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我们谈论纪实摄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7:5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我们谈论纪实摄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http://photo.poco.cn/ 作者:摄影社区 2011年08月18日











纪实摄影在其诞生之时,西方人将其命名为Document Photography。根据Document最基本的含义,它应当是指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在中国最后定名为'纪实摄影',同样表达了文献和历史纪年的含义,也强调了真实性的价值范畴。根据两者命名的定位,纪实摄影应当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的记录,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的。
    “当我们谈论纪实摄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一标题在上面详尽且专业的解释下已显的单薄,我们与朋友谈纪实摄影时可能谈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次小编尽可能谈些常识性的但又容易犯错的大众性问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7:53:19 | 只看该作者
1.调色:只是很单纯地想让自己的照片“好看一点”



    我见过不少人把纪实作品调色做的花里胡哨,但欺人太甚的是某些作者甚至在老太太饱经风霜的脸上磨皮!如果他的作品只给老太太看,我一点意见也没有。
    相机只是工具,摄影技巧和后期只是手段,而内容才是纪实摄影的魅力所在;所谓纪实,即便没有拍过照片的人都可从字面上理解:记录现实——把现实原原本本地反映到照片上。从这个角度看多余的技术手段真是一种羁绊,糟糕的主观色彩(大多时候或是冠冕堂皇地调成当下时尚人像领域风行的色调或是故作深沉地把原本适当的颜色改为苦大深仇的对比度极高的黑白、赭黄)是对拍摄对象最大的不尊重。纪实是所有现有的摄影种类中最朴质无华的一门“学科”,学究一点说,在所有现有的摄影种类里它是形式感最弱的一类,大多数人并未深刻理解这点,拿出来的作品内容平平,于是就可劲儿地做后期,希望自己的片子在别人看来“视觉上还过得去,能看”。还有一类人被他们的作品误导,也开始模仿;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一种做法,虽然大部分人并未有意为之,他们只是很单纯地想让自己的照片“好看一点”,这也无可厚非。
    在全媒体时代出产了各式各样的后期软件,比起以前我们更容易地获得更多的后期选择,但那不代表我们非得选择一种不适合我们照片的后期。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内容上太“薄”太“空”,没有特色、亮点,总之,看起来太一般了!你最好让它呆在你的硬盘里。PS后发布到网上在有点摄影功底的人看来有假冒伪劣之嫌——包装不错,里面其实是空无一物!这些对自己同行并不宽容的人一定会这样想,相信我,因为“纪实糖水片”就是他们发明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7:53:50 | 只看该作者
2.表情:这些均出于他对摄影的理解、对人的认识



    纪实作品之所以时而泛起朴质的光芒,很大程度上与它所关注的普通或特殊群体有关,这些群体让人感同身受的是他们朴素的情操和对生活自然的态度,他们单纯的表情昭示了他们的生活(表情本身也是纪实作品最容易扑捉的因素)。他们的七情六欲全都反映在脸上,而许多纪实作品在这方面做的并不精道,他们拍了许多的“笑”。
    我不反对把一个小孩拍的喜气洋洋,但当你把成组的“喜羊羊”照片给我看时,说实话我真觉得有点别扭,还有点失望。因为,我们希望生活美好,但大部分人的生活并不美好,当你搭乘一辆巴士观察行人的脸时,你会发现不如意的人比比皆是。可怜纪实只是反映现实,它无法负载我们未来的期望,所以“喜羊羊”的照片让人别扭,感觉“假”,无法与之产生共鸣,组照里的重复感也让人心生厌倦。
    凝重、轻佻、毒辣、悲伤、怀疑、勇敢、静穆、疯狂、压抑、喜不自甚,在一本好的纪实摄影家作品集里你不会找到两个相同的表情,这些均出自他对摄影的理解、对人的认识,这使他区别于普通摄影爱好者。
    所以,请检查你的系列组照,删去几张千篇一律的表情,留下来的照片,请问问自己不删它们的理由。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7:54:20 | 只看该作者
3.对象:他会离毫无特征的老套的普通对象远远的



    有些人并不适合成为纪实表现的对象,虽然他是个苦难的矿工、失亲的儿童、可敬的父亲,我这样说可能有点刻薄,更刻薄的话是,也许你根本不具备表现这样一个人物的能力。
    我知道的专业摄影师会对自己的拍摄项目认真规划,必要的时候写出项目方案,设想拍摄的目的和操作的难度以及如何克服,他对人物对象的把握和人物环境已做过深入的调查,预想人物的可拍性(意义折射、表现力等)。专业摄影师明白一个好的拍摄对象对他意味着一切,对于普通对象的拍摄他甚至拍不过你,因为从普通对象身上他也许找不到有价值的线索和拍摄的意义,但他长着一双发现特例对象的眼睛;他知道,一个锋芒显现的人总是很容易被表现——比普通对象更容易表现;他会离毫无特征的老套的普通对象远远的。
    总结来说,你必须知道:
    1.拍摄对象是否具备影像的表现力?
    2.拍摄(拍摄对象)的意义何在?
    3.如果拍摄的是普通对象,是否有新的角度和立意?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7:54:51 | 只看该作者
4.态度:他赶走了秃鹰,然后叼着香烟兀自走开了



    1993年,凯文•卡特在非洲国家苏丹拍摄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他便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大奖——美国新闻界最高奖。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3个月后,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在他获奖后,引起人们普遍的质疑,那就是在他拍完照片后做了什么?他回忆说,他赶走了秃鹰,然后叼着香烟走开了。尽管这样,人们还是指责他冷漠无情,在不断的声讨中凯文•卡特自杀身亡(有人说这跟他的对钱的焦虑有关),而人们并未知道图片中的小女孩是否已然死亡?
    由此产生了一个有关态度的问题,在被拍者命悬一线时,摄影师该拍摄图片昭示世人呢?还是放下相机去搭救落难者?这么多年,这个问题不曾有过公允的答案。



    吕楠用了整整七年时间,拍摄了这组反映西藏农民生活的《四季》,从春播到秋收的场景,从吃饭到家庭亲情,囊括了西藏农民生活的很多细节和方方面面。
    有评论家说他把普通农民拍的带有某种神性,这是他纪实的一贯态度。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7:55:22 | 只看该作者
5.目的:是否通过视觉手段准确有效地传达出来



    更多的摄影者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从事报道摄影、战争摄影、专题摄影等专业程度较高的纪实摄影创作,而只能“扫街”或者拍点生活小品。
    此为境遇或兴趣使然,庆幸的是,网络时代你在哪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读者,有两点忠告给大家:
    1.拍照前,想想你拍这张照片的目的是什么?
    2.拍照后,检查你的目的是否通过视觉手段(照片)有效地传达出来。

    如果这两点你都没做到,或许就是给读图时代带来更多的内容雷同的图片垃圾!
    上面的照片达到了这两点,在小编看来是合格的、有趣的照片。
    而下边的话是小编送给耐心读完本篇专题读者的名言,共勉。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7:56:0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04:42 , Processed in 0.22338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