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称小学语文教材中巴金散文存常识性错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5 09:4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称小学语文教材中巴金散文存常识性错误

  日前爆出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教科书中的“林阴道”风波之后,昨日,贵阳教师卫功立向记者爆料称,他发现现用的北京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巴金的散文《索桥的故事》中存在历史常识性错误,误导了学生,希望教材编辑者予以改正。
  意外:教材教参“打架”
  卫功立老师是贵阳市某小学一名执教多年的教师,也是贵州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我在教学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巴老的散文《索桥的故事》一文中存在历史常识性错误,值得商榷。”
  《索桥的故事》是巴金先生描写四川都江堰安澜桥的一篇散文,被收入北京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文中写道:“这索桥叫‘何公何母桥’,是清初一姓何的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继而又写道:“‘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后的寒冷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按照巴老的说法,即索桥建于清初,距巴老写作这篇散文时有300多年。
  然而,就在北京师大版教材的配套教学参考书中,介绍索桥的历史背景时这样写道:“清嘉庆八年(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栏杆,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
  该教学参考书的史料证明,巴老笔下的索桥,应该是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众所周知,清嘉庆年间应为清朝中叶,并非巴老笔下所说的清初。且从清嘉庆八年即1803年到巴老辞世的2005年,也不过202年,更何况该文还不是巴老的晚年作品。那么,巴老写作该文时,“三百年以后的寒冷冬天”中的300年又是怎么来的呢?
  “显然,课文和教参书中对索桥修建时间的叙述是不一致的、混乱的,让人读后一头雾水。”卫功立说,课文中巴老叙述的“清初”、“三百年”这两个时间概念,与教参书中的清嘉庆八年(1803年)这一确切的时间概念完全不相符,很容易误导学生。
  质疑:巴金先生错了
  为了证实自己的质疑,卫功立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他在罗哲文编的《中国名桥》中、索桥当地的史料中也都得到证实,索桥的确建于清嘉庆八年。
  之后,卫功立将自己的质疑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北京师大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来函解释说,《索桥的故事》这篇散文是巴金先生1956年写的,选入教材时,编写组为尊重原文,未作大的改动。至于巴老叙述的索桥建设时间为什么与现有资料记载的时间有出入,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按照教材责任编辑的解释,《索桥的故事》这篇散文写于1956年,那么巴老文中所说的‘三百年前’就应该是1656年前,距修建索桥的清嘉庆八年(1803年)相差了100多年。“那个时候,何先德夫妇还没有出生呢,哪来的‘倡议修建竹索桥’呢?”
  “如今,巴金先生已经作古,他为何要这样写,是记错?是笔误?还是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印证这段史实?如今已经无法向他本人进行求证。”卫功立认为,在《索桥的故事》一文中,对于索桥的建设时间,作者和编者都存在着历史知识错误。
  观点:尊重巴老就应知错即改
  “在史实面前,不管是谁,错了就应该改正。”卫功立呼吁,教材编辑者应尊重史实,尊重全国千千万万正在渴求知识的小学生。而实际上,巴老在1956年写作这篇散文时,距离清嘉庆八年(1803年)才150多年。真诚地希望北京师大出版社能找有关专家就这一质疑进行论证,如果确认巴老的文中存在历史常识性错误,就应该将课文中的“清初”改为“清嘉庆年间”,将“三百年后”改为“一百五十多年后”,这样才能与史实相符。只有将教科书经过修改后,再重新出版发行,或者先把这篇散文暂时撤下,才不至于继续误人子弟。
  “我想,巴老若泉下有知,他也一定会支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更正的。如果教材编辑者还要继续盲目地‘尊重’名人,反而是对巴老最大的不敬!”卫功立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12:11 , Processed in 0.1217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