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作家群英谱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7:45:45 | 只看该作者
            
                                                  快意恩仇 剑胆琴心
                                               ——爱写小人物的黄发清
湖北日报讯 张德宏

    黄发清,荆门人,省作协委员会委员。现任荆门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其作品《阳光普照》《城市谎言》《雁过留声》等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刊选载。曾获长江文艺方圆文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文华奖。

  黄发清出生于长湖岸边,湖水湖风赋予他豪爽性格和似水柔情。做事,向来是干脆果断,从不拖泥带水。为人,以诚相待,慷慨仗义。喝酒,也常常是举起酒杯一口“焖”。俗话说“感情深,一口‘焖’”,“焖”就是清。他的中篇小说《乡村留守》改编为现代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公开上演后,观众反响不错,我们要他请客。他就在酒店摆了一桌。席间,一个在报社工作的朋友不知怎么谈到了乡村贫困家庭孩子读书难问题。黄发清听得眼圈发红,当即将刚到手的三千元稿费捐给报社,作“阳光工程”助学基金。有人提醒他:“这笔稿费不少呢!你家里的孩子也在读书,是不是回家请示一下夫人,少捐点?”黄发清潇洒地摆摆手:“我的稿费我做主,一分不少,全捐!”至于回到家里如何向夫人交代,不得而知。
    黄发清在乡村长大,又在乡镇当过宣传干事,对基层生活极为熟悉,对农村农民充满深情。他的小说主人公几乎都是小人物,有乡村妇女、老农、村主任、渔民、乡镇干部等等,一个个生动鲜活、栩栩如生。憎爱分明,疾恶如仇,豪爽仗义,勤劳善良,剑胆琴心,从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读者不难看见作家的投影。黄发清擅于从看似寻常的生活中发现不寻常的素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写出耐读耐品的作品。《乡村留守》算得上是较早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的优秀之作,主人公苗子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村妇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善良宽容、自立自强等可贵精神与优秀品格。《雁过留声》讲述的是一个代理镇长的酸甜苦辣、尴尬无奈。他竭尽全力给人家“揩屁股”,很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很想给老百姓留下点什么,但却难以施展拳脚、如愿以偿。在现实生活中,他最终是个失败者。
    黄发清敢于直面现实,干预生活,秉笔直书。1995年,荆门商业大厦发生重大火灾。由于多种原因,相关新闻媒体对火灾报道极为谨慎。黄发清以作家的敏锐和职责抓住了这个题材,在一个星期内写出了中篇小说《城市谎言》。烈焰如镜,各种社会角色、各种心态,在作品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称赞它是警世之作。同情社会底层角色,关注小人物生存状态和命运,呼唤公平、正义、良知,讴歌真善美,是黄发清作品始终保持的亮色。
    由于职业和职责的原因,黄发清现在几乎成天忙于公务,很难静下心来从事热爱的文学创作。作为市作协主席,他积极组织举办各种文学创作活动,热情扶持荆门文学新人,通过多种途径推出荆门文学作品。我们知道,文学创作的规律是厚积薄发。依黄发清的积累、才华和潜力,他定会步入新的创作旺盛期。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7:46:24 | 只看该作者
               
                                                       小引的散拍
湖北日报讯 张执浩

    小引,原名王朝晖,武汉大学土建学院教师。主要作品有诗集《北京时间》、《即兴曲》等,曾获榕树下2000年全国网络文学大奖赛诗歌组第一名,作品曾入选多种选集、年鉴。或者诗歌网创办人,《汉诗》编辑。

  小引的出现是新世纪湖北诗歌的重大收获——对于这一结论,诗界应该没有疑义。真正的问题却在于,为什么在现实主义土壤如此深厚的湖北,会突然冒出“小引”这样一个具有现代、后现代主义气质与倾向的诗人?我想,这可以归咎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和你们没有关系”(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即,他从未受到过湖北诗歌传统的影响,他的创作冲动源自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园民谣、崔健、黑豹、唐朝,以及黄舒骏、达明一派等,他的语言滋养来自于唐诗、宋词以及港台前卫诗歌;二是网络的出现,小引是湖北乃至国内诗歌界最早涉足网络,并主办诗歌论坛(或者诗歌网)的那一拨诗人,网络诗歌的精神在他身上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自由,随性,任性甚至偏执。十多年的网络写作生涯最终成就了他,让小引从匿名的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面貌清晰的优秀诗人。“十年一顶棒球帽,乐山乐水自逍遥。”帽子是小引的招牌,山水是他寄存肉身之所在。回想我与小引结识以来的十年生活,基本上都有酒精有关。十年来,我们几乎吃遍了武昌城区的每一个角落,总是从华灯初上开始,至夜色阑珊结束。“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很少有人理解,这么喝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只有我们身边的朋友才清楚,我们的很多诗作、很多想法都肇始于推杯换盏之间,酒不过是充当了媒介而已。从或者诗歌论坛到平行文学网,再到《汉诗》,从四季美汤包到起义门前晦暗不明的回民大排档,理想与现实从来没有这么熨帖地交织在一起,而诗歌不过是我们共同认定的那个“小家伙”,它需要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封闭的书斋中走出来,勇敢地置身于日常生活的现场,然后大胆地“说出”我们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认知。
    小引的工作决定了他行踪的不确定性,一个昨天在湘西,今天在大同,明天要奔赴那曲的人,一个进出于西藏20多次的诗人,一个随口吟诵着“山河壮丽,不值一提”,却沉湎于河山大川之中的现代诗人,他的好奇心是对未来的指望,他的孤独是在人群中的孤独,他的愤怒已经出离了愤怒,变成了激越的匆匆的行走。在当代中国诗坛,很少有人能够像小引那样把外在世界的旖旎风光恰如其分地纳入到文字中,化作自身的气质和素养,以此衬托出个体形象的,但小引做到了。从《西藏组诗》开始,他一步步超越了肉身之我,为自己赋予了一层迷离的精神光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在面对纷乱无序的文坛诗林的刀光剑戟中,幸好还有这样一张酒桌,还有这样几只酒杯,里面有月亮,清风,还有我们偶尔“牲畜般”的悲号。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7:47:08 | 只看该作者
                                                        图文:老而弥勤的传记作家叶贤恩
湖北日报讯 高晓晖

    叶贤恩,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先后发表短中篇小说、诗词、文艺评论文章400余篇,多篇作品获奖;出版人物传记8部,为《张裕钊传》、《黄侃传》、《王葆心传》、《庞安时传》、《熊十力传》、《李时珍全传》、《湖北名人》等。

  我以为自己对叶贤恩先生是很熟悉的。2009年,我在《湖北作家》秋季号上编发了叶先生的自述文章《退休之后的两个“十年计划”》,这是先生《我的文学之路》的节选。关于自己的文学之路,他总结了“几个驱动的环节”。一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先生在武汉师范学院学习和工作,业余撰写了一篇评论《红旗谱》艺术特色的文章,在师生中反响强烈,弄得先生“热血沸腾”;二是1965年,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摆渡人》一炮打响,在《长江文艺》发表后,全国有5家电台广播,还收入了《湖北省十年优秀创作选》;三是上世纪70年代先生在黄冈地委办公室工作期间,用10年时间,研究和创作旧体诗词,并出版了《常用诗词佳句手册》和《鄂州诗选》;四是1994年,先生从鄂州市政府秘书长岗位上退休后,他作了两个“十年计划”,前十年写10本书,后十年写5本书。转瞬之间,将是20年光阴不再,他的计划在他没日没夜、无时无刻的耕耘中,一一变成了现实。
    其实,我对叶先生熟悉,也只是这样一个轮廓而已。不久前,先生专程从鄂州送来了他的10卷本精装《叶贤恩著作集》。一位八旬长者亲笔签名,亲手相赠的这套约700万字的著作,摆在面前,我无论怎样镇定,还是有些瞠目结舌,无法想像这一切是如何得来的。心中的钦敬,无以言表。而我面对的先生,却谈笑风生,很有闲庭信步的坦然和淡然。先生身板硬朗,思维敏捷,谈吐之间,中气足,语速快,还时有“愤青”之语,几乎看不到“老之将至”影子。
    按叶先生整理的“主要著作目录”(截至2011年12月)显示,自1986年至2011年间,他出版著作31种,其中独著18种,与人合著1种,主编12种,凡1700余万字。而他的《张裕钊传》、《黄侃传》、《王葆心传》、《熊十力传》、《庞安时传》、《李时珍全传》这6部大传和《湖北名人》(130万字)这部囊括了160位湖北名人的合传,都是他退休之后“赋闲”的成果。
    两个“十年计划”,使得叶先生“赋闲”的目的很明确,用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抢救资源,实现‘惟楚有书’”。“抢救”是先生“赋闲”的主题,他所谓的“抢救资源”,主要是抢救湖北的名人资源。
    为了“抢救”先贤,先生也的确用足了“千方百计”。他千方百计选“硬骨头”啃。他选传主很挑剔:一要他确实有历史地位,有大贡献;二要他存有可研究的遗著和资料;三要别人没有为他作过长篇传记,“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也决定了先生必须千方百计去“啃”硬骨头。为完成6部大传,说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点都不夸张。先生查阅资料,讲的是“一追到底”,即便是国外资料,也要设法弄到。写《张裕钊传》,先生多方查找,弄到一批日文资料,并请人翻译成了中文,这为丰富传记内容帮了大忙。研读传主遗著,需要反复琢磨,实在弄不懂,他就登门求教。为弄懂熊十力的著作,他专程到北京,请教了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汤一介。为掌握传主的第一手资料,他每写一传,都得做外出查访的功课。初略估算,先生走访过四五百个单位,采访对象有五六百人,累计行程则超过了十万公里。除了西藏和新疆之外,全国有28个省市留下先生奔波的身影。为破解黄侃父亲黄云鹄先生“留连金凤”之谜,先生不顾年迈,用了两个多小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上了位于四川雅安市金凤山巅的金凤寺。通过与住寺僧人访谈,才弄清了所谓“留连金凤”不是与妓女金凤缠绵,而是与金凤寺的老僧吟诗论道。澄清这一史实,是先生用“大汗淋漓、气喘嘘嘘、饥肠辘辘”换来的。
    看到叶先生有了10卷本大著,他为传承名人文化所做的贡献难以估量,我以为他老人家会考虑搁搁笔,歇口气了,可他说又盯上了一个“抢救”对象:浠水状元陈沆!陈沆是清朝260余间湖北三大状元(另有黄冈刘子壮、天门蒋立镛)之一,当年被誉为“以诗名雄海内”的人物,看来叶老先生又选择了一个硬骨头。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7:47:50 | 只看该作者
                        
                                              图文:警察本色是诗人
                                                  ——记赵志飞
湖北日报讯 董宏量

    赵志飞,省作协会员,警察史研究员、刑事照相高级工程师,湖北警官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一级警监,著有《走进东瀛看警察》《36案》《印象欧罗巴》《谍战澳门》《首义警事》等。

  警察与诗人很难对号,似乎是地球的两极,相隔遥远。行武者,持枪破案,需要冷静的逻辑推理;从文者,挥笔写作,需要热烈的浪漫想象。赵志飞却能让冰火相融,称得上行武从文亦风流。
    我与志飞相识甚早,早在1974年春天,我们就一起参加过武钢诗歌创作学习班。他来自矿山,我来自炉台,都是弱冠年华,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去照相馆故作深沉地合影留念。我至今还保存着这张老照片,我们表情严肃,脸上却流露出一股稚气。
    志飞热情豪爽,颇有诗人气质,写起诗来洋洋洒洒,一泻千里。为人处事又十分精细,不论衣着还是头发,总是料理得齐齐整整,一看就是阳光青年。这样的年轻人是很受欢迎的,他进矿没多久就当了团干,还被评为技术能手。但我没想到他会被公安部门看中,投笔从戎当警察。次年我去黄石,见他一身警服,威武挺拔,便不禁感叹,看来,你当诗人是可惜了!
    志飞果然是块当警察的料,很快就崭露头角,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他曾深入飞云洞探险破案,也曾卧底毒贩群出生入死。黄石市国庆游行时,他被选拔为警察方阵的旗手,高擎红旗阔步开路,真是威风凛凛。更使人称道的,是他的侠肝义胆,有位矿山诗友蒙冤入狱,他不计避嫌地探望关照。诗友平反后说起此事就摇头长叹,说赵志飞是条好汉,真够哥们!
    好汉赵志飞的职位不断上升,不惑之年就当上了市公安局长,不久又调任省公安厅副厅长。但他仍念念不忘文学,常说警察生活丰富,题材独特,不写就可惜了。公安题材的作品虽然很多,却多为圈外人所写,难免隔靴搔痒。有一年,他随代表团访问日本,竟独自便衣出行,四处采访拍照,回国后就写了一本厚厚的《走进东瀛看警察》,引起警界强烈反响。他还将自己经手的奇特案例编写成书,不仅是真实生动的破案教材,也是引人入胜的纪实文学,以至被报纸连载,深受读者欢迎。
    谁说警察只是赳赳武夫?志飞似乎要一心改变这种偏见,更立志要填补中国警察史的空白。当他主管湖北警官学院后,终于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警察博物馆,主编了《湖北警察史》、《警察临战学》等教材,把学院的文化活动搞得丰富多彩。省和武汉市文学界多次在警官学院举办诗会,当你看到刚才还在操场上飞腿打拳的学生们,突然列队登台,换了一种表情朗诵诗歌,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一种难得的风景。
    更难得的是,赵志飞为著述《首义警事》,历时三年,先后走访了湖北23个县,像破案一样追查线索,四处寻访首义警察后裔。如果不是他的特殊身份,是很难如此稽史钩沉的。这本长达五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地再现了一群尘封已久的人物在武昌起义前后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也展示了作者的气魄胆识和文学功力。
    由此看来,不论是诗人当警察,还是警察当诗人,都可称得上是一种幸事,可使其阅历丰富,体验另一种人生,大大有利于创作。因此,赵志飞有写不完的东西,并始终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激情。这种激情显然来自对事业的热爱,他一直在执著地向人们证明,警察也是天使,也是充满诗意的事业。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7:48:31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左手写新闻右手写小说的易飞

湖北日报讯 刘益善

    易飞,中国作协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无冕之王》、《弥天大谎》、《天上人间》,中篇小说《背后有人》、《梦中的石头》、《玩笑》等,计两百余万字。诗作入选多种选本,长篇小说进入畅销书排行榜。
  1986年,大学生易建新、李鲁平合出他们的诗集《那一年深秋》,我应邀作序。在他们,是第一次出书,在我,是第一次给别人写序。因了这两个第一次,也就锁定了我们的关系。当年,他们都是武汉高校大学生诗人中的佼佼者。
    易建新后来从事新闻工作,成了易飞。易飞是个很称职的记者。说易飞称职之一,是说易飞具有一个记者的良知和担当精神。从易飞在省图书馆、江汉油田、华中师大、枝江酒业等地深受欢迎的讲座中,我才知道,他在湖北日报群工部工作时,这个平时看起来温和绵条的人,在维护人民利益坚持正义时却敢于较真,硬碰硬。有一年冬天,易飞在沙洋采访,当地一群老百姓把状子顶在头上跪地伸冤。易飞了解情况后,热泪盈眶,立即为老百姓四处奔走,伸张冤情。某市一学校拖欠教师工资,投诉的老师怀疑学校资金被人转走。易飞和这位老师一起策划,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拿到了证据,查清了案情。易飞说这是作为记者更是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的品质:社会良知。说易飞称职之二,是说易飞作为记者,在专业上的成就。近10年来,易飞一直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文化记者,在省作协、省文联、省文化厅所举办的与文学艺术文化有关的活动中,从不缺少他的身影。湖北的作家们、画家书法家们、唱歌的演戏的,都成了易飞的朋友。易飞的报道,得到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
    大学生易建新的诗满储着乡情与诗意,记者易飞的报道激扬文字生动传神。朋友们担心过,湖北多了个好记者却少了个好作家。我想我当年为他和李鲁平诗集所写序里的那些期望,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记忆了。
    突然,记者易飞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冕之王》,这部小说产生的反响,使我们的担心成为了多余。我高兴地看到,搞新闻的易飞也是搞文学的易飞。易飞心中的那个文学梦并没有远逝,这些年他潜入了一个生活的富矿,在繁忙的记者生涯中挖掘到含量丰富的矿石,终于炼出了他的钢。在这前后时间,易飞还发表了几部中短篇小说,我主编《长江文艺》时,发过他的两篇小说,与《无冕之王》一样,都是写新闻界的故事。易飞正式推出他的新闻小说是2009年,他将《无冕之王》、《弥天大谎》、《天上人间》三部合起来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一起出版,并冠以“新闻小说三部曲”。易飞的这一举动,无疑震动了湖北的文学界和新闻界。一个记者在业余时间写出三大本小说,用新闻与文学相糅合的笔法,描写了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新闻记者公开与隐秘的生活,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媒体社会,表现了记者的良知与正义,展现了现代传媒人的现实与心灵、社会角色与个人生活之间的挣扎。这不说“全国罕见”(《人民文学》主编、评论家李敬泽语),但在湖北新闻界确可说惟一。易飞的新闻小说三部曲出版后,《人民日报》、《文学报》等全国近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进入了多家网站畅销书排行榜,被《新华读书周刊》推荐为“献给记者节的书”,易飞成为中国报业网的一周新闻人物,为湖北的新闻界增添了光彩。这一事件同时成了2009年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易飞在文坛的地位就此得到了确认。
    易飞还在做他的文化记者,工作创作之外,他还是一个热心的活动组织者,深得朋友们的拥戴。他一只笔左手写新闻右手写小说,过得充实丰盈。他还自嘲说,他是那种大器晚成的作家,只要他坚持。这话我信。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9:19:29 | 只看该作者
                                                            图文:乔星明:梦里花开
湖北日报讯 刘书平

    乔星明,省作协会员,十堰市作协副主席。发表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出版了散文集《梦里花开》及长篇报告文学《梦萦故乡那条河》(与人合著)。

  大约20多年前,我还在竹溪县文联编杂志。一天,来了一位叫乔星明的姑娘,送来一篇散文请我看。文章题目叫《大宁河风情》,稿纸上清秀漂亮的手写体深深吸引了我。在攀谈中,乔星明告诉我说,她在一所学校教书,这是她抽空写的第一篇文章,鼓足勇气拿来投石问路,请我直白地告诉她,如果认为她没有这点天分,她以后就不在这个圈子里凑热闹;如果有点出息,她就写下去。我当即读了她的作品,一时间有些惊讶,她将自己的老家大宁河写得如此美好,如诗如画。我兴奋地告诉她:“这篇文章写得好!确实写得好!”她当时很激动:“真的吗?你肯定鼓励我的。”我说:“我说的是真话,如果瞎吹捧,就等于谋财害命。”后来,我将她这个散文发表在刊物的首篇,县城里的人一传十,十传百,都争相阅读,很让乔星明风光了一段时间。有了这种鼓舞,乔星明确定了行走的路标,她当我面许愿说:“这辈子纵使当不了作家,我也要写下去!”
    在文学面前,我觉得乔星明有一种凌云壮志在胸。因为有了自信,所以她的散文写得苍横博大,情感真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因为有了底气,所以她的小说也写得细腻和自然。在竹溪县城里,乔星明成了人才;成了人才,必然有用武之地。很快,她被十堰市教育局挖走了,堂而皇之地在更开阔的视野里工作和创作。
    俗话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调到武汉工作这七八年间,乔星明既把单位的工作干得十分出色,也挤出时间写了大量作品,我接连在《长江文艺》、《北方文学》、《芳草》等一大批文学刊物上读到她的作品。三年前的一天,我接到她的电话,她告诉我说,将这多年发表的文章集中起来,想出一个集子。作为看着她成长起来的我,难免有一种兴奋,因为多少年前她的一个简单的许愿,后来在漫长的日子,默默地用行动在还愿,这是多么崇高的行为。她准备出版的书题目为《梦里花开》,我觉得这书名起得贴切,符合她创作的心愿,一个想成为作家的人,如果没有梦,就等于行尸走肉。有人说,殚精竭虑,经营当觅捷径;远思深谋,规划定有蓝图。乔星明不但梦里盛开了花朵,现实中创作的这些作品,就是她蓝图的呈现。我为她《梦里花开》写了一篇序言,回忆她勤奋的创作和正直地为人,觉得她是个默无声息的奋斗者,把文学视为阶梯,一步一步攀登到应有的理想高度。
    在过去的一年里,乔星明又与人合著了一本反映汉水大移民的纪实文学作品,取名《梦萦故乡那条河》,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据说这本书洋洋数十万字,不但写出了感人的移民生活,还挖掘了鄂西北深厚的移民文化,是一部非常厚重的作品。十堰的作者们,都给予了乔星明很多赞誉,常常称她“才女”,并推举她担任了十堰市作协副主席。从她取得的成绩来说,这个头衔当之无愧。从她本意来说,当作协副主席这个职务,还有很多课程要补。不过,在我看来,这点课程她会补到位的,因为她永远都会守候着文学这片疆土。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22:26:21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坚持用钢笔写作的陈敬黎

湖北日报讯 曹军庆

    陈敬黎,笔名敬黎,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签约作家;先后发表各种文学类作品近500万字;根据其长篇小说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守望家园》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播出,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陈敬黎是大块头,高大、壮实。但是与他的块头不成比例,陈敬黎眼睛小,特小。和认识或不认识的女人聊天,陈敬黎都会很认真地告诫对方,“你一定要小心提防小眼睛男人,小眼睛男人危险。”据我观察,小眼睛男人又不止陈敬黎一个,他到底在提醒女人提防谁呢?不说话的时候,陈敬黎坐在那儿咬着烟嘴吸烟。吸烟,不是“含”,而是“咬”着烟嘴吸。那种神态,你就想吧。他的小眼睛躲在镜片后面,对了,他还戴眼镜。他就那样吞云吐雾,你完全不明白他在想什么。
    认识陈敬黎之前,就听到有人说他,老有人说他。主要是宜昌的作家朋友说。他在长阳写作,已经有些年头了。一个咸宁人,却跑到长阳去,住在那儿写作,这本身就有趣。后来才得知,他在那个地方为抗战题材的小说《和平前言》搜集创作素材。让你难以想象的是,他居然不会用电脑,不会打字。这是真的吗?天地良心,是真的。他老老实实地拿笔写,用钢笔,写在稿纸上。他每天都坐着,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成瓶成瓶的墨水被他写空了。然后,写好字的稿纸装满一箱又一箱。想想吧,在一个电子时代,在一个极其工具化的时代。一个男人独自躲在异地,用最古老的纸和笔写作。这样的事足够静谧,足够浪漫。
    那么,陈敬黎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行走,思考,著书立说。
    虽然陈敬黎的块头和他的眼睛不成比例,但却和他的写作协调一致。陈敬黎一直在写“大部头”的书。他的书动辄大几十万字,一百多万字。2003年,他的第一本书《窗外的月亮》正式出版,67万字。《洪流三部曲》(《荣恩堂》、《玉雕楼》、《金銮殿》),170万字。这部小说在《南鄂晚报》同步连载,长达6年。接着,陈敬黎又完成了反映膏盐文化的长篇巨制《大洞商》,150万字。眼下,他正在写《汀泗桥》。他打算写短一点,就60万字。
    这些字,都是陈敬黎拿着钢笔在稿纸上一笔一画写下来的。长时间坐着,他把自己的双腿写肿,肿得像水桶。有时候,到了深更半夜,某一个朋友或许会收到陈敬黎发来的短信,笑话。收到短信的朋友会心一笑,明白敬黎这会又写累了,想要休息一会。
    一想到他写了那么多,就让人瞠目结舌。记者刘会文说陈敬黎是在用生命书写传奇,说他装满烟蒂的烟灰缸就像“仙人球”。
    陈敬黎从不避讳言说死亡。大家聚在一起,中午,你会看到陈敬黎一手拎着酒瓶子,一只手端着酒杯。他从这一桌,窜到另一桌。他和所有的人碰杯,敬酒。我真是敬服他啊,那个样子太牛啦。可是,到了晚上,他却很可能滴酒不沾。如果有人劝他,陈敬黎会说,我中午喝太多了,不能再喝,再喝我会喝死的。
    有一次,我们一起坐在车上。当时谈论过什么,我已不再记得。只记得气氛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兴甚浓。快到目的地了,一会就要下车。这时陈敬黎突然说,“我要在我死之前,把我想写的书都写出来。”车厢里顷刻间变得寂静,没人再说话。他这话说得!你怎么接?你怎么往下接他的话?没人做声。从这话里,你听到了一个作家的“悲壮”,也听到了一个作家的“悲凉”。而我也由此知道,敬黎的心里是怀着大理想的。既是怀着大理想,想必写作也就能给敬黎带来大欢喜。
    每一次见着敬黎,我都想对他说,“悠着点,别绷得太紧!”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22:26:59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带着信仰 盯着前方
                                                  ——诗人曹树莹

湖北日报讯 谢克强

    曹树莹,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副主席。出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梦中的钟声》、《太阳从明天升起》;中篇小说集《人们每天面临的河流》;《曹树莹中短篇小说集》等:诗集《无岸之河》、《幽蓝的柔波》;长诗《巨澜》、《金色琵琶》等。
    曹树莹和我都曾是个“丘八”。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这样说来,我和树莹都算不上好兵,因为我们本该拿枪的手却拿起了笔。树莹比我幸运,他曾先后在武汉、兰州、广州几个军区服役,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且任军区政治部专业创作员。
    后来,他以上校武装部政委,摇身一变,变成了市文联主席、市文化局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个人可能有一种身份,也可能有多种身份。事实上,谁都不可否认,每一个生命个体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可能有着多重角色,有着不同身份,有的是你愿意的,有的是你不愿意又别无选择。
    曹树莹就有多种身份,但不变的角色却是一位诗人。当然,写诗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诗人是他众多角色中的一个。他说:“一个人站在什么地方/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站着”(《银燕》)。所以我写或者我应该做的只是来认识一下作为诗人的曹树莹,而我就是以一个诗歌阅读者的身份来靠近或解读他的诗。
    曹树莹早年曾出版过诗集《无岸之河》、《蓝幽的柔波》和长诗《巨澜》,都曾给我留下了印象;我要说的是近年来,他作了一次可贵的选择,那就是他专注于创作抒情长诗,先后创作发表了抒情长诗《金色琵琶》、《铜斧》、《银燕》和《铁流》,我在潜心读过之后,以我有限的视野,我以为这不仅是湖北、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应该说,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叙事时代,冷漠、复制、技术化或商品化是这个时代的元素,想象力被放逐,创造性日益萎缩,一切都只有一种建构、一种方式、一个过程,经验主义主宰着人们的思维,没有理想与激情;这就是当下诗歌的背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树莹却以深邃的洞察力,从平凡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含着泥沙污浊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美、发现美的灵魂、发现萌生着或凝聚着时代精神的美的事物。于是,他问“手中的钥匙/为什么找不到要打开的门”?他感叹“我们中间肯定有人丢失了火种/他就无法烘暖自己”,“伤口有多深/思想就有多深”;他以“内心的激流能填平所有的深渊”的气势和“就像一树梅花/内心炽热的情感爆满所有的枝头”的激情替铜斧质疑:“我本身发出的光芒/赤裸 充满雄浑的质地/到底能照亮什么”;他甚至以嘲讽的口气嘲讽“狗的散步比思想家的散步更有派头”。 而在“到底有没有无畏的歌手/舔着手上的伤口 走上舞台/与金色琵琶卷起撼天的风暴”里,诗人的追问可以说是对自我以及整个人类的深刻审视。
    古人云:“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真,气真则辞盛,辞盛则文工。”曹树莹最近的四首长诗,就很好地诠释了这段话,因为他诗的主旨就在于文以道盛,文道合一,意在托物以寄兴。于是,他在诗里将自己难以言状的秉性气质、情思情趣,寄托于客观外界中一种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特定物象、物境之中,通过人与物的相关性与相似性方面共同具有的某种特殊的关系而联系起来,并借助外物的可感性来体现内在的情态。这是内心力量与外部世界的较量,它需要的不只是过人的才情,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和艺术的虔诚态度。
    “即使绊倒/也带着信仰 仍然盯着前方”(《铁流》),曹树莹就是以这样的执着,忙里偷闲潜心创作他的抒情长诗。这有他的抒情长诗《金色琵琶》、《铜斧》、《银燕》和《铁流》的作证。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8:24:40 | 只看该作者
                        
                                          图文:故事篓子与短篇小说高手
                                               ——教授作家晓苏
湖北日报讯 刘益善

    晓苏,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先后发表小说四百万字。出版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集9种。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刊转载40余篇,并有作品被译成英文和法文。曾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湖北文学奖、屈原文艺奖、滇池文学奖。

  晓苏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带民间文学研究生,在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发表过几十篇民间文学论文。晓苏是《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主编,他在这个杂志干了二十多年。晓苏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要定位晓苏是个干什么的?我说他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是个短篇小说写作的高手。
    有个文学青年第一次见到晓苏,在网上留文说他像那个唱“妹妹坐船头”的尹相杰。晓苏就是尹相杰那个样子,胖乎乎的脸上甚至露点腼腆,似乎与灵活不怎么沾边。实际上他有异常活跃的思维与敏于感悟的灵性。他一开口,可就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了。打凡文人聚会,只要有晓苏,他必讲故事,并伴以朗诵诗或山歌或方言,别人笑破肚皮,他自己却不笑。晓苏有部长篇小说,曾嵌入了他讲的99个故事。在我写此文的前一个星期,湖北省作协组织了20多个作家评论家到恩施采风,男女老少在车上坐着,有人讲了个故事后,声明说这是晓苏讲的。另一位也讲了一个,引起了一车笑声,这位也马上声明,这是晓苏讲的,并说晓苏学的那湖南话,更像,效果会更好。采风活动的主持人突然想起来说,这次怎么没把晓苏请来?遗憾遗憾!是的,晓苏如果去了,我们的采风一定会更快乐。
    也是在恩施采风期间,我们去看土司城。土司城依山而建,共有九进建筑。我们爬上爬下,有点累,就在某层的天井边坐下小憩。这层大约是女眷住的,床上摆着大红面起大朵花的棉被。我正欲说的话,被两位同行者不约而同说出来了:这是晓苏写的花被窝。我们立时被这种发现而会意地笑了。
    晓苏是写短篇小说的高手。湖北是中篇小说大省,高手如云。湖北的短篇小说写作,新时期是刘富道独占鳌头,但新世纪则推晓苏第一。晓苏自1985年在《长江文艺》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开始,至今已在《人民文学》、《收获》、《上海文学》、《钟山》等全国大小刊物上发表了短篇小说230多篇,出版短篇小说集8种。短篇小说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刊转载或被全国性的短篇小说年选收入的达数十篇。他的短篇小说获过首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第四届湖北文学奖,第六届屈原文艺奖,五次获长江文艺年度小说奖。全国当下写短篇小说的高手,就我这个当了40年的文学老编辑来看,北有刘庆邦,南有晓苏,我觉得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晓苏写过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觉得不顺手,自己的气质上不来,新世纪之后就一心一意写短篇了。晓苏的短篇小说,分“油菜坡”和“大学故事”两个系列。油菜坡是湖北保康晓苏的出生地,而大学就是晓苏毕业后留校工作的环境了。晓苏所写的故事全部放在这两个环境中。我更看重他的“油菜坡”,那是与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和苏童的“枫杨树湾”具有同样意义的地方,是作家选取的一块布景,他们的故事就绘制在这块布景上,一片绚丽。
    晓苏的小说理论是写有意思的小说,最好的小说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但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小说是很难写出来的,那么就写有意思的小说吧,有意思的小说归为感性审美主义,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有审美价值。晓苏的这个理论,把他这个讲故事的高手与写短篇小说的高手结合起来了。晓苏说,好的小说应该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这样才有可读性。好的小说不仅有可读性,而且还有可讲性,你读了后,讲给一个没读过的人听,他听了也找来读。晓苏的短篇小说就是这样的小说。
    我们在土司城说到的《花被窝》是晓苏发表在2011年《收获》杂志上的短篇小说,写了油菜坡一对婆媳的故事,《小说选刊》与《小说月报》同时转载,并进入2011年全国小说排行榜,入选的短篇小说共10篇,晓苏的《花被窝》名列第四,前面三篇是王祥夫、毕飞宇和铁凝的。
     我与晓苏同出华师门里,相交快30年了,听晓苏讲故事,读晓苏的小说,真是快乐的事情。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8:25:31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儒雅当推黄大荣

湖北日报讯 李叔德

    黄大荣,荆州人。1988年加入中国作协。著有长篇小说《国宝》、中篇小说《徐方圆教授》、《微雕王》、《一件艺术珍品的毁灭》、短篇小说集《小叶女贞墙那边》,电视连续剧剧本《小城故事》(30集,凤凰卫视中文台曾播出)等。

  黄大荣是新时期荆州文学界的带路人。当我还在偏远县城烧锅炉时,他已经发表了成名作《徐方圆教授》,后来又读到被《小说选刊》选载的《小叶女贞墙那边》。为他优美的文笔、典雅的风格、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得知他曾是一名锅炉检修工,并且跟我是荆州中学校友,又增添了几分亲切感。
    那些年,在省作协组织的笔会中,大荣先生极其活跃,我们这帮小文友常常深夜还围在他周围,听他讲述种种文化和社会现象。他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令我等得益匪浅。荆州本是历史文化名城,沙市又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长江口岸之一,城市建设领先周围城市一大截,古今文化相得益彰。大荣先生受过高等理科教育,却又投身于文学创作,作为一方文化的先行者,知识渊博,儒雅风流,实乃这座古城的一大幸事。而大荣先生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对文学界同仁和晚辈常以平等的方式交流切磋。同时他埋头于创作,佳作不断。他那篇《无声的旋风》,形式上借鉴了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通篇意识流,有清醒的意识流,有幻觉的意识流,两者同步进行,形式新颖,思想前卫,开小说形式创新之先河。紧接着,大荣先生与另一位作家汪剑光合作,长篇小说《国宝》诞生了。这是国内文坛最早写官场、写反腐败,同时又具有很浓的言情色彩的当代长篇。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赞誉《国宝》敢于直面现实生活,积极吸收现代小说的观念和技巧,同时,注重动用传统章回小说的悬念,既有文学性又具有可读性。大荣先生在文艺理论上造诣亦深,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文学论著《20世纪美国小说思想特征浅论》、《短篇小说技巧6讲》、《鲁迅小说艺术探胜》等10余篇。
    世纪之交,我和大荣先生共同发起,襄阳和荆州两座古城的文化界同仁相互交流访问。襄阳文人端午节访问荆州,荆州文人中秋节访问襄阳。后又出版记录这次盛会的文集,文图并茂,一时成为文坛美谈。
    大荣先生一直任荆州作协主席,提携后辈,不遗余力。荆州市许多有作为的作家,大都听过他的文学讲座。他为青年女作家王君、王芸、邹君君等数十位本地作家的小说撰写评论。大荣先生今年已届七旬,创作力一直旺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主要做文史研究和随笔写作,也研究红楼梦。2008年,他在台湾出版随笔集《不用胭脂媚世人》和现代派小说集《金手表》。
    特赠诗一首:曾写《国宝》成国宝,再论红楼紫与红。荆州古城书生会,儒雅当推黄大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4:45 , Processed in 0.1101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