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计划阅读书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7 12:3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
“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计划阅读书目
(黑体为第一批阅读书目)
中国文化经典
其他书目
杂志

1.《论语
2.《孟子》
3.《老子》
4.《庄子》
5.《韩非子》
6.《诗经》
7.《楚辞》
8.《史记选》
9.《文心雕龙》
10.《世说新语》
11.一本唐诗选本,(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或《唐诗三百首》
12.一本宋词选本,(刘乃昌、朱德才的《宋词选》、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等)
13.一本明清小品选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罗素《西方哲学史》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4.金岳霖的《形式逻辑》
5.美国的大学教材《全球通史》
6.李宗桂的《中国文化概论》
7.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
8.叶朗《美学导论》
9.(美)叶维廉《中国诗学》
10. 宗白华《美学散步》
11. 朱光潜《诗论》《文艺心理学》
12.杨义《中国叙事学》
13.张世英《哲学导论》
14.李秀林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
15.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
16.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中国美学十五讲》《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
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18.畅广元《文学文化学》
19..陈应鸾《诗味论》
20.(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
21.申小龙《文化语言学》
22.《文化的语言视界》
23. ()井波律子《中国人的机智》
24.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25. 顾随讲、叶嘉莹笔记《顾随诗词讲记》
26.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
27. 黄子平《文学的“意思”》
28. 赵沛霖《兴的起源——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
29.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
30. 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语言学刍议》
31. 叶舒宪等《中国国代神秘数字》
32. 吴慧颖《中国数文化》
33.
颂《朗读美学》《朗读学》(修订版)杜伟东《朗诵学》

34. 叶纯之等《音乐美学导论》、()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

毅《园林与中国文化》、徐风《紫砂历史大散文——一壶乾坤》(紫砂历史三十位大师传记)
35. 傅修延《文本学》、.张会恩、曾祥芹主编《文章学教材、.倪宝元主编《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36曹明海《文学解读学》
37.周振甫《诗词例话》《文章例话》
38.《沈从文湘行散记》
39.《汪曾祺文集》
40.《孙犁散文选》
41.萧红《呼兰河传》
42.鲁迅《呐喊》《彷徨》《野草》
43.周作人散文选
44.郭宏安译《加缪文集》

1.《哲学研究》
2.《新华文摘》
3.《文学评论》
4.《读书》
5.《诗刊》
6.《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语参》《语通》《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选一)
7.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高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2:38:20 | 只看该作者
“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预备会议16日举行



语文味工作室钱冰山2012417报道: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预备会议昨天下午在深圳市教科院召开,20余位工作室成员参加了会议(部分学员出差或有重要公务请假)。据程少堂教授介绍,市内外老师们踊跃申报参加语文味工作室,目前市内申报的有35人(小学5人,初中15人,高中15人)。全国各地(湖南、四川、河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还有20余位老师报名参加。

本次预备会议主要由工作室主持人程少堂教授介绍本工作室宏观工作思路,就是:“跟我一起读书,跟我一起研究,跟我一起讲课,跟我一起写文章,跟我一起交流。跟我一起读书,先要一本一本地读,然后要一片一片地读。跟我一起讲课,先是一课一课地讲,然后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讲。跟我一起写文章,先是一篇一篇地写,然后是一串一串地写。”会上,程少堂老师详细介绍了工作室成员阅读书目,要求大家一年读30本书,写10篇文章。

程少堂教授最后说:“我就这样了,而且我对自己这一生很满意。不过,我此生最大的成功可能来自于大家。所以,今后,你们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程老师希望大家读名书、教名学生,写名文,做真正有水平的名师。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2:42:05 | 只看该作者
==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祝贺[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预备会召开!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2:43:27 | 只看该作者
程少堂:名家都是熬出来的(工作室会议上的讲话)

  
名家都是熬出来的
欢迎各位参加语文味工作室。我离正常退休还有八年。八年,把那样强大的日本鬼子都赶跑了,今天我们这样好的条件,坚持做一件事做八年还不能从平庸做到出其类拔其萃?跟着我一起学习研究,若干年后,我会让你和周围的人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有计划地专题学习研究五至八年,出不来,那不是你笨,是我笨。但有一条,要跟着我的路数走。我要求读的书,要读;要求记的读书卡片,要记;要求讲的课,要讲;要求写的文章,要写;要求出去进行的学习交流,要出去。要坚持不懈。人类历史上的伟人、名人都是熬出来的。同样,真正的名师、专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上级命名的(没有干货就是命名了又能给自己增添多少光彩?谁真的看得起你?),而是熬出来的。要想后半生的人生境界与周围的人不同,要想成为真正的专家,我们工作室的同仁们就一起来熬。

语文味影响很大,很深远,但是语文味工作室的工作方法很简单,就是:跟我一起读书,跟我一起研究,跟我一起讲课,跟我一起写文章,跟我一起交流。跟我一起读书,先要一本一本地读,然后要一片一片地读。跟我一起讲课,先是一课一课地讲,然后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讲。跟我一起写文章,先是一篇一篇地写,然后是一串一串地写。要求每个人一年读30本指定的书(规定动作),写10篇文章。我还会组织全国一流的智囊团作为工作室智力支撑。我这方面的能力大家丝毫不用怀疑。

我认为,我的学术研究方法是成功的。我今天提供的书目,就是来自于我自己几十年学术研究打拼经验的总结。并非说只有这些书重要。而且这个书目也不会一成不变。但是请大家先购买这些书,工作室给每位成员报销200元书费。

参加我的工作室,前五至八年要少看电视。但是建议每周末江苏卫视的两场《非诚勿扰》节目要看。有人认为看这个节目的是俗(气)人。这是真正的俗人之见。我以前不知道这个节目,偶然发现后,被迷住了。大家知道我讲课、讲座水平并不太低,但是每次看这个节目,我都能学到很多讲课与沟通的技巧。我觉得,中国所有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讲课(非学术)水平都赶不上孟非、乐嘉、黄菡这三个人。这个节目最传统、最现代、最主流、最先锋、最中国(含蓄)、最西方(开放)、最灌输、最互动、最刻薄、最人性、最朴实、最生动、最通俗、最高雅……一言以蔽之,这个节目是当下教师培训最好最生动的教材。我们教育界天天讲现代教学是互动的教学,可是真正会互动的教师有几个?比比孟非、乐嘉、黄菡这三个人,我们广大教师群体显得多傻啊!(好在黄菡也是教师。)
我就这样了,而且我对自己这一生很满意。不过,我此生最大的成功可能来自于大家。所以,今后,你们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希望大家读名书,教名学生,写名文,做真正有水平的名师。

                                                                                 (2012年4月16日下午)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2:44:22 | 只看该作者
==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管季超向[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同仁致意!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06:15:20 | 只看该作者
程少堂:深圳教育改革不能太跟城市身份不一致了类别:学习教育   浏览量: 33
   版次:SC04   版名:深圳读本 学习周刊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4-10
作者:赵崇强 胡可 原创   
摘要:深圳市的教改,如果说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留下点什么,我认为还是十年的呼唤深圳教学流派。教学流派首先要有清晰的理念,其次有全国代表性的人物,再有不僵化的教学行为方式的模式,“语文味”大约搞了十年之后,具备这个情况。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程少堂(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南都学习智库专家、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深圳市的教改,如果说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留下点什么,我认为还是十年的呼唤深圳教学流派。教学流派首先要有清晰的理念,其次有全国代表性的人物,再有不僵化的教学行为方式的模式,“语文味”大约搞了十年之后,具备这个情况。
    深圳市教育界还是有一些想干大事的人,尽管不多
    深圳的教育改革应该在中国教育改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深圳的经济改革就不用说了,是浓墨重彩,已经是先锋,但是教育改革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能够提供给全国,或者说全国有影响力的经验、理念还是不多。尽管报刊上经常见到深圳的一些宣传,有一些学校整版的报告,但是里面有多少新的内涵,还是值得研究。但是深圳既然是一个改革开放的特区,这座城市的特点或者说命根子就是创新,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至少不能够太落后了,至少不能太跟城市身份不一致了。客观条件来讲,深圳不缺钱。第二个主观条件,深圳教育局的历届领导是想干事的,评了名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等,我评进了专家工作室,每年有一笔不少的经费。主观条件、客观条件都是具备的。另外深圳市教育界还是有一些想干大事的人,尽管不多。
    深圳市的教改,如果说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留下点什么,我认为还是十年的呼唤深圳教学流派。教学流派首先要有清晰的理念,其次有全国代表性的人物,再有不僵化的教学行为方式的模式,“语文味”大约搞了十年之后,具备这个情况。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语文味的情况。作为被学术界已经承认了的教学流派,它的壮大和成长具有示范意义。创建具有深圳特色的教学流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急于求成,但有无自觉创建教学流派的意识是问题的关键点。最关键的问题也许是有效地把握教学流派创建的切入点。深圳教学流派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到众多不同层次的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对此应有一个客观而清晰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策略而为之。
    一定教学流派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发展的回应。深圳教学流派的创建必须折射时代特征,更应体现深圳特色。从时代特征而言,新的教学流派必须符合以德育为首、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突出学习型社会的特点,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等等。从深圳特色而言,新的教学流派必须反映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城市的特点;必须体现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特点;必须体现深圳这座毗邻港澳台的国际性城市的地缘与人缘特点;等等。
    支持“名师”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形成“与众不同的我”
    教学流派必须有一个或若干个有独特教学思想的核心人物,他们应是具有影响与声望的教学思想家(其教学思想不一定以理论的形式出现,但必须有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曰教学大师,他们要提出本流派的教学理念或主张,建立教学实际操作系统的基本框架,同时以身示范、躬身实践,对本流派的形成做出奠基性的贡献。深圳已经建立“名师工程”,其中许多学科带头人创造性地从事教学工作并取得了显著业绩,有的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与思想,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与声望。他们应是创建深圳教学流派的中坚力量。深圳教学流派的核心人物,无疑会出自这一批“名师”中的佼佼者。因此,继续抓好“名师工程”,完善其激励机制,组织教学方法与风格大致相似的“名师”联合进行同一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验,鼓励与支持“名师”大胆进行教学创新而形成“与众不同的我”,也许会产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效果。
    教学流派是一个群体概念,它应是一些教学理念或主张大体相同,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大致相似的教学思想家和教学实践工作者结成的教学派别。作为教学流派,在其核心人物周围不可缺少众多的追随者或实践者,他们应将教学思想家的教学理念或主张付诸教学实践,在各自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研究与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既有理论观点又有实际操作方式的教学新体系,最终形成教学流派。因此,应着力总结与推广深圳“名师”的先进教学方法,发挥“名师”的示范与辐射作用;落实新教师的拜师学艺,促进新人成长,形成共生效应;鼓励与支持有共同教学理念、相似教学方法与风格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师联合起来,成立有宗旨、有组织、有协作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共同体。(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06:16:23 | 只看该作者
让所有的学校都能够进入局部改革的领域
类别:学习教育   浏览量: 47
   版次:SC03   版名:深圳读本 学习周刊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4-10
作者:周正阳 胡可

摘要:即使抛却教育行政官员的身份不谈,作为扎根深圳教育行业数十年的资深人士,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对深圳教育的现状及未来,有着深刻、精到的理解。他的发言,像一首饱含丰富教育讯息的散文诗,既有宏观方面的战略思考,又涉及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微观实践,抒情与严谨并举、文采和数据齐飞。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唐海海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
    即使抛却教育行政官员的身份不谈,作为扎根深圳教育行业数十年的资深人士,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对深圳教育的现状及未来,有着深刻、精到的理解。他的发言,像一首饱含丰富教育讯息的散文诗,既有宏观方面的战略思考,又涉及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微观实践,抒情与严谨并举、文采和数据齐飞。他对深圳教育的判断、憧憬和展望中,毫无那些空洞匮乏的官僚字眼,而是实实在在又具备可操作性的“干货”。
    深圳教育局部呈现“个性味道”
    “深圳现在的教育有没有个性?比如我们现场在座的程少堂老师,在高中语文界被称为深圳语文大师、语文教学的掌门人,他开创了中国语文教育的‘语文味’先河。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李庆明校长,他的学校生态文化,已经被国外的教育家极为推崇,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个人素养的优秀程度也是很多校长望尘莫及的。”甫一开场,唐海海就举例道出深圳教育的数个“个性”所在。
    在唐海海看来,在语文教学几乎将语文教育的真谛异化的当今,“语文味”一词的提出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何谓‘语文味’?上千篇名家著作改编缩写成我们的语文教材,但是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三,学了12年的语文,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自己本身的才华也不敢恭维,把名家的著作变成千文一味,语文味就是把每一篇文章的真味调动出来。还有一个‘个性化’的表现是,南山实验学校有一个特点,该校有学生8岁能读会写,他们所有的老师是阅读家。而与之相较的是,很多的语文老师常年不写一文,数年不读一著,有个不够详尽的统计,高中的语文老师读过《论语》的也大概仅仅是三分之一;初中的语文老师连五分之一都不到。在深圳有8岁的孩子能读会写,能够像美国人学英文一样,可以当堂命题完成600字以上的作品……这样的‘个性’案例,可以说不胜枚举。”
    与其他同样执行“教改”的地区相比,深圳又有哪些突出的“个性”?唐海海继续剖析:“全国有七个省市获得国家的批准,现在在操作的只有5个地方,深圳是唯一副省级城市,另外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全是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发达地区,只有深圳是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深圳的改革没有模式,但是有特点,无论是著作的多彩,还是对问题的研究。”
    也就是说,在深圳,教育的“个性”,实际上已经长出了初步的萌芽。
    “杠杆制度”激活深圳教改激情
    对于许多城市而言,“教改”所面临的尴尬是标准的混乱以及相关制度的缺位。在深圳早期的教改实践中,标准、范式、范例亦并不清晰。“课程改革从来没有拿出真正的标准、范式、范例或者哪一个实验地方有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推广标准,没有。行政化的推进手段也不够,我们高中这块,大家都知道,仅仅是研究型学习有多少个学时?270个学时,计算机、通用72个学时,但是哪一位高中校长开齐开足了?这些课程干什么?挪用到补充高考的学习当中。这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那些学分干什么去了?被校长挪用了,作为高考必考科目的课时的增加,题海的增加,这说明高考和高中的课程方案是不对应的。国家出这样的课程标准,其结果是什么?是削弱了国家权威,鼓励基层的高中校长们抗命,反正我不做也没有人督查我,就是鼓励我抗命嘛。”(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在标准混乱的大背景下,深圳只能用“摸石头过河”的方式探索。“深圳目前的做法,专家介入的不多,上升、推广,也不够。高等师范院校的介入也没有。南山是率先把科学课作为综合课来上的,大家都知道科学课就是物理、化学、地理、生物融合在一块来学,学物理出身的老师教其他的学科比较困难,与之相对的是,高等师范院校不会专门针对综合学科细科来培养师资,因此我们国家目前有很多问题是行政号召,但是没有实证和数据的支持,那深圳怎么办?我们深圳首先要有上层的制度设计,这个制度设计是什么?我们不敢说我们设计的时候推出标准,因为国家没有推出标准,深圳教育局怎么敢推出标准?因此我们的制度只能是杠杆的设计,就是驱动基层的学校由下而上自发地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把整体分割为局部,,扬长避短,这就是我们的制度设计。”
    于是,一批具有“深圳特色”的教育制度陆续推行开来。“我们设六大系列,德育、校园文化、体育、科技、艺术,还有课程改革。特色怎么创建?我们的制度设计就是给钱,只要获得进入的资格,实验的门槛,我们就每年贴经费,挂牌,什么是特色学校,就是全面执行方针的基础上要你的特色课程化、普及化,不能说拿了团队获得全国的艺术冠军,我就是艺术特色学校,不行,没有课程化、普及化,没有在地方形成影响,没有规模化的内涵质量取信社会,这是不行的。”唐海海表示。
    “另一个制度是‘百校帮扶’制度。大家在课改的内涵上同步携手前进,也要给钱,给牌,这个政策不设计的话,会使游离在外的学校心里不踏实,觉得自己的水平被质疑了。第三,我们建名专家、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我们现在有65个名专家、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可以有7到15名领衔的主打教师。于是,我们形成了一个人才挺进的金字塔式的激励结构,为什么?”在唐海海看来,在中国搞教育改革,教育个性化追求中最大的一个难点是8万职业工作者的惯性和定式,要改变这些资深教师多年的教学行为,相当困难。(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而“名师工作室”制度的推出,就是把新的教学方式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整合,再化作标准化的一般经验进行推广。唐海海满怀希望:“我们要颠覆以往错的思路,需要一场教育文化革命。教育文化革命从哪些地方开始?从我们的优秀校长们作为文化灵魂来作为领军的骨干开始,从这些专家名师工作室作为前导的骨干力量来拉动,推动制度来鼓励基层们由下而上地展开,哪怕是支离破碎的实验,但是我们可以把支离破碎的实验分类归纳。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再把这些学校的经验归纳上升,提炼为一般经验。”
    深圳是有望诞生规模、集团型教育家的城市
    “教改”发展,最核心的两个因素是人才和观念。在唐海海看来,教育系统中未能补进最优秀的人才,加上长期积累的惯性及官僚思想,使得“教改”陷入了滞缓状态。“现在从事教学工作的,不是社会最优秀的阶层,为什么?因为师范生本来录取标准就和重点大学其他科目不一样。其次,年复一年下,我们已经形成的传统教育学的惯性和文化,使得我们的教师不习惯来否定自己和质疑自己。第三,我们的校长们越来越官员化、世俗化,使得优秀的校长越来越成为凤毛麟角,有些校长对现代教育文化不了解,对职业的胜任能力和胜任水平是值得怀疑的。这是体制性的问题,那怎么办理我们只能靠勇敢者、模范者、先驱人物、集团走在前面。”
    唐海海认为,深圳城市年轻,是各地文化交会地,深圳人的“不满意”和“善于挺进、善于挑战”、“不服权威”的文化在教育界,比全国任何城市更加突出。“深圳个性就应该体现在非常丰富的个性的整合当中,政府的包容和支持,这应该是深圳的个性。我们每个学校有个性的追求,没有扣帽子,但是政府包容和支持,用杠杆启动、推动,成为全国后一轮改革大潮的领军城市我们现在有很多在全国已经占领制高点。我们有出色的领军校长、科研人物,和不打棍子的思想,所以深圳未来会崭露自己新的头角。”(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最后,唐海海对深圳教育的未来作出展望:“深圳未来的一个个性是应该体现在我们的产品上,就是我们的学子们身上,深圳的学子通过这一轮成熟的课改,今后已经呈现出一种享受学习、善于学习,保持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同时又善于有所建树,我们不要空谈,动不动谈创新、创造,而是善于有所建树,同时大气浑厚的一代新人,这是深圳教育追求的目标。深圳其实不缺钱,深圳也不缺文化基础和勃勃生机,但是深圳缺的是系统地把这些沉淀整合在一起,然后慢慢地让涓涓溪水汇聚成浩瀚的洪流,到那个时候谁不进步谁就会被淘汰。而且深圳最有条件成为新一轮历史改革中出教育家,而且是规模、集团型的教育家的城市,这算不算个性?”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摄影:南都记者 胡可
8#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6:11:11 | 只看该作者




“语文味”的成长史

一、语文味理念的蕴酿和萌芽
1999年底到2001年上半年,是语文味理论的蕴酿和萌芽时期。
(一)语文味理念提出的主客观背景
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当代语文教育思潮的辩证整合。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曾多次展开过关于语文性质的讨论。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于是,“真正的语文课”的“谜底”因为前人的大量研究而“呼之欲出”了。正是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开始了“语文味”的思考,提出了语文教学过程整体美即语文味的和谐统一研究。
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异化了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造的必然。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主张凡是不属于语文的东西在语文课上都不能教),或把语文课教成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或把语文课异化成其他学科的“保姆”,应试化、技术化,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由、自我与自尊,机械化与模式化又使它丧失了本真与个性。一个本应是最艺术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甚至讨厌的代名词,缺乏甚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充斥着许多课堂。要改造当今的语文教育,就必须纯化语文课本、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语文味教学流派所主张的“纯化语文教学”不是有的专家所主张的狭隘的“纯化”
)。
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中“滋味”范畴的创造性转化。我们知道,在审美理论中,所有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与诗有关系。而根据中国古典审美理论,诗的最高境界是“有味”即有“诗味”。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
(二)语文味理念的萌芽
20013月的一天上午,在深圳市罗湖区某中学听课后的评课过程中,我对其中一位老师的课提出了5条优点,在他征求意见时,我提出一个我从没有用过、也没有见过的词:“语文味”。我当时说的原话是:“有的教学环节语文味还不够浓。”这次评课后整理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学出语文味》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A刊。它是我国学术界正式提出“语文味”概念和理念,即把“语文味”初步概念化、研究化的第一篇文章。
二、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阶段
2001年下半年开始到2005年年底,是对语文味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索的时期。
(一)推进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背景
语文味课题不断从表层到深层展开研究,除了有理论自身的发展逻辑之外,主要是由于从2001年秋季学期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出现了一些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的新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满堂”、“四个虚假”上。“四个满堂”为:“满堂问”、
“满堂动”、
“满堂放(课件)”、
“满堂夸(表扬学生)”;“四个虚假”为:“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语文味研究的几点突破
理论突破之一:初步明确语文味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2001年在香港第四届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国际研讨会上我宣读了论文《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在这篇文章中我尝试着对“语文味”作了初步定义。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认为这一定义“有一些现实的针对性,也有一些历史深度,但是还只是一个外延定义”,还没有能揭示语文味的实质内涵。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到2003年下半年,我们把语文味定义和阐释为: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语文课教学出语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准确地说,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因此,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因此,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味是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有可能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因而与现有的移植西方的体系可以对峙互补的汉语文教育美学新体系。
这一定义表明,我们对语文味理念的理解,已逐步从外延深入到内涵的层次。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一定义及其解说中,突出了“文化味”的地位——它表明语文味研究即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追求具有独特的“文化语文”风貌的教学风格和语文味教学流派阶段。
理论突破之二: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尝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这一突破主要体现在我的论文《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新起点》中(2003716《中华读书报》)。
理论突破之三:初步总结出语文课如何教学出语文味的基本着力点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尽可能把不是语文尤其是不具有潜在的语文味元素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这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前提。其次,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核心。语文课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主要通过以下6点来体现:教出情感、教出美感、教出语感、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是使语文课有“语文味”的关键。
理论突破之四:开展深圳教学流派大讨论。2002年上半年在《深圳特区报·教育园地》上连续六期开展的深圳教学流派大讨论,是我在语文味课题研究过程中,成功策划的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其深层动机,就是想要通过这场大讨论,为创立深圳语文味教学流派营造适宜氛围。
理论突破之五:提出“代表课”概念并加以研究。我认为,“代表课”是非常值得教育界关注并加以研究的一个现象,它与教学风格、教学流派密切相关。基于此,2006年上半年,我在学术界率先提出“代表课”概念,并对代表课的特点和形成机制等进行了研究。
三、形成独特的文化语文风格
与语文味教学流派萌芽阶段
(一)独特的文化语文风格催生语文味成熟定义
自2002年开始,我在深圳市开始主讲一系列全市性大型公开课,例如《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2005年应邀到香港主讲的《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等课例,都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期教出语文味来。
我国中学语文界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早就注意到我这种探索。比如著名教育门户网站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在开展语文味大讨论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就分析说,我提出的语文味其主要个性内核是强调文本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并把我主讲的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课例称之为“文化语文”。重庆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敬畏另类语文》(《中学语文》2006年第4期)一文中,也把我的教学风格褒称为“文化语文”。
到2006年,我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并吸收学术界的建议,把语文味定义阐释中原本有的“文化味”直接加进定义,从而把语文味进一步定义为: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个定义应该是语文味比较成熟的定义。
(二)语文味理念和教学课例产生广泛影响
2003年11月27日正式开通语文味网站,作为语文味课题的专业平台,对推动语文味课题的研究,扩大语文味课题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至2008年4月上旬,访问人数超过54万人次。
以著名教育门户网站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为代表的几大教育网站,几年前就开展过关于语文味的大讨论,接着又对我主讲的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开课实录展开大讨论,在全国中语界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我讲的《荷花淀》一课实录,据初步估计,在全国各大教育网站看过这个课堂实录的老师可能不少于10万人次,仅仅是k12语文论坛就有近3万人次的浏览量,在我们办的语文味网也有近1万人次浏览量。教育部主管的《语文建设》杂志编辑部组编了一本《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语文出版社2006年6月版),在教育部课标组专家的文章后面,收录有6篇课堂实录,其中收录我主讲的《荷花淀》实录。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在“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一书中,对《荷花淀》课作了高度评价:程少堂的“ 《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单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正是由于教学内容来自于教师的开发,渗透着教师的独特感悟、生命体验,因而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生命激活、情感荡漾、心灵放飞的过程,也由于教师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与融入,激发并带动了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激情勃发的亢奋状态,于是,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师生情感交融、智慧展开的过程。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中得到生动展示。”有趣的是,这两本书都不约而同地把我主讲的《荷花淀》实录放为首篇。
2005年11月25日至26日,应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和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邀请,我到香港讲学。25日在香港两所学校讲了两堂《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箏〉为例谈诗歌鉴赏》的公开课。26日我给全港中学语文教师代表主讲了《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矜〉欣赏》公开课,并作了以语文味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公开课和报告会盛况空前,获得巨大成功。会后,香港著名中学香岛中学中文科召开“程少堂老师教学艺术研讨会”,品尝“语文味”,酿造“语文味”,认为我讲的《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矜〉欣赏》“是一个难以达到的标高”。 2006823,我的60万字专著《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由海天出版社出版,深圳《晶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特区教育》或发表书评,或进行专访,在深圳教育界引起广泛影响。20061024《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C28——C29版在“本土教育家程少堂”的标题下,用两个版的篇幅,对“语文味”理念、语文味教学流派,进行了深度报道。2007321教育部主管的《教育文摘周报》以我为头版人物,对语文味教学流派进行了专版深度报道。《上海教育》杂志社主办的《现代教学》杂志2007年第9期、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量很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杂志2008年第1期,都用专栏形式开展语文味专题讨论,后者还发表了主编对我的专访。

自我们提出“语文味”学术概念以来,“语文味”一词在我国语文教师口头和网络迅速广泛流传。在网上用谷歌搜索“语文味”,有30多万个相关链接;用搜狐网搜索“语文味”,有多达300多万个相关网页。“语文味”事实上已经演变成现代汉语的一个新词语。

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经过七年不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语文味教学理念和实践探索,的确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三)初步形成深圳语文教学流派——语文味流派
1.学术界肯定语文味教学流派在深圳初露端倪。

“语文味派”的说法首先在互联网上出现。例如著名教育门户网站k12网在讨论我的课例时,美国的方帆博士曾在评论中提出“语文味派”说法。2006826,著名美学家、语文教育家孙绍振先生在深圳看了刚刚出版的《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之后,接下来在给我的公开课《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作点评时指出:“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语文味或文化语文教学流派在深圳初露端倪。”
2.我们自己也认为语文味教学流派在深圳已经萌芽。
2002年开始,我主讲的每一堂公开课课堂实录,差不多都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在全国中语界产生广泛影响。除我的课外,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马恩来的公开课《项链》《巩乃斯的马》《古诗鉴赏》;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朱碧波应邀分别在山东泰安主讲的《山中访友》、在菏泽主讲的《蒹葭》;深圳市高中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援港教师钱冰山主讲的全市性公开课《拣麦穗》、在香港主讲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叶德卫主讲的公开课《短歌行》;深圳市骨干教师陈理的全市公开课《我们当年——给女儿的信》等课例,都具有典型的文化语文风貌,都是语文味教学流派有影响的课例,在深圳市内外产生较好影响。第四,语文味教学风格借助大量课堂实录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之后,我们能看到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对这种风格的学习和模仿。专业教学杂志上发表的许多课堂实录也能证明这一点。当然,语文味或文化语文教学风格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更多的老师是受到我们课例的启发。这正符合我们的追求——语文味教学流派的经典, 课例是激发广大语文教师“想”的,而不是提供给广大语文教师“仿”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4:33 , Processed in 0.0962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