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教师文苑-写字教学参考专辑》电子快递版/2012年6月-初夏号★★★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2-1-3 10: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化解“汉字危机”从中小学开始  2010年12月22日  作者:严寅贤  来源:光明日报
  严寅贤
  若干年来,所谓“汉字危机”(提笔忘字,写不好字,不会写字)现象被持续性地高度关注。
  毋庸讳言,“汉字危机”已成不争事实。当下,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冷静,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去做,尽快去做,有效去做,以应对乃至最终化解这种危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成年人“提笔忘字”与未成年人书写能力下降相比,后者危害性更大,更令人担忧。因此,我们认为,化解“汉字危机”,首先应当关注中小学汉字教育。
  曾经的中小学习字课为几代中国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美学记忆,为几代人打下了坚实的汉字书写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习字课在一些小学逐步恢复,但一是师资匮乏,二是现有师资不理想,三是没有统一教材,没有课程标准。而中学(初中)习字课的开设在全国初中校几乎均为“盲区”。
  我建议将习字课改为书法课,并编写统一教材,制定书法课程标准等。需要指出的是,书法课绝不仅仅是练习写字,而应当弘扬中华民族书法文化,拓展书法课的丰厚内涵。比如,可以讲“六书”,通过造字原理,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可以讲书法艺术,阐发汉字的美学内涵等等。
  同时,若干年来,在中国许多地方,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室黑板的传统功能日趋式微,以致于黑板成为“白板”。此举既损害了教师自身的汉字书写能力,又丧失了教师面向学生的应有的书写示范力,可谓“一举两败”。
  有鉴于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明文规定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教师必须有必要的一定量的板书内容,绝不允许多媒体课件占据课堂教学全过程。各级教研部门或其他职能部门(教研室,教师培训中心)在评价各级各类研究课、示范课时,对有无汉字书写可实行“一票否决”。
  另一方面,我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对高考语文命题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要求国家考试中心和自主命题的有关省市,积极强化对学生汉字书写实际能力的有效考查。这类试题呈现方式很简单,既可在各类阅读题中让学生随文随句随词语“填空”,也可单独命题,让学生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当然,我们亦可寄希望于未来电脑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有一天,键盘或许会升级为高智能写字板,用户在写字板上写出汉字后,电脑即同步瞬即自动生成电子文稿,用户可随时调整自己所需字体、字号等;若写错别字,电脑则显示空白。这对弘扬汉字书写,善莫大焉。
  (作者单位:北京一零一中学)


22#
发表于 2012-1-3 10: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字课上的女孩  2010年04月27日  作者:侯登强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这是一节写字课,偌大的教室,静悄悄的,孩子们正襟危坐,一笔一画地书写着。我在他们中间穿过,轻轻地,生怕扰了他们写字的那一份专注——刚才我那样渲染:“你书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你的作品……”看来,眼前的孩子都已经找到了书法家的感觉了,竟有了一丝窃喜。
  抬头看见那个女孩儿,坐在那里,手里是一本装帧精致的书,不过她不是在看,而是用她的嘴唇来回的在上面舔舐,仿佛上面涂了蜂蜜一般。练字本就平躺在她的书桌上,钢笔已经被撂在了一边……还好,那双眼睛没有看我,愣愣地,一直看着前方——或许此刻她已经真的忘记了现在是写字课了吧。
  咳嗽一声,想告诉她:别发愣了,别人都快写完了!心里也有不忍,毕竟哪位教育人士说过:发愣也是孩子的权利。
  还好,她听到了,那双眼睛有些惶恐地看我,麻利儿的,那本书被她塞进了抽屉洞。我把视线移开,已经注意到了,接下来她知道该做什么,那一刻,我有些许欣慰。
  想错了,她看了我两眼,或许以为我的咳嗽并不是针对她。她笑了,自己吓了自己一跳……这个孩子又开始了自己的游戏。开始翻弄书包,放在凳子上翻,放到桌面翻,低头——抬头,抬头——低头……如此翻来覆去,乐此不疲。
  我看不下去了,虽然也知道要提醒她会影响周围的孩子,但还是走到她身边去,说道:“你能把写的钢笔字让我看看吗?”心里期待她已经写完了,是我误会了她多好。慢慢拿过她的本子,上面稀稀落落地写着几个字,分明,她的心没有在这里。看我的眼神已经不再是刚才那般轻松,她递给我本子的那一刻,就开始准备接受批评了。我眉头当时一定是皱着的,可努力不让自己发火——这是一种很严峻的考验,我知道一旦大声批评,整个班的情绪就会受影响,何况,眼前的女孩已经处在恐惧中了,批评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拿过她身边一个学生的练字本,数一数,随意地一句:“哟,写得真好,你一直在用心地写。”这样去表扬另一位同学,只是想给那个走神儿的她提个醒——再一次,我努力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她,不想轻易伤害到那份脆弱的尊严。
  慢慢走开了,别让她再那么紧张。教室里的书写还在继续,男生们写得大气,女生们写得隽永,相信每一次的落笔声,每个人都可以清晰地感知。我走到教室的前方去,看他们写字的神情,一阵感动……
  还是那个女孩儿,已经没有了刚才的紧张,她低头写着。不过,我看清楚了:那不是练字本吧,一张纸而已,不,确切地讲是一张纸,她在上面涂写着,边写边笑,眼睛还不时地看着她的同桌。我知道,这是她们在传纸条对话了。这孩子!我一时竟有些泄气了——刚才的提醒是不是又失效了?这个孩子不是在挑战我的忍耐极限吧?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了。老师是很容易被学生控制的,我深信。只要老师变得急躁,情绪上失控,就会失去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面对这样的孩子,克制自己的情绪,努力让自己跳得远一些再看,或许是最好的方法。
  我若无其事地走过去,随手将一张纸条丢在她们桌上,那上面,我送给她们这样的句子——写纸条实在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至少没有影响别人,如果是在课下或者放学之后进行这样的交流会更好……她们看看我,伸一下舌头,笑了……趴在桌子上,认真地写起来。
  女孩儿一节课没写几个字,当她走神儿的时候,我几次都想告诉她:“孩子,你的时间去了哪里?在琐碎的小事情里,你已经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试着让自己专注起来。”可这样的说教是不是真的管用呢?我努力地一次次善意地提醒她,我相信哪怕是一点点的呵护,哪怕结果是一次次的反复,她终究会明白的:其实,老师并不软弱……
  (侯登强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滩头小学)

23#
发表于 2012-1-7 19: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校内开课难校外培训班火 书法课为何冰火两重天 




2012年01月06日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来信·校内开课难 校外培训火
书法课为何两重天?
  编辑部:
  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后,要求全国各中小学从去年秋季开设书法课,培养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消失了近20年的书法课再回课堂后,一个学期过去了,在乌鲁木齐,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校内开课难,校外培训火。书法课校园内外为何“冰火”两重天呢?
  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一所小学里,六年级的学生此学期满打满算只上了两节书法课,而且都是由语文老师来教的。由于没有专业老师,学校里,学生们只能拿教材描红。在采访的20多所学校里,每所学校书法课都存在打折的情况,一半的学校至今还没有开设书法课。
  可当记者来到乌鲁木齐市业余美术学校等一些校外培训班时,情况却与校内反差巨大。
  在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河南西路的一所美术书法培训学校里,共有60名学生被分成不同程度的班级在上课,每个班不到10名学生,培训学校负责人称:生源不错。而生源几乎全是中小学生。
  家长们表示,学校里的老师在书法教学上太不专业了,课时也难保证,想深入学,还是到校外去学才对。
  书法课不能落下,老师又没有专业的,针对此情况,乌鲁木齐市部分学校开始积极想办法,探索外请专业书法老师。乌鲁木齐市第1小学邀请了新疆书法名家席时珞和郭际来学校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市第18小学请了博杨书画院的老师给所有老师进行书法培训等等,但学校在高兴之余,也有担心,专家毕竟是义务教学,什么时候给学生上课无法保证。
  采访中多位学校领导均表示,作为新开设的课程,人员编制应该得到人事编制部门的认可,这样才能保证队伍建起来。在没有彻底解决专业任课老师资源前,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统一组织现有老师进行培训。另外,书法课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室,现有的教室让许多学生在书法课上摆不开姿势。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学校和家长都希望教育部门尽快利用假期做出安排,别让书法课又成了一个摆设。
  本报记者 王 瑟




24#
发表于 2012-1-22 10: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一楼:[孝感]周启明书法
25#
发表于 2012-1-26 16: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26#
发表于 2012-1-28 12: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与文化传承
——刘梦溪谈书法和国民教育


中国文化的所有东西几乎都可以在书法中看到,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气韵、结构,大都在书法中有所表现。

书法是最个人化的艺术,它的书写是一个人完成的,个人的风格特别突出。书法与人的境界品行,书品和人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章可以瞒人,字不能瞒人。

书法所遵循的是自由秩序原理。凡书写,都是一种秩序。章草也是一种秩序,可以说是秩序的变体。但书法是秩序,也是自由。在秩序中我们看到一种生命的自由。我主张不仅“临文以敬”,也要“临书以敬”。

   李一:我们想请刘老师谈谈书法问题,您研究传统文化,一定会注意到书法在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还有对当下的书法教育,您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具体建议?希望给我们谈一谈。我们刊物的栏目主持孟繁玮,她准备了一些问题,一起向您请教。

   刘梦溪:我对书法没作过专门研究,只是喜欢而已。你们希望我谈的,我想主要还是书法与文化传承问题。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有丰富的文化典范,但不能不承认,从晚清到“五四”,包括五十年代以后,我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评估,存在一些问题。似乎要走现代化,只有吸收欧美的文化,自己的文化是要不得的。其实一个民族的固有文明跟现代化没有必然的冲突,恰好现代性需要和本土资源结合起来。这个问题从学理上讲,今天已经没有太大的障碍了。但百年以来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传统的流失和文化断层,却是不争的事实。书法是一个显例。大众书写工具改变了,铅笔、钢笔、圆珠笔等代替了毛笔,是书法在现代条件下不能很好发展的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但中小学长时间取消书法课,则是教育管理部门的问题了。
   文化传承,书法的角色很重要。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缺少工具理性,很多文化的东西都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传承起来绝非易事。但有几种似乎例外,一是中国菜,需要动手操作,从古至今,几大菜系,绵延不绝。二是中医,需要临床,一直传衍到今天。三是中国功夫,现在已经传播到世界上去了。第四,我认为就是书法,代有传人,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渠道手段,再方便不过。可惜一个时期现代人和书法失之交臂了。

   孟繁玮:那么,您认为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呢?

   刘梦溪:我在谈文化传承的文章里讲过一个观点,我说,几乎中国文化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在书法中看到,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气韵、结构,大都在书法中有所表现。结构这个词,中国古代没有,是晚近外来的概念,但汉字的一个特点是她的结构美。早期的汉字本来带有具像的特点,但“六书”形成后,主要成为一种抽象的表意的文字,因此可以现代化,可以不受电脑的限制。不像埃及的法老文字,只是一种毕工毕肖的事物的描画,不能在现代生活中发用,只能成为供观赏的古董。汉字和现代性无任何矛盾,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显露身手了。现代的一些设计理念,常常借助于取材于汉字。甚至站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汉字也是不可或弃的艺术之友。书法艺术的发挥余地,越来越大了。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轨迹,

   孟繁玮:汉字的的文化精神问题能否再作一些具体阐述?

   刘梦溪:我近来关注的重点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源头,是六经。因为这涉及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仰问题。我对“敬”的概念重新作了阐释,认为“敬”是中国文化的带有终极意味的价值。“敬”在六经中反复出现,也是《论语》和《孟子》的基本理念。“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也是个体生命的内在庄严,甚至跟信仰有相当大的关系。“敬”在书法里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中,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秩序。书法可以培养人的“敬”的精神,古人讲“临文以敬”,不光是作文章,文字书写本身也需要诚敬的态度。因此我主张不仅“临文以敬”,也要“临书以敬”。
   我的理解,书法本身是一种文化秩序。甲骨文有神秘的庄严,金文有礼制的庄严,魏碑反映的是礼仪的秩序,楷书反应出整齐凝重的秩序感,都令我们望而生敬。书法的秩序是和社会的文化秩序和个体生命的秩序结合在一起的,书写者把个人的生命投射到一种浓缩的变化了的秩序中。凡书写,都是一种秩序。章草也是一种秩序,可以说是秩序的变体。但书法的特点,是秩序,也是自由。在秩序中我们看到一种生命的自由。如果说金文、甲骨、隶书、楷书,更多体现的是秩序,行书、草书更多体现的是精神的自由。可是书法的自由本身也是在秩序中的自由,作个比喻,书法所遵循的可以说是自由秩序原理,海耶克的一本书叫《自由秩序原理》。

   李一:这个比喻好,李泽厚说书法是带着镣铐跳舞,您说书法遵循的是自由秩序原理,非常好的比喻。

   刘梦溪:自由本身就是一种秩序,但在书法里既能看到自由又能看到秩序。另外,书法也是最个人化的艺术,它的书写是一个人完成的,不能几个人同时书写,个人的风格特别突出。因此书法与人的境界品行,书品和人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字如其人,确实如此。我们从书写中的文字中约略可以看到人的品性的正邪、善恶。文章可以瞒人,字不能瞒人。钱钟书先生就认为“文”不一定尽“如其人”,文章可以作伪,可以把自己的心性隐藏起来。但字决不能作伪,一个人的性情、精神、品行,常常在字里毕显无遗。柳公权有句话“字歪则心不正”。常年居住在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教授,他研究道教和中国古典小说,中外闻名,晚年中过风,因此写字容易歪向一边。他几次开玩笑说:“心正字正,我深为警惕。”可见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

   孟繁玮:您曾说“国学不需要过热”,但是近年来国学已经成为社会上越来越热的话题,媒体关注比较多,相伴而生也导致了对文化本身产生的一些误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上,避免误读尤为重要,其中也包括书法和书法教育,对此您怎么看?

   刘梦溪:现在都大家都在讲国学,其实很多人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国学。国学和传统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传统文化的概念非常大,所有传统社会的文化,都是传统文化。书法就就属于传统文化,可是不能简单讲书法是国学。国学有过不同的定义,最早是章太炎写的一本书叫《国故论衡》,后来胡适、傅斯年等提出了“整理国故”的问题。1923年北大国学门出版《国学季刊》,胡适在发刊词中提出,“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简称。这个定义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包括进去了,太泛,所以学术界没有采纳,后来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国学就是中国固有学术。但固有学术包括的内容也太泛,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等,还有儒释道,实际上还是太过笼统。
   1938马一浮在浙江大学的国学讲座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国学定义,他认为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六艺”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是中国学术的经典源头,是中国人立国、作人之本。认为“六经”是国学,就像基督教文化有圣经、伊斯兰文化有可兰经一样,把中国文化的最高典范作为国学,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事实上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都是这样做的,传统社会的国立学校、民间书院,都是讲授和传授“六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进入“六经”的桥梁。因为“乐经”不传,剩下了“五经”。
   如果认同“国学”是“六经”的话,就可以和国民教育结合起来。所以我主张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以《论语》、《孟子》为主,慢慢再选读“六经”。这样的国学是不可能热的。书法是文化传承的一个手段、途径,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存在热不热的问题。主要是要重视起来。小学可设国学课,也可以设书法课,作为全民教育的一部分。

   李一:我们《美术观察》前两期对王文章部长作过专访,他就提出要设立书法课,让书法进入国民教育,反响很热烈,也许这个问题会有很好的进展。

   刘梦溪:那太好了,我举双手赞成文章院长的倡议,这是国民教育的大事,希望能够得到实施。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种文化方式,它可以提升人的心性情操,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的一环。一个人的品德有瑕疵,内心不干净,心中有私念的计较,书法不可能是庄敬堂正的。小学书法应从楷书的学习开始,一笔一划,注意汉字的结构,体会人的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庄重与恭敬。
采访者《美术观察》主编李一、栏目主持孟繁玮,载《美术观察》2010年第7期
27#
发表于 2012-1-28 12: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大家都练练写字吧

刘梦溪


    我前面谈书法的文字,是去年夏天接受《美术观察》编者采访的一次谈话,觉得所谈内容尚没有过时,才在上周贴于自己的博客。不料反应颇为热烈,除个别读者微表置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留言都是赞成的。我的关于小学应该开设书法课的倡议,也得到很多有识者的响应。
    不过今天我要扩大这一议题,正式提出,不仅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学生,都应该练习写字。所以产生此议,由于今天参加了一整天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评卷。试卷回答的如何?考生水准怎样,不便在这里齿及。单就卷面的文字书写而言,真是不敢置信。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考生字写得都是很差的。写的比较好的不超过百分之二。要知道,报考硕士学位的,基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已经受了十五六年的正规教育。边阅卷边感叹于心。很多不是一般的写的不够好,而是的的确确地“不忍卒读”。当然考试考的是基本训练和基础知识,不是考写字。即使字不好,题答对了,也不能扣分。可是朋友们!看不好的手写文字,它乱我们的心呵!
    所以我要郑重提出,不仅小学,包括中学和大学的学生,都应该好好地练字。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功臣,大家都晓得了。但文化传承是代代相传,一棒传一棒,不应让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在我们手里断失。清儒说“读书必先识字”。我说,在今天,不仅需要识字,还需要写字,而且把字写好。电脑的便利,无人不知。可是这东西的大坏处,是使得我们年轻一代不会写字了。
    我们的汉字是很美的,她有结构美,有韵律美,有形声美,有会意会心之美。这还不是说的书法,只是汉字的本体之美。我们可得对得起我们的美的汉字呵!电脑写的文字,是没有温度的。手写的文字,特别写给友人、情人的信函,是格外动人心弦的。不妨看看黄裳先生的一些著作,里面附有很多学苑文坛前辈的手迹,第一次翻开书页,情不能禁地忽略了书的内容,单挑那些手迹反复赏看,不忍释手,美不胜收。
    那么,我们大家都练练写字吧!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年轻的老师们,以及公务员,挤一挤时间,每天都写一点字吧。当然我主张最好练习毛笔字。毛笔字写好了,其它的笔,软笔和硬笔,都会写好的。同时我建议,先在小学开设书法课。用不了多少时间,耽搁不了孩子的日常功课。写书法也是健身,手动可以让我们的民族变得更聪明。
    因此,我们大家都练练写字吧!耽搁不了多少时间。
2011年1月19日深夜写就
28#
发表于 2012-2-5 23: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书法比中国火

中小学都有书法课 发言稿常用毛笔写
[转载]发布时间:2006-08-08 10:00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殷占堂陈言

中国年轻一代对书法的兴趣不如日本人

  在日本工作的王先生,女儿进小学时,看到学校要他准备一套毛笔、墨盒,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女儿进小学后,经常拿回一卷“和纸”,开始学着描字。中国描的是红字,日本却是用白纸压在黑字上描,下面的也不是纸,而是塑料。“和纸”其实就是中国的宣纸,到日本以后,被改了名字。

  看着女儿一横一竖地用拿铅笔的方式描红,王先生也想教教她真正的握笔方法,但又停了下来。日本就这么用笔,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王先生也有近20年没有用过毛笔了。最后一次大概是文革结束后不久,人们还有写标语口号的习惯,再以后就完全和毛笔离了缘分。

  中国是日本文化之源,书法也不例外。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书法艺术,不论从人数、规模、普及程度、装裱质量等,都已超过了书法的母国——中国。西岛慎一先生是专门出版书法类书籍的二玄社原总编。说起中国的青年人字写得潦草,对书法的兴趣不如日本青年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最主要是文化断代了,重拾不易。另一个原因是电脑的普及,谁还拿着毛笔写字呀?

  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的

  在采访日本《墨》月刊主编酒井明先生时,《环球时报》记者得知,关于日本的书法爱好者,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一般认为有两三千万,也就是说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的。称得起书法家,能举办个展、出作品集的人,全日本大约有100万之多。在经销文房四宝的东京银座“鸠居堂”三四层画廊,一年到头,天天有书法家的个展。

  书法的极大普及,与日本人重视书法教育关系密切。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有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不难发现,普通日本人,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汉字都写得很漂亮。

  除了学校的书法基础教育,日本遍布各地的书法教室也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书法教室都由各个书法团体主办。笔者曾为妍墨书道会策划过一次在中国美术馆的“中日友好书法展”,会长中井畊月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教授书法。教室从一个发展到十几个,弟子的弟子都已开办教室,弟子少说有几千人。

  日本人为什么那么喜欢书法?书法家岗安先生说:“与中国一样,日本是一个汉字大国,有着书写汉字的悠久传统。你看大街上大小商店的匾额、车站站牌、街道名、报刊书籍、日本人的姓名,处处离不开汉字。办什么手续,都要签字。当然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学书法的人数有所下降。”

  凡是正式场合,日本人要用毛笔写信签字

  即便是这样,日本依旧保持和继承着书法传统。王先生自从女儿上学开始学习书法后,渐渐关心起日本人的书法习惯来。他发现凡是正式场合,日本人要用毛笔写信签字。比如他年初接到的贺年片中,很多是印刷精美的工业产品,但发信人没有忘记用毛笔非常工整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电视上大臣们签署国家文书时,很多人也是用的毛笔。能用毛笔签字,这在日本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

  一般企业每年新职员进公司时,公司里有很隆重的欢迎仪式。新职员代表上台表决心时,会从西服内兜中掏出一份文稿。这份讲稿是用毛笔正楷竖着书写的,而总裁的答辞也同样是用毛笔竖着写的。用王先生的审美眼光来看,那真算不上有多好,但非常工整、郑重。
29#
发表于 2012-2-6 1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时代,我们怎样书写汉字?

龙年春节祝福短信的批量轰炸,令人不禁怀念鱼雁传情的文字之美
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全国短信发送量突破300亿条,除夕当天更是达到峰值,仅北京地区,就高达9.87亿条。而批量生产的祝福短信和内容重复的电子贺卡,让人不堪其扰,也不由得怀念日渐消失的手写贺卡那见字如晤的亲切和诚意。
不只是纸质贺卡式微,笔与纸现如今也在远离主流的书写方式。网络时代,笔是输入法,墨分RGB(红绿蓝色彩模式),纸有doc、txt,行、楷、草、隶、篆的转换,也不过鼠标一点。今人的书写状态,已发生巨变。
远离纸笔、亲近键盘,闯入网络时代的汉字书写,有了哪些信息化的变形?我们该如何重拾汉字之美?又该如何看待越来越频繁出现的“提笔忘字”?坚持手写近30年的作家、以文字谋生的白领、字库开发者和汉语言学学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故事和观点。
数字时代,也该寻觅手写之美
作家 海 岩
写作30年,我的小说手稿应该有上千万字了。不会键盘打字很遗憾,这也是我坚持手写创作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手写已经成为我最娴熟的表达方式,最能调动灵感、思维、激情和想象力,执笔写作的过程也成为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并不是说,纸笔就比键盘更具独特效能,只是因为我尚未形成用键盘“敲打”作品的书写习惯。书写习惯往往能够左右作家的写作状态和思维方式,我在写作时,很容易进入“忘我”状态,运笔的动作都是下意识的。如果使用键盘,估计首先要想的是文字拼音或五笔字型,接着,手指要去找相应的键位,很难形成连贯的思绪。
现在看看自己的手稿,它记录下了我的全部写作过程,是一种有趣的原生态的呈现。留下手稿,就留下了很多记忆。
我并不排斥使用键盘打字,只是觉得网络时代,还是要呼吁保留手写的传统。我们写汉字,与拼写字母的感受完全不同,这种感受来自文化传统的影响。写小说、写剧本,常常和汉字打交道的人,更受传统文化影响,对汉字有独特的感受和喜爱,更能体会字形结构间的深远意境。
书法引领汉字进入艺术的领域,汉字不再仅仅作为表达的载体,更是一种审美的客体,横竖撇捺的讲究、笔画的粗细、气势和韵律,都形成了汉字独具的审美感。书法让文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什么样的情感产生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内容对应什么样的气势。会写字,写好字,进而学习一点书法艺术,就不再停留在对文字的传统表意功能上了,而更多地进入到文化心理、文化品位、审美需求、文化传承的层面上。
保留书写的习惯,就是保留我们对汉字的喜爱和对先人的敬意;保留书法这门艺术,就是要将对传统文字的传承融入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修养中。
(本报记者周舒艺采访整理)
字库技术,根基还在书法那里
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字库业务部副总经理 黄学钧
字库,做的是书写电子化的工作,但字库发展的根基,还在书法那里。字库使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一手好字”,但它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现实生活中更多人拥有一手好字。
从徐静蕾等名人,到“粉笔奇人”崔显仁,方正字库选择收录对象,判断标准并不唯名,也不是人们猜测的慈善动机,关键仍在于其书法本身的质量:徐静蕾的字有超过十年书法练习的基础;崔显仁的粉笔字创意独特、功底扎实。而方正字库的柳楷、瘦金书、康体,就是基于柳公权、宋徽宗赵佶、康有为等人的书法进行的开发。书法是字库最重要的创意来源。字库是书法在计算机时代的最新表现形式。如果放弃了对于个人书法的要求,字库的发展也可能成为无源之水,难以持续。
我们曾为一位同事家不肯练字的孩子制作过专属字库,当看到自己手写的汉字被导入程序,孩子练字的热情确实被激发出来了。到了技术与成本都可以接受时,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专属字库,甚至可能出现一个人在各个年龄段都制作一套字库的情形。这种技术对于人们练习书法热情的激发,可能具备更内在、更持续的效果。
(本报记者虞金星采访整理)
电脑输入,整体效率更为可观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文案策划 王 沁
之前,在网上看到北大自主招生的一道试题,要求写一个偏旁相同的四字短语。我脑袋里立马蹦出一个答案:“魑魅魍魉”。可却怎么也想不起“魑”字具体怎么写。在纸上划拉了半天,最后还是求助于电脑的拼音输入法。
如果事先已有构思、材料也已备齐,且事后不需要编辑的话,我手写和敲键盘的工作效率差不多。之所以敲键盘多于动笔,主要是因为工作需要在网上大量参考电子文本,文稿初成后还要进行反复的段落调整、文字修改,如果落在纸面上,既不便,又浪费。实际工作中,“敲键盘”的工作效率已经远超过“动笔”;但做一些细致的修改,我还是更习惯纸笔的形式。所以,“敲”完文章,我多是在电子稿上作大调整,在打印稿上作小修改。
常用电脑输入,多是拼音输入,不太会去注意每个字的具体结构、写法,时间长了难免印象模糊。尤其对一些复杂些的字,有时候只记得囫囵个儿,不能确定某个部分怎么写。老是在电脑上写材料,有各种输入法作保障,知道拼音的,用拼音找,不知道拼音的,还能上搜索引擎用前后字句搜。连网络、用电脑、敲键盘,都不怎么亲笔写完整的材料了,这种“失忆”肯定会愈演愈烈。
但“提笔忘字”的根本原因还是不确定字的写法,总有一些细节相对模糊。常用电脑输入法会助长这种不确定,与其说它是“元凶”,倒不如说它起了催化作用——根子还是在我们早年的书写练习上。
(本报记者虞金星采访整理)
书写传统,不会因电脑而中断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陆俭明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横平竖直,体现民族风骨,撇捺之间,是悠悠华夏文明。书法则是体现汉字之美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或行云流水,或苍劲挺拔,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计算机时代,汉字书写有了新的方式和介质。“字处理”逐渐确定了形码和声码两大类输入法。形码输入对汉字结构的拆分和音码输入都容易造成人们对字形结构和笔法的生疏,从而形成“提笔忘字”。
不过,对于“提笔忘字”造成汉字书写传统的断代、形成丧失传统文化的“新文盲”的担忧,其实大可不必:通观汉字书写的历史,书写工具、方式和介质一直在简化:甲骨文、金文时代,刻刀是主要工具,骨器、铜器是介质,铸刻是主要书写方式;在篆书、隶书到楷书的演进过程中,软笔成为主要工具,简册、丝帛和纸张相继成为介质,软笔书法成为书写方式,而铸刻演化成一门艺术;近代,硬笔逐渐取代软笔成为书写工具,纸张成为主要介质,软笔书法成为艺术。网络时代,我们更多地使用键盘、软件、屏幕,纸笔的使用率逐渐降低,或许将来优美的硬笔书法也能成为一种才艺,而我们书写所用的文字,仍然是汉字。
如果能够更好地实现汉字的输入,汉字书写文化不但不会因电脑的使用而中断,相反可能会进一步发展。过去我们谈到一个人的汉字能力,通常只注意到认字能力、书写能力、审美能力。而进入网络时代,将会再增加一种“打字能力(汉字输入能力)”。打字的成品是比手写还要“纯正”的汉字,而且,电脑输出的汉字有多种字体选择。我们都可以输出和欣赏蕴涵着丰富文化特质的各种汉字字体,这是手写体无法比拟的。
(本报记者任姗姗采访整理)
30#
发表于 2012-2-6 12: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进课堂切忌速成 莫让书坛坏风气进校园

书法进课堂是近期书法和教育界关注的一大热点。按照今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书法课将成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书法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今年秋季将开设书法课。为之振奋和欣喜之余,想起以前其它名目进课堂有一些没了下文,观书法教育与书法创作之现状,又不免心生思虑。
书法教育面临诸多方面的窘境。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使书法的实用性根基轰然倒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竖排到横排、从毛笔到硬笔再到键盘写作……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中,教育体系的西化、书写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因素,将当代书法置于空中楼阁的状态,这正是书法教育的紧迫性所在,也是教育部发布有关书法进课堂意见的意义所在。
失去了外部的大环境和内部的推助力,在中小学开设传统书法课的困难可想而知。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制度都是以各种各样的考试作为升学的主要参照数据,并有着清晰的主科和副科之分,书法作为副科中的副科,既然无任何升学考试之作用,自然从小学开始就被边缘化了。这使得书法教育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的普遍性、基础性,也是造成书法学习者稀少的一个根本原因。虽然许多学生家长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书法学习,社会上也有一些书法培训班,但不能从根本上形成书法的普遍性基础。在我国古代,虽然能够接受教育的人远比现代社会要少,但是一旦有机会接受教育,从乡间的私塾到县学、府学一直到国子监,所学的科目都离不开书写,而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也与书法息息相关,可以说,古代的教育是从毛笔和汉字开始的,因此,对于书法的学习与运用也就具备了广泛的普遍性和基础性。
没有了书法学习的群体基础,当今社会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师资力量便成了问题。虽然《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书法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逐步提高教师书法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在当下只有少数的几个大学里开设有书法专业的现实情况下,没有前期的文化和知识储备,没有立足于广泛的基础力量中的人才发展与人才选拔,对于书法教师的培训容易落入书法学习速成的窠臼,培养则容易止于培训。实际上,当前活跃在书法界的一些书法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短期的进修,如参加各高校办的各种进修班、研究班等,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完成对书法的学习和提高。这种学习方法大多是少则数月多则一两年,普遍带有速成的性质,通常要依靠自己的艰苦自学,对于书法的学习绝大多数以技巧为主,往往把书法和文化割裂开来。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出合格的书法教师,应竭力避免此类速成。
书法不仅仅是书写的技巧。作为一门具有实用性的艺术,书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从产生之初,就和文字、文化密不可分。文字是书法之载体,亦是传统文化之载体,而文字本身的演变发展作为一门学问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单独将书法的技法分离出来,脱离文化的根基是不成的。书写者本身文化素养的高低又与书法品格之高低有着紧密的关系。虽然文化素质很高的人如果从来不写书法,也成不了一名书法家,但一名真正的书法家,必然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作为支撑。纵观历代书坛,几乎每一位书家都是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正是他们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又不刻意为书法而书法,所以留传下来的那些佳作神品才能让人回味无穷。他们的书法都是以文化底蕴为后盾、以心灵为指向的。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书法教师来说,又何尝不应如此?
更需警醒的是,要避免将书坛上短期速成的浮躁风气带到校园中。现如今,青少年的书法教育也以社会培训为主。校内的书法课绝大多数都是外聘的老师,以兴趣班的形式开展,短期速成或只能触摸到书法的一点皮毛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虽然一些地区编写了硬笔书法的教材,但毛笔字的书法教材还未出现。各年级的课堂教育采用何种教材,如何才能保证中小学生在为数不多的课时中积累的是“字外功”而非单纯的技法学习,是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书法传统源远流长,书体书风延绵嬗变,以书风分有碑学帖学,以字体分有真草隶篆,即便是大多数人作为书法入门课的楷书,也有欧颜柳赵等不同的风格境界,专业研习者可以遍临之,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深入钻研一家。课堂上,面对年龄段不同、具有不同程度的领悟能力和不同的兴趣点的孩子,该如何因材施教?只有长远而细致的规划,才能让课堂书法学习具有持久性。
从《意见》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已经很重视,对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要求强调了学习的循序渐进和差异性,在为落实书法教育提供条件保障的要求中也考虑到了地区差异和现实情况,对于书法进课堂所面临的困难程度有所预估。在为书法进课堂欢呼鼓舞的同时,各方人士应该群策群力,只有真正抓住了这个好时机,才能为中国书法带来活力、为青少年带来文化甘泉;只有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在艺术团体等社会力量的推助下,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和氛围,青少年才能既有对书法的学习兴趣,又能从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字如衣冠。当校园因书法多一份宁静厚重,少一些轻薄浮躁,中国书法将迎来春天。(江锦世)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7:30 , Processed in 0.1658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