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教育叙事范本]-《进城走了十八年》 作者:十年砍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6: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3节:看电影和唱戏(1)

70 看电影和唱戏

我念小学时,看电影是乡下人一年难得遇上两回的娱乐,而当年走村串户的民间老戏班子,早就在革命的洪流中解散了。临时凑合起来所演的样板戏,过于简陋,乡民们并不感兴趣,我记事起,好像样板戏已在乡下消失了。

  第一回看电影是什么时候?大概四岁左右,县放映队来大队,放露天电影,半年才轮上一次,连平时不愿出门的爷爷,也拿着凳子拄着拐杖去参加这一盛会,我坐在爷爷怀里。首次看电影留给我的是恐怖的记忆,一个干部模样的男人,打完电话,盯眼看过来,镜头往前推,头像越来越大,看上去他怒气冲冲向我走来,要从银幕中伸出一只手把我抓住似的,我大叫:快跑,爷爷。后来向别人求证过,这次电影是《艳阳天》,故事情节我当然记不住了。

  过了几年,公社有了自己的放映队,每个月大队能轮上一次电影,而我渐渐长大,开始能看懂情节了。那时候宣扬我人民军队伟大功绩的战争片较多,人物一出场,我们小伙伴就议论:这个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好像世上只有两类人中国人和美国人,好坏黑白分明。

  自从有了公社电影放映队,我大队放电影的场所就固定在小学校的操坪里,两棵大樟树之间,扯一块银幕。每回放映队到来时,就成了全大队的节日。天还没有黑,小孩们就搬着凳子去占据有利地势,按不成文的规定,放映机旁是为大队干部专设的VIP座,谁也不敢觊觎这块风水宝地。孩子们来得太早,离电影开映还有好几个小时,就眼巴巴地守在放映员的身边,看他调试设备、倒片子。两个放映员都姓孙,从他们的神色中,我读懂了什么是“傲慢”。他俩冬天都穿着军大衣,夏天则是白色的的确良,头发黑亮黑亮,脚下是一双塑料凉鞋,耳朵根上面,夹一根别人递给他的纸烟。而我们除了赤脚,顶多是一双用废橡胶皮做的土凉鞋,仿着草鞋的样子,穿几个孔,用一根粗粗的松紧带串起来,我曾经有过一双这样的鞋子,上山砍柴时才穿,为了防备遍地的荆棘。放映员总对我们爱理不理,问他晚上放什么电影,他们只是说一句:夜晚看了你不就知道了么?这让我们很失望,因为谁先知道晚上的电影名字,就可以立马充当新闻发言人,是一件很神气的事情。有小伙伴说,给孙师傅递一根纸烟,他就会告诉你。可是那时候大多数人的父亲都抽自己卷的喇叭筒,包括我拿工资的爸爸,去哪里能找来纸烟? 放电影前,照例有大队干部要对着话筒“哇啦哇啦”训话,说的也就是春耕、夏收之类的事情,每个生产队都说了一百遍了,大队干部利用现代化工具重复,无非要显示一下权威而已。在训话的这段时间,一束白光打在空空的银幕上,大孩子便纷纷就着亮光,用手在银幕上做各种投影:蝙蝠、牛头、鸭嘴等,然后一帮孩子叽叽喳喳地议论,像极了或者不像,另一个又上前抢着比试,喧闹声潮水般淹没了队干部的训话。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6: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4节:看电影和唱戏(2)

  电影翻来覆去也就是那几部,除了打仗的革命题材,就是咿咿呀呀的戏曲片,我记得看过的有《十五贯》、《红楼梦》、《尤三姐》等,昆曲《十五贯》看不懂,那道白大约是吴侬软语,越剧《红楼梦》的曲子很好听,小小年纪也能分辨好听和难听了。电影放完后,接下来一个月,全大队都在流行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我对《闪闪的红星》记忆最深的一个镜头是潘冬子尝野菜,还有他举起柴刀,对地主老财报仇的那一幕。桃奶奶边看边议论:不是说不让报血仇了?当时我对这句话大惑不解,因为老师一再教导我们不要忘记阶级仇恨,怎么就不让报血仇了?年岁渐长后,了解到一些乡土史,我才理解桃奶奶说那话的背景。“文革”开始后不久,我乡毗邻的零陵地区,爆发了贫下中农集体对地主后代进行专政的血腥事件,叫处理“黑杀党”,防止这些反革命后代反攻倒算,一时间血流成河,此风一直刮到北部的邵阳地区。这股血腥风惊动了上面,据说最初是由一位国防施 70 工的某军工程大队政委发现的,然后“假传”上级指示,解救了一部分行将就戮的“地主后代”,然后派人向上报告,制止了乱杀风。大约从那以后上面有人开会教导广大贫下中农们,不要再对地主富农的后代报血仇了。

  这部电影里有一首插曲,唱道:“夜盼三更哟,盼天明;盼到哪年哟,红军来;漫山开遍哟,映山红。”于是我们争着学唱,而我一唱,调门就跑到姥姥家去了,妈妈和哥哥就奚落我,三番五次我就不敢开口唱了。这是童年一次惨痛的教训,人的某一方面能力,在一开始受到鼓励,可能越来越强,相反这方面能力就会退化乃至消亡。一直到成年,我喝再多的酒也不敢在卡拉OK厅里放开嗓子。

  在各个大队放映的电影都差不多,可是我们还要追看,从此村跑到彼村,不畏山路弯弯。成群结队,用晒干的苎麻杆或向日葵秆,扎在一起做火把。山村的夜是极其安静的,如果半夜里远处火把在攒动,接下来听见人声鼎沸,那一定是去远处看电影的伢子妹子回来了。

  大约到1980年,公社建起了简陋的电影院,可以一毛钱买一张票入场,放映队便不再定期来大队了,露天电影也有,那是放映队用来创收的,谁家生小孩或老人祝寿,花些钱请放映队来放一场戏。最有意思的变化是,此时电影开映前,坐在放映机旁边哇啦哇啦说话的,不再是大队干部,而是掏钱的主人,讲他家做喜事了,对大家的捧场表示感谢云云。

  进电影院要收钱,尽管只有一毛,但对乡下人来说,也是一种奢侈消费,因为千百年来,乡下人都是白看戏,没谁买票。《少林寺》风靡时,小学生们谁也挡不住这股潮流,有井水处便有人说《少林寺》,如果没看过《少林寺》,似乎不配做中国人。小学校组织我们步行4华里,去公社影院观看了这部戏。戏里面那位和尚的恋人牧羊女唱起歌来,如同天籁。男孩子在一起就吼起了那首主题歌:“少林少林……”唯一让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人家放羊那样轻松愉快,那样有趣,而我们放牛却得时时提防牛吃庄稼被罚工分。因为听说少林寺在河南,所以那时候我认定河南人过得比我们幸福,很是艳羡那个遥远地方的人们。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6: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5节:看电影和唱戏(3)

  读高中的哥哥很有音乐细胞,买了一支口琴,星期天回家给弟弟妹妹表演。最常吹的是当时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什么《蜗牛和黄鹂鸟》、《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卖汤圆》,《少林寺》刚放映,他就能吹出“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的曲调,这是我对家兄最佩服的地方。

  大约在我小学快毕业时,“老戏”开始回潮了。在我们那里,老戏主要指“大戏”和“花鼓戏”,“大戏”是祁剧,属于高腔类,在湘南一带很流行。所谓大戏,当然需要大场合和更多的演员,我外公所在的大队比较富裕,自己组织了一个剧团,演员都是业余的,平时出工按时排练,节假日演戏。请来还没死绝的当年伶人做教师,有板有眼地教戏,我的一个姨妈和一个堂舅是剧团的演员。祁剧团演的多是宣传忠孝廉耻、劝人向善的传统伦理戏,记得有一出戏叫《卷席筒》,说的是一个少年,父母死后被兄嫂折磨的故事。——这是我国文艺作品的传统题材,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乐府《孤儿行》,“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这类戏唱词凄婉,场面凄惨,而且恢复了过去唱戏的一些程序,唱到这位少年四处乞讨时,便面对观众跪下,台子上有人拿了一根长竹竿,上面挑着一只竹篮,假戏真做,向观众要钱。这样的草台班子演出,也能惹得一些老太太流泪唏嘘,真真是“唱戏的疯子,看戏的傻子”。

  “花鼓戏”场面小,适合对唱,中间加些插科打诨的动作。我对花鼓戏最初的印象是戏曲电影《打铜锣》、《补锅》。《打铜锣》说的是生产队派蔡九癫子,打铜锣通知各户管好自家鸭鹅,莫要偷吃生产队的谷子,社员林四娘放鸭偷谷子被蔡九逮住,两人言语你来我往,当然最后是有觉悟负责任的蔡九教育了后进群众林四娘。《补锅》说的是补锅匠小聪和漂亮的兰英相恋,担心兰英的妈妈不同意宝贝女儿嫁给一个补锅的,恰逢兰英家煮猪食的大锅坏了,小聪前来补锅,用实际行动讨得了未来丈母娘的欢心。最流行的唱词是: (男)女婿来补锅,瞒了丈母娘 70 (女)操作要留意呀,当心手烧伤

  (男)双手烧伤不要紧,

  (女)怕只怕呀,说不服我妈妈娘,小聪我的同志哥

  (男)跑马莫怕山,行船莫怕滩 帮助我的妈妈娘改造那旧思想

  (女)风箱拉得响,(男)火炉烧得旺

  (女)我把风箱拉,(男)我把锅来补

  (女)拉呀拉(男)补呀补

  (女)拉呀拉(男)补呀补

  (女)说服我的妈妈娘,小聪我的同志哥

  (男)帮助我的妈妈娘,兰英我的同志妹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6: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6节:看电影和唱戏(4)

  风趣幽默而传神,饰演兰英的李谷一当时多年轻呀。同样是“主旋律”作品,这两个小戏比现在一些不让观众呕吐不罢休的“主旋律”高明多了。补充一句,那时候乡下补锅匠常常走村串户,现今这门手艺也快绝了吧。那时候,铁锅是农家人重要的财产,祖祖辈辈相传,坏了不敢扔掉,请补锅匠补好后可以再用多少年。

  乡下的孩子喜欢围着补锅匠,一则匠人走村串户,见多识广,能告诉孩子们许多不知道的事情。二是看补锅匠的徒弟拉风箱,将炭火烧得旺旺的,能将生铁融化,滴在铁锅的窟窿上,待冷却后,便补得严严实实的。

  草台班子到乡下演的花鼓戏,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类似东北的“二人转”,这些“不健康”,正是吸引庄稼人的看点。记得有一曲《磨豆腐》的小戏,情节相当简单。一个少妇,雇一个年轻小伙帮她磨豆腐,两人没完没了地对唱,我还记得一句台词:“黑豆子,倒进去;磨呀磨呀出白浆。”没有生离死别,没有舞刀弄枪,搞不懂大人为什么看得津津有味。成年后回头一想恍然大悟,原来是用比兴的手法影射性事,难怪! 除了“大戏”和“花鼓戏”,乡下还有一种“木脑壳戏”,即木偶戏。真不知道经过“破四旧”和“文革”,那些木偶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全是有年头的东西。唱木脑壳戏更简单,一个班子两三个人就可以了,我们生产队一个哑巴的老丈人,是唱木偶戏的高手。一个台子,下端用布围起来,木偶从布幔上面伸出来,人在布幔里面边舞动边唱,一会儿男人一会儿女人,一会儿大将一会儿小兵,一个人就包圆了。木偶戏靠情节取胜,很少有情感戏,我记得唱得最多的是《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征东是指唐太宗征高丽,历史上的结局是大唐数十万大军铩羽而归,番军里面有个特别厉害的大将盖苏文。听我爸爸讲,这个人是大唐建立之初的好汉单雄信投胎的,因为李渊在被杨广追杀中,误杀了单雄信的大哥,所以他三世不投唐,被唐军杀了后,先后投胎为盖苏文和苏宝童,专门和唐朝作对。在征东中,李世民是配角,马陷淤泥河中,快被盖苏文杀死,悲哀地唱“哪个救了我李世民,唐朝的江山平半分”。在此千钧一发之时,土地神暗中催促白袍小将薛仁贵策马赶到,救了圣驾。在传统戏曲中,帝王毫无例外地昏庸无能,哪怕是千古一帝唐太宗。被搭救的唐太宗又听信奸臣的话,把奸臣的女婿当成救驾功臣,被老辣的程咬金辨认出来。很有意思的是,薛仁贵在营里歇息时,土地神知道今天大唐天子将在他的地盘里遭遇危险,愁眉苦脸地唱道:“土地土地,只管五里;出了这五里,莫怪我土地。”他暗中施法惹得薛仁贵的战马嗷嗷直叫,不得安宁,薛仁贵只好出营遛马,土地神在后面赶着白马,径直到了唐太宗遇险的地方。
  那个唱木偶戏的老头,别人打趣他说,他一生耍木偶耍得太多,所以女儿得嫁给一个哑巴。这哑巴很聪明,生了个儿子更聪明,现在已经硕士毕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6: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7节:我的七种武器(1)

  70 我的七种武器

乡下孩子的玩具,大多是父亲、哥哥或自己动手制作的。我除了那把宝木匠给我制造的木手枪外,哥哥自造而留给我和弟弟的玩具很少,记忆中有一对用小杉树造出来的高跷,下雨天和落雪天踩在上面,和伙伴们奔竞、撞击,先下高跷者为输;还有一个榆木疙瘩做的螺蛳,用棕树叶撕成细条编成的鞭子抽打而旋转起来。而我在兄弟中,以手脚笨拙而常被嗤笑,自己做不好玩具,也玩不好玩具,于是渐渐地对乡下孩子那些玩具兴趣淡薄,一些农具,对我而言,兼有玩具的功能,因为那时它们被我想象成兵器,自己则成了侠客或大将军。

  武器之一、二 禾枪和柴刀 日本幕府时代,有一种武艺很高强的“双刀流”武士。武士持长刀,便于劈杀,但不利于近身格斗,一旦敌人贴身,长刀就成了累赘,武士立刻将其丢掉,换成短刀战斗。

  我的禾枪和柴刀,长短一搭配,近似于“双刀流”。

  禾枪用直径约两寸的小杉树或相同口径的毛竹做成,长约六尺,这样的禾枪轻巧而坚韧。两头削尖,便于贯穿柴禾。我专用的禾枪是杉木做成的,因为摩挲和肩上汗水的浸泡,禾枪的中间一段光滑如处子的肌肤。

  柴刀并不是影视剧中那种只能用来砍伐的直刀,而是弯曲有如割稻的镰刀,接近刀柄的半段用来砍,下半段弯曲部分用来割。

  一个少年,小腰板用皮带系得紧紧的,高挽着裤腿,上穿一件跨栏背心,满是汗渍,露出来的胳膊纤细而黑亮,脚蹬一双废橡胶皮做的土凉鞋,左手持一根禾枪,右手拿一把磨得锋利的柴刀,站立在湘南乱石之间的灌木丛旁,像一只即将对猎物下口的小老虎,那就是本人十岁左右的标准形象。

  上山砍柴是一件现在回忆起来仍很美好当年做起来却很艰辛的事儿。我的第一捆柴是七岁那年夏天砍回来的。暑假时早饭前和午饭后是放牛的时间,这两顿饭之间的上午,得上山砍柴。太阳正毒,地表发烫,而我讨厌戴着“宝庆斗笠”,低头时常被灌木的枝条扯破,干脆大脑壳毫无遮拦地露在太阳底下,久而久之对炽烈的阳光毫无感觉,至今我的皮肤抗紫外线能力都是超强的,童子功使然。

  刚砍柴时,只会将一些较粗的灌木砍断,而且刀口像狗啃一样不平,大半天只能砍很小的两捆,且常常受荆棘的欺负。有一次一棵灌木的獠牙刺深深地扎进我的大腿肉中,怎么也拔不出,而且越挣扎越深,我哇哇大哭,旁边有一位附近生产队的农妇,在地里翻红薯藤,认识我全家人,她立刻跑过来,一边安慰我一边慢慢地用手把扎进去的獠牙刺拔出来,然后大骂我妈,说心真狠,打发这么小的伢子来剁柴。至今如果我哪天晚上皮肤某处有点刺痛,一定会做梦自己被长长的獠牙刺扎进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6: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8节:我的七种武器(2)

  砍柴和开车一样,完全是个熟练工种,开始时别人怎么教导用处不大,时间一长就熟能生巧。等小学毕业时,我已经成为一个熟练的樵夫。找到一片杂草丛生荆棘密布的灌木林,先用长兵器——禾枪伸进去搅动一番,看里面有没有毒蛇之类的东西,砍柴娃最害怕两类动物:毒蛇和马蜂。然后像吃烧饼一样,细细地把周边的茅草割下,再用手中的茅草做防护,裹住荆棘,“刷刷刷”地往前蚕食,不一会柴禾就堆积成一堆,此时站立歇息,看看眼前光秃秃的一片,齐整地留下不到一寸长的根茎,而半个小时之前,这里还是一片绿草青青灌木蓬生,得意的神情,就像日后读《庄子》中那位解牛的庖丁一样,提刀在手,顾盼自雄。

  一大堆柴禾如何捆好,是个大学问,刚开始不会捆柴,半路上散架,那是砍柴娃最狼狈的时期,会被人嘲笑为妇人没赶回家就在路上生 70 下了孩子。把柴禾踩紧,再用砍伐的长藤或自带的干稻草结成绳子,勒紧扎牢,把禾枪穿进两捆柴禾中。两捆湿柴禾重量不轻,弯下身,肩膀扛住禾枪,“咳哟”大喝一声就起来了,而柴刀插在一头的柴禾中,另一捆柴禾上系着盛水的竹筒。路程短的就一鼓作气挑回家,路程远也顶多歇一次,否则气力反而衰竭了。挑一担柴禾,走路很有讲究,脚步要和有弹性的禾枪上下颤动合拍,走起来很有节奏,呼吸要均匀。

  我在一帮砍柴娃中个子最矮,气力最小。很多时候,比我大一岁的本家叔叔良国,把自己的柴禾挑到半路,再赶回来帮我挑柴,我们那里叫“猫娘叼崽”。因为我们是小学同班同学,常常结伴上学,我吃完早饭到他家门前,大喊他的学名,“良国良国,快点快点,要迟到罚站了”。有一次他妈妈满奶奶听见了,对我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他是你叔叔,和你爷老子一辈的,你怎么能叫名字,你能叫你爸爸名字么?有了这个教训,我每次到他家门前,只大喊一声,“快迟到了”,省略了他的名字。为了“报复”,到了学校坐在教室里,我反而故意叫他“良叔叔,要收作文本了,快点”。羞得他一脸通红,回家后反而哀求我:在学校就叫我的名字吧。

  有时砍的柴禾实在太多了,就搁在山坡上晒干,几天后再去捆回来。那时民风淳厚,一般别人不会将砍柴娃辛辛苦苦砍下的柴禾偷回去自家烧,但也难免有小概率事件。甲满爷教我的砍柴偷懒绝招,起初能瞒过妈妈,也说明这样的事件偶尔也会发生。

  那年月农家普遍很穷,买的煤炭一般用来煮猪食,做饭炒菜都烧柴禾,半大小子甚至成年人,一有空闲就上山砍柴。而生产队那些遍长松、杉、枫、栎树的森林是不允许进去砍柴的,哪怕从里面折一根荆条,被护林员发觉后都会罚得很重。可以砍伐的地方只能是田埂旁的小坡、不长乔木的乱石山,本来这些地方植被生长就困难,加上我们这些“剃头匠”一次次扫荡,更加秃顶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6: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9节:我的七种武器(3)

  如今回家,看到这些当年我砍柴的地方,长着一人高的茅草、荆棘无人砍伐,把山间小径都封住了。因为年轻人都出去了,读书或者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带着小孩,靠外面的汇款单生活,用来买煤甚至换煤气罐。煤球也不用自己做,有商家会把煤球或煤气送上门。——水土的保持和环境的保护,最终要靠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也许,我算是中国最后一代半职业樵夫。

  武器之三、四 竹筢和铁丝筢 竹筢,也可写成竹扒,用一根竹子做成,一头破开分成六七瓣,张开呈扇形,再用细篾片一层层固定住,顶端几片粗竹篾弯成钩子,如此在地表来回扫动,就能把柔软的树叶搂到一起。《隋唐演义》中那个混世魔王程咬金,劫皇纲前做的就是卖竹筢的营生。

  使竹筢主要用来去树林里搂松毛——马尾松松针落到地上干枯后,柔软而容易燃烧。生产队的森林平时不许带柴刀进去,因为害怕砍伐,但不禁带竹筢去搂松毛。我想大约是因为松毛淤积,不利于地表透气而且易引发火灾。搂松毛比砍柴要轻松得多,很快就搂满一担畚箕,然后躺在松树下,看阳光从松叶的缝隙中洒来,斑斑驳驳地照在脸上,太阳显得很近,近得就像挂在树梢头,旁边有一两株黄灿灿的野菊花发出幽幽的香味,真是惬意极了。唯一可能破坏你兴致的是蚂蚁,树林间的蚂蚁个头大而黑亮,是屋前屋后小蚂蚁个头的好几倍,且很凶悍,在你昏昏欲睡的时候,它们成群结队爬到你身上,有时还躲在你的裆部,把那个正在悄悄长大的小弟弟当成美食而撕咬。因而我们乡下孩子有一句流行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蚂蚁夹鸡巴。” 进松树林除了筢松毛,顺便可以捡松球。春天松树长出松果,经过一个夏季成熟了,到了秋天,松果张开了一瓣一瓣,像菊花的花瓣,变成黑色的松球,有的落在地表,有的还挂在枝头。松球中间含有松脂油,燃烧性非常好,用来引火或者埋在烘笼的锯木灰里,非常合适。

  讲到烘笼,这玩意可能在老家快绝迹了,在古代很流行,《红楼梦》中的手炉,以及“斜倚熏笼坐到明”的熏笼和烘笼差不多。农村的烘笼用木头做成或竹篾编成,里面搁一个陶钵,陶钵里搁几块木炭或松壳,埋在锯木灰里,陶钵上盖着盖子,慢慢地能燃烧一天。上面有把手,冬天寒风呼啸,山里孩子穿着单薄,而小学校教室四面漏风。我们 70 每人提一个烘笼去上学。上课时把烘笼搁在脚板下,摇头晃脑地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因为挨冻,鼻涕长长地流出来,滴在课桌上,一到下课就忙不迭地把冻僵的手伸到烘笼上。我所尊重的作家冉云飞的老家是邻近湘西的渝东,生活习惯和我家乡十分相似,他在一首诗《小学附近的铁匠铺》中,写过烘笼: 我陈旧而可爱的小学校呀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9: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04: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一教育日志
.郑金洲
    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成果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但不见得所有方法或成果表达形式适合所有的教师。一般说来,便于操作、与工作实践相辅相成、工研”矛盾不突出的方法或成果表达形式,才是适于教师的。如果回顾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历史,不难发现,大致走过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力实施程序繁复、要求严格的实验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倡导探寻教育意义的叙事研究等方法的历程。这一变化,不仅仅意味着随着对教育认识的变化,研究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开始从一味注重量化转向质化,质的研究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昭不教师在尽力探索着属于自已的研究方式,搜寻着与教育实践质量的提升相一致的研究成果表达样式。应该说,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它可能导致教师研究形态上的根本转变,迎来教师研究中独特的话语方式和对教育的独到理解。
    循着这一变化,一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进人了我们的视野: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
反思、教育案例,等等。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或自由表达,或理性提升,或问题取向,或直抒胸臆,成为教师研究的基本存在形态。后续各文将对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逐一加以介绍、分析。这里着重探讨的是教育日志。
    教育日志也称为“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教师日志”准为表述教师研
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近来才引起大家关注的。在以往的印象中,人们常有意无意地将这种研究方式排斥在研究之外,觉得写写日记、做做记录称不上研究。假如我们同意教师的研究是对自身实践所做的持续不断的反思,从根本上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的话,就没有理由不把日志这种形式纳人研究的阵营中。因为在日志中,展现的是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在他真实的生活
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表达着自已。国外的一位中学教师,曾如此来描述日志是怎样与自我成长结合在一起的:“(日志)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我经常回来读一读在过去的一周发生了些什么。我能够注意到一些关于我教学的事情,例如,有用的和无用的教训。我每星期至少做四次记录。这看起来能使我专注于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通过撰写研究日志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在不断
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件、问题和自已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也会不断增强。具体而言,教学日志更加深人理解学生的问题,从多个维度来认识教育中的特殊现象;教师将更加了解自已是如何组织教学的,了解最适合于自已的教学方式,了解如何获得那些支持教学的各种教学资源,等等。与其他形式的研究方法或成果相比较,日志的撰写最为简单和熟悉,只要有纸、笔,有时间,就可以写,当然,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撰写。
    一般地说,日志不是仅仅罗列生活事件的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教师更多地了解自
己的思想和相关行为。日志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至少是每周记录一次。在日志中,记录的是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自由写作。日志的主体部分是教师对观察的记录和白描。每一次撰写的日志都包含一些基本的信息,如事件的日期(若写日期与发生事件日期不同时,需标明);脉络性资料,如:时间、
地点、参与者以及其他看起来可能对研究是重要的事。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记录日志,日后要重读日志的内容,会得心应手得多。
    日志常用的记录形式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这三种形式在记录的侧重点以及
文体的表现形式方面有一定差异。备忘录很多时候就可等同于一篇日志,而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通常只能作为一篇日志的一部分。下面结合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三种研究日志的记录形式。
    (一)备忘录
    备忘录是最常见的日志)形式。通过研究者试着去回忆、写下特定时段的经历,而再现教育实
践中的生活场景。在备忘录中,通常有比较明显的时间信号提示。在撰写时,需要注意的是:①在一个事件后,越早写备忘录越好;②在靠记忆写备忘录前,不要和仟何人讨论,因为那样做有可能影响和修改你的记忆;③最好是依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记录。能完整记录很重要,所以日后想起任何片段,都可以把它附记于后;④可在活动过程中用缩写符号、片语来简记一些重点,可摘要记
录某一时段,有助于记忆;⑤早一点进行回忆,记忆会更清晰。越晚写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实例1
    教室8:15
    语文课。七彩的课堂每天课前5分钟,总是弥漫花的样香、草的翠绿,小家伙们都说他们是七
彩孩子。是呀!七彩的孩子总有七彩的梦。“放飞你的希望在春天的早晨,让春姐姐的花瓣雨长上
翅膀……”我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希望一定是多彩的。一会儿,孩子们的话匣子开了……
    “我的梦想是全世界的闹钟都走慢一点,我的美梦就不会被吵醒。”
     “我希望月儿是我家的电灯。”
     “如果我的梦是常人想不出的萤火虫,亮着灯光,在老师的窗前……”
     “我希望妈妈的嘴巴变小,骂我的时候声音就不会太大。”
     “月亮的梦是弯的,花儿的梦是红的,小草的梦是绿的,奶奶的梦是老的。”
     我告诉他们:有梦的孩子就会飞。口气中饱含着自豪、钦佩和共勉。
    办公室9:10
    改了20本《语文伴你成长》,虽然只完成一半,但成就感悄无声息地滋生。看来,人的需求
层次少不是特别高深莫测。读了几则我和学生在作业中的短信:
    1、几日不见,白云姐姐和陈老师都认下出你的字了,好样的。(老师)
     我也发现进步了,谢谢老师。(皓川)
    2、这么棒的书法作品,为什么只给自已四颗星(老师)
     因为我不够自觉,所以另一颗星跑了。(沈超)
    3、你猜猜今天的苹果姐姐是伤心还是快乐呢?(老师)
     是快乐的,因为我今天很开心,妈妈带我去肯德基。(静茹)
    4、小主人,忘了写作业啦?我很难过哟(老师)
    对不起,我昨天看电视了,我下次和您小手牵大手脸勾,说到做到。(愿娟)
    大院子9:45
    这些小家伙,老是能把吃点心的盆子敲出那么刺耳的音乐来。他们笑着,挤着,好像不是等
着我给他们盛点心,而是怀着天真的热忱在参加一场盛会。
    孩子们玩着古老的闯关”游戏,一会儿便笑着倒在地上。害得旁边的我心惊肉跳,好几次我
念叨着不让他们做这种可怕”的让老师寝食难安的游戏。一个小女孩一本正经地说:老师真的太慈祥了,我们答应您只在草地上轻轻地玩。”我吃惊地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的各种游戏不再令我痴迷了,其实这是我告别童年的一个确切标志。
    实例1是作者一天经历的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体现是十分鲜
明的。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在当天晚上对一天事件的回忆式的记录,而且是按时间前后来记录一天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的。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篇备忘录中有简单的语句,Ji用只言片语来
记录一些重点。例如,语文课”等词语。此外,这篇备忘录虽然经过整理,但还保留了一些自由
写作的痕迹。
      (二)描述性记录。
    描述性记录包含研究活动的说明,教育事件的描述,个人的肖像与特征外表、说话与动作的
风格的叙述,对话、手势、声调、面部表情的描写,时间、地点与设备的介绍等。而身为一个参与行动的研究者,研究过程中特定的情境、个人的言行,当然是描述的重要内容。在任何描述的段落,细节的深描比摘要式记录更重要,典型的事件比一般化的事件更重要,活动的描述比对活动的评估更重要。
    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有人说了什么话,最好直接记录,并用引号表示,
或用独立的一段文字说明。即使当时的情景不允许即时记录,也要尽可能在事后的第一时间把记忆中尚比较鲜明的细节、研究对象的话语记录下来。用以描述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情境的文字与措辞,最能呈现其特性,最能从中反映隐藏在个体或群体行为背后的态度,然而,要达到最
好的效果,只有尽可能地精确记录才行。
   
实例2
    早上,窗外的阳光有点朦胧。
    灌了一碗豆浆,快步向学校走去。一辆辆自行车从身边奔驰而过。 老师你好”的问候声,
在早上的阳光里飘荡。
    今天我值班。到年级各班检查了早读和晨扫后拿起教科书。今天要上〈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理了理上课思路,我想到一个学生。
    今天的诗歌朗诵要让许xx表现表现,好久没有听到他在课堂的快言快语了。我有点兴奋,用
这首充满青春活力的诗来唤醒他的学习热情,拂去他近阶段来的消沉和忧伤。他期中考试成绩太不尽如人意了。
    踩着上课铃声,站到讲台上。播放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录音诵读;学生齐读全诗,略加指
导、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现在,请许XX同学朗诵。”我向他投以鼓励的目光。1秒、2秒、3秒,好一会儿还不见他起来。许XX”我的声调略有提高。他不情愿地站起来。老师我不想朗读。我喉咙有点疼,再说我有权利选择读的方式……”不等我反应,他已坐下。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于我。我微微一笑。我尊重你的选择。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诵读。“陈xx,你来。”课上得还算开心。
    下课铃响了。我走到许xx的身边,暗示他跟我走。
    走廊上,我把手放在他的肩头。他身高跟我差不多。正要开口,他抢先说了:“老师,我……
我不是故意顶撞您,我……”欲语又止,少i低下头。
    老师不是要批评你。你说的也没错,你有权选择读的方式,但以后课堂上要注意语言表达……”
    老师,可能没有以后了。”
    我不解地看了看他。“你期中考成绩很不理想,前阶段上课老是走神,是什么原因?老师是想
用这首诗来激发你学习的热情,课堂上能踊跃发言。”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角有点水气。
    我近阶段来忙着准备迎接两基验收的材料,没时间找你聊天,晚上到你家找你,找你父母聊聊怎样—”
    “谢谢您的关心。老师,您去了也没用。”
    孺子可教,言语不那么僵硬了。
    他继续说,有点激动。“晚上,我父母没空,你不要去了。”
    “为什么?给老师一个机会吧。”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答应了,无奈。
    在实例2这篇日志中,黄老师描述的是2003年4月24日在课堂中发现许xx的问题过程以及课后的
师生交流,在末尾部分,还叙述了放学后家访许xx的所见所闻。在日志中,黄老师记录了大量的对话,也适当地描写了讲话者的神态和动作等细节。例如,日志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我的声调略有提高。他不情愿地站起来;他继续说,有点激动;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答应了,无奈;等等。这种精细的描述,对认识当时发生的事件提供了较为具体的信息。要做到详尽记叙事件场景,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要重视日常观察。日志的写作始于观察,通过观察把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和表达出来,也就大致写成了教育日志。在日志文字表达的过程中,要尽力把看似零碎的片段和事件整合在一起。第二,对于需要记录的一些重要细节,最好在口袋里准备一木小本子及时记录。在很多时候,不要过于相信自已的记忆力,如果时间许可的话,那么越快记越好,记得越详细越好。即使是只记只言片语,对于日志的撰写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是过了一段时间来撰写日志,那么可着重描写在记忆中特别生动的细节。
    (三)解释性记录。
    在日志中,除了描述性的记录,还应含有解释性记录:如感受、解释、创见、思索、推测、顶感、
事件的解说,对自己假设与偏见的反思,理论的发展等。解释不仅会在写下经验时产生,也会在不久之后产生,在写日志时(如观察笔记)有所反思时引发。
    在每一日的生活里,任何的撰写都宜于日后不断地重复阅读,如此一来,可以发现与修正错误,
许多事也会变得更为清晰。在重复读所写的内容时,会比在撰写时更容易判断哪些资料是重要的或是不重要的。你也可能会发现某些观念与观念之间的新关系。通常一些新的体悟也接踵而来,开放式问句会浮现,而且容易看到哪些仍是需要去做的事。时常,原先在文章中的思想表达,可能被重新建构。
   
实例3
    没有特别注意到第二组,因为第一次看他们时,他们都表现得非常好,他们不太会离开座位,
而其他小朋友会常在教室内走来走去。我曾建议小朋友可以离开座位,与其他小组讨论如何使用电脑,第二小组没有离开座位的必要,可能是他们坐得离电脑很近。王阳(课堂观察员)也同意,这小组的人容易和其他小组打键盘的小朋友说话、讨论。
    评论:使用电脑进行合作性写作时,在电脑上写作与在桌前写作业的组员需要来回走动。移动
讨论和嘈杂声,会是合作的必然结果。若要减少移动与噪音,可将电脑放在教室中间,小组则围绕周边而坐。这需要增设、延长一些电脑用的中线—我想我会试一试这种做法。
    通常而言,解释性记录不能单独构成一篇完整的研究日志。解释性记录可以是一个短句或几
个短句构成,也可以由一个段落或几个段落组成。实例3是从一篇研究日志中摘录的两个段落,从中我们可以简要地分析一下解释性记录。在实例3中,在描述“他们不太会离开座位,而其他小朋友会常在教室内走来走去”之后,有一句解释其原因的句子——“可能是他们坐得离电脑很近。”在评论这一段落,基本上都是解释性的语言。在这一段,日志撰写者解释了造成“移动和嘈杂声”的原因,而且设想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增设、延长一些电脑用的中线”。
    对于作为教师研究成果的教育日志,在撰写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有些教师不钟情于教育日志,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撰写,而是一些习惯性因素的阻碍。
要破除这种障碍,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硬着头皮去写日志,在撰写日志的过程中,体会日志带给行动研究者在整理思路、积累资料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以写日志的方式获得个人的一种成就感。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长期的努力。
    第二,日志具有隐私性,其中的有些内容不便直接公布于众。当要将教育日志出版时,对于其
中涉及的隐私部分,必须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或者作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
    第三,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和同事们分享自已的日志。分享日志的方式可以是直接把日志
拿给别人来看,也可以在休息时间里与别人谈论日志所记的内容。这是因为,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帮助日志撰写者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由于撰写者通常是当局者的身份,往往会“迷”于熟悉的事物之中,难以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身。
    第四,教育日志的写要持续地写,(两次记录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
网”,最好每天或隔几天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来专门写教育日志。在一段时间内,教育日志的撰写可以紧紧围绕某个主题,也就是说,可以结合某个研究的重点来写作。举例来说,你可能正在探究某种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则可以就每一节课之内,这种教学方式引起的学生变化、你自已的感受、课堂气氛等方面,来撰写教育日志;也可以定期记下你与班上某位特殊学生的接触;也可以每天或隔几天地记载你新接手的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等等。
    第五,撰写教育日志要将事件记录与事件分析结合起来,要在形式上保证有一定量的分析。如
果是用笔记本来记载日志的,那么笔记本的每一页右边最好留下一些空白的地方。在日后整理日志时,这些留白之处可用于记录一些新增的变化、附录或相关的信息,而且在对日志记下的资料进行分析时,它也会派上特别的用场。在这些留白之处,一些简单的分析可以随意出现(不管是句子或一些简单的字),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这一段记录的解释。如果是直接用电脑来记载研究日志,日后在整理日志时新增加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来标出。需要强调的是,对日志记录作一些暂时性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研究成果的表述来说,这样做可以降低在研究的最后被资料淹没的危险。而教师在对资料
进行分析时,有时需要发挥直觉的作用,而不仅仅依靠理性。因为仅仅依靠理性来分析,很有可能会被繁琐的细节所累,而丧失了偶尔闪现的灵感。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04: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一——叙事研究
                 郑金洲
    叙事研究是近几年颇受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教师
以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叙事(包
括教学叙事)可以理解为一种研究方式,也可以理解成研究成果的表
述形式。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研究过
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叙
事方法呈现的研究成果。

                                               一
    叙事长期而又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size=+0]世界,特别是文化艺
术作品(如小说、诗歌、绘画和影视)常以叙事形式呈现。它是人们
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它陈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
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简单地讲,叙
事就是“讲故事”,讲述叙事者亲身经历的事件。
   教育叙事尤其是教师所写的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
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
人撰写的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这些“故事”样式
的实践记录是具体的、情景性的,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
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教师自己叙述教育教学故事,既不是为了检验某种已有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为了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更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研
究成果。教师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
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
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
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
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因而教育叙事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它所报告
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像。它十分重视
教师个人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
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

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第二,叙述的故事中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
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的亲身经历,不仅把教师自己置于事件的场景之
中,而且注重对个人或学生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说明。
    第三,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
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
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非常重视教师的日常生活故事及故事的细节,不以
抽象的概念或符号替代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
来描述概括的教育事实。这种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对教师来说有
着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教育叙事的优点:
    易于理解
    接近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
    可帮助读者在多个侧面和维度上认识教育实践
    使读者有亲近感,具有人文气息,更能吸引读者
    能创造性地再现事件场景和过程
    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想像空间
    教育叙事的局限性:
    一旦与传统的研究方式混淆,容易遗漏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信息
    收集的材料可能不太容易与故事的线索相吻合
    读者容易忽略对故事叙述重点问题的把握
    难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局内人”感觉
    结果常常不清晰
明确
                             三
    教育叙事有着多种角度和立场,教师在研究中可以根据需要加
以选择和运用。下面提供的仅是常见的几种叙事类型。
    1、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逐个陈述,注重突出其关键部分。
    实例1 今天我获悉将要担任初二(1)班的班主任,感到很惊讶。
这个班我曾经做过一学期的任课老师,班风不太好。“大闸蟹”一大串,班内严重阴阳失调,"27个男孩+7个假小子=5个小女孩。全班各

门功课成绩在年级倒数,全班总分第一名的学生位于全年级第15名。
    下班的路上,遇到了这班的原班主任,王老师一见我就说:“我

终于脱离苦海了!本想把古冰留下去,他的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让
你好轻松点,可是这学期学校取消了留级制度,没办法,你只好继续
拖着这包袱了。唉!这个留级生,自从他留到我班就搅得班里不得安宁……”看到王老师提起古冰时那无可奈何的神情,我心里不觉一沉。我感谢了她的好意,同时转移了话题,因为我不想带着任何偏见跨进
这个班级。
    连续几天返校,古冰都没来。为了确保9月1日班级的出勤率,我
按照学籍卡上的联系地址找到了古冰家。开门的是一位矮个儿的中年
男人,自称是古冰的继父,他请我进屋,但我一见他,一种无名的恐

惧感不禁而起,心中拂过丝丝寒意。没多久,古冰的母亲出现了,她
一站在我面前,我脑海里就不觉联想到电影、电视中时常出现的“瘾
君子”画面。
   “我是古冰同学的新班主任,这两天他没返校,是不是病了?我来
看看。”

   “古冰现在不住在我这儿,他去他父亲那儿了。”
   “那他父亲住哪儿?”
   “我不清楚地址,他房子是租的,大概在老西门附近,我只有他
的手机号码。”

   “麻烦你给我电话号码,同时也帮我通知一下古冰,明天8点准时
上学。”
    我起身告辞。走了没多远,后面就有人叫住我,说是古冰继父的

母亲。她告诉我:“你们学校的治保老师有他爸的地址。”
    我匆匆赶回学校,找到治保老师,他开玩笑地说:“这下你不愁

没事干了!”言谈间,我了解到古冰从小就父母离异,母亲与后来的
继父相继于去年因吸毒被强制进过戒毒所,他只好投奔亲生父亲。治
保老师还告诉我,古冰上学期经常逃学,轧坏道,他与王老师三天两
头去居委会寻求支援,协同工作。
    终于打通了古冰父亲的电话,他倒挺客气,约好9月3日见面。
    今天古冰来了,滑着滑板车来上学的,一看那身打扮,就明白不
是个容易对付的主儿。在我多次要求下,他终于戴上了我为他准备的
红领巾,总算是给面子。可5分钟后红领巾就不见了。他是空着手来学校的(不带任何学习用品和暑假作业),又是轻轻松松空手而归(新
发的书本,塞满了他的课桌抽屉),于是我叫住了他。
   “古冰,昨天通知你带一张一寸的体检照,带了吗?”
   “带了!”他顺手从衣兜里拿出给我,我一看禁不住笑出声来。那
分明是一张幼儿照,像是刚满周岁的样子,一看便知是从哪儿剪下来
的,倒与他现在的模样挺接近。
   “古冰,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老师,你很可爱。老师知道你
过去很可爱,现在也一样。你放心好了,我喜欢你就像喜欢其他学生
一样。不过……”
   “我家里没别的照片,就这一张,一张惟一和父母合影的照片,
可惜给剪了……”
    我一听,心中一酸,我相信这话是真的。
    我们有说有笑地向照相馆走去……
                               (上海市三好中学宋瑾撰写。)
    这个叙事是按时间顺序进行陈述的,看上去像流水账一样,实际
上写作者始终关注的是事件的核心人物———古冰,叙述的是自己与

古冰的家人和古冰本人交往的经历,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关键问题
一直在写作者的注意范围内。
    2、着重强调教师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夹叙夹议地陈述事件全过程。

   实例2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
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
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依据。记得期末考试的考题就是“怎样备课”。
    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备学生”这两个要
求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备教材”、“备学生”其实是
合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我将它理解为
“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有一段时间,我很为自己的这个想法和做法得意。学校曾在全校
范围内检查教师的教案,我写的教案作为优秀教案受到学校领导的认
可和赞赏。
    但做教师的时间长了,我感觉我的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
没有生机。像周围其他老师一样,我发现我的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有时甚至懒得做教学

设计,懒得写教案。
    我开始为教案的问题感到困惑。
    前两天接到学校通知,说有大学的专家来听我的语文课。学校领
导提醒我“要注意教学设计”,“专家可能要看教案的”。我对这样

的任务并不陌生,我已经习惯于上所谓的“公开课”了。
    但是,在为这节“公开课”准备教案的过程中,在我自己提醒自

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开课”的得意与失意。我意识到我所有的得意与失意,似乎都与“教案”、“教学设计”相关。而且关键的问题似乎还不在“上课前”我如何设
计教案,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
状况调整我原先设计好的“教案”。如果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
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但我很愿意按照这个想法来展
开这次的“公开课”。
  (任英:《教案:下课之后才完成的故事》,《人民教育》2002年

第12期。)
    上述叙事没有简单地陈述事件经过,而是着重将自己的心理感受
包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融入对事件的展现之中,叙述与评析相结合,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可以了解教师本
人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心理活动过程。
    3、从学生的角度陈述故事,注意使用学生的语言和文化。
   实例3 《天山景物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处处洋溢着浓
郁的诗情。我先用一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鉴赏品味、互动感悟,然

后再用一课时教学生依文“对”、“歌”(作对联、写诗歌)收到了
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伊始,我就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说:“同学们,著名作家碧野同
志用一枝点染江山的彩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旖旎温柔、艳丽迷人的

天山自然风光,前两个小标题下的景物更是美不胜收。祖国的名山胜
水多佳联妙对,文人墨客的题诗歌咏更为之增色添辉。今天我们依据
这两部分的内容学写对联,为天山增添一道文化景观,如何?”学生
的眼睛亮亮的,一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复习了对联的特点和写要领后,我提出训练要求:可独立撰写,
也可合作完成,并请写在投影片上准备“发表”。
    10分钟后,思维敏捷、素有“才子”之称的张闻宇同学率先举手:
“我拟了两联。一联是‘戈壁沙滩,赤日炎炎,暑气溽溽;天山雪峰,白云朵朵,溪流潺潺’。另一联是‘红鳞映清流诗情一片,蓝天衬雪

峰画意无穷’。”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但也指出“无穷”与对应
词“一片”结构不同,对仗不工,可以改为“几重”。女“诗人”季
莉敏也不甘落后:“林海浩瀚,推出万重浪;雪峰矗立,插入千云。”又是一阵掌声。一向腼腆的赵云同学站了起来:“青青蓝蓝,绿草毯
上野花点点;重重叠叠,塔松伞下日影斑斑。”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赞
同。徐亮说:“我仿赵云句式写了一联‘隐隐约约,山石鼓上水声阵阵;蜿蜿蜒蜒,密林深处鸟鸣声声。’”我投以赞许的目光,并指出“蜿蜒”是连绵词,不可随便拆开随意增加
音节,可以改为“清清幽幽”。
    武侠小说迷郑枫递来他写在投影片上的:“巍峨天山入云霄峰擎

玉臂,氤氲紫气绕太虚竹展翠枝。”“妙!妙!”同学们击掌赞叹。
原来联语巧妙嵌进了金庸《天龙八部》中的两个人名:萧峰与虚竹。
的确很可玩味。得了鼓励的他又补充说:“我还有一句下联‘壮丽瀑
布泻断崖水开白莲’,这与课文意境更相合些。”同学们点头称是。
这时,钱虎斌同学念出他的上联:“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夕阳无限好。”并诚征下联。课代表瞿玲燕略作思考后说:“牧马奔腾野花绚烂草原
风情浓。”钱虎斌同学巧妙点化古人诗句,不露痕迹,既显得典雅又
与牧场黄昏的情境相合,真是不错。
    同学们还兴致勃勃地交流了他们合作完成的对联,出现了诸如

“牧羊似玉珠点缀草场,森林似青幔遮盖群峰”;“风临毡包弦音袅
娜溢笑语,月洒牧场草色朦胧引遐思”等精彩联语。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离下课还有十多分钟,我因势利导进入第二个环节:学写诗歌。
    我说:“同学们,联语就是诗语,特别是律诗,要讲究平仄,中

联两联要求———”“对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对。刚才同
学们以凝炼的联语已经很好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能否再进一步,把有关“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的联语加以组织,串连成一首能
概括这部分内容的律诗呢?除每句最后一字必须注意平仄外,其余的
可不计较。”
    5分钟以后,一位男生大声念了他的“作品”:“天山脚下走,

人在画中游。蓝天衬雪峰,红鳞映清流。蹄响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骏马行溪畔,野花过人头。”同学们报以更热烈的掌声。我十分欣喜,鼓励同学们:“依文写诗并不难,关键在于对语言的敏感和提炼。下
面请同学们依据‘迷人的夏季牧场’改写一首体式更为自由的‘新诗’。”同学们立即兴致盎然地进入了新的“创作”状态。
    下课前’分钟,有两位同学“发表”了他们的诗作。还有更多的

同学来不及当堂发表,不无遗憾。我布置他们课后再作修改提高,并
建议大家到校园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兴奋极了。
   《天山景物记》我用多种方法教过多遍。这节课我教学生“对”、
“歌”,作品不免稚拙,但收到的效果确实很好。同学们品尝了合作

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得到了一次有益的写作训练;在充满诗情的氛
围中受到一次美的熏陶,更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张兰芬撰写。)
    在事件的叙述中,写作者更多地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陈述事件的
原委,并且在叙述中,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使用学生的文化特
质描写事件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在于运用被研究对象
的身份、语言、行为等,再现事件发生的场景。它少了一分旁观者的
冷漠,多了一分亲历者的热情。以上三种教育叙事的方式各有特点。

第一种注重还原事件的原貌,使用的是“白描”的记叙手法,尽量原
原本本地展现事件本身,但在记叙中,写作者并不是面面俱到、事无
巨细,而是始终关注事件的核心、问题的关键。第二种注重教师个人
对事物的判断,虽然它少了些第一种方式的客观和平实,但写作者密
切关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时时以一种反思的姿态拷问自己的
认识,无形之中多了些自我反思意识和对事件的深层洞察。第三种方
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自身的角色,是站在叙述对象的立场上记
叙事件,读来翔实、具体、生动、有感染力,它提示我们:多立场、
多角度、多侧面记叙教育事件,把握教育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是使教
育叙事成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智慧手段的重要前提。教育叙事的方式
有很多,除上述提到的三种类型外,也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形式,如写
作者提供的故事有时就像一幅多彩的拼图,可能有清晰的开始与结尾,可能没有;叙述的故事可能从某一众所周知的价值观念和认识出发,
充满解释和思想的律动,也可能只陈述客观事实,提供的是事件的某
一或某些片段,等等。教育叙事的方式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要根据
所叙述事件的情况加以选择和运用。
                              四
    教育叙事研究和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多向收集资料。
    教育叙事的写作离不开丰富的素材和详细的原始记录,而且,在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或许就会初步形成教育叙事报告的思路。
   与资料收集密切相关的研究方法,通常是观察、访谈和问卷。教育叙
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在收集资料中所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
要是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在研究中,教师可以密切地接近被观
察者,细致地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和神情;也可以与研究对象进行非
结构性的、非常自由且较为深入的访谈,捕捉把握研究对象的深层信息。
    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及时地作一些记录,
而一旦教师形成了记录的习惯,这些记录也可以被看成“教育日志”。

实例1其实就是教师在“教育日志”的基础上写成的。通常而言,撰
写教育叙事报告需要积累大量的第一手的记录,除教师自己的记录外,
还应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文件等。
    2、把握事件主线。
   对收集的各种材料进行仔细比较、筛选和辨别,从中发现可用之处,是撰写教育叙事报告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一步需要根据故事内容

安排的需要将材料连贯起来。而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有一个明确的
主题,这个“主题”应体现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定是从某个或一
连串教育教学事件中产生,从事件中梳理出线索,而不是将某个理论
与几个教育教学事例嫁接在一起,即采用“观点"材料”或“事实"总结”的模式。实例3记叙了一堂课的教学场景,在记叙中,体现的是教师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所有事件材料的取舍也是从个性化教
学这一主题出发的。
    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还需要展现真实的自我,展示出具体的、独特
的、情景化的日常教育生活。这样才会使讲述的故事生动形象、富有感
染力,才能紧紧地吸引读者的眼球,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并引起读者
的共鸣,而避免落入惯常的经验总结套路,使用大众化的话语生产出
“千篇一律”的文章。
    3、注重事件细节。
   教育叙事的对象就是教师自己和学生(师生都同时参与并生活在
教学事件之中),所“叙”之“事”就是教学事件和生活事件。事件

在教育叙事报告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
以说,教育叙事报告就是由一系列事件和事件细节组成的。因而,撰
教育叙事报告必须时刻注意回到事件本身,用“事件”来说话,来
讲故事。
    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绘,本身就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意义生成
空间。以电影中的叙事方法为例,“电影画面既有一种明显内容,也
有一种潜在内容(或者可以说,一种解释性内容和一种提示性内容),第一种内容是直接的,可以鲜明地看到,而第二种内容(虚拟的)则
由导演有意赋予画面或观众自己从中看到的一种象征意义所组成。”(〔法〕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
版社1980年版,第70页。)同样地,在教育叙事报告中,对事件细节
部分的精雕细刻,除了能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外,还能提供给
读者隐藏在由细节组成的画面之中的潜在含义。如此一来,教师通过
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教育事件,描绘事件细节,本身就能显现出某
种有价值的成分,甚至不需要过多地用理论来阐释事件的意义。
    4、关注事件的分析阐释。
    毫无疑问,教育叙事的写作以叙述为主,否则,便不能称之为教

育叙事。但是,对所叙之“事”进行分析与解释,在很多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从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来看,教育叙事报告既有对故事细致入微的描述,又有洞悉教育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育现象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隐藏在
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使平凡的教育故事蕴藏不平凡的教育智慧。
实例2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与教育日志一样,教育叙事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记叙身边的事
情,虽然它没有抽象的概念、专业化的词汇,似乎显得“理论性不强”,但正是在鲜活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中,教师在自我成长和发展着。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载于《人民教育》(2004年第12期。
                       (本栏编辑刘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8 22:11 , Processed in 0.0887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