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成为优秀的IT业评论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4 04:2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成为优秀的IT业评论家?

http://xnjyw.5d6d.com/
http://xnjyw.5d6d.com/
http://xnjyw.5d6d.com/
http://xnjyw.5d6d.com/
作者:方兴东

 

  瓦尔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IT第一专栏作家
  我在前两篇文章《失语症泛滥,国内IT评论全面沦陷》和《未来最具影响力的IT评论家是产品评论》中,初步论述了目前中国IT评论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突围的方向。本文继续这个话题,以具体人物和文章为案例,更深入地分析产品评论的成功核心。
  最好的案例当然是“IT第一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瓦尔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人称莫博士。他的“个人技术”(PERSONAL TECHNOLOGY)专栏已经开设有11年之久,主要是围绕市场上最新出现的创新技术与产品,通过自己的亲手使用测试,以及丰富的产业技术背景,作深入细致、客观中立的评述。不同于刻板的实验室评测,也不同于各种玄妙数据的卖弄,而是真正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体现人性化、个性化。
  莫博士今年55岁,比起国内多是20出头的IT作者来说,实在是IT的老古董了。但是,在IT评论方面,却不像搞技术,不是一个吃青春饭的领域。目前,美国最著名的前几位IT专栏作家,几乎年龄都在50岁以上,都有着几十年的业界经验和写作经验,是业界的“老狐狸”,各大公司、各大人物的底细和历史都了如指掌,有着广泛而高层次的业界关系。因此,在IT评论方面,“积累”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要勤于学习,有着“愈陈愈香”的规律。当然,这与美国IT业的成熟有关,中国IT业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许多方面还是空白。因此,机会颇多,一个有实力、有信心并有志于IT评论的人,完全应该扎扎实实入手,把IT评论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绝对是不错的选择。而不应该急功近利,早早把自己的文字和人格提前、廉价“兑换”成金钱。
  莫博士出生于罗德岛州,该州北邻麻州,南接康乃迪格州,西靠纽约州。本科毕业于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硕士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本人并没有技术背景,而是典型的新闻专业出生。1970年,开始担任《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与记者。在接下来的18年中,主要报道国际与国内新闻。随后,如火如荼的IT业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1991年10月17日,莫斯伯格开设了每周一篇的专栏“Personal Technology”,在他首次亮相的专栏里,他这样开场:“个人计算机用起来太难了,这并不是你的错。”这句话使文章定下了读者所期望的,却是产品行销人员畏惧的直率的谈话语调。也成为他随后十多年如一日的基调。在每周四,他准时露面。在当时大多数计算机新闻出版界虔诚地对硅谷、对信息技术顶礼膜拜时,莫斯伯格另辟蹊径,从业界的无名小辈开始,声誉日隆,很快跃居最具影响力的IT专栏作家之列。
  《新闻周刊》称他为“当今计算机世界中,消费者体验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仲裁者(the most powerful arbiter)”。《时代》周刊称他为“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记者(the most influential computer journalist)。《滚石》(Rolling Stone)称他为最具影响力的科技专栏作家(the most powerful columnist in technology)。《华盛顿邮报》称他为“高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men in the high-tech world)”,并说“他是一个人的媒体帝国,他的文章能够发布一个新产品。《纽约时报》称他为“新经济工具和玩具方面变化多端的批评家”。1999年他被授予“罗伯评论奖”(Loeb award for Commentary),是获此殊荣的唯一科技作家。在《技术营销》(Technology Marketing)杂志的年度影响力排行榜中,从1995年-2001年,他连续7年名列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记者。
  不过,众多的荣誉不能掩饰一个缺憾:缺一个博士头衔。你看他的文章,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产业知识,都非常渊博;再看他的外表,架一副儒雅的眼镜,花白的胡子,光秃秃的脑门,除了花白头发装点边缘的几乎一毛不拔的脑袋,怎么看都是教授的模样,更不用说博士。这个缺憾终于得到弥补。2001年5月,他被罗德岛大学授予法律荣誉博士学位,才堂而皇之地可以被人称为“莫博士”了。同一个月,他获得了“National Headliner Award”。但是,收之桑榆,失之东隅,2002年,在《技术营销》的年度排行榜上,却不幸被《商业周刊》专栏作家挤下头把交椅,可能是他占据这个位置实在太久,连主办者也觉得应该有所变化。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4:29:50 | 只看该作者
双刃剑:以笔为刀的产品评论  再也没有一个产业会比IT业有着更多的神话、骗局和假象。作为专栏作家,必须能够代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是厂商的利益。除了与厂商的功利作“斗争”,还同时需要与高科技的迷雾周旋,引领消费者,走出迷局。
  大牌专栏作家的影响力可能直接决定一些产品的命运。一支笔就可以产品抬到天上,也有能力把产品一举拉下马。据说,曾经有专栏作家赞扬一件寄发电邮的小电脑,自此,那件产品竟卖出60万件,并获多项风险基金主动投资。当然,站在消费者角度的专栏作家更多会给不成熟的产品和投机的厂商带来噩梦。他批评开价过高的数字相机,他赞扬苹果公司新的iMac机,他建议消费者使用可以替代Netscape和微软的其他浏览器。
  一次,惠普为了让莫斯伯格不要发表一篇新产品评论文章,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最终也没有能够“阻拦”成功。但是,这并不妨碍莫斯伯格就HP OmniBook 500发表赞美:“需要扩充的基础信息非常清晰地在HP OmniBook 500的扩展坞中得以体现,且十分牢固,比同类机型更加轻便易用,即使在关机的情况下也可以收听CD;此外它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有两个模块插槽,一个可连接CD-ROM,一个可连接软驱、DVD、CD-RW或者是电池,实际上也就是说能够同时使用三块电池,而普通机型只能使用一块。虽然选择购买笔记本电脑都不失为明智,但我从心底里却更加倾向于HP OmniBook 500。”
  2000年,微软Windows Me推出,莫斯伯格在第一时间使用,在充分品尝了软件升级所遇到的问题之后,他在文章中下结论说:“Windows Me的益处是微弱的……微软欠它的家庭用户更多了。这是一家拥有大群高智商雇员的、惊人富有的公司,他们能做得比这应该好很多。”针对Windows XP中收集用户信息的“护照”功能,莫斯伯格抨击道,微软把Windows XP变成了专门推销自己服务的“特洛伊木马”。他打了个比方,这就象一个人在开了好几辆破车之后,终于买了一部外观豪华、性能可靠的新车,然而却发现这辆车藏有“猫匿”,使你永远也离不开制造商的广告跟踪,最终把你带到制造商拥有的收费公路上去。
  面对英特尔不断鼓吹CPU速度的广告宣传,莫斯伯格建议消费者不要付出较多的金钱,去买一个很快速的处理器,除非你在做一个大制作的电视编辑或游戏。作为一般的使用,包括上网和收电子邮件,够用就行。他指出,这时需要的不是速度的问题,高速的不一定比慢的做得更好。
  除了《个人技术》专栏,莫博士还在报纸上开设了另外两个每周专栏:一个是《莫博士信箱》(Mossberg's Mailbox),专门回答读者各式各样的提问,一个是《莫博士方案》(Mossberg Solution),主要是比较和评价各种消费类电子产品。除此之外,他还为Smart Money月刊撰写一个专栏:《莫博士报告》(Mossberg Report)。同时,与其他著名专栏作家一样,还主持几档电视节目。他的所有文章都集中在他的个人网站,大家可以方便地读到四个最新的专栏文章,以及最近半年内的“库存”。
  一个优秀专栏作家的成功要素
  莫斯伯格的例子告诉我们,优秀的专栏作家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背景,许多技术背景的专栏作家往往成为技术的俘虏,只要对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力;也不需要多少年的IT从业经验,无须“实践出真理”,更多的需要代表消费者角度的理解力和表达力。也就是说,优秀专栏作家并不需要什么“特异功能”。但是分析莫博士的成功背景,我们还是可以归纳出几个重要的方面:
  1、人格独立:文如其人,专栏作家作为一名公正的批评者,尤其如此。人格独立,是一个人成为优秀专栏作家的第一前提。这个看似难度不高的前提,几乎就是国内IT作者不可逾越的第一“天敌”。e21times记者蔡右玫在文章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由于台湾和大陆的公司在国内通常可以透过关系、举办大型的产品或公司发表会邀请记者到场,和赠送精美礼品等来取得媒体曝光,因此也理所当然地以为同样的模式可以套用在美国,结果就不免要大失所望。e21的资深AE Jennifer Cheek便举例说:“我们的一名客户一直有着只要送份精美礼品给报社、杂志的编辑就可以得到报导的想法,也因此他们一直想不通,他们已经陆续送了许多礼物给华尔街日报著名的IT专栏评论家Walter Mossberg,为什么还没见到Mossberg写篇有关他们的报导!”原因在于,美国的主流媒体不会因为礼物或私人关系而为某家公司作特别报导。他们报导与否,完全视公司所提供的讯息或产品对于读者以及消费者是否有充份的价值。
  2、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消费行为重于技术深度,重视消费体验甚于新闻追逐。“为什么PC不能像冰箱和面包机一样工作”,莫斯伯格如此反问道。不摆高深状,不摆权威状,不故弄玄虚,不哗众取宠,业内的行话、术语和概念,都不能生吞活剥,而应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使得不懂产业、不懂技术的普通消费者也能读得津津有味。“我是‘计算机神学(computer theology)的敌人,我们有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那些技术精英们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他的语言语言平淡朴实,但是富有智慧与幽默。《时代》杂志将莫斯伯格评选为50位数字精英之一,其中的评价是:“他的实事求是、平铺直叙的文体不会赢得任何风格奖,但是文章的可读性赢得了金牌。”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4:30:16 | 只看该作者
3、以新技术新产品为导向:万变不离其宗,高产的莫博士,其所有的文章都坚持一贯的取向:追踪最新的产品技术,从消费者体验出发的产品评论!正如他在9月26日《个人技术》专栏的开篇说言:“每当我对产品发表评论之前,我都会试著先将这种产品优缺点列举出来,并在测试产品时参考这些笔记。”一个优秀的专栏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学习能力,始终把握最新趋势,与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保持最敏感的接触。“Mossberg的权力不是来自任何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是他拒绝降低自己的标准,他的批评帮助了计算机工业制造出更加便于使用的产品。不少精明的投资者在从钱包里拿出钱对新产品或有前途的公司进行投资前,往往会认真听取Mossberg的意见。”  4、以最好的平台为基础。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优秀的专栏作家需要一个很好的媒体平台,双方互相成就对方。莫博士几乎就是《华尔街日报》科技板块的代表,他就是唯一的核心,许多读者就是为了看他的文章才订阅的。其知名度和待遇比总编还大还高,难以想象,没有莫博士,《华尔街日报》科技板块还有多少份量?但是,反过来,再也找不到一个媒体比《华尔街日报》更好的平台,也难以想象,当年莫博士如果落脚在一个普通媒体,今天还有谁会知道他的大名?
  针对莫博士具体的文章风格,我就不多做评论。下面,我们附录莫博士最近的2篇专栏文章:《帮你组织思维的可视化软件》,《IBM新款ThinkPad X30电池性能卓越》。这些文章的内容、风格都值得大家好好参考、揣摩和学习。还是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去体会吧。
  附录文章:
  《帮你组织思维的可视化软件》(Walt Mossberg)
  每当我对产品发表评论之前,我都会试著先将这种产品优缺点列举出来,并在测试产品时参考这些笔记。
  有些笔记是记在纸上的,有些记在电脑文件内,另有一些则记录在我的数码个人助理上。记在纸上的笔记包括分门别类的项目,也有随意记录在新闻稿页边空白处、记事贴或草稿纸上的内容。这种方法很有用,但它缺乏条理,我担心会漏掉某些关键内容。
  我猜想,很多人在写东西或思考一个重大决定时,他们的记事方式都是这样混杂的。不过,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小公司Mindjet认为,可以有一种更好的方法。
  这家公司生产一种名为MindManager的电脑程式,据称,这种程式能够将任何人头脑中对任何主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组织为一种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显示、能吸引注意力的可视“脑图”。
  脑图软件问世已有数年,但它只在少数热心用户中流行,这些用户主要来自大企业和学术界。
  为了搞清楚脑图究竟是些什么,我用了差不多一周时间对MindManager进行测试,我发现它是一种很妙的方式,能将人们对某一主题或项目的想法组织起来。这种软件不是人人都适合,而且也存在一些欠缺。但我认为,它可能会对不同阶层的许多人都有效。
  MindManager生成的所谓脑图是一些外观很像蜘蛛网的特殊文件。中心思想或项目名称位于中央位置,呈放射状的各分枝则代表副题。
  当你建立脑图时,如果对思路进行细微调整,你就增加了分枝,而所有的分枝都会派生出由次分枝组成的次一级网络。这些分枝都以内容和图形标示,可以彼此相连或相关。Mindjet将此称作可视思维。
  为了这个专栏,我对脑图进行了一次小测试,它将我对MindManager的想法组织成一些分枝,分别代表该产品的优缺点及特性。
  初用这一软件可能会令人感到气馁,因此,Mindjet提供了优秀的指导、辅助文件、样本图和模板。该产品有许多功能,但你无需掌握很多就能开始使用。我特别喜欢MindManager中的“集思广益”模板,它让你能键入你的想法,然后自动将它们转成分枝和次分枝。
  你可以将这些分枝重新排列,彼此连接,附加文字说明,或插图加以说明。名为“代码”的一套特殊图形能表明某一想法的重要性或本质。你也可以使用文本格式化编排,以突出一些分枝想法。
  由于脑图能够延伸到屏幕以外,该程式具备只显示局部状况的过滤功能。一个小型全景窗格可以显示缩小后的整个脑图,你可以移动到任何部分并放大观察。
  我能够将我所作的少量测试图分别输出到标准的Microsoft Word、标准的电脑图形文件、网页和Microsoft PowerPoint文件中。MindManager能在所有格式及连接中显示。
  你也可以将各种类型的文件和图形输入脑图,并在你的硬盘上建立起脑图各分枝与网页、其他脑图或其他文件之间的连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4:30:43 | 只看该作者
那么,缺陷何在?如果你是一个纯线性思维者,对你来说,列出清单可能比脑图更合适一些。即使是那些能够应用可视思维软件的人,有些项目或工作可能过于简单而不必使用MindManager。我可能会用它来帮助我评估复杂的医疗方案的选择,但我不会用它来决定去看哪部电影。  MindManager所有格式化选项会吸引你陶醉其中,以致你浪费时间去美化脑图,而不是训练你的思维。最后,我不喜欢图形的样式。它们过于卡通化的风格不合我的口味。
  MindManager有好几种版本,价格从99美元到269美元不等。它在Windows个人电脑上运行,另有一种售价为49美元的专供Palm掌上电脑和袖珍电脑使用的版本。我测试了售价为189美元的企业专用版,个人用户也可使用。售价为99美元的标准版的使用对象瞄准的是家庭用户,但它缺乏一些主要功能,包括大多数输出及过滤选择功能。该产品能够通过公司网站www.mindjet.com购买,你也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免费试用版。
  如果你想改进你的书写或规划过程,MindManager值得一试。它能让你看起来更聪明。
  《IBM新款ThinkPad X30电池性能卓越》(Walt Mossberg)
  最轻的手提电脑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他们的电池一定要体积非常小,重量非常轻,因而电池容量也不会很高。多年来,电脑生产商已学会在重量不足4磅的手提电脑里塞进惊人数量的各种部件以提高处理速度、内存、存储容量及网络功能。但电池容量的限制却不能驱动上述种种功能长时间地运行。
  例如,在对市场上份量最轻的手提电脑、东芝(Toshiba)的svelte Portege 2000进行的严格测试中,我关闭了所有节电功能并不停地播放音乐使硬盘持续工作,电池使用时间为1小时9分。这意味著,如果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并启动节电功能,其电池使用时间也只有可怜的1.5至2小时而已。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款新的电脑,在延长电池使用时间方面拔得头筹: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ThinkPad X30,装备齐全且重量仅为3.6磅。我用了大约一周时间对这款电脑进行了测试。
  在我的严格测试中,X30的电池使用时间竟长达3小时29分,意味著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电池使用时间可达到IBM所宣称的4.5小时。除去用餐及打盹时间,足够在一次跨国飞行途中使用。
  在我的测试中,X30的电池使用时间几乎相当于东芝那款电脑的3倍,并超过了前“记录保持者”:索尼(Sony, 又名:新力)生产的SRX,SRX的电池使用时间为3小时12分。
  电池使用时间并非是X30唯一的优点。与所有ThinkPads手提电脑相同,此款电脑有一个大显示屏(12.1英寸)及行业内最好的键盘。
  X30手提电脑有四款主要配置,起价1,999美元,我测试的那款高端产品的售价为2,669美元。低端款式配备有128兆内存,20G硬盘及1千兆赫的Pentium III处理器。
  我测试的高端产品配备有256兆内存,40G硬盘及1.2千兆赫Pentium III处理器。此款包括两种不同的内置式无线联网功能:用于互联网及文件共享的Wi-Fi功能及连接电话,手持设备及其他电脑的蓝牙(Bluetooth)功能。
  X30在厚度及重量不及东芝Portege 2000。X30的重量比Portege 2000重一磅多,而厚度几乎是后者的一倍,达到1.2英寸。但东芝的这款电脑的电池使用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因此你不得不经常使用外接电池,使它与IBM的新电脑几乎同样厚重。(X30同样可以配备外接电池,售价189美元。在我的测试中,外接电池能增加2小时38分的电池使用时间。)
  X30的配置齐全,配有两个USB端口、一个快速FireWire端口、一个特殊安全晶片、一个内置式夜灯及适用于许多数码相机及一些个人数码助理(PDA)的闪存卡接槽,甚至还配备有旧式打印机的平行端口、以太网网络连接器及调制解调器及视频输出端口。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4:31:07 | 只看该作者
那么,缺陷何在?如果你是一个纯线性思维者,对你来说,列出清单可能比脑图更合适一些。即使是那些能够应用可视思维软件的人,有些项目或工作可能过于简单而不必使用MindManager。我可能会用它来帮助我评估复杂的医疗方案的选择,但我不会用它来决定去看哪部电影。  MindManager所有格式化选项会吸引你陶醉其中,以致你浪费时间去美化脑图,而不是训练你的思维。最后,我不喜欢图形的样式。它们过于卡通化的风格不合我的口味。
  MindManager有好几种版本,价格从99美元到269美元不等。它在Windows个人电脑上运行,另有一种售价为49美元的专供Palm掌上电脑和袖珍电脑使用的版本。我测试了售价为189美元的企业专用版,个人用户也可使用。售价为99美元的标准版的使用对象瞄准的是家庭用户,但它缺乏一些主要功能,包括大多数输出及过滤选择功能。该产品能够通过公司网站www.mindjet.com购买,你也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免费试用版。
  如果你想改进你的书写或规划过程,MindManager值得一试。它能让你看起来更聪明。
  《IBM新款ThinkPad X30电池性能卓越》(Walt Mossberg)
  最轻的手提电脑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他们的电池一定要体积非常小,重量非常轻,因而电池容量也不会很高。多年来,电脑生产商已学会在重量不足4磅的手提电脑里塞进惊人数量的各种部件以提高处理速度、内存、存储容量及网络功能。但电池容量的限制却不能驱动上述种种功能长时间地运行。
  例如,在对市场上份量最轻的手提电脑、东芝(Toshiba)的svelte Portege 2000进行的严格测试中,我关闭了所有节电功能并不停地播放音乐使硬盘持续工作,电池使用时间为1小时9分。这意味著,如果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并启动节电功能,其电池使用时间也只有可怜的1.5至2小时而已。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款新的电脑,在延长电池使用时间方面拔得头筹: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ThinkPad X30,装备齐全且重量仅为3.6磅。我用了大约一周时间对这款电脑进行了测试。
  在我的严格测试中,X30的电池使用时间竟长达3小时29分,意味著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电池使用时间可达到IBM所宣称的4.5小时。除去用餐及打盹时间,足够在一次跨国飞行途中使用。
  在我的测试中,X30的电池使用时间几乎相当于东芝那款电脑的3倍,并超过了前“记录保持者”:索尼(Sony, 又名:新力)生产的SRX,SRX的电池使用时间为3小时12分。
  电池使用时间并非是X30唯一的优点。与所有ThinkPads手提电脑相同,此款电脑有一个大显示屏(12.1英寸)及行业内最好的键盘。
  X30手提电脑有四款主要配置,起价1,999美元,我测试的那款高端产品的售价为2,669美元。低端款式配备有128兆内存,20G硬盘及1千兆赫的Pentium III处理器。
  我测试的高端产品配备有256兆内存,40G硬盘及1.2千兆赫Pentium III处理器。此款包括两种不同的内置式无线联网功能:用于互联网及文件共享的Wi-Fi功能及连接电话,手持设备及其他电脑的蓝牙(Bluetooth)功能。
  X30在厚度及重量不及东芝Portege 2000。X30的重量比Portege 2000重一磅多,而厚度几乎是后者的一倍,达到1.2英寸。但东芝的这款电脑的电池使用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因此你不得不经常使用外接电池,使它与IBM的新电脑几乎同样厚重。(X30同样可以配备外接电池,售价189美元。在我的测试中,外接电池能增加2小时38分的电池使用时间。)
  X30的配置齐全,配有两个USB端口、一个快速FireWire端口、一个特殊安全晶片、一个内置式夜灯及适用于许多数码相机及一些个人数码助理(PDA)的闪存卡接槽,甚至还配备有旧式打印机的平行端口、以太网网络连接器及调制解调器及视频输出端口。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4:31:33 | 只看该作者
 除了有相当棒的键盘之外,X30更有其他一些特别优点,那就是浏览网页时前进后退的特殊键,及能够用作浏览下移键的空格键,可在浏览长的网页或阅读长的电子邮件信息时使用。  我还发现X30的Wi-Fi无线接收功能优于大多数其他手提电脑,包括东芝的Portege 2000及苹果电脑公司(Apple)的PowerBook G4。
  然而,X30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其价格昂贵。售价最低的X30比Portege 2000仍高出81美元,还不配有Portege 2000配备的Wi-Fi联网功能及外接式CD-ROM驱动器。IBM建议X30使用其外接式CD-ROM,基本型价格为278美元。如果想升级为DVD或CD-RW的话,则价格更高。
  另外,我也无法使X30的蓝牙无线功能正常工作。在测试中,它无法辨认其他配有蓝牙功能的电脑。并且,X30没有目前更新、更快速的USB 2.0端口。它还缺少Portege 2000装备的那种在飞机上关闭无线网络的快捷键。
  然而,这是一款设计相当精细的手提电脑。对于那些注重轻巧、机动及电池使用时间、而又不在乎价格的人而言,我会推荐此款电脑作为首选。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5:57:55 | 只看该作者
IT评论家王小东:互联网公司下一步圈谁的钱


                       王小东

  哪怕先给我一个粗糙的理由

  那个美好的梦想到底值多少钱,稍微给我个数量级的概念。当然,你们还得说明一下你们作出的估计的理由,哪怕是一个粗糙的理由,坦率地说,我认为这个美好的梦想有一部分是可以实现的,但绝不像你们吹的那么大。

  其实我根本不是反对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应该在中国大大发展。我反对的是那些只知圈钱,不干正事的互联网公司。

  2000年7月29日,我应邀在互联网俱乐部的周会上发表讲话,主持人要求我谈的是电子商务问题。在讲话之前,我实际上反复在想,我还能讲什么,在这个话题上,那些专家、评论家、记者、业界人士,也包括我自己(我被介绍为“著名IT业评论家”),该吹的美梦都吹了,该玩弄的抽象概念都玩弄了,该煞有介事分析的发财之道都分析了,成效却没有见到,我还能讲什么?不光是这次,包括我现在还在写的为数不多的“IT业评论”,我都感到十分困惑,坦率地说,我感到这个行业(严格地说,不是IT业,而是目前众多的互联网公司)实在乏善可陈。临到演讲之前,我决定,我最好还是不要装模作样,说些自己都不知道是在说什么的东西。于是我说了下面这一段话(大致意思):

  “我到这里来当然不是来教你们怎么通过电子商务来赚钱的。你们烧了几十个亿,雇了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时间,都没有想出任何办法来赚钱,我没有花任何钱,没有雇任何人,只花了不多的一点时间,我怎么能给你们指一条生财之道呢?我想了半天,我还是决定对你们讲一讲,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于你们,对于你们这个行当的看法。我想这对于你们更有用一些,因为你们容易自己聚在一起,编织一个只有你们自己相信的美好然而虚假的故事,却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你们这个故事。”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认为,你们该讲的故事都讲了,该吹的牛都吹了,该做的广告都做了,该烧的钱也烧了,该上市的也上市了,该跌的也都跌了,可你们给我们描绘的那个美好的梦想在哪儿?你们只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想,你们说,虽然现在赔钱,可未来会非常美好,非常非常美好。好了,我愿意相信你们所说的未来会非常美好,愿意相信你们告诉我们的那个美好的梦想,我只是想问问,你们能不能给我说得更细一点,比如,那个美好的梦想到底值多少钱,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稍微给我个数量级的概念。当然,你们还得说明一下你们作出的估计的理由,哪怕是一些粗糙的理由,但确实像那么回事,而不是把一些极其抽象的概念玩来玩去。坦率地说,我认为这个美好的梦想有一部分是可以实现的,但绝不像你们吹的那么大。”

  我到这里来,不是来说服你们的。我希望你们能说服我。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一些这个行业确实感人的故事,不仅仅能感动你们自己,而且能感动别人。我会把这些故事编得更感人,去说给公众听。

  “我认为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确实有泡沫,而且非常严重。我认为美国的泡沫没有这么严重。美国的IT业虽然也有泡沫,但美国在计算机硬件、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算法、计算机理论科学方面的进展是扎扎实实的。而中国呢?新闻媒体爆炒这些科技含量极少、或者说根本没有科技含量的互联网公司,使得一些不懂行的人对这一行当产生了一种膜拜。而真正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却得不到关注,使得我们在软硬件上几乎是完全依赖美国。如果说美国的IT业是上面有一层泡沫的啤酒,那么中国的IT业就几乎全是泡沫而没有啤酒。”

  “我不能同意一种观点,说是投资者还没有着急,你用户着什么急。作为一位评论者,或者是研究者,我可以既站在用户的立场,又站在投资者的立场。如果我站在用户的立场,我当然希望你们永远大把地烧钱,永远不赚钱,你们给我发大礼包,让我抽大奖。但公众很可能既是用户又是投资者。我作为一位评论者,或者是研究者,当然也要考虑为投资者着想。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反正烧的是美国人的钱,不烧白不烧。对于这种说法,我想说的是,就算烧美国人的钱是不烧白不烧,但第一,现在钱已经到了你的手里,你最好还是善用它,不要把它胡乱烧了;第二,你们下一步就要圈中国人的钱了,要圈国有企业的钱了,这里面就有我的钱,我可不愿让你们烧我的钱。”

  我本来想的是,在数百IT业界的人士面前说以上这番话,估计不等我说完就得被轰下来,但情况完全相反,在我的讲话过程中,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不敢说是雷鸣般的掌声)。因此,我认为,有很多IT业界的人士其实和我是有同感的,而且他们很真诚,并不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反对真诚的声音,这一点使我为之深深感动———还是好人多啊。

  讲话完毕之后,许许多多的人围着我长时间不走。他们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我很多互联网公司胡乱烧钱、不干正事的实际事例。也许他们自己也在烧钱,但他们还是明白,这样做终非正道,因此,他们对此也是不满的。

  有一位传统工业公司负责发展电子商务的经理向我咨询,他们的公司该怎么办。我打了个比方,譬如你想胸肌发达,把它练出来是件好事,但如果在胸上长了个大瘤子就不是好事了,你们应该好好想一想,对于你们公司来说,办电子商务是练出来的胸肌,还是长个大瘤子。

  会议结束后,一位IT业界的经理邀我去喝咖啡,我们一直谈到凌晨一点。他认为,中国现在的这种电子商务热完全是一个错误,而且很危险,因为他在工作中发现许多不明就里的国有大企业,在这方面有认识上的滞后,当互联网公司的虚幻越来越被业内人士和研究者看透时(当然他们之中很多人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说相反的话),它们却刚刚热起来。他接触到一些国有大企业的老总、总工,根本不知道电子商务对于他们的企业有什么用,只是听说不办电子商务就跟不上趟了,于是就想投大钱去搞这个玩艺。他认为这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很危险,使得我国再一次浪费了很多钱之后,错失真正的技术进步的良机。我问他,你听了那么多所谓的“电子商务模式、所谓的“研究报告,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从一个业界管理人员的角度看,这些东西有真管用的吗?他说,绝对没有。

  最后还要做一点说明的是,会后方兴东曾问我为什么反对互联网。其实我根本不是反对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应该在中国大大发展。我反对的是那些只知圈钱、不干正事的互联网公司。我认为,中国在互联网方面应继续大大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把资费降下来,让更多的人上网。同时,还应该在计算机软硬件、通讯设备等方面努力争取有一点作为。我们国家应该做的,是搭好这个平台,至于传统企业,应该只把这个平台看做一个工具,有利则用,千万别去顶礼膜拜那些互联网公司,千万别上当,千万不要把钱送给那些孩子烧着玩。否则,又不知道要烧掉多少人民的财产。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6:00:10 | 只看该作者
美IT评论家:电子邮件风光不再 濒临绝境

北京时间3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著名IT评论家,《PC Magazine》专栏作家约翰-德瑞克(John C. Dvorak)近日撰文称,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子邮件如今已经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东西,甚至已经濒临绝境。


    【IT商业新闻网讯】北京时间3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著名IT评论家,《PC Magazine》专栏作家约翰-德瑞克(John C. Dvorak)近日撰文称,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子邮件如今已经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东西,甚至已经濒临绝境。
曾几何时,电子邮件是精通技术的人相互之间最为有效的交流方式,但现在,对于很多人而言,电子邮件已经毫无用处。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电子邮件其实已经完蛋了。以下就是德瑞克列出的电子邮件已死的9大理由:
1、地址不断变更
人们对电子邮件地址的更换太过频繁。很少有人只用一个固定的邮箱,因此也就缺乏固定的联系方式,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固定地址的重要性。比如,人们在工作时用的是公司的邮箱,一旦离开公司通常就再也不会将原来邮箱中的邮件转发到新的地址中。对于别人而言,你已经失踪了。就算有人想要创建一个固定的邮箱时,他们在雅虎或谷歌的电子邮件中所使用的邮箱地址通常也不是自己的名字,而是类似于sasan48766290@yahoo.com这种甚至连自己都记不住的地址。某些专家还建议用户每过几个月都更换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以免受到垃圾信息的侵扰,这对于上述问题更是毫无帮助。
2、垃圾邮件肆虐
由于电子邮件系统的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很多用户的邮箱充满了垃圾邮件,因此很多人不得不启用该邮件地址。
3、空箱
这与第二条完全相反。有些人其实从未真正使用过电子邮件,他们的邮箱总是空空如也。因此,这些人很少查看自己的邮箱。尽管他们同样会将自己的邮箱地址告诉他人,但等到他们回复邮件,恐怕已经过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了。在这种情况下,邮箱已经毫无用处。
4、邮件光顾者
这种情况与第三条有些类似,但是这种人压根就不想使用电子邮件却仍然傻乎乎的把邮件地址告诉他人,原因也仅仅是因为这是必做之事。在我看来,这种人是最可恶的。
5、死箱问题
过去几年间,有数百万人使用过美国在线(AOL)的电子邮件。其中很多人已经过世,但邮箱依旧合法。显然,发到这些邮箱中的邮件根本无人阅读,更不会收到回复。照理说,如果这些邮箱再也无人问津,就应当关闭,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6、无用的过滤器
尽管效果参差不齐,但大多数的电子邮件系统都配有垃圾邮件过滤器。不幸的是,垃圾邮件的开发者总是有办法绕过这些过滤器,所以过滤器就不得不越发复杂,也就更容易导致邮件的丢失。
7、IM和封闭系统的竞争
令人惊奇的是,有许多人宁肯使用即时通信(IM)软件和Twitter发送消息也不愿使用电子邮件,而且这种行为与年龄无关。我们可以通过Facebook和LinkedIn与某些人取得联系,但他们中却有很多从不回复电子邮件。这的确很奇怪。
8、缺乏保障
除了恼人的收条外,我们无法确保对方已经收到了自己的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应该为双方都提供查询机制。收件人应当获知究竟是谁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发送了这一信息。而发件人则应当可以通过系统查询自己发送的电子邮件是否已经被送达,收件人是谁,此人是否已经打开了邮件。在电脑时代,这样的要求很过分吗?
9、黑洞
上述机制也将消除电子邮件中的“黑洞”,即那些声称自己读过所有邮件却一封都没有回复的人。这的确很不错。毕竟发件人从来都无法判断对方是否真的收到了邮件,如果没有得到答复,他们也只能假设对方没有收到邮件。
通过上述几点,我们不难发现,伟大的电子邮件的时代已经结束。电子邮件根本就不可靠。它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大幅改进。这个原本用途广泛且无处不在的工具如今已经走向没落,这的确令人惋惜。现在的电子邮件就像是躺在信息高速公路边的一具尸体,正在慢慢腐烂。(编译/长歌)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6:01:20 | 只看该作者
名人:IT业十大过山车人物
WOMEN.SOHU.COM 2005-04-07
作者: 赵水忠 
  5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职业生涯的几个起落。
  过山车,是一种在剧烈地忽上忽下中给人以强烈刺激的运动游戏,只有胆子足够大且身体健康的人士才敢尝试。IT产业与此种游戏颇有许多类似之处,用郭士纳的话来说:“IT产业是一个真正独特的行业”,“IT行业的竞争战是真正凶残的竞争,其目的总是要置竞争对手于绝境或死地”。
考虑到郭士纳曾经在咨询业、传统服务业、传统制造业和IT产业都有过长期服务的经历,就能真正理解他说的信息技术产业的独特之处:残酷的竞争。其刺激程度比过山车有过之而无不及。  IT产业过山车般的发展历程,是由这个产业中过山车般的人物创造的,在灿若繁星的IT群英谱中,这些人物的经历可歌、可叹,但绝不可泣。在IT产业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人物都掀起过自己独特的波澜,他们中的一些现在或许黯淡了,但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再次灿烂起来?就像过山车一样,急速的下坠或许只是在为下一次更高更猛烈的冲刺做准备。
  王志东:屡“败”屡战的英雄
  从北京郊区的一个乳品厂到中文之星,再从新浪网到点击科技,王志东的职业经历真正实践了曾国藩笔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精神。这里的“败”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失败”,而是更多地涉及到王志东本人在个人与集体、资本与企业、传统观念与现代企业制度冲突中的退却。或许最典型的就是王志东从新浪的离开,回头来看,离开了王志东的新浪天也没有塌下来,它还在正常地运转,即使不能说新浪现在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企业,至少目前也没有崩溃的危险。
  这可能是王志东的一己之“败”,但却是整个中国IT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次长足进展,王志东的“以身试法”,为中国职业经理人学习、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树立了一个典范,这是王志东带给中国IT业诸多贡献中最重要的一个。
  吴士宏:美丽的IT女名人
  离开微软时“一杯干尽万丈豪情”的慷慨,转眼就成了从TCL悄然隐退时“败军之将不再言战”的寂然,吴士宏的大起大落,让人们看到了IT版的“在中国做女人难,做女名人更难”。但驱散弥漫在吴士宏周围的一切猜测、不实之词,吴士宏达到了那些嘲笑她的人永远不可能达到的高度。作为一个女人,她在事业上的成功,足以让许多出身名校的男人脸红。
  一直怀疑吴士宏的名字来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句,不管是不是这样,她在中国IT业界的表现都足以称得上“弘毅”之士了。
  上一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保守党主席的撒切尔夫人正处在向把英国带入绝境的混合经济发起猛烈攻击的前夜,一个晚上,她赴伦敦经济研究所私下会见哈耶克。她走了之后,所有人都聚集在这位那时还是一位边缘学者的老经济学家身边,询问他的感受。考虑了很长时间之后,他的全部答案是:“她真美。”
  把吴士宏比作撒切尔夫人当然是搞笑的,但对这位确实“逆风飞”过的女性,我们可以引用这句话,是的,“她真美”。
  王峻涛:“老榕”独木难支
  在4年多时间里,连续参与创办4个互联网企业:8848、MY8848、西单电子商务、珠峰伟业。很有些“一个.com倒下去,无数个.com站起来”的气势,这就是王峻涛。需要说明的是,按王峻涛自己的说法是:“很不容易,这4个公司都还在运转着”。
  遗憾的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论国际国内,.com公司疾速消亡的局面难以逆转,老榕这棵独木再大,恐怕也是难以撑起来的。纵然如此,王峻涛对电子商务一往情深的态度却依然不变,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态度,不由不让人佩服。
  互联网火的时候,王峻涛出过一本书,名字叫《多情应笑我》。今天,王峻涛对电子商务“虽九死而无一悔”的态度,证明了王峻涛确实是性情中人,是条汉子。
  李泽楷:该出手时就出手
  中国有句老话,“老子英雄儿好汉”,此话用在李泽楷身上大致不差。关于李泽楷的文章传说真是太多了,但大部分没有触及到李泽楷何以“好汉”的本质原因。说到底,李泽楷在一个产业将要进入到颠覆阶段的时候进入,迅速获取财富后,又在产业将要进入下降轨道的时候离开。这才是李泽楷横行IT产业的真正本领,要比任何一个大学的学历有用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和其父李嘉诚一样,李泽楷也是什么行业赚钱就进入什么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朝阳产业的IT界,一定会再次浮现出李泽楷极具特色的“板寸”。
  张永青:为何叫好不叫座
  说起张永青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说起“e国一小时”,不知道的人就少了。虽然没有成功,但“e国一小时”却是网络泡沫时期最引起轰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创意,还有后来“收购eTOY”的设想,就都是出自这位曾经风云一时的e国掌门人张永青手里。
  当然,你可以说这些创意都只是梦想、狂想甚至瞎想,但看看那些伟大的科学发明和存在上百年的公司,它们最初的时候不也只是一个梦想吗?张永青的暂时失败,不败于张狂的梦想,而在于时势弄人。况且,在创立商业帝国的过程中,失败真是太平常的事了。
  孙正义:活着的“偏执狂”
  是互联网泡沫让人们认识了孙正义,这个曾经的日本最热门企业家、亚洲首富,一个韩裔日本人。提起孙正义,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他对互联网在未来发展决绝般的信心。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对互联网的信心让他登上了亚洲首富的宝座,也是互联网让软库陷入今天这样低迷的境地。
  值得指出的是,仅仅把孙正义视作一个互联网投资家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在投资互联网之前,他在IT及IT媒体领域的投资就已经让软库蜚声国际投资界了。互联网的低迷能够让软库低迷,但伤不了它的元气,孙正义总有一天是会回来的。
  俞新昌:“博学”之士
  在中国的南部城市厦门市海沧投资区,座落着迄今为止国内化纤行业中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公司占地60万平方米,总投资3.15亿美元。这个公司的总裁,就是俞新昌。从1987年开始担任中国惠普公司的总裁兼总经理,到北方电讯(中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执行总裁,再到康柏电脑公司大中国区总裁,俞新昌经历了中国IT产业过山车般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IT产业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在IT产业发生自己不可掌握的变化时,还可以在其他产业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真正的过山车人物,是真正的职业英雄。
  李汉生:需要再次被证明
  从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的位置上跳到方正,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两年后的黯然离开更让人无言。关于李汉生在方正表现的评论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惠普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李汉生就能做一个好的CEO,如何让国际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平衡地移植到中国企业中来,对企业和管理者都还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
  但是抛开这一切来说,在惠普做到副总裁的职位也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应当有相当的经验可以应用在其他企业上。学习体会之后的李汉生会重新来过,且看他下一次的表现。
  吴征、杨澜:夫唱妇随
  这是一对走到哪里都引人注目的商场“夫妻兵”,当然,更加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不俗的商场斩获及斩获的速度。从天地数码到卫星电视,从签约历史频道到新浪、阳光四通,直到同京文合作进行渠道建设,吴征的展挪腾移让人明白了什么叫做概念、什么叫做包装。同样,从凤凰到阳光、从专职主持到全面操刀,杨澜在频频曝光中把夫唱妇随演绎到了极致。谁说网络全是泡沫,吴征、杨澜的精彩表演,给人们展示了泡沫是如何变成金子的,这才是高手、真正的高手。
  现在回头来看那些分析阳光新浪合作的高深莫测的文章,真是让人哑然失笑。
  评论家:挖到金子的人
  有一个讲过无数次的故事,这里还得再说一次。故事是说有许多人到美国西部淘金,但最后发了财的不是挖金子的人,而是那些为挖金子的人提供饮水、工具的人。在IT产业的淘金热中,谁是提供饮水、工具的人呢?是那些伴随着IT产业的发展而膨胀起来的所谓IT评论家们。无论产业形势是好是坏,这些评论家们都永远正确,永远对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深刻而正确的洞察力。那么多IT企业倒闭了,那么多IT明星消失了,只有这些只动嘴的IT评论家们与世长存。所以,我们最后一个名额授予那些一直伴随着IT产业起伏而起伏的IT评论家们。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6:03:33 | 只看该作者
评论:中国IT业CEO凄凉的背影(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8月17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门户网站的三驾马车(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本报记者 郝洪/文
  这样的游戏,看多了就有些厌倦
  尽管,同王志东离开新浪比起来,王峻涛离开MY8848这一消息的爆破力相对要小些,但在国内IT业界还是引起不小轰动。
  最早的消息来自8月8日的新浪网。当天,王峻涛于下午4点08分在辞职信和辞职声明上签字,5点49分,新浪科技就“贴”出王峻涛辞去MY8848董事长职务的辞职声明。
  看起来,王峻涛的辞职也与资本有关。在“辞职声明”中,王峻涛说:“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2001年4月份以来,各方股东在有关协议的具体执行和权益分配方面发生重大分歧,极为严重地影响了公司的日常经营与后续发展。本人身为公司董事长,一直奔走南北居中斡旋,几个月来,终不能实现调和股东分歧、使公司董事会原定目标顺利进行的愿望。本人深感痛心……”
  MY8848对待王峻涛的辞职反应也与当初面临“王志东辞职”风波时的新浪一样。8月9日,MY8848董事会发表了致全体员工公开信。说感谢、谈未来、树信心,就是不触及王峻涛辞职这一主题。
  随着这两份声明而来的种种关于MY8848的传闻,也几乎与王志东别离新浪后的模式一样———先爆出企业内幕,再追王峻涛的未来。比如:MY8848股东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王峻涛在职期间欠下很多厂商贷款,现在债主纷纷上门截堵;MY8848将有破产可能;王峻涛已与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王峻涛将与王志东合作开新公司……
  媒体的报道也几乎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从CEO辞职说到网站内幕,从资本的残酷说到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从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说到企业制度的缺失。这样的游戏,看多了就有些厌倦。因此就有疑问产生———中国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和我们的CEO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前排是偶像,后排是偶像光环下的企业
  当初王志东离职新浪,《三联生活周刊》在今年6月份做了一期封面文章,题目是“偶像的黄昏”。
  中国互联网的偶像不外乎那几个人,最受媒体欢迎的是,年轻的CEO王志东、张朝阳、丁磊。不仅因为他们年轻,而且因为他们各自的经历,以及“表格上的财富”,他们符合现代人时尚要求的行为方式等等,都够媒体大做文章。加之他们经常对中国互联网未来有着各种各样的形象评论,媒体曝光率之高也就不奇怪了。
  《三联生活周刊》在它“偶像的黄昏”封面文章中,有一幅漫画,十分形象地勾勒出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现状:一个坡道上,王志东、张朝阳、丁磊正奋力推着门户网站这辆公共汽车,车边是一块交通警示牌,显示前方道路不仅弯道多多,而且多为急转弯道。三人大汗淋漓正推得吃力,只见王志东挑着个小包袱黯然离场。车子怎样,我们不太清楚,可这偶像的模样倒是记得挺牢的。
  这是中国互联网业一个有趣的现象,前排是偶像,后排是偶像光环下的企业。人们对网站CEO的兴趣,大于网站自身。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是正常的。人与公司相比,更具戏剧化的因素,更有可看性,可探究性。何况,他们所推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本身也是矛盾冲突多多、故事多多。
  但是,从经营者的角度、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就有点不正常了。当初王志东辞职,引来人们对中国门户网站去向的探讨;如今王峻涛辞职,又引来一个关于BtoC的电子商务未来的话题。如果中国的互联网业的命运和几个CEO的个人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如此息息相关的话,中国互联网的未来的确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把一个行业的希望寄托在偶像的力量上是危险的
  知名IT业界评论家方兴东的一篇文章说,“王峻涛的辞职证明了中国互联网全局性的萧条已经是既成事实。这样的形势下,个人的因素和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再坏的事情发生也不足为奇。”
  其实,如果中国互联网业有再坏的事情发生,大概也不是因为个人无法扭转乾坤,而是我们的互联网企业自身的脆弱。把一个行业的希望寄托在偶像的力量上,这本身就是危险的。偶像的力量能够影响企业的生存环境吗?能够改变企业的生存法则吗?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美的自我运转机制吗?
  一网友在新浪网上发表文章说:“王峻涛的辞职与BtoC电子商务的未来无关。”该文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在那段经济过热的时间里,风险投资大量涌入网络业,许多包括人在内的价值被无限放大。那时的中关村流传有不少这样的笑话:一个乞丐把自己面前乞讨的牌子改成了‘乞丐.COM’,结果就被汹涌而来的美金给砸死了……太容易得到的投资使得创业相对简单,过热的经济环境也使得生存暂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手中有的是别人的美金,还用担心过不下去么?于是在企业运作上标新立异,追逐新模式,而不注重打好自己的根基。一旦碰到这股新经济‘寒潮’,太容易的创业也就变得分外单薄。”
  其实,话说回来,像这样将企业的命运与CEO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非互联网企业首创,而是中国企业的传统。看重个人意志对企业的推动力,而忽视企业自身机制的建设,在许多传统企业里都发生过。在我们的观念上,也常常存在这样的简单思维,一个企业搞好了,企业的领导就是个全能企业家,就成为典型;一个企业垮了,立刻换人,什么责任又都推在经营者的身上。企业因领导者的变化大起大落。
  《三联生活周刊》说,这是个偶像的黄昏。或许对互联网企业而言是件好事,偶像完成他的历史使命渐渐隐退,企业开始走到前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8:42 , Processed in 0.1487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