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心理学史60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 09:0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心理学史60年(《教育学术月刊》09年第9期)

  摘   要:新中国建立60年来,心理科学事业在走过一段弯路后迅猛发展。其中,新创建的中国心理学史学科成了世界心理学史的重要分支。它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到有组织、从零星探讨到系统研究的发展过程。继续拓宽视野和采用多元方法,将更加突显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对我国和世界的积极价值。
  关键词:新中国;中国心理学史;发展阶段;标志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鑫辉,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与博士后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论与史专委会原主任,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主席,中国心理学会第一批认定心理学家。研究方向:心理学理论与历史,心理技术应用(江苏南京   210097)。
  国运昌隆六十春,科学园地百花荣。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项建设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中国心理科学事业在此大好形势下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其中,中国心理学史学科的创立,作为中国心理学的一个领域和世界心理学史的一个分支,成为一门单独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并且走出了国门,进行着日益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它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已成为科学百花园里一支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花朵。
  中国心理学史,包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和中国近现代心理科学史,尤其以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最具特色。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哲学、教育、医学、军事、文艺等各类著作里,必须划清两个基本界限才能把握其研究对象去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一个是心理学思想与心理学的界限,古代心理学思想与现代心理科学,既有历史发展的渊源联系,又有方法、手段方面的重要区别。另一个是心理学思想与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医学思想等的界限,更侧重于研究整理出区别于相邻学科的心理学思想。因此研究中国心理学史是有它较大难度的,至少必须具备心理科学理论知识、有关学科基本知识和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这也许是过去研究此领域的人很少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科学的春天里,在心理学蓬勃发展的土壤上,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创建和发展起来了。它是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由从事此领域研究的老中青心理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对于中国心理学发展历史的探讨,尤其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到有组织、从零星探讨到系统研究的发展过程。作为中国心理学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和学科发展的见证人,我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心理学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或时期。即20世纪50-70年代的奠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创建阶段,20世纪末至今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标志性成果和突出事件,并在不同时期显示出它们的社会作用与价值。当我们回顾它的历史发展阶段时,还自然地会考察中国心理学史的发展趋势和作出前瞻。
  一、第一阶段(1949-1977年)
  走过弯路的学科奠基时期
  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有历史的前后连贯性,对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也是这样。从中国心理学会于1921年成立至1949年的28年里,报纸杂志发表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文章18篇,但是非常零散且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可视为中国心理学史学科的准备时期。这些文章主要刊登在中华心理学会1922年创办的《心理》杂志,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以及大学学报、教育杂志上。其中可作为先驱代表作的是:梁启超1923年受中华心理学会邀请所作讲演——《佛教心理学浅测》,他在讲演中明确指出:“我确信:研究佛学,应该从经典中所说心理学入手,我确信:研究心理学,应该以佛教理为重要研究品。”[1]他将现代欧美心理学与佛教的心识等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以现代心理学概念为基本框架研究中国心理学史是有启示作用的。张耀翔1940年在《学林》上发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这是最早较全面论述中国心理学史的文章,可谓中国心理学史学科早期的代表作。该文从我国典籍中“心理”二字的出现,谈到西方心理学的传入,更较广泛论及中国古代20多位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还指出:“中国古代心理研究不仅限于纯粹学理方面,对于应用也有特殊贡献。”[2]此外,余家菊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中国心理学思想》等3篇,汪震发表《中国心理学史上的戴震》等3篇,徐谥荣在《学灯》发表《中国古代心理学》(内含5篇)。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重点抓心理学改造和学习苏联心理学后,在辩证唯物论思想指导下,中国心理科学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在中国心理学史方面也有关于孔子、荀子的性格学说与认识理论的论文发表。尤其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于1954年在《心理学通讯》第5期发表了《中国心理学历史遗产的研究方法问题》,指出中国心理学必须继承与发扬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传统。提出三点意见:第一,历史的研究不能仅是诠释,必须是批判的。批判的标准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第二,历史的研究必须是唯物主义的,对历史上任何思想理论的研究必须弄清它的社会背景与时代任务。第三,历史的研究必须与现实任务相结合,它必须围绕建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这个任务来研究。以上观点对于今天的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仍具有指导性意义。
  但是这个时期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工作者,仍处于分散工作的状态,一般人的指导思想也不很明确,研究成果也就较少。尤其是“文革”时期,整个心理学都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破坏和干扰,心理学界对挖掘、整理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工作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工作停滞。这28年里,报刊发表或会议交流的此领域论文约20篇,刊于《心理学报》的则只有一篇。就其研究内容说,这些文章以研究孔子的居多,其他为《左传》、孟子、荀子、王安石、朱熹、王夫之、戴震、王筠等的心理学思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两位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和高觉敷教授所做的工作,起到了为创建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开拓道路和奠定基础的作用。
  潘菽教授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1964-1976年间陆续写成《心理学简札》一书,198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册,共计500多条札记,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传统心理学的评论、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评论。有关中国心理学史的评论为50条,概括起来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阐述了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方法;二是提出了人贵论、形神论、人性论、性习论、知行论五个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三是研究的人物有孔子、荀子、韩非、公孙龙、王充、范缜、贾谊、刘禹锡、柳宗元、李翱、王安石、欧阳修、李贽等。必须特别提出的是该书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态度,据潘宁堡研究员所写《在时光隧道中钩沉——缅怀父亲潘菽》一文中论述:1963年,潘老患严重心肌梗死症,在北京住院一年多才出院。鉴于健康状况不允许久坐系统写作,便采用作札记的办法将思考研究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定名《心理学简札》。1968年“文革”中,潘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抄过家。子女担心造反派无限上纲,便将书稿一烧了之。潘老出于对心理学的热爱而心犹不甘,便在“牛棚”写检查交代的时候,凭记忆对原来的简札内容加以修订发挥。正如他后来在出版自序中所说:“在后期的前阶段中写的札记大都是在频繁的‘批斗’和‘交代’情况的空隙之间或劳动之余写的。有时刚被‘批斗’回来就写。”[3]在当时受到严厉批判的困难情况下,仍然如此坚持写作,这是多么值得学习的崇高精神。这部著作的思想观点,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对中国心理学史学科的创建,都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和实际影响。2009年,《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将潘菽的《心理学简札》收入其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毕生致力于心理学史的高觉敷教授,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坚持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进行心理学史的研究与教学。他突破了过去高校只讲西方心理学史的偏向,建构了包涵中国、西方和苏联三方面的内容体系。他编讲的《心理学史讲义》就是有力的证明。在该讲义中列有《我国自春秋战国至清初哲学中的心理学说》的专章,分5节讲述了荀况、王充、范缜、王安石、王夫之等五位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至于这份讲义中未涉及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是与当时社会和学术界的思潮有关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后,他在有关论文中就明确指出,作为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是应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的。应该说这份讲义为以后分别编写中国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史和苏联心理学史开拓了道路和打下了基础。
  总之,从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史的发展来看,1921-1949年只是学科准备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则是学科奠基时期,这一时期为中国心理学史学科的正式创立奠定了基础,开拓了道路。
  二、第二阶段(1978-1995年)
  迅速发展的学科创建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心理学也得到复苏与新生,全国心理学工作者才得以建设为中国“四化”服务的心理学科。正如潘菽1982年所指出的:要发展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心理学,“就必须通过四个主要的途径。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思想指导。二是要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以求能为此而更好地服务。三是要有分辨地继承我国古代思想中有关科学心理学的可贵观点、论断和学说,以发扬国光。四是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研究成果中对我国心理学科建设有价值的东西,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科学心理学自己的血肉。可见,对我国古代宝贵的心理学思想遗产积极开展深入的系统的发掘和探讨工作,是我国心理学界当前的一项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任务”。[4]这个阶段的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受到了重视,从分散到有组织地开展工作,指导思想也明确,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纳入了高校教学计划等等,并且在国内国际心理学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得到了公认。
  1983年,潘菽、高觉敷主编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揭开了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创建的序幕。这是中国心理学会成立60年以来仅有的一本关于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论集,选取25篇比较有价值的论文编纂而成,附录了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100多篇论文总索引。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的潘菽教授,为该书写了序言。他指出:“这五、六年来,我们心理学工作者中也有了较多的人,对祖国古代心理学思想遗产的宝贵性和现实意义有了更多的注意和认识,因而在这方面作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5]顺便提一下,编辑出版该书是笔者1980年出席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上首先提出建议的,并得到一些同仁的赞成。该书1982年5人所写“编后说明”中说:“杨鑫辉、马文驹同志协助主编进行具体的编辑出版工作。”“教育部已通知,在中国心理学史正式教材未出版前,本书作为高等院校的暂用教材。”(遗憾的是这个经两位主编审定的“编后说明”,后来被出版社以已有“序言”而被删掉。)既是心理学界集体之作,更由教育部下文定为高校暂用教材,当然可以称它揭开了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创建的序幕。
  中国心理学史学科正式建立的最主要标志是,198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部编教材,高觉敷任主编,潘菽任顾问,燕国材、杨鑫辉任副主编,他们是这门学科的主要创建者。1982年春,教育部发文成立中国心理学史编写组,开始成员为8人。后来,除参加执笔编写的徐顾问和正副主编外,还有刘兆吉、刘恩久、马文驹、杨永明、李国榕、彭飞、赵莉如、陈大柔、高汉生、许其端、邹大炎、朱永新、曾立格、韦茂荣等。该书是中国心理学史学科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学术专著和统编大学教材,其历史年代上起先秦下迄近现代,前后2500多年,熔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和近现代心理学史于一炉,基本上分时期按人物编写,工作浩繁并具开创性。它是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越五年而得以完成的。正如美国心理学会心理学史分会前主席布罗采克所说:“像这样的科研项目在世界文献中还没有先例。”
  将该书问世前后的17年定为学科创建时期是有多个客观标志的:
  首先是已有一系列研究论文、专著、教材、资料选编及工具书问世。就论文说,燕国材的《关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1979年),杨永明、李殿凤、欧阳仑的《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心理学遗产的研究》(1979年),起到了吹响号角的作用。杨鑫辉的《研究中国心理学史刍议》(初稿1980年,重庆会议)一文。在1982年冬烟台召开讨论制定“中国心理学史编写大纲”的会议上,是两个主题报告之一。刘兆吉教授评价说“受到了与会领导和该书撰稿人的重视和赞同。……作者投入这项工作的观点和立场,也是大家所公认的。”[6]专著主要有燕国材的《先秦心理思想研究》(1981年)、《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1984年)、《唐宋心理思想研究》(1987年)和《明德心理思想研究》(1988年),杨鑫辉的《中国心理学史研究》(1990年)、《中国心理学思想史》(1994年)和国家教委教材《心理学简史·第一编中国心理学史》(1985年),朱永新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1993年)。最重要的工具书有:燕国材主编,杨鑫辉、朱永新副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共四卷)(1989~1992年)和《心理学大辞典·中国心理学院史分卷》(1989年)。以上著述都是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创建的学术基础和重要表现。燕国材教授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已有系统而较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先秦心理思想研究》,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杨鑫辉写作《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潘菽学部委员生前曾写信大力支持。[7]马文驹教授评价该书体系新而全等特点,“是中国心理学史发展的新里程碑”。
  其次,国家教委当时已将中国心理学史正式列入高校有关系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批准建立主要招收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方向的心理学硕士学位点。在教育系、心理系讲授心理学史课程时,其内容改变了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西方的状况,继承和发扬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宝贵心理学思想。有的采用部定暂用教材《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1983年),有的采用《心理学尚史》(内有“中国心理学史”专编)(1984年)。该课程从1986年起则统一使用统编《中国心理学史》教材。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和培养更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从1986年起,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先后招收和培养中国心理学史硕士生。
  第三,中国心理学史学科早就有了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教材编写组三个方面的组织保证。为了结束过去只是各自分散工作的状态,1980年于重庆在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内,成立了潘菽任会长的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会,后改为研究组。研究机构方面,1981年起,南京师大、上海师大和江西师大先后成立心理学史研究室(江西师大设立了中国心理学史和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室),至于《中国心理学史》教材编写组,则是教育部1982年春发文组织的。事实证明,以上组织机构都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了自己的组织保证作用,促进了中国心理学史学科的创建。  此外,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心理学史的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发展。中国心理学史工作者积极参加有关国际性心理学会议,同国外高校开展校际互访,在国外有关刊物发表论文等。北京大学汪青同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辑《亚太地区心理学》,并撰文评介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1987年上半年,笔者作为客座教授,应邀到加拿大西略大安大学作中国心理学史多个专题讲学,并应邀访问多伦多大学和顺访美国,历时三周。作为这个学科第一个走出国门讲学的人,我亲身感到外国心理学家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高度评价和浓厚兴趣。
  三、第三阶段(1996-现在)
  不断深化的学科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心理学史工作者研究工作的广泛与深入,产生了更丰富的著作成果。尤其1996年,南京师范大学率先招收中国心理学史博士生及其课程的提升,都促进了学科进入不断深化发展的阶段。
  首先是中国心理学史著作的广泛化和深化。尤其燕中材教授著述丰硕,著有《中国心理学史》(1996),编写《中国心理科学·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主编《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1999年),出版《心理学思想史(中国卷)》(2004年)、《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2004年)。赵莉如、许其端撰写的《中国心理科学·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研究》(1997年)。燕良轼著《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概论》(1999年)。杨鑫辉主编的《心理学通史》中的第一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第二卷《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2000年)、《新编心理学史(上编·中国心理学史)》(2003年)。沈德灿主编的《心理学史简编(下编·中国心理学史)》(2004年)。叶浩生主编的《心理学史(第二编中国心理学史)》(2005年)。特别要提到的是出版了高觉敷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第二版),它是对20年前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编统教材的修订。正如第二版前言中所说:“学术在发展,学科在成长,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需要补充。现在中国心理学史的学科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8]该书第二版,2009年已收入《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还有最近即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车文博教授任总主编的《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其中第一卷燕国材主编,对中外古代心理学思想做了比较研究;第二卷杨鑫辉主编,对中外近现代心理学做了比较研究;第三卷叶浩生主编,对中外当代心理学做了比较研究。该书开拓了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的新领域,也促进了中国心理学史向纵深发展。
  其次,加强了中国心理学史的理论研究。正如《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心理学卷》所指出的:“30年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史学科的建设、古代和近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和整理、历代重要心理学思想家的研究和评价、中国心理学史资料和教材的编撰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还在中国心理学史的元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有相当影响的科研成果。”[9]研究者们就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基本范畴等问题做了更广泛深入的探讨,它的代表性专著是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鑫辉所著的《中国心理学史论》(2002年)。这是笔者在1996年招收中国心理学史博士生授课讲稿基础上写成的,包括总论、价值论、方法论、范畴论、专题论、体系论、文献论、学史论、余论9章。例如其中提出了“一导三维多元”的方法学,即辩证唯物论的指导思想,多维的研究原则(对象维度——以心理实质为主线的原则;框架维度——以现代心理学概念和体系为参照的原则;评价维度——科学历史主义的原则)和多元研究方法(归类排比法、史料考证法、义理诠释法、纵横比较法、实证检验法、系统分析法)。至于基本范畴,研究者们先后提出了五对范畴说、七对范畴说、八对范畴说等数量不一、内涵也不尽相同的观点,但它们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而日趋成熟。
  最后,一批博士和博士后走上了工作岗位后发展很快,成为今后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都在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郭斯萍、燕良轼、汪凤炎三位年轻教授更招收了中国心理学史博士生。这批博士们勤于著述,出版了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例如汪凤炎的《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2000年)、《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007年修订版)、《中国心理学思想史》(2008年),彭彦琴的《审美之魅——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及现代转换》(2005年)等。跟中国心理学史关系紧密的文化心理学著作也先后问世。例如,葛鲁嘉的《心理文化论要——中西心理学传统跨文化解析》(1995年),申荷永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2001年),汪凤炎、郑红的《中国文化心理学》(2005年)等。
  总之,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看,从元理论的加强看,从新生力量的成长看,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不断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展望未来,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视野将进一步拓广,可以从哲学的、科学的、文化的、人学的等不同视角探讨古代心理学思想问题,以取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已有人采用“内部逻辑”的原则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思想而取得初步成果,相信今后“外部逻辑”与“内部逻辑”的原则在研究中将会更加紧密结合与融合。已经开始重视运用的诠释与转换的研究方法,将更突显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积极价值。笔者曾经认为:“独特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哲理说与生物本体说的结合,能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向智慧理性和审美方向发展,能建构起适合新时代的新型人格模式。普通心理思想与应用心理思想并行发展的阐发,将推进心理学为现实社会生活服务。古代心理实验与测验思想的发扬,能与西方心理科学相沟通,有助于加强我国心理学的现代化。”[10]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发展的任务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佛教心理学浅测[J].心理杂志选存,中华书局,民国22年再版.
  [2]张耀翔.心理学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10.
  [3]潘菽.心理学简札(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
  [4][5]潘菽,高觉敷主编.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序言(潘菽)[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6]刘兆吉.序[A].杨鑫辉.中国心理学史研究[C].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0.
  [7]潘菽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1,112.
  [8]高觉敷主编.中国心理学史(第二版前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黄希庭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心理学卷[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3.
  [10]杨鑫辉.心理学的历史·理论·技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244.
  责任编辑:武   杰        
  Sixty Years of Chinese Psychological History
  Yang Xin-hui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Abstract: Psychological scienc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fter a detour, since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60 years ago. Among them, the newly created subject of Chinese psychology histo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ranch of world psychology history. It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from Spontaneity to consciousness, dispersion to organization, from sporadic study to systematic study. Continuing to broaden our horizon, and using multiple methods, will be more to highlight China’s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thinking, which has positive value to our country and the world.
  Key words: New China; Chinese psychological history; developmental stage; symbolic achievement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54 , Processed in 0.0691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