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外阅读 课外些 再课外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7 18:4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杨树亚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0日




在一个区课改基地学校工作汇报会上,曾聆听一个课改基地学校实施课外阅读情况的汇报。该学校从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条件的创设、课外阅读书籍的推荐、课外阅读水平的评价,直至讲到“如何根据胆汁质、抑郁质等不同气质学生的特点,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籍”,其思考可谓深刻,其部署可谓周密。如此深刻、周密的课外阅读活动,其“成果”当然也是不可估量的。但是,聆听着如此完美的课外阅读汇报,我不由想到了“遥远”---这样的课外阅读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想到了“缥缈”---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实施起来将是如何的劳心劳神;更想到了“高不可攀”---如此的课外阅读就如海市蜃楼一般难以企及。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课外阅读已经不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盲区,也不再是老师们语文教学所遗忘的角落。课外阅读已经和课内阅读一样,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但是,在这番如火如荼的课外阅读“热”中,却需要我们的“冷”思考,需要我们撩开课外阅读的面纱,还学生以最本真的课外阅读生活。

  课外阅读:本应是学生思想与性灵的跑马场。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同理推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水平,取决于其个体的阅读水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门单纯传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教学的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有人文情怀的陶冶和精神世界的奠基。

  因此,作为语文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应该是学生思想与性灵的跑马场,是学生精神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食粮”。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所关注的不应该只是学生语文知识的构建,更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尤其是要激发孩子一生的精神向往。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不应只在课堂内、学校中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去获得,语文学习更是如此。所以,有人说课外阅读是在为孩子的人生着底色,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厚实的基础。

  因此,作为学校,尤其是一名语文老师,实施课外阅读的终极意义应该是通过我们的引导,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其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直至让阅读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一切的课外阅读行为应该抛弃浮华与功利,没有过多的压力与约束;应该是发自学生心底的兴趣与期待,没有太多的烦躁和势利;这样的阅读应该多一丝恬淡与惬意,多一份豁达与悠然。


课外阅读:是谁动了学生这块学习的“奶酪”?

  课外阅读本应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块奶酪。但曾几何时,当我们的语文学习只关注课堂40分钟,只追求试卷100分的短视价值时,课外阅读的确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盲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被“遗忘的角落”。

  拨开一切繁华,我们不难发现,课外阅读就像一艘偏离航向危险的航船,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我们深思的现象:课外阅读的展示越来越“精致”,精致得白璧无瑕,精致得成为了表演---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的呈现,而不是阅读过程中原本鲜活的生命的律动;课外阅读的推荐读物似乎已经成为了学生的第二本语文书,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课外阅读课从“广积粮”变成了“深挖洞”---我们看到的只是埋头做课外阅读题的学生,学生的脸上丝毫看不到课外阅读时的幸福与惬意;课外阅读的评价越来越追求“外显性”,学生的读书笔记要求越来越“刚性化”,读书笔记逐渐沦为学生习作的“低级仓储室”……如此种种现象,使我们愈加感觉到课外阅读已经沦为一种工具,沦为学校包装的工具,沦为学生应试的工具,沦为个人展示的工具。于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却在不断下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更在快速减少。

  近年来,南京市教研室在全市小学生中大力实施“振兴阅读”的行动。此活动切中时弊地问诊当前的语文教学,给原本沉闷的40分钟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搅活了课改大潮中小学语文这一潭春水。

  活动中,南京市教研室始终站准自己的位置,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不断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目录---他们坚决不越“雷池”半步,因为他们深知,振兴阅读是“点灯”的事业,灯光下,需要学生自己去“踽踽前行”。但是,毋庸讳言,当“振兴阅读”这一活动继续向基层推进时,因为好大喜功,因为急功近利,个别学校的课外阅读已经开始在“雷池”中舞蹈,甚至逼着学生“戴着脚镣舞蹈”。

  面对如此境地,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动了学生课外阅读这份奶酪?

  课外阅读:书本是船,兴趣是帆。

  《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2002年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曾经说过:“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对课外阅读充满浓厚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的动力。

  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才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不同于学生40分钟的课内阅读,课内阅读因为有教师的监督,因为有时间的禁锢,因为有同学之间激发的竞争,因此,即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兴致不高,最后也会把一篇文章比较透彻地理解--

  -毕竟,学生是需要考试的。但是,课外阅读不同,它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时间的控制,更没有考试的制约,因此,很难想象如果学生对一本书籍没有兴趣,课外阅读的质量会如何?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当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时要注意激发其兴趣;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出现偏差时要注意适时地调控;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出现懈怠时要采取措施使之保持。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对于能不时体验到成功的事情,人们从事此事的内驱力会更强;对于陌生、新奇的事物,人们的好奇心、探究欲也会很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交流,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就是心理学中关于成就感、探究欲与向师性的基本道理。我们不妨尝试着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努力培植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00711月,在南京市召开的名特教师课外阅读指导课观摩活动中,本人应邀向学生推荐阅读瑞典作家、号称“童话外婆”的林格伦的作品《淘气包埃米尔》。我深知,“推荐阅读”既不等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全程”,更不是“教师直接的阅读”,“推荐阅读”只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前奏”。因此,我给自己确定了第一个目标,也是我这节推荐阅读课最重要的一个目标: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淘气包埃米尔》一书的兴趣和欲望。课堂上,我展示图片、设计幽默、制造悬念、抖出“包袱”,努力带领学生走进此书,走近主人公埃米尔,竭力调动学生阅读此书兴趣。我的目标就是,当学生走出课堂时,学生的心中还惦记着这本书,还惦记着主人公埃米尔,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去读这本书。如果能这样,我的推荐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大半。事实也证明了我的这些想法。

  实施课外阅读,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需要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即“书本是船,兴趣是帆”。当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浓郁的兴趣时,学生还需要“有书可读”。我们不妨用蜜蜂打个比方:把一群蜜蜂放养在高楼林立的闹市,再勤劳的蜜蜂也会因无花可采而碌碌无为。同样,把一群蜜蜂放在百花盛开的鲜花丛中,再懒惰的蜜蜂也能够习得采花的本领。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如此。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时时处于可阅读状态,随时可以接触到值得阅读的书籍。为此,许多老师在班级里设立了图书角,许多学校不断地加大图书馆的藏书量,不断地完善阅览室的阅读环境。甚至,很多学校将阅览室变为阅读超市,让学生的进出更加自由、便捷。


2#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8:49:02 | 只看该作者
课外阅读:广泛地读,别为了收获。



  同样是一则关于蜜蜂的启示。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统计: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蜜蜂之所以能酿造味道浓郁的甜蜜,是因为它的博采。读书更是如此,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我们不妨来看几组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55本;美国的全民阅读计划正在进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但是,在2006年的“世界阅读日”上,媒体也公布了一组数据:我国国民的读书热情和个人藏书量5年来持续走低,保持阅读习惯的“阅读人口”目前只占总人口的5%!再从《课标》规定来看:9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达400万字,若按每本书10万字来计算,9年间就是40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不足5本。如此的数据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实施课外阅读的关键不是想方设法地“规范”课外阅读过程,而是如何激其趣,让学生能主动地、更广泛地阅读。如果一味地“要求”,急迫地想收获、想“展示成果”,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有趣、广泛、适合是小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基本标准。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书他们会更感兴趣,而有了兴趣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并能化为自觉自愿的阅读行动。



  鲁迅先生在他的一封信里,曾这样告诉青年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作为一名老师,要指导我们的学生博览群书,只有厚积,才能勃发。



  课外阅读尤其应该少一些“功利性阅读”。“功利性阅读”追求立竿见影的阅读效果,常常希望昨天的阅读在今天就会取得成果,甚至常常用一份试卷来检测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效果。陆游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是否应该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不要让学生刚刚萌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昙花一现地夭折在摇篮之中。我们宁愿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也不愿在课外阅读开始之际,因为“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等无形的重压,而让学生的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之中。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广泛地读”,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今天的阅读,明天无法收获,更不可能收获。“只问耕耘,不谈收获”应该是我们组织课外阅读过程中时时秉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课外阅读:少一些枷锁,多一些信马由缰。



  理想的阅读境界应该是宽松的,没有太多的精神压力和负担。过去,我们总认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越严格越好,结合课外阅读,学生要作相应的摘抄,要及时地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想。这是我们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我们常常以为,如果提出的要求不够细致、不够严格,学生就不会认真地读书。但是事实却又让我们常常懊恼,课外阅读的过程愈加规范了,学生阅读的枷锁也就多了。于是,学生读书的热情减退了,课外阅读量减少了,课外阅读也就成为了一个挂在嘴上的时髦的“空镜子”。



  课外阅读亟需少一些“制度性阅读”。许多事情的大规模推广,常常需要一系列制度的配套进行。课外阅读似乎也是如此。但是,当我们课外阅读的制度愈加周密之时,也常常是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愈加低落之时。因此,课外阅读,我更愿意少一点制度的约束。



  课外阅读还需少一些“集体性阅读”。今天,我们向学生推荐瑞典作家林格伦的作品《淘气包埃米尔》,但我们不能希望一个班级的孩子明天都读这本书。如果那样,可能就是一种功利性的,甚至是商业性的行为了。而这种行为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对于埃米尔这个人物形象,肯定有人喜欢有人愁。因此,当我们整班地规定学生阅读某一本书的时候,在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的同时,可能又打消了另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当然,“少一些枷锁”的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阅读,更不是“乱点鸳鸯谱式”的阅读。阅读方法是完成阅读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把好的阅读材料推荐给了学生,还可以适当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阅读,使学生真正做到能自主地阅读,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受熏陶,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结语:让课外阅读少一些功利性阅读,少一些制度性阅读,少一些集体性阅读;让课外阅读课外些,再课外些,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课外”阅读。阅读是船,兴趣是帆,老师,请不要把你的“叮咛”装满学生课外阅读的“舱”。
3#
发表于 2008-4-8 21:17:26 | 只看该作者
有阅读才有积累!有积累才有厚积薄发!欣赏拜读您的转贴!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9:27 , Processed in 0.0846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