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益服务教育文化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关注网络助学的长阳‘英子姐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6 13:1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益服务教育文化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
关注
网络助学的长阳‘英子姐姐’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3:19:39 | 只看该作者
【湖北台】“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的爱心传奇2011-09-13 15
 来源:华语广播网  


 
  听众朋友,欢迎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之窗》节目。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有一位乡村女教师,通过网络6年募到善款170多万元,救助了681名贫困生。被受助儿童和捐款志愿者称为"英子姐姐"。请听中国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英子姐姐" 网络助学的爱心传奇》。
  1991年7月,21 岁的刘发英从湖北枝城师范毕业,志愿来到偏远的长阳黄柏山区当小学教师。黄柏山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巍峨的群山,成了孩子们通向外面世界的屏障。  
 当时贫困的状况远远比我想象的要差得多。那个地方交通闭塞,出门就要靠走路。
  因为条件艰苦,毕业同期分来的其他5位老师,后来都陆续调到乡镇或县城,只有刘发英没有走。一间土墙屋,一张腿脚残缺的木床,一张破旧的桌子,刘发英在黄柏山扎下了根。从起初黄柏山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老师,到后来白沙坪小学的校长,在大山深处,刘发英将满腔的爱心无私倾注给了学生们,这份浓浓的师生情谊,也伴随着她坚守了将近12年。  
 “不是我有很高的思想境界,我只是觉得当初上黄柏山的时候生活无着落,是那些学生和家长帮助了我,山里的孩子太纯朴了,更需要老师,我从心底里离不开这些山里娃,应该留下来帮他们。 ”  
 长阳是中国中部出名的贫困县,刘发英的不少学生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有的不得不中途辍学打工。刘发英每月工资不到一百元,但她经常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学习用具,买衣服、垫付药费。在学生们眼中,刘发英不光是老师,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妈妈。
  然而,微薄的工资并不能解决孩子们上学的问题,2005年,两位爱心人士的到访,为刘发英开启了一条网络助学的新路。这年冬天,武汉"心之旅爱心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来到白沙坪小学考察,回去后志愿者将贫困学生的信息发布到网站。  
 03年调到白沙坪小学,全校二十几个老师只有一台电脑,老师才开始接触电脑,只会简单地打几个汉字。
  当时,白沙坪小学里仅有一台电脑,两位志愿者在那里打开了"心之旅"的网页,教会了刘发英上网、发贴。这是刘发英第一次接触"网络助学"这个崭新的概念,同时也是刘发英打开一个全新世界的开始。  
 刘发英试着在"心之旅"助学网站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成了"心之旅"在长阳县资丘镇的助学联络人。为了保证资料准确,刘发英坚持走访每一位贫困学生,每个周末,土家山寨的高山峡谷中、荆棘小路上,都会留下她的身影……  
 2006年6月12日,刘发英收到宜昌的一位爱心人士寄来的600元爱心款。这是她参与网络助学后,收到的第一张爱心汇款单。从那时起,爱心善款便源源而至, 给刘发英和他的学生们带来不尽的感动和希望。也支持着刘发英在网络助学这条并不平坦的路上,满怀信心一路前行。  
 助学之初,为了打消网友的顾虑,刘发英公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单位、职务、电话等,并设置了"无私奉献网络不虚拟,热心助学人间有真情"的签名档。
  为了得到他们的信任,每位学生我都是亲自走访,用手机拍下他们生活的状况,把资料做好发到网上。然后跟学生说,要懂得感恩,要和资助人写信联系,汇报你的成绩汇报你的思想。

 刘发英的真诚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六年时间,除了上课,刘发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上网,守着爱心捐助网页。刘发英的丈夫覃守龙:
  "她一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网,把自己的QQ挂起。只要一上网,但真就有蛮多做不完的事情,做资料啊回帖啊,再就是跟资助人联系。"  
 2009年4月,刘发英患上胆结石,不得不去医院做手术,从未中断过的网络助学工作有可能临时中断。手术前几天,刘发英思来想去,决定把QQ号和密码委托给熟悉网络助学的好友徐明江,并且一再叮嘱他,不要在网上透露她住院的消息。  
 "QQ一旦挂上以后,就有很多资助人和她联系,有些情况我知道的,我就直接跟他回答,有些情况我还不清楚,又要打电话和她联系。"  
 就这样,"英子姐姐"每天照样活跃在网上,但是几天之后,让刘发英感到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感到蛮奇怪,我怎么收到那么多网友跟我发来的,那些问候的短信。"  
 原来,远在日本的一个网友希望再资助几名学生,但是有个条件,一定要通过视频见一见"英子姐姐"和学生。徐明江:   "最后我确实瞒不住了,才说她住院去了"。   刘发英得知有人捐助的消息后,不顾医生的劝阻,提前出院回到了学校。三天后,3名学生收到了越洋捐助的2250元生活费。   
从事网络助学六年,刘发英不仅投入了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每年还要额外开支电话费,复印费等费用1000多元。起初,丈夫并不理解,但是当他看到孩子们一封封温暖的来信,他也慢慢被感动了:  
 "觉得她能够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我吃点苦,就等于我也在帮助那些孩子。  
 真情助学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打动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2006年8月,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站长--韩柏东先生为刘发英的精神所感动,不仅带头资助了5名学生,还主动在网站上开辟了助学版块。网友中有不少海外人士,他们把刘发英的网络助学带向了世界,从此, 源源不断的善款从世界各处"飞"到深山里的贫困孩子手中。   在日本留学的资助人刘晓燕在网上给我留言说她马上要举行婚礼,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想把9999.4元爱心款寄来,再资助四个学生,她之前已经资助过14名长阳贫困学生。  
 受资助学生熊艳玲:   “我觉得我非常幸福,有爱我的爷爷奶奶,还有那么多关心我的叔叔阿姨们,我想我会把他们对我的这种关爱化作学习的动力,好好学习”。   开展网络助学6年来,刘发英整理的助学资料已有厚厚10多本,经她传递的来自国内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10个国家网友的助学资金达170多万元,681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一路走来,"英子姐姐"说,如果没有亲人、同事、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她很难坚持下来。她希望这份爱心能够继续传递下去。
  "其实我没做什么,我只不过在资助人和受资助的学生之间牵了根线搭了个桥,真正值得感谢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爱心资助人,是他们的精神永远感染着我。"  
 不久前,"英子姐姐"助学基金在武汉成立,这是湖北首个民间公益助学基金会,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助学金的募集和发放。自此,将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网络助学团队,"英子姐姐"的网络助学之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好,今天的《中国之窗》节目就到这里,采编宋丽娟、李菁菁,播音华岳 ,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3:23:43 | 只看该作者
长阳“英子姐姐”网络助学 点亮山乡求学梦
2011年09月28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湖北武汉到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坐汽车要五六个小时;从长阳县城到县内最偏僻的山村,先坐汽车,再坐船,最后走一段蜿蜒崎岖的山路,加起来得花大半天时间。山里的孩子也许从没见识过山外的世界,但通过“英子姐姐”和她的网站,他们得到了来自五大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位爱心人士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




“英子姐姐”本名刘发英,是长阳县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共产党员。不论在山区小学还是县城小学,她都坚持通过互联网为贫困学生们募集爱心助学款。从2005年至2011年8月1日,长阳及周边县市已有725名大、中、小学生得到了“英子姐姐”的资助,助学款共计180多万元。
“是山区人民的朴实,感动了我”
记者不久前随“英子姐姐”到位于长阳县磨市镇多宝寺村二组的初二学生刘璇家走访,把刚收到的助学款1000元亲手送到了学生的手中。“这还是离县城最近的乡镇。”刘发英说。从县城开车到刘璇家附近要一个半小时,下车后,还得走一段汽车开不进去的羊肠小道。
一进门,刘璇和她的父母早已等在那里。刘璇的母亲说:“4年前孩子她爸得了鼻咽癌,再也不能出去打工了;我又得了白内障,种田都看不清楚。为了治病,我们欠了一屁股债。我们俩吃够了没文化的亏,这唯一的女儿,千方百计也要供她读书!”
“山区老百姓的贫困程度,让很多城里人难以置信。而这些贫困的家庭,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刘发英感慨地说。
长阳是国家级贫困县。尽管已经走访过数百户这样的家庭,但每次走访刘发英还是心情沉重。
1991年,刘发英师范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最偏远最贫瘠的黄柏山地区任教。“很多学生买不起饭菜,可他们却把新鲜蔬菜分给我……”刘发英有些哽咽。“是山区人民的朴实,感动了我。”
2003年乡镇合并,她被组织上调到资丘镇白沙坪小学任校长。上任后刘发英立即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全校420名学生中,有1/3的学生因家境困难学业难以为继。
光靠刘发英个人工资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她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2005年的一天,白沙坪小学来了两位“贵客”——“心之旅”助学网站志愿者、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李勤和周锋。他们走访了贫困生覃伟和向荆桃后,将两个孩子的情况发在了“心之旅”网页上。很快,两个孩子都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
“网络真管用!”刘发英心中豁然一亮:利用网络助学,呼唤大山之外的爱心!
刘发英在“心之旅”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成了“心之旅”在资丘的助学联络人,帮助网站收集贫困学生的资料。
2006年6月12日,刘发英收到了宜昌地矿所喻望寄来的600元爱心款,用于资助李春丽和田惠蓉两名贫困学生。这是她参与网络助学后,直接收到的第一张爱心汇款单。
从此,“英子姐姐”在网络助学之路上越走越远。
“是网友的信任,让我坚持下来”
为了打消网友的顾虑,刘发英想出了“笨办法”:采取“一对一”资助模式,她利用休息时间翻山越岭地走访,没有相机就用手机拍下贫困孩子及其家庭的照片传给“心之旅”发布,爱心人士要求打电话、视频,她就把学生找到自己学校,用自己的手机或学校电脑让学生与网友直接接触。收到善款后,她又复印汇款单存档,取款后亲自将钱送到孩子或孩子所在学校校长的手上,督促学生给资助人定期打电话或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刘发英完全尊重资助人的意愿,不管工作多繁琐,她也要满足资助人的要求,用行动争取资助人的信任和长期支持。
刘发英的草根慈善,是不提取任何“工作经费”的。电话费、交通费,她自己掏;去山里走访,她自带干粮;时间,则是刘发英的双休日和寒暑假。
2010年11月,在网友的帮助下,刘发英建起了自己的网站——“英子姐姐”助学网,并成立了一个助学团队,已有28名热心人士自愿加入,无偿服务。在刘发英家里,记者看到了12大本厚厚的 “爱心账本”——分学期建立的助学登记册里,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捐款的来源、捐款人地址、电话号码、QQ号、金额、受捐学生姓名、学校、年级等重要信息。全部汇款还有复印件存档。刘发英说:“我这6年资助的所有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不会弄错或重复资助。”
“网友的爱心最可贵,期盼受助学生传承爱心”
2011年7月,“英子姐姐”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在此之前,她曾荣获“湖北希望工程爱心大使”、“宜昌市十大爱心妈妈”、长阳县“十大杰出青年”等各种称号。面对荣誉,刘发英一再强调:“那些网友的爱心是最可贵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受他们的感动。”她最期盼的,就是受助的学生将来工作后,能传承爱心,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刘发英说:“我现在最盼望的是,把助学与感恩教育融为一体,鼓励孩子们学业有成找到工作之后,自愿成为‘英子姐姐’基金的资助人,把爱心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3:24:50 | 只看该作者
【湖北】刘发英:“网”聚爱心的“英子姐姐”
发表时间:2011-05-05   来源:临朐县坊晚报》




  

    湖北刘发英
  “网”聚爱心的“英子姐姐”
  她是学生心目中“最满意的教师”,扎根边远贫困山区18年,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大山的孩子,为他们点燃希望的火把。
  她是大山深处孩子们的“英子姐姐”,坚持网络助学济困6年,以真诚之心凝聚600余名铁杆网友,使源源不断的善款从世界各地“飞”到贫困孩子手中。
  她,就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共产党员刘发英。让我们走近刘发英,聆听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山里孩子梦想的故事,感受到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以爱为灯,她在大山深处扎根十八年
  1970年3月,刘发英出生在长阳磨市镇一个幸福的教师家庭。21岁那年,刘发英师范毕业后主动申请“不回磨市、支援边区”。随后,她走进黄柏山陈家坪小学,在土垒的小屋里开始了教师生涯。
  黄柏山交通闭塞,山势陡峭,远比刘发英想象的艰苦。尤其让她揪心的是,许多孩子因贫穷上不起学。为了山里的穷孩子,她走遍方圆几十里的高山峡谷进行家访,千方百计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
  学生李永元是一个孤儿,刘发英让他跟着自己与儿子住在一起,用母亲般的爱呵护着他。一次,镇中心学校领导来听刘发英的作文课,在展示习作环节,李永元主动读自己的即兴作文《我的亲人》,他习作中的“亲人”就是刘发英。读到动情处,李永元噙着泪水说:“刘老师,您能让我叫您一声妈妈吗?”刘发英流泪了,中心学校的领导也流泪了……“贫困山区的教育需要我,我爱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我有责任为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让他们飞出大山。”因为这份责任,无论是任教师还是校长,刘发英始终坚持对事业孜孜以求的信念和对孩子们真挚的爱。她爱思考,爱动笔,20余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先后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2002年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热情投入到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中。在担任白沙坪小学和凉水寺希望小学校长期间,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率先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的尝试,把两所山村小学办得红红火火。
  以网为媒,她用真诚凝聚四海爱心
  “有人用网络恶搞,有人用网络出名,她用网络凝聚四海爱心。”这是2010年宜昌十大民选新闻人物组委会写给刘发英的颁奖词中的一句话。
  2005年,刘发英首次与网络助学结缘。
  那年秋天,“心之旅助学网”志愿者、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李勤和周锋专程来到长阳,调查山区贫困学生状况。刘发英陪着他们翻山越岭走访了两名最贫困的学生,临走时他们教会了刘发英上网、发贴。随后两名学生的信息在“心之旅”发布,不久就有800元爱心款寄到了白沙坪小学。
  刘发英受到启发,便尝试着在“心之旅”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开始发布资丘镇贫困学生的信息。在虚拟的网络里,她公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单位等,与网友交心谈心,渐渐赢得大家的信赖。
  走访后把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布到网站,寻求资助人,收到善款复印汇款单存档,取款后送到学生或学生校长的手上,将每笔捐款在助学网上公示……刘发英耐心地做着这些细小的事,用真诚打动了更多网络助学的好心人。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负责人韩柏东不仅带头资助了5名学生,还为她专门开辟了爱心助学板块。刘发英在该网站通过论坛和QQ群与大量的爱心志愿者建立了联系。当她首次发布13名贫困学生的信息后,不久就收到8500元的助学款。
  湖北“情暖荆楚”网站、日本“IT民工棚”网站专门为刘发英开辟了助学板块。去年11月,在中国长阳网站覃正罡等人的帮助下,刘发英终于有了自己的助学网站——“英子姐姐助学网”。
  开展网络助学以来,刘发英结识了600多名爱心人士,为长阳499名贫困学生募集到86万余元助学资金。这些资金,除来自国内数百名爱心网友的捐助外,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10个国家网友的捐助。
  爱无疆域,善没国界。采访中,刘发英翻着10余本网络助学资料,细数那些感人的瞬间:
  新加坡网友杨柳寄来1000元人民币,这是首笔国外网友的资助款。
  2009年4月,刘发英因患胆结石住院手术,将QQ委托给一位同事打理。其间华裔日本友人刘晓燕在网上说,愿意资助3名贫困学生,但要求与被资助对象通电话和视频。刘发英理解刘晓燕的心情,顾不得伤口疼痛,立即赶回学校,通知受助对象到学校跟刘晓燕视频。视频时,听说刘发英还生着病,刘晓燕非常感动,3天后,她寄来了越洋捐助款2250元。今年1月1日,刘晓燕专程汇来9999元,表示愿意再资助10名贫困学生,作为自己的结婚纪念。目前,她出任了“英子姐姐助学网”的形象大使。
  北京网友小燕被“英子姐姐”的爱心感染,每月从不算高的工资中拿出1000-2000元来资助,3年多来,她已捐了5万多元,帮助了25名贫困学子,成为资助学生数最多的网友。
  武汉网友吴欣一次性寄来5.5万元,资助了15名高中贫困学生,这是刘发英网络助学收到的最大一笔善款。
  截至2011年2月12日,刘发英和她的助学团队网络募集助学资金已达100.88万元,惠及510多名贫困学生。
  以情启蒙,她和她的团队撒下感恩的种子
  “‘英子姐姐’是一个爱心称号,它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整个助学团队。”刘发英表示,网络助学活动能坚持下来,与网友和团队成员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因家庭变故,刘发英一度遭遇了助学路上最难的时刻:2007年6月,父亲中风瘫痪在床,同年10月,哥哥因公受伤高位截瘫,在宜昌住院。2008年10月,公爹被诊断为肝癌晚期,而此时爱人在县城清江职高任教,儿子在磨市上初中。那段时间,刘发英时常奔波于资丘、县城、磨市和宜昌四地之间,压力非常大,一度想放弃助学工作。团队成员徐明江是下岗失业人员,负责义务取款、送款事宜,他鼓励刘发英一定要坚持。57岁的聂德媛是长阳助学启智工程理事会执行理事长,她一再叮嘱刘发英:“遇到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我想办法帮你解决。”
  目前,“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固定成员有21名,其中既有普通教师、偏远山区学校负责人,也有退休副县长、全国劳模和国外友人等。驻站作家刘小平是长阳文联副主席,他随团队走访达10余次,并资助贫困学生1200元。
  大音若希,大爱无声。6年来,“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弘扬大爱,注重感恩教育,在贫困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感恩的种子,化作他们人生路上无穷的动力。
  “通过您的帮助,我认识了许多关爱我的人,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祝您身体健康……”1月19日,刘发英收到了长阳职教中心学生习艳寄来的精美贺卡。习艳家在龙舟坪镇合子坳村,她5岁时父母离婚,母亲改嫁,8岁时父亲患精神病外出至今未归,10岁时爷爷去世,如今她和73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经刘发英牵线搭桥,广州两网友资助了1000元,武汉魏珊珊女士资助了2000元。
  龙舟坪镇两河口小学四年级学生郑安钰给不知名的好心人写信说:我会牢记这份爱心,将这份爱心的火焰传递下去……
  绵绵而遥遥的大山,见证了刘发英十几年的从教生涯和奋斗历程,这位行走在偏远山区的土家族农村小学教师,曾获得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宜昌市百名学生最满意的教师”、“宜昌市三八红旗手”、“宜昌市十大爱心妈妈”、“宜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优秀党员”、“十大杰出青年”、首批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本职工作外扶贫济困,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我会沿着这条助学之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把这份爱心扩大到宜昌市,让网络助学恩泽更多的贫困学子。”刘发英的话语在寂静的山谷里久久回响。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3:25:48 | 只看该作者
长阳网络助学“英子姐姐”:鼠标叩开爱心世界时间: 2011-01-13 来源:楚天都市报          “英子姐姐”(中)与受助贫困学生     楚天都市报消息(记者陈杏兰 唐宜贵 摄影:见习记者胡九思)齐眉的刘海,圆圆的脸庞,弯弯的双眼,还有一颗小小的虎牙——年已41岁的刘发英,笑起来仍如稚童般可爱。“英子姐姐”、“英子姐姐”,6年来,志愿者们这样亲切地称呼她,受助的贫困儿童们也这样叫她。在长阳县甚至宜昌市,这个称呼早已和爱心、责任、奉献、温暖等等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刘发英开心地说:“我挺喜欢这个称呼。它不仅指我个人,更包括那些长年默默资助山区贫困儿童的志愿者们,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也就没有‘英子姐姐’。”     志愿者为她推开神奇之门     “英子姐姐”触网为助学     资丘镇位于长阳县西部,距离县城102公里。这里是山的世界,放眼望去,除了大山还是大山。     自1991年中师毕业分配到长阳县偏远的陈家坪小学,到2003年调任资丘镇白沙坪小学当校长,12年里,刘发英一直与大山里的孩子们为伴。贫穷和失学像一对孪生兄弟,折磨着无数家长的心,吞噬了许多孩子的未来,也深深刺痛了刘发英的心。“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总是这样安慰孩子们。可一个人时,她常常眺望远山:“如果能够连通山的那边就好了!”     机会总在不经意时抵达。2005年9月,安静的校园内闯进两名风尘仆仆的青年,他们顾不得擦汗,喘着粗气说:“刘校长,我们是‘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想在这里寻找几名贫困学生,予以资助。”     带着七分惊喜三分疑惑,刘发英顶着烈日,陪同两名志愿者翻山越岭,走访了几户贫困学生家。回去后,志愿者将信息发布到网上,一周后,800元爱心助学款就寄达学校,资助了2名贫困学生。又一周后,该网站发起人杨女士也来到资丘走访,现场落实2000元助学款,5名学生获助。     “网络还真管用!”此前是个“网盲”的刘发英开始学习电脑和互联网知识,很快就在“心之旅”网站注册“英子姐姐”的网名,笨拙地将几名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布在网上。2005年10月,她收到第一张助学汇款单,1000元,来自宜昌市,指定资助3名孩子。     这一成功让刘发英欣喜若狂,一个全新的想法在她心中诞生——“网络助学!”     陪志愿者走访贫困家庭     爱的足迹在大山蔓延     2006年“五一”期间,“心之旅”27名志愿者再次来到资丘,这次他们准备走访87户贫穷家庭。身为资丘镇资丘学区区长,“英子姐姐”义不容辞又一丝不苟地提前安排好各项准备工作。     资丘片区中,黄柏山是最贫穷、最偏远的地区,要到达那里,得先坐渡船,再坐摩托车,之后还要步行好几公里山路。走访途中,从小生长在城里的网友“梅子”,紧张得闭上双眼,不敢看崎岖山路两旁的悬崖。下车时,她的双手由于一路紧紧攥着摩托车后座的架子,磨出了大大的血泡。     有时,志愿者们到达学生家中时已接近晚上,不能当天返回,只好留宿在农户家,吃烤土豆充饥,甚至没有热水洗澡。即使这样,第二天离开时,他们还是会悄悄留下几十元钱,作为打扰一宿的费用。     多么善良可爱的人啊!每当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英子姐姐”心中总是充满感动和温暖。虽然她也经常在走访的山路上摔得鼻青脸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但只要一想到志愿者们的笑脸,她就忘记了恐惧。     6年来,“英子姐姐”陪同“心之旅”近百名志愿者走访了数百户山区人家,共资助200多名学生,金额达20多万元。     有幸结识北京“大耳朵”     天涯海角爱心汇成海     自2006年9月起,已经成为熟练网民的刘发英,每天都会在网上发帖助学,这已成为她生活中一向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天晚上,当她像往常那样打开电脑,一条要求加她为好友的信息让她眼前一亮。对方在留言中说:“我是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的负责人,网名‘大耳朵’,希望在长阳资助一些贫困生。”原来,“大耳朵”是北京一名IT人士,他听说长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于是联系该县教育局,教育局又向他推荐了“英子姐姐”作为联系人。     开始时,“大耳朵”只资助了3名学生。每当钱款汇来,“英子姐姐”总是第一时间发放给学生,并将孩子们写的收据拍成照片上传给“大耳朵”。几名受助的孩子也多次给“大耳朵”写信、打电话,汇报学习情况,向他表示感谢。“山里的孩子们真纯朴!”听到孩子们亲热地叫他“叔叔”,“大耳朵”深受感动,于是又增加了2个资助名额,资助款至今已达近3万元。     作为网站负责人,“大耳朵”还在自己的网站上专门辟出“英子姐姐助学”专题,发布长阳县贫困学生信息。因该网站的网友中有许多是海外人士,就这样,“英子姐姐”和她的网络助学故事走向了世界各地。     在过去4年多时间里,该网站共有来自五大洲十余个国家的200多名网友,资助了长阳县200多名学生,金额达50余万元。     撑着病体视频对话网友     感动留日女生一再助学     通过网络搭桥,刘发英结识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助学者,而且人数还在不断上升,让她兴奋不已。     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2009年4月的一天,她因患胆结石需住院手术,便拜托一位同事管理自己的QQ号。没想到,一名网名叫“诗音”的网友要求与“英子姐姐”通过视频对话。刘发英在病床上躺不住了,为免引起误会,她拖着尚未痊愈的身体,带着两名贫困学生坐在电脑前。“诗音”听说这一过程后,深受感动,当即决定资助3名学生。之后,她又陆续资助了7名学生。     后来刘发英得知,“诗音”年仅24岁,是一名赴日留学生,她在日本所需的全部费用,都是她业余兼职模特赚来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     今年1月1日,“诗音”结婚了。婚前,她问“英子姐姐”有什么心愿。刘发英说,她最大的心愿是成立“英子姐姐基金会”,帮助更多贫困孩子。“诗音”立即汇来9999元,并将这一善举当成自己的结婚纪念。     感动之余,“英子姐姐”特地定做了一幅锦旗寄给“诗音”。“诗音”非常开心,她表示,她的愿望是资助100名贫困学生。     长阳县教育局号召向“英子姐姐”学习     (记者唐宜 贵陈杏兰)无私奉献网络不虚拟,热心助学人间有真情。昨日,长阳县教育局向全县教职员工发出学习“英子姐姐”的号召。     该县教育局表示,“英子姐姐”先后募集80多万元,资助了468名贫困学生,是山乡教师的优秀代表。     据长阳县两河口小学校长徐长刚介绍,“英子姐姐”在该校也联系资助了8名贫困学生,她是志愿者们心中的“英子姐姐”,也是孩子们心中的“英子妈妈”。作为一名教师,都应该像她那样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尽最大能力为学生教学和服务。          英子姐姐”和受资助学生走在家访的路上 记者胡九思摄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3:27:00 | 只看该作者
"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真情拯救400名贫困学生(图)


三峡在线题记:这是三峡在线的一个朋友刘小平采写的一篇长篇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三峡在线家乡的一个小学老师。她很普通,但她的故事感动着我,我们。因此,三峡在线特地刊发此文。向充满爱心的人民教师致敬!祝福家乡的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真情拯救400名贫困学生(图)

文、图/刘小平 魏启高

网络红人的队伍里悄悄加入了一个“英子姐姐”。不过她的成名途径既不“另类”,也不靠“恶搞”,而是通过网络渠道积极开展给山区贫困学生的助学活动,在网络上传播人间大爱,而逐渐受到网络和社会关注。六年来,“英子姐姐”的身边已聚集了六百多位铁杆网友,通过网络募集到70多万元助学资金,成功地拯救了400名贫困学子不致失学。这些资金,除来自国内数百名爱心网友的捐助外,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捐助。

“英子姐姐”先后获得了“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等多项大奖。《北京青年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社会报》、《湖北日报》、《中国民族》杂志、《中国民族教育》杂志最近纷纷报道了“英子姐姐”的感人事迹。刚刚出刊的2010年9月号《党员生活》杂志,“英子姐姐”成为封面人物


一、“心之旅”网站来了个“英子姐姐”

“英子姐姐”的真名叫刘发英,现任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副校长、县助学启智工程理事会副会长。

“英子姐姐”的网络助学,得从她在资丘镇工作时说起。九十年代初,刘发英师范毕业分配到最边远的黄柏山乡陈家坪小学任教,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她迅速成长,因其突出的教学成绩而成为县里的首批骨干教师,而且获得了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光荣称号。2003年春,组织上将她调往资丘镇白沙坪小学任校长,走上了领导岗位。学校里有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不起书,面临失学危险,作为校长,她时刻心里装着贫困学生问题,为此苦心焦思……

2005年9月的一天,白沙坪小学来了两位远客,他们是武汉大学的两位青年教师,分别叫李勤、周锋,是来长阳调查山区贫困学生状况的。他俩自我介绍说,他们是武汉“心之旅爱心助学网站”的志愿者。该网站是武汉地质大学幼儿园杨东波女士发起创办的。

这是刘发英第一次接触到“网络助学”的概念,还真是一件新生事物,她心里免不了打了个问号:“网络助学能有效果吗?真能为贫困学生弄来助学资金?”

刘发英陪着客人翻山越岭地走访了两位最贫困的学生,两位客人回汉后在“心之旅”发布了他们的贫困信息,不久后竟真的有两位爱心网友寄了800元钱到白沙坪小学来了。这两张汇款单是刘发英从镇上的邮局取回来的,虽然钱的数额有限,但刘发英还是心里一动,她从这件事中看到了某种希望。

时隔不久,“心之旅”网站的创始人杨东波又带着几位爱心网友来到白沙坪小学,在走访了五位贫困学生家庭后,现场落实了2000元助学资金。

刘发英受到启发,便也尝试着在“心之旅”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并开始在“心之旅”发布资丘镇贫困学生的信息,同时还介绍资丘的风土人情、革命历史等情况。

“英子姐姐”每天焦急地上网查看反响,期盼着有爱心网友与她联系并给贫困学生们寄钱来。她收到的第一张汇款单是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一位名叫朱毅的人寄来的,1000元,用于资于资助覃伟等3名贫困学生。当她从邮递员手中接过这张汇款单的时候,简直欣喜若狂,还把汇款单捧在手里亲了一下。确实,这比她自己中了大奖还令她开心哩。

但是这一年收获甚微,她仅仅募集到了2000余元的助学资金。

“英子姐姐”回忆说,也许是“英子姐姐”这个名字在网络上还陌生的缘故吧,毕竟网络是虚拟的,网络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陷阱,所以那些爱心网友也不得不小心提防。

当地群众对网络助学这种方式也还持怀疑态度。甚至当她通知一位贫困学生的家长来找她领取助学款的时候,那位家长说:“不会是骗我的吧?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英子姐姐”没有气馁,而是在思考着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获得爱心网友的信任。“英子姐姐”坚信只要真诚待人,以心换心,就一定会有出路,于是她公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单位、职务、电话、QQ号等,并设置了“无私奉献网络不虚拟,热心助学人间有真情”的签名档。

“英子姐姐”在网络上与网友亮真心、讲实话、吐真言,推心置腹,对方也通过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加以验证。这样,她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赖,结识了不少同样愿意以真心相回报的爱心网友。

转眼到了2006年五一黄金周前夕,“英子姐姐”在“心之旅”网站发出邀请,公开征集“资丘行”活动的爱心志愿者。结果报名者十分踊跃,达到27人,简直有点出乎“英子姐姐”的意料。“英子姐姐”向镇中心学校校长田拥军做了汇报,田拥军高度重视,与“英子姐姐”一起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在全镇9所中小学中对贫困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这批“资丘行”志愿者风尘仆仆地从武汉来到资丘后,分成14个家访组,用两天时间深入到全镇十四个村进行了家访,结果这一次资丘镇86名贫困学生有幸成为救助对象,救助标准为每年400~2000元不等,总额为3万余元。

2006年,即“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的第二年,全年募集到助学款3万余元。以后呈几何状地逐年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英子姐姐”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从2005年到2010年,“心之旅”资助了资丘镇127名学生,资助款达到20多万元。六年间,“心之旅”爱心网友们牵挂老区贫困孩子,不惧路途遥远风波劳顿,十一次组团到资丘,对百余名贫困学生进行了家访,参加者达70多人次。



英子给贫困学生送去爱心人士提供的救助款


二、网络助学“聚沙成塔”

为了进一步扩大网络助学范围,2006年8月,“英子姐姐”又设法与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站长“大耳朵”取得了联系。“大耳朵”为“英子姐姐”的精神所感动,在他的网站为“英子姐姐”开辟了专门的爱心助学论坛,邀请“英子姐姐”担任版主。“大耳朵”自己带头为5位资丘贫困学生提供捐助,每年捐助额达6000元。

“英子姐姐”在该网站通过论坛和QQ群与大量的爱心志愿者建立了联系。当她首次发布13名贫困学生的信息后,马上得到响应,不久收到8500元的助学款。随后,“英子姐姐”在该网站不断发布贫困生信息,募资数额逐年提升。

“英子姐姐”还在湖北“情暖荆楚”网站、华人“IT民工棚”网站开辟了助学版块。此外,她还自建了“英子姐姐助学网”,另有热心朋友为她建起了助学博客。她通过多个网络渠道筹集助学资金并取得了良好效益。她的QQ上有三百多个爱心网友。

为了获取更多的贫困生信息,“英子姐姐”时时做有心人。到镇中心学校开会,她总是主动地与各学校负责人取得联系,请他们提供贫困生名单和基本情况,然后她进行汇总,并不辞辛劳地连夜写成材料发布到网上,寻求资助人。几年来,她建立了十大本网络助学资料,执笔撰写的网络助学资料达到五万余字。

在网络助学活动中,“英子姐姐”的帐目都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所有的助学款项,她都一笔一笔地在网上进行了公布,收到捐款数额多少,受助人是谁,受助人的收条和签字以及受助人照片都进行公布,从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多年来她为此支付的大量电话费、电费、交通费、文印费达5000余元,都是她从微薄的工资中付出,从不曾从爱心网友捐助款中开支一分钱。

“英子姐姐”2004年喜获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光荣称号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网友写了一副对联短信向她表示祝贺:“心系贫困生,盛情殷殷,能聚沙粒成宝塔;苦心终不负,天心拳拳,方使善行达天听。”

2009年4月,“英子姐姐”因患胆结石在医院做了手术,躺在病床上还时刻惦记着网络助学的事。为了不耽误捐助的事,她把QQ密码委托给一位关系好的同事,请她时刻注意网上信息。这期间华裔日本友人刘晓燕女士在网上说,愿意再资助3个贫困学生,同时她要求与被资助的学生通电话,并一起视频。“英子姐姐”理解刘晓燕女士的心情,顾不得伤口没有痊愈,也顾不得医生的阻止,硬是从医院里撑着赶回学校,在网上与刘晓燕女士预约通话时间,同时通知受助对象到学校会合后一起跟刘晓燕女士视频。看到受助对象稚嫩可爱的形象,刘晓燕女士非常满意,三天后,3位学生收到了她越洋捐助的2250元生活费。



小芳丽的家多么贫穷哦



但是英子姐姐看到,小芳丽的奖状却好多好多。这样的孩子能不救助?



还有田锦涛,家里也穷哦~~~~山里像这样的孩子有N多


英子姐姐跟小锦涛一家人合影。锦涛的亲人不是老就是病,智力水平也不高


这是学生收救助款时开的收条


填写收条很认真哩


志愿者们回访受助学生,学生在填写回访表


英子姐姐与受助学生在一起



走在家访的山路上

三、县一中的“贫困生受助仪式”

2009年暑期,为了帮“英子姐姐”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县教育局决定将她从资丘镇凉水寺希望小学 (2008年秋她调到凉水寺小学任校长一年时间) 调往县城花坪小学。当地干部群众哪里舍得她调走?调令没到,二十多位学生家长便联名给镇中心学校和县教育局递交“请求书”,要求挽留“英子姐姐”,其情意之恳切、言辞之激愤,让好心的教育局领导担心“英子姐姐”走不成了,更担心因此影响当地社会稳定,因此副局长吴大银亲自赶往凉水寺村去做工作,请家长们体谅“英子姐姐”的家庭困难,给予放行……

一位村干部在发给她的短信中说:“感谢您对资丘教育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您的工作调动虽然是情理中的事,但仍然使我们感到吃惊。您的离开将是资丘教育的巨大损失,今后常联系,我们会永远想念您的。”

调到县城花坪小学,“英子姐姐”感到工作节奏更紧,工作任务更重,太累了,但她仍然把“网络助学”工作也带到了新单位。而且,在县城,她的视野更开阔了,工作的平台更高了。原来她在资丘镇,网络助学主要关注的对象是资丘镇内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那么她现在面对的是全县各个乡镇,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的所有贫困学生。“英子姐姐”告诉记者:“我现在网络助学的重点是县一中,包括其他三所高中在校贫困生和考上大学而没钱上学读书的同学。”

今年高考结束后,“英子姐姐”在“心之旅”、“大耳朵”等几家网站同时启动了救助贫困高中学生的网络助学活动。如她在“大耳朵”网站与大耳朵、小燕、魔域雪原等几位骨干成员联合发表倡议书:“英子姐姐现在已经调到了县城里的花坪小学。当她看到有的家庭遭遇天灾人祸而陷于贫困,有的家庭里同时有几个孩子在上学而经济负担沉重,好不容易考上一中、二中的优秀孩子无法上学,只能上职业高中或者过早出去打工挣钱,真的很让人心酸……因此,大耳朵助学群研究决定,以后把主要的资助对象转移到对长阳县一中、二中、民族高中、清江高中里贫困且成绩优异的学生的资助上。对高中生的资助标准是一年1200元。”

“英子姐姐”在几家网站的倡议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今年暑期里,“英子姐姐”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爱心网友的8万多元捐款,其中资助县一中贫困生的32500元,其余的是资助县内其他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生的。

对县一中的受助对象,此前资助人数不多,“英子姐姐”是打电话通知受助对象分别到她家里来领款的,但这次活动涉及到27位爱心网友为37位贫困学生捐助的32500元捐款,人多面广,所以她便决定专程送去。她本来打算不惊动学校领导,悄悄地将这些钱分头送到受助者手里,但是当她于9月3日下午提着钱出现在县一中门前的时候,几位校长竟在校门前亲自迎接她了,令她不由得吃了一惊。后来才知道是县助学启智理事会会长聂德媛同志给校长打了电话,“走露了风声。”

学校召集全体受助学生举行了隆重的受助仪式,“英子姐姐”在仪式上集中发放了这笔捐款。

仪式上,校领导请“英子姐姐”给受助学生讲话,但是“英子姐姐”站起来给大家敬过礼之后谢绝了。按说她是当过多年校长的人,还参加过县里的演讲比赛得过奖,但她觉得网络助学的事不可太张扬。尽管如此,师生们还是给了她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英子姐姐与长阳一中的部分受助学生代表在一起合影。前排右三为英子姐姐,前排中为县助学启智理事会理事长聂德媛同志。


这批受助学生中,有一位高三14班女生名叫熊艳玲,家住龙舟坪镇刘家冲村。她从小不幸,三岁时父亲和母亲因为家庭琐事发生矛盾,双双服农药自杀。成为孤儿的熊艳玲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熊艳玲十分听话懂事,在校读书刻苦用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县一中。高一、高二时,学习成绩也很优秀,老师都说这孩子考一类大学没问题。但是,这个家庭的状况确实令人心寒呵,爷爷奶奶都七十多岁高龄了,爷爷患有高血压、支气管扩张、痛风等多种疾病,奶奶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哮喘等疾病,两位老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每月需要医药费300多元。

“英子姐姐”了解到熊艳玲的贫困状况,在大耳朵网站发布了关于她的贫困信息,迅速得到了爱心网友回应。在熊艳玲读高三期间,得到了小燕1500元、invisible2100元、新宇王萌1000元、耷负猊100美金 (折合人民币682.13元) ,总计5282.13元的资助。

今年熊艳玲参加高考,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以546分的成绩考上了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英子姐姐”继续发动爱心网友捐助,得到网友任一菲1000元、nina5000元的捐助。

在仅仅一年时间里,“英子姐姐”帮助熊艳玲落实了11282.13元捐助。熊艳玲含着泪对“英子姐姐”说:“您真是比我的母亲还亲啊。”

采访中,花坪小学校长汪家胜告诉记者:“英子姐姐调到花坪小学任副校长后,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今年花坪小学教育教学综合考核成绩在龙舟坪镇获得第一名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她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倾情为贫困生网络助学,一年来仅为花坪小学就资助了12名贫困生,还为花坪小学的对口帮扶学校——两河口小学资助了8名贫困生,受到家长和社会好评。‘英子姐姐'的网络助学工作,提升了花坪小学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关注度。”

四、“爱心火炬”在不断传递


“英子姐姐”在几家爱心助学网站的出色工作,使她简直成了一个“网络红人”,受到不少热心善良的网友追捧。她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们,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网民,正是由于受到她的影响和带动,而参与到网络助学事业中来。这情景,正像一种“爱心火炬”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不断传递。

“英子姐姐”虽然离开了她工作多年的资丘镇,但她一直还关注着资丘镇的贫困生们,仍然每年为资丘镇的贫困学生募集不少助学资金,且每学期她都亲自前往资丘送一至两次资助款。而资丘的不少教师在她的带动下也追随她加入了爱心助学的行列。今年暑期,“英子姐姐”与白沙坪小学教师罗忠秀 (系全国劳模) 、资丘中心学校副校长孟小英、凉水寺希望小学校长肖光新、柿贝小学校长李国庆、白沙坪小学教师田太和以及各乡镇团委书记一起组成一支爱心助学小分队,跑遍了全县十一个乡镇,收集到80余名贫困生的信息,整理后,陆续发布到网上。

大耳朵网站的小燕,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银行工作,待遇较为优厚。那一阵子,她失恋了,偶尔在大耳朵英语网看到“英子姐姐”的QQ号,便加了进来。她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跟“英子姐姐”聊天,以排解心中的郁闷。“英子姐姐”耐心地开导她,让她重新鼓足了生活的勇气,并受到“英子姐姐”爱心感染,愿意与“英子姐姐”一道资助贫困学生。她每个月发了工资后,便从本来不算高的工资中拿出1000—2000元来搞捐助。三年多来,她一个人已经捐出了36000元,帮助了25名贫困学生读书。而且,她再三对“英子姐姐”要求,不准对受助者公开她的真实姓名,甘当真正的“无名英雄”。

有一个网名“若芷”的青年女子,结婚五年,因怀不上孩子,夫妻产生了隔阂,直到离婚。“若芷”在网上找到“英子姐姐”,对“英子姐姐”说:“我俩是第一次聊天,也是最后一次聊天儿。”“英子姐姐”感到不妙,忙关切地问她遇到了什么困难,请她说出来可帮她参谋参谋。“若芷”告诉她说:“明天我要到庙里当尼姑去了。”

面对这么一个对生活绝望的女子,“英子姐姐”及时地给予了她许多宽慰。“英子姐姐”告诉“若芷”,她自己生活中也有很多不愉快的事,爸爸患了中风,哥哥半身不遂,公爹癌症晚期,很多时候,都是靠教学工作和网络助学在分散内心的痛苦。“英子姐姐”说:“生命是宝贵的,因为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谁能保证不会遇到痛苦的事情呢,如果都像你这样脆弱,我都可以死几次了。”经过反复的交流,“若芷”打消了去当尼姑的念头,振着精神,重新计划人生。后来,“若芷”出国去攻读教育学硕士了,她对“英子姐姐”说:“我回国后也要像你一样热爱教育,为教育做贡献。”后来她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也资助了一个长阳一中学生,每年捐助1200元。

英子姐姐欲创“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基金会”,欢迎爱心人士参与支持。
英子姐姐QQ号:397500146 (非诚勿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3:27:53 | 只看该作者
网络助学典型“英子姐姐”6年资助681名贫困学子2011年07月0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上官纯青 杜强



中新网宜昌7月5日电 (上官纯青 杜强) 备受全国网友关注的网络助学典型“英子姐姐”再度成为媒体焦点。7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两个栏目,分别报道了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党员教师刘发英网络助学的感人事迹。当日,“英子姐姐”亮相央视荧屏之后,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网友们纷纷留言为她的善举叫好。目前,“英子姐姐”刘发英和她的助学团队已累计募集助学款170多万元,681名贫困学子得到及时资助。其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入选了“中国好人榜”。
“今天才在电视中看见新闻。想资助一名贫困生。请联系并答复一年应资助多少。”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湖南工业大学校门口工行东湖支行的邓先生在“英子姐姐”助学网站留言表达资助意愿。
湖北宜昌锦绣天下的邹先生表示,愿意捐出200多本书和200元钱,并想带着女儿一起送到长阳来。江苏无锡的马先生,希望资助一名高中学生,为自己读高中的女儿寻找一个同龄人,让她们一同成长。山东的田田在助学网站上浏览贫困学生待救助的资料后,决定资助田露露、王巧巧两名贫困学生各500元,并及时把资助款打到了刘发英公开的助学账户。
辽宁网友“一心清静”、 吉林省白山市的董英财、山东省德州市的“紫竹”、北京大兴区的杨增健等,在央视看到了刘发英网络助学的新闻报道后,纷纷表达资助意愿。刚参加完高考的甘肃学生王艳,则希望与山区的贫困孩子们书信往来,与他们交流,建立友谊,分享学习的经验。
当日下午,刘发英挂在网上的QQ一直闪烁不停,手机电池也被网友打光了,其创办的助学网站上,网友留言如同飞舞的雪花。据初步统计,刘发英当日下午收到江苏网友“格尔金”、甘肃网友“真拙”、辽宁网友“东北老农”等捐赠的助学款达14000元。
面对网友的信任和鼓舞,刘发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老师、当校长,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尽自己的能力多帮助孩子们!”,她还表示:“网络是虚拟的,但网民力量却是真实的。下一步希望更多的爱心网民参与进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刘发英扎根山区教书育人20余载,2005年以来,刘发英在网上注册网名“英子姐姐”,利用休息时间开始网络募款助学活动。6年来,她结识了600多位网络助学爱心人士,组建了遍布世界的“英子姐姐”助学团队。今年还与湖北团省委、省基会联手设立了全省首个草根基金——“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3:29:15 | 只看该作者
“英子姐姐”:网聚爱心的助学传奇
[来 源] 中国教育报[发表时间] 2011-12-16  
“英子姐姐”叮嘱受助学生努力学习
汤一介在思考《儒藏》刘发英在浏览助学网站
刘发英在走访贫困学生途中
“英子姐姐”与受助家庭(本版图片由刘发英提供)
一则则求助网帖,一个持久的爱心账户。当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爱的感召下轻点鼠标,将带着温度的善款传递给大山里的孩子时,世界似乎变得很小很小,仅在一颗心到另一颗心之间。
  英子姐姐”——受助的山村孩子们呼喊的这个名字,是这份爱心的“感召者”和“中转站”。
  英子姐姐”本名刘发英,是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一名小学教师,今年42岁。6年来,她坚持通过互联网为贫困学生募集爱心助学款。在此过程中,她结识了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网络助学爱心人士,组建成遍布世界各地的“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搭起一条虚拟网络世界通往现实世界的爱心桥梁。
  从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长阳及周边县市已有998名大、中、小学生得到了“英子姐姐”的资助,“英子姐姐助学网”及“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募集助学款共计272万元。
  山里孩子的梦想,因为“英子姐姐”和一个个好心人的爱,在山路蔓延……
  扎根农村芬芳美丽山乡
  武陵山脉中南一隅,流淌着一条河,弯弯曲曲的河水悠悠向东流去,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这条河名叫清江,被誉为“土家族的母亲河”。
  清江两侧是一座座大山,高耸入云。
  这里是山的世界,放眼望去,除了大山还是大山。
  不久前,“英子姐姐”和助学团队成员又一次踏上了山路,他们要到都正湾镇高桥村走访和回访贫困学生家庭。这次,“英子姐姐”要把刚收到的3万元助学款送到21位贫困生手中。
  这条助学之路,她已经走了多年。
  1991年7月,刘发英从当时的枝城师范毕业。在填报分配志愿表时,她在志愿栏里写道:“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去!”
  刘发英说,这样选择是受父亲的影响。
  刘发英的父亲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这样的人才在农村可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父亲毕业时,完全可以留在武汉,但他却坚定不移地回到了家乡长阳,教小学,教初中,一直教到高中和县党校。
  他常对孩子们说:“如果每个山里的孩子都一心想着离开农村,那农村永远不可能富裕,农民只能世代贫穷。”父亲的话在刘发英的心里烙下了印。
  多年后,刘发英同父亲一样,作出了进山的选择。
  1991年9月,刘发英来到距离县城200多公里、最偏僻、最穷困的长阳县黄柏山陈家坪小学工作。学校临时用两条长板凳、几块木板为她搭了个窝。
  从此,一箱书、两床棉絮、一间小屋,成为了刘发英生活的全部。她在黄柏山扎下了根,一呆就是18年。在这18年里,她日日与大山里的孩子们为伴,与贫穷和寂寞为伴。刘发英说,那时候,最怕的就是漆黑的夜晚和打雷的雨夜。
  不过,山区人民的朴实也让她感到温暖。在那里,老师要自己上山种菜,自己生炉子做饭。最初,刘发英种不好蔬菜,山上又买不到米和肉,只能靠土豆、面条充饥。学生家长得知后,每次给孩子带菜,总会给刘老师多带一点。刘发英说:“很多学生买不起饭,可他们却把仅有的新鲜蔬菜分给我……”
  更加触动刘发英的是,山里孩子对读书是那么渴望,但贫穷和失学却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许多山里娃的希望,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于是,除了认真教课,刘发英经常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学习用具、衣服,垫付药费。那时,她的月工资仅98元5角。
  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总是这样安慰孩子们。但是,她同样也明白,依靠她个人的工资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她开始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寻求帮助。
  轻点鼠标叩开爱心世界
  转机发生在2005年9月。安静的校园里来了两名风尘仆仆的青年,他们是“心之旅”助学网站志愿者、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李勤和周锋顾。“刘老师,我们是‘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想在这里资助贫困学生。”
  刘发英很是惊喜,她顶着烈日,陪同两名志愿者翻山越岭,走访了几户贫困学生家。李勤和周锋顾对贫困生小伟和小向的故事印象深刻,将两个孩子的情况发布在了“心之旅”网页上。
  一周后,800元爱心助学款就寄达学校。又过了一周,该网站发起人杨女士也来到资丘走访,现场落实2000元助学款,5名学生获助。
  网盲”刘发英感到很神奇:“网络还真管用!”于是,她开始学习上网,先在“心之旅”网站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又笨拙地将几名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布在网上。
  操作成功的那一刻,刘发英欣喜若狂,一个全新的想法诞生了——“网络助学”!
  2006年6月12日,刘发英收到了宜昌地矿所喻望寄来的600元爱心款,用于资助两名贫困学生。这是她参与网络助学后,直接收到的第一张爱心汇款单。这坚定了她开展“网络助学”的信心。
  很快,她迎来了“拓展业务”的机会。
  2006年8月的一天晚上,刘发英打开电脑,一条要求加她为好友的信息让她眼前一亮。对方在留言中说:“我是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的负责人,网名‘大耳朵’,希望在长阳资助一些贫困生。”原来,“大耳朵”是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站长韩柏东先生,他听说长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于是联系该县教育局,教育局又向他推荐了“英子姐姐”作为联系人。
  大耳朵”最初资助了3名学生。每当钱款汇来,“英子姐姐”便第一时间发放给学生,并将孩子们写的收据拍成照片上传给“大耳朵”。几名受助的孩子也多次给“大耳朵”写信、打电话,汇报学习情况,向他表示感谢。“山里的孩子真纯朴!”被山村孩子感动的“大耳朵”又增加了2个资助名额,资助款至今已达近3万元。
  与此同时,“大耳朵”韩柏东还在自己的网站上专门开设了“英子姐姐助学”专题,发布长阳县贫困学生信息,并邀请刘发英担任版主。因该网站的网友中有许多海外人士,“英子姐姐”和她的网络助学故事走向了世界各地。
  随后,湖北的“情暖荆楚”和日本的“IT民工棚”网站也开设了助学板块。通过这些渠道,“英子姐姐”的视野不断开扩,先后结识了国内外600多个助学网友。
  2008年春,“英子姐姐”又结识了新加坡籍华人杨柳。杨柳被她的精神打动,寄来1000元人民币。这是她争取到的第一笔国外网友的资助。
  就这样,刘发英结识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助学者,最初的愿望实现了。
  2009年,“英子姐姐”调到县城花坪小学任副校长,但她没有忘记资丘镇的贫困生,不仅继续资助资丘镇的孩子们,还把“网络助学”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长阳县及周边地区。
  网聚真情成立助学团队
  在坚持助学的路上,“英子姐姐”也曾遭遇质疑,有人说她不务正业,有人说她多管闲事,有人说她为自己捞钱,但更多的人给予了她支持与鼓励。刘发英说:“如果没有亲人、同事、朋友的鼓励和帮助,我很难坚持下来。”
  去年11月,刘发英建起了自己的网站——“英子姐姐”助学网,并成立了一个助学团队。她的爱心助学团队也发展到有21名固定成员,其中既有普通教师、偏远山区的学校负责人,也有退休干部、知名作家、省级劳模等,大家都是无偿服务。
  白沙坪小学的田太合老师,就是“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走访组的成员之一。他说,走访时,因为途经的都是山路,只能靠步行,遇到下雨天,容易摔跤,甚至有时会从山上滚下来。刘发英说,身边人的坚持总是让她很感动。
  团队的力量也让“英子姐姐”助学网得以壮大。
  网站刚建成时,一些人想资助,但是有点怀疑。为了筹集更多的助学款,刘发英有时候要和“准资助人”磨一晚上的嘴皮子,对方才相信她。
  为了赢得持久的公信力,她带领志愿者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
  例如,通过摸底走访核实过的信息,“英子姐姐”会亲自通过后台管理软件发布到网上“待资助信息”板块,网友只要点击这个板块,就能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选择自己的资助对象。资助人钱一到账,“英子姐姐”首先就会把“待资助”学生转到“已资助信息”板块,公布该学生资助人的网名、资助金额等。随后“英子姐姐”团队会把钱送到受助学生家里,学生或学生家长必须亲自签收,学校老师等代收的,必须留下代领人电话。送款时,“英子姐姐”团队会给受助学生抄下资助人的电话、地址,要求学生期中期末、过年过节必须与资助人联系。而团队中的法律顾问、湖北仁辉律师事务所律师则负责电话回访,抽查资助款是否真正到位。
  在刘发英家里,记者看到了12大本厚厚的“爱心账本”——分学期建立的助学登记册里,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捐款的来源、捐款人地址、电话号码、QQ号、金额、受捐学生姓名、学校、年级等重要信息。全部汇款还有复印件存档。刘发英说:“我这6年资助的所有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不会弄错或重复资助。”
  家人的支持也使刘发英获得了坚持的动力。
  英子姐姐”的丈夫叫覃守龙,是一名中学教师。起初,他对妻子的网络助学并不太理解。覃守龙说:“毕竟她因为做这个事情对家庭的照顾少了一些,我一度不太支持。有时候,我还劝她干脆暂停下来或放弃。”
  可是,当妻子遇到困难时,覃守龙还是会挺身而出。
  2006年秋季起,“英子姐姐”收到的爱心汇款越来越多,这些钱需要尽快交给学生。当时她在白沙坪小学当校长,还分管附近5所学校,工作十分繁忙,于是取款任务落到了覃守龙肩头。从学校到镇上有好几里路,多的时候,他一天要跑四五趟。
  2008年春季开学时,一位老人领着8岁的孙子,带着20个土鸡蛋,赶了几十里山路,特意到“英子姐姐”家表示感谢。夫妻俩十分感动,塞给孩子50元钱,还找出一包儿子的衣服给祖孙俩带回去。
  这件事对覃守龙触动很大,他深深感到妻子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从此,他心甘情愿地当起了“义务取款员”,风雨不误。至今,覃守龙已经为此骑坏了两辆摩托车。
  谈到儿子谭时,刘发英觉得愧疚。目前,谭时在长阳县一中读高三,虽然父母都是教师,他却很少得到父母的辅导,成绩只是中等。刘发英说,有一次,儿子的衣服扣掉了,他不是找妈妈给他缝补,而是很自然地找爸爸,丈夫覃守龙似乎也已习惯了又当爹又当妈。
  刘发英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那是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间。
  2007年,刘发英的父亲中风偏瘫,哥哥因车祸高位截瘫,公公被查出患有癌症。当年秋天,丈夫也从资丘调到县城一所中学,夫妻俩相隔数十公里,来回一趟需要一天时间。每到放假,刘发英不得不在4个亲人之间奔波。那时,她的网络助学事业进入拓展期,资助人数不断上升,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她身心俱疲,情绪低落,动了放弃的念头。这种情绪被与他一起捐资助学的志愿者们发现了,大家轮流劝她,并发动了更多身边的人来支持助学,“英子姐姐”终于在众人的帮助下挺了过来。
  此后,刘发英得到的帮助并没有停止。就在今年2月12日,在韩国国立昌原大学就读的博士生冯冠军来到长阳,看望刘发英及他资助的学生。冯冠军说,他希望成为该助学团队在韩国的义务联络点,发动身边的朋友们也都来支持“英子姐姐”的事业。
  传递爱心托起山村希望
  谈起山里的孩子们,刘发英有说不完的故事。
  晓涛只有8岁,却是家里的顶梁柱。
  他住在长阳县资丘镇凉水寺村一座高山的山顶,奶奶和父母都是残疾人。田家是村里最穷的,全家的大事小事都指望着晓涛。
  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发现了他,并将他的情况发布到了网上。去年10月9日,晓涛得到了山东省和辽宁省两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的帮助,收到了1500元助学款。
  10岁小女孩阿钰是长阳县两河口小学四年级学生,个子不高,面容清秀,说话时声音不大,偶而笑一笑,很甜。
  2008年,阿钰的爸爸在外地打工时,从三楼摔下,右手臂断裂,治病花了9万元。从此,一家人深陷困境,生活无着,孩子上学也成了问题。
  阿钰知道自己能够上学,是因为得到了一位好心的日本阿姨资助。两年来,这位日本阿姨共资助了2000元。
  日本的好心阿姨在哪?”记者问。“在天边,好远好远。”她手指向远处的大山说。“日本在哪?”“不知道。”“你会不会看地图?”“我不会。”“你知道她长得什么样吗?”“我不知道……不,我知道。我梦见过她,梦见她在天边有一个漂亮的影子。”
  与阿钰一样,刚刚从深圳打工回家的阿钰妈妈,也在脑海中描绘着恩人的样子。她想,这个日本女子一定长得很漂亮,身材也很好。
  纯朴的山里人表达感恩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2001年3月1日,是长阳县津洋口镇三鱼冲村的3岁女孩小洁最悲伤的一天。那天,她的父亲因车祸身亡。从此,陈母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以种地为生。家里没有男劳力,一家人守着山里贫瘠的土地,难有足以糊口的收成。
  一年后,妈妈带上小洁姐妹离开故土,迁至长阳县城,租了个17平方米的小屋,做了一个擦鞋的木盒子,开始为女儿上学挣学费。
  擦一双鞋挣2元,但在小县城里擦鞋的人并不多,就是春节生意最好的时候,陈母在大街守一天,也挣不到20元。最好的一天,只挣了16元。挣钱这么难,但她的希望没有破灭,“再苦再难,都要供女儿上学”。大山的女人有颗坚强的心。
  2009年9月,刘发英给陈母打电话,要她领捐助款。“那时正是我最难的时候。”陈母说,“到学校后,刘老师递给我400块钱。接过来的时候,我心头一热,泪水一下子滚了出来。”
  刘发英说,捐钱的人叫小惠,是韩国人。从此,小洁和妈妈就记住了小惠和刘发英,一天到晚想着能为帮助她们的人做点什么。
  一天,刘发英途经龙舟大道到花坪小学上班,不经意间被陈母发现。陈母终于找到了报答的机会,一把拉住刘发英,一定要给她免费擦鞋。刘发英反复推辞之后,只得“就范”。
  此后每次见到刘发英,陈母都要为刘免费擦鞋,还说:“把您家的鞋子都拿来,我没别的本事,只能擦鞋报恩。”打那后,刘发英每次上班时,都要绕道而行,以免麻烦陈母。
  是爱心人士的资助,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湖北大学一年级学生阿玲动情地说。
  阿玲两岁时,父母因一次意外同时离开人世。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盆菜,在乡邻的接济中,爷爷奶奶艰难地将她抚养成人。
  2009年夏天,阿玲高考考了525分,刚好上了一本线,但没有达到她填报的中国海洋大学的录取线,她落榜了。
  像天塌了一样。”阿玲说,“当时非常绝望,想外出打工,但舍不得年迈的爷爷奶奶;想复读,却没有足够的钱,好长一段时间里晚上睡不着觉。”
  秋天快开学时,阿玲突然接到“英子姐姐”的电话,说北京一个叫宋燕的好心人资助了她1500元。她这才知道,是“英子姐姐”将她的情况发到网上求助。接着,她又先后接到了美国的杨光、安徽的李成忠、山东的王蒙、四川的肖莎、山西的任静等人资助的9500多元现金。复读一年后,她终于考上了湖北大学。
  从大山走进省城,从贫困生成了大学生,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寻找报答的机会。”阿玲说。
  我还是一名学生,我能回报社会什么呢?”阿玲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一天,阿玲得知学校有个社团叫做“新长城自强社”,加入后能有机会做好事,就赶紧报了名,争取到了在各宿舍收集废纸、废瓶子的机会。“收集了这些东西,拿出去卖钱资助山里孩子。”阿玲说。
  今年2月15日,阿玲给刘发英写了一封信,向刘老师汇报了她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信中,她特别提到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那是在去年10月,她偶然听说武汉一个幼儿园里有患自闭症的孩子,便去服务,现在,一到休息时间,她就到那里与孩子们互动,教他们吃饭、走路、说话。
  她对“英子姐姐”说:“我受到了像您这样的好心人的资助,无以回报,除了好好学习,我想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回报社会也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吧!”
  网络是虚拟的,但网民的力量却是真实的。期待更多的爱心网民参与进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刘发英还希望,“把助学与感恩教育融为一体,鼓励孩子们学业有成、自食其力之后,自愿成为‘英子姐姐’基金的资助人,把爱心传递下去。”(文中受助学生均为化名)
     延伸阅读·自述


我为什么这样选择
   刘发英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啊,我也曾经这样问自己。
  我在边远山区生活了18年,还记得从县城坐车到黄柏山教育组报到那天,我真没想到路有那么远,路况又那么差,全是土路,坑坑洼洼,非常颠簸,四五个小时才到资丘镇,我在车上吐得晕头转向。
  此后的多少个夜里,我曾经悄悄流泪,工作压力不说,就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跟我一起到黄柏山的几位青年教师都想办法调走了,我也曾想到离开,但是我最终没有这样做。因为生活感动了我,孩子们和家长感动了我。
  那时,学生们知道我这个新老师爱哭、胆子小,就回去告诉爸爸妈妈。于是,不少家长在给孩子们送小菜时,总会给我带上一点新鲜蔬菜;每天晚上女孩子们还轮流给我作伴;每次放假,孩子们都把我接到他们家玩,这都让我很是感激。
  我清楚地记得,我到一个女生家里走访,她父亲跟我讲,他一字不识,有一次,在广东打工的亲戚寄给他一封信,为了知道信上的内容并写封回信,他找人“换工”,辛辛苦苦地帮人家挖了3天坚硬的板田。他说:“刘老师啊,没有文化的苦头我们这辈子算是吃够了,就算是砸锅卖铁,我也要让孩子多读书!”
  面对这样的家长,我的心唯有震撼。我知道,山里孩子太需要老师。所以,我最终选择了留下。
  在搞网络助学的6年中,我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网友们的不信任、同事和亲人的不理解。
  网络是虚拟的,要想在网络上获取信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网之初,我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网友以想资助学生为由与我视频,当我好意与对方接通了聊天视频时,对方却说:“你就长这么个样儿,还想骗钱?不要拿助学当幌子来骗我们,你要是差钱就说,我们给你捐。”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我当时气得哭了一场。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有一份工资,生活可以维持,还从事着喜爱的教育工作,我凭什么要让别人怀疑我是骗子?我曾经动摇过,想到过放弃助学,但在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工作18年的经历,使我亲眼目睹了山里孩子读书的艰辛,我的心真的没办法放下他们。
  于是,我在网上留下自己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生活照、电话号和QQ号等。在与网友的交流中,我亮真心、讲实话、吐真言,终于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现代人经常会感到焦虑,有人问我,你在那么偏远的地方,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为什么能够安心工作,还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
  我觉得,我并不是傻到不知道休息,不知道健康,不知道多做家务、多照管孩子是我的本分,也不是不愿意当贤妻良母,而是我在所处的环境中,遇到了这份人生考验——你是否忍心看到山里的孩子们无法读书,你是否忍心辜负原本互不相识的网友们给予的信任——要经得住这份考验,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3:30:10 | 只看该作者
21人爱心团队助“英子姐姐”6年网络助学(图)

发布时间:2011-01-14

网来源: 荆楚网



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杏兰 唐宜贵 摄影:见习记者胡九思
图为:“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忙碌工作的情景

  6年助学,一路走来,“英子姐姐”也曾遭遇怀疑、挫折和动摇。她说,如果没有亲人、同事、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她很难坚持下来。
  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去年11月,“英子姐姐”助学网开通。她的爱心助学团队也发展到21名固定成员,其中既有普通教师、偏远山区学校负责人,也有退休副县长、知名作家、省级劳模等。有了他们,相信“英子姐姐”的网络助学之梦将会飞得更高更远。
  天天帮忙跑邮局和银行
  丈夫成了“义务取款员”
  “英子姐姐”的丈夫叫覃守龙,是一名中学教师。他中等个头,皮肤黝黑,戴一副近视眼镜,外表质朴,略显内向。但一聊起网络助学,他顿时滔滔不绝起来。
  自2006年秋季起,“英子姐姐”收到的爱心汇款越来越多,这些钱需要尽快交给学生。当时她在白沙坪小学当校长,还分管着附近5所学校,工作十分忙碌,于是取款任务主要落到在资丘镇一所高中任教的覃守龙肩头。从学校到镇上有好几里路,多的时候,他一天要跑四五趟,渐渐开始埋怨妻子“多管闲事”。
  2008年春季开学时,一位老人领着8岁的孙子,带着20个土鸡蛋,赶了几十里山路,特意到“英子姐姐”家表示感谢。夫妻俩十分感动,塞给孩子50元钱,还找出一包儿子的衣服给祖孙俩带回去。
  这件事对覃守龙触动很大,让他深深感到“妻子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从此,他心甘情愿当好“义务取款员”,无论刮风下雨。
  昨日,“英子姐姐”动情地说,她实在记不清丈夫到底帮她取过多少次资助款,只知道他为此骑垮了两辆摩托车。
  接连遭遇变故曾想放弃
  同事爱心接力助渡难关
  刘发英昨日回忆,网络助学6年中,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是她最艰难的时候,一度想过放弃。
  2007年,她的父亲中风偏瘫、哥哥因车祸高位截瘫、公公查出患有癌症。当年秋天,丈夫也从资丘调到县城一所中学,夫妻俩相隔数十公里,来回一趟需要一天时间。
  于是,每到放假,她不得不在4个亲人之间奔波。而当时她的网络助学事业进入拓展期,资助人数不断上升,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那段时间,刘发英身心俱疲,情绪低落。一次,她与一同参与网络助学的好朋友、资丘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孟小英聊天时,表示想放弃。孟小英十分吃惊,安慰她说:“这些助学款对孩子们很重要,放弃了很可惜。你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会发动更多人来帮你!”
  于是,她在资丘镇各学校陆续发动了十多名老师,请他们分头跑山区走访,收集整理贫困学生的资料,帮“英子姐姐”把资助款分发给学生,通过网络与资助者联系……
  在大家的帮助下,“英子姐姐”终于挺了过来。
  爱心感动退休副县长
  自愿当起“知心姐姐”
  在“英子姐姐”的网络助学爱心团队里,57岁的聂德媛曾任长阳县副县长、县助学启智工程理事会副会长,于2008年退休。“请你记住,你是大家的‘英子姐姐’,我是你的‘知心姐姐’。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有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我想办法帮你解决。”昨日,她再次鼓励刘发英。
  早在2006年,聂德媛就开始关注“英子姐姐”的网络助学。她发现,网络助学是个新生事物,形式新颖,渠道便捷,公开透明,大有前途。为此,她多次鼓励刘发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2009年夏,得知“英子姐姐”通过网络助学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数十万元时,她十分高兴,特地将其事迹呈交该县主要领导批示,引起重视。为让“英子姐姐”发挥更大作用,当年夏天,该县教育局将刘发英调至县城花坪小学任副校长。
  之后,聂德媛又发动该县教育局、团县委等多个部门,成立了稳定的“英子姐姐”助学团队。目前,该团队有21名成员,分为走访组、联络组、网站组、通讯员、宣传员等,聂德媛负责协调工作。
  “英子姐姐”获宜昌有关部门表彰
  被授予“希望工程贡献奖”
  (记者唐宜贵 陈杏兰通 讯员牛晋)昨日,宜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文表彰“英子姐姐”刘发英,该市团市委、希望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共同授予她“希望工程贡献奖”称号。
  宜昌市关工委《关于表彰刘发英同志的决定》称,该市长阳县的“英子姐姐”刘发英通过网络募捐助学,在她的努力下,6年来,全球400多名爱心人士共汇来80多万元助学款,让468名贫困学生延续了上学的梦想,特给予她特别表彰。
  宜昌团市委、希望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昨日也联合发文称,刘发英18年如一日在山区默默助学,贡献突出,特授予她“希望工程贡献奖”。前日,长阳县关工委也发文表彰了刘发英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3:31:04 | 只看该作者
“英子姐姐”网络助学走进央视《新闻30分》
2011-07-06 长阳县委宣传部    杜强   

7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两个栏目,分别报道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党员教师刘发英网络助学的感人事迹。其中,央视《新闻30分》在《我是共产党员》系列报道中,以《刘发英:托起大山的希望》为题,生动记录了刘发英坚持走访贫困学生、以网为媒汇聚爱心、建立助学团队和助学网的不平凡事迹。同日,湖北广播电视台总台公共频道《旗帜》专栏也对“英子姐姐”的事迹作了20多分钟的专题报道。         当日,“英子姐姐”亮相央视荧屏之后,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网友们纷纷留言为她的善举叫好。来自湖南株洲、湖北宜昌、江苏无锡、甘肃、山东德州、辽宁、吉林白山、北京大兴、新疆塔城等地的爱心人士纷纷通过电话、短信、QQ和网站留言等方式与刘发英联系,表达对其的敬意,并希望加入爱心助学团队。当日下午,刘发英挂在网上的QQ一直闪烁不停,手机电池也被网友打光了,其创办的助学网站上,网友留言如同飞舞的雪花。据初步统计,刘发英当日下午收到江苏网友“格尔金”、甘肃网友“真拙”、辽宁网友“东北老农”等捐赠的助学款达14000元。面对网友的信任和鼓舞,刘发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老师、当校长,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尽自己的能力多帮助孩子们!”,她还表示:“网络是虚拟的,但网民力量却是真实的。下一步希望更多的爱心网民参与进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目前,“英子姐姐”刘发英和她的助学团队已累计募集助学款170多万元,681名贫困学子得到及时资助。起初四处碰壁的她,用锲而不舍的信念和透明公开的流程,赢得了无数人的信任。如今,她的助学团队已遍及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央视主持人在新闻节目中这样评价“英子姐姐”:“刘发英就是用自己的爱心赢得了资助者的信任,也帮助了更多的孩子!”   
        刘发英扎根山区教书育人20余载,始终热情投入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列。特别是2005年以来,刘发英在网上注册网名“英子姐姐”,利用休息时间开始网络募款助学活动。6年来,她结识了600多位网络助学爱心人士,组建了遍布世界的“英子姐姐”助学团队。今年还与团省委、省基会联手设立了全省首个草根基金——“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
        今年年初以来,刘发英网络助学的事迹,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4月份,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1”第一季度十名网络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英子姐姐”刘发英获得第五名,成为中国网民心中的草根英雄,同时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入选“中国好人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3:31 , Processed in 0.1021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