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网读邱华栋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3:32:21 | 只看该作者
略萨来访引起的思考:邱华栋谈文学的“没落”
【时间: 2011年06月21日 】【来源: 北京晨报 】【作者: 周怀宗 】【编辑: 蒙卫芝 】
  邱华栋:当代实力派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现为《青年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略萨此次来中国,在引起文学的关注之外,有评论认为这更像一场追星,里面有了商业的影子。
  三十年前,略萨进入中国,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那时候,略萨还不是诺奖的获得者,人们喜欢他是因为文学。
  三十年后,略萨得了诺奖,再一次来到中国,中国的媒体、年轻的读者们为之欢呼,但是有批评者发现,人们追捧略萨,已经不仅仅是为文学,更像追星,里面有了商业影子。
  略萨还能再一次影响年轻人吗?
  作家邱华栋说:“是否商业无关紧要,我想今天的年轻人仍旧会喜欢略萨的作品,略萨的理想是让秘鲁成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而我们有同样的追求,为什么不会喜欢呢?”
  人比文学先没落
  在我看来文学从没没落,说没落的人,可能是他们自己先没落了。
  这个时代,有人说文学没落了,也有人说文学成了商业的附庸,在邱华栋看来,这全不对,他说:“说文学没落的人,可能他自己已经没落了。”
  在今天,每年出版两三千部长篇小说,其中总有十来部是值得看的,很多年轻的作者加入文学创作的行列,作协有上万名作家在创作,文学网站上无数作品供人阅读。邱华栋说:“如果说今天没落了,那几时不没落呢?民国时代,鲁迅、沈从文、郁达夫他们的书,一部就印几百册,今天知名作家的书,怎么也得印个上万册吧。再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人觉得那个时代是繁荣的,我却不这么认为,那个时代有太多文学之外的因素,算不上是真繁荣。”
  邱华栋是作家,也是文学工作者,因为工作关系,能够接触到大量优秀的作品,他说:“我觉得当下优秀的长篇越来越多,光我们杂志一年发表的优秀作品就有七八部,这只是一本杂志。文学没落更多是一种媒体语言,这与媒体的规律有关。当然,也存在一些作者,长期写作但成绩不好,他们或许会觉得文学没落了。”
  商业不等于堕落
  西方的作家一直有巡回宣传的惯例,这很正常,不能说略萨被商业化了。
  最近,略萨来到中国,引起诸多媒体和读者的追捧。这是略萨第二次来中国,较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他在作家这个身份之外又多了一个身份——诺奖获得者,同时这次略萨在引起文学关注之外,有评论认为这更像一场追星。
  邱华栋说:“略萨来中国首先是很好的事情,世界上还在世的诺奖作者有十几位,略萨则是中国读者很熟悉的一位,略萨本人也表示过喜欢中国,因此,近距离地接触这样一位世界级的,而且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作家,很好,也很难得。”
  略萨曾经影响过无数中国人,但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还会对年轻人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人们追捧略萨究竟是追星还是因为文学的魅力?
  邱华栋说:“我想今天的年轻人依旧会喜欢他的作品的,略萨的理想是在秘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也有同样的追求,为什么不会喜欢呢?一代一代的人在成长,但同样在追求公平正义。”
  诺奖每年都有,然而像略萨这样在得奖之前就被中国读者熟悉的作者并不多,更多的是得奖之后才被人们熟知,这也是其被批评为商业化的原因,邱华栋说:“人是势利动物,其实全世界都如此,非独中国,这就要求作家本身要自信,也要求评论家要努力发现和挖掘好的作家作品。”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3:32:47 | 只看该作者
 对文学的误解  文学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非得批判现实,不批判现实就不是文学。
  文学常常成为批评的对象,或许是人们对文学的理解有误。
  文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邱华栋说:“文学的形式很多,它可以是投枪匕首,批判社会,也可以是表现社会、记录社会,有的作品是单纯的记录,而不评论,有的是建立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与现实有关,但不完全表达现实。文学功能也不一,有的教化人心,有的提高审美,有的则是人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我十几岁读小说的时候,就发现,原来书里可以写我身边的生活,这可能也是我最初对文学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
  文学不一定非得批判现实生活,某种意义上,它也会有超脱现实的一面,邱华栋说:“社会上发生一件事,立刻就记录下来,或者加以评价,那不是文学,是新闻,是评论。所以,不是文学的功能在丧失,有时是记者、媒体的功能在丧失。”
  文学在靠近世界
  中国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我们的好作家,放在世界范围内同比,也并不差。
  略萨的作品最早进入中国时,也是世界文学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时代。而今天,有评论认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主流创作联系最紧密,三十年后,这种联系已经日趋疏远,远远落在世界文学发展的后面了。最先进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不再被人们所关心。
  邱华栋则认为恰恰相反,他说:“国外新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的速度显然要比过去更快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翻译的,大多是‘一战’‘二战’前后的作品,九十年代翻译的大约是六十年代的作品,到现在已经逐渐同步了。有观念的变化,也有技术的原因,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更近了,而不是更远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国文学进来,当下引进的外版书越来越多;一个是中国文学出去的方面,比如王安忆和苏童获得布克奖的提名,这说明中国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我们的好作家,放在世界范围内同比,也并不差。”(周怀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8:49 , Processed in 0.0928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