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围棋与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0 13:5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围棋与语文
长沙铁路第一中学 覃永恒
儿子学棋二载,升到业余三段,我也陪儿子听了二年的课,由对围棋一窍不通,到能够津津有味地听人讲棋,感受棋盘上的刀光剑影,波诡云谲。让几个子,儿子还愿意和我下着玩玩。
对于围棋,我依然是门外汉;我是教语文的,在语文教学中摸爬滚打了十多年,也只能算作门外汉。
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呢?
当局者迷,跳出语文来寻找它的参照,或许会有高屋建瓴的收获。
现行的语文教学与围棋教学相同的地方是语文是一篇一篇课文地教,围棋也要一局一局地讲棋;语文能力有深浅,围棋棋力也有深浅;学语文要有语感,下围棋也要有敏锐的棋感;学语文注重理解,下围棋也要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语文有基本的字词、经典文章的记忆及运用,围棋也有专门的定式、经典的布局作为参考,须记忆而且要融会贯通;语文锻炼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棋盘也是思维和想象的阵地。感悟、理解、思维和想象是语文和围棋共同注重的。围棋教学和现行的语文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却大相径庭。现在,小孩子学棋进展很快,像我儿子这样,算是在围棋上功夫下得很少的。有的小孩两年就达到了业余五段,同段位的老师让两子的话,还不知鹿死谁手。而语文学习,似乎十年都磨不成一剑。原因何在呢?我们来看看围棋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差异吧。
第一,围棋教学的核心是提高棋力水平。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以现在的语文教学来看,我只能汗颜。
围绕提高棋力水平这个核心,围棋训练建构了比较科学而完备的能力训练体系,有比较完整的课程设计。语文教学不具备科学完备的能力训练体系,很少有相对能力而言的完整的课程设计,有的恐怕只是一篇一篇课文从作者、写作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的相对完整。围棋教学过程中有名局讲解,实战对局、对局复盘讲解,有局部的死活、手筋、官子的专门练习,还有布局、打入、侵消、腾挪等谋略的专项演练。围棋既注重一局一局棋的实战、讲解,又将一局棋分为布局、序盘、中盘、终局战、官子五个阶段,进行各种技艺训练。围棋的全局实战和讲解都贯穿了定式、布局、打入、死活、手筋等各项专门技能,但是离开了专项技能的训练,单靠全局实战和老师讲解,棋力水平的提高是很慢的。语文学习却是一篇一篇课文教下来,写作时大都是一篇一篇文章写下去。上一篇课文,写一篇作文,思维能力、想象力、修辞能力……十八般武艺一齐上阵,结果哪样技艺都精通不了。离开了单项技能训练去教学语文,只能是少慢费差。
语文的单项技能训练要在文章中抽取精华,“拿来”为能力所用,必定会将一篇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这是很多人讳言的。语文教学包袱太重(如传承传统文化、培养道德情操等),忌讳太多,远没有围棋那样单纯——不管是名人还是无名小卒,能赢就行;不管是谁的棋谱,能拿来提高棋力就行,因为围棋教学的核心是提高棋力!其实,肢改了文章进行单项训练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危害人们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训练,完全可以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嘛!正如围棋的局部战斗力的训练不会损伤全盘对局能力,相反,局部的计算越精细,局部战斗力训练越到位,就对全盘的运筹越有利。而局部的计算模糊,也必将会影响到整盘棋布局和构思的质量。当然,全靠局部的训练,不去做全局的对局和理解,效果肯定不会好。单项和全局练习必须有机地结合。单项或局部的训练势必就要把一局一局完整的棋肢解,不管是哪个棋局,围棋都可按自己的训练目的截取,围棋对此是完全没有忌讳的。不像语文,谈到肢解课文,大有谈虎色变的味道。如果你准备肢解课文,先得准备做丐帮帮主,让唾沫把你淹掉。有的能力训练需要综观全文,有的能力训练实在没有必要让七大姨八大姑全都出场,让她们把风光都抢尽。
实际上,语文教学中的肢解早已成了习惯。比如,学习某个大部头名著,节选其中的某部分;考试时考阅读理解,常常有节选的现象;教师讲解分析也常要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早就已经在肢解着练习了,但效果并不好。这其中的原因要么就是本来不该肢解,要么就是肢解的水平不高,肢解得不够好!对于第一个原因,如果文章不能肢解,那么语文课本就会堆得如山高,学语文在校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一部《红楼梦》,一部《三国演义》,光阅读都要好多好多课时。这个问题早得到解决,而且完全没有异议。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软肋,真正的问题是——如果文章不能肢解,能力就只能在一篇篇文章中侥幸地存活,在一篇一篇文章中流浪,属于自己的体系永远无法建构。再看看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限制了肢解的水平,导致效果不好呢?那就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能力目标的缺失和模糊,没有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训练体系,没有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长期以来,都是“以文为本”。或者有所认识,但固步自封、亦步亦趋,该肢改的时候对文章肢改不够,能力太委曲!语文教材缺乏有关能力的完整的课程设计,只有零碎的篇章堆积。有的语文课本以内容为单元,不管什么文体,更不会管什么能力,以及能力发展的梯度。如果抽掉课后的练习,只可以叫做一部不像样的百科式的书。
围棋教学因为目的明确,所以没什么包袱,没什么忌讳,能够大刀阔斧,轻装上阵。语文教学是否要首先解放自己,明确能力目标呢?
第二,围棋训练有鲜明的能力梯度。入段以前要从九级升到一级,到一级才有资格升段。每一级有实战对局比赛,还要进行棋理考试。从九级到一级,课程是由浅入深的。教师讲棋,下指导棋,做死活、手筋、布局等单项训练都是根据学员的水平来进行的。假使教师拿出初段的水平来跟入门的学员下指导棋,那会下得学员全军覆没,不但是没有半点指导意义,连兴趣都要全没了。有的招在初段那儿是妙招,到三段以上可就一钱不值,拿到入门者那里,却肯定成了歪招,什么都不是了,因为入门者对初段的技巧根本无法理解透,更无法运用。假使教师不了解学员的棋力水平,不按能力梯度来教学,只会因教的内容过难或过易而收效甚微。
语文教学却很少涉及过能力的难易梯度。原因之一,历来都是注重对经典文本的全程探讨,语文能力根本就没有从文本中解放出来,它只是解读文本的一个随叫随到的奴仆,它在文本中到处流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谈什么安身立命,谈什么“难易经”?只要课堂上有点意思意思,不把语文课当成政治课、情操课、文化承载课已够意思了吧!语文教学实际上是泥菩萨过河!原因之二,语文能力的生成过程还是一本糊涂帐。以前没有人接受过科学严谨的语文能力训练,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不够,还不足以指导实践,还不能够用来支撑语文教学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只能将就着进行了。例如思维能力训练,首先是没有在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敏捷性方面作出明确的要求,或者说干脆没有要求,只要思维思维就够了。课堂上往往是你讲一句我讲一句,凑出标准答案。 “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活跃”已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冷静地、深入地、全面地、敏捷地思考问题没有成为能力目标,也就不可能形成这种思维习惯,不可能引领师生去探究方法。到底怎样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思维的敏捷性?思维能力到底是怎样生成的,存在着怎样的能力梯度?教学的人心里没谱,又如何带领学生去实践呢?语文教学看起来源远流长,泱泱数千年,实际上是很多方面都等着有人去吃螃蟹。
语文如何教,远没有围棋那么有理性,远没有围棋那么透彻。
如果拿围棋作语文教学的参考,那语文教学还有好多螃蟹要啃,要舍得去啃,大胆去啃,大气而沉稳地去啃。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3:58:18 | 只看该作者
  从围棋看语文学习的思维过程                                                                                覃永恒
    语文难学,学了很多年,也不见多大成效,有人认为是“分析、概括”惹的祸,认为分析把文章肢解,概括又使文章抽象,剥离了血肉。其实“分析、概括”本身没有过错,只是离开了感知和想象去进行分析、概括就如同在盆里栽树,永远不能参天耸立。没有感知作基础和不能在想象中进行的分析、概括,只能是事倍功半。
    围棋棋手的棋感来自于棋力,也就是计算、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的积累。一般来说,棋力越强,棋感就越强。如何计算、分析、综合、判断?你看到哪一个棋类的棋手把这些过程都摆出来吗?如果要像列数学算式那样摆出来,才能计算、分析、综合、构思,那棋力水平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入门阶段。棋力水平很高的人一般都能下盲棋。盲棋就是不用棋盘,不用棋子来下棋。我说我下到哪,你再说你下到哪。棋盘和棋子在哪里?在脑海里。下盲棋需要超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现在有很多小朋友学下围棋,围棋学校的老师说,围棋“五级”(下围棋要由九级升到一级,然后进初段)是一个坎。有的小孩子到了五级就升不上去了,主要原因是没有发展想象力,没有养成在想象中进行计算、分析、综合、判断的习惯。没有把分析、概括能力放到想象中去发展,就谈不上棋感的进一步发展。
    语文学习也是感知想象和分析概括交汇作用,即左右脑并用的过程。比如,学习比喻,单单是对比喻句的理解,学了很多年,这个问题在很多学生那里还是问题。为什么?因为理解比喻句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感知想象进行分析概括的过程。感知、想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没有得到增强,思维的质量没有得到提升,就不可能产生全面而准确的理解。看看下面这个比喻句: “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理解这个比喻句必须带领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进入语句的情境,并比较概括出本体喻体的相似处。必须能够在想象中听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嗅到“缕缕清香”,并不断在感知和想象中去捕捉、分析、比较、概括,才能把握本体“缕缕清香”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清淡悠远的特点。
    不仅理解比喻句不能离开感知、想象去进行分析、概括,创作比喻句也一样。写不出新颖独特的比喻句,主要原因是感知、想象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且不能充分分析、概括以把握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小时候心算能力强,数学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很多同学数学学不好,不是单纯地不会分析、概括,而是不能运用想象来推进感知、分析、概括的发展。感知、分析、概括的过程由于不能在想象的世界里得以充分展示,这种种能力就永远停留在原初阶段,就像下围棋永远停留在入门阶段一样,不能朝纵深发展。
    语文学习本身更注重感知、想象,分析、概括如果没有感知作基础,不能在想象的世界里得到丰富发展,这种分析、概括永远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永远派不上大用场!因此,语文课堂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进入想象的世界去感知、分析、比较、综合、概括……
                                       (此文发于《教育时报》2008年 10月 15日“课堂”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1:45 , Processed in 0.0781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