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教师文苑》电子快递版/2012年元旦-创刊号★★★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2-1-6 06:03:21 | 只看该作者
写作,是中国教育短板
2011年11月17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9期 作者:林超然






  不会动笔的中国教育是很可怕的。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共同主编的《中华腾飞的百道难题》一书提及:我国大学毕业生不会写文章早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了,写作已成为中华腾飞的一种阻碍。曾几何时,“对案至不能就一札”(郑板桥语)在古代文人那里,决不单是一个人能力的匮乏问题,而是直指他道德、人格的一种巨大缺陷,是件极其丢脸的事情。写作,事实上已成为如今中国能力的一块短板。

  这个时代似乎不大瞧得起人文学科。其实,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培养出顶级科技人才的问题,一方面也强调了与这些大师科技成就相匹配的深厚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而后者更容易被忽略。汪曾祺曾感慨:“解放后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搞自然科学的只知道埋头于本科,成了科技匠,较之上一代的科学家的清通渊博风流儒雅相去远矣。自然科学界如此,治人文科学者也差不多。”我们有过非常成功的大学西南联大,汪曾祺有幸接受它的精神滴沥,他曾深情地强调西南联大的学风——“博”“雅”。

  一个能把文章写好的人就能把世间的许多事情做好。“半部论语治天下”,从文章学角度也能得到有力佐证。写作能力代表一个人对文明的掌握程度,代表一个人对技能的认知高度,代表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深度,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逐渐完善、发展的漫长流程,需要打破课上课下的严格界线,需要实现从“以文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切实超越,需要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摆脱一种封闭式系统,对于这些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写作是现代人缺之不可的基本能力、基础能力,是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的逻辑起点,是衡量民族创造力的关键指标、主要观测点。对它,我们应当上升到强化全民素质、维护国家安全的认识高度。

  写作是关于先进思想的精致言说,书面语是更易保留的文明物证。作为诗经楚辞的传人,我们这个民族曾是很有写作心得的,可惜始于发蒙几乎贯穿一生的这种宝贵经验成了历史记忆。比之其他民族,现代中国人写作的童子功可能是最差的,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掉队者。写作是或唯美或实用或深刻的回望,只要与写作哪怕只结一小段儿尘缘,我们的人生就会不同,这就是写作的意义。文章承担着人文教育的各个方面,甚至全部的社会教育,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最终也要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所以学校应该拿出合格的写作教育,要让写作能力培养成为大中小学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突破口。

  如果说中小学写作因牵涉很多一下子不容易转身,那么至少大学可以做到快速松绑。可当下的中国大学很少有重视写作课的,甚至规模越大的大学越轻视写作,这实在不失为一桩咄咄怪事。“学院派”说“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强调写作的中文系在全国也找不见几个,至于说到偶尔还要动笔,不是出于考试,也必是出于研究的考虑。大学对写作课程明显轻视,大幅度压缩课时,写作优秀师资不断流失,现有的培养方式收效甚微,这些早已使写作步履维艰,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中国写作人才的严重不足,那些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在就业时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可谓一直供不应求。写作能力培养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中国的事情常是这样,国家重视了就做得好些,国家不重视就会做得差些。众所周知,写作学目前仍不是二级学科,它常颠沛于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羽翼下,没有机会直接走到前台来,也就没有机会获得相关专业建设的政策倾斜,这种逼仄、边缘的学科处境使写作学一时难以寻到出路。许多年来,写作学一直被称作“综合性学科”,因为它与文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都有着一种明显的联系,说它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也的确能找出很多证据,可是这样的学科指认与定位,也几乎使写作在“综合”中彻底迷失了自己。

  儒雅成了禁区,文采成了奢侈品,写作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相关的惩罚、报复已经到来。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专业人士”的表现。稍微花上一点儿时间,我们就能知道铺天盖地的理论著作、学术论文,到底有多少才情,到底有多少是“还说得过去”、“还读得下去”的“文章”。不用看也猜得到,因为写作很难无师自通。那么我们的文学呢?有人说以1990年为界,之前的作家都是诗人,之后的作家都是故事家,“诗意”在时下的文学作品里已难得一见,从一定意义上讲,诗意的丧失就是作家写作能力的丧失,毕竟“诗意”是文学的灵魂。

  各级学校现行的写作授课模式有着太多的篱笆,除了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矛盾之外,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展台之间,甚至传统与现代之间都没做到很好地打通。只有拆除了各种各样的篱笆,写作才能放开手脚,才能彻底克服扁平、单一的授课模式,才能切实有所作为。当然,解决了更新教学理念、开放培养体系、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问题的同时,还应吁请国家真正提升写作的学科地位、人文地位,这会是写作能否大展身手的最后瓶颈。这决不是一件小事情,理应引起我们这个民族的警觉。

  (作者单位:黑龙江绥化学院)
42#
发表于 2012-1-7 19:2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3#
发表于 2012-1-11 10:3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4#
发表于 2012-1-11 23:40:49 |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2-1-13 19:19:53 |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2-1-16 14:55:46 | 只看该作者
网晒论文,挑战传统学术评价体系
   来源:未知   
 
论文能否发表,网上公开评判  学术期刊首次引进网络评论系统

    多伦多大学教授、莎士比亚文学专家艾伦·盖利近日为美国《莎学季刊》(Shakespeare Quarterl y)撰写了一篇题为《莎士比亚文学与信息化的历史》的学术论文。按照传统的学术论文发表模式,该杂志将邀请一小部分学术界内的精英作为评审,由他们决定该论文的学术价值是否值得发表。这样的评审过程往往“神秘”而又漫长。然而,这一次的论文评选却与传统方式不同。近日,拥有60年历史的《莎学季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今年秋季刊的社科版论文的选拔上,首次将网络评论引入了论文评选机制。美国学界人士指出,网络的介入使得学术交流方式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我们需好好思考这对学术研究领域来说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上“晒一晒”挑战学术传统
   
    在今年《莎学季刊》秋季刊上,将讨论“莎士比亚文学与新媒体”这一话题。为让话题更具现实意义,该期刊已将四篇还未决定刊登的论文放在网上“晒一晒”,公开接受网友评价。网友只要在该期刊的网上注册名字,就可以在该网页加入评论。最后,编辑们将会综合网友对论文的评价来决定这四篇论文能否出现在《莎学季刊》秋季刊上。
   
    对于大学教授来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成果是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学术成果能否刊出取决于那些学术界里少部分的精英评委。这个传统自上个世纪以来,早也成为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
   
    现今,一些学者开始挑战这一传统。在数字媒体的时代,已经出现另一个方式来评定学术成果。除了依赖由权威学术期刊选出的少数专家评审组,他们更喜爱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或成果放在互联网上,让更多的人来评鉴。美国布林茅尔学院研究文艺复兴专家Katherine Rowe对此现象评论说:“自活字印刷以来,我们正经历着最为重要的读写以及信息传播工具变革。学术交流方式也在发生着革命性变化。”
   
    《莎学季刊》的这一试验,与新兴数字媒体一道,将会改变学术圈许多本质的东西。以往传统精英式评论决定了研究的方向,研究质量以及如何传播研究成果。而今,决定它们的因素已经开始拓宽到大众和少数精英专家之间的领域。据悉,该实验已经引起其他学术期刊的注意,如《后中世纪期刊》也打算在明年进行一项相同的实验。
   
孰优孰劣?网络开放式评价引争论
   
    这种网络公开评判学术论文的方式在学术界也引起不少争论。支持该项改革的学者认为,传统的论文评价机制,来自于小部分独立专家的评论和审核,其过程一般不会公开且耗费时间过长。而由于专家评审团的数量较少且成员单一,往往会忽略论文抄袭等关键问题。专家评定可以帮助学术的质量控制,但是却限制了许多来自其他大众的反馈和参与。
   
    网络则可以为学术论文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拓宽受众和影响力。网络评论的方式可以激发讨论,改进学术研究成果,并可以快速分享学术信息,让来自学术圈外不同学科的人参与到学术研讨也可以使学术研究发展得更好。
   
    而网络的开放性和高关注度对论文的作者而言也是一种强大约束力。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论文抄袭等学术腐败问题是由网友揭发并公布在网络上,其巨大影响力对增加学者自律和净化学术环境都有一定效果。
   
    当然,也有许多学者也在担心这样的方式会不会把学术评论变成“选秀”比赛。毕竟相比学者的评论来说,大部分网络读者对该专业领域可能一无所知,来自大众的评论的专业性很难保证,而以网友的好恶来决定一篇学术论文好坏也难免会引来争议。而防止哗众取宠的网络炒作更是此类改革应该关注的问题。
   
    不管这场关于网络学术评论系统的争论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媒体和网络传播平台已经影响到了学术界。在未来十年里,一场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评论和网络开放式的学术交流之间的拉锯战将会展开。
47#
发表于 2012-1-22 12:14:54 |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2-1-24 16:03:00 |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2-2-27 19:32:4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出现更多作家型语文教师  2012年02月17日  作者:刘学柱  
  ■刘学柱
  许多人都说,要将教师打造成专家学者型教师。是的,专家学者型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有成熟的教学艺术,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确实是教师成长的方向。不过,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还应成为一名作家型教师。
  教师素质包括多方面内涵,就专业素质而言,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素质,二是学科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素质在师范生培养时叫做“师范性”,在上岗后叫做“师功”,包括传统的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功夫,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功夫,更包括这些教育手段和技术背后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和教学理念。学科素养是教师所学和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一方面包括语文学科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包括语文学科的能力和素质。在前一个方面做得好,语文教师可以成长为专家学者型教师,而要在第二个方面做得好,写作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也许,将写作列为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并不难得到认同,而问题在于,语文教师的写作如何理解。一般来说,语文教师的写作包括写论文和写下水文,还有人将语文教师写教案、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作业批语,尤其是作文批语,都视为语文教师的写作。后者恐怕是一种辩解,而前者常常得到不少人的认同和赞赏,甚至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也确定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写作。
  但写论文和写下水文就是语文教师写作的全部内涵吗?
  写论文是语文教师教研成果的一种书面呈现方式,重在教学研究,要求以准确可靠的语言将这种成果呈现出来,在语言的艺术性上并没有太多要求。写下水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一个主张。在叶老看来,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以体验写作的甘苦,并给学生作文提供示范。所以,教师写的下水文通常是学生的同题作文。同写论文相比,下水文应该说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纯粹的写作现象,但它以学生为标尺,为教学服务,还不是一种创作意义上的写作,对文字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心理、阅历、生活与学生存在差距,从学生角度下笔的下水文,也很难将教师的写作水平发挥出来,当然也难以达到练笔的目的。
  显然,将语文教师的写作仅仅定位于写论文和写下水文是远远不够的,文学写作是教师应该尝试的内容,可以列入语文教师的写作要求中。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写作是对语言艺术的亲密接触,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探寻语言艺术的奥秘,从而深切体察语言规律和为文之道。教学中,单纯的文学论只能让人纸上谈兵,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而有一定文学写作体验的语文教师教起语文来,能够高屋建瓴、轻车熟路,这是再多的文学知识都无法代替的。从层次上说,文学写作比写论文和下水文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目标。在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就应该这样高标准、高要求。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作家,他谈起作文教学来鞭辟入里、切中要害。刘国正先生擅长写作,他对作文教学有颇多真知灼见,给人以启发。假如一名语文教师爱好写作,养成了写作的习惯,甚至成为了一名作家,那么语文教学将在他面前呈现全新的面貌和更广阔的领域。不会游泳的人无法教别人游泳,不会开车的人也只能教教别人口诀。同样,一个不会写作也不热爱写作的教师,除去装模作样、煞有介事地指手画脚一通外,还能教给学生什么?而如果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名作家,那么他的作文教学就会像打通了关节一样顺畅、到位。作家型教师一般也是阅读型教师,对于阅读教学自有心得,这样,阅读教学也会柳暗花明。而与读写互通的听说教学也会水到渠成,出现全新的局面。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作家型语文教师似乎还是个很遥远的称谓,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不太认同有写作爱好的教师,以至于抽出时间写作的语文教师被指为“不务正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关心的还有教师论文能不能发表或获奖,教师在公开课、教学竞赛中能不能拿奖;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这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把学生分数搞上去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而许多语文教师自身也不关心写作的事,甚至对倡导语文教师写作有抵触心理。一则教师精力有限,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搞写作,这情有可原。二则有畏难情绪,觉得文学写作难出成绩,更别说成为作家了。而且,这对语文教师的文学写作要求过高,不切实际。
  可见,大家对语文教师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尚有个认同的过程,还有重重障碍和阻力。但这并不能否定语文教师写作,包括文学写作,是语文教师发展的一个方向,是语文教学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作家型语文教师。(作者系安徽省舒城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17日第7版


50#
发表于 2012-4-29 07:18:55 | 只看该作者
写作,生命个体的自我教育   2010年04月07日  作者:纪现梅  来源:中国教师报
  纪现梅,女,1996年自山东临沂师专历史教育专科毕业,至一乡镇中学从事语文教学至今,中教一级职称。网名“老纪”,有博客“老纪的地盘”(http://blog.sina.com.cn/jxmxk)。
  自 述
  □ 纪现梅
  我看中学生写作
  工作以来,业绩平平,讲课最高奖项是县级二等奖;在一些省市级教育刊物发表了二十几篇文章,多为教育叙事,没啥理论水平;市级课题《初中生当堂成文序列教学研究》的主持人——该课题原计划全县推广,因领导要求做出一个系列而我坚持写作是一件个性化的事而搁置。曾应本县几所中小学邀请做过关于作文教学以及怎样做课题的报告,自我感觉良好。据说,“非常教师”这个栏目推出的教师是须得在教育教学上有独到之处的,比较“个”。扪心自问:我有什么“独”的呢?想来想去,也就作文教学还沾点边吧。至于“个”在哪里,且容我慢慢道来。
  语文课,学生害怕作文的根
  这话说出来,恐怕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喊冤:我们在课堂上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就是想要通过这些例子教会学生写作文啊,怎么倒成罪魁祸首了呢?
  是啊,在语文课上,我们领着学生分析思路,总结写作技巧,概括主题思想,赏析那些优美语句的精妙含义,最后来上一句,呶,这就是好文章,你们在写作文时也要这样,好好向他们学习。且不说这些文章的语言怎样的成熟,也不说那些写作手法是需要读多少书才自然生成的,单是一堂课老师的“赏析”和“溢美”就够学生吓半天的——这才是好文章啊,得语言优美,得思路清晰,得主题鲜明高尚。然后,当他拿过一个作文题目的时候,他想的不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想着怎样才能够语言优美,是用怎样的技巧,确定怎样一个高尚鲜明的中心思想(即使他自己的思想既不高尚也不鲜明)。即如妇女生孩子,在生之前她想的不是怎样把孩子生出来,而是怎样把自己的孩子生得跟某个明星一样漂亮跟某个科学家一样聪明。这样的写作引导,即如老师对一个站在喜马拉雅山山脚的孩子说,爬上去吧,爬上去吧,那上面很美。孩子没被吓昏就已经是万幸了,何谈攀登。
  应该说,作文讲评课也是语文课。在作文讲评课上,除了读三两篇特别优秀的文章外,大部分的作文讲评课是要上成批判会的。语句怎么怎么不通顺,错别字如何如何多,思路怎样的一团糟。就连我们学校的作文批改记录本也只有两大栏:存在问题记录,需矫正的共性问题。我总认为,学生写出来的文字,无论它多么稚拙,都是一株需要呵护的小苗。如果我们因为它不够碧绿不够端正而这里掰掉一个叶,那里削去一段茎,那么它很快就会宣告死亡的。所以,我们的作文讲评课,老师要做的不是削减那些旁逸斜出的枝叶,而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因展示而被肯定,这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写作动力。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
  观察生活不是一句空话
  关于作文,语文老师们多是围绕着“怎样写”去说的,至于说“写什么”,却往往只是一句话:要注意观察生活。这实在是一个本末倒置的过程。因为,如果妇女肚子里没有孩子,那是任凭助产士如何进行科学的指导也是生不出娃娃的。
  我所任教的班级,孩子们是要写“温馨提示”的。全班同学,轮流值日,每天一则,内容不限,可以是所见所闻,也可以是所感所想;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三言两语。课前三分钟,大家评评议议说说。无它,唯想培养孩子们用心生活的习惯。我们美其名曰:用我温馨的提示,唤醒你沉睡的心灵。
  在班里,我设了一个“老纪信箱”,孩子们可以随时给我写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是原生态的。我的原则是每信必复。同时,他们还可以在周六周日给我发短信或者打电话;而且,每天中午,我们还有一次半小时聊天。我以为,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才能知道他们在看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也好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有依据,有方向,真正实现写作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打铁还须自身硬
  我从来都不认为,一个自己不写作的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作,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可以教别人游泳一样。
  在写作指导中,语文老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外,还要帮助他们进入写作状态。而要帮助学生进入写作状态,老师自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写作状态,而要知道什么是写作状态,老师先得进入写作状态、换言之,就是老师自己要经常写作。注意,我说的是老师要写作,而不是写下水文,这是两码事,前者是一种随性行为,后者则是有意为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14:49 , Processed in 0.1250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