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碑刻隶书取法中墨法意识的调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4 21:4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碑刻隶书取法中墨法意识的调动
对于隶书的取法,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以东汉碑刻隶书为主要取法对象,这主要是因为东汉隶书是整个隶书艺术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正体隶书走向全面成熟,在展示其自身无限美感的同时,它后启草、楷各体,另外还给书法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碑,著名的《礼器》、《曹全》、《张迁》和《史晨》等碑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可以说,要学习隶书,东汉碑刻隶书则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环节,古今中外,凡在隶书上有所造诣的大家无不如此。
然而,学习取法都是为了我们的创作服务的,或者说,一切临摹都要回到创作的本体上来。组成一件书法作品的因素有很多,单从技巧和形态上,我们认为一件完整意义的作品要有精到的笔法、精巧的字法、精妙的章法和精微的墨法。而对于隶书而言,东汉碑刻隶书,因其是以石碑为存在载体,以凿刻为主要手段,所以在丰富的碑书遗产中,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了解其墨法。在东汉,以字入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歌功颂德、美名流传,其目的是实用的,只要做到整齐、端庄、易于识别就可以了,也正因为这样的实用要求,使得人们难以产生对墨法的观念意识。
从墨色变化的特点上看,过多的墨色变化只会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多样性,只会加强文字的趣味效果和艺术魅力,而这却使得对其端正严整的追求遭到破坏。古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以破坏其根本追求去添加墨色变化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丰富的变化,必然会有浮躁的感觉。然而,作为后学,我们的目的已不再是以歌功颂德为书写目的和创作追求,所以我们有必要调动我们的墨法意识。在取法碑刻隶书的同时,多体会其风格,试以不同的墨色表现之、创造之。
对于墨法的意识,古代书家和书作中,其实已有不同程度的揭示。例如秦末汉初和大量西汉边疆地区的竹木简墨迹中,就有淡淡的墨法意识。当然,很有可能这种我们所认为的“意识”,在当时只是无意的流露,然而,作为我们却要对这些不经意间产生的“潜意识”倍加注意,因为正是因为有着这种墨法的无意运用,让我们感知到了简牍隶书在全局上的特殊构造,它们不仅各有风格,而且,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完全创造了有别于碑刻隶书的另一种美感。再比如清代隶书大家们在碑刻学习时作的改造,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伊秉绶,在他的许多临摹汉碑的作品中,我们能很深刻的体会到他减去了许多波磔之笔,代之以极其浓厚的墨色,沉着厚重。可以说,他在大刀阔斧的取舍中牢牢的汉隶碑刻的风格,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无论对何种书体、何种字体作临习,都要有所取舍,要创造性的学习。
尽管碑刻隶书没有墨法意识,但我们依然对其作讨论,其实就是旨在开启这种创造性学习的大门,可以说调动汉碑取法中的墨法意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创造必然会有想象的心理过程作依托,在墨法意识的调动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现有的丰富书写材料,还有在书写过程,或读帖过程中对字帖作出应有的思考与联想,即使是不经意的剥落之痕、石花、墨点,都有可能活用而成为你书法学习中

的新内容。诚然,“调动”是极有主体性格的一个词语,施之于书法的临习,我们尤其要重视这种主体性格的培养和在临习取法对象时主体情感的介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独具墨色效果的作品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临摹过程变得鲜活,才是依于临摹却本于创作的学书正道。

                                              王    景
                            二零零五年二月三日于愫雅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8:17 , Processed in 0.0762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