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30 16:43:12
|
只看该作者
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创新”经验介绍 |
| 作者:杨定成 来源: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 | |
践行研训一体 提升研训效益
一、研训一体化的背景与意义
1、时代需要教、研、训一体。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日益融为统一问题。传统的教研与教师继续教育脱离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当代教师更关注需要解决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问题、不同年级教学中的问题、教育发展变化后遇到的新问题,如何高效发挥教研、科研及培训的作用,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这是当前对教师教育及教科研工作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2、现实需要改进教师培养模式。对于教师的培养,我们应坚定不只追求“有名”,更要追求“有用”的培养目标;要杜绝少数人花多数钱的不公正现实,坚持培训面向全体教师的明智之举;要改进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与形式分割的培训方式,提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实践研修理念;我们应摒弃揠苗助长式的“打造”之举,追求和谐生态下的自然成长;我们不要“几枝独开”的虚幻门面,而要“百花争艳”的真实景象。立足岗位、注重实践、面向全员、研训一体的研修活动是最有效、也是最受欢迎的方式。
3、武昌需要绿色教研带来绿色质量。武昌区是湖北省会之地、辛亥首义之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改革氛围浓郁,是全国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湖北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武汉市首批教育先进区,城市义务教育代表性较强,教育基础环境较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学校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区域内人民群众的需求,学校内涵发展水平仍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质量提升的方式仍然不能符合教育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广度、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度、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效度方面做好文章;必须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强化绿色教学质量观,坚持全面的质量, 坚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才能真正实现我区教育高均衡下的高质量、高质量下的高品位、高品位下的高效益。绿色教研,增效减负,是必选之路。
二、研训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1、“研训一体化”的内涵界定
所谓“研”,这里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研究部门、中小学校及教师,就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问题所进行的专门性研讨活动;“训”,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根据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遵循在职教师成长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教师提高其自身素质的教育行为;“一体化”,是指“研”和“训”二者的有机整合。
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研训机构要充分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等方面的资源,承担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导和师资培训任务,有效推进武昌地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二是研训管理者要承担研和训双重任务,并确保二者有机融合;三是研训学员要在“研”中“训”,“训”中“研”,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2、“研训一体化”的体制创新
根据教育部关于区县级教师研训机构“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建设指导意见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将原武昌区教研室、武昌区教科所、武昌区教师进修学校与武昌区教育局党校整合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主要负责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教研、教育科研、干部教师培训的业务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并实施了内部职能转换与功能升级。教研培训中心领导班子由党政一把手和分管教研、科研、培训的副主任组成,统领中心研训工作。下设教研处、科研处、培训处、办公室四大中层职能科室,办公室统筹协调,教研、科研、培训相互对接,相继连通各片区学校,基本形成了区域性“大研训”格局,为“研训一体化”扫清了体制障碍。
3、“研训一体化”的资源整合
以创建国家、省、市教师研训示范基地为契机,以湖北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性研训一体的机制与资源整合研究》为依托,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在硬性资源方面: 2008年初,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以申报创建“县(区)级教师研训示范基地”为契机,将教研培训中心迁址至原首义路中学,新址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区教育局筹资600余万元,完善、更新了阅览室、图书室、数字图书馆、综合档案室、综合实验室、微格实验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与培训室、教学资源中心、多功能报告厅、网络中心及体育运动场等配套设施,使我区教师研训机构的功能得到极大提升。
在软件资源方面:一是凭借区位优势,在本区域高校及省、市教科研机构中,特聘了教援、专家70余人作为兼职研训人员,在中心整个师资库人选中占50%以上。这一举措可保证武昌区研训工作的高端性与前沿性。二是充分依托本中心的名、特级教师以及武昌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为一线教师解决新课改中的诸多疑点、难点问题,使之成为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力军,使得长期困扰研训工作的“理论高位”与“实践低位”所产生的“落差”难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三是依托媒体、网络,开发信息技术资源。“一刊(《教育改革与探索》”、“一网(武昌教育研训网)”的开办,使中心拥有了覆盖武昌、辐射周边、服务基层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信息交流平台和研训资源中心。
4、“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中心统筹:建立主任办公会制度,统一工作部署。以《教研培训中心周工作安排》和《武昌区各学段研训工作周安排》形式,发至中心各科室和所辖中小学校。
“三处”互通:即实现教研处、科研处、培训处三个职能处室在工作上的互通。从纵向讲,“三处”互通而不互代,即研训内容互通,但切入点不同;研训方式互通,但实施策略不同;研训管理互通,但服务项目不同。从横向说,“三员”互补而不互替,具体地讲,教研员、科研员和培训员下校联合,但任务不同;资源共享,但视角不同;成果互惠,但目的不同。
区校对接:中小学校建立相关职能处室,统领教、科、训工作,形成与区教研培训中心相对接的运行机制。这样区、校两级研训工作的机制相承,渠道相通,信息交换灵活,管理沟通便捷,有效提高了区域研训工作效率。
循环推进:教研员重视全区教学工作反思,确定典型问题;科研员将典型问题确定为科研课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科研成果;培训员将科研成果,通过培训的途径,让广大学校和教师共享。螺旋上升、循环推进。
三、研训一体化的特色活动
1、三级教研网络格局稳定
区学科指导组:主要职责是宏观把握全区各年级学科备课组工作。由教研员牵头,部分专家及骨干学科备课组长为成员,负责规划全区本年级学科备课活动,组织区级教学教研活动,监控与评价全区学科备课活动过程,每月单周活动2次。
片中心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各校学科备课组长为成员,推举其中一名任片中心备课组长,在区学科指导组指导下,开展片内教学与教研工作,组织适性强的片内教学交流活动,每月双周活动2次。
校学科备课组:各学校分年级分学科建立备课组,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在教研员指导下跨校建立片学科备课组,落实常规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周活动1次。
2、多层次集体备课模式优化
借助备课组建设工程,全区备课活动形式基本完成了由教学事务性安排到中心发言人备课,再到中心发言人备课与主题合作研讨备课并存的演进转变;基本形成问题驱动——集体研讨——个性实施——反馈反思四环式备课结构,供各校各学科校本化运用。
3、教学主题年活动形成序列
通过教学质量主题年活动来推动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进步。2007年的“校本教研与学生学习习惯”主题;2008年的“合作教研与有效教学”主题;2009年以来以“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为主题,将湖北省“课内比教学”、武汉市“高效课堂工程”有机整合。
4、“221”研训活动形成特色
传统的教师全员培训模式弊端明显:五年一个周期轮回,时效性不强;五年集中学习时数,密强度不大;班级组织淡化学科,针对性不够;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参培率不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2008年以来,我们全面实施“221”全员研训工程,分学段、年级、学科教师组建研训班级,以学科教研员、科研员、培训员为项目管理与实施团队,合作办班,以适需、适时、适科的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以参与互动式为主的研修方式,对全区全员教师实施了“221”培训工程,即每个研训班级每个学期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专业理论学习或公共课学习,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公开课、研究课互动研讨活动,开设1个单位时间的受训教师汇报课展示活动。“221”教师培训是建立在备课组基础上的学科化专题研修,是嵌入一线实践的研修,是三级备课组功能整合研修,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师行动的研修,它构建了镶嵌于全体教师常规工作,伴随于全体教师教学生涯,实用性强、持续度高的研修。
5、教育教学案例研究面广度深
2010年秋季,在“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主题年活动背景下,以“聚焦课堂,努力提升教学研究、指导、评价水平”为追求,全区各学段各学科全面启动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活动。全区共开设专题干部培训班四个,各学科“221”学科教师全员培训班56个,各学校开展了全员教师培训;全区征集案例6000多份,评出一、二、三等奖共600篇,分别形成小学优秀教学案例集、初中优秀教学案例集、高中优秀教学案例集和优秀教育案例集共四本案例研究成果集。努力实现教师教学研究精细化、区校教研活动精致化目标。
6、教学专项调研规范有效
每周2次的行政和业务联合下校专项教学调研形成制度。上学期聚焦课堂,突出“课堂观察与改进”主题;下学期紧扣质量,突出“质量监控与评价”主题。在活动方式上,将集中下校、菜单式下校和个性化自主下校有机结合,既抓全区面上的各个学校,又突出重点,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特殊需求。在活动内容上,认真完成看课堂、查常规、作交流、做反馈、写小结五个方面工作。在参与人员上,既有教研员、中心备课组成员,也有同类学校备课组长或骨干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7、高中学科基地建设初显成效
从2009年秋季开始,在全区高中学段尝试进行学科基地建设工作,在全区范围由学校自愿申报,教研培训中心组织专家评比,确定各学科基地和学科协作基地,发挥全区各学科名优教师等专家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各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研究学科,研究学生,研究学习,使学科基地逐步成为全区学科课程改革实验中心、全区学科课程资源中心和全区学科教学交流中心。
8、绿色质量三级监测与评价体系初步建立
一是在义务段实施以“全学科评价”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学科学业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期为单位时间,按平时表现、检测及考查成绩占30%,期末考试和考查成绩占70%,综合评价学生全学科水平达成度。小学所有考试和考查学科评价结果均按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呈现;初中所有考试和考查学科评价结果均按百分制呈现。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期为单位时间,以《武昌区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为标准,以学生在学校期间多方面素质及个性发展状况特别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与提高的关键性材料为依据,整体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综合性评语+等级”的方式呈现:“综合性评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尤其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等级”按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级呈现。
二是实施以“全过程评价”为核心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含课程目标、办学行为、办学特色等三个板块内容。
三是实施以“全学区评价”为核心的校际联动发展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含学区团队建设、合作教研、质量提升、创新与特色四个板块内容。
9、校本研修方兴未艾
我们强调以校为本,实现教、研、训一体化的功能。在全区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探讨小问题、研究小课题、培训小课程”活动,努力寻求“小问题”后的“大智慧”,“小课题”后的“高策略”,“小课程”后的“真素质”,引导广大教师立足岗位,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实现由职初教师到经验型教师,再到卓越型教师的两次飞跃,追求幸福的教育人生。
四、研训一体化的成效与影响
一是推动了单位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教研培训中心研训队伍复合型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出现了部分真正意义上能够以“研训一体化”的理念指导教研、科研和培训工作的通业务、懂管理、善沟通的复合型研训人员。中心50名专职研训人员中,有省名师2人,市名师1人,特级教师3人,市管专家3人,市学科带头人 14人,省骨干教师5任,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区学科带头人19人,区拔尖人才2人。2008年末,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以全市总分第一的评估成绩,被武汉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级首批“县(区)级教师研训示范基地”;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教师研修特色基地;今年底有望申报国家级教师研修示范基地评选。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研训一体化”建设成果,引来山东、内蒙古、上海、浙江、广东、北京以及本省、市许多教科研培训部门和学校的参观、访问,武汉市洪山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桥口区、江汉区等区教育局及相关行政、业务管理部门先后来中心交流考察并借鉴改革思路。
二是提升了服务的效益与品位。武昌区在名校、名长、名师及骨干教师的数量与比例,在课程改革的力度与影响力,在中、高考质量等等方面一直得到教育同仁和社会各界认可。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教师能走多远,要看他与什么样的引领者同行。英国基础教育大臣艾德.鲍尔斯曾说:我们或许会发现有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我们希望教师这个职业是不断学习与发展的;我们要确保在每个地方的每一间教室都有最好的教师。作为武昌教育教学业务工作引领者的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愿与各兄弟单位、各位教育同仁以此语共勉!
陈小娅部长说:现在的学生不是经济困难,经济有负担,而是学习困难,学业有负担,主要是教学环节出了问题。国家督学陶西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讲到“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高素质教师实施的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