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您一边打渔网一边读《红楼梦》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0:42:35 | 只看该作者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0:45:43 | 只看该作者
红学的几个大问题
无恙居小识并引言
      浩淼红楼,真真千年一梦,引多少文人午夜梦回,恶魇重生。余生也晚,听闻红学一说当是五六年前游学甬上。是日晴空万里,烈焰当头,余于汗流浃背之时置身学院书楼中,偶拾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冯其庸《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匯校》、吕启祥《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等,始觉红学俨然自成一派,傲立群小之间,倾慕之情由然生矣。然碍于学业未能细究,殊感遗憾,但觊觎之心已存。而后数年间百家论坛又兴红学热潮,余亦得多方红学资源以品读,今收文本及电子本不下百余种,且多为显要者,而于琐碎、托名、附会之杂谈大都摒弃。当今之世红学本应昌盛,然反观现状自觉除刘心武之秦学,红学近三十载未有重大进展,斯可慨叹,悲呼“红学止于汝昌、其庸辈”。学界虽不乏有识之士,却限于无新证可依,致使邪妄之说并起却无从批驳,至今于诸多大关节仍无定论可言,斯学滥矣。痛定思痛,亦惟罗列红学之数个大问题及近之论点以志。嗟夫,生于乱世而滞于盛世,斯独红学之哀乎?此诚国学之衰也,叹叹!                             
                                                                                     无恙居主人翁      丁亥元月于甬上

一、红学的历史
      现存《红楼梦》中文字来源最早的手抄本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底本当成于公元1754(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年,其上的脂批即是最早的《红楼梦》研究。这是梁归智的观点。另外根据李放《八旗画录》认为光绪初(应该在1875-1880之间)京朝士大夫已经提到“红学”一词。民国初(1911-1915年)松江士人朱昌鼎也以拆字的方式提到“红学”。以上有两层意思,首先红楼梦研究从红楼梦创作时(中后期)就开始存在,其次“红学”一词至少在1880年以前就存在。从广义上讲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但这里应当指出,严格而言红楼梦研究并不等于红学,而清末提出的“红学”词汇概念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学”。当前所谓红学,在我们心中是存有一个朦胧的概念的,但尚缺乏明确的特征性定义。简单一例,如专门研究红楼梦中花鸟鱼虫、医药的文章就显然不能被视为红学研究,包括用西方哲学、叙事学理论研究红楼梦都不能称为红学研究,而相反如蔡元培、霍国玲、戴不凡、刘心武、土默热等非红学主流学者的研究及其作品却属于红学范畴。
      为红学下定义是困难的,但却是必需的。就我个人理解红学应该是指一切研究红楼梦(石头记)作者、背景、思想、艺术的一门历史考证科学,没有历史考证为依据或未结合作者时代背景的研究均不能称之为红学研究。具体包括红楼梦本身(含脂评)、评论、续书、仿作、综合考证研究、脂学、曹学、探佚学、版本学、索引、研究资料、非主流红学、红学史、思想、艺术、文化等(黑体为主要方面)。周汝昌先生在1982年曾提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不能算到红学的范围里,只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是否可以看作现代意义下狭义的考证红学定义)。我基本赞同此观点,红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能与普通的小说学等同视之。但就具体某个书籍论,有时很难判断是否为纯粹红学研究,而对独立问题则易于判断。判断某个作品是红学还是单纯的红楼梦研究非常关键,体现该作品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性。
      关于“红学”的历史,梁归智的《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回顾》有非常客观和翔实的记录,兹作简单总结。《红楼梦》的创作至少在公元1754(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年前的10年就开始,即1744年(不考虑所谓底稿的存在)。而王国维1904年完成《〈红楼梦〉评论》则是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开始(不能称之为红学研究);1916年出版的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王梦阮和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 1919年出版的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是本文定义下的“红学”的开始,而且1919年之前均为“旧红学”,没有涉及考证,但已开始结合作者时代背景;胡适1922年出版《〈红楼梦〉考证》,俞平伯1923年出版了《〈红楼梦〉辨》标志 “新红学”的开始,将考证引入红学研究,也是现代意义下狭义考证“红学”的开始。到周汝昌《〈红楼梦〉新证》1953、1976年两次出版,1964年《曹雪芹》;吴世昌1961年《〈红楼梦〉探源》及1980年《〈红楼梦〉探源外编》;吴恩裕1958年《有关曹雪芹八种》,1963年《有关曹雪芹十种》;冯其庸1978年《曹雪芹家世新考》;1979年创立《红楼梦学刊》等等,红学达到颠峰状态,而其后逐步走下坡路,丰碑式的作品不再出现,“新红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红学回归百家争鸣的后红学时期。胡适注重的是“科学方法”,俞平伯贡献最大的是“艺术性”,周汝昌则特别突出了“思想性”,后来又上升到“文化性”(梁归智语)。其实这些正是红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部分。考证红学的发展得益于历史证据的不断出现,一旦缺少新的有力证据,考证红学就会停滞不前。而各种证据之间又有强弱之分、相互矛盾之处,这也是制约考证红学能力的重要因素。目前为止虽有红楼梦研究书籍千余种,红楼梦相关文物二千余种。但红学无疑已经进入瓶颈期,近三十年几乎无重大进展,却是不争的事实。

图1 红楼梦相关历史事件
二、是书的题名
      在红楼梦凡例的旨义中明确提出“是书题名极多”,包括“红楼梦”(吴玉峰)、“风月宝鉴”(东鲁孔梅溪)、“石头记”(石兄)、“情僧录”(空空道人)、“金陵十二钗”(曹雪芹)。但这些都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凡例中都有明确解释。“红楼梦”应该是通部小说的题名,相当大气,一睹此名便触目惊心。而石头所记文字则为“石头记”,顽石(第一回)——通灵宝玉——顽石(最后一回),青埂峰——红尘——青埂峰,包含通部小说的绝大部分内容。而“情僧录”基本相当于“石头记”,从空空道人的出现到离开,中间包含“石头记”内容,只是多出空空道人部分。“金陵十二钗”其实就是通部书中所记述的众多女子的闺阁之事,并以贾家的败落为大背景,属于“石头记”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月宝鉴”的篇幅相对较小,主要内容到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已经点题,当然后面的部分述及风月事不少,也隐隐照应此题,其实通部小说又何尝不是风月之鉴。因此作者同时将五个题名列出而不置可否,恰有其良苦用意。五个数名正好从不同角度阐述此书的主旨,《红楼梦》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其意义只能上升到文化层面上才可差强解释。在主题上至少应包含当日各闺阁女子传奇及悲剧,为擅风月者戒,色、空观念,封建大家族的败落等主要层面。而“红楼梦”应是此书最佳的名称,撰出这样的书名就堪称旷古奇才,何况还有数十万文字。全书明确定为“红楼梦”是程伟元、高鹗在乾隆五十六年刊行120回本后(创作早期可能也短期称为红楼梦),并流通至现在。之前此书主要是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名称流行,并在一直与程高本并行于世。另外认为“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存在旧稿,曹雪芹是在这些旧稿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而旧稿的原作者尚不清楚。

图2 红楼梦各种书名及其涵盖内容
三、作者及著作权问题
      通常认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似乎已成定局,其实在学界内的分歧相当严重。主要有几个层面:1、红楼梦的原作者另有其人,且与曹家毫无关系,并假托“曹雪芹”名称而行世;2、原书作者另有其人,旧稿为曹雪芹所得,披阅增删十载成为红楼梦;3、红楼梦作者是曹家的其他人,曹雪芹参与其中;4、红楼梦原作者就是曹雪芹。以上争论内涵是关系到红楼梦到底是谁的家事。这些观点的产生主要依据甲戌本的凡例和第一回楔子部分,正是由于对此部分的理解差异而导致以上争论。因为楔子的正文中只是说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而并未提及也未否定是原创者。戴不凡的“石兄”说,土默热的“洪昇、吴乔(玉峰)”说,刘润的“曹渊(颜)”说,“曹頫”、“曹颀”说等等,一时蔚为大观,其实至今在依据上都与“曹雪芹”说无法抗衡。但是在考证水平上认定作者是曹雪芹最初也是在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中,他也是根据一些间接见闻把曹雪芹、芹溪、雪芹、芹圃等联系在一起,并把敦氏兄弟、袁枚和曹雪芹关联,开辟曹学研究之路。而在胡适之前世人都无疑问的承认作者就是曹雪芹。
      由此又附带出一系列问题,曹雪芹是否是历史存在?红楼梦自传成分有多少(包含自传毫无疑问)?贾(甄)宝玉的主要历史原型是谁?这些都是红学的根本问题,衍生为曹学,其实曹学的内涵本质是红楼梦的原创者、编撰者及历史原型。那么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用几个基本问题来对红学流派进行分类:1、是科学的考证态度、严格的考证逻辑吗?2、原创者是曹雪芹吗?3、红楼梦是历史实录、历史原型是曹家吗?对于一个具体的红学研究者情况比较复杂,但就其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完全能够分类的。
      就本人在参考各家学说后所得到的感受是:1、红楼梦应该是在底稿的基础上修改综合而成,而底稿的原创者不清楚,很大可能是曹雪芹旧日之作品,随着阅历的增长,写作主题逐步深化而至如今境界;2、主要作者应该还是曹雪芹(可以肯定有其他人参与),此姓名为假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其在创作中的地位是否绝对尚不清楚;3、实录的成分很大(隐笔较多),但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并不一定与史实对应(反对整体曹、贾互证,反对整体小说、历史互证);4、宝玉的原型似不是曹雪芹,可能系曹雪芹叔辈。总之大致脉络尚明,存在疑点较多,有待日后循证(而不是探讨)。

图3 红楼梦研究分类
四、“曹雪芹”的生平及家世
      如果在大致承认上节文字后,曹学便应运而生。当时人尤其是亲朋在没有政治压力下的叙述应该最为可靠,其次是重要历史参考资料(但牵涉干碍政治的部分难免失真)。主要记述资料包括:红楼梦各版本本身,脂砚斋评语,敦氏兄弟、(张)宜泉的诗稿,富察明义、袁枚、周春等等。而当前所谓其家世研究其实只是曹寅家世研究,前提是曹雪芹为曹寅的子孙的假设成立(此点大致可靠,但还是经不起严格的推敲)。
      目前对曹氏子孙中是否存在“曹雪芹”还没有直接证据,曹氏五庆堂宗谱及官方重要资料中都没有曹雪芹的记录,八旗通谱中曹锡远一支下也没有提到曹雪芹。由此可以理解为,首先曹锡远子孙中目前没有曹雪芹此人或有但为曹×(字或号雪芹)而未载明,其次即使今后查到有曹雪芹,且是敦氏兄弟、宜泉的朋友,还应当证明此曹雪芹就是红楼梦中提到的那个“曹雪芹”。也即曹寅子孙中有名“曹雪芹”者并参与红楼梦的创作,只有这样曹学才有存在的意义。但现在我们还没有把这些关系完全贯通,只能推测其为曹寅的子孙辈(具体问题争论严重),可见在这样基础上就进行“曹贾互证”是相当危险的。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那么曹雪芹应该为曹寅子孙辈,孙辈可能性更大(多数认为是曹頫之子),名霑(另作上雨下沽,康熙字典中无此字),字梦阮(周汝昌认为是芹圃),号芹溪居士、雪芹。工诗画(但同时交往的友人未提到著书)。有妻(2-3位,均为续弦,无妾),有一子,父子相继过世(先后不明,相隔数月而已),身后余妻,无子女。关于曹雪芹的个人特征及经历可参考相关著作(不能过于坚信某一种说法)。大致如下: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似阮籍)。集诗人、画家、文学家、博物家于一身(虽然在当时不知名)。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书画造诣亦高,俱鉴赏能力;文学水平和博物程度在红楼梦中可窥一斑。祖籍辽阳可以肯定(目前对曹氏祖籍的争论其实是对曹锡远祖籍的争论,而且应当注意“祖籍”的含义及可变迁性),从曹锡远开始随孔有德降清入关,其子曹振彦天聪六年前为佟养性属下,天聪六年开始为多尔滚正白旗属下。而后曹玺、曹寅、曹颙、曹颀三代四人先后任苏州、江宁织造。曹玺妻孙氏据说为康熙保姆,曹寅与康熙关系甚密(据说为康熙伴读),而且曹家与刑部尚书傅(富)鼐(祖)、文忠公傅恒(孙);平郡王纳尔苏(父)、小平郡王福彭(子);广东巡抚李士桢(父)、苏州织造李煦(子);苏州织造马偏额(父)、江宁织造马桑格(子);云贵总督甘文焜等有姻亲关系。至雍正五、六年(1728年)曹颀因亏空被抄家,发回北京,可能住在隨赫德北京的宅第,乾隆三、四年(1739年)再次抄家(似书中之贾府最后的败落),此后可能在旧作基础上开始撰写《红楼梦》,并至迟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前数年大致完成,其间生活困顿,职业不稳定,也曾图过功名未果,后居于西郊或香山,可能葬于西郊或通州曹氏坟地。其一生似乎没有明显的经历繁华的迹象,其一生后面的35年左右基本在北京范围活动(除短暂游历江南外)。
      关于曹雪芹生卒年问题历来是争论的焦点,此处讨论的唯一前提是曹雪芹是本书原创者,目前的可能范围为生于康熙50年(1711年)至雍正二年(1724年),有5种不同观点。卒年乾隆23年戊寅(1759年)至乾隆29年甲申(1764年),有4种不同观点。其主要材料为红楼梦正文透露的时间特征、各种评语、历史天文资料、友人诗稿等,基本理论依据还是曹贾互证、常规逻辑。从这里可以看到曹雪芹的寿命为35至53周岁间(36-54虚岁),而根据诗稿认为40-50之间,最大可能为42-48虚岁范围内,而且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时应该在35虚岁以上(创作或写定这样一部小说时年龄不会太小),当然如果曹雪芹仅仅是修改者则另当别论。此处考证尽量不应用曹贾互证的方法。
       到目前为止曹雪芹的基本情况以如上所述,应该可以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细节还需补充。不过曹学的根本问题不是应用何种逻辑、方法对现有资料进行演绎,而是如何把这些重要的环节和基本假设坐实,否则依然是徒费口舌。从1960年代以来可能曹雪芹相关的遗址、文物多有出土,但针对这些文物的真伪还在争论中,普遍被承认的还是相对可靠的文字资料。

五、批书人及批语
      对小说进行点评批注盛行于明代,如毛批三国,金批水浒、张批金瓶梅等,但其特点都是后世与原著者无关的人所作的评点,评点只针对文字本身。在嘉庆朝(1796年)以前《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有两大系列,程高本系列是没有批语的,而脂砚斋评点石头记系列或多或少在正文上方(眉批)、行间(侧批)、下方(双行夹注,并非批语)、章回前后(回前回末总评及诗,有些不应归入脂批)都有朱笔批语,而这些批语通称为“脂批”,并由此延伸为“脂学”,是研究脂本系统中的批语及批书人的红学分支,其他分支都部分建立于脂学上。脂批是几乎与红楼梦写作同时(稍后)出现且不可分割的文字,明显有别于日后的各种普通红楼梦评点本。目前所收集到的有数千条所谓的脂批(眉批侧批共1800多条,加双行夹注有数千条),主要来自甲戌、庚辰、戚本,偶来自其他脂本。脂批其实包括脂砚(斋)、畸笏叟(60-70条)、松斋(杏斋,1条)、梅溪(1条)等(尚不知有多少为后人窜入)。其中有年月、署名的批共计一百零九条。
      从目前所得的脂本看,脂评系统相当复杂,而且不同版本呈现不同面貌。甲戌本批语众多,地位拥挤;戚本有独特的总评诗及评语,有双行夹注;庚辰本则眉批、侧批为朱笔,双行夹注为墨笔(与正文相同)。由此应该明确脂批有两种:一是随文原钞的双行夹注(不应称为批,其实是正文的一部分),一是后来过录的眉上行间朱批(即眉批侧批),而回前后总评可以视为正文部分(至少总评诗应属于正文),也有人认为是后人所写或由眉批汇成。如何看待脂批,首先应注意以下几点:1、目前发现的各脂本都是过录本,不是底本,有可能是多重过录本;2、抄写人不止一个,方式、水平、态度参差不齐,有错、漏、删现象;3、存在多种系统、不同版本在后期相互校勘现象;4、各藏本的收藏者有增加批语的可能;5、此书的底本亦有不同,修改的同时已经开始局部流通。这些因素都导致脂批真伪难辨,异文众多。其实在众多脂批中研究者真正关心并需要鉴别的是透露作者批者背景、佚文、主旨等信息的批语,而大多数属于针对文字本身的评语则可以等闲看。现在红学界对这些批语多数达成一致意见,但少数重要批语仍然存在不同看法,并导致红学各方面的不同派系。
      对于脂评人的研究由于资料更少,推测成分更明显。有认为脂砚斋是作者自己、长辈、妻子(前后两个)等,畸笏叟是作者长辈、即脂砚斋等,都缺乏明确依据。客观看脂砚斋、畸笏叟只能认为是作者(不特指曹雪芹)至亲或密友,深知作者底里、此书背景故事,并经历某些书中情节。脂评人不是简单的点评者,其不但与作者关系密切,而且对书的创作修改有相当的发言权,并且还是合作者,为书的完成作出巨大贡献。脂批为书作出注解,而且往往在难懂之处作出重要提示,尽量减少后人的误读,但也有透露重大玄机的诡秘意图。脂评人既从文学角度欣赏红楼梦文字,又从哲学角度提示红楼梦主旨,更从历史角度揭示红楼梦隐秘,达到某种不写之写的效果。可惜若隐若现的批语和正文中令人难解的大关节至今使后人不得要领,可叹“奇文传后世,脂砚迷千古”。

六、成书和流通过程
      红楼梦不但是部奇书,其创作经历和流通经历也是千古仅见。一般小说成书后方传世,而脂本红楼梦(当时名石头记)确是在不断修改中稿件已开始流出传世。而且此书涉及政治,可能在当时仅流传于亲友圈内,然后逐步向外流通,早期都是抄本。当达到一定影响范围后,为朝廷所禁,石头记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甲本刊行前仍是民间私传的小说。多种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石头记曾遭禁毁,仅极少量抄本侥幸私藏民间,直至乾隆文字狱和程高本刊行较长时间以后查禁力度有所下降,但此时程甲本(而不是程乙本)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且由于当时鉴赏文化的差异,直到清末石头记未再引起重视(除个别识力超俗者外)。种种现象表明石头记干涉政治是可以肯定的,清政府从查禁到刊行改本应该是一种更为高明的手段。
      红楼梦本事应该是存在的,通过正文和脂评透露出的信息,其背景应该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特定历史事件,当然放到小说里不可能完全实录。作者亲历或听闻后并达到一定阅历时方有感而发于笔端。但红楼梦又是复杂的,其主旨并不仅仅是一部隐藏的历史,更多反映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对现实世界、虚幻世界的叙述,而且是前所未见的,正是这种别具一格的主体感受和观念并结合文化(不仅仅是文学)修养才造就这部伟大的著作。其间浸透作者的悲情愤慨,但却以精妙叙事、传神写照、多时空变换的手法艺术化的加以阐发,这就是一种高级文化现象。
      一般认为红楼梦在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年,1756年)之前应该基本完成,至少前八十回左右及后三十回大部分,主要的小说提纲及大部分内容已经完成,可以粗略认为小说的完成时间最保守也应在此年之前。而甲戌年至少应该完成小说提纲和前四十回左右(当然有可能此时已经完成,但没有考证方面的明确支持)。所以曹雪芹开始撰写应该在乾隆九年(1744年)之前,如果认为是曹家故事,应该是乾隆朝以后的事情,所以撰写开始时间最大可能在乾隆五年到乾隆七年之间(1740-1742年)。经过曹雪芹十年以上(所谓十年应是虚指)的撰写(作者为曹雪芹)或删改(作者为其他人)于乾隆十九年(甲戌)之前几年大致完成撰写,而且已经初评、重评,到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应该可以肯定完成绝大部分的撰写,到乾隆廿四、五年(己卯、庚辰)经历四评(脂砚斋评,而不包括畸笏叟后加的批语),庚辰本是目前发现的脂本中最晚的本子。之后到乾隆廿九年(甲申)未有明显资料,似乎停滞批改,甲申年到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再次出现大量畸笏叟批语(有时间、称谓)。脂砚斋在丁亥夏已经逝世,曹雪芹更早一点(甲申前)。而各本子中有时出现畸笏叟的批语,如庚辰本中有丁亥年甚至辛卯年(乾隆三十六年)的批语,这可能为这些早期流出的纯脂评本根据后流出的畸笏叟评定脂本将评语加入,所以所谓某某本只是针对其正文特征而言,不包括评语。丁亥后到乾隆五十六年程甲本刊印,期间红楼梦(石头记)以抄本形式流传,而且抄本的版本趋于多样化,除碍于政治者外在贵族和民间极受欢迎。主要还是以八十回本为主,也有百回以上的版本。明义提到的就是一种早期完整版本,很多情节似乎不同于脂本(而类似程甲本),是否由曹雪芹传出或是他人续作存在争议,因此还不能单纯认为期间只有八十回本流通,而程甲本的后四十回也不能肯定由高鹗续写。程高在八十回本和收集到的大量版本(可能比今天见到的还多)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程甲本,几个月后刊行程乙本,其为政治任务是肯定的。至于之后的情况在此不赘述。

http://s12.album.sina.com.cn/pic/4cfa395f02000p3z图4 红楼梦成书及流通重要事件

如果不考虑特殊情况此书创作过程还是比较明确的。但有几个问题必须加以关注:1、红楼梦(石头记)究竟是原创还是删改,有无明显迹象;2、如何看待明义、永忠的红楼梦系统本子与脂本系统本子的关系;3、创作中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的变化过程;4、曹雪芹有没有完成脂评中所提示的后面部分;5、曹雪芹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或心理才导致残存前八十回(其实还不到)。这些都是目前红学还无法回答的问题。本人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释:1、曹雪芹确实只是在原稿(风月宝鉴之类)基础上加工,但进行重大修改,从色空升华为家族败落及众女子悲惨命运,因此出现两种系统本子。2、系曹雪芹原创,但在创作过程中先后主题思想有重大变更,但传给明义等远亲的只是先前的稿子。3、曹雪芹基本上完成整部小说的写作,但后三十回被借走迷失,后由于生活原因未能在有生之年补全。4、曹雪芹基本上完成整部小说的写作,但后三十回被强行拿走(朝廷?),又不敢再次补上,只能闪烁其词利用脂批(正文提示)达到不写之写(或者受到警告自裁后三十回)。5、曹雪芹并未完成后三十回,只是有提纲和完成部分几回而已(此种可能最小)。    暂且不论红楼梦著作权问题,创作历程最大可能性为:在原有其他稿件上进一步撰写,但创作过程中主题有重大变更(如此宏大的小说,一气呵成是不太现实的,惟有磨砺,方见真经),又恐遭迫害,传给明义等远亲的只是先前的稿子,曹雪芹基本完成整部小说的创作,而后三十回因有碍政治,被拿走或自行删却,又不甘心,借脂评和正文提示透露给后人,又不敢太张扬。其实从目前的脂评结合前八十回今人基本可以窥见后三十回大部分面貌,可见作者苦心,由此本人更加疑心评者和作者身份上很可能有较多重叠的成分。


七、红楼梦主题、结构与手法
      前文提到红楼梦题名较多,同样其主题也比较广博,应该说红楼梦这部书不同人从不同角度阅读可以窥见不同的主题。在讨论主题前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即今人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和作者站在自身的角度上的“主题”含义有明显的区别,而红学讨论的主题是指后者。作者在凡例中明确提出此书意在为闺阁昭传,写众多女子的闺阁故事,发微阐幽,以小知著,渗透作者对女子的敬佩、爱怜、同情乃至悲悼,这尽管是表面现象,但肯定也是作者主旨之一。细细想来这个主旨立意不可谓不高,以百余位脂粉英雄对应《水浒》中百余位绿林好汉,千古未有之绝唱,作者的文学悟性,文化魄力实在令人赞叹。这或许是明义见到的所谓“作者早期红楼梦”的主题。此外大家族的内外矛盾及败落始末亦是主旨,作者只是大致实录,不可能站在历史角度上看待问题,仅从侧面揭露贵族子弟生活奢华、淫逸及政治上的失足,总体上看惟痛而不恨,惟悲而非怒。所谓的色空主题也是附加在以上主题之上的,不是独立的最高层次的主题,与其说是看破色而悟空,不如说是对现实的妥协和逃避,这样的超脱是消极的人生观,宝玉的“悬崖撒手”在今人看来只有莫名的哀叹。相比而言倒是宝玉对他人、外物的态度、情感倾注方式,一种自然古朴的人生观、社会观反而应该引起读者的关注,在宝玉身上时时体现的大道如斯、哀而不伤的气质,与红楼梦的整体风格融为一体。男女爱情在红楼梦中应该是比较淡薄的,作者对于情感交流的描写简洁而惟美,书中尽管有男女之情、男女之事,却并非作者特意为写爱情而写。书中男女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淡淡之情、浊浊之淫,作者对两者的描写和态度是有明显区别的。前有二玉、后有二宝的爱情故事,尽管是全文的主线,但与整个大主题相比还是显得微不足道。为擅风月者戒与以上主旨相比实在不值一提,所谓“风月宝鉴”一名并非为此而设,是提醒读者本书有正反两种阅读方法。而这些浮出表面的主题背后隐藏的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如果用心读,应该能发现书中始终有二明一暗三条线(神话、尘世、历史)。作者是采用“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手法,将作者亲历或其家族相关的历史事件隐藏在正文中,用人物、隐语(谶语)、特定时间、避讳、诗词赋等高级文学手段(这比所谓修辞等等的手段高明不知千百倍)给读者以提示,而且非常隐蔽,相信、尊重读者的智慧,留给读者相当的考证、想象空间,不啻是历史考证学优秀的实践题材(但作者恐怕无法设想会发展到如今状况)。
      从结构上看最大的问题还是红楼梦的总回数,即作者当时完成的或计划中的回目数。目前有108、110、120三种,其实108和110可以视为一种,主要是部分回目的插入问题造成,而120回则主要受到程高本的影响。依照一般章回小说习惯,百回以上的以120回最多,108回可能性也较大。本人比较倾向于108回的说法,其实前80回中最后两回是为凑数后写的,原只78回,而且有些也是插入或展开的,故目前脂本80回大致相当于曹雪芹定稿时的1-4稿(每稿18回),而5-6稿迷失(36回),这也大致符合佚稿的文字容量。5-6稿究竟是迷失还是删却及其迷失时间,脂批系统提示比较混乱,这也涉及版本问题,此处不作讨论。脂砚斋应该读到全文而畸笏叟未读到,当然也可能是都读到但不得已删却并重新附加所谓畸笏叟评语作提示之用。108回分为两部,前54回为上写荣,后54回为下写枯,而且刚好是两扇,所谓首尾相应,而且是大致对称的。
      除凡例(相当于序言,作者层面)外,每一回基本结构为:回目、回前总评、回前诗、正文(含批注)、批语(眉批、侧批)、回末诗、回末总评。全文的结构为:石头来历(幻作玉佩夹带入世)——颠僧跛道——木石前盟(神瑛、绛珠)——太虚幻境(警幻、可卿、诸芳命籍)——石头记故事即家族盛衰(明写中都贾家、暗写金陵甄家、隐藏作者家事)——十二正钗命运——家族内生活——与其他家族交际。而作者层面、神话层面、尘世层面、历史层面都互相独立,只颠僧跛道、梦境可以穿梭于神话、尘世之间,实际上尘世中的人物也是由神话层面人物下凡以了结情案。红楼梦在叙事学角度上有其独特性,其叙述者层次比较复杂:作者(介绍创作缘起)[超超叙述]——说书人(讲述石头记来历)[超叙述]——石头(幻形入世历尽红尘)和说书人交替[主叙述]——人物眼中心中的现实世界[次叙述]——作者家事和历史事件[潜叙述],完全突破中国小说传统叙事模式,如同有四种拍摄层面的现代影视(恐怕至今也是罕见的),而作者(修撰者)在当时有这样的超前意识更令人拍案叫绝。
      红楼梦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也是相当突出的。戚蓼生序中评价红楼梦“一声两歌、一手两牍”(其实还不止),其一笔描述精当的写明当前事,托出前文,伏下后文,有时还隐指历史,真是神乎其技。其在人物描写上很少着笔客观细节,而语言生动赋有个性,是“传神写照”的大手笔,读者虽不知人物的衣着、相貌,其音容性情已活在读者心中,红楼梦中这样写活了的人物数量不少,而其他作品中主人公都未必能写到此境界。红楼梦中十二钗其实是对性格的一种归类,而通部书中女儿都大致可以归入某类中,而且人物之间有相似性和融合性(如秦可卿兼有钗黛优点,香菱像秦可卿、又像黛玉,晴雯似黛玉,袭人似宝钗等等),其实现实世界又何尝不可以如此聚类。红楼梦中大量使用隐喻、谶语,这与作者时代局限性不无关联,但只要读者客观看待,细心品读,也是一道回味无穷的美宴,这些语言往往与人物性格相契合,性格决定命运也符合科学人生观,其实汉文化中某些宿命论也不见得都是妄言,科学强调的是方法论,而科学本身不代表真理。“千里伏线、首击尾应”也是一大特色,有些伏线让人决难想象,其意外感、跨越度、深刻性不是普通小说能望其项背的。另外书中诗词赋、情景描写、心理描写的高超文笔就不在此一一阐述,而这些历来文人沾沾自喜的才艺却只是此书表现手法中次要部分。

八、红楼梦的版本
      目前所发现的《红楼梦》(石头记)版本: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简称甲戌本,乾隆十九年(1754年),残存十六回(不连续,原可能有三十二回),一九二七年胡适收藏,原为大兴刘铨福藏。此本现存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该本从甲戌重评本稿本过录,应该抄于乾隆二十三年(丁亥)以后,评语从其他本子移植。此本文字尚在修改中,缺部分重要内容、回评、诗词等,而批语特多。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简称已卯本,乾隆廿四年(1759年),怡亲王府抄本的过录本。残存三十八回,后又得三回又两个半回,现共有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原为董康所藏,后归陶洙,现由北京图书馆入藏。新发现的三回又两个半回,则仍由原发现单位历史博物馆收藏。某些部分与甲戌本相比有较大修改,仍然不是最后定本,但抄写质量不高,批语很少。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简称庚辰本,七十八回,一九三二年由徐星曙购得,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是怡亲王府抄本的过录本,与己卯本相同,其源头为丙子三评本、甲戌本、怡王府抄本等,同样是未最后定稿,但所缺内容较少、修改范围更小。过录时间同甲戌过录本。
4、蒙古王府藏《石头记》简称蒙府本,过录时间是在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之后,原八十回(缺五十六至六十二回,程甲本配抄),本戚序、己卯、梦稿本,钞配程甲本成一百二十回,一九六零年发现,现藏北京图书馆。底本为立松轩手抄本。松轩本的底本则有三个,依次为怡王府系的庚辰本、己卯本和杨藏本(皆非今本)。过录时间是在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之后。
5、戚蓼生序《石头记》简称戚序本,八十回,戚序本实际应包括至少4种以上,略有差异而已。正文、批语略有后人删改。一九一二年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本,其底本戚沪本(仅前四十回)已发现,今藏上海图书馆。戚蓼生序《石头记》(南京图书馆藏本)简称戚宁本,八十回,南京图书馆旧藏。与蒙府本同为立松轩手抄本系统,但都有较大的修改。
6、杨州靖氏藏钞本《石头记》简称靖藏本,八十回,靖应鹍旧藏,一九五九年发现,一九六三年迷失。毛国瑶抄录其批语并回忆部分内容。为多种本子拼凑,更接近戚序本。抄录时间在戊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至丙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
7、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梦稿本,杨继振所藏,一百二十回,一九五九年春发现,现藏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底本有拼凑,删改正文也很厉害,只有残批数条,成书当在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以后。杨继振入藏此本时残缺太甚,咸丰五年乙卯(1855)秋月以程甲本补足。
8、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藏钞本《石头记》简称列藏本,八十回,缺五、六两回,实存七十八回,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旧藏。全书的大部份从己卯本和庚辰本,然而也有跟府本、戚本、郑本、杨本、舒本、梦本有相同母本者。有脂批和其他批语。其过录时间应与梦觉本、舒序本相当,即在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至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之间。
9、舒元炜序《红楼梦》简称舒序本,残存四十回,吴晓铃旧藏,朱南铣有影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拼凑本,但与早期脂本有关联。
10、郑振铎藏钞本《红楼梦》简称郑藏本,残存二十三、二十四两回,郑振铎旧藏,现藏北京图书馆。与列、梦稿同一系列,其抄写时间当在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前后。
11、梦觉主人序《红楼梦》简称甲辰本,八十回,一九五三年发现于山西,现藏北京图书馆。介于脂本和程本之间,原抄本即当抄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之前。今本为甲辰本的过录本。
12、卞藏脂本红楼梦,简称卞藏本,残余10回,它保留着脂本所独有的部分回前诗,保留着脂本所独有的少量回前评,保留着脂本所特有的一些批语及类似自白的文字。应抄于清嘉庆前期。深圳卞亦文以19万元拍得并收藏。但此书真伪尚有争议。文字近戚序、舒序本。
13、乾隆五十六年辛亥萃文书屋木活字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世称程甲本者,其底本亦系脂本系统之早期钞本,一百三十多年中流行的都是程甲本,目前藏本较多。
14、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距离程甲本仅七十天)程乙本,1927年胡适将程乙本标点,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程乙本是在程甲本基础上进行重大修改的政治性版本,是目前通俗市场上推广最多的所谓“全本”。
其他可能存在过而尚未出现的本子有:作者底稿、明义所见红楼梦、曹雪芹撰写初稿、初评本、三评本(丙子?)、怡王府原抄本、三六桥本(110回,早期续书?旧时真本?)、立松轩底本、程丙本、犬窝本。
      红楼梦(石头记)的版本源流情况之所以如此复杂,归根到底还是小说本身的文化魅力。从社会因素上看政治干预(导致其不完整、早期流传范围局限)和民间推崇(禁而不绝、反复抄印、民间版本众多)是主要的原因。从版本学看影响因素为:1、最后写定者只将前八十回左右传出,小说本身不完整;2、撰写修改时间跨度相当长,未写定已开始小范围传抄,而且到撰写者逝世时都没有最终定稿(尽管修改越来越小);3、批语的时间跨度更长而且滞后(甚至很多批语写在撰写者逝世较长时间后);4、早期抄本虽然底本一致,但抄写质量差异明显,无法反映底本原貌,传抄次数越多越失真;5、早期抄本之间也有相互借鉴补充,即使少数几个底本就可以衍生出多种组合的抄本;6、对小说原文和批语不尊重,擅自删改原文添加批语而不作任何说明;7、程高本本身就是对原著最大的删改(但不一定是程高本人所为),在此时间之前数年各种脂本系列已经相当混乱。8、脂本系统和程高本系统相互混杂而出现各种形式的后期版本(往往以红楼梦为名),前八十回以脂本为主,程高本补充,后四十回依据程高本。9、原先的抄本不断被过录、修补、增删而出现各种可能的版本形式。10、多次政治干预使原先丰富的版本形式一度凋敝、幸存的也残破,与程高本一起成为极后期的拼凑本的底本。      正因为以上诸多原因及其组合的客观存在,今天在讨论版本问题是应该明确以下原则:1、应尽可能将历史上出现过的重要版本(底本)按一定的规则排列;2、严格区分作者稿本(如作者手中的甲戌重评本)、手抄底本(怡亲王府手抄原本)和过录本(今所见残存的甲戌本)的概念;3、对特定本子应该以回或回集团(来自同一底本的基本连续的章回)为单位分别进行源流考证;4、批语(包括误抄为批语的正文)与正文应该分离考证,即使是同一回也不能简单视为同时抄录;5、对于各个版本应该从横向(同期版本)、纵向(前后时期版本)、文学(文字优劣)、文化(历史背景)多角度综合考证;6、区分纯文字研究(基于内容本身)、影印本研究(基于抄录刊印特点)、原本研究(基于文字载体)三个层次;7、某些不明确的特征(如避讳)的使用应当谨慎。
      版本源流的考证相当复杂,比家世考证更加繁琐,而且现在能看到的本子只是各种版本海洋的一粟,经过汇校可窥见原著前八十回的大致面貌,并收集部分提示后文的正文和批语。版本学的首要目的是还原作者的文稿及其修改的过程,其次才是对版本源流的全面考证,目前的成果可以基本做到还原前八十回绝大部分文字(除部分内容有争论),至于其他目标还谈不上。期待更多新版本出现的同时,对原有版本的深入研究仍然重要,版本学研究的现状是“已露锋芒,任重道远”。


http://s1.album.sina.com.cn/pic/4cfa395f02000p40图5 红楼梦版本流源

九、红楼梦探佚及续书
      探佚学是红学重要部分,是对红楼梦八十回后内容(还谈不上表现手法)的探讨,主要依据是前八十回有伏线作用的正文和部分批语,反对应用曹贾互证,反对片面主观。以下为后三十余回内容:1、宝黛爱情以悲剧结束,黛玉可能因病、自缢、溺水而亡;2、黛玉逝后,宝玉与宝钗结婚,婚后生活孤独(宝玉可能在外);3、贾家继甄家后获罪衰败(可能有一支兴起);4、十二钗悲剧(各归宿命)及诸多副钗归宿;5、宝玉、熙凤悲苦生活;6、甄贾宝玉相聚;7、宝玉悬崖撒手,遁入空门;8、归结红楼梦,回复神话世界,照应楔子。众多探佚学者的基本观点相近,因为目前的提示所能得到的结论本来就有限。而从篇幅看这些内容也符合三十余回长度。其实由此红楼梦的全豹是可以大致窥探的,只是概叹未能见到作者神来之笔。至于传说中的某些结局可能系某种续书或早期稿本,最接近原著的应该是三六桥本,即所谓的旧时真本,尽管情节有差异,但结局的意境和所引发的读者感受十分近似。
      红楼梦续书现象正是此书受喜爱程度的一种反映,除程高本外,民国前的续书都近于荒诞,所以对原著的冲击十分渺小。而近现代的续书都是建立在探佚学的基础上,某些想象性的作品也很荒唐。总之要以目前的资料和当代人的手笔来续写红楼梦恐怕要蒙羞,原著者近乎天才的文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仅见,代表的是中国小说史的最高丰碑,以后也无人可以超越(无法回复当时的国学氛围、历史境界)。程高本的续书虽然是对原著的故意曲解,对原著的冲击相当巨大,但其毕竟为红楼梦的保存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抛开原著框架,后四十回的语言、结构、手法何尝不高明,其故事情节绝对称得上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对此今人还是应该平心看待。

十、红楼梦相关书籍分类及评价
      红楼梦相关书籍目前已有上千种,但真正有见地、有价值的只是少数部分。拟对其进行归类,指出重要作品并以黑体表示,未收藏之重要作品后注(无)。在此不作展开,具体可参见:自制红楼梦相关书籍(excel表格);红楼星语有关书籍、作者索引(word文档)。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0:47:32 | 只看该作者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0:48:2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红学书目◆《脂研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75年5月,定价 1.75元。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93年10月第1版。1000元
◆《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上海古籍出版社,84年6月,定价11.45元。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书目文献出版社,定价300元(精装6册)。
◆《石头记》(苏联列宁格勒藏本),中华书局,96年,定价263元(共6册)。
◆《甲辰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89年10月第1版,93年10月印刷,定价170元(精装4册)。
◆《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75年6月第1版1印刷(共8册)。22.5元
◆《红楼梦》(舒序本),中华书局,87年6月1版1次,(共2册)250元
◆《红楼梦》(程甲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6月一版一印,(共4册),880元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冯其庸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87年12月-89年4月,定价305元(精装五册)。
  
◆《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57年10月一版62年一印,定价4.50元(共4册)。
◆《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红楼梦后部四十回、红楼梦八十回校字记》,俞平伯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58年2月第1版,93年11月印刷,定价35.1元(共4册)。
◆《红楼梦》,欧阳健、曲沐等校注,花城出版社,94年1月,定价78元(精装2册)。
◆《脂研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邓遂夫校,作家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01年三印,定价 25元。
◆《脂本汇校石头记》,郑庆山校,作家出版社,03年4月一版一次,共3册,定价68元。
◆《八家评批红楼梦》,冯其庸校,文化艺术出版社,91年9月一版一次,定价80元(精装3册)。

◆《红楼梦戏曲集》,阿英编,中华书局,78年1月,定价2.45元(上、下册)。
◆《红楼梦弹词开篇录》,刘操南编,学苑出版社,2003年一版一次,定价20元。
◆《红楼梦子弟书》,胡文彬编,春风文艺出版社,83年12月,定价1.05元。
  
◆《红楼梦大辞典》,冯其庸、李希凡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90年1月第1版,91年11月印刷,定价32元。
◆《红楼辞典》,周汝昌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87年一版一次,定价11元
◆《红楼梦鉴赏辞典》,上海红学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88年一版一次,定价7.65
◆《红楼梦辞典》,杨为珍、郭荣光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86年一版一次,定价5.10元
◆《红楼梦风俗谈》,邓云乡著,中华书局,87年10月一版一次,定价3.75元
◆《红楼梦小考》,陈诏著,上海书店出版社,99年12月一版一次,定价20元
◆《红楼梦风物考》郭若愚著,陕西人民出版社,96年10月一版一次,定价21.50元

◆《忏玉楼丛书提要》,吴克岐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2月一版一次,定价36
◆《红楼梦书录》,一粟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1年7月,定价1.6元。
◆《红楼梦卷》,一粟编,中华书局,63年12月一版80年4月3印,定价2.40元,上下
◆《红楼梦研究论文资料索引》,顾平旦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83年12月,定价1.36元。
◆《红楼梦叙录》,胡文彬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80年6月一版一次,定价1.00元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75年3月,定价1.00元。
◆《李煦奏摺》,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76年5月,定价1.1元。
◆《&lt;新译红楼梦&gt;回批》,[清]哈斯宝著,亦邻真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79年2月,定价0.35元。
◆《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王利器著,北京出版社,83年8月,定价2.7元。
◆《楝亭集》,[清]曹寅撰,上海古籍出版社,78年12月,定价2.2元(上、下册)。
◆《楝亭集》,[清]曹寅撰,上海古籍出版社,78年12月,定价60(上下册)线装
◆《春柳堂诗稿》,清张宜泉著,文学古籍刊行社,55年11月一版一次,定价30元
◆《红楼梦人物印谱》,倪品之治印,北京市中国书店,87年12月,定价1.6元。
◆《读红楼梦随笔》,清佚名著,巴蜀书社,84年一版一次,定价7.50元

◆《红楼研究小史稿》,郭豫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80年1月,定价0.52元。
◆《红楼研究小史续稿》,郭豫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81年8月一版一次,定价1.10元
◆《红楼梦史稿》,韩进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81年11月一版2年9月二印,定价1.60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刘梦溪著,河北教育出版社,99年1月一版一次,定价25元
◆《红学百年风云录》,欧阳健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99年12月一版一次,定价29.8
◆《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陈维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一版一次,定价15元  

◆《红楼梦论稿》,蒋和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81年版一次,定价2.10元
◆《漫说红楼》,张毕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78年9月,定价1.55元。
◆《红楼佛影》,张毕来著,上海文艺出版社,79年6月,定价0.47元。
◆《谈佛说道解红楼》,罗伟国、张丕谟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定价12元
◆《红楼梦的反儒倾向》,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74年10月一版一次,定价0.17元
◆《红楼梦与清代封建社会》,施达青著,人民出版社,76年4月一版一次,定价0.29元
◆《我们是怎样读红楼梦的》,武汉大觉中文系七二级评《红》组,人民教育出版社,76年3月一版一次,定价0.38元
◆《林黛玉的悲剧》,李品珍著,广东旅游出版社,98年12月一版一次,定价11.50元
◆《贾府书声》,张毕来著,上海文艺出版社,83年5月,定价0.49元。
◆《漫说红楼话教育》,郑万钟著,四川教育出版社,94年1月一版一次,定价4.25元
◆《从&lt;红楼梦&gt;看中华文化》,成穷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94年4月,定价9.8元。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lt;红楼梦&gt;》,李(吉力)著,知识出版社,95年8月,定价12元。
◆《红楼禅话》,李哲良著,河南人民出版社,99年4月一版一次,定价21.00元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著,上海社科出版社,2002年2月,定价24元。
◆《曹雪芹文艺思想新探》,翟胜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97年4月一版一次,定价11.80元
◆《红楼梦哲学精神》,梅新林著,学林出版社,95年5月一版96年8月二印,定价17
◆《楼外谈红》,李国文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1月一版一次,定价18.50元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岳麓书社,萨孟武著,98年9月一版一次,定价17.80元
◆《红楼梦本事之争》,孙玉明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8月一版一次,定价14元
◆《红楼梦释真》,邓狂言著,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8月一版一次,定价23元
◆《红楼梦真谛》,孙玉明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8月一版一次,定价11元
◆《红楼梦与金瓶梅之关系》,张庆善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97年8月一版一次,定价8元
◆《红楼梦艺术世界》,李希凡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6年10月一版一次,定价19.80元
◆《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三联书店,83年9月第1版,85年5月印刷,定价2.00元。
◆《红楼梦人物论》贵州省红学会编,贵州人民出版社,88年2月一版一次,定价2.4元
◆《论凤姐》,王朝闻著,百花文艺出版社,80年4月,定价2.75元(精装)。
◆《红楼十二论》,张锦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95年8月一版一次,定价14.10元
◆《贾宝玉与大观园》,胡文炜著,华艺出版社,95年12月一版一次,定价11.80元
◆《红楼梦的心理世界》,杜景华著,北京燕山出版社,93年10月,定价6.5元。
◆《红楼梦宝藏》,高语罕著,四川文艺出版社,99年7月,定价14元。
◆《末世悲歌红楼梦》,曾扬华著,汕头大觉出版社,97年7月一版一次,定价15元
◆《红楼梦艺术论》,徐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80年5月,定价0.5元。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卢兴基、高鸣鸾编,语文出版社,85年8月,定价1.9元。
◆《红楼启示录》,王蒙著,三联书店,91年5月,定价5.2元。
◆《红楼梦对话研究》,孙爱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97年9月,定价16元。
◆《红楼梦叙事》,王彬著,中国工人出版社,98年5月,定价15元。
◆《红楼梦创作方法论》,周思源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的文学本体》,罗盘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一版一次,定价21元
◆《红楼梦考释》,杜世杰著,中国文学出版社,95年3月一版97年6月二印,定价16.80
◆《红楼艺术》,周汝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95年9月一版一次,定价13.9元
◆《名家解读红楼梦》,张宝坤编,山东人民出版社,98年一版一次,定价39元,上下
◆《红楼梦引论》,曾扬华著,中山大觉出版社,2001年10月,定价18元
◆《红楼漫拾》,邸瑞平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定价25元
◆《红楼梦鉴真》,郭卫著,光明日报社,2998年8月,定价29.50元
◆《红楼梦真相》,刘铄著,华艺出版社,1998年1月,定价15元
◆《我说红楼》,程贤章著,花城出版社,1999年6月,定价15元
  
◆《曹雪芹佚著浅探》,吴恩裕著,天津人民出版社,79年11月,定价1.22元。
◆《曹雪芹丛考》,吴恩裕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2月,定价1.35元。
◆《曹雪芹墓石论争集》,冯其庸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94年8月,定价7.5元。
◆《曹雪芹家世新考》(增订本),冯其庸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7年8月,定价58元。
◆《曹雪芹》(上卷),端木蕻良著,北京出版社,80年1月第1版,80年9月印刷,定价1.00元。
◆《曹雪芹小传》,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15.5元。
◆《曹雪芹新传》,周汝昌著,外文出版社,92年,定价6.95元。
◆《曹雪芹祖籍考论》,王畅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6月一版一次,定价26.80元
  
◆《俞平伯说红楼梦》(注:即《红楼梦辨》),俞平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98年12月,定价11.5元。
◆《红楼一家言》,高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定价6元。
◆《论庚辰本》,冯其庸著,上海文艺出版社,78年4月第1版。
◆《红楼梦魇》,张爱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95年12月,定价17.1元。
◆《红楼梦新探》,赵冈、陈钟毅著,文化艺术出版社,91年9月,定价6.8元。
◆《立松轩本石头记考辨》,郑庆山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2年2月,定价5.8元。
◆《石头记鉴真》,周祜昌、周汝昌著,书目文献出版社,85年5月,定价2.7元。
◆《红楼梦真貌》,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19.50元。
◆《红楼梦新证》,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50元(上、下卷)。
◆《红楼梦脂评新探》,孙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1年11月一版一次,定价1.10元
◆《列藏本石头记管窥》,胡文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7年6月一版一次,定价2.90元
◆《红楼雾瘴》,克非著,四川文艺出版社,97年3月一版一次,定价16.8元
◆《红楼梦刘履芬批语辑录》,王卫民辑,书目文献出版社,87年12月,定价1.25
◆《红楼梦论源》,朱淡文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一次,定价17元
◆《红楼梦的版本及其校勘》,郑庆山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5月,定价45元

◆《石头记探佚》,梁归智著,山西人民出版社,83年5月,定价0.98元。  
◆《秦可卿之死》,刘心武著,华艺出版社,94年5月,定价5.9元。
◆《红楼三钗之谜》,刘心武著,华艺出版社,99年9月,定价17元。
◆《红楼梦新补》,张之著,山西人民出版社,84年12月,定价2.15元。
◆《红楼梦的真故事》,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5年12月,定价15元。

◆《&lt;红楼梦&gt;诗词评注》,江西大学中文系编印,74年12月。
◆《&lt;红楼梦&gt;诗词评注》,丁广惠撰稿,王伯英等增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79年5月第1版,80年9月印刷,定价1.25元。
◆《红楼梦诗词联语评注》,于舟、牛武著,江西人民出版社,80年5月第1版,82年3月印刷,定价0.72元。
◆《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蔡义江著,团结出版社,91年7月,定价8.7元。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著,中华书局,2001年10月,定价30元

◆《红楼解梦》(第二卷),霍国玲、霍纪平、霍力君著,中国华侨出版社,96年5月,定价18.10元
◆《红楼解梦》(第三卷),霍国玲、霍纪平、霍力君著,中国华侨出版社,97年5月,定价36元(上、下册)。
◆《红楼圆明隐秘》,霍国玲、紫军著,工商出版社,97年12月一版一次,定价35元
  
◆《&lt;红楼梦&gt;评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上海人民出版社,75年5月,0.83元。
◆《红楼梦研究资料》,解放日报社编印,75年5月。  
◆《红楼梦研究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编,1974年9月
◆《红楼梦研究资料选编》,扬州师院中文系编,1974年11月
◆《评红楼梦》,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4年6月
◆《读红楼梦资料选》(第一集),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首届工农兵学员读《红楼梦》小组编,1974年6月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73年10月,定价0.47元。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73年11月,定价0.91元。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73年12月,定价1.55元。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四辑),人民文学出版社,78年1月,定价0.89元。
◆《红楼梦讨论集 二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55年6月一版一次,定价0.89元
◆《红楼梦讨论集 四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55年10月一版一次,定价0.62元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吕启祥、林东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8月,定价68元。

◆《红楼梦评论集》,李希凡、蓝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73年12月,定价0.94元。
◆《红楼梦论丛》,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79年7月,定价1.1元。
◆《红楼梦探源外编》,吴世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12月,定价1.85元。
◆《红楼梦探源》,吴世昌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2002年2月二印,定价30
◆《红楼梦问题评论集》,郭豫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1年12月,定价0.77元。
◆《红楼梦新论》,刘梦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2年7月,定价1.7元。
◆《漱石集》,冯其庸著,岳麓书社,93年5月,定价12元(精装本)。
◆《红楼梦与金瓶梅》,孙逊、陈诏著,宁夏人民出版社,82年8月,定价1.65元。
◆《红楼梦探微》,胡文彬著,华艺出版社,97年8月,定价18.5元。
◆《红学耦耕集》,梅节、马力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定价HK$38元。
◆《梦香情痴读红楼》,胡文彬著,山西教育出版社,98年4月,定价14.5元。
◆《红楼梦概论》,冯其庸、李广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一版一次,定价25元
◆《梦边集》,冯其庸著,陕西人民出版社,82年10月一版一次,定价2.00元
◆《红学世界》,胡文彬、周雷编,北京出版社,84年4月,定价1.6元。
◆《我读&lt;红楼梦&gt;》,巴金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82年1月,定价1.38元。
◆《冷眼看红楼》,胡文彬著,中国书店,2001年7月一版一次,定价24元
◆《红楼梦:爱的语言》,裔锦声著,北京大觉出版社,2000年12月,定价15元

◆《大观园》(修订本),顾平旦编,华夏出版社,90年6月,定价7.8元。
◆《大观园之迷》,冯精志著,北京燕山出版社,93年4月一版次一次,定价4.95元
◆《红楼访真》,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98年7月,定价23.50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编委会编辑,79年11月创刊,89年底停刊,共出14期。
◆《红楼梦研究集刊》(一),上海古籍出版社,79年11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二),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3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四),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9月,定价1.5元。
◆《红楼梦研究集刊》(五),上海古籍出版社,80年11月,定价1.55元。
  
学刊: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编,79年7月创刊,季刊。
◆《红楼梦学刊》七十八本。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5:38:26 | 只看该作者
说“经典”

文/止庵






经典的判断标准,在我看来一是“历久而弥新”,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历久而弥新”是时间概念,经典可以超越某个具体的时间限制。经典的寿命,可以超越其载体的寿命。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秦火之后,“伏生失其本经,口诵二十九篇传授”,是为《今文尚书》;章太炎《国学讲演录·经学略说》则说,“《诗》由口授,非秦火所能焚”。而现在一本书上了排行榜,大家抢着看,卖几十万册,但可能没过几个月就很少人看了,到了明年也许压根儿没人提了。这就是经典与非经典的区别。我一直主张不必读那些太新的书,没准儿你还没来得及读完,它已经过时了。
“放之四海而皆准”是空间概念,经典可以超越某个特定的空间限制。比如中国古代的《老子》、《论语》,今天在西方有许多译本,说明它可以为完全不相干的民族所接受。外国的书也是一样,比如我们读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再看看身边的人们,会发现相像之处太多了,说得上比我们自己写的小说还要真实呢。附带说一句,衡量经典只有一个标准,无论哪里,概莫能外。所谓“某某经典”,只是一种比喻,一种修辞手段。
经典作品被不断地重新出版,原因就在于其具有既不为时间也不为空间所局限的魅力,它能与古今中外的读者产生共鸣。中国古代有很多禁书,有些书一被查禁就失传了;但是《水浒传》、《红楼梦》等也曾遭到查禁,为什么现在无人不知呢,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是经典,可以超越这些障碍。现在重新出版经典,既顺应历史的潮流,也满足读者的需要,当然值得赞同。但是这里也有一些问题。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经典,什么不是。有些书不值得花大气力重新出版。常常有这种事情,出版社挖掘出某个作家,大加吹嘘,却不被读者接受。把不是经典的东西当作经典推出,往往没有什么效果。
其次,应该怎么对待经典。我国古代没有著作权的概念,对待经典,也就有些不好的做法沿袭下来。第一是造假,汉代以后伪书很多,譬如《孔子家语》、《孔丛子》,还有著名的伪《古文尚书》等。有些是原来的书亡佚了,有些是原来根本没有这本书。第二是篡改,把原来的书改成另外一个样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库全书》,可以说是对典籍的全面篡改。第三是掺假,这在中国也曾是很盛行的事。如《庄子》中《盗跖》、《渔父》、《说剑》、《让王》这四篇,宋朝以后很多人都认为是假的。很多先秦的书都有类似情况,就连《论语》,也有人怀疑后五篇的真实性。第四是改名,如《老子》叫《道德经》,《庄子》叫《南华经》等。第五是删节,如明朝朱元璋不喜欢《孟子》里“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的话,就都给删去了。第六是续作,如续《红楼梦》就有好多种,《水浒传》、《西游记》也有续书,有的续本甚至假冒作者的名义。
古人对待经典的上述做法,今天一仍其旧。比方说续写《围城》,伪造村上春树“情人”的书,将《枕草子》改名《日本格调》之类,至于找枪手改写现成译作以冒充新译本,就更常见了。不过,这些书商的伎俩,正规出版社一般不屑为或不敢为,出版社做的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是删节。为什么删节,理由很多,概而言之是“不合时宜”罢。必须承认,一本书是个整体,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不能要求它变成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这应该是我们对待经典的基本态度。如果认定某本书不合时宜,最好的办法是暂不出版;既然出版,就应保存原貌。可以附加说明,但是不宜删节。譬如《金瓶梅》出个节本,说来什么也不是。
二十世纪前一二十年里,有些作家把外国戏剧的情节换成中国的背景,人物改成中国的名字,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高尔基的《底层》,都有这种遭遇。这种事情不能说完全不可为,但我不认为是对待经典的好的态度。可以把改编后的作品看作改编者的作品,但不能当成原作者的作品。我们对待经典,不仅要利用它,还要尊重它。
时至今日,不少先秦典籍仍然真假难辩,乃是文化史上很惨痛的教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这种事情我们不能再做。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01:53:54 | 只看该作者
洋人的“世界50大文学名著”

张放

这是一个以西方人的眼光,最新评出的全世界头50名的经典名著(点此见原出处)。既然是西方人的角度,所以,我们东方的中国人用不着愤怒,更不用抱怨为什么我们中国四大名著如《红楼梦》等没有被列上去。实际上,中国的四大名著早就翻译到了英语中去。至于为什么没有被排列在其中,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原因即可,也不必太过心。这个名单,不仅包括了英语的经典名著,也给了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席之地。所以,我们仍可以继续天天沉醉于“中国的就是世界的”的名言之中,沉醉于因此“中国的文学名著,也注定是世界文学名著”的美梦之中,沉醉于中国文学正在“走出去”的大战略的推动下,已开始影响全世界的幻觉之中。如果不小心看到这最新出炉的名单后,产生背过气的感觉,这绝对不是老张我的本意。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说的是,这50本世界文学名著,也从另个角度告诉我们,除了中国以外,西方世界到底把什么样的书列为最好的书。在您准备收藏(或已经收藏)些世界名著(包括原文名著)时,这个单子显然是一个最好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你在筛选过程中,尽快找到人类文学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或者说西方人眼中的人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或者说西方文学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然后,再收藏一些您认为我们中国文学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基本上就齐了。


1. To Kill A Mockingbird - Harper Lee
《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H.李。

2. Lord of the Rings - JRR Tolkien
《指环王》。作者:JRR. 托金

3.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 C.S Lewis
《狮子,女巫与藏衣室》。作者:C.S.刘易斯

4. Pride and Prejudice - Jane Austen
《傲慢与偏见》。作者:J.奥斯汀

5. The Da Vinci Code - Dan Brown
《达芬奇密码》。作者:D.布朗

6. Wuthering Heights - Emily Bronte
《呼啸山庄》。作者:E.勃朗特

7. Animal Farm - George Orwell
《动物农场》。作者:G.奥维尔

8. Great Expectations - Charles Dickens
《远大前程》。作者:C.狄更斯

9.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 JK Rowling
《哈里·波特》。作者:JK.杰奎琳

10. Lord of the Flies - William Golding
《蝇王》。作者:W.格尔登

11. The Time Travellers Wife - Audrey Niffenegger
《时间旅行者之妻》。作者:A.尼夫奈格

12. Catch 22 - Joseph Heller
《第二十二条军规》。作者:J.海勒

13.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Ken Kasey
《飞跃疯人院》。作者:K.凯瑟

14. Gone With the Wind - Margaret Mitchell
《飘》。作者:M.米歇尔

15. The Lovely Bones - Alice Sebold
《可爱的骨头》。作者:A.色伯德

16. War and Peace - Leo Tolstoy
《战争与和平》。作者:L.托尔斯泰

17. Memoirs of a Geisha - Arthur Golden
《艺伎回忆录》。作者:A.葛登

18.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 -time - Mark Haddon
《夜色中好奇的狗》。作者:M.海登

19. The Great Gatsby - F. Scott Fitzgerald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F.S.菲茨杰拉德

20. The Kite Runner - Khaled Hosseini
《追风筝的人》。作者:K.胡赛尼

21. Jane Eyre - Charlotte Bronte
《简·爱》。作者:C.勃朗特

22. Sons and Lovers - DH Lawrence
《儿子们与情人们》。作者:DH.劳伦斯

23. Anna Kareninia - Leo Tolstoy
《安娜·卡列尼娜》。作者:L.托尔斯泰

24. Madame Bovary - Gustave Flaubert
《包法利夫人》。作者:G.福楼拜

25. Emma - Jane Austen
《爱玛》。作者:J.奥斯汀

26. Birdsong - Sebastian Faulks
《鸟歌声》。作者:S.福克斯

27. The Catcher in the Rye, JD Salinger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JD.赛林格

28. My Sister's Keeper - Jodi Picoult
《姊姊的守护者》。作者:J.皮考特

29. A Clockwork Orange - Anthony Burgess
《发条橙色》。作者:A.伯杰斯

30. A Passage to India - E.M Forster
《印度之旅》。作者:EM.福斯特

31. Rebecca - Daphne Du Maurier
《蝴蝶梦》。作者:DD.默里埃

32.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Louis de Bernieres
《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或《战地情人》。作者:L.d.伯尼埃尔

33. Atonement - Ian McEwan
《赎罪》。作者:I.迈克埃文

34. Midnight's Children - Salman Rushdie
《午夜里的孩子》。作者:S.拉什迪

35. In Search of Lost Time - Marcel Proust
《找寻逝去的时光》。作者:M.普鲁斯特

36. Middlemarch - George Eliot
《米德镇的春天》。作者:G.爱略特

37. White Teeth - Zadie Smith
《白牙》。作者:Z.史密斯

38. To the Lighthouse - Virginia Woolf
《指向灯塔》。作者:V.伍尔芙

39. It - Stephen King
《它》。作者:S.金

40. Little Women - Louisa M. Alcott
《小妇人》。作者:LM.阿尔考特

41. Vanity Fair - William Thackeray
《名利场》。作者:W.萨克雷

42. David Copperfield - Charles Dickens
《大卫·科波菲尔》。作者:C.狄更斯

43. The Horse Whisperer - Nicholas Evans
《马语者》。作者:N.埃文斯

44. Robinson Crusoe - Daniel Defoe
《鲁宾逊漂流记》。作者:D.笛福

45. Moby Dick - Herman Melville
《白鲸记》。作者:H.迈尔维尔

46. Gulliver's Travels - Jonathan Swift
《格列佛游记》。作者:J.斯威夫特

47. Frankenstein - Mary Shelley
《科学怪人》。作者:M.雪利

48. Huckleberry Finn - Mark Twin
《哈克贝恩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

49. Three Men in a Boat - Jerome K. Jerome
《三人同舟》。作者:JK.杰罗姆

50. The Island - Victoria Hislop
《岛》。作者:V.希斯勒普


善意提醒:别忘了,如果是为了收藏,还有《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英译本就不用了。还是看中文原文的好。感觉对劲。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21:48:56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590725.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590725.html
==请您参与孝感网人[东门之杨]发起的‘网调’,谢谢!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2:01:53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转载▼


《红楼梦》第一回
女娲石上偈语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癞头僧嘲甄士隐
贾雨村口占联语
贾雨村对月口占五言律
好了歌
太虚环境石牌坊联语
甄士隐注释《好了歌》
贾雨村对月寓怀一绝
《红楼梦》第二回
赞娇杏
智通寺联语
《红楼梦》第三回
荣禧堂联语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赞林黛玉
《红楼梦》第四回
护官符
《红楼梦》第五回
宁国府上房内联语
秦可卿卧室联语
警幻仙姑歌辞
警幻仙子赋
孽海情天联语
薄命司联语
霁月难逢
枉自温柔和顺
根并荷花一径香
可叹停机德
二十年来辨是非
才自精明志自高
富贵又何为
欲洁何曾洁
子系中山狼
堪破三春景不长
凡鸟偏从末世来
事败休云贵
桃李春风结子完
情天情海幻情身
仙宫房内联语
红楼梦曲-引子
终身误
枉凝眉
恨无常
分骨肉
乐中悲
世难容
喜冤家
虚花悟
聪明累
留余庆
晚韶华
好事终
收尾-飞鸟各投林
《红楼梦》第八回
嘲顽石诗
通灵宝玉与金锁铭文
《红楼梦》第十一回
赞会方园
《红楼梦》第十三回
梦秦氏赠言
《红楼梦》第十七回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红楼梦》第十八回
赞省亲别墅
上贾妃启
顾恩思义匾额
大观园题咏(十一首)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续《庄子·胠箧》
题宝玉续子文后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参禅偈 寄生草·解偈
贾环谜语
贾母谜语
贾政谜语
元春谜语
迎春谜语
探春谜语
惜春谜语
黛玉谜语
宝玉谜语
宝钗谜语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四时即事四首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癞和尚赞
跛道人赞
叹通灵玉二首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黛玉哭花阴
哭花阴诗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葬花辞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小曲
“女儿”酒令五首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题帕三绝句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招宝玉结诗社帖
送白海棠帖
咏白海棠-探春
咏白海棠-宝钗
咏白海棠-宝玉
咏白海棠-林黛玉
咏白海棠-史湘云(两首)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藕香榭联语
宝钗:忆菊
宝玉:访菊
宝玉:种菊
湘云:对菊
湘云:供菊
黛玉:咏菊
宝钗:画菊
黛玉:问菊
探春:簪菊
黛玉:菊梦
湘云:菊影
探春:残菊
螃蟹咏(三首)
《红楼梦》第四十回
探春房内联语
牙牌令(七首)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香菱咏月诗三首
《红楼梦》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赋得红梅花三首
访妙玉乞红梅
暖香坞春灯谜(四首)
点绛唇
灯谜诗(三首)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赤壁怀古
交趾怀古
钟山怀古
淮阴怀古
广陵怀古
桃叶渡怀古
青冢怀古
马嵬怀古
蒲东寺怀古
梅花观怀古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真真国女儿诗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贾祠联额三副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酒令三首
射覆四首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花名签令-宝钗签
花名签令-探春签
花名签令-李纨签
花名签令-湘云签
花名签令-麝月签
花名签令-香菱签
花名签令-黛玉签
花名签令-袭人签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五美吟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
尤三姐自刎
《红楼梦》第七十回
林黛玉:桃花行
史湘云:如梦令
探春宝玉:南柯子
林黛玉:唐多令
薛宝琴:西江月
薛宝钗:临江仙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姽婳词三首
芙蓉女儿诔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紫菱洲歌
以下为续补者文字
第八十三回
歌谣
第八十五回
亲友庆贺贾政升官
第八十七回
黛玉见帕伤感
琴曲四章
悟禅偈
第八十九回
望江南·祝祭晴雯二首
赞黛玉
黛玉照镜
第九十回
叹黛玉病
感怀
第九十一回
答黛玉禅话
第九十三回
荐包勇与贾政书
匿名揭帖儿
第九十四回
赏海棠花妖诗(三首)
第九十五回
寻玉乩书
第九十八回
叹黛玉死
第九十九回
与贾政议探春婚事书
第一百零一回
散花寺签
第一百零八回
骰子酒令四首
第一百一十六回
重游幻境所见联额三副
第一百一十七回
酒令
第一百一十八回
吟句
第一百一十九回
离家赴考赞
离尘歌
咏桃花庙句
顽石重归青埂峰
结红楼梦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09:44:2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红楼梦》作者及其他
作者: 宋谋玚 | 来源: 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作者是谁,这个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最近又遇到一次严重的挑战。起因始于刘润为发表在《文艺报》1994 年1月8日的《曹渊:<红楼>的原始作者》一文。刘润为似乎从来就不相信《红楼梦》是曹雪芹作的,过去只是没有找到发难的机会。当他看到王家惠《曹渊即曹颜》的考证文章,加上周汝昌短跋对王家惠考证的全面肯定,说曹渊本系丰润曹  之子,于康熙二十八年左右过继给曹寅,改名曹颜,后来又回归本宗,曾在曹寅家过了一段“烟柳繁华”、“温柔富贵”的好日子。于是认定,只有这个曹渊才具备写《红楼梦》的条件,曹渊必定是《红楼梦》的原始作者无疑。至于曹雪芹,则只不过是个“在贫病交加中‘十年辛苦’地执著于一本半不成熟的小说”的加工者而已。且曹雪芹还应当是“曹渊的一个远房小弟”, “绝不会(是)曹寅之孙。”
  王家惠的《曹渊即曹颜——曹寅曾过继曹  之子》就刊在刘润为这篇文章的下面,周汝昌的短跋《王文读后》也一同刊出。
  于是,1988 年以来一直坚持说“曹霑(雪芹)是丰润曹鼎望三子曹 之子,而过继给曹寅”的杨向奎也出来发言了。他在3 月9 日的《中国文化报》上发表《关于<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进展》,认为刘润为的文章“是画龙点睛的著作。王家惠画龙,而刘润为点睛。由此一点,全龙活了。”而《红楼梦》一书的原始作者也就找出来了。还相应修正了自己从前的某些观点:如曹雪芹不再是丰润曹
  之子了,《红楼梦》的原始作者也变成了曹渊。总之,顺手牵羊,水到渠成,现成得很,只要曹雪芹不再是曹寅之孙,不再是《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就万事大吉了。杨向奎此文得到1994年5月号《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可见还是颇有些影响的。
  接着,《文艺报》1994年7月2日,又集中发表了杜景华的《红学的思考》 ,张庆善的《曹渊即曹颜质疑》,和孙玉明的《曹渊即曹颜驳议》,重点反驳王家惠的考证,却不怎么理会刘润为和杨向奎。
  这种从根基上动摇对手的考证依据入手,当然也不失为一种论战方法。但我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应当首先摧毁刘润为和杨向奎的结论,维护曹雪芹《红楼梦》 前八十回的著作权。
  其实,王家惠的考证本来是封闭的。他只是考证了“曹渊即曹颜”,曹寅曾经一度过继过曹  的一个儿子罢了,丝毫也未涉及《红楼梦》作者和曹雪芹的身世问题。不要说他的考证还有一定的猜测成分在内,《浭阳曹氏族谱》中这个曹渊,与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四日《户部咨文》中那个曹颜,是否确为一人,还有待更翔实的旁证。即使将来发现更多的材料证明确系一人,也不能由此引申出曹渊是《红楼梦》的原始作者,曹雪芹不是曹寅或曹荃之孙而只是曹渊的一个远房小弟这种石破天惊的结论来。王家惠“画”的压根儿就够不上“龙”,刘润为的“睛”又往哪里去“点”呢?
  刘润为说:“且不说在曹寅的孙辈中找不到曹雪芹,就是把这个‘曹雪芹’算作曹寅之孙,他也不具备独立创作《红楼梦》的条件。”他立论的根据只是那句敦诚作于甲申(1764 )春日挽曹雪芹的“四十年华付杳冥”,从而推断出“雪芹大约生于雍正二年(1724 ) , 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4 ) ”。曹頫抄家在雍正五年(1727 ) ,雪芹那时才是个三岁的孩子,“生来便陷人厄运,根本就没有‘烟柳繁华’、‘温柔富贵’的体验”,怎么能创作出“亲历富贵”的《红楼梦》呢?
  刘润为这样推算曹雪芹的生卒年,与周汝昌一致。然而周汝昌并没有因此而否定曹雪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原始作者。周妆昌认为,曹頫雍正五年抄家以后,到乾隆初年又家运中兴,象贾政一样做了员外郎,又跟《红楼梦》一样阔起来了,身为贾宝玉的曹雪芹是有过“烟柳繁华”、“温柔富贵”的体验的。周汝昌这种说法当然只是推测,尚无确证,但也还能自圆其说,不失为一家之言。而且,周汝昌对雪芹生年的推算,显然也只是一家之言,而远非定论。雪芹友人提供的雪芹生平资料,除敦诚这句“四十年华付杳冥”外,至少还有张宜泉《伤芹溪居士》诗题下的一条小注:“年未五旬而卒”。王利器等人认为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 ) ,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4 ) ,享年四十九岁,就是根据这条小注推断出来的。还有胡适等人的折衷的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左右,活了四十五六岁的说法。总之,周汝昌的“雍正二年”说只是曹雪芹生年的一家之言,王利器等人的“康熙五十四年”说在红学界无疑要更占优势。
  如果依照王利器等人的算法,到雍正五年(1727)曹頫被抄家的时候,雪芹已经是个十三岁的大孩子了,怎么能说他一点也没有体验过“烟柳繁华”、“温柔富贵”的生活,完全不具备创作“红楼梦”的条件呢?刘润为的文章,尽管振振有词,非常肯定,左一个“都不”,右一个“绝不会”,什么《红楼梦》的原始作者“非曹渊莫属”,什么“唯有这个曹渊才具有创作《红楼梦》原始本的充足条件”,全都是建筑在沙滩上的逞臆之谈,一点也经不起质问!
  不过,他所说的《红楼梦》作者“起码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即一,亲历富贵;二,多余的人,三,高度文化艺术修养,倒还是有些道理的。然而,如果我们从“自传”说的框子里跳出来,对雪芹的生卒年依王利器等人据张宜泉的“年未五旬而卒”推算,而不机械地追随周汝昌呆解敦诚“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话,曹雪芹作为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曹颙的遗腹子,却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
  首先,作为曹寅唯一亲骨肉嫡孙,曹颙的遗胶子,雪芹出生时,他的嫡亲祖母,曹寅的遗孀还健在,且在家族中很具权威。因此,他和他的母亲马氏、在江南织造府中过的决不会是那种寄人篱下的孤儿寡母的生活。曹頫被抄家时他已经十三岁了,当然“曾经亲历富贵”,至少要比曹渊地道得多。
  其次,他出生时,本来应当由他继承的江南偌大家业,已被他过继的叔父曹頫占据。这是有圣旨为依据,任何人无法否认的,他那在家族中很有权威的嫡亲祖母也无法否认。他这种“多余的人”的切身感受,更是曹渊所无法比拟的。
  至于第三个条件,“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他也比曹渊更可能完全具备。曹頫被抄家时,曹寅遗嫣是受到额外照顾的,还特意为她在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留下十七间半房屋,家人奴婶,一应俱全。雪芹又是老太太的唯一嫡孙,还只有十三岁,当然不会受曹頫的牵连,而肯定是随祖母回北京过平安日子。他怎么不可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呢?这个条件,也只有比曹渊更充分具备。
  周汝昌说:“《五庆》列:颙生天佑。此谬载也。盖‘天佑’乃曹顺之表字,出《易》经,我已有文见于沪上报纸,故或谓雪芹为颙之‘遗腹’,即天佑云,亦不复成立。”《五庆堂谱》为什么是“谬载”,周汝昌没有详说。这部谱牒有正本、副本,两本均载“颙生天佑”,经冯其庸专著考定,恐怕不能轻易用“谬载”二字一笔抹煞。“天佑”是曹顺表字,语出《易》经云云,因“沪上报纸”未见,暂不详说,恐怕至多也不过聊备一说。而“天佑”乃曹霑表字,曾有人考证,语出《诗经·小雅·信南山》,也言之凿凿,至少不比曹顺表字说证据薄弱,虽亦不能作为定论,聊备一说总也还是可以的吧。
  曹雪芹有没有可能象《五庆堂谱》所载,在乾隆九年(1744 )修谱时‘官州同’呢?我以为这也完全有可能:曹頫被抄家并非政治原因,处分不象李煦他们那徉严重,雪芦又不是他的亲生子,回北京随受特殊照顾的嫡亲祖母过活,还受过很良好的教育,家境也还不错,捐个“州同”之关的闲散官职,并非实任,怎么不可能呢?
  《红楼梦》的创作,其实作者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并非家史。真不知道为什么许多人包括刘润为在内硬要一头栽进胡适“自传”说的千层锦套头里面至今脱不出身来!至于第一回中《情僧录》、《风月宝鉴》之说,以及“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云云,那分明是作者的狡绘,就象鲁迅《狂人日记》、茅盾《腐蚀》的序言一样。你也去信以为真,还大放厥词,那只能是你太不懂中国国情和文人伎俩,老实得近乎傻瓜了的缘故。所谓“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也不能看得太呆了。《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朵夫》、《家》、《春》、《秋》、何尝不都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又何尝不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呢?
  《红楼梦》也是这样,决不能呆看。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袁枚、明义、永忠、裕瑞这些乾嘉间人都这样说,从无一人呆看那段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只是“增删”《红楼梦》的“楔子”。老一辈的新红学家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人也从无人如此呆看。麻烦的是,与曹雪芹及身交往的敦氏兄弟与张宜泉;尽管与之诗词唱和,却没有一句正面提及他与《红楼梦》有关。清宫档案乃至曹氏族谱,甚至都不见曹雪芹的名字。其他史料,对雪芹的身世也都说得非常粗略,还矛盾百出,说他是曹寅之子,曹寅之孙,曹寅之曾孙的都有:《红楼梦》“本事”,也有明珠家事、傅恒家事、和坤家事诸说,到清末又有世祖与董鄂妃故事、庚熙朝政治状态诸说,起先自传说并不占优势。自传说占优劣,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发表以后,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则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今颠扑不破。有关曹雪芹身世的较认真、较缜密的研究,也是从胡适开始的。此后周汝昌、吴世昌、吴恩裕、冯其庸也都曾致力于此,各有专著。然而进展不大,且互相矛盾,一直没有取得多少共识。近年来虽成立了专门的曹雪芹研究会,情况也没有多大改变,始终没有从胡适、鲁迅的框子里跳出来。
  胡适首倡自传说的时候,对索隐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明珠家事说、和砷家事说的否定也很有说服力。这是因为,索隐说本来就捕风捉影,根基不稳,容易动摇;明珠是雪芹没赶上的前辈,和坤发迹时雪芹又已经去世了,前后都够不着。只要大体上考定了雪芹生卒年的上下限,即使很不精确,分歧很大,用来否定明珠家事说、和砷家事说还是满够用的。至于傅恒家事说,在当时还根本不曾被人注意,甚至到了八十年代,某些红学史专著谈及《红楼》“本事”时还说:“写傅恒家事说的影响不大,可以从略。”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傅恒家事说其实却是最值得注意的。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09:44:54 | 只看该作者
蒋瑞藻《小说考证》特引《批本随园诗话》中一条批语并加说明。批文如下:  乾隆五十五、六年间,见有钞本《红楼梦》一书,或云指明珠家,指恒家。书中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则指忠勇公家为近是。
  这条批语批在《随园诗话》卷二袁枚提到曹雪芹作《红楼梦》那一则上蒋瑞藻的按语说:“前人鲜道及者,录之以广异闻”。可见直到蒋瑞藻辑《小说考证》时,“傅恒家事说”还不大为人所知。
  这个《批本随园诗话》是19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前有冒鹤亭的序;知道作者是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拉纳以贪渎于乾隆六十年被斩首,其子侄均远戍伊犁、到嘉庆四年乾隆去世嘉庆亲政后才被赦回,这些批语大概是赦回以后作的。冒序说:“其人笔下亦不甚通顺,且满纸别字。以其所书多遗闻轶事,为删润之”。批语中直接间接涉及《红楼梦》的地方很不少,多处提到尹继善、傅恒、福康安、明仁、明义、思元主人裕兴、瑶华道人弘  、那鉴堂等与《红楼梦》 有蛛丝马迹的人。许多地方都可以作为“傅恒家事说”的旁证。可惜一直未引起红学界的注意。
  我不妨稍微多费点笔墨在这里爬梳一下。
  首先,这条正面谈及“傅恒家事说”的批语本身就有点怪,他说“书中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就与《红楼梦》不合。《红楼梦》中元春只是一个贵妃,并非“皇后”,探春也不是地道的“王妃”,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认为这不是他看到一个什么其他的本子,而是和袁子才一样马大哈,根本没有细读过《红楼梦》。其次,批语中的“指忠勇公家为近是”的“忠勇公”长期以来被许多人误解了,早期红学史上的“张侯张忠勇家事说”就是对这条批语的误解引起的。其实,这里的“忠勇公”就是傅恒。傅恒于乾隆十四年以军功封一等忠勇公,三十四年逝世后才溢文忠。文忠公是傅恒,忠勇公也是傅恒,《红楼梦》与什么张侯张忠勇根本无关。
  傅恒家在康雍乾时代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傅恒是李荣保的儿子,他的两个伯父马齐、马武,在康熙朝权倾一代,民间曾有“二马吃尽天下草”之谣。但在康熙四十八年正月,马齐因废太子复立一事得罪康熙,一度被捕下狱,马武、李荣保一同被捕,几乎被杀。不过不久又被康熙宽宥了,活到乾隆四年才以八十八岁高龄去世,可谓福寿双全。傅恒的姐姐是乾隆皇后。儿子福康安相传是乾隆的私生子,封王爵,是爱新觉罗以外唯一的异姓王,嘉庆元年死于前线军中时,乾隆还在世。另一个儿子福隆安则是乾隆的女婿。傅恒府第在马神庙东街,占了半条街,建筑格局为东西两府当中夹一座家庙,与宁国府、荣国府两府之间夹一座家庙的格局相同。而且,傅恒的后花园备极繁华,尹继善曾游览过,还写过两组诗。第一组是六首七绝,题为《丙子冬奉命入觐,随忠勇公后遍历香山昆明诸胜,时将南旋,承赋诗赠行,因次元韵》,是一般应酬之作,但最末一首有“名园在望未跻攀”之句,可见尹继善对傅恒园林仰慕之深。第二组诗也是七绝,一共十首,题为《过忠勇公第即事》,我曾在《红楼梦学刊》1979 年第2 辑专文介绍过。诗中不但有“迥廊曲槛”, “画栋”“飞霞”, “翰墨”、“天章”, “红栏曲水”这些类似荣国府气象的描述,还有“竹径松荫”, “绛纱”、“桂树”等北地并不多见而颇具大观园特色的景观。特别是“金钗十二人何处,列屋新妆只画图”两句,似乎还能证明傅恒园林的“轩窗”之上曾有过红楼十二金钗的画图。且诗中“漫将游戏当繁华”、“偶凭粲者寄清娱”这样的句子也来得很突兀,这不分明透露出这所府第园林曾被某一个“粲者”为“寄清娱”而写人“游戏”文字宣讲过他的“繁华”梦吗?
  凡是接触过脂本的人都知道,庚辰本第七十五回之前,有“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这样一条墨笔批语,许多人认为这段时间雪芹不在北京。雪芹哪里去了呢?因为河南博物馆《雪芹先生小照》的出现,尽管这幅画像的真真假假至今还有争论,但雪芹在乾隆二十一年前后曾在两江总督尹继善的衙门作幕,这种可能性是不排除的。而乾隆二十一年恰是丙子,正是尹继善奉命人觐并参观香山昆明诸胜及傅恒园林的时候,傅恒府第园林与荣宁二府及大观园非常近似,尹继善诗中又出现“十二金钗”、“游戏当繁华”这样巧合的诗句。我们说这正是因为曹雪片此时还在他幕下,他看过他的《红楼梦》,且知道《红楼梦》的环境描写,是以傅恒府第为载体而附丽以皇家园林诸景作基础的,才万想趁入觑之便请傅恒导游,游后又赋琦纪兴、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雪芹身世,至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说,他与敦氏兄弟,交情不为不厚,他年长于敦氏兄弟近二十岁(当然是按王利器等人的算法),敦氏兄弟却没有把他看作师长,那他与敦氏兄弟“虎门数晨夕”时在右翼宗学中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呢?满人尤其是皇族是很重师道的,他在宗学肯定不是教习,不可能与敦氏兄弟有师生关系。那么,与其说他是宗学中的什么高级职员,不如说他那时正在傅恒府作幕,常来宗学串门,所以与敦氏兄弟交往,更合情理。马神庙东街离右翼宗学是不太远的。
  而且,假定乾隆九年至十九年雪芹曾长期在傅恒府作幕,过去许多难以解释的疑难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元妃省亲,脂批说曹雪芹曾亲见亲闻,就很难解释圆满。不要说雪芹家族中从来没有出过皇妃,即使有,皇妃省亲也决没有元妃省亲那种气派;自北京返江南省亲,也决不可能“酉初请旨”, “戌初起身”,一切仪注完毕,“丑正三刻,请驾回銮”,前后只用三多个时辰,七八个小时!如果雪芹曾长期在傅恒府作幕,他亲眼见过,亲耳闻过乾隆皇后省亲,那就不仅完全可能,也完全符合《红楼梦》中的规定情景了。
  这里,我还想提出两条庚辰本的朱笔行间批、说明《红楼梦》与傅恒家事的血缘关系。我以为脂批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傅恒家族中人批的。
  一条在第十六回,当贾琏与凤姐闲谈说及皇上允许殡妃省亲,周贵纪家、吴贵妃家都在作省亲准备时,坐在一旁的贾琏的奶妈赵嬷嬷说:“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在这一句的右侧,有五字朱笔行间批:“文忠公之嬷”。这是说,赵嬷嬷这句话的口气,是傅恒奶妈的口气,且批语称“文忠公”而不冠姓,说明批者是傅恒家族中人,傅恒此时已经逝世了。又一条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己入园中看景时,忽插入石头自称“蠢物”的一段议论,解释为什么大观园对额竟用宝玉所偶题而不请名家之故,着重介绍宝玉幼年与元妃“其真名分虽称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的特殊关系,朱笔行间批道:“批书人领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将此批与前批“文忠公之嬷”五字联系起来看,这批者应该是傅恒的兄弟辈,与乾隆皇后有点特殊关系的。这个人是谁,虽然一时无法弄清,但这两条朱批说明《红楼梦》中确有“傅恒家事”在内,且元春有乾隆皇后的影子,还是有道理的。再以傅恒府第格局、尹继善诗句中的“十二金钗”、“游戏当繁华”等词语互相参照,“傅恒家事说”就决非“明珠家事说”、“和坤家事说”那样容易否定。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说,《红楼梦》的创作素材,确实是有傅恒家事的成分在内,《批本随园诗话》那些批语所记录的当时传说是有事实根据的。
  《红楼梦》写大观园的建设工程,写得那样仔细,作者也非亲身参加过许多著名的园林建筑工程不可。曹雪芹有这样的经历吗?如果假定乾隆九年至十九年在傅恒家作幕,这个问题又迎刃而解了。因为,乾隆十五六年间,正是香山昆明诸胜、清漪园、北海等皇家园林大兴土木的时候,而此时傅恒是内务府总管,正是皇家园林建筑的总负责人!还有,从敦诚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在喜峰口写的那首《寄怀曹雪芹霑》,尾联“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看来,雪芹曾长期在豪门作幕,此刻也还在“弹食客铗”, “叩富儿门”, 所谓“著书黄叶村”只是朋友们的希冀之辞,并非现实。那么,说乾隆九年至十九年,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生涯是在傅恒家渡过的,《红楼梦》的创作素材中有傅恒家事,《红楼梦》的原始作者仍是曹雪芹,并非如刘润为所说的那样“绝不可能”,不是要更合理一些吗?
  至于《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创作原则的贯彻,《红楼梦》的自传成份到底要占多大的比例,那当然不是一两篇文章所能说清楚的。这里我只是大体上勾个轮廓:《红楼梦》中的贾府及大观园,是以马神庙东街的傅恒府第为模特的,但附丽有皇家园林和江南名园的诸多景色,是一个南北交辉的复合体;书中暗写的江南甄家才是影射曹家;贾宝玉的原型也应该是个综合体,其自传性质是有限的,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小保尔康斯基公爵、彼埃尔一样,应该从气质性格方面去品味而不应当呆看。总之,宝玉的原型是很复杂的,恐怕有雪芹所熟悉的、相传为乾隆私生子的少年福康安的成份在内也很难说,至少当时曾有传说如此。要不,永忠怎么会怀疑《红楼梦》中有“碍语”,尹继善、袁枚等人又怎么会那样讳莫如深呢?这些问题留待以后再谈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18:49 , Processed in 0.1382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