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作家群英谱

[复制链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7:47:50 | 只看该作者
                        
                                              图文:警察本色是诗人
                                                  ——记赵志飞
湖北日报讯 董宏量

    赵志飞,省作协会员,警察史研究员、刑事照相高级工程师,湖北警官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一级警监,著有《走进东瀛看警察》《36案》《印象欧罗巴》《谍战澳门》《首义警事》等。

  警察与诗人很难对号,似乎是地球的两极,相隔遥远。行武者,持枪破案,需要冷静的逻辑推理;从文者,挥笔写作,需要热烈的浪漫想象。赵志飞却能让冰火相融,称得上行武从文亦风流。
    我与志飞相识甚早,早在1974年春天,我们就一起参加过武钢诗歌创作学习班。他来自矿山,我来自炉台,都是弱冠年华,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去照相馆故作深沉地合影留念。我至今还保存着这张老照片,我们表情严肃,脸上却流露出一股稚气。
    志飞热情豪爽,颇有诗人气质,写起诗来洋洋洒洒,一泻千里。为人处事又十分精细,不论衣着还是头发,总是料理得齐齐整整,一看就是阳光青年。这样的年轻人是很受欢迎的,他进矿没多久就当了团干,还被评为技术能手。但我没想到他会被公安部门看中,投笔从戎当警察。次年我去黄石,见他一身警服,威武挺拔,便不禁感叹,看来,你当诗人是可惜了!
    志飞果然是块当警察的料,很快就崭露头角,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他曾深入飞云洞探险破案,也曾卧底毒贩群出生入死。黄石市国庆游行时,他被选拔为警察方阵的旗手,高擎红旗阔步开路,真是威风凛凛。更使人称道的,是他的侠肝义胆,有位矿山诗友蒙冤入狱,他不计避嫌地探望关照。诗友平反后说起此事就摇头长叹,说赵志飞是条好汉,真够哥们!
    好汉赵志飞的职位不断上升,不惑之年就当上了市公安局长,不久又调任省公安厅副厅长。但他仍念念不忘文学,常说警察生活丰富,题材独特,不写就可惜了。公安题材的作品虽然很多,却多为圈外人所写,难免隔靴搔痒。有一年,他随代表团访问日本,竟独自便衣出行,四处采访拍照,回国后就写了一本厚厚的《走进东瀛看警察》,引起警界强烈反响。他还将自己经手的奇特案例编写成书,不仅是真实生动的破案教材,也是引人入胜的纪实文学,以至被报纸连载,深受读者欢迎。
    谁说警察只是赳赳武夫?志飞似乎要一心改变这种偏见,更立志要填补中国警察史的空白。当他主管湖北警官学院后,终于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警察博物馆,主编了《湖北警察史》、《警察临战学》等教材,把学院的文化活动搞得丰富多彩。省和武汉市文学界多次在警官学院举办诗会,当你看到刚才还在操场上飞腿打拳的学生们,突然列队登台,换了一种表情朗诵诗歌,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一种难得的风景。
    更难得的是,赵志飞为著述《首义警事》,历时三年,先后走访了湖北23个县,像破案一样追查线索,四处寻访首义警察后裔。如果不是他的特殊身份,是很难如此稽史钩沉的。这本长达五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地再现了一群尘封已久的人物在武昌起义前后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也展示了作者的气魄胆识和文学功力。
    由此看来,不论是诗人当警察,还是警察当诗人,都可称得上是一种幸事,可使其阅历丰富,体验另一种人生,大大有利于创作。因此,赵志飞有写不完的东西,并始终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激情。这种激情显然来自对事业的热爱,他一直在执著地向人们证明,警察也是天使,也是充满诗意的事业。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7:47:08 | 只看该作者
                                                        图文:老而弥勤的传记作家叶贤恩
湖北日报讯 高晓晖

    叶贤恩,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先后发表短中篇小说、诗词、文艺评论文章400余篇,多篇作品获奖;出版人物传记8部,为《张裕钊传》、《黄侃传》、《王葆心传》、《庞安时传》、《熊十力传》、《李时珍全传》、《湖北名人》等。

  我以为自己对叶贤恩先生是很熟悉的。2009年,我在《湖北作家》秋季号上编发了叶先生的自述文章《退休之后的两个“十年计划”》,这是先生《我的文学之路》的节选。关于自己的文学之路,他总结了“几个驱动的环节”。一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先生在武汉师范学院学习和工作,业余撰写了一篇评论《红旗谱》艺术特色的文章,在师生中反响强烈,弄得先生“热血沸腾”;二是1965年,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摆渡人》一炮打响,在《长江文艺》发表后,全国有5家电台广播,还收入了《湖北省十年优秀创作选》;三是上世纪70年代先生在黄冈地委办公室工作期间,用10年时间,研究和创作旧体诗词,并出版了《常用诗词佳句手册》和《鄂州诗选》;四是1994年,先生从鄂州市政府秘书长岗位上退休后,他作了两个“十年计划”,前十年写10本书,后十年写5本书。转瞬之间,将是20年光阴不再,他的计划在他没日没夜、无时无刻的耕耘中,一一变成了现实。
    其实,我对叶先生熟悉,也只是这样一个轮廓而已。不久前,先生专程从鄂州送来了他的10卷本精装《叶贤恩著作集》。一位八旬长者亲笔签名,亲手相赠的这套约700万字的著作,摆在面前,我无论怎样镇定,还是有些瞠目结舌,无法想像这一切是如何得来的。心中的钦敬,无以言表。而我面对的先生,却谈笑风生,很有闲庭信步的坦然和淡然。先生身板硬朗,思维敏捷,谈吐之间,中气足,语速快,还时有“愤青”之语,几乎看不到“老之将至”影子。
    按叶先生整理的“主要著作目录”(截至2011年12月)显示,自1986年至2011年间,他出版著作31种,其中独著18种,与人合著1种,主编12种,凡1700余万字。而他的《张裕钊传》、《黄侃传》、《王葆心传》、《熊十力传》、《庞安时传》、《李时珍全传》这6部大传和《湖北名人》(130万字)这部囊括了160位湖北名人的合传,都是他退休之后“赋闲”的成果。
    两个“十年计划”,使得叶先生“赋闲”的目的很明确,用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抢救资源,实现‘惟楚有书’”。“抢救”是先生“赋闲”的主题,他所谓的“抢救资源”,主要是抢救湖北的名人资源。
    为了“抢救”先贤,先生也的确用足了“千方百计”。他千方百计选“硬骨头”啃。他选传主很挑剔:一要他确实有历史地位,有大贡献;二要他存有可研究的遗著和资料;三要别人没有为他作过长篇传记,“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也决定了先生必须千方百计去“啃”硬骨头。为完成6部大传,说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点都不夸张。先生查阅资料,讲的是“一追到底”,即便是国外资料,也要设法弄到。写《张裕钊传》,先生多方查找,弄到一批日文资料,并请人翻译成了中文,这为丰富传记内容帮了大忙。研读传主遗著,需要反复琢磨,实在弄不懂,他就登门求教。为弄懂熊十力的著作,他专程到北京,请教了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汤一介。为掌握传主的第一手资料,他每写一传,都得做外出查访的功课。初略估算,先生走访过四五百个单位,采访对象有五六百人,累计行程则超过了十万公里。除了西藏和新疆之外,全国有28个省市留下先生奔波的身影。为破解黄侃父亲黄云鹄先生“留连金凤”之谜,先生不顾年迈,用了两个多小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上了位于四川雅安市金凤山巅的金凤寺。通过与住寺僧人访谈,才弄清了所谓“留连金凤”不是与妓女金凤缠绵,而是与金凤寺的老僧吟诗论道。澄清这一史实,是先生用“大汗淋漓、气喘嘘嘘、饥肠辘辘”换来的。
    看到叶先生有了10卷本大著,他为传承名人文化所做的贡献难以估量,我以为他老人家会考虑搁搁笔,歇口气了,可他说又盯上了一个“抢救”对象:浠水状元陈沆!陈沆是清朝260余间湖北三大状元(另有黄冈刘子壮、天门蒋立镛)之一,当年被誉为“以诗名雄海内”的人物,看来叶老先生又选择了一个硬骨头。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7:46:24 | 只看该作者
               
                                                       小引的散拍
湖北日报讯 张执浩

    小引,原名王朝晖,武汉大学土建学院教师。主要作品有诗集《北京时间》、《即兴曲》等,曾获榕树下2000年全国网络文学大奖赛诗歌组第一名,作品曾入选多种选集、年鉴。或者诗歌网创办人,《汉诗》编辑。

  小引的出现是新世纪湖北诗歌的重大收获——对于这一结论,诗界应该没有疑义。真正的问题却在于,为什么在现实主义土壤如此深厚的湖北,会突然冒出“小引”这样一个具有现代、后现代主义气质与倾向的诗人?我想,这可以归咎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和你们没有关系”(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即,他从未受到过湖北诗歌传统的影响,他的创作冲动源自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园民谣、崔健、黑豹、唐朝,以及黄舒骏、达明一派等,他的语言滋养来自于唐诗、宋词以及港台前卫诗歌;二是网络的出现,小引是湖北乃至国内诗歌界最早涉足网络,并主办诗歌论坛(或者诗歌网)的那一拨诗人,网络诗歌的精神在他身上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自由,随性,任性甚至偏执。十多年的网络写作生涯最终成就了他,让小引从匿名的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面貌清晰的优秀诗人。“十年一顶棒球帽,乐山乐水自逍遥。”帽子是小引的招牌,山水是他寄存肉身之所在。回想我与小引结识以来的十年生活,基本上都有酒精有关。十年来,我们几乎吃遍了武昌城区的每一个角落,总是从华灯初上开始,至夜色阑珊结束。“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很少有人理解,这么喝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只有我们身边的朋友才清楚,我们的很多诗作、很多想法都肇始于推杯换盏之间,酒不过是充当了媒介而已。从或者诗歌论坛到平行文学网,再到《汉诗》,从四季美汤包到起义门前晦暗不明的回民大排档,理想与现实从来没有这么熨帖地交织在一起,而诗歌不过是我们共同认定的那个“小家伙”,它需要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封闭的书斋中走出来,勇敢地置身于日常生活的现场,然后大胆地“说出”我们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认知。
    小引的工作决定了他行踪的不确定性,一个昨天在湘西,今天在大同,明天要奔赴那曲的人,一个进出于西藏20多次的诗人,一个随口吟诵着“山河壮丽,不值一提”,却沉湎于河山大川之中的现代诗人,他的好奇心是对未来的指望,他的孤独是在人群中的孤独,他的愤怒已经出离了愤怒,变成了激越的匆匆的行走。在当代中国诗坛,很少有人能够像小引那样把外在世界的旖旎风光恰如其分地纳入到文字中,化作自身的气质和素养,以此衬托出个体形象的,但小引做到了。从《西藏组诗》开始,他一步步超越了肉身之我,为自己赋予了一层迷离的精神光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在面对纷乱无序的文坛诗林的刀光剑戟中,幸好还有这样一张酒桌,还有这样几只酒杯,里面有月亮,清风,还有我们偶尔“牲畜般”的悲号。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7:45:45 | 只看该作者
            
                                                  快意恩仇 剑胆琴心
                                               ——爱写小人物的黄发清
湖北日报讯 张德宏

    黄发清,荆门人,省作协委员会委员。现任荆门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其作品《阳光普照》《城市谎言》《雁过留声》等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刊选载。曾获长江文艺方圆文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文华奖。

  黄发清出生于长湖岸边,湖水湖风赋予他豪爽性格和似水柔情。做事,向来是干脆果断,从不拖泥带水。为人,以诚相待,慷慨仗义。喝酒,也常常是举起酒杯一口“焖”。俗话说“感情深,一口‘焖’”,“焖”就是清。他的中篇小说《乡村留守》改编为现代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公开上演后,观众反响不错,我们要他请客。他就在酒店摆了一桌。席间,一个在报社工作的朋友不知怎么谈到了乡村贫困家庭孩子读书难问题。黄发清听得眼圈发红,当即将刚到手的三千元稿费捐给报社,作“阳光工程”助学基金。有人提醒他:“这笔稿费不少呢!你家里的孩子也在读书,是不是回家请示一下夫人,少捐点?”黄发清潇洒地摆摆手:“我的稿费我做主,一分不少,全捐!”至于回到家里如何向夫人交代,不得而知。
    黄发清在乡村长大,又在乡镇当过宣传干事,对基层生活极为熟悉,对农村农民充满深情。他的小说主人公几乎都是小人物,有乡村妇女、老农、村主任、渔民、乡镇干部等等,一个个生动鲜活、栩栩如生。憎爱分明,疾恶如仇,豪爽仗义,勤劳善良,剑胆琴心,从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读者不难看见作家的投影。黄发清擅于从看似寻常的生活中发现不寻常的素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写出耐读耐品的作品。《乡村留守》算得上是较早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的优秀之作,主人公苗子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村妇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善良宽容、自立自强等可贵精神与优秀品格。《雁过留声》讲述的是一个代理镇长的酸甜苦辣、尴尬无奈。他竭尽全力给人家“揩屁股”,很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很想给老百姓留下点什么,但却难以施展拳脚、如愿以偿。在现实生活中,他最终是个失败者。
    黄发清敢于直面现实,干预生活,秉笔直书。1995年,荆门商业大厦发生重大火灾。由于多种原因,相关新闻媒体对火灾报道极为谨慎。黄发清以作家的敏锐和职责抓住了这个题材,在一个星期内写出了中篇小说《城市谎言》。烈焰如镜,各种社会角色、各种心态,在作品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称赞它是警世之作。同情社会底层角色,关注小人物生存状态和命运,呼唤公平、正义、良知,讴歌真善美,是黄发清作品始终保持的亮色。
    由于职业和职责的原因,黄发清现在几乎成天忙于公务,很难静下心来从事热爱的文学创作。作为市作协主席,他积极组织举办各种文学创作活动,热情扶持荆门文学新人,通过多种途径推出荆门文学作品。我们知道,文学创作的规律是厚积薄发。依黄发清的积累、才华和潜力,他定会步入新的创作旺盛期。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17:53:38 | 只看该作者
                                                   汉江上长成的鹏喜

湖北日报讯 任蒙

  鹏喜,现任武汉作协副主席,芳草杂志社副总编辑,系中国作协会员。主要著述有长篇小说《河祭》等五部,长篇报告文学《龙马负图》等两部,散文集《冰上猎与舞》等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曾获武汉市首届文艺作品奖之长篇小说奖等多种奖项。

  多少年,我喊起“鹏喜”这个名儿来就有一种亲切感。他本姓钱,著述署名时就省去了姓氏,因此,无论是从老友角度还是从笔名角度,这样称呼他都很恰当。当然更重要的是,与鹏喜交往或长或短,你都能够感觉出他那种做人的风格,不牛不傲不精不咋呼,更不耍小心眼。我曾经暗自想过,让这人来担任一个特大城市主流文学刊物的主编,对很多作者来说,是件“占便宜”的事情。
    鹏喜是写小说的,出版过五六部长篇,也写过中篇和短篇,还写过散文,但只出版过两本。相识多年之后我才接触到他的作品,具体地说就是他的小说《河祭》,那是他早期的一部长篇,也是他产生过社会影响的第一部小说。我是从《当代作家》上读到的,那时我正主持编辑一家书刊资讯类报纸,还就手为他写过一篇短评。《河祭》是写汉水船帮生活的,鹏喜写出了船家初离岸土的痛苦与愁绪,写出了船帮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写出了他们与帮会流氓和官府兵痞之间的周旋用智,更写出了他们抗击日寇的悲壮义举,把一种很多读者不大了解的船家生活写得波澜起伏,向读者展示了一条古老河流与船民生活浑然一体的现实世界。
    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第二年,长江文艺出版社为《河祭》出版了单行本。许多年后,还有评论家撰文研究这部小说的成败得失。至今,圈子里的朋友提起鹏喜,就必然说到他的《河祭》,这部小说不仅对他来说是一部标志性作品,而且对汉水这个地域,对武汉文坛,都是不可忽略的一部长篇。
    写《河祭》时,鹏喜才三十出头,现在回头看来,在那样的年华能够以老练的笔力写出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大部头”,是很不容易的。几年后,鹏喜创作了他的第二部长篇《不远的木屋国》,这部小说写的是大都市在旧城改造中发生的巨大变迁,但他没有停留在城市图景演变的简单记录上,也没有停留在对两代城市人与困顿的生存环境抗争历程的描绘上,而是着力揭示社会变迁给人们心态带来的变化。
    鹏喜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有人还从民俗学和文化学角度研究过其中的审美价值。如果要追溯其源,他坚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原因。鹏喜说,他祖祖辈辈生活在汉江上,他对这条古老的大江有着特殊的情感,自少年时代起,他就被许多可歌可泣的船家故事感染着,于是便有了《河祭》。后来的《不远的木屋国》,写的就是武汉的变化,就是他眼皮底下发生的事情。
    鹏喜是个很好打交道的人,你不用和他多接触,他就会使你心情释然,使你信赖他,放心他,同时也尊重他。用“厚道温和”来概括他给我的印象,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几十年我没见他大声说笑过,即使许久未见,他也不会上来使劲握手或高声大气地表达。可他那清瘦却光洁的脸上总露出让人感到亲切的笑意,平静的语调让人感受到一种老友的独特情怀。
    鹏喜与我同庚,不同的是,我成长在乡下,他属于出生于武汉的城里人,当过知青,在乡下教过书,做过县知青办公室的宣传干事。招工返城后,先是当工人,不久又去教书,又当宣传干事,走过了那个时代许多城市青年经历过的人生道路。可是,后来他能够上大学,能够去做记者和编辑,就不是很多人都可以选择的道路。再后来,他能够写出一部又一部沉甸甸的小说,能够当主编,当作协副主席,所能类比的人就更少了。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17:52:58 | 只看该作者
                                    
                                         图文:飞翔在鄂东天空的布谷鸟
                                             ——熊明修和他的诗
湖北日报讯 何存中

    熊明修,1953年出生于麻城。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全委会委员,黄冈市作协副主席。麻城市文联、作协名誉主席。先后发表诗歌一千余首,有四部诗集公开问世。为电视剧《天仙配》、《红军东征》、《黄梅戏宗师传奇》、《麻姑献寿》、《楚汉争雄》等多部电视剧创作主题歌和片尾曲。

  就像一只催春的布谷,熊明修飞在鄂东的麻城天空,一直写诗,一直歌唱。那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出将军,出凡人,也熟庄稼。倒水河的水与大别山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轮回地照着他的亲人也照着他的村庄。熊明修如今快到了“耳顺之年”,套用伟人的一句话:“一个人写几首诗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写诗。”在湖北、在全国有几个人能一辈子写诗歌唱呢?人生易老天难老,不老的是智者头上的天空和胸中春日的情怀。
    熊明修说他不是什么诗人,他说他只是一个为乡村喝彩的人,就像当年的孔子,乡村有了红白喜事,他就去主礼,就去喝彩,有感而发,情动于衷,手舞足蹈,得意忘形,是为“儒者”的事业。熊明修是个憨厚的人,镜片后的眼睛始终闪着儒者的光芒,你总不见他发脾气,一个农家子弟,练到温文尔雅的程度,不容易。熊明修写诗、待人接物,有着春日的平和,太阳在天,地气上升,给己给人以信心和力量。2005年我挂职麻城为写黄麻起义的长篇《太阳最红》作准备,先后两年的时间,我多次下乡采访,在文联工作的他,每一次都带着二三朋友陪着我,一去就是几天,热帮我热,冷帮我冷,急帮我急,喜帮我喜,叫我难以忘怀。那时候他陪着我在麻城大地上寻觅,寻觅那逝去的硝烟和变淡的鲜血,要想写出来,我老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总是微笑着对我说:“你能行,你没有问题,能成功的。”在那创作的关头,是他给了我勇气和信心。说实话,那胸怀,那境界,不是常人能及。几年后《太阳最红》写完了,出版了,改电视剧,得知消息,他祝贺我,一点不居功,一点不忌妒,叫人从头到尾的温暖,完美得叫人没办法。
    熊明修写诗,写他的亲人,写他的土地,还有他四季热爱的庄稼,写《热爱吆喝》,写《犁耙飘香》,还有其他几本集子。那味道像纯正的土鸡汤,温暖着人的心灵。全国所有的诗刊都可见他的诗作,他一年能在人民日报发十几首诗,从数量和档次,足可见他的功力,好生了得。近年来还有他创作的歌词,被大家谱曲、传唱,作为电视剧片头曲播出,人民大会堂发奖,被誉为乡村歌手。
    明修兄,你说你简单,其实你不简单。此时正是春天,我听到了那只布谷鸟从蓝天飞过,在春风中歌唱。有什么比布谷鸟的歌声更纯洁更无私呢?“送山出山,使山成为山外的山。送我出山,使我成为山外的人。”明修兄,这是你的诗句,你的歌声啊。这是你对于乡村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同为农家子弟的我,爱你的人,更爱你的诗。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17:52:03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快乐歌者甘茂华

湖北日报讯 张永久

    甘茂华,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散文、评论、歌词集10部。曾获首届湖北文学奖、第二届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甘茂华是个有趣之人,朋友间各种聚会若少了他,就少了许多乐趣。
    这个快乐而有趣的男人,前些年蓄一头披肩发——准确地说,因老甘前额有些秃顶,所蓄头发并不多,像一只斑鸠的两翼,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披肩发;这些年老甘发型始有改观,索性刮成光头,这倒也很符合他快乐有趣的本性。
    甘茂华出生在颇富灵性的鄂西南山区恩施,少年即爱舞文弄墨,时有“清江才子”之称谓,高中毕业后赴江西农村插队,因写了一个“毒草”剧本,被内部定性为“问题青年”,上大学、提干、参军等诸条人生道路全被堵塞,只好曲线谋发展,辗转到山西太行山插队,之后又流浪到一家工厂当工人。用老甘自己的话说,几十年来,他“从鄂西到江西,从江西到山西,从山西到西陵峡畔,从知青到作家,沿着生命的河边走边唱,一颗灵魂的颤动,闪烁自己的萤火。如今,生命已走进‘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境地,内心一片澄澈。”
    快乐是老甘生命的常态,也是他生命的基本原色。
    朋友圈的聚会里,常见老甘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无论是谈论国家政治大事,还是严肃的文学话题,或者是生活中的插科打诨,无不风趣幽默。老甘的口才一流,他常常能在一屋子文友中成为漩涡的中心。
    与老甘口才相媲美的是他的文笔。迄今为止,他出版的十余本著作中,绝大多数都是散文作品,如脍炙人口的《龙船调的故乡》、《女儿寨笔记》、《鄂西风情录》、《火塘夜话》、《守望吊脚楼》、《三峡人手记》、《拜读清江》等。人称甘茂华是写风情的高手,长江三峡、清江画廊、土家山寨……鄂西南美不胜收的风情画一帧帧从他笔下流出,一经沾上读者的眼睛,读者就能永不忘记。老甘期盼自己的散文还有上升的空间,他的志向是写一部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最近几年,老甘爱上了歌词写作。这个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人,一旦要做个什么事,必定会做出些名堂来。他作词的《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经歌手李琼一唱而走红,被中宣部颁发“五个一工程”奖。歌词集《下里巴人》,也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
    有天晚上,我和老甘在友人处喝酒,回家的路上谈到了文学。我建议老甘别把才华轻易浪费在写歌词上了,老甘义正言辞地反击:写首好歌词不容易,好歌词同样能千古留芳!(这话不假,我赞叹老甘说了句真理。对于优秀的写作者来说,重要的不在于他写什么,而在于他怎么写。)那天晚上,我俩在路灯下伫立良久,桔黄色的光晕投射下来,我忽然发现老甘的神情有些忧伤。沉默了半晌他大声爆发了:我会写的!一定会写的!作为多年的老朋友,我自然明白老甘的话中所指。文友们都知道,老甘心中储存着一部长篇小说的计划,几十年来一直都压在他的心头,沉甸甸的,如果能写出来,也许将是他的凤凰之歌。看着夜风中老甘那张变形的脸,刹那间我似有顿悟:除了快乐之外,忧伤也是老甘生命的原色之一。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17:51:21 | 只看该作者
                              
                                               图文:令人沉醉的歌唱
                                                 ——鲁西西印象记
湖北日报讯 阿毛

    鲁西西,本名鲁溪,湖北天门人,现居北京。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写作。出有诗集《再也不会消逝》、《国度》、《鲁西西诗选》等。曾获“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

  我认识和阅读鲁西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鲁西西由潜江迁居武汉之后。从此,她引以为傲的次中音,会间歇性地在我的耳边响起。“阿毛的细高跟,敲打着楼梯。”这是西西到我的新居小坐时,她动听的次中音念出的众多诗句中的一句。我在诗歌《3月10日的双鱼》中回应:“……我在1967年的窗口/听到1966年的歌喉,我不能不沉醉啊!/……”我们都对这一个与自己同一天出生、年龄相差仅一岁的诗歌姐妹是欢喜的、相惜的。有西西写给我的电子信件为证:“阿毛,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认真地想你一次。”有我写给西西的诗歌为证:“……所有同一天出生的鱼儿,/只有这两条鱼有相同的秘密。”
    是的,我们有很多相同——我们都来自江汉平原;我们一样爱诗歌、爱爱、爱一切的美。但我们又有很多的不同。我们的不同,就像我们是不同的个体一样,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是的,每个写作者都有属于各自的生命与写作的秘密。即便我们握紧手掌,沉默不语,但真诚的文字仍会将它们一一泄露。记得在90年代中期的某次聚会上,一位小说家要给朋友们看手相时,鲁西西把右手藏得紧紧的。但后来她的文字真诚地叙述了她的生活与写作。诗集《再也不会消逝》、《国度》、散文《你是我的诗歌》……生活、爱情、梦想在她那里,由绝望而变成喜悦。鲁西西由自己的经历出发,写了许多美丽的诗歌。一些日常的事物与情感,在鲁西西的笔下都焕发出柔美的光芒。特别是90年代末期,鲁西西获得了全新的眼睛与灵魂,从此,万物在她的双眼和灵魂里,满是善良、朴素、仁爱的光。我们看见她的“喜悦像霓虹灯”,把她变成蓝色,紫色,朱红色……看见这样的奇妙,“当我在地上如同在天上,看土地似黄金。”(《奇妙》),“我感觉我是一个幸福在上升,在上升”(《我是一个幸福》)
    应该强调的是,鲁西西的嗓音与她的诗歌一样,有着丝绸一样优雅、珠玉一样清脆的质地。对此,鲁西西也是自知的,所以我们不惊讶鲁西西对她的次中音歌喉的喜悦与骄傲。这丝绸一样在风中飘扬、珠玉一样在盘中滚落的舞姿与声音,是她的声音与诗歌给我的主要意象与感受。
    我看到鲁西西:坚硬的鹅毛笔在泛黄的柔软的羊皮卷上写着爱与喜悦;听到鲁西西:动听的次中音在漫长的电话线另一端笑与倾诉。
    我疑心,鲁西西曾经像沉醉于诗歌一样沉醉于自己的歌喉。这是应该的,因为它确实美。她的诗歌与歌喉的美,令她的读者和朋友们沉醉不已!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17:50:41 | 只看该作者
                                         

                                              图文:言情女王匪我思存

湖北日报讯 王晓英

    匪我思存,国内原创女性情感小说领军人物。出道8年,出版20部作品,撰写3个杂志专栏,2部作品已经授出电影改编权,11部作品已经授出电视连续剧改编权,包括2011年热播剧《千山暮雪》、《来不及说我爱你》等。

  第一次见到匪我思存,是在湖北网络小说繁荣与发展的研讨会上。披肩的卷发,精致的妆容,乳白色的修身绣花上衣和大摆长裙,小资与时尚的气息扑面而来。实际上,作为当下正走红的湖北网络作家,她在会上是很有发言权的。但是她只是安静地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认真地倾听。中午吃饭时,她坐在我旁边。很难想象一个从事会计职业的女孩子,会成为网络上国内原创女性情感小说的领军人物。我便问她怎么会走上写作这条路的。她一脸天真地答,我觉得写小说很好玩。再问她为什么固执地写爱情小说。她呵呵笑着说,我希望所有姑娘可以从书里看到爱情的温暖和善意。我忍不住又问,你相信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真正的爱情吗?她瞪大眼睛,叫起来,当然相信啦!你不信吗?
    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匪我思存,因为她不会很深沉地大谈写作是为了挖掘人性啊什么的大道理,也绝不会故作深刻地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她只是觉得写小说很好玩,所以就乐此不疲地写。码字时,她有时每天只能睡五个小时,有时写得颈椎病发作天旋地转,有时发着烧写完一万二千字在洗手间抱着马桶吐黄水。她的父母家人都劝说她,何苦呢,不写了吧。她还是写。就这样,出道8年,她已经出版了20部作品,撰写3个杂志专栏,2部作品已经授出电影改编权,11部作品已经授出电视连续剧改编权,包括2011年热播剧《千山暮雪》、《来不及说我爱你》等。据说她在各地签售新书时,常常是人潮涌动。有一次去上海,粉丝们居然从4楼排到了2楼。她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有意思的是,拍片那天从编辑、助理编辑到化妆师,一干人等全是她的粉丝。她知道之后,居然不好意思地反问告诉她的人:“真的吗?真的有那么多人看我的书吗?”
    从匪我思存身上,我看不到当红作家的得意与傲慢。她很谦虚很散淡。当我告诉她我打算在“湖北作家写作家”这个栏目写她时,她很惊讶地问我:“为什么要写我呀?湖北比我好的作家多得是呢!”对于匪我思存这个人的喜爱,使我在忙碌中千方百计抽时间读她的小说。我个人认为,她的才情比安妮宝贝要更上一个层次。她笔下的故事题材多样化,现代都市类、民国类、架空历史类都有。《佳期如梦》开创现代都市爱情小说之先河,《来不及说我爱你》堪称民国架空小说之典范,《寂寞空庭春欲晚》被誉为古代文艺小说经典之作。与安妮宝贝小说的冷不同,匪我思存笔下的爱情是暖色调的,虽然她的小说总是以悲剧结尾。因为匪我思存坚信,爱情从来纯粹而温暖,十丈红尘攘扰浮世,总容得下一对痴心的小儿女。
    张爱玲在《流言》中感慨“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在这个真情日益成为古典的时代,好在匪我思存的小说,还没有把成千上万梦想着纯美爱情的男男女女拖入绝望的地狱。于是生活就有了很多美好、期冀和感动。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17:49:57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左手写新闻右手写小说的易飞

湖北日报讯 刘益善

    易飞,中国作协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无冕之王》、《弥天大谎》、《天上人间》,中篇小说《背后有人》、《梦中的石头》、《玩笑》等,计两百余万字。诗作入选多种选本,长篇小说进入畅销书排行榜。
  1986年,大学生易建新、李鲁平合出他们的诗集《那一年深秋》,我应邀作序。在他们,是第一次出书,在我,是第一次给别人写序。因了这两个第一次,也就锁定了我们的关系。当年,他们都是武汉高校大学生诗人中的佼佼者。
    易建新后来从事新闻工作,成了易飞。易飞是个很称职的记者。说易飞称职之一,是说易飞具有一个记者的良知和担当精神。从易飞在省图书馆、江汉油田、华中师大、枝江酒业等地深受欢迎的讲座中,我才知道,他在湖北日报群工部工作时,这个平时看起来温和绵条的人,在维护人民利益坚持正义时却敢于较真,硬碰硬。有一年冬天,易飞在沙洋采访,当地一群老百姓把状子顶在头上跪地伸冤。易飞了解情况后,热泪盈眶,立即为老百姓四处奔走,伸张冤情。某市一学校拖欠教师工资,投诉的老师怀疑学校资金被人转走。易飞和这位老师一起策划,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拿到了证据,查清了案情。易飞说这是作为记者更是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的品质:社会良知。说易飞称职之二,是说易飞作为记者,在专业上的成就。近10年来,易飞一直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文化记者,在省作协、省文联、省文化厅所举办的与文学艺术文化有关的活动中,从不缺少他的身影。湖北的作家们、画家书法家们、唱歌的演戏的,都成了易飞的朋友。易飞的报道,得到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
    大学生易建新的诗满储着乡情与诗意,记者易飞的报道激扬文字生动传神。朋友们担心过,湖北多了个好记者却少了个好作家。我想我当年为他和李鲁平诗集所写序里的那些期望,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记忆了。
    突然,记者易飞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冕之王》,这部小说产生的反响,使我们的担心成为了多余。我高兴地看到,搞新闻的易飞也是搞文学的易飞。易飞心中的那个文学梦并没有远逝,这些年他潜入了一个生活的富矿,在繁忙的记者生涯中挖掘到含量丰富的矿石,终于炼出了他的钢。在这前后时间,易飞还发表了几部中短篇小说,我主编《长江文艺》时,发过他的两篇小说,与《无冕之王》一样,都是写新闻界的故事。易飞正式推出他的新闻小说是2009年,他将《无冕之王》、《弥天大谎》、《天上人间》三部合起来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一起出版,并冠以“新闻小说三部曲”。易飞的这一举动,无疑震动了湖北的文学界和新闻界。一个记者在业余时间写出三大本小说,用新闻与文学相糅合的笔法,描写了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新闻记者公开与隐秘的生活,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媒体社会,表现了记者的良知与正义,展现了现代传媒人的现实与心灵、社会角色与个人生活之间的挣扎。这不说“全国罕见”(《人民文学》主编、评论家李敬泽语),但在湖北新闻界确可说惟一。易飞的新闻小说三部曲出版后,《人民日报》、《文学报》等全国近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进入了多家网站畅销书排行榜,被《新华读书周刊》推荐为“献给记者节的书”,易飞成为中国报业网的一周新闻人物,为湖北的新闻界增添了光彩。这一事件同时成了2009年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易飞在文坛的地位就此得到了确认。
    易飞还在做他的文化记者,工作创作之外,他还是一个热心的活动组织者,深得朋友们的拥戴。他一只笔左手写新闻右手写小说,过得充实丰盈。他还自嘲说,他是那种大器晚成的作家,只要他坚持。这话我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11:10 , Processed in 0.3402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