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摄影研究沙龙拟购的40本摄影著作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1:05:21 | 只看该作者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孙建秋 / 官小林译,中国摄影出版社,1986年出版)

作者: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
  译者: 孙建秋 / 官小林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年: 1986年
  ISBN: 9787800070204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经典的摄影教材,由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编著。书中由浅入深地全面介绍摄影技术。学习者通过自学,可全面掌握并提高自己的摄影技艺。本书除常规摄影外还包括最新的数码摄影技术。根据新版本全部重新翻译,内容比老版本增加约一半,且全部为彩色。精美的印片、深邃的内涵、完美的构图和无尽的美学意境——这正是完美的摄影技术,也正是纽约摄影学院将要引你攀登的高境界。本教材是前所未有的最佳教材,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广大摄影爱好者走上成功之路,传授作为一个成功的职业摄影家或一流的业余摄影师所必备的一切技艺。
  编辑推荐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可以说是对中国摄影人影响最为广泛的摄影书籍了,无论你是否是一名摄影师,只要你对摄影稍有了解,就一定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它是很多摄影初学者推崇的教科书,它系统的介绍了摄影的器材分类,原理和各种摄影门类的技术要点,系统的介绍摄影现阶段作为一种大众产物的各种功能,是摄影人学习,进阶的必拥之书。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堪为摄影教材类别的典范。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1:06:07 | 只看该作者
  《旧日影像:西方早期摄影与明信片上的中国》(【英】何伯英,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出版)

作者: 何伯英
  译者: 张关林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 2008-9
  页数: 165
  ISBN: 9787801868954
  内容简介
  《旧日影像》用旧照片去展示中国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义和团”、“通商口岸”等,对过去大多数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读者来说,都是新颖的。《旧日影像》收集的文献和景观照、肖像照和照片明信片,全部来自上海、伦敦、巴黎和波士顿的私人收藏、档案馆和图书馆。着名摄影师如约翰·汤姆森和菲利斯·比特等所拍摄的照片主题广泛,有军事题材的也有北京全景,以及中国的娼妓和罪犯。
  这些动人的照片配有引人的历史描述,而摄影的发明正好与西方入侵中国同步。虽然那些迷人的“中国风格”夹杂着观赏者的文化偏见,可是从中衍生了极丰富的文本与形象互动,不仅使中国史专家和学摄影的学生耳目一新,普通读者也将获益匪浅。
  编辑推荐
  由何伯英所编著的《旧日影像:西方早期摄影与明信片上的中国》是一本对于影像考古,历史研究至关重要的图书。本书中着重介绍了1839年后的几十年中西方摄影师在中国游历所拍摄的影像作品, 本书收集的文献和景观照、肖像照和照片明信片,全部来自上海、伦敦、巴黎和波士顿的私人收藏、档案馆和图书馆。本书还着重介绍了摄影师如约翰·汤姆森和菲利斯·比特等一批在中国活动较为广泛的摄影师的案例,游记。在展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上,图片更有说服力,如“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等在本书中都以老照片图文的形式呈现,为中国影像研究者提供了很多线索。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1:06:55 | 只看该作者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美】玛丽·沃纳·玛丽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出版)


副标题: 1839年至1900年的文化史
  作者: 玛丽·沃纳·玛利亚
  译者: 郝红尉 倪洋 译 马传喜 译校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0-01
  页数: 242
  ISBN: 9787807131656
  内容简介
  本书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有关摄影的作品进行了颇具见地的概述,他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不同的领域。早期的摄影批评,具有大量关于客观性、外观和复制等种种传统性的概念。同时,被普遍接受的艺术中有关中性视觉、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观点构成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方式。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有关摄影的作品进行了颇具见地的概述,它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等不同的领域。早期的摄影批评,具有大量关于客观性、外观和复制等种种传统性的概念。同时,被普遍接受的艺术中有关中性视觉、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观点构成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方式。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
  编辑推荐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是由美国锡拉库扎大学摄影史与摄影理论史教授玛丽·沃纳·玛利亚所编著的一部针对19世纪以来在美国,欧洲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力的摄影作品的一部理论论述,它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等不同的领域。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本书以摄影批评为主要的阐述对象,是一部重要的摄影理论文献。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1:07:42 | 只看该作者
 《表征》(【英】霍尔,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

副标题: 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作者: (英)霍尔
  译者: 徐亮 陆兴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03-11
  页数: 418
  丛书: 文化和传播译丛
  ISBN: 9787100035736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理论教科书,作者通过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的文化个案研究,阐述了文化是通过表征和意指实践构造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因而与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符合的关系;它是一个解释的和意义的世界;表征过程的所有参与方(包括制作方与消费方)都卷入了意义的争夺,但这种争夺是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的;意义不可能是纯个人的,而是各方协商和表征运作的结果;意义总是有偏向、有优先方面的。本书的大量插图都是这一理论的精彩分析的对象。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社会文化,意旨讨论影像在社会文化及传播上的意义及关系。在本书中作者斯图尔特.霍尔通过5篇文论及一片导论式的《表征的运作》来阐述“文化是通过表征和意指实践构造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因而与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符合的关系;它是一个解释的意义的世界;表征过程的所有参与方(包括制作方与消费方)都卷入了意义的争夺,但这种争夺是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的;意义不可能是纯个人的,而是各方协商和表征运作的结果;意义总是有偏向、有优先方面的。”这样的一个哲学理论,本书理论研究性较强,需大量的文化基础来支撑阅读。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1:08:45 | 只看该作者
  《霍克尼论摄影》(【英】保罗·乔伊斯,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年出版)

副标题: 和保罗.乔伊斯的谈话录
  作者:【英】保罗·乔伊斯 著
  译者:李孝贤 郭昌晖 译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年::1994-5
  页数::212
  ISBN::9787800071409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作者与霍克尼的访谈录,主要介绍霍克尼的组合照片(拼贴照片)。对一个画面的每个局部拍摄,再拼贴成一个整体画面,这样就将原来一个画面的二维平面表现演变成具有三维的立体表现。这种拍摄方法看似容易,其实很难,没有独特的天才的品质恐怕很难学得到,不信的话不妨试试看?不过这本书的内容会给出很多的启示。
  编辑推荐
  1994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霍克尼论摄影》是少有的在摄影中与艺术家单独的对话录,本书的作者保罗·乔伊斯是大卫霍克尼的好朋友,整本对话录共7篇,跨度3年,着重介绍了霍克尼著名的拼贴摄影观。霍克尼早年学习绘画,但他通过摄影改变了自己对于空间的概念,随后转向摄影创作,并引起摄影界的广泛争议。整本书较为完整的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世界级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并清楚地阐述了摄影对他的油画、版画以及舞台布景设计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本书作者保罗乔伊斯是一位电影制片商兼摄影家,他除经营自己的制片公司外,还举办过各种各样的个人影展。可以说本书的特点是一位深度走进艺术家生活的对话录,在访谈中,霍克尼谈笑风生,轻松幽默,妙语连篇,作为霍克尼个案研究,本书必不可少。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1:09:29 | 只看该作者
  《影像艺术批评》(特里·巴雷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副标题: 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精品课程
  作者: 特里·巴雷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1
  页数: 204
  ISBN: 9787532250134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莫里斯·威茨(Morris weitz)在其《哈姆·雷特》批评研究中所确立的批评活动,亦即描述、阐释、评价和理论化这些主要活动来加以组织的。他所取得的突破,宽广到不至于排除任何有关批评的思考,同时又细微到足以为摄影批评的复杂活动提供有指导性的、清晰明白的思考。这些活动的目标,总是旨在增进欣赏和理解,或者达到被美学教育之父哈里·布劳迪(Harrv Broudv)称为“开明的爱好”的效果。
  编辑推荐
  作为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精品课程之一,本书被搬上课堂进行传播。但不同于一般艺术课程侧重系统化,《影像艺术批评》立场较为鲜明,根据莫里斯·威茨 (Morris weitz)在其《哈姆·雷特》批评研究中所确立的批评论说延展开来,从已经建立起成熟体系的艺术批评的角度看待摄影这一生机勃勃的艺术形式。但本书仍然保持了描述、阐释、评价、理论化等“井然有序”的结构,首先对艺术批评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之后,条分缕析地向读者展开了作者对于影像的理解。其中,“影像的类型”、“影像的语境”代表了巴雷特独自的影像思索,值得关注。既然着眼于增进欣赏和理解,那么势必会丧失一定的专业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我们对于摄影的学术性思考,让我们用更加开阔的视野了解摄影,达到美学教育之父哈里·布劳迪(Harrv Broudv)称之“开明的爱好”的效果。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1:10:04 | 只看该作者
  《美学与摄影》(【英】乔纳森·弗里德,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

原作名: Aesthetics and Photography
  作者: [英] 乔纳森·弗里德
  译者: 王升才 / 冯文极 / 库宗波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08-2
  页数: 215
  丛书: 西方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精品译丛
  ISBN: 9787534425110
  内容简介
  《美学与摄影》论述了摄影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分析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和价值。不仅如此,《美学与摄影》还运用了其他摄影艺术的解释和评论补充了摄影艺术的诠释。因此,《美学与摄影》不仅对摄影独特的哲学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而且所阐述的都是摄影艺术的原创性美学理论;不仅为那些有志于对电影、摄影艺术、美学和艺术理论感兴趣的人士作了总体的介绍,而且还对此领域作了深层次的研究。照片无处不在,它已遍布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世界上每年大约拍摄几十亿张照片,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为此做出了贡献。然而,在这些照片中,仅有少量的照片能引起并保持人们的美学兴趣。那么,这些照片的摄影艺术和其他种种照片的区别是什么呢?摄影艺术的特殊价值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美学与摄影》开篇要研究的问题。
  编辑推荐
  英国教授弗里德所著的《美学与摄影》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字句艰涩,但却是第一本从哲学上综合探究摄影美学意义的书,是一个开创性的里程碑。本书论述了摄影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分析研究了其性质和价值,试图向我们阐明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摄影作品正是因为具备了美学的特质才得以万古流芳。但本书也不可避免地采用了将一种“未知”套用于另一种“已知”来得以解释的方式,一如摄影与绘画的争辩。即便如此,这样的讨论对于我们认识美学理论与摄影艺术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引导我们用更多开放性的眼光看待摄影。作为一本摄影艺术的原创性美学理论,其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思索。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1:10:47 | 只看该作者
  《摄影的精神》(【英】格里·巴杰,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出版)

副标题: 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作者: 【英】格里·巴杰
  译者: 朱攸若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
  页数: 252
  ISBN: 9787806869086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拉兹洛,莫霍利一纳吉曾说,“不懂得摄影的入,便是将来的文盲”。从最初摄影快照的出现,到如今正在开展的大规模的摄影革命,正好说明上面这句话惊人的预见性。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影响力正日益扩大。《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书正是为配合有关摄影的首部重要的系列电视片而撰写的,试图通过摄影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影像,来探索这一艺术与科学性兼具的视觉表现形式的本质特征。《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共分六章,分别将摄影的发展过程纳入社会大背景之中,核心部分力图探索怎样的摄影作品,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伟大的艺术杰作。《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各章提供20幅左右精心挑选的图片,配以文字解说,同时更在主线索中阐明本书涉及的有关问题。
  编辑推荐
  2011年刚刚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摄影的精神》堪称为近10年间系统的介绍主流摄影的经典图书,本书基于英国BBC广播电视台所拍摄的著名记录片《摄影演义》(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这套影片在国内流传十分广泛,本书不仅基本保留了影片中内容,而且在纸媒呈现时,图书编辑花费很多的心思,使得本身的落脚点置于当代影像,图书中不仅穿插大量的高质量图片,而且对东西方摄影门类,流派,历史分析也是十分到位。从摄影的诞生到画意摄影,分离派出现,乃至今日多元的影像面貌和更加丰富的获取影像的方式,本书都有所涉猎。本身作者格里·巴杰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还是一位摄影师,建筑师,博物馆馆长。在格里·巴杰出版英文版《摄影的精神》后,中文版编译也是十分成功,十分接近原书的面貌,是近些年翻译西方摄影图书比较经典的案例之一。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1:11:27 | 只看该作者
  《图像证史》(【英】彼得·伯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作者: 【英】彼得·伯克
  译者: 杨豫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8-03
  页数: 297+10
  ISBN: 9787301133736
  内容简介
  《图像证史》作者彼得·伯克,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时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皯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
  编辑推荐
  站在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摄影作品可能会被赋予另一时代性意义,正如本书的标题——图像证史。摄影的这一特性使得我们获得了更多思辨的机会。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时记录着历史,也将成为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但不可否认,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在带来惊人宝藏的同时,背后也会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彼得·伯克以广阔视野和思路,对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它们向我们展示图像如何解读历史,以及在解读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更多强调了摄影的社会学意义及其历史所赋予它的实用价值。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1:12:09 | 只看该作者
  《视像的霸权》(彼得·卢德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者: 彼得·卢德思 编
  译者: 刘志敏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年: 2009-1
  页数: 173
  ISBN: 9787504357304
  内容简介
  《视像的霸权》主要内容:在已然明白无误地加以全球化了的媒体文化的框架前提下,“关键视像”(Key Visuals),作为产生了影响深远的身份定义和区别,并且处于持续推移和重组中的统治性和反抗性话语规定的意义流出体,已成为各种媒体社会学和媒体文化学课题探讨的焦点。
  编辑推荐
  以彼得·卢德思(Peter Ludes)为首的本书的合著者们将观点集中于日益把握传媒话语权的视觉问题,提出“关键性视觉影像”作为全球性的图像产出物,对集体性身份定义和价值系统的产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却同时因其自身的加速现实化更新进程导致了稳定性的降低。本书的写作并不倾向于摄影本身,而是着眼视觉文化,将视觉影像从其他传媒语言中抽离出来,塑造成为一个影响人们当下和未来生活的“帝国”。
  对于当代的视觉文化来说,摄影作为动词已经成为一种手段,而其结出的果实(不管是图像,还是拍摄行为本身)才是最应当为我们所重视的。也许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关注的要点与这样的看法恰恰相反,但毋庸置疑,本书向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影像,或许更能让我们真正认识那些手中、眼前的摄影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6:39 , Processed in 0.1200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