研究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困惑、苦恼等。


5、用学校活动带动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开发《教研手册》和《集体备课手册》。教研组的主要任务:⑴是每学期开展活动不少于8次,其中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小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活动不少于6次,专题理论学习每学期不少于2次,要求定时、定点、定人,有计划、有记录、有小结、有评价。⑵是教师每学期至少读1本以上专业书籍,读3篇以上专业文章,有读书笔记、读书随笔或心得体会。⑶是有一个校级以上课题的子课题,人人参与教研。⑷是积极开展“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成效。⑸是组员每年均须上一节组内教研课,每组每学期推出1-2节作为校级公开课。⑹是教师备课有50%以上的教案要写教学反思,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2个以上的课例反思或教学随笔。⑺是组长一学期听评课20节以上,组员15节以上,有听课记录,评课意见符合要求。⑻是有新老教师传、帮、带或同伴互助的措施及实施记录。⑼是积极撰写论文、经验。⑽是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和课件制作比赛等。


6、用学校活动带动教研组的常规活动。集体备课组主要研读课标,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共同探讨教学过程和方法,统一教学进度;依据学科特点,设计作业、实验和考试命题;确定本年级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内容等。语、数学科每期备课次数不少于该期单元数,其他学科不少于本组人次。为了使各组活动更有效、管理更规范、资料整理更方便.学校将任务和要求明细化、具体化。开发了《教研手册》和《集体备课手册》。


7、用学校活动带动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教研组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主,备课组开展以案例为主的备课活动。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如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完成科普文《会说话的产品》的第一个教学设计。然后由此次主备人执教组内研讨课,此时教研组长策划组织中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听评课,形成第二个教学设计。接着由主备人或四年级其他语文教师在其他班用第二个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组织本年级语文教师开展聊天式研讨,形成第三个教学设计,并供下届四年级教师参考。这样的活动短、平、快,立竿见影,可以减轻组长负担,让组长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让更多的骨干教师、积极分子有机会参与到教研的管理策划中来。


三、给足空间,自主发展。

在调控各教研组活动的同时,也注重给每个组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其自主发展,如组内研讨课都由教研组自行开展。学校各级学科教学竞赛,都是建立在教研组基础之上,教科室不关起门来搞研究,校长、主任带领组长、骨干,发动全组教师组成智囊团,打集团战。


四、评价落实。

在操作过程中,学校既给每个组创造发展的空间,又用评价引导教研组工作。

1、捆绑考评。对照优秀教研组考评制度,采取平常考查和期末成果集中展示相结合,教研组自评。教研组长互评,学校考评小组核实并综合各方面情况评定的办法,实行教师和教研组、蹲点领导和教研组捆绑式考评,每期评出4个优秀教研组及优秀教研组长,并公示结果,发放荣誉证书及物质奖励。

2、行政人员蹲点。根据每位行政管理人员任教科目、帐以及各教研组的特点等将其合理分到各组,全程参加本组所有活动,并对每一次活动作出评价。


版块五:抓教研组建设,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原作者:南津辅导小学  何强
日期:2008年4月15日

近几年,我们学校在教研组建设方面做了一些的努力,取得一些成效,现将我校在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情况与各位交流,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同仁的真诚帮助。

一、缘由: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1、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关键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又是教师。教师的素质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高了,那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但是不是每一位教师一开始就是师德好、业务能力强、有上进心、会合作、有效率呢?——不一定。

2、五年前的教师队伍状况:

⑴各项教学活动孤军作战,合作意识和能力不强。

⑵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好差一个样。

⑶教研组长的作用不大,迫于学校教研计划和领导指派,很被动!

⑷各项活动局限于几个年轻教师,大部分老师已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旁观者。

3、缺乏同伴之间的互助,没有团队精神,这样的现状,怎样紧跟时代的步伐,怎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怎样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调动老师们的参与热情?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二、思路:力抓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研组是学校校本教研的载体,只有不断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改变这种教研氛围,形成一股合力,培养出一批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他们的引领,引导其他教师把校本教研的目光聚焦课堂,关注于自己教学中最现实的问题,有了问题后能及时通过与骨干教师的交流、研讨、上示范课、研讨课、集体备课形式,引领其他教师不断解决问题,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螺旋式上升,促进教师群体逐步走向成熟、形成良性循环。

三、策略:完善制度、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专业引领。

1、学习转变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动力。

⑴我们进行了教研组长竞聘上岗,我们设置了3个岗位:语文组、数学组、综合组;接着进行教研组长业务培训(与结对学校杭州刀茅巷小学去学习一周)。

⑵以教研组长牵头,组织教研组会议,会议的议题: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教研组活动形式化怎样突破?你觉得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①校内:各教研组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全面学习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

②校外:走出去请进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教研组长、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⑶我们开展以教研组的形式与永昌二小、新登镇二小举行校际间交流,与杭州刀茅巷小学搞小班化教学研究。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等。特别是与杭州刀茅巷小学结对以来,我们的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就更多了,我们的教研组建设在他们的帮助下,跨出了很大的一步。

2、制度保障。我们学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富阳市新登镇南津中心学校管理制度》,里面有26个项目,其中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各项奖惩制度、教研组工作常规、教研组活动细则等。

⑴细则中明确规定:①定时间,每周二是数学组,周三是语文组,周四是综合组常规教研活动时间。②定职责:主持人;记录人;上课教师说课;主评人;另外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发言。③定要求: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有反思。

⑵为确保各教研日活动有效开展,我们制订了《教研组考评制度》,里面包括:教研主题专题化;教研内容系列化;教研形式多样化。语文组这学期的教研主题是《作文教学中评语撰写的优化》,数学组的主题是《精心构造教学材料,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综合组的主题是《学科的整合教学》。

⑶教研组活动的每一条内容都予以量化,并与考核挂钩,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我们学校比较早地运用成绩管理系统的统计数据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中我们设置了A率、E率、平均分、综合指数、提升率。这样的评价方式与以前的只看平均分或等级制更具有导向作用:促进教师间的良性竞争;既全面提高成绩又关注两头学生;鼓励教师注重教学质量的进步情况,另外也减轻了学校领导对教师常规和教师评价管理的压力。

3、专家引领,领导带头,促进教研实效。

(1)邀请教育专家方张松、张化万、马银兰和市教研员等来校听课、评课、作讲座;(每学期1次)。

(2)邀请富阳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和杭州刀茅巷小学的骨干教师来校作示范课;

(3)本校领导榜样垂范。校长和中层都带头上主课,朱校长兼一个年级的美术,同时联系综合组。本人兼中高段数学,联系数学组。吴迪飞教导主任兼一班语文,同时联系语文组。我们都能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自己带头上课,说课,评课,写反思材料,教研组的每一项要求,都不折不扣的完成。我们与老师们一起集体备课,同步研讨,与教师同甘共苦,共同探索,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4、课题研究引领教学行为。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从2005年进行了《搞好记录册研究,促进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每个教研组在这个总课题下,确立了本组的教研主题。

⑴我们想将每位教师的点滴成长记录下来,浓缩到记录册上。那是一本像册,里面包含许多内容:如:主页,个人基本信息,荣誉榜,别人怎么看你,教育教学工作履历,各类观摩课、研讨课、竞赛课简介,教师学期考核成绩,教学案例等。

⑵记录册里面的内容可增删,是动态的。老师们之间可以随时传阅。记录册真实地记录了每一位教师成长的足迹,推动了每一位教师向更高更好发展,也是教师们职业幸福感的体现。

四、成效。

抓教研组建设,教师在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了交流,在虚心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得到成长。


1、语文教研组,教研主题专题化,系列化方面搞得很出色。我们语文组这学期的主题是《作文教学中评语撰写的优化》,通过这个主题教研活动,各班还出了一本金牌作文集。我们学校还被中国写作学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专业委员会《作文报》授予《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孩子们写作的热情高了,写作的能力强了,老师们写评语的水平也高了。

2、数学教研组,近几年来,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提升,六年级的毕业班成绩从原先列新登地区的中下游,逐渐上升到本地区前3名,今年再创佳绩,列全市前矛。教师在专业化方面提升特别快,连续出现富阳市学科带头人,杭州市教坛新秀,青年教师在各项教学竞赛中也获得好名次。

3、综合教研组,我们是一所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但我们综合学科的教学管理和培养孩子个性特长方面也作了最大的努力。学校运动队在镇运会上,团体总分、金牌总数近几年均列新登地区第二。学校的口琴队在杭州国际口琴邀请赛中获铜奖。二胡演奏在富阳艺术节上获一等奖。美术作品也屡屡获奖。

五、困惑。

1、由于学校规模不大,特别是一些综合学科(信息技术、音乐、美术) ,每门学科只有一两位教师,他们的专家指导、同伴互助、参加各类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学校对他们的工作效果评价较难把握。

2、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调动中老年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对他们实施制度管理方面比较困难。这些教师都是我们年轻教师的老师、长辈,当初也曾经出色,有一些资本。现在的思想是待遇、福利不少,工作能轻松就轻松些,教学中基本按照以往传统一贯的方式,他们最不愿意的就是这项活动那个制度。

总之,校本教研任重道远,要做的事千头万绪,我们在教研组建设方面只做了一点点,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愿借这次活动的机会,得到各位的鼎立相助,使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进一步深化和有成效。

版块六: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原作者:蹇 娅  来源:成都市黄土初级中学校
日期:2010年7月5日

教研组是学校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学校学科教师集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学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是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它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生素质、教学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新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专业成长。那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建设教研组,使之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呢?结合我校实际,我认为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对教研活动的认识,是搞好教研组工作的基础。

教学研究活动,简称教研活动,对于我们一线的基层教师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教研活动的价值具体体现在:⑴教研活动对于上课教师的价值;⑵教研活动对于听课教师的价值;⑶教研活动对于学生的价值。

2、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研活动对于上课教师的价值是最大。一个教师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中,他会去主动的了解教材的本意,反复的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提高自身的素质。

⑴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可以让上课教师更好的成长,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动的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其次,对于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⑵教师每参与一次教研活动,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获,可以了解到一次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和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对比,可以知道当前的教学动态,可以获得一些相关的信息。

3、教研组作为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是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教研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充分认识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搞好教研组工作的前提。

1、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从我们民族的长远发展看,教育是重中之重,教师是关键所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些优秀的教师,我们所需要的是所有的教师都是优秀教师。然而现实的情况中,通过教研活动很难让全体教师共同、快速地成长。有的教研组活动,其实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教研活动只是例行传达一下教导处的任务,在一起闲聊一些无关教学的话题,等到规定的时间到了就各奔东西,根本得不到任何教学方面的启示。不能解决老师平时教学中遇到的任何困惑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我们渴望快速成长的教师来说是不够的,加强教研组建设迫在眉睫。

2、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拓展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承担着校本课程开发、本组教师教学管理、教科研活动和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及指导教学实践等任务。它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选拔学科骨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诸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备。通过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提高一批人。

三、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是搞好教研组工作的保证

1、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师资队伍现状,细致做好各教研组的组建工作。为了使教研组成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佳组织结构,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功能。

⑴我们采取了“结合——互补——竞争”的组合方式,即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合;他们的性格、脾气、作风能互补,在教学上能展开讨论,在事业上能相互竞争。这样组合起来的教研组,老教师、骨干教师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有练武之地,可及时得到具体指导。

⑵组内教师心情舒畅,精力用在教研上:组长有依靠的对象、帮助的目标,便于打开工作局面。我们认为,组建教研组是抓组织建设很重要的工作,如果人员调配不当,即使组长有本事,组内工作也难以开展。所以每次人事变动,我们既考虑全局工作,又考虑到教研组的整体功能,为开展好教研活动奠定组织基础。

2、配备好教研组成员后,常抓不懈的工作就是培训组长了。教研组长的观念影响着一所学校某门学科发展的方向,教研组长的科研水平影响着一所学校学科教研的高度。教研组长在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组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活动的,组长的素质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研活动的质量。

⑴说培训组长的工作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点:

①规定组长学习制度。每月固定教研组长学习的时间,但学习内容不限。通过学习,使教研组长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学科重难点、教学研究的方向,以及组长的职责和任务。

②为组长争取各种各样的学习提高机会。借助外部力量,使这些组长开阔眼界,及时吸收教改信息,不断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③指导组长开展工作。学校领导向组长全面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经常询问教研组的情况,碰到问题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并亲自参加组内活动;还要帮助各组总结教改经验,以巩固研究成果,激励教师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⑵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组长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而且还能满足他们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教研组长的工作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学校对教师在业务方面的管理就建立了畅通的组织指挥系统。正是由于学校加强了对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所以教研组在教学中能一直很好地发挥核心作用。

四、创新活动方案,点燃教师参与热情,是搞好教研组工作的关键。

在我校,学科教研组相对人数较少、规模也较小。每次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都需要教研组长发挥在教研组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创新教研组活动的方式、方法。把每位学科教师吸引过来,参与到我们的学科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提高、成长。

1、教研组活动形式多样化。

⑴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学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活动的开展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力途径。多样化的活动能够调动科学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量。

⑵我们开展各学科协作教研活动。进行跨组活动的目的一方面吸收其他教研组新的研究理念,另一方面提高本组的教研活动质量。

①在目前的教材中出现不少和科学新知识有关的内容。经常两个组联合起来进行教研组活动。从挑选关联学科的相关素材到制订教学方案、从讨论两个组的探索话题到落实活动,我们渴望的是“化学式”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教研组之间的听课、评课。

②大家从独立、封闭的学科中走到一起,彼此以学术沟通的观点,打破了学科界限,开展不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教学思想交流、教学改革交流。像这样跨学科的说课、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开拓了两个学科老师的视野,让不同学科的老师充分感受着新形式带来的新变化,从而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⑶把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努力创设教师成长、进步、提高的良好氛围。这样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的教研组活动让科学老师受到更多的启示,有效的点燃了他们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

2、教研组学习方式创新化。

⑴为调动教师参与学科教学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注重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让每位教师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在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活动中,教研组长事先把有关资料发到每位老师手里,并要求他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在集体讲座之后,开展交流,创设类似“沙龙”的探讨氛围,对学科教学热点问题引发共鸣。

⑵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促进教师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鼓励学科教师之间共同合作,互相启迪,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并结合案例分析、教法探索等形式培养教师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建立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

⑴我校现有教学班18个,同一年级一般都是6个班,语文、数学学科基本上两个班一名教师。这就是说,一般每个年级组教同一本语文或数学教科书的至少3人,但以往的备课常常是教师自己孤军奋战,有时为了应付检查,常常是对教案一抄了之,至于教学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怎样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师们考虑的不多,而且同年级教师之间很少交流、讨论,更谈不上互助提高。

⑵近几年来,学校教科室充分领会教育局所提出的“五有两程序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记录册,此项工作采用任务驱动式,促使教师们完成记录册内容的过程中,实现智慧共享。倡导教师分工协作,重点突破,备出精品,集体交流,并注重教后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并相成互动、互助的备课方式。

4、以课堂观察为突破,建立互动、互助型听课方式。

⑴听评课活动是我校教研活动的重要模式。教师们上公开课的次数多了,老师们互相听课的机会也多了,一开始,我们发现在听课过程中教师记载一节课,完全是“记流水帐”的方法,把一节课从头到尾记载下来,同伴交流时拿着听课本,说不出所以然来。

⑵现在,教师们开始进行课堂观察了,我们欣喜的发现,老师们听课更认真了——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选定自己的观察对象;思考更深入了——不再简单地对事件表象进行分析,而是将各方面的观察综合起来思考;问题意识更强了——不管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教师,都带着研究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观察分析。从开课到下课,每个人都在忙碌。

总之,教研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学校好比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教研组好比肌体上的细胞,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谈不上健康的肌体。只有把教研组搞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重视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素质迈上新台阶,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教研组室建设讲座15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9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15)》,分为六个版块: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二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三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四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五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六是以教研组建设为翼,推动骨干教师成长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来源(原作者):靓丽风景的博客
日期:
2007年5月4日

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改进教学工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抓紧抓好。几年来我校通过开展教研组活动,教研工作生机勃勃,不仅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而且较快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我们总结了对组织管理教研组工作的体会。
一、领导重视教科研工作,身先士卒上好引路课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成立了教科室,每学期教科室有具体培养目标及要求,各科还有分管领导,并分配到各科教研组.不仅从宏观上进行领导,还深入到课堂,参与到每次教研组的活动中,如上一次区语文教研员吕老师布置了对中年级《太阳都是新的》和《将相和》进行说课,分管语文蒋主任和曾校长深入到教研组里,与老师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说课,他们亲临指导,让老师们的研究水平有了提升。
2、领导重视不仅是体现在指导教师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更重要的是走进课堂,为老师们上好引路课。去年谭和红为不仅手把手的指导老师设计教案听评课,还为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孟赴香港之前,课前说课,和老师们一起研究,为所有的语文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课后还和大家一起讨论,领导身先士卒的带头作用,无不鼓舞老师们认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研组长加强对教研组活动内容的指导,确实保证搞好教研组工作
1、教研组的活动内容,决定其活动的质量。如果活动内容一般化,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无法保证活动质量。安排教研组活动内容,决不是组长一个人的事,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确定好专题,组织理论学习,大家一起研究,再形成结论。我们是这样做的:第一是确定专题,制订方案。根据区校教研室提出的研究专题,各教研组长结合本组本学科的实际,提出组内的研究专题。组长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分析讨论,群策群力制订实施方案。每位教师还要围绕组内确定的专题,订出自己研究的子专题。如中年级组在大家的讨论下确定了如何进行片段训练的研究课题。其次是学习理论,借鉴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报刊上的经验介绍。通过学习,教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为专题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再进行集体研究,人人实践。
2、教师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课堂教学,所以研究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益尝试。我们要求教师人人做专题研究课,平时注意积累素材,供开展集体研究用,如去年中年级进行的“如何加强片段训练”,三、四年级组的各个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研究,把自己在上课中出现问题或者成功点滴,进行分析,再结合上专题研究课,研究课后及时召开座谈会,畅谈各自的体会,如去年丽上完《蜜蜂引路》后,针对研究主题即如何在课堂上进行片段训练,进行讨论,总结出进行段的训练8大方法,交流会后,教师还写了《读写结合》等有关片段训练的总结,发表在学校网站上,这样加深理论认识,巩固认识成果,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实践证明,按照以上安排教研内容,使专题研究过程有机地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序列,高效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三、充分发挥教研组老师的作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1、为了确实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提高研究质量,我们制订了并形成了教研组老师多教多评的风气,各组的评课课活动有条不紊,评课议课蔚然成风。这种经常化说课,教师们负担不重,思想压力也小。学校每年举办的“全体老师竞赛课”“青年教师成长课”“35岁以下老师比赛课”等等,评选出来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活动的过程更让我们感到欣喜,因为它真正历练了老师。不管是什么课,没有领导的规定,也没有领导的检查,教研组的老师自觉不自觉地互相说课评课,每一轮比赛课下来,所有的老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鲁老师在上《画家和牧童》之前,主动请丽和郭还有组的老师一起研究,试教后他们再评议,几次三番。年轻老师娟上《雷雨》,上试教课之前也是邀请年级组的老师和谭一起听后评议,有针对性研究。新来的马老师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试教,蒋主任、指导老师蔡和年级组的老师多次进行了指导,因此这些老师在我校浓厚的教研氛围的熏陶下,不断地成长了起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2、我们教研组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校组织的教学比赛活动中,还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把教育教学研究与日常工作结合了起来,如教研组的老师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听了教育教学报告、看了有关教育教学文章以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等随时随地进行讨论,办公室变成研究室,课间变成了教研时间,研究蔚然成风。如我们三年级开始写作文,组里的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的时候,发现语文书上的作文训练只是从内容方面进行指导的,组里老师就此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认为三年级还是要对学生进行作文方法的指导,特别要加强读写训练,认为模仿是最好的训练方法,如老师上完了《赵州桥》之后,就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一段话。另外老师们就各种教育活动也自觉地进行讨论,比如听了听了于永正的课和讲座后,我们三年级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就他讲的有关语文学习的观点进行了学习,认为语文学习要做到多读、多写、多改。大家经常在一起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切磋,还密切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凝聚力,使专题研究超跃了教研组活动形式的时空,深深植根于日常教学的沃土中。
总之,教研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学校好比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教研组好比肌体上的细胞,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谈不上健康的肌体。只有把教研组搞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重视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素质迈上新台阶,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版块二: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原作者:吴有苗
陈雪微
日期:2007提4月10日

教研组是教师合作从事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组织,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它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生素质、教学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新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专业成长;同样,如果没有每个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探索,新课程改革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这就呼唤着一种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新模式的出现。
那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建设教研组,使之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呢?我们认为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搞好教研组工作的前提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学校教学研究制度的重要基础,它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生素质、教学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教研组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教研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
2、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拓展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承担着校本课程开发、本组教师教学管理、教科研活动和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及指导教学实践等任务。它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选拔学科骨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诸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备。通过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提高一批人。
二、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是搞好教研组工作的保证
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师资队伍现状,细致做好各教研组的组建工作。为了使教研组成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佳组织结构,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功能。
1我们采取了“结合——互补——竞争”的组合方式。即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合;他们的性格、脾气、作风能互补,在教学上能展开讨论,在事业上能相互竞争。这样组合起来的教研组,老教师、骨干教师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有练武之地,可及时得到具体指导。另外,组内教师心情舒畅,精力用在教研上:组长有依靠的对象、帮助的目标,便于打开工作局面。我们认为,组建教研组是抓组织建设很重要的工作,如果人员调配不当,即使组长有本事,组内工作也难以开展。所以每次人事变动,我们既考虑全局工作,又考虑到教研组的整体功能,使人员的组合产生1+1>2的积极效应,为开展好教研活动奠定组织基础。
2配备好教研组成员后,常抓不懈的工作就是培训组长了。教研组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活动的,组长的素质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研活动的质量。因此,可以说培训组长的工作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点:
⑴规定组长学习制度。每月固定教研组长学习的时间,但学习内容不限。通过学习,使教研组长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学科重难点、教学研究的方向,以及组长的职责和任务。
⑵推荐组长参加校、片、县教学研究活动,为他们争取各种各样的提高机会,借助外部力量,使这些组长开阔眼界,及时吸收教改信息,不断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⑶指导组长开展工作。学校领导向组长全面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经常询问教研组的情况,碰到问题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并亲自参加组内活动;还要帮助各组总结教改经验,以巩固研究成果,激励教师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组长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而且还能满足他们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教研组长的工作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学校对教师在业务方面的管理就建立了畅通的组织指挥系统。正是由于学校加强了对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所以教研组在教学中能一直很好地发挥核心作用。
三、创新活动方案,点燃教师参与热情,是搞好教研组工作的关键

在小学里,学科教研组相对人数不多、规模也不大。每次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都需要教研组长发挥在教研组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创新教研组活动的方式、方法。把每位学科教师吸引过来,参与到我们的学科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提高、成长。
1、教研组活动形式多样化。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学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活动的开展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力途径。多样化的活动能够调动科学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量。
⑴可以开展各学科协作教研活动。进行跨组活动的目的一方面吸收其他教研组新的研究理念,另一方面提高本组的教研活动质量。在目前的小学语文中出现不少和科学新知识有关的课文。科学教研组就邀请语文教研组,两个组联合起来进行教研组活动。从挑选关联语文和科学的课文到制订教学方案、从讨论两个组的探索话题到落实活动,我们渴望的是“化学式”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教研组之间的听课、评课。大家从独立、封闭的学科中走到一起,彼此以学术沟通的观点,打破了学科界限,开展不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教学思想交流、教学改革交流。像这样跨学科的说课、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开拓了两个学科老师的视野,让不同学科的老师充分感受着新形式带来的新变化,从而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⑵把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努力创设教师成长、进步、提高的良好氛围。这样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的教研组活动让科学老师受到更多的启示,有效的点燃了他们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
2、教研组学习方式创新化。为调动教师参与学科教学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注重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让每位教师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⑴在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活动中,教研组长事先把有关资料发到每位老师手里,并要求他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在集体讲座之后,开展交流,创设类似“沙龙”的探讨氛围,对小学学科教学热点问题引发共鸣。
⑵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促进教师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鼓励学科教师之间共同合作,互相启迪,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并结合案例分析、教法探索等形式培养教师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研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学校好比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教研组好比肌体上的细胞,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谈不上健康的肌体。只有把教研组搞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重视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素质迈上新台阶,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版块三: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原作者: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吴建方
日期:2008年5月3日
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后,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网络中,教研组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业务管理基层组织,承担着本组的教师管理、教学管理职责。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化学组加强教研组建设,特别是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施教师培养制度,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实施学校制订的教师培养制度,提出业务进修的措施。
1、指导带教青年教师制度。凡是教龄未满3年的教师,学校安排组内一名指导带教教师,指导期为3年,每学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要求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掌握教学原理,熟悉课堂管理,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新教师应主动地、虚心地向指导教师请教,认真听课、备课、上课,写好教案和教学总结,第三年要完成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论文。指导教师认真记好“指导笔记”,被指导的新教师认真记好“学习研究笔记”。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胜任”。
2、导师带教制度。其目标是把崭露头角的年轻教学骨干,培养成县(市)级学科带头人。要求导师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深入开展“磨好课”活动,切实抓好备课和上课,精心钻研教材,精心构思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运用现代的教学观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使青年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同时引导他们认真进行课题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写出具有较高水准的论文,努力培养成既精于业务,又长于科研的“研究型”教师。
3、加强教师业务学习与进修。未达标的青年教师进行进修以获得合格学历,已达标的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中等教学类杂志上的有关文章,结合教学实际,组织专题讨论、教法探索等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平时要求教师选读有关杂志,如《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收集教学资料、教学信息,指导教学实践,教师们受益匪浅。
二、抓好“备课、听课、评课”,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我们切实抓好“备课、听课、评课”。
1、备课。要求全体教师熟悉、研究教材,理解、把握教材,总体上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真分析各个章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明确双基要求,熟练实验操作,寻求突破知识难点教学的方法或手段。练习的设计、安排,既要调动优等生的思维,又要诱发差生的学习动因。认真写好教案,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前后衔接、过渡自然。教法的选择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教具、实验和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备课的形式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组织,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以老带新,取长补短。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研究,确定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解决疑点的方案。对备课中的疑点问题提到教研组活动中进一步探讨,从而确定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又遵循科学规律的讲法和做法。
2、听课。我们在学期初制订好听课计划,确定公开课的内容和研究课题。按学校规定,每学期教研组长听课不少于20节,一般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未满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听课不少于25节,听课者必须写好听课笔记。在相互听课、观摩好课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指导一般,改变教学思想保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呆板的传统模式,改革教法、改进学法,调动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评课。评课是一项十分复杂并有较高创造要求的活动,搞好评课活动,可以调动授课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在建立评课制度的基础上,重视评课方法的研究,并制订了评课标准:(1)教学的目的明确、具体;(2)教材组织科学、系统;(3)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节奏适宜;(4)教学语言规范、准确、生动、形象、教态自然,板书工整、布局合理;(5)师生的双边活动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显著。评课时,授课者首先介绍课堂教学过程的构思和设计,然后评课者各抒己见展开评论,最后确定一人进行中心发言。评课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完善教师素质
教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坚持“教研从教学中来,又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1、选择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目的。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确定各年级的研究课题,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1)研究教材:分析中学化学教材体系,把握必修、选修教材的知识体系,以便合理使用。(2)研究教法: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3)研究学法: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4)研究实验:化学实践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的改进。
2、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我们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实施教研课题,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写出各具特色的教研论文,有多篇论文分别在市级及省级期刊上发表,还出版了多本论著。
3、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开展“优秀教案”评比,青年教师“评优课”,举行青年教师“汇报课”,观看“好课”录像,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开设教材研究、教学科研的专题讲座,参加学校组织的论文发布会。
经过全组老师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初步形成了本组的教学特色,即“重视实验、启迪思维、培养技能;探索教法、指导学法、提高效率;参与教研、善于总结、完善素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懈努力,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版块四: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原作者:宣武师范二附小校长 彭向阳
日期:2008年5月3日
学科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改进教学工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抓紧抓好。
几年来我校通过开展教研组活动,教研工作生机勃勃,不仅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而且较快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我们总结了对组织管理教研组工作的体会。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是搞好教研组工作的前提
学校每学年人事变动一次。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师资队伍现状,细致做好各教研组的组建工作。为了使教研组成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佳组织结构,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功能。
1我们采取了“结合——互补——竞争”的组合方式。即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合;他们的性格、脾气、作风能互补,在教学上能展开讨论,在事业上能相互竞争。这样组合起来的教研组,老教师、骨干教师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有练武之地,可及时得到具体指导。另外,组内教师心情舒畅,精力用在教研上:组长有依靠的对象、帮助的目标,便于打开工作局面。我们认为,组建教研组是抓组织建设很重要的工作,如果人员调配不当,即使组长有本事,组内工作也难以开展。所以每次人事变动,我们既考虑全局工作,又考虑到教研组的整体功能,使人员的组合产生1+1>2的积极效应,为开展好教研活动奠定组织基础。
    2
配备好教研组成员后,常抓不懈的工作就是培训组长了。教研组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活动的,组长的素质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研活动的质量。因此,可以说培训组长的工作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点:
⑴规定组长学习制度。每月固定教研组长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是教育教学理论、教育丛书、先进经验、优秀论文、各科大纲、组长岗位职责及先进教研组条件等。通过学习,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学科重难点、教学研究的方向、组织专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组长的职责和任务。
⑵推荐组长参加校、区、市教学研究活动。现在学校的7位组长和2位顾问全都被推荐为区学会各学科专业委员会成员,多数人是区兼职教研员。他们中有的还被推荐到区里担任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的评委,有的在区开展教研活动时做专题讲座,有的参加区、市教科研工作培训,有的在区、市做观摩课或研究课。总之,为他们争取各种各样的提高机会,借助外部力量,使这些组长开阔眼界,及时吸收教改信息,不断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⑶指导组长开展工作。学校领导要向组长全面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要经常询问教研组的情况,碰到问题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并亲自参加组内活动;还要帮助各组总结教改经验,以巩固研究成果,激励教师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组长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而且还能满足他们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教研组长的工作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学校对教师在业务方面的管理就建立了畅通的组织指挥系统。正是由于学校加强了对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所以教研组在教学中能一直很好地发挥核心作用。
二、加强对教研组活动内容的指导,是搞好教研组工作的保证

教研组的活动内容,决定其活动的质量。如果活动内容一般化,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无法保证活动质量。安排教研组活动内容,决不是组长一个人的事,学校领导要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指导,使各组的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为此,我们坚持“四要”的指导思想,即:一要明确研究的专题;二要以科研带动教研;三要做到研究课制度化;四要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
    1.明确研究的专题。确定好专题,教研内容才有指向性,便于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专题研究,大致分为五个步骤:
⑴是确定专题,制订方案。根据区教研室提出的研究专题,各教研组长结合本组本学科的实际,提出组内的研究专题。组长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分析讨论,群策群力制订实施方案。每位教师还要围绕组内确定的专题,订出自己研究的子专题。
⑵是学习理论,借鉴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报刊上的经验介绍。通过学习,教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为专题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⑶是集体研究,人人实践。教师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课堂教学,所以研究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益尝试。我们要求教师人人做专题研究课,以积累素材,供开展集体研究用;有时安排一组教师做阶梯课,或者在各自实践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做研究课,以体现出研究的成果。经过多次实践,使专题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⑷是相互交流,形成观点。研究课后,教研组要及时召开座谈会,畅谈各自的体会,特别是成功一例;然后分析成功的原因,探讨规律,概括出研究的结论。
⑸是撰写论文,巩固成果。交流会后,教师要撰写专题论文或总结,加深理论认识,巩固认识成果,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实践证明,按照以上五个步骤安排教研内容,使专题研究过程有机地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序列,高效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以科研带动教研。斯坦豪斯在《教师要做研究者》一文中说:“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评定课程规划。如果教育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这里强调了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学校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关键是要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为此我校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教研组为研究基地,所选的科研课题紧紧围绕教研活动中碰到的问题,与教研专题形成从属关系。科研组通过对科研课题的实验与论证,进一步加深教师对教研专题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师搞好专题研究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3.做研究课要制度化。为了扩大专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研究质量,把教学研究工作与日常教学任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制订了做课制度化的要求:骨干教师每月做到“三个一”,即做一节,听一节,议一节;其他教师可减其中一项。在教研组长的安排下,各组的做课活动有条不紊,评课议课蔚然成风。这种经常化、制度化的做课,教师们负担不重,思想压力也小。通过大家的切磋,密切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凝聚力,使专题研究超跃了教研组活动形式的时空,深深植根于日常教学的沃土中。
    4.要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学校每学期要组织一次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要求教研组必须“五做到”:帮助青年教师认真备课,深钻教材;认真辅导及修改教案;听试讲及时纠正问题;公正全面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教研组长和中老年教师把青年教师做课看成是自己工作中的一件大事,牺牲很多休息时间帮助他们。几年来,青年教师在这种氛围中,起点高,进步快;教研组通过指导帮助青年教师,不仅完成了专题研究任务,还使老教师及骨干教师增长了才干。
三、领导以身作则,是搞好教研组工作的关键
学校领导干部不仅仅是管理者,而且还应该是教研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骨干分子。我校领导干部个个都有业务专长,在教研活动中,都能充分发挥影响力,不仅有导向性、示范性,而且对教师还有带动性、教育性。
1我们规定领导干部每学期必须做到五个要求:做一次研究课;深入一个教研组参加活动;写出一篇专题论文;举办一次讲座;指导出校、区某一门学科的研究课。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争取”,即领导干部要争取成为某项专业的内行或专家。
2有了以上的规定,领导干部深入教学实践,以身作则,处处起到表率与指导作用。正是这种积极的影响,唤起了教师的教改热情,成为搞好教研组工作的关键。领导干部的带头行为激励教师不甘示弱,而教师的拼搏进取精神又教育领导干部更加严于律己,这种双向的互动作用保证了教研活动的顺利与高效,成为搞好教研活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巨大动力。
几年来,我校的教研组工作初见成效。仅近两年中就有15名教师在市、区做研究课23次之多;有2个教研组先后4次在区介绍经验;有5名青年教师获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胜奖;在全区第二届百名青年教师结业考核中,有2名优秀学员、4名考核成绩为优秀;有16名教师获区教育教学论文奖。
版块五: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原作者:永嘉县实验中学
李 斌
日期:201046
永嘉县实验中学创办七年来,教研工作生机勃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例如2008年永嘉中学上线72人,温州中学提前招了2人;2009年永嘉中学上线106人(永嘉县中考历史之最),温州中学提前招了3人;而且较快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例如市教坛新秀金建平、朱新余;市教坛中坚朱启国、戴新法;县教坛新秀朱娟微、李西强;县教坛中坚朱旭东、戴利剑、郑建新等,县优质课二等奖以上获得老师12人。
一、突出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方式
专业引领: 教育理论、课改指导书籍,省市县教研专家、教研员,学校骨干教师……
同伴互助: 同组教师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平台,以讨论方式展示困惑与收获,互助共进……
自我反思: 反思自我教育教学行为,撰写教学案例;录音录像记录教育教学实况,进行微格分析及反思;阅读教育理论文本,反思、指导自我教育教学行为……
2. 校本教研特色
校本教研特色一:滚雪球教学活动:一人教学,全员参与”“一人上三课,三人上一课
校本教研特色二:任务性听课,任务性评课
校本教研特色三:自主小组学习方法探究
二、提高队伍建设
1、坚持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帮助其一年过关,三年上路,五年成才,不断提高新任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着重讲解新任教师涂望星老师的成长案例:
第一年:涂望星老师七年级教学不胜任;
第二至第四年:第二年学校把涂望星老师再任教七年级,第四年荣获县优质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第五年至今:第五年学校把涂望星老师提任为数学实验班教师(原任教老师朱新余),今年涂望星老师评为校教坛新秀,永嘉县骨干教师;
今后目标:三至五年内评上县教教坛新秀,三至五年内评上市教教坛新秀。
2 、高效率培训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必须上好四课1)上岗课2)合格课3)汇报课4)优质课
3 、大力培养名师

三、落实制度建设
1)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2)专业理论学习制度;3)听课.课后反思制度;4)说课、评课制度;5)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6)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制度。
四、存在问题
1课题研究还没有深入,现在学校准备从数学组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开课题研究,课题为《自主小组学习》?
2 数学竞赛成绩还不够理想,如何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是一个问题?
3优质教学不够,如何提高?
4如何减轻教师的备课?
5特级教师还没有,如何打造?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研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求真务实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们的业务就会不断提高!全市的教育工作就会更加灿烂辉煌。
版块六:以教研组建设为翼,推动骨干教师成长
原作者:廖化
日期: 2010年11月12日
常说“教研、科研是带动学校腾飞的双翼”,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面,充分发挥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多种功能,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和业务水平能更快的提高,特别是让一批年轻有干劲的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学力量,这是一所学校品牌创建必由之路,是立校之本,是发展之翼。本人近十年来一直呆在教导处和教科室主任的岗位上,在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个人看法和有效的做法,现结合我在永中一小时的举措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教研组概念和教研组长角色
我从个人成长和其他业务骨干成长中总结了些轨迹,一直以来,学校的教研组设置是年级组的功能大于学科组教研组的功能,上传下达的功能凌驾于教研的功能。虽然教研组需要这样的价值体现,但决不能是教研组的功能价值。在如何进行教研组功能重建的行文之前,我认为应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教研组?什么是教研组长角色?我看到的教研组平时都在做些什么?
1、概念界定1:教研组的概念。
教研组:a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我的理解,它是作为学科教师为主体的群众性基层教学研讨组织,其所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大多以日常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并以课堂活动质量的提高为要旨。因此,对广大的一线教师来说,学校建研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的平台。从一开始为了得到一个较好的教育质量,所以让一群有同一教学任务的老师组织在一起,统一进度,集体备课,避免好坏参差,结果发现这样的考试结果还是有好有差,到底是学生的原因,还是老师的原因,这群人就开始关注是由于学生导致的,还是由于老师的教学能力导致的问题,这样教研组开始关注起课堂研究来,也因此教研组的活动,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形式。
2、概念界定2:教研组长的角色。我的理解,组长是开展教研组活动的领头雁,首先是业务方面,其次是事务方面。组长首先要明确任务是做什么,在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下能做什么?更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自己学科内的老师群体,研究自己的组员,他们的优点是什么,他们又有什么缺点,组长也应从自己组内的制度建设出发创建一种属于你们学科的教研组文化,让你组内的每个老师自发去发展。我们的教研组是学习前苏联模式,这在建国初的教学大纲里有明确定义,作为“教学研究指导组”简称而来的“教研组”,其意义很明显,就是进行教学研究,而不是教育研究,它应该是教师研究课堂,而不应该是教师研究课题。
3、我想说说我所看到的教研组平常都在做些什么。根据我的观察,我做了以下罗列:
⑴集体备课;⑵互相听课和评课;⑶检查常规,包括作业批改;⑷出卷考试质量分析;⑸组织比赛;⑹组织学习;⑺计划总结交流;⑻专题研究与论文反思;⑼传帮带。
4、凡此种种,在教研组的具体建设方面不能停留在开学写计划,期末写总结,中间全是大瞎话。如果说教研组是一棵树,教研组的每个成员既是光,又是水和空气,只有光、水、空气充足,才能使树枝叶茂盛,为学校的魅力增加一个景点。
二、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着眼长远,以人为本,注重组长的选拔。
1、教研组这个学习型组织能否建立,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能否切实有效地发挥其在管理、教学教研、培训提高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关键取决于它有没有一个思想作风过硬、组织协调能力强、特别是教学教研业务精的领头人——教研组长,当然也取决于有没有一批懂教懂研、能担当中心发言人的科研型教师。
2一所学校,校长是灵魂,我迁移过来,一个教研组,教研组长就是灵魂。所以学校教务部门在确定教研组组长时,要排除万难,力争把水平高、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教师安排为教研组长,特别是这个组长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研组的建设。工作中,我们确实会碰到这样的教师,喜欢单干,不喜欢与人合作或交流,“教书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竞争日趋激烈,教学成绩仍是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的情况下,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自己的“秘密武器”的话,不便宜了别人,对自己构成威胁?还有些,怕得罪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做好好先生,这些都不是当教研组长的合适人选。我们在选择组长的时候,可以考虑些泼辣的,考虑那些家庭支持型,个人事业型,有上进心,有闯劲的老师,在年龄资历上可以适当宽松。
3组长选择好了,教务处或负责科室,不能官僚主义,要陪同组长对组员进行摸底分析,了解构成特征。一个教研组人员组成结构是呈动态分布的,每学期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动。作为教研组长要熟悉组内每一位老师的基本情况、特长优势、需要发展的方向等,因此摸底调查分析很有必要。新建组时,得让组长制作一份表格让组内每位教师填写,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学历、教龄、职称、专业特长、努力方向等,这样在结对帮教、分工协作时就能做到优化组合,使效益最大化
4、教研组的建设就是教师的转型,而产生骨干教师的发源地就在教研组。组长通过人格魅力和形式多样的教研样式在组内形成一种文化,形成一种气场。组员们必定会产生 “一人出彩众人光”之类的集体观念,使教研组认识到,骨干教师产生不仅仅是学校之间的较量,更是本组全体成员智慧的展示。
三、研究教与学,引领师与生——应以骨干教师培养为目标,开展富有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活动
1、教研组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与研究,是引领学习与创新的主阵地,是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组内教师加强同伴互助,研究教与学,引领师与生,在教学理念不断出新的今天,不仅是应形势发展所需,也是最经济高效之举。
⑴永中是个副城市中心所在地,作为全区的核心小学,教师多年的高强度琐碎工作和永无尽头的各项评比活动,导致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问题是困扰教研组建设和骨干教师成长的绊脚石。但是,在我看来,不能因为超负荷了,就将西瓜给丢了,针对现状,我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去应对?
⑵比如如何让我们的上了年纪的老师、已评上高职称的老师以及非正式教师如何重新焕发学习活力,成为传帮带的车头?教研组良好的氛围决定着一个年轻教师的工作态度,如何使办公室的氛围变得真诚?
2十年来,我看到的教研组活动有这些弊端:
⑴组内学习内容随意化。每次教研活动大都是由教研组长根据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的统一部署临时从杂志上或者从书本上信手拈来的一些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没有系统性。
⑵活动形式简单化。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理论的说教活动和教学常规的检查活动。
⑶活动主体单一化。每次教研组活动的主体往往是教研组长,教师说你们是少了多少节课,而组员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效果当然甚微。
⑷公开教学活动往往都没有经过比赛,而是确定了人员,从而造成上课的老师累死,没上课的老师笑死。凡此种种,不一例举。
3、如何让教研组活动常态化、实效化,使其成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呢?
多年来,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特别是王炳金校长评上温州市名校长后开设学校“区级三坛以上”名师工作台开始,教研组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提高教学技能、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富有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活动,而且是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系列活动,主要有:
引领教师制定专业成长规划。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划是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对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具有现实指导作用。一个教师要想能够快速成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长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它能让教师从被动走向主动,加快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能动发展。学校每人按照13项个人指标,提出2年为一个阶段的成长规划,并送交教科室审核。2007年以来,以各教研组为子课题,学校教科室为总课题的《骨干教师成长规划和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课题分别立项区级、市级立项研究并结题。当时的教科室主任王燕老师就以自己为例,专题召开了全校教师的个人成长规划书撰写,逐条逐项的进行对照分析,取得很轰动的效应。
开设教师论坛,举办“教学沙龙”。所有的教师都是好学的,也非常渴望自己在专业方面成为大师,但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们缺乏一个向导,缺乏一个平台。学校为此腾出专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和投影设备,买了茶壶和咖啡,要求各教研组按照“三定”要求,针对教育热点,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讨论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一次研讨解决一个问题。学校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出一个场地,设置了教师论坛,不论是前沿经验还是教学争鸣,抑或是最新的教育资讯。由骨干教师负责建设、维护和管理,这是消化教育教学经验理论最好也最有效的方式,永中一小的教师论坛已经成为校内教学研究的旗帜。
⑶各种方式呈现观摩课、比赛课和研讨课。骨干教师的培养,来自教研组建设过程中的集体力量,这几年来,立足教研组层面,我们做过“滚雪球”式教研(这个立意我们来自市实验小学,我们的优势是学校规模大,平行班多,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多),我们做过“同课异构”,我们举办过“青春夺杯赛”(这个立意是从中青年结对的角度出发,结合当时市级教坛宿将、教坛中坚和教坛新秀评比而新创),我们更多的是要求每位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面向全校开设一节骨干教师观摩课、研讨课,每次课后,除了由组长召集听课者发表听课感言,还将整节课刻录成光盘给授课者,让其仔细揣摩每个教学环节、细节,发现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启动“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结对帮教活动。教育教学是个言传身教的影响,存在个人崇拜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孔圣人政治抱负落空,一袭布裳回归乡里,72门徒3000学子,靠的就是伟大的人格魅力。在一个有影响力,有魅力的教研组长影响下的教学团体里,师徒结对是让年轻教师一年入格,三年出格,五年风格的最佳途径。我们的2007年提出的以特级教师为榜样,青年和中年教师一起进行的教学夺杯赛就是在这样的“三格”理念下提出和实施起来的,并取得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像市级教坛新秀王晓萍老师带出了一批如王赛侠、王燕这样的优秀骨干教师。
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互往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由于工作的繁重和琐碎,在如今新课改理念不断更新的现在,不交流就意味着呆滞,不互往就意味着落后。我们要求各个教研组,在我区开展合作校办学的契机下,整体进行校际交流,特别是两校合并成两个校区后,同年级不同校区之间的业务交流就显得很有优势,组长牵头,选择教学研究命题,在教学设计,在同课备课,在教学片断剖析上,有更多平行班的骨干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互相启发,互相接受指导,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曾经开展了新课标交流会,开展了定课题研讨会,疑难问题讨论会等等,还邀请了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学科研训员来共同参与,一场场活动下来,我们得出结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请教育专业人员作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教研组长毕竟身在一线,教研组毕竟是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在走出去上,我们有着各样的障碍,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侧重于请进来,这几年,我们为了让年轻教师快快成长起来,我们邀请区、市教研员来做讲座,来授课,来传帮带我们各年级推选出来的业务骨干;我们邀请各学科的特教来学校上指导课,语文的黄小波,数学的陈庆宪、山东的孙宝书等亲入课堂,全方位的遴选骨干力量。这几年来,学校的骨干教师迅速成长,教坛新秀、课改之星、优质课、公开课全面开花,论文、课题层出不穷,骨干教师成长的同时,学校的声誉也蒸蒸日上。
⑺要求教研组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为了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实现长效管理,我们要求每个组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中的经历和阶段成果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记录下来,包括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过程、学习培训记录、个人阶段成果、自我岗位反思等,真实地反映出教师个人成长轨迹和成长状态,有助于教师随时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研组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认为通过设立在学校总课题下的教研组微型小课题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达到教师专业的发展。这种教研组结合全体组内教师研究讨论后提出的微型课题研究目标指向明确时间短见效快。可以说,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实现教师业务提升方面,我们是尝到了甜头的
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构学校及学科教研组评价体系。
1、为了保证全校的全体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方面步调一致,思想统一,方向明确,充分认识教研组建设对于骨干教师培养的显性价值,充分认识骨干教师培养对学校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校委会和教导处教科室多次讨论,在2007年第一学期,结合学校在区级先进教研组评选基础上,专门印发了《永中一小关于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方案》,校长室召开了各年级,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聘任专题会议,通报了学校教研组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思路。通过这个实施方案,我们对教研组从时间、人员、内容、场地、经费等方面做了规定,并采纳了举办教学论坛和开展教学沙龙的建议。
2、学校教务处采用了制约与激励并举的机制,结合区里的先进教研组评选,制订了《先进教研组标准》,先进教研组的组长期末考评享受中层副职的奖励,组员在期末考评上实行加分制。随着南北校区的加入,我们的各个学科已经全部成立了教研组,设立了组长和学科组长,推出了《实施方案》、《先进教研组达标标准》、《示范学科组、备课组评选标准》《备课活动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等相关规章制度,各种评选结果与绩效工资的考核、与教师的个人评先晋级结合。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平台,使教研组、学科组真正汇集每个学科教师的智慧,真正成为资料中心、教学研究中心。
3、我认为也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保障机制,才能打造一个善于研究,善于教学,长于实践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在这个队伍中,才有可能出专业化的骨干教师力量,虽然这个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但这毕竟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4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把加强教研组建设当作教学的主要工作来抓,认识到教师只有整体前进,学生才能整体提高。另一方面,主抓业务的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学科组长、特别是年轻的优秀教师的认识要到位,不能认为搞教研组建设是各级部门和科室在找茬。
完善无止境,在教研组建设中,我们虽然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困难还很多。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你的教师走上从中研究的这条幸福之路上来。”只要我们不断的为教研组建设增添羽翼,丰富教研活动,教师们就会逐渐感受到幸福,那么骨干教师的培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教研组建设促使教师快乐成长(教研组室建设讲座16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9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教研组建设促使教师快乐成长(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16)》,分为四个版块: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教师快乐地成长;二是抓教研组建设,促教师快乐成长;三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快乐成长;四是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每位教师都成长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教师快乐地成长
来源:北京昌平
日期:2007年6月5日
校本教研,是学校自主发展的突破口;加强教研组建设,为教师成长开辟一片沃土,是校本教研的有力保障。2004年3月,我区有幸成为全国“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实验区。这从客观上为我区的校本教研工作提供了多种便利,成为了我们推动整体教育工作的助力剂,从此昌平教育特别是教师走上了加速发展的轨道。
  2005年4月教委召开了校本教研工作启动大会,下发了校本教研工作材料汇编。内容包括:《昌平区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昌平区推进校本教研工作方案》《昌平区优秀教研组评选方案》、《昌平区中小学分片教研组活动方案》,有关校本教研理论摘编、昌平区中小学教师的实践与反思文章摘编等。
  为提高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教研组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化和发展,2006年4月12日,启动全区教研组长培训班,该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教研组长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培训,中学、小学、幼儿园共89人参加教研组长培训班学习。
2006年9月进行了全区优秀教研组评选工作。我区的校本教研工作正稳步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值此昌平区2006年校本教研年会召开之际,我们把所做的工作简要梳理,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校本教研工作的简单回顾——强化制度建设,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学习成长的主要方式
(一)加强校本教研组织建设。
为了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区教委制定了《昌平区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昌平区推进校本教研工作方案》,从理念、制度、活动等多层面进行规划和指导,要求相关部门协调管理,为学校自主发展提供了服务和支持。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在校长的领导下,各校形成了校本教研管理机制,为校本教研工作的扎实推进提供了保障。为便于全区教研工作的广泛、均衡开展以及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共享, 2005年制定下发了《昌平区中小学分片教研组工作方案》,明确了片教研组长的职责和片教研活动的要求。进校教研部门,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的指导与研究工作,每片派一名教研员作为片教研的联络员和指导者,协助片教研组长开展工作。北京市基教研中心,作为项目支持机构,一直关注、参与、指导昌平区的校本教研工作。这样从上到下,建立了一个市、区、片、校教研管理组织,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本教研深入开展。
(二)明确校本教研工作目标。
我区校本教研工作的目标是:全区所有学校和幼儿园基本建立比较完备的校本教研制度,初步具备组织和开展校本教研的能力,能比较规范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教研部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教研制度的创新,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建立适应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到2006年上半年,在全区范围内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机制,90%的学校有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全区100%教师能经常、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100%教师每年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心得;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建成面向全区教师的教学教研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批校本教研样板学校和一支具有敬业精神、高尚师德、较高教学和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为此,教委行政部门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校本教研提供良好物质基础;出台相关政策,为校本教研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强化协调与管理,为校本教研的实施铺路搭台,提供服务;加强骨干教师培训,为校本教研增添活力。
(三)构建校本教研四级网络。
教研部门努力构建市、区、片、校四级教研网络。市教研部门高度关注昌平的教研工作,多次亲临视导,提供各种机会,为昌平教育铺路搭台;区教研部门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学校,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对校本教研工作给予全方位研究、服务与指导;以区域划分片教研组,灵活多样的开展片校本教研活动,各校之间互相借助,双赢共好;各校教研组、备课组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反思校本教研工作成效。
2005年12月8日我区承办了北京市召开的“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北京市校本教研现场会”。我们总结了我区校本教研的阶段研究成果,收集相关论文,教师的课例等几十篇文章,筛选近30万字编写了《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昌平篇》一书,精心准备八节课做现场汇报,受到与会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
  会后,我们深刻反思,进一步探讨如何使校本教研更科学化、系统化、均衡化,建立并逐步完善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我们认为,目前我区校本教研工作已经形成了逐步规范、逐步深入的良好态势。根据全国项目组总体要求,针对目前我区尚存在的“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内学科团队合作发展”、“学校校本教研要根植于学科教研组”的实际问题,我们把2006年的工作重点放在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上,确定下一学期校本教研工作的主题为:“学校教研组建设”。下面,结合先进教研组的评选工作,对此项主题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二、教研组建设工作的简单总结——开展主题教研活动,让教研组成为教师学习成长的基地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学校教学研究制度的重要基础,它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生素质、教学质量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的基层组织,是学校教研活动最基本的单位,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最直接的场所,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以教研组的这种组织形式开展校本教研,便于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以组内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同伴之间的研讨交流中,得到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激活思维的潜质,达到共同提高。
(一)研训一体,让教师在培训中学习研究。
1、理论培训,明确意义。本学期我们对教研组长和各学科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充分认识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教研组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教研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
  (2)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拓展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承担着校本课程开发、本组教师教学管理、教科研活动和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及指导教学实践等任务。它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选拔学科骨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深入学习的课堂,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备。教研组通过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提高一批人。
   2、制度保证,明确职责。
  (1)教研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学校教研组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和基地,为此,各教研组不断规范和完善组织制度,坚持研训合一,不断加强科研意识,确立与课堂教学、学生实际相关的研究课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2)建立定期的学习制度。教研组长认真组织全组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评析;对学科教材进行通篇剖析;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通过自学、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研组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
  (3)明确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研活动中心任务是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主要内容是研究课堂教学,特别是要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思想去聚焦课堂教学、研究质量评价、开展案例剖析。通过教学设计、专题研讨、经验交流、说课评课、信息介绍等多种手段,深入研究与探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把握教改的动态趋势,关注并积极尝试课程改革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3、典型引路,研训结合。为提高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教研组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化和发展,我们启动全区教研组长培训班,该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教研组长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培训,中学、小学、幼儿园共89人参加教研组长培训班学习。
  (1)2006年4月12日,开班典礼后,我们请昌平一中特级教师刘铁铮做了题为“校本教研要两只手牵手而行,两条腿稳步向前”的讲座。刘铁铮老师以自己做教研组长的亲身体会,多层面,多角度的阐述了如何做好教研组长的工作,如何建设教研组,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等,使教研组长学到了来自一线的好经验、好做法。
  (2)2006年4月28日,课题组聘请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生物教研组长曹仁明为我区中小学教研组长及教研员约200人作了题为《以校为本,建设和谐教研组》的专题培训,曹老师的报告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校本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教研组长在教研组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研组的职能与作用进行了生动具体的讲解。本次培训帮助教研组长进一步认清角色、准确定位、明晰职责,并开阔了教研组长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工作思路。
  (3)2006年5月20日(周六)请上海教科院周卫研究员做了为期一天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为《课堂教学观察与指导》《教学案例与行动教育》。周卫研究员高屋建瓴,从理论到实践,对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指导的意义、研究的视角、诊断的技术;教学案例的概念和基本类型、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做了详细、具体、生动的讲解。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培训的内容符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将对自己今后的听、评课和教学研究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4)2006年6月7日,请北京教育学院吴松年教授为部分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作了题为《教学疑难问题解读》的讲座。吴松年教授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新课程理念进行了解读。吴教授从宏观的新课程理念到微观课堂教学实践中各种疑难问题进行了有效地指导。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艺术层面上进行了有效地辅导,其中包括新课程备课艺术的特点;驾驭教材的艺术;导入艺术;设问艺术;讲解教学艺术;辅导教学艺术问题等。教师们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并与吴教授进行现场交流,吴教授逐一进行了解答和指导。教师们与专家进行深度会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探索研磨,让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教研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能使教研活动这一沿袭已久的教师业务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的重要组织。各校教研组不断探索、实践、研磨,逐渐探索出富有特色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组活动方式:
1、自主创新研究式。南口中学化学教研组在教研组长谷永启老师的带领下,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科特色,自主创新,以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改革为突破口,做好实验,用好实验,激发兴趣,提高成绩。教师们精诚团结,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实验技术改革成果多项获得昌平区第九届实验技术改革一、二等奖,其中《简易臭氧发生器》获得北京市实验汇演一等奖,并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实验技术改革交流获得全国一等奖。
  2、课例研讨诊断式各教研组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并以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为研究重点,不求多、只求精,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⑴预先设计好研究问题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侧重于研讨与反思,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新的理念下如何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方面深入研究,多探索,多实践。
  ⑵昌平区小汤山中学召开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组建设”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张家口市涿鹿县教研室领导和数学教研员参加了此次活动。由小汤山中学的张仁玲老师作了题为《排列组合》、赵海燕老师作了题为《算术平方根》、马有林老师作了题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三节研究课。听课教师围绕此课展开研讨,并对如何有效开展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从教学到教研、从学生到教师、从大纲到课标、从教研组建设到学校校本教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然后又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从北京的教育、教研组建设谈到了张家口的教育,使教师们开阔了眼界,双方都受益匪浅。
  3、课题研究带动式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确立课题。抓住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这一关键,自主性确定课题。大胆实践探索,进一步增强新课程的适应能力,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实践中锻炼,在反思中提高,发挥课题在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水平中的针对性与导向性作用。
  ⑴昌盛园小学数学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使重点工作日程化,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实现教研组活动日常化。为了避免课题研究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实现课题研究与教研组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采取“教学行为跟进的方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一位教师都结合自身教学中的困惑或者自身关注的教研方向,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并撰写详细的开题报告,确定教改课题,精心准备、授课、评课,结合自己在课题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撰写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定期在全组范围内进行经验交流。全组教师努力从机械的日常教学中跳出来,围绕自身研究方向,注重平时的主体思考,并在随机的交流中研讨,使教研组活动摆脱了活动时间的困扰,实现了机动、灵活而又富有实效的日常教研。
  ⑵昌盛园小学美术教研组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确定为重点课题,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培训信息技术,建立美术资源信息库,制作美术教学课件,丰富教学资源。改变备课方式,实行无纸化备课,实行老教师上示范课,新教师上观摩课的教研活动方式。在课题的引领下以每人一课、一案、一反思、一总结为内容,开展教研活动。
  ⑶昌平五中物理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中注重研究学生的需求,参与北京教育学院季平教授的市级课题《新课程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对学生的调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努力构建新课标下的以学生认知为主体的物理教学模式,结合学生需求设计课堂学案和实验报告册,设计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立足学生,研究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专业引领导航式。前锋学校英语教研组是一个年轻化、知识化、科研化的教研组,为了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特聘请全国著名英语教学专家刘道义、特级教师林生香、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孙平华、人教社中外专家等到学校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课题的研究,因此前锋学校英语教学有了质的飞跃。近年来,在参加全国、市、区级各类英语竞赛活动中,前锋学校学生屡创佳绩。荣获团体冠军2个,团体一等奖4个,团体二等奖8个,团体三等奖12个,有100多人次获个人一、二、三等奖。如今英语教研组,已经成为前锋学校的龙头教研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带头作用。
(三)片际联研,各类学校在合作中双赢共好。
为了全区教研工作的广泛、均衡开展以及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共享,一年多来片教研组工作正从自发、无序走向自觉与规范,发展势头很好。各片的主要做法是:认真分析每所学校在管理、教师队伍和学科发展上的特点,打破校际壁垒、打破学科壁垒,开放校园、开放课堂、开放研究,努力挖掘、发挥各自长处,辐射四周,从而达到强弱互补,资源共享,交互引领,双赢共好的目的。小学城北片、小汤山片、实验小学片,中学一中片、四中片、小汤山片都针对本片实际,就校本教研工作召开了专题现场会,借助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与合作,共享教改成果,共商解惑之道,共谋发展之策。2005年8月,在昌平区教研工作大会上,巩华片教研组组长赵家刚做了典型发言,对校本教研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1、以活动为依托,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推动教研组建设。高中片教研组坚持开展专题性研究活动,注重以科研带教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将做课活动制度化,以活动为依托,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推动教研组建设。2006年5月25日,一中片教研组在昌平二中召开了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组建设”为主题的高中片校本教研活动。昌平区各高中校主管校本教研的领导,各校的教研组长参加了此次活动。昌平二中语文教师吕渊做了一节《口语表达训练》的展示课。课后听课领导与教师进行了研讨,昌平二中的张云主任作了题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组建设》的主题发言。他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了昌平二中各教研组开展有特色的教研活动。与会的各校教研组长对教研组建设做了深入思考,进一步促进了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各片学校教研组建设。
  2、以课例为载体,发挥片教研的联合作用,实现共同快速发展。城北片教研组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专题研究,总结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感悟——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总结升华,避免了以前那种串讲串问,一问到底的做法。
⑴在数学课上,教师“退下来”、学生“做在前”的教学,给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提供学生展示思维的舞台。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以课代研,围绕专题,以“学习——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研究思路,认真上好组内研讨课。实行组内走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已经研究好的课,责成一个学校的教师,分别到同组各班讲课,学校教研组内一轮一轮听试讲、说课,提出修改意见,再次完善教案。形成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模式,营造了浓郁的研究氛围,两次送课到下庄学校,促进了本校与协作组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反思、提高。
  ⑵小汤山片校本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片校本教研活动,让青年教师上研讨课,并发挥片内资源优势,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工作,由青年教师承担片级研究课。课后,大家集思广益,充分研讨,共同切磋,拓展专业,升华理念。片级校本教研活动提高了片内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了一些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了一些好的做法,真正发挥片教研的联合作用,在促进教研组建设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⑶昌平东部学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教学研究氛围:活动多了,教师人人参与,教研注重实效了,研讨发言能说真话。教师们努力搜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指导教学实践,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小汤山片几所成员校的教学成绩处于区上游水平,共有4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十佳学校”,两所学校被评为“优秀学校”。
  3、以课堂为阵地,发挥片教研的互动作用,强化教研组活动实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越多,教师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因此,片校本教研组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研究,逐步引导教师提高研究意识和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⑴实验小学片根据片组学校的实际,制定“积极开展同一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探索,渗透EPD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的教研组活动主题。将先进理念体现在教学中。课堂教学符合ESD教学原则: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走进各校教研组,组织观摩课,研究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渗透点。感受各校不同的文化,各校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法,教师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讨论、交流,使每个人在把握教材、创新教法促进学生发展上又迸发出新的火花。通过片协作的主题活动,促进师生发展。通过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缩小了校际间的差距。
  ⑵四中片教研围绕着“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主题,立足课堂教学,强化效益意识。加强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先后在昌平四中、昌平三中、昌平实验中学、南邵中学组织了化学、数学、体育、物理、语文、美术等学科课堂教学研讨会,每次活动依托于课堂教学实例进行分析研讨,为教师搭建了研讨交流的平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分析、研讨、交流等活动推动了各校校本教研工作,强化了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学校之间相互开放,共同合作,相互交流,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教学研讨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
(四)建立网站,让教师在信息高速路上交流分享。
1、在广大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校本教研工作不断发展,从深化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到深入探讨校本教研工作的方式、方法,已初步建立起切合学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机制,学校教研组、片级教研组在不断探索中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动。广大干部、教师渴望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共享。
2、为搭建更广泛的交流共享的平台,促使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校本教研网的建设势在必行。2006年4月21日,建立了昌平区校本教研网——昌平教研网。昌平教研网现有项目动态、今日教研、研组建设、课例指引、教师成长、学习资源、教育博客、幼教之窗等10个频道,设置有教研安排、教研动态、专题研究、师资培训、教育案例、教师风采、小学课例、中学课例等59个栏目。截止到10月16日,网站共有文章213篇、注册博客58位,发表博客文章108篇,共有39620人次访问本站,总浏览量682589。到目前为止,昌平区校本教研网正在不断修改、完善中。
(五)以评促研,让教师在评比中发展提高。
本学期进行的全区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活动,中学、小学、幼儿园共有116个教研组参评,经校内初评、审定、推荐,于2006年8月16-18日进行了全区初评;于2006年9月初进行了全区终评。评委们认真学习、研读《昌平区先进教研组评价方案》,领会评价精神,掌握评价标准。经过评审组认真评选,按60%的比例,共评出优秀教研组73个。这些先进教研组充分发挥了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为教师的成长创设了研究和锻炼的环境,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当。学校对教研组建设重视程度较以往意识增强,领导亲自参加活动,带动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如前锋学校历史组、英语组、昌平五中物理组等教研组活动记录中,都详细记录了学校领导参加学科组活动的情况。如昌平一中、昌平二中等有详细的教研组管理细则和评价方案。如满井中学、昌平三中、四中、五中教师成长材料记录齐全,分类清晰。
2、活动形式多样,落实到位。各校能够依据本校情况和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如昌平一中数学组,重视教师的学习和研究,是一个学习型的教研组织;昌平二中语文教研组重视初高中衔接和教师专项培训;前锋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多种形式英语教研活动;南口中学化学教研组突出学科特点,自制教具服务于课堂教学;昌平四中体育教研组和昌平五中物理教研组重视科研课题的研究,以科研带教研、促教学;满井中学语文教研组重视培养青年教师,等等。前锋学校历史教研组、昌平一中体育组、昌平三中的数学组等教研组有详细的教研活动计划和管理制度,且活动记录详实。
  3、教研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能根据学科特点和本校师资状况,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如,巩华中心四年级数学教研组为新任教师搭建平台,采取师徒结对、跟踪听课、专家引领等形式,使新任教师一年入轨,两年成型,三年出成绩;对青年教师给锻炼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区校级骨干教师发挥辐射作用。城北中心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典型案例分析、评课等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还有有理论学习、听课评课、课题研究、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内容丰厚多样,效果显著。
  4、科研课题引领,形成特色。各校教研组以科研带教研,根据教研组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科研课题,形成教研组活动特色。如:昌平一中数学组在继承和深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问卷调查、集体研讨等方式确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各备课组针对本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如高二备课组针对《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这一章定理多、逻辑性强、空间感难于形成等问题,确定本组的校本教研主题——“关注立体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他们力求通过课题研究, 打造“和谐、高效、创新”的教研组团队。昌平五中物理组参与市级课题《新课程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编制、使用课堂教学听课观察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步进行;通过编写学案,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南口中学化学教研组在谷永起老师带带领下进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教师多篇论文分别获昌平区和北京市一、二等奖,多项自制教具获得国家和市区等级奖。满井学校语文教研组针对本校学生知识面小,写作兴趣不浓,课外阅读少等问题,制定《农村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研究课题》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编写了学生优秀作文汇编《井育雏鹰》,等等,正是这些不同的课题研究,从而带领教研组走上了自具特色的教研之路。
先进教研组的成功经验,值得全区推广和借鉴。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
具体表现在:
  1、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还有一些学校对教研组的建设重视不够,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学校缺少教研组管理方案和评价办法,学校领导不能经常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活动缺乏原始材料,材料不全,缺项漏项,如:学习记录、听课记录、教学案例、参加人员等,甚至有些内容缺少材料佐证,学校要重视对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重视教研组活动活动的实效及材料的整理和存档。
  2、计划不落实,实效性不强。有些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形式还很单一,计划落实不到位,实效性不强。教研组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除了听评课外,缺少真正有实效的主题活动。
  3、组长不得力,组织力不强。有些教研组长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组织协调能力不强,不能带领组员形成合力,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教研组活动内容贫乏,形式单一,体现不出教研组的价值和校本教研的作用。
  4、发展不均衡,辐射力不够。由于各校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学校规模和办学条件存在差异,师资力量不均衡,导致各学校教研组发展不均衡。城镇地区学校教研组开展工作好于农村地区和山区学校的教研组。同一学校内,学科间也存在着不均衡,语文、数学、英语等人数多的大学科,要好于其他小学科。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2007年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
三、2007年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教师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通过评审及平时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我们认为学校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教研组活动内容比较随意。由于教研组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或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每次教研活动大多是由教研组长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或临时从杂志上、书籍上信手拈来的一些内容组织学习,从而导致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系统性,缺乏科学性,对于教师缺乏较强的思辨性和指导性。二是活动形式比较简单。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说教活动,或者是其他一些形式化的活动。三是活动主体比较单一。每次教研组活动的主体是主持学习的教研组长或上实践课的教师,其他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甚微。为此,我们提出下一阶段教研组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加强对教研组建设的监督与管理。
1、校长是教研组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全校教研组建设与管理作出全面的计划与部署。完善教研组的管理制度,抓好教研组建设常规管理,确保教研工作有序、规范、科学、实效。
  2、教研室要定期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通过听课、查资料、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各教研组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指导,使教研组教研活动内容充实,实效性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研组建设的监督与管理,定期开展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总结教研组建设先进经验,推进全区教研组建设。
(二)加强教研组长队伍的建设。
1、教研组长是学校学科专业人才,是学科基层业务组织的管理者。教研组长应选拔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作风正派、业务过硬、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教学骨干来担任,要注重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各校要加大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力度,在进修、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在组长岗位津贴、外出考察等方面予以倾斜。
  2、全区也要加大对教研组长的培训,争取三年内完成全区所有学校所有学科教研组长的分期培训,对培训合格的教研组长颁发结业证书,教研组长持证上岗。同时,要加大对教研组长的考核力度,确保教研组活动能生机勃勃、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优化教研组教研活动过程。
1、要整体规划教研组的工作目标。教研组确定的工作目标要客观合理,能够催人奋进,凝聚人心。内容要具体、细化、量化,如公开课、听课、备课、评课、论文、课题、各类获奖等。
  2、完善教研组工作机制。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它的高效运作必须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学校要通过行政途径,确保教研组常规工作顺利进行。如教研组的会议制度、教研制度、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
  3、增强教研组成果意识。一是获得成果的意识。深入思考从哪些方面扩大教研成果;二是保留成果的意识。计划总结等结果性的资料;会议记录、活动照片等过程性的资料。师生活动中的一些原始资料。三是成果转化意识。搞教研活动的目的在于运用,教研活动能否出成果,成果能否进行有效的利用、转化和推广,发挥其实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教研组教研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从事教学研究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或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盲点,以及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作为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切实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加强教研组工作的总结反思。
研究过程中加强对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反思,这是保证研究取得预定目标的有效举措之一。
1、总结反思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在研究中不定期地及时总结前阶段研究的成果,反思前阶段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后阶段研究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2、每次研究活动后及时对活动的具体操作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每次教研组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组成员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内化,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五)开设教研组建设的专题频道。
1各教研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立自身的专题特色网站。区校本教研课题组“昌平教研网”原有的七个频道基础上,增加“教研组建设”专题频道,同时,课题组要加强对各校教研组构建信息网站的技术指导,通过校园网,形成我区校本教研网络,把各校的研究成果及教研组建设经验辐射给其他学校,实现校本教研资源的共享。
  2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将围绕“创建全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这一国家级课题,积极工作,开拓创新,注重实效,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的核心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构建和谐、友爱、高效、创新的教研环境,让教师在这个环境中快乐地成长。
版块二:抓教研组建设,促教师快乐成长
原作者:南日初中 日期:2007年9月28日
校本教研,是学校自主发展的突破口;加强教研组建设,为教师成长开辟一片沃土,是校本教研的有力保障。本学期,南日初中校本教研以加强教研组建设为切入点,加强教研组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化和发展。
一、以制度为保障,明确教研组长职责。
1为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在学校五届二次教代会上审议通过了《南日初中教研组长考核条例》,每学期对各位教研组长从教研组学科成绩、教学五认真常规工作、校本培训、学科竞赛、自身教学水平、教研工作记载手册与考勤六个方面进行考核。该条例使每位教研组长明确自身职责,增强工作责任心。
2在本学期初召开教研组工作会议,教科室主任于建祥老师就如何当好教研组长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邱国昌校长就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重点指出:一是抓好活动,包括教研活动、学科竞赛、常规活动;二是抓好教学质量,邱校长详细分析了上学期各学科三个年级的教学成绩,并为每个教研组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三是抓好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开展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开展主题教研,规范教研活动。
1为规范教研行为,使教研组活动有序地开展,本学期南日初中要求各教研组在活动中做到“四定、四有、三明确、三研究”。⑴“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⑵“四有”:有计划、有主题、有材料、有反馈;⑶“三明确”:明确大纲要求、明确教材地位、明确教学目标;⑷“三研究”:研究教材重点难点的突破、研究教学的优化、研究学法的指导。
2开展主题教研活动。要求各教研组在每次教研组活动中,自主确定主题,确定中心发言人,围绕主题开展活动,不让教研组成为摆设或本组教师谈天说地的休闲时光。主题的确定要切合本校课堂教学实际,从小处入手,从现实入手。
3加强交流,互帮互助。一方面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桐乡市学科带头人、桐乡市骨干教师作为学科指导教师,帮助其快速成长。另一方面,教研组成员之间和教研组之间实行互邀听课,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同时要求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后必须在本教研组内交流心得体会,传递教研信息。
三、以课题为抓手,提升教研品位。
1以科研引领教研是推进课改的有力手段。要求各教研组主动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形成课题。针对目前学校中课题分布不均的情况,要求各教研组必须至少有一个立项课题。对立项课题进行认真论证、积极实施,在课题研究中获得经验,取得共识,再来指导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
2、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学校教学研究制度的重要基础,它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生素质、教学质量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相信,通过一系列措施,教研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南日初中必将以此为契机,再上新台阶
版块三: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快乐成长
原作者: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山小学 吴怀国
日期:2009年1月17日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 。目前,我校各教研组活动的开展已属常规化、正规化,然而也发现少数教研组的活动存在着假而空的现象,在单一的学科教研组的统一行动中,我们看到教师彼此间的假协作,给自己留一手,不肯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或者随声附和,宁可不要真理,也不伤害情感;或者大家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不同的事情,形成学校教研活动中的“例行公事”与低水平重复。

一些教研组长并不能真正起到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作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因为教研组长自己平时从没有看重自己组长的身份,当然也就对当组长所担负的责任认识不到位,他们通常会认为这毕竟不是什么行政职务,不必太认真;其二,是因为多数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中并不能发挥导向作用,有的是因为组长虽然有水平但不好意思发挥自己的能力,有的是因为组长自己实在缺乏教研能力。其三是因为教研组长不愿意太认真,怕得罪人,因为严格执行学校教研管理制度,势必会得罪教师,平时在教师中日子就不会好过。

这导致了什么?教研组活动并没有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提供平台,没有“传、帮、带”、没有互相探讨,哪来提高呢?部分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理念仍旧没有得到改变,我行我素,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教学形势。而一部分年轻的新教师也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的影响,逐渐丧失了属于年轻人特有的朝气、锐气。

因此,只有把教研组搞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
一、以课例为载体,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为教师快速成长提供平台。
1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其出发点和着重点是教师的发展,即激活教师潜能提升教师的反思交流能力和同伴协作能力,使教师在反思和协作中共同发展,超越自我。学科教研组是开展发挥优秀教师作用,进行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2每学年度的第一学期开展优质课评选,第二学期进行校教学能手的评选。评选分为教研组学习、推荐、学校选拔三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转变理念为核心,开展普遍的学习研讨活动,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观摩优秀教师授课录像。每位教师在学习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自觉地围绕新课程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⑵第二阶段在教研组内进行课堂评选活动,同科同教师同课题,教研组内所有教师听课并进行课堂评价。课堂评价结束后,学科教研组内交流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反思报告,说自己的教学思路,最终由教研组长将所有教师的评课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教研组内所有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评课报告。教研组内推荐得分最高的教师参加学校的优质课评选。此阶段活动主要在教研组内进行,就是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内优秀、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观察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参与教学讨论以及共同评课等多种学习方式,带动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施教能力,在研讨、评课中,教师们引用经典教育教学理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
⑶教导处还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了《新课程课堂教学量表》、《教学设计评价量表》、《课堂教学反思报告评价标准》,作为评价的标准,也起到了理念引导的作用。
3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优秀、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观察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参与教学讨论以及共同评课等多种校本教研方式,将年轻教师尽快领上路、引导他们上台阶,从而不断扩大优秀教师群体。
二、以课堂为阵地,发挥片教研的互动作用,强化教研组活动实效
  1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越多,教师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因此,教研组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研究,逐步引导教师提高研究意识和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
结合学校的实际,将先进理念体现在体育教学中。课堂教学符合体育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创设情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探究、创新拓展。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分析、研讨、交流等活动推动了教研工作,强化了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
3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教学研讨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每次活动依托于课堂教学实例进行分析研讨,为教师搭建了研讨交流的平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三、以活动为依托,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推动教研组建设
  1薛城区教育局教研室积极组织片际教研组坚持开展专题性研究活动,注重以科研带教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将讲课活动制度化,以活动为依托,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推动教研组建设。
   2
2008年12月21日,在区临山小学召开了以“三为主、五环节的体育课堂教学建模”为主题的片际校本教研活动。薛城区分管体育的领导,各乡镇的体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区临山小学王永老师的一节《抗击雪灾》的展示课上的非常成功。课后听课领导与教师进行了研讨,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了教研组开展有特色的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与会的各校教研组长对教研组建设做了深入思考,进一步促进了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片际学校教研组建设。

四、网络文化共享,让教师在信息高速路上交流分享
 1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校本教研工作不断发展,从深化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到深入探讨校本教研工作的方式、方法,已初步建立起切合学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机制,学校教研组、片际教研组在不断探索中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动。教研组的各位教师渴望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共享。
2为搭建更广泛的交流共享的平台,促使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2007年9月初,成立了薛城区临山小学网络校本教研网。截止到今日,注册博客170多位教师,发表博客文章3000余篇,到目前为止,学校的校本教研网还正在不断修改、完善中。
教研组建设的好坏,教研活动开展得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开展教师培训的同时,一定要尤其重视发挥教研组主阵地的作用,借此来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版块四: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每位教师都成长
特邀嘉宾顾惠樑(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特级校长)
张雪龙(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小学校长、特级校长)

刘国华(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日期:2006年11月20日

一、背景
1、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在此,学校要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实验为主要形式、渠道和方法,确立“以教师发展促学生成长”的校本管理理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化培训体制和责任制度。
2、广大的中小学校长已经作了不少尝试,如完善全员培训网络、指导教师制订专业化自主发展规划、构建青年教师阶梯式培养系统、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强化文化认同等,具体的举措有专家论坛提升教育理念、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技能评比展示教师风采等。这一切努力都对激活教师自主发展的动机和潜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整体效果来看,在更多的中小学校,真正获得有效发展的还只是部分教师。如何让每位教师都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正困扰着众多的中小学管理者。分析其中原因,一个关键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抓手。那校长如何推动学校每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呢,本刊特邀上海市三位办学成绩卓越的优秀校长介绍他们的思考和实践经验,供广大正为此而困惑的校长参考。
二、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让教师在团队合作中快速成长
1、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愿望是否强烈,专业化发展速度是否快,教师之间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差距能否缩小,都取决于教研组教研活动的质量高低。因此,可以认为,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是推动学校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抓手。
在新形势下,教研组作为学校联系教师的专业群体,应该帮助教师明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教研组应该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在提高教研组整体实践研究水平的基础上,为每位教师成为二期课改的成功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让每位教师拥有明晰的发展目标。策略是指选择方法的指导思想。我们选择这一种方法而不是另一种方法,必然是因为受到某种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就是策略。教研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升教研组在专业化发展上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辐射力。研究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就是指通过总结教研组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揭示一般规律,作为推进教研组建设的策略,供各教研组在自主决策发展的过程中选择,从而提高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水平。
⑴要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意识,把促进自身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到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研究中来。在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中,我们要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明确地提出来。如何使教师都能以“品牌教师”作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目标,各教研组要制订与其配套的目标与措施,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有每位教师的呼应。
⑵近年来,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两到三次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经验交流会,各教研组交流各自的计划、经验与成果。成功经验的交流、总结要及时,要能上升为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并能通过具体形象的介绍加以推广,在经验共享的基础上逐步完善。
如我们要求每个教研组在制订计划时应该寻找到自身发展的增长点。学校体育组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进行过一个市级课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对资料的价值有了深刻的体验。因为研究需要参考书,需要国外信息进行比较,教师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资料柜,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查找资料的时间,从而使日常的研究实践更为便捷。于是,体育组就建立了一个组内的资料柜。他们把自己的教学资料、研究资料,包括备课资料、教案、课题研究资料、运动队获奖资料、训练资料等分门别类整理好,放在柜中。
3有了这个好经验,我们就要加以推广。我们组织其他组的教师去参观,实地去看。在教师看的过程中再让体育组介绍,他们是怎么想到要整理这些资料的,是怎么整理的,这些资料对他们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有什么作用等。这并不是简单介绍一个经验,而是具体形象地将经验介绍给大家,从而引起连锁反应。
⑴英语教研组的教育质量高,为什么?因为每位教师的教育投入都非常大。他们组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对每一个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一种讨论的氛围,对一种问题的讨论往往能有深度地进行。这是一种组室氛围我们感到有必要推广;因为现在很多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通常有一个主讲,主讲讲完后整个活动也就结束了,这样更多的是个人的教学理解,没有互相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为此,我们组织了学校和区里的两次活动,让教师们来观摩英语组的教研活动。教师们的感受是非常真切的。
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我们提供的榜样必须是有血有肉的,教师需要的不是空洞的教条,不是一种概念式的、结论式的启发。如果仅仅给出一个概念,它经过个人的理解还会发生错误。我们要给教师提供形象的经验,这是经验共享的基础,然后通过策略积累,逐步形成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策略。这才是行之有效的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体系。
三、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八大策略
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研究也包括两个方面,即学校的他控策略和教研组的自控策略。我们着重要研究的是自控策略,这是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需要为支撑的。我觉得这就是人性化管理策略,而且是高层次的人性化管理。目前,我们总结出了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八大策略。
1、策略一:让教师心情愉快地工作。要让教师自觉提高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要让每位教师都能心情愉快地工作。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热情往往取决于他的心情。以前,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和表扬,就是成功了。而现在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其效果要体现为他工作上的成就。工作任务完成了,还要能发表文章,能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参加教学公开研究课,在市、区产生影响,形成教学风格、特色等,这种追求与过去是不同的。
那怎样使教师心情愉快地工作?首先,教研组在给出任务、布置工作和提出要求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高位需要,变行政指令为合作探究,创造群体的支持环境,就像刚才提到的英语教研组教研活动时积极讨论的氛围。我们要求每个教研组组内形成一种沟通与交流的环境,教师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支持。与此相应的,学校对教师的肯定也以群体为导向,在肯定教研组整体的提高中肯定个人。否则,教师会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他的研究成果不让别人知道,不与别人交流。如果这样,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大家肯定是心情不大愉快的,也不利于个人和集体的发展。
2、策略二:发展目标设定与合理分解。如数学组实践研究型教师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上公开课的能力,能上带有一定研究目的的探索课。与此同时,根据教龄和实践研究能力的不同,每位教师确定的目标各有不同,总的趋势是,能先在组内开公开课,然后一步步发展到年级内开课,然后是学校、区内、全市甚至是全国内开课。几年来,学校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
3、策略三:强化群体目标的个体意义。如语文组在一期课改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发展出二期课改的拓展性课程,大家一起编写教材,任务下达到每位教师。然后我们和出版社联系,出一本语文拓展性课程的书。对教研组来说,编写教材的任务完成了;对教师来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有了一次出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实际上是体现个人才能,体现教师个体价值的机会。所以,教师们很高兴。
4、策略四:突出阶段重点。每个教研组有很多任务,如果平均分配力量,任务是完成了,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不大。所以,我们提出有所得,有所失;有所为,有所不为。如英语组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强调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变化为重点突破口。以前英语课上的“DAILY TALK”(日常交流),每次所讲的事情就是到了多少人、有多少人缺席,今天上什么课,天气怎么样等。时间一长,就非常枯燥、单调了。而现在学生们可以就身边所有的主题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英语学习就非常活泼、生动了。
5、策略五:错位发展,开辟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空间。错位发展的对立面就是对位发展,统一发展。对位发展往往使教师失去专业化发展的空间,但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如音乐组的四位教师分别在声乐、管乐、弦乐和舞蹈上各有所长。所以,我校的艺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都很高。
6、策略六:重点亮相与群体培养相结合。当前,教学评优的机会很少。但是,学校教师重点亮相是和群体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位教师在教学评优中获得荣誉,是整个教研组努力的成果;
因为教研组是他的后盾,所有的备课、修改教案、参赛课的准备,教研组其他教师都是参与其中的。这也使群体在参赛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荣誉的取得有分享的基础。一位教师成功了,其他教师都觉得收获了成功。
7、策略七:加强教研力度,倡导案例研究后实践跟进。案例研究后教师们都会有心得。如果不对心得进行及时的总结,它的意义就会散失。在我们学校,一位教师取得心得后,其他教师或者是他自己把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加以总结,修改教案后再上课。也可以是提供案例研究,通过集体研究,取得心得,让另一位教师去上课。形式多种多样,目的就是要将案例的研究深化,要把教师心得从理性认识转化为教学成果。
8、策略八:倡导合作竞争,以良好的组风推进教研组建设。稳定良好的组风体现在两点,一是锐意进取,不满足于现状。教研组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二是合作下的竞争。有竞争才有发展。其中有组和组之间竞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等。
最后,我们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其一是通过进一步总结教研组建设经验,加强策略积累,使其更丰满;其二是研究各条策略的内在联系、构建策略的逻辑框架,最终使其成为一个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需要为支撑的、丰满有效的、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体系。
四、团队精神在教研组建设中的体现
1、教研组成员对所在教研组和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强烈的荣誉感,愿意为学校和教研组的目标贡献力量。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学校及教研组的利益关系时,个人服从学校、教研组的需要。
2、教研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彼此信任,经验共享,问题共享。个人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以己之短量人所长,以人之长补己所短。个人懂得依靠团队,凝聚力强,追求整个教研组和整个学校的整体绩效。
3、教研组成员人人都尽职尽责,对教育教学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研组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参与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

五、教研组校本教研的形成与实施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教师进行“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整个教育创新的活力所在。
(一)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以校为本”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二)我组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
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我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日常教学。
2、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我们的教研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是基于自身的课堂而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研究。因此我们研究的重心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各种科技活动中。
3、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我们任课教师自己才最有资格去研究它,解决它。
4、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始终贯穿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备课组、教研组集体互助。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同时备课组、教研组的合作已成为我们的习惯,针对教学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各诉己见,形成解决方案,并以公开课等形式检验。
(三)我组校本教研的主要指标。
1.我们的教研成效如何,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无疑是一个重要重要指标。近几年来,高考物理班成绩及一本、二本人数每年上一个台阶。
2.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利用学科特点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创发、业余电台、三模、定向越野、电子探雷、无线电测向、摄影等,获市、区级竞赛奖无数,为我校成为区科技特色学校做出了贡献。
3.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组老师在集体教研中得到了较大收获,连续二次区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分别获二、三等奖。青年教师成长较快,也得益于两位研训员老师经常性的指导。
4.教科研方面。我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近三年组内有十余篇论文参加校级课题评比获等第奖,并有五篇文章发表在区级以上刊物。
(四)我组校本教研的主要弱点。
1.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中,教师只是知识的接收者和旁观者。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我们普遍感到研究能力不足。另外,由于教学压力等各种原因,部分教师还没有足够的兴趣、热情与精力参与到校本教研中去,参加校本教研的内驱力不足。
2.受条件制约,我们的教研过程得不到系统性的“专家”的专业引领,研究过程缺乏理论性指导,研究手段、方法不够丰富,致使效率不高、成果水平一般。我们真心希望有专业研究人员能够系统参与我们的校本教研建设,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使之逐渐成为一种制度。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教研组室建设讲座17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0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17》,分为五个版块: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保证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四是加强化学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五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学有效性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加强教研组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原作者:
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张 颖
日期:2007年9月13日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
随着二期课改理念的深入,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原先思考的“如何教数学”变为“学生如何学数学”。而数学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高,教研组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
1、教研组概况。

我们教研组,共有3名成员,都是本科学历。其中2名小学高级,1名新教师。其中2名教师分跨一、二年级。
2、以流程管理为指导。
我校的教学流程管理为教研组的建设明确了研究目标,为教研组有序、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⑴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开学的第一次教研活动最主要的任务是制定本学期的学科计划,其中教材分析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德育渗透等,另外还包括对任教班级的情况分析,针对不同班级不同的教学措施等,对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个整体的规划,以便在教学中能恰如其分的因材施教。另外,还要进行提前量的备课检查、讨论教学进度和制定教研计划。在整个一学期里教研组方面,每次教研活动教研组长都要作好详细的记录,组内的每位老师都要完成研究课,自己独立备课,校领导和组内其他老师一起听课,课后分别给予评课并完成评价表,从教学目标、教学常规、实施情况和学生活动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老师们能在互相的交流与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期末测试要对每个班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⑵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引起老师更多的关注,相对而言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老师就比较容易忽略,认为他们懂了、掌握了就可以了,久而久之他们的潜能就会慢慢地的被埋没。因此,流程管理中的一项培优计划的制定就是要提醒任课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从学生的特点、培优的措施、一学期主要成绩的记录,来反映这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是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的。
⑶每学期的学科竞赛也是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丰富学生学习模式的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师培优工作的进展。低年级以口算为主,中、高年级以思维训练为主,根据年级的整体情况评出一、二、三等奖,在校园内张贴红榜,并给学生颁发奖状,以资鼓励。最后在学期末,每个教研组还要申报学校的优秀教研组,教研组评价表的自评,让教研组教师对一学期的工作情况作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学校的流程管理覆盖了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为整个学期的工作勾勒了基本框架,使每位教师能清楚地认识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3、重视教研活动的质量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我们教研组是一个非常和谐、非常融洽的集体。每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作为教研组长总是事先作好活动安排,以保证教研活动的质量。活动时每位老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⑴教材分析和反馈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虽然我们教研组有2位老师的教龄超过了5年,但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新的教学理念有时理解会有些出入,通过大家共同的讨论、研究,使每位老师都能正确把握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单元都由一位老师主讲,讲完后另两位老师可以补充或提出疑问,然后大家再共同探讨,在提高自身对教材认识的同时,也能帮助同伴正确的理解。在进行教材分析的同时,我们还会讨论配套的练习该如何命题,然后分工合作,希望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而调整教学进度。另外,教学反馈我觉得也非常的重要,由于班级情况的不同,教学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因此,每次活动时我们都会对最近一个星期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有什么漏洞可以及时补救。还可以针对练习的反馈情况,对学生掌握的有缺陷的方面加以进一步的练习。
⑵理论学习对教师而言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尤其是我们3人都是第一次接触新教材,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转化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不间断的学习一些优秀的教科研论文,如《分层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例谈》、《学生教会了我——分数初步认识中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反思》等,把别人的经验或者见解和自己的教学相结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
⑶观摩录像课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法,本学期我们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观摩了两堂优秀的录像课《几分之一》和《计算器》。《几分之一》不是新内容,希望通过观摩可以学习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计算器》这个内容从教材来看,似乎没什么难点,通过观看录像后发现,除了书上的内容外,我们还可以拓展一些平时非常有用的功能给学生,这样可以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想法、班级的差异所融合,既节约了时间又能正确的把握教学目标。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还参加了学校的两纲课题,因此在教研活动时,重点学习了有关两纲精神的文件和论文,希望在教学时能恰如其分的融入两纲的内容,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尤其是《从算筹到算盘》这一课,我们觉得这两种计算工具离现在的孩子有一定的距离,光靠上课的说教学生可能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查询有关资料的话,也许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果同学们在网上找到了各种有关中国古代计算工具的资料,通过查找他们知道了虽然现在的计算器使用很方便,但这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没有古人的发明创造,何来今天的计算器、计算机。教研活动的时间虽然只有两节课,但大家都非常珍惜,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二、重视学习效率 保证教学质量
1、减负提质为宗旨。
二期课改伊始我们学校就提出了“减负提质”的教学宗旨,而新教材的实施也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的契机。新教材的练习册薄了,里面的练习都是比较基础的,这样就出现了有能力的学生“吃不饱”,有困难的学生“吃不好”的现象。为了改善这样的问题,老师只能加重自己的负担,每天出天天练作为回家课后练习。天天练里的题目有基础的,也有*号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完成,基础题每人必须完成,*号题可以选择完成。有层次、有目的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还能提高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二分之一张试卷的练习量也不算多,一般的练习学生基本都能在十到十五分钟内完成。这样的练习学生和家长都很喜欢。
2、培优辅差是途径。
无论班级的总体情况的好坏,每个班都会有一些学习能力较强和较差的学生,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中间的。作为老师总希望好的学生越多越好,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越少越好,这样可以轻松些。但事实我往往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身上,课内会关注他们有没有掌握新的知识,课后则特别关心他们的订正情况,时常会在放学后还把他们留在身边,希望能让这些学生尽量缩短与班级其他同学的差距。而相对而言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强或一般的学生,就关心较少了,最多上课出一些*号题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因此,从两年级开始我们试着从教学、作业和考试时实施分层,希望能让不同的学生各自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较好的。为此,我们还在二年级第二学期作了尝试,把测试卷分成A、B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A卷比较基础适合于一般的学生,B卷每一部分的习题难度都有提高,适合于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结果这样的形式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家长们认为这样的形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可以测试出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则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上这些是我对平时工作的小结,也谈不上经验,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版块二: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原作者: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 徐玉章
日期:2008年5月3日

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其根本任务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与教研组自身的建设密切相关。唯有一批业务水平高、师德修养好的教师在教研组内发挥作用,这个教研组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因此抓好教研组的自身建设又是教研组工作的重点。本文想在两个方面谈谈我们是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体会。
一、认真落实教学常规是搞好教研组建设的根本保证
根据多年来的探索,我们为本组制定了如下几方面的教学常规。
    1.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必须重点抓。我们始终强调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必须认真备课,而且原则上都应有详细的教案。教研组每个学期都要对组内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凡备课认真者由校领导在大会上给予表杨,写得不附合要求的则由教研组长及时给予指出。为了加强备课组的活动,我们要求各备课组每个星期至少活动一次,并作好活动记录,以供教研组定期检查和指导。备课不仅要备知识点,要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落实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备课中也要对作业的要求、考查的内容、教学的进度、课余的辅优补差给予统一安排。对于青年教师,我们则指定老教师作为他们的师傅予以具体指导。如指导他们写教案、命题、上课、开展课外活动等。对于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组长则通过平时听课、帮助备课并指导他们上好组内教学实践课的形式,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加强课内听说训练。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象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的学生,不仅要适应高一级学校的挑选,而且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具有良好外语素质的毕业生(优良的书面成绩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将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听说训练是由应试教育转轨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具体工作:(1)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在准备阶段,教师应有步骤地落实100多句常用的英语课堂用语)。(2)初中坚持视听说领先的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实物、图片、手势、幻灯等创设语言学习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则重点探索课文的整体教学,实行“四步教学法”(一般是指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即教师用英语介绍改写的课文概要,就概要设计是非判断练习(对的要求复述,错的要求订正并说明原因),师生之间就课文内容开展问与答的练习,最后是要求学生进行先口头后笔头的复述。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学生兴趣浓、注意力集中,上课密度强,效果好。组内教师多次按此方法为市区和外省市教师上公开课均获好评。(3)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每日英语活动,初中重在值日生汇报、会话表演、日常问答、让学生讲一个故事等等。(4)引进听说教材,开设英语会话与听力课。我们先后试用了3L《教材》、新概念英语、同步听力材料与华东师范大学编的《英语听力入门》。高一,学生在语音室上听力课。
    3.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加强教师进修。根据学校要求,我们几年来基本上做到每人每学期开设有特色的组内公开课一次。开课前,组织同教材的教师一起讨论教案,听取试教,在试教基础上再修改教案,然后正式执教。课后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认真讲评。讲评以发扬优点为主,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一些缺点,以求进一步提高。经验告诉我们,听课评课的过程实际
上就是教师业务进修的过程,而且这种形式的进修对教师来说更加实惠,更加有吸引力。当然,必要的其它形式的业务进修也是不可少的。几年来,我组教师中先后有五人参加本科进修(四人已毕业)。三人正在市、区教育学院参加进修。
    4.初中实行口试与笔试结合。早在多年前,我们就开始在有关年级进行口试试点工作(市教育学院曾为此为我们录像)。近两年,因为新教材需要口试,于是我们先后三次集中全组力量对试点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口试。口试包括语音、单词、词组、句子的朗读,也包括日常问答、看图说话和表演课文等。笔试则坚持至少期中考试由教研组组织有关教师命题,并坚持流水阅卷,考试后做好试卷讲评与质量分析。
    5.认真批改作业,提倡由学生做好错误订正记录和整理听课笔记。要减轻学生负担,作业要适量,题目要精选,这就更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后,一般均要求他们订正。高中则因题目数量多,因此教师让学生用专门的本子(厚硬抄本),将错误题订正并写上理由。这样做效果很好。有的老师则坚持让学生自己整理听课笔记,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6.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近两年来我们把这一点作为常规来抓,每学期都要组织一、二位教师开设这方面的公开课。当然,思想教育不能搞形式,必须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英语教学如何教改。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⑴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的教师把英语课上成用汉语教英语的课或是教师一讲到底的课,那么这种课就不能说是好课。反之,如果老师能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听说,注意精讲精练,课上得既生动又活泼,又有密度与质量,那么这样的课就无疑是好课了。上面提到的我组加强听说训练方面的常规工作,正是我组近几年开展教改实践的基本方面。
⑵要改革教材。现行的部编教材已远远不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那种能听会说、具有较强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而用现行教材加上传统教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是聋子(不会听)加哑巴(不会讲)式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社会是不会欢迎的。基于这个认识,我校进行了3L教材的试点(共两届,四年)。并于两年前开始进行新教材的试点。现行的新教材采用结构功能法编写,重在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例如,新教材需要大量的直观教具、图片、幻灯片,更需要在课内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和为此而进行的对子与小组活动,同时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表演课文,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教师改革教学方法,而用完全不同于教部编教材的教学方法去教新教材。执教我校首期试点教材的是两位青年教师。她们好学,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少经验。如何帮助她们则是顺利进行试点的关键。试点开始,我们建立了一个由组长参加的备课小组,共同备课(重点备教法)。为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们组织两位教师相互听课。与此同时,我们调动全组力量,关心支持她们。例如大家在听取她们教学实践课后,认真帮助她们分析教法上的成败之处,集思广益,提出改进的意见(象这样的公开课一学期一般不少于两次)。新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口试,执教新教材的教师又缺少经验,于是我们就集中全组教师利用整整一个下午帮助他们对全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口试。这样的口试,师生都十分重视,对教与学都是巨大的促进。
2、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在探索执教新教材的教法方面初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不少教师在上新课单词、句型前都准备了许多实物或图片,为了增加上课密度,投影仪的使用已越来越为更多的教师采纳。
⑴在上新课时,有的教师还精心 。设计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图片,甚至还为录音配上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为了达到精讲精练的目的,许多教师精心设计对子与小组活动的内容,从而大大增加了上课密度,有效地提高了上课质量。
⑵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执教部编教材的老师们也开始学习执教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如开展对子活动、表演课文等。这就为今年秋季开始全面使用新教材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
在改革教法的同时,我们又十分重视教学科研。部分教师积极参加市、区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研究,并获了奖。作为校级课题的《新教材教法探索》,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已接近总结经验的阶段。有两位教师所写的这方面的经验分别在市、区教研员召开的会议上作了介绍,获得好评。另一位老师所写的《普通完中高中英语听说训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被一出版社收入《全国中教优秀论文选》。三位教师参加编写的初高中英语课外辅导材料均已出版。我组教师所写的有关英语学习方面的文章经常为本市或外省报刊录用发表。
   
这几年我们在加强组内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教研组因此被评为静安区先进教研组,三次评为学校先进教研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
版块三: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来源(原作者):江苏省镇江市大港中学
日期:2009年10月1日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学的基层组织,加强教研组建设对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教研组的主要功能
教研组在新形势下应教、研、训一体化,重视研究、合作、反思。具体说来,具有以下功能:
(一)发挥组织学习功能,提高教师教改理念。
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教研组要充分发挥组织学习的功能,使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的组织,提高教师的教改理念。
主要包括:组织学习文件、规章制度、教育教学理论;组织听讲专题讲座;组织教师相互学习;组织教师自主学习。
(二)抓好常规教学,发挥指导、激励功能。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应让“备”、“评”、“查”、“赛”、“析”、“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备”即集体备课“评”即评课;“查”即课后检查、调查;“赛”即教学比赛;“析”即教学分析;“管”即质量管理。
(三)重视行动研究,实现行为转变。
一个教研组的作用绝不能只停留在分派工作、布置任务这个浅层次上,而是应该营造浓浓的教研气氛,引导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潜心研究,互相学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使每一位教师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开展对新知识及新教材的研究;对优秀教法的研究;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对教育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研究;对考试与命题的研究等。
(四)提倡教学反思,形成合作文化。
1、西方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实践的过程。
2、教研组要引导教师养成积累教学经验的习惯,养成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持续反思的习惯,养成与同伴互研、与同事互助的习惯,建成教研组的合作文化。
(五)抓课题研究,发挥研究功能。
教师必定会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许多问题,产生不少困惑。教研组要整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归纳出关键问题,进行课题立项,开展课题研究。在一个课题下面可以分设几个子课题,由教研组内教师根据实际分头研究。
(六)发挥培训教师功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1、教研组内师徒结对:由老教师定时间,有目标,有重点的带教青年教师,培训他们的教学技能。
2、建立组本培训课程: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教师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为直接目标的培训。
3、实践提高教学技能:教研组位于教学的第一线,便于在教学实践中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事实上,也只有教师的教学实践才是提高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七)抓好关系处理,发挥协调功能。
(八)建设教研组文化,促进教研组内涵发展。
1、教研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从深层影响教研组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速度。譬如,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文化,教研组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与借鉴,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自觉,而这种专业成长的自觉相互感染、激励与影响,就会使整个教研组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局面,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组整体实力的增强、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将成为必然的结果。再如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反思文化,每一位教师形成了课后反思、阶段反思、学期反思和学年反思的习惯。
2、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学水平将逐步提高,而教师之间相互影响与学习、借鉴,就会推动整个教研组的教学实力稳步提升。但反之,如果教研组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文化,往往就会出现学科教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骨干教师的教学成绩突出,但能力较弱的教师成绩又较差,导致学科整体的教学成绩难有大的提升,教研组整体实力长期徘徊不前。
二、教研组建设现状分析
(一)教研组建设的成绩方面。
1.重视教研制度建设。2.重视新教学理论的学习。3.重视教学研讨。4.重视发挥教研组的互助功能。5.重视教师专业成长
(二)
教研组建设的问题方面。
1、 教研组活动基本上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主要传达精神和布置工作。简单的工作布置居多,“研究”的气氛淡薄。

2
、组里的主要活动仅仅是开几次公开课,相互之间听听课,深入“研究”的气氛不浓。

3
、教研组记录不齐全,简单了事,有的每次活动只记录几句话,有的活动流于形式,根本无事可记。

4
、教研组工作没有目标,计划性差,措施不力,有的虽有教研组工作计划、制度等,但具体落实缺乏措施,或措施不力。
5、学校管理层面上,满足于有学科教研组,能开展些活动。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水平上,没有从高层次上发挥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促进教学的措施。
6、针对性普遍不够,教研组很少开展针对教学改革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学习教育理论往往不能与实际教改工作相联系。专题研究不深,缺乏突破性的开展。
7、从组织管理、培养指导来看,教研组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与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其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没有抓准科教一体化的结合点,以科研促教研,促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尚是一个薄弱环节。
8、在实际工作中,较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在对教研组群体建设上缺乏足够认识和方法上的指导.
针对教研组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层分析,找出问题根源所在,以便研究对策,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三.教研组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一)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要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不但需要每一位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还需要每一位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的具体行为;不但需要每一位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还需要每一位教师主动强化学科德育的意识,自觉教书育人。
(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的内涵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教育科研通过提高教师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以校为本的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取得实效性的基础,更是科研兴校的核心。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发展的土壤,是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背景下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有效依托。
(四)引领教师感受工作快乐。
在工作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从事教育工作,不但是教师良好心态的直接反映,也是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不但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避免职业倦怠、促进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86%,有中度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的58.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29%!(见图1);而教师心理健康状态较差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38.5%,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32.6%,心理健康好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28.8%,也就是说71.2%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见图2);特别是教师对自身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自身工作的低满意度占64.4%,中满意度占20.2%,高满意度只占15.4%。这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表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教师生存状态。
四、教研组建设的原则
(一)师本性原则。
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就要从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出发,通过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来实现教师的发展,进而实现教研组的发展。
(二)反思性原则。
主要包括:.教研组层面的反思;教研组长自我反思;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对于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要具有反思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教研组也要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与能力。
(三)发展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国策,是一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一个教研组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教研组来说,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按照教育规律和趋势,把教研组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具有长远生命力和效力的发展思路与举措上,从根本上、整体上进行谋划,使教研组达到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发展目标。
(四)开放性原则。
在信息网络化的社会,教研组建设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建设教研组。主要包括:
1.教研组的内部开放:备课开放;开放教学;教研活动开放等。
2.教研组的外部开放:走出去:请进来。
(五)行动性原则。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教研组教学改革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研组所面对的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教研组的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研组教学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五、教研组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一)教研组建设的五种类型。
1、文化型教研组。是教研组不断延续、发展、永葆持久生命力的源泉。
文化型教研组是指教研组形成了比较优秀的教研组文化。而教研组文化是指教研组全体教师所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与生存发展方式。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整合、提炼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理想目标。
2、规范型教研组。规范性是教研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规范型教研组已经形成了适合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行为规范体系,而这套完整的规范体系已被组内全体教师所认同并内化,成为每一位教师自觉遵守的行动规则。一个教研组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有特色的教研组,必须首先形成自我规范体系。
3、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教研组是指教研组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优质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就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和思想、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未来的具有高于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的学习团队。
4、研究型教研组。研究型教研组是指教研组具有了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并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5、合作型教研组。合作型教研组指的是教研组教师间已经形成团结互助、友好合作的氛围与文化。合作型教研组建设的核心是形成监视间的良好合作,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目的是通过合作与共同探索,加快教师专业发展;重点是教学经验的交流、教学策略的共享、教学研究的互助、教学能力的互补以及教学理念的互动。一个合作奋进的教研组,有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内每位老师的长处,提升教研组教学实力,提高教研组整体教学水平。
(二)教研组建设考核评价的基本要素:
1.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性:教研组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2.教研组建设的规范性:教研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3.教研组的学习性:教研组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4.教研组的研究性:教研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特征。
5.教研组的开放性:教研组生存与发展的明智抉择。
6.教研组的创新性:教研组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
7.教研组的实效性:教研组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这些基本要素是紧密结合教研组的5种类型予以确定的,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研组评价机制,建立立足于促进教研组发展的指标体系,完善教研组建设的考核与评价操作办法,对于促进教研组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意义。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教研组自身的努力,学校的指导与支持在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也至关重要。
六、影响教研组建设的要素
(一)学校对教研组建设的影响。
1.学校要形成重视教研组工作的小环境。2.学校要明确教研组工作的职责。3.学校要切实授予教研组以职权。4.学校要切实给予教研组长以高度关注。5.学校要加强对教研组的考核与评价。
(二)教研组内因对教研组建设的影响。
1.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建设的关键。2.学科教师是教研组建设的主体。3.学科教研组自身要强化内涵建设。
(三)教研组建设中的教研组长
教研组长的综合素养、工作质量直接决定着教研组建设兴衰成败。教研组长要明确自身职责;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要自我强化开拓进取精神;教研组长应该具有服务者的素质,能够全心全意为教师与学生服务;应该具有潜水员的素质,能够倾听来自教师与学生的心声;应该具有领头羊的素质,具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应该具有拓荒者的素质,具有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精神与仪式。
版块四:加强化学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原作者:北京市第7中学
宁会娟
日期:
2010年1月23日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年会的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众所周知,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教研组的任务是通过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组的建设不仅直接关系一所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努力营造良好的组内氛围,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一个教研组来说,这是对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最大的贡献。作为学校十一个教研组的化学组,我们在加强教研组建设方面主要是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的。
一、营造团结、和谐、协作、互助的气氛,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
1.化学教研组是资源共享、和谐共助的教研团队。化学组所有老师均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将团结协作精神放在第一位,在民主和谐、合作互助之中,营造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研讨氛围。本组老师施行大循环(从初三到高三),每位老师都将本年教案、学案、练习、试卷(电子版)交与下一位老师,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既可以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又可以有更多时间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进行辅导。
2.加强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同组老师在备课中如发现问题,备课组成员能够立刻进行共同研究。该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经验和智慧,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备课组共同的提高。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研究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夯实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促进教学的民主化、开放化,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靠加班加点的辅导决不是成功的路子,关键在于向课堂要质量,向45分钟要效益。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们把提高课堂效益作为教研的核心、努力的方向。我们将教研组研讨活动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阔学术视野,使教师的思路更广。研究近年来中高考和全国同类考试的新题型,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导向,能够在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
2.转变观念
立足新课改。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注重学困生的学习。化学为初三开的起始学科,新初三的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在老师的鼓励下对学好化学满怀信心,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很快就会遇到许多困难,从而不再喜欢学习化学。我们采取的办法有:
①是课前备学生。不但研究教材,还要研究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好,准备的内容就多一些、难度大一些、知识面宽一些;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好,则准备的内容就少一些、难度小一些,逐步增加知识量和难度。
②是课上有侧重。课堂上更加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与他们的互动,比如多给他们提问与回答的机会,多让他们参与实验演示与板演等,时刻注意他们的反馈,了解他们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不失时机地去鼓励和表扬他们,带动全班的学习气氛。
③是课后重落实每节课检测不过关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
⑵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但这些能力的培养均建立在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之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这些能力。类似于语文认识字词,外语必须记单词,化学必须记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大部分没有学好化学的学生就是没有掌握这些内容,而老师一味地讲题对这些学生都是毫无意义的。在这方面本组老师达成共识,对化学用语长抓不懈,并在各年级有针对性的开展化学用语竞赛。
(3)注重化学特长生的培养,使学有所长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培养那些化学特长生。应侧重发现这些学生,如有时留一两道选做题,应及时表扬和激励那些能做出这些题的同学,老师对他们的认可会激励他们更加勤奋地去钻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和训练,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会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体系下,我们化学组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使学生不再是被治理者,而变成了教师的合作者。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亲切感。可以说,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变成了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变成了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沃土。在近几年的中高考中,我校化学均取得较好成绩,说明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对的。
3.设立听课周,建立听评课制度。
⑴每学期安排一周集中进行听课,每位老师上一节常态课,全体老师参加听课并进行评课。通过听评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老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评课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课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课中产生,业务水平在听评课中提高。通过听课、评课等手段,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发现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特色和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反思与总结。通过课堂教学的诊断,促进教师学习理论,充实学科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⑵评课时注意以下几方面:教学理念的正确性 ,课堂结构的流畅性,媒体运用的可行性,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板书设计的规范性,学法指导的针对性,教学机制的灵活性。
三、开展教育科研,在教改实践中学习与提高
1.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组教师立足本职开展教科研。 “十一五”化学组科研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针对此课题本组教师均做了研究课,并积极撰写论文。
2.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突出学科特点。谭芳草老师所撰写的论文《小议怎样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荣获2008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评比活动二等奖;路志凯老师所撰写的论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荣获2008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评比活动三等奖;王铁永老师在区化学教师实验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3.按照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更多地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关注教的结果变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师也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化学组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上还需要努力探索与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努力,我们相信,通过构建和谐化学组,我们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版块五: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学有效性
原作者:上海市宝山区淞滨路小学
钱璐
日期:2010年2月20日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区教育局、教研室、学校新学期教学意见的指引下,依照我们学校办学发展方向,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以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和优秀的服务质量赢得学生称心、家长满意和社会的好评。
二、工作目标
1、 坚持精细化管理,按照“抓好常规、抓严细节、抓实过程”的策略,聚焦课堂,切实加强流程管理的执行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形成学校一心一意抓教育质量的浓郁氛围。
2、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发挥教研组的管理、教研、服务功能,努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
3、积极响应市教委“十一五”师训规划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练好教学基本功,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1、基本思路:以“提升教学有效性”为教学工作中心任务,推进教学管理精细化、流程管理规范化。
2、具体措施:加强理论学习,开展校本研训;加强教研组建设,落实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
3、抓住一个中心:即以教育质量为中心。
4、做到两个凸现:即凸现书法特色,凸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5、强化三个管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结果管理。
(1)过程管理。有好的过程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但没有好的过程,一定没有好的结果,即要一丝不苟得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教学的全过程。
(2)细节管理。细节出文化,细节出品位,细节出效益。要认真抓好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要认真关注学生的任何一点思想动态,教师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
(3)结果管理。对照目标责任书公平公正地考察各部门、各岗位责任人,根据教学评估方案科学合理地评价每位教师的教学业绩。
①备课。备课重在钻研教材,电子稿允许借鉴,但绝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拷贝。各任课老师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要加强备课的修改力度,每位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特点用黑色水笔对教案进行精心修改,体现老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其能适合我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复习课要求有总目标、分课时目标、重点、难点以及课时安排。
②上课。本学期,我校将继续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作为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针对性、相关性、活泼性、思考性、实践性上下功夫,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
ⅰ继续开展教学视导活动,教导处安排落实,各行政、教研组长认真做好半日视导记录。通过视导工作,帮助教师诊断出教学中的不足,督促教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
ⅱ普通老师:1—2节组内公开课或视导课;骨干老师:1—2节组内公开课或视导课、一节骨干展示课。
③布置和批改作业。坚持“高效低负”的原则,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作业要精心挑选,精心批改,要求解题规范完整,书写端正清楚,必要时应课上评讲甚至个别面批面评,订正要严格认真,一丝不苟。教导处在检查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典型,推广优秀的作业设计,精心的作业批改。(本学期进行一次全校优秀作业展。)
④组织考试。继续作好学科每学期两次的质量监控。把好监控卷的质量关,保密关,做到阅卷规范、公正、正确。坚持“重平时”、“看三率”(及格率,优秀率,提高率)的原则,建立教导处、教研组、班级层层把关,层层负责的质量管理网络,每次质量监控后教导处将与教研组长共同探讨,既要发现成绩,总结经验,又要寻找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促使学校素质教育上新台阶。
⑤课外辅导。组织辅导主要就是提优补差,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ⅰ教师要充满爱心,耐心细致地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教育他们改进方法,促使他们进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愿望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优秀学生并形成群体。
ⅱ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要做到有过程记录,有成绩记录,本学期,在对学生个别辅导的基础上完成个别辅导记录表,有助于全程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积累经验,发现不足,提高辅导效果。(完成个别学生辅导表格。)
⑥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建议在听课笔记本上不仅有教学过程的记录,还有听课后三言两语的点评与建议。(每位教师听课节数见《淞滨路小学教学管理条例》。)
⑦组织课外活动。组织好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本学期将继续开展星光灿烂展风采语、数、外各学科竞赛。(第十二周语文:朗读;数学:应用题;英语:课外阅读。)
5、把住四个环节:计划制定、检查监督、反馈调整、考核评估。
⑴第一环节:计划制订环节。计划的制订要细致明了,使每位教师知道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人该做什么事,叫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事、时紧密相连,向计划负责,向规矩负责,向制度负责。
⑵第二环节:检查监督环节。计划执行如何,措施落实如何,目标达成如何,都必须要接受检查与监督。教导处的计划要接受校长室的检查,教师们的监督;教研组、备课组的计划要接受教导处的检查,组员们的监督;每位教师的计划要接受组长的检查,同组教师的监督。
⑶第三环节:反馈调整环节。我们制订的计划,设想的措施,拟定的目标等,不是绝对正确的,随着时间、空间、人员的变化,以及在执行计划过程中收集到的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所制订的一些东西要及时加以修正,加以补充,加以删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计划、措施和目标更完善,更科学,更有效能。
⑷第四环节:考核评估环节。只有对教师进行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介,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保护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奋发向上,努力工作。因此教导处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业务的评价机制,努力达到对教师的评价实事求是,科学公正。
6、落实五项措施:提升教师整体专业水平。
(1)保证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反思的时间。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教师的课务,确保教师参加市、区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和在校自学时间。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领会时代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才能跟上形势,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①每周一下午3:40——4:30分为教研组活动时间。教研组长要精心安排好每次教研活动,每次研修活动力求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主题,事先公开活动主题,并且做到事前有准备。本学期的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关注课堂教学过程,探索有效教学行为。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建立教研组专题教学月制度。各教研组分别围绕学校课题,制定教研组研究专题,形成人人重参与,人人会研究的风气。
②教后感: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反思,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每周写一篇三言两语的教后记;每月完成一篇有质量的教学随笔或教学案例(电子稿);每学年根据各教研组的研究专题,完成一篇具有较高质量的教学专题小结或教学论文。)
(2)搭建好教师展示才能、炫出风采的舞台。积极推动教研组开展有效课堂的讨论,本学期继续开展各类教学展示活动和业务竞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教研组内完成一次独立教材分析的基本功比赛。)
①重视教师岗位基本功的提升,针对不同学科,采取切实可行的岗位基本功测试,考察教师的实际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②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第4周--骨干教师公开课。
ⅰ具体要求:一份教案、一份教学说明、上一节课、一份教学反思、一份评课
ⅱ教案:结合教研组专题选择适当教学内容进行备课;
上课:围绕课题研究,落实于课堂教学;
ⅲ评课:教研组指定一节课,根据上课情况,围绕教研组专题撰写千字文,在评课中体现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一点不足、谈一点建议。
(3)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便利条件。继续推进师徒结对机制。为语文组外聘老师,通过面对面的学习与交流,一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逐步走向成熟;二使成熟型教师能够在课改的环境下,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调整个人成长的坐标,获得教学生涯的持续发展,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
(4)注重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区校骨干教师在校内的示范、辐射作用。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公开课”、骨干论坛、结队教研等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为课堂教学提供借鉴,让教师在教学交流中提高。
(5)深入一线,为教师做好服务工作,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教导处及各教研组长要深入到教师中去,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教师的需求,全心全意地为教师分忧解难,切切实实地地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教师解除后顾之忧,让教师能一心一意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四、其它工作
1、加强毕业班教学工作研究,稳定和提升教学质量。开学初举行一次毕业班教学工作交流会,成立毕业班教研攻关组,周密制定毕业班教学计划。重点是分析毕业班各班各科的优劣势,强抓弱项细化措施、缓解薄弱环节,重视不同层次“临界线”学生群体和薄弱学科、薄弱班级的教学指导,改善教师间的协作性。
2、继续开展淞滨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精心辅导,强调参与,提高活动质量。
3、按要求做好师训、随班就读、语言文字工作、红读、学生心理咨询等工作
4、做好书籍的征订工作和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5、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做好日常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学生座谈会。
五、每月工作安排
附:每周安排:
时间
主要工作
开学准备(2/19~2/21)
开学准备工作
第一周(2/22~2/26)
开学典礼、教学工作会议、教研组活动、检查备课(一)、落实教学常规
第二周(3/1~3/5)
学籍管理、教研组活动、上交学科计划、听视导课、上交教研组计划及每周安排
第三周(3/8~3/12)
教研组活动、听视导课、召开五年级教学研讨会
第四周(3/15~3/19)
教研组活动、作业检查(一)、骨干教师申报展示课
第五周(3/22~3/26)
教研组活动、听视导课、完成质量监控出卷
第六周(3/29~4/2)
教研组活动、听视导课、质量监控与分析
第七周(4/5~4/9)
(周一清明节)
教学工作会议、听视导课、教学随笔(一)、
第八周(4/12~4/16)
教研活动、检查备课、期中复习课(二)、听视导课
第九周(4/19~4/23)
期中考试、期中质量分析、发放成绩手册
第十周(4/26~4/30)
教研组活动、听视导课、一年级招生工作
第十一周(5/3~5/7)
(周一放假)
教学工作会议、听视导课 、上交“星光灿烂展风采”学科类竞赛方案
第十二周(5/10~5/14)
教研活动、“星光灿烂展风采”学科类竞赛活动、听视导课
第十三周(5/17~5/21)
教研活动、、听视导课、校外橱窗的布置
第十四周(5/24~5/28)
教研活动、作业检查(二) 、完成质量监控出卷、毕业班学籍管理
第十五周(5/31~6/4)
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质量监控与分析、教学随笔(二)
第十六周(6/7~6/11)
教学工作会议、教研活动、期终复习备课(三)、召开全校家长会
第十七周(6/14~6/18)
教研活动、期终复习
第十八周(6/21~6/25)
期终考试和质量分析、发放成绩手册
第十九周(6/28~6/30)
教学工作会议、学期结束工作、结业式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优化教研工作(教研组室建设讲座18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0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优化教研工作(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专题18)》,分为六个版块: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走特色教研之路;二是加强学科教研,促进教研组建设;三是抓点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四是以教研组建设为突破口,创建和谐高效课堂;五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校本教研回归本位的必然;六是基于校本教研活动下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加强教研组建设,走特色教研之路

原作者:安庆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秦奋
日期:2009年10月30日
学校的一切教研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研组的支持。一个好的教研组能带动一群教师,也能成就一批名师。教师的个人成长离不开教研组的培养,教研组的建设更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所以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要十分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的合作气氛浓厚,教研氛围良好,老师们深感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教师个人成长的同时,教研组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目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区数学教研组的作用,还不能真正凸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教研组的功能在削弱,组长不能起到真正领头雁的作用。
(2)教研组缺少长远的发展规划。教研组的活动流于形式,随意性很大,缺少发展的长足后劲。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走特色教研之路

怎样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其实教研组的建设最主要的是文化建设。这里的文化建设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1、所谓精神文化:是说教研组主要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一所学校有自己的校训,那么一个教研组也应该有自己的组训。我在桐城中学读高中时,就知道桐城中学数学组有自己的组训:备课要深、讲课要清、作业要精、辅导要勤。后来我们的江兴代局长还在后面加上一条:反思要敏。组训是一个学科组的灵魂,是一个口号,只要组长一声令下,就能很快的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这样开展起活动也就得心应手了。
2、所谓的物质文化:是指一个教研组要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场所,以便定期开展活动。组内好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等都要及时收集、整理,以便实现资源共享。在教研组开展的集体教研活动中注重个体的注重横向交流与合作,吸取同伴的经验与智慧,更好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所谓制度文化:是指教研组要有自己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奖勤罚懒。这样就给师德优秀、业务精湛、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在当前正好与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的分配进行挂钩,更能完善教研活动的激励机制,激发教研热情,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4、所谓行为文化:是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理论学习等行为。教研组要以组长为中心,经常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所有活动的开展都要定时、定点、定人,要有一定的程序,并有制度保障,做到主题鲜明、任务明确、效果明显,许多教师不喜欢参加教研活动,是因为教研组活动的质量不是很高,教师不能从这些活动中得到益处。
以上所谈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当然每个学校的教研组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适合本组的教学教研活动,真正达到教研兴校、教研强校的目的。
版块二:加强学科教研,促进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教重庆市巫溪县研室
日期:2008年9月12日

教研室为了在“教育管理质量年”中更进一步的凸显“研究、服务、指导”的工作职责,积极改变工作方式。在加强对学校集体视导的同时,加强学科个别指导。促进各学科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调研、指导,了解学科教学现状以及教研组工作情况,使得教研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对学校教研工作的集体视导引发对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1、教研室对学校教研工作的集体视导。
⑴化学教研员于3月28日至3月30日,分别对文峰职中、通城初中、马坪初中三所学校进行了调研、视导。工作中,针对各校化学教师人数较少,特别是一些小型学校往往只有1-2名化学教师,使得教研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限制,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面比较窄,化学教师希望加强校际间教学经验交流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文峰片区学校比较集中的特点,邀请塘坊初中的化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为如何有效的开展校际间的化学教研活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⑵在对3所学校的调研、视导中,共听随堂课9节,每到一所学校教研员都要求学科教师一起参加听课,然后就教师的讲课情况组织了评课、交流活动。在评课、交流活动中,首先由上课教师介绍了教学设计思路,并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了自我评价。随后各听课教师也就所听随堂课依照《巫溪县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表》从多方面进行了评价,谈了自己的体会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⑶教研员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进行了逐一点评,在点评中针对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①对于新教材把握不准确,教学中不得要领,照本宣科,“死教教材”不能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整合,教材资源得不到充分的运用,重、难点知识不突出等问题。要求年轻教师做到:ⅰ向老教师学习,尽快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ⅱ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养;ⅲ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和课标,利用好教学参考书和考试说明。
②对老教师要求跳出旧教材的束缚,摆脱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对教学思想的影响,把握新教材知识难度有所降低、化学知识呈现的逻辑顺序被淡化,化学实验素材和探究素材比较丰富,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内容大量出现等特点。教学中要积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有机的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做到: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对教材上的知识点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延伸;ⅱ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ⅲ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③就教学方法陈旧,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而且无论什么内容均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现象。教研员指出:当学生对于某一知识有大量感性经验时,讲授法不失为一种恰当的选择。但是对于新教材中大量的化学知识,应该采用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④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少,有也只是少数学生的练习或简单的问答过程,而不注意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教研员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情境,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中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活动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⑤点评中教研员还对部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不准确,版书不规范,提出问题时有的指向不明确,学生不知所云,有的过于简单没有实际意义,调动不了学生的思维。等问题一一进行了列举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化学教师重视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条件的学校,化学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活动最后,教研员就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积极促进教研组建设提出了建议。强调教研活动要在“实”字上做文章,在“活”字上下工夫,活动要落到实处,讲求实效;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同时要注重专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各校校长、教导主任全程参加了听评课活动和做谈交流活动。
⑥教研员还利用活动期间的休息时间,通过查阅资料、查看记录以及走访师生等方式对各校的教学管理情况和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视导、调研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能围绕“教育管理质量年”的主题开展工作,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能及时修订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职责,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力度,注重教学常规管理,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结合,以管理促质量。能认识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教研组织基本健全,能够开展常规教研活动;大部分学校都有专人分管毕业班的工作,并制定有毕业班工作计划,毕业班工作思路清楚、目标明确。
2、在调研、视导中教研员也发现学校管理及教学教研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⑴管理制度陈旧,管理方法简单。一些学校管理制度比较陈旧,与新时期学校工作不相适应,有的学校进行了修订,也仅对教学质量考核进行了一些简单修改。而对通过管理制度的改变使之与新时期学校工作相适应,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推进教学教研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作深层次的思考。在管理方法上信奉制度万能,而缺乏必要的情感管理。
⑵教研工作力度不够,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大部分学校虽然教研组设置齐全,但教研活动一般都只限于常规的听评课活动,部分学校领导以及一些教师对教研活动不够重视,把教研工作作为一种形式,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研工作不易落到实处,教研经费的短缺也制约着教研工作的开展。多种因素导致学校教研工作形式单一,难以开展有效的专题教研活动。
⑶教育理念有待更新,教学方式需要改变。虽然化学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新教材进行了提前接触,而且化学学科使用新教材也有近一年的时间了,但是从调研、视导的情况,特别是课堂反馈的情况说明有的教师教育理念还比较成旧,教学方法单一。
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学科教研。
针对以上在视导、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教研员在各校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了如下的一些建议:
1、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做到制度科学,管理到位,检查严格、记录准确、考核落实、执行公正;
2、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保证教研经费的投入,树立以教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教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思想。使教研活动制度化、常规化、多样化、实效化,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抓好课题研究,形成“问题即课题”的教研工作作风,针对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3、加强教师业务学习,使教师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促使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4、教师要加强教学“六认真”工作,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知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5、做好新教师的培训工作,针对新教师的不同情况开展教学基本功、教学经验交流、专业知识学习、课标、教材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
本次调研、视导活动得到了各校的大力支持,和化学教师的积极配合。对化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受到了各校教师的好评。各校领导都表示将加强教学管理,重视教研组建设,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做到通过科学的管理,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以教研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版块三:抓点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原作者:广东省翁源县科技教育局教研室黄石钦
日期:2007年2月28日

根据本室《关于抓点加强教研(备课)组建设,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的实施方案》要求,本人从20079月份起,开始到点上科组翁源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仙鹤中学语文教研组开展工作。在取得二校领导支持的基础上,通过个别座谈、了解情况、召开会议、制订措施、参加并指导活动等,使点上科组的教研活动趋于正常化、规范化,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将自己的工作作一总结。
一、了解情况,提出要求
1初期的工作是深入学校、深入科组,通过和老师们的个别交谈,初步了解教师和教研活动的情况。然后制订出《中学语文教师情况调查表》,主要从年龄、专业、学历取得时间、教学奖励等方面进行了解。反映的基本情况如下:翁源中学高二备课组共10人,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5岁,平均年龄35岁,全部是本科学历,但全日制中文本科毕业的仅3人;仙鹤中学语文教研组共11人,年龄最大的43岁,最小的24岁,平均年龄30.1岁,多为本科学历,全日制本科毕业的没有,其中2人是从政治和音乐学科转教语文的。其次还了解到教研活动也不够正常化、规范化。
2初期的教研活动计划中有集体备课和公开课活动安排,但没有针对性强的,“教”、“学”、“考”方面的问题研究,活动的记录也不完善。再次是设计了教学问卷如下:
1、你喜欢语文教师这个职业吗?

A.
喜欢
B.
一般
C.
不喜欢
2、你在语文教学方面最突出的特长是什么?最不足的方面又是什么?
3、你有哪些良好的或者不好的教学习惯?
4、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缺陷?
5、你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哪些方面最需要帮助?
6、你对语文学科有哪些教学思考?你认为语文教学中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7、你理想中的语文教学环境或境界是怎样的?
8、你曾经做过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调查吗?
9、目前你所教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如何?
10、针对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你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3通过情况的反馈知道,我们的教师们大多对语文教师这个职业的喜欢度一般,没有形成明确的语文教学思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特长,也缺乏可圈可点的良好的教学习惯和行为,甚至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境界方面也没有进行有效的了解和基本的思考。总起来说,就是基本素质和工作方法都还比较欠缺。
4基于以上情况,本人先在会议中向大家口头上明确教研活动的基本要求,即有计划、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并要求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自荐和组内安排的方法,使每位教师都承担一个以上“教”、“学”、“考”方面问题的研究;要求重新制订教研计划,将每次活动的时间、内容和中心发言人列表体现,改变初期计划中只有课例的听课评课和集体备课的情况,进一步拓宽“研”的范围,加强“研”的针对性。
5200710月,还制订出了《语文教研(备课)组活动要求》,从组长、教师、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规范和约束。具体内容如下:
对组长的要求:组长必须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地安排好本组的各项工作,必须在每学期开学初,联系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本科组老师素质能力状况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学期本科组的学习和研究活动计划,建立或完善各项活动制度,从单元、课文的备课和教、学、考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做好每一次活动的安排,组织好每次活动。
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们必须服从分工,听从管理,将活动的需要当作发展自己的需要,积极参加组内的每一次活动,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在活动的过程中,专心致志,不闲聊、不扯皮,从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出发,潜心参与,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教学研究氛围。
对过程和结果的要求:每次活动的过程必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过程,过程中必须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并就研究的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果,做好详细的记录,并将结果形成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文字,打印人手一份,以期明确具体地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解决相关的教学问题。
经过多方准备,使得点上科组的活动正常、规范起来。
二、参加活动,指导教研
1活动正常后,本人克服多方困难,在可能的情况下抽出时间参加活动。从过程中看,他们的活动均已做到全员参与,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但每个环节都还出现有不足。如有的教师虽然参加活动,但过程中不发言或很少发言;中心发言人对某个课例,某个问题的准备,往往是网上及参考书中摘抄的内容,只有少数老师有自己的研究思考,活动的记录也是非常简单的过程化的记录。这与教师们的自身素质及对活动的目的不够明确都相关联,故活动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
2根据这些问题,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⑴是集体备课的方面,首先要求根据实际需要提前一周选定单元或课文,然后分工确定中心发言人,由中心发言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说课稿式的发言稿,围绕“学什么?”(目标重点)“什么难学?”(难点)“如何教?”(过程、方法)“为什么?”(依据)等方面去分析、研究和表达,其他教师作补充。然后再由中心发言人根据既定的教案上课,其他教师听课评课,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⑶是对教学问题的专题研究方面,要求首先讨论出本年级科组在教学中发现的,关于“教”、“学”、“考”方面最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分工确定中心发言人,由其按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措施的落实——预想可能的效果这样的顺序进行研究,边研究边操作。每个过程所做的工作,所作的分析,所提出的方法和措施都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将其形成文字,进行交流。
⑵是活动记录的指导,要求记录既要体现过程,更要体现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在活动结束后,记录人还要就记录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进行印证完善,就某个问题解决的措施和方法,形成条理清楚,操作性强的文字,打印人手一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通过一学期的工作,目前两个点的教研活动均已正常和规范。
⑴活动效果也已初步体现,主要是老师们能将活动当作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教研能力,提高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需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明确了教研的方向,明确了教研的目的要求,初步掌握了教研活动的方法,增强了教学研究能力。
⑵存在问题主要是教研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还是多从自身的实际,而不是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而确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还不够,还没达到“研究”的程度,过程中没有完全凭事实,有依据地操作,主观臆想的成份过多。
⑶活动本身没有完全达到明显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目的。好在我们这个工作刚刚起步,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版块四:以教研组建设为突破口,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原作者:李青
来源:西陵区东山小学
日期:2010年1月3日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办学行为的不断规范,如何实现质量提升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学校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课堂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常态、最基本的细胞,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目前,探究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已经受到人们的热捧,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者,正在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教师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尤为重要。我们认为:校本研究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水平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教研组在校本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学校的主力军,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是实施新课程,打造高效课堂的的助推器。
一、以需要为出发点,定位教研目标。
创建高效课堂之所以成为大家关注和研究的话题,这是因为新课程改革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教师的生活,如果没有每个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探索,新课程改革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这就呼唤着一种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新模式的出现。
1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校本研究的初衷就是要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需要为出发点,来开展新课程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所以和以往的教学研究模式相比,它摈弃了传统的唯上、唯书、唯权论,更加注重弘扬人文关怀,关注人的需要。
2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研组建设上,也要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结合新课程的要求给教研组准确定位。
⑴是确定研究主题。校本教研应该是围绕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有敏锐的头脑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迷信权威或盲目从众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学校注意引导教师勤于思考,设计一些能够促进教师反思和相互启发的教研活动,让教师能够从平常的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把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定为“教研主题讨论日”,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如变“评课”为“议课”,不急于对一堂课的优劣作出评判,而是提倡教师从某个环节和片段提出疑问,引申出更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各教研组在制订教研计划时,都必须充分讨论,搜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和归纳。以确认真正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学上真正困惑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各教研组从需要出发选准研究课题。每学期一个组自己拟定一个教研主题,整个学期的教研活动就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增强研究的目的性。
⑵是不仅关注教师、同时也关注学生需要,在教研计划的拟定时不仅考虑教师的教学研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研究,因为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所以在教研活动中可以设计学科系列活动,让学科活动促进师生的发展。如果有了准确定位,从计划到过程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才有可能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必须,成为教师提高和发展的平台。
二、以制度为支撑点,规范教研建设。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
1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制度的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制度的建立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的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化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2我们可以建立《学校教研组建设管理条例条例》、《学校教研组的评价方法》、《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实施细则》等,为了提高教研组建设的针对性,学校也可实行行政领导参与、蹲点制。
⑴是要求每个行政领导做到“三深入”,即每个行政深入一个年级组、深入一个教研组,深入一个学科指导教育科研活动。并明确要求每个领导每学期参加教研组的情况纳入领导的责任目标考核。
⑵是围绕课堂教学做文章,每学期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达标课、研究课,每次研究都建立听课、说课、评课制度,而且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要求跨学科听课,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体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⑶是建立教研组资料袋,把每次的研究过程资料记载下来,作为反思自己的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⑷是建立学科活动制度。把学生的学科活动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形成师生同积累、共成长的教学研究氛围,也是教研组建设很重要的一点。
3每学期各教研组围绕自己研究的主题设计3—4次学科活动,每次活动都由组内老师轮流组织。这样的学科活动,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变成了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乐园。
三、以发展为着力点,实化教研过程。
校本研究之所以倍受青睐,可能最大的优势在于因校而异,因人而异,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教师、每个学生、每个学校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研组建设上,也要以发展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应学生、教师发展的空间。教研组建设可以按照“区级引领、学校组织、区校联动”的组织活动方式,确立“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导行、反思提高”的教研思路,运用“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模式。
1、加强自培
,内化教研。

⑴学习,对一个人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的。理论学习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可是提起教师培训学理论,多数人会持否定态度的:花那么多钱、费那么多时间,把教师集中起来学理论,不如把资料发给大家去看就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大家有各自的见解。我想与教师被动的接受学习是有关系的。以往的学习,多以单调的讲座为主要形式,就理理论讲理论。教师对这样的学习感觉空虚,没有针对性,学和不学一个样。专家指出“要引导教师学会理念地思考教学问题” 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保证。
⑵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坚持四结合,即: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学习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练功与结合。并采取组内交流学习心得、轮流讲座、举办“课改大家谈”等形式学习,这种学习把教师推到培训的前台,教师成为培训的主角,学校充分发挥课改实验校的优势,主动争取市区专家的支持和指导,聘请专家顾问举办专题讲座,到学校教研组开展听课和评课。
⑶教师与专家直面对话交流,交换信息、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研讨,给教师的教研提供切实的帮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学习的主要行为方式。“参与式”学习,“实战式”培训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在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讲座学习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再是单纯讲理论,而是在实际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这样的学习,为教师提供了碰撞的平台,使教师在平等交流对话中实现了自我的提高。
⑷学校还可以建立各类不同的学习型组织:以青年教师为成员的“教科研学习班”、以中青年教师为成员的“课改培训班”、以研究课题核心成员组成的“中心课题组”、以师徒结对为形式的“青蓝组”、以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名师组”。多种不同类别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创造一个分层、多维、联动又融合的立体的学习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全面夯实教师业务素质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人才立体结构。
2、合作研讨
活化教研。
⑴教材是实现课程功能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出体现新理念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切实帮助教师过好教材关。为此,将教师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之一,强化单元集体备课制度,采用“三定三统一查”的做法,集思广益,共同过好教材关,共同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⑵所谓“三定”。①是定时间。每周有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研究。
②是定内容。其初各学科备课组组长分工负责,让每位科任教师负责若干单元教材的分析任务。负责的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提出教材处理、教学方法选择等意见,并把这些内容填写在单元备课表上,准备做中心发言,其他教师也要预先研究教材,为参与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③是定活动形式和程序。一般是先由中心发言人按单元备课表上的内容逐项阐述,其他教师则提出修改补充意见,着重探讨单元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落实措施、教学的重难点、容易产生偏差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最后提出案例撰写意见并指定撰写教师。
⑶单元集体备课活动一经形成共识,即成为本级科单元教学的预案。为了确保集体备课活动不流于形式,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备课组进行指导,并定期查阅备单元备课表、活动记录表。实践表明,这种集体备课活动,能够使教师更快、更好地吃透教材,从而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相互交流
优化教研。
⑴过好教材关,仅仅是上好课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新的疑惑,却往往受自已能力、经验不足、理论层次不高的局限,茫然不知所措,导致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缓慢。
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教学“三个一”活动,一般由主讲教师根据个人教学所上实践课,运用新课标新理念说清楚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运用教学理论诠释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他教师结合课例,以新课示为导向,与授课教师进行面对面坦诚地分析、评价,从实践到理论,从表象到本质,共同探讨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如此这样,反复磨合。
⑶我们通过这种说课活动,可以引领教师们在“课程——理论——实践”中循环上升,使他们上课、听课、评课时都能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心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教师贯彻新课标、实践新理念的实效性。
4、课堂实践
实化教研。
⑴案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切入点。为此,教研组活动中以课堂教学为重点。
①是每月安排教师说课或上课,组织教师听课、评课、议课,结合实际案例研究提高。这样的案例研究让每个教师在分享别人经验、积累反思素材的同时开展研究自己,在实践中自觉地调整教学行为,解决课堂中的问题。
②是加强校级教研中心的研究活动。学校可以成立校教研中心,聘请部分学科骨干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热心教育的教师参加,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分工,每周由校级教研中心成员对部分教师的课进行诊断、指导。
③是开展教研组展示活动。即:以教研组为研究团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采取“找研究点、选课例、一课多上,反复磨砺”的研究模式,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不断积淀和生成了实践的智慧。
④是定期举行大型教育科研活动:如教学节活动、专题研讨课活动等。
⑵通过专题介绍(阶段总结)、课堂比武、阅读展示、研究沙龙等。让老师们得到理论的升化,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5、反思提高
,深化教研。
⑴教学反思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最重要最鲜活的资源。为了增强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自觉性,学校可以大胆进行备课的改革,要求教师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好教学的“过程追踪与反思”记载,做到“五思”:思成功之处、思失误之外,思学生的不同见解之处、思学生出现的问题、思今后的改进创新。
⑵学校还可以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撰写教学故事(得失录)的活动。写出自己或他们日常教育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片断,然后结合新课示及教育教学理念予以剖析,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反思,着重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措施。要求就理说理,即讲清楚对某一个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即可,不求全责备。
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讲“自己的教育故事”交流研究活动,来促使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启迪,从中取长补短。学校也把失败看成是再次尝试的通道,营造出多元宽容的教学研究氛围,不以成改论英雄,只问是否有提升,何愁“思”而不“反”呢?
我们深深感到:教研组是成为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发展的一个“基地”,成为学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研究所”,成为学校“聚焦课堂,决胜课堂”的“参谋部”。在教研组建设中,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为教师提供研究平台,良好的教研制度保障(行政领导督导制度、教研时间保障制度、教研组长聘任制度、教研活动考核制度、教研评价激励制度),才能让教师在规范中获得发展。丰富多彩的教研形式,(专家引领式、案例研究式、专题研讨式、沙龙研讨式)才能让教师在互动中得到了提高。只有从教研组入手才能使研究真正能做到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效益,打造高效课堂,使学校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
版块五: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校本教研回归本位的必然
原作者:俞建彬
日期:2007年12月6日

教研组是学校里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一个基本团队,也是教师开展同伴互助、合作教研的基本场所,而作为农村初级中学,大力提倡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初中教研力量薄弱,直面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低于城镇教师的现实,只有加强教研组建设,扎扎实实地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这是当前形势下校本教研回归本位的必然。想做这样一个命题,源自于一年来我对一所农村初中新学校的分析、诊断、反思和十多年来作为农村初中校长对农村学校的理解,回顾促使我开展这样一项实践研究。
一、目前农村初中师资现状及其分析
目前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教学状态沿袭了长期以来固化的思维品质、教学模式、机械低效等。
1我们的教师不缺少现代先进理念的熏陶,但往往先进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找不到半点影子,根本没有把目前上海市推行的三维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忙忙碌碌了大半辈子,还是把这套低效的传统的做法传给了他们的徒弟,又被年青的一代继承了,迎着晨曦上班,披着星星回家,老师跟学生在打消耗战,与现时反复强调的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相悖。
2教研活动变成了工作布置,难得一见的听课评课也是高奏凯歌,缺少应有同伴互助的教研氛围,缺少善意的教研冲突,缺少应有的反思重建,无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总体来说,农村初中教师的教研能力在退化,课堂教学低效能在不断呈现,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单一评价方式仍在持续。
二、开展校本培训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基础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实际,适应教师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有针对性的是个性化的培训。是进一步锻造一支符合学校实际的有特点的教师群体,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校本培训——先进理论的引领。引导教师认识教育本质和基础教育特点,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让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现状和学校的实际,制订科学的教育计划。
⑴认识教育本质,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教育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是实现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奠定厚实的基础。
⑵理解基础教育特性,明确学校的教育使命。学校教育要对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要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走向负责。
⑶反思教育现状,确立全面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是反映学校满足学生现实的、明确的和潜在的、隐含的、发展需要的能力总和。
⑷现代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知识、能力、人格为脉络三位一体的质量,是追求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质量。
⑸校本培训形式:学校自培、专家引领、论坛交流。
2、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教研组建设最简单有效的途径和教师成长的最近发展区。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是最常见最简单有效的,是广大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兴趣最浓、参与率最高,最实用的活动方式,能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系列实际问题,是教研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听课评课教研活动是一种教研形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⑴弥补实践层面的不足。教师的实践经验靠平时教学的积累,但实践经验受到教师教龄、教学经历等的影响,教师要迅速成长,就要不断借鉴别人的东西,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新教师(在目前的农村学校近几年来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的教学经验就更为不足。而听课评课就是教师观察、借鉴别人经验,反思自我的很好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听的课评的课可能都是自己曾经上过的,也就自然地产生熟悉感,在熟悉感中,教师很容易地就进入培训状态,从而联系自身地思考这堂课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并且取其所长,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听课——思考——评课”是弥补有限实践的关键,也是教师成长最近发展区的教研活动。
⑵弥补知识层面的缺失。在日常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农村初中教师在实践层面有一定不足,(二期课改推行以来,对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明显不足,实践经验或老化或不足)而在知识层面也存在一定的缺失,我们的教师从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他们曾经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现有知识迁移,更新,特别是在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的编写中,很多知识得到了更新,造成了教师知识的断层,加上教师一次充电,终身放电,客观上也造成教师知识的断层。那么在校本教研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听课评课活动是一种实训式的教研方式,能够把枯燥的学科知识放入一个生动的课堂教学情景中,使教师想听。听课评课的教师就在教师的想听的时候,为上课教师的学科知识把关,并将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穿插进听、评课中,以实例解说的实训模式充实教师专业素养。
⑶同伴互助——利用好差异资源。教师与教师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这样的差异体现在年龄、学历、学科、基础素质、个性等。因此在教研组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用好教师的差异资源,在听课评课活动中,老教师的评课对青年教师而言是一种提高,青年教师的评课对老教师而言可能是一种创新,有经验教师的评课则是对其他教师的提高。
3、主题教研活动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主要抓手。在教研组建设中,如果没有了活动作为支撑,那么教研组建设成了无源之水,也就丧失了教研组生气和活力,但教研活动如果缺少了主题,也就缺少了活动的主心骨。
⑴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教研组建设过程中每位教师必须共同面对的提升专业素养,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项实践研究,它可以是一个学年度的,也可以是阶段性的,可以是名师引领的,也可以是同伴互助合作的,可以是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教育教学个案的反思。
⑵主题教研活动是最符合教师需要和最受教师欢迎的研讨活动。它最能激发教师的创造才能和教育智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是农村初中加强教研组建设的主要抓手。
三、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是农村初中加强教研组建设永恒的主旋律
教研组建设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对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尤为重要,农村初中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是通过教学行为来实现的,而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能力,它包括教师获取新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讲授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学测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1目前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显现六大问题,农村初中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是关键。六大问题主要是:①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随意性明显;②缺少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学重教不重学;③缺少对学习困难学生应有的关注,课堂人文关怀不足;④缺少对学科特点彰显,二期课改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⑤缺少有效的归纳总结,讲授新知识重点不明确;⑥缺少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反馈,细节关注不充分。
2改进课堂教学的八条建议和课堂教学评价的七大指标。针对显现的教学问题,通过校本教研开展专题的教研活动,就发生我们身边的课堂教学问题进行反复研讨,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八条建议和课堂教学评价的七大指标:
⑴改进课堂教学的八条建议:①充分备课: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研究学生。②认真上课:深入浅出,重视思维能力培养,有效训练,落实三维目标。③精选作业:精批细改,及时反馈。④耐心辅导:找出问题,针对指导,激发内涵。⑤科学考试:认真拟题,分析错题,科学有效。⑥有效沟通:搜集信息,寻找差异。⑦合作共享:切蹉教学,交换信息,分享资源。⑧反思改进:回顾课堂,尊重评教,撰写随笔。
⑵课堂教学评价七大指标:①教学目标明确适切性。②教学内容充实科学性。③教学过程互动生成性。④教学方法灵活有效性。⑤教学环境有序和谐性。⑥教学上课扎实体验性。⑦教师素养特色创新性。
⑶无论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八条建议还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七大指标,都是我们农村初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亟待追求达到的目标,因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理应成为学校教研组建设永恒的主旋律。
总之,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校本教研回归本位的必然,它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它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增强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是打造农村初中优秀教师团队的重要举措,它必须引起我们教育管理人员的关注,引起我们全体教师的关注,更需要我们校长的高度关注。
版块六:基于校本教研活动下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原作者:南麻中学语文教研组 王霆
日期:2010年12月26日
我们南麻中学语文教研组共有教师11人,40岁以下教师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名,一级教师7人。整个教师队伍正朝着年轻化、知识化迈进。教研组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教书育人”为出发点,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学科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献身精神、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教研组的整体教学水平较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较强,是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高度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
一、认识和实践
1改进课堂教学的八条建议和课堂教学评价的七大指标: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在教研组建设的认识问题上曾经存在着明显的偏差:认为课堂教学重在完成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习题集就是教学的全部家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孤军奋战,疲于应付,很少有主动地去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而形式主义的教研活动又严重削弱了教师们参与教研的热情,教师们把教研活动当成一项负担,教学与研究严重地脱离。
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化,我们逐渐意识到教研组建设的意义,意识到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拓展教学内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前提。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学期工作意见,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认真学习市教育局颁发的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意见》,根据教研室的统一部署,扎实地搞好语文教研组建设,开展好教研组的各项活动。
3、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中认识到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应该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努力地整合了学校现有的语文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全体语文教师的才智,鼓励大家走教、学、研之路,使教研组的建设落到实处,逐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二、制度与保障
1、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制订了较为详尽的教研组工作制度,有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语文教研组精致化管理条例等。为了提高教研组建设的针对性,学校还安排行政领导深入年级组、指导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校长每次语文教研活动都亲自参加,给我们语文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2、我们认为,一个团队的精神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语文组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是在开课评课上做文章。我们组织开设不同形式的研究课、公开课,每次教研活动都建立听课、说课、评课制度,而且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要求跨学科听课,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以拓展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体验。
⑵是采用 “课堂录象”的方式进行课堂观察。我们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及时、全面、准确地拍摄下来,规范操作的基本流程:确定目标——课堂录象——观察录象——定格解剖录象——研讨和集体诊断——形成共识。 “录像课”活动为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提供了蓝本,为教师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观察、分析与探究的时空。
⑶是建立教研组资料档案,把每次的研究过程资料记载下来,作为反思自己的第一手研究材料。
⑷我们还与教师们签定目标责任状,制订了教研组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
三、团结与协作
2006年,我校被命名为“研究型”特色学校,打造学习、研究型组织,是我校特色建设的重大使命。我们语文组十分注重形成学习型的团队氛围,十分重视组内和组际之间的团队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语文教研组内部,我们又根据需要设了三个备课组,各年级一个,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备课组在教研组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工作,它们相对独立,又共成一体。我们具体做法是:
1、抓集体备课。我们要求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四同。”“四定”是定制度、定时间、定内容、定任务。我们坚持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组工作的一项制度,写入每学期的教研组计划中;规定每周三或每周六利用两个小时作为集体备课的时间;集体备课的内容一般定为:①分析研究教材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②分析交流所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③交流教学体会和有关新近信息;④教材后面的思考与练习怎样处理,等等。在集体备课中,每个教师都有任务,采取轮流的办法,每次备课由一位教师主讲,其他教师补充。通过“四定”做到了“四同”,即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作业处理和考核上基本相同。
2抓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语文组对新教师的培养首要做法是实施“青蓝工程计划”——师徒结对。有培养计划,有考核规章,有具体的做法,实行“师徒捆绑”制,给新教师加压的同时也给老教师以明确的职责,使老教师真心带好新教师。在教学中大家互通有无、互帮互学。青年教师要开课,中老年教师帮着出谋划策,认真听课反馈,指导青年教师先进行说课、试讲,毫无保留地提出建议。青年教师则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中老年教师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整合网络课程等。
3抓教案、作业的互查。互查教案要求做到“三查”,即查课时数量,查教案设计,教学后记。互查作业主要是查作业量是否适中、批改是否及时等。几年来,由于全组教师互帮互学,团结协作,既推动了教研组工作的开展,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活动与管理
⑴我们精心组织每次教研具体做到:
学习有专题。为了加强业务学习,每次备课组和教研组活动都围绕一个专题学习讨论。仅上学期我们就先后印发学习了《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若干问题》等专题论文,还组织教师们学习了吴江市教科室印发的关于“有效教学”的资料。
主讲有专人。为了较好发挥备课组每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我们提出“主题先行,轮流主讲”,教研活动分组承包,每次安排一位教师或一个备课组作为主讲对象,改变以往教研组长一人主讲的局面,结合理论学习,充分利用本组资源,分别请经验丰富的老师结合教学实践主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教师们的主动性,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讨论有深度。每次学习,我们结合学习体会和教学实际进行讨论,畅所欲言,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积极参与意识,教研活动有热点,在互动中互有启发。
⑵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语文活动。我们根据语文教育的需要,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以班级为主,经常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
①每一次活动都有正式的通知,包括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对象、结果的使用等。
②活动按要求严格执行,如“走进恒力”作文大赛的操作,我们就采用“现场作文——密封阅卷——交叉选拔”的形式,推荐出优秀的现场作文刊登在《吴江日报》的教育专版上。

五、研究与创新
1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为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学习环境和智力背景。在语文教研组的建设中,我们立足于课堂,以“有效教学”为手段和目标,将校本科研具体化,引导语文教师在“教、学、研”的道路上,开展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鼓励他们“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他们把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他们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自我砥砺,不断成长。
2我们除了开展常规的教研活动,还立足于实践反思,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学校十五主课题《引导农村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我们语文组承担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在研究中,我们秉承“研究真问题、运用真方法、贡献真思想”的科学态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相关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课题研究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我校语文教学成绩多年来稳居全市前列,语文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锤炼,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近三年来,全组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部分论文还被人大报刊资料全文复印。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只有立足于脚踏实地的研究,才有可能创造、创新。教学的创新应该是在原来认识、做法的基础上的加工调整或改进,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创新是实实在在的研究中的必然产物。
“繁花欲入眼,静水渐流深”,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内涵建设,我们语文组日益壮大。师资队伍中有苏州市名教师一名,吴江市名教师、名校长各一名,拥有吴江市以上语文学科带头人三人,吴江市百节好课教师、A级优质课教师五名。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我们语文组参赛的五位教师中,有四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两位教师代表吴江参加苏州市级决赛。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团队在南中悄然兴起。乘着新课改的东风,在上级教研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经创造过辉煌的南中语文教研组还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作用(教研组室建设讲座19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1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作用(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19)》,分为五个版块: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迎接新时期挑战;二是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有效教研;三是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四是加强文化建设,凸显教研组功能;五是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作用。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加强教研组建设,迎接新时期挑战

原作者: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数学组
赵晓滨

日期:2009年1-月2日

当前,新一轮的教育发展已在我市全面展开,一场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工程已经起步。与此同时,它也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校本研修的提出,教研工作的功能也要有新的转变,这是学校教研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单位,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队伍,而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学科课程实施和研究的最基层的组织,是把握学科教学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园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就是教研组面临的问题,应通过教研组积极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成长。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教学工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所以,解决学校问题的关键在教师,任何一所学校都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它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特别是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更是每所学校都急待解决的问题。教研组的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体现。我们数学组在教研组建设上主要落实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形成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的集体备课制度的核心是以“个体—集体—个体”三轮备课形式为主的教研活动。通过这三轮备课,教师把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共享的显性知识,再把共享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体的实践智慧。

1、在第一轮备课中,教师运用个人的教学经验,从发挥个人教学风格的角度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一阶段中,有教师个人的原初设想,但不免也有个人的局限性。

2、在第二轮备课中,备课组教师集体参与,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第一轮备课教师的个性,又要发挥集体的智慧,用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对传统的观念的个人的局限性进行大胆的批评。集体备课的过程,就是理论与经验,群体与个人的相互交锋,对话和理解的过程。

3、在第三轮备课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前两轮备课的思想成果,通过进一步的修改,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二、 聚焦课堂,以问题为抓手,用“二期课改”的理念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工作是一项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工作,而实践过程正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现代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的课程观。虽然课改在我校还没有全面实施,但新的教育观念已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1、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首先是寻找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例如:我校的高中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很多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没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导致在数学课上不会思考,不会自主学习。这是阻碍学生发展的重症。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以“二期课改”的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发更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并且通过师与生思维活动的展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整个教学活动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掌握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为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区质量监控考试中,我们的数学成绩远远高于相关学校,在区数学竞赛中,我们也榜上有了名,把理论上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我们知道,在教研组建设上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很多方面还需要加强,特别是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观念,专业化知识,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都有待改进和提高。

3、在今后的教研组建设工作中,除了要继续和完善以上两个方面的活动以外,还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大力度:

⑴是要加强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学技能的进步和知识的扩充,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教师自己的教育信念以及教师自己对教育行为意义的理解的转变。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习,加强理论方面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课改文件,认真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并且要密切结合教育实践和工作实际,才能使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

⑵是要加强科研意识,加强教学反思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在1989年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从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实践反思已成为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因为经验是积累的结晶,教学是积累的过程。只有反思型教师才能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必须从不断的实践反思中积累经验,再把这些经验作用到实践反思中去。教学反思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①是课前反思,也就是在备课时是否遇到了什么困惑?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这样调整?等等.这些反思都是在教学前进行的,具有前瞻性,可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的教学实践。

②是课上反思,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你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你是如何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作为课堂资源进行教学的?这些反思属于过程反思,可及时调整、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减少失误。

③是课后反思,也就是在下课后,你感到有那些比较成功、满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教学后进行的反思,是回顾性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经验理性化。同时,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欣赏形成的教师积极的“自我意识”,会成为教师理解教学实践、提升教学理念的“生长点”。

⑶为了把以上两项活动落到实处,另制定以下“五个一”工程:

①工程一:读好一本书。教育在不断的发展,教师的观念与知识随着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更新。只有通过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②工程二:写一份优秀教案。教案是课前准备的实录,是一名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真实写照。它不但能体现出一名教师的教育教学观,还能反映出一名教师的个人素质。教案要课前完成,课后完善;教案内容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学活动设计和三个阶段的反思.

③工程三:上一堂研究课.教学中的问题一般都聚焦在课堂上,教研工作的重点就是要研究课堂教学。每位教师都带着问题开设一堂研究课,既给大家提供了研究课堂教学的平台,又给大家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④工程四:出一份优秀试卷。通过试卷能看出试卷命题者对教育形势是否了解,对知识体系以及学生情况掌握的程度。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试卷要求:期末质量监控模拟型,要有预测信息、实践检测分析与统计。

⑤工程五:写一篇反思型文章。一名有责任心、上进心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会不断地进行反思。只要我们把这些反思的积累进行提炼,就能生成有价值的文章。这既是你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其成长的具体体现。

版块二: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有效教研
原作者:福建省将乐县教师进修学校
郑志杰
日期:2009年6月6日
教研组是学校的一级组织,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团队,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思考的几个角度:教研组的地位与功能;有效教研的概念;教研主阵地的涵义;教研组活动的策略。
一、教研组的地位与功能
1、教研组的现状分析。
(1)地位日益下降。像史、地、生、劳技等这样的小学科,被称之为“副科”,人数少,学科又不太“重要”,教师人员基本固定不变,其地位可想而知。
(2)功能逐渐弱化。教师的时间基本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自身的进修、职称等所控制。教研组也是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制定计划、填写表格、学期总结等。至于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根本无法开展。真正实效性的工作基本没有涉及。
(3)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开课或其它安排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有的是评职称的需要,有的是考核的需要,有的是应付检查的需要,有的是晋升的需要。最终只要证明某位老师确实开课了,至于其有效性如何则基本淡化。
(4)内容过于单一。一般地都是安排本组几位老师轮流开课,然后听课、评课,碍于情面,评课时基本都是优点多,缺点少甚至没有。可以说都不讲真话,也不愿意说实话。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5)个体受益甚微。一方面,参加活动的都是本组教师,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因此,评课时不敢也不愿意讲真话,久而久之,每位教师都听不到真言,不知道自己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就有点止步不前。另一方面,都是本组教师,天天见面,估计也没有多少新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
(6)整体缺乏特色。特别是农村学校,有没有你这个教研组无关紧要,教研组自生自灭,教师成长任其自然,教务处包办了事,年级长行政代替交差。因此,教研组整体毫无特色,教师个人也没有教学特点。
2、教研组现状成因分析。
(1)教研组现状的外部因素。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就是看这所学校中考、高考的录取人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等都把分数看得非常重,教师只能拼命地抓教学,压学生,想尽办法来提高学业成绩。相比之下,又有多少时间与激情来搞教研?
(2)教研组现状的学校因素。学校将管理权下放到年级,实行年级负责制。教师也不再按教研组来划分,而是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虽然教研组依然存在,教师业务也归教研组管理,但是更直接管理与领导他们的则是年级组与备课组。学校认为这种行政管理为主的模式省事,这就无意中淡化与削弱了教研组的地位与功能。
(3)教研组现状的自身因素。作为教研组本身,没有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从本身或本组教师发展的角度着眼,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很多活动局限于表面形式与走过场,没有将其落到实处。
(4)教研组现状的教师因素。不少教师对教研组组织的活动不太热心,认为可参加可不参加(没新意)。有些老师不愿意过多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做法拿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本位主义严重。固步自封,认为没有向他人学习的必要,相反,人家应该向我学习。
3、教研组的地位。
(1)是学校这部车之两轮之一,是学校这羽鹰之两翼之一(年级组、教研组)。
(2)是学校教学的参谋处。学校(司令部);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
(3)是课程改革的桥头堡。新的教育理念在这里转化;新的教学理论在这里酝酿;新的教学模式在这里探讨;新的教学特色在这里总结。
(4)是有效教学的指挥所。协调教学力量;平衡教学尺度;支配教学资源;攻坚教学难题。
(5)是教学科研的策源地。问题在这里得到确认;课题在这里得到商榷;活动在这里得到支持;成败在这里得到认可。
(6)是教师成长的大摇篮。校本培训的最佳场所;经验交流的最好平台;问题探讨的最实沙龙;学校发展的最重砝码。
(7)是学校内涵的金名片。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有效教研,促进有效教学的主要阵地,其地位十分重要,不可或缺。
4、教研组的功能。
(1)研究功能。教研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畅所欲言。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学情、学习方法等。正所谓,“只教不研则浅,只研不教则空。”
(2)指导功能。一方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另一方面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从常规工作检查到教学质量把关都要落实到位。也就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3)培养功能。必须把培养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成长发展的平台。让优秀的教师成为名师,使落后的教师成为先进,推动本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4)服务功能。教研组聚集着智慧与才华。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为学校或上级部门评价与培养教师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等服务职能,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不难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管理功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同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教研组必须承担起管理本组教师的重任。从常规工作到教育教学对本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本组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和谐就在其中,“学校建设三要素:硬件、软件与潜件”。
正所谓功能显示地位,地位促进功能;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教研组的地位与功能得到充分的显现与发挥,这已成为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必须面对而且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有效教研的概念
1、相关系数:相关系数 又称皮(尔生)氏积矩相关系数,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相关系数用希腊字母γ表示,γ值的范围在-1和+1之间。γ>0为正相关,γ<0为负相关。γ=0表示不相关。
2、有效的度量:相应产出与相应投入的比值;相应效果与相应时间的比值;相应效果与相应资源使用的比值;定量的:用数据评价分析;定性的:用综合评价分析。教研与教学的有效性大都是定性分析。可分为有效、无效或负效。
3、有效教研的度量因子:教研活动的次数与教师成长的程度;教研活动的时间与其结果的效度;教研活动的频数与教学成绩的相关系数;教研活动的内容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教研活动的作用与教学常规的执行程度;教研活动的性质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度。
4、有效教研的系数要求:用字母r 表示:γ>0为有效,γ<0为负效。γ=0表示无效;γ>0.5为密切有效; γ>0.8为密切优效。我们追求的是密切优效,杜绝无效,反对负效。即使是定性分析的也要达到优良指标。
三、教研主阵地的涵义
学校是教研的主战场;教务处、教研室是教研的主战区;教研组是教研的主阵地;备课组是教研的主山头;配班教师组合是教研的猫耳洞。
1、教育理念行为化:新的教育理念在教研组行为化。比如研究课程,解读课标,分析教材,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筛选教辅读物,安排教学进度,布置学科竞赛,设计检测教学效果等。
2、教学行为具体化:教学行为在教研组得到规范。比如课时的分配,学分的考核,优质课的界定,观摩课的安排,选修课的取舍,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教师特长的发挥,备课组长的选配,教学常规的执行,教具的配备使用
3、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学过程在教研组得到优化。比如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即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检查与评定学生成绩。优化这五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督促指导教师按照要求从事教学。
所以:没有教研组就没有了教育教学科研的主力力量;没有教研组就没有了学校攻难克坚的中坚支撑;没有教研组就没有了学校持续发展的有生资源。我们一定要发挥教研组有效教研的作用,提高投入与产出的转化率。
四、教研组活动的策略
1、组织建设策略提高教研组重要性的认识;选择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组长;明确教师分别参与哪个相应教研组;理顺教研组隶属那个科室,下辖那些备课组
2、制度建设策略:教研常规制度,做到有时间、有地点、有考勤、有任务;教研考核制度,做到有内容、有过程、有量化、有奖惩;教研学习制度,做到有理论、有专家、有交流、有师徒。
3、活动载体策略:
(1)构建教师校本教研这个平台。倡导教师个体研究,促教师自我反思。以学科教研组为载体,开展专题研究。以年级组为载体,深化课题研究。以学习型小组为载体,积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2)突出课题化研究的这个核心。以课题化教学促进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以问题行动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化成长;以课题研究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3)抓活课堂教学这个根本。教学过程:双基落实、技能高超、思维活跃、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教师风范:大信息、宽知识、高水平、亲和力、显风格;教友情谊: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叙课、同伴互助、共同反思、一道进步。
(4)拓展学习活动这个渠道。同学科同年段教师间学习;同学科跨年段教师间学习;在个人研究主题中学习;在组内共研主题中学习;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学习;学习要有笔记、有交流、有感悟。
(5)找准活动专题这个抓手。专业引领,集体备课,案例研究;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学科整合,文化提升;一主题二课时三反思四提升;同课异构;实验教学设计、教具自制;衔接研究等。
(6)开发活动形式这个方法。①案例分析式、 ②课堂观摩式、 ③自修反思式、 ④研训一体、 ⑤沙龙研讨式、 ⑥专题讲座式、 ⑦师徒结对式、 ⑧校际合作式、 ⑨网络交流式。
(7)用好激励机制这个法宝。制定教研组职责;开展先进教研组争创活动;组织先进教研组外出参观讲学;保障教研组活动经费;限期整改落后教研组;不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不得评优评先,不得晋级评职称。
8)牵住管理服务这个缰绳。实行领导干部包教研组制度。将领导干部的包组情况与教研组考核挂钩;定期举办干部工作交流会,连续两年倒数不再承包教研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其职能是:建设组织、制定目标、保障经费、建章立制、研究改进。
教研组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是否能作为一个整体有效地工作。也就是说,团队成员的工作需要群体努力,一个成员的有效工作依赖另一些人的有效工作,而当这种任务的相互依赖性不存在的时候,很难进行团队建设。因此,教研组建设至关重要。让我们齐心协力,真正发挥“教研组是有效教研的主阵地”的积极作用,使我们的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版块三: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

原作者:静谧一角2009年3月18日

作为教师、教育者,或许对“教研组”这个称呼并不陌生,可以说有了学校,有了学科教学便有了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同学科教师提升业务素质的理想场所,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然而,近年来教研组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其作用与功能正日益淡化,与其应有的身份极不相符。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的今天,其现状以及应该发挥的功能值得探讨。
一、生存现状
1、地位日益下降。调查显示,目前在82%的学校里,教研组的地位正日益下降,逐渐“让位”于年级组与备课组。像语、数、外这样的大学科,因为人数比较多,地位下降可能还不甚明显,但是像史、地、生、劳技等这样的小学科,被称之为“副科”,人数少,学科又不太“重要”,教师人员基本固定不变,其地位可想而知。总体而言,目前学科教研组的地位正呈现下降趋势。在学校里,很多工作的开展都直接通过年级组、备课组来完成。正如有位教研组长所说:“如今的教研组长没事干,没压力,没作为,没地位。当了还不如不当”。此话不无道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教研组长的心声与教研组的现状。教研组似乎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
2、功能逐渐弱化。教研组因为地位下降,其重要性与功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与发挥。教研组本应是教师成长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单位,它应该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梳理、指导与校正,是教师专业提高与师德升华的重要土壤。然而,目前教研组的应有功能正逐渐弱化。虽然同学科教师都在一个学校,但由于教研活动很少,本组教师集中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偶尔一两次活动也到不齐,有些教师不是这事就是那事。教师的时间基本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自身的进修、职称等所控制。教研组也是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制定计划、填写表格、学期总结等。至于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根本无法开展。真正实效性的工作基本没有涉及。
3、活动流于形式。笔者曾通过全区的教研组长会议等其他渠道了解到,目前在很多学校,教研组也开展了一些活动,每学期开始与结束可以说有计划、有总结。但是,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在学期中间开展的这些活动基本都是流于形式,甚至走过场。教师开课或其它安排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有的是评职称的需要,有的是考核的需要,有的是应付检查的需要,有的是晋升的需要。最终只要证明某位老师确实开课了,至于其有效性如何则基本淡化。总之,这样的活动基本上不是真正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其实际效果则大打折扣。
4、内容过于单一。现如今的教研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一般地都是安排本组几位老师轮流开课,然后听课、评课,碍于情面,评课时基本都是优点多,缺点少甚至没有。可以说都不讲真话,也不愿意说实话。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研活动毫无特色与风格可言。试想,这样的教研活动犹如上课能提起老师的兴趣,引起老师的共鸣吗?即使教研组长等相关教师发言也是蜻蜓点水,不着边际,甚至偏离主题。总之,每次教研活动可能“氛围”很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友好相处,但没有实际内容。
5、个体受益甚微。笔者曾经接触过几位老师,他们谈到了自己对目前教研活动的看法,都发出这样的感慨:“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表面文章,毫无收获”。言辞可能过于偏激,但不无道理。至少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细细分析,我们感到现在的教研活动对教师的益处确实不大。一方面,参加活动的都是本组教师,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因此,评课时不敢也不愿意讲真话,久而久之,每位教师都听不到真言,不知道自己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就有点止步不前。另一方面,都是本组教师,天天见面,估计也没有多少新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试想,教师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能受益多少?没有了兴趣与激情,教研活动的质量自然每况愈下。个体从中的受益必定甚微。
二、成因分析
针对教研组目前存在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1、从现行教育体制来看。如今社会对教育、学校与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虽然我们国家在好几年前就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现行教育制度的客观存在,素质教育的推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很多地方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就是看这所学校中考、高考的录取人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等都把分数看得非常重,教师只能拼命地抓教学,压学生,想尽办法来提高学业成绩。相比之下,又有多少时间与激情来搞教研?笔者认为这是造成目前教研组现状的外部因素。
2、从学校角度来看。目前学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说到底就是比升学率,比录取人数。而如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重视,为了满足社会与家长的需求,学校的办学规模尤其是名校的效应在不断扩大,一般一个年级就有十几到二十个班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再采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已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学校管理的思路与重点发生了转移,将管理权下放到年级组。为了更好地抓教学,教师也不再按教研组来划分,而是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现官不如现管。虽然教研组依然存在,教师也归教研组管理,但是更直接管理与领导他们的则是年级组与备课组。而学校又在很大程度上默认了这种事实,这就无意中淡化与削弱了教研组的地位与功能,可能学校也不时强调教研组的地位与重要性,但是“事实往往胜于雄辩”。这是造成教研组现状的最重要原因。
3、从教研组自身来看。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社会或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但是作为教研组本身,没有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从本身或本组教师发展的角度着眼,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活动没有认真开展,效果也不明显,没有把教研组管理到位与建设好,听之任之。很多活动局限于表面形式与走过场,没有将其落到实处。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试想,连教研组本身都这样做,那么在学校现行的管理模式下,要想求得学校的重视自然是一句空话。因此,我觉得这一点是造成目前教研组现状的内部原因。
4、从教师角度来看。如今社会对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只有抓住各种机会,不断学习,吸取各种养分,努力发展,才能满足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没有充分地利用好教研组这块学习园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教研组组织的活动不太热心,认为可参加可不参加,都是本组教师,甚至觉得我在这个组算不上元老,也是个老教师,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相反,人家应该向我学习。另一方面,现在教学竞争也很激烈,很多老师不愿意过多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做法拿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本位主义严重。其实,不管是什么心理,固步自封的做法均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这一点是造成目前教研组现状的个体因素,不能小视。
三、教研组功能
在社会与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教研组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研究功能。教研组应该姓“研”不姓“教”。教研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畅所欲言。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学情、学习方法等,对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是通过经常性的研讨活动,教师的思维、兴趣与激情必然会得到培养与激发,教师的业务水平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教研组的地位与重要性也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2、指导功能。教研组作为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她还具有指导的功能。一方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另一方面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从常规工作检查到教学质量把关都要落实到位。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共同研讨、及时解决。要让本组教师切实感觉到教研组的指导作用。
3、培养功能。我们知道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这支队伍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培养教师的职能离不开教研组。因此说教研组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土壤。教师的培养是教研组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年轻教师不断补充到教研组中来。年轻教师的培养便提到议事日程。作为教研组,必须把培养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成长发展的平台。让优秀的教师成为名师,使落后的教师成为先进,推动本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4、服务功能。教研组是教师自己的组织,这里聚集的是智慧与才华。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可能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是他们通过讨论与交流,研究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进步,这些无疑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作为教研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为学校或上级部门评价与培养教师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等服务职能,这也是教研组的重要职能之一。
5、管理功能。学校的基本构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的管理非常重要,但是最终还得落实到教师身上。教师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靠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同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教研组必须承担起管理本组教师的重任。从常规工作到教育教学对本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本组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四、几点思考
如何充分发挥教研组应有的地位与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正确的思想指导正确的行为。诚然,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分歧,还有很多急待改进、不尽如人意之处,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单凭学校或教师的力量恐怕无法改变教育的大环境。但是作为学校这个小环境,我觉得还是有文章可做,有作为可使。学校领导必须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要审时度势,要通过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外出考察,通过全校教师会、座谈会等途径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把教研组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教研组的地位与作用,才有可能落实到行动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
2、学校要加大对教研组建设的力度。首先从制度层面,认真讨论制定有关教研组的工作细则与考核条例。由专门领导负责教研组的管理工作。其次,要认真选拔并培养教研组长。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与核心。他的工作思路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教研组的出路。如果让一位事业心强,有开拓创新能力,业务精湛,教研能力过硬,成绩突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我想这样的教研组工作绝对不会差。反之,如果让一般的老教师或能力平平的教师来担任,我想,缺乏生气与活力、少了讨论与交流氛围的教研组是不会有好的出路的。再次,学校要克服一切困难,为每一个教研组固定一个活动地点,固定学校里的活动时间,没有特殊情况,必须如期开展,学校及时进行考核。这一点也是影响教研组活动以及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有位教研组长所说:“有时想开展一个活动,但是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身,在备课组活动显小,到会议室去,却发现早已被人‘占领’,久而久之,渐渐失去搞活动的兴趣与激情”。最后,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教研组长的待遇,包括津贴、地位等,奖勤罚懒,激发教研组长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做得好的教研组要给予重奖。只有学校重视,紧紧抓住教研组长不放松,只有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想教研组建设才有可能上一个台阶。
3、教研组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教研组要自加压力,明确肩上担子的沉重。教研组长要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要有目的,有重点的开展工作。要充分利用本组现有资源,要让优秀教师发挥出最佳效用。对青年教师要进行帮扶结对,给其压担子,分任务,定人头。对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对其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要团结本组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要通过学校,及时把做得比较好、综合素质高的老师推出去,让他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作为教研组,对加强自身建设责无旁贷。要利用各种机会,开辟多种渠道,宣传自身,建设好本组网站。试想,教研组自己都不重视自身的建设,若想提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这已成不争的事实。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文化素质,再次要有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最后还要有很强的科研创新素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而这些素质的具备,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靠教师自己不断地学习、积累、实践、锻炼等。因此,每位教师要珍惜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教研组与其他老师共处的机会。因为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智慧的聚集地,学习的场所,发展的平台。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素质才会迅速提高。
总之,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研组。教研组建设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校的发展。研究教研组建设现状,分析个中原因,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教研组的地位与功能得到充分的显现与发挥,这已成为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必须面对而且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版块四:加强文化建设,凸显教研组功能
原作者:徐豪壮
日期:2008年3月24日

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正如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所说:教研组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四大功能

笔者联系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将之概括为四大功能:

1、显现课改亮点的功能。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综合性的实践课程,是国家新课改的亮点和难点,有专家曾说,综合实践活动最能考验校长的良知,体现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学校文化。现实中,应试教育甚嚣尘上,功利思想使教师不断挤压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很多学校减少或不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如此国家教育政策与学校升学之间的冲突,不能不说是种考验。

2、展示课程价值的功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郭元祥主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自新课改起,我校至终贯彻“以课题推进教学”的思想,从省级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方案的实践研究》、《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研究》到区级规划课题《档案袋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在教科室的引领下,以课题为主线,先后实践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1+X”评价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与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档案袋评价,保持了每年一项课题的研究记录。研究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团体凝聚力,而且提高了课程地位,提升了教研组品位。很多教师意识到教育科研对教学的引领推进作用,他们的论文、案例在市区屡屡获奖,这无疑是培养教师对科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浓厚兴趣的绝好途径,同时开展以课题为主线的系列活动,学生成果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热情。

3、提供成长环境的功能。随着校本教研地深入,教研组的培训功能除了带教新进教师外,还应开展面向本组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越高,教研组的培训功能将越发达。
2006年2月教研组成立,因没有备课组,教研组长为传达任务和培训,往往以会议形式呈现,恰逢省素质提升工程和学习型学校创建,培训学习及档案整理接连不断,自2004年至今,组员年年换,有的因学科教学需要突然更换也是经常出现的,这无疑增加了组长负担,更何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课程意识要求较高,如研究性学习指导得有教育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胜任。

4、教学智慧生成的功能。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加速,知识更新加快,技术手段翻新,学生变化剧烈,教材变动频繁,教研组的智力库功能对任何年段、任何资历的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教研组的智力库功能,不单单指教师可从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获取教学的智慧,这种智慧无法凭借个人的阅读、研简单得到,必须依靠教研组中的诘难、辩驳、沟通、交流等“人际传播”,把“默会知识”转化为“程序知识”,把“隐性知识”变成为“显性知识”,从而进行分享和互助以获得。综合实践活动更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一直令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头疼。


二、教研组建设面临的困惑

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研组功能。钟启泉先生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为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对本课程的支持在于创造性地实施本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能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主动根据本课程的实施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现实中,教师队伍不稳,专业知识缺乏,敬业精神丧失的现象相当普遍。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支持不够:

⑴是业务上没有落实师徒帮带制度,其他学科组都在开学初以文件形式公布结对情况,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没有。

⑵是教师配备缺乏远见,往往是临时安排,如某人工作量不够,就排几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至于上课怎样,则不予考虑,如果学科教学需要,就归队了,多出的课由其他综合实践活动分担。

⑶是组织上没有到位,由教科室主管,下设一名教研组长,没有备课组长,本身就在轻视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对教研组长加重工作量,三个年级段都要兼顾,既指导又实做。

⑷是经费上没有落实,备课系数最低,却不知这门课程开发资源的难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积极性,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导致教学低效。

⑸是评价缺失,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因为没有学科质量可言,即使累死,在教学成绩栏目赋分上还是零,与先进、优秀、奖金永远无缘。课程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但学校没有塑造高素质教师的环境,那么高素质的教育、高素质的学生从何谈起。

2、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姜平先生说: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课程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

3、近三年,笔者提炼出五结合的开发策略,即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如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在节日文化、日常生活中渗透生命教育,做到课题课堂化,课堂课题化;与社区活动相结合,主要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特别是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如手工制作、实验操作、科技方案撰写、科技实践活动等;与学科综合学习相结合,如思想品德学科有三条主线(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中,同样存在三条主线,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中心,开发与自然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技能。但实施中,课程内容开发有四种明显倾向:随意性和窄化倾向明显;缺乏整合,分化倾向明显;乡土化倾向明显;学科化倾向明显。

4、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困惑:

⑴是时空限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活动性(实践性),而我们的教学大多数发生在教室,主要是传授理论或示范操作。

⑵是认识误区:①教师多习惯于教材教学。一旦没了教材,好象走路没了拐杖。社会支持不够。目前社会团体或单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接待缺少热情,有些很不支持,即使社区(居委),也多为响应上级政策,应付一下。学生忙于学业,影响了课程的实施进度。家长以学业为重的观念束缚了学生的自由,以我区为例,多数家长来自海岛,他们不惜血本替子女择校,目标明确,学生的压力也大。但从调查结果看,城镇居民比海岛家长更看重学业。


三、加强教研组的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教研组建设的一种尝试和挑战,现代的教研组文化应表现为一种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文化。笔者拟从文化内容入手谈谈教研组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是教研组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教研组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教研组历史传统和被全体成员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教研组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体体现在教风、学风、人际关系上。针对教研组队伍不稳,敬业精神缺乏的现象。

⑴是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学校发展适当定位。在目前不能改革中考或难以实施素质评价的前提下,规模大的学校,必须多头并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因为中考而偏废其他,应该制定相应措施,调动全体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⑵是要求学校配备综合素质全面的专职教师,尤其是综合性学科教师,如科学、社会教师,当然一技之长的学科教师也是欢迎对象,使他们能集中精力致力于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备课系数、课程地位,稳定师资队伍,必要时可增加兼职教师,这也是教师培养的需要。

⑶是学校宏观调控,防止其它学科的挤压,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按时正常开设,在政策、人力、财力上予以优先保证。最后是在队伍稳定的前提下,确立教研组和个人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

2物质文化。教研组的物质文化异常丰富,它不仅体现在教研组研讨的活动场所(如会议室的布置)、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和学习材料上,更体现在教研组的文化产品上,如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这里的物质文化还包括标志文化和环境文化,教研组应有自己的标识。针对物力、人力、财力匮乏,大事小事独揽的现象。

⑴是建立课程资源库,让家长多参与学生成果制作和指导,或许他们是某方面专家,走向社区,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更快更全地发展自己。

⑵是课题化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实施课题化管理,通过教师的实践与研究,从科研的高度不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有序发展。

⑶是培训教师多出成果,指导更多的学生拿到探究与实践项目A等,在上级举办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环保论文评比中获奖。

3、管理文化。教研组是通过校内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职能使组内成员的生活、行为有规可循,培养自主精神。

⑴制度是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建立至今,除遵循2003年学校制订的管理制度外,我们以省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方案的实践研究》为主线,加大力度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制度,先后形成了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学生学习评价制度,并对档案袋评价进行了尝试。

⑵教研组还建立了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每位成员每学期听课8节)、师徒帮带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

⑶从组织机构设置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业务上隶属学校教科室,教科室在教学上予以具体指导,同时在行政上又归教务处管理,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但问题是我们实践的评价制度并未发挥作用,学生评价,七、八年级只是在素质报告单上写个优、良、合格之类等级,九年级用不着我们评价,完全按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分A、P、E三等,只要成果获校级二等奖以上的且通过地方课程测试的就可认定为探究与实践项目A等,很多教师、学生并不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回事,倒有点游戏的感觉,你管你上,我管我做。

⑷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更是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搁在一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被重新分到各学科进行分组考核,考核是以教学质量论成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绝对没有教学质量,因此相关栏目便为零。对教研组的考核也一样,先是平均分排在全区第几位,后是优质课、论文、课题等赋分。

⑸针对评价缺失的现象,首先是确立全员教学观念,学校要出台具体规定,把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每一位教师的本职工作,如成长导师制,并列入教师年度考核,按时教学,对送课、转课教师,以旷课论处。其次是修改学校考评细则,对没有学科成绩的课程教师出台相应细则。再次是将综合素质测评纳入中考内容,与学科考试捆绑,不只是前提条件。

4、活动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活动课程”发展而来的,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体现了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⑴活动文化可从两方面理解:①是教研组或学校必须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成果辩论会、采风活动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②是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课行为、评课行为等,这种文化既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规范,如评课时,我们要求态度中肯、言简意明、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言无不细等。

⑵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迫于中考压力,学科教师大量侵占学生的自由时间,甚至连双休日也排得满满的;其次是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教室——家庭二点一线,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交上的实践报告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室里主要是传播知识与方法,至于如何付诸实践,从中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就不关教师的事。

⑶针对严重侵占学生时空,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首先是转变教师观念,学生从事其他活动,不仅可以调节身心,而且不会影响反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是教师要向课堂要质量,不要将时间化在课外。再次是杜绝家教,不允许教师以赢利为目的辅导学生。



5
、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认清教研组长角色也非常重要。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中人的管理者,事的管理者,更是教研组文化的管理者。当代转型后的教研组长还要担负起三个新角色:一是教师状态的解读者;二是教师发展的促进者;三是教研组文化的诊断者、策划者和创建者。这是在学校变革背景下教研组长应当承担的职责。

作为新生的教研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能否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实现教研组功能的最大化,不仅仅是在考验学校领导的良知,更是教师课程意识生成的结果,其中,教研组长的文化视角、文化意识、工作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

版块五: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作用
原作者:刘会明来源: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日期: 2010年8月5日

纵观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可味是轰轰烈烈,这是人心所向,尤其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更是生龙活虎;改革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成效是否显著,而学校教育教学尤其重要的一环在于教学的主线——教研组工作;教研组工作的开展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心之一,本文就如何发挥教研组在教学中的作用,促使教学质量持续、稳定地提高等方面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建设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阵地”
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教研组应该成为“学校科研课题出台、确立的阵地,学校教学研究的阵地,研究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阵地,教师进修和实行传、帮、带的阵地,教育、教学、信息传递处理的阵地,以及校本教材研究开发的阵地”。为此,学校教研组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塌实地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各教研组组织全组教师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坚持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学习 《新课程标准》,增强目标意识,切实按照目标要求开展教学工作。
2、教研组从每学期的实际出发,有重点地就怎样优化教学结构、降低初高中知识台阶、加强相互衔接、注重连贯。
⑴怎样优化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个性化特征等进行专题研究。
⑵每学期确定学科课外兴趣小组并有目的地举行2-3次实践课、研究课、示范课、选修课和展示课,进行备课、听课、评课和赛课等系列活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充分提高45分钟效率,切实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功夫.
  3.在学校教务处和教科室的领导下,教研组加强了学科的教学管理.强化教研组长的管理意识,理清思路,把带领全组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研组长的工作宗旨,我们的管理方法是:
(1)起始管理的“求真务实之道”。学期伊始,各教研组集中时间依据教学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本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分别掌握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制订好学期授课进度计划.学科实行目标管理,将学科组总目标与各项具体任务的子目标有机结合,将子目标与实现子目标必须履行的职责规范落实到各备课组,签订好任务书,各项工作求真务实。
(2)过程管理的“参与调控之道”。在教学工作过程的进行阶段,教研组长有目的地了解本组教师的教学情况,建立常规工作管理和检查制度,推行听课制度(每周2节)、质量分析和检查制。
①对教师的钻研能力、课堂管理组织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作出评估并给予指导。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问卷、座谈、评教等多种形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分类整理,认真分析并形成文字材料。
②对任课教师好的意见如实转达,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任课教师一起商量改进办法.教研组配合学校教务处,每学期检查备课笔记、学习读书笔记和学生作业2-3次,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先进经验,引导教师在理论指导下,以“问题即为课题,经验即为课题”为工作方式,确定科研课题,大胆探索,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搞实验,人人写经验总结和教学论文,人人参加交流。各教研组每期必申报科研课题,并以此作为教学实绩的考核内容。
③抓质量检查和分析,把单元、期中和期末考试作为学科质量检查的主要形式.教研组从命题到评卷,严格把关,并结合学科过程管理,对各班学生成绩认真分析总结.调查原因研究改进措施,切实对各年级的教学质量把好关,通过这些教学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时反馈信息,达到了整体优化的目的。
  (3)终端管理的“合理评估之道”。学校教研组工作最忌开始轰轰烈烈,结束草率收兵,功过成败,无一评说,一笔糊涂帐,致使教师有受愚弄之感,失去教研组的真正价值。我校十分重视教研组的考评工作.将每组人员的功绩、差距如实载入考评书中,列入个人业务档案,有了公正的评估,奖惩就不乏依据,学年各级各类评优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细致认真.奖勤罚懒,扬优抑劣,使学风大盛,教风大正,有效地调动了各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为来年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4)注重师陪,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各教研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并以此作为考核,教研组重点抓青年教师 的培养工作.坚持了“老带新、新拜师”,实行“传、帮、带”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辅导工作,并作好了各级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考核制度相联系。
  二、以年级组为单位,发挥备课组职能指导作用
  1、在深入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和本年级教学要求,制订全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研究排布整体化与系统化知识点,切实把知识与能力培养落实到每个知识单元,每一堂课上,做到段段清,堂堂清,分年级把好质量关。

2、狠抓常规教学全程管理,促使教学质量持续、稳定地提高。
(1)备课。备课组在加强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坚持每周定时间、地点、内容、目标进行集体备课一次,集体备课时要讨论教学重点、关键与难点,要对教法设计进行探讨,互相切磋、取长补短。集体备课是在钻研和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由事先确定的一位教师进行中心发言,其他教师各抒已见进行讨论。
  (2)听课。提倡相互听课,每周至少相互听课一次,同时要开展听课后的评课活动,要经常主动听取学生反映,反馈教学信息,做到胸有教材,心为学生,不断调控,整体优化。
  (3)上课。备课组对每一位教师要求做到熟、准、趣、方、晰、活,即:教材熟悉、讲授准确、语言幽趣、教态大方、板书清晰、教法灵活,要正确处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学生应有合理负担的关系,关键是教师要做到教学内容精练优化,教法得当,面向全体,深入浅出,作业精心设计,因材施教,分等级实施,采用A、B制作业,份量、难易适中。
  (4)考试。每次各类考试备课组统一全年级试卷命题内容,讨论考核范围、难度、题型、时间等,委托备课组长或其它备课组交换命题,评卷需统一标准,采用流水作业,分部积分等方法,考试完毕后认真进行试卷质量分析,将共性问题和个性错误记录下来,找出存在问题,讲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后期采取何种相应措施,形成材料上交年级存档。
  (5)抓德育。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扬教材的教育因素,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需将德育渗透当作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抓,以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理想教育,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作用。
   三、管理工作工作具体化、科学化,责任工作层层落实

1、教研组工作纷呈多彩,光荣而艰巨。对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研组长首先要求要矢志教学改革,要与全组教师一起在教改的大潮中共沉浮、同欢乐。其次,要拿出教学成果,以上乘的业绩赢得师生及社会的赞誉。同时,必须率领全组教师,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和宗旨。
   2、抓好学科全程教学。各教研组统筹安排:对高一年级强调吃透新教材、新课标,抓基础,分析学情降梯度,严格教学重信息,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对高二年级应主张把关守卡,查漏补缺,扬长补短,克服“畸手破腿”,整体推进,大面积提高质量;对高三年级讲究教学的科学、效率、特色,随时分析学情、考情,研究高考动态,提优补差带一般,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在抓全程教学中,对高三教学的适当倾斜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实施责任层层负责制和教学各阶段的循环制,加强责任感,严格把好质量关。
总之,教研组工作千头万绪,所参与的常规教学中的全程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管理艺术、教学水平、工作能力和管理内容等诸因素在内的复杂课题,虽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日臻完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学校工作(教研组室建设讲座20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1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学校工作(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20)》,分为三个版块:一是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管理文化的组成部分;二是建立科学的学科教研组建设机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三是从文化建设角度看大型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管理文化的组成部分
原作者:四川省彭州中学
张明

日期:2010年11月25日
学校教研组是推进新课改的重要力量,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教研组活动是教师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建设中的软件提升给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只靠单个的教师,更多的则是教师小组,这样的教师小组主要是教研组。改进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将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改革作为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应该成为校园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传统意义上的教研组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共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等,因此,它具有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征,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它更多算是事务型教研组——基于学校的事务安排,安排本组的日常事务,进行常规检查和督促。向学习型组织发展的现代学校,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必要。在学习型教研组内,教师人人学习、时时学习,教师既在组内获取信息,又为组内其他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教师之间是一种共同参与、互教互学的组织关系。
    2、教研组发展成为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在其中获得超过自身局限的信息和资源,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发自己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因此,教师可以获得更宽泛、更完整意义上的成长。
    3、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教研组内的每位教师要有一个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组内教师应做到资源共享,应相互尊重、信任,应善于听取和反馈意见,应善于总结,有向同事学习的勇气,还应具备一定的交流技巧。因此,当前教研组的改革和建设重在构筑一种氛围:有目标、能分享、重发展、善学习。
     4、教研组是研究组织而不是管理机构,其真正使命是研究教学问题而不仅仅是管理日常事务。为此,要切实改造教研组,就必须在学校倡导一种研究的文化氛围,引领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进行教育教学,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5、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继续教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而教师在教研组的教学研讨中的收获,对于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提高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
6、为发挥教研组教研活动的作用,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加强指导和管理,学校的全体行政领导,每人都负责联系一个教研组,大学科教研组安排2个行政领导,参加该组每周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二是加强备课组在教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备课组活动是解决学科教学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以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三是严格要求教研组必须明确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和主将发言人,制订研讨的具体内容,外出教研时,提前做好计划和研究学习的内容,回来后召开总结会,并写出书面总结,并由学校评选出优秀教研活动,给与表彰和奖励。
二、各教研组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丰富校园管理文化的内涵。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非常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知识、新理念,新成果,新信息的传播,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1、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奠定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我校的各个教研组都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的形式在教师中广泛开展理论学习,特别是新课程实验的理论研读,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都开展十次以上的公开课,规定每个学月每个教师听课不少于4节,新教师听课每周不少于2节,听课后都要进行评课。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了理论的支撑,目标更明确,条理更清晰。
2、“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各学科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转变。
“请进来”是为了受益于全体教师,我们经常邀请市教研室的领导、专家亲临学校坐阵,随堂听课指导;“走出去”,我们努力创造条件,每学期统一时间集体外出教研一次,到搞得好的兄弟学校去取经,把他们学到的教学经验和掌握的最新课改前沿信息带回学校,使广大教师的课改视野和思路得以拓宽,他们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教书匠”了,他们更像是一个“研究者”在研究并创新着实践新课程的方法和策略,使学校教学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3、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实践—反思”是促进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教研模式,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课课有反思,养成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的习惯,教师将自己最满意、最有价值的反思提交教导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要进行教学反思,例如:“怎样备课”、“怎样写教案”、“怎样上好一节课”、“如何听课、评课”、“如何引导学生课堂质疑”、“怎样发挥学生教学资源的作用”等,这些问题虽细小、具体,却是教师几乎每天都可能碰到的教学实际问题,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旋律。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养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的习惯,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学后记、案例分析,并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
4、各科组开展以赛促研活动,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科研气息。我校积极提倡各科组多开展以赛促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如“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等等。此外,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等。近年来全校教师攒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国家、省、市各级获奖。
三、加强对各教研组教研工作的检查、指导、反馈,建立评价体系,确保各教研组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收到了实效,提升校园管理文化的水平。
1、学校领导深入教研组,参与和指导教研工作。学校的每位领导都有分管的教研组。
2、督促检查各教研组组长按开学初制定的计划按时组织活动,加强集体评课和对新教材的研究,为新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3、建立评价体系与考核奖励挂勾。学期末学校对每个教研组教学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反馈、总结,并记入了教师业务考核档案,评出了优秀教师进行经验介绍和交流。
版块二:建立科学的学科教研组建设机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原作者: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小学 潘国洪
日期:2010年4月25日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基层组织,在贯彻学校办学理念,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都十分重视学校的内涵发展,狠抓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为此,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还将专门研制《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标准》和《中小学示范教研组评价指标体系》。近几年来,我校也高度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
我校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的猎德街猎德村。猎德村是广州市138条城中村第一条改造的城村中。短时间猎德村由城中村向城市化的演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校大部分生源为猎德村子弟。我校也于2007年9月搬迁至珠江新城的海明路上筑街。成为广州市第一所由城中村学校变为城区的学校,其变化是一瞬间发生的。面临着突如其来的变革,学校经受着巨大的挑战。打造特色学校,建设品牌学校,是我校呼之欲出的中短期目标。品牌学校要有一批品牌教师和品牌教研组。努力打造品牌教研组、品牌教师成为了我校急切的愿望。为实现这个愿望,我校做了不少的探索。
一、建立科学的教研组建设制度是建设品牌教研组的前提
“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科学的制度是建设品牌科组的保证。学校制定的制度是学科教研组、教师工作的方向。学校通过奖励或惩罚,调整教研组前进的方向,规范教研组教师的行为。
1、近年来,我校主要制定了《猎德小学教研组长岗位职责》、《猎德小学教研组工作规程》、《猎德小学教师集体备课有关规定》、《猎德小学关于加强校本研究工作的若干规定》、《猎德小学“星级教研组”评比方案》、《教科研工作奖励方案》、《猎德小学教师年度考核办法》等制度,以此约束科组、教师的行为,激发科组、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学科组内涵发展,促使各科组向着由规范化向特色化、由常规教学向教科研结合的转变。
2、以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建设为例,我校重视新课程建设,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为抓好综合实践活动,我校建立各种综合实践科组制度,如《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制度》、《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制度》、《综合实践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规定》、《学生学习评价方案》、《课程建设档案制度以及学校设施》、《设备使用方面的制度》等。通过制度的约束和学校的重视,我校在综合实践课程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
二、创设多样化教科研工作机制是建设品牌教研组的基础
除硬性的制度和规定外,学校实行灵活多样的科组建设方法,保证科组更自主、创造性地开展科组建设。

(一)实行片内教研机制。以相邻的一定范围内的学校为友邻单位作为片区的教研组活动基地,发挥区内三级教研的作用,能发挥校际间的团队合作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的作用。从2007学年开始,我校加强和周边学校(如体育东小学、冼村小学、实验一小、南国实验小学等)的联系和交流,每月定期进行各学科的教研交流,异校教师通过活动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鼓励教师们多参加异地实地与网络教研活动,从中找出自身差距,学习先进经验,从而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益。

(二)开展教科研课题机制。我校规定:各学科教研组必须每学年(学期)进行专题研究或进行科研课题研究。从2006学年开始,各科组设立研究专题和科研课题,发挥团队合作,进行研究。数学科组:数学学困生诊断与研究;语文科:“语文前置性学习研究”;英语科:“英语阅读与作文写作研究”;综合实践科组:“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开发猎德社区文化资源的研究”、体艺科组:“利用猎德文化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相结合的研究“等课题和专题研究。使每科组有目的、有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成为研究型的有战斗力的科组。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立学科教研组自我更新激励机制。为促进不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竞争和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突破“高原现象”,学校建立教研组自我更新的激励机制,举办教学比武。我校于2008学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卓越杯”课堂教学比武。课堂比武设立片段课堂教学比赛和说课比赛。语文、数学、英语、体艺教研组由教师自由选择一项参加,综合实践学科教师统一进行说课比赛。我校是广州市第一所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说课比赛的学校。获得课堂教学比赛和说课比赛一等奖的教师向全校展示完整的课例。课堂比武使各学科不断自我更新,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我校的综合实践科教研组是进步明显的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不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成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专家指导、同行骨干引领,团队合作研讨的策略,学科指导教师不断成长,教研组跻身全市先进科组行列,成为学校学科教研组典范。
(四)采取网络教研机制。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依靠信息技术是开展教研的一种新方法。网络教研具有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特点,同时又可以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我校充分依靠网络教研,在天河部落建立多种群组,如“猎德小学数学学困生研究群组”、“语文前置性学习研究群组”、“猎德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群组”。建立的群组都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网络研究,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上传日志到各群组。学校规定各教研组参加区教研室的各教研组的网络教研,进行考勤登记,作为“星级教研组”评比和评价教师的依据。通过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营造了团队合作的氛围。
三、实行全面教研组评价制度是建设品牌教研组的保证
为了加强我校教研组的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激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力图通过评比,促进学校各教研组建设,促进经验交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的水平,促进学校不断快速发展,我校实行了教研组的评价制度。
为客观评价学科教研组,我校采取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方法。教育理论认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两者是优势互补。因此,评价者决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盲目地信奉、赞赏某一种方法,而排斥另一种方法。因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科学评价科组建设的手段和保证。

(一)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指用数值形式以及数学、统计方法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特性的精确评价。
我校从2006学年开始制定教研组评价方案(《猎德小学“星级教研组”评比方案》),确定指标和权重,重点评价学科组的“德、能、勤、绩”和团结协作的表现。在学校行政草拟初稿后,广泛征求各科组和广大老师的意见,以学科组成为“学习之星”、“团结之星”、“质量之星”、“教科研之星”为目标,以激励科组建设,建设团结、进取、和谐的科组为出发点,以量化的百分制计算每学期各学教研组得分,奖励达到一定标准的科组,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二)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用模糊的评价方式对评价对象的特性进行评价,避免指标和权重合理性的争辩。我校以学校行政评、同教研组间互评、不同教研组间评为手段,我校从2008学年开始不断完善对教研组的评价制度,增加定性的评价,更全面地对教研组进行评价。学校行政对教研组的评价等级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五个等级,收集到评价票后进行统计,每个等级的分值分别是10分、8分、6分、4分。同教研组教师的互评,对本教研组的自我评价,为“很好”、“好”、“一般好”和“不好”,等级分值分别是10分、8分、6分、4分。不同教研组间的评价为:“很佩服”、“佩服”、“一般佩服”、“不佩服”四个等级,等级分值也是10分、8分、6分、4分。以上三项的总分进行合计,计算出各教研组的成绩。把定性评价分数和定量评价分数相加起来的总分,就是教研组总成绩。
四、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我校经过近几年品牌学科教研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各学科教研组形成了团结、进取、合作、向善的教研组团队,教研组间你追我赶,教师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形成了学校的“和谐上进文化”;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家长对任课教师满意度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我校办学成绩显著,获广州市学校民主管理学校“三星级”单位,获2009年天河区科研绩效先进单位、2009年天河区信息工作受到教育局通报表扬。数学科组圆满完成区级数学学困生课题研究并结题,数学科教师整体实力强、教科研成绩显著,受到天河区教研室的肯定。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取得优异成绩,课程实施特色明显,成为学校的示范教研组。学校获2009年“广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促进奖”,是广州市深化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试点学校。通过“在实施综合实践或课程中开发猎德社区文化资源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不仅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而且形成了广州市第一个学校的社区文化博物馆——猎德文化博物馆,更传承了猎德村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校分别举行了市区综合实践活动研讨现场会。我校受到传媒广泛报道,影响力大大提升,知名度大增。教师专业水平大大提升:近两年,我校有10人分别在市区展示了优秀公开课,有10多篇论文发表到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学校举办了多次市区的学科教研活动。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素质教育成绩显著,形成了鲜明的猎德文化特色。
(二)反思

通过对学科教研组建设机制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一定的认识:
1、教研制度建设要伴随学校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不断有利于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因而评价标准和评价导向也要不断更新。
2、评价的权重的确定应该以学校的现状、发展结合,力求把握科组发展方向。指标和权重都应不断修订、不断完善。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不断深入的,指标和权重的合理性是相对的,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因此,在保持评价指标和权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应当每隔一段时间对教研组评价的指标和权重进行修订,使评价更符合实际,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完善的教研组制度是促进教研组内涵建设、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和保证,是形成特色学校、建设品牌学校的有力手段。不断完善科组建设机制,使之发挥促进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今后更深化的课题。我们将为之不断上下求索。
版块三:从文化建设角度看大型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

2009年12月10日

所谓大型学校,指的是办学规模大、教师人数多的学校,这在目前各地都比较普遍,其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被日益重视。笔者试对此作出一定的分析。
一、大型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现状
1、大型学校,一个教研组往往由40-50人组成,一个备课组一般人数都在10人以上,所以“规模大”是现在大型学校教研组普遍的情况。且三个备课组的办公地点以年级组为编排依据,相互之间相对分散,平时往来少。
2、各备课组直接接受年级组行政领导,服从于年级教学的安排,备课组之间缺少有效交流与借鉴。教研组长缺少对各个备课组的直接领导。
3、年级备课组任务目标统一集中,研讨易于组织,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独立性、自主性强,教研组长难以空降指导。
4、教学任务重、压力大、负担沉、时间紧,三个备课组之间难以往通声气、相互支援,且由于对学科教学的认识不同,观点有异,也有“文人相轻”的情况出现。
5、教研组长的责任心不强或有心无力,不能凝聚组内力量,发挥应有作用,逐渐在学校管理中失去话语权。同时,组长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存在体制上的障碍,比如组长的甄别与选拔,对其工作积效的考核等都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
6、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教研组活动:⑴吃喝活动多,表面一团和气,其实生出了若干小团体;⑵平时交流少,教研例会更多的是学校工作安排的“传声筒”、难得坐在一起的亲密交流、家长里短的议论、各自牢骚的宣泄、紧张忘我地作业批改;⑶组长事务缠身,难有时间和精力深入考虑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不能及时捕捉问题组织起有效的教学研讨。
教研组建设出路何在?备课组的建设又当如何来规划?
二、理清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功能
1、教育部早在1957年为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颁布了《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这一《条例》对中小学建立统一的学科教学研究系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条例》规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明确教研组的工作内容是:学习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总结、交流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条例》从职能上说明,各级教研组要指导第一线教师的教学,并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专业帮助。
2、我国学校中以教研组的形式展开教师群体教学研讨活动,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也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教师学习文化。作为教研组中的核心与灵魂,教研组长承担着及其重要的组织和管理的职责,回顾历史,以“至上而下”的集权式课程管理模式下的学校教学,很长时间内教师更多的是集中精力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发挥自身智慧和创意的空间十分有限,相应的教研组活动也就集中在排进度、出试卷、对答案等一般的事务性内容,教研组长的工作主要就是按照上级既定的计划和任务,在学科组内协助落实并完成有关的教学工作,其工作绩效就是看是否完成上级布置的要求。所以这时教研组长的角色仅仅是管理与统筹,总体上发挥着一个执行者的作用。
3、当前,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凸显,教师研究和探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被重视,教研组也成为广泛探讨研究教学问题,展开卓有成效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教研组建设也被提到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高度,随之而来的是教研组作用的提升。
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顾泠沅教授认为中小学教研组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教研组尤其要做好两件事:一是专业理论学习,二是关注真实的课堂。
⑵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张人利先生认为,教研组是“临床”研究学科教学的团体,教研组的功能在于为学科教学提供一个应用性研究的交流平台,为先进的、前沿的“临床”研究展示、拓展建立平台,使教师对自身教学水平的定位有所理解。
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赵才欣先生认为教研组是提供教学资源、积累实践经验的主体。大体说来,学校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实体,其二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机体,其三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经验积累的基本主体。
4、基于以上认识,新的时代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⑴教研组长功能发生了转型:从单纯的管理统筹型,转到引领研究型,进而发挥一个学校基础性教学领导(甚至课程领导)的作用。这个教学领导的特质体现在三个方面: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以激活和培育教师的研究意识为核心,以建构对话、合作、反思、慎思的教研组文化为途径,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发挥出“专业领导”的功能。
⑵备课组长所承担的事务性工作更加具体,常规教学管理的任务更为明确,成为学科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责任人。
这就对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教研组和备课组团队文化的建设
1、这其实是一种“场文化”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研组工作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我们完全可以把教研组建设上升到团队文化建设的高度来思考。当然,教研组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文化建设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文化带来的。它是从教研组的文化根基,即教研组成员的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角度,来关照教研组的发展和建设问题的她是教研组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意识形态上的升华和总结,是教研组建设的成果积淀。
2、什么是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是教学实践的共同体,教学研究的合作群体,教研组依靠一股无形的力量凝聚每一个成员,这股无形的凝聚力就是教研组文化。
⑴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比如:教研组成员是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
⑵同学校文化一样,教研组文化体现为教研组成员共享的核心价值取向,即教研组的精神内涵。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
⑶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通过教师的发展、进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教研组文化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和谐、竞争、合作”。
⑴和谐的氛围:一所学校那种和谐的教学教研气氛,就是一个学校的教育灵魂。这个灵魂的内核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研活动需要和谐的民主文化氛围。教研活动时应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教师持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让每位教师的思想都能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发展潜能,体验成功。“和谐”不等于
和气”。“和谐”是一种理想状态,“一团和气”则往往消磨斗志,导致“和和气气低水平”现象的产生。只有组内形成一个开放的、宽松的交流空间,教师工作上互相协作,生活上互相关心,思想上互相理解,情感上互相支持,才能形成一种凝聚力,而当这种凝聚力一旦为了整个事业而爆发,它的影响力将是非常巨大的。
⑵竞争的风气:和谐不排斥竞争,竞争就是要勇于追求。我们争的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争得是学生的前程。争的结果就是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竞争激烈的大环境里没有世外桃源。传统的“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单向的不全面的考评体系。教师的工作往往都是在孤立状态下完成的,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而学校的考评导向十分重要。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是开放的、合作的、双赢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每个教师要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在竞争中求得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发展自我。
⑶合作的精神:单打独斗,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风格和实力,但是,军队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一定要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团体智慧永远大于个人智慧之和。在团队中要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以集体的共同目标为奋斗指向。组长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要求教师打破学科界限、门户观念,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科间的学习、吸纳和统整,自觉地加强人际沟通,互通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彼此谅解、协调一致。
四、组长的选拔与考核
1、组长的选拔。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团队文化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组长的人格魅力、工作作风和丰富的学识、敏锐的判断力都会对教研组、备课组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培养选拔优秀的组长,要想办法推动组长文化领导力的提升。
⑴两级组长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课程与教学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引领与协调能力。
①课程与教学能力是重要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树立“学术权威”的立足点,传统意义上“行政”味道的“岗位权威”对同伴的影响以及对工作的支撑不会长久,而以自身学科素养为标志的“学术权威”则对有效的开展工作具有及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力。
②沟通与交流、以及引领与协调能力,也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必备的专业能力,缺乏这些,那么组长们的工作很可能成为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基本的研究和学习团体。
③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具体差异。在这个问题上,树德中学左华荣校长有一句很精辟的话:“教研组长是贤者居之,备课组长是能者居之。”这句话很精要地指出了两级组长选拔的关键。
⑵教研组长负责推动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要求其自身必然也必须要具备学术的先进性,能够引领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由于他要把组内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放在心上,所以他必须是一个“贤者”。
贤”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淡泊名利,倾心帮扶;潜心专研,痴心教改;勤于学习,勤于修身。教研组长必须是学科专家,有专业指导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如果只是自己不断的推出研究成果,而不能带动组内的教师共同进步,那么他显然不是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长。
②对于教研组长的选拔,“德”字为先。他要能少一些功利的东西,不汲汲于什么特级、专家的光环,不自喜于每年又发表了多少文章、拿了多少奖,而是真诚地关心组内教师的发展,切实发现问题,一块儿研讨来解决问题,提升老师们的学科素养,开拓其眼界襟怀,从而促进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工作,当然需要教研组长不断学习,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也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个睿智的“贤者”。
⑶备课组长直接负责学科教学质量,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升教学成绩的措施,所以强调他必须是个“能者”,学校在任命的时候不能草率。
①“能”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精于教学,能够规划本学科三年的教学;善长教学环节的管理,能够落实组内教师的教学细节;有领导魄力,能够有效组织备课组的常规教研。
②备课组长必须首先是一个学科教学能手,有敢拼敢干的锐气,带领着这个团队去冲锋陷阵,如果性格太过软弱、专业能力一般,显然不能有效组织备课组的日常工作。
2、组长的考核。
⑴部分学校的教研组长已然是“终身制”,即便不合适也难以更换,与年级组长的能上能下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年级组长的工作积极性之所以能够被充分调动,与对其的积极的、及时的评价是分不开的。备课组长的压力也部分直接来源于校级学科成绩考核。所以,引入一种积极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有助于推动两级组长有效开展工作。
⑵我们可以引入目标责任制。按照两级组长的不同岗位职责,制定不同年限的考核周期,如教研组长以五年为期,备课组长以一——三年为期,分别组织组内教师评价、年级组和学校教务处评价、学校跨学科骨干教师综合评价等三种类型,各赋予一定的比重,由此综合评估该组的建设情况,学校及时作出反馈,该改进的改进,该调整的调整。同时,教研组长的任期建议要设定最高年限,以避免一言堂的出现,同时也给其他教师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
五、发展构想
1、设立学校的学科教研员制度:以研究为核心。
⑴所谓“不破不立”,如果在现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教研组建设有如此方方面面的困难,那么我们何不干脆换一个思路来考虑呢?江浙一带的“首席教师制度”给我们以启示。我们可以考虑学科研究员制度。既然教研组已不能发挥其作用,干脆取消教研组长,改设学科教研员,即弱化组长的行政职能,强化其学术指导功能。
⑵学科教研员的职责关键在于促进本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包括:
①负责制定学科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学科教师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交流有效教学的手段,共同专研本校的学情、教情、考情。
②组织并落实新教师培训,帮助其一——三年入职,四——六年成熟;帮助教困人员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需求;帮助高原期教师突破自我,谋求更高发展。
③评定各备课组的学科研究效果,做好学校学科教学的把关工作,为高质量的教学成绩提供有力保障。
④上示范课,提交高质量的学科研究论文,组织学术讲座,带动学科课题研究。
⑶学科教研员直接对科研室负责,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接受上级部门的考察评价。
2、强化备课组的行政功能:以管理为核心。
⑴赋予备课组长一定的组阁权利,从行政上强化备课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强调备课组长是学科教学成绩的第一负责人,把备课组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团队。
①在此基础之上,落实学科的日常教研,组织基于本组成员实际的课例研究,构思统筹本年级的学科教学规划,对组内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检查和反馈。安排本年级的活动课、探究课、竞赛课,组织实施选修课。
②组织抓好本年级组本学科单元、期中和期末复习、命题、考试、阅卷、质量分析。组织落实培优补差措施。备课组长直接对教务处负责,执行教务处的相关决策。
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学校的教学管理。
①在办学规模大、班额大、教师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大力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优良的教风、优秀的质量造就优秀的学校。当然,教研组、备课组文化虽受组长的影响,但却不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一个人的文化。
②无论是教研组的文化精神,还是教研组备课组的文化战略,都不能够是组长一个人的思考及决定,而应该是全组成员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其自身的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09:54 , Processed in 0.3863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